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금강반야바라밀경오가해설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家解說誼)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五家解說誼卷上

ABC_BJ_H0114_T_001

007_0010_a_01L[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家解說誼]

007_0010_a_02L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7_0010_a_03L五家解說誼卷上

007_0010_a_04L

007_0010_a_05L得通 己和說誼

007_0010_a_06L2)總目次

007_0010_a_07L
五家解序 六祖序 宗鏡提綱要序

007_0010_a_08L卷上

007_0010_a_09L法會因由分第一

007_0010_a_10L善現起請分第二

007_0010_a_11L大乘正宗分第三

007_0010_a_12L妙行無住分第四

007_0010_a_13L妙理實見分第五

007_0010_a_14L正信希有分第六

007_0010_a_15L無得無說分第七

007_0010_a_16L依法出生分第八

007_0010_a_17L一相無相分第九

007_0010_a_18L莊嚴淨土分第十

007_0010_a_19L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007_0010_a_20L尊重正敎分第十二

007_0010_a_21L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007_0010_a_22L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007_0010_a_23L卷下

007_0010_a_24L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007_0010_b_01L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007_0010_b_02L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007_0010_b_03L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007_0010_b_04L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007_0010_b_05L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007_0010_b_06L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007_0010_b_07L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007_0010_b_08L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007_0010_b_09L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007_0010_b_10L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007_0010_b_11L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007_0010_b_12L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007_0010_b_13L不受不貧分第二十八

007_0010_b_14L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007_0010_b_15L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007_0010_b_16L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007_0010_b_17L應化非眞分第三十二

007_0010_b_18L

007_0010_b_19L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4)五家解序5)

007_0010_b_20L
有一物於此

007_0010_b_21L
6)說誼一物何物 ○ 祇這一著子
007_0010_b_22L希夷焉絕情謂 髣髴焉看似有 蠁
007_0010_b_23L㫚然難可追 恍惚然難可測 非
007_0010_b_24L迷非悟 不可以凡聖稱 無我無
007_0010_b_25L人 不可以自他名 故但云一物

007_0010_c_01L六祖云 有一物 無頭無尾 無
007_0010_c_02L名無字 上柱天下柱地 明如日
007_0010_c_03L黑似漆 常在動用中 動用中收
007_0010_c_04L不得者是 然雖如是 一物之言
007_0010_c_05L亦强稱之而已 故南嶽讓和尙道
007_0010_c_06L說似一物 即不中 有一物於此
007_0010_c_07L者 不離當處常湛然故云爾

007_0010_c_08L
絕名相

007_0010_c_09L
說誼蕭焉空寂 湛爾冲虛 無名
007_0010_c_10L可名 無相可覩故也

007_0010_c_11L
貫古今

007_0010_c_12L{底}崇禎五年京畿道水淸山龍腹寺刊本(東國
007_0010_c_13L大學校所藏){甲}崇禎七年咸鏡道安邊釋王寺刊
007_0010_c_14L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乙}崇禎八年全羅道泰仁
007_0010_c_15L縣雲住山龍藏寺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丙}康
007_0010_c_16L熙四年全羅道順天地靈鷲出興國寺刊本(國立
007_0010_c_17L圖書館所藏) {丁}康熙十八年慶尙道蔚山圓寂山
007_0010_c_18L雲興寺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戊}成化十八年
007_0010_c_19L刊諺解本(冶父頌ㆍ宗鏡提綱ㆍ涵虛說誼三家
007_0010_c_20L之諺解也全五卷中 卷一有缺落處東國大
007_0010_c_21L學校所藏) {己}隆慶三年全羅道羅州伏龍山▩▩
007_0010_c_22L刊(東國大學校所藏 唯存卷上 卷下缺落) {庚}永
007_0010_c_23L樂乙未前安嚴寺住持省琚書本(東國大學校所
007_0010_c_24L藏 卷上缺落 又涵虛說誼無有而唯存五家解)
007_0010_c_25L題名及撰者名補入{編}
目次編者作成補入
007_0010_c_26L此序文 已載於本書卷六(九○一頁)「東文選
007_0010_c_27L所載麗代僧侶詩文」中{編}
「五家解」無有{戊}
007_0010_c_28L「說」無有{戊}「說誼」二字編者補入 以下倣
007_0010_c_29L

007_0011_a_01L
說誼歷千劫而不古 亘萬歲而長
007_0011_a_02L今 多經海1)岳相遷 幾見風雲變
007_0011_a_03L

007_0011_a_04L
處一塵圍六合

007_0011_a_05L
說誼凡有事物 小不能大 大不
007_0011_a_06L能小 此則反是 能小而細入2)
007_0011_a_07L虛 能大而廣包法界

007_0011_a_08L
內含衆妙

007_0011_a_09L
說誼體量恢恢 恒沙性德 無量
007_0011_a_10L妙用 元自具足

007_0011_a_11L
外應羣機

007_0011_a_12L
說誼物來即應 感而遂通 如明
007_0011_a_13L鏡當臺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洪
007_0011_a_14L鐘在虡 大扣大鳴 小扣小鳴

007_0011_a_15L
主於三才 王於萬法

007_0011_a_16L
說誼天以之覆 地以之載 人以
007_0011_a_17L之處乎其中 以至日月星辰草木
007_0011_a_18L昆虫 凡有貌像形色者 莫不以
007_0011_a_19L之爲宗而得成立

007_0011_a_20L
蕩蕩乎其無比 巍巍乎其無倫

007_0011_a_21L
說誼蕩蕩云云 廣大勝第一者是
007_0011_a_22L巍巍云云 最尊極無上者是 此
007_0011_a_23L所以爲王爲主之勢也

007_0011_a_24L
不曰神乎 昭昭於俯仰之3)閒 隱隱於

007_0011_b_01L視聽之際

007_0011_b_02L
說誼決定是無 性自神解 決㝎
007_0011_b_03L是有 尋之無蹤 此所以爲神也

007_0011_b_04L
不曰玄乎 先天地而無其始 後天地
007_0011_b_05L而無其終

007_0011_b_06L
說誼有形之最先者 天地也 有形
007_0011_b_07L之最後者 亦天地也 有形之最先
007_0011_b_08L者 天地也 而天地以此爲始 此
007_0011_b_09L物之所以始者 不可得而窮也 所
007_0011_b_10L以始者 旣不可得而窮 則所以
007_0011_b_11L終者 亦不可得而窮也 此所以
007_0011_b_12L爲玄也

007_0011_b_13L
空耶有耶 吾未知其所以

007_0011_b_14L
說誼物體深玄 虛澈靈通 有不
007_0011_b_15L定有 無不定無 言語道斷 心
007_0011_b_16L行處滅故云爾

007_0011_b_17L
我迦文得這一著子 普觀衆生同禀而
007_0011_b_18L迷 歎曰奇哉 向生死海中 駕無底
007_0011_b_19L船 吹無孔笛 妙音動地 法海漫天
007_0011_b_20L於是聾騃盡醒 枯槁悉潤 大地含生
007_0011_b_21L各得其所

007_0011_b_22L
說誼此物非聖非凡 而凡而聖 非
007_0011_b_23L淨非染 而染而淨 所以道 手
007_0011_b_24L把破砂盆 身4)披羅錦綺 有時醉

007_0011_c_01L酒罵人 忽爾燒香作禮 比之空
007_0011_c_02L日 空豈長晴 亦豈常雨 日豈
007_0011_c_03L長明 亦豈常暗 一念迷也 雲
007_0011_c_04L起長空 上明下暗 一念悟也 風
007_0011_c_05L掃迷雲 上下洞徹 染淨所以興
007_0011_c_06L也 聖凡所以作也 聖凡旣作則
007_0011_c_07L感應生焉 凡在迷而渴仰風化 聖
007_0011_c_08L在悟而爲物興悲 所以我迦文 於
007_0011_c_09L寂滅場中 初成正覺 作獅子吼
007_0011_c_10L奇哉奇哉 普觀一切衆生 具有
007_0011_c_11L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 而
007_0011_c_12L不證得 於是運無緣慈 說無言
007_0011_c_13L言 廣演敎海 徧注衆生心地 使
007_0011_c_14L之道芽榮茂 心花發明 大地同
007_0011_c_15L春 萬物咸熈

007_0011_c_16L
今般若經者 妙音之所流 法海之所
007_0011_c_17L自者也

007_0011_c_18L
說誼般若 一物之强稱 經者 現
007_0011_c_19L物之具也 此乃金口親宣 不是
007_0011_c_20L餘人之所說 法門淵源 不同瑣
007_0011_c_21L瑣之敎乘

007_0011_c_22L
以金剛之堅利 剗我人之稠林 照慧
007_0011_c_23L「岳」作「嶽」{戊}「鄰」作「鄴」{丙}「閒」作
007_0011_c_24L「間」{丁}
「披」作「被」{戊}

007_0012_a_01L日於重昏 開惑霧於三空

007_0012_a_02L
說誼我人稠林 蔚於心地 金剛
007_0012_a_03L焰下 掃地無蹤 法與非法 此
007_0012_a_04L二惑霧 掩蔽性空 故曰重昏 慧
007_0012_a_05L日一照 重昏頓破 三空顯現

007_0012_a_06L
使之出斷常坑 登眞實際 敷萬行花
007_0012_a_07L成一乘果

007_0012_a_08L
說誼法非常而執爲有 性非斷而
007_0012_a_09L執爲空 執爲空而不知空之不空
007_0012_a_10L則是落斷見坑也 執爲有而不知
007_0012_a_11L有之非有 則是落常見坑也 實
007_0012_a_12L際者 空有兩忘 一味亦亡之處
007_0012_a_13L也 佛以三空開示 使之不落斷
007_0012_a_14L常之坑 頓超空有之外 如是圓
007_0012_a_15L修 如是圓證也

007_0012_a_16L
言言利刃當陽 句句水灑不著

007_0012_a_17L
說誼金剛妙慧 堅不爲物挫 利
007_0012_a_18L能斷衆生寃結 般若雄詮 金剛
007_0012_a_19L妙慧之所現發故 利能破衆生疑
007_0012_a_20L網 堅不爲外魔所壞

007_0012_a_21L
流出無邊法門海 孕育無限人天師

007_0012_a_22L
說誼佛之與法 皆從此經流出故
007_0012_a_23L云爾

007_0012_a_24L
若大鑒能圭峯密冶父川傅與鏡 此五

007_0012_b_01L大士者 皆人天之所尊 法海之所歸
007_0012_b_02L者也

007_0012_b_03L
說誼五大士 皆因此經 眼目夫
007_0012_b_04L人天 故曰人天之所尊 無法不
007_0012_b_05L了 故云法海之所歸

007_0012_b_06L
各具通方正眼 直傳諸佛密印 各出
007_0012_b_07L廣長舌相 開演最上宗乘 一一威振
007_0012_b_08L河嶽 輝騰古今 遂使當世 盲者得
007_0012_b_09L見 聾者得聞 啞者能言 跛者能行

007_0012_b_10L
說誼通方正眼者 明眞了俗 達
007_0012_b_11L乎中道 無所不通之正眼也 密
007_0012_b_12L印者 衆生所迷之眞理 佛祖相
007_0012_b_13L傳之法印也 五大士 具如是正
007_0012_b_14L眼 傳如是密印 開大口說大話
007_0012_b_15L威光動地 照映今昔 遂使見聞
007_0012_b_16L皆化 知非遷善 極於宗說兼通
007_0012_b_17L解行相應之大化者 皆於此經得
007_0012_b_18L之矣

007_0012_b_19L
旣而亦爲普覺將來 各自依經著解 以
007_0012_b_20L傳天下後世

007_0012_b_21L
說誼旣以斯經 現益當世 且造
007_0012_b_22L斯解 流芳萬古

007_0012_b_23L
豈是彫文喪德 可謂錦上添華

007_0012_b_24L
說誼玉無瑕而彫文 反喪良玉溫

007_0012_c_01L潤之德 斯解則反是 致令經語
007_0012_c_02L益精 經義益明 遂使目之者 披
007_0012_c_03L雲覩日 耳之者 豁然心開

007_0012_c_04L
何止重輝佛日 亦乃光揚祖道

007_0012_c_05L
說誼古人道 三乘十二分敎 體
007_0012_c_06L理得妙 何處更有祖師西來意 則
007_0012_c_07L別傳之旨 亦不外乎斯經 尙爲
007_0012_c_08L言敎所攝 隱而不現 今諸祖稱
007_0012_c_09L實發揚 非獨敎義全彰 別傳之
007_0012_c_10L旨 亦乃昭然 有云單傳直指之
007_0012_c_11L旨 豈斯敎所攝乎 看於黃梅曹
007_0012_c_12L溪 足可見矣

007_0012_c_13L
我曹生于千載之下 得遇難遇之寶 手
007_0012_c_14L接目覩 幸莫大焉

007_0012_c_15L
說誼慶遇斯解也

007_0012_c_16L
以此可以揚佛祖之餘輝 以此可以延
007_0012_c_17L君國之洪祚

007_0012_c_18L
說誼儻因斯解 豁開正眼 則法
007_0012_c_19L印在握 化道在己

007_0012_c_20L
然此編集 出於何人之手 而不現其
007_0012_c_21L名乎

007_0012_c_22L
說誼歎不現夫編者之名也

007_0012_c_23L
吾喜其爲一佛五祖師之心 令一轉而
007_0012_c_24L便見也

007_0013_a_01L
說誼一軸之內 佛燈祖焰 交光
007_0013_a_02L互映 可一轉而便見佛祖之心矣
007_0013_a_03L此所以爲喜也

007_0013_a_04L
所嗟雖有彈絃之妙指 未遇賞音之嘉
007_0013_a_05L聦 由是誤聽峩峩 作洋洋者多矣

007_0013_a_06L
說誼三尺古琴 妙1)音斯在 雖有
007_0013_a_07L妙音 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 縱
007_0013_a_08L有妙指 善能彈絃 聞而賞音者
007_0013_a_09L蓋難 賞音者難故 誤聽峩峩 作
007_0013_a_10L洋洋者多矣 一部靈文 妙理斯
007_0013_a_11L在 雖有妙理 若非匠手 孰能
007_0013_a_12L抽毫 稱實發揚 雖有稱實發揚
007_0013_a_13L目以善解者蓋難 善解者難故 以
007_0013_a_14L淺爲深 以深爲淺者多矣 是可
007_0013_a_15L歎也

007_0013_a_16L
又於經䟽 以僞濫眞 乳非城外者頗
007_0013_a_17L多 豈非以去聖愈遠 歷傳多手而致
007_0013_a_18L然歟

007_0013_a_19L
說誼眞僞相雜 水乳難判 所以
007_0013_a_20L舛訛 蓋緣傳寫之誤耳

007_0013_a_21L
夫聖言之所以傳之於後之世也 唯文
007_0013_a_22L不能設 空義不獨傳 文義相資 方
007_0013_a_23L成妙唱 作天下古今之龜鑒 開世與
007_0013_a_24L出世之眼目 若義2)有誵訛 文有錯誤

007_0013_b_01L則非唯不能開人眼目 亦令誤解 碍
007_0013_b_02L正知見

007_0013_b_03L
說誼文字 現道之具也 導人之
007_0013_b_04L方也 須文義相資 而血脉貫通
007_0013_b_05L精審詳密備焉 而脫衍倒誤 未
007_0013_b_06L甞雜於其3)閒 然後能使人開解
007_0013_b_07L得爲萬世之龜鑒也 不爾則非唯
007_0013_b_08L不能開人眼目 反爲惑人之具也

007_0013_b_09L
盖不爲文字所惑 能體聖人之意者 誠
007_0013_b_10L難得也

007_0013_b_11L
說誼若非哲眼 不能不爲誵訛所
007_0013_b_12L惑也

007_0013_b_13L
然若心淸慮靜 緣文究義 依義尋文
007_0013_b_14L則文義之舛錯者 不隱微毫 了然昭
007_0013_b_15L著 如世病脉 不能逃於善醫之手

007_0013_b_16L
說誼雖非哲眼 若靜心慮以研之
007_0013_b_17L則文義之舛錯者 可得而詳也

007_0013_b_18L
予雖非善醫之儔 幸粗識文義 略辨
007_0013_b_19L眞僞故 今之經之䟽之中之 或脫或
007_0013_b_20L衍或倒或誤者 簡而出之 叅之諸本
007_0013_b_21L質之諸師 以正之 然他本所據外 未
007_0013_b_22L嘗一字一句 妄自加損於其間

007_0013_b_23L
說誼予以不敏 辨眞僞定誵訛也
007_0013_b_24L然此以有據依而然 非爲臆斷

007_0013_c_01L
凡有所疑 他本無所據處 據義以決
007_0013_c_02L附之卷尾而已

007_0013_c_03L
說誼若以己意 濫之於部內 則
007_0013_c_04L或者爲達者之所非矣 知有闕誤
007_0013_c_05L而不寫以傳之 則未有今日較正
007_0013_c_06L之功也 後世或聞較正之說 槩
007_0013_c_07L以爲全而不加察焉 則佛祖之正
007_0013_c_08L意 幾乎墜地矣 故不獲已 書
007_0013_c_09L之於卷尾而傳之也

007_0013_c_10L
若見盤根錯節之處 而抱拙拱手 不游
007_0013_c_11L刃於其間 則豈爲通人達士之所可乎
007_0013_c_12L是以不揆不才 解其結通其碍 正未
007_0013_c_13L正齊未齊 永貽來學 誰知王舍一輪
007_0013_c_14L月 萬古光明長不滅 呵呵他日 具眼
007_0013_c_15L者見之 當發大咲矣

007_0013_c_16L
說誼解之舛訛 如盤根錯節 結
007_0013_c_17L礙不通 若一向畏人非之 知誤
007_0013_c_18L而不決焉 則其於報佛恩之義 爲
007_0013_c_19L如何哉 後世必有承訛踵誤 妄
007_0013_c_20L生穿鑿 以求其說之必通者矣 夫
007_0013_c_21L如是則其不決之蔽 至於使佛祖
007_0013_c_22L之言 終未4)兔於駁雜之愆也 此
007_0013_c_23L「音」作「靑」{乙}自「有誵」至「謹序(本書十
007_0013_c_24L四頁上段九行)」戊本缺落
「閒」作「間」{乙}{丙}
007_0013_c_25L「兔」作「免」{甲}{乙}{丙}{丁}{己}

007_0014_a_01L通人達士之所不可也 由是終不
007_0014_a_02L固讓於決焉 寫以傳之也 夫然
007_0014_a_03L後一經之義天朗曜 當年之慧月
007_0014_a_04L將大明於天下矣 孰知夫如是之
007_0014_a_05L理乎 今吾自知其然而大慶于懷
007_0014_a_06L也 然此言此說 如蚊虻之鼓大
007_0014_a_07L虛也 達者當以是爲笑具也

007_0014_a_08L
永樂乙未六月 日 涵虛堂衲守伊 盥
007_0014_a_09L手焚香 謹序

007_0014_a_10L

007_0014_a_11L曹溪六祖禪師序

007_0014_a_12L
夫金剛經者 無相爲宗 無住爲體 妙
007_0014_a_13L有爲用 自從達磨西來 爲傳此經之
007_0014_a_14L意 令人悟理見性

007_0014_a_15L
說誼般若靈源 廓然無諸相 曠
007_0014_a_16L然無所住 空而無在 湛而無知
007_0014_a_17L今此一經 以此爲宗爲體 無知
007_0014_a_18L而無不知 無在而無不在 無住
007_0014_a_19L而無所不住 無相而不礙諸相 此
007_0014_a_20L所以妙有爲用也 諸佛所證 蓋
007_0014_a_21L證此也 諸祖所傳 蓋傳此也 其
007_0014_a_22L所以開示人者 亦以此也

007_0014_a_23L
秪爲世人 不見自性 是以立見性之
007_0014_a_24L法 世人若了見眞如本體 即不假立

007_0014_b_01L法 此經讀誦者無數 稱讃者無邊 造
007_0014_b_02L䟽及註解 凡八百餘家 所說道理 各
007_0014_b_03L隨所見 見雖不同 法即無二 宿植
007_0014_b_04L上根者 一聞便了 若無宿慧 讀誦
007_0014_b_05L雖多 不悟佛意故 解釋其義 庶斷
007_0014_b_06L學者疑心 若於此經 得旨無疑 即
007_0014_b_07L不假解說 從上如來 所說善法 爲
007_0014_b_08L除凡夫不善之心 經是聖人之語 敎
007_0014_b_09L人聞之 從凡悟聖 永息迷心 此一
007_0014_b_10L卷經 衆生性中本有 不自見者 但
007_0014_b_11L讀誦文字 若悟本心 始知此經 不
007_0014_b_12L在文字 但能明了自性 方信一切諸
007_0014_b_13L佛 從此經出 今恐世人 身外覓佛
007_0014_b_14L向外求經 不發內心 不持內經 故
007_0014_b_15L造此訣 令諸學者 持內心經 了然
007_0014_b_16L自見淸淨佛心 過於數量 不可思議
007_0014_b_17L後之學者 讀經有疑 見此解義 疑
007_0014_b_18L心釋然 更不用訣 所冀學者 同見
007_0014_b_19L鑛中金性 以智慧火鎔煉 鑛去金存
007_0014_b_20L我釋迦本師 說金剛經 在舍衛國 因
007_0014_b_21L須菩提起問 大悲爲說 須菩提聞說
007_0014_b_22L得悟 請佛與法安名 令後人依而受
007_0014_b_23L持 故經云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爲
007_0014_b_24L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

007_0014_c_01L持 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 與法
007_0014_c_02L爲名 其意謂何以 金剛 世界之寶
007_0014_c_03L其性猛利 能壞諸物 金雖至堅 羖
007_0014_c_04L羊角能壞 金剛喩佛性 羖羊角喩煩
007_0014_c_05L惱 金雖堅剛 羖羊角能碎 佛性雖
007_0014_c_06L堅 煩惱能亂 煩惱雖堅 般若智能
007_0014_c_07L破 羖羊角雖堅 賔鐵能壞 悟此理
007_0014_c_08L者 了然見性 涅槃經云 見佛性者
007_0014_c_09L不名衆生 不見佛性 是名衆生 如
007_0014_c_10L來所說金剛喩者 秖爲世人 性無堅
007_0014_c_11L固 口雖誦經 光明不生 外誦內行
007_0014_c_12L光明齊等 內無堅固 㝎慧即亡 口
007_0014_c_13L誦心行 㝎慧均等 是名究竟 金在
007_0014_c_14L山中 山不知是寶 寶亦不知是山 何
007_0014_c_15L以故 爲無性故 人則有性 取其寶
007_0014_c_16L用 得遇金師 斬鑿山破 取鑛烹鍊
007_0014_c_17L遂成精金 隨意使用 得免貧苦 四
007_0014_c_18L大身中 佛性亦爾 身喩世界 人我
007_0014_c_19L喩山 煩惱喩鑛 佛性喩金 智慧喩
007_0014_c_20L工匠 精進勇猛喩斬鑿 身世界中 有
007_0014_c_21L人我山 人我山中 有煩惱鑛 煩惱
007_0014_c_22L鑛中 有佛性寶 佛性寶中 有智慧
007_0014_c_23L工匠 用智慧工匠 鑿破人我山 見
007_0014_c_24L煩惱鑛 以覺悟火烹煉 見自金剛佛

007_0015_a_01L性 了然明淨 是故以金剛爲喩 因
007_0015_a_02L爲之名也 空解不行 有名無體 解
007_0015_a_03L義修行 名體俱備 不修即凡夫 修
007_0015_a_04L即同聖智 故名金剛也 何名般若 是
007_0015_a_05L梵語 唐言智慧 智者不起愚心 慧
007_0015_a_06L者有其方便 慧是智體 智是慧用 體
007_0015_a_07L若有慧 用智不愚 體若無慧 用愚
007_0015_a_08L無智 秖緣愚癡未悟 遂假智慧除之
007_0015_a_09L也 何名波羅蜜 唐言到彼岸 到彼
007_0015_a_10L岸者 離生滅義 秖緣世人 性無堅
007_0015_a_11L固 於一切法上 有生滅相 流浪諸
007_0015_a_12L趣 未到眞如之地 並是此岸 要具
007_0015_a_13L大智慧 於一切法 圓離生滅 即是
007_0015_a_14L到彼岸 亦云心迷則此岸 心悟則彼
007_0015_a_15L岸 心邪則此岸 心正則彼岸 口說
007_0015_a_16L心行 即自法身 有波羅蜜 口說心
007_0015_a_17L不行 即無波羅蜜也 何名爲經 經
007_0015_a_18L1)徑也 是成佛之道路 凡人欲臻斯
007_0015_a_19L路 應內脩般若行 以至究竟 如或
007_0015_a_20L但能誦說 心不依行 自心即無經 實
007_0015_a_21L見實行 自心即有經 故此經 如來
007_0015_a_22L號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007_0015_a_23L

007_0015_a_24L豫章沙門宗鏡提頌綱要序

007_0015_b_01L
觀夫空如來藏 碎祖師關 獨露眞常
007_0015_b_02L無非般若

007_0015_b_03L
說誼如來藏 有空如來藏 有不
007_0015_b_04L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 所證眞理
007_0015_b_05L也 不空如來藏 能證眞智也 眞
007_0015_b_06L理謂之空如來藏者 眞理絕相 如
007_0015_b_07L彼大虛 廓無纖翳故也 眞智謂
007_0015_b_08L之不空如來藏者 眞智照理 如
007_0015_b_09L彼赫日 當空顯現故也 皆謂之
007_0015_b_10L藏者 藏之爲物 中虛且實 中
007_0015_b_11L虛故可比於空也 且實故可比於
007_0015_b_12L不空也 今所謂空如來藏者 蓋
007_0015_b_13L異於空不空之空藏也 以碎祖師
007_0015_b_14L關爲對故也 物所畜而封不露曰
007_0015_b_15L藏 八識之藏 隱覆自性如來 故
007_0015_b_16L名如來藏 關者 以不通去來爲
007_0015_b_17L義 祖師眞機 聖解難通 凡情
007_0015_b_18L莫透 故名爲關 不妄曰眞 不
007_0015_b_19L變曰常 眞常者 生佛平等之大
007_0015_b_20L本也 空彼如來藏 碎彼祖師關
007_0015_b_21L令眞常獨露 無非般若之功也

007_0015_b_22L
三心不動 六喩全彰 七寶校功 四
007_0015_b_23L句倍勝 若廼循行數墨 轉益見知 宗
007_0015_b_24L眼不明 非爲究竟

007_0015_c_01L
說誼三心者 第八根本心 第七
007_0015_c_02L依本心 前六起事心是 一眞獨
007_0015_c_03L露 三心不動 三心不動 六喩
007_0015_c_04L斯彰 六喩者 識心不動 業障
007_0015_c_05L自除 靑色可以爲喩也 靑色能
007_0015_c_06L除灾厄故也 識心不動 無漏功
007_0015_c_07L德 自然具足 黃色可以爲喩也
007_0015_c_08L黃色隨人所須故也 識心不動 無
007_0015_c_09L生智火生焉 赤色可以爲喩也 赤
007_0015_c_10L色對日出火故也 識心不動 2)
007_0015_c_11L濁自淸 白色可以爲喩也 白色
007_0015_c_12L能淸濁水故也 識心不動 恒住
007_0015_c_13L眞空 空色可以爲喩也 空色令
007_0015_c_14L人空中行坐故也 識心不動 三
007_0015_c_15L毒自消 碧色可以爲喩也 碧色
007_0015_c_16L能消諸毒故也 功用之所以至於
007_0015_c_17L如此者 只緣持無相經 悟無我
007_0015_c_18L理 行無我行故也 雖布施七寶
007_0015_c_19L之功 不若受持四句之爲愈也 布
007_0015_c_20L施七寶 所以爲劣者 七寶 人
007_0015_c_21L間世之所重也 布施 但感有漏
007_0015_c_22L之果 終未免於輪廻故劣也 受
007_0015_c_23L持四句 所以爲勝者 四句超凡
007_0015_c_24L「徑」作「經」{乙}「疑」作「凝」{丁}{己}

007_0016_a_01L悟道之具也 受持 超生脫死 以
007_0016_a_02L至究竟故勝也 優劣且置 只如
007_0016_a_03L四句 如何受持 便得超生脫死
007_0016_a_04L言言冥合本宗 句句廻就自己 其
007_0016_a_05L或未然 增長我人知見 終無解
007_0016_a_06L脫之期

007_0016_a_07L
嗚呼 微宣奧旨 石火電光 密顯眞機
007_0016_a_08L銀山鐵壁 瞥生異見 滯在中途 進
007_0016_a_09L步無門 退身迷路 聊通一線 俯爲
007_0016_a_10L初機 良馬見鞭 追風千里矣

007_0016_a_11L
說誼奧旨 言旨之玄奧難測也 眞
007_0016_a_12L機 言機之純而無雜也 眞機一似
007_0016_a_13L銀山鐵壁 堅固難透 高逈莫攀
007_0016_a_14L奧旨如石火電光 燦然可見 神
007_0016_a_15L速難追 況今佛宣而微宣 顯而
007_0016_a_16L密顯 那容擬議於其間哉 若是
007_0016_a_17L過量漢 石火電光 一捉便捉 銀
007_0016_a_18L山鐵壁 一透便透 其或未然 滯
007_0016_a_19L在中途 進退俱失 由是欲爲1)
007_0016_a_20L學 開介徑路 遂於三十二分 隨
007_0016_a_21L分提綱 隨綱著頌 利根者把來
007_0016_a_22L一看 則一經之奧旨 諸佛之眞
007_0016_a_23L機 便見昭昭於心目矣

007_0016_a_24L

007_0016_b_01L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

007_0016_b_02L
說誼一切衆生 內含種智 與佛
007_0016_b_03L無殊 但以迷倒 妄計我人 淪
007_0016_b_04L沒業坑 不知反省 所以釋迦老
007_0016_b_05L人 示從兜率 降神王宮 入摩
007_0016_b_06L耶胎 月滿出胎 周行七步 目
007_0016_b_07L顧四方 指天指地 作獅子吼 天
007_0016_b_08L上天下 唯我獨尊 年至十九 四
007_0016_b_09L門遊觀 觀生老病死四相相逼 子
007_0016_b_10L夜踰城出家 入雪山 六年苦行
007_0016_b_11L臘月八夜 見明星悟道 初遊鹿
007_0016_b_12L苑 轉四諦法輪 次說阿含方等
007_0016_b_13L等部 漸令根性純熟 方說此般
007_0016_b_14L若大部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夫
007_0016_b_15L大雄氏之演說般若 凡四處十六
007_0016_b_16L會 經二十一載 說半千餘部 於
007_0016_b_17L諸部中 獨此一部 冠以金剛 以
007_0016_b_18L爲喩者 此之一部 以約該愽 金
007_0016_b_19L剛一喩 廣含諸義 故以爲喩也
007_0016_b_20L般若 此翻爲智慧 何名爲智慧
007_0016_b_21L虛空不解說法聽法 四大不解說
007_0016_b_22L法聽法 只今目前 歷歷孤明 勿
007_0016_b_23L形叚者 能說法聽法也 此說聽
007_0016_b_24L底一叚孤明 輝天鑒地 曜古騰

007_0016_c_01L今 行住坐臥 語默動靜 一切時
007_0016_c_02L一切處 昭昭靈靈 了然常知 此
007_0016_c_03L所以得名爲般若也 喩以金剛 意
007_0016_c_04L謂何以 此一叚孤明 處萬變而
007_0016_c_05L如如不動 淪浩劫而宛爾常存 宜
007_0016_c_06L乎比乎 金剛之堅也 斬斷竹木
007_0016_c_07L精靈 截斷彌天葛藤 宜乎比乎
007_0016_c_08L金剛之利也 喩以金剛 其意以
007_0016_c_09L此 亦名摩訶般若 摩訶 此翻
007_0016_c_10L爲大 何名爲大 此一叚孤明 語
007_0016_c_11L其明則明逾日月 言其德則德勝
007_0016_c_12L乾坤 其量廣大 能包虛空 體
007_0016_c_13L遍一切 無在不在 三世初無間
007_0016_c_14L斷時 十方都無空缺處 此所以
007_0016_c_15L得名爲摩訶也 波羅蜜 此翻爲
007_0016_c_16L到彼岸 何名爲到彼岸 迷之者曰
007_0016_c_17L衆生 悟之者曰佛 雲收雨霽 海
007_0016_c_18L湛空澄 霽月光風相和 山光水
007_0016_c_19L色互映 此悟者之境界也 霧罩
007_0016_c_20L雲籠 上明下暗 日月掩其明 山
007_0016_c_21L川隱其影 此迷者之境界也 迷
007_0016_c_22L之而背覺合塵 名在此岸 悟之
007_0016_c_23L而背塵合覺 名到彼岸 此所以
007_0016_c_24L「後」字形似「從」{甲}

007_0017_a_01L得名爲波羅蜜也 經者徑也 詮
007_0017_a_02L如上之妙旨 開後進之徑路 令
007_0017_a_03L不涉乎他途 能直至乎寶所 此
007_0017_a_04L所以得名爲經也 又略而釋之 則
007_0017_a_05L摩訶般若者 通凡聖 該萬有 廣
007_0017_a_06L大無邊之智慧也 金剛般若者 堅
007_0017_a_07L不壞 利能斷 鎔凡鍛聖之智慧也
007_0017_a_08L波羅蜜者 悟如是旨 行如是行
007_0017_a_09L超二死海 達三德岸也 1)經者 以
007_0017_a_10L如是言 詮如是旨 現益當世 成
007_0017_a_11L轍後代也 或名金剛般若波羅蜜
007_0017_a_12L經 或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其
007_0017_a_13L義以此 題以八字 揔無量義 經
007_0017_a_14L以一部 攝難思敎 題稱八字 念
007_0017_a_15L過一藏 經持四句 德勝河沙 經
007_0017_a_16L義與果報 佛稱不思議 蓋以此
007_0017_a_17L也 然此只是約敎論耳 若約祖
007_0017_a_18L宗門下一卷經言之 則入息出息
007_0017_a_19L常轉經 豈待形於紙墨 然後以
007_0017_a_20L爲經哉 所以古人道 般若波羅
007_0017_a_21L蜜 此經非色聲 唐言謾翻譯 梵
007_0017_a_22L語强安名 捲箔秋光冷 開䆫曙
007_0017_a_23L氣淸 若能如是解 題目甚分明

007_0017_a_24L
雙林傅大士 賛

007_0017_b_01L六祖大鑒禪師 口訣

007_0017_b_02L圭峯密禪師 纂要

007_0017_b_03L冶父 2)○川禪師 3)

007_0017_b_04L豫章鏡禪師 提綱

007_0017_b_05L涵虛堂得通 說誼

007_0017_b_06L

007_0017_b_07L主峯密禪師䟽論纂要并序

007_0017_b_08L
鏡心本淨 像色元空 夢識無初 物
007_0017_b_09L境成有 由是惑業襲習 報應綸輪
007_0017_b_10L塵沙劫波 莫之遏絕

007_0017_b_11L
說誼心也者 冲虛妙粹 炳煥靈
007_0017_b_12L明 如彼古鏡 體自虛明 瑩徹
007_0017_b_13L無礙 妙絕名相之端 淨無能所
007_0017_b_14L之跡 故云鏡心本淨 內而根身
007_0017_b_15L外而器界 皆謂之像色 阿賴耶
007_0017_b_16L識一念之妄 變起根身器界 若
007_0017_b_17L離妄念 即無一切境界之相 故
007_0017_b_18L云像色元空 夢識只因不覺而有
007_0017_b_19L心若常覺 夢識無由現發 故云
007_0017_b_20L夢識無初 不覺心動 名爲覺明
007_0017_b_21L因明起照 見分俄興 由照立塵
007_0017_b_22L相分妄布 於是根身頓起 世界
007_0017_b_23L成差 故云物境成有 根身旣興
007_0017_b_24L世界已成 根塵相對 識風相皷

007_0017_c_01L鎻眞覺於夢宅 瞽智眼於風塵 沉
007_0017_c_02L迷三界之中 匍匐九居之內 生
007_0017_c_03L死循環 無有窮已 故云由是惑
007_0017_c_04L業襲習 報應綸輪 塵沙劫波 莫
007_0017_c_05L之遏絕

007_0017_c_06L
故我滿淨覺者 現相人中 先說生
007_0017_c_07L滅因緣 令悟苦集滅道 旣除我執
007_0017_c_08L未達法空 欲盡病根 方談般若 心
007_0017_c_09L境齊泯 即是眞心 垢淨雙亡 一
007_0017_c_10L切淸淨 三千瑞煥 十六會彰 今
007_0017_c_11L之所傳 即第九分 句偈隱略 旨
007_0017_c_12L趣深微 慧徹三空 檀含萬行 住
007_0017_c_13L一十八處 密示階差 斷二十七疑
007_0017_c_14L潜通血脉 不先遣遣 曷契如如 故
007_0017_c_15L雖策修 始終無相 由斯敎理皆密
007_0017_c_16L行果俱玄 致使口諷牛毛 心通麟
007_0017_c_17L角 或配入名相 著事乖宗 或但
007_0017_c_18L云一眞 望源迷派 其餘胷談臆注
007_0017_c_19L不足論矣 河沙珎寶 三時身命 喩
007_0017_c_20L所不及 豈徒然㦲 且天親無著 師
007_0017_c_21L補處尊 後學何疑 或添或棄 故
007_0017_c_22L今所述 不攻異端 䟽是論文 乳
007_0017_c_23L「經者…物境(中段二十二行)」四百八字 缺落
007_0017_c_24L{乙}
「○」無有{甲}{丙}「頌」上有「○」{甲}{丙}

007_0018_a_01L非城內 纂要名意 及經題目 次
007_0018_a_02L下即釋 無煩預云

007_0018_a_03L
稽首牟尼大覺尊 能開般若三空句
007_0018_a_04L發起流通諸上士 冥資所述契羣機
007_0018_a_05L將釋此經 未入文前 懸叙義門 略
007_0018_a_06L開四叚 第一辯敎因緣 第二明經
007_0018_a_07L宗體 第三分別處會 第四釋通文
007_0018_a_08L義 初中有二 初捴論諸敎 謂酬
007_0018_a_09L因酬請 顯理度生也 若據佛本意
007_0018_a_10L則唯爲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 欲
007_0018_a_11L令衆生 開佛知見等 後別顯此經
007_0018_a_12L於中有五 一爲對除我法二執故 由
007_0018_a_13L此二執 起煩惱所知二障 由煩惱
007_0018_a_14L障障心 心不解脫 造業受生 輪
007_0018_a_15L廻五道 由所知障障慧 慧不解脫
007_0018_a_16L不了自心 不達諸法性相 縱出三
007_0018_a_17L界 亦滯二乘 不得成佛 故名障
007_0018_a_18L也 二執若除 二障隨斷 爲除二
007_0018_a_19L執 故說此經 二爲遮斷種現二疑
007_0018_a_20L故 謂遮未起種子之疑 斷現起現
007_0018_a_21L行之疑 即經中答所問已 便躡跡
007_0018_a_22L節節斷疑 乃至經終二十七叚 三
007_0018_a_23L爲轉滅輕重二業故 轉重業令輕受
007_0018_a_24L滅輕業令不受 四爲顯示福慧二因

007_0018_b_01L故 佛成正覺 未說般若之前 衆
007_0018_b_02L生由無妙慧 施等住相 皆成有漏
007_0018_b_03L或滯二乘 故談般若 顯示妙慧 爲
007_0018_b_04L法身因 五度爲應身因 若無般若
007_0018_b_05L即施等五 非波羅蜜 不名佛因 故
007_0018_b_06L須福慧二嚴 方成兩足尊也 五爲
007_0018_b_07L發明眞應二果故 謂未聞般若之前
007_0018_b_08L但言色相是佛 不知應化唯眞之影
007_0018_b_09L不如實見眞身應身 故此發明二果
007_0018_b_10L令知由前二因證得

007_0018_b_11L
第二明經宗體中二 初宗者 統論
007_0018_b_12L佛敎 因緣爲宗 別顯此經 則實
007_0018_b_13L相般若 觀照般若 不一不二 以
007_0018_b_14L爲其宗 以即理之智 觀照諸相 故
007_0018_b_15L如金剛 能斷一切 即智之理 是
007_0018_b_16L爲實相 故如金剛 堅牢難壞 萬
007_0018_b_17L行之中 一一不得昧此故 合之以
007_0018_b_18L爲經宗 二體者 文字般若 即是
007_0018_b_19L經體 文字即含聲名句文 文字性
007_0018_b_20L空 即是般若 無別文字之體 故
007_0018_b_21L皆含攝理無不盡 統爲敎體

007_0018_b_22L
第三分別處會中二 初捴明佛說大
007_0018_b_23L部處會中二 初六百卷文 四處十
007_0018_b_24L六會說 一王舍城鷲峯山七會 山

007_0018_c_01L中四會 山頂三會 二給孤獨園七
007_0018_c_02L會 三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 四
007_0018_c_03L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 後此
007_0018_c_04L經即第二處第九會第五百七十七卷
007_0018_c_05L後別明傳譯此經時主 前後六譯 一
007_0018_c_06L後秦羅什 二後魏菩提流支 兼譯
007_0018_c_07L天親論三卷 三陳朝眞諦 兼譯金
007_0018_c_08L剛仙論及本記四卷 四隋朝笈多 兼
007_0018_c_09L譯無著論兩卷 五唐初玄奘 又日
007_0018_c_10L照三藏 譯功德施論二卷也 六大
007_0018_c_11L周義淨 并再譯天親論三卷 上六
007_0018_c_12L人皆三藏 今所傳者 即羅什弘始
007_0018_c_13L四年 於長安草堂寺所譯也 天竺
007_0018_c_14L有無著菩薩 入日光㝎 上昇兜率
007_0018_c_15L親詣彌勒 禀受八十行偈 又將此
007_0018_c_16L偈 轉授天親 天親作長行解釋 成
007_0018_c_17L三卷論 約斷疑執以釋 無著又別
007_0018_c_18L造兩卷論 約顯行位以釋 今科經
007_0018_c_19L唯約天親釋義 即兼無著 亦傍求
007_0018_c_20L餘論 採集諸䟽 題云纂要 其在
007_0018_c_21L玆焉

007_0018_c_22L
第四釋通文義中二 初解題目 金
007_0018_c_23L剛者 梵云跋折羅 力士所執之杵
007_0018_c_24L是此寶也 金中最剛 故名金剛 帝

007_0019_a_01L釋有之 薄福者難見 極堅極利 喩
007_0019_a_02L般若焉 無物可能壞之 而能碎壞
007_0019_a_03L萬物 涅槃經云 譬如金剛 無能
007_0019_a_04L壞者 而能碎壞一切諸物 無著云
007_0019_a_05L金剛難壞 又云能斷 又云金剛者
007_0019_a_06L細牢故 細者智因故 牢者不可壞
007_0019_a_07L故 皆以堅喩般若體 利喩般若用
007_0019_a_08L又眞諦記 說六種金剛 一靑色 能
007_0019_a_09L銷災厄 喩般若能除業障 二黃色
007_0019_a_10L隨人所須 喩無漏功德 三赤色 對
007_0019_a_11L日出火 慧對本覺 出無生智火 四
007_0019_a_12L白色 能淸濁水 般若能淸1)疑濁 五
007_0019_a_13L空色 令人空中行坐 慧破法執 住
007_0019_a_14L眞空理 六碧色 能銷諸毒 慧除
007_0019_a_15L三毒 傍兼可矣 非堅利之本喩 般
007_0019_a_16L若者 正飜云慧 即照五蘊空 相
007_0019_a_17L應本覺之慧是也 若約學者 從淺
007_0019_a_18L至深 言之則攝聞思脩三慧 捴爲
007_0019_a_19L般若 故無著云 能斷者 般若波
007_0019_a_20L羅蜜中聞思脩所斷 如金剛斷處而
007_0019_a_21L斷故 又云細者智因故者 智因即
007_0019_a_22L慧也 依智度論 因位名般若 果
007_0019_a_23L位名智 則聞思脩皆名爲細 細妙
007_0019_a_24L之慧 佛智之因矣 般若能斷 故

007_0019_b_01L在因位 佛果無斷 轉受智名 若
007_0019_b_02L依大品經 若字 通智慧二義 故
007_0019_b_03L智與慧 名義少殊 體性無別 波
007_0019_b_04L羅蜜者 此云彼岸到 應云到彼岸
007_0019_b_05L謂離生死此岸 度煩惱中流 到涅
007_0019_b_06L槃彼岸 涅槃 此云圓寂 亦云滅
007_0019_b_07L度 一切衆生 即寂滅相 不復更
007_0019_b_08L滅 但以迷倒 妄見生死 名在此
007_0019_b_09L岸 若悟生死本空 元來圓寂 名
007_0019_b_10L到彼岸 若兼般若廻文 應云到彼
007_0019_b_11L岸慧 經者 梵音脩多羅 義飜爲
007_0019_b_12L契經 契者 詮表義理 契合人心
007_0019_b_13L即契理契機 故名契也 經者 佛
007_0019_b_14L地論云 能貫能攝 故名爲經 以佛
007_0019_b_15L聖敎 貫穿所應說義 攝持所化生故

007_0019_b_16L
此䟽本是爲評經者 指其科叚 雖次
007_0019_b_17L第科經 而不次第釋文 但隨難處
007_0019_b_18L即略擧節目而已 亦不備述義意 義
007_0019_b_19L意 悉在傳示者口訣 不在䟽中 不
007_0019_b_20L得但以銷跡而爲講也 講者須從首至
007_0019_b_21L末 次第以深玄義意 銷釋經文 難
007_0019_b_22L處即約䟽 易處即直說也

007_0019_b_23L
007_0019_b_24L
冶父○

007_0019_b_25L
說誼圓相之作 始於南陽忠國師

007_0019_c_01L國師傳之耽源 源傳之仰山 源
007_0019_c_02L一日謂仰山曰 國師傳六代祖師
007_0019_c_03L圓相九十七介 授與老僧 臨示
007_0019_c_04L寂時 謂予曰 吾滅後三十年 有
007_0019_c_05L一沙彌 來自南方 大振玄風 次
007_0019_c_06L第傳授 無令斷絕 吾詳此讖 事
007_0019_c_07L在汝躬 我今付汝 汝當奉持 山
007_0019_c_08L旣得 遂焚之 源一日謂仰山曰
007_0019_c_09L向所傳圓相 宜深秘之 山曰燒
007_0019_c_10L却了也 源曰此乃諸祖相傳底 何
007_0019_c_11L乃燒却 山曰某一覽而已知其意
007_0019_c_12L能用即得 不可執本也 源曰在
007_0019_c_13L子即得 來者如何 山於是重錄
007_0019_c_14L一本呈似 一無舛訛 源一日上
007_0019_c_15L堂 山出衆 畵一圓相○ 以手
007_0019_c_16L托起 作呈勢 却叉手而立 源
007_0019_c_17L以兩手 交拳示之 山進前三步
007_0019_c_18L作女人拜 源遂點頭 山即禮拜
007_0019_c_19L此圓相所自作也 今師題下 畫
007_0019_c_20L一圓相 意旨如何 即文字 拈
007_0019_c_21L出離文字底消息 若是離文字底
007_0019_c_22L消息 擬議得麽 計較得麽 不
007_0019_c_23L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無心得 不
007_0019_c_24L「疑」作「凝」{丁}

007_0020_a_01L可以語言造 不可以寂默通 直
007_0020_a_02L饒釘觜鐵舌 也卒話會不及 然
007_0020_a_03L雖如是 畢竟作麽生道 生佛同
007_0020_a_04L源 妙體無物 三世諸佛出不得
007_0020_a_05L歷代祖師出不得 天下老和尙出
007_0020_a_06L不得 六道輪廻亦出不得 三世
007_0020_a_07L間四法界一切染淨諸法 無一法
007_0020_a_08L出此圓相之外 禪謂之最初一句
007_0020_a_09L子 敎謂之最淸淨法界 儒謂之
007_0020_a_10L統體一大極 老謂之天下母 其
007_0020_a_11L實皆指此也 古人道 古佛未生
007_0020_a_12L前 凝然一相圓 釋迦猶不會 迦
007_0020_a_13L葉豈能傳者是也

007_0020_a_14L
法不孤起 誰爲安名

007_0020_a_15L
說誼法之一字 直指圓相 安名二
007_0020_a_16L字 直指經題 法不自名 要因名
007_0020_a_17L現 所以安名 所以道 捴持無文
007_0020_a_18L字 文字現捴持 應云法不孤起
007_0020_a_19L所以安名 而云誰爲安名 語忌十
007_0020_a_20L成故 恐成死語故 圓話自在 免
007_0020_a_21L夫招謗 又法不自名 所以安名
007_0020_a_22L然雖如是 安名者誰 若道黃面
007_0020_a_23L老子安 黃面老子未甞安 何則
007_0020_a_24L自從鹿野苑 終至拔提河 於是

007_0020_b_01L二中間 未曾說一字 若道不是
007_0020_b_02L黃面老子安 今此經題 從甚處
007_0020_b_03L得來 且道 是安名 不是安名

007_0020_b_04L
摩訶大法王 無短亦無長 本來非
007_0020_b_05L皂白 隨處現靑黃 花發看朝艶 林
007_0020_b_06L凋逐晩霜 疾雷何太擊 迅電亦非
007_0020_b_07L光 凡聖元難測他本擊作急
元作猶
龍天豈
007_0020_b_08L度量 古今人不識 權立號金剛

007_0020_b_09L
說誼法王 非指丈六金身 人人
007_0020_b_10L本有底一著子 能爲萬像之主 故
007_0020_b_11L號爲法王 古人道 法中王最高
007_0020_b_12L勝 恒沙如來同共證者 是法王
007_0020_b_13L之爲體也 孤高更無上 廣博無
007_0020_b_14L邊表 乾坤在其內 日月處其中
007_0020_b_15L恢恢焉蕩蕩焉 逈出思議之表故
007_0020_b_16L號爲大法王 無短云云 實相無
007_0020_b_17L相 本來云云 無相現相 花發
007_0020_b_18L云云 當處出生 當處寂滅 疾
007_0020_b_19L雷云云 妙旨迅速 難容擬議 凡
007_0020_b_20L聖云云 箇事極幽玄 智識俱不
007_0020_b_21L到 非但古人罔措 亦乃今人不
007_0020_b_22L識 爲止小兒啼 權且立虛名 只
007_0020_b_23L如依權現實底道理 作麽生道 月
007_0020_b_24L隱中峯 擧扇喩之 風息大虛 動

007_0020_c_01L樹訓之

007_0020_c_02L
宗鏡只這一卷經 六道含靈一切性
007_0020_c_03L中 皆悉具足 盖爲受身之後 妄
007_0020_c_04L爲六根六塵 埋沒此一段靈光 終
007_0020_c_05L日冥冥 不知不覺故 我佛生慈悲
007_0020_c_06L心 願救一切衆生 齊超苦海 共
007_0020_c_07L證菩提 所以在舍衛國 爲說是經
007_0020_c_08L大意只是爲人 解粘去縛 直下明
007_0020_c_09L了自性 免逐輪廻 不爲六根六塵
007_0020_c_10L所惑 若人具上根上智 不撥自轉
007_0020_c_11L是胷中 自有此經 且將置三十二
007_0020_c_12L分於空間無用之地 亦不是過 如
007_0020_c_13L或未然 且聽 山埜與汝打葛藤去
007_0020_c_14L也 夫金剛經者 自性堅固 萬劫
007_0020_c_15L不壞 況金性堅剛也 般若者 智
007_0020_c_16L慧也 波羅蜜者 登彼岸義也 見
007_0020_c_17L性得度 即登彼岸 未得度者 即
007_0020_c_18L是此岸 經者徑也 我佛若不開箇
007_0020_c_19L徑路 後代兒孫 又向甚麽處進步
007_0020_c_20L且道 這一步 又如何進 看取下
007_0020_c_21L文 此經深旨 無相爲宗 顯妄明
007_0020_c_22L1)劒鋒微露 掃萬法之本空 心
007_0020_c_23L花發明 照五蘊之非有 直得雲收
007_0020_c_24L「劒」上有「○」{編}者除之

007_0021_a_01L雨霽 海湛空澄 快登般若慈舟 直
007_0021_a_02L到菩提彼岸 且道 心花發明 在
007_0021_a_03L甚麽處 太湖三萬六千頃 月在波
007_0021_a_04L心說向誰

007_0021_a_05L
說誼1)劒鋒至彼岸 萬法本空 五
007_0021_a_06L陰非有 但以妄緣而得成立 智
007_0021_a_07L照妄緣 萬法俱沈 體露眞常 五
007_0021_a_08L蘊皆空 到這裏 一似雲收雨霽
007_0021_a_09L海湛空澄 無一物爲緣爲對 無
007_0021_a_10L一事爲障爲2)碍 快登般若慈舟
007_0021_a_11L直到菩提彼岸 3)大湖云云 佛法
007_0021_a_12L在世4)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覔菩
007_0021_a_13L提 猶如求兎角 欲識得佛法的
007_0021_a_14L的大意 直須向十二時中四威儀
007_0021_a_15L內覺觀波濤中 覷捕來覷捕去 覷
007_0021_a_16L來覷去 忽地識得根源去在 縱
007_0021_a_17L然識得根源去 只可自怡悅 不
007_0021_a_18L堪持贈君

007_0021_a_19L
法王權實令雙行 雷捲風馳海岳傾
007_0021_a_20L捲當
作震
霹靂一聲雲散盡 到家元不涉
007_0021_a_21L途程

007_0021_a_22L
說誼大凡垂化 有權有實 有照有
007_0021_a_23L用 今佛從無言中 興敎海之波瀾
007_0021_a_24L向敎海裏 現無言之密旨 是謂

007_0021_b_01L權實令雙行也 風行草偃 化功神
007_0021_b_02L速 五欲海自渴 我人山自倒 圓
007_0021_b_03L音落處雲散盡 不曾擡步便還家

007_0021_b_04L
圭峯後釋經文 准常三分 一序分
007_0021_b_05L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初文又二 一
007_0021_b_06L證信序 二發起序 今初

007_0021_b_07L

007_0021_b_08L法會因由分第一

007_0021_b_09L
如是我聞 一時 佛 在舍衛國祗樹給
007_0021_b_10L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007_0021_b_11L
文前分三 一明建立之因 則佛臨
007_0021_b_12L滅度 阿難請問四事 佛一一答 我
007_0021_b_13L滅度後 一依四念處住 二以戒爲
007_0021_b_14L師 三默擯惡性比丘 四一切經首
007_0021_b_15L皆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衆若
007_0021_b_16L干等 二明建立之意 意有三焉 一
007_0021_b_17L斷疑故 謂結集時 阿難昇座 欲宣
007_0021_b_18L佛法 感得自身相好如佛 衆起三
007_0021_b_19L疑 一疑佛重起說法 二疑他方佛
007_0021_b_20L來 三疑阿難成佛 故說此言 三
007_0021_b_21L疑頓斷 二息諍故 若不推從佛聞
007_0021_b_22L言自製作則諍論起 三異邪故 不
007_0021_b_23L同外道經初云阿憂等 三正釋文義
007_0021_b_24L具六成就 謂信聞時主處衆 六緣

007_0021_c_01L不具 敎則不興 必須具六 故云
007_0021_c_02L成就

007_0021_c_03L
六成就者 一信 若兼我聞 合釋則
007_0021_c_04L指法之辭也 如是之法 我從佛聞
007_0021_c_05L單釋如是者 智度論云 信成就也
007_0021_c_06L佛法大海 信爲能入 智爲能度 信
007_0021_c_07L者 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 言是事不
007_0021_c_08L如是 又聖人說法 但爲顯如 唯
007_0021_c_09L如爲是 故稱如是 又有無不二爲
007_0021_c_10L如 如非有無爲是 二聞 我即阿
007_0021_c_11L難 五蘊假者 聞謂耳根發識 廢
007_0021_c_12L別從捴 故云我聞 阿難所不聞 二
007_0021_c_13L十年前之經 有云如來重說 有云
007_0021_c_14L得深三昧 捴領在心 若推本而言
007_0021_c_15L阿難是大權菩薩 何法不通 三時
007_0021_c_16L師資合會 說聽究竟 故言一時 諸
007_0021_c_17L方時分延促不同 故但言一 又說
007_0021_c_18L法領法之時 心境泯 理智融 凡聖
007_0021_c_19L如 本始會 此諸二法 皆一之時 四
007_0021_c_20L主 具云佛陁 此云覺者 起信云
007_0021_c_21L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
007_0021_c_22L「釰鋒至彼岸」無有{戊}「碍」作「礙」{戊}
007_0021_c_23L「大」作「太」{乙}{丙}ㆍ「大湖云云」無有{戊}
「間」
007_0021_c_24L作「閒」{戊}次同

007_0022_a_01L者 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007_0022_a_02L則以無念 名之爲佛 然覺有三義
007_0022_a_03L一自覺 覺知自心本無生滅 二覺
007_0022_a_04L他 覺一切法無不是如 三覺滿 二
007_0022_a_05L覺理圓 稱之爲滿 故知有念則不
007_0022_a_06L名覺 起信云 一切衆生不名爲覺
007_0022_a_07L以無始來 念念相續 未曾離念 又
007_0022_a_08L云若有衆生 能觀無念者 即爲向
007_0022_a_09L佛智故 五處 舍衛 此云聞物 謂
007_0022_a_10L具足欲塵財寶多聞解脫等 遠聞諸
007_0022_a_11L國 故義淨譯云 名稱大城 祗樹
007_0022_a_12L等者 即祗陁太子所施之樹 給孤
007_0022_a_13L獨園者 須達長者所買之園 祗陁
007_0022_a_14L此云戰勝 波斯匿王太子也 生時
007_0022_a_15L王與外國戰勝 因以爲名 梵語須
007_0022_a_16L達 此云善施 給孤獨即是善施 又
007_0022_a_17L亦常行施 故西國呼寺 爲僧伽藍
007_0022_a_18L此云衆園 六衆 與者 并也及也 大
007_0022_a_19L者 名高德著 比丘者 梵語 此含
007_0022_a_20L三義故 存梵不譯 一怖魔 二乞
007_0022_a_21L士 三淨戒 衆者 理和事和 千
007_0022_a_22L二百五十人者 佛初成道 度憍陳
007_0022_a_23L如等五人 次度迦葉三兄弟兼徒捴
007_0022_a_24L一千 次度舍利弗目乾連各兼徒一

007_0022_b_01L百 次度耶舍長者子等五十人 經擧
007_0022_b_02L大數故減五人 是常隨衆故偏列數
007_0022_b_03L非無餘衆 文隱顯耳 俱者 一時
007_0022_b_04L一處

007_0022_b_05L
六祖如者 指義 是者 㝎詞 阿難
007_0022_b_06L自稱如是之法 我從佛聞 明不自
007_0022_b_07L說也 故言如是我聞 又我者 性
007_0022_b_08L也 性即我也 內外動作 皆由於性
007_0022_b_09L一切盡聞 故稱我聞也 言一時者
007_0022_b_10L師資會遇齊集之時 佛者 是說法
007_0022_b_11L之主 在者 欲明處所 舍衛國者
007_0022_b_12L波斯匿王所居之國 祗者 太子名
007_0022_b_13L也 樹是祗陀太子所施 故言祗樹
007_0022_b_14L給孤獨者 須達長者之異名 園本
007_0022_b_15L屬須達 故言給孤獨園 佛者 梵語
007_0022_b_16L唐言覺也 覺義有二 一者外覺 觀
007_0022_b_17L諸法空 二者內覺 知心空寂 不
007_0022_b_18L被六塵所染 外不見人之過惡 內
007_0022_b_19L不被邪迷所惑 故名曰覺 覺即佛
007_0022_b_20L也 與者 佛與比丘 同住金剛般
007_0022_b_21L若無相道場 故言與也 大比丘者
007_0022_b_22L是大阿羅漢故 比丘者 是梵語 唐
007_0022_b_23L言能破六賊 故名此丘 衆 多也
007_0022_b_24L千二百五十人者 其數也 俱者 同

007_0022_c_01L處平等法會

007_0022_c_02L
1)冶父如是

007_0022_c_03L
說誼如是之言 古人說有多途 今
007_0022_c_04L川老 蓋取有無不二爲如 如非
007_0022_c_05L有無爲是

007_0022_c_06L
古人道 喚作如如 早是變了也 且
007_0022_c_07L道 變向甚麽處去 咄 不得亂走 畢
007_0022_c_08L竟作麽生 道火不曾燒却口

007_0022_c_09L
說誼南泉問講師 講甚麽經 云
007_0022_c_10L講涅槃經 云經中以何爲極則 云
007_0022_c_11L以如如爲極則 云喚作如如 早
007_0022_c_12L是變了也 須向異類中行 道取
007_0022_c_13L異中事 始得 法眞一頌云 涅槃
007_0022_c_14L寂滅本無名 喚作如如早變生 若
007_0022_c_15L問經中何極則 石人夜聽木鷄聲
007_0022_c_16L謂涅槃寂滅 本無名字 若立名
007_0022_c_17L字 未免變異去在 須向異類中
007_0022_c_18L行 道取異中事 圓轉不觸 始得
007_0022_c_19L且道 變向甚麽處去 咄 不得亂
007_0022_c_20L走 若以變不變商量 又却不是
007_0022_c_21L也 畢竟作麽生 涅槃寂滅 雖
007_0022_c_22L本無名 亦不妨因名現體 爲甚
007_0022_c_23L如此 說名之時 早已風吹不入
007_0022_c_24L「冶父如是」無有{戊}

007_0023_a_01L水洒不著 只有一叚通身寒光 喚
007_0023_a_02L作如如 有甚變去

007_0023_a_03L
如如 靜夜長天一月孤

007_0023_a_04L
說誼水與波無二 波與水不別 淸
007_0023_a_05L寥寥時元的的 白的的處亦寥寥

007_0023_a_06L
是是 水不離波波是水 鏡水塵風
007_0023_a_07L不到時 應現無瑕照天地 看看

007_0023_a_08L
說誼指水全是波 指波全是水 毗
007_0023_a_09L盧華藏 物物頭頭 萬像森羅 全
007_0023_a_10L機無垢 機無垢本淸淨 鏡淨水
007_0023_a_11L澄 風塵不到 湛湛地明歷歷 輝
007_0023_a_12L天鑒地 曜古騰今 要會麽 要
007_0023_a_13L會 高著眼

007_0023_a_14L

007_0023_a_15L
說誼指天指地 獨立底人

007_0023_a_16L
淨躶躶赤洒洒沒可把

007_0023_a_17L
說誼古人道 阿呵呵是甚麽 南
007_0023_a_18L北東西唯是我 雖云南北東西唯
007_0023_a_19L是我 爭乃一切處 摸 (扌/索) 不著 是
007_0023_a_20L可謂境上施爲渾大有 內外中1)
007_0023_a_21L覔揔無

007_0023_a_22L
我我 認得分明成兩箇 不動纖毫
007_0023_a_23L合本然 知音自有松風和

007_0023_a_24L
說誼若道我有 眼中著屑 若道

007_0023_b_01L我無 肉上剜瘡 所以道 有我
007_0023_b_02L直應還未達 若言無我更愚癡 一
007_0023_b_03L體上兩般見 析虛空作兩片 兩
007_0023_b_04L頭俱不涉 方得契如如 踏得家
007_0023_b_05L2)田地 唱出無生曲 無生曲子孰
007_0023_b_06L能和 蕭蕭松籟送淸音

007_0023_b_07L

007_0023_b_08L
說誼本是一精明 分爲六和合 合
007_0023_b_09L處如瞥地 見處是眞聞

007_0023_b_10L
切忌隨他去

007_0023_b_11L
說誼滿耳非音 聞箇甚麽 廓然
007_0023_b_12L無我 聞底是甚麽 了得如是 鶯
007_0023_b_13L歌與燕語 從敎3)閙浩浩 若未如
007_0023_b_14L然 宮商并角徵 化我常抽牽 所
007_0023_b_15L以道 切忌隨他去

007_0023_b_16L
猿啼嶺上 鶴唳林間* 斷雲風捲 水
007_0023_b_17L激長湍 最好晩秋霜午夜好一
作愛

007_0023_b_18L聲新鴈覺天寒

007_0023_b_19L
說誼鶴唳猿啼聲入耳 誰信圓通
007_0023_b_20L門大啓 反聞聞處心路斷 八音
007_0023_b_21L盈耳不爲塵 不聞曾不礙於聞 頭
007_0023_b_22L頭爲我話無生 夜靜秋空征鴈響
007_0023_b_23L一聲聲送報天寒 且道 是聞 不
007_0023_b_24L是聞 淡薄豈拘聲色外 虛閑寧

007_0023_c_01L墮有無中

007_0023_c_02L

007_0023_c_03L
說誼天地之根 萬化之源 千途
007_0023_c_04L共向於彼 萬像皆宗於此

007_0023_c_05L
相隨來也

007_0023_c_06L
說誼三界萬法 皆從斯起 兵隨
007_0023_c_07L印轉 影逐形生

007_0023_c_08L
一一 破二成三從此出 乾坤混沌
007_0023_c_09L未分前 以是一生參學畢

007_0023_c_10L
說誼破二以一也 成三亦以一也
007_0023_c_11L成之破之 皆從斯得 興來先天
007_0023_c_12L地 無形本寂寥 能爲萬像主 亦
007_0023_c_13L爲諸佛母 若人了得此 無事不
007_0023_c_14L圓通

007_0023_c_15L

007_0023_c_16L
說誼遠劫一念無碍 古今始終該
007_0023_c_17L通 爲甚如此 動靜常在靑山中

007_0023_c_18L
如魚飮水 冷暖自知

007_0023_c_19L
說誼怎生是冷暖底滋味 明月堂
007_0023_c_20L前 時時九夏 大陽門下 日日
007_0023_c_21L三秋 此味無人識 親甞始自知

007_0023_c_22L
時時 淸風明月鎭相隨 桃紅李白
007_0023_c_23L「間」作「閒」{戊}次同「田」作「用」{甲}「閙」
007_0023_c_24L作「閑」{甲}

007_0024_a_01L薔薇紫 問著東君自不知

007_0024_a_02L
說誼淸風明月不得別會 淸風拂
007_0024_a_03L時明月照 明月照時淸風拂 桃
007_0024_a_04L李薔薇 東君造化底物事 東君
007_0024_a_05L不知 淸風明月 人人受用底家
007_0024_a_06L事 人人不會 不會不知 人人
007_0024_a_07L盡有一雙眉 箇箇面前更無人 著
007_0024_a_08L語云自知 頌云不知 不知與自
007_0024_a_09L知 相去多少 但知不知 是眞
007_0024_a_10L自知

007_0024_a_11L

007_0024_a_12L
說誼本源天眞是 相好嚴身是 一
007_0024_a_13L身分作兩鄕心

007_0024_a_14L
無面目說是非漢

007_0024_a_15L
說誼無形還有像 逢人說是非

007_0024_a_16L
小名悉達 長號釋迦 度人無數 攝
007_0024_a_17L伏羣邪 若言他是佛 自己却成魔
007_0024_a_18L只把一枝無孔笛 爲君吹起大平歌

007_0024_a_19L
說誼世與出世 俱是化儀 雖然
007_0024_a_20L如是 妙相無形 眞名非字 形
007_0024_a_21L之與名 甚處得來 不因江招月
007_0024_a_22L爭知應萬般 應萬般 多少人天
007_0024_a_23L言下知歸 多少魔羣 迴邪返正
007_0024_a_24L此是拔亂返正 致得大平 須知

007_0024_b_01L有本大平始得 若將報化云是佛
007_0024_b_02L自己天眞竟何物 君看四十九年
007_0024_b_03L迹 大虛空裏生閃電 君看四十
007_0024_b_04L九年說 權將黃葉止兒啼 唯有
007_0024_b_05L一處 也大難忘 黃葉葉底無孔
007_0024_b_06L笛 吹起吾家劫外歌 劫外歌歌
007_0024_b_07L何事 歌詠人人本大平 怎生是
007_0024_b_08L本大平 人人脚下淸風拂 箇箇
007_0024_b_09L面前明月白

007_0024_b_10L

007_0024_b_11L
說誼主中主 長年不出戶 又寂
007_0024_b_12L然不動 又獨坐庵中寂無事

007_0024_b_13L
客來須看 也不得放過 隨後便打

007_0024_b_14L
說誼若一向坐在家舍 則途中事
007_0024_b_15L闕 一向行在途中 則家裏事踈
007_0024_b_16L要須在家舍而不虧途中事 在途
007_0024_b_17L中而不昧家裏事 始得 所以道
007_0024_b_18L妙喜豈容無著問 漚和爭負絕流
007_0024_b_19L機 又客來云云 感而遂通 不
007_0024_b_20L得云云 隨緣無著 又客來云云
007_0024_b_21L若遇客來須善待 不得云云 是
007_0024_b_22L客稍有賊氣在 知有賊氣須打殺

007_0024_b_23L
獨坐一爐香 金文誦兩行 可憐車
007_0024_b_24L馬客 門外任他忙

007_0024_c_01L
說誼家裏事途中事 一道俱行 常
007_0024_c_02L在途中而昧於家裏事 是可憐也
007_0024_c_03L又獨坐云云 寂照不二 體用如
007_0024_c_04L如 可憐云云 未了底人 坐在
007_0024_c_05L聲色裏 三德彼岸 相去大遠 是
007_0024_c_06L可憐也 又1)翛然獨坐眼惺惺 任
007_0024_c_07L他客賊門外忙

007_0024_c_08L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007_0024_c_09L
說誼主伴交叅 說聽同會

007_0024_c_10L
獨掌不浪鳴

007_0024_c_11L
說誼師資合會 方成唱和

007_0024_c_12L
巍巍堂堂 萬法中王 三十二相 百
007_0024_c_13L千種光 聖凡瞻仰 外道歸降 莫
007_0024_c_14L謂慈容難得見 不離祗園大道場

007_0024_c_15L
說誼依眞起化 化道方成 感畢
007_0024_c_16L遂隱 而眞常住 世云佛生迦毗
007_0024_c_17L羅 成道摩竭陁 說法波羅奈 入
007_0024_c_18L滅拘尸羅 蓋釋迦老子 於淨飯
007_0024_c_19L王宮 示現出生 十九出家 三
007_0024_c_20L十成道 住世四十九年 說法三
007_0024_c_21L百餘會 壽登八十而示入滅 其
007_0024_c_22L示滅以來 于今二千餘載 迹此
007_0024_c_23L觀之 世云佛有去來可矣 據實
007_0024_c_24L「翛」作「脩」{甲}

007_0025_a_01L而觀 來無所來 月印千江 去
007_0025_a_02L無所去 空分諸刹 伊麽則雖云
007_0025_a_03L出世 未曾出世 雖云入滅 未
007_0025_a_04L曾入滅 所以道 莫謂慈容難得
007_0025_a_05L見 不離祗園大道場 要識慈容
007_0025_a_06L麽 擬議思量千萬里 要識道場
007_0025_a_07L麽 觸目無非古道場

007_0025_a_08L
1)圭峯二發起2)序者 謂乞食威儀 離
007_0025_a_09L於邪命 是爲持戒 戒能資㝎 㝎
007_0025_a_10L能發慧 故以戒㝎 發起般若正宗
007_0025_a_11L於中有二 一戒 二㝎 今初

007_0025_a_12L
爾時世尊 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
007_0025_a_13L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
007_0025_a_14L至本處

007_0025_a_15L
分七節釋 一化主 成實論說 具上
007_0025_a_16L九號 爲物欽重 故曰世尊 天上
007_0025_a_17L人間共所尊故 二化時 食時 辰
007_0025_a_18L當日初分 求乞易得 不惱自他 乞
007_0025_a_19L已歸園 正當巳時 如常齋法 三
007_0025_a_20L化儀 著僧伽棃衣 持四天王所獻
007_0025_a_21L鉢 四化處 園在城東南五六里 自
007_0025_a_22L外之內爲入 處廣人多曰大 五化
007_0025_a_23L事 佛爲欲顯頭陁功德 令放逸者
007_0025_a_24L慚愧 以同事攝 故自乞食 瓔珞

007_0025_b_01L女經說 化身如全叚金剛 無生熟
007_0025_b_02L藏 今所乞者 利益他故 故淨名
007_0025_b_03L云 爲不食故 應受彼食 六化等
007_0025_b_04L一由內證平等理 外不見貧富相 二
007_0025_b_05L心離貪慢 慈無偏利 三表威德 不
007_0025_b_06L懼惡象沽酒婬女等家 四息凡夫猜
007_0025_b_07L嫌 五破二乘分別 七化終 然已
007_0025_b_08L字 義屬下句 文連上句 飯食字
007_0025_b_09L義屬上句 文連下句 若廣其文 令
007_0025_b_10L當句中備者 應云次第乞 乞已 還
007_0025_b_11L至本處飯食 飯食訖 收衣鉢 佛
007_0025_b_12L若不食 他福不滿 寶雲經說 隨
007_0025_b_13L所乞得 分爲四分 一擬與同梵行
007_0025_b_14L二擬施貧病乞人 三水陸衆生 四
007_0025_b_15L自食 十二頭陁經 唯說三分 除
007_0025_b_16L梵行 二㝎

007_0025_b_17L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007_0025_b_18L
說誼入城乞食 法身不癡 以般
007_0025_b_19L若開示也 收衣洗足 般若無著
007_0025_b_20L以解脫開示也 敷座而坐 解脫
007_0025_b_21L寂滅 以法身開示也 方談般若
007_0025_b_22L以此開示者 般若之所以爲般若
007_0025_b_23L也 指其本體則名爲法身 指其
007_0025_b_24L大用則名爲解脫 指其當體則名

007_0025_c_01L爲般若 何則 直般若非般若 般
007_0025_c_02L若具法身解脫 直解脫非解脫 解
007_0025_c_03L脫具法身般若 直法身非法身 法
007_0025_c_04L身具解脫般若 擧一即具三 言
007_0025_c_05L三體即一 方談般若 以此開示
007_0025_c_06L者 不其然乎

007_0025_c_07L
分三節釋 一屏資緣 將欲入㝎 須
007_0025_c_08L息攀緣 衣鉢不收 心有勞慮 故
007_0025_c_09L佛示現 爲後軌也 即收大衣 著七
007_0025_c_10L條 二淨身業 阿含經說 佛行離
007_0025_c_11L地四指 蓮花承足 今示現洗者 順
007_0025_c_12L世表法 爲後軌也 三正入㝎 敷
007_0025_c_13L座坐禪者 由身端故 心離沈掉 故
007_0025_c_14L魏譯云 如常敷座 結加趺坐 端
007_0025_c_15L身而住 正念不動 唐譯云 端身
007_0025_c_16L正願 住對面念 無著云 顯示唯
007_0025_c_17L寂靜者 於法能覺能說故 然大聖
007_0025_c_18L現跡 必有所表 表本覺之佛 在
007_0025_c_19L五蘊之都 覺魔軍本空 名爲戰勝
007_0025_c_20L照心識具德 即是給孤 求法養神
007_0025_c_21L名乞士衆 覺心旣發 寧棄塵勞 將
007_0025_c_22L欲徧觀 遂入識藏 心心數法 次
007_0025_c_23L「圭峯…懼惡(中段六行)」 二百六十九字缺
007_0025_c_24L落 筆書補入{乙}
「序」無有{乙}

007_0026_a_01L第思惟 即妄而眞 皆得法喜 法
007_0026_a_02L喜無體 融合覺心 思惟假緣 忘
007_0026_a_03L緣可1)苻眞性 觀照是跡 拂跡返本
007_0026_a_04L還源 返本還源 法空心寂 空寂
007_0026_a_05L眞體 般若朗然 欲談般若正宗 如
007_0026_a_06L是示現發起 資聖䟽云 夫身有二
007_0026_a_07L一僞 二眞 五陰僞軀 假衣食以
007_0026_a_08L生育 法身無相 因般若以照成 羣
007_0026_a_09L生保僞遺眞 諸佛養眞棄僞 羣生
007_0026_a_10L旣迷眞而取僞 我乃假僞跡而引眞
007_0026_a_11L故託乞食之緣 將施法喜之化 故
007_0026_a_12L涅槃經云 汝諸比丘 雖行乞食 初
007_0026_a_13L未曾乞大乘法食

007_0026_a_14L
二正宗分二門分別 初且約無著七
007_0026_a_15L種義句以懸判 後正用天親答問斷
007_0026_a_16L疑以科釋 初中七義句者 一種2)
007_0026_a_17L不斷 謂護念付囑 二發起行相 謂
007_0026_a_18L申請讃許 三行所住處 謂十八住
007_0026_a_19L從佛正說 直至經終 是無相行所
007_0026_a_20L住處矣 四對治 謂一一住處 皆
007_0026_a_21L具邪行 共見正行 二種對治 五
007_0026_a_22L不失中道 謂由對治 離增減二邊
007_0026_a_23L不失中道 六地位 謂由不失中道
007_0026_a_24L成賢聖位 信行地淨心地如來地 七

007_0026_b_01L立名 謂由前六 智慧堅利 位地
007_0026_b_02L闊狹 故名金剛 後四但約第三句
007_0026_b_03L中十八住說 無別經文 十八住處
007_0026_b_04L者 一發心住 經云應如是降伏其
007_0026_b_05L心 所有一切等 二波羅蜜相應行
007_0026_b_06L住 不住色布施等 三欲得色身住
007_0026_b_07L可以身相見等 四欲得法身住 法
007_0026_b_08L身有二 一言說法身 頗有衆生等
007_0026_b_09L因言顯理故 二證得法身 復有二
007_0026_b_10L種 一智相 如來得阿耨耶等 二
007_0026_b_11L福相 若人滿三千等 五於脩道得
007_0026_b_12L勝中無慢住 須陁洹等 從此至十
007_0026_b_13L六住 如次對治十二種障 意明欲
007_0026_b_14L求色身法身 須離是障 障盡故 入
007_0026_b_15L十七證道 今當對治第一慢障 六
007_0026_b_16L不離佛出時住 昔在然燈等 離第
007_0026_b_17L二少聞障 不離佛世則具多聞 七
007_0026_b_18L願淨佛土住 菩薩莊嚴佛土不等 離
007_0026_b_19L小攀緣 作念脩道障 緣形相土則
007_0026_b_20L小 無緣則大 契法界故 八成熟
007_0026_b_21L衆生住 人身如須彌等 離捨衆生
007_0026_b_22L障 若見大小 不能濟物 九遠離
007_0026_b_23L隨順外論散亂住 如恒河中所有沙
007_0026_b_24L等 離樂隨順外論散亂障 恒沙寶

007_0026_c_01L施 不及持經 如何外學 不脩正
007_0026_c_02L法 十色及衆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
007_0026_c_03L行住 三千世界所有微塵等 離破
007_0026_c_04L影像相中無巧便障 旣離散亂 與
007_0026_c_05L㝎相應 以細末不念二種方便 破
007_0026_c_06L麁至細 泯細至空 則除影像之相
007_0026_c_07L想 十一供養給侍如來住 可以三
007_0026_c_08L十二相見如來不等 離福資粮不具
007_0026_c_09L障 不以相見 常見法身 名爲給
007_0026_c_10L侍 福無邊矣 十二遠離利養及疲
007_0026_c_11L乏熱惱故 不起精進及退失住 恒沙
007_0026_c_12L身命布施等 離樂味懈怠利養障 恒
007_0026_c_13L沙命施 猶劣受持 豈爲一身 躭
007_0026_c_14L著利養 身疲心惱而懈怠耶 十三
007_0026_c_15L忍苦住 忍波羅蜜割截身等 離不
007_0026_c_16L能忍苦障 無我等相 累苦能忍 十
007_0026_c_17L四離寂靜味住 當來之世 若有能
007_0026_c_18L於此經 受持讀誦等 離智資粮不
007_0026_c_19L具障 日三時捨身 一一沙數 不
007_0026_c_20L及信經 如何唯專禪空 耽寂靜味
007_0026_c_21L闕於智慧而不持說 十五於證道時
007_0026_c_22L遠離喜動住 云何住降伏等 離十
007_0026_c_23L一不自攝障 我能住降 心生喜動
007_0026_c_24L「苻」作「符」{丙}「姓」如筆「性」{丙}

007_0027_a_01L動則不能自攝 十六求佛敎授住 於
007_0027_a_02L然燈佛所有法得菩提等 離十二無
007_0027_a_03L敎授障 欲入初地 須佛敎授 故
007_0027_a_04L約遇佛得無所得 而證道矣 十七
007_0027_a_05L證道住 人身長大等 攝1)種性智 證
007_0027_a_06L徧行如 成法報身 故長大矣 十
007_0027_a_07L八上求佛地住 於中復有六種具足
007_0027_a_08L一國土淨具足 我當莊嚴佛土等 此
007_0027_a_09L敎二地已上諸大菩薩 二無上見智
007_0027_a_10L淨具足 有肉眼不等 此下皆唯佛
007_0027_a_11L果 故云無上 無上之言 貫通下
007_0027_a_12L四 三福自在具足 若人滿三千界
007_0027_a_13L七寶等 四身具足 佛可以具足色
007_0027_a_14L身等 五語具足 汝勿謂如來說法
007_0027_a_15L等 六心具足 佛得阿耨菩提 爲
007_0027_a_16L無所得耶 乃至應作如是觀 又十
007_0027_a_17L八住 略爲八種 亦得滿足 一攝
007_0027_a_18L住處 二波羅蜜淨住處 一二次配
007_0027_a_19L三欲住處 攝三及四 四離障礙住
007_0027_a_20L處 即前十二障也 從五乃至十六
007_0027_a_21L五淨心住處 六究竟住處 上二次
007_0027_a_22L配十七十八 七廣大住處 八甚深
007_0027_a_23L住處 上二各皆攝十八住處 一一
007_0027_a_24L住中 皆深皆廣 十八住文配位地

007_0027_b_01L者 第一十住 第二十行中前六 三
007_0027_b_02L第七行 四後三行五至十四 如次
007_0027_b_03L配十廻向 十五煗頂 十六忍世第
007_0027_b_04L一 十七初地 十八從二地乃至佛
007_0027_b_05L地 上來懸判竟

007_0027_b_06L
六祖爾時者 當此之時 是今辰時
007_0027_b_07L齋時欲至也 著衣持鉢者 爲顯敎
007_0027_b_08L示跡故也 入者 自城外而入也 舍
007_0027_b_09L衛大城者 名舍衛國豐德城也 即
007_0027_b_10L波斯匿王所居之城 故言舍衛大城
007_0027_b_11L也 言乞食者 表如來能下心於一
007_0027_b_12L切衆生也 次第者 不擇貧富 平
007_0027_b_13L等以化也 乞已者 如多乞不過七
007_0027_b_14L家 七家數滿 更不至餘家也 還
007_0027_b_15L至本處者 佛意制諸比丘 除請召
007_0027_b_16L外 不得輒向白衣舍故云爾 洗足
007_0027_b_17L者 如來示現順同凡夫 故言洗足
007_0027_b_18L又大乘法 不獨以洗手足爲淨 盖
007_0027_b_19L言洗手足 不若淨心 一念心淨 即
007_0027_b_20L罪垢悉除矣 如來欲說法時 常儀
007_0027_b_21L敷施檀座 故言敷座而坐也

007_0027_b_22L
傅大士法身本非食 應化亦如然 爲
007_0027_b_23L長人天益 慈悲作福田 收衣息勞
007_0027_b_24L慮 洗足離塵緣 欲說三空理 加

007_0027_c_01L趺示入禪

007_0027_c_02L
冶父惺惺著

007_0027_c_03L
說誼惺之一字 或以爲了慧 或
007_0027_c_04L以爲寂靜 則惺惺者 定慧圓明
007_0027_c_05L寂照不二之謂也 只如定慧圓明
007_0027_c_06L寂照不二 作麽生道 眼掛長空
007_0027_c_07L手握靈鋒

007_0027_c_08L
飯食訖兮洗足已 敷座坐來誰共委
007_0027_c_09L向下文長知不知 看看平地波濤起

007_0027_c_10L
說誼入城乞食 收衣洗足 敷座
007_0027_c_11L宴坐 一一皆是徹困爲人底時節
007_0027_c_12L入城乞食收衣洗足 且置 只如
007_0027_c_13L敷座宴坐 作麽生道 高提祖令
007_0027_c_14L發光寒 直得毗耶口掛壁 這裏
007_0027_c_15L除却上上根 未免一場懡㦬 根機
007_0027_c_16L莫等 要以多方接得 獲鳥者 羅
007_0027_c_17L之一目 不可以一目爲羅 治國
007_0027_c_18L者 功在一人 不可以一人爲國
007_0027_c_19L所以黃面老子 曲爲中下 乃下
007_0027_c_20L一步 向言說海 橫身而入 東
007_0027_c_21L說西說 橫說竪說 所以道 高
007_0027_c_22L提祖令當機用 利物應知語帶悲
007_0027_c_23L向下文長五以此也 然慈尊伊麽
007_0027_c_24L「種」磨滅{乙}

007_0028_a_01L施設 要之 利害不細 還知得
007_0028_a_02L利害也未 入城乞食收衣宴坐 以
007_0028_a_03L至東說西說橫說竪說 善權方便
007_0028_a_04L即不無 據實而觀 人人分上 如
007_0028_a_05L靑天白日相似 本來無爲無事 盡
007_0028_a_06L大地都盧是淸平世界 黃面老子
007_0028_a_07L向淸平世界上 施設戈甲 可謂
007_0028_a_08L無事中起事 所以道 看看平地
007_0028_a_09L波濤起 又古人道 澄澄性海 湛
007_0028_a_10L湛智源 文字言詞 從玆流出 則
007_0028_a_11L黃面老子 向大寂滅海 繁興言
007_0028_a_12L說波瀾 要之 言說波瀾 初非
007_0028_a_13L外來 終不離於大寂滅海 敷座
007_0028_a_14L處 如1)末薦得 向言說海薦取 始
007_0028_a_15L得 所以道看看平地波濤起

007_0028_a_16L
宗鏡調御師親臨舍衛 威動乾坤 阿
007_0028_a_17L羅漢雲集祗園 輝騰日月 入城持鉢
007_0028_a_18L良由悲愍貧窮 洗足收衣 正是宴安
007_0028_a_19L時節 若向世尊未擧已前薦得 由且
007_0028_a_20L不堪 開口已後承當 自救不了 宗
007_0028_a_21L鏡急爲提撕 早遲八刻 何故 良
007_0028_a_22L馬已隨鞭影去 阿難依舊世尊前
007_0028_a_23L乞食歸來會給孤 收衣敷座正安居
007_0028_a_24L眞慈弘範超三界 調御人天得自如

007_0028_b_01L
圭峯第二依天親論 約答問斷疑科
007_0028_b_02L釋 捴分四段 一善現申請又二一
007_0028_b_03L整儀讃佛

007_0028_b_04L

007_0028_b_05L善現起請分第二

007_0028_b_06L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007_0028_b_07L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
007_0028_b_08L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
007_0028_b_09L薩 善付囑諸菩薩

007_0028_b_10L
說誼楊歧云 黃面老子 幸自可
007_0028_b_11L憐生 被須菩提出來道介希有 當
007_0028_b_12L下冰消瓦解 此老此說 只要敎
007_0028_b_13L人向劫外承當 所以大慧擧此話
007_0028_b_14L云 黃面老子不下一言 須菩提
007_0028_b_15L見介甚麽道理 便道希有 但向
007_0028_b_16L楊歧冰消瓦解處看 自然看得破
007_0028_b_17L一生叅學事畢 又古德頌云 四
007_0028_b_18L溟風息月當天 不動波瀾駕鐵船
007_0028_b_19L賴得空生重漏洩 免同良馬暗窺
007_0028_b_20L鞭 則世尊端坐 不下一言處最
007_0028_b_21L初一句子 覿面提持 向諸人面
007_0028_b_22L前 兩手分付了也 須菩提早知
007_0028_b_23L如是 出來道希有 不有須菩提
007_0028_b_24L誰知暗中明 因憶毗耶當日事 一

007_0028_c_01L聲雷震三千界

007_0028_c_02L
長老者 德長年老 唐譯云具壽 壽
007_0028_c_03L即是命 魏譯云慧命 以慧爲命 須
007_0028_c_04L菩提有三義譯 謂善吉善現空生 生
007_0028_c_05L時室空 解空之善瑞現矣 相師占
007_0028_c_06L云 唯善唯吉 從座起下 皆整理威
007_0028_c_07L儀 脩敬之相 希有者 世所無故
007_0028_c_08L如來者 從如而來 論云善護念者
007_0028_c_09L依根熟菩薩說 謂與智慧力 令成
007_0028_c_10L就佛法 與敎化力 令攝取衆生 善
007_0028_c_11L付囑者 依根未熟菩薩說 懼其退
007_0028_c_12L失 付授智者 付者 將小付大 囑
007_0028_c_13L者 囑大化小 菩提薩埵 此云覺
007_0028_c_14L有淸 三釋 一約境 所求所度 二
007_0028_c_15L約心 有覺悟之智 餘情慮之識 三
007_0028_c_16L約能所 所求能求 三皆如次配覺
007_0028_c_17L及有情

007_0028_c_18L
六祖何名長老 德尊年高 故名長
007_0028_c_19L老 須菩提是梵語 唐言解空 隨
007_0028_c_20L衆所坐 故云即從座起 弟子請益
007_0028_c_21L先行五種儀 一者從座而起 二者
007_0028_c_22L端整衣服 三者偏2)祖右肩右膝著
007_0028_c_23L地 四者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捨 五
007_0028_c_24L「末」作「未」{乙}{丙}{己}「祖」作「袒」{乙}{丙}{丁}{己}

007_0029_a_01L者一心恭敬以伸問辭 希有 略說
007_0029_a_02L三義 第一希有 能捨金輪王位 第
007_0029_a_03L二希有 身長丈六紫磨金容 三十
007_0029_a_04L二相八十種好 三界無比 第三希
007_0029_a_05L有 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 三身圓
007_0029_a_06L備 以具上三義 故云希有也 世
007_0029_a_07L尊者 智慧超過三界 無有能及者
007_0029_a_08L德高更無有上 一切咸恭敬 故曰
007_0029_a_09L世尊 護念者 如來以般若波羅蜜
007_0029_a_10L法 護念諸菩薩 付囑者 如來以
007_0029_a_11L般若波1)羅法 付囑須菩提諸菩薩
007_0029_a_12L言善護念者 令諸學人 以般若智
007_0029_a_13L護念自身心 不令妄起憎愛 染外六
007_0029_a_14L塵 墮生死苦海 於自心中 念念
007_0029_a_15L常正 不令邪起 自性如來 自善
007_0029_a_16L護念 言善付囑者 前念淸淨 付
007_0029_a_17L囑後念淸淨 無有間斷 究竟解脫
007_0029_a_18L如來委曲誨示衆生及在會之衆 當
007_0029_a_19L常行此 故云善付囑也 菩薩是梵
007_0029_a_20L語 唐言道心衆生 亦云覺有情 道
007_0029_a_21L心者 常行恭敬 乃至蠢動含靈 普
007_0029_a_22L敬愛之 無輕慢心 故名菩薩

007_0029_a_23L
冶父如來不措一言 須菩提便興讃
007_0029_a_24L歎 具眼勝流 試著眼看

007_0029_b_01L
說誼相逢不拈出 擧意便知有 是
007_0029_b_02L何境界 同道方知

007_0029_b_03L
隔墻見角 便知是牛 隔山見煙 便
007_0029_b_04L知是火 獨坐巍巍天上天下 南北
007_0029_b_05L東西鑚龜打瓦 咄

007_0029_b_06L
說誼知火知牛事希奇 知音相見
007_0029_b_07L正如是 2)獨坐云云 混虛空爲自
007_0029_b_08L身 盡大地爲坐具 坐斷千差 不通
007_0029_b_09L凡聖 是可謂天上天下渾漫漫 更
007_0029_b_10L無一物爲等倫 若是過量漢 一
007_0029_b_11L見便不疑 若非過量漢 未免暗
007_0029_b_12L思量

007_0029_b_13L
圭峯二正發問端

007_0029_b_14L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
007_0029_b_15L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
007_0029_b_16L

007_0029_b_17L
說誼空生一見世尊端坐 便不疑
007_0029_b_18L十方婆伽梵 仍發證同諸佛之心
007_0029_b_19L直問云 塵不得出 由未得住 心
007_0029_b_20L不解脫 由未降心 云何得住 不
007_0029_b_21L住六塵 云何降心 得心解脫 不
007_0029_b_22L言我已發心 云何住降 而以善
007_0029_b_23L男善女言者 諱却已悟也 人人
007_0029_b_24L分上 不假修治 本自圓成 空

007_0029_c_01L生以此問者 雖復本來金 終以
007_0029_c_02L銷成就 此正同善財 於福城東
007_0029_c_03L畔 初遇文殊 頓證法界 歷叅
007_0029_c_04L五十三善知識 於一一善知識所
007_0029_c_05L白言 我已先發菩提心 云何學
007_0029_c_06L菩薩道 修菩薩行

007_0029_c_07L
曲分爲二 先擧當機 華嚴云 忘
007_0029_c_08L失菩提心 脩諸善業者 魔所攝持
007_0029_c_09L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云無上正
007_0029_c_10L徧正覺 謂正智徧智 覺知眞俗 不
007_0029_c_11L偏不邪 後正申問 魏譯云 應云
007_0029_c_12L何住 云何修行 云何降伏其心 意
007_0029_c_13L云若人發菩提心已 住何境界 修
007_0029_c_14L何行業 妄心若起 云何降伏 故
007_0029_c_15L佛令安住四心 脩六度行 於中降
007_0029_c_16L心 不令著相 秦譯略修行者 意
007_0029_c_17L云住道降心 即是修行 謂四心六
007_0029_c_18L度 皆名住脩降伏故 無著云 住
007_0029_c_19L謂欲願 修行謂相應等持 降伏謂
007_0029_c_20L彼心若散 制令還住 又十八住中
007_0029_c_21L一一皆以住脩降伏釋之 故知約義
007_0029_c_22L雖三而行是一

007_0029_c_23L
六祖善男子者 平坦心也 亦是正
007_0029_c_24L「羅」下恐脫「蜜」{編}「獨坐云云」無有{戊}

007_0030_a_01L㝎心也 能成就一切功德 所徃無
007_0030_a_02L碍也 善女人者 是正慧心也 由
007_0030_a_03L正慧心 能出一切有爲無爲功德也
007_0030_a_04L須菩提問 一切發菩提心人 應云
007_0030_a_05L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見一
007_0030_a_06L切衆生 躁擾不停 猶如隙塵 搖
007_0030_a_07L動之心 起如飄風 念念相續 無
007_0030_a_08L有間歇 問若欲修行 如何降伏其
007_0030_a_09L

007_0030_a_10L
冶父這一問 從甚處出來

007_0030_a_11L
說誼法法虛融 無法可住 心心
007_0030_a_12L寂滅 無心可降 今此住降二問
007_0030_a_13L從甚處出來 又須菩提佛稱解空
007_0030_a_14L第一 豈不知妄心本空 塵境本
007_0030_a_15L寂 若果知得 如何輕發此問來
007_0030_a_16L又問法 法無可問 修道 道無
007_0030_a_17L可修 但向未發問時著眼 何須
007_0030_a_18L更問住與未住 降與未降 如是
007_0030_a_19L著語 意旨如何 若明今日事 昧
007_0030_a_20L却本來身

007_0030_a_21L
你喜我不喜 君悲我不悲 鴈思飛
007_0030_a_22L塞北 燕憶舊巢歸 秋月春花無限
007_0030_a_23L意 箇中只許自家知

007_0030_a_24L
說誼你與我 君與我 本分人向

007_0030_b_01L今時人稱 你能住降 心生喜動
007_0030_b_02L未能住降 心生悲憂 我此世界
007_0030_b_03L本自淸平 理亂俱亡 何傷何喜
007_0030_b_04L如鴈之思塞北 燕之憶薩巢 豈
007_0030_b_05L以悲喜爲心哉 只有一叚空來去
007_0030_b_06L自由耳 以至春生夏長 秋收冬
007_0030_b_07L藏 月圓月缺 花開花落 凡有
007_0030_b_08L消長盈虛者 莫不各有無窮無盡
007_0030_b_09L之意存焉 此父不得而傳 師不
007_0030_b_10L得而授 各自當人 自肯自悟 始
007_0030_b_11L

007_0030_b_12L
圭峯二如來讃許

007_0030_b_13L
佛言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
007_0030_b_14L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
007_0030_b_15L今諦聽 當爲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
007_0030_b_16L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
007_0030_b_17L是降伏其心

007_0030_b_18L
曲分爲三 一印讃所讃 重言善哉
007_0030_b_19L讃美之極 護付能令佛種不斷 是
007_0030_b_20L事必然 故印讃言 如汝所說 二
007_0030_b_21L勑聽許說 無以生滅心行 聽實相
007_0030_b_22L法 智論偈云 聽者端視如渴飮 一
007_0030_b_23L心入於語義中 踴躍聞法心悲喜 如
007_0030_b_24L是之人可爲說 三標勸將陳 我當

007_0030_c_01L爲汝 如是如是委細而說 三善現
007_0030_c_02L佇聞

007_0030_c_03L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007_0030_c_04L
說誼當爲汝說 欲說這介事 願
007_0030_c_05L樂欲聞 欲聞這介事

007_0030_c_06L
唯者 順從之辭 禮對曰唯 野對
007_0030_c_07L曰阿 十地經云 如渴思冷水 如
007_0030_c_08L飢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 如衆蜂依
007_0030_c_09L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007_0030_c_10L
六祖是佛讃歎須菩提 善得我心 善
007_0030_c_11L知我意也 佛欲說法 常先戒勑 令
007_0030_c_12L諸聽者 一心靜默 吾當爲說 阿
007_0030_c_13L之言無 耨多羅之言上 三之言正
007_0030_c_14L藐之言徧 菩提之言知 無者 無
007_0030_c_15L諸垢染 上者 三界無能比 正者
007_0030_c_16L正見也 徧者 一切智也 知者 知
007_0030_c_17L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 但能修行 盡
007_0030_c_18L得成佛 佛者 即是無上淸淨般若
007_0030_c_19L波羅蜜也 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
007_0030_c_20L若欲修行 應知無上菩提道 應知
007_0030_c_21L無上淸淨般若波羅蜜多法 以此降
007_0030_c_22L伏其心 唯然者 應諾之辭 願樂
007_0030_c_23L者 願佛廣說 令中下根機 盡得
007_0030_c_24L開悟 樂者 樂聞深法 欲聞者 渴

007_0031_a_01L仰慈誨也

007_0031_a_02L
傅大士希有希有佛 妙理極泥洹 云
007_0031_a_03L何降伏住 降伏住爲難 二儀法中
007_0031_a_04L妙 三乘敎喩寬 善哉今諦聽 六
007_0031_a_05L賊免遮1)

007_0031_a_06L
冶父徃徃事 因叮囑生

007_0031_a_07L
說誼只這介事 要因叮囑而現

007_0031_a_08L
七手八脚 神頭鬼面 棒打不開 刀
007_0031_a_09L割不斷 閻浮踔躑幾千廻 頭頭不離
007_0031_a_10L空王殿

007_0031_a_11L
說誼神用自由 妙體難覩 動彈
007_0031_a_12L不得 堅固難壞 生死路幾度徃
007_0031_a_13L返 脚跟元來淸淨如空

007_0031_a_14L
宗鏡昔奇哉之善現 讃希有之慈尊
007_0031_a_15L悲憐濁世衆生 諮決菩提心要 可
007_0031_a_16L謂一經正眼 三藏絕詮 千聖不傳
007_0031_a_17L諸祖不說 如是降伏 扁舟已過洞
007_0031_a_18L庭湖 護念丁寧 何啻白雲千萬里
007_0031_a_19L爲甚麽如此 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
007_0031_a_20L至而今不得妙

007_0031_a_21L
說誼善現之所以奇哉者 以其不
007_0031_a_22L待聲敎而信無疑也 慈尊之所以
007_0031_a_23L希有者 以其不現聲敎而開覺人
007_0031_a_24L天也 無言演化 爲上根上智即

007_0031_b_01L得 中下之機 如盲處日 不知
007_0031_b_02L玄化所在 又末世衆生 尙未遇
007_0031_b_03L玄化 爲二障之所礙 昧菩提之
007_0031_b_04L知見 須假語言方便 開示菩提
007_0031_b_05L心要 以故空生爲之諮決 只此
007_0031_b_06L菩提心要 可謂一經正眼 三藏
007_0031_b_07L絕詮 千聖不傳 諸祖不說 如
007_0031_b_08L是降伏 護念丁寧 謂之如標月
007_0031_b_09L指即得 謂之一經正眼 扁舟已
007_0031_b_10L過洞庭湖 何啻白雲千萬里 爲
007_0031_b_11L甚如此 多刧留心尙茫然

007_0031_b_12L
問處孤高答處深 妙圓眞淨不須尋

007_0031_b_13L瞥然如是知端的 默契菩提大道心

007_0031_b_14L
說誼一問一答 妙理斯在 妙圓
007_0031_b_15L眞淨 不須別處尋覔 寒山指頭
007_0031_b_16L月團團 多少傍觀眼如盲 但向
007_0031_b_17L指頭開活眼 滿目寒光無處藏

007_0031_b_18L
圭峯四如來正說 於中文二 一正
007_0031_b_19L答所問 二躡跡斷疑 初文分二 一
007_0031_b_20L擧捴標別以牒問

007_0031_b_21L

007_0031_b_22L大乘正宗分第三

007_0031_b_23L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
007_0031_b_24L降伏其心

007_0031_c_01L
六祖前念淸淨 後念淸淨 名爲菩
007_0031_c_02L薩 念念不退 雖在塵勞 心常淸
007_0031_c_03L淨 名摩訶薩 又慈悲喜捨 種種
007_0031_c_04L方便 化導衆生 名爲菩薩 能化
007_0031_c_05L所化 心無取著 名摩訶薩 恭敬
007_0031_c_06L一切衆生 即是降伏其心 處眞名
007_0031_c_07L不變 契如名不異 遇諸境界 心
007_0031_c_08L無變異 名曰眞如 亦云外不假曰
007_0031_c_09L眞 內不亂曰如 念念無差曰是

007_0031_c_10L
圭峯二約別顯捴以答問 此以降伏
007_0031_c_11L爲捴 住修爲別也 謂住修之中皆
007_0031_c_12L有降伏 經意在此故 唯標降伏有
007_0031_c_13L科此標云 擧後攝初者 乃令經文
007_0031_c_14L極不穩暢 理例顚倒 自古言敎 秖
007_0031_c_15L有以初攝後 未聞將後攝初況詳經
007_0031_c_16L文 無別答降伏之處 即知降伏在
007_0031_c_17L住修中 住修皆令離相 是答降伏
007_0031_c_18L問也 不別答者 此經宗於離相 離
007_0031_c_19L相正是降心 本意欲明降心 因約
007_0031_c_20L住修 以顯住修降伏 本不相離 故
007_0031_c_21L無著十八住中 每住皆有住修降伏
007_0031_c_22L文中二 一答安住降心問又四 一
007_0031_c_23L廣大心

007_0031_c_24L「攔」作「欄」{甲}{乙}{丙}

007_0032_a_01L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007_0032_a_02L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
007_0032_a_03L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悲非無想

007_0032_a_04L
三界普度 故云廣大心也 初句標
007_0032_a_05L若卵下列 列中文三 一受生差別
007_0032_a_06L天獄化生 鬼通胎化 人畜各四 諸
007_0032_a_07L餘微細水陸地空 不可具分品類 卵
007_0032_a_08L劣在初者二釋 一約境 具緣多者
007_0032_a_09L爲首 二約心 從本至末爲次 二
007_0032_a_10L依止差別 有色四禪 無色四空 三
007_0032_a_11L境界差別 功德施云 有想則空識
007_0032_a_12L二處 無想則無所有處 若非等則
007_0032_a_13L有頂 二第一心

007_0032_a_14L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

007_0032_a_15L
即無住處涅槃 不1)共二乘 故云第
007_0032_a_16L一 無著云 何故願此不可得義 生
007_0032_a_17L所攝故 又云卵濕無想有頂則不能
007_0032_a_18L云何普入 有三因緣 一難處生者
007_0032_a_19L待時故 二非難處生 未成熟者成
007_0032_a_20L熟之故 三已成熟者解脫之故

007_0032_a_21L
六祖卵生者 迷性也 胎生者 習
007_0032_a_22L性也 濕生者 隨邪性也 化生者
007_0032_a_23L見趣性也 迷故造諸業 習故常流
007_0032_a_24L轉 隨邪心不㝎 見趣多淪墜 起

007_0032_b_01L心修心 妄見是非 內不契無相之
007_0032_b_02L理 名爲有色 內心守直 不行恭
007_0032_b_03L敬供養 但見直心是佛 不脩福慧
007_0032_b_04L名爲無色 不了中道 眼見耳聞 心
007_0032_b_05L想思惟 愛著法相 口說佛行 心
007_0032_b_06L不依行 名爲有想 迷人坐禪 一
007_0032_b_07L向除妄 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方便 猶
007_0032_b_08L如木石 無有作用 名爲無想 不
007_0032_b_09L著二法想故 名若非有想 求理心
007_0032_b_10L在故 名若非無想 煩惱萬差 皆
007_0032_b_11L是垢心 身形無數 捴名衆生 如
007_0032_b_12L來大悲普化 皆令得入無餘涅槃也
007_0032_b_13L而滅度之者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衆
007_0032_b_14L生 各有涅槃妙心 令自悟入無餘
007_0032_b_15L無餘者 無習氣煩惱也 涅槃者 圓
007_0032_b_16L滿淸淨義 滅盡一切習氣 令永不生
007_0032_b_17L方契此也 度者 渡生死大海也 佛
007_0032_b_18L心平等 普願與一切衆生 同入圓
007_0032_b_19L滿淸淨無餘涅槃 同渡生死大海 同
007_0032_b_20L諸佛所證也 有人雖悟雖脩 作有
007_0032_b_21L所得心者 却生我相 名爲法我 除
007_0032_b_22L盡法我 方名滅度也

007_0032_b_23L
圭峯三常心

007_0032_b_24L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

007_0032_c_01L生得滅度者

007_0032_c_02L
一性空故 二同體故 論云自身滅
007_0032_c_03L度 無異衆生 三本寂故 四無念
007_0032_c_04L故 五法界故

007_0032_c_05L
六祖如是者 指前法也 滅度者 大
007_0032_c_06L解脫也 大解脫者 煩惱及習氣一
007_0032_c_07L切諸業障滅盡 更無有餘 是名大
007_0032_c_08L解脫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元各自
007_0032_c_09L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 若不斷除 終
007_0032_c_10L不得解脫 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
007_0032_c_11L無邊衆生 一切迷人 悟得自性 始
007_0032_c_12L知佛不見自相 不有自智 何曾度
007_0032_c_13L衆生 祇爲凡夫 不見自本心 不識
007_0032_c_14L佛意 執著諸相 不達無爲之理我人
007_0032_c_15L不除 是名衆生 若離此病 實無衆
007_0032_c_16L生得滅度者 故言妄心無處即菩提
007_0032_c_17L生死涅槃本平等 又何滅度之有

007_0032_c_18L
圭峯四不顚倒心

007_0032_c_19L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 有我相人
007_0032_c_20L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007_0032_c_21L
說誼悲化含生入無餘 智冥眞際
007_0032_c_22L絕能所 見有可度即乖眞 我人
007_0032_c_23L不生名菩薩

007_0032_c_24L「共」作「其」{乙}

007_0033_a_01L
論云遠離依止身見衆生等相 故無
007_0033_a_02L著云 已斷我見 得自行平等相故
007_0033_a_03L信解自他平等 顯示降伏心中 攝
007_0033_a_04L散時 衆生想亦不轉 如彼尒炎住故

007_0033_a_05L
六祖衆生佛性 本無有異 緣有四
007_0033_a_06L相 不入無餘涅槃 有四相即是衆
007_0033_a_07L生 無四相即是佛 迷即佛是衆生
007_0033_a_08L悟即衆生是佛 迷人恃有財寶學問
007_0033_a_09L族姓 輕慢一切人 名我相 雖行
007_0033_a_10L仁義禮智信 而意高自負 不行普
007_0033_a_11L敬 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 不合敬
007_0033_a_12L尔 名人相 好事歸己 惡事施人
007_0033_a_13L名衆生相 對境取捨分別 名壽者
007_0033_a_14L相 是謂凡夫四相 修行人亦有四
007_0033_a_15L相 心有能所 輕慢衆生 名我相
007_0033_a_16L自恃持戒 輕破戒者 名人相 順
007_0033_a_17L三塗苦 願生諸天 是衆生相 心
007_0033_a_18L愛長年 而勤修福業 諸執不忘 是
007_0033_a_19L壽者相 有四相即是衆生 無四相
007_0033_a_20L即是佛

007_0033_a_21L
傅大士空生初請問 善逝應機酬 先
007_0033_a_22L答云何住 次敎如是修 胎生卵濕
007_0033_a_23L化 咸令悲智收 若起衆生見 還
007_0033_a_24L同著相求

007_0033_b_01L
冶父頂天立地 鼻直眼橫

007_0033_b_02L
說誼從一法界 形分九類 形形
007_0033_b_03L皆具一法界 所以一一頭指天 脚
007_0033_b_04L踏地 一一鼻直向下垂 眼橫在
007_0033_b_05L上方

007_0033_b_06L
堂堂大道 赫赫分明 人人本具 箇
007_0033_b_07L箇圓成 祇因差一念 現出萬般形

007_0033_b_08L
說誼堂堂大道 廓周沙界 赫赫
007_0033_b_09L分明 光呑萬像 人人本具 著
007_0033_b_10L衣喫飯 彈指揚眉 不要別人 介
007_0033_b_11L介圓成 折旋俯仰 歆伸謦咳 不
007_0033_b_12L借他力 1)只因云云 春色無高下
007_0033_b_13L花枝自短長 自短長也不妨 九
007_0033_b_14L類同居一法界 紫羅帳裏2)撒眞珠
007_0033_b_15L雖然如是 若但伊麽商量 盡十
007_0033_b_16L方世界 都盧是無孔鐵鎚 畜生
007_0033_b_17L永作畜生 餓鬼永作餓鬼 無有
007_0033_b_18L一介發眞歸源 旣然如是 畢竟
007_0033_b_19L作麽生 風和花織地 雲淨月滿天

007_0033_b_20L
宗鏡涅槃淸淨 盡令含識依歸 四
007_0033_b_21L相俱忘 實無衆生滅度 如斯了悟
007_0033_b_22L便能脫死超生 其或未然 依舊迷
007_0033_b_23L封滯殼 會麽 生死涅槃本平等 妄
007_0033_b_24L心盡處即菩提

007_0033_c_01L
說誼悲化含生即不無 爭乃能所
007_0033_c_02L歷然 智冥眞際 平等無有高下
007_0033_c_03L如斯了悟 便能超生脫死 其或
007_0033_c_04L未然 依舊迷無明之封蔀 滯有
007_0033_c_05L漏之形殼

007_0033_c_06L
頂門具眼辨來端 衆類何曾入涅槃

007_0033_c_07L絕後再甦無一物 了知生死不相干

007_0033_c_08L
說誼有智無悲 亦只是一隻眼 有
007_0033_c_09L悲無智 亦只是一隻眼 悲智雙
007_0033_c_10L運 出入自在 方得名爲頂門具
007_0033_c_11L眼 來端者 生佛平等之一源 悲
007_0033_c_12L智不二之一體 唯有具眼 辨得
007_0033_c_13L有分 來端旣已辨得 何更見有
007_0033_c_14L能度所度 衆生滅盡而無滅 生
007_0033_c_15L佛都盧眼裏花

007_0033_c_16L
圭峯二答修行降心問 於中又五 一
007_0033_c_17L捴標

007_0033_c_18L

007_0033_c_19L妙行無住分第四

007_0033_c_20L
復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
007_0033_c_21L於布施

007_0033_c_22L
於法者 統標諸法 應無下 正明
007_0033_c_23L修行 問菩薩萬行 何唯說一 答
007_0033_c_24L「只因云云」無有{戊}「撒」作「橵」{丙}

007_0034_a_01L萬行不出六度 六度捴名布施 故
007_0034_a_02L偈云 檀義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
007_0034_a_03L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無著云 若
007_0034_a_04L無精進 疲乏故 不能說法 若無
007_0034_a_05L禪㝎 即貪信敬利養 染心說法 若
007_0034_a_06L無智慧 便顚倒說法 二別釋

007_0034_a_07L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
007_0034_a_08L

007_0034_a_09L
本論 但指三事爲色等 謂自身報
007_0034_a_10L恩果報 故偈云 自身及報恩 果
007_0034_a_11L報斯不著 護存已不施 防求於異
007_0034_a_12L

007_0034_a_13L
六祖凡夫布施 只求身相端嚴五欲
007_0034_a_14L快樂故 報盡即墮三塗 世尊大慈
007_0034_a_15L敎行無相布施者 不求身相端嚴五
007_0034_a_16L欲快樂 但令內破慳心 外利益一
007_0034_a_17L切衆生 如是相應 是名不住色布 施

007_0034_a_18L
圭峯三捴結

007_0034_a_19L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007_0034_a_20L
前但指三事 今則心境空有微細盡
007_0034_a_21L祛 故偈云 遠離取相心 論云不
007_0034_a_22L見施物受者施者 無著云 不住相
007_0034_a_23L想 有人1)將此結文 爲別答降伏非

007_0034_b_01L也 前標 次釋 此結 皆云無住 都
007_0034_b_02L是脩中降伏之義 何忽偏配結文 爲
007_0034_b_03L答別問

007_0034_b_04L
六祖應如無相心布施者 爲無能施
007_0034_b_05L之心 不見有施之物 不分別受施
007_0034_b_06L之人 是不住相布施也

007_0034_b_07L
圭峯四顯益

007_0034_b_08L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
007_0034_b_09L不可思量

007_0034_b_10L
說誼以智起行 獲福無邊

007_0034_b_11L
六祖菩薩行施 心無所希 其所獲
007_0034_b_12L福 如十方虛空 不可較量 言復
007_0034_b_13L次者 連前起後之辭 一說布者普
007_0034_b_14L也 施者散也 能普散盡胸中妄念
007_0034_b_15L習氣煩惱 四相泯絕 無所蘊積 是
007_0034_b_16L眞布施 又說布者普也 不住六塵
007_0034_b_17L境界 又不有漏分別 惟常返歸淸
007_0034_b_18L淨 了萬法空寂 若不了此意 惟
007_0034_b_19L增諸業 故須內除貪愛 外行布施
007_0034_b_20L內外相應 獲福無量 見人作惡 不
007_0034_b_21L見其過 自性不生分別 是爲離相
007_0034_b_22L依敎修行 心無能所 即是善法 修
007_0034_b_23L行人心有能所 不名善法 能所心
007_0034_b_24L不滅 終不得解脫 念念常行般若

007_0034_c_01L智 其福無量無邊 依如是修行 感
007_0034_c_02L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 是名爲福德
007_0034_c_03L常行不住相布施 普敬一切含生 其
007_0034_c_04L功德無有邊際 不可稱計也

007_0034_c_05L
傅大士檀波羅蜜 布施 頌曰 施門
007_0034_c_06L通六行 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法
007_0034_c_07L聲色勿相干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
007_0034_c_08L須安 欲覓無生處 背境向心觀

007_0034_c_09L尸羅波羅蜜 持戒 頌曰 尸羅得淸
007_0034_c_10L淨 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 貪
007_0034_c_11L愛若參辰 在欲而無欲 居塵不染
007_0034_c_12L塵 權依離垢地 當證法王身

007_0034_c_13L羼提波羅蜜 忍辱 頌曰 忍心如幻
007_0034_c_14L夢 辱境若龜毛 常能修此觀 逢
007_0034_c_15L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
007_0034_c_16L高 欲滅貪嗔賊 須行智慧2)

007_0034_c_17L毗離耶波羅蜜 精進 頌曰 進修名
007_0034_c_18L焰地 良爲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 三
007_0034_c_19L空境上祛 無明念念滅 高下執情
007_0034_c_20L除 觀心如不間 何啻至無餘

007_0034_c_21L禪波羅蜜 禪㝎 頌曰 禪河隨浪靜
007_0034_c_22L㝎水逐波淸 澄神生覺性 息慮滅
007_0034_c_23L迷情 遍計虛分別 由來假立名 若
007_0034_c_24L「將」作「捋」{乙}{丙}「刀」改漆「力」{甲}

007_0035_a_01L了依他起 無別有圓成

007_0035_a_02L
般若波羅蜜 智慧 頌曰 慧燈如朗
007_0035_a_03L日 蘊界若乾城 明來暗便謝 無
007_0035_a_04L暇暫時停 妄心猶未滅 乃見我人
007_0035_a_05L形 妙智圓光照 唯得一空名

007_0035_a_06L萬行齊修 頌曰 三大僧祗劫 萬行
007_0035_a_07L具齊修 旣悟無人我 長依聖道流
007_0035_a_08L二空方漸證 三昧任遨遊 創居歡
007_0035_a_09L喜地 常樂遂忘憂

007_0035_a_10L
冶父若要天下行 無過一藝强

007_0035_a_11L
說誼無才者行天下 則脚頭到處
007_0035_a_12L無與立談者 其窮可知 有才者
007_0035_a_13L行天下 則無所徃而不自得 其
007_0035_a_14L樂不可言 無慧眼者 妄加功行
007_0035_a_15L則行行有著 去道轉遠 有慧眼
007_0035_a_16L者 入於行海 則心心淸淨 徑
007_0035_a_17L與本地相應 旣與本地相應 塵
007_0035_a_18L沙德用 無量妙義 元自具足 不
007_0035_a_19L從他得

007_0035_a_20L
西川十㨾錦 添花色轉鮮 欲知端
007_0035_a_21L的意 北斗面南看 虛空不閡絲毫
007_0035_a_22L毫一
作頭
所以彰名大覺仙

007_0035_a_23L
說誼般若智以爲質 萬行花以爲
007_0035_a_24L文 智行相資 文質彬彬 伊麽

007_0035_b_01L則以智起行智愈明 錦上添花色
007_0035_b_02L轉鮮 又行施固已偉然 更能無
007_0035_b_03L住 其施益大 所以道 西川十
007_0035_b_04L㨾錦 添花色轉鮮 欲知端的意
007_0035_b_05L北斗面南看 北斗南星位不別 言
007_0035_b_06L南言北也由情 伊麽則行施即無
007_0035_b_07L住 一時無前後 逈出有無之境
007_0035_b_08L不坐格外之機 蕭然無寄 量同
007_0035_b_09L大虛 大覺之名 於是乎彰 無
007_0035_b_10L量福聚 於是乎成

007_0035_b_11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
007_0035_b_12L不 不也 世尊

007_0035_b_13L
六祖緣不住相布施 所得功德 不
007_0035_b_14L可稱量 佛以東方虛空爲譬喩 故
007_0035_b_15L問須菩提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
007_0035_b_16L也世尊者 須菩提言 東方虛空 不
007_0035_b_17L可思量

007_0035_b_18L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
007_0035_b_19L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
007_0035_b_20L相布施福德 亦復如是 不可思量

007_0035_b_21L
說誼菩薩萬行 無念爲宗 一得
007_0035_b_22L其宗 無所施而不可 其所獲福
007_0035_b_23L寬廣如空

007_0035_b_24L
圭峯初句徴者 論云若離施等相想

007_0035_c_01L云何能成施福 若菩薩下釋 於中
007_0035_c_02L又三 初法說 爲疑無福 故云福
007_0035_c_03L不可思量 以斷之 東方下喩說 可
007_0035_c_04L知 菩薩無住相下法合 虛空者 無
007_0035_c_05L著云 猶如虛空 有三因緣 一徧
007_0035_c_06L一切處 謂於住不住相中福生故 二
007_0035_c_07L寬廣 高大殊勝故 三無盡 究竟
007_0035_c_08L不窮故

007_0035_c_09L
六祖佛言虛空 無有邊際 不可思
007_0035_c_10L度 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 亦
007_0035_c_11L如虛空 不可度量 無邊際也 世
007_0035_c_12L界中大者 莫過虛空 一切性中大
007_0035_c_13L者 莫過佛性 何以故 凡有形相
007_0035_c_14L者 不得名爲大 虛空無形相故 得
007_0035_c_15L名爲大 一切諸性 皆有限量 不
007_0035_c_16L得名爲大 佛性無限量 故名爲大
007_0035_c_17L此虛空中 本無東西南北 若見東
007_0035_c_18L西南北 亦是住相 不得解脫 佛
007_0035_c_19L性本無我人衆生壽者 若有此四相
007_0035_c_20L可見 即是衆生相 不名佛性 亦
007_0035_c_21L所謂住相布施也 雖於妄心中 說
007_0035_c_22L有東西南北 在理則何有 所謂東西
007_0035_c_23L不眞 南北曷異 自性本來空寂 混
007_0035_c_24L融無分別故 如來深讃不生分別也

007_0036_a_01L
圭峯五結勸不住

007_0036_a_02L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敎住

007_0036_a_03L
六祖應者 順也 但順如上所說之
007_0036_a_04L敎 住無相布施 即菩薩也

007_0036_a_05L
傅大士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行
007_0036_a_06L悲濟貧乏 果報不須望 凡夫情行
007_0036_a_07L劣 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狀貌 如
007_0036_a_08L空徧十方

007_0036_a_09L
冶父可知禮也

007_0036_a_10L
說誼無住者 萬行之大本也 萬
007_0036_a_11L行者 無住之大用也 慈尊敎以
007_0036_a_12L無住爲住 大本已明 而大用亦
007_0036_a_13L不可不知也 禮也者 人間世之
007_0036_a_14L大用也 存亡之所繫 禍福之所
007_0036_a_15L由興也 人知禮則進退可觀 擧
007_0036_a_16L措得宜 無施不可 苟不知禮則
007_0036_a_17L雖曰無事於心 動輙違規 豈有
007_0036_a_18L進退升降之可觀乎 由是禮也者
007_0036_a_19L可知而不可不知也

007_0036_a_20L
虛空境界豈思量 大道淸幽理更長

007_0036_a_21L但得五湖風月在 春來依舊百花香

007_0036_a_22L
說誼無住爲住 廓然如空 雖然
007_0036_a_23L如是 大道不屬有住無住 方之
007_0036_a_24L海印 越彼大虛 大虛中 不妨

007_0036_b_01L有五湖風月 無住中 亦不妨繁
007_0036_b_02L興大用 古人道 莫1)杷無心云是
007_0036_b_03L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無心正是無
007_0036_b_04L住之義 要向無住中 繁興大用
007_0036_b_05L圓具萬德 方與大道 相應去在
007_0036_b_06L到這裏 見聞覺知 依前受用家
007_0036_b_07L風 色香味觸 元是遊戱之場

007_0036_b_08L
宗鏡住相布施 猶日月之有窮 不
007_0036_b_09L著六塵 若虛空之無際 自他俱利
007_0036_b_10L福德難量 豁然運用靈通 廓尔縱
007_0036_b_11L橫自在 且道 還有住著處麽 妙
007_0036_b_12L體本來無處所 通身何更有蹤由

007_0036_b_13L
說誼住相布施 徒眩人之耳目 違
007_0036_b_14L於無住大道 但感有漏之報 失
007_0036_b_15L於無邊大利 猶彼日月 但能代
007_0036_b_16L明 而不能通乎晝夜 無住行施
007_0036_b_17L身心澹寂 內外一如 契乎無住
007_0036_b_18L大道 終獲無邊大利 如彼大虛
007_0036_b_19L廓然無際 以之處己 推以及人
007_0036_b_20L其爲福德 實爲難量 福德難量
007_0036_b_21L且置 怎生是無住底道理 豁然
007_0036_b_22L運用靈通 廓尒縱橫自在 且道
007_0036_b_23L還有住著處麽 妙體無處所 通
007_0036_b_24L身沒蹤由

007_0036_c_01L
運力檀度契眞常 福等虛空不可量

007_0036_c_02L無影樹頭花爛熳 從他採獻法中王

007_0036_c_03L
說誼無住行施 施契性空 性空
007_0036_c_04L無邊 福亦無際 因無住而萬行
007_0036_c_05L俱沉 果闕圓常 則無住之於行
007_0036_c_06L果 固有妨矣 因無住而萬行爰
007_0036_c_07L起 得福無邊 則無住之於行果
007_0036_c_08L大有益焉 而固無妨矣 旣無妨
007_0036_c_09L矣 則行行無著 福亦不受 固
007_0036_c_10L其宜矣 爲甚如此 有樹元無影
007_0036_c_11L生長劫外春 靈根密密蟠沙界 寒
007_0036_c_12L枝無影鳥不拪 莫謂栽培何有鄕
007_0036_c_13L劫外春風花爛熳 花爛熳 從他
007_0036_c_14L採獻法中王

007_0036_c_15L
圭峯二躡跡斷疑 論云自此已下 示
007_0036_c_16L現斷生疑心 於中文分二十七段 第
007_0036_c_17L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 疑云爲求佛
007_0036_c_18L果行施 即是住所求佛相 云何無住
007_0036_c_19L又不住相爲因 豈感色相之果 因果
007_0036_c_20L不類 故斷之 文四 一擧疑因以問

007_0036_c_21L

007_0036_c_22L如理實見分第五

007_0036_c_23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身相 見如
007_0036_c_24L「杷」作「把」{乙}{丙}{己}

007_0037_a_01L來不

007_0037_a_02L
本祇因以相爲佛故 對前不住相起
007_0037_a_03L疑 佛擧疑起之因問答 欲令除斷
007_0037_a_04L二防相得以酬

007_0037_a_05L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 得見如來

007_0037_a_06L
遮防疑者 欲以相求 令得見佛 故
007_0037_a_07L答云 不可以相得見 論云爲防彼
007_0037_a_08L相成就 得如來身

007_0037_a_09L
六祖色身即有相 法身即無相 色
007_0037_a_10L身者 四大和合 父母所生肉眼所
007_0037_a_11L見 法身者 無有形段 非有靑黃
007_0037_a_12L赤白 無一切相貌 非肉眼能見 慧
007_0037_a_13L眼乃能見之 凡夫但見色身如來 不
007_0037_a_14L見法身如來 法身量等虛空 是故
007_0037_a_15L佛問須菩提 可以身相 見如來不
007_0037_a_16L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 不見
007_0037_a_17L法身如來 故言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
007_0037_a_18L相得見如來

007_0037_a_19L
圭峯三釋體異有爲

007_0037_a_20L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007_0037_a_21L
說誼佛擧身相問空生 欲明妙圓
007_0037_a_22L無相身 空生本是獅子兒 不曾
007_0037_a_23L逐塊能咬人 莫以無相云是斷 非
007_0037_a_24L形終不外於形

007_0037_b_01L
相是有爲 生住異滅 佛體異此 故
007_0037_b_02L非身相 偈云三相異體故者 佛體
007_0037_b_03L異於有爲三相也 住異二相 同是
007_0037_b_04L現在 故合爲一 若細分即四 故
007_0037_b_05L唯識云 生表此法先非有 滅表此
007_0037_b_06L法後是無 異表此法非凝然 住表
007_0037_b_07L此法暫有用

007_0037_b_08L
六祖色身是相 法身是性 一切善
007_0037_b_09L惡 盡由法身 不由色身 法身若
007_0037_b_10L作惡 色身不生善處 法身作善 色
007_0037_b_11L身不墮惡處 凡夫唯見色身 不見
007_0037_b_12L法身 不能行無住相布施 不能於
007_0037_b_13L一切處 行平等行 不能普敬一切
007_0037_b_14L衆生 見法身者 即能行無住相布
007_0037_b_15L施 即能普敬一切衆生 即能脩般
007_0037_b_16L若波羅蜜行 方信一切衆生 同一
007_0037_b_17L眞性 本來淸淨 無有垢穢 具足
007_0037_b_18L恒沙妙用

007_0037_b_19L
冶父且道 即今行住坐臥 是甚麽
007_0037_b_20L相 休瞌睡

007_0037_b_21L
說誼吾今色身 即是常身法身 不
007_0037_b_22L得離却色身 別求常身法身 若
007_0037_b_23L也離却色身 別求常身法身 慈
007_0037_b_24L氏宮中 願生兜率 含元殿裏 更

007_0037_c_01L覔長安 所以道 即今行住坐臥
007_0037_c_02L是什麽相 要見常身法身 直須
007_0037_c_03L向行住坐卧處覷破 始得 離却
007_0037_c_04L日用 別求常身法身 便是鬼窟
007_0037_c_05L裏作活計 所以道休瞌睡

007_0037_c_06L
身在海中休覓水 日行嶺上莫尋山

007_0037_c_07L嶺上一
作山嶺
鶯吟燕語皆相似 莫問前三
007_0037_c_08L與後三

007_0037_c_09L
說誼淸淸水中 遊魚自迷 赫赫
007_0037_c_10L日中 盲者不覩 常在於其中 經
007_0037_c_11L行及坐卧 而人自迷 向外空尋
007_0037_c_12L身在海中 何勞覔水 日行山嶺
007_0037_c_13L豈用尋山 鶯與鶯吟聲莫二 燕
007_0037_c_14L與燕語語一般 但知物物非他物
007_0037_c_15L莫問千差與萬別

007_0037_c_16L
圭峯四印佛身無相

007_0037_c_17L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
007_0037_c_18L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007_0037_c_19L
說誼目前無法 觸目皆如 但知
007_0037_c_20L如是 即爲見佛

007_0037_c_21L
非但佛身無相 但是一切凡聖依正
007_0037_c_22L有爲之相 盡是虛妄 以從妄念所
007_0037_c_23L變現故 妄念本空 所變何實 故
007_0037_c_24L起信云 一切境界 唯依妄念 而

007_0038_a_01L有差別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
007_0038_a_02L之相 若見諸相等者 遮離色觀空
007_0038_a_03L也 恐聞相是虛妄 又別求無相佛
007_0038_a_04L身 故云相即非相 便是如來 不
007_0038_a_05L唯佛化身無相 是如來所見一切相
007_0038_a_06L皆無相 即如來也 故起信云 所
007_0038_a_07L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007_0038_a_08L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肇
007_0038_a_09L云行合解通 則爲見佛 偈云離彼
007_0038_a_10L是如來者 離彼三相 是法身如來
007_0038_a_11L無著 則於色身 但離遍計 不執色
007_0038_a_12L相 即眞色身 1)故彼論云 此爲顯
007_0038_a_13L示如來色身 又此當第三欲得色身
007_0038_a_14L住處

007_0038_a_15L
六祖如來欲顯法身 故說一切諸相
007_0038_a_16L皆是虛妄 若悟一切諸相 虛妄不
007_0038_a_17L實 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007_0038_a_18L
傅大士如來擧身相 爲順世間情 恐
007_0038_a_19L人生斷見 權且立虛名 假言三十
007_0038_a_20L二 八十也空聲 有身非覺體 無
007_0038_a_21L相乃眞形

007_0038_a_22L
冶父山是山水是水 佛在甚麽處

007_0038_a_23L
說誼若一向佛身無相 相外必有
007_0038_a_24L佛身 即今見山即是山 見水即

007_0038_b_01L是水 佛在甚麽處

007_0038_b_02L
有相有求俱是妄 無形無見墮偏枯

007_0038_b_03L堂堂密密何曾間 一道寒光爍太虛

007_0038_b_04L
說誼執有執無 俱成邪見 有無
007_0038_b_05L無二 一味常現

007_0038_b_06L
宗鏡金身顯煥 巍巍海上孤峯 妙
007_0038_b_07L相莊嚴 皎皎星中圓月 雖然如是
007_0038_b_08L畢竟非眞 經云眞非眞恐迷 我常
007_0038_b_09L不開演 且道 意在於何 一月普
007_0038_b_10L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007_0038_b_11L
說誼報化高大 一似海岳之嵬嵬
007_0038_b_12L妙相端嚴 猶如江月之皎皎 然此
007_0038_b_13L身此相 遇緣即現 緣盡則隱 任
007_0038_b_14L它報化隱現 寂光眞身常湛湛 從
007_0038_b_15L敎水月有無 天上一輪常皎皎 一
007_0038_b_16L身應爲千百億 千百億身一身攝

007_0038_b_17L
報化非眞了妄緣 法身淸淨廣無邊

007_0038_b_18L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007_0038_b_19L
說誼看取棚頭弄傀儡 抽牽全借
007_0038_b_20L裏頭人 裏頭人量恢恢 瑩若淸
007_0038_b_21L空絕點霞 絕點霞 隨機普現百
007_0038_b_22L億身 刹塵有機刹塵身 刹塵無
007_0038_b_23L感但眞身

007_0038_b_24L
次下顯示悟脩證門 雖末世衆生 亦

007_0038_c_01L自有分也 能信此經 悟也 無我人等
007_0038_c_02L修也 得無量福德 證也 是知法無古
007_0038_c_03L今 悟無先後也

007_0038_c_04L
007_0038_c_05L
圭峯第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 論云
007_0038_c_06L無住行施 因深也 無相見佛 果
007_0038_c_07L深也 未來惡世 必不生信 空說
007_0038_c_08L何益 斷之 文四 一約無信以呈疑
007_0038_c_09L二呵疑詞以顯信 三明能信之所以
007_0038_c_10L四示中道之玄門 今初

007_0038_c_11L

007_0038_c_12L正信希有分第六

007_0038_c_13L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
007_0038_c_14L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007_0038_c_15L
魏云頗有衆生 於未來世云云 今
007_0038_c_16L略此句者 影在後五五百歲也 句
007_0038_c_17L詮差別 章者 解句 實信者 大品
007_0038_c_18L云 於一切法不信 是信般若

007_0038_c_19L
六祖須菩提問 此法甚深難信難解
007_0038_c_20L末世凡2)夫 智慧微劣 云何信入 佛
007_0038_c_21L答在下

007_0038_c_22L
圭峯二呵疑詞以顯信

007_0038_c_23L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後
007_0038_c_24L「故彼…身攝(中段十六行)」三百三十二字缺
007_0038_c_25L落筆書補入{乙}
「夫」作「失」{甲}

007_0039_a_01L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 能
007_0039_a_02L生信心 以此爲實

007_0039_a_03L
說誼上來問答 只明得無住無相
007_0039_a_04L之義 若是無住無相之義 甚深
007_0039_a_05L難解 不近人情 去聖愈遠 容
007_0039_a_06L有不信故問也 然此固不外乎衆
007_0039_a_07L生日用 亦乃該通過現未來 由
007_0039_a_08L是雖是末世 如有勝機 必當生
007_0039_a_09L信 以此無住無相之義 以爲實
007_0039_a_10L然也 無相是虛玄妙道 無住是
007_0039_a_11L無著眞宗 若是眞宗妙道 直是
007_0039_a_12L法身向上 非干向下 恁麽則以
007_0039_a_13L此爲實者 法身向上 以爲實也
007_0039_a_14L法身向上爲實 則三身皆屬向下
007_0039_a_15L是權非實明矣 爲甚如此 三身
007_0039_a_16L皆是對機示現 畢竟非眞故也 趙
007_0039_a_17L州道 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007_0039_a_18L泥佛不度水 眞佛內裏坐 眞佛
007_0039_a_19L豈不是向上人也 三佛豈不是三
007_0039_a_20L身也 臨濟道 入淨妙國土中 著
007_0039_a_21L淨妙衣 說法身佛 入無差別國
007_0039_a_22L土中 著無差別衣 說報身佛 入
007_0039_a_23L解脫國土中 著解脫衣 說化身
007_0039_a_24L佛 大惠拈云 要識臨濟老漢麽

007_0039_b_01L法身報身化身 咄哉魍魎妖精 三
007_0039_b_02L眼國中逢著 笑殺無位眞人 則
007_0039_b_03L向上是實 三身是權 灼然灼然

007_0039_b_04L
又經顯法身 以此爲實者 法身
007_0039_b_05L以爲實也 法身是實 則報化是
007_0039_b_06L權非實明矣

007_0039_b_07L
後五百歲者 大集云 初五百歲 解
007_0039_b_08L脫牢固 二禪㝎牢固 三多聞牢固
007_0039_b_09L四塔寺牢固 五鬪諍牢固 本疑惡
007_0039_b_10L世無信 故擧惡世以斷疑 持戒修
007_0039_b_11L福者 戒㝎也 以此爲實者 正解
007_0039_b_12L無倒故 無著云 增上戒等三學顯
007_0039_b_13L示修行 少欲等功德 戒出三塗㝎
007_0039_b_14L出六欲 慧出三界 三明能信之所
007_0039_b_15L以 於中文二 一明歷事善友 積集
007_0039_b_16L信因

007_0039_b_17L
當知是人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而
007_0039_b_18L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
007_0039_b_19L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007_0039_b_20L
於多佛所 明久事善友 則緣勝也
007_0039_b_21L種諸善根 明久伏三毒 則因勝也

007_0039_b_22L
六祖於我滅後後五百歲 若復有人
007_0039_b_23L能持大乘無相戒 不妄取諸相 不
007_0039_b_24L造生死業 一切時中 心常空寂 不

007_0039_c_01L被諸相所縛 即是無所住心 於如
007_0039_c_02L來深法 心能信入 此人所有言說
007_0039_c_03L眞實可信 何以故 此人不於一劫
007_0039_c_04L二劫三四五劫 而種善根 已於無
007_0039_c_05L量千萬億劫 種諸善根 是故如來
007_0039_c_06L說 我滅後後五百歲 有能離相修
007_0039_c_07L行者 當知是人 不於一二三四五
007_0039_c_08L佛 種諸善根 何名種諸善根 略
007_0039_c_09L說次下 所謂於諸佛所 一心供養
007_0039_c_10L隨順敎法 於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
007_0039_c_11L母耆年宿德尊長之處 常行恭敬供
007_0039_c_12L養 承順敎命 不違其意 是名種
007_0039_c_13L諸善根 於六道衆生不加殺害 不
007_0039_c_14L欺不賤 不毁不辱 不騎不箠 不
007_0039_c_15L食其肉 常行饒益 是名種諸善根
007_0039_c_16L於一切貧苦衆生 起慈愍心 不生
007_0039_c_17L輕厭 有所須求 隨力惠施 是名
007_0039_c_18L種諸善根 於一切惡類 自行和柔
007_0039_c_19L忍辱 歡喜逢迎 不逆其意 令彼
007_0039_c_20L發歡喜心 息剛戾心 是名種諸善
007_0039_c_21L根 信心者 信般若波羅蜜 能除
007_0039_c_22L一切煩惱 信般若波羅蜜 能成就
007_0039_c_23L一切出世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 能
007_0039_c_24L出生一切諸佛 信自身中佛性 本

007_0040_a_01L來淸淨 無有染汙 與諸佛性 平
007_0040_a_02L等無二 信六道衆生 本來無相 信
007_0040_a_03L一切衆生 盡能成佛 是名淨信心
007_0040_a_04L

007_0040_a_05L
傅大士因深果亦深 理密奧難尋 當
007_0040_a_06L來末法世 唯慮法將沈 空生情未
007_0040_a_07L達 聞義恐難任 如能信此法 㝎
007_0040_a_08L是覺人心

007_0040_a_09L
冶父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
007_0040_a_10L佛不度水

007_0040_a_11L
說誼三佛從來 未免有壞 三身
007_0040_a_12L亦然 畢竟非眞 以三佛配於三
007_0040_a_13L身 意旨如何 法身堅固不動 報
007_0040_a_14L身上冥下應 化身曲順機宜 金
007_0040_a_15L剛而不柔 木能柔能剛 泥柔而
007_0040_a_16L不剛 以三佛配於三身 其意以
007_0040_a_17L此 又金之氣 爲秋之凉 其質
007_0040_a_18L在地 則確然其堅 是體句也 1)
007_0040_a_19L之氣 爲春之暖 其質在地 則
007_0040_a_20L蒼然其靑 是用句也 土則旺於
007_0040_a_21L四季 爲金木等之所依 是中2)
007_0040_a_22L句也 又金佛一鑄便成 是中間
007_0040_a_23L句也 木佛減減而成 是無句也
007_0040_a_24L泥佛加加而就 是有句也 金佛

007_0040_b_01L不可以度爐 度爐則鎔却去 木
007_0040_b_02L佛不可以度火 度火則燒却去 泥
007_0040_b_03L佛不可以度水 度水則爛却去 此
007_0040_b_04L則三句 一一非實 伊麽則以此
007_0040_b_05L爲實者 三句外一句 以爲實也
007_0040_b_06L又金佛不須度爐 木佛不須度火
007_0040_b_07L泥佛不須度水 此則三句 一一
007_0040_b_08L揔不動著 伊麽則有句也 端端
007_0040_b_09L的的 無句也 端端的的 中間
007_0040_b_10L句也 端端的的 體用等亦然又
007_0040_b_11L法身以畢竟空寂爲栖止 何聲之
007_0040_b_12L可聞 何相之可覩 非金木等所
007_0040_b_13L能模邈也 唯有報化 妙相端嚴
007_0040_b_14L令人樂見 音聲淸雅 令人樂聞
007_0040_b_15L及其示滅也 人之像之 或鑄以
007_0040_b_16L金 或彫以木 或塑以泥 伊麽
007_0040_b_17L則現前金佛木佛泥佛 皆從報化
007_0040_b_18L中來也 不度爐不度火不度水 明
007_0040_b_19L報化非實也

007_0040_b_20L
三佛形儀3)総不眞 眼中瞳子面前人
007_0040_b_21L若能信得家中寶 啼鳥山花一㨾春

007_0040_b_22L
說誼三身只是那人影 悟來影影
007_0040_b_23L不是他 又三句但從一句來 一
007_0040_b_24L句悟來三則一 又報化非眞全是

007_0040_c_01L影 眞若悟來影非他

007_0040_c_02L
圭峯二明善友所攝 成就信德 於
007_0040_c_03L中亦二 一明攝受得福 顯福德門

007_0040_c_04L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衆生 得
007_0040_c_05L如是無量福德

007_0040_c_06L
說誼諸佛所證 只證此法 是人
007_0040_c_07L所信 亦信此法 信由宿熏 不
007_0040_c_08L是無因 信必有證 當成兩足

007_0040_c_09L
無著云 謂於一切行住所作中 知其
007_0040_c_10L心 心四蘊也 見其依止 即色身
007_0040_c_11L也 故此等顯示善友所攝 論云若
007_0040_c_12L不說見 或謂如來以比智知 若不
007_0040_c_13L說知 或謂如來以肉眼見 故須二
007_0040_c_14L語 得福德者 魏云生如是福德 取
007_0040_c_15L如是福德 無著云 生者 福正起時
007_0040_c_16L取者 即彼滅時 攝持種子 此云
007_0040_c_17L得者 生取二義 不離於得 得之
007_0040_c_18L一字 生取俱攝

007_0040_c_19L
傅大士信根生一念 諸佛盡能知 修
007_0040_c_20L因於此日 證果未來時 三大經多
007_0040_c_21L劫 六度久安施 熏成無漏種 方
007_0040_c_22L號不思議

007_0040_c_23L「水」作「木」{乙}{丙}{丁}{戊}{己}「間」作「閒」{戊}
007_0040_c_24L「総」作「㹅」{戊}

007_0041_a_01L
冶父種瓜得瓜 種果得果

007_0041_a_02L
說誼昔年所學 即今日所信 因
007_0041_a_03L地所習 即果上所證

007_0041_a_04L
一佛二佛千萬佛 各各眼橫兼鼻直
007_0041_a_05L昔年親種善根來 今日依前得渠力
007_0041_a_06L須菩提須菩提 著衣喫飯尋常事 何
007_0041_a_07L須特地却生疑

007_0041_a_08L
說誼諸佛同證眼橫鼻直 承事諸
007_0041_a_09L佛 只要學得眼橫鼻直 眼橫鼻
007_0041_a_10L直身 非但千萬佛 張三李四皆
007_0041_a_11L同有 昔已學得 今能生信 須
007_0041_a_12L菩提須菩提 即日用便是 有甚
007_0041_a_13L難會

007_0041_a_14L
圭峯二明攝受所以 顯智慧門 由
007_0041_a_15L無二執 故得攝受 於中亦二 一
007_0041_a_16L正明已斷麁執

007_0041_a_17L
何以故 是諸衆生 無復我相人相衆
007_0041_a_18L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007_0041_a_19L
說誼麤細垢盡 圓明體露

007_0041_a_20L
初徵 信者以何義故得如來悉知悉
007_0041_a_21L見 後釋有二 一無我執 執取自
007_0041_a_22L體爲我 計我展轉 趣於餘趣爲人
007_0041_a_23L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爲衆生
007_0041_a_24L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爲壽者 二

007_0041_b_01L無法執 論云無法相者 能取所取
007_0041_b_02L一切法無 亦無非法相者 無我即
007_0041_b_03L顯眞空實有 然離二執 正是得佛
007_0041_b_04L知見 成就正信之本 善根福德 却
007_0041_b_05L是相兼 故論云 有智慧便足 何
007_0041_b_06L故復說持戒功德 爲示現生實相差
007_0041_b_07L別義故 亦有持戒功德 依信心恭
007_0041_b_08L敬 能生實相 故不但說般若

007_0041_b_09L
六祖若有人 於如來滅後 發般若
007_0041_b_10L波羅蜜心 行般若波羅蜜行 脩習
007_0041_b_11L解悟 得佛深意者 諸佛無不知之
007_0041_b_12L若有人聞上乘法 一心受持 即能
007_0041_b_13L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著之行 了無
007_0041_b_14L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無我者 無受
007_0041_b_15L想行識也 無人者 了四大不實 終
007_0041_b_16L歸地水火風也 無衆生者 無生滅
007_0041_b_17L心也 無壽者 我身本無 寧有壽
007_0041_b_18L者 四相旣無 即法眼明徹 不著
007_0041_b_19L有無 遠離二邊 自心如來 自悟
007_0041_b_20L自覺 永離塵勞妄念 自然得福無
007_0041_b_21L邊 無法相者 離名絕相 不拘文
007_0041_b_22L字也 亦無非法相者 不得言無般
007_0041_b_23L若波羅蜜法 若言無般若波羅蜜法
007_0041_b_24L即是謗法

007_0041_c_01L
冶父圓同大虛 無欠無餘

007_0041_c_02L
說誼人有身 圓滿空寂者是 人
007_0041_c_03L有心 廣大靈通者是 此身此心
007_0041_c_04L阿誰獨無 但以無明不了 妄認
007_0041_c_05L四大 爲自身相 六塵緣影 爲
007_0041_c_06L自心相 由是身以圓滿之體 隱
007_0041_c_07L於形殼之中 心以靈通之用 匿
007_0041_c_08L於緣慮之內 脫或知非 亦成斷
007_0041_c_09L見 由滯1)二邊 圓滿之體 靈通
007_0041_c_10L之用 不能顯現 如今我法雙忘
007_0041_c_11L其忘亦忘 圓滿之體 靈通之用
007_0041_c_12L豁尒現前 初無欠剩

007_0041_c_13L
法相非法相 開拳復成掌 浮雲散
007_0041_c_14L碧空 萬里天一㨾

007_0041_c_15L
說誼是法非法 一常一斷 斷常
007_0041_c_16L雖異 爲病是同 爲病是同 開
007_0041_c_17L拳成掌 開拳成掌 何必不必 斷
007_0041_c_18L常俱亡 一味方現

007_0041_c_19L
圭峯二因顯未除細執

007_0041_c_20L
何以故 是諸衆生 若心取相 即爲
007_0041_c_21L著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
007_0041_c_22L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
007_0041_c_23L著我人衆生壽者

007_0041_c_24L「二」作「一」{丁}

007_0042_a_01L
分兩節釋 初捴明二相 捴解取法
007_0042_a_02L非法 盡名相也 亦是建立取相 則
007_0042_a_03L我等相 便生之義宗也 後若取法
007_0042_a_04L下 別明二相 論云但有無明使 無
007_0042_a_05L現行麁煩惱 示無我見 無著云 但
007_0042_a_06L取法及非法想轉 非我等想 以我
007_0042_a_07L想及依止 不轉中有 徵者 取法
007_0042_a_08L但爲法相 何故便著我等 釋云取
007_0042_a_09L非法 亦著我等 何況取法 以後
007_0042_a_10L釋前也

007_0042_a_11L
六祖取此三相 並著邪見 盡是迷
007_0042_a_12L人 不悟經意 故修行人 不得愛
007_0042_a_13L著如來三十二相 不得言我解般若
007_0042_a_14L波羅蜜法 亦不得言不行般若波羅
007_0042_a_15L蜜行而得成佛

007_0042_a_16L
傅大士人空法亦空 二相本來同 遍
007_0042_a_17L計虛分別 依他礙不通 圓成沈識
007_0042_a_18L海 流轉若飄蓬 欲識無生性 心
007_0042_a_19L外斷行蹤

007_0042_a_20L
圭峯四示中道之玄門

007_0042_a_21L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007_0042_a_22L
說誼取法 只由不知法即非法 取
007_0042_a_23L非法 只由不知非法即法 一眞法
007_0042_a_24L界 無是無非 此無亦無 所以

007_0042_b_01L道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脫
007_0042_b_02L或分別是法非法 拈一放一 有
007_0042_b_03L甚了期

007_0042_b_04L
傅大士有因名假號假號一本
作無號
無相有
007_0042_b_05L馳名 有無無別體 無有有無形 有
007_0042_b_06L無無自性 妄起有無情 有無如谷
007_0042_b_07L響 勿著有無聲

007_0042_b_08L
冶父金不1)愽金 水不洗水

007_0042_b_09L
說誼只是一般金 豈分能*愽所
007_0042_b_10L*愽 只是一般水 豈分能洗所洗
007_0042_b_11L恁麽則法則一味 見有二取 二
007_0042_b_12L取相亡 一味方現

007_0042_b_13L
得樹攀枝未足奇攀枝一本
作攀高
懸崖撒手
007_0042_b_14L丈夫兒 水寒夜冷魚難覓 留得空
007_0042_b_15L船載月歸

007_0042_b_16L
說誼得一心存未是奇 一處亦亡
007_0042_b_17L是丈夫 到這裏 凡情脫盡 聖
007_0042_b_18L解亦亡 但將無私照 却來是非
007_0042_b_19L

007_0042_b_20L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
007_0042_b_21L我說法 如筏喩者 法尙應捨 何況
007_0042_b_22L非法

007_0042_b_23L
說誼佛所說法 只是入道方便 依
007_0042_b_24L方便而入道則可 守方便而不捨

007_0042_c_01L則不可 方便尙應捨離 此離亦
007_0042_c_02L何所存

007_0042_c_03L
圭峯曲分爲二 初正結歸中 後引
007_0042_c_04L說以證 筏喩假言顯義 不應如言
007_0042_c_05L執義 不執即爲不取 非全棄也 偈
007_0042_c_06L云彼不住隨順 於法中證智 論釋
007_0042_c_07L云 不住者 得證智捨敎 如到彼
007_0042_c_08L岸 隨順者 隨順彼證智之敎法 如
007_0042_c_09L未到彼岸 無著云 法尙應捨者 實
007_0042_c_10L想生故 何況非法者 理不應故

007_0042_c_11L
六祖法者 是般若波羅蜜法 非法
007_0042_c_12L者 生天等法 般若波羅蜜法 能
007_0042_c_13L令一切衆生 過生死大海 旣得過
007_0042_c_14L已 尙不應住 況生天等法 而得
007_0042_c_15L樂著

007_0042_c_16L
傅大士渡河須用2)筏 到岸不須船
007_0042_c_17L人法知無我 悟理詎勞筌 中流仍被
007_0042_c_18L溺 誰論在二邊 有無如取一 即
007_0042_c_19L彼汚心田

007_0042_c_20L
冶父水到渠成一作
成渠

007_0042_c_21L
說誼佛所說法 即眞即俗 即俗
007_0042_c_22L故 解脫即文字 四十九年 東
007_0042_c_23L說西說 即眞故 文字即解脫 三
007_0042_c_24L「愽」作「博」{戊}次同「筏」作「茷」{乙}{丙}

007_0043_a_01L百餘會 未曾說一字 若著文字
007_0043_a_02L見派迷源 若捨文字 望源迷派
007_0043_a_03L源派俱不迷 方入法性海 旣入
007_0043_a_04L法性海 無念智現前 無念智現
007_0043_a_05L前 所向無礙 觸處皆通

007_0043_a_06L
終日忙忙 那事無妨 不求解脫 不
007_0043_a_07L樂天堂 但能一念歸無念 高步毗
007_0043_a_08L盧頂上行

007_0043_a_09L
說誼無念智現 這邊那邊 打成
007_0043_a_10L一片 縛脫無二 升沉一際 旣
007_0043_a_11L得正因 但不認著 高步毗盧頂
007_0043_a_12L自成眞快活

007_0043_a_13L
宗鏡因勝果勝 信心明了無疑 人
007_0043_a_14L空法空 眞性本來平等 直饒名相
007_0043_a_15L雙泯 取捨兩忘 要且猶筏見 咦
007_0043_a_16L彈指已超生死海 何須更覓度人舟
007_0043_a_17L善根成熟信無疑 取相求玄轉背馳
007_0043_a_18L一念頓超空劫外 元來不許老胡知

007_0043_a_19L
圭峯第三斷無相 云何得說疑 論
007_0043_a_20L云向說不可以相見佛 佛非有爲 云
007_0043_a_21L何釋迦得阿耨菩提 云何說法 斷
007_0043_a_22L之文二 一問答斷疑文四 1)一擧疑
007_0043_a_23L因以問

007_0043_b_01L無得無說分第七

007_0043_b_02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
007_0043_b_03L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007_0043_b_04L
佛問得不 意顯不得 故無著云 顯
007_0043_b_05L示飜於正覺取故 二順實理以酬

007_0043_b_06L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
007_0043_b_07L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
007_0043_b_08L法如來可說

007_0043_b_09L
說誼眞如佛性菩提涅槃 以至六
007_0043_b_10L度諦緣等一切名言皆是對機 不
007_0043_b_11L得已之施設 就實而觀 初無伊
007_0043_b_12L麽事 又乘時有說 無實法與人

007_0043_b_13L
偈云應化非眞佛 亦非說法者

007_0043_b_14L
六祖阿耨多羅 非從外得 但心無
007_0043_b_15L我所即是也 祇緣對病設藥 隨宜
007_0043_b_16L爲說 何有定法乎 如來說無上正
007_0043_b_17L法 心本無得 亦不言不得 但爲
007_0043_b_18L衆生所見不同 如來應彼根性 種
007_0043_b_19L種方便開誘化導 俾其離諸執著 指
007_0043_b_20L示一切衆生 妄心生滅不停 逐境
007_0043_b_21L界動 前念瞥起 後念應覺 覺旣
007_0043_b_22L不住 見亦不存 若尓 豈有定法
007_0043_b_23L爲如來可說也 阿者 心無妄念 耨
007_0043_b_24L多羅者 心無驕慢 三者 心常在

007_0043_c_01L正定 藐者 心常在正慧 三菩提
007_0043_c_02L者 心常空寂 一念凡心頓除 即
007_0043_c_03L見佛性也

007_0043_c_04L
冶父寒即言寒 熱即言熟

007_0043_c_05L
說誼以有二乘說二乘 以有大乘
007_0043_c_06L說大乘 應物行權無定法 隨緣
007_0043_c_07L立理脫羅籠

007_0043_c_08L
雲起南山雨北山 驢名馬字幾多般

007_0043_c_09L請看浩渺無情水 幾處隨方幾處圓

007_0043_c_10L
說誼依俙說諦緣 更爲談六度 以
007_0043_c_11L機不同 法亦無定 從此分開萬
007_0043_c_12L種名 以無念智應羣機 半滿偏
007_0043_c_13L圓多少說 多少說 曾無一字落
007_0043_c_14L言詮

007_0043_c_15L
圭峯三釋無定法之言

007_0043_c_16L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 不
007_0043_c_17L可說 非法 非非法

007_0043_c_18L
說誼佛所說法 若說有相 若說
007_0043_c_19L無相 圓話自在 然不滯於一邊
007_0043_c_20L所以不可取說 又佛所說法 謂
007_0043_c_21L是法亦不是 謂非法亦不是 若
007_0043_c_22L定非法 渡河須用筏 若定是法
007_0043_c_23L到岸不須船 所以有時道 至理
007_0043_c_24L「一」磨滅{甲}{丁}

007_0044_a_01L一言 革凡成聖 有時道 三乘
007_0044_a_02L十二分敎 是什麽 熱椀鳴聲 金
007_0044_a_03L屎之論 亦以此也

007_0044_a_04L
無著云 不可取者 謂正聞時 不
007_0044_a_05L可說者 謂正說時 非法者 分別
007_0044_a_06L性故 非非法者 法無我故 論云
007_0044_a_07L彼法非法 依眞如義說 非法者 一
007_0044_a_08L切法無體相故 非非法者 彼眞如
007_0044_a_09L無我 實相有故 何故唯言說 不
007_0044_a_10L言證 有言說者 即成證義故 若
007_0044_a_11L不證者 即不能說

007_0044_a_12L
六祖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
007_0044_a_13L不悟無相之理 妄生知解 故言不
007_0044_a_14L可取 如來爲化種種衆生 應機隨
007_0044_a_15L量 所有言說 亦何有定乎 學人
007_0044_a_16L不解如來深意 但誦如來所說敎法
007_0044_a_17L不了本心 終不成佛 故言不可說
007_0044_a_18L也 口誦心不行 即非法 口誦心
007_0044_a_19L行 了無所得 即非非法

007_0044_a_20L
傅大士菩提離言說 從來無得人 須
007_0044_a_21L依二空理 當證法王身 有心俱是
007_0044_a_22L妄 無執乃名眞 若悟非非法 逍
007_0044_a_23L遙出六塵

007_0044_a_24L
冶父是甚麽

007_0044_b_01L
說誼佛所說法 如水上按胡蘆相
007_0044_b_02L似 觸著便轉 無定法可取 無
007_0044_b_03L定法可說 若定說有 爭奈非有
007_0044_b_04L若定說無 爭奈非無 旣非有無
007_0044_b_05L法 畢竟是甚麽 又謂法謂非法
007_0044_b_06L旣皆不是 畢竟是甚麽

007_0044_b_07L
恁麽也不得 不恁麽也不得 廓落
007_0044_b_08L大虛空 鳥飛無影跡 咄 撥轉機
007_0044_b_09L輪却倒廻 南北東西任徃來

007_0044_b_10L
說誼定有定無俱不是 莫向四句
007_0044_b_11L覔黃老 黃老不坐四句中 不坐
007_0044_b_12L四句中 鳥飛空中無影迹 咄 更
007_0044_b_13L須向鳥道裏轉身始得 南北東西
007_0044_b_14L一天地 莫分彊界任徃來 又法
007_0044_b_15L與非法 二俱不是 二見皆非佛
007_0044_b_16L本心 誰向空中覔鳥跡 咄 縱然
007_0044_b_17L伊麽去 亦非佛本心 若也眞知
007_0044_b_18L佛本心 謂是法亦不妨 謂非法
007_0044_b_19L亦不妨

007_0044_b_20L
圭峯四釋無取說之所以

007_0044_b_21L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爲法 而
007_0044_b_22L有差別

007_0044_b_23L
說誼一切賢聖所證法 皆以無爲
007_0044_b_24L有差別 而此差別即無爲 逈出

007_0044_c_01L中間與二邊 伊麽則一味無爲法
007_0044_c_02L在聲聞則名四諦 在緣覺則名因
007_0044_c_03L緣 在菩薩則名六度 六度因緣
007_0044_c_04L與四諦 一一無取不可說

007_0044_c_05L
魏譯云 一切聖人 皆以無爲法得
007_0044_c_06L名 論云聖人但依眞如淸淨得名 非
007_0044_c_07L別得法 故無取說 而有差別者 論
007_0044_c_08L云眞如具足淸淨分淸淨故 無著云
007_0044_c_09L無爲者 無分別義 是故菩薩有學
007_0044_c_10L得名 如來無學得名 初無爲者 折
007_0044_c_11L伏散亂時顯了故 後無爲者 唯第
007_0044_c_12L一義者無上覺故 三乘賢聖 皆修
007_0044_c_13L證無爲故 通說爲1)

007_0044_c_14L
六祖三乘根性所解不同 見有淺深
007_0044_c_15L故言差別 佛說無爲法者 即是無
007_0044_c_16L住 無住即是無相 無相即是無起
007_0044_c_17L無起即是無滅 蕩然空寂 照用齊
007_0044_c_18L收 鑒覺無礙 乃眞是解脫佛性 佛
007_0044_c_19L即是覺 覺即是觀照 觀照即是智
007_0044_c_20L慧 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007_0044_c_21L
傅大士人法俱名執 了即二無爲 菩
007_0044_c_22L薩能齊證 聲聞離一非 所知煩惱
007_0044_c_23L盡 空中無所依 常能作此觀 證
007_0044_c_24L「差」下有「別」{丙}

007_0045_a_01L果㝎無疑

007_0045_a_02L
冶父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007_0045_a_03L
說誼法雖一味 見有千差 所以
007_0045_a_04L千差 只在一念 一念之差 隔
007_0045_a_05L同天地 雖然如是 天地一統 伊
007_0045_a_06L麽則金爲千器 器器皆金 旃檀
007_0045_a_07L萬片 片片皆香

007_0045_a_08L
正人說邪法 邪法悉歸正 邪人說
007_0045_a_09L正法 正法悉歸邪歸邪一
作皆邪
江北成
007_0045_a_10L枳江南橘 春來都放一般花

007_0045_a_11L
說誼一味無爲法 能正亦能邪 一
007_0045_a_12L種分南北 南北一般花

007_0045_a_13L
宗鏡得亦非說亦非 能仁機輪電掣
007_0045_a_14L取不可捨不可 空生舌本瀾翻 且
007_0045_a_15L道 無爲法爲甚麽有差別 萬古碧
007_0045_a_16L潭空界月 再三撈漉始應知

007_0045_a_17L
說誼得而無得 說而無說 神妙
007_0045_a_18L其機 電光難能入手 取之不可
007_0045_a_19L取 捨之不可捨 快然其舌 勇
007_0045_a_20L浪能爲高下 此則且置 只如無
007_0045_a_21L爲法 爲甚麽有差別 君今欲識
007_0045_a_22L無爲理 不離千差萬別中 雖然
007_0045_a_23L如是 但知空月落潭心 爭似癡
007_0045_a_24L猿枉勞形

007_0045_b_01L
雲捲秋空月印潭 寒光無際與誰談

007_0045_b_02L豁開透地通天眼 大道分明不用叅

007_0045_b_03L
說誼若使空月不印潭 豈謂寒光
007_0045_b_04L廣無邊 照天照地含萬像 無窮
007_0045_b_05L此味與誰談 但於頂門能具眼 更
007_0045_b_06L向何處覔玄宗

007_0045_b_07L
圭峯二校量顯益 於中有四 一擧
007_0045_b_08L劣福以問

007_0045_b_09L

007_0045_b_10L依法出生分第八

007_0045_b_11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
007_0045_b_12L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007_0045_b_13L寧爲多不

007_0045_b_14L
俱舍偈云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
007_0045_b_15L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
007_0045_b_16L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007_0045_b_17L皆同一成壞 七寶者 金銀琉璃珊
007_0045_b_18L瑚碼碯赤眞珠玻瓈 二釋福多以酬

007_0045_b_19L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
007_0045_b_20L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007_0045_b_21L
無著云 是福者 標牒 即非者 約
007_0045_b_22L勝義空 是故者 約世俗有

007_0045_b_23L
六祖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007_0045_b_24L得福雖多 於性上 一無利益 依

007_0045_c_01L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 令自性 不
007_0045_c_02L墮諸有 是名福德性 心有能所 即
007_0045_c_03L非福德性 能所心滅 是名福德性
007_0045_c_04L心依佛敎 行同佛行 是名福德性
007_0045_c_05L不依佛敎 不能踐履佛行 即非福
007_0045_c_06L德性

007_0045_c_07L
圭峯三判經福超過

007_0045_c_08L
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
007_0045_c_09L偈等 爲他人說 其福勝彼

007_0045_c_10L
說誼福德性者離能所絕是非 泯
007_0045_c_11L存亡無得失 眞淨無漏者是 如
007_0045_c_12L是福德 等空難量 絕對無倫 不
007_0045_c_13L應以多少待對之言稱之 今則反
007_0045_c_14L是 只可說名爲多 不應以無量無
007_0045_c_15L邊稱之 若能持經悟1)理 行無住
007_0045_c_16L行 則所作出於無心 行行一一
007_0045_c_17L淸淨 所感福德 宜其眞淨無漏
007_0045_c_18L而終無有極也 故前讃云 若菩
007_0045_c_19L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007_0045_c_20L
偈云受持法及說 不空於福德 福
007_0045_c_21L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四句偈者
007_0045_c_22L但於四句 詮義究竟 即成四句偈
007_0045_c_23L如經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
007_0045_c_24L「理」作「埋」{乙}

007_0046_a_01L相非相 則見如來 此最妙也 然
007_0046_a_02L但義具四句持說 即趣菩提 文或
007_0046_a_03L增減 不必唯四 義若闕者 則互
007_0046_a_04L成謗

007_0046_a_05L
六祖十二部敎大意 盡在四句之中
007_0046_a_06L何以知其然 以諸經中 讃歎四句
007_0046_a_07L偈 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以摩
007_0046_a_08L訶般若 爲諸佛母 三世諸佛 皆
007_0046_a_09L依此經修行 方得成佛 般若心經
007_0046_a_10L云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
007_0046_a_11L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師所學
007_0046_a_12L曰受 解義修行曰持 自解自行是
007_0046_a_13L自利 爲人演說是利他 功德廣大
007_0046_a_14L無有邊際

007_0046_a_15L
冶父事向無心得

007_0046_a_16L
說誼信此經則無我理顯 知無我
007_0046_a_17L則心無異緣 心無異緣 則胷中
007_0046_a_18L洒落 淸淨如空 心旣淸淨 則
007_0046_a_19L諸佛祖神通機用 自餘無量妙義
007_0046_a_20L前所未獲 皆從斯得

007_0046_a_21L
寶滿三千及大千 福緣應不離人天

007_0046_a_22L若知福德元無性 買得風光不用錢

007_0046_a_23L
說誼七寶人世之所重也 捨施人
007_0046_a_24L情之所難也 今以七寶 滿三千

007_0046_b_01L而施之 可謂能所難能也 然其
007_0046_b_02L行施也 如未契於無念眞宗 則
007_0046_b_03L其感果也 但是人天有漏之報而
007_0046_b_04L已 若依此經 知福性空 則不
007_0046_b_05L因施功 本地風光 自然呈露

007_0046_b_06L
圭峯四釋超過所以 於中二 一正
007_0046_b_07L

007_0046_b_08L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
007_0046_b_09L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007_0046_b_10L
說誼祇這一卷經 量包大虛 體徧
007_0046_b_11L一切 佛之與法 玄根在玆 又三
007_0046_b_12L身之佛 人性中固有 但以無明
007_0046_b_13L所覆 不能顯現 今以智慧觜 啄
007_0046_b_14L破無明殼 三身之佛 當處現前

007_0046_b_15L
諸佛菩提法者 論云名爲法身 於
007_0046_b_16L彼法身 此二能作了因 一切諸佛
007_0046_b_17L者 即報化身 論云於此能爲生因

007_0046_b_18L
六祖此經者 非指此一卷之文 要
007_0046_b_19L顯佛性 從體起用 妙利無窮 般
007_0046_b_20L若者 即智慧也 智以方便爲功 慧
007_0046_b_21L以決斷爲用 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
007_0046_b_22L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007_0046_b_23L皆從覺照中生 故云從此經出

007_0046_b_24L
冶父且道 此經從甚麽處出 須彌

007_0046_c_01L頂上大海波心

007_0046_c_02L
說誼人但知有子 不知有父 雖
007_0046_c_03L知有父 亦不知有祖在 須彌頂
007_0046_c_04L上 大海波心 豈不是祖之面目
007_0046_c_05L須彌頂上 形名不到 大海波心
007_0046_c_06L嶷然千差 嶷然千差 浩浩沒涯
007_0046_c_07L岸 形名不到 嵬嵬有難攀 到
007_0046_c_08L這裏 佛佛祖祖 計較不成 一
007_0046_c_09L切物類 比况不及

007_0046_c_10L
佛祖垂慈實有權 言言不離此經宣
007_0046_c_11L此經出處還相委 便向空中駕鐵船
007_0046_c_12L空中他本
作雲中
切忌錯會

007_0046_c_13L
說誼頓獲大事了 灰頭土面伊麽
007_0046_c_14L來 爲霑枯槁酒甘露 滴滴皆從
007_0046_c_15L此經出 知得此經出處已 好向
007_0046_c_16L芳草岸頭行 切忌錯會 有甚錯
007_0046_c_17L會 無雲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有
007_0046_c_18L月落波心 上界光不歇 無雲生
007_0046_c_19L嶺上 舒卷也尋常

007_0046_c_20L
圭峯二轉釋

007_0046_c_21L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007_0046_c_22L
說誼眞性不礙緣起 經能出生佛
007_0046_c_23L法 緣起不礙眞性 佛法即非佛法

007_0046_c_24L
第一義中 無有佛法從經出也

007_0047_a_01L
六祖此說一切文字章句 如標如指
007_0047_a_02L標指者 是影響之義 依標取物 依
007_0047_a_03L指觀月 月不是指 標不是物 但
007_0047_a_04L依經取法 經不是法 經文即肉眼
007_0047_a_05L可見 法即慧眼能見 若無慧眼者
007_0047_a_06L但見其經 不見其法 即不解佛意
007_0047_a_07L旣不解佛意 終不成佛道

007_0047_a_08L
傅大士寶滿三千界 齎持作福田唯
007_0047_a_09L成有漏業 終不離人天 持經取四
007_0047_a_10L句 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爲海 須
007_0047_a_11L乘般若船

007_0047_a_12L
冶父能將蜜果子 換汝苦胡蘆

007_0047_a_13L
說誼佛法也 如彼蜜果子 非佛
007_0047_a_14L法也 如彼苦胡蘆 佛非佛法非
007_0047_a_15L法 如將蜜果換苦胡蘆 更知道
007_0047_a_16L甜果徹蔕甜 苦胡連根苦

007_0047_a_17L
佛法非法 能縱能奪 有放有收 有
007_0047_a_18L生有煞 眉間常放白毫光 癡人猶
007_0047_a_19L待問菩薩

007_0047_a_20L
說誼左之右之 能方能圓 鷺鷥
007_0047_a_21L立雪非同色 崐崙騎象稍依俙 人
007_0047_a_22L人盡有一雙眉 一雙眉際放毫光
007_0047_a_23L放毫光本現成 何須向外空尋覔

007_0047_a_24L
宗鏡寶滿三千 財施有盡 偈宣四

007_0047_b_01L句 法施無窮 發生智慧光明 流
007_0047_b_02L出眞如妙道 所以稱揚德勝 了達
007_0047_b_03L性空 徹諸佛之本源 豁一經之眼
007_0047_b_04L目 還見四句親切處麽 眞性洞明
007_0047_b_05L依般若 不勞彈指證菩提

007_0047_b_06L
徒將七寶施三千 四句親聞了上根

007_0047_b_07L無量劫來諸佛祖 從玆超出涅槃門

007_0047_b_08L
說誼徒將七寶施三千 但是人天
007_0047_b_09L有漏因 四句親聞了上根 當證
007_0047_b_10L無餘大涅槃 淸淨無餘大涅槃 佛
007_0047_b_11L祖皆因四句證

007_0047_b_12L
圭峯第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 論云
007_0047_b_13L向說聖人 以無爲法得名 故法不
007_0047_b_14L可取說 云何聲聞 各取自果 如
007_0047_b_15L證而說 斷之 文四 一入流果

007_0047_b_16L

007_0047_b_17L一相無相分第九

007_0047_b_18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007_0047_b_19L我得須陀洹果不

007_0047_b_20L
六祖須陀洹者梵語 唐言逆流 逆
007_0047_b_21L生死流 不染六塵 一向脩無漏業
007_0047_b_22L得麄重煩惱不生 決定不受地獄畜
007_0047_b_23L生脩羅異類之身 名須陀洹果 若
007_0047_b_24L了無相法 即無得果之心 微有得

007_0047_c_01L果之心 即不名須陀洹 故言不也

007_0047_c_02L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
007_0047_c_03L洹名爲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
007_0047_c_04L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007_0047_c_05L
流者聖流也 須陀洹人 已離麁重
007_0047_c_06L煩惱故 得入聖流 而無所入者 無
007_0047_c_07L得果之心也 須陀洹者 乃修行人
007_0047_c_08L初果也

007_0047_c_09L
圭峯須陀洹 此云入流 入聖流故
007_0047_c_10L亦云預流 預聖流故 秖由不入六
007_0047_c_11L塵 名入聖流 不是別有所入 故
007_0047_c_12L論云 聖人得果 不取一法 不取
007_0047_c_13L六塵境界 故名逆流 乃至羅漢 不
007_0047_c_14L取一法 以是義故 名阿羅漢 然
007_0047_c_15L非不取無爲自果 但於證時 離取
007_0047_c_16L我等煩惱 是故無如是心 我能得
007_0047_c_17L果 若起如是心 我能得果 即爲
007_0047_c_18L著我人等 故知得果 是不取義 何
007_0047_c_19L得疑云是取 二一來果

007_0047_c_20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007_0047_c_21L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
007_0047_c_22L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徃來 而實
007_0047_c_23L無徃來 是名斯陀含

007_0047_c_24L
斯陀含 此云一來 斷欲界六品脩

007_0048_a_01L惑 從此命終 一徃天上 一來人
007_0048_a_02L間 便得阿羅漢1)果 故名一來 而
007_0048_a_03L實無來者 已悟無我 誰能徃來

007_0048_a_04L
六祖斯陀含者梵語 唐言一徃來 捨
007_0048_a_05L三界結縛 三界結盡 故名斯陀含
007_0048_a_06L斯陀含名一徃來2)行 從天上 却到
007_0048_a_07L人間生 從人間死 却生天上 竟出
007_0048_a_08L生死 三界業盡 名斯陀含果 大乘
007_0048_a_09L斯陀含者 目覩諸境 心有一生一
007_0048_a_10L滅 無第二生滅 故名一徃來 前
007_0048_a_11L念起妄 後念即止 前念有著 後
007_0048_a_12L念即離 實無徃來 故曰斯陀含也

007_0048_a_13L
圭峯三不來果

007_0048_a_14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007_0048_a_15L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
007_0048_a_16L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爲不來 而實無
007_0048_a_17L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此本元無無不之不字
今稽川頌本 加之

007_0048_a_18L
說誼一切佛法皆從此經出 一切
007_0048_a_19L賢聖 皆以無爲法 而有差別 佛
007_0048_a_20L法旣非佛法 差別聖果 亦何有
007_0048_a_21L實 伊麽則若佛若法若僧寶 畢
007_0048_a_22L竟㝠然合一機

007_0048_a_23L
阿那含 此云不來 亦云不還 斷
007_0048_a_24L欲界九品脩惑盡 命終一徃天上 更

007_0048_b_01L不還來下界 故云不來 而實無來
007_0048_b_02L義同前釋

007_0048_b_03L
六祖阿那含梵語 唐言不還 亦名
007_0048_b_04L出欲 出欲者外 不見可欲之境 內
007_0048_b_05L無欲心可得 㝎不向欲界受生 故
007_0048_b_06L名不來 而實3)無來 亦名不還 以
007_0048_b_07L欲習永盡 決㝎不來受生 是故名
007_0048_b_08L阿那含也

007_0048_b_09L
傅大士捨凡初入聖 煩惱漸輕微 斷
007_0048_b_10L除人我執 創始至無爲 緣塵及身
007_0048_b_11L見 今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後 趣
007_0048_b_12L寂不知歸

007_0048_b_13L
冶父諸行無常 一切皆苦皆苦他本作皆
空 空字近是

007_0048_b_14L
說誼四果無果 歸一妙空

007_0048_b_15L
三位聲聞已出塵 徃來求靜有踈親

007_0048_b_16L明明四果元無果 幻化空身即法身

007_0048_b_17L
說誼六塵境內齊得出 涅槃城裏
007_0048_b_18L有踈親 有踈親分四果 四果無
007_0048_b_19L果幻空身 幻空身即法身 混融
007_0048_b_20L平等勿踈親

007_0048_b_21L
圭峯四不生果 阿羅漢此譯有三 一
007_0048_b_22L無賊 三界見脩煩惱盡故 二不生
007_0048_b_23L不受後有故 三應受 應受人天廣
007_0048_b_24L大供養故 於中有三 一舉所得以

007_0048_c_01L

007_0048_c_02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007_0048_c_03L我得阿羅漢道不

007_0048_c_04L
六祖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名阿羅
007_0048_c_05L漢 阿羅漢者 煩惱永盡 與物無
007_0048_c_06L諍 若有得果之心 即是有諍 若
007_0048_c_07L有諍 非阿羅漢

007_0048_c_08L
圭峯二明無取以答

007_0048_c_09L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
007_0048_c_10L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
007_0048_c_11L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爲著我人衆生
007_0048_c_12L壽者

007_0048_c_13L
六祖阿羅漢梵語 唐言無諍 無諍
007_0048_c_14L者 無煩惱可斷 無貪嗔可離 淸
007_0048_c_15L無違順 心境俱空 內外常寂 是
007_0048_c_16L名阿羅漢 若有得果之心 即同凡
007_0048_c_17L夫 故言不也

007_0048_c_18L
圭峯三引已證令信 於中文三 一
007_0048_c_19L明佛先印

007_0048_c_20L
世尊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 人中㝡爲
007_0048_c_21L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007_0048_c_22L
說誼內不被見聞使殺 外不被聲
007_0048_c_23L「果」作「杲」{乙}「行」疑「者」{編}「無」下
007_0048_c_24L有一字空白{底}ㆍ筆寫「不」{甲}ㆍ有「不」{乙}{丙}{己}

007_0049_a_01L色染汚 內外淸淨 曠然虛閑 是
007_0049_a_02L名無諍 亦名離欲

007_0049_a_03L
無諍者 不惱衆生 能令衆生 不
007_0049_a_04L起煩惱 故佛讃之 十弟子中善現
007_0049_a_05L第一離欲者 三界煩惱 但有貪心
007_0049_a_06L盡名爲欲 非唯欲界

007_0049_a_07L
六祖何名無諍三昧 謂阿羅漢 心
007_0049_a_08L無生滅去來 唯有本覺常照 故云
007_0049_a_09L無諍三昧 三昧是梵語 唐言正受
007_0049_a_10L亦云正見 遠離九十五種邪見 是
007_0049_a_11L名正見也 然空中有明暗諍 性中
007_0049_a_12L有邪正諍 念念常正 無一念邪心
007_0049_a_13L即是無諍三昧 脩此三昧 人中最
007_0049_a_14L爲第一 若有一念得果之心 即不
007_0049_a_15L名無諍三昧

007_0049_a_16L
冶父把㝎則雲橫谷口 放下也月落
007_0049_a_17L寒潭

007_0049_a_18L
說誼不爲有邊所動 根境法中無
007_0049_a_19L影迹 不爲無邊所寂 這邊那邊
007_0049_a_20L應無虧 應無虧 月落寒潭 無影
007_0049_a_21L迹 雲橫谷口 把定是放行是 把
007_0049_a_22L定放行俱不是 一掃掃向三千外

007_0049_a_23L
喚馬何曾馬 呼牛未必牛 兩頭都
007_0049_a_24L放下 中道一時休 六門迸出遼天鶻

007_0049_b_01L獨步乾坤捴不收

007_0049_b_02L
說誼喚馬呼牛捴不然 旅行把定
007_0049_b_03L俱不是 旣不渉於明暗兩頭 亦
007_0049_b_04L不坐於毗盧頂 (寧/頁) 六根門頭沒蹤
007_0049_b_05L由 三千里外閑獨步 閑獨步 快
007_0049_b_06L如遼天鶻 乾坤收不得 宇宙豈
007_0049_b_07L能藏

007_0049_b_08L
圭峯二彰已不取

007_0049_b_09L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007_0049_b_10L
三却釋佛意

007_0049_b_11L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
007_0049_b_12L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
007_0049_b_13L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
007_0049_b_14L蘭那行

007_0049_b_15L
說誼離欲無諍 已稱第一 又不
007_0049_b_16L作念 善不可加 反是則豈得名
007_0049_b_17L爲無諍

007_0049_b_18L
無所行者 論云離二種障 一煩惱
007_0049_b_19L障 二三昧障 故無所行 阿蘭那
007_0049_b_20L者 此云寂靜

007_0049_b_21L
六祖阿蘭那是梵語 唐言無諍行 無
007_0049_b_22L諍行 即是淸淨行 淸淨行者 爲
007_0049_b_23L除去有得心也 若存有所得心 即
007_0049_b_24L是有諍 有諍 即非淸淨道 常行

007_0049_c_01L無所得心 即是無諍行

007_0049_c_02L
傅大士無生亦無滅 無我復無人 永
007_0049_c_03L除煩惱障 長辭後有身 境亡心亦
007_0049_c_04L滅 無復起貪瞋 無悲空有智 翛
007_0049_c_05L然獨任眞

007_0049_c_06L
冶父認著依前還不是

007_0049_c_07L
說誼以有無諍之實故 有無諍之
007_0049_c_08L名 名實更須忘却 始得 若也未
007_0049_c_09L忘却 依前還不是

007_0049_c_10L
蚌腹隱明珠 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
007_0049_c_11L然香 何用當風立當一
作臨
活計看來恰
007_0049_c_12L似無 應用頭頭皆具足

007_0049_c_13L
說誼明珠碧玉隱不露 大智如愚
007_0049_c_14L看似癡 道存乎己自發外 何用區
007_0049_c_15L區逆人知 莫謂渠無活計在 應用
007_0049_c_16L頭頭皆具足

007_0049_c_17L
宗鏡人天徃返 諸漏未除 道果雙忘
007_0049_c_18L無諍第一 起凡入聖 從頭勘證將來
007_0049_c_19L轉位迴機 透底盡令徹去 委悉麽
007_0049_c_20L勿謂無心云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007_0049_c_21L
說誼超凡入聖 從頭勘證將來 爭
007_0049_c_22L奈死水沉潜 要須死水裏 轉身迴
007_0049_c_23L機 向此來 令於大寂滅海 透底
007_0049_c_24L深入 徹證無餘 還相委悉此意麽

007_0050_a_01L莫以滅定爲究竟 於道猶未達一
007_0050_a_02L

007_0050_a_03L
果位聲聞獨善身 寂然常㝎本非眞

007_0050_a_04L迴心頓入如來海 倒駕慈航逆渡人

007_0050_a_05L
說誼聲聞獨善 不是仁人 若是仁
007_0050_a_06L人 兼善天下 寂然常定 死水沉
007_0050_a_07L潜 若是眞龍 不藏死水 要須死
007_0050_a_08L水裏轉身 回入大寂滅海 興悲度
007_0050_a_09L生始得

007_0050_a_10L
圭峯第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論云
007_0050_a_11L釋迦昔於然燈佛所受法 彼佛爲此
007_0050_a_12L佛說法 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說 故經
007_0050_a_13L斷之

007_0050_a_14L

007_0050_a_15L莊嚴淨土分第十

007_0050_a_16L
佛告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昔在然燈
007_0050_a_17L佛所 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
007_0050_a_18L在然燈佛所 於法實無所得

007_0050_a_19L
說誼已明聲聞無取了 將現菩薩
007_0050_a_20L亦無取 先擧自己因地上 師亦無
007_0050_a_21L言已無聞 空生知佛明無得 果能
007_0050_a_22L答以無所得 因甚道無所得 以迹
007_0050_a_23L論之 則釋迦彼時 因聞然燈所說
007_0050_a_24L法要 熏成正覺 豈是無得 然此

007_0050_b_01L但以借緣見道爲得耳 以實言之
007_0050_b_02L則釋迦本是天上天下 獨尊獨貴
007_0050_b_03L底人 位過諸佛 富有萬德 何曾
007_0050_b_04L受它點眼 何容有法更得 所以道
007_0050_b_05L謂得然燈記 寧知是舊身

007_0050_b_06L
於法實無所得者 然燈佛說 說是語
007_0050_b_07L言 釋迦所聞 唯聞語言 語言非實
007_0050_b_08L智證法故 論云釋迦於然燈佛所 言
007_0050_b_09L語所說 不取證法 以是義故 顯彼
007_0050_b_10L證智 不可說不可取

007_0050_b_11L
六祖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 爲遺
007_0050_b_12L此疑 故問之 須菩提知法無所得
007_0050_b_13L而白佛言不也 然燈佛是釋迦牟尼
007_0050_b_14L佛授記之師 故問須菩提 我於師處
007_0050_b_15L聽法 有法可得不 須菩提即謂 法
007_0050_b_16L即因師開示 而實無所得 但悟自性
007_0050_b_17L本來淸淨 本無塵勞 寂而常照 即
007_0050_b_18L自成佛 當知 世尊在然燈佛所 於
007_0050_b_19L法實無所得也 如來法者 譬如日光
007_0050_b_20L明照 無有邊際 而不可取

007_0050_b_21L
傅大士昔時稱善慧 今日號能仁 看
007_0050_b_22L緣緣是妄 識體體非眞 法性非因果
007_0050_b_23L如理不從因 謂得然燈記 寧知是舊
007_0050_b_24L

007_0050_c_01L
冶父古之今之

007_0050_c_02L
說誼非但昔年無所得 至今出世
007_0050_c_03L亦無得 伊麽則古亦只如是 今亦
007_0050_c_04L只如是

007_0050_c_05L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南北東西 秋
007_0050_c_06L毫不視 生來心膽大如天 無限羣魔
007_0050_c_07L倒赤幡

007_0050_c_08L
說誼指天指地會也未 南北東西
007_0050_c_09L一釋迦 一釋迦誰籠罩 心膽恢恢
007_0050_c_10L大如天 一口呑盡諸佛祖 佛祖尙
007_0050_c_11L被渠呑却 魔外如何得不降

007_0050_c_12L
圭峯第六斷嚴土違於不取疑 論云
007_0050_c_13L若法不可取 云何諸菩薩取莊嚴淨
007_0050_c_14L土 云何自受法王身 此中且斷嚴土
007_0050_c_15L之疑斷之 文三 一舉取相莊嚴問

007_0050_c_16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007_0050_c_17L
佛意欲明法性眞土 故問取形相莊
007_0050_c_18L嚴土不 二釋離相莊嚴答

007_0050_c_19L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
007_0050_c_20L莊嚴 是名莊嚴

007_0050_c_21L
說誼內而根身 外而器界 皆是淸
007_0050_c_22L淨智境 一一無爲佛土 根身器界
007_0050_c_23L因甚喚作淸淨智境 無爲佛土 揑
007_0050_c_24L目空花亂墜 不然 滿目蒼蒼 作

007_0051_a_01L麽生莊嚴 情忘勿踈親 見盡無內
007_0051_a_02L外 作麽生是非莊嚴 情見忘處不
007_0051_a_03L留踨 見佛見祖若寃讎

007_0051_a_04L
偈云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 非形
007_0051_a_05L第一體 非嚴莊嚴意 論釋云 諸佛
007_0051_a_06L無有莊嚴國土事 唯眞實智慧 習識
007_0051_a_07L通達 故不可取 莊嚴有二 一形相
007_0051_a_08L二第一義相 非嚴者 無形相故 莊
007_0051_a_09L嚴意者 即是第一莊嚴 以一切功德
007_0051_a_10L成就莊嚴故

007_0051_a_11L
六祖佛土淸淨 無相無形 何物而能
007_0051_a_12L莊嚴耶 唯以定慧之寶 假名莊嚴
007_0051_a_13L莊嚴有三 第一莊嚴世間佛土 造寺
007_0051_a_14L寫經 布施供養是也 第二莊嚴身佛
007_0051_a_15L土 見一切人 普行恭敬是也 第三
007_0051_a_16L莊嚴心佛土 心淨即佛土淨 念念常
007_0051_a_17L行無所得心是也

007_0051_a_18L
冶父孃生袴子 靑州布衫

007_0051_a_19L
說誼孃生袴子 純而無雜 然唯古
007_0051_a_20L非今 靑州布衫 儉而無華 然但
007_0051_a_21L質無文 本始合體 文質彬彬 始
007_0051_a_22L可名爲十成莊嚴

007_0051_a_23L
抖擻渾身白勝霜 蘆花雪月轉爭光

007_0051_a_24L幸有九皐翹足勢 更添朱頂又何妨

007_0051_b_01L
說誼功中就位 脫盡廉纎 位裏轉
007_0051_b_02L身 更添光彩

007_0051_b_03L
圭峯三依淨心莊嚴勸

007_0051_b_04L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生
007_0051_b_05L淸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
007_0051_b_06L觸法生心

007_0051_b_07L
說誼何謂淸淨心 無取無著是 若
007_0051_b_08L欲無取著 須開智慧眼 一切賢聖
007_0051_b_09L以開智慧眼故 善能分別諸根境
007_0051_b_10L界 於中無著 而得自在 由是根
007_0051_b_11L塵識界 廓達無礙 一一明妙 一
007_0051_b_12L一淸淨 如虛空 是可謂天水相連
007_0051_b_13L爲一色 更無纖靄隔淸光 般若利
007_0051_b_14L用 如是甚深 如是自在 須開慧
007_0051_b_15L眼 普應根門 念念淸淨 塵塵解
007_0051_b_16L脫 不應無智 染著諸境

007_0051_b_17L
論云若人分別佛土 是有爲形相 而
007_0051_b_18L言是我成就者 彼住於色等境中 爲
007_0051_b_19L遮此 故云應如是生淸淨心 不應住
007_0051_b_20L色等也 而生其心者 則是正智 此
007_0051_b_21L是眞心 若都無心 便同空見

007_0051_b_22L
六祖諸修行人 不應說他是非 自言
007_0051_b_23L我能我解 心輕未學 此非淸淨心也
007_0051_b_24L自性常生智慧 行平等慈 下心恭敬

007_0051_c_01L一切衆生 是修行人淸淨心也 若不
007_0051_c_02L自淨其心 愛著淸淨處 心有所住
007_0051_c_03L即是著法相 見色著色 住色生心
007_0051_c_04L即是迷人 見色離色 不住色生心
007_0051_c_05L即是悟人 住色生心 如雲蔽天 不
007_0051_c_06L住色生心 如空無雲 日月長照 住
007_0051_c_07L色生心 即是妄念 不住色生心 即
007_0051_c_08L是眞智 妄念生即暗 眞智照即明
007_0051_c_09L明即煩惱不生 暗即六塵兢起

007_0051_c_10L
傅大士掃除心意地 名爲淨土因 無
007_0051_c_11L論福與智 先且離貪瞋 莊嚴絕能所
007_0051_c_12L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 頴脫出囂
007_0051_c_13L

007_0051_c_14L
冶父雖然恁麽 爭奈目前何

007_0051_c_15L
說誼雖然不應住於色聲 色聲爭
007_0051_c_16L奈目前何

007_0051_c_17L
見色非干色 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礙
007_0051_c_18L處 親到法王城

007_0051_c_19L
說誼目前諸法 鏡裏看形 鏡裏看
007_0051_c_20L形不礙我 眉目分明非別人 非別
007_0051_c_21L人 此是相見法王處 所以道 鏡
007_0051_c_22L裏見誰形 谷中聞自聲 見聞而不
007_0051_c_23L惑 何處匪通程

007_0051_c_24L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007_0052_a_01L
說誼不須空然逐風波 常在滅定
007_0052_a_02L應諸根 是可謂暗中有明 又無所
007_0052_a_03L住者 了無內外 中虛無物 如鑑
007_0052_a_04L空衡平 而不以善惡是非 介於胷
007_0052_a_05L中也 生其心者 以無住之心 應
007_0052_a_06L之於事 而不爲物累也 孔夫子云
007_0052_a_07L君子之於天下也 無適也無莫也
007_0052_a_08L義之與1)比 此言心無所倚 而當
007_0052_a_09L事以義也 當事以義 則必不爲物
007_0052_a_10L累矣 不爲物累 則必不失其宣矣
007_0052_a_11L聖人時異而道同 語異而相須 於
007_0052_a_12L斯可見也已 謝氏於無適莫註中
007_0052_a_13L引經此句 以爲猖狂自恣 而卒得
007_0052_a_14L罪於聖人 何其言之不審 至於如
007_0052_a_15L是之甚耶 昔者盧能 於五祖忍大
007_0052_a_16L師處 聞說此經 到此 心花頓發
007_0052_a_17L得傳衣盂 爲第六祖 自尒五葉結
007_0052_a_18L果芬芳天下 故知只此一句 出
007_0052_a_19L生無盡人天師也 嗚呼謝氏 何將
007_0052_a_20L管見 擬謗蒼蒼乎

007_0052_a_21L
冶父退後退後 看看 頑石動也

007_0052_a_22L
說誼明中莫留蹤 却向暗中歸 看
007_0052_a_23L看可不動底 如今動也 動還無動
007_0052_a_24L始得

007_0052_b_01L
山堂靜夜坐無言 寂寂寥寥本自然

007_0052_b_02L何事西風動林野 一聲寒鴈唳長天

007_0052_b_03L
說誼本自無動 何須動也 須信道
007_0052_b_04L四海浪靜龍穩睡 九天雲淨鶴飛
007_0052_b_05L

007_0052_b_06L
圭峯第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 疑意
007_0052_b_07L如前斷之 文二 一問答斷疑

007_0052_b_08L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於
007_0052_b_09L意云何 是身爲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007_0052_b_10L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007_0052_b_11L
說誼放下根塵識 淸淨至無餘 圓
007_0052_b_12L滿空寂體 豁尒於焉現 體同龜毛
007_0052_b_13L像嵬嵬 須彌橫海落羣峯 舉問空
007_0052_b_14L生深有以 恐人於斯生認著 空生
007_0052_b_15L果能知佛意 答以非身好知音 只
007_0052_b_16L如非身底道理 作麽生道 未曾暫
007_0052_b_17L有像宛然 像雖宛然同兔角

007_0052_b_18L
論云如須彌山 勢力高遠 故名爲大
007_0052_b_19L而不取我是山王 以無分別故 報佛
007_0052_b_20L如是 以得無上法王體 故名爲大
007_0052_b_21L而不取我是法王 以無分別故 故偈
007_0052_b_22L云 如山王無取 受報亦復然 非身
007_0052_b_23L名身者 非有漏有爲身 是無漏無爲
007_0052_b_24L身 故偈云 遠離於諸漏及有爲法

007_0052_c_01L故論云 若如是即無有物 唯有淸淨
007_0052_c_02L法身 以遠離有爲法故 以是義故
007_0052_c_03L實有我體 以不依他緣住故

007_0052_c_04L
六祖色身雖大 內心量小 不名大身
007_0052_c_05L內心量大 等虛空界 方名大身 色
007_0052_c_06L身縱如須彌 終不爲大

007_0052_c_07L
傅大士須彌高且大 將喩法王身 七
007_0052_c_08L寶齊圍繞 六度自相隣自字他本
作次字

007_0052_c_09L色成山相 慈悲作佛因 有形終不大
007_0052_c_10L無相乃爲眞

007_0052_c_11L
冶父設有向甚麽處著

007_0052_c_12L
說誼賴同兔角 設有向什麽處著
007_0052_c_13L大烘焰裏難停物

007_0052_c_14L
擬把須彌作幻軀 饒君膽大更心麄
007_0052_c_15L目前指出千般有 我道其中一也無
007_0052_c_16L便從這裏入

007_0052_c_17L
說誼大身說非身 心膽大麄生 幸
007_0052_c_18L而喚作非身 設使喚作是身 我道
007_0052_c_19L龜毛滿目前 伏請諸人 須從這
007_0052_c_20L裏入

007_0052_c_21L
宗鏡如來續焰然燈 實無可得之法
007_0052_c_22L菩薩莊嚴佛土 應無所住之心 諸妄
007_0052_c_23L消亡 一眞淸淨 昔究法華妙旨 親
007_0052_c_24L「比」作「此」{丁}

007_0053_a_01L感普賢誨言 淸淨身心 安居求實
007_0053_a_02L冥符奧義 豁悟前因 直得心法兩忘
007_0053_a_03L根塵俱泯 且道 莊嚴箇什麽 彈指
007_0053_a_04L圓成八萬門 刹那滅却三祗劫

007_0053_a_05L
說誼雖曰續焰然燈 傳介什麽 得
007_0053_a_06L介什麽 雖曰莊嚴佛土 所嚴何土
007_0053_a_07L能嚴何人 能所旣無 心應無住
007_0053_a_08L心旣無住諸妄消 妄旣消亡一眞
007_0053_a_09L現 昔究法華妙旨 感驗契實 直
007_0053_a_10L得心法兩亡 根塵俱泯 且道 莊
007_0053_a_11L嚴介什麽 一彈指間 無法不圓
007_0053_a_12L一刹那際 無罪不滅 莊嚴淨土事
007_0053_a_13L如是 而與實相不違背

007_0053_a_14L
正法眼中無所得 涅槃心外謾莊嚴

007_0053_a_15L六塵空寂無人會 推倒須彌浸玉蟾

007_0053_a_16L
說誼莊嚴淨土事如何 得正法眼
007_0053_a_17L眞宗要 何謂正法眼 了法無所有
007_0053_a_18L法旣無所有 一切心亦無 無心無
007_0053_a_19L所得 是謂涅槃心 此眞莊嚴人不
007_0053_a_20L會 取相身土謾莊嚴 故號大身說
007_0053_a_21L非身 致令知見無所寄

007_0053_a_22L
圭峯二校量顯勝 於中文二 一約外
007_0053_a_23L財校量廣顯經勝 二約內財校量倍
007_0053_a_24L顯經勝 初中二 初校量勝劣 二釋

007_0053_b_01L勝所以 初中文三 一約多河以辨沙

007_0053_b_02L

007_0053_b_03L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007_0053_b_04L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
007_0053_b_05L恒河 於意云何 是諸恒河沙 寧爲多
007_0053_b_06L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007_0053_b_07L尙多無數 何況其沙

007_0053_b_08L
說誼一恒河沙數無窮 沙等恒河
007_0053_b_09L亦無盡 一性中有恒沙用 如恒沙
007_0053_b_10L用法無盡 一一恒沙亦無盡 一一
007_0053_b_11L法有恒沙用

007_0053_b_12L
恒河者 從阿耨池東面流出 周四十
007_0053_b_13L里 沙細如麪 金沙混流 佛多近此
007_0053_b_14L說法 故取爲喩

007_0053_b_15L
冶父前三三後三三

007_0053_b_16L
說誼天地日月 萬像森羅 性相空
007_0053_b_17L有 明暗殺活 凡聖因果 凡諸名
007_0053_b_18L數 一句都說破

007_0053_b_19L
一二三四數河沙 沙等恒河數更多

007_0053_b_20L算盡目前無一法 方能靜處薩婆訶

007_0053_b_21L
說誼一二三四等恒河 一恒河沙
007_0053_b_22L以爲數 一恒河沙猶未足 沙等恒
007_0053_b_23L河數更多 諸法無邊數難窮 窮盡
007_0053_b_24L諸法無異法 了得法法無異法 方

007_0053_c_01L能靜處薩婆訶

007_0053_c_02L
圭峯二約多沙以彰福

007_0053_c_03L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
007_0053_c_04L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
007_0053_c_05L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
007_0053_c_06L言 甚多 世尊

007_0053_c_07L
論云前已說喩 何故復說 偈云說多
007_0053_c_08L義差別 亦成勝校量 後福過於前
007_0053_c_09L故重說勝喩 何故不先說此喩 爲漸
007_0053_c_10L化衆生 令信上妙義故 又前未顯以
007_0053_c_11L何等勝功德 能得菩提故 三約多福
007_0053_c_12L以顯勝

007_0053_c_13L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此經
007_0053_c_14L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爲他人說 而
007_0053_c_15L此福德 勝前福德

007_0053_c_16L
說誼施寶終感生死 所以爲劣 持
007_0053_c_17L經當趣菩提 所以爲勝

007_0053_c_18L
施感生死 經趣菩提 大意同前

007_0053_c_19L
六祖布施七寶 得三界富貴報 講說
007_0053_c_20L大乘經典 令諸聞者 生大智慧 成
007_0053_c_21L無上道 當知受持福德 勝前七寶福
007_0053_c_22L德也

007_0053_c_23L
傅大士恒河數甚多 沙數更難量 將
007_0053_c_24L沙齊七寶 能持布施漿 有相皆爲幻

007_0054_a_01L徒言智慧强 若論四句偈 此福未爲
007_0054_a_02L

007_0054_a_03L
冶父眞鍮不換金

007_0054_a_04L
說誼眞鍮雖眞 比之精金 猶是僞
007_0054_a_05L寶 施福雖勝 比之經福 猶是劣
007_0054_a_06L

007_0054_a_07L
入海算沙徒費力 區區未免走紅塵

007_0054_a_08L紅一
作埃
爭如運出家珎寶 枯木生花別
007_0054_a_09L是春

007_0054_a_10L
說誼棄本逐風波 終成有漏因 有
007_0054_a_11L漏因 爭如直下明自己 因甚要須
007_0054_a_12L明自己 人人脚跟下 淸淨本解脫
007_0054_a_13L更明今日事 別有一春光

007_0054_a_14L
宗鏡滿積恒沙七寶 周廻布施三千
007_0054_a_15L福德分明 果因不昧 能宣四句之偈
007_0054_a_16L勝前萬倍之功 用眞智以照愚 如急
007_0054_a_17L流而勇退 且道 退後如何 象踏恒
007_0054_a_18L河徹底過 大千沙界百雜碎

007_0054_a_19L
說誼七寶施來 福德果因分明 四
007_0054_a_20L句宣來 勝前施功萬倍 持說此經
007_0054_a_21L因甚勝前福德 前則智眼未明 癡
007_0054_a_22L心未除 此則智以照愚 愚不得住
007_0054_a_23L且道 尒後如何 利根依經解義
007_0054_a_24L洞明此道淵源 淵源旣已洞明 曠

007_0054_b_01L劫無明當下灰 無明旣已灰 目前
007_0054_b_02L境界何有

007_0054_b_03L
重增七寶滿恒沙 如棄甜瓜覓苦瓜

007_0054_b_04L豁悟眞空元不壞 百千三昧捴虛花

007_0054_b_05L
說誼甜瓜服來心自悅 苦果服來
007_0054_b_06L氣未便 持經當受無生樂 布施終
007_0054_b_07L成有漏因 布施因甚 終成有漏
007_0054_b_08L持經因甚 受樂無窮 持經豁悟眞
007_0054_b_09L空 布施空然住相 住相布施生天
007_0054_b_10L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豁悟眞空元
007_0054_b_11L不壞 百千三昧捴虛花

007_0054_b_12L
圭峯二釋勝所以 於中文五 一尊處
007_0054_b_13L歎人勝又三 一明處可敬

007_0054_b_14L

007_0054_b_15L尊重正敎分第十二

007_0054_b_16L
復次須菩提 隨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007_0054_b_17L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
007_0054_b_18L供養 如佛塔廟

007_0054_b_19L
大般若說 天帝不在 諸天若來 但
007_0054_b_20L見空座 盡皆作禮供養而去 窣覩波
007_0054_b_21L此云高顯 塔者 邊國訛語 廟 皃也
007_0054_b_22L於塔中安佛形皃

007_0054_b_23L
六祖所在之處如有人 即說是經 若
007_0054_b_24L念念常行無念心 無所得心 不作能

007_0054_c_01L所心說 若能遠離諸心 常依無所得
007_0054_c_02L心 即此身中 有如來全身舍利 故
007_0054_c_03L言如佛塔廟 以無所得心 說此經者
007_0054_c_04L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 心若不淸
007_0054_c_05L淨 但爲名聞利養 而說是經者 死
007_0054_c_06L墮三途 有何利益 心若淸淨 而說
007_0054_c_07L是經者 令諸聽者 除迷妄心 悟得
007_0054_c_08L本來佛性 常行眞實 感得天人阿修
007_0054_c_09L羅人非人等 皆來供養持經之人

007_0054_c_10L
圭峯二顯人獲益

007_0054_c_11L
何況有人 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
007_0054_c_12L知是人 成就㝡上第一希有之法

007_0054_c_13L
說誼四句偈者 對全經 而言其小
007_0054_c_14L分也 雖是小分 隨所說處 皆應
007_0054_c_15L供養如塔 小分尙尒 況盡能持說
007_0054_c_16L全經者乎 此則不啻如塔廟尊崇
007_0054_c_17L當知是人 決定成就最上無上第
007_0054_c_18L一無比稀有難得之法也

007_0054_c_19L
前四句猶勝 況此盡受持 故最上等
007_0054_c_20L也 三顯處有佛

007_0054_c_21L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爲有佛若尊重
007_0054_c_22L弟子

007_0054_c_23L
說誼前明經勝 次敎尊重人法 此
007_0054_c_24L顯經勝之所以 人間世之所尊重

007_0055_a_01L者 賢聖也 賢聖之所宗者 佛也
007_0055_a_02L佛之所宗者 經也 此經佛及賢聖
007_0055_a_03L尙以爲宗 其勝可知 前明佛法僧
007_0055_a_04L三 皆從一經流出 而言一切佛法
007_0055_a_05L皆從此經出 一切賢聖 皆以無爲
007_0055_a_06L法 而有差別 此明佛法僧三 會
007_0055_a_07L歸一經 而言經典所在之處 即爲
007_0055_a_08L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則從體起用
007_0055_a_09L此則攝用歸體也 又前明佛法僧
007_0055_a_10L三 一一泯迹 而言佛法非法 四
007_0055_a_11L果無果 以至嚴非嚴 身非身 此
007_0055_a_12L明佛法僧三 却向一處活 而言經
007_0055_a_13L典所在之處 則爲有佛若尊重弟
007_0055_a_14L子 前則把定乾坤黑 此則放開日
007_0055_a_15L月明 伊麽則此一行文 亦可謂之
007_0055_a_16L全體句也 亦可謂之全用句也 是
007_0055_a_17L可謂之雙明雙暗 是可謂之雙放
007_0055_a_18L雙收

007_0055_a_19L
經顯如來法身 依法則有報化 又一
007_0055_a_20L切賢聖 皆以無爲法得名 經顯無爲
007_0055_a_21L必有賢聖尊重弟子

007_0055_a_22L
六祖自心誦得此經 自心解得經義
007_0055_a_23L更能體得無著無相之理 所在之處
007_0055_a_24L常脩佛行 念念無有間歇 即自心是

007_0055_b_01L佛 故言所在之處即爲有佛

007_0055_b_02L
傅大士恒沙爲比量 分爲六種多 持
007_0055_b_03L經取四句 七寶詎能過 法門遊歷處
007_0055_b_04L供養感脩羅 經中稱最勝 尊高似佛
007_0055_b_05L

007_0055_b_06L
冶父合如是

007_0055_b_07L
說誼舒卷自由 隱現無礙 理合如
007_0055_b_08L是 又白雲只合在靑山 山含白雲
007_0055_b_09L也相宜

007_0055_b_10L
似海之深 如山之固 左旋右轉 不
007_0055_b_11L去不住 出窟金毛師子兒 全威哮吼
007_0055_b_12L衆狐疑 深思不動干戈處 直攝天魔
007_0055_b_13L外道歸

007_0055_b_14L
說誼日月雖明明不到 劫火壞時
007_0055_b_15L渠不壞 然亦賔主交叅 善能廻互
007_0055_b_16L轉身無滯 大用全彰 羣邪自伏
007_0055_b_17L端拱九重 四海朝宗

007_0055_b_18L
宗鏡慈愍三根隨說 乃人天敬仰 受
007_0055_b_19L持四句 皆應如塔廟尊崇 常行無念
007_0055_b_20L之心 即爲希有之法 如何是最上第
007_0055_b_21L一句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
007_0055_b_22L皆同

007_0055_b_23L
說處隨宜不滯空 勸持四句爲流通

007_0055_b_24L天龍覆護尊如塔 功德無邊讃莫窮

007_0055_c_01L
圭峯二約義辨名勝

007_0055_c_02L

007_0055_c_03L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007_0055_c_04L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007_0055_c_05L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爲
007_0055_c_06L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007_0055_c_07L
說誼從初敷座 極至於此 一經體
007_0055_c_08L備 說義已周 由是空生 請安經
007_0055_c_09L名 以求奉持 如來於是叩其兩端
007_0055_c_10L兩手分付

007_0055_c_11L
冶父今日小出大遇

007_0055_c_12L
說誼一問經名求奉持 和槃托出
007_0055_c_13L親分付 可不謂之1)太遇乎

007_0055_c_14L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風不能飄 刀
007_0055_c_15L不能劈 軟似兜羅 硬如鐵壁 天上
007_0055_c_16L人間 古今不識 咦

007_0055_c_17L
說誼般若波羅蜜 千變變不去 雖
007_0055_c_18L然變不去 物來即應 雖然應物
007_0055_c_19L亦不變去 非情識到 那容思2)

007_0055_c_20L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007_0055_c_21L即非般若波羅蜜

007_0055_c_22L
說誼說經安名分付了 且恐依語
007_0055_c_23L生知解 故說般若非般若 令知文
007_0055_c_24L「太」作「大」{乙}{丙}{己}{戊}「慮」無有{乙}

007_0056_a_01L字性本空

007_0056_a_02L
圭峯佛立經名 約能斷惑 斷惑故勝
007_0056_a_03L也 則非般若者 無著云 對治如言執

007_0056_a_04L
六祖佛說般若波羅蜜 令諸學人用
007_0056_a_05L智慧 除却愚心生滅 生滅滅盡 即
007_0056_a_06L到彼岸 若心有所得 即不到彼岸
007_0056_a_07L心無一法可得 即是到彼岸 口說心
007_0056_a_08L行 乃是到彼岸也

007_0056_a_09L
冶父猶較些子

007_0056_a_10L
說誼般若說非般若 是則固是 猶
007_0056_a_11L隔一線道

007_0056_a_12L
一手擡一手搦 左邊吹右邊拍 無
007_0056_a_13L1)弦彈出無生樂 不屬宮商律調新

007_0056_a_14L
知音知後徒名邈

007_0056_a_15L
說誼般若即非般若 一擡一搦 左
007_0056_a_16L吹右拍 擡搦吹拍 善則善矣 尙
007_0056_a_17L非好手 無*弦琴上 彈出無生曲
007_0056_a_18L子 始可名爲好手 若是無生曲子
007_0056_a_19L不屬擡搦與吹拍 雖然不屬彼宮
007_0056_a_20L商 格調淸新別宮商 此曲從來和
007_0056_a_21L者稀 子期之聦尙茫然

007_0056_a_22L
圭峯三佛無異說勝

007_0056_a_23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007_0056_a_24L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007_0056_b_01L
說誼佛稱空生善解空 果能知佛
007_0056_b_02L本無言 然雖如是 自從阿難結集
007_0056_b_03L來 名句文身差別言詞 布在方策
007_0056_b_04L溢于西乾 盈于東震 迄至于今
007_0056_b_05L黃面老子 若都無說 如是法藏
007_0056_b_06L夫誰說來 須信道 有言皆成謗
007_0056_b_07L無言亦不容

007_0056_b_08L
無所說者 無別異增減之說 但如證
007_0056_b_09L而說 旣如其證 則無所說 三世諸
007_0056_b_10L佛皆然 故云無異說 故論云 無有
007_0056_b_11L一法唯獨如來說 餘佛不說 無著云
007_0056_b_12L第一義不可說

007_0056_b_13L
六祖佛問須菩提 如來說法 心有所
007_0056_b_14L得不 須菩提知如來說法 心無所得
007_0056_b_15L故言無所說也 如來意者 欲令世人
007_0056_b_16L離有所得之心故 說般若波羅蜜法
007_0056_b_17L令一切人聞之 皆發菩提心 悟無生
007_0056_b_18L理 成無上道也

007_0056_b_19L
傅大士名中無有義 義上復無名 金
007_0056_b_20L剛喩眞智 能破惡堅貞 若到波羅岸
007_0056_b_21L入理出迷情 智人心自覺 愚者外求
007_0056_b_22L

007_0056_b_23L
冶父低聲低聲

007_0056_b_24L
說誼佛無所說 是則固是 無言亦

007_0056_c_01L非佛本心 故云低聲低聲 又莫
007_0056_c_02L謂一向無所說 人天耳裏閙2)浩浩
007_0056_c_03L閙浩浩 伏請低聲低聲

007_0056_c_04L
入草求人不奈何 利刀所了手摩挲

007_0056_c_05L雖然出入無蹤跡 紋彩全彰見也麽

007_0056_c_06L
說誼要識黃面老麽 此老本不愛
007_0056_c_07L草 亦不猒草 不愛草故 入草見
007_0056_c_08L此老不得 不猒草故 出草覔此老
007_0056_c_09L不得 所以道 雖復不依言語道
007_0056_c_10L亦復不著無言說 看看 黃面老子
007_0056_c_11L現也 摩醯眼前 藏身無地

007_0056_c_12L
圭峯四施福劣塵勝

007_0056_c_13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 所
007_0056_c_14L有微塵 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 世
007_0056_c_15L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
007_0056_c_16L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
007_0056_c_17L

007_0056_c_18L
說誼此擧塵界之喩 以明無所說
007_0056_c_19L也 於一大地有三千 三千界塵數
007_0056_c_20L難窮 離却本有一大地 3)世界微
007_0056_c_21L塵捴皆空 於一佛乘說三乘 無盡
007_0056_c_22L法門從玆始 離却本有一佛乘 法
007_0056_c_23L「弦」作「絃」{戊}次同「浩」作「洁」{甲}「世」
007_0056_c_24L作「也」{乙}

007_0057_a_01L法皆空無所有 伊麽則從初轉四
007_0057_a_02L諦 至今談般若 可謂有法可示
007_0057_a_03L有言可宣 以實而觀 理本亡言
007_0057_a_04L無法可示 佛本無心 無言可宣
007_0057_a_05L塵非塵則名數即非名數 界非界
007_0057_a_06L則三乘即非三乘 會三何待靈山
007_0057_a_07L會 祗園座上早歸一

007_0057_a_08L
論云寶施福德 是煩惱因 以能成就
007_0057_a_09L煩惱事故 地塵無記 非煩惱因故
007_0057_a_10L塵勝施劣 大雲云 諸地塵則非貪等
007_0057_a_11L煩惱塵 是名無記地塵 如來說彼三
007_0057_a_12L千界 即非煩惱染因界 是名地塵無
007_0057_a_13L記界 是則界爲塵因 塵不生煩惱
007_0057_a_14L施爲福因 福生煩惱

007_0057_a_15L
六祖如來說 衆生性中妄念 如三千
007_0057_a_16L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 一切衆生 被
007_0057_a_17L妄念微塵 起滅不停 遮蔽佛性 不
007_0057_a_18L得解脫 若能念念眞正 修般若波羅
007_0057_a_19L蜜無著無相行 了妄念塵勞 即淸淨
007_0057_a_20L法性 妄念旣無 即非微塵 是名微
007_0057_a_21L塵 了眞即妄 了妄即眞 眞妄俱泯
007_0057_a_22L無別有法 故云是名微塵 性中無塵
007_0057_a_23L勞 即是佛世界 心中有塵勞 即是
007_0057_a_24L衆生世界 了諸妄念空寂 故云非世

007_0057_b_01L界 證得如來法身 普現塵刹 應用
007_0057_b_02L無方 是名世界

007_0057_b_03L
傅大士積塵成世界 㭊界作微塵 界
007_0057_b_04L喩人天果 塵爲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
007_0057_b_05L界果果非眞 果因知是幻 逍遙自在
007_0057_b_06L

007_0057_b_07L
冶父南贍部洲 北鬰單越

007_0057_b_08L
說誼今師直取塵界 以明平常不
007_0057_b_09L動也 塵非塵則塵塵淨妙身 界非
007_0057_b_10L界則界界黃金國 界界旣知黃金
007_0057_b_11L國 則更說什麽非世界 塵塵旣知
007_0057_b_12L淨妙身 則更說什麽非微塵 只可
007_0057_b_13L喚作南贍部洲北鬱單越

007_0057_b_14L
頭指天脚踏地 饑則飡困則睡 此土
007_0057_b_15L西天 西天此土 到處元正便是年
007_0057_b_16L南北東西祗者是

007_0057_b_17L
說誼指天踏地人所同 飢飡困睡
007_0057_b_18L孰不能 只這眞消息 彼此無兩般
007_0057_b_19L只如無兩般底道理 作麽生道 梅
007_0057_b_20L枝片白 足知天下春 悟桐一葉
007_0057_b_21L可知天下秋 從此不疑天下事天
007_0057_b_22L下人皆應似我 應似我 久旱逢
007_0057_b_23L甘雨 何人獨不喜 又頭指云云
007_0057_b_24L平常捴不動 此土云云 彼此無兩

007_0057_c_01L般 到處云云 無私一著子 全該
007_0057_c_02L一切處

007_0057_c_03L
圭峯五感果離相勝

007_0057_c_04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
007_0057_c_05L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
007_0057_c_06L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
007_0057_c_07L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007_0057_c_08L
說誼是相非相皆非佛 相即非相
007_0057_c_09L乃爲眞 若能如是知端的 天眞面
007_0057_c_10L目更何疑

007_0057_c_11L
恐施寶者云 我施求佛 誰言煩惱
007_0057_c_12L故此經云 可以相爲佛不 論云持說
007_0057_c_13L此經 能成菩提 勝彼福德 何以故
007_0057_c_14L彼相於佛菩提 非法身相 故經福能
007_0057_c_15L降施福 得三十二相 意明經福降施
007_0057_c_16L方得色相佛身 若但寶施 即煩惱
007_0057_c_17L

007_0057_c_18L
六祖三十二相者 是三十二淸淨行
007_0057_c_19L於五根中 脩六波羅蜜 於意根中
007_0057_c_20L脩無相無爲 是名三十二淸淨行 常
007_0057_c_21L脩此三十二淸淨行 即得成佛 若不
007_0057_c_22L脩三十二淸淨行 終不成佛 但愛著
007_0057_c_23L如來三十二相 自不脩三十二行 終
007_0057_c_24L不見如來

007_0058_a_01L
傅大士佛問空生相 善現答相非 一
007_0058_a_02L相全無相 無相佛何爲 了達人空理
007_0058_a_03L法空未覺知 一切全無相 方號大慈
007_0058_a_04L

007_0058_a_05L
冶父借婆衫子拜婆年

007_0058_a_06L
說誼佛欲明無相 果能答相非 若
007_0058_a_07L使佛問相 亦能答以相

007_0058_a_08L
你有我亦有 君無我亦無 有無俱不
007_0058_a_09L立 相對觜盧都

007_0058_a_10L
說誼承問有答不參差 你有你無
007_0058_a_11L我亦然 有無俱不立 相對默無言
007_0058_a_12L有無不立 無言以對 外道問佛
007_0058_a_13L世尊良久 其勢然也 彼可謂騎賊
007_0058_a_14L馬趕賊 此可謂借婆衫拜婆年

007_0058_a_15L
圭峯二約內財校量 倍顯經勝 於中
007_0058_a_16L文二 一校量勝劣

007_0058_a_17L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
007_0058_a_18L等身命布施

007_0058_a_19L
傅大士施命如沙數 人天業轉深 旣
007_0058_a_20L掩菩提相 能障涅槃心 猨猴深水月
007_0058_a_21L閬蕩拾花針 愛河浮更沒 苦海出還
007_0058_a_22L

007_0058_a_23L
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
007_0058_a_24L等 爲他人說 其福甚多

007_0058_b_01L
說誼無智慧眼 空然捨施 此非菩
007_0058_b_02L提正路 反招生死苦輪 受持四句
007_0058_b_03L開得慧眼 此眞菩提正路 當證涅
007_0058_b_04L槃眞常 有爲無爲 優劣皎然

007_0058_b_05L
六祖世間重者 莫過於身命 菩薩爲
007_0058_b_06L法 於無量劫中 捨施身命 分與一
007_0058_b_07L切衆生 其福雖多 亦不如受持此經
007_0058_b_08L四句之福 多劫捨身 不了空義 妄
007_0058_b_09L心不除 元是衆生 一念持經 我人
007_0058_b_10L頓盡 妄想旣除 言下成佛 故知多
007_0058_b_11L劫捨身 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007_0058_b_12L
傅大士經中持四句 應當不離身 愚
007_0058_b_13L人看似夢 智者見唯眞 法性無前後
007_0058_b_14L無中非故新 蘊空無實體 憑何見有
007_0058_b_15L

007_0058_b_16L
冶父兩彩一賽

007_0058_b_17L
說誼優劣皎然即不無 然皆未免
007_0058_b_18L脩斷功勳 若是本分衲僧 動靜
007_0058_b_19L皆行施 何勞捨身命 語默皆轉經
007_0058_b_20L何煩讀文字 伊麽則持經行施 不
007_0058_b_21L故兼而自兼

007_0058_b_22L
伏手滑槌不換劒 善使之人皆総便
007_0058_b_23L皆緫便他本
作能隱便
不用安排本現成 箇中須
007_0058_b_24L是英靈漢 囉囉哩哩囉囉 山花笑野

007_0058_c_01L鳥歌 此時如得意 隨處薩婆訶

007_0058_c_02L
說誼若是本分人 即日用便是妙
007_0058_c_03L用 何須更借脩斷方便 不用今日
007_0058_c_04L安排 妙用本自現成 此非劣機境
007_0058_c_05L界 須是過量人 始得 只如過量
007_0058_c_06L人境界 作麽生道 海晏河淸風月
007_0058_c_07L好 人人齊唱大平歌 何獨人人如
007_0058_c_08L是 花笑山前洩天機 鳥歌林外話
007_0058_c_09L無生 頭頭自有無窮意 得來無處
007_0058_c_10L不逢原

007_0058_c_11L
宗鏡大覺尊本來不立一字 而直指
007_0058_c_12L人心 須菩提無端特請標名 而强生
007_0058_c_13L枝節 縱使㭊微塵如世界 無相可求
007_0058_c_14L施身命等河沙 無法可說 且道 奉
007_0058_c_15L持介什麽 咄 金剛寶劒倚天寒 外
007_0058_c_16L道邪魔俱腦裂

007_0058_c_17L
說誼咄 不須向外謾馳求 馳求未
007_0058_c_18L免作兩叚

007_0058_c_19L
箇裏本無元字脚 空中誰肯强安名

007_0058_c_20L等閑點出金剛眼 照破魔王八萬城

007_0058_c_21L
說誼此事從來無註脚 誰向空中
007_0058_c_22L强安名 不須向外謾馳求 只要點
007_0058_c_23L出金剛眼 等閑點出金剛眼 滿目
007_0058_c_24L虛空當撲落 虛空旣撲落 魔宮無

007_0059_a_01L所寄

007_0059_a_02L
圭峯捨身勝於寶施 持說又勝捨命
007_0059_a_03L二釋勝所以 於中文五 一泣歎未聞
007_0059_a_04L深法勝

007_0059_a_05L

007_0059_a_06L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007_0059_a_07L
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
007_0059_a_08L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說如
007_0059_a_09L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
007_0059_a_10L得聞如是之經

007_0059_a_11L
說誼經初以上根悟入故 不動悲
007_0059_a_12L欣 直讃希有 此迹同中容 權示
007_0059_a_13L悟入故 悲欣交集 然後讃佛希有

007_0059_a_14L
捨身之苦 已感人心 何況更聞不及
007_0059_a_15L持說 是故悲淚 論云念彼身苦 尊
007_0059_a_16L重法故悲淚 慧眼人空也 未聞法空
007_0059_a_17L

007_0059_a_18L
傅大士聞經深解義 心中喜且悲 昔
007_0059_a_19L除煩惱障 今能離所知 徧計於先了
007_0059_a_20L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 方便勸人
007_0059_a_21L

007_0059_a_22L
冶父好笑當面諱了

007_0059_a_23L
說誼喜事現前 也好吐笑 涕淚悲
007_0059_a_24L泣 只要諱却 又深悟佛意 忍不

007_0059_b_01L云喜 內悅外悲 所以堪笑

007_0059_b_02L
自少來來慣遠方 幾迴衡岳渡瀟湘

007_0059_b_03L一朝踏著家鄕路 始覺途中日月長

007_0059_b_04L
說誼因小利養 捨父逃逝 流落天
007_0059_b_05L涯 幾度徃返我人山下 幾度出沒
007_0059_b_06L恩愛河中 忽逢良友指示 踏得常
007_0059_b_07L樂家鄕 始知昔年生死路 虛送百
007_0059_b_08L千閑日月

007_0059_b_09L
圭峯二心淨契實具德勝 於中文二
007_0059_b_10L初正明

007_0059_b_11L
世尊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淸淨
007_0059_b_12L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
007_0059_b_13L

007_0059_b_14L
論云此中有實相 餘者非實相

007_0059_b_15L
六祖自性不癡 名慧眼 聞法自悟
007_0059_b_16L名法眼 須菩提是阿羅漢 於五百弟
007_0059_b_17L子中 解空第一 已曾勤奉多佛 豈
007_0059_b_18L得不聞如是深法 今於釋迦牟尼佛
007_0059_b_19L所始聞也 然或是須菩提 於性昔所
007_0059_b_20L得 乃聲聞慧眼 今方悟佛意 始得
007_0059_b_21L聞如是深經 悲昔未悟 故涕淚悲泣
007_0059_b_22L聞經諦會 謂之淸淨 從淸淨中 流
007_0059_b_23L出般若波羅蜜多深法 當知 決㝎成
007_0059_b_24L就諸佛功德

007_0059_c_01L
圭峯二拂跡

007_0059_c_02L
世尊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
007_0059_c_03L說名實相

007_0059_c_04L
說誼經顯眞常妙體 聞經生信 妙
007_0059_c_05L體實相 當處現前 故云信心淸淨
007_0059_c_06L即生實相 此實相者 不可以見聞
007_0059_c_07L覺知求 不可以色香味觸覔 故云
007_0059_c_08L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
007_0059_c_09L名實相 又是實相者 非有相 非
007_0059_c_10L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是故
007_0059_c_11L如來說名實相

007_0059_c_12L
無著云 爲離實相分別故

007_0059_c_13L
六祖雖行淸淨行 若見垢淨 二相當
007_0059_c_14L情 並是垢心 即非淸淨心也 但心
007_0059_c_15L有所得 即非實相

007_0059_c_16L
傅大士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境
007_0059_c_17L亡心自滅 心滅境無侵 經中稱實相
007_0059_c_18L語妙理能深 證知唯有佛 小聖詎堪
007_0059_c_19L

007_0059_c_20L
冶父山河大地 甚處得來

007_0059_c_21L
說誼若謂一向非相 即今山河大
007_0059_c_22L地顯然 是相甚處得來

007_0059_c_23L
遠觀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
007_0059_c_24L在 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 物物

007_0060_a_01L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 秪爲太分明

007_0060_a_02L
說誼迷之則目前有法 所以遠於
007_0060_a_03L道也 悟之則耳畔無聲 所以近於
007_0060_a_04L道也 所以道 以衆生妄見 則種
007_0060_a_05L種紛紜 以如來實見 則一切眞寂
007_0060_a_06L雖云無色聲 相相常宛然 雖云常
007_0060_a_07L宛然 相相不可得 所以道 無相
007_0060_a_08L無空無不空 即是如來眞實相 此
007_0060_a_09L眞實相 頭頭上顯 物物上明 無時
007_0060_a_10L無處而不明顯也 旣頭頭上顯 物
007_0060_a_11L物上明 老盧因甚道 不會佛法 眉
007_0060_a_12L底兩眼極分明 反觀眸子作何㨾

007_0060_a_13L
圭峯三信解三空同佛勝 於中文三
007_0060_a_14L一捴標信解

007_0060_a_15L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007_0060_a_16L不足爲難

007_0060_a_17L
冶父若不得後語 前話也難圓

007_0060_a_18L
說誼若使空生 但說其易 不言其
007_0060_a_19L難 話不得圓 如1)今難易俱說 話
007_0060_a_20L得爲圓

007_0060_a_21L
難難難如平地上靑天 易易易似和
007_0060_a_22L衣一覺睡 行船盡在把梢人 誰道波
007_0060_a_23L濤從地起

007_0060_a_24L
說誼言其難也 五目不能覩 二耳

007_0060_b_01L不能聞 言其易也 開眼便見 側
007_0060_b_02L耳便聞 開口則頭頭說破 擧足則
007_0060_b_03L步步踏著 平地上天誠不易 和衣
007_0060_b_04L覺睡豈爲難 看看 難易只是一人
007_0060_b_05L機變

007_0060_b_06L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
007_0060_b_07L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爲第一希有

007_0060_b_08L
說誼經顯人人本有 此本有底一
007_0060_b_09L著子 硬如鐵壁 軟似兜羅 軟似
007_0060_b_10L兜羅故 受持即易 硬如鐵壁故
007_0060_b_11L受持即難 空生2)左扣右擊 以現
007_0060_b_12L其中

007_0060_b_13L
冶父行住坐臥著衣喫飯 更有甚麽
007_0060_b_14L

007_0060_b_15L
說誼佛法只在日用行住坐臥處
007_0060_b_16L著衣喫飯時 一切時一切處 一一
007_0060_b_17L呈露靡遺 旣然如是 信解受持
007_0060_b_18L何難之有 雖然信解 亦何希有

007_0060_b_19L
冰不熱火不寒 土不濕水不乾 金剛
007_0060_b_20L脚踏地 幡竿頭指天 若人信得及
007_0060_b_21L北斗面南看

007_0060_b_22L
說誼冰不熱至頭指天 平常捴不
007_0060_b_23L動著 只如平常底道理 作麽生道
007_0060_b_24L行船宜舉棹 走馬即加鞭 若遇飢

007_0060_c_01L來飯 還因困即眠 君今欲識平常
007_0060_c_02L道 北斗南星位不別 只如不別底
007_0060_c_03L道理 且作麽生道 雨中看好月
007_0060_c_04L火裏汲淸泉 直立頭垂地 橫眼脚
007_0060_c_05L指天

007_0060_c_06L
圭峯無著云 未來法滅時 尙有菩薩
007_0060_c_07L受持 故無我人等取 云何汝等 於
007_0060_c_08L正法時 遠離修行 不生慚愧 二別
007_0060_c_09L顯三空

007_0060_c_10L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
007_0060_c_11L相 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
007_0060_c_12L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
007_0060_c_13L以故 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007_0060_c_14L
說誼聞經信受 何名第一希有 以
007_0060_c_15L離四相 超然獨步故也 四相遠離
007_0060_c_16L爲難 因甚却能遠離 以開智慧眼
007_0060_c_17L了四相本空故也 了相本空 而能
007_0060_c_18L遠離 何名第一希有 離一切相
007_0060_c_19L即名諸佛故也

007_0060_c_20L
無著云 無我等者 無人取 我相即
007_0060_c_21L非相等者 無法取 離一切相者 顯
007_0060_c_22L示諸菩薩 順學相 諸佛世尊 離一
007_0060_c_23L切相 是故我等應如是學

007_0060_c_24L「今」作「个」{乙}「左扣」作「生左」{乙}

007_0061_a_01L
六祖須菩提深悟佛意 呈自見處 業
007_0061_a_02L盡垢除 慧眼明徹 信解受持 即無
007_0061_a_03L難也 世尊在世 說法之時 亦有無
007_0061_a_04L量衆生 不能信解受持 何必獨言後
007_0061_a_05L五百歲 盖佛在之日 雖有下根不信
007_0061_a_06L及懷疑者 即徃問佛 佛即隨宜爲說
007_0061_a_07L無不契悟 佛滅度後後五百歲 漸至
007_0061_a_08L末法 去聖遙遠 但存言敎 若人有
007_0061_a_09L疑 無處諮決 愚迷抱執 不悟無生
007_0061_a_10L著相馳求 輪廻諸有 於此時中 得
007_0061_a_11L聞深經 淸心敬信 悟無生理者 甚
007_0061_a_12L爲希有 故言第一希有也 於如來滅
007_0061_a_13L後後五百歲 若有人 能於般若波羅
007_0061_a_14L蜜甚深經典 信解受持 即知此人
007_0061_a_15L無我人衆生壽者相 無此四相 是名
007_0061_a_16L實相 即是佛心 故云離一切諸相即
007_0061_a_17L名諸佛也

007_0061_a_18L
傅大士空生聞妙理 如蓬植在麻 凡
007_0061_a_19L流信此法 同火出蓮華 恐人生斷見
007_0061_a_20L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 㝎入法王
007_0061_a_21L

007_0061_a_22L
冶父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007_0061_a_23L
說誼佛有三身 是法身耶報身耶
007_0061_a_24L化身耶 看彼毗盧老漢住處 非三

007_0061_b_01L非一 而三而一 若使文殊 不來
007_0061_b_02L途中 普賢忘却靑山 早已辜負毗
007_0061_b_03L盧老漢 辜負毗盧 則心有歉然
007_0061_b_04L面有漸色 如今不然 寒山忘却來
007_0061_b_05L時路 拾得相將携手歸 所以心無
007_0061_b_06L歉然 面無漸色

007_0061_b_07L
舊竹生新筍 新花長舊枝 雨催行客
007_0061_b_08L路 風送片帆歸 竹密不妨流水過
007_0061_b_09L山高豈礙白雲飛

007_0061_b_10L
說誼本始雙成 父子同業 旣然同
007_0061_b_11L業 莫戀家裏事 好作途中客 亦
007_0061_b_12L莫戀途中 却向家裏歸 雖然如是
007_0061_b_13L途中不1)礙家裏事 家裏不礙途中
007_0061_b_14L事 看看 文殊普賢 左旋右轉 毗
007_0061_b_15L盧滿面笑春風

007_0061_b_16L
圭峯三如來印㝎

007_0061_b_17L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

007_0061_b_18L
六祖佛印可須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
007_0061_b_19L重言如是也

007_0061_b_20L
圭峯四聞時不動希有勝

007_0061_b_21L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007_0061_b_22L當知是人 甚爲希有

007_0061_b_23L
說誼空生希有之說 妙契於理故
007_0061_b_24L讃言如是如是 衆生違背覺王 其

007_0061_c_01L來久矣 聞佛開示 多生驚怖 苟
007_0061_c_02L不驚怖 甚爲希有 比之窮子 竛
007_0061_c_03L竮孤露 爲日已久 得見父王 實
007_0061_c_04L爲天幸 然其父門庭高峻 窮子志
007_0061_c_05L意下劣 見已未免驚怖去在 見已
007_0061_c_06L不驚怖者 甚爲希有

007_0061_c_07L
論云驚者 謂非處生懼 怖者 不能
007_0061_c_08L斷疑心故 畏者 一向怖故 其心畢
007_0061_c_09L竟 墮驚怖故

007_0061_c_10L
六祖聲聞久著法相 執有爲解爲解一
作所解

007_0061_c_11L不了諸法本空 一切文字 皆是假立
007_0061_c_12L忽聞深經 諸相不生 言下即佛 所
007_0061_c_13L以驚怖 唯是上根菩薩 得聞此理
007_0061_c_14L歡喜受持 心無怖畏退轉 如此之流
007_0061_c_15L甚爲希有也

007_0061_c_16L
傅大士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
007_0061_c_17L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無乘及乘者
007_0061_c_18L人法兩俱 捐欲達眞如理 應當識本
007_0061_c_19L

007_0061_c_20L
冶父秖是自家底

007_0061_c_21L
說誼不生驚怖 說爲希有 是則是
007_0061_c_22L矣 而父子本自同氣 亦自同家
007_0061_c_23L何曾驚怖 雖不驚怖 亦何希有

007_0061_c_24L「礙」作「昧」{乙}

007_0062_a_01L
毛呑1)巨海水 芥子納須彌 碧漢一
007_0062_a_02L輪滿 淸光六合輝 踏得故鄕田地穩
007_0062_a_03L鄕一
作關
更無南北與東西

007_0062_a_04L
說誼塵毛芥子 物之最微者也 巨
007_0062_a_05L海須彌 物之最大者也 以最微攝
007_0062_a_06L最大 非情識之所到 然智以照之
007_0062_a_07L則塵毛芥子不曾小 巨海須彌不
007_0062_a_08L曾大 容巨海於毛端 納須彌於芥
007_0062_a_09L子 是吾輩之常分 非假於他術
007_0062_a_10L因甚如此 性天覺月 虛徹靈明
007_0062_a_11L輝騰六合 光被萬像 洪纖巨細
007_0062_a_12L無一不容其光焉 踏得這般境界
007_0062_a_13L見得這般消息 更說甚麽是東是
007_0062_a_14L西是南是北 南北東西皆吾化 一
007_0062_a_15L切由我捴無妨 恁麽則建立亦在
007_0062_a_16L我 掃蕩亦在我

007_0062_a_17L
圭峯五大因淸淨第一勝

007_0062_a_18L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007_0062_a_19L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007_0062_a_20L
說誼聞經不怖 因甚道甚爲希有
007_0062_a_21L此法物無與等 而能與物爲等 深
007_0062_a_22L玄幽奧 不近人情 聞者多生驚怖
007_0062_a_23L信解者誠難 如今能生淨信 不生
007_0062_a_24L驚怖 所以希有

007_0062_b_01L
何以故者有二 一躡前不驚等徵 二
007_0062_b_02L都躡前勝以徵 論云此法門 名爲大
007_0062_b_03L因 勝餘脩多羅故 名爲淸淨 無量
007_0062_b_04L諸佛同說故 故彼珎寶檀等 無如是
007_0062_b_05L功德 是故彼福德中 此福爲勝

007_0062_b_06L
六祖口說心不行即非 口說心行即
007_0062_b_07L是 心有能所即非 心無能所即是

007_0062_b_08L
傅大士波羅稱彼岸 於中千種名 高
007_0062_b_09L卑緣妄識 次第爲迷情 燄裏尋求水
007_0062_b_10L空中覓響聲 眞如何得失 今始號圓
007_0062_b_11L

007_0062_b_12L
冶父八字打開 兩手分付

007_0062_b_13L
說誼第一波羅蜜 更無向上 非第
007_0062_b_14L一波羅蜜 不異向下 是名第一波
007_0062_b_15L羅蜜 是向上耶 向下耶 向上向
007_0062_b_16L下都說示 兩手分付了也

007_0062_b_17L
是名第一波羅蜜 萬別千差從此出

007_0062_b_18L鬼面神頭對面來 此時莫道不相識

007_0062_b_19L
說誼第一波羅蜜 差別所從出 窅
007_0062_b_20L然幽奧深難測 爭奈頭頭常現露
007_0062_b_21L常現露別無眞 此時莫道不相識

007_0062_b_22L
圭峯第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 論云
007_0062_b_23L向說捨身 苦身果報故福劣 若尒
007_0062_b_24L依此法門持說諸菩薩 行苦行亦是

007_0062_c_01L苦果 云何此法不成苦果 斷之 文
007_0062_c_02L二 一明超忍以斷疑 二勸離相以安
007_0062_c_03L忍 初中文二 一明忍體

007_0062_c_04L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
007_0062_c_05L羅蜜

007_0062_c_06L
忍到彼岸 已離苦相 況彼岸非岸
007_0062_c_07L誰苦誰忍 二明忍相 於中又二 初
007_0062_c_08L引一生證極苦忍又二 一正明

007_0062_c_09L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
007_0062_c_10L身體 我於爾時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
007_0062_c_11L生相 無壽者相

007_0062_c_12L
歌利王 此云極惡 佛昔作仙 在山
007_0062_c_13L中脩道 王獵疲寢 妃共禮仙 王問
007_0062_c_14L得四果不 皆答云不 王怒割截 天
007_0062_c_15L怒雨石 王懼而懺悔 仙證本無嗔
007_0062_c_16L王乃免害 論云不但無苦 而乃有樂
007_0062_c_17L以慈悲故 二反顯

007_0062_c_18L
何以故 我於徃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
007_0062_c_19L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根

007_0062_c_20L
說誼上讃信解 令發心竟 將勸菩
007_0062_c_21L薩離相發心 先擧自已行菩薩道
007_0062_c_22L時 逢難安忍 離相之迹 忍辱波
007_0062_c_23L羅蜜者 逢難安忍 求到彼岸也
007_0062_c_24L「巨」作「臣」{乙}{丙}

007_0063_a_01L非忍辱波羅蜜者 辱境本空 忍心
007_0063_a_02L本寂 無彼岸可到也 爲甚如此
007_0063_a_03L如我昔爲歌利割截 不見有辱境
007_0063_a_04L當情 亦不見有身心當彼所害 初
007_0063_a_05L無我人之相 尙不見有辱境身心
007_0063_a_06L何更見有彼岸可到也 因甚知無
007_0063_a_07L我相 我於彼時 若有我相 應生
007_0063_a_08L瞋恨 旣不生瞋 故知無相也

007_0063_a_09L
六祖見有辱境當情即非 不見有辱
007_0063_a_10L境當情即是 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
007_0063_a_11L非 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如來
007_0063_a_12L因中 在初地時 曾爲忍辱仙人 被
007_0063_a_13L歌利王割截身體 無一念痛惱之心
007_0063_a_14L若有痛惱之心 即生瞋恨 歌利王是
007_0063_a_15L梵語 此云無道極惡君也 一說如來
007_0063_a_16L因中 曾爲國王 嘗行十善 利益蒼
007_0063_a_17L生 國人歌稱此王 故云歌利王 求
007_0063_a_18L無上菩提 脩忍辱行 尒時天帝釋
007_0063_a_19L化作旃陀羅 乞王身肉 王即割施
007_0063_a_20L殊無瞋惱 今存二說 於理俱通

007_0063_a_21L
冶父智不責愚

007_0063_a_22L
說誼仙人逢難不動 歌利昧仙證
007_0063_a_23L空 愚智皎然 逢難不動 是不責愚

007_0063_a_24L
如刀斷水 似火吹光 明來暗去 那

007_0063_b_01L事無妨 歌利王歌利王 誰知遠煙浪
007_0063_b_02L別有好商量商一
作思

007_0063_b_03L
說誼靈源湛寂 攪之不可動 靈
007_0063_b_04L焰烜赫 吹之不可滅 任他八風交
007_0063_b_05L馳 內智湛尒常凝 歌利之愚 焉
007_0063_b_06L知逢難之中 具無限好消息也

007_0063_b_07L
圭峯後引多生證相續忍

007_0063_b_08L
須菩提 又念過去 於五百世 作忍辱
007_0063_b_09L仙人 於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
007_0063_b_10L生相 無壽者相

007_0063_b_11L
說誼非但一生安忍無相 五百生
007_0063_b_12L中 頻遭此苦 悉皆無相

007_0063_b_13L
累苦故忍 忍熟而樂 但與正定慈悲
007_0063_b_14L相應 故偈云離我及恚相 實無有苦
007_0063_b_15L惱 共樂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007_0063_b_16L
六祖世者生也 如來因中 於五百生
007_0063_b_17L修行忍辱波羅蜜 以得四相不生 如
007_0063_b_18L來自述徃因者 欲令一切修行人 成
007_0063_b_19L就忍辱波羅蜜 行忍辱波羅蜜人 旣
007_0063_b_20L行忍辱行 先須不見一切人過惡 寃
007_0063_b_21L親平等 無是無非 被他打罵殘害
007_0063_b_22L歡喜受之 倍加恭敬 行如是行者
007_0063_b_23L即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007_0063_b_24L
傅大士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逢

007_0063_c_01L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 頻經五百世
007_0063_c_02L前後極時長 承仙忍辱力 今乃證眞
007_0063_c_03L

007_0063_c_04L
冶父目前無法 從敎柳綠花紅 耳畔
007_0063_c_05L無聞 一任鶯吟燕語

007_0063_c_06L
說誼深達法性空 塗割兩無心 達
007_0063_c_07L性空則根塵無礙 得無心則事事
007_0063_c_08L無妨 所以道 智明頭頭明 心閑
007_0063_c_09L事事閑

007_0063_c_10L
四大元無我 五蘊悉皆空 廓落虛無
007_0063_c_11L理 乾坤萬古同 妙峯嶷嶷常如故
007_0063_c_12L誰管顚號括地風

007_0063_c_13L
說誼四大五蘊同鏡像 空空無我
007_0063_c_14L亦無人 無我無人性常住 同地同
007_0063_c_15L天古到今 古到今無變異 從敎八
007_0063_c_16L風來彭彭

007_0063_c_17L
圭峯二勸離相以安忍 論云若有菩
007_0063_c_18L薩 不離我相 見苦行苦 欲捨菩提
007_0063_c_19L心 故勸離相 無著云 爲對治不忍
007_0063_c_20L因緣 不忍因緣 有三種苦 謂流轉
007_0063_c_21L苦 衆生相違苦 乏受用苦 於中文
007_0063_c_22L二 一捴標

007_0063_c_23L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
007_0063_c_24L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07_0064_a_01L
說誼旣悟自心 與佛無殊 更能塵
007_0064_a_02L塵無著 念念無生 是眞發心 名
007_0064_a_03L眞菩薩 由是凡有發心者 要應離
007_0064_a_04L相也 此正勸離相發心也 又離相
007_0064_a_05L發心者 是非人我 俱是虛妄 悉
007_0064_a_06L應遠離 但發無上菩提之心也 然
007_0064_a_07L所謂離相 但了相虛妄 能所不生
007_0064_a_08L即名爲離 非別有相爲可離也

007_0064_a_09L
若離相發心 雖逢大苦 即能不捨
007_0064_a_10L無著云 離一切相者 爲離如是三苦
007_0064_a_11L相也

007_0064_a_12L
冶父是即此用離此用

007_0064_a_13L
說誼旣云離相發心 心與相相去
007_0064_a_14L多少 冲虛妙粹 廣大靈明 離諸
007_0064_a_15L幻妄 名之爲心 日用是非人我
007_0064_a_16L現前色香味觸 俱是虛妄 皆名爲
007_0064_a_17L相 然相非外來 全是自心起用
007_0064_a_18L伊麽則此心即此用離此用 若道
007_0064_a_19L即此用 爭奈絕相離名 若道離此
007_0064_a_20L用 爭奈不礙諸相 畢竟作麽生道
007_0064_a_21L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所以道
007_0064_a_22L於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裏
007_0064_a_23L轉大法輪

007_0064_a_24L
得之在心 應之在手在一
作於
雪月風花

007_0064_b_01L天長地久 朝朝鷄向五更啼 春來處
007_0064_b_02L處山花秀

007_0064_b_03L
說誼失其旨也 離却日用 別求
007_0064_b_04L生涯 得其源也 機境上把得便用
007_0064_b_05L伊麽則頭頭淨妙國1)上 物物常住
007_0064_b_06L眞身 一切聲是佛聲 一切色是佛
007_0064_b_07L色 觸處天眞 雌黃無分 鷄向五
007_0064_b_08L更啼 處處山花秀 可得雌黃麽

007_0064_b_09L
圭峯二別顯 於中文二 一對治不忍
007_0064_b_10L流轉苦

007_0064_b_11L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
007_0064_b_12L心 應生無所住心

007_0064_b_13L
六祖不應住色生心者 是都標也 聲
007_0064_b_14L香等 別列其名也 於此六塵 起憎
007_0064_b_15L愛心 由此妄心 積集無量業結 覆
007_0064_b_16L蓋佛性 雖種種勤苦修行 不除心垢
007_0064_b_17L終無解脫之理 推其根本 都由色上
007_0064_b_18L住心 如能念念 常行般若波羅蜜
007_0064_b_19L推諸法空 不生計著 念念常自精進
007_0064_b_20L一心守護 無令放逸 淨名經云 求
007_0064_b_21L一切智 無非時求 大般若經云 菩
007_0064_b_22L薩摩訶薩 晝夜精進 常住般若波羅
007_0064_b_23L蜜多 相應作意 無時蹔捨

007_0064_b_24L
若心有住 即爲非住

007_0064_c_01L
若心住涅槃 非是菩薩住處 不住涅
007_0064_c_02L槃 不住諸法 一切處不住 方是菩
007_0064_c_03L薩住處 上文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007_0064_c_04L者是也

007_0064_c_05L
是故佛說 菩薩 心不應住色布施

007_0064_c_06L
菩薩 不爲自身五欲快樂 而行布施
007_0064_c_07L但爲內破慳心 外利益一切衆生 而
007_0064_c_08L行布施

007_0064_c_09L
圭峯初正明 流是集諦 轉是苦諦
007_0064_c_10L無著云 若著色等 則於流轉苦中疲
007_0064_c_11L乏故 菩提心不生 後引證 引前說
007_0064_c_12L無住施 具含六度 證此文矣 二對
007_0064_c_13L治不忍相違苦

007_0064_c_14L
須菩提 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
007_0064_c_15L布施

007_0064_c_16L
說誼識浪內湧 則境風作而常動
007_0064_c_17L智水內凝 則風塵息而常靜 靜無
007_0064_c_18L靜相 眞明自照 是謂無住生心
007_0064_c_19L是眞菩薩住處 由是發心之者 凡
007_0064_c_20L於應用之際 但當無念而應 不應
007_0064_c_21L著意攀緣 著意墮魔坑 非眞菩薩
007_0064_c_22L住處也 所以然者 菩薩發心 只
007_0064_c_23L爲益生 自若有住 豈能令它無住
007_0064_c_24L「上」作「土」{甲}{乙}{丙}{丁}{戊}{己}

007_0065_a_01L所謂有諸己然後求諸人 無諸己
007_0065_a_02L然後非諸人是也 所謂無念無住
007_0065_a_03L正似秋天野水 森羅自顯 豈同寒
007_0065_a_04L灰枯木 一於忘懷者哉 忘懷沉鬼
007_0065_a_05L窟 亦非菩薩住處也 若眞住處
007_0065_a_06L不依有住而住 不依無住而住 亦
007_0065_a_07L不依中道而住 如是而住也

007_0065_a_08L
六祖菩薩者 行法財等施 利益無1)
007_0065_a_09L若作能利益心 即是非法 不作能利
007_0065_a_10L益心 是名無住 無住即是佛心也

007_0065_a_11L
傅大士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
007_0065_a_12L身憂虎餓 割肉濟鷹飢濟一本
作恐
精勤
007_0065_a_13L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007_0065_a_14L皆得作天師

007_0065_a_15L
冶父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007_0065_a_16L三十年後 莫言不道

007_0065_a_17L
說誼有佛處有敎可遵 無佛處無
007_0065_a_18L敎可效 然有敎無敎 盡令人不得
007_0065_a_19L洒洒落落 旣不坐於兩邊 亦不滯
007_0065_a_20L於中道 透過三關已 亦復不留蹤

007_0065_a_21L
朝遊南嶽 暮徃天台 追而不及 忽
007_0065_a_22L然自來 獨行獨坐無拘繫 得寬懷處
007_0065_a_23L且寬懷

007_0065_a_24L
說誼彼此無所止 中間亦無蹤 蕭

007_0065_b_01L然獨脫無拘繫 雲蹤鶴態喩難齊
007_0065_b_02L旣不坐於三千里內 亦不立於三
007_0065_b_03L千里外 是可謂逸驥之於春風廣
007_0065_b_04L野 神龍之於月明滄海

007_0065_b_05L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
007_0065_b_06L衆生 即非衆生

007_0065_b_07L
說誼諸相本空 無相可住 衆生本
007_0065_b_08L寂 無生可度也 此所以勸離相發
007_0065_b_09L心也

007_0065_b_10L
六祖如者不生 來者不滅 不生者
007_0065_b_11L我人不生 不滅者 覺照不滅 下文
007_0065_b_12L云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
007_0065_b_13L名如來 如來說我人等四相 畢竟可
007_0065_b_14L破壞 非眞覺體也 一切衆生 盡是
007_0065_b_15L假名 若離妄心 即無衆生可得 故
007_0065_b_16L言即非衆生也

007_0065_b_17L
冶父別有長處 不妨拈出

007_0065_b_18L
說誼相即非相 生即非生 只說得
007_0065_b_19L一半 說不及一半 一半更須拈出
007_0065_b_20L始得

007_0065_b_21L
不是衆生不是相 春暖黃鶯啼柳上
007_0065_b_22L說盡山雲海月情 依前不會空惆悵
007_0065_b_23L休惆悵 萬里無雲天一㨾

007_0065_b_24L
說誼纎毫不掛處 萬像頓彰時 山

007_0065_c_01L頂白雲封不開 海天明月正蕭然
007_0065_c_02L見已情自悅 此情說向誰 傍有遠
007_0065_c_03L鄕客作夢 扶起分明說此情 睡初
007_0065_c_04L起眼昏昏 依前不會空惆悵 休惆
007_0065_c_05L悵 一道寒光滿目前

007_0065_c_06L
圭峯無著云 旣爲衆生行施 云何於
007_0065_c_07L彼生嗔 由不能無衆生想故 衆生相
007_0065_c_08L違時 即生疲乏 故顯示人無我法無
007_0065_c_09L我 其第三苦 此不用之 論云諸相
007_0065_c_10L者衆生相也 非相者無我也 陰中見
007_0065_c_11L我 是衆生相 一切衆生者五陰法也
007_0065_c_12L非衆生者陰空故 法無我也 第九斷
007_0065_c_13L能證無體非因疑 論云於證果中無
007_0065_c_14L道 云何彼於果能作因 斷之 文二
007_0065_c_15L初斷疑

007_0065_c_16L
須菩提 如來是眞語者 實語者 如語
007_0065_c_17L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007_0065_c_18L
說誼諸法實相 說也說盡 乃云我
007_0065_c_19L所說法 眞不僞 實不虛 上不違
007_0065_c_20L如理 下不誑衆生 佛佛皆然 初
007_0065_c_21L無異說

007_0065_c_22L
佛所有說 皆如其事 今說證果 何
007_0065_c_23L疑不然 眞語者 說佛大菩提法也
007_0065_c_24L「彊」通「疆」{編}

007_0066_a_01L是眞智故 實語者 說小乘四諦 諦
007_0066_a_02L是實義 如語者 說大乘法 說大乘
007_0066_a_03L法有眞如 小乘無也 說大乘故 決
007_0066_a_04L㝎說大乘有佛性故 不異語者 說三
007_0066_a_05L世授記等事 更無叅差 佛將此四語
007_0066_a_06L不誑衆生 是故秦譯 加不誑語

007_0066_a_07L
六祖眞語者 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
007_0066_a_08L佛性 實語者 說衆生造惡業 㝎受
007_0066_a_09L苦報 如語者 說衆生脩善法 㝎受
007_0066_a_10L樂報 不誑語者 說般若波羅蜜法
007_0066_a_11L出生三世諸佛 決㝎不虛 不異語者
007_0066_a_12L如來所有言說 初善中善後善 旨意
007_0066_a_13L微妙 一切天魔外道 無有能超勝
007_0066_a_14L及破壞佛語者也

007_0066_a_15L
傅大士衆生與蘊界 名別體非殊 了
007_0066_a_16L知心似幻 迷情見有餘 眞言言不妄
007_0066_a_17L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
007_0066_a_18L

007_0066_a_19L
冶父知恩者少 負恩者多

007_0066_a_20L
說誼諄諄之慈 靡所不至 隨語生
007_0066_a_21L解者衆 承言會旨者鮮 承言會旨
007_0066_a_22L所以知恩 隨語生解 所以負恩

007_0066_a_23L
兩箇五百是一貫 阿爺元是丈夫漢
007_0066_a_24L分明對面向渠言向一
作報
爭奈好心無好

007_0066_b_01L報 眞語者實語者 呵呵呵喏喏喏

007_0066_b_02L
說誼天下無二道 聖人無兩心 如
007_0066_b_03L來眞實說 只說這个法 琴上分明
007_0066_b_04L彈報知 一曲無生和者稀 邈然天
007_0066_b_05L1)閒 唯師獨知恩 忍俊不禁笑
007_0066_b_06L呵呵 肯心自許云喏喏 且喜瞿曇
007_0066_b_07L逢此老 白雲千載一知音 連下三
007_0066_b_08L聲字細看 亦與忠老作知音

007_0066_b_09L
圭峯二離執

007_0066_b_10L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007_0066_b_11L
說誼前明所說 此明所得 所說亦
007_0066_b_12L只是不二法 所得亦只是不二法
007_0066_b_13L無實無虛 是言不二

007_0066_b_14L
無實者 如其言說 性非有故 無虛
007_0066_b_15L者 不如言說 自性有故

007_0066_b_16L
六祖無實者 以法體空寂 無相可得
007_0066_b_17L然中有恒沙性德 用之不匱 故言無
007_0066_b_18L虛 欲言其實 無相可得 欲言其虛
007_0066_b_19L用而無間 是故不得言有 不得言無
007_0066_b_20L有而不有 無而不無 言辭不及者
007_0066_b_21L其唯眞智乎 若不離相修行 無由臻
007_0066_b_22L此也

007_0066_b_23L
冶父水中2)鹹味 色裏膠淸

007_0066_b_24L
說誼是有是無 是實是虛

007_0066_c_01L
硬似鐵軟如酥 看時有覓還無 雖然
007_0066_c_02L步步常相守 要且無人識得渠 咦

007_0066_c_03L
說誼且强且柔 易見難曉 雖一切
007_0066_c_04L處 披露分明 乃一切處 摸 (扌+索)
007_0066_c_05L著 更知道 十聖三賢不知處 有
007_0066_c_06L時閑掛寺門前

007_0066_c_07L
圭峯第十斷如徧有得無得疑 論云
007_0066_c_08L若聖人 以無爲眞如法得名 彼眞如
007_0066_c_09L一切時處恒有 何故有得者 有不得
007_0066_c_10L者 斷之 文二 一擧喩斷疑

007_0066_c_11L
須菩提 若菩薩 心住於法而行布施
007_0066_c_12L如人入暗 即無所見 若菩薩 心不住
007_0066_c_13L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
007_0066_c_14L種種色

007_0066_c_15L
論云無智住法 心不淸淨故不得 有
007_0066_c_16L智不住法 心淸淨故得 有目者 如
007_0066_c_17L得對治法 日光者 如所治闇盡 能
007_0066_c_18L治現前 旣有目及日光 合見虛空
007_0066_c_19L空喩眞如之性 種種色喩性上萬德

007_0066_c_20L
六祖於一切法 心有住著 則不了三
007_0066_c_21L輪體空 如盲處暗 無所曉了 華嚴
007_0066_c_22L經云 聲聞在如來會中聞法 如盲如
007_0066_c_23L聾 爲住法相故 若菩薩 常行般若
007_0066_c_24L「閒」作「間」{乙}{丙}{丁}{己}「䶢」作「醎」{戊}

007_0067_a_01L波羅蜜多無著無相行 如人有目 處
007_0067_a_02L於皎日之中 何所不見也

007_0067_a_03L
傅大士不拘寂靜地 縱橫觸處通 若
007_0067_a_04L心依相住 有作枉施工 離法如行慧
007_0067_a_05L淸光一鏡中 靈源常獨照 坦蕩捴含
007_0067_a_06L

007_0067_a_07L
圭峯二讃經功德 於中有二 一捴標

007_0067_a_08L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007_0067_a_09L能於此經 受持讀誦 即爲如來 以佛
007_0067_a_10L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
007_0067_a_11L無量無邊功德

007_0067_a_12L
說誼前明無住 所以此1)喩明無住
007_0067_a_13L法本無實 不應住於有 法本無虛
007_0067_a_14L不應住於無 住於有則違於空寂
007_0067_a_15L之本體 住於無則違彼靈明之本
007_0067_a_16L用 旣與本體本用相違 則性上萬
007_0067_a_17L德 無由顯發 如人入闇 即無所
007_0067_a_18L見 是可謂盲者不知光所在 低頭
007_0067_a_19L冷坐暗思量 不住有則契乎本體
007_0067_a_20L不住無則契乎本用 旣與本體本
007_0067_a_21L用相契 則性上萬德 當處現前
007_0067_a_22L如人有目 常陽見色 是可謂決散
007_0067_a_23L浮雲孤月上 大千沙界一時明

007_0067_a_24L
無著云 讀誦者 此說受持因故 爲

007_0067_b_01L欲受故讀 爲欲持故誦 論云受持修
007_0067_b_02L行 依捴持法故 讀誦修行 依聞慧
007_0067_b_03L廣故 是則從他聞法 內自思惟 爲
007_0067_b_04L得修行智也 故偈云 脩從他及內

007_0067_b_05L
六祖當來之世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007_0067_b_06L濁惡之時 邪法兢起 正法難行 於
007_0067_b_07L此時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得遇此
007_0067_b_08L經 從師禀授 讀誦在心 專精不忘
007_0067_b_09L依義修行 悟入佛之知見 則能成就
007_0067_b_10L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三世諸
007_0067_b_11L佛 無不知之

007_0067_b_12L
傅大士證空便爲實 執我乃成虛 非
007_0067_b_13L空亦非有 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
007_0067_b_14L無病藥還袪 須觀二空理 頴脫入無
007_0067_b_15L

007_0067_b_16L
冶父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 地向你道
007_0067_b_17L什麽

007_0067_b_18L
說誼地不令人倒 亦不令人起 起
007_0067_b_19L倒由人 不關於地 法不令人悟
007_0067_b_20L亦不令人迷 迷悟在人 不關於法
007_0067_b_21L法不令人取 亦不令人舍 取舍由
007_0067_b_22L人 不在於法

007_0067_b_23L
世間萬事不如常不如常 他
本作緫如常
又不驚
007_0067_b_24L人又久長 如常恰似秋風至 無意涼

007_0067_c_01L人人自涼

007_0067_c_02L
說誼世2)閒萬事 不過常與不常
007_0067_c_03L言其常也 頂天立地 饑飡渴飮
007_0067_c_04L又不驚人 亦乃久長 言其不常也
007_0067_c_05L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此則驚動人
007_0067_c_06L心 又不久長 雖云奇特 就實而
007_0067_c_07L觀 不如常也 伊麽則觸目皆道
007_0067_c_08L是平常 平常何以使人驚 不以有
007_0067_c_09L相驚於人 不以無相驚於人 人於
007_0067_c_10L其閒* 自生障碍 或以爲有相 著
007_0067_c_11L於有而落於常見之坑 或以爲無
007_0067_c_12L相 著於無而落於斷見之坑 正似
007_0067_c_13L秋風無心 而人自涼 迷悟亦然

007_0067_c_14L
宗鏡空生聞說是經 解義趣而悲流
007_0067_c_15L雨淚 仙人垂慈弘忍 笑雪刃而謾斬
007_0067_c_16L虛空 如是印可其詞 能離一切諸相
007_0067_c_17L未審 感悟處有何奇特 豁開慧眼明
007_0067_c_18L如日 返照微塵世界空

007_0067_c_19L
說誼空生離相之言 妙契於理 佛
007_0067_c_20L稱如是印可其詞

007_0067_c_21L
善吉親聞徹見源 悲欣交集讃慈尊

007_0067_c_22L心空法朗超眞際 堪報從前不報恩

007_0067_c_23L「喩」作「兪」{丙}「閒」作「間」{甲}{乙}{丙}{丁}{己}次
007_0067_c_24L
    1. 1){底}崇禎五年京畿道水淸山龍腹寺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甲}崇禎七年咸鏡道安邊釋王寺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乙}崇禎八年全羅道泰仁縣雲住山龍藏寺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丙}康熙四年全羅道順天地靈鷲出興國寺刊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丁}康熙十八年慶尙道蔚山圓寂山雲興寺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戊}成化十八年刊諺解本(冶父頌ㆍ宗鏡提綱ㆍ涵虛說誼三家之諺解也。全五卷中 卷一有缺落處。東國大學校所藏) {己}隆慶三年全羅道羅州伏龍山▩▩刊(東國大學校所藏 唯存卷上 卷下缺落) {庚}永樂乙未前安嚴寺住持省琚書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卷上缺落 又涵虛說誼無有而唯存五家解)。題名及撰者名補入{編}。
    2. 2)目次編者作成補入。
    3. 3)此序文 已載於本書卷六(九○一頁)「東文選所載麗代僧侶詩文」中{編}。
    4. 4)「五家解」無有{戊}。
    5. 5)「說」無有{戊}。
    6. 6)「說誼」二字編者補入 以下倣此。
    7. 1)「岳」作「嶽」{戊}。
    8. 2)「鄰」作「鄴」{丙}。
    9. 3)「閒」作「間」{丁}。
    10. 4)「披」作「被」{戊}。
    11. 1)「音」作「靑」{乙}。
    12. 2)自「有誵」至「謹序(本書十四頁上段九行)」戊本缺落。
    13. 3)「閒」作「間」{乙}{丙}。
    14. 4)「兔」作「免」{甲}{乙}{丙}{丁}{己}。
    15. 1)「徑」作「經」{乙}。
    16. 2)「疑」作「凝」{丁}{己}。
    17. 1)「後」字形似「從」{甲}。
    18. 1)「經者…物境(中段二十二行)」四百八字 缺落{乙}。
    19. 2)「○」無有{甲}{丙}。
    20. 3)「頌」上有「○」{甲}{丙}。
    21. 1)「疑」作「凝」{丁}。
    22. 1)「劒」上有「○」{編}者除之。
    23. 1)「釰鋒至彼岸」無有{戊}。
    24. 2)「碍」作「礙」{戊}。
    25. 3)「大」作「太」{乙}{丙}ㆍ「大湖云云」無有{戊}。
    26. 4)「間」作「閒」{戊}次同。
    27. 1)「冶父如是」無有{戊}。
    28. 1)「間」作「閒」{戊}次同。
    29. 2)「田」作「用」{甲}。
    30. 3)「閙」作「閑」{甲}。
    31. 1)「翛」作「脩」{甲}。
    32. 1)「圭峯…懼惡(中段六行)」 二百六十九字缺落 筆書補入{乙}。
    33. 2)「序」無有{乙}。
    34. 1)「苻」作「符」{丙}。
    35. 2)「姓」如筆「性」{丙}。
    36. 1)「種」磨滅{乙}。
    37. 1)「末」作「未」{乙}{丙}{己}。
    38. 2)「祖」作「袒」{乙}{丙}{丁}{己}。
    39. 1)「羅」下恐脫「蜜」{編}。
    40. 2)「獨坐云云」無有{戊}。
    41. 1)「攔」作「欄」{甲}{乙}{丙}。
    42. 1)「共」作「其」{乙}。
    43. 1)「只因云云」無有{戊}。
    44. 2)「撒」作「橵」{丙}。
    45. 1)「將」作「捋」{乙}{丙}。
    46. 2)「刀」改漆「力」{甲}。
    47. 1)「杷」作「把」{乙}{丙}{己}。
    48. 1)「故彼…身攝(中段十六行)」三百三十二字缺落筆書補入{乙}。
    49. 2)「夫」作「失」{甲}。
    50. 1)「水」作「木」{乙}{丙}{丁}{戊}{己}。
    51. 2)「間」作「閒」{戊}。
    52. 3)「総」作「㹅」{戊}。
    53. 1)「二」作「一」{丁}。
    54. 1)「愽」作「博」{戊}次同。
    55. 2)「筏」作「茷」{乙}{丙}。
    56. 1)「一」磨滅{甲}{丁}。
    57. 1)「差」下有「別」{丙}。
    58. 1)「理」作「埋」{乙}。
    59. 1)「果」作「杲」{乙}。
    60. 2)「行」疑「者」{編}。
    61. 3)「無」下有一字空白{底}ㆍ筆寫「不」{甲}ㆍ有「不」{乙}{丙}{己}。
    62. 1)「比」作「此」{丁}。
    63. 1)「太」作「大」{乙}{丙}{己}{戊}。
    64. 2)「慮」無有{乙}。
    65. 1)「弦」作「絃」{戊}次同。
    66. 2)「浩」作「洁」{甲}。
    67. 3)「世」作「也」{乙}。
    68. 1)「今」作「个」{乙}。
    69. 2)「左扣」作「生左」{乙}。
    70. 1)「礙」作「昧」{乙}。
    71. 1)「巨」作「臣」{乙}{丙}。
    72. 1)「上」作「土」{甲}{乙}{丙}{丁}{戊}{己}。
    73. 1)「彊」通「疆」{編}。
    74. 1)「閒」作「間」{乙}{丙}{丁}{己}。
    75. 2)「䶢」作「醎」{戊}。
    76. 1)「喩」作「兪」{丙}。
    77. 2)「閒」作「間」{甲}{乙}{丙}{丁}{己}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