한국불교전서

기신론해동소 병간행서(起信論海東疏 幷刊行序) / 起信論疏上卷

ABC_BJ_H0019_T_002

001_0698_b_02L起信論疏上卷

001_0698_b_03L

001_0698_b_04L釋元曉撰

001_0698_b_05L
將說此論 略有三門 初標宗體 次釋
001_0698_b_06L題名 其第三者依文顯義

001_0698_b_07L
第一標宗體者 然夫大乘之爲體也 蕭
001_0698_b_08L焉空寂 湛爾沖玄 玄之又玄之 豈出
001_0698_b_09L萬像之表 寂之又寂之 猶在百家之談
001_0698_b_10L非像表也五眼不能見其軀 在言裏也
001_0698_b_11L四辯不能談其狀 欲言大矣入無內而
001_0698_b_12L莫遺 欲言微矣苞無外而有餘 引之於
001_0698_b_13L有 一如用之而空 獲之於無 萬物乘
001_0698_b_14L之而生 不知何以言之 强號之謂大乘
001_0698_b_15L自非杜口大士 目擊丈夫 誰能論大乘
001_0698_b_16L於離言 起深信於絕慮者哉 所以馬鳴
001_0698_b_17L菩薩 無緣大悲 傷彼無明妄風 動心
001_0698_b_18L海而易漂 愍此本覺真性 睡長夢而難
001_0698_b_19L悟 於是同體智力堪造此論 贊述如來
001_0698_b_20L深經奧義 欲使爲學者暫開一軸 遍探
001_0698_b_21L三藏之旨 爲道者永息萬境 遂還一心
001_0698_b_22L之原 所述雖廣 可略而言 開二門於
001_0698_b_23L一心 總括摩羅百八之廣誥 示性淨於
001_0698_b_24L相染 普綜踰闍十五之幽致 至如鵠林

001_0698_c_01L一味之宗 鷲山無二之趣 金鼓同性三
001_0698_c_02L身之極果 華嚴瓔珞四階之深因 大品
001_0698_c_03L大集曠蕩之至道 日藏月藏微密之玄
001_0698_c_04L門 凡此等輩中衆典之肝心 一以貫之
001_0698_c_05L者 其唯此論乎 故下文言 爲欲總攝
001_0698_c_06L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此論 此
001_0698_c_07L論之意 旣其如是 開則無量無邊之義
001_0698_c_08L爲宗 合則二門一心之法爲要 二門之
001_0698_c_09L內 容萬義而不亂 無邊之義 同一心
001_0698_c_10L而混融 是以開合自在 立破無礙 開
001_0698_c_11L而不繁 合而不狹 立而無得 破而無
001_0698_c_12L失 是爲馬鳴之妙術 起信之宗禮也然
001_0698_c_13L以此論意趣深邃 從來釋者尠具其宗
001_0698_c_14L良由各守所習而牽文 不能虛懷而尋
001_0698_c_15L旨 所以不近論主之意 或望源而迷流
001_0698_c_16L或把葉而亡幹 或割領而補袖 或折枝
001_0698_c_17L而帶根 今値依此論文 屬當所述經本
001_0698_c_18L庶同趣者消息之耳 標宗體竟

001_0698_c_19L
次釋題名> 言大乘者 大是當法之名
001_0698_c_20L廣苞爲義 乘是寄喩之稱 運載爲功
001_0698_c_21L總說雖然 於中分別者則有二門 先依
001_0698_c_22L經說 後依論明 依經說者 如虛空藏
001_0698_c_23L{底}新修大藏經 第四十四卷(元祿九年刊宗敎
001_0698_c_24L大學藏本)

001_0699_a_01L經言 大乘者 謂無量無邊無崖故 普
001_0699_a_02L遍一切 喩如虛空 廣大容受一切衆生
001_0699_a_03L故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故 名爲大乘
001_0699_a_04L復次乘者 以正住四攝法爲輪 以善淨
001_0699_a_05L十善業爲輻 以淨功德資糧爲轂 以堅
001_0699_a_06L固淳至專意爲輨轄釘鑷 以善成就諸
001_0699_a_07L禪解脫爲轅 以四無量爲善調 以善知
001_0699_a_08L識爲御者 以知時非時爲發動 以無常
001_0699_a_09L苦空無我之音爲驅策 以七覺寶繩爲
001_0699_a_10L▼(革+付)靷 以淨五眼爲索帶 以弘普端直大
001_0699_a_11L悲爲旒幢 以四正勤爲軔軫也枝
本輪也
以四念
001_0699_a_12L處爲平直 以四神足爲速進 以勝五力
001_0699_a_13L爲鑒陳 以八聖道爲直進 於一切衆生
001_0699_a_14L無障礙慧明爲軒 以無住六波羅密迴
001_0699_a_15L向薩般若 以無礙四諦度到彼岸 是爲
001_0699_a_16L大乘 解云 上來以二十句擧喩況法以
001_0699_a_17L顯乘義 又下文云 此乘諸佛所受 聲
001_0699_a_18L聞辟支佛所觀 一切菩薩所乘 釋梵護
001_0699_a_19L世所應敬禮 一切衆生所應供養 一切
001_0699_a_20L智者所應讃歎 一切世間所應歸趣 一
001_0699_a_21L切諸魔不能破壞 一切外道不能測量
001_0699_a_22L一切世間不能與競 解云 上來以十句
001_0699_a_23L對人顯大乘也 依論明者有七有三 三
001_0699_a_24L種大義 下文當說 言七種者 有二種

001_0699_b_01L七 一者如對法論云 由與七種大性相
001_0699_b_02L應 故名大乘 何等爲七 一境大性 以
001_0699_b_03L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敎法爲
001_0699_b_04L境界故 二行大性 正行一切自利利他
001_0699_b_05L廣大行故 三智大性 了知廣大補特伽
001_0699_b_06L羅法無我故 四精進大性 於三大劫阿
001_0699_b_07L僧祇耶方便勤修無量難行行故 五方
001_0699_b_08L便善巧大性 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六證
001_0699_b_09L得大性 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
001_0699_b_10L無量無數大功德故 七業大性 窮生死
001_0699_b_11L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
001_0699_b_12L此中前五是因
後二是果也
二者顯揚論云 大乘性
001_0699_b_13L者 謂菩薩乘與七大性 共相應故 說
001_0699_b_14L名大乘 云何爲七 一法大性 謂十二
001_0699_b_15L分敎中菩薩藏所攝方便廣大之敎 二
001_0699_b_16L發心大性 謂已發無上正等覺心 三勝
001_0699_b_17L解大性 謂於前所說法大性境起勝信
001_0699_b_18L解 四意樂大性 謂已超過勝解行地
001_0699_b_19L入淨勝意樂地 五資糧大性 成就福智
001_0699_b_20L二種大資糧故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六
001_0699_b_21L時大性 謂三大劫阿僧企耶時能證無
001_0699_b_22L上正等菩提 七成滿大性 謂卽無上正
001_0699_b_23L等菩提自體所成滿菩提自體 比餘成
001_0699_b_24L滿自體尙無與等 何況超勝 瑜伽地持

001_0699_c_01L皆同此說 瑜伽論云 此中若法大性
001_0699_c_02L乃至若時大性 如是六種 皆是圓證大
001_0699_c_03L性之因 圓證大性 是前六種大性之果
001_0699_c_04L解云 如是二種七種大性 其數雖同建
001_0699_c_05L立意別 建立之意尋之可知 釋大乘竟
001_0699_c_06L言起信者 依此論文 起衆生信 故言
001_0699_c_07L起信 信以決定謂爾之辭 所謂信理實
001_0699_c_08L有 信修可得 信修得時有無窮德 此
001_0699_c_09L中信實有者 是信體大 信一切法不可
001_0699_c_10L得故 卽信實有平等法界 信可得者
001_0699_c_11L是信相大 具性功德熏衆生故 卽信相
001_0699_c_12L熏必得歸原 信有無窮功德用者 是信
001_0699_c_13L用大 無所不爲故 若人能起此三信者
001_0699_c_14L能入佛法 生諸功德 出諸魔境 至無
001_0699_c_15L上道 如經偈云 信爲道元功德母 增
001_0699_c_16L長一切諸善根 除滅一切諸疑感 示現
001_0699_c_17L開發無上道 信能超出衆魔境 示現無
001_0699_c_18L上解脫道 一切功德不壞種 出生無上
001_0699_c_19L菩提樹 信有如是無量功德 依論得發
001_0699_c_20L心 故言起信

001_0699_c_21L
所言論者 建立決了可軌文言 判說
001_0699_c_22L甚深法相道理 依決判義 名之爲論
001_0699_c_23L總而言之 大乘是論之宗體 起信是論
001_0699_c_24L之勝能 體用合擧 以標題目 故言大

001_0700_a_01L乘起信論也

001_0700_a_02L
第三消文 文有三分 初三行偈 歸敬
001_0700_a_03L述意 論曰以下 正立論體 最後一頌
001_0700_a_04L總結迴向 初三偈中 卽有二意 前之
001_0700_a_05L二頌 正歸三寶 其後一偈 述造論意

001_0700_a_06L
初歸敬中有二 歸命二字 是能歸相
001_0700_a_07L盡十方下 顯所歸德 能歸相者 敬順義
001_0700_a_08L是歸義 趣向義是歸義 命謂命根 總
001_0700_a_09L御諸根 一身之要 唯命爲主 萬生所
001_0700_a_10L重 莫是爲先 擧此無二之命 以奉無
001_0700_a_11L上之尊 表信心極 故言歸命 又復歸
001_0700_a_12L命者還源義 所以者 衆生六根 從一
001_0700_a_13L心起 而背自原 馳散六塵 今擧命總
001_0700_a_14L攝六情 還歸其本一心之原 故曰歸命
001_0700_a_15L所歸一心 卽是三寶故也 盡十方下
001_0700_a_16L顯所歸德 此中應說三寶之義 義如別
001_0700_a_17L說 今且消文 文中有三 謂佛法僧 寶
001_0700_a_18L之內亦有三意 先歎心德 次歎色德
001_0700_a_19L第三句者擧人結歎 歎心德中 歎用及
001_0700_a_20L體 初言盡十方最勝業者 是歎業用
001_0700_a_21L謂現八相等化衆生業 盡十方界 遍三
001_0700_a_22L世際 隨諸可化 作諸佛事 故言盡十
001_0700_a_23L方最勝業 如對法論云 業大性者 窮
001_0700_a_24L生死際 示現一切成菩提等 建立廣大

001_0700_b_01L諸佛事故 彼擧三世 此顯十方也 言
001_0700_b_02L遍智者 是歎智體 所以業用周於十方
001_0700_b_03L者 由其智體無所不遍故也 智體周遍
001_0700_b_04L故言遍智 如攝論云 猶如虛空 遍一
001_0700_b_05L切色際 無生住滅變異 如來智亦爾
001_0700_b_06L遍一切所知 無倒無變異故 歎心德
001_0700_b_07L

001_0700_b_08L
次歎色德 於中亦二 色無礙者 歎色
001_0700_b_09L體妙 言自在者 歎色用勝 初言色體
001_0700_b_10L者 如來色身 萬行所成 及不思議熏
001_0700_b_11L習所成 雖有妙色 而無障礙 一相一
001_0700_b_12L好 無際無限 故言噵色無礙 如華嚴
001_0700_b_13L經言 求空邊際猶可得 佛一毛孔無崖
001_0700_b_14L限 佛德如是不思議 是名如來淨知見
001_0700_b_15L故 雖無質礙 而有方所示現之義 故
001_0700_b_16L得名色而無礙也 言自在者 歎其色用
001_0700_b_17L謂五根互用 十身相作等 故言色自在
001_0700_b_18L五根互用者 如涅槃經八自在中說 十
001_0700_b_19L身相作者 如華嚴經十地品說 歎色德
001_0700_b_20L

001_0700_b_21L
救世大悲者者 是第三句擧人結數 佛
001_0700_b_22L猶大長者 以衆生爲子 入三界火宅
001_0700_b_23L救諸梵燒苦 故言救世 救世之德 正
001_0700_b_24L是大悲 離自他悲 無緣之悲 諸悲中

001_0700_c_01L勝 故言大悲 佛地所有萬德之中 如
001_0700_c_02L來唯用大悲爲力 故遍擧之 以顯佛人
001_0700_c_03L知增一阿含云 凡聖之力有其六種 何
001_0700_c_04L等爲六 小兒以啼爲力 欲有所說 要
001_0700_c_05L當先啼 女人以瞋恚爲力 依瞋恚已 然
001_0700_c_06L後所說 沙門婆羅門以忍爲力 常念下
001_0700_c_07L於人 然後自陳 國王以僑慢爲力 以
001_0700_c_08L此豪勢而自陳說 阿羅漢以專精爲力
001_0700_c_09L而自陳說 諸佛世尊以大悲爲方 弘益
001_0700_c_10L衆生故 是知諸佛偏以大悲爲力 故將
001_0700_c_11L表人名大悲者 上來三句歎佛寶竟

001_0700_c_12L
此下二句 次顯法寶 及彼身體相者
001_0700_c_13L謂前所說如來之身 卽是報佛 正用法
001_0700_c_14L界以爲自體 故言彼身之體相也 此是
001_0700_c_15L擧佛而取其法 下句正出法寶體相 言
001_0700_c_16L法性者 所謂涅槃 法之本性 故名法
001_0700_c_17L性 如智度論云 法名涅槃無戲論法
001_0700_c_18L性名本分種 如黃石金性 白石銀性 如
001_0700_c_19L是一切法中有涅槃性 故言法性 言真
001_0700_c_20L如者 無遣曰真 無立曰如 如下文云
001_0700_c_21L此真如體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
001_0700_c_22L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
001_0700_c_23L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爲真如
001_0700_c_24L所言海者 寄喩顯法 略而說之 海有

001_0701_a_01L四義 一者甚深 二者廣大 三者百寶
001_0701_a_02L無窮 四者萬像影現 眞如大海當知亦
001_0701_a_03L爾 永絕百非故 苞容萬物故 無德不
001_0701_a_04L備故 無像不現故 故言法性眞如海也
001_0701_a_05L如華嚴經言 譬如深大海 珍寶不可盡
001_0701_a_06L於中悉顯現 衆生形類像 甚深因緣海
001_0701_a_07L功德寶無盡 淸淨法身中 無像而不現
001_0701_a_08L故 歎法寶竟

001_0701_a_09L
此下二句 歎其僧寶 言無量功德藏者
001_0701_a_10L擧德取人 謂地上菩薩 隨修一行 萬
001_0701_a_11L行集成 其一一行皆等法界 無有限量
001_0701_a_12L積功所得 以之故言無量功德 如是功
001_0701_a_13L德 總屬菩薩 人能攝德 故名爲藏 次
001_0701_a_14L言如實修行等者 正歎行德 依寶性論
001_0701_a_15L約正體智名如實行 其後得智名爲遍
001_0701_a_16L行 今此中言如實修行 擧正體智 次
001_0701_a_17L言等者 取後得智 若依法集經說 總
001_0701_a_18L括萬行始終 通爲二句所攝 謂如實修
001_0701_a_19L行 及不放逸 如彼經言 如實修行者
001_0701_a_20L謂發菩提願 不放逸者 謂滿足菩提願
001_0701_a_21L復次如實修行者 謂修行布施 不放逸
001_0701_a_22L者 謂不求報 如是持淨戒 成就不退
001_0701_a_23L或修忍辱行 得無生忍 求一切善根而
001_0701_a_24L不疲倦 捨一切所作事 修禪定不住禪

001_0701_b_01L定 滿足智慧不戲論諸法 如其次第
001_0701_b_02L如實修行及不放逸 乃至廣說 今言如
001_0701_b_03L實修行者 卽攝發善提願乃至滿足智
001_0701_b_04L慧 次言等者 取不放逸 卽是滿足菩
001_0701_b_05L提願 乃至不戲論諸法也 歸敬三寶竟
001_0701_b_06L在前

001_0701_b_07L
此下一頌述造論大意 造論大意不出
001_0701_b_08L二種 上半明爲下化衆生 下半顯爲上
001_0701_b_09L弘佛道 所以衆生長沒生死之海不趣
001_0701_b_10L涅槃之岸者 只由疑惑邪執故也 故今
001_0701_b_11L下化衆生之要 令除疑惑而捨邪執 汎
001_0701_b_12L論疑惑 乃有多途 求大乘者所疑有二
001_0701_b_13L一者疑法 障於發心 二者疑門 障於
001_0701_b_14L修行 言疑法者 謂作此疑 大乘法體
001_0701_b_15L爲一爲多 如是其一 則無異法 無異
001_0701_b_16L法故 無諸衆生 菩薩爲誰發弘誓願
001_0701_b_17L若是多法 則非一體 非一體故 物我
001_0701_b_18L各別 如何得起同體大悲 由是疑惑
001_0701_b_19L不能發心 言疑門者 如來所立敎門衆
001_0701_b_20L多 爲依何門初發修行 若共可依 不
001_0701_b_21L可頓入 若依一二 何遣何就 由是疑
001_0701_b_22L故 不能起修行 故今爲遣此二種疑
001_0701_b_23L立一心法 開二種門 立一心法者 遣
001_0701_b_24L彼初疑 明大乘法唯有一心 一心之外

001_0701_c_01L更無別法 但有無明迷自一心 起諸波
001_0701_c_02L浪流轉六道 雖起六道之浪 不出一心
001_0701_c_03L之海 良由一心動作六道 故得發弘濟
001_0701_c_04L之願 六道不出一心 故能起同體大悲
001_0701_c_05L如是遣疑 得發大心也 開二種門者
001_0701_c_06L遣第二疑 明諸敎門雖有衆多 初入修
001_0701_c_07L行不出二門 依眞如門修止行 依生滅
001_0701_c_08L門而起觀行 止觀雙運 萬行斯備 入
001_0701_c_09L此二門 諸門皆達 如是遣疑 能起修
001_0701_c_10L行也 捨邪執者 有二邪執 所謂人執
001_0701_c_11L及與法執 捨此二義 下文當說 下化
001_0701_c_12L衆生竟在於前也 此下二句 上弘佛道
001_0701_c_13L除彼二邊之疑 得起決定之信 信解大
001_0701_c_14L乘唯是一心 故言起大乘正信也 捨前
001_0701_c_15L二執分別 而得無分別智 生如來家
001_0701_c_16L能紹佛位 故言佛種不斷故也 如論說
001_0701_c_17L云 佛法大海 信爲能入 智慧能度 故
001_0701_c_18L擧信智 明弘佛道 偈首言爲 下結云
001_0701_c_19L故者 爲明二意故 造此論也 歸敬述
001_0701_c_20L意竟

001_0701_c_21L
此下第二正立論體 在文有三 一者總
001_0701_c_22L標許說 二者擧數開章 三者依章別解
001_0701_c_23L文處可見

001_0701_c_24L
初中言有法者 謂一心法 若人能解

001_0702_a_01L
此法 必起廣大信根 故言能起大乘信
001_0702_a_02L根 信根之相 如題名說 信根旣立 卽
001_0702_a_03L入佛道 入佛道已 得無窮寶 如是大
001_0702_a_04L利依論而得 是故應說 總標許說竟在
001_0702_a_05L於前

001_0702_a_06L
說有五分以下 第二擧數開章 有五分
001_0702_a_07L者 是擧章數 云何以下 列其章名 因
001_0702_a_08L緣分者 非無所以 而造論端 智者所
001_0702_a_09L爲 先應須知故 立義分者 因緣旣陳
001_0702_a_10L宜立正義 若不略立 不知宗要故 解
001_0702_a_11L釋分者 立宗旣略 次應廣辯 若不開
001_0702_a_12L釋 義理難解故 修行信心分者 依釋
001_0702_a_13L起信 必應進修 有解無行 不合論意
001_0702_a_14L故 勸修利益分者 雖示修行信心法門
001_0702_a_15L薄善根者不肯造修 故擧利益 勸必
001_0702_a_16L應修 故言勸修利益分也

001_0702_a_17L
此下第三依章別解卽爲五分 初中有
001_0702_a_18L二先牒章名 次顯因緣

001_0702_a_19L
顯因緣中 有二問答 一者直顯 二者
001_0702_a_20L遣疑初問可見 答中有三 總標別釋
001_0702_a_21L後還總結 第二別解 八因緣中 初一
001_0702_a_22L是總相因 後七是別相因 初言總相有
001_0702_a_23L其二義 一者凡諸菩薩有所爲作 每爲
001_0702_a_24L衆生離苦得樂 非獨在此造論因緣

001_0702_b_01L故曰總相 二者此因雖望立義分文作
001_0702_b_02L緣 然彼立義分 總爲解釋分等作本 此
001_0702_b_03L因亦通爲彼作緣 依是義故 亦解總相
001_0702_b_04L言離一切苦者分段變易一切苦也 究
001_0702_b_05L竟樂者 無上菩提大涅槃樂也 非求世
001_0702_b_06L間者 不望後世人天富樂也 名利恭敬
001_0702_b_07L者不求現在虛僞之事也 此下七種是
001_0702_b_08L其別因 唯爲此論而作因故 望下七處
001_0702_b_09L作別緣故 第二因者 解釋分內有三段
001_0702_b_10L中爲二段而作因緣 謂顯示正義 對治
001_0702_b_11L邪執 顯示正義之中說云 依一心法
001_0702_b_12L有二種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
001_0702_b_13L當知卽是如來所說一切法門之根本義
001_0702_b_14L以是一心二門之內 無一法義而所不
001_0702_b_15L攝故 故言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也
001_0702_b_16L彼第二段對治邪執者 卽令衆生捨離
001_0702_b_17L人法二種謬執 故言爲令衆生正解不
001_0702_b_18L謬故也 第三因者 爲解釋分內第三段
001_0702_b_19L文而作因緣 彼文分別發趣道相 令利
001_0702_b_20L根者決定發心進趣大道 堪任住於不
001_0702_b_21L退位故 故言爲令善根乃至不退信故
001_0702_b_22L第四因者爲下修行信心分初四種信心
001_0702_b_23L及四修行之文而作因緣 故言爲令修
001_0702_b_24L習信心故也 第五因者 爲下第四修行

001_0702_c_01L末云 復次若人雖修信心 以從先世
001_0702_c_02L來多有重惡業障以下 說除障法五行
001_0702_c_03L許文而作因緣 故言爲示方便消惡業
001_0702_c_04L障乃至出邪網故 第六因者 爲彼云何
001_0702_c_05L修行止觀以下 乃至止觀不具則無能
001_0702_c_06L入菩提之道 三紙許文而作因緣 故言
001_0702_c_07L修習止觀乃至心過故 第七因者 爲彼
001_0702_c_08L修行信心分末云 復次衆生初學是法
001_0702_c_09L以下 勸生淨土八行許文而作因緣 故
001_0702_c_10L言爲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等也 第八
001_0702_c_11L因者 爲彼第五勸修利益分文而作因
001_0702_c_12L緣 故言爲示利益勸修行故 次言有如
001_0702_c_13L是等因緣所以造論者 第三總結也 直
001_0702_c_14L顯因緣竟在於前

001_0702_c_15L
此下遣疑 有問有答 間中言經中具有
001_0702_c_16L此法者 謂依前八因所說之法 如立義
001_0702_c_17L分所立法義 乃至勸修分中所示利益
001_0702_c_18L如是等諸法 經中具說 皆爲衆生離苦
001_0702_c_19L得樂 而今更造此論重說彼法者 豈非
001_0702_c_20L爲求名利等耶 以之故言何須重說 是
001_0702_c_21L擧疑情而作問也 答中有三 略答廣釋
001_0702_c_22L第三略結答 答中言脩多羅中雖有此
001_0702_c_23L法者 與彼問辭也 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001_0702_c_24L者 奪其疑情也 經論所說雖無別法

001_0703_a_01L而受解者根行不同 或有依經不須論
001_0703_a_02L者 或有依論不須經者 故爲彼人必須
001_0703_a_03L造論 答意如是 次則廣顯 於中有二
001_0703_a_04L先明佛在世時說聽俱勝 後顯如來滅
001_0703_a_05L後根緣參差 初中言如來在世衆生利
001_0703_a_06L根者 明聽人勝 能說之人色心業勝者
001_0703_a_07L顯說者勝 圓音一演者 成說者勝 異
001_0703_a_08L類等解者 成聽人勝 則不須論者 結
001_0703_a_09L俱勝義 此言圓音 卽是一音 一音圓
001_0703_a_10L音 其義云何 昔來諸師說者不同 有
001_0703_a_11L師說云 諸佛唯是第一義身 永絕萬像
001_0703_a_12L無形無聲 直隨機現無量色聲 猶如空
001_0703_a_13L谷無聲 隨呼發響 然則就佛言之 無
001_0703_a_14L音是一 約機論之 衆音非一 何意說
001_0703_a_15L言一音圓音者 良由一時一會異類等
001_0703_a_16L解 隨其根性各得一音 不聞餘聲 不
001_0703_a_17L亂不錯 顯是音奇特 故名一音 音遍
001_0703_a_18L十方 隨機熟處無所不聞 故名圓音
001_0703_a_19L非謂如空遍滿無別韻曲 如經言隨其
001_0703_a_20L類音普告衆生 斯之謂也 或有說者
001_0703_a_21L就佛言之 實有色聲 其音圓滿 無所
001_0703_a_22L不遍 都無宮商之異 何有平上之殊
001_0703_a_23L無異曲故名爲一音 無不遍故說爲圓
001_0703_a_24L音 但由是圓音作增上緣 隨根差別現

001_0703_b_01L衆多聲 猶如滿月唯一圓形 隨器差別
001_0703_b_02L而現多影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如經言
001_0703_b_03L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故
001_0703_b_04L或有說者 如來實有衆多音聲 一切衆
001_0703_b_05L生所有言音 莫非如來法輪聲攝 但此
001_0703_b_06L佛音無障無礙 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001_0703_b_07L一切卽一 故名一音 一卽一切 故名
001_0703_b_08L圓音 如華嚴經言 一切衆生語言法
001_0703_b_09L一言演說盡無餘 悉欲解了淨密音 菩
001_0703_b_10L薩因是初發心故 又此佛音不可思議
001_0703_b_11L不但一音言卽一切音 亦於諸法無不
001_0703_b_12L等遍 今且略擧六雙 顯其等遍之相
001_0703_b_13L一者等於一切衆生及一切法 二者等
001_0703_b_14L於十方諸刹及三世諸劫 三者等於一
001_0703_b_15L切應身如來及一切化身諸佛 四者等
001_0703_b_16L於一切法界及虛空界 五者等於無礙
001_0703_b_17L相入界及無量出生界 六者等於一切
001_0703_b_18L行界及寂靜涅槃界 此義如華嚴經三
001_0703_b_19L種無礙中說 隨一一聲等此六雙 而其
001_0703_b_20L音韻恒不雜亂 若音於此六雙有所不
001_0703_b_21L遍 則音非圓 若由等遍失其音曲 則
001_0703_b_22L圓非音 然今不壞曲而等遍 不動遍而
001_0703_b_23L差韻 由是道理 方成圓音 此非心識
001_0703_b_24L思量所測 以是法身自在義故 一音之

001_0703_c_01L義略說如是 且止餘論 還釋本文 此下
001_0703_c_02L第二明佛滅後根行參差 於中別出四
001_0703_c_03L種根性 初二依經而得解者 後二依論
001_0703_c_04L方取解者 初中言能以自力廣聞而取
001_0703_c_05L解者者 依廣經聞得解佛意 而不須論
001_0703_c_06L故言自力也 第二中言亦以自力少聞
001_0703_c_07L而多解者者 未必廣聞諸經文言 而能
001_0703_c_08L深解諸經意致 亦不須論 故言自力
001_0703_c_09L第三中言無自心力者 値依佛經則不
001_0703_c_10L能解 故言無力 因於智度瑜伽等論
001_0703_c_11L方解佛經所說意趣 故言因於廣論得
001_0703_c_12L解者 第四中言復以廣論文多爲煩者
001_0703_c_13L雖是利根而不忍繁 此人唯依文約義
001_0703_c_14L豐之論 深解佛經所說之旨 故言心樂
001_0703_c_15L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此四中
001_0703_c_16L前三非今所爲 今所爲者在第四人也
001_0703_c_17L如是以下 第三結答 言如是者 通擧
001_0703_c_18L前四種人 此論以下 別對第四之人
001_0703_c_19L結明必應須造論意 今此論者 文唯一
001_0703_c_20L卷 其普攝一切經意 故言總攝如來廣
001_0703_c_21L大深法無邊義故 彼第四品樂總持類
001_0703_c_22L要依此論乃得悟道 以之故言應說此
001_0703_c_23L論也

001_0703_c_24L
此下第二說立義分 文中有二 一者結

001_0704_a_01L前起後 摩訶以下 第二正說 立二章
001_0704_a_02L門 謂法與義 法者是大乘之法體 義者
001_0704_a_03L是大乘之名義 初立法者 起下釋中初
001_0704_a_04L釋法體之文 次立義者 起下復次眞如
001_0704_a_05L自體相者以下釋義文也 初立法中亦
001_0704_a_06L有二立 一者就體總立 起下釋中初總
001_0704_a_07L釋文 二者依門別立 起下言眞如者以
001_0704_a_08L下別釋文也 初中所言法者謂衆生心
001_0704_a_09L者自體名法 今大乘中一切諸法皆無
001_0704_a_10L別體 唯用一心爲其自體 故言法者謂
001_0704_a_11L衆生心也 言是心卽攝一切者 顯大乘
001_0704_a_12L法異小乘法 良由是心通攝諸法 諸法
001_0704_a_13L自體唯是一心 不同小乘一切諸法各
001_0704_a_14L有自體 故說一心爲大乘法也 何以故
001_0704_a_15L下依門別立 此一文內含其二義 望上
001_0704_a_16L釋總義 望下立別門 然心法是一 大乘
001_0704_a_17L義廣 以何義故 直依是心顯大乘義
001_0704_a_18L故言何以故 下釋意云 心法雖一 而
001_0704_a_19L有二門 眞如門中有大乘體 生滅門中
001_0704_a_20L有體相用 大乘之義莫過是三 依一心
001_0704_a_21L顯大乘義也 言是心眞如者 總擧眞如
001_0704_a_22L門 起下卽是一法界以下文也 次言相
001_0704_a_23L者 是眞如相 起下復次眞如者依言說
001_0704_a_24L分別有二種以下文也 言是心生滅者

001_0704_b_01L總擧生滅門 起下依如來藏故有生滅
001_0704_b_02L心以下1)文 言因緣者 是生滅因緣 起
001_0704_b_03L下復次生滅因緣以下文也 次言相者
001_0704_b_04L是生滅相 起下復次生滅者以下文也
001_0704_b_05L言能示摩訶衍自體者 卽是生滅門內
001_0704_b_06L之本覺心 生滅之體 生滅之因 是故
001_0704_b_07L在於生滅門內 然眞如門中直言大乘
001_0704_b_08L體 生滅門中乃云自體者 有深所以
001_0704_b_09L至下釋中 其義自顯也 言相用者含有
001_0704_b_10L二義 一者能示如來藏中無量性功德
001_0704_b_11L相 卽是相大義 又示如來藏不思識業
001_0704_b_12L用 卽是用大義也 二者眞如所作染相
001_0704_b_13L名相 眞如所起淨用名用 如下文言
001_0704_b_14L眞如淨法實無於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
001_0704_b_15L故則有染相 無明染法本無淨2)用 但
001_0704_b_16L以眞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也 立法章
001_0704_b_17L門竟在於前 此下第二立義章門 於中
001_0704_b_18L亦二 初明大義次顯乘義 此亦起下釋
001_0704_b_19L中之文 至彼文處 更相屬當 大義中
001_0704_b_20L體大者在眞如門 相用二大在生滅門
001_0704_b_21L生滅門內亦有自體 但以體從相 故不
001_0704_b_22L別說也 言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者
001_0704_b_23L二種藏內 不空如來藏 二種藏中 能
001_0704_b_24L攝如來藏 性功德義及用大義 至下釋

001_0704_c_01L中當廣分別 乘義中有二句 一切諸佛
001_0704_c_02L本所乘故者 立果望因以釋乘義也 一
001_0704_c_03L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者 據因
001_0704_c_04L望果以釋乘義也

001_0704_c_05L
解釋分中 在文亦二 一者結前起後
001_0704_c_06L二者正釋 正釋中有三 一者擧數總標
001_0704_c_07L二者依數開章 三者依章別解

001_0704_c_08L
開章中言顯示正義者 正釋立義分中
001_0704_c_09L所立也 對治邪執發趣道相者 是明離
001_0704_c_10L邪就正門也

001_0704_c_11L
別解之中 卽有三章 初釋顯示正義分
001_0704_c_12L中 大分有二 初正繹義 3)示後入門正
001_0704_c_13L釋之中 依上有二 初釋法章門 後釋
001_0704_c_14L義章門 初中亦二 一者總釋 釋上總
001_0704_c_15L立 二者別解 解上別立

001_0704_c_16L
初中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者 知經本
001_0704_c_17L言寂滅者名爲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藏
001_0704_c_18L此言心眞如門者 卽釋彼經寂滅者名
001_0704_c_19L爲一心也 心生滅門者 是釋經中一心
001_0704_c_20L者名如來藏也 所以然者 以一切4)
001_0704_c_21L無滅 本來寂靜 唯是一心 如是名爲
001_0704_c_22L心眞如門 故言寂滅者名爲一心 又此
001_0704_c_23L「文」下疑脫「也」{編}「用」一作「業」「示
001_0704_c_24L後」一作「後示」
「法」下一有「無生」

001_0705_a_01L一心體 1)有本覺 而隨無明動作生滅
001_0705_a_02L故於此門如來之性隱而不顯 名如來
001_0705_a_03L藏 如經言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 能遍
001_0705_a_04L興造一切趣生 譬如伎兒變現諸趣 如
001_0705_a_05L是等義在生滅門 故言一心者名如來
001_0705_a_06L藏 是顯一心之生滅門 如下文言 心
001_0705_a_07L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乃至此
001_0705_a_08L識有二種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001_0705_a_09L當知非但取生滅心爲生滅門 通取生
001_0705_a_10L滅自體及生滅相 皆在生滅門內義也
001_0705_a_11L二門如是 何爲一心 謂染淨諸法其性
001_0705_a_12L無二 眞妄二門不得有異 故名爲一
001_0705_a_13L此無二處 諸法中實 不同虛空 性自
001_0705_a_14L神解 故名爲心 然旣無有二 何得有
001_0705_a_15L一 一無所有 就誰曰心 如是道理 離
001_0705_a_16L言絕慮 不知何以目之 强號爲一心也
001_0705_a_17L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 釋上
001_0705_a_18L立中是心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上
001_0705_a_19L直明心攝一切法 今此釋中顯其二門
001_0705_a_20L皆各總攝 言以是二門不相離故者 是
001_0705_a_21L釋二門各總攝義 欲明眞如門者染淨
001_0705_a_22L通相 通相之外無別染淨 故得總攝染
001_0705_a_23L淨諸法 生滅門者別顯染淨 染淨之法
001_0705_a_24L無所不該 故亦總攝一切諸法 通別雖

001_0705_b_01L殊 齊無所遣 故言二門不相離也 總
001_0705_b_02L釋義竟

001_0705_b_03L
心眞如者以下釋上別立 別釋二門 卽
001_0705_b_04L爲二分 眞如門中 亦有二意 初釋眞
001_0705_b_05L如 後釋如相 又復初是總釋 後是別
001_0705_b_06L解 又初文明不可說 顯理絕言 後文
001_0705_b_07L明可得說 顯不絕言

001_0705_b_08L
問 理實而言 爲絕爲不絕 若不絕言者
001_0705_b_09L正體離言 卽通於理 若實絕言 後智
001_0705_b_10L帶言 卽倒於理 又若不絕則初段論文
001_0705_b_11L斯爲漫語 若實絕言 則後段論文徒爲
001_0705_b_12L虛設 如說虛空爲金銀等 解云 是故
001_0705_b_13L當知 理非絕言 非不絕言 以是義故
001_0705_b_14L理亦絕言 亦不言絕 是則彼難無所不
001_0705_b_15L2)審 且止傍論 還釋本文

001_0705_b_16L
初文有三 一者略標 二者廣釋 其第
001_0705_b_17L三者往復除疑 略標中言卽是一法界
001_0705_b_18L者 是擧眞如門所依之體 一心卽是一
001_0705_b_19L法界故 此一法界通攝二門 而今不取
001_0705_b_20L別相之門 於中但取總相法門 然於總
001_0705_b_21L相有四品中 說三無性所顯眞如故言
001_0705_b_22L大總相 軌生眞解 故名爲法 通入涅
001_0705_b_23L槃 故名爲門 如一法界擧體作生滅門
001_0705_b_24L如是擧體爲眞如門 爲顯是義 故言體

001_0705_c_01L也 此下廣釋 於中有二 一者顯眞如
001_0705_c_02L體 二者釋眞如名 初中有三 一者當
001_0705_c_03L眞實性以顯眞如 二者對分別性而明
001_0705_c_04L眞如絕相 三者就依他性以顯眞如離
001_0705_c_05L言 初中言心性者 約眞如門論其心性
001_0705_c_06L心性平等 遠離三際 故言心性不生不
001_0705_c_07L滅也 第二中有二句 初言一切諸法唯
001_0705_c_08L依妄念而有差別者 是擧遍計所執之
001_0705_c_09L相 次言若離心念卽無一切境界相者
001_0705_c_10L對所執相顯無相性 猶如空華 唯依眼
001_0705_c_11L病而有華相 若離眼病 卽無華相 唯
001_0705_c_12L有空性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第三中有
001_0705_c_13L三句 先約依他性法以明離言絕慮 次
001_0705_c_14L依離絕之義以顯平等眞如 後釋平等
001_0705_c_15L離絕所以 初中言是故一切法者 謂從
001_0705_c_16L緣生依他起法 離言說相者 非如音聲
001_0705_c_17L之所說故 離名字相者 非如名句之所
001_0705_c_18L詮故 離心緣相者 名言分別所不能緣
001_0705_c_19L故 如虛空中鳥迹差別 謂隨鳥形空相
001_0705_c_20L顯現 顯現之相實有差別 而離可見之
001_0705_c_21L相差別 依他起法當知亦爾 隨諸熏習
001_0705_c_22L差別顯現 而離可言之性差別 旣離可
001_0705_c_23L「有」一作「是」「審」疑「當」{編}

001_0706_a_01L言可緣差別 卽是平等眞如道理 故言
001_0706_a_02L畢竟平等 乃至故名眞如 此是第二顯
001_0706_a_03L眞如平等 以一切下 釋其所以 所以
001_0706_a_04L眞如平等離言者 以諸言說唯是假名
001_0706_a_05L故於實性不得不絕 又彼言說但隨妄
001_0706_a_06L念 故於眞智不可不離 由是道理故說
001_0706_a_07L離絕 故言乃至不可得故 顯體文竟

001_0706_a_08L
此下釋名 於中亦三 初標立名之意
001_0706_a_09L所謂因言遣言 猶如以聲止聲也 次正
001_0706_a_10L釋名 此眞如體無有可遣者 非以眞體
001_0706_a_11L遣俗法故 以一切法悉皆眞故者 依他
001_0706_a_12L性一切諸法 離假言說 故悉是眞 悉
001_0706_a_13L是眞者 不壞差別卽是平等 是平等故
001_0706_a_14L無別可立 故言一切皆同如故 當知以
001_0706_a_15L下 第三結名 直顯眞如竟在於前

001_0706_a_16L
間曰以下往復疑問中 言云何隨順者
001_0706_a_17L是問方便 而能得入者 是問正觀 答
001_0706_a_18L中次第答此二問 初中言雖說雖念者
001_0706_a_19L明法非無 以離惡取空見故 無有能說
001_0706_a_20L可說等者 顯法非有 離執著有見故
001_0706_a_21L能如是知 順中道觀 故名隨順 第二
001_0706_a_22L中言離於念者 離分別念 名得入者
001_0706_a_23L顯入觀智也

001_0706_a_24L
復次以下第二明眞如相 在文有三 一

001_0706_b_01L者擧數總標 二者依數開章 三者依章
001_0706_b_02L別解 別解中卽有二

001_0706_b_03L
先明空中 卽有三句 略明 廣釋 第三
001_0706_b_04L總結 初中言一切染法不相應者 能所
001_0706_b_05L分別不相應故 離一切法差別相者 離
001_0706_b_06L所取相故 以無虛妄心念故者 離能取
001_0706_b_07L見故 卽以離義而釋空也 廣釋之中
001_0706_b_08L明絕四句 四句雖多 其要有二 謂有
001_0706_b_09L無等及一異等 以此二四句攝諸妄執
001_0706_b_10L故對此二以顯眞空 如廣百論云 復次
001_0706_b_11L爲顯世間所執諸法皆非眞實 及顯外
001_0706_b_12L道所執不同 故說頌曰 有非有俱非
001_0706_b_13L一非一雙泯 隨次應配屬智者達非眞
001_0706_b_14L釋曰 一切世間色等句義 言說所表 心
001_0706_b_15L慧所知 情執不同 略有四種 謂有 非
001_0706_b_16L有 俱許 俱非 隨次如應配四邪執 謂
001_0706_b_17L一非一 雙許雙非 數論外道執有等
001_0706_b_18L性與諸法一 卽當有句 此執非眞 所
001_0706_b_19L以者何 若靑等色與色性一 應如色
001_0706_b_20L性其體皆同 五樂等聲與聲性一 應如
001_0706_b_21L聲性其體皆同 眼等諸根與根性一 應
001_0706_b_22L如根性其體皆同 應一一根取一切境
001_0706_b_23L應一一境對一切根又一切法與有性一
001_0706_b_24L應如有性其體皆同也 勝論外道說有

001_0706_c_01L等性與諸法非一 當非有句 此亦非眞
001_0706_c_02L所以者何 若靑等色與色性異 應如聲
001_0706_c_03L等非眼所行 聲等亦爾 又一切法異有
001_0706_c_04L性者 應如兎角其體本無 乃至廣破
001_0706_c_05L無慚外道執有等性與彼諸法亦一亦異
001_0706_c_06L當於亦有亦非有句 此亦非眞 所以者
001_0706_c_07L何 若有性等與色等一 同數論過 與
001_0706_c_08L色等異 同勝論失 一異二種性相相違
001_0706_c_09L而言體同 理不成立 一應非一 以卽
001_0706_c_10L異故如異 異應非異 以卽一故如一
001_0706_c_11L乃至廣破 邪命外道執有性等與彼諸
001_0706_c_12L法非一非異 當於非有非非有句 此亦
001_0706_c_13L非眞 所以者何 汝此所說非一異者
001_0706_c_14L爲俱是遮 爲偏有表 若偏有表 應不
001_0706_c_15L雙非 若俱是遮應無所執 有遮有表 理
001_0706_c_16L互相違 無遮無表 言成戲論 乃至廣
001_0706_c_17L破 如是世間起四種謗 謂有 非有 雙
001_0706_c_18L許 雙非 如次增益 損減 相違 戲論
001_0706_c_19L是故世間所執非實 今此文中 非有相
001_0706_c_20L是遣初句 非無相者 遣第二句 非非
001_0706_c_21L有相非非無相者 遣第四句 非有無俱
001_0706_c_22L者 遣第三句 二句前後 隨論者意 皆
001_0706_c_23L有道理 不相傷也 一異四句 準釋可
001_0706_c_24L知 乃至以下 第三總結 於中二句 從

001_0707_a_01L此以下 乃至曰爲空 是順結也 若離
001_0707_a_02L以下 是反結也

001_0707_a_03L
釋不空中 亦有三句 初牒空門 謂言
001_0707_a_04L已顯法體空無妄故 次顯不空 卽是眞
001_0707_a_05L心乃至則名不空故 亦無有相以下 第
001_0707_a_06L三明空不空無二差別 雖曰不空 而無
001_0707_a_07L有相 是故不空不異於空 以離分別所
001_0707_a_08L緣境界 唯無分別所證相應故也

001_0707_a_09L
此下第二釋生滅門 於中有二 初正廣
001_0707_a_10L釋 復次有四種熏習以下 因言重顯
001_0707_a_11L初中有三 一者釋上立義分中是心生
001_0707_a_12L滅 二者復次生滅因緣以下 釋上生滅
001_0707_a_13L因緣 三者復次生滅相以下 釋上生滅
001_0707_a_14L相 初中有二 一者就體總明 二者依
001_0707_a_15L義別解

001_0707_a_16L
初中三句 一者標體 二者辯相 三者
001_0707_a_17L立名 初中言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
001_0707_a_18L自性淸淨心 名爲如來藏 因無明風動
001_0707_a_19L作生滅 故說生滅依如來藏 如四卷經
001_0707_a_20L言 如來藏爲無始惡習所熏名爲識藏
001_0707_a_21L又言刹那者名爲識藏故

001_0707_a_22L
所謂以下 第二辯相 不生不滅者 是
001_0707_a_23L上如來藏 不生滅心動作生滅 不相捨
001_0707_a_24L離 名與和合 如下文言 如大海水因

001_0707_b_01L風波動 水相風相不相捨離 乃至廣說
001_0707_b_02L此中水之動是風相 動之濕是水相 水
001_0707_b_03L擧體動 故水不離風相 無動非濕 故
001_0707_b_04L動不離水相 心亦如是 不生滅心擧體
001_0707_b_05L動 故心不離生滅相 生滅之相莫非神
001_0707_b_06L解 故生滅不離心相 如是不相離 故
001_0707_b_07L名與和合 此是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
001_0707_b_08L非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也 非一非異
001_0707_b_09L者 不生滅心擧體而動 故心與生滅非
001_0707_b_10L異 而恒不失不生滅性 故生滅與心非
001_0707_b_11L一 又若是一者 生滅識相滅盡之時
001_0707_b_12L心神之體亦應隨滅 墮於斷邊 若是異
001_0707_b_13L者 依無明風熏動之時 靜心之體不應
001_0707_b_14L隨緣 卽墮常邊 離此二邊 故非一非
001_0707_b_15L異 如四卷經云 譬如泥團微塵 非異
001_0707_b_16L非不異 金莊嚴具亦如是 若泥團微塵
001_0707_b_17L異者 非彼所成 而實彼成 是故非異
001_0707_b_18L若不異者 泥團微塵應無差別 如是轉
001_0707_b_19L識藏識眞相若異者 藏識非因 若不異
001_0707_b_20L者 轉識滅藏識亦應滅 而自眞相實不
001_0707_b_21L滅 是故非自眞相識滅 但業相滅 今
001_0707_b_22L此論主正釋彼文 故言非一非異 此中
001_0707_b_23L業識者 因無明力不覺心動 故名業識
001_0707_b_24L又依動心轉成能見 故名轉識 此二皆

001_0707_c_01L在梨耶識位 如十卷經言 如來藏卽阿
001_0707_c_02L梨耶識 共七識生 名轉滅相 故知轉
001_0707_c_03L相在梨耶識 自眞相者 十卷經云 中
001_0707_c_04L眞名自相 本覺之心 不藉妄緣 性自
001_0707_c_05L神解名自眞相 是約不一義門說也 又
001_0707_c_06L隨無明風作生滅時 神解之性與本不
001_0707_c_07L異 故亦得名爲自眞相 是依不異義門
001_0707_c_08L說也 於中委悉 如別記說也

001_0707_c_09L
第三立名 名爲阿梨耶識者 不生滅與
001_0707_c_10L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故總名爲阿梨耶
001_0707_c_11L識 翻名釋義 是如楞伽宗要中說 就
001_0707_c_12L體總明竟在於前

001_0707_c_13L
此下第二依義別解 此中有三 一開義
001_0707_c_14L總標 略明功能 二依義別釋 廣顯體
001_0707_c_15L相 三明同異

001_0707_c_16L
初中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
001_0707_c_17L切法者 能攝之義如前廣說 然上說二
001_0707_c_18L門各攝 一切 今此明一識含有二義 故
001_0707_c_19L此一識能攝一切 不言二義各攝一切
001_0707_c_20L以此二義唯在生滅門內說故 如是二
001_0707_c_21L義不能各攝一切法故 又上二門但說
001_0707_c_22L攝義 以眞如門無能生義故 今於此識
001_0707_c_23L亦說生義 生滅門中有能生義故 此義
001_0707_c_24L云何 由不覺義熏本覺故生諸染法 又

001_0708_a_01L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 依此二義
001_0708_a_02L通生一切 故言識有二義生一切法 此
001_0708_a_03L文卽起下有四種熏習以下文也 當知
001_0708_a_04L一心義寬 總攝二門 此識義狹 在生
001_0708_a_05L滅門 此識二義旣在一門 故知門寬而
001_0708_a_06L義狹也 引經釋義如別記也

001_0708_a_07L
第二廣中有三 初言云何爲二者 問數
001_0708_a_08L發起 次言覺義不覺義者 依數列名
001_0708_a_09L所言以下 第三別解 先釋覺義 後解
001_0708_a_10L不覺 覺中有二 先略後廣

001_0708_a_11L
略中亦二 先本後始 明本覺中 亦有
001_0708_a_12L二句 先明本覺體 後釋本覺義 初中
001_0708_a_13L言心體離念者 謂離妄念 顯無不覺也
001_0708_a_14L等虛空界者 非唯無闇 有慧光明遍照
001_0708_a_15L法界平等無二 如下文云 有大皆慧光
001_0708_a_16L明義故 遍照法界義故 何以故下 第
001_0708_a_17L二釋義 是對始覺釋本覺義 明本覺竟
001_0708_a_18L次釋始覺 於中有二 先顯亦對本覺不
001_0708_a_19L覺起義 後對不覺釋始覺義 此中大意
001_0708_a_20L欲明始覺待於不覺 不覺待於本覺
001_0708_a_21L本覺待於始覺 旣互相待 則無自性
001_0708_a_22L無自性者 則非有覺 非有覺者 由互
001_0708_a_23L相待 相待而成 則非無覺 非無覺故
001_0708_a_24L說名爲覺 非有自性名爲覺也 略明二

001_0708_b_01L覺意在於前

001_0708_b_02L
此下第二廣釋二覺 於中先釋始覺 後
001_0708_b_03L廣本覺 初中有三 一者總標滿不滿義
001_0708_b_04L二者別解始覺差別 三者總明不異本
001_0708_b_05L

001_0708_b_06L
總標中言覺心源故名究竟覺者 在於
001_0708_b_07L佛地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者 金剛已
001_0708_b_08L還也

001_0708_b_09L
次別解中 約四相說 此中先明四相
001_0708_b_10L然後消文 問 此中四相 爲當同時 爲
001_0708_b_11L是前後 此何所疑 若同時那 論說四
001_0708_b_12L相覺時差別 若前後1)那 下言四相俱
001_0708_b_13L時而有 或有說者 此依薩婆多宗四相
001_0708_b_14L四體同時 四用前後 用前後故 覺時差
001_0708_b_15L別 體同時故 名俱時而有 或有說者
001_0708_b_16L是依成實 前後四相 而言俱時而有者
001_0708_b_17L以本覺望四相 則無四相前後差別 故
001_0708_b_18L言俱時而有 皆無自立 或有說者 此
001_0708_b_19L是大乘秘密四相 覺四相時 前後淺深
001_0708_b_20L所覺四相 俱時而有 是義云何 夫心
001_0708_b_21L性本來離生滅相 而有無明迷自心性
001_0708_b_22L由違心性離於寂靜 故能生起動念四
001_0708_b_23L相 四相無明和合力故 能令心體生住
001_0708_b_24L異滅 如似小乘論議之中 心在未來未

001_0708_c_01L逕生滅 而由業力引於四相 能令心法
001_0708_c_02L生住異滅 大乘四相當知亦爾 如經言
001_0708_c_03L卽此法身 爲諸煩惱之所漂動 往來生
001_0708_c_04L死 名爲衆生 此論下文云自性淸淨心
001_0708_c_05L因無明風動 正謂此也

001_0708_c_06L
總說雖然 於中分別者 四相之內各有
001_0708_c_07L差別 謂生三 住四 異六 滅七 生相
001_0708_c_08L三者 一名業相 謂由無明不覺念動
001_0708_c_09L雖有起滅 見相未分 猶如未來生相將
001_0708_c_10L至正用之時 二者轉相 謂依動念轉成
001_0708_c_11L能見 如未來生至正用時 三者現相
001_0708_c_12L謂依能見現於境相 如未來生至現在
001_0708_c_13L時 無明與此三相和合 動一心體隨轉
001_0708_c_14L至現 猶如小乘未來藏心 隨其生相轉
001_0708_c_15L至現在 今大乘中如來藏心隨生至現
001_0708_c_16L義亦如是 此三皆是阿梨耶識位所有
001_0708_c_17L差別 於中委悉 下文當說 是名甚深
001_0708_c_18L三種生相 住相四者 由此無明與生和
001_0708_c_19L合 迷所生心無我我所 故能生起四種
001_0708_c_20L住相 所謂我癡我見我愛我慢 如是四
001_0708_c_21L種依生相起能相心體 令至住位內緣
001_0708_c_22L而住 故名住相 此四皆在第七識位
001_0708_c_23L異相六者 無明與彼住相和合 不覺所
001_0708_c_24L「那」疑「耶」{編}

001_0709_a_01L計我我所空 由是能起六種異相 所謂
001_0709_a_02L貪瞋癡慢疑見 如新論云 煩惱自性唯
001_0709_a_03L有六種 此之謂也 無明與此六種和合
001_0709_a_04L能相住心 令至異位外向攀緣 故名異
001_0709_a_05L相 此六在於生起識位 滅相七者 無
001_0709_a_06L明與此異相和合 不覺外塵違順性離
001_0709_a_07L由此發起七種滅相 所謂身口七支惡
001_0709_a_08L業 如是惡業 能滅異心令墮惡趣 故
001_0709_a_09L名滅相 猶如小乘滅相 滅現在心 令
001_0709_a_10L入過去 大乘滅相當知亦爾 由是義故
001_0709_a_11L四相生起 一心流轉 一切皆因根本無
001_0709_a_12L明 如經言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此論云
001_0709_a_13L當知無明力能生一切染法也 又所相
001_0709_a_14L之心 一心而來 能相之相 無明所起
001_0709_a_15L所起之相 隨其所至 其用有差別 取
001_0709_a_16L塵別相 名爲數法 良由其根本無明
001_0709_a_17L違平等性故也 其所相心 隨所至處
001_0709_a_18L每作總主 了塵通相 說名心王 由其
001_0709_a_19L本一心是諸法之總源故也 如中邊論
001_0709_a_20L云 唯塵智名心 差別名心法 長行
001_0709_a_21L釋云 若了塵通相名心 取塵別相名
001_0709_a_22L爲心法 瑜伽論中亦同是說 以是義故
001_0709_a_23L諸外道等多於心王計爲宰主作者受者
001_0709_a_24L由不能知其無自性隨緣流轉故也 總

001_0709_b_01L此四相名爲一念 約此一念四相 以明
001_0709_b_02L四位階降 欲明本依無明不覺之力 起
001_0709_b_03L生相等種種夢念 動其心源 轉至滅相
001_0709_b_04L長眠三界 流轉六趣 今因本覺不思議
001_0709_b_05L熏 起厭樂心 漸向本源 始息滅相乃
001_0709_b_06L至生相 朗然大悟 覺了自心本無所動
001_0709_b_07L今無所靜 本來平等 住一如床 如經
001_0709_b_08L所說夢度河喩 此中應廣說大意如是

001_0709_b_09L
次消其文 約於四相以別四位 四位之
001_0709_b_10L中各有四義 一能覺人 二所覺相 三覺
001_0709_b_11L利益 四覺分齊 初位中言如凡夫人者
001_0709_b_12L是能覺人 位在十信也 覺知前念起惡
001_0709_b_13L者 顯所覺相 未入十信之前 具起七
001_0709_b_14L支惡業 今入信位 能知七支實爲不善
001_0709_b_15L故言覺知前念起惡 此明覺於滅相義
001_0709_b_16L也 能止後念令不起者 是覺利益 前
001_0709_b_17L由不覺 起七支惡念 今旣覺故 能止
001_0709_b_18L滅相也 言雖復名覺卽是不覺者 明覺
001_0709_b_19L分齊 雖知滅相實是不善 而猶未覺滅
001_0709_b_20L相是夢也 第二位中言如二乘觀智初
001_0709_b_21L發意菩薩等者 十解以上三賢菩薩 十
001_0709_b_22L解初心 名發心住 擧此初人 兼取後
001_0709_b_23L位 故言初發意菩薩等 是明能覺人也
001_0709_b_24L覺於念異者 明所覺相 如前所說六種

001_0709_c_01L異相 分別內外計我我所 此三乘人了
001_0709_c_02L知無我 以之故言覺於念異 欲明所相
001_0709_c_03L心體無明所眠 夢於異相 起諸煩惱
001_0709_c_04L1)今與智慧相應 從異相夢而得微覺
001_0709_c_05L也 念無異相者 是覺利益 旣能覺於
001_0709_c_06L異相之夢 故彼六種異相永滅 以之故
001_0709_c_07L言念無異相也 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
001_0709_c_08L相似覺者 是覺分齊 分別違順起貪瞋
001_0709_c_09L等 是名麁分別執著相 雖捨如是麁執
001_0709_c_10L著想 而猶未得無分別覺 故名相似覺
001_0709_c_11L也 第三位中法身菩薩等者 初地以上
001_0709_c_12L十地菩薩 是能覺人也 覺於念住者
001_0709_c_13L住相之中 雖不能計心外有塵 而執人
001_0709_c_14L法內緣而住 法身菩薩通達二空 欲明
001_0709_c_15L所相心體前覺異相 而猶眠於住相之
001_0709_c_16L夢 今與無分別智相應 從住相夢而得
001_0709_c_17L覺悟 故言覺於念住 是所覺相也 念
001_0709_c_18L無住相者 四種住相滅而不起 是覺利
001_0709_c_19L益也 以離分別麁念相者 人我執 名
001_0709_c_20L分別簡前異相之麁分別 故不名麁 法
001_0709_c_21L我執 名爲麁念 異後生相之微細念
001_0709_c_22L故名麁念 雖復已得無分別覺 而猶眠
001_0709_c_23L於生相之夢 故名隨分覺 是覺分齊也
001_0709_c_24L「今」下一有「漸」

001_0710_a_01L第四位中如菩薩盡地者 謂無垢地 此
001_0710_a_02L是總擧 下之二句 別明二道 滿足方
001_0710_a_03L便者 是方便道 一念相應者 是無間
001_0710_a_04L道 如對法論云 究竟道者 謂金剛喩
001_0710_a_05L定 此有二種 謂方便道攝 無間道攝
001_0710_a_06L是明能覺人也 覺心初起者 是明所覺
001_0710_a_07L相 心初起者 依無明有生相 1)相心體
001_0710_a_08L令動念 今乃證知離本覺無不覺 卽動
001_0710_a_09L念是靜心 故言覺心初起 如迷方時謂
001_0710_a_10L東爲西 悟時乃知西卽是東 當知此中
001_0710_a_11L覺義亦爾也 心無初相者 是明覺利益
001_0710_a_12L本由不覺 有心元起 今旣覺故 心無
001_0710_a_13L所起 故言心無初相 前三位中雖有所
001_0710_a_14L離 而其動念猶起未盡 故言念無住相
001_0710_a_15L等 今究竟位 動念都盡 唯一心在 故
001_0710_a_16L言心無初相也 遠離以下 明覺分齊
001_0710_a_17L於中二句 初正明覺分齊 是故以下
001_0710_a_18L引經證成 業相動念 念中最細 名微
001_0710_a_19L細念 此相都盡 永無所餘 故言遠離
001_0710_a_20L遠離之時 正在佛地 前來三位 未至
001_0710_a_21L心源 生相未盡 心猶無常 今至此位
001_0710_a_22L無明永盡 歸一心源 更無起動 故言
001_0710_a_23L得見心性 心卽常住 更無所進 名究
001_0710_a_24L竟覺 又復未至心源 夢念未盡 欲滅

001_0710_b_01L此動 望到彼岸 而今旣見心性 夢想
001_0710_b_02L都盡 覺知自心本無流轉 今無靜息
001_0710_b_03L常自一心 住一如床故言得見心性 心
001_0710_b_04L卽常住 如是始覺不異本覺 由是道理
001_0710_b_05L名究竟覺 此是正明覺分齊也

001_0710_b_06L
引證中 言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001_0710_b_07L者 在因地時 雖未離念 而能觀於無
001_0710_b_08L念道理 說此能觀爲向佛地 以是證知
001_0710_b_09L佛地無念 此是擧因而證果也 若引通
001_0710_b_10L說因果文證者 金鼓經言 依諸伏道起
001_0710_b_11L事心滅 依法斷道依根本心滅 依勝拔
001_0710_b_12L道根本心盡 此言諸伏道者 謂三十心
001_0710_b_13L起事心滅者 猶此論中捨麁分別執著
001_0710_b_14L想 卽是異相滅也 法斷道者 在法身
001_0710_b_15L位 依根本心滅者 猶此中說捨分別麁
001_0710_b_16L念相 卽是住相滅也 勝拔道者 金剛
001_0710_b_17L喩定 根本心盡者 猶此中說遠離微細
001_0710_b_18L念 是謂生相盡也 上來別明始覺差
001_0710_b_19L

001_0710_b_20L
又心起者以下 第三總明始覺不異本
001_0710_b_21L覺 此中有二 一者重明究竟覺相 二
001_0710_b_22L者正明不異本覺 初中有三 一者直顯
001_0710_b_23L究竟相 二者擧非覺顯是覺 三者對境
001_0710_b_24L廣顯智滿 初中言又心起者者 牒上覺

001_0710_c_01L心初起之言 非謂覺時知有初相 故言
001_0710_c_02L無有初相可知 而說覺心初起相者 如
001_0710_c_03L覺方時知西是東 如是如來覺心之時
001_0710_c_04L知初動相卽本來靜 是故說言卽謂無
001_0710_c_05L念也 是故以下 擧非顯是 如前所說
001_0710_c_06L無念是覺 是故有念不得名覺 是卽金
001_0710_c_07L剛心以還一切衆生未離無始無明之念
001_0710_c_08L依是義故不得名覺 然前對四相之夢
001_0710_c_09L差別 故說漸覺 今約無明之眠無異
001_0710_c_10L故說不覺 如仁王經言 始從伏忍至頂
001_0710_c_11L三昧 照第一義諦 不名爲見 所謂見
001_0710_c_12L者 是薩婆若故 若得以下 對境顯智
001_0710_c_13L若至心原得於無念 卽能遍知一切衆
001_0710_c_14L生一心動轉四相差別 故言卽知心相
001_0710_c_15L生住異滅 次言以無念等故者 釋成上
001_0710_c_16L義 此中有疑云 佛得無念 衆生有念
001_0710_c_17L有無隔別 云何無念能知有念 作如是
001_0710_c_18L疑 故遣之云 衆生有念本來無念 得無
001_0710_c_19L念與彼平等 故言以無念等故 是明旣
001_0710_c_20L得平等無念 故能遍知諸念四相也 此
001_0710_c_21L下第二正明無異 雖曰始得無念之覺
001_0710_c_22L而覺四相本來無起 待何不覺而有始
001_0710_c_23L覺 故言實無始覺之異 下釋此義 四
001_0710_c_24L「相」一作「迷」

001_0711_a_01L相俱有爲心所成 離一心外無別自體
001_0711_a_02L故言俱時而有皆無自立 皆無自立 故
001_0711_a_03L本來平等 同一本覺也

001_0711_a_04L
復次以下廣本覺 於中有二 先明隨染
001_0711_a_05L本覺 後顯性淨本覺

001_0711_a_06L
初中有三 一者總標 二者列名 三者
001_0711_a_07L辨相 初中言生二種相者 如是二種相
001_0711_a_08L在隨動門 故言生也 此二不離性淨本
001_0711_a_09L覺 故言與彼不相捨離 第二列名中
001_0711_a_10L言智淨相者 正明隨染本覺之相 不思
001_0711_a_11L議業相者 明此本覺還淨時業也 第三
001_0711_a_12L辨相中 先辨智淨相 於中有三 法喩
001_0711_a_13L與合 法中有二 直明重顯 初中言法
001_0711_a_14L力熏習者 謂眞如法內熏之力 依此熏
001_0711_a_15L力修習資糧 得發地上如實修行 至無
001_0711_a_16L垢地滿足方便 由是能破和合識內生
001_0711_a_17L滅之相 顯其不生不滅之性 故言破和
001_0711_a_18L合識相顯現法身 此時能滅相續心中
001_0711_a_19L業相轉相 令其隨染本覺之心 遂得歸
001_0711_a_20L源 成淳淨智 故言滅相續心相智淳淨
001_0711_a_21L故 此中相續識者 猶是和合識內生滅
001_0711_a_22L之心 但爲顯現1)法故 說破和合識 爲
001_0711_a_23L成應身淨智 故說滅相續2)識相 然不
001_0711_a_24L滅相續心 但滅相續心之相也 如經說

001_0711_b_01L言 是故大慧 諸識自相滅 自相滅者
001_0711_b_02L業相滅 若自相滅者 不異外道斷見戲
001_0711_b_03L論 諸外道說 離諸境界 相續識滅 相
001_0711_b_04L續識滅已 卽滅諸識 大慧 若相續識
001_0711_b_05L滅者 無始世來諸識應滅 乃至廣說也
001_0711_b_06L此義云何以下 重顯前說滅不滅義 一
001_0711_b_07L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者 謂業識轉識
001_0711_b_08L等諸識相 無明所起 皆是不覺 以之
001_0711_b_09L故言皆是無明 如是諸識不覺之相 不
001_0711_b_10L離隨染本覺之性 以之故言不離覺性
001_0711_b_11L此無明相 與本覺性 非一非異 非異
001_0711_b_12L故非可壞 而非一故非不可壞 若依非
001_0711_b_13L異非可壞義 說無明轉卽變爲明 若就
001_0711_b_14L非一非不可壞之義 說無明滅覺性不
001_0711_b_15L壞 今此文中依非一門 故說滅相續心
001_0711_b_16L相也 喩中言水非動性者 明今之動非
001_0711_b_17L自性動 但隨他動 若自性動者 動相
001_0711_b_18L滅時 濕性隨滅 而隨他動 故動相雖
001_0711_b_19L滅 濕性不壞也 合中言無明滅者 本
001_0711_b_20L無明滅 是合風滅也 相續卽滅者 業
001_0711_b_21L識等滅 合動相滅也 智性不壞者 隨
001_0711_b_22L染本覺神解之性名爲智性 是合濕性
001_0711_b_23L不壞也 次釋不思議業相中 依智淨者
001_0711_b_24L謂前隨染本覺之心 始得淳淨 是始覺

001_0711_c_01L智 依此智力現應化身 故言無量功德
001_0711_c_02L之相 此所現相 無始無終 相續不絕
001_0711_c_03L故言無斷 如金鼓經言 應身者 從無
001_0711_c_04L始生死相續不斷故 一切諸佛不共之
001_0711_c_05L法能攝持故 衆生不盡用亦不盡 故
001_0711_c_06L說常住 寶性論云 何者成就自身利益
001_0711_c_07L謂得解脫 遠離煩惱障智障 得無障礙
001_0711_c_08L淸淨法身 是名成就自身利益 何者成
001_0711_c_09L就他身利益 旣得成就自身利益已 無
001_0711_c_10L始世來 自然依彼二種佛身 示現世間
001_0711_c_11L自在力行 是名成就他身利益 問 始得
001_0711_c_12L自利已 方起利他業 云何利他說無始
001_0711_c_13L耶 解云 如來一念 遍應三世 所應無
001_0711_c_14L始故 能應則無始 猶如一念圓智 遍
001_0711_c_15L達無邊三世之境 境無邊故 智亦無邊
001_0711_c_16L無邊之智所現之相 故得無始亦能無
001_0711_c_17L終 此非心識思量所測 是故名爲不思
001_0711_c_18L議業也

001_0711_c_19L
復次以下次明性淨本覺之相 於中有
001_0711_c_20L二 一者總標 二者別解 初中言與虛
001_0711_c_21L空等者 無所不遍故 猶如淨鏡者離垢
001_0711_c_22L現影故 四種義中 第一第三 依離垢
001_0711_c_23L義以況淨鏡 第二第四 依現像義亦有
001_0711_c_24L「法」下一有「身」「識」一作「心」

001_0712_a_01L淨義也 別解之中 別顯四種 此中前
001_0712_a_02L二在於因性 其後二種在於果地 前二
001_0712_a_03L種者 明空與智 如涅槃經言 佛性者
001_0712_a_04L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爲智慧 智者見
001_0712_a_05L空及與不空 愚者不見空與不空 乃至
001_0712_a_06L廣說 今此初中言遠離一切心境界相
001_0712_a_07L者 卽顯彼經第一義空也 無法可現非
001_0712_a_08L覺照義者 是釋不見空與不空也 第二
001_0712_a_09L中言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者 是釋
001_0712_a_10L彼經智慧者見空及與不空 如彼經言
001_0712_a_11L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謂大涅槃故 此
001_0712_a_12L中但現生死境界 旣現於鏡 故言不出
001_0712_a_13L而不染鏡 故曰不入 隨所現像 同本
001_0712_a_14L覺量 等虛空界 遍三世際 故無念念
001_0712_a_15L之失 亦無滅盡之壞 故言不失不壞常
001_0712_a_16L住一心等也 上來明其淨鏡之義 又一
001_0712_a_17L切下 釋因熏習義也 第三中言出於二
001_0712_a_18L礙淳淨明者 是明前說因熏習鏡出纒
001_0712_a_19L之時爲法身也 第四中言依法出離故
001_0712_a_20L遍照衆生心者 卽彼本覺顯現之時 等
001_0712_a_21L照物機 示現萬化 以之故言隨念示現
001_0712_a_22L此與前說不思議業有何異者 彼明應
001_0712_a_23L身始覺之業 此顯本覺法身之用 隨起
001_0712_a_24L一化 有此二義 總說雖然 於中分別

001_0712_b_01L者 若論始覺所起之門 隨緣相屬而得
001_0712_b_02L利益 由其根本隨染本覺 從來相關有
001_0712_b_03L親疎故 論其本覺所顯之門 普益機熟
001_0712_b_04L不簡相屬 由其本來性淨本覺 等通一
001_0712_b_05L切無親疎故 廣覺義竟

001_0712_b_06L
次釋不覺 於中有三 先明根本不覺
001_0712_b_07L次顯枝末不覺 第三總結本末不覺 初
001_0712_b_08L中亦二 先明不覺依本覺立 後顯本
001_0712_b_09L覺亦待不覺 初中有三 謂法喩合 初
001_0712_b_10L中言不如實知眞如法一故者 根本無
001_0712_b_11L明 猶如迷方也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者
001_0712_b_12L業相動念 是如邪方 如離正東無別邪
001_0712_b_13L西 故言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喩合之文
001_0712_b_14L文相可見也 次明本覺亦待不覺 於中
001_0712_b_15L有二 初言以有不覺妄想心者 無明所
001_0712_b_16L起妄想分別 由此妄想能知名義 故有
001_0712_b_17L言說說於眞覺 是明眞覺之名待於妄
001_0712_b_18L想也 若離不覺則無眞覺自相可說者
001_0712_b_19L是明所說眞覺必待不覺 若不相待 則
001_0712_b_20L無自相 待他而有 亦非自相 自相旣
001_0712_b_21L無 何有他相 是顯諸法無所得義 如
001_0712_b_22L下文言 當知一切染法淨法皆悉相待
001_0712_b_23L無有自相可說 智度論云 若世諦如毫
001_0712_b_24L釐許有實者 第一義諦亦應有實 此之

001_0712_c_01L謂也

001_0712_c_02L
此下廣顯枝末不覺 於中有二 先明細
001_0712_c_03L相 後顯麁相

001_0712_c_04L
初中亦二 總標別釋 初中言與彼不
001_0712_c_05L覺相應不離者 本末相依 故曰相應
001_0712_c_06L非如王數相應之義 此爲不相應染心
001_0712_c_07L

001_0712_c_08L
別釋中言無明業相者 依無明動 名爲
001_0712_c_09L業相故 起動義是業義 故言心動說
001_0712_c_10L名爲業也 覺則不動者 擧對反顯 得
001_0712_c_11L始覺時 則無動念 是知今動 只由不
001_0712_c_12L覺也 動則有苦者 如得寂靜 卽是極
001_0712_c_13L樂 故今云動卽是苦也 業相是無苦
001_0712_c_14L無明是無集 如是因果俱時而有 故言
001_0712_c_15L果不離因故 然此業相雖有動念 而是
001_0712_c_16L極細 能所未分 其本無明當知亦爾
001_0712_c_17L如無想論云 問 此識何相何境 答 相
001_0712_c_18L及境不可分別 一體無異 問 若爾 云
001_0712_c_19L何知有 答 由事故知有此識 此識能
001_0712_c_20L起一切煩惱業果報事 譬如無明常起
001_0712_c_21L此無明可欲分別不 若可分別 非謂無
001_0712_c_22L明 若不可分別 則應非有 而是有非
001_0712_c_23L無 亦由欲瞋等事 知有無明 本識亦
001_0712_c_24L爾 故此等文意 正約業相顯本識也

001_0713_a_01L第二能見相者 卽是轉相 依前業相轉
001_0713_a_02L成能緣 故言以依動能見 依性靜門則
001_0713_a_03L無能見 故言不動則無見也 反顯能見
001_0713_a_04L要依動義 如是轉相雖有能緣 而未能
001_0713_a_05L顯所緣境相 直是外向 非託境故 如
001_0713_a_06L攝論云 意識緣三世 及非三世境 是
001_0713_a_07L則可知此識所緣境不可知故 此言不
001_0713_a_08L可知者 以無可知境故 如說十二因緣
001_0713_a_09L始不可知 此亦如是 是約轉相顯本識
001_0713_a_10L也 第三境界相者 卽是現相 依前轉
001_0713_a_11L相能現境界 故言能見故境界妄現 如
001_0713_a_12L四卷經言 大慧 略說有三種識 廣說
001_0713_a_13L有八相 何等爲三 謂眞識 現識 分別
001_0713_a_14L事識 譬如明鏡持諸色像 現識處亦復
001_0713_a_15L如是 又下文言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
001_0713_a_16L自心現身 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此論下
001_0713_a_17L文明現識云 所謂能現一切境界 猶
001_0713_a_18L如明鏡 現於色像 現識亦爾 以一切
001_0713_a_19L時任運而起 常在前故 如是等文約
001_0713_a_20L於現相以顯本識 如是現相旣在本識
001_0713_a_21L何況其本轉相業相 反在六七識中說
001_0713_a_22L

001_0713_a_23L
以有已下 次明麁相 於中亦二 總標別
001_0713_a_24L釋 初言以有境界緣者 依前現識所現

001_0713_b_01L境故 起七識中六種麁相 是釋經言境
001_0713_b_02L界風所動七識波浪轉之意也

001_0713_b_03L
次別釋中 初之一相 是第七識 次四
001_0713_b_04L相者 在生起識 後一相者 彼所生果
001_0713_b_05L也 初言智相者 是第七識麁中之始
001_0713_b_06L始有慧數分別我塵 故名智相 如夫人
001_0713_b_07L經言 於此六識及心法智 此七法刹那
001_0713_b_08L不住 此言心法智者 慧數之謂也 若
001_0713_b_09L在善道 分別可愛法 計我我所 在惡
001_0713_b_10L道時 分別不愛法 計我我所 故言依
001_0713_b_11L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也 具而
001_0713_b_12L言之 緣於本識 計以爲我 緣所現境
001_0713_b_13L計爲我所 而今此中就其麁顯 故說依
001_0713_b_14L於境界心起 又此境界不離現識 猶如
001_0713_b_15L影像不離鏡面 此第七識直爾內向計
001_0713_b_16L我我所 而不別計心外有塵 故餘處說
001_0713_b_17L還緣彼識 問 云何得知第七末那 非
001_0713_b_18L但緣識 亦緣六塵 答 此有二證 一依
001_0713_b_19L比量 二聖言量 言比量者 此意根必
001_0713_b_20L與意識同境 是立宗也 不共所依故
001_0713_b_21L是辨因也 諸是不共所依 必與能依同
001_0713_b_22L境 如眼根等 是隨同品言也 或時不
001_0713_b_23L同境者 必非不共所依 如次第滅意根
001_0713_b_24L等 是遠離言也 如是宗因譬喩無過

001_0713_c_01L故知意根亦緣六塵也

001_0713_c_02L
若依是義 能依意識緣意根時 所依意
001_0713_c_03L根亦對自體 以有自證分故無過 亦緣
001_0713_c_04L自所相應心法 以無能障法故得緣 諸
001_0713_c_05L心心所法皆證自體 是故不廢同一所
001_0713_c_06L緣 此義唯不通於五識 依色根起不通
001_0713_c_07L利故 但對色塵 非餘境故

001_0713_c_08L
聖言量者有經有 金鼓經言 眼根受色
001_0713_c_09L耳根分別聲 乃至意根分別一切諸法
001_0713_c_10L大乘意根 卽是末那 故知遍緣一切法
001_0713_c_11L也 又對法論十種分別中言 第一相分
001_0713_c_12L別者 謂身所居處所受用義 彼復如其
001_0713_c_13L次第 以諸色根器世界色等境界爲相
001_0713_c_14L第二相顯現分別者 謂六識身及意 如
001_0713_c_15L前所說取相而顯現故 此中五識 唯現
001_0713_c_16L色等五塵 意識及意 通現色根及器世
001_0713_c_17L界色等境界 設使末那不緣色根器世
001_0713_c_18L界等 則能現分別唯應取六識 而言及
001_0713_c_19L意 故知通緣也 且置傍論 還釋本文
001_0713_c_20L第二相續相者 是生起識識蘊 是麁
001_0713_c_21L分別 遍計諸法得長相續 又能起愛取
001_0713_c_22L引持過去諸行不斷 亦得潤生 能令末
001_0713_c_23L來果報相續 依是義故名相續相 不同
001_0713_c_24L前說相續心也 依於智者 依前智相爲

001_0714_a_01L根所生故 所依是細 唯一捨受 能依
001_0714_a_02L是麁 具起苦樂 故言生起苦樂也 又
001_0714_a_03L所依智相 內緣而住 不計外塵 故是
001_0714_a_04L似眠 此相績識 遍計內外 覺觀分別
001_0714_a_05L如似覺悟 以之故言覺心起念 起念卽
001_0714_a_06L是法執分別 識蘊與此麁執相應 遍馳
001_0714_a_07L諸境 故言相應 不斷故也 第三執取相
001_0714_a_08L者 卽是受蘊 以依識蘊 分別違順 領
001_0714_a_09L納苦樂 故言依於相續乃至住苦樂等
001_0714_a_10L也 第四計名字相者 卽是想蘊 依前
001_0714_a_11L受蘊 分別違順等名言相 故言依妄執
001_0714_a_12L乃至名言相故也 第五起業相者 卽是
001_0714_a_13L行蘊 依於想蘊所取名相 而起思數造
001_0714_a_14L作善惡 故言依於名字乃至造種種業
001_0714_a_15L故也 第六業繫苦相者 依前行蘊所造
001_0714_a_16L之業 而受三有六趣苦果 故言依業受
001_0714_a_17L果 不自在故也

001_0714_a_18L
當知以下第三總結 如前所說六種麁
001_0714_a_19L相 依於現相所現境起 三種細相 親
001_0714_a_20L依無明 如是六三 總攝諸染 是故當
001_0714_a_21L知無明住地 能生一切深法根本 以諸
001_0714_a_22L染相雖有麁細 而皆不覺諸法實相 不
001_0714_a_23L覺之相是無明氣 故言一切染法皆是
001_0714_a_24L不覺相故 第二依義別解有三分內 第

001_0714_b_01L一略明功能 第二廣顯體相 如是二分
001_0714_b_02L竟在於前

001_0714_b_03L
此下第三明同異相 此中有三 總標列
001_0714_b_04L名 次第辨相 辨相之中 先明同相 於
001_0714_b_05L中有三 一者引喩 二者合喩 三者引
001_0714_b_06L證 第二中言無漏者 本覺始覺也 無
001_0714_b_07L明者 本末不覺也 此二皆有業用顯現
001_0714_b_08L而非定有 故名業幻 第三中言本來常
001_0714_b_09L住入於涅槃菩提法者 如大品經言 以
001_0714_b_10L是智慧 斷一切結使 入無餘涅槃 元
001_0714_b_11L是世俗法 非第一義 何以故 空中無
001_0714_b_12L有滅 亦無使滅者 諸法畢竟空 卽是
001_0714_b_13L涅槃故 又言 何義故爲菩提 空義是
001_0714_b_14L菩提義 如義法性義 實際義 是菩提
001_0714_b_15L義 復次諸法實相 不誑不異 是菩提
001_0714_b_16L義故 當知此中約於性淨菩提 本來淸
001_0714_b_17L淨涅槃 故諸衆生本來入也 非可修相
001_0714_b_18L者 無因行故 非可作相者 無果起故
001_0714_b_19L畢竟無得者 以無能得者 無得時無得
001_0714_b_20L處故 亦無以下 猶是經文 而非此中
001_0714_b_21L所證之要 但是一處相續之文 是故相
001_0714_b_22L從引之而已 明異相中 先喩 後合合
001_0714_b_23L中言隨染幻差別者 是無漏法 性染幻
001_0714_b_24L差別者 是無明法 何者 本末無明 違

001_0714_c_01L平等性 是故其性自有差別 諸無漏法
001_0714_c_02L順平等性 直置其性 應無差別 但隨
001_0714_c_03L染法差別之相 故說無漏有差別耳 謂
001_0714_c_04L對業識等染法差別 故說本覺恒沙性
001_0714_c_05L德 又對治此諸法差別 故成始覺萬德
001_0714_c_06L差別 然如是染淨 皆是相待 非無顯
001_0714_c_07L現 而非是有 是故通名幻差別也 上
001_0714_c_08L來廣釋立義分中是心生滅竟在於前

001_0714_c_09L
此下第二釋其因緣 於中有二 先明生
001_0714_c_10L滅依因緣義 後顯所依因緣體相 初中
001_0714_c_11L亦二 總標別釋 初中言因緣者 阿
001_0714_c_12L梨耶心體 變作諸法 是生滅因 根本
001_0714_c_13L無明熏動心體 是生滅緣 又復無明
001_0714_c_14L住地 諸染根本 起諸生滅 故說爲
001_0714_c_15L因 六塵境界 能動七識波浪生滅 是
001_0714_c_16L生滅緣 依是二義 以顯因緣 諸生滅
001_0714_c_17L相聚集而生 故名衆生 而無別體 唯
001_0714_c_18L依心體 故言依心 卽是梨耶自相心
001_0714_c_19L也 能依衆生是意意識 以之故言意意
001_0714_c_20L識轉

001_0714_c_21L
此義云何以下別釋 於中有三 先釋依
001_0714_c_22L心 次釋意轉 後釋意識轉 初中 言
001_0714_c_23L阿梨耶識者 是上說心卽是生滅之因
001_0714_c_24L說有無明者 在梨耶識 卽是生滅之

001_0715_a_01L緣 欲明依此因緣意意識轉 故言以
001_0715_a_02L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 上總標中略標
001_0715_a_03L其因 是故但言依心 此別釋中具顯
001_0715_a_04L因緣 故說亦依梨耶識內 所有無明也
001_0715_a_05L不覺以下 次釋意轉 於中有三 一者
001_0715_a_06L略明意轉 二者廣顯轉相 三者結成依
001_0715_a_07L心之義 初中卽明五種識相 不覺而起
001_0715_a_08L者 所依心體 由無明熏 擧體起動 卽
001_0715_a_09L是業識也 言能見者 卽彼心體轉成能
001_0715_a_10L見 是爲轉識 言能現者 卽彼心體復
001_0715_a_11L成能現 卽是現識 能取境界者 能取
001_0715_a_12L現識所現境界 是爲智識 起念相續者
001_0715_a_13L於所取境起諸麁念 是相續識 依此五
001_0715_a_14L義次第轉成 能對諸境而生意識 故說
001_0715_a_15L此五以爲意也 此意以下 第二廣明
001_0715_a_16L於中有二 總標 別釋 別釋中言無明
001_0715_a_17L力者 擧所依緣 不覺心動者 釋其業
001_0715_a_18L義 起動之義是業義故 轉識中言依於
001_0715_a_19L動心能見相故者 依前業識之動 轉成
001_0715_a_20L能見之相 然轉識有二 若就無明所動
001_0715_a_21L轉成能見者 是在本識 如其境界所動
001_0715_a_22L轉成能見者 是謂七識 此中轉相 約
001_0715_a_23L初義也 現識中言能現一切境界者 依
001_0715_a_24L前轉識之見 復起能現之用 如上文言

001_0715_b_01L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 當知現識依於
001_0715_b_02L轉識 非能見用卽是能現 是故前言能
001_0715_b_03L見能現 次喩 後合 合中言五塵者 且
001_0715_b_04L擧麁顯以合色像 實論通現一切境故
001_0715_b_05L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者 非如
001_0715_b_06L第六七識有時斷滅故 以是文證 當知
001_0715_b_07L是三皆在本識之內別用也

001_0715_b_08L
第四智識者 是第七識上六相內初之
001_0715_b_09L智相 義如前說 愛非愛果 名染淨法
001_0715_b_10L分別彼法 計我我所 故言分別染淨法
001_0715_b_11L也 第五相續識者 卽是意識上六相中
001_0715_b_12L名相續相 以念相應不斷故者 法執相
001_0715_b_13L應 得長相續 此約自體不斷以釋相續
001_0715_b_14L義也 住持以下 約其功能釋相續義此
001_0715_b_15L識能起愛取煩惱 故能引持過去無明
001_0715_b_16L所發諸行 令成堪任來果之有 故言住
001_0715_b_17L持乃至不失故 又復能起潤生煩惱 能
001_0715_b_18L使業果續生不絕 故言成就無差違故
001_0715_b_19L如是三世因果流轉不絕 功在意識 以
001_0715_b_20L是義故名相續識 次言念已經事慮未
001_0715_b_21L來事者 顯此識用麁顯分別 不同智識
001_0715_b_22L微細分別 是知此識唯在意識 不同上
001_0715_b_23L說相續心也 是故以下 第三結明依心
001_0715_b_24L之義 於中有二 先略 後廣 初言是故

001_0715_c_01L者是前所說五種識等依心而成 以是
001_0715_c_02L義故 三界諸法唯心所作 如十地經言
001_0715_c_03L佛子 三界但一心作 此之謂也 此義
001_0715_c_04L云何以下廣釋 於中有二 先明諸法不
001_0715_c_05L無而非是有 後顯諸法不有而非都無
001_0715_c_06L初中言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者
001_0715_c_07L是明諸法不無顯現也 一切分別卽分
001_0715_c_08L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者 是明諸
001_0715_c_09L法非有之義 如十卷經言 身資生住持
001_0715_c_10L若如夢中生 應有二種心 而心無二相
001_0715_c_11L如刀不自割 指亦不自指 如心不自見
001_0715_c_12L其事亦如是 解云 若如夢中所見諸事
001_0715_c_13L如是所見是實有者 則有能見所見二
001_0715_c_14L相 而其夢中實無二法 三界諸心皆如
001_0715_c_15L此夢 離心之外無可分別 故言一切分
001_0715_c_16L別卽分別自心 而就自心不能自見 如
001_0715_c_17L刀指等 故言心不見心 旣無他可見
001_0715_c_18L亦不能自見 所見無故 能見1)無 能所
001_0715_c_19L二相2)二相皆無所得 故言無相可得也
001_0715_c_20L此中釋難會通新古 如別記中 3)塵分
001_0715_c_21L別也

001_0715_c_22L
當知以下 次明非有而不無義 初言當
001_0715_c_23L「無」一作「不成」「二相」一無「塵」疑
001_0715_c_24L「廣」{編}

001_0716_a_01L知世間乃至無體可得唯心虛妄者 是
001_0716_a_02L明非有 次言以心生則法生以下 顯其
001_0716_a_03L非無 依無明力不覺心動 乃至能現一
001_0716_a_04L切境等 故言心生則種種法生也 若無
001_0716_a_05L明心滅境界隨滅 諸分別識皆得滅盡
001_0716_a_06L故言心滅則種種法滅 非約刹那以明
001_0716_a_07L生滅也 廣釋意竟

001_0716_a_08L
次釋意識 意識卽是先相續識 但就法
001_0716_a_09L執分別相應生後義門 則說爲意 約其
001_0716_a_10L能起見愛煩惱從前生門 說名意識 故
001_0716_a_11L言意識者卽此相續 乃至分別六塵名
001_0716_a_12L爲意識 此論就其一意識義 故不別出
001_0716_a_13L眼等五識 故說意識分別六塵 亦名分
001_0716_a_14L離識者 依於六根別取六塵 非如末那
001_0716_a_15L不依別根 故名分離 又能分別去來內
001_0716_a_16L外種種事相 故復說名分別事識 依見
001_0716_a_17L愛煩惱增長義故者 是釋分別事識之
001_0716_a_18L義 以依見修煩惱所增長 故能分別種
001_0716_a_19L種事也 上六相內受想行蘊相從入此
001_0716_a_20L意識中攝 上來廣明生滅依因緣義竟
001_0716_a_21L此下第二重顯所依因緣體相 於中有
001_0716_a_22L二 一者略明因緣甚深 二者廣顯因緣
001_0716_a_23L差別

001_0716_a_24L
初中有三 先標甚深 次釋 後結 初中

001_0716_b_01L言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牒上所說依阿
001_0716_b_02L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等也 非餘
001_0716_b_03L能知唯佛窮了者 標甚深也

001_0716_b_04L
何以故下 次釋深義 從本已來自性淸
001_0716_b_05L淨而無明所染有其染心者 是明淨而
001_0716_b_06L恒染 雖有深心而當恒不變者 是明動
001_0716_b_07L而常靜 由是道理 甚深難測 如夫人
001_0716_b_08L經言 自性淸淨心 難可了知 彼心爲
001_0716_b_09L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 楞伽經言 以
001_0716_b_10L如來藏是淸淨相 客塵煩惱垢染不淨
001_0716_b_11L我依此義 爲勝鬘夫人及餘菩薩等 說
001_0716_b_12L如來藏阿梨耶識共七識生 名轉滅相
001_0716_b_13L大慧 如來藏阿梨耶識境界 我今與汝
001_0716_b_14L及諸菩薩甚深智者 能了分別此二種
001_0716_b_15L法諸餘聲聞辟支佛及外道等執著名字
001_0716_b_16L者不能了知如是二法 是故此義唯佛
001_0716_b_17L能知者 第三結甚深也

001_0716_b_18L
所謂以下 第二廣顯因緣差別 於中有
001_0716_b_19L六 一明心性因之體相 二顯無明緣之
001_0716_b_20L體相 三明染心諸緣差別 四顯無明治
001_0716_b_21L斷位地 五釋相應不相應義 六辨智礙
001_0716_b_22L煩惱礙義

001_0716_b_23L
初中言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者 釋
001_0716_b_24L上雖有染心而常不變之義 雖擧體動

001_0716_c_01L而本來寂靜 故言心性常無念也

001_0716_c_02L
第二中言心不相應者 明此無明最極
001_0716_c_03L微細 未有能所王數差別 故言心不相
001_0716_c_04L應 唯此爲本 無別染法能細於此在其
001_0716_c_05L前者 以是義故說忽然起 如本業經言
001_0716_c_06L四住地前更無法起 故名無始無明住
001_0716_c_07L地 是明其前無別爲始 唯此爲本 故
001_0716_c_08L言無始 猶是此論忽然義也 此約細麁
001_0716_c_09L相依之門說爲無前 亦言忽然起 非約
001_0716_c_10L時節以說忽然起 此無明相 如二障章
001_0716_c_11L廣分別也 是釋上言自性淸淨而有無
001_0716_c_12L明所染有其染心之句

001_0716_c_13L
1)於中有二 總標 別釋 別釋之中 兼
001_0716_c_14L顯治斷 此中六染 卽上意識幷五種意
001_0716_c_15L但前明依因而起義故 從細至麁而說
001_0716_c_16L次第 今欲兼顯治斷位故 從麁至細而
001_0716_c_17L說次第 第一執相應染者 卽是意識
001_0716_c_18L見愛煩惱所增長義 麁分別執而相應
001_0716_c_19L故 若二乘人至羅漢位 見修煩惱究竟
001_0716_c_20L離故 若論菩薩 十解以上能遠離故
001_0716_c_21L此言信相應地者 在十解位 信根成就
001_0716_c_22L無有退失 名信相應 如仁王經言 伏
001_0716_c_23L忍聖胎三十人 十信十止十堅心 當知
001_0716_c_24L「於」上疑脫「第三明染心諸緣差別」{編}

001_0717_a_01L此中 十向名堅 十行名止十信解名信
001_0717_a_02L入此位時 已得人空 見修煩惱不得現
001_0717_a_03L行 故名爲離 當知此論上下所明 約
001_0717_a_04L現起以說治斷也

001_0717_a_05L
第二不斷相應染者 五種意中之相續
001_0717_a_06L識 法執相應相續生起 不斷卽是相續
001_0717_a_07L異名 從十解位 修唯識觀尋思方便
001_0717_a_08L乃至初地證三無性 法執分別不得現
001_0717_a_09L行 故言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也 第三分
001_0717_a_10L別智相應染者 五種意中第四智識 七
001_0717_a_11L地以還 二智起時 不得現行 出觀緣
001_0717_a_12L事 任運心時 亦得現行 故言漸離 七
001_0717_a_13L地以上長時入觀 故此末那永不現行
001_0717_a_14L故言無相方便地究竟離 此第七地 於
001_0717_a_15L無相觀有加行有功用 故名無相方便
001_0717_a_16L地也

001_0717_a_17L
第四現色不相應染者 五種意中第三
001_0717_a_18L現識 如明鏡中現色像 故名現色不相
001_0717_a_19L應染 色自在地 是第八地 此地已得
001_0717_a_20L淨土自在 穢土麁色不能得現 故說能
001_0717_a_21L離也 第五能見心不相應染者 是五意
001_0717_a_22L內第二轉識 依於動心成能見故 心自
001_0717_a_23L在地 是第九地 此地已得四無礙智
001_0717_a_24L有礙能緣不得現起 故說能離也 第六

001_0717_b_01L根本業不相應染者 是五意內第一業
001_0717_b_02L識 依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菩薩盡地者
001_0717_b_03L是第十地 其無垢地屬此地故 就實論
001_0717_b_04L之 第十地中亦有微細轉相現相 但隨
001_0717_b_05L地相說漸離耳 如下文言 依於業識
001_0717_b_06L乃至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 名爲報身
001_0717_b_07L若離業識 則無見相 當知業識未盡之
001_0717_b_08L時 能見能現亦未盡也

001_0717_b_09L
不了以下第四明無明治斷 然無明住
001_0717_b_10L地有二種義 若論作得住地門者 初地
001_0717_b_11L以上能得漸斷 若就生得住地門者 唯
001_0717_b_12L佛菩提智所能斷 今此論中不分生作
001_0717_b_13L合說此二通名無明 故言入淨心地隨
001_0717_b_14L分得離 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也

001_0717_b_15L
此下第五明相應不相應義 六種染中
001_0717_b_16L前三染是相應 後三染及無明是不相
001_0717_b_17L應 相應中言心念法異者 心法之名也
001_0717_b_18L迦旃延論中 名爲心及心所念法也 依
001_0717_b_19L染淨差別者 分別染淨諸法見慢愛等
001_0717_b_20L差別也 知相同者 能知相同 緣相同
001_0717_b_21L者 所緣相同也 此中依三等義以說相
001_0717_b_22L應 謂心念法異者是體等義 謂諸煩惱
001_0717_b_23L數 各有一體 皆無第二故 知相同者
001_0717_b_24L是知等義 緣相同者是緣等義 彼前三

001_0717_c_01L染 具此三義 俱時而有 故名相應 問
001_0717_c_02L瑜伽論說 諸心心法 同一所緣 不同
001_0717_c_03L一行相 一時俱有 一一而轉 今此中
001_0717_c_04L說知相亦同 如是相違 云何和會 答
001_0717_c_05L二義俱有 故不相違 何者 如我見是
001_0717_c_06L見性之行 其我愛者愛性之行 如是行
001_0717_c_07L別 名不同一行 而見愛等皆作我解
001_0717_c_08L依如是義名知相同 是故二說不相違
001_0717_c_09L也 不相應中言卽心不覺常無別異者
001_0717_c_10L是明無體等義 離心無別數法差別故
001_0717_c_11L旣無體等 義離心無 餘二何寄 故無
001_0717_c_12L同知同緣之義 故言不同知相緣相 此
001_0717_c_13L中不者 無之謂也 問 瑜伽論說 阿梨
001_0717_c_14L耶識 五數相應 緣二種境 卽此論中
001_0717_c_15L現色不相應染 何故此中說不相應 答
001_0717_c_16L此論之意 約煩惱數差別轉義 說名相
001_0717_c_17L應 現識之中 無煩惱數 依是義故 名
001_0717_c_18L不相應 彼新論意 約遍行數 故說相
001_0717_c_19L應 由是道理 亦不相違也

001_0717_c_20L
此下第六明二礙義 顯了門中名爲二
001_0717_c_21L障 隱密門內名爲二礙 此義具如二障
001_0717_c_22L章說 今此文中說隱密門 於中有二
001_0717_c_23L初分二礙 此義以下 釋其所以 初中
001_0717_c_24L言染心義者 是顯六種染心也 根本智

001_0718_a_01L者 是照寂慧 違寂靜故 名煩惱礙也
001_0718_a_02L無明義者 根本無明 世間業智者 是
001_0718_a_03L後得智 無明昏迷無所分別 故違世間
001_0718_a_04L分別之智 依如是義 名爲智礙 釋所
001_0718_a_05L以中 正顯是義 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
001_0718_a_06L取境界者 略擧轉識現識智識 違平等
001_0718_a_07L性者違根本智能所平等 是釋煩惱礙
001_0718_a_08L義也 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者 是擧
001_0718_a_09L無明所迷法性 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
001_0718_a_10L者 是顯無明迷法性義 故不能得乃至
001_0718_a_11L種知者 正明違於世間智義也 上來第
001_0718_a_12L二廣釋生滅因緣義竟

001_0718_a_13L
起信論疏上卷終

001_0718_b_01L
    1. 1){底}新修大藏經 第四十四卷(元祿九年刊宗敎大學藏本)。
    2. 1)「文」下疑脫「也」{編}。
    3. 2)「用」一作「業」。
    4. 3)「示後」一作「後示」。
    5. 4)「法」下一有「無生」。
    6. 1)「有」一作「是」。
    7. 2)「審」疑「當」{編}。
    8. 1)「那」疑「耶」{編}。
    9. 1)「今」下一有「漸」。
    10. 1)「相」一作「迷」。
    11. 1)「法」下一有「身」。
    12. 2)「識」一作「心」。
    13. 1)「無」一作「不成」。
    14. 2)「二相」一無。
    15. 3)「塵」疑「廣」{編}。
    16. 1)「於」上疑脫「第三明染心諸緣差別」{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