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치문경훈주(緇門警訓註) / [勸叅禪文]

ABC_BJ_H0176_T_003

008_0566_a_16L

008_0566_a_17L[勸叅禪文]

008_0566_a_18L勸叅禪文

008_0566_a_19L
夫解須圓解 還他明眼宗師 修必圓修
008_0566_a_20L分付叢林道伴 叢林 乃衆僧捿身行道之所也
草不亂生曰叢 木不亂長曰林

008_0566_a_21L言其內有䂓矩法度也 又大論云 衆多比丘一處和
合 是名僧伽 譬如大樹 叢聚成林 一樹不名爲林

008_0566_a_22L一比丘不名爲僧 諸比丘
和合叢聚處 得名叢林
初心薄福 不善親
008_0566_a_23L依 見解偏枯 修行懶墯 或高推聖境
008_0566_a_24L孤負己靈 寧知德相神通 不信凡夫悟

008_0566_b_01L道 或自恃天眞 撥無因果 但向胷襟
008_0566_b_02L流出 不依地位修行 所以麁解法師
008_0566_b_03L不通敎眼 虗頭禪客 不貴行門 此偏
008_0566_b_04L枯之罪也 或則渾身破碎言全無戒
行檢束也
滿面
008_0566_b_05L風埃言奔走
風塵也
1)三千細行全無 八萬威儀
008_0566_b_06L總缺三聚各有一千 并三千 貪嗔痴
等分各二萬一千 并八萬四千
或則追陪
008_0566_b_07L人事 緝理門徒 身遊市井之間市 恃也
養贍老小

008_0566_b_08L恃而不匱也 祝融作市 又神農所作市交易之處
井 共汲之所 古者朝聚汲水處 將貨物於井邊買賣

008_0566_b_09L故曰
市井
心染閭閻之態閭閻皆里門名也
謂染於俗態也
所以
008_0566_b_10L山野常僧 未免農夫厲山氏有子曰農 能植
百糓故 後世因名耕田

008_0566_b_11L氓爲
之誚 城隍隍 說文 城池也 有
水曰池 無水曰隍
釋子 反
008_0566_b_12L爲儒士之羞 此懶2)惰之罪也 何不再
008_0566_b_13L離煩惱之家 重割塵勞之網 飮淸風而
008_0566_b_14L訪道流 探微言而尋知己 澄神祖域
008_0566_b_15L息意宗乘 靜室虗堂 3)歛禪衣而宴坐
008_0566_b_16L靑山淥水 携杖錫以經行 忽若心光透
008_0566_b_17L漏 疑滯4)氷消 直下分明 豈昧三祗之
008_0566_b_18L極果佛佛皆修因於三阿
僧祗劫 以成佛果
本來具足 何妨萬
008_0566_b_19L行之因華諸菩薩皆修萬行
以爲成佛之因
由是宗說兼通
008_0566_b_20L淸凉云 宗通自修
行 說通示未悟
若杲日日在木下曰杳 日在木
中曰東 日在木上曰杲

008_0566_b_21L麗虛空之界易 日月麗乎天 百糓草木
麗乎土麗 音離 附也 著也
心身
008_0566_b_22L俱靜 如琉璃合寶月之光 可謂蓬生麻

008_0566_c_01L中 不扶自直 衆流入海 總號天池南溟

008_0566_c_02L反觀前非 方知大錯 忠言逆耳 敢冀
008_0566_c_03L銘心 此世他生 同爲法侶

008_0566_c_04L

008_0566_c_05L自警文

008_0566_c_06L
神心洞照 聖默爲宗聖默 佛於摩竭 掩關七
日 淨名杜口毘耶 達摩

008_0566_c_07L於少林 面壁
九載之類也
旣啓三緘家語 孔子觀周 遂入太
祖后稷之廟 廟堂右階

008_0566_c_08L之前 有金人焉 三緘其口
而銘其背曰 古之愼言人也
宜遵四實如語 實
語 不妄

008_0566_c_09L語 不
異語也
事關聖說 理合金文 方能輔翼
008_0566_c_10L敎乘 光揚祖道 利他自利 功不浪施
008_0566_c_11L若乃竊議朝廷政事紀綱法度曰政 動作云爲
曰事 又在君爲政 在臣

008_0566_c_12L爲事 又大曰
政 小曰事
私評郡縣官5)僚 講
國土
008_0566_c_13L之豊凶 論風俗之美惡上所說曰風
下所習曰俗
以至
008_0566_c_14L工啇細務 市井閑談 邊鄙周禮 四里爲
鄼 五鄼爲鄙

008_0566_c_15L五百家也 又邊也 或云都鄙 都者君子之居
鄙者野人之居故 古者謂野爲鄙 謂都爲美
兵戈
008_0566_c_16L中原寇賊㥘奪曰冦
殺人曰賊
文章技藝杜詩文章
一小技

008_0566_c_17L食貨財 自恃己長 隱他好事 揄揚顯
008_0566_c_18L過 指摘挑發
微瑕 旣乖福業 無益道心
008_0566_c_19L如此游言 並傷實德 坐消信施 仰愧
008_0566_c_20L龍天 罪始濫觴書 三江濫觴 註言泉始流
不過杯水 泛溢而漸 至于橫

008_0566_c_21L「三」作「二」{甲}「惰」作「墯」{甲}{乙}{丙}「歛」
008_0566_c_22L作「斂」{甲}{丙}
「氷」作「冰」{甲}{丙}「僚」作「寮」
008_0566_c_23L{甲}{乙}{丙}

008_0567_a_01L
禍終滅頂 何也 衆生苦火 四面俱
008_0567_a_02L焚 豈可安然 坐談無義身則生老病死 心
則生住異滅 此無

008_0567_a_03L常苦火 一時而四面俱
起也 全篇切戒口業也

008_0567_a_04L

008_0567_a_05L龍門佛眼遠禪師坐禪銘舒州龍門山
佛眼淸遠禪

008_0567_a_06L師 臨卭李氏子 嗣五祖法演禪師 龍門山在
東郡之西界 山高五千仞而有三級 其水流

008_0567_a_07L注於下 赤色鯉魚 每於春時 會此山下 逆水
而上 若有分者 登過龍門 自有天火燒尾 得

008_0567_a_08L化爲龍 若不登者 自有紅朱點額 曝腮於下
呂氏春秋云 龍門未開 河水於孟門東大溢

008_0567_a_09L是謂洪水 禹鑿
龍門 始南流

008_0567_a_10L
心光虗1)暎 體絕偏圓偏 用也
圓 體也
金波匝匝
008_0567_a_11L杜詩註 月印秋水爲金波 比涵
慧月之定水也 匝匝 周遍也
動寂常禪 念
008_0567_a_12L起念滅 不用止絕 任運滔滔 何曾起滅
008_0567_a_13L起滅寂滅 2)現大迦葉迦葉尊者 入羅迦大定
在雞足山 以侍慈氏下

008_0567_a_14L生 言大迦葉
謂大定也
坐臥經行 未甞間歇 禪何
008_0567_a_15L不坐 坐何不禪 了得如是 始號坐禪
008_0567_a_16L坐者何人 禪是何物 而欲坐之 用佛覔
008_0567_a_17L佛 佛不用覔 覔之轉失 坐不我觀非獨
坐時

008_0567_a_18L是觀 行住四威
儀 皆是禪觀
禪非外術禪定非假 跏趺宴默
等外儀方便 唯心寂

008_0567_a_19L靜 是
禪也
初心閙亂 未免3)廻換 所以多方
008_0567_a_20L敎渠靜觀 端坐收神 初則紛紜 久久
008_0567_a_21L4)惔 虗閑六門 六門稍歇 於中分別
008_0567_a_22L六根門頭 麁念旣息 又
有微細分別 起滅不停
分別纔生 已成起

008_0567_b_01L滅 起滅轉變 從自心現 還用自心 反
008_0567_b_02L觀一5)遍 一反不再 圓光頂戴 靈熖
008_0567_b_03L騰輝 心心無礙 橫該竪入 生死永息
008_0567_b_04L一粒還丹說文 丹 巴越之赤石 又朱砂也 還者
燒丹成水銀 燒水銀成丹 故曰還丹

008_0567_b_05L點金成汁 身心客塵 透漏無門 迷悟且
008_0567_b_06L說 逆順休論 細思昔日冷坐尋覔 雖
008_0567_b_07L然不別 也大狼藉狼性善顧 多貪其所止處
蹂躙其草 使之離披雜亂

008_0567_b_08L故曰狼籍 蹂躙音由吝 車
踏也 此言大用離披也
刹那凡聖 無人能
008_0567_b_09L信 匝地忙忙匝地 大地也 大地之
人 皆奔忙馳逐也
大須謹
008_0567_b_10L愼如其不知 端坐思惟 一日築着 伏
008_0567_b_11L惟伏惟

008_0567_b_12L

008_0567_b_13L三自省察

008_0567_b_14L
是身壽命 如駒過隙 何暇閑情 妄爲
008_0567_b_15L雜事 旣隆釋種 須紹門風 諦審先宗
008_0567_b_16L是何標格標 擧也 又立木爲表 繫綵於上爲標記
也 格 法則也 又樹高長枝爲格 言標

008_0567_b_17L擧格

008_0567_b_18L
道業未辦 去聖時遙 善友師敎 誠不
008_0567_b_19L可捨 自生勉勵 念報佛恩 惟己自知
008_0567_b_20L大心莫退

008_0567_b_21L
報緣
虗幻 不可强爲
浮世幾何 隨
008_0567_b_22L家豊儉 苦樂逆順 道在其中 動靜寒
008_0567_b_23L溫 自愧自悔

008_0567_b_24L

008_0567_b_25L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嗣馬祖

008_0567_c_01L
叅禪學道幾般6)㨾 要在當人能擇上
008_0567_c_02L莫只忘形與死心 此箇難醫病最深 直
008_0567_c_03L須坐究探淵源 此道古今天下傳 正坐
008_0567_c_04L端然如泰山 巍巍不要守空7)閒 直須
008_0567_c_05L提起吹毛利 要剖西來8)苐一義 瞠却
008_0567_c_06L眼兮剔起眉 反覆看渠渠是誰 還如捉
008_0567_c_07L賊須見贓 不怕賊埋深處藏 有智捉獲
008_0567_c_08L刹那頃 無智經年不見影 深嗟兀坐常
008_0567_c_09L如死 千年萬歲只如此 若將此等當禪
008_0567_c_10L宗 拈花微笑喪家風 黑山下坐死水
008_0567_c_11L9)沉 大地漫漫如何禁 若是10)鉄眼銅睛
008_0567_c_12L漢 把手心頭能自判 直須着到悟爲期
008_0567_c_13L哮吼一聲獅子兒 君不見 磨磚作鏡喩
008_0567_c_14L有由 車不行兮在打牛 又不見 巖前
008_0567_c_15L湛水萬丈淸 沉沉寂寂杳無聲 一朝魚
008_0567_c_16L龍來攪動 波翻浪湧眞堪重 譬如靜坐
008_0567_c_17L不用工 何年及*苐悟心空 急下手兮
008_0567_c_18L高着眼 管取今生敎了辦 若還默默恣
008_0567_c_19L如愚 知君未解做工夫 抖擻精神着意
008_0567_c_20L看 無形無影悟不難 此是十分眞用意
008_0567_c_21L「暎」作「映」{甲}{乙}{丙}「現」作「見」{丙}「廻」
008_0567_c_22L作「回」{甲}{丙}
「惔」作「淡」{甲}{乙}{丙}「遍」作
008_0567_c_23L「徧」{甲}{乙}{丙}
「㨾」作「樣」{甲}{丙}「閒」作「閑」
008_0567_c_24L{甲}
「苐」作「第」{甲}{乙}{丙}次同「沉」作「浸」
008_0567_c_25L{甲}{乙}{丙}
「鉄」作「鐵」{甲}{丙}

008_0568_a_01L勇猛丈夫却須記 切莫聽道不須叅 古
008_0568_a_02L聖孜孜爲指南 雖然舊閣閑田地 一度
008_0568_a_03L羸來得也未 要識坐禪不動尊 風行草
008_0568_a_04L偃悉皆論 而今四海淸如鏡 頭頭物物
008_0568_a_05L皆吾聽 長短方圓只自知 從來絲髮不
008_0568_a_06L曾移 若問坐禪成底事 日出東方夜落
008_0568_a_07L西

008_0568_a_08L

008_0568_a_09L廬山東林混融禪師示衆

008_0568_a_10L
避萬乘尊榮 受六年1)飢凍 不離草座
008_0568_a_11L成等正覺 度無量衆 此黃面老爺出家
008_0568_a_12L2)㨾子 後3)軰忘本 反爲口體 不務耕
008_0568_a_13L桑 見成利養爲便 不奉君親 免事征
008_0568_a_14L役爲安 假名服竊世緣 以鬪諍作佛事
008_0568_a_15L佛法中多有諍論 且如西天大小乘 分河飮水 大乘
之內 性相又殊 小乘之中 二十部異 各皆自是他

008_0568_a_16L非 爰及此方
詎免諍競
老不知悔 死爲園菌有長者
名梵摩

008_0568_a_17L淨德 園中有樹 生大耳 其味甚美 惟長者及苐二
子 取以食之 自餘親屬 皆不能見 十五祖迦羅提

008_0568_a_18L婆 知比丘之宿因 問長者年多少 曰七
十九 尊者曰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良可悲
008_0568_a_19L夫 汝*軰出家 當思齊草座之前 自省
008_0568_a_20L園菌之下可爾

008_0568_a_21L

008_0568_a_22L藍谷信法師自鏡錄序

008_0568_a_23L
余九歲出家 于今過六十矣 至於逍遙
008_0568_a_24L廣厦 顧步芳除除階
砌也
體安輕軟 身居
008_0568_a_25L4)閒逸 星光未旦 十利之精饌已陳四分

008_0568_b_01L明相出時食粥 或出已久後 或未出時 即是非時
僧祇云 佛因難陀母施衆僧粥 說偈云 持戒淸淨人

008_0568_b_02L所奉 恭敬隨時以粥施 十利饒益於行者 是名良藥
佛所說 十利者 資色 增力 益壽 安樂 辯說 風除

008_0568_b_03L消宿食 詞淸 消飢 消渴 詞淸
謂訓釋言辭 辯說謂言出無礙
日彩方中毘羅
三昧

008_0568_b_04L經云 佛告法惠菩薩 食有四種 早起諸天食 日中
諸佛食 日西畜生食 日暮鬼神食 佛制斷六道因

008_0568_b_05L同三世佛
故令中食
三德淸淨如
法柔軟
之珍羞總萃 不知
008_0568_b_06L耕穫春耕
秋穫
之頓獘 不識鼎飪
之劬勞
008_0568_b_07L長六尺之5) (身+丘) 全百年之命者 是誰所
008_0568_b_08L致乎 即我本師之願力也 余且約計五
008_0568_b_09L十之年 朝粥中
飮食 盖費三百餘碩
008_0568_b_10L
寒暑衣藥 盖費二十餘萬矣

008_0568_b_11L其高門邃宇 碧砌丹楹 軒乘車上有盖
曰軒乘

008_0568_b_12L竪之流 机案牀褥之類所費 又無涯矣
008_0568_b_13L或復無明暗起 邪見橫生 非法妄用
008_0568_b_14L非時飮噉所費 又難量矣 此皆出自他
008_0568_b_15L力 資成我用 與夫汲汲之位汲汲 不暫
休息之意

008_0568_b_16L豈得同年而較其苦樂哉 是知大慈之
008_0568_b_17L敎至矣 大悲之力深矣 况十號調御
008_0568_b_18L以我爲子而覆之 八部天龍 以我爲師
008_0568_b_19L而奉之 皇王雖貴 不敢以臣禮畜之
008_0568_b_20L則其貴可知也 尊親雖重 不敢以子義
008_0568_b_21L瞻之 則其尊可知也 若乃悠悠四俗
008_0568_b_22L四俗 士農工商 悠
悠 言四俗之多
茫茫九土茫茫 曠蕩㒵
言九州之廣也

008_0568_b_23L誰家非我之倉儲 何人非6)我之子弟 所

008_0568_c_01L以提盂入室 緘封之膳遽開釋上倉
儲句

008_0568_c_02L錫登衢根本雜事云 比丘乞食 入長者房 遂招譏
謗 比丘白佛 佛言可作聲警覺 即訶呵作

008_0568_c_03L聲 喧閙招毁 佛復制以拳打門 家人恠問 何故打破
我門 默爾無對 佛言應作錫杖 令杖頭安環子 搖

008_0568_c_04L振作聲 而爲警覺 動可二
三 無人問時 即須行也
施慢之容肅敬釋上
子弟

008_0568_c_05L 古人以一飡之惠 猶能効致也又
獻也

008_0568_c_06L翳桑餓人
靈轍事
一言之顧 尙或亡 (身+丘) 雪山童
子事

008_0568_c_07L從頂至踵 皆如來之養乎 從生至死
008_0568_c_08L皆如來之蔭乎 向使不遇佛法 不遇出
008_0568_c_09L家 方將曉夕犯霜露 晨昏勤隴畝 馳
008_0568_c_10L驟萬端 逼迫任重無替曰逼
强力所使曰迫
千計 獘䄡塵
008_0568_c_11L衣之獘前者曰襜 說文 絮 弊綿也 繰餘爲絮 不
繰爲綿 繰繹蠒爲絲也 又纊之別名 精曰綿 麁

008_0568_c_12L
或不足以盖形 藿
菜之
總名
7)饌食 或
008_0568_c_13L不能以充口 何暇盱衡左太冲賦 盱衡而誥
註盱 張目也 眉上

008_0568_c_14L曰衡 謂擧眉揚
目也 誥 告也
廣宇 策杖閑庭 曳履淸談
008_0568_c_15L披襟閑謔 避寒暑擇甘辛 呵斥童稚
008_0568_c_16L8)懲求捧汲 縱意馬之害群 任情猿之
008_0568_c_17L矯樹也呂氏春秋云 楚王有神白猿 王自射之 則
搏樹而嬉 使群臣各射而未能中之 又使

008_0568_c_18L養由基射之 始調弓擧矢 猿擁樹而號 由基發箭
能中之 矯 詐也 矯樹 如搏樹而嬉也 搏 抱也

008_0568_c_19L但三障惑障業
障報障
雲聳 十纒纒有五纒八纒十
纒 皆數數增盛

008_0568_c_20L纒繞一切觀行者之心
又纒縛身心故名
縈結 痴愛亂心 狂愚
008_0568_c_21L「飢」作「饑」{甲}{乙}{丙}「㨾」作「様」{甲}{丙}
008_0568_c_22L「軰」作「輩」{甲}{丙}次同
「閒」作「閑」{甲}{乙}{丙}
008_0568_c_23L
(身+丘) 」作「軀」{甲}{乙}{丙}「我」作「余」{甲}{丙}
008_0568_c_24L「饌」作「飡」{甲}{乙}{丙}
「懲」作「徵」{甲}{乙}{丙}

008_0569_a_01L患惱 自悔自責 經瞬息而已遷 悲之
008_0569_a_02L恨之 歷旬朔而俄變 或復升堂致禮 恥
008_0569_a_03L尊儀而雨泣 對格披文 慙聖敎而垂淚
008_0569_a_04L或鶉衣子夏家貧
衣若懸鶉
犬食麁食
困辱1)而治之
008_0569_a_05L2)捐財去友 孤窮而苦之無友曰孤無所依也
無財曰窮無所資也

008_0569_a_06L竟不能屈慢山淸欲火 捨3)麁弊之聲色
008_0569_a_07L4)免鑊湯之深誅 豈不痛哉 豈不痛哉
008_0569_a_08L所以常慘常啼常慘未詳 薩陀波崙 此云常
啼 求佛法故 憂愁啼哭七日夜

008_0569_a_09L因是號常啼 具
如大般若經
酸辛而不拯 空藏地藏
008_0569_a_10L救接而無方 余又反覆求己 周旋自撫
008_0569_a_11L形容耳目 不5)減於常流 識悟神淸 叅
008_0569_a_12L差於名軰 何福而生中國 何善而預出
008_0569_a_13L家 何罪而戒檢多違檢 束也 以戒律檢
束身心 故曰戒檢

008_0569_a_14L釁而剛强難化 所以縈6)紆日 (日+(吳-口)) 佇歎
008_0569_a_15L中宵 莫識救之之方 未辨革之之術
008_0569_a_16L然幼蒙庭訓夫子甞獨坐 鯉趍而過庭 子曰學
詩乎 曰不學詩 子曰不學詩 無

008_0569_a_17L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鯉又趍而過庭 子曰學禮乎
曰不學禮 子曰不學禮 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出雜

008_0569_a_18L記 後人學於其
親者 謂之庭訓
早霑釋敎 頗聞長者之遺
008_0569_a_19L言 屢謁名僧之高論 三思之士季文子
每事三

008_0569_a_20L思而
後行
假韋絃以是資韓非子曰 西門豹性急故
佩韋 蕫安于性緩故佩弦

008_0569_a_21L註韋皮繩喩緩 弦弓弦也 喩急 劉廙曰韋弦
非能言之物 而古人引而自匡 臣願比於弦韋

008_0569_a_22L折之賓 待箴銘而作訓王陽爲益州刺史 至九折坂 歎曰身體髮
008_0569_a_23L膚 受之父母 無敢毀傷 仍以不赴 此以孝子作箴
也 後王遵爲益州 至此 戒徒馭策進曰 此豈王陽所

008_0569_b_01L畏乎 志士不忘喪其元 勇士不
忘棄溝壑 此以忠臣作訓也
故乃詳求列代
008_0569_b_02L披閱群7)編 採同病之下流 訪迷津之
008_0569_b_03L野客 其有蔑聖言輕業累 縱逸無恥
008_0569_b_04L頑踈不8)撿 可爲懲勸者 並集而錄之
008_0569_b_05L仍簡十科 分爲三軸 朝夕觀覽 庶禆
008_0569_b_06L萬一 若乃坐
成龍報 立
9)蛇身
008_0569_b_07L坐成龍報 言梁武帝郄皇后性妬忌 帝初立 未及册
命 因憤怒 忽投殿前井中 衆趍救之 已化爲毒龍

008_0569_b_08L莫敢近之 立驗蛇身 自鏡錄云 高麗有大興輪寺
有一比丘 厥名道安 善講說 恒居此寺 評量衆僧

008_0569_b_09L呵斥童兒 大行嗔恚 後因抱疾
生變蛇身 徑出林野 長十丈餘
牛泣登坡 駞
008_0569_b_10L鳴遶寺 或杖楚大曰杖
小曰楚
交至 遍體火10)
008_0569_b_11L或戈戟去來 應時流血 或舌銷眉落
008_0569_b_12L或失性發狂 或取把菜而作奴錄又云 昔
有一人 春

008_0569_b_13L月夜 乘興遊友人之家 隱取
一把之菜 死作厥家之奴
或侵束柴而*燃
008_0569_b_14L又云昔朗州有金鎰者 先富後貧 終無眷屬 時
値雪 不勝寒苦 於隣家 窃一束之柴 死後遭

008_0569_b_15L然足
之患
寄神園木 割肉酬施主之恩園菌
見上

008_0569_b_16L11)跡圜扉 變骨受謗人之罰凡獄之制 以象
斗星 墻曰圜墻

008_0569_b_17L扉曰圜扉 總以名之曰圜
土 此言圜扉 謂地下之獄
昔不見而今見 先
008_0569_b_18L不知而始知 號天12)叩地莫以追 破膽
008_0569_b_19L摧肝非所及 當此時也 父母百身而無
008_0569_b_20L贖 親賓四馳而不救 貨賂委積金玉曰 貨
賂 遺贈也

008_0569_b_21L委音畏 積音恣 皆蓄積也 小曰委 多曰積 凡指所
聚之物而言之 則音畏恣 聚物而積累之則如字也

008_0569_b_22L而空陳 左右撫膺而奚補 向之歡娛美

008_0569_c_01L樂 爲何在乎 向之朋流眷屬 爲何恃
008_0569_c_02L乎 烏13)呼 朝爲盛德 唱息於長14) (广+朗)
008_0569_c_03L爲傷子 哀慟於幽房 匪斯人之獨有
008_0569_c_04L念余身兮或當 儻百年而一遇 將耻悔
008_0569_c_05L兮何央
可不愴乎 可不懼乎 故編其
008_0569_c_06L終始 備之左右 佇勗書紳之誡論語 子
張 願聞

008_0569_c_07L一言 書諸紳
紳 大帶也
將期戰勝之功韓非子云 子夏
始癯而後肥 有

008_0569_c_08L問之者曰 吾戰勝 問何爲戰勝 曰吾入見夫子之義
而榮之 出見富貴又榮之 二者戰於胸中故癯 今見

008_0569_c_09L夫子之義
勝故肥
其有名賢雅誥雅 正也 誥 上
之警下之言也
哲人
008_0569_c_10L殊迹 道化之洿音哇 汚下之地
濁水不流處也
隆 時事之
008_0569_c_11L
不善
亦附而錄之 以寄通識 古
008_0569_c_12L人云 百年影徂 千載心在 實望千載
008_0569_c_13L之後 知余心之所在焉

008_0569_c_14L

008_0569_c_15L釋難文

008_0569_c_16L
希顏首座 字聖徒 性剛果剛毅
果斷
通內外
008_0569_c_17L釋氏以佛經禪策爲內
以儒道諸家爲外
以風節自持 遊歷
008_0569_c_18L罷 歸隱故廬 跡不入俗 常閉門宴坐
008_0569_c_19L「而」作「以」{甲}{乙}{丙}「捐」作「損」{甲}{乙}{丙}
008_0569_c_20L「麁」作「麄」{甲}{丙}
「免」作「色」{丙}「減」作
008_0569_c_21L「咸」{丙}
「紆」作「 (糸+干) 」{甲}{丙}「編」作「篇」{甲}
008_0569_c_22L{乙}{丙}
「撿」作「檢」{甲}{乙}{丙}「蛇」作「虵」{甲}
008_0569_c_23L{丙}
「燃」作「然」{甲}{乙}{丙}次同「跡」作「迹」
008_0569_c_24L{甲}{乙}{丙}
「叩」作「扣」{甲}{乙}{丙}「烏呼」作「嗚
008_0569_c_25L呼」{甲}{乙}ㆍ作「嗚乎」{丙}
(广+朗) 」作「廊」{甲}{乙}{丙}

008_0570_a_01L非行誼與義
高潔者 莫與友也 名公貴
008_0570_a_02L人 累以諸刹垂裕記云 盖取莊嚴差別 名之爲
刹 此通指國土名刹也 又伽藍號

008_0570_a_03L梵刹者 輔行云 西天以樹表刹 示所居處也 阿含
云 若沙門 於佛法中 勤苦得一法者 便當竪幡刹

008_0570_a_04L以告四
遠也
招之 堅不荅 時有童行 名參己
008_0570_a_05L欲爲僧 侍左右 顏識其非器 作釋難
008_0570_a_06L文 以却之曰上即編集
者所叙
知子莫若父 知
008_0570_a_07L父莫若子 若予之參己 非爲僧器 盖
008_0570_a_08L出家爲僧 豈細事乎 非求安逸也 非
008_0570_a_09L求溫飽也 非求蝸角利名也蠻與觸二國
在蝸兩角上

008_0570_a_10L日以戰爭 伏屍盈
溝 言名利之不實
爲生死也 爲衆生也 爲
008_0570_a_11L斷煩惱 出三界海 續佛慧命也 去聖
008_0570_a_12L時遙 佛法大壞 汝敢妄爲爾 寶梁經
008_0570_a_13L云 比丘不脩比丘法 大千無唾處比丘
若無

008_0570_a_14L戒行 五百大鬼 從後掃其跡 然則
無容足之地 無唾處者 斯之謂矣
通慧錄云
008_0570_a_15L爲僧不預十科 事佛徒勞百載 爲之不
008_0570_a_16L難得乎僧錄賛寧 字通遠 錢塘高氏子 太宗賜號
通慧大師 甞撰大宋高僧傳 其後序云 爲

008_0570_a_17L僧不預十
科云云
以是觀之 予濫厠僧倫 有詒
008_0570_a_18L於佛 况汝爲之1)耶 然出家爲僧 苟不
008_0570_a_19L知三乘十二分敎 周公孔子之道 不明
008_0570_a_20L因果 不達己性 不知稼穡艱難書云知稼
穡之艱難

008_0570_a_21L乃逸則知小民之所依 註以勤爲逸也
不知稼穡之艱難 乃逸 註以逸爲逸也
不念信
008_0570_a_22L施難消 徒飮酒食肉 破齋犯戒 行商坐
008_0570_a_23L行販曰商
坐賣曰賈
偸姦2)愽弈愽即六愽 雙六也 又
投瓊曰愽 瓊即今骰

008_0570_b_01L子也 奕 圍碁也 愽與奕
皆姦巧之事也 骰 音投
覬覦院舍漢書註云 覬
音冀 幸也

008_0570_b_02L覦 欲也 謂幸得其所欲也
言幸得盛刹 欲以榮身逸志
車盖出入 奉養
008_0570_b_03L一己而已 悲夫 有六尺之身而無智慧
008_0570_b_04L佛謂之痴僧 有三寸舌而不能說法 佛
008_0570_b_05L謂之啞羊僧雖不破戒 根鈍無慧 不分好惡輕
重 不知有罪無罪 若有僧事 二

008_0570_b_06L人共爭 不能決斷 默然無言 如啞羊 人殺之 不
能作聲 又各喩二意 啞 無說法之能 羊 無聽法之

008_0570_b_07L
似僧非僧 似俗非俗 佛謂之鳥鼠僧
008_0570_b_08L正法念經云 蝙蝠 人捕鳥時 入穴爲鼠 人捕鼠
時 出穴爲鳥 避僧避俗曰鳥鼠 佛取之爲喩也

008_0570_b_09L亦曰秃居士僧形俗行
曰秃居士
楞嚴3)經曰 云何賊
008_0570_b_10L人 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 造種種業裨 附

008_0570_b_11L裨附佛敎中 以
佛貪販利養也
非濟世舟航也 地獄種子
008_0570_b_12L爾 縱4)繞彌勒下生 出得頭來 身已陷
008_0570_b_13L鐵圍 百刑之痛 非一朝一夕也 若今
008_0570_b_14L爲之者 或百或千 至千萬計 形服而
008_0570_b_15L已 篤論其中 何有哉 所謂鷙翰而鳳
008_0570_b_16L鳴也楊子法言 鳳鳴而鷙翰 註凡鳥之勇
獸之猛悍者 皆曰鷙 又猛擊鳥也
碌碌
008_0570_b_17L之石 非玉也 蕭敷艾榮蕭 草名 白葉莖麁
科生有香氣 祭則

008_0570_b_18L (艹+熱) 以報氣也 艾說文 氷臺也 愽物志 削氷令
圓 擧以向日 以艾 承其影得火 故號氷臺

008_0570_b_19L雪山忍草也香草
國家度僧 本爲祈福
008_0570_b_20L今反責以丁錢出家功德 至大至重 脫若度人
爲僧 國祚綿長 是古制也 今

008_0570_b_21L則反懲以丁年差役軍夫
之錢 蔑視吾徒之至也
示民於僧不然 使
008_0570_b_22L吾徒 不足待之之至也 只如前日育王

008_0570_c_01L育王寺懷
璉禪師
永安嵩永安寺戒
嵩禪師
龍井淨南山龍井
寺元淨禪

008_0570_c_02L靈芝照靈芝寺元
照律師
一狐之掖 自餘千羊
008_0570_c_03L之皮 何足道哉 於戱 佛海穢滓 未有
008_0570_c_04L今日之甚也 可與智者道 難與俗人言
008_0570_c_05L5)師古曰 狐6)腋下之皮
輕柔難得 漢雋作掖

008_0570_c_06L

008_0570_c_07L梁高僧偁法主遺誡小師偁稱同 受具
而未滿十歲

008_0570_c_08L猶稱
小師

008_0570_c_09L
塵世匪堅 浮生不久 我光陰以謝 汝
008_0570_c_10L齒髮年臘
漸高 無以世利下其身 無以
008_0570_c_11L虗名苟其利 莫輕仁賤義 莫嫉善妬才
008_0570_c_12L害賢曰嫉 忌才曰妬 又徇
自名利 不耐他榮曰嫉妬
莫抑遏無辜 莫沉
008_0570_c_13L埋有德 莫踈慵人事 莫懶7)惰焚脩 莫
008_0570_c_14L8)耽湎睡眠睡眠之魔 雖氷牀雪被 不覺中來 令
人無力 況厚敷茵席 伸脚大臥 則安

008_0570_c_15L能却之 所以熟眠沉溺 猶如死人 不知夜之旦日之
暮 何暇攝心做工乎 故戒莫沉湎耳 況有五過 一多

008_0570_c_16L有惡夢 二諸天不護 三心不入法
四不思明相 五喜出精 湎 音勉
莫强知他事
008_0570_c_17L莫空腹高心 莫營私利己 莫恃强欺弱
008_0570_c_18L莫利己損他 無以長而慢後生 無以少
008_0570_c_19L而欺老宿 無以財華下視物 無以意氣
008_0570_c_20L高揖人長揖者 擧兩手而揖 高揖者
但擧一手而揖 謂踞傲也
無以不
008_0570_c_21L「耶」作「邪」{甲}{乙}{丙}「愽」作「博」{丙}「經」
008_0570_c_22L作「故」{甲}{丙}
「繞」作「饒」{甲}{乙}{丙}此原文
008_0570_c_23L之夾註{編}
「腋」作「掖」{甲}{乙}{丙}「惰」作「墮」
008_0570_c_24L{甲}{乙}{丙}
「耽」作「躭」{甲}{乙}{丙}

008_0571_a_01L善苦相親 無以善而却憎惡 無以片能
008_0571_a_02L稱我是 無以少解道他非 無以在客慢
008_0571_a_03L主人 無以爲主輕旅客 無以在事失綱
008_0571_a_04L綱 張也 紀 理也 大綱小紀
所以張理上下 整齊衆僧也
無以㑃衆㑃與
拗同

008_0571_a_05L音了 固
相違也
破條章 無以誹謗1)恠他人 無以
008_0571_a_06L穿鑿覔他過 好向佛法中用意 多於塵
008_0571_a_07L境上除情 袈裟下失却人身 實爲苦也
008_0571_a_08L捺落2)裡受諸異報 可謂屈焉捺落 具云捺
落迦 此翻不

008_0571_a_09L可量 又云極苦處 苦具在地之下故 稱地獄
也 異報者 異之言多也 謂受種種諸苦報也

008_0571_a_10L端拱無爲 安閑不役 徐行金地 高坐華
008_0571_a_11L堂 足不履泥 手不彈水 身上衣而口
008_0571_a_12L中食 豈易消乎 圓却頂而方却袍 爲
008_0571_a_13L何事也 其或剛柔得所素書云 剛有所施 柔
有所設 註云不妄設

008_0571_a_14L也 如處女 柔有所設也
如脫兔 剛有所施也
進退含容含容 謂包凾
也 進退行

008_0571_a_15L止 可以寬裕
少無刻急也
堪行即行
可止須止退

008_0571_a_16L貪眼下 數省時中 一點相當 萬金消
008_0571_a_17L得 予以千叮萬囑 苦口甘言言之悅於耳
者曰甘言

008_0571_a_18L依予言者 來世相逢 若不依予言者
008_0571_a_19L擬向何處出頭 珍重珍重

008_0571_a_20L

008_0571_a_21L右街寧僧錄勉通外學

008_0571_a_22L
夫學不厭3)高僧傳云 學不厭愽 愽則通矣
孔子曰 君子愽學於文 約之以禮

008_0571_a_23L亦可以不畔矣 言
不違反於道也
有所不知 盖闕如也孔子
謂子

008_0571_b_01L夏曰 君子於其所不知 盖闕如也 謂不知必闕 問
於知者 盖不以己所見爲是也 此言闕如者 謂無也

008_0571_b_02L吾宗致遠 以三乘法而運載焉 然或魔
008_0571_b_03L障相陵 必須禦侮 禦侮之術 莫若知
008_0571_b_04L彼敵情 敵情者 西笁則韋陀 東夏則
008_0571_b_05L4)藉矣 故祇桓寺中 有四韋陀院韋陀
此云

008_0571_b_06L智論 知此生智 即邪智論 韋陀有四 一阿由 此云
方命 亦曰壽 謂養生繕性 二殊夜 謂祭祀祈禱 三

008_0571_b_07L婆磨 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 四阿達婆 技藝禁呪醫
方 又云四明 一聲明 謂聲敎 明了世間文字釋語

008_0571_b_08L訓字 二工巧明 技術陰陽曆數 三醫方明 謂禁呪
針藥醫治方法 四因明 因即萬法生起之因 種種言

008_0571_b_09L論圖印等 一一覆硏
眞僞 五明中除內明
外道以爲宗極 又有
008_0571_b_10L書院 大千界內 所有不同文書 並集
008_0571_b_11L其中 佛俱許讀之 爲伏外道 而不許
008_0571_b_12L依其見也 此土古德高僧 能懾伏異宗
008_0571_b_13L者 率由*愽學之故 譬如夷狄之人 言
008_0571_b_14L語不通 飮食不同 孰能達其志 通其
008_0571_b_15L欲 其或微解胡語 立便馴和矣此嚴尤㐫
奴論全文

008_0571_b_16L 是以習 ((医+殳)/金) 齒 道安以詼諧而伏之詼諧
嘲諕

008_0571_b_17L也 以彌天釋道安 對四海習鑿齒
者是也 或云沙石後來等語非也
宗雷之輩 慧
008_0571_b_18L遠以詩禮而誘之太子舍人宗炳 散騎常侍雷
次宗 皆遠公蓮社中客 以

008_0571_b_19L詩書禮記
誘致之也
權無二唐文
復禮以辨惑而柔
008_0571_b_20L之 陸鴻漸 皎然以詩式而友之道士陸羽
字鴻漸

008_0571_b_21L甞著茶經 詩僧淸晝 字皎然 謝康樂十世孫 得詩
人之奧旨 傳乃祖之菁華 詞多芳澤 律尙淸壯 一

008_0571_b_22L時詞人 莫
不楷範
此皆不施他術 唯通外學耳

008_0571_c_01L况乎儒道二敎 義理玄邈 釋子旣精本
008_0571_c_02L業 何妨鑚極補行云 讀春秋誦左傳 終朝心遊
戰陣 口演詐謀 助佛法者遠矣

008_0571_c_03L如老莊孔孟之書 文弘仁義故 爲新學入道之門 亦
可時覽 毘奈耶中 佛聽比丘一日三分 初中二分

008_0571_c_04L讀佛經 晩讀外書 列仙傳云 有人入山求道 老君
與鐵杵 使鑚石 石厚五尺 此若能穿 便當得道 晝

008_0571_c_05L夜鑚之 積四十日 石
穿得仙丹 遂爲仙
以廣見聞 勿滯於一
008_0571_c_06L方也

008_0571_c_07L

008_0571_c_08L晋支遁禪師座右銘支遁 字道林 於
越之剡山 立寺行

008_0571_c_09L道 衆僧禀學 時有
惰者 遂作銘以勗之

008_0571_c_10L
勤之勤之 至道非孜 奚爲淹滯 弱喪神
008_0571_c_11L莊子 弱喪而不知歸 謂弱年而去其鄕
也 此言自昔 喪其神妙奇特之道也
茫茫
008_0571_c_12L三界 渺5)渺長6)茫茫 曠蕩也 渺渺 悠遠也
謂曠濶三界之中 久遠覊

008_0571_c_13L
7)惱外湊 冥心內馳 殉赴殉 從也 以
身殉道 烈

008_0571_c_14L士殉名 又營也 求也 商書云 敢有
殉于貨色 此謂從求利名而奔趍也
欽渴欽慕渴
仰乎名

008_0571_c_15L聞財利也 或云飮字之誤 謂追逐
聲色 如渴鹿求飮陽焰之水非也
緬邈忘疲
008_0571_c_16L人生一世 涓若露垂 我身非我 云云誰
008_0571_c_17L施 達人懷德 知安必危 寂寥淸擧 潔
008_0571_c_18L累禪池 謹守明禁 雅說玄規 綏心神
008_0571_c_19L道 抗
志無爲 遼朗三蔽 融8)冶六
008_0571_c_20L疵 空洞五陰 虗豁四支 非指喩指 絶
008_0571_c_21L「恠」作「怪」{甲}{乙}{丙}「裡」作「裏」{丙}
008_0571_c_22L「愽」作「博」{丙}次同
「藉」作「籍」{甲}{乙}{丙}
008_0571_c_23L「渺渺」作「眇眇」{甲}{乙}{丙}
「覊」作「羈」{甲}{乙}{丙}
008_0571_c_24L「惱」作「勞」{甲}{乙}{丙}「冶」作「治」{甲}{乙}{丙}

008_0572_a_01L而莫離與罹同
罥也
妙覺旣陳 又玄其知 婉
008_0572_a_02L轉平任 與物推移婉 美也 婉轉 好爲圓轉也
平 易 保 任也 言不爲一

008_0572_a_03L切聲色之所拘碍 平易其心而保任
之也 與物推移者 即和光同塵之義
過此以徃
008_0572_a_04L勿思勿議

008_0572_a_05L

008_0572_a_06L周京師京 大也 師 衆也 天
子所居 必以衆大言之也
大中興
008_0572_a_07L寺道安法師遺誡九章 以訓門人
008_0572_a_08L其詞曰晋道安 姓衛
此師姓 姚氏

008_0572_a_09L
敬謝諸弟子等淨名疏云 師之謙光 處資如弟
子 則捨父從師 如子事父 又

008_0572_a_10L學從師後曰弟
觧從師生曰子
夫出家爲道 至重至難 不
008_0572_a_11L可自輕 不可自易 所謂重者 荷道佩
008_0572_a_12L德 縈仁負義 奉持淨戒 死而有已 所
008_0572_a_13L謂難者 絕世離俗 永割親愛 廻情易
008_0572_a_14L性 不同於衆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
008_0572_a_15L不能割 忍苦受辱 捐棄1) (身+丘) 命 謂之難
008_0572_a_16L者 名曰道人 道人者 導人也 行必可
008_0572_a_17L履 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 動爲法則 不
008_0572_a_18L貪不諍 不讒不2)㥾 學問高遠 志在玄
008_0572_a_19L默 是爲名稱外聞之聲曰名
叶於內實曰稱
叅位三尊位叅
僧寶

008_0572_a_20L出賢入聖 滌除精魂洗滌掃除
心識也
故得君主
008_0572_a_21L不望其報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
008_0572_a_22L莫不歸攝 捐妻減養 供奉衣食 屈身
008_0572_a_23L俯仰 不辭勞恨者 以其志行淸潔 通

008_0572_b_01L於神明 惔怕惔怕 一作澹泊
恬靜無爲㒵
虛白虗白 莊子
虗室生白

008_0572_b_02L可奇可貴 自獲荒流 道法遂替 新學
008_0572_b_03L之人 未體法則 着邪棄正 忘其眞實
008_0572_b_04L以小黠爲智 以小恭爲足 飽食終日
008_0572_b_05L無所用心 退自推觀 良亦可悲 計今
008_0572_b_06L出家 或有年歲 經業未通 文字不決
008_0572_b_07L徒喪一世 無所成名 如此之事 可不
008_0572_b_08L深思 無常之限 非旦即夕 三塗三塗者
四解脫

008_0572_b_09L經 以三塗對三毒 一火塗瞋
忿 二刀塗慳貪 三血塗愚痴
苦痛 無强無弱
008_0572_b_10L師徒義深 故以3)伸示 有情之流 可爲
008_0572_b_11L永誡

008_0572_b_12L其一曰

008_0572_b_13L
卿已出家 永違所生 剃髮毁容 法服
008_0572_b_14L加形 辭親之日 上下涕零 剖愛崇道
008_0572_b_15L意凌太淸 當遵此志 經道脩明 如何
008_0572_b_16L無心 故存色聲 悠悠竟日 經業不成
008_0572_b_17L德行日損 穢積遂盈 師友慙恥 凡俗
008_0572_b_18L所輕 如是出家 徒自辱名 今故誨勵
008_0572_b_19L宜當專精

008_0572_b_20L其二曰

008_0572_b_21L
卿已出家 棄俗辭君 應自誨勵 志果
008_0572_b_22L靑雲 財色不顧 與世不群 金玉不貴
008_0572_b_23L惟道爲珍 約己守節 甘苦樂貧 進德
008_0572_b_24L自度 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 趍走風塵

008_0572_c_01L坐不暖席 馳騖東西 劇如徭役 縣官
008_0572_c_02L所牽 經道不通 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
008_0572_c_03L同學棄捐 如是出家 徒喪天年 今故
008_0572_c_04L誨勵 宜各自憐

008_0572_c_05L其三曰

008_0572_c_06L
卿已出家 永辭宗族 無親無踈愛而近之
曰親 惡

008_0572_c_07L而遠之曰踈 言無愛
惡之念 平等持心也
淸淨無欲 吉則不歡
008_0572_c_08L凶則不慼 超然縱容 豁然離俗 志存
008_0572_c_09L玄妙 軌眞守4)撲 得度廣濟 普蒙福祿
008_0572_c_10L如何無心 仍着染觸 空諍長短 銖兩
008_0572_c_11L升斛律歷志云 權者所以知輕重也 本起於黃鍾
黃鍾一龠 容千二百黍 重十二銖 二十四銖

008_0572_c_12L爲一兩 十六兩爲一斤 三十斤爲一鈞 四鈞爲一石
量者 龠合升斗斛也 千二百黍爲龠 龠十爲合 合

008_0572_c_13L十爲升 升十爲
斗 斗十爲斛
與世諍利 何異僮僕 經
008_0572_c_14L道不明 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 徒自毁
008_0572_c_15L辱 今故誨示 宜自洗浴

008_0572_c_16L其四曰

008_0572_c_17L
卿已出家 號曰道人 父母不敬 君帝
008_0572_c_18L不臣 普天同奉 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
008_0572_c_19L不計富貧 尙其淸修 自利利人 減割
008_0572_c_20L之重 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 不能報恩
008_0572_c_21L倚縱遊逸 身意虛煩 無戒食施 死入
008_0572_c_22L (身+丘) 」作「軀」{甲}{乙}{丙}次同「㥾」作「匿」{甲}{乙}
008_0572_c_23L{丙}
「伸」作「申」{甲}{乙}{丙}「撲」作「樸」{甲}{丙}ㆍ
008_0572_c_24L作「襆」{乙}

008_0573_a_01L太山 燒鐵爲食 融銅灌咽 如斯之痛
008_0573_a_02L法句所陳 今故誨約 宜改自新日新又
日新也

008_0573_a_03L其五曰

008_0573_a_04L
卿已出家 號曰息心 穢雜不着 惟道
008_0573_a_05L是欽 志叅淸潔 如玉如氷 當修經戒
008_0573_a_06L以濟精神 衆生蒙祐 并度所親 如何
008_0573_a_07L無心 隨俗浮沉 縱其四大 恣其五根
008_0573_a_08L道德遂淺 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 與世
008_0573_a_09L同塵 今故誡約 幸自開神

008_0573_a_10L其六曰

008_0573_a_11L
卿已出家 捐世形* (身+丘) 當務竭情 泥洹
008_0573_a_12L合符 如何擾動 不樂閑居 經道損耗
008_0573_a_13L世事有餘 淸白不履 反入泥塗 過影
008_0573_a_14L之命 或在須臾 地獄之痛 難可1)具書
008_0573_a_15L今故戒勵 宜崇典謨典 主記事故 堯舜皆載
其實 謨 主記言故 禹

008_0573_a_16L皐陶則載其謨 此言
兩字通爲法則義

008_0573_a_17L其七曰

008_0573_a_18L
卿已出家 不可自寬 形雖鄙陋 使行
008_0573_a_19L可觀 衣服雖2)麁 坐起令端 飮食雖踈
008_0573_a_20L出言可餐 夏則忍 (執/火) 冬則忍寒 能自
008_0573_a_21L守節 不飮盜泉廣州有水 名曰盜泉 一歃
懷千金 如西國痴水也

008_0573_a_22L肖之供 足不妄前 久處私室 如臨至
008_0573_a_23L尊 學雖不多 可齊上賢 如是出家 足
008_0573_a_24L報二親 宗親知識流派所出爲宗 姻眷爲
親 見面爲知 聞名爲識

008_0573_b_01L一切蒙恩 今故誡汝 宜各自敦

008_0573_b_02L其八曰

008_0573_b_03L
卿已出家 性有昏明 學無多少 要在
008_0573_b_04L修精 上士坐禪 中士誦經 下士堪能
008_0573_b_05L塔寺經營無爲經云 沙門有三軰 坐禪爲上 誦
經爲中 助衆爲下 瑜伽論云 無二利

008_0573_b_06L行者下士 有自利無利他行者中士 有二利行者名
上士 經營者 經 謀爲也 營 量度也 又縱橫爲經

008_0573_b_07L回旋爲
營也
豈可終日 一無所成 立身無聞
008_0573_b_08L可謂徒生 今故誨汝 宜自端情

008_0573_b_09L其九曰

008_0573_b_10L
卿已出家 永違二親 道法革性 俗服
008_0573_b_11L離身 辭親之日 乍悲乍欣 邈爾絶俗
008_0573_b_12L超出埃塵 當修經道 制己履眞 如何
008_0573_b_13L無心 更染俗因 經道已薄 行無毛分
008_0573_b_14L言非可貴 德非可珍 師友致累 恚恨
008_0573_b_15L日殷 如是出家 損法辱身 思之念之
008_0573_b_16L好自將身

008_0573_b_17L

008_0573_b_18L大唐慈恩法師出家箴師諱窺基 衛將
軍尉遲敬宗之

008_0573_b_19L子也 奘法師紿之而令出家 群藏過目成誦
著論百部 時稱百部論師 然性豪俊 每出必

008_0573_b_20L治三車 備經書食饌 亦號三車法師 高宗在
春宮日 爲母文德皇后 建慈恩寺 凡十餘院

008_0573_b_21L千八百九十七間 以師入居 叅譯諸經 因居
之 人稱曰慈恩法師 又南山律師 持律精嚴

008_0573_b_22L常感天供 聞師三車之號 心窃薄之 一日師訪律師 過午天饌不至 師辭去 天供至 律
008_0573_b_23L師責以後時 天曰適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
甚嚴 無自而入 律師聞之 大驚而懺 (射/言)

008_0573_c_01L
捨家出家何所以 稽首空王求出離稽首

008_0573_c_02L周禮有九拜 一曰稽首 謂下首至地 稽留乃起 二
頓首 謂下首至地即起 又下首叩地 三空首 謂頭

008_0573_c_03L至手 所謂拜手 四振動 謂恐悚迫蹙而下手 五吉
拜 謂雍容而下手 六㐫拜 鄭玄曰 拜而後顙 吉

008_0573_c_04L拜 稽顙而後拜 㐫拜 七奇拜 奇不偶也 謂禮簡不
再拜 八褒拜 謂荅拜也 古文報 亦作褒 九肅拜 謂

008_0573_c_05L直身肅容而微下
手 如今婦人拜
三師七證㝎初機三師 和尙
竭磨 敎授

008_0573_c_06L也 和尙此云近讀 謂親近承事 受讀經法 又云力
生 由師之力 生長法身 竭磨此云辨事 由玆能成

008_0573_c_07L辦比丘比丘尼事故 即受戒師 敎授 即受戒時 敎
威儀者 鈔云阿闍黎 此云正行 能糾正弟子行故

008_0573_c_08L四分明五種闍黎 一出家阿闍黎 所依得出家者 二
受戒阿闍黎 受戒作竭磨者 三敎授阿闍黎 敎授威

008_0573_c_09L儀者 四受經阿闍黎 所從受經 乃至一四句偈 五
依止阿闍黎 乃至依住一宿者 五中苐二竭磨師

008_0573_c_10L苐三敎授師 四及五和尙師 七證者 受戒時 證戒
師七人 若邊國則但三人作證 定初機者 定其初發

008_0573_c_11L心機
剃髮染衣發弘誓 去貪嗔除鄙悋
008_0573_c_12L十二時中3)常謹愼 鍊磨眞性若虛空
008_0573_c_13L自然戰退魔軍陣 勤學習尋師匠 說與
008_0573_c_14L同人堪倚仗 莫敎心地亂如麻 百歲光
008_0573_c_15L陰等閑喪 踵前賢斆先聖商書 斅于民 音
效 敎也 又法効

008_0573_c_16L 盡假聞思修三慧
得證 行住坐臥要
008_0573_c_17L精專 念念無差始相應 佛眞經十二部
008_0573_c_18L縱橫縱說
橫說
指示菩提路 不習不聽不依行
008_0573_c_19L問君何日心開悟 速須究似頭1)燃 莫
008_0573_c_20L待明年與後年 一息不來即後世 誰人
008_0573_c_21L保得此身堅 不蠶衣不田食 織女耕夫
008_0573_c_22L「具」作「眞」{丙}「麁」作「麄」{甲}{丙}「常」作
008_0573_c_23L「當」{丙}
「燃」作「然」{甲}{乙}{丙}

008_0574_a_01L汗血力 爲成道業施將來 道業未成爭
008_0574_a_02L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 嚥苦吐甘大辛苦
008_0574_a_03L就濕回乾養育成 要襲門風繼先祖 一
008_0574_a_04L旦辭親求剃落 八十九十無依托 若不
008_0574_a_05L超凡越聖流 向此因循全大錯 福田衣
008_0574_a_06L袈裟 是無上大福田衣 作者受者 皆生無量福故
又像彼溝塍畦町 以制條葉 故曰田衣 塍音升 稻

008_0574_a_07L田畦
降龍鉢迦葉三兄弟 初事火龍 佛欲度之
徃火龍窟 火龍見佛而嗔 先放毒火

008_0574_a_08L佛亦放三昧火 毒龍熱惱 竄身無地 投佛鉢
水中 佛爲說法 得度三迦葉故 謂之降龍鉢

008_0574_a_09L用一生求解脫 若因小利繫心懷 彼岸
008_0574_a_10L涅槃爭得達 善男子汝須知 遭逢難得
008_0574_a_11L似今時 旣遇出家披縷褐褐 毛布 賤
者所服也

008_0574_a_12L如浮木値盲龜須彌山下香水海中 有一盲龜
其壽無量劫 百年一回出水 又

008_0574_a_13L有一孔木頭 漂流海浪 若或相値 龜即休止 不得
相遇 即能沈沒 衆生亦如是 漂溺五趣之苦海 得

008_0574_a_14L人身難 復甚於此 倘
得人身 其易出家乎
大丈夫須猛利 緊束
008_0574_a_15L身心莫容易 儻能行願力相扶 決㝎龍
008_0574_a_16L華親授記龍華 樹名 其華如龍故名 下生經云
慈氏下生於趐頭末城中大婆羅門妙梵

008_0574_a_17L家 出家日即成正覺 身長六十丈 具八萬四千相好
坐此樹下 三會說法 度盡釋迦遺法中 乃至一稱佛

008_0574_a_18L

008_0574_a_19L

008_0574_a_20L1)岳法輪寺省行堂記 超然居士
008_0574_a_21L趙令矜撰字表之 嗣
圓悟禪師

008_0574_a_22L
甞謂諸苦之中 病苦爲深 作福之中
008_0574_a_23L省病爲最八福田中 給事
病人 其福甚大
是故古人 以有

008_0574_b_01L病爲善知識 曉人以看病爲福田 所以
008_0574_b_02L叢林爲老病之設 今叢林聚衆 凡有病
008_0574_b_03L使歸省行堂 不2)惟修省改行以退病
008_0574_b_04L亦欲人散夜靜 孤燈獨照之際 3)求索
008_0574_b_05L大事法華以佛知見爲大事 涅槃以佛性爲大事
維摩以不思議爲大事 華嚴以法界爲大事

008_0574_b_06L宗門以一着子爲大事
名雖有別 其義則一也
豈徒然哉 旣命知堂
008_0574_b_07L以司藥餌餌亦
藥也
又戒備也
理也
常住 以足供
008_0574_b_08L須 此先佛之䂓制 近世不然 堂名延
008_0574_b_09L壽 鄙俚俚亦鄙也
又俗也
不經
病者不自省咎
008_0574_b_10L補躬乖方 湯藥妄投 返成沉痼久固
之疾

008_0574_b_11L有酷疾 不叅堂 以務踈逸者頑踈
放逸
大失
008_0574_b_12L建堂命名之意也 知堂 名存實4)廢 或
008_0574_b_13L同路人視其病僧 如
視行路之人
常住急於日用 殊不
008_0574_b_14L存撫 又復失優5)婆待老病之意也優婆
尼沙

008_0574_b_15L陀 持律行故 於佛會中
看待老病 如今之知堂也
由是病人 呻吟痛
008_0574_b_16L楚 日益增極 過在彼此 非如來咎不順
先佛

008_0574_b_17L明誨之過 在乎病者及知
堂 豈吾佛制法之咎哉
縱有親故問病 率
008_0574_b_18L皆鄕曲故舊鄕里曰曲 又曲
者 里之曲也
心旣不普 事
008_0574_b_19L忽有差 今法輪病所 奐然一新奐 大也 又文彩
008_0574_b_20L粲明㒵 言
居室之美也
盖有本分人 是事色色成辦
008_0574_b_21L無可論者 惟有病人 宜如何哉 省躬念
008_0574_b_22L罪 世之有識者 皆能達此 衲僧分上
008_0574_b_23L直截無有分別 不饒
病苦 故曰直截
機緣 當於頭痛額熱

008_0574_c_01L之時 薦取掉動底 於聲寃呌苦之際
008_0574_c_02L領畧徹困心 密密究思 是誰受病 人
008_0574_c_03L旣不見 病從何來 人病雙亡 復是何
008_0574_c_04L物 直饒見得分明 正好爲他將息
    1. 1)「三」作「二」{甲}。
    2. 2)「惰」作「墯」{甲}{乙}{丙}。
    3. 3)「歛」作「斂」{甲}{丙}。
    4. 4)「氷」作「冰」{甲}{丙}。
    5. 5)「僚」作「寮」{甲}{乙}{丙}。
    6. 1)「暎」作「映」{甲}{乙}{丙}。
    7. 2)「現」作「見」{丙}。
    8. 3)「廻」作「回」{甲}{丙}。
    9. 4)「惔」作「淡」{甲}{乙}{丙}。
    10. 5)「遍」作「徧」{甲}{乙}{丙}。
    11. 6)「㨾」作「樣」{甲}{丙}。
    12. 7)「閒」作「閑」{甲}。
    13. 8)「苐」作「第」{甲}{乙}{丙}次同。
    14. 9)「沉」作「浸」{甲}{乙}{丙}。
    15. 10)「鉄」作「鐵」{甲}{丙}。
    16. 1)「飢」作「饑」{甲}{乙}{丙}。
    17. 2)「㨾」作「様」{甲}{丙}。
    18. 3)「軰」作「輩」{甲}{丙}次同。
    19. 4)「閒」作「閑」{甲}{乙}{丙}。
    20. 5)「身+丘」作「軀」{甲}{乙}{丙}。
    21. 6)「我」作「余」{甲}{丙}。
    22. 7)「饌」作「飡」{甲}{乙}{丙}。
    23. 8)「懲」作「徵」{甲}{乙}{丙}。
    24. 1)「而」作「以」{甲}{乙}{丙}。
    25. 2)「捐」作「損」{甲}{乙}{丙}。
    26. 3)「麁」作「麄」{甲}{丙}。
    27. 4)「免」作「色」{丙}。
    28. 5)「減」作「咸」{丙}。
    29. 6)「紆」作「糸+干」{甲}{丙}。
    30. 7)「編」作「篇」{甲}{乙}{丙}。
    31. 8)「撿」作「檢」{甲}{乙}{丙}。
    32. 9)「蛇」作「虵」{甲}{丙}。
    33. 10)「燃」作「然」{甲}{乙}{丙}次同。
    34. 11)「跡」作「迹」{甲}{乙}{丙}。
    35. 12)「叩」作「扣」{甲}{乙}{丙}。
    36. 13)「烏呼」作「嗚呼」{甲}{乙}ㆍ作「嗚乎」{丙}。
    37. 14)「广+朗」作「廊」{甲}{乙}{丙}。
    38. 1)「耶」作「邪」{甲}{乙}{丙}。
    39. 2)「愽」作「博」{丙}。
    40. 3)「經」作「故」{甲}{丙}。
    41. 4)「繞」作「饒」{甲}{乙}{丙}。
    42. 5)此原文之夾註{編}。
    43. 6)「腋」作「掖」{甲}{乙}{丙}。
    44. 7)「惰」作「墮」{甲}{乙}{丙}。
    45. 8)「耽」作「躭」{甲}{乙}{丙}。
    46. 1)「恠」作「怪」{甲}{乙}{丙}。
    47. 2)「裡」作「裏」{丙}。
    48. 3)「愽」作「博」{丙}次同。
    49. 4)「藉」作「籍」{甲}{乙}{丙}。
    50. 5)「渺渺」作「眇眇」{甲}{乙}{丙}。
    51. 6)「覊」作「羈」{甲}{乙}{丙}。
    52. 7)「惱」作「勞」{甲}{乙}{丙}。
    53. 8)「冶」作「治」{甲}{乙}{丙}。
    54. 1)「身+丘」作「軀」{甲}{乙}{丙}次同。
    55. 2)「㥾」作「匿」{甲}{乙}{丙}。
    56. 3)「伸」作「申」{甲}{乙}{丙}。
    57. 4)「撲」作「樸」{甲}{丙}ㆍ作「襆」{乙}。
    58. 1)「具」作「眞」{丙}。
    59. 2)「麁」作「麄」{甲}{丙}。
    60. 3)「常」作「當」{丙}。
    61. 4)「燃」作「然」{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