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선가귀감(禪家龜鑑) / 禪家龜鑑

ABC_BJ_H0138_T_001

007_0634_c_01L[禪家龜鑑]

007_0634_c_02L1)禪家龜鑑

007_0634_c_03L

007_0634_c_04L2)3)溪 退隱述

007_0634_c_05L
有一物於此 從本以來 昭昭靈靈 不
007_0634_c_06L曾生 不曾滅 名不得 狀不得

007_0634_c_07L
一物者 何物4)○ 古人頌云 古佛
007_0634_c_08L未生前 凝然一相圓 釋迦猶未會
007_0634_c_09L迦葉豈能傳 此一物之所以不曾生
007_0634_c_10L不曾滅 名不得 狀不得也 六祖告
007_0634_c_11L衆云 吾有一物 無名無字 諸人還
007_0634_c_12L識否 神會禪師即出曰 諸佛之本源
007_0634_c_13L神會之佛性 此所以爲六祖之孽子
007_0634_c_14L也 懷讓禪師 自嵩山來 六祖問曰
007_0634_c_15L{底}萬曆己卯惟政跋文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甲}
007_0634_c_16L萬曆十八年金剛山楡岾寺開刊本(國立圖書館
007_0634_c_17L所藏) {乙}萬歷三十三年慶尙道華山圓寂寺開刊
007_0634_c_18L本 {丙}萬曆三十五年全羅道順天府曺溪山松廣
007_0634_c_19L寺開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丁}萬歷四十年妙
007_0634_c_20L香山內院庵開板留移普賢寺本(東國大學校所
007_0634_c_21L藏) {戊}萬歷戊牛順天地松廣寺開刊本(東國大
007_0634_c_22L學校所藏) {己}崇禎六年朔寧龍腹寺留板本(國
007_0634_c_23L立圖書館所藏 附禪敎釋) {庚}順治六年鷲栖山
007_0634_c_24L通度寺重刊本(全南潭陽郡龍華寺所藏) {辛}雍
007_0634_c_25L正九年香山普賢寺留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007_0634_c_26L{壬}萬曆癸未普願跋文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癸}
007_0634_c_27L續藏經第二編第十七套 第五册
「曹溪退隱
007_0634_c_28L述」無有{甲}{乙}{丁}{己}{辛}
「溪」作「谿」{癸}「○」
007_0634_c_29L無有{癸}

007_0635_a_01L什麽物伊麽來 師罔措 至八年 方
007_0635_a_02L自肯曰 說似一物 即不中 此所以
007_0635_a_03L爲六祖之嫡子也 ◆三敎聖人 從此
007_0635_a_04L句出 誰是擧者 惜取眉毛

007_0635_a_05L
佛祖出世 無風起浪

007_0635_a_06L
佛祖者 世尊迦葉也 出世者 大悲
007_0635_a_07L爲體度衆生也 然以一物觀之 則人
007_0635_a_08L人面目 本來圓成 豈假他人添脂着
007_0635_a_09L粉也 此出世之所以起波浪也 虛空
007_0635_a_10L藏經云 文字是魔業 名相是魔業
007_0635_a_11L至於佛語 亦是魔業 是此意也 此
007_0635_a_12L直擧本分 佛祖無功能 ◆乾坤失色
007_0635_a_13L日月無光

007_0635_a_14L
然法有多義 人有多機 不妨施設

007_0635_a_15L
法者 一物也 人者 衆生也 法有不
007_0635_a_16L變隨緣之義 人有頓悟漸修之機 故
007_0635_a_17L不妨文字語言之施設也 此所謂官
007_0635_a_18L不容針 私通車馬者也 衆生雖曰圓
007_0635_a_19L成 生無慧目 甘受輪轉 故若非出
007_0635_a_20L世之金1)鎞 誰刮無明之厚膜也 至
007_0635_a_21L於越苦海而登樂岸者 皆由大悲之
007_0635_a_22L恩也 然則恒沙身命 難報萬一也
007_0635_a_23L此廣擧新熏 感佛祖深恩 ◆王登
007_0635_a_24L2)寶殿 野老謳歌

007_0635_b_01L
强立種種名字 或心 或佛 或衆生 不
007_0635_b_02L可守名而生解 當體便是 動念即乖

007_0635_b_03L
一物上强立三名字者 敎之不得已
007_0635_b_04L也 不可守名生解者 亦禪之不得已
007_0635_b_05L也 一擡一搦 旋立旋破 皆法王法
007_0635_b_06L令之自在者也 此結上起下 論佛
007_0635_b_07L祖事體各別 3)九旱逢佳雨 他鄕見
007_0635_b_08L故人

007_0635_b_09L
世尊三處傳心者 爲禪旨 一代所說者
007_0635_b_10L爲敎門 故曰禪是佛心 敎是佛語

007_0635_b_11L
三處者 多子塔前分半座一也 靈山
007_0635_b_12L會上擧拈花二也 雙樹下槨示雙趺
007_0635_b_13L三也 所謂迦葉別傳禪燈者此也 一
007_0635_b_14L代者 四十九年間 所說五敎也 人
007_0635_b_15L天敎一也 小乘敎二也 大乘敎三也
007_0635_b_16L頓敎四也 圓敎五也 所謂阿難流通
007_0635_b_17L敎海者此也 然則禪敎之源者 世尊
007_0635_b_18L也 禪敎之派者 迦葉阿難也 以無
007_0635_b_19L言至於無言者 禪也 以有言至於無
007_0635_b_20L言者 敎也 乃至心是禪法也 語是
007_0635_b_21L敎法也 則法雖一味 見解則天地懸
007_0635_b_22L隔 此辨禪敎二途 ◆不得放過 4)
007_0635_b_23L裏橫身

007_0635_b_24L
是故若人 失之於口 則拈花微笑 皆

007_0635_c_01L是敎迹 得之於心 則世間麁言細語
007_0635_c_02L皆是敎外別5)傳禪旨

007_0635_c_03L
法無名故 言不及也 法無相故 心
007_0635_c_04L不及也 擬之於口者 失本心王也
007_0635_c_05L失本心王 則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007_0635_c_06L盡落陳言 終是死物也 得之於心者
007_0635_c_07L非但6)街談善說法要 至於鷰語 深
007_0635_c_08L談實相也 是故寶積禪師 聞哭聲
007_0635_c_09L踊悅身心 寶壽禪師 見諍拳 開豁
007_0635_c_10L面目者 以此也 此明禪敎深淺 ◆
007_0635_c_11L明珠在7)掌 弄去弄來

007_0635_c_12L
吾有一言 絕慮忘緣 兀然無事坐 春
007_0635_c_13L來草自靑

007_0635_c_14L
絕慮忘緣者 得之於心也 所謂8)
007_0635_c_15L道人也 於戱 其爲人也 本來無緣
007_0635_c_16L本來無事 飢來即食 困來即眠 綠
007_0635_c_17L水靑山 任意逍遙 漁村酒肆 自在
007_0635_c_18L9)閑 年代甲子10)捴不知 春來依舊
007_0635_c_19L*草自靑 此別11)歎一念12)廻光者 ◆
007_0635_c_20L將謂無人 賴有一箇

007_0635_c_21L「鎞」作「 (金+箆) 」{癸}「寶」作「實」{乙}「九」作
007_0635_c_22L「久」{癸}
「草」作「艸」{癸}次同「傳」無有{乙}
007_0635_c_23L「街」作「衒」{癸}「掌」作「手」{癸}「閑」作
007_0635_c_24L「閒」{癸}
「閑」作「眠」{癸}「捴」作「總」{癸}
007_0635_c_25L「歎」作「欲」{癸}
「廻」作「回」{癸}

007_0636_a_01L
敎門惟傳一心法 禪門惟傳見性法

007_0636_a_02L
心如鏡之體 性如鏡之光 性自淸
007_0636_a_03L淨 即時1)豁然 還得本心 2)此秘重
007_0636_a_04L得意一念 ◆重重山與水 淸白舊家
007_0636_a_05L

007_0636_a_06L
評曰心有二種 一本源心 二無明
007_0636_a_07L取相心也 性有二種 一本法性
007_0636_a_08L二性相相對性也 故禪敎者同迷
007_0636_a_09L守名生解 或以淺爲深 或以深爲
007_0636_a_10L淺 遂爲觀行大病故 於此辨之

007_0636_a_11L
然諸佛說經 3)先分別諸法 後說畢竟
007_0636_a_12L空 祖師示句 迹絶於意地 理顯於心
007_0636_a_13L

007_0636_a_14L
諸佛爲萬代依憑故 理須委示 祖師
007_0636_a_15L在即時度脫故 意使玄通 迹 祖師
007_0636_a_16L言迹也 意 學者意地也 ◆胡亂指
007_0636_a_17L注 臂不外曲

007_0636_a_18L
諸佛說弓 祖師說絃 佛說無礙之法
007_0636_a_19L方歸一味 拂此一味之迹 方現祖師所
007_0636_a_20L示一心 故云庭前栢樹子話 龍藏所未
007_0636_a_21L有底

007_0636_a_22L
說弓 曲也 說絃 直也 龍藏 龍宮
007_0636_a_23L之藏經也 僧問趙州 如何是祖師西
007_0636_a_24L來意 州答云 庭前栢樹子 此所謂

007_0636_b_01L格外禪旨也 ◆魚行水濁 鳥飛毛落

007_0636_b_02L
故學者 先以如實言敎 委辨不變隨緣
007_0636_b_03L二義 是自心之4)性相 頓悟漸修兩門
007_0636_b_04L是自行之始終 然後放下敎義 但將自
007_0636_b_05L心 現前一念 叅詳禪旨 則必有所得
007_0636_b_06L所謂出身5)活路

007_0636_b_07L
上根大智 不在此限 中下根者 不
007_0636_b_08L6)獵等也 敎義者 不變隨緣 頓悟
007_0636_b_09L漸修 有先有後 禪法者 一念中 不
007_0636_b_10L變隨緣 性相體用 元是一時 離即
007_0636_b_11L離非 是即非即 故宗師據法離言
007_0636_b_12L直指一念 見性成佛耳 放下敎義者
007_0636_b_13L以此 ◆明歷歷時 雲藏深谷 深密
007_0636_b_14L密處 日照晴空

007_0636_b_15L
大抵學者 須7)8)活句 莫*叅死句

007_0636_b_16L
活句下薦得 9)堪與佛祖爲師 死句
007_0636_b_17L下薦得 自救不了 此下特擧活句
007_0636_b_18L使自悟入 ◆要見臨濟 須是鐵漢

007_0636_b_19L
評曰 話頭有句意二門 *叅句者
007_0636_b_20L徑截門活句也 沒心路 沒語路
007_0636_b_21L無摸 (扌+索) 故也 *叅意者 圓頓門死
007_0636_b_22L句也 有理路 有語路 有聞解思
007_0636_b_23L想故也

007_0636_b_24L
凡本*叅公案上 切心做工夫 如雞抱

007_0636_c_01L10)卵 如猫捕鼠 如飢思食 如渴思水
007_0636_c_02L如兒憶母 必有透徹之期

007_0636_c_03L
祖師公案 有一千七百則 如狗子無
007_0636_c_04L佛性 庭前栢樹子 麻三斤 乾屎11)
007_0636_c_05L之流也 雞之抱卵 暖氣相續也 猫
007_0636_c_06L之捕鼠 心眼不動也 至於飢思食
007_0636_c_07L渴思水 兒憶母 皆出於眞心 非做
007_0636_c_08L作底心 故云切也 *叅禪無此切心
007_0636_c_09L能透徹者 無有是處

007_0636_c_10L
*叅禪須具三要 一有大信根 二有大
007_0636_c_11L憤志 三有大疑情 苟闕其一 如折足
007_0636_c_12L之鼎 終成廢器

007_0636_c_13L
佛云成佛者 信爲根本 永嘉云 修
007_0636_c_14L道者 先須立志 蒙山云 *叅禪者
007_0636_c_15L不疑言句 是爲大病 又云大疑之下
007_0636_c_16L必有大悟

007_0636_c_17L
日用應緣處 只擧狗子無佛性話 擧來
007_0636_c_18L擧去 疑來疑去 覺得沒理路 沒義路
007_0636_c_19L沒滋味 心頭熱悶時 便是當人 放身
007_0636_c_20L命處 亦是成佛作祖底基本也

007_0636_c_21L「豁」作「割」{癸}「此」作「比」{乙}「先」作
007_0636_c_22L「光」{乙}
「性」作「栍」{乙}「活」作「沽」{乙}
007_0636_c_23L「獵」作「躐」{甲}{丁}{己}{辛}{癸}ㆍ作「㯿」{乙}「叅」
007_0636_c_24L作「參」{癸}次同
「活」作「沽」{乙}「堪」作「㙋」
007_0636_c_25L{乙}
「卵」作「卯」{乙}「橛」作「撅」{甲}{乙}

007_0637_a_01L
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
007_0637_a_02L無 此一字子 宗門之一關 亦是摧
007_0637_a_03L許多惡知惡覺底器仗 亦是諸佛面
007_0637_a_04L目 亦是諸祖骨髓也 須透得此關然
007_0637_a_05L後 佛祖可期也 古人頌云 趙州露
007_0637_a_06L刃劒 寒霜光燄燄 擬議問如何 分
007_0637_a_07L身作兩段

007_0637_a_08L
話頭不得擧起處承當 不得思量卜度
007_0637_a_09L又不得將迷待悟 就不可思量處思量
007_0637_a_10L心無所之 如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
007_0637_a_11L又尋常計較安排底 是識情 隨生死遷
007_0637_a_12L流底 是識情 怕怖慞惶底 是識情 今
007_0637_a_13L人不知是病 只管在裏1)許 頭出頭沒

007_0637_a_14L
話頭有十種病 曰意根下卜度 曰揚
007_0637_a_15L眉瞬目處挅根 曰語路上作活計 曰
007_0637_a_16L文字中引證 曰擧起處承當 曰颺在
007_0637_a_17L無事匣裏 曰作有無會 曰作眞無會
007_0637_a_18L曰作道理會 曰將迷待悟也 離此十
007_0637_a_19L種病者 但擧話時 畧抖擻精神 只
007_0637_a_20L疑是箇甚麽

007_0637_a_21L
此事如蚊子上鐵牛 便不問如何若何
007_0637_a_22L2)觜不得處 棄命一攅 和身透入

007_0637_a_23L
重結上意 使*叅活句者 不得退屈
007_0637_a_24L古云*叅禪 須透祖師關 3)妙悟 要

007_0637_b_01L窮 心路絕

007_0637_b_02L
工夫如調絃之法 緊緩得其中 勤則近
007_0637_b_03L執着 忘則落無明 惺惺歷歷 密密綿
007_0637_b_04L綿

007_0637_b_05L
彈琴者曰 緩急得中然後 淸音普矣
007_0637_b_06L工夫亦如此 急則動血囊 忘則入鬼
007_0637_b_07L窟 不徐不疾 *妙在其中

007_0637_b_08L
工夫到行不知行 坐不知坐 當此之時
007_0637_b_09L八萬四千魔軍 在六根門頭伺候 隨心
007_0637_b_10L生設 心若不起 爭如之何

007_0637_b_11L
魔者 樂生死之鬼名也 八萬四千魔
007_0637_b_12L軍者 乃衆生八萬四千煩惱也 魔本
007_0637_b_13L無種 修行失念者 遂派其源也 衆
007_0637_b_14L生順其境故順之 道人逆其境故逆
007_0637_b_15L之 故云道高魔盛也 禪定中 或見
007_0637_b_16L孝子而䂨股 或見猪子而把鼻者 亦
007_0637_b_17L自心起見 感此外魔也 心若不起
007_0637_b_18L則種種伎倆 翻爲割水吹光也 古云
007_0637_b_19L壁隙風動 心隙魔侵

007_0637_b_20L
起心 是天魔 不起心 是陰魔 或起 或
007_0637_b_21L不起 是煩惱魔 然我正法中 本無如
007_0637_b_22L是事

007_0637_b_23L
大抵忘機 是佛道 分別 是魔境 然
007_0637_b_24L魔境夢事 何勞辨詰

007_0637_c_01L
工夫若打成一片 則縱今生透不得 眼
007_0637_c_02L光落地之時 不爲惡業所4)

007_0637_c_03L
業者無明也 禪者般若也 明闇不相
007_0637_c_04L敵 理固然也

007_0637_c_05L
大抵*叅禪者 還知四恩深厚麽 還知
007_0637_c_06L四大醜身 念念衰杇麽 還知人命在呼
007_0637_c_07L吸麽 生來値遇佛祖麽 及聞無上法
007_0637_c_08L生希有心麽 不離僧堂守節麽 不與鄰
007_0637_c_09L單雜話麽 切忌皷扇是非麽 話頭十二
007_0637_c_10L時中 明明不昧麽 對人接話時 無間
007_0637_c_11L斷麽 見聞覺知時 打成一片麽 返觀
007_0637_c_12L自己 捉敗佛祖麽 今生決定續佛慧命
007_0637_c_13L麽 起坐便宜時 5)還思地獄苦麽 此一
007_0637_c_14L報身 定脫輪廻麽 當八風境 心不動
007_0637_c_15L麽 此是*叅禪人日用中 點6)檢底道理
007_0637_c_16L古人云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
007_0637_c_17L此身

007_0637_c_18L
四恩者 父母君師施主恩也 四大醜
007_0637_c_19L身者 父之精一滴 母之血一滴者
007_0637_c_20L水大之濕也 精爲骨 血爲皮者 地
007_0637_c_21L大之堅也 精血一塊 不腐不爛者
007_0637_c_22L「許」作「 (言+乎) 」{己}{辛}「觜」作「嘴」{癸}「妙」作
007_0637_c_23L「玅」{癸}次同
「牽」作「率」{癸}「還」作「遙」
007_0637_c_24L{乙}
「檢」作「撿」{乙}{癸}

007_0638_a_01L火大之暖也 鼻孔先成 通出入息者
007_0638_a_02L風大之動也 阿難曰 欲氣麁濁 腥
007_0638_a_03L臊交遘 此所以醜身也 念念衰杇者
007_0638_a_04L頭上光陰 刹那不停 面自皺而髮自
007_0638_a_05L白 如云今旣不如昔 後當不如今
007_0638_a_06L此無常之體也 然無常之鬼 以殺爲
007_0638_a_07L戱 實念念可畏也 呼者 出息之火
007_0638_a_08L也 吸者 入息之風也 人命寄托 只
007_0638_a_09L在出入息也 八風者 順逆二境也
007_0638_a_10L地獄苦者 人間六十劫 泥犂一晝夜
007_0638_a_11L鑊湯爐炭劒樹刀山之苦 口不可形
007_0638_a_12L言也 人身難得 甚於海中之鍼1)
007_0638_a_13L於此愍而警之

007_0638_a_14L
評曰上來法語 如人飮水 冷暖自
007_0638_a_15L知 聦明不能敵業 乾慧未2)免苦
007_0638_a_16L輪 各須察念 勿以自謾

007_0638_a_17L
學語之軰 說時似悟 對境還迷 所謂
007_0638_a_18L言行 相違者也

007_0638_a_19L
此結上自謾之意 言行相違 虛實可
007_0638_a_20L

007_0638_a_21L
若欲敵生死 須得這一念子 爆地一破
007_0638_a_22L方了得生死

007_0638_a_23L
爆 打破漆桶3)聲 打破漆桶然後 生
007_0638_a_24L死可敵也 諸佛因地法行者 只此而

007_0638_b_01L

007_0638_b_02L
然一念子 爆地一破然後 須訪明師
007_0638_b_03L決擇正眼

007_0638_b_04L
此事極不容易 須生慚愧始得 道如
007_0638_b_05L大海 轉入轉深 愼勿得小爲足 悟
007_0638_b_06L後若不見人 則醍醐上味 翻成毒藥

007_0638_b_07L
古德云 只貴子眼正 不貴汝行履處

007_0638_b_08L
昔仰山荅潙山問云 涅槃經四十卷
007_0638_b_09L緫是魔說 此仰山之正眼也 仰山又
007_0638_b_10L問行履處 潙山答曰 只貴子眼正4)

007_0638_b_11L此所以先開正眼而後 說行履也 故
007_0638_b_12L云若欲修行 先須頓悟

007_0638_b_13L
願諸道者 深信自心 不自屈 不自高

007_0638_b_14L
此心平等 本無凡聖 然約人 有迷
007_0638_b_15L悟凡聖也 因師激發 忽悟眞我 與
007_0638_b_16L佛無殊者 頓也 此所以不自屈 如
007_0638_b_17L云本來無一物也 因悟斷習 轉凡成
007_0638_b_18L聖者 漸也 此所以不自高 如云時
007_0638_b_19L時勤拂拭也 屈者 敎學者病也 高
007_0638_b_20L者 禪學者病也 敎學者 不信禪門
007_0638_b_21L有悟入之秘5)訣 深滯權敎 別執眞
007_0638_b_22L妄 不修觀行 數他珎寶故 自生退
007_0638_b_23L屈也 禪學者 不信敎門有修斷之
007_0638_b_24L6)正路 染習雖起 不生慚愧 果級雖

007_0638_c_01L初 多有法慢故 發言過高也 是故
007_0638_c_02L得意修心者 不自屈 不自高也

007_0638_c_03L
評曰不自屈不自高者 略擧初心
007_0638_c_04L因該果海 則雖信之一位也 廣擧
007_0638_c_05L菩薩果徹因源 則五十五位也

007_0638_c_06L
迷心修道 但助無明

007_0638_c_07L
悟若未徹 修豈稱眞哉 悟修之義
007_0638_c_08L如膏明相賴 目足相資

007_0638_c_09L
修行之要 但盡凡情 別無7)聖解

007_0638_c_10L
病盡藥除 還是本人

007_0638_c_11L
不用捨衆生心 但莫染汚自性 求正法
007_0638_c_12L是邪

007_0638_c_13L
捨者求者 皆是染汚也

007_0638_c_14L
斷煩惱 名二乘 煩惱不生 名大涅槃

007_0638_c_15L
斷者 能所也 不生者 無能所也

007_0638_c_16L
須虛懷自照 信一念緣起無生

007_0638_c_17L
此單明性起

007_0638_c_18L
諦觀殺盜8)淫妄 從一心上起 當處便
007_0638_c_19L寂 何須更斷

007_0638_c_20L
此雙明性相

007_0638_c_21L
經云不起一念 名爲永斷無明 又
007_0638_c_22L「故」作「境」{癸}「免」作「兔」{乙}「聲」下有
007_0638_c_23L「以」{癸}
「云云」作「云」{癸}「訣」作「 (言+夫) 」{丁}
007_0638_c_24L{己}{辛}
「正」作「五」{乙}「聖」無有{乙}「淫」
007_0638_c_25L作「婬」{癸}

007_0639_a_01L云念起即覺

007_0639_a_02L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
007_0639_a_03L漸次

007_0639_a_04L
心爲幻師也 身爲幻城也 世界幻衣
007_0639_a_05L也 名相幻食也 至於起心動念 言
007_0639_a_06L妄言眞 無非幻也 又無始幻無明
007_0639_a_07L皆從覺心生 幻幻如空花幻滅 名不
007_0639_a_08L動 故夢瘡求醫者 1)寤來無方便 知
007_0639_a_09L幻者 亦如是

007_0639_a_10L
衆生於無生中 妄見生死涅槃 如見空
007_0639_a_11L花起滅

007_0639_a_12L
性本無生故 無生 涅也 空本無花故
007_0639_a_13L無起 滅也 見生死2)者 如見空花3)
007_0639_a_14L也 見涅槃者 如見空花4)滅也 然起
007_0639_a_15L本無起 滅本無滅 於此二見 不用
007_0639_a_16L5)窮詰 是故思益經云 諸佛出世 非
007_0639_a_17L爲度衆生 只爲度生死涅槃二見耳

007_0639_a_18L
菩薩度衆生入滅度 又實無衆生得滅
007_0639_a_19L

007_0639_a_20L
菩薩只以念念 爲衆生也 了念體空
007_0639_a_21L者 度衆生也 念旣空寂者 實無衆
007_0639_a_22L生得滅度也 此上論信解

007_0639_a_23L
理雖頓悟 事非頓除

007_0639_a_24L
文殊達天眞 普賢明緣起 解似電光

007_0639_b_01L行同窮子 此下論修證

007_0639_b_02L
帶婬修禪 如蒸沙作飯 帶殺修禪 如
007_0639_b_03L塞耳呌聲 帶偸修禪 如漏巵求滿 帶
007_0639_b_04L妄修禪 如刻糞爲香 縦有多智 皆成
007_0639_b_05L魔道

007_0639_b_06L
此明修行軌則 三無漏學也 小乘禀
007_0639_b_07L法爲戒 粗治其末 大乘攝心爲戒
007_0639_b_08L細絶其本 然則法戒無身犯 心戒無
007_0639_b_09L思犯也 婬者 斷淸淨 殺者 斷慈悲
007_0639_b_10L盜者 斷福德 妄者 斷眞實也 能成
007_0639_b_11L智慧 縱得六神通 如不斷殺盜婬妄
007_0639_b_12L則必落魔道 永失菩提正路矣 此四
007_0639_b_13L戒 百戒之根故 別明之 使無思犯
007_0639_b_14L也 無憶曰戒 無念曰定 莫妄曰慧
007_0639_b_15L又戒爲捉賊 定爲縛賊 慧爲殺賊
007_0639_b_16L又戒器完固 定水澄淸 慧月方現
007_0639_b_17L此三學者 實爲萬法之源故 特明之
007_0639_b_18L使無諸漏也

007_0639_b_19L
靈山會上 豈有無行佛 少林門下
007_0639_b_20L豈有妄語祖

007_0639_b_21L
無德之人 不依佛戒 不護三業 放逸
007_0639_b_22L懈怠 輕慢6)他人 7)較量是非 而爲根
007_0639_b_23L

007_0639_b_24L
一破心戒 百過俱生

007_0639_c_01L
8)評曰如此魔徒 末法熾盛 惱亂
007_0639_c_02L正法 學者詳之

007_0639_c_03L
若不持戒 尙不得疥癩野干之身 況淸
007_0639_c_04L淨菩提果 可冀乎

007_0639_c_05L
重戒如佛 佛常在焉 須草繫鵝珠
007_0639_c_06L以爲先9)

007_0639_c_07L
欲脫生死 先斷貪欲及10)諸愛渴

007_0639_c_08L
愛爲輪廻之本 欲爲受生之緣 佛云
007_0639_c_09L婬心不除 塵不可出 又云恩愛一縛
007_0639_c_10L11)着 牽人入罪門 渴者 情愛之至切
007_0639_c_11L

007_0639_c_12L
無礙淸淨慧 皆因禪定生

007_0639_c_13L
超凡入聖 坐脫立亡者 皆禪定之力
007_0639_c_14L也 故云欲求聖道 離此無路

007_0639_c_15L
心在定 則能知世間生滅諸相

007_0639_c_16L
虛隙日光 纎12)埃擾擾 淸潭水底 影
007_0639_c_17L像昭昭

007_0639_c_18L
見境心不起 名不生 不生名無念 無
007_0639_c_19L念名解脫

007_0639_c_20L「寤」作「窹」{乙}{癸}「者」作「翳」{乙}「起」作
007_0639_c_21L「滅」{丁}
「滅」作「起」{丁}「窮」作「窺」又冠
007_0639_c_22L註曰窺疑窮{癸}
「他」作「佗」{癸}次同「較」
007_0639_c_23L作「輕」{癸}
「評」作「平」{乙}「噵」作「導」{甲}
007_0639_c_24L{乙}{丁}{己}{辛}
「諸」作「除」{甲}{乙}{丁}{己}{辛}「着」
007_0639_c_25L作「著」{癸}次同
「埃」作「挨」{丁}{己}{辛}

007_0640_a_01L
戒也 定也 慧也 擧一具三 不是單
007_0640_a_02L

007_0640_a_03L
修道證滅 是亦非眞也 心法本寂 乃
007_0640_a_04L眞滅也 故曰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007_0640_a_05L
眼不自見 見眼者妄也 故妙首思量
007_0640_a_06L淨名杜默 此下散擧細行

007_0640_a_07L
貧人來乞 隨分施與 同體大悲 是眞
007_0640_a_08L布施

007_0640_a_09L
自*他爲一曰同體 空手來 空手去
007_0640_a_10L吾家活計

007_0640_a_11L
有人來害 當自攝心 勿生嗔恨 一念
007_0640_a_12L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

007_0640_a_13L
煩惱雖無量 嗔慢爲甚 涅槃云 塗
007_0640_a_14L割兩無心 嗔如冷雲中 霹靂起火來

007_0640_a_15L
若無忍行 萬行不成

007_0640_a_16L
行門雖無量 慈忍爲根源 忍心如幻
007_0640_a_17L夢 辱境若龜毛

007_0640_a_18L
1)本眞心 第一精進

007_0640_a_19L
若起精進心 是妄 非精進 故云莫
007_0640_a_20L妄想莫妄想 懈怠者 常常望後 是
007_0640_a_21L自棄人也

007_0640_a_22L
持呪者 現業易制 自行可違 宿業難
007_0640_a_23L除 必借神力

007_0640_a_24L
摩登得果 信不誣矣 故不持神呪

007_0640_b_01L遠離魔事者 無有是處

007_0640_b_02L
禮拜者 敬也伏也 恭敬眞性 屈伏無
007_0640_b_03L

007_0640_b_04L
身口意淸淨 則佛出世

007_0640_b_05L
念佛者 在口曰誦 在心曰念 徒誦失
007_0640_b_06L念 於道無益

007_0640_b_07L
阿彌陁佛六字法門 定出輪廻之捷
007_0640_b_08L徑也 心則緣佛境界 憶持不忘 口
007_0640_b_09L則稱佛名號 分明不亂 如是心口相
007_0640_b_10L應 名曰念佛

007_0640_b_11L
2)評曰五祖云 守本眞心 勝念十
007_0640_b_12L方諸佛 六祖云 常念*他佛 不免
007_0640_b_13L生死 守我本心 即到彼岸 又云
007_0640_b_14L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又云迷
007_0640_b_15L人念佛求生 悟人自淨其心 又云
007_0640_b_16L大抵衆生 悟心自度 佛不能度衆
007_0640_b_17L
如上諸德 直指本心 別無
007_0640_b_18L方便方將一法
便逗諸根
理實如是 然迹門實
007_0640_b_19L有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有四十八
007_0640_b_20L大願 凡念十聲者 承此願力 徃
007_0640_b_21L生蓮胎 徑脫輪廻 三世諸佛 異
007_0640_b_22L口同音 十方菩薩 同願徃生 又
007_0640_b_23L况古今徃生之人 傳記昭昭 願諸
007_0640_b_24L行者 愼勿錯認 勉之勉之

007_0640_c_01L
梵語阿彌陀 此云無量壽 亦云無
007_0640_c_02L量光 十方三世 第一佛號也 因
007_0640_c_03L名法藏比丘 對世自在王佛 發四
007_0640_c_04L十八願云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
007_0640_c_05L世界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蝡動之
007_0640_c_06L流 念我名十聲者 必生我刹中
007_0640_c_07L不得是願 終不成佛
先聖云 唱
007_0640_c_08L佛一聲 天魔喪膽 名除鬼3)簿 蓮
007_0640_c_09L出金池 又懺法云 自力*他力 一
007_0640_c_10L遲一速 欲越海者 種樹作船 遲
007_0640_c_11L也 比自力也 借船越海 速也 比
007_0640_c_12L佛力也 又曰世間稚兒 迫於水火
007_0640_c_13L高聲大呌 則父母聞之 急走救援
007_0640_c_14L如人臨命終時 高聲念佛 則佛具
007_0640_c_15L神通 決定來迎爾 是故大聖慈悲
007_0640_c_16L勝於父母也 衆生生死 甚於水火
007_0640_c_17L也 有人云 自心淨土 淨土不可
007_0640_c_18L生 自性彌陀 彌陀不可見 此言
007_0640_c_19L似是而非也 彼佛無貪無嗔 我亦
007_0640_c_20L無貪嗔乎 彼佛變地獄 作蓮花
007_0640_c_21L易於反掌 我則以業力 常恐自墮
007_0640_c_22L於地獄 況變作蓮花乎 彼佛觀無
007_0640_c_23L「本」作「木」{乙}此評曰文 底本與註釋不分
007_0640_c_24L故 編者改行錄之
「簿」作「薄」{丙}

007_0641_a_01L盡世界 如在目前 我則隔壁事
007_0641_a_02L猶不知 況見十方世界 如目前乎
007_0641_a_03L是故人人 性則雖佛 而行則衆生
007_0641_a_04L論其相用 天地懸隔 圭峯云 設
007_0641_a_05L實頓悟 終須漸行 誠哉是言也
007_0641_a_06L然則寄語自性彌陀者 豈有天生
007_0641_a_07L釋迦自然彌陀耶 須自忖量 人豈
007_0641_a_08L不自知 臨命終時 生死苦際 定
007_0641_a_09L得自在否 若不如是 莫以一時貢
007_0641_a_10L高 却致永劫沉墮 又馬鳴龍樹
007_0641_a_11L悉是祖師 皆明垂言敎 深勸徃生
007_0641_a_12L我何人哉 不欲徃生 又1)佛自云
007_0641_a_13L西方去此遠2)矣 十3)
八千

007_0641_a_14L此爲鈍根說相也 又云西方去此
007_0641_a_15L不遠 即心
是佛
此爲利根說
007_0641_a_16L性也 敎有權實 語有顯密 若解
007_0641_a_17L行相應者 遠近俱通也 故祖師門
007_0641_a_18L下 亦有或喚阿彌佛者 4)
或喚主
007_0641_a_19L人公者
5)

007_0641_a_20L
聽經有經耳之緣 隨喜之福 幻 (身+丘) 有盡
007_0641_a_21L實行不亡

007_0641_a_22L
此明智學 如食金剛 勝施七寶 壽
007_0641_a_23L師云 聞而不信 尙結佛種之因 學
007_0641_a_24L而不成 猶6)盖人天之福

007_0641_b_01L
看經 若不向自己上做工夫 雖看盡萬
007_0641_b_02L藏 猶無益也

007_0641_b_03L
此明愚學 如春禽晝啼 秋蟲夜鳴
007_0641_b_04L密師云 識字看經 元不證悟 銷文
007_0641_b_05L釋義 唯熾貪嗔邪見

007_0641_b_06L
學未至於道 衒耀見聞 徒以口舌辯利
007_0641_b_07L相勝者 如厠屋塗丹雘

007_0641_b_08L
別明末世愚學 學本修性 7)全習爲
007_0641_b_09L人 是誠何心哉

007_0641_b_10L
出家人習外典 如以刀割泥 泥無所用
007_0641_b_11L而刀自傷焉

007_0641_b_12L
門外長者子 還入火宅中

007_0641_b_13L
出家爲僧 豈細事乎 非求安逸也 非
007_0641_b_14L求溫飽也 非求利名也 爲生死也 爲
007_0641_b_15L斷煩惱也 爲續佛慧命也 爲出三界度
007_0641_b_16L衆生也

007_0641_b_17L
可謂衝天大丈夫

007_0641_b_18L
佛云無常之火 燒諸世間 又云衆生苦
007_0641_b_19L火 四面俱焚 又云諸煩惱賊 常伺殺
007_0641_b_20L人 道人宜自警悟 如救頭燃

007_0641_b_21L
身有生老病死 界有成住壞空 心有
007_0641_b_22L生住異滅 此無常苦火 四面俱焚者
007_0641_b_23L8)謹白叅玄人 光陰莫虛度

007_0641_b_24L
貪世浮名 枉功勞形 營求世利 業火

007_0641_c_01L加薪

007_0641_c_02L
貪世浮名者 有人詩云 鴻飛天末迹
007_0641_c_03L留沙 人去黃泉名在家 營求世利者
007_0641_c_04L有人詩云 采得百花成蜜後 不知辛
007_0641_c_05L苦爲誰甜 枉功勞形者 鑿9)氷雕刻
007_0641_c_06L不用之巧也 業火加薪者 10)麁弊色
007_0641_c_07L香 致火之具也

007_0641_c_08L
名利衲子 不如草衣野人

007_0641_c_09L
唾金輪入雪山 千世尊不易之軌則
007_0641_c_10L末世羊質虎皮之軰 不識廉耻 望風
007_0641_c_11L隨勢 陰媚取寵 噫 其懲也夫

007_0641_c_12L
心染世利者 阿附權門 趨走風塵
007_0641_c_13L返取笑於俗人 此衲子以羊質 證
007_0641_c_14L此多行 以懲也夫三字結之 此三
007_0641_c_15L字 文出11)莊子

007_0641_c_16L
佛云云何賊人 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
007_0641_c_17L造種種業

007_0641_c_18L
末法比丘 有多般名字 或12)鳥鼠僧
007_0641_c_19L或啞羊僧 或秃居士 或地獄滓 或
007_0641_c_20L「佛」無有 {癸}「矣」作「夫」{癸}「萬」作「方」
007_0641_c_21L又冠註曰方疑万{癸}
「慧」作「惠」{癸}「巖」
007_0641_c_22L作「岩」{癸}
「盖」作「益」{癸}「全」作「金」{乙}
007_0641_c_23L「謹」作「 (言+荳) 」{乙}「氷」作「水」{辛}「麁」作
007_0641_c_24L「麤」{癸}次同
「莊」作「藏」{乙}「鳥」作「烏」
007_0641_c_25L{乙}{癸}

007_0642_a_01L被袈裟賊 噫 其所以以此

007_0642_a_02L
裨販如來者 撥因果排罪福 沸騰
007_0642_a_03L身口 迭起愛憎 可謂愍也 避僧
007_0642_a_04L避俗曰*鳥鼠 舌不說法曰啞羊
007_0642_a_05L僧形俗心曰秃居士 罪重不遷曰
007_0642_a_06L地獄滓 賣佛營生曰被袈裟賊 以
007_0642_a_07L被袈裟賊 證此多名 以此二字結
007_0642_a_08L之 此二字文出老子

007_0642_a_09L
於戱 佛子一衣一食 莫非農夫之血
007_0642_a_10L織女1)之苦 道眼未明 如何消得

007_0642_a_11L
傳燈 一道人道眼未明故 身爲木菌
007_0642_a_12L以還信施

007_0642_a_13L
故曰要識披毛戴角底麽 即今虛受信
007_0642_a_14L施者 是有人未飢而食 未寒而衣 是
007_0642_a_15L誠何心哉 都不思目前之樂 便是身後
007_0642_a_16L之苦也

007_0642_a_17L
智論 一道人五粒粟 受牛身 生償
007_0642_a_18L筋骨 死還皮肉 虛受信施 報應如
007_0642_a_19L

007_0642_a_20L
故曰寧以熱鐵纒身 不受信心人衣 寧
007_0642_a_21L以洋銅灌口 不受信心人食 寧以鐵鑊
007_0642_a_22L投身 不受信心人房舍等

007_0642_a_23L
梵網經云 不以破戒之身 受信心人
007_0642_a_24L種種供養 2)及種種施物 菩薩若不

007_0642_b_01L發是願 則得輕垢罪

007_0642_b_02L
故曰道人 進食如進毒 受施如受箭
007_0642_b_03L幣厚言甘 道人所畏

007_0642_b_04L
進食如進毒者 畏喪其道眼也 受施
007_0642_b_05L如受箭者 畏失其道果也

007_0642_b_06L
故曰修道之人 如一塊磨刀之石 張三
007_0642_b_07L也來磨 李四也來磨 磨來磨去 別人
007_0642_b_08L刀快 而自家石漸消 然有人更嫌*他
007_0642_b_09L人 不來我石上磨 實爲可惜

007_0642_b_10L
如此道人 平生所向 只在溫飽

007_0642_b_11L
故古語亦有之 曰三途苦未是苦 袈裟
007_0642_b_12L3)失人身 始是苦也

007_0642_b_13L
古人云 今生未明心 滴水也難消
007_0642_b_14L此所以袈裟下 失人身也 佛子佛子
007_0642_b_15L憤之激之 此章始起於一於戱 終結
007_0642_b_16L於一古語 中間4)紬繹許多故曰字
007_0642_b_17L亦一段文法也

007_0642_b_18L
咄哉 此身九孔常流 百千癰疽 一片
007_0642_b_19L薄皮 又云草囊盛糞 膿血之聚 臭穢
007_0642_b_20L可鄙 無貪惜之 何況百年5)將養 一息
007_0642_b_21L背恩

007_0642_b_22L
上來諸業 皆由此身 發聲叱咄 深
007_0642_b_23L有警也 此身諸愛根本 了之虛妄
007_0642_b_24L則諸愛自除 如其耽着 則起無量過

007_0642_c_01L患 故於此特明之 以開修道之眼
007_0642_c_02L

007_0642_c_03L
評曰四大無6)主故 一爲假四寃
007_0642_c_04L四大背恩故 一爲養四蛇 我不了
007_0642_c_05L虛妄故 爲*他人也嗔之慢之 *他
007_0642_c_06L人亦不了虛妄故 爲我也嗔之慢
007_0642_c_07L之 若二鬼之爭一屍也 一屍之爲
007_0642_c_08L體也 一曰泡聚 一曰夢聚 一曰
007_0642_c_09L苦聚 一曰糞聚 非徒速杇 亦甚
007_0642_c_10L鄙陋 上七孔 常流涕唾 下二孔
007_0642_c_11L常流屎尿 故須十二時中 潔淨身
007_0642_c_12L器 以*叅衆數 凡行*麁不淨者
007_0642_c_13L善神必背去 因果經云 將不淨手
007_0642_c_14L執經卷 在佛前 涕唾者 必當獲
007_0642_c_15L厠蟲報 文殊經云 大小便時 狀
007_0642_c_16L如木石 愼勿語言作聲 又勿畵壁
007_0642_c_17L書字 又勿吐痰入厠中 又云登厠
007_0642_c_18L不洗淨者 不得坐禪7)床 不得登
007_0642_c_19L寶殿 律云初入厠時 先須彈指三
007_0642_c_20L下 以警在穢之鬼 默誦神呪 各七
007_0642_c_21L遍 初誦入厠呪曰8)홈로다아바하
唵狠嚕陀耶 莎訶

007_0642_c_22L「之」無有{癸}「及」作「乃」{癸}「失人身始」
007_0642_c_23L作「以袈裟下」{丁}{己}
「紬」作「細」{丁}{壬}「將」
007_0642_c_24L作「長」{乙}
「主」作「生」{癸}「床」作「狀」又
007_0642_c_25L冠註曰狀疑牀{关}
正音傍點省略{編}次同

007_0643_a_01L次誦洗淨呪曰옴하나 1)리데바하
唵賀曩2)密 㗚帝莎訶

007_0643_a_02L右手執瓶 左手用無
名指
洗之 淨
007_0643_a_03L水旋旋傾之 *着實洗淨 次誦洗
007_0643_a_04L手呪曰3)주가 라야바하
唵 主迦囉4)野 莎 訶
次誦去穢
007_0643_a_05L呪曰옴시리예 바혜바하
唵室利曳5)婆醘娑嚩賀
次誦淨身
007_0643_a_06L呪曰옴 바6)라놔가닥 7)바하
8)跋 折囉惱迦吒娑 嚩賀
此五
007_0643_a_07L神呪 有大威德 諸惡鬼神 聞必
007_0643_a_08L拱手 若不如法誦持 則雖用七恒
007_0643_a_09L河水 洗至金剛際 亦不得身器淸
007_0643_a_10L淨 又云9)洗淨 須用冷水 洗手須
007_0643_a_11L用皂角 又木屑灰泥 亦通 若不
007_0643_a_12L用灰泥 則觸水淋其手背 垢穢尙
007_0643_a_13L存 禮佛誦經必得罪
此登厠洗
007_0643_a_14L淨之法 亦是道人 日用行實 故
007_0643_a_15L略引經語 并附于此

007_0643_a_16L
有罪即懺悔 發業即慚愧 有丈夫氣象
007_0643_a_17L又改過自新 罪隨心滅

007_0643_a_18L
懺悔者 懺其前愆 悔其後過 慚愧
007_0643_a_19L者 慚責於內 愧發於外 然心本空
007_0643_a_20L寂 罪業無寄

007_0643_a_21L
道人宜應端心 以質直爲本 一瓢一衲
007_0643_a_22L旅泊無累

007_0643_a_23L
佛云心如直絃 又云直心是道塲 若
007_0643_a_24L不耽*着此身 則必旅泊無累

007_0643_b_01L
凡夫取境 10)道人取心 心境兩忘 乃是
007_0643_b_02L眞法

007_0643_b_03L
取境者 如鹿之趂空花也 取心者
007_0643_b_04L如猿之捉水月也 境心雖殊 取病則
007_0643_b_05L一也 此合論凡夫二乘 ◆天地尙空
007_0643_b_06L秦日月 山河不見漢君臣

007_0643_b_07L
聲聞宴坐林中 被魔王捉 菩薩遊戱世
007_0643_b_08L間 外魔不11)

007_0643_b_09L
聲聞 取靜爲行故 心動 心動則鬼
007_0643_b_10L見也 菩薩 性自空寂故 無迹 無迹
007_0643_b_11L則外魔不見 此合論二乘菩薩 ◆三
007_0643_b_12L月懶遊花下路 一家愁12)閉雨中門

007_0643_b_13L
凡人臨命終時 但觀五蘊皆空 四大無
007_0643_b_14L我 眞心無相 不去不來 生時性亦不
007_0643_b_15L生 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 心境13)
007_0643_b_16L如 但能如是 直下頓了 不爲三世所
007_0643_b_17L拘繫 便是出世自由人也 若見諸佛
007_0643_b_18L無心隨去 若見地獄 無心怖畏 但自
007_0643_b_19L無心 同於法界 此即是要節也 然則
007_0643_b_20L平常是因 臨終是果 道人須*着眼看

007_0643_b_21L
怕死老年親釋迦 ◆14)好向此時明自
007_0643_b_22L己 百年光影轉頭非

007_0643_b_23L
凡人臨命終時 若一毫毛 凡聖情量不
007_0643_b_24L盡 思慮未忘 向驢胎馬腹裏托質 泥

007_0643_c_01L犂鑊湯中煮煠 乃至依前再爲螻蟻蚊
007_0643_c_02L

007_0643_c_03L
白雲云 設使一毫毛 凡聖情念淨盡
007_0643_c_04L亦未免入驢胎馬腹中 二見星飛 散
007_0643_c_05L入諸趣 ◆烈火茫茫 寶劒當門

007_0643_c_06L
評曰此二節 特開宗師無心合道
007_0643_c_07L門 權遮敎中念佛求生門 然根器
007_0643_c_08L不同 志願亦異 各各如是 兩不
007_0643_c_09L相妨 願諸道者 平常隨分 各自
007_0643_c_10L15)勞力 最後刹那 莫生疑悔

007_0643_c_11L
禪學者 本地風光 若未發明 則孤峭
007_0643_c_12L玄關 擬從何透 徃徃斷滅空以爲禪
007_0643_c_13L無記空 以爲道 一切俱無 以爲高見
007_0643_c_14L此㝠然頑空受病幽矣 今天下之言禪
007_0643_c_15L者 多坐在此病

007_0643_c_16L
向上一關 措足無門 雲門云 光不
007_0643_c_17L透脫 有兩種病 透過法身 亦有兩
007_0643_c_18L種病 須一一透得 始得 ◆不行芳
007_0643_c_19L草路 難至落花村

007_0643_c_20L「리」作「라」{乙}「密」作「蜜」{乙}「주」作
007_0643_c_21L「쥬」{乙}{戊}
「野」作「嘢」{乙}「婆」作「 ((口+皮)/女) 」{丁}
007_0643_c_22L「」無有{丁}「바」作「비」{乙}「跋」作「 (工+交)
007_0643_c_23L{乙}
「洗淨須用冷水」無有{乙}「道」下有「道」
007_0643_c_24L{乙}
「覓」作「見」{癸}「閉」作「閑」{丁}{己}{辛}
007_0643_c_25L「一如」作「如一」{乙}「好」作「如」{癸}「勞」
007_0643_c_26L作「努」{甲}{乙}

007_0644_a_01L
宗師亦有多病 病在耳目者 以瞠眉努
007_0644_a_02L目 側耳點頭爲禪 病在口舌者 以顚
007_0644_a_03L言倒語 胡喝亂喝爲禪 病在手足者
007_0644_a_04L以進前退後 指東畵西爲禪 病在心腹
007_0644_a_05L者 以窮玄究1)2)超情離見爲禪 據
007_0644_a_06L實而論 無非是病

007_0644_a_07L
殺父母者 佛前懺悔 謗般若者 懺
007_0644_a_08L悔無路 ◆空中撮影非爲*妙 物外
007_0644_a_09L追蹤豈俊機

007_0644_a_10L
本分宗師 全提此句 如木人唱拍 紅
007_0644_a_11L爐點雪 亦如石火電光 學者實不可擬
007_0644_a_12L議也 故古人知師3)恩曰 不重先師道
007_0644_a_13L德 只重先師不爲我說破

007_0644_a_14L
不道不道 恐上紙墨 ◆箭穿江月影
007_0644_a_15L須是射鵰人

007_0644_a_16L
大抵學者 先須詳辨宗途 昔馬祖一喝
007_0644_a_17L也 百丈耳䏊 黃蘗吐舌 這一喝 便是
007_0644_a_18L拈花消息 亦是達摩 初來底面目 吁
007_0644_a_19L此臨濟宗之淵源

007_0644_a_20L
識法者懼 和聲便打 ◆杖子一枝無
007_0644_a_21L節目 慇懃分付夜行人

007_0644_a_22L
昔馬祖一喝也 百丈得大機 黃蘖
007_0644_a_23L得大用 大機者 圓應爲義 大用
007_0644_a_24L者 直截爲義 事見傳燈錄

007_0644_b_01L
大凡祖師宗途有五 曰臨濟宗 曰
007_0644_b_02L曹洞宗 曰雲門宗 曰潙仰宗 曰
007_0644_b_03L法眼宗

007_0644_b_04L
〔臨濟宗〕 本師釋迦佛 至三十三
007_0644_b_05L世 六祖慧能大師下直傳 曰南嶽
007_0644_b_06L懷讓 曰馬祖道一 曰百丈懷海
007_0644_b_07L曰黃蘗希運 曰臨濟義玄 曰興化
007_0644_b_08L存奬 曰南院4)道顒 曰風穴延沼
007_0644_b_09L曰首山省念 曰5)汾陽善昭 曰慈
007_0644_b_10L明椘圓 曰楊歧方會 曰白雲守
007_0644_b_11L端 曰五祖法演 6)曰圓悟克勤 曰
007_0644_b_12L徑山宗杲禪師等

007_0644_b_13L
〔曹洞宗〕 六祖下傍傳 曰靑原行
007_0644_b_14L思 曰石頭希遷 曰藥山惟儼 曰
007_0644_b_15L雲巖曇晟 曰洞山良价 曰曹山耽
007_0644_b_16L章 曰雲居道膺禪師等

007_0644_b_17L
〔雲門宗〕 馬祖傍傳 曰天王道悟
007_0644_b_18L曰龍潭崇信 曰德山宣鑑 曰雪峯
007_0644_b_19L義存 曰雲門文偃 曰雪竇重顯
007_0644_b_20L曰天衣義懷禪師等

007_0644_b_21L
〔潙仰宗〕 百丈傍傳 曰潙山靈祐
007_0644_b_22L曰仰山慧寂 曰香嚴智閑 曰南塔
007_0644_b_23L7)涌 曰芭蕉慧淸 曰霍山景通
007_0644_b_24L曰無8)著文喜禪師等

007_0644_c_01L
〔法眼宗〕 雪峯傍傳 曰玄沙師備
007_0644_c_02L曰地藏桂琛 曰法眼文益 曰天台
007_0644_c_03L德韶 曰永明延壽 曰龍濟紹修
007_0644_c_04L曰南臺守安禪師等

007_0644_c_05L
〔臨濟家風〕赤手單刀 殺佛殺祖
007_0644_c_06L辨古今於玄要 驗龍蛇於主賔 操
007_0644_c_07L金剛寶劒 掃除竹木精靈 9)奮獅
007_0644_c_08L子全威 震裂狐狸心膽 要識臨濟
007_0644_c_09L宗麽 靑天轟霹靂 平地起波濤

007_0644_c_10L
〔曹洞家風〕 10)權開五位 善接三
007_0644_c_11L根 橫抽寶劒 斬諸見稠林 妙11)
007_0644_c_12L弘通 截萬機穿鑿 威音那畔 滿
007_0644_c_13L目烟光 空劫已前 一壺風月 要
007_0644_c_14L識曹洞宗麽 佛祖未生空劫外 正
007_0644_c_15L偏不落有無機

007_0644_c_16L
〔雲門家風〕 劒鋒有路 鐵壁無門
007_0644_c_17L掀翻露布葛藤 剪却常情見解 迅
007_0644_c_18L電不及思量 烈焰寧容湊泊 要識
007_0644_c_19L雲門宗麽 12)柱杖子 (足+孛) 跳上天 盞
007_0644_c_20L「妙」作「玅」{癸}次同「超」作「起」{丁}{辛}
007_0644_c_21L「恩」作「思」{乙}
「道」作「首」{癸}「汾」作「分」
007_0644_c_22L{丙}
「曰圓…宗杲」十字 底本二行小文字 編
007_0644_c_23L者作本文活字
「涌」作「漏」{癸}「著」作「着」
007_0644_c_24L{乙}
「奮」作「奪」{癸}「權」作「㩲」{丁}{己}{辛}
007_0644_c_25L「恊」作「協」{甲}「柱」作「拄」{癸}

007_0645_a_01L子裏諸佛說法

007_0645_a_02L
〔潙仰家風〕 師資唱和 父子一家
007_0645_a_03L脇下書字 頭角崢嶸 室中驗人
007_0645_a_04L獅子腰折 離四句絕百非 一1)
007_0645_a_05L粉碎 有兩口無一舌 九曲珠通
007_0645_a_06L要識潙仰宗麽 斷碑橫古路 鐵牛
007_0645_a_07L2)眠少室

007_0645_a_08L
〔法眼家風〕 言中有響 句裏藏鋒
007_0645_a_09L髑髏常3)干世界 鼻孔磨觸家風
007_0645_a_10L風柯月渚 顯露眞心 翠竹黃花
007_0645_a_11L宣明妙法 要識法眼宗麽 風送斷
007_0645_a_12L4)歸嶺去 月和流水過橋來

007_0645_a_13L
〔別明臨濟宗旨〕 大凡一句中具
007_0645_a_14L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一句無文綵
007_0645_a_15L印 三玄三要 有文綵5)印 權實玄
007_0645_a_16L照用要

007_0645_a_17L
〔三句〕 第一句喪身失命 第二句
007_0645_a_18L未開口錯 第三句糞箕掃箒

007_0645_a_19L
〔三要〕 一要照即大機 二要照即
007_0645_a_20L大用 三要照用同時

007_0645_a_21L
〔三玄〕 體中玄 三世一念等 句
007_0645_a_22L中玄 徑截言句等 玄中玄 良久
007_0645_a_23L棒喝等

007_0645_a_24L
〔四料6)揀〕 奪人不奪境 待下根

007_0645_b_01L奪境不奪人 待中根 人境兩俱
007_0645_b_02L奪 待上根 人境俱不奪 待出格
007_0645_b_03L

007_0645_b_04L
〔四賔主〕 賔中賔 學人無鼻孔
007_0645_b_05L有問有答 賔中主 學人有鼻孔
007_0645_b_06L有主有法 主中賔 師家無鼻孔
007_0645_b_07L有問在 主中主 師家有鼻孔 不
007_0645_b_08L妨奇特

007_0645_b_09L
〔四照用〕 先照後用 有人在 先
007_0645_b_10L用後照 有法在 照用同時 驅耕
007_0645_b_11L奪食 照用不同時 有問有答

007_0645_b_12L
〔四大7)式〕 正利少林面壁類 平
007_0645_b_13L常禾山打皷類 本分山僧不會類
007_0645_b_14L貢假達摩不識類

007_0645_b_15L
〔四喝〕 金剛王寶8)劒 一刀揮斷
007_0645_b_16L一切情解 踞地獅子 發言吐氣
007_0645_b_17L衆魔腦9)10)探竿影草 探其有無
007_0645_b_18L師承鼻孔 一喝不作一喝用 具上
007_0645_b_19L三玄四賔主等

007_0645_b_20L
〔八棒〕 觸令返玄 接掃從正 靠
007_0645_b_21L11)傷正 苦責罰棒 順宗旨 賞棒
007_0645_b_22L有虛實辨棒 盲枷瞎棒 掃除凡聖
007_0645_b_23L正棒

007_0645_b_24L
此等法 非特臨濟宗風 上自諸佛

007_0645_c_01L下至衆生 皆分上事 若離此說法
007_0645_c_02L皆是妄語

007_0645_c_03L
臨濟喝 德山棒 皆徹證無生 透頂透
007_0645_c_04L底 大機大用 自在無方 全身出沒 全
007_0645_c_05L身擔荷 退守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然據
007_0645_c_06L實而論 此二師 亦不免偸心鬼子

007_0645_c_07L
凛凛吹毛 不犯鋒鋩 ◆爍爍寒光珠
007_0645_c_08L媚水 寥寥雲散月行天

007_0645_c_09L
大丈夫 見佛見祖如寃家 若著佛求
007_0645_c_10L被佛縛 若著祖求 被祖縛 有求皆苦
007_0645_c_11L不如無事

007_0645_c_12L
佛祖如寃者 結上無風起浪也 有求
007_0645_c_13L皆苦者 結上當體便是也 不如無事
007_0645_c_14L者 結上動念即乖也 到此 坐斷天
007_0645_c_15L下人舌頭 生死迅輪 庶幾停息也
007_0645_c_16L扶危定亂 如丹霞燒木佛 雲門喫狗
007_0645_c_17L子 老母不見佛 皆是摧邪顯正底手
007_0645_c_18L段 然畢竟如何 常憶江南三月裏
007_0645_c_19L12)鴣啼處百花香

007_0645_c_20L
神光不昧 萬古徽猷 入此門來 莫存
007_0645_c_21L「搥」作「槌」{癸}「眠」作「眼」{乙}「干」作
007_0645_c_22L「于」{癸}
「歸」作「掃」{己}「印」 作「郞」{癸}
007_0645_c_23L「揀」作「楝」{癸}「式」下有「正利平常本分貢
007_0645_c_24L假」{癸}
「劔」作「釰」{乙}「裂」作「烈」{癸}
007_0645_c_25L「探」作「眼」{乙}
「傷」作「復」{癸}「鴣」作「鴰」
007_0645_c_26L{丙}

007_0646_a_01L知解

007_0646_a_02L
神光不昧者 結上昭昭靈靈也 萬古
007_0646_a_03L徽猷者 結上本不生滅也 莫存知解
007_0646_a_04L者 結上不可守名生解也 門者 有
007_0646_a_05L凡聖出入義 如荷澤所謂知之一字
007_0646_a_06L衆妙之門也 吁 起於名狀不得 結
007_0646_a_07L於莫存知解 一篇葛藤 一句都破也
007_0646_a_08L然始終一解 中擧萬行 如世典之三
007_0646_a_09L義也 知解二字 佛法之大害故 1)
007_0646_a_10L擧而終之 荷澤神會禪師 不得爲曹
007_0646_a_11L溪嫡子者 以此也 因而頌曰 如斯
007_0646_a_12L擧唱明宗旨 笑殺西來碧眼僧 然畢
007_0646_a_13L竟如2)何 ◆孤輪獨照江山靜 自笑
007_0646_a_14L一聲天地驚

007_0646_a_15L
禪家龜鑒終

007_0646_a_16L
007_0646_a_17L
3)右編 乃曺溪老和尙退隱師翁所著也
007_0646_a_18L噫 二百年來 師法益喪 禪敎之徒 各生異
007_0646_a_19L見 宗敎者 唯耽糟粕 徒自筭沙 不知五
007_0646_a_20L4)敎上有直指人心 使自悟入之門 宗禪
007_0646_a_21L者 自5)恃天眞 撥無修證 不知頓悟後始
007_0646_a_22L即發心 修習萬行之意 禪敎混6)濫 沙金
007_0646_a_23L罔分 圓覺所謂聞說本來成佛 謂本無迷
007_0646_a_24L悟 撥置因果 則便成邪見 又聞修習無
007_0646_a_25L明 謂眞能生妄 失眞常性 則亦成邪見

007_0646_b_01L者是也 嗚呼殆哉 斯道7)之不傳 何若是
007_0646_b_02L其甚也 綿綿涓涓 如一髮引千鈞 幾乎落
007_0646_b_03L地無從矣 賴我師翁 住西山一十年 鞭
007_0646_b_04L牛有暇 覽五十本經論語錄 間有日用中
007_0646_b_05L8)叅決要切之語句 則輙錄之 時與室中
007_0646_b_06L二三子 詢詢然誨之 一如牧羊之法 過
007_0646_b_07L者抑之 後者鞭之 驅入於大覺之門 老
007_0646_b_08L娑心得徹困 若是其切也 奈二三子鈍根
007_0646_b_09L也 返以法門之高峻爲病9)焉 師翁愍其
007_0646_b_10L迷蒙 各就語句下 入註而解之 編次而
007_0646_b_11L繹之 鉤鎻連環 血脉相通 萬藏之要 五
007_0646_b_12L宗之源 極備於此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007_0646_b_13L向之偏者圓之 滯者通之 可謂禪敎之龜
007_0646_b_14L鑑 解行之良藥也 然師翁常與論這般事
007_0646_b_15L雖一言半句 如弄劍刃上事 恐上紙10)
007_0646_b_16L豈欲以此流通方外 誇衒己能也哉 門
007_0646_b_17L人白雲禪子11)普願寫之 門人碧泉禪德義
007_0646_b_18L12)校之 門人大禪師淨源 門人大禪師
007_0646_b_19L13)太常 門人靑霞道人法融等 稽首再拜
007_0646_b_20L曰 未曾有也 遂與同志六七人 傾鉢囊
007_0646_b_21L中所儲 入榟流通 以報師翁訓蒙之恩也
007_0646_b_22L大機龍藏汪洋 渺若淵海 雖言探龍珠采
007_0646_b_23L珊瑚者 孰從而求之 非入海如陸之手段
007_0646_b_24L頗不免望涯之嘆 然即撮要之功 發蒙之
007_0646_b_25L惠 如山之高 若海之深 設若碎萬骨粉
007_0646_b_26L千命 如何報得一毫哉 千里之外 有見
007_0646_b_27L之聞之 不驚不疑 敬之讀之 以爲寶玩

007_0646_c_01L則眞所謂千歲之下 一子雲耳

007_0646_c_02L
時萬曆己卯春14)節 曺溪宗遂 四溟
007_0646_c_03L隱峰惟政拜手口訣因爲謹䟦

007_0646_c_04L
007_0646_c_05L
15)西山大師翁 愍室中二三子輩 迷禪敎
007_0646_c_06L失觀行 手抄佛祖心要 切於日用者數百
007_0646_c_07L語 名曰禪家龜鑑 弟子離幻 信之受而
007_0646_c_08L昭焉 學士李秀倫 筆之書而景焉 市隱
007_0646_c_09L金守香 鋟之木而甲焉 所謂一宗之族也
007_0646_c_10L吁 展此一卷 學者不勞涉龍藏而直佩祖
007_0646_c_11L師之心印 則其法乳恩海 流通功德 可
007_0646_c_12L勝報也哉

007_0646_c_13L
萬曆癸未春 弟子普願拜手敬䟦

007_0646_c_14L
007_0646_c_15L
16)龜鑑者 乃禪敎日用之要門也 佛佛祖
007_0646_c_16L祖 皆以此臻極 而凡修行之17)隊 捨此奚
007_0646_c_17L通 盖鋟鏤累稔 板本磨滅 未爲萬世之
007_0646_c_18L龜鑑 故慈應信和 力募方板 黽勵改刊
007_0646_c_19L可謂黑頭陀之重腹者也 仍玆祝之

007_0646_c_20L「特」作「時」{癸}「何」下有「咄」{乙}此跋文
007_0646_c_21L無有{甲}{乙}{丙}{丁}{己}{庚}{辛}
「敎」下有「之」{癸}
007_0646_c_22L「恃」作「特」{癸}
「濫」作「溢」{癸}「之」無有
007_0646_c_23L{癸}
「叅」作「參」{癸}「焉」作「爲」{癸}「墨」
007_0646_c_24L作「黑」{癸}
「普」作「魯」{癸}「校」作「挍」{癸}
007_0646_c_25L「太」作「大」{癸}「節」無有{癸}此跋文 在
007_0646_c_26L於甲壬本 然甲本「萬曆癸未春弟子普願拜手敬
007_0646_c_27L跋」無有
此跋文 只在辛本「隊」疑「際」
007_0646_c_28L{編}

007_0647_a_01L
門人冲虛性正1)

007_0647_a_02L甲本刊記如下「大施主金彥謙兩主 大施主女
007_0647_a_03L莫加屎兩主 大施主金億萬兩主 張峻兩主 李
007_0647_a_04L枝華兩主 白仁凡兩主 朴禮必兩主(此下七十
007_0647_a_05L七人 名單省略) 比丘靈照 比丘性岑 比丘慈
007_0647_a_06L敏 比丘志安 魯汙乞靈駕 女去加屎靈駕 女貴
007_0647_a_07L非靈駕 申千福靈駕 金守永靈駕 金毛里金 楊
007_0647_a_08L貴男靈駕 金亍之靈駕 女鳳台靈駕 察伊靈駕
007_0647_a_09L刻字比丘妙嚴 鍊板比丘義文 執務金天雨 比
007_0647_a_10L丘志峻 比丘印正 時萬曆十八年庚寅夏 金剛
007_0647_a_11L山楡岾寺開刊」

007_0647_a_12L乙本刊記如下「上來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願我
007_0647_a_13L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仍修奉祝 主上三殿下位
007_0647_a_14L萬歲 文武百官 如上治國 國泰民安法輪轉 所
007_0647_a_15L辦施主緣化等 伏願戰亡亂亡法界亡魂 上世靈
007_0647_a_16L駕 父母徃生淨界 供養大施主朴氏有德靈駕
007_0647_a_17L (示+東) 大施主金山兩主 劉金伊兩主 車守兩主
007_0647_a_18L大施主申長福兩主 布施大施主金永石兩主 金
007_0647_a_19L永春兩主 申氏守今兩主 申氏守德保 全應心
007_0647_a_20L兩主 板大施主申長福兩主 張撿山兩主 申要
007_0647_a_21L光兩主 徐貴斤兩主 李先鶴保 介非兩主 板大
007_0647_a_22L爲他引勸居士申應豪 少年春男 供養主智叅 道
007_0647_a_23L根 輝甘 校正兼寫經幼學康 汝海 證師判事熙
007_0647_a_24L運 前主持淨裕 刊前主持智崇 萬歷三十三年
007_0647_a_25L甲辰歲慶尙道華山圓寂寺開刊」

007_0647_a_26L丙本刊記如下「萬曆三十五年丁未 六月 日 全
007_0647_a_27L羅道順天府曺溪山松廣寺開刊 刻手弘彥 智玄
007_0647_a_28L慈敬 勝訔 智成 妙淨 別座妙湛 供養主玄祖
007_0647_a_29L助緣禪覺 元膺 居士曺孫 鍊板居士金連福 幹
007_0647_a_30L善道人湛玄」

007_0647_a_31L丁本刊記如下「大施主李春 靈昱 ▩雄 ▩英
007_0647_a_32L▩▩ 性了 幸珪 性珠 ▩加 思印 ▩眞 ▩輝
007_0647_a_33L刻手記廣淳 李信會 ▩仁 由極▩ 白忠京 義
007_0647_a_34L一 一亥 天玉 眞祥 鍊板金▩▩ 熟刀斗玄 飯

007_0647_b_01L頭一萸 別坐惠正 萬歷四十年壬子妙香山內院
007_0647_b_02L庵開板留移普賢寺」

007_0647_b_03L戊本刊記如下「時萬曆戊午 孟春 順天地松廣寺
007_0647_b_04L開刊 刻手秩▩導 弘彥 化士湛玄」

007_0647_b_05L己本刊記如下「王妑殿下壽齊年 主上殿下壽萬
007_0647_b_06L歲 世子邸下壽千秋 供養施主兼別坐志默 大
007_0647_b_07L施主秩尙正 曺金介 朴仁龍 玄修 李旕孫
007_0647_b_08L幸正 孫萬孫 高唜同 劉今守 李賢 洪彦守 金
007_0647_b_09L漢江 金碧还 魯沈 延孝男 李黃 大施主秩朴
007_0647_b_10L允福 李彥卜 盧氏天今 和卞 洪彥日 趙順卜
007_0647_b_11L姜金同 彐岩 信已 安億龍 韓夢男 女玉眞 刊
007_0647_b_12L字秩祖云 法哲 處俊 戒能 性甘 密玄 學修
007_0647_b_13L彐浩 緇密 木手海禪 令冾 令守 承立 供養主
007_0647_b_14L玲屹 天己 五男 承卜 春世 天奉 崇禎六年癸
007_0647_b_15L酉 月 日 朔寧龍腹寺留板 化主惠淳 仅雄」

007_0647_b_16L庚本刊記如下「王妑殿下壽齊年 主上殿下壽萬
007_0647_b_17L歲 世子殿下壽千秋 緣化秩 大化士香山衲子
007_0647_b_18L崇信 大化士發心道人大珠 別座衲子雙輪 鍊板
007_0647_b_19L魚山道人戒敏 供養主海英 惠學 師慧 泳林
007_0647_b_20L性演 順治六年己丑 八月 日 鷲栖山通度寺重
007_0647_b_21L刊」

007_0647_b_22L辛本刊記如下「主上三殿下萬萬千千歲 法輪常
007_0647_b_23L轉於無窮 願諸同願叅同助緣化緣與法界含靈
007_0647_b_24L同證菩提之大果 監投兼化主慈應信和 引勸比
007_0647_b_25L丘弘律 功刊通政別訓 雍正九年辛亥 五月 日
007_0647_b_26L留刊于香山普賢寺」
    1. 1){底}萬曆己卯惟政跋文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甲}萬曆十八年金剛山楡岾寺開刊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乙}萬歷三十三年慶尙道華山圓寂寺開刊本 {丙}萬曆三十五年全羅道順天府曺溪山松廣寺開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丁}萬歷四十年妙香山內院庵開板留移普賢寺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戊}萬歷戊牛順天地松廣寺開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己}崇禎六年朔寧龍腹寺留板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附禪敎釋) {庚}順治六年鷲栖山通度寺重刊本(全南潭陽郡龍華寺所藏) {辛}雍正九年香山普賢寺留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壬}萬曆癸未普願跋文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癸}續藏經第二編第十七套 第五册。
    2. 2)「曹溪退隱述」無有{甲}{乙}{丁}{己}{辛}。
    3. 3)「溪」作「谿」{癸}。
    4. 4)「○」無有{癸}。
    5. 1)「鎞」作「金+箆」{癸}。
    6. 2)「寶」作「實」{乙}。
    7. 3)「九」作「久」{癸}。
    8. 4)「草」作「艸」{癸}次同。
    9. 5)「傳」無有{乙}。
    10. 6)「街」作「衒」{癸}。
    11. 7)「掌」作「手」{癸}。
    12. 8)「閑」作 「閒」{癸}。
    13. 9)「閑」作「眠」{癸}。
    14. 10)「捴」作「總」{癸}。
    15. 11)「歎」作「欲」{癸}。
    16. 12)「廻」作「回」{癸}。
    17. 1)「豁」作「割」{癸}。
    18. 2)「此」作「比」{乙}。
    19. 3)「先」作「光」{乙}。
    20. 4)「性」作「栍」{乙}。
    21. 5)「活」作「沽」{乙}。
    22. 6)「獵」作「躐」{甲}{丁}{己}{辛}{癸}ㆍ作「㯿」{乙}。
    23. 7)「叅」作「參」{癸}次同。
    24. 8)「活」作「沽」{乙}。
    25. 9)「堪」作「㙋」{乙}。
    26. 10)「卵」作「卯」{乙}。
    27. 11)「橛」作「撅」{甲}{乙}。
    28. 1)「許」作「言+乎」{己}{辛}。
    29. 2)「觜」作「嘴」{癸}。
    30. 3)「妙」作「玅」{癸}次同。
    31. 4)「牽」作「率」{癸}。
    32. 5)「還」作「遙」{乙}。
    33. 6)「檢」作「撿」{乙}{癸}。
    34. 1)「故」作「境」{癸}。
    35. 2)「免」作「兔」{乙}。
    36. 3)「聲」下有「以」{癸}。
    37. 4)「云云」作「云」{癸}。
    38. 5)「訣」作「言+夫」{丁}{己}{辛}。
    39. 6)「正」作「五」{乙}。
    40. 7)「聖」無有{乙}。
    41. 8)「淫」作「婬」{癸}。
    42. 1)「寤」作「窹」{乙}{癸}。
    43. 2)「者」作「翳」{乙}。
    44. 3)「起」作「滅」{丁}。
    45. 4)「滅」作「起」{丁}。
    46. 5)「窮」作「窺」又冠註曰窺疑窮{癸}。
    47. 6)「他」作「佗」{癸}次同。
    48. 7)「較」作「輕」{癸}。
    49. 8)「評」作「平」{乙}。
    50. 9)「噵」作「導」{甲}{乙}{丁}{己}{辛}。
    51. 10)「諸」作「除」{甲}{乙}{丁}{己}{辛}。
    52. 11)「着」作「著」{癸}次同。
    53. 12)「埃」作「挨」{丁}{己}{辛}。
    54. 1)「本」作「木」{乙}。
    55. 2)此評曰文 底本與註釋不分故 編者改行錄之。
    56. 3)「簿」作「薄」{丙}。
    57. 1)「佛」無有 {癸}。
    58. 2)「矣」作「夫」{癸}。
    59. 3)「萬」作「方」又冠註曰方疑万{癸}。
    60. 4)「慧」作「惠」{癸}。
    61. 5)「巖」作「岩」{癸}。
    62. 6)「盖」作「益」{癸}。
    63. 7)「全」作「金」{乙}。
    64. 8)「謹」作「言+荳」{乙}。
    65. 9)「氷」作「水」{辛}。
    66. 10)「麁」作「麤」{癸}次同。
    67. 11)「莊」作「藏」{乙}。
    68. 12)「鳥」作「烏」{乙}{癸}。
    69. 1)「之」無有{癸}。
    70. 2)「及」作「乃」{癸}。
    71. 3)「失人身始」作「以袈裟下」{丁}{己}。
    72. 4)「紬」作「細」{丁}{壬}。
    73. 5)「將」作「長」{乙}。
    74. 6)「主」作「生」{癸}。
    75. 7)「床」作「狀」又冠註曰狀疑牀{关}。
    76. 8)正音傍點省略{編}次同。
    77. 1)「리」作「라」{乙}。
    78. 2)「密」作「蜜」{乙}。
    79. 3)「주」作「쥬」{乙}{戊}。
    80. 4)「野」作「嘢」{乙}。
    81. 5)「婆」作「(口+皮)/女」{丁}。
    82. 6)「」無有{丁}。
    83. 7)「바」作「비」{乙}。
    84. 8)「跋」作「工+交」{乙}。
    85. 9)「洗淨須用冷水」無有{乙}。
    86. 10)「道」下有「道」{乙}。
    87. 11)「覓」作「見」{癸}。
    88. 12)「閉」作「閑」{丁}{己}{辛}。
    89. 13)「一如」作「如一」{乙}。
    90. 14)「好」作「如」{癸}。
    91. 15)「勞」作「努」{甲}{乙}。
    92. 1)「妙」作「玅」{癸}次同。
    93. 2)「超」作「起」{丁}{辛}。
    94. 3)「恩」作「思」{乙}。
    95. 4)「道」作「首」{癸}。
    96. 5)「汾」作「分」{丙}。
    97. 6)「曰圓…宗杲」十字 底本二行小文字 編者作本文活字。
    98. 7)「涌」作「漏」{癸}。
    99. 8)「著」作「着」{乙}。
    100. 9)「奮」作「奪」{癸}。
    101. 10)「權」作「㩲」{丁}{己}{辛}。
    102. 11)「恊」作「協」{甲}。
    103. 12)「柱」作「拄」{癸}。
    104. 1)「搥」作「槌」{癸}。
    105. 2)「眠」作「眼」{乙}。
    106. 3)「干」作「于」{癸}。
    107. 4)「歸」作「掃」{己}。
    108. 5)「印」 作「郞」{癸}。
    109. 6)「揀」作「楝」{癸}。
    110. 7)「式」下有「正利平常本分貢假」{癸}。
    111. 8)「劔」作「釰」{乙}。
    112. 9)「裂」作「烈」{癸}。
    113. 10)「探」作「眼」{乙}。
    114. 11)「傷」作「復」{癸}。
    115. 12)「鴣」作「鴰」{丙}。
    116. 1)「特」作「時」{癸}。
    117. 2)「何」下有「咄」{乙}。
    118. 3)此跋文無有{甲}{乙}{丙}{丁}{己}{庚}{辛}。
    119. 4)「敎」下有「之」{癸}。
    120. 5)「恃」作「特」{癸}。
    121. 6) 「濫」作「溢」{癸}。
    122. 7)「之」無有{癸}。
    123. 8)「叅」作「參」{癸}。
    124. 9)「焉」作「爲」{癸}。
    125. 10)「墨」作「黑」{癸}。
    126. 11)「普」作「魯」{癸}。
    127. 12)「校」作「挍」{癸}。
    128. 13)「太」作「大」{癸}。
    129. 14)「節」無有{癸}。
    130. 15)此跋文 在於甲壬本 然甲本「萬曆癸未春弟子普願拜手敬跋」無有。
    131. 16)此跋文 只在辛本。
    132. 17)「隊」疑「際」{編}。
    133. 1)甲本刊記如下「大施主金彥謙兩主 大施主女莫加屎兩主 大施主金億萬兩主 張峻兩主 李枝華兩主 白仁凡兩主 朴禮必兩主(此下七十七人 名單省略) 比丘靈照 比丘性岑 比丘慈敏 比丘志安 魯汙乞靈駕 女去加屎靈駕 女貴非靈駕 申千福靈駕 金守永靈駕 金毛里金 楊貴男靈駕 金亍之靈駕 女鳳台靈駕 察伊靈駕 刻字比丘妙嚴 鍊板比丘義文 執務金天雨 比丘志峻 比丘印正 時萬曆十八年庚寅夏 金剛山楡岾寺開刊」。
      乙本刊記如下「上來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願我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仍修奉祝 主上三殿下位萬歲 文武百官 如上治國 國泰民安法輪轉 所辦施主緣化等 伏願戰亡亂亡法界亡魂 上世靈駕 父母徃生淨界 供養大施主朴氏有德靈駕 衣示+東大施主金山兩主 劉金伊兩主 車守兩主大施主申長福兩主 布施大施主金永石兩主 金永春兩主 申氏守今兩主 申氏守德保 全應心兩主 板大施主申長福兩主 張撿山兩主 申要光兩主 徐貴斤兩主 李先鶴保 介非兩主 板大爲他引勸居士申應豪 少年春男 供養主智叅 道根 輝甘 校正兼寫經幼學康 汝海 證師判事熙運 前主持淨裕 刊前主持智崇 萬歷三十三年甲辰歲慶尙道華山圓寂寺開刊」。
      丙本刊記如下「萬曆三十五年丁未 六月 日 全羅道順天府曺溪山松廣寺開刊 刻手弘彥 智玄慈敬 勝訔 智成 妙淨 別座妙湛 供養主玄祖助緣禪覺 元膺 居士曺孫 鍊板居士金連福 幹善道人湛玄」。
      丁本刊記如下「大施主李春 靈昱 ▩雄 ▩英 ▩▩ 性了 幸珪 性珠 ▩加 思印 ▩眞 ▩輝 刻手記廣淳 李信會 ▩仁 由極▩ 白忠京 義一 一亥 天玉 眞祥 鍊板金▩▩ 熟刀斗玄 飯
    134. 1)頭一萸 別坐惠正 萬歷四十年壬子妙香山內院庵開板留移普賢寺」。
      戊本刊記如下「時萬曆戊午 孟春 順天地松廣寺開刊 刻手秩▩導 弘彥 化士湛玄」。
      己本刊記如下「王妑殿下壽齊年 主上殿下壽萬歲 世子邸下壽千秋 供養施主兼別坐志默 大施主秩尙正 曺金介 朴仁龍 玄修 李旕孫幸正 孫萬孫 高唜同 劉今守 李賢 洪彦守 金漢江 金碧还 魯沈 延孝男 李黃 大施主秩朴允福 李彥卜 盧氏天今 和卞 洪彥日 趙順卜 姜金同 彐岩 信已 安億龍 韓夢男 女玉眞 刊字秩祖云 法哲 處俊 戒能 性甘 密玄 學修 彐浩 緇密 木手海禪 令冾 令守 承立 供養主玲屹 天己 五男 承卜 春世 天奉 崇禎六年癸酉 月 日 朔寧龍腹寺留板 化主惠淳 仅雄」。
      庚本刊記如下「王妑殿下壽齊年 主上殿下壽萬歲 世子殿下壽千秋 緣化秩 大化士香山衲子崇信 大化士發心道人大珠 別座衲子雙輪 鍊板魚山道人戒敏 供養主海英 惠學 師慧 泳林性演 順治六年己丑 八月 日 鷲栖山通度寺重刊」。
      辛本刊記如下「主上三殿下萬萬千千歲 法輪常轉於無窮 願諸同願叅同助緣化緣與法界含靈同證菩提之大果 監投兼化主慈應信和 引勸比丘弘律 功刊通政別訓 雍正九年辛亥 五月 日 留刊于香山普賢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