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수선결사문과석(修禪結社文科釋) / 修禪結社文

ABC_BJ_H0237_T_003

010_0531_a_09L修禪結社文

010_0531_a_10L參學要在眼目眞正第一

010_0531_a_11L
文四 一直擧本地本無邪正

010_0531_a_12L
原夫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一一端的 物
010_0531_a_13L物拈來 無非不思議法界六相圓融十
010_0531_a_14L玄具足 口欲談而詞喪 心將緣而慮亡
010_0531_a_15L十方諸佛 四目相觀 歷代祖師 觜盧都
010_0531_a_16L地 故云纖塵不立 寸草不生 摩竭掩
010_0531_a_17L關 少林面壁 理固然矣 到此凡聖眞
010_0531_a_18L妄 世出世間許多名相 向甚歷處安著

010_0531_a_19L
乾坤失色 日月無光

010_0531_a_20L
二正明隨見始有邪正三 初正明

010_0531_a_21L
但以眞性 微妙自在 隨諸衆生 識見
010_0531_a_22L不同 出生染淨種種諸法 盖以邪眼見
010_0531_a_23L之 非特世法爲邪 乃至出世格外禪詮
010_0531_a_24L三藏五敎 淨妙身土 無非邪法 此其

010_0531_b_01L染法所以興也 若以正眼看來 非但出
010_0531_b_02L世法爲正 乃至世間治世正敎 市井閒
010_0531_b_03L談 山靑水綠 鶯吟燕語 盡是正法 是
010_0531_b_04L乃淨法所以作也

010_0531_b_05L
明鏡當臺 胡漢互現

010_0531_b_06L
次引證

010_0531_b_07L
故云邪人說正法 正法悉歸邪 正人說
010_0531_b_08L邪法 邪法悉歸正 又云牛飮水成乳
010_0531_b_09L蛇飮水成毒 且釋迦一化土 於螺髻所
010_0531_b_10L見 爲自在天宮 於身子所見 爲丘陵
010_0531_b_11L坑坎 又一切外道 多自佛法中橫流
010_0531_b_12L大慧所謂認魚目作明珠 守方便不捨
010_0531_b_13L者是也 三世佛祖 悉於塵境上 施作
010_0531_b_14L佛事 楞嚴二十五聖 各從三科中 悟
010_0531_b_15L入圓通是也

010_0531_b_16L
後出所以

010_0531_b_17L
故知法無定相 隨人成差 故金剛經云
010_0531_b_18L無有定法 名阿耨菩提 亦無有定法
010_0531_b_19L如來可說

010_0531_b_20L
三結指正眼爲佛法正脉

010_0531_b_21L
是以眞修行者 不重行德 只貴眼正
010_0531_b_22L故靈山末會 以正法眼藏 付囑摩訶迦
010_0531_b_23L葉 燈燈相續 至今不絕者 良有以也
010_0531_b_24L且楞嚴會上 決擇修行之眞要 維摩室
010_0531_b_25L中 讃歎不二之良久 以至神通光明藏

010_0531_c_01L之達天眞 圓明華藏都之融法界 皆以
010_0531_c_02L文殊之智眼也 眼之爲要 可不信歟

010_0531_c_03L
四切勸擇師正其眼目

010_0531_c_04L
願我同胞 若欲眞實爲生死大事者 早
010_0531_c_05L訪明眼宗師 決擇眞正眼目 正是叅學
010_0531_c_06L之要也 故潙山謂仰山曰 只貴子眼正
010_0531_c_07L不貴子行履 切須勉之

010_0531_c_08L

010_0531_c_09L正辨正眼令生正信第二

010_0531_c_10L
文六 初問邪正行相

010_0531_c_11L
或曰上說染淨諸法 隨見成差 若不辨
010_0531_c_12L邪正 焉能生正信 而斷妄證眞也 邪
010_0531_c_13L正行相 爲我詳示

010_0531_c_14L
二引示體中玄正當今時

010_0531_c_15L
曰牧牛子 豈不云乎 予觀今時修心人
010_0531_c_16L不依文字指歸 直以密意相傳處爲道
010_0531_c_17L則溟涬然徒勞坐睡 或於觀行 失心錯
010_0531_c_18L亂故 須依如實言敎 決擇悟修之本末
010_0531_c_19L以鏡自心 即於時中 觀行不枉用功爾
010_0531_c_20L余謂此師所見眞正圓妙 觀風設敎 最
010_0531_c_21L爲親切故 今依如實言敎 令汝生眞正
010_0531_c_22L信解也 虛心諦聽

010_0531_c_23L
三正明軆中玄是達摩宗旨二 初忩
010_0531_c_24L此下 底本有目錄 編者卷頭作成補入故除之

010_0532_a_01L引人法

010_0532_a_02L
主峰云 心貫萬法 義味無邊 諸敎開
010_0532_a_03L張 禪宗撮畧 撮畧者 就法 有不變隨
010_0532_a_04L緣二義 就人 有頓悟漸修兩門二義現
010_0532_a_05L即知一藏經論之指歸 兩門開 即見一
010_0532_a_06L切賢聖之軌轍 達摩湥旨 意在斯焉

010_0532_a_07L
後別釋人法二 初明不變隨緣爲經
010_0532_a_08L論之指歸 於中初正明二義

010_0532_a_09L
盖經論所說 不出法義 法者 心也 義
010_0532_a_10L者 不變隨緣也 只說一心隨迷悟緣
010_0532_a_11L成有漏無漏 染淨諸法
心性元來不
010_0532_a_12L變 常寂常照
譬如眞金 隨工匠緣
010_0532_a_13L作鉼盤釵釧 種種器物 金性必不變爲
010_0532_a_14L銅鐵

010_0532_a_15L
二廣收經論

010_0532_a_16L
一藏經論指歸 都不出此不變隨緣二
010_0532_a_17L義 諸經論中 或名眞如生滅 或名眞
010_0532_a_18L諦俗諦 如是乃至性相理事 止觀定慧
010_0532_a_19L菩提涅槃 種種名相 不可具陳 但名
010_0532_a_20L義少異 法軆大同也

010_0532_a_21L
三亦該禪法

010_0532_a_22L
且格外禪法 亦不出此三處傳中 分座
010_0532_a_23L不變也 拈花 隨緣也 槨示雙趺 二義
010_0532_a_24L齊示也 如是乃至明暗殺活 證化惺寂

010_0532_b_01L偏正軆用 新熏本分 途中家裏 把定
010_0532_b_02L放行 種種名相 不能盡擧 但隨當時
010_0532_b_03L所見 有此多種名相 其實法體 亦不
010_0532_b_04L離此不變隨緣也

010_0532_b_05L
不得放過草裏橫身

010_0532_b_06L
故唯心訣云 一法千名 應緣立號 不
010_0532_b_07L可滯方便之說 迷隨事之名 謂衆生非
010_0532_b_08L眞 諸佛是實

010_0532_b_09L
四料揀禪敎死活不同

010_0532_b_10L
但敎中義理 十成死在 句下禪宗 活
010_0532_b_11L弄死蛇 圓話自在 撥敎義明宗旨 此
010_0532_b_12L之謂也 明珠在掌 弄來弄去

010_0532_b_13L
五結歸宗旨

010_0532_b_14L
信乎 世出世法 但是心上假現之物
010_0532_b_15L都無實體 若悟一心 萬法圖通 塵刼
010_0532_b_16L疑滯 當下冰消 無邊妙義 一時通盡
010_0532_b_17L湥徹法源之底 洞曉諸佛之機 故荷澤
010_0532_b_18L云 心境空寂 靈知不昧 即此空寂靈
010_0532_b_19L知 本來是佛 離此心外 無別佛也 故
010_0532_b_20L云心外覓佛 是魔眷屬

010_0532_b_21L
二明頓悟之漸修爲賢聖之軌轍

010_0532_b_22L
若能頓悟心性本淨 煩惱本空 此心即
010_0532_b_23L佛 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 名爲最
010_0532_b_24L上乘禪 念念修習 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010_0532_c_01L
故潙山云 硏窮至理 以悟爲則 淸
010_0532_c_02L凉云 非眞流之行 無以契眞 安有修
010_0532_c_03L眞之行 不從眞起 即達摩門下 展轉
010_0532_c_04L相傳者是也

010_0532_c_05L
四結答邪正行相

010_0532_c_06L
若能如是信解 雖修萬行 而常以無念
010_0532_c_07L爲宗者 如蒸米作飯也 名爲正眼 若
010_0532_c_08L或不了 即心是佛 亦不知諸法本空
010_0532_c_09L而但以分別識心 勞修一切事行 欲求
010_0532_c_10L佛道者 如蒸沙作飯也 是爲邪眼 故
010_0532_c_11L涅槃經云 依智不依識 祖師云 智學
010_0532_c_12L成菩提 愚學成生死

010_0532_c_13L
五正勸捨敎叅禪

010_0532_c_14L
故學者 先以如實言敎 委辨不變隨緣
010_0532_c_15L二義 是自心之性相 頓悟漸修兩門
010_0532_c_16L是自行之始終然後 放下敎義 但將自
010_0532_c_17L心現前一念 叅商禪旨 則必有所得
010_0532_c_18L所謂出身活路也

010_0532_c_19L
明歷歷時 雲藏湥谷 深密密處 日
010_0532_c_20L照晴空

010_0532_c_21L
六結示初信不可不正

010_0532_c_22L
是知欲行千里 初步要正 初步若錯
010_0532_c_23L千里俱錯 若欲成佛 初信要正 初信
010_0532_c_24L旣失 萬善俱退 故三祖云 毫釐有差

010_0533_a_01L天地懸隔

010_0533_a_02L
以不變隨緣 括盡禪敎者 乃淸凉遺
010_0533_a_03L意 觀者 幸勿深誚

010_0533_a_04L

010_0533_a_05L於諸方便禪定最要第三

010_0533_a_06L
文七 初以何方便 見性出死

010_0533_a_07L
或曰即心是佛 果如所說 但諸佛悟修
010_0533_a_08L究竟解脫 我等如是輪廻生死 若無親
010_0533_a_09L切反照之力 終未免持珠而乞丐 守
010_0533_a_10L金藏而貧窮 作何方便 一念廻機 便
010_0533_a_11L悟自性 永出生死

010_0533_a_12L
二且明上根不假方便

010_0533_a_13L
答眼若不翳 空花自滅 心若不迷 生
010_0533_a_14L死即絕 然生死本空 今欲脫生死 何
010_0533_a_15L以異於怖影走之狂客 且只汝自心 更
010_0533_a_16L作什麽方便 若作方便 更求解會 譬
010_0533_a_17L如不見自眼 以謂無眼 更欲求見 旣
010_0533_a_18L是自眼 如何更見 自己靈知 亦復如
010_0533_a_19L是 旣是自心 何更求會 故圓覺云 知
010_0533_a_20L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
010_0533_a_21L次 果能恁麽理會 便於生死 即得自
010_0533_a_22L

010_0533_a_23L
三正爲中下始指方便

010_0533_a_24L
其或未然 抑不得已 按下雲頭 於無

010_0533_b_01L方便中 指箇方便也

010_0533_b_02L
四正明禪定獨能破識二 初正明

010_0533_b_03L
旣云諸法唯識所現 但除識心 生死自
010_0533_b_04L絕 眞性自現 故一藏經論 無非除識
010_0533_b_05L心之妙藥 諸祖說話 幷是摧惡覺之器
010_0533_b_06L仗也 然除識方便 禪定一門 尤爲㝡
010_0533_b_07L妙 前來所示 乃體中玄也 以知心性
010_0533_b_08L本淨 煩惱本空故 不起憎愛勝負之心
010_0533_b_09L猶爲知解所障 未到究竟安樂之地 直
010_0533_b_10L須更依句中玄 打破漆桶 洗滌藏識中
010_0533_b_11L無量刼來無明習氣 則玄中玄 及別置
010_0533_b_12L一句 自然在其中矣 有什麽生死未脫
010_0533_b_13L有什麽自性未悟 是知禪定 正爲息心
010_0533_b_14L良藥

010_0533_b_15L
二通伏難

010_0533_b_16L
雖云佛事門中 不捨 一法 海寶千般
010_0533_b_17L先求如意

010_0533_b_18L
五欲登佛地非禪無門

010_0533_b_19L
若欲不踐階梯 徑登佛地 苟非禪定
010_0533_b_20L決不可得 故圭山云 禪定一門 最爲
010_0533_b_21L神妙 佛法大海 除此無門 長蘆云 禪
010_0533_b_22L定一門 最爲急務 仰山云 若不安禪
010_0533_b_23L靜慮 到遮裏 捴須茫然 國覺云 無礙
010_0533_b_24L淸淨慧 皆依禪定生 信知 還丹一粒

010_0533_c_01L點鐵成金 眞理一言 革凡成聖

010_0533_c_02L
六因歎不修禪之失

010_0533_c_03L
古人云 若無定力 甘伏死門 掩目歸
010_0533_c_04L空 宛然流浪 若不能安禪靜慮 殺却
010_0533_c_05L猢猻子 調伏水牿牛 而但將心意識
010_0533_c_06L勤修一切事行者 譬如欲求魚而緣木
010_0533_c_07L要覔天而掘地者也 徒勞無益 可不哀
010_0533_c_08L

010_0533_c_09L
七重顯玄妙切勸留神

010_0533_c_10L
故長蘆云 超凡越聖 必假靜緣 坐脫
010_0533_c_11L立亡 須憑定力 潙山云 此宗難得其
010_0533_c_12L妙 切須仔細用心 又云此之一學 最
010_0533_c_13L妙最玄 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願諸道
010_0533_c_14L友 留神思察焉

010_0533_c_15L

010_0533_c_16L畧引公案以示榜樣第四

010_0533_c_17L
六祖示衆云 有一物 上拄天下拄地
010_0533_c_18L徹上
徹下
明如日 黑似漆 常在動用中
010_0533_c_19L一切處披
露分明
動用中收不得一切處摸
▼(扌+索)不著
汝等諸
010_0533_c_20L人 喚作什麽 神會童子 時年十三 出
010_0533_c_21L衆云 諸佛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祖曰
010_0533_c_22L我喚作一物 尙自不中 那堪喚作本源
010_0533_c_23L佛性 汝他後 設有把茅盖頭 只作得
010_0533_c_24L箇知解宗徒 後居荷澤寺 大弘曺溪頓

010_0534_a_01L

010_0534_a_02L
空中撮影非爲妙 物外追蹤豈俊機
010_0534_a_03L此師本源佛性之知解未亡 故爲死
010_0534_a_04L句悟入 即義理禪宗主 而爲六祖之
010_0534_a_05L孼子也 然悟解高明 決擇了然 以
010_0534_a_06L空寂靈知四字 括盡一藏禪敎之宗
010_0534_a_07L趣 如都序節要中所明 即上體中玄
010_0534_a_08L道理是也 末世衆生 多從義理中悟
010_0534_a_09L入 圭峯牧牛之叙述 即其宜矣

010_0534_a_10L
南嶽懷讓禪師 叅六祖 祖問曰 甚麽
010_0534_a_11L處來 讓曰嵩山安國寺處來 祖曰甚麽
010_0534_a_12L物恁麽來 讓罔措 於是執侍八年 方
010_0534_a_13L省前語 乃告祖曰 某甲會得當初來時
010_0534_a_14L和尙接某甲 是什麽物恁麽來 祖曰儞
010_0534_a_15L作麽生會 讓云設1)以一物亦不中 祖
010_0534_a_16L曰還假修證否 讓云修證即不無 汚染
010_0534_a_17L即不得 祖曰即此不染汚 是諸佛之所
010_0534_a_18L護念 汝旣如是 五亦如是 讓豁然契
010_0534_a_19L會 後徃南嶽 大闡禪宗

010_0534_a_20L
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後路

010_0534_a_21L
此師尊貴知解亦亡 徹悟佛祖 具足
010_0534_a_22L機用之淸淨心體 故爲活句悟入 即
010_0534_a_23L祖師禪宗主 而爲六祖之嫡子也 天
010_0534_a_24L童覺禪師云 頭長三尺知是誰 相對

010_0534_b_01L無言獨足立 謂三句即一句 一句即
010_0534_b_02L三句也 故其門下 出臨濟雲門潙仰
010_0534_b_03L法眼四宗 而道播天下

010_0534_b_04L
靑原行思禪師 聞曺溪法席盛化 徑來
010_0534_b_05L叅禮 遂問曰 當何所務 即不落階級
010_0534_b_06L運心
祖曰汝曾作什麽來 曰聖諦亦不
010_0534_b_07L爲 祖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尙不爲 何
010_0534_b_08L階級之有全超空刼
不落今時
祖㴱器之 令師首衆
010_0534_b_09L一日祖謂曰 汝當分化一方 無令斷絕
010_0534_b_10L師旣得法 遂回吉州靑原山 弘法紀化

010_0534_b_11L
杖子一枝無節目 慇懃分付夜行人
010_0534_b_12L此師徹悟千聖不傳之向上一路 纎
010_0534_b_13L塵不立 寸草不生故 亦爲活句悟入
010_0534_b_14L即如來禪宗主也 此上二師 同是格
010_0534_b_15L外禪也 要識靑原麽 伊麽也不得
010_0534_b_16L不伊麽也不得 伊麽不伊麽捴不得
010_0534_b_17L看他老靑原 便作木羅漢 向天台華
010_0534_b_18L頂上打坐道 三世諸佛 被我之一
010_0534_b_19L口呑盡 何處更有衆生可化 是乃透
010_0534_b_20L過今本立在向上一路 眞金鋪殺人
010_0534_b_21L刀傳心也 名曰如來禪 故古德云
010_0534_b_22L佛也打 祖也打 眞人面前休說假
010_0534_b_23L即多子塔前分半座消息也 要識讓
010_0534_b_24L師麽 伊麽也得
不伊麽也得

010_0534_c_01L麽不伊麽捴得機用
齊施
看他讓和尙 變
010_0534_c_02L作水牿我 上三十三天 觸着帝釋鼻
010_0534_c_03L孔 却向溪東溪西 和泥合水 是爲
010_0534_c_04L具足三要雜貨鋪活人劒傳心也 名
010_0534_c_05L曰祖師禪 故古德云 佛也安 祖也
010_0534_c_06L安 衲僧肚裏如海寛 即靈山會上擧
010_0534_c_07L拈花消息也 二禪合爲泥蓮河側槨
010_0534_c_08L示雙趺消息也 二師所得 如是圓極
010_0534_c_09L故 五派分芳 普利無窮也 學者 不
010_0534_c_10L得莽鹵也 且二禪同別如何 如來禪
010_0534_c_11L者 山山水水 法法全眞也 祖師禪
010_0534_c_12L者 和根拔去 了沒巴鼻也 如經云
010_0534_c_13L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云者 是如
010_0534_c_14L來禪也 法眼云 若見諸相非相 即
010_0534_c_15L不見如來云者 是祖師禪也 又佛法
010_0534_c_16L有頭角邊 謂之如來禪 佛法無頭角
010_0534_c_17L邊 謂之祖師禪也 又此二禪 在學
010_0534_c_18L人得入邊 有淺深 在宗師拈弄邊
010_0534_c_19L無淺深也 又此二禪 同是格外禪祖
010_0534_c_20L門中事 而靑原 法法全眞之言 完
010_0534_c_21L同如來所說萬法一心之言 故貶之
010_0534_c_22L云如來禪也 謂格外 亦有同如來之
010_0534_c_23L說也 然非滯義理故 亦非荷澤知解
010_0534_c_24L未忘之義理禪也 學者詳之

010_0534_c_25L「以」禪門拈頌作「似」{編}

010_0535_a_01L
高峰禪師云 叅禪須具三要 一有大信
010_0535_a_02L根 二有大憤志 三有大疑情 苟闕其
010_0535_a_03L一 如折足之鼎 終成廢器 又云若論
010_0535_a_04L實叅 正如八十翁 翁向逆風逆水裏
010_0535_a_05L撑上一隻無底鐵船相似 上得一槁 退
010_0535_a_06L去十槁 上得十槁 退去百槁 愈撑愈
010_0535_a_07L退 退之又退 直饒退到大洋海底 不
010_0535_a_08L顧危亡得喪 但盡平生伎倆 掇轉船頭
010_0535_a_09L決欲 又要向彼中撑上 驀然水轉風回
010_0535_a_10L一朝得達家鄕 如人上山 各自勞力

010_0535_a_11L
此師 志在奮大志透玄關也 第觀今
010_0535_a_12L時禪者 不悟之病 都在於不起切心
010_0535_a_13L不發憤志 而泛叅話頭 故特引而警
010_0535_a_14L之 若具者般操志 庶不虛孤一生

010_0535_a_15L
大慧禪師云 若要徑截理會 須得遮一
010_0535_a_16L念子 爆地一破 方了得生死 方名悟
010_0535_a_17L入 然切不可存心待破 若存心在破處
010_0535_a_18L則永刼無有破時 但將妄想顚倒之心
010_0535_a_19L思量分別之心 好生惡死之心 知見解
010_0535_a_20L會之心 欣靜厭閙之心 一時按下 只
010_0535_a_21L就按下處 看箇話頭 僧問趙州 狗子
010_0535_a_22L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無 此一字者 乃
010_0535_a_23L是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仗也 不得作
010_0535_a_24L有無會 不得作道理會 不得向語路上

010_0535_b_01L作活計 不得颺在無事匣裡 不得向擧
010_0535_b_02L起處承當 不得向文字中引證 但向十
010_0535_b_03L二時中 四威儀內 時時提撕 時時擧
010_0535_b_04L覺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云無 不離日
010_0535_b_05L用 試如此做工夫

010_0535_b_06L
凛凛吹毛 不犯鋒鋩

010_0535_b_07L
牧牛子曰 此法語 但彰八種病 若
010_0535_b_08L撿前後所說 有眞無之無 將迷待悟
010_0535_b_09L等二種 故合成十鍾也

010_0535_b_10L
又云趙州狗子無佛性話 喜怒靜閙 亦
010_0535_b_11L須提撕 第一不得用意等悟 若用意等
010_0535_b_12L悟 則自謂我即今迷 執迷待悟 縱經
010_0535_b_13L塵刼 亦不能得 但擧話頭時 畧抖擻
010_0535_b_14L精神 看是箇什麽道理

010_0535_b_15L
箭穿江月影 須是射鵰人

010_0535_b_16L
此師 志在辨邪正也 落在十種病而
010_0535_b_17L默照 不起疑團爲邪 都無一念分別
010_0535_b_18L識解 而不揀靜閙 叅商活句爲正
010_0535_b_19L學者 但依此兩段語 如法叅究 使
010_0535_b_20L得一生叅學事畢也 何用佛祖許多
010_0535_b_21L說話來也

010_0535_b_22L

010_0535_b_23L先以寂寂治於緣慮第五

010_0535_b_24L
文三 初正明凡聖依正無不空寂

010_0535_c_01L
若欲決志用工 必先入夢幻三昧 旣知
010_0535_c_02L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從心變起 本無實
010_0535_c_03L體 有什麽生死可脫 說什麽涅槃可求
010_0535_c_04L四生六趣等浮漚 妙身淨刹若空華

010_0535_c_05L
二廣證空觀最爲緊要

010_0535_c_06L
故華嚴云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着
010_0535_c_07L未來事 不於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
010_0535_c_08L空寂 二十祖云 心無所希 名之曰道
010_0535_c_09L達摩云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墻
010_0535_c_10L壁 可以入道 淸凉云 禪定虛凝 湛猶
010_0535_c_11L停海 高攀聖境 尙曰忘情 馳想五塵
010_0535_c_12L豈當爲道 大慧云 科擧婚官 雖不能
010_0535_c_13L免 但知虛幻 非究竟法 能回心此箇
010_0535_c_14L門中 以般若智水 洗滌垢染之穢 淸
010_0535_c_15L淨自居 從脚下去 一刀兩段 更不起
010_0535_c_16L相續心足矣 不必思前念後也 旣曰虛
010_0535_c_17L幻 則作時亦幻 受時亦幻 知覺時亦
010_0535_c_18L幻 迷倒時亦幻 過去現在未來 皆悉
010_0535_c_19L是幻 如是等文 不能盡擧 信知 無念
010_0535_c_20L三昧 十方諸佛祖 一路涅槃門也

010_0535_c_21L
三結指空觀爲叅句之前引

010_0535_c_22L
若能如是信得及覷得破 直得胷次中
010_0535_c_23L空勞勞地 虛豁豁地 無絲毫許滯礙
010_0535_c_24L更無一法可得情 與初生無異然後 密

010_0536_a_01L擧疑團 則如順水張帆 全不犯手

010_0536_a_02L

010_0536_a_03L正以惺惺切心叅句第六

010_0536_a_04L
文二 初且明惺寂等持最爲親切

010_0536_a_05L
如上信得及見得徹 雖釋迦達摩 現神
010_0536_a_06L通而說法 觀音勢至 奉金輦而接引
010_0536_a_07L小不動念 何況世間塵惱之事 起心馳
010_0536_a_08L求 即此能知空寂之智 亦復空寂 如
010_0536_a_09L是無念空寂之中 但將自心現前一念
010_0536_a_10L叅商格外沒滋味之活句 則是爲惺寂
010_0536_a_11L等持 即此惺寂等持 正是叅究之㝡親
010_0536_a_12L切處也

010_0536_a_13L
故此二章 文雖前後 都在行人一念
010_0536_a_14L上也

010_0536_a_15L
二正明惺惺切心叅句二 初摠明公
010_0536_a_16L案旨在識外

010_0536_a_17L
大凡祖師公案 摠有一千七百則 雖皆
010_0536_a_18L提接來機 而旨在心識思議之外 能與
010_0536_a_19L人 頓忘知解 立地搆取也 故云跡絕
010_0536_a_20L於意地 理現於心源

010_0536_a_21L
胡亂指注 臂不外曲

010_0536_a_22L
二別明主人公話三 初且擧主人公
010_0536_a_23L話以爲底本

010_0536_a_24L
上來所引 乃主人公話 狗子無佛性話

010_0536_b_01L兩則語也 今約主人公話 畧示叅究之
010_0536_b_02L搒㨾 千七百則 可以輪照也 六祖云
010_0536_b_03L有一物 上拄天下拄地 明如日黑似漆
010_0536_b_04L常在動用中 動用中收不得者 是甚麽

010_0536_b_05L
二先明上根不假叅究

010_0536_b_06L
秖遮是甚麽一句語 三世諸佛之骨髓
010_0536_b_07L歷代祖師之眼目 和盤托出 頓放諸人
010_0536_b_08L面前 伶俐漢 若向遮裡 見得徹去 便
010_0536_b_09L見佛祖安身立命處 旣見佛祖安身立
010_0536_b_10L命處 便見自己安身立命處 旣見自己
010_0536_b_11L安身立命處 即是了事大丈夫 又安用
010_0536_b_12L眼卓朔地觜盧都地底叅究事也

010_0536_b_13L
三俯爲中下方示叅話

010_0536_b_14L
苟不如是 抑不得已 外息諸緣 內心
010_0536_b_15L無喘 心如墻壁然後 向虛空裏 拈來
010_0536_b_16L一物 是什麽 着得心頭 盡力提起云
010_0536_b_17L果是箇什麽 常於十二時中 惺惺起疑
010_0536_b_18L而不昧 四威儀內 密密回光而返照
010_0536_b_19L如猫捕鼠心眼
不動
如鷄抱卵喛氣
相續
又如當死
010_0536_b_20L罪人 越獄逃走不避險難
勇猛直前
亦如蚊子上鐵
010_0536_b_21L牛相似盡其
伎倆

010_0536_b_22L
惺切㝡要也

010_0536_b_23L
第一不得颺在無事匣裏 不得向意根
010_0536_b_24L下卜度 尋常計較安排底 是識情 怕

010_0536_c_01L怖慞惶底 是識情 欣靜厭閙底 是識
010_0536_c_02L情 今人不知是病 只管知裡許 頭出
010_0536_c_03L頭沒 須把自家心識 緣世間塵勞底回
010_0536_c_04L來 抵在是什麽上 思量來 思量去 亦
010_0536_c_05L不看他經敎語錄之類 反撓正念 且眼
010_0536_c_06L定而心定 心定而身定 切不得轉眼動
010_0536_c_07L睛 縱意馬之害群 任情猿之矯樹也

010_0536_c_08L
力彈識情

010_0536_c_09L
此事如調絃之法 不可用心太緊 緊則
010_0536_c_10L浮動色心 成風成顚 不要用心太緩
010_0536_c_11L緩則忘却話頭 流入昏沉掉擧去也

010_0536_c_12L
緊緩適中

010_0536_c_13L
才覺昏散時 竪起脊梁 咬定牙關 瞠
010_0536_c_14L眉竪目 冷却面皮此是一時之方便 不可常
用 常用則還動血氣去也

010_0536_c_15L抖擻精神 但盡平生伎倆 鞭起疑云
010_0536_c_16L若道本源佛性 即是名相 設似一物亦
010_0536_c_17L不中 畢竟是箇什麽 如是誦話頭一
010_0536_c_18L二聲 密密無間 綿綿相續 當如老鼠
010_0536_c_19L咬棺材相似 不着排遣 昏散自然消除
010_0536_c_20L矣 切不得與他撕鬪 轉鬪轉急矣 且
010_0536_c_21L諦觀昏散 從性而起 起則無起 當處
010_0536_c_22L便寂 何須更除 所以云 不怕念起 唯
010_0536_c_23L恐覺遲 又云念起即覺 覺之則無 正
010_0536_c_24L如一鍋湯 下一勺冷水相似 是爲照惑

010_0537_a_01L無本也 正是息妄之要節也

010_0537_a_02L
除昏散之方便

010_0537_a_03L
多有人 在遮裡 解免不下 便打退鼓
010_0537_a_04L壞了一生 可不悲哉 或有人 才上蒲
010_0537_a_05L團 便打瞌睡 乃至惺來 又且胡思亂
010_0537_a_06L想 才下禪床 便與人打雜交 縱繞彌
010_0537_a_07L勒下生 豈有入得手時 若如此隨群逐
010_0537_a_08L隊 打空過時 他日閻羅老子 打筭飯
010_0537_a_09L錢 那時莫道不曾說來此等語

010_0537_a_10L
因斥退步放逸

010_0537_a_11L
大凡此事 不疑言句 是爲大病 猛着
010_0537_a_12L精彩 起箇疑情 常令鯁鯁于懷 如中
010_0537_a_13L毒藥相似 須要日日打筭 時時點撿
010_0537_a_14L十二時中 看那裡是打失處 那裡不打
010_0537_a_15L失處 如是久久 稍稍成片 不着用心
010_0537_a_16L擧話 自然疑團漸露 以至見聞覺知
010_0537_a_17L捴只是箇是什麽 疑來疑去 疑至省力
010_0537_a_18L處 便是得力處 是爲生處放敎熟 熟
010_0537_a_19L處放敎生也

010_0537_a_20L
正示得力叅究之行相也

010_0537_a_21L
更須慤其正念 把得定也 作得主也
010_0537_a_22L兢兢業業 切切拳拳 展轉磨光 展轉
010_0537_a_23L淘汰 漸至徹細微細極微細處 向一毫
010_0537_a_24L端上安身 於百尺竿頭立命 孤孤逈逈

010_0537_b_01L卓卓巍巍 不動不搖 前後際斷 昭昭
010_0537_b_02L靈靈 常現在前 從茲塵惱頓息 昏散
010_0537_b_03L勦除 終日獃憃憃地 恰似箇有氣底死
010_0537_b_04L人相似

010_0537_b_05L
益勵切心

010_0537_b_06L
如是覺得沒理路沒義路沒滋味 心頭
010_0537_b_07L迷悶時 便是當人放身命處 亦是成佛
010_0537_b_08L作祖底基本也 把得搆也 撮得着也
010_0537_b_09L直須堅凝正念 以悟爲則 祖師西來
010_0537_b_10L只爲頓悟一門也 又却不得將心等悟
010_0537_b_11L若將心等悟 則自謂今迷 執迷待悟
010_0537_b_12L縱經塵刼 亦不能得

010_0537_b_13L
結示近悟方便

010_0537_b_14L
若時節因緣到來 自然爆地折啐地斷
010_0537_b_15L便能回三毒 爲三聚淨戒 回六識爲六
010_0537_b_16L神通 變大地作黃金 攪長河爲酥酪
010_0537_b_17L是可謂恒沙之業 一念而能消 千年之
010_0537_b_18L暗 一燈而能破也

010_0537_b_19L
正明頓悟永出生死

010_0537_b_20L
便乘高廣之大車 展開三千之經卷 陞
010_0537_b_21L燈王之法座 餐香積之嘉羞 被迦葉之
010_0537_b_22L上衣 入釋迦之正室 納須彌於芥中
010_0537_b_23L擲大千於方外 一毫中 放無盡之光明
010_0537_b_24L一言內 演難思之敎海 坐微塵裡 轉

010_0537_c_01L大法輪於一毛端 現寶王刹 無緣悲智
010_0537_c_02L普利群品 盡未來際 常寂常照 名爲
010_0537_c_03L大覺世尊 先聖喚作無盡藏陁羅尼門
010_0537_c_04L無盡藏神通遊戱門 無盡藏如意解脫
010_0537_c_05L門 衲僧事業 其如是矣 豈非眞大丈
010_0537_c_06L夫之能事也 然此乃吾輩之常分 非假
010_0537_c_07L神變之通力 故大慧云 依前秖是舊時
010_0537_c_08L人 不改舊時行履處 若別有人有法
010_0537_c_09L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

010_0537_c_10L
重重山與水 淸白舊家風

010_0537_c_11L
畧示難思德用

010_0537_c_12L
昔水潦和尙 被馬祖一踏 便了 拍手
010_0537_c_13L呵呵大笑云 也大奇 也大奇 百千法
010_0537_c_14L門 無量妙義 今於一毛頭上 盡底識
010_0537_c_15L得根源去 德山禪師 向龍潭吹滅紙燭
010_0537_c_16L處 便了 將金剛䟽抄 於法堂上 爇之
010_0537_c_17L曰 窮諸玄辯 若一毫置於太虛 竭世
010_0537_c_18L樞機 如一滴投於巨壑 可不信歟 可
010_0537_c_19L不猗歟 多有儒士閑僧 汎叅禪理者
010_0537_c_20L旣自無所悟 亦不信他人有悟處 噫
010_0537_c_21L世間工巧技藝 若無悟處 尙不得其妙
010_0537_c_22L況學無上菩提 而只以口頭說底 便要
010_0537_c_23L收殺 此輩名爲可憐愍者 佛謂之謗大
010_0537_c_24L般若 斷佛慧命 千佛出世 不通懺悔

010_0538_a_01L雖是善因 反招惡果 可不惧歟 可不
010_0538_a_02L愼歟

010_0538_a_03L
略舉悟人㴱斥不信有悟門者

010_0538_a_04L
若如是用工 雖今生打未徹 臨命終時
010_0538_a_05L閻家老子 拱手歸降 必不爲業力所牽
010_0538_a_06L流落惡途 來生出頭 隨我今生願力
010_0538_a_07L得在般若中 現成受用 纔遇善知識
010_0538_a_08L一言之下 頓悟上乘 超越生死 如牛
010_0538_a_09L頭石頭靑原永嘉韓文公裴相國李叅政
010_0538_a_10L曾待制之類是也 此是決定底事 無可
010_0538_a_11L疑者也

010_0538_a_12L
亦爲來生正因

010_0538_a_13L
若欲直截叅究 不問有病無病 不問有
010_0538_a_14L滋味無滋味 亦不問得力不得力 略抖
010_0538_a_15L擻精神 堅凝正念 提撕看是箇什麽道
010_0538_a_16L

010_0538_a_17L
結示直截叅究

010_0538_a_18L
話頭有句意二門 叅句者 徑截門活
010_0538_a_19L句也 沒心路沒語路無摸▼(扌+索) 故也 即
010_0538_a_20L此章意 叅意者 圓頓門死句也 有
010_0538_a_21L聞解思想故也 即前第二章意 故云
010_0538_a_22L活句下薦得 堪與佛祖爲師 死句下
010_0538_a_23L薦得 自救不了 故知學者 須叅活
010_0538_a_24L句 莫叅死句

010_0538_b_01L
要見臨濟須是鐵漢

010_0538_b_02L

010_0538_b_03L初雖靜坐實通四儀第七

010_0538_b_04L
文二 初雙標

010_0538_b_05L
經論多說坐習 所以易成故 亦通行
010_0538_b_06L住等 久漸純熟故

010_0538_b_07L
二別明二 初靜坐二 初正明

010_0538_b_08L
若欲坐禪 量其飮食 不飢不飽 調其
010_0538_b_09L睡眠 不節不恣 於閒靜處 厚敷坐物
010_0538_b_10L寛係衣帶 令威儀齊整然後 結跏趺
010_0538_b_11L坐 先以右足安左䏶上 左足安右䏶上
010_0538_b_12L或半趺坐亦可 但以左足厭右足而已
010_0538_b_13L次以右手安左足上 左掌安右掌上 以
010_0538_b_14L兩手大拇指面相拄 徐徐擧身前向 復
010_0538_b_15L左右搖振 乃正身端坐 要令耳與肩
010_0538_b_16L對 鼻與臍對 腰脊頭項目節相拄 舌
010_0538_b_17L拄上腭 唇齒相着 目須微開 寛放臍
010_0538_b_18L腹 如是調身不急不緩 調息不澁不滑
010_0538_b_19L調心不沉不浮 一切善惡 都莫思量
010_0538_b_20L密擧疑團 惺惺不昧

010_0538_b_21L
二畧明正念除魔

010_0538_b_22L
然而道高魔盛 逆順萬端 心若不起
010_0538_b_23L爭如之何 雖見毘盧遮那 踞天光臺上
010_0538_b_24L猶是識光所現 況餘逆順 何足辨詰

010_0538_c_01L故云壁隙風動 心動魔侵

010_0538_c_02L
二通四儀二 初正明

010_0538_c_03L
若欲出定 徐徐動身 安詳而起 不得
010_0538_c_04L卒暴 有所施作 護持定力 如護嬰兒
010_0538_c_05L定水澄淸 心珠自現 故永嘉云 行亦
010_0538_c_06L禪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起信云
010_0538_c_07L住於靜處 端坐正意 乃至若從坐起
010_0538_c_08L隨順觀察 漸漸猛利 得入眞如三昧
010_0538_c_09L唯除疑惑不信 誹謗罪業 我慢懈怠
010_0538_c_10L如是等人 所不能人

010_0538_c_11L
二通顯大意

010_0538_c_12L
如是等人坐 尙不能息心 況行住等
010_0538_c_13L豈能入道 若是用得純熟底人 千聖與
010_0538_c_14L來驚不起 萬般魔妖不回顧 豈況行住
010_0538_c_15L等不能做工夫也

010_0538_c_16L

010_0538_c_17L料揀念佛結勸修心第八此下多抄
牧牛語

010_0538_c_18L
或曰今時禪者 雖專叅究 多分道力未
010_0538_c_19L充 若也不求淨土 留此穢方 逢諸苦
010_0538_c_20L難 恐成退矣

010_0538_c_21L
問不求淨土 難免輪廻也

010_0538_c_22L
答此在當人 不可牢定 若是大心衆生
010_0538_c_23L依此最上乘法門 決定信解四大如泡
010_0538_c_24L幻 六塵似空花 自心是佛心 自性是

010_0539_a_01L法性 依此而修者 雖涉違順之境 爲
010_0539_a_02L了唯心 本無自他故 愛憎嗔喜 任運
010_0539_a_03L不生 雖處三界內 無非法性淨土 任
010_0539_a_04L大悲智 以法隨緣故 此人雖不如上古
010_0539_a_05L過量人 一超登位 具足通力者 然而
010_0539_a_06L夙植善根 種性猛利 深信不生不滅故
010_0539_a_07L何有退失之患 華嚴論所謂大心凡夫
010_0539_a_08L能生信證入故 生如來家 不言已生佛
010_0539_a_09L家菩薩 但當盡力叅究 夙植善根 亦
010_0539_a_10L未可知也

010_0539_a_11L
直顯上根不必求淨土也

010_0539_a_12L
或有行者 聞此法門 信樂修習 堅執
010_0539_a_13L我相 未能忘情故 且以空觀 推破內
010_0539_a_14L心外境 猶如幻夢 如是深觀 巧洗情
010_0539_a_15L塵 雖念彌陁 勤求徃生 知彼淨土莊
010_0539_a_16L嚴等事 唯依心現 本無實體 念念之
010_0539_a_17L中 離於昏散 等於惺寂 不違寂知之
010_0539_a_18L性 則分毫不隔 感應道交 如水澄月
010_0539_a_19L現 鏡淨影分 故萬善同歸集云 佛實
010_0539_a_20L不來 心亦不去 感應道交 唯心自見
010_0539_a_21L此人必不取心外境界 而興徧計倒執
010_0539_a_22L招諸魔事 違背佛意也 諸修道者 切
010_0539_a_23L須在意

010_0539_a_24L
雖正觀道交 亦唯心自見 本無去來

010_0539_b_01L
或有行者 愛氣剛大 情緣最深 聞此
010_0539_b_02L心法 未能在懷 然能觀彼佛白毫光明
010_0539_b_03L或觀梵字 或誦經念佛 如是觀行 專
010_0539_b_04L精不亂 能調妄想 不被惑障 梵行成
010_0539_b_05L建 此人初從事行 感應道交 終入唯
010_0539_b_06L心三昧故 亦是善知佛意者也

010_0539_b_07L
初雖事行 終入三昧 亦是佛意

010_0539_b_08L
夫如是 則觀行雙照 而亦能心佛雙亡
010_0539_b_09L雙亡 定也 雙照 慧也 定慧旣均 亦
010_0539_b_10L何心而不佛 何佛而不心 心佛旣然
010_0539_b_11L則依正萬境 無非三昧 此所謂一行三
010_0539_b_12L昧也

010_0539_b_13L
畧示念佛三昧行相

010_0539_b_14L
或有行者 不聞大乘唯心法門 又不識
010_0539_b_15L吾佛於寂照性中 以本願力 權現身土
010_0539_b_16L九品蓮臺幻住莊嚴 接引衆生之善巧
010_0539_b_17L方便故 却謂念佛徃生 將五蘊身 受
010_0539_b_18L無量樂 或見修禪者 以爲是人 不念
010_0539_b_19L佛求生 何時出離三界哉 但將見愛之
010_0539_b_20L情 觀彼佛相 念彼佛名 日久歲深 多
010_0539_b_21L爲魔魅所攝 顚狂亂走 空過一生 皆
010_0539_b_22L由不知染淨身土唯心所作故也 如將
010_0539_b_23L方木逗圓孔也 起信論不云乎 當知
010_0539_b_24L唯心境界即滅 終不爲惱

010_0539_c_01L
着相念佛 將身欲徃 多爲魔攝

010_0539_c_02L
或有行者 聞此唯心法門 信樂修習
010_0539_c_03L然得少爲足 知見未圓 全恃本性 不
010_0539_c_04L修萬行 亦不求淨土 見求生者 而生
010_0539_c_05L輕慢 此上二人 於佛法中 不善用心
010_0539_c_06L多有滯障 可悲可痛也

010_0539_c_07L
但恃本性 不求淨土 亦爲可痛

010_0539_c_08L
若是㝡下根人 生無慧目 而知穪佛號
010_0539_c_09L則歎其希有 龜谷先師所謂洗厠籌念
010_0539_c_10L南無老嫗陁之流也 何足辨詰

010_0539_c_11L
本無所見 徒穪佛號 無足可論

010_0539_c_12L
是知 九品昇降 三界浮沉 皆由自心
010_0539_c_13L大小明昧而發現也 何得遺山認培 棄
010_0539_c_14L海存漚 辜負己靈 埋沒家寶 故古今
010_0539_c_15L達者 雖求淨土 以深信唯心故 知彼
010_0539_c_16L色相莊嚴等事 無來無去 唯依心現
010_0539_c_17L不同凡小不知唯心故 見從外來 取色
010_0539_c_18L分齊也 如是得意念佛 永出生死者
010_0539_c_19L如指甲上土 着相外求 還入輪回者
010_0539_c_20L如大地土 可不悲哉

010_0539_c_21L
得小失多 不可專依

010_0539_c_22L
何如 現今學大乘唯心法門 專精觀照
010_0539_c_23L免墮凡小心外覔佛之見 而以爲萬全
010_0539_c_24L之道哉 根利則可以一生 圓曠刼之佛

010_0540_a_01L果 識淺亦可以植金剛種於心田也 於
010_0540_a_02L三界中 有什麽奇特事 過如此段因緣
010_0540_a_03L故大慧云 般若上無虛棄之工夫 永明
010_0540_a_04L唯心訣云 聞而不信 尙結佛種之因
010_0540_a_05L學而不成 猶盖人天之福 杲日出矣
010_0540_a_06L爝火不息可乎 智者深思 請速回頭
010_0540_a_07L以免擔麻棄金之謗也 五祖和尙云 守
010_0540_a_08L我本心 勝念十方諸佛 因指天沮盟曰
010_0540_a_09L若我誑汝 我被世世虎狼所食 淸虛老
010_0540_a_10L師曰 學者到此 若不生悲感 與木石
010_0540_a_11L無異也

010_0540_a_12L
不如修心唯得無失

010_0540_a_13L
又不見道 無業禪師云 凡人臨命終時
010_0540_a_14L若一毫凡聖情量不盡 纎毫思慮未忘
010_0540_a_15L向驢胎馬腹裏托質 泥犂鑊湯中煮煠
010_0540_a_16L一遍了 從前記持憶想見解智慧 都盧
010_0540_a_17L一時失却 依前再爲螻蟻蚊虻 雖是善
010_0540_a_18L因而招惡果 且圖箇什麽 故善行道者
010_0540_a_19L若見諸佛 無心隨去 若見地獄 無心
010_0540_a_20L怖畏

010_0540_a_21L
烈火茫茫 寶劒當門

010_0540_a_22L
謹白諸善友 但自無心 同於法界 故
010_0540_a_23L祖師云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
010_0540_a_24L愛 坦然明白 正是衲僧着眼之要節也

010_0540_b_01L
九旱逢佳雨 他鄕見故人 更擧無心
010_0540_b_02L合道門 密遮念佛求生

010_0540_b_03L

010_0540_b_04L對辨權實切勸修心第九一篇精神 正在此章
猶謂不然 吾不復矣

010_0540_b_05L
文二 初不度時機問三 初難其不宜

010_0540_b_06L
或曰第觀上來所說 決定信解心性本
010_0540_b_07L淨 煩惱本空之軆中玄然後 更以沒滋
010_0540_b_08L味沒摸▼(扌+索) 之句中玄 敎令叅究 以冀見
010_0540_b_09L性 若非大權應跡 焉能信得及透得徹
010_0540_b_10L也 以此欲望於末世愚鈍之下根者 何
010_0540_b_11L以異於責蚊子以負泰山也 吾見其無
010_0540_b_12L能爲也

010_0540_b_13L
次擧其所宜

010_0540_b_14L
何如 以華嚴法華禮懺法門 及與慈悲
010_0540_b_15L供食 造佛塔寺 長坐一食等 種種事
010_0540_b_16L行 隨力勤修也 以此可以免閻羅鐵棒
010_0540_b_17L以此可種人天福業

010_0540_b_18L
後結難不度

010_0540_b_19L
是爲末世修行之要術也 捨此不爲 而
010_0540_b_20L但以最上乘法 如是忉怛 何其不度時
010_0540_b_21L機之甚也耶

010_0540_b_22L
二不關時機答六 初正辨權實摧邪
010_0540_b_23L顯正

010_0540_b_24L
答是何言歟 是何言歟 汝是佛子 豈
010_0540_b_25L執人天有漏之着相邪見 反疑十方薄

010_0540_c_01L伽梵一路涅槃門乎 吾今爲汝 詳辨權
010_0540_c_02L實之得失 使汝不枉用工矣 虛心諦聽
010_0540_c_03L盖時雖遷變 心性不變 見法道之1)
010_0540_c_04L衰者 乃三乘權學之見 有智之人 不
010_0540_c_05L應如是 我等逢此最上乘法 見聞熏習
010_0540_c_06L豈非宿緣 而不自慶 反生絕分 甘爲
010_0540_c_07L權學人 則可謂辜負先祖 作㝡後斷佛
010_0540_c_08L種人也 轉經禮懺 萬行施爲 是沙門
010_0540_c_09L住持常法 豈有妨碍 然不窮根本 執
010_0540_c_10L相外求 恐被智人之所嗤矣 君不見
010_0540_c_11L棗柏大士華嚴論云 不說有佛無佛世
010_0540_c_12L界 不說有像法末法 如是時分 常是
010_0540_c_13L佛興 常是正法 如來爲邪見顚倒衆生
010_0540_c_14L示現出興 畧說少分福德境界 而實如
010_0540_c_15L來無出無沒

010_0540_c_16L
着論之夕 心窮玄奧 口出白光 以
010_0540_c_17L代燈燭 龍女供饌 虎受使令 牧牛
010_0540_c_18L子曰 華嚴論者 果後大聖李通玄長
010_0540_c_19L者所撰 唯忘言了義 忘義了心者
010_0540_c_20L可以仰信

010_0540_c_21L
此乃決定了義經 但說有佛無佛世界
010_0540_c_22L及像法末法 皆爲有餘不了義經 誓遵
010_0540_c_23L了義懇苦之言 不爲權學方便之說 故
010_0540_c_24L「與」疑「興」{編}

010_0541_a_01L涅槃云 依了義 不依不了義 即此一
010_0541_a_02L句語 眞所謂生擒龍虎 則歷代英雄
010_0541_a_03L披露肝膓 打破狐狸 則四海妖邪 滅
010_0541_a_04L除踪迹 是知蟭螟豈繼於鵬程 螢照那
010_0541_a_05L齊於日馭

010_0541_a_06L
二更約正助重破邪見

010_0541_a_07L
且我之所論 乃般若正道也 汝之所問
010_0541_a_08L乃隨相助道也 欲廢正道 但以助道
010_0541_a_09L不亦愚乎 盖正道如君主 助道如百官
010_0541_a_10L聖君在上 而百官奉令 則可以至於無
010_0541_a_11L爲之治 若無君主 而但有百官 則互
010_0541_a_12L相攻擊 必至於亡國而後止也 正助之
010_0541_a_13L行 亦復如是 專精般若 而兼修萬行
010_0541_a_14L則可以至於成佛之境 故荷澤云 雖備
010_0541_a_15L修萬行 惟以無念爲宗 涅槃云 依智
010_0541_a_16L不依識 若無般若 而但修事行 則行
010_0541_a_17L行著相 終未免人天有漏之業網矣 豈
010_0541_a_18L不聞乎 梁武佛塔 終歸於片無功德
010_0541_a_19L婆須梵行 未免於虛妄之本 故楞嚴云
010_0541_a_20L作癡福 是第三生寃 大慧云 何謂第
010_0541_a_21L三生寃 第一生 作癡福不見性 第二
010_0541_a_22L生 受癡福無慚愧 不做好事 一向作
010_0541_a_23L業 第三生 脫却殼漏子時 入地獄如
010_0541_a_24L箭射 又古人云 若無般若 前五度不

010_0541_b_01L成波羅密 吁 蚊蚋之肩 不任泰山 蝙
010_0541_b_02L蝠之腹 豈入洪溟 井蛙之不信滄海
010_0541_b_03L鷦鷂之比肩鸞鵬 可以驗矣

010_0541_b_04L
三辨敎非實深彈邪行

010_0541_b_05L
金剛經云 知我說法 如筏喩者 又云
010_0541_b_06L色見聲求 是行邪道 仰山云 涅槃經
010_0541_b_07L四十卷 捴是魔說 虛空藏經云 文字
010_0541_b_08L是魔業 名相是魔業 至於佛語 亦是
010_0541_b_09L魔業 古德云 重敎輕心 雖經多刼 盡
010_0541_b_10L作天魔外道 如是了義決定之說 遍於
010_0541_b_11L藏內 今汝權實莫辨 指月未分 內抱
010_0541_b_12L名聞利養之心 而以轉經禮懺爲名 到
010_0541_b_13L處叢林 成群聚黨 詐現威儀 誑惑信
010_0541_b_14L心檀越 猶不能免閻羅面前底鐵棒 無
010_0541_b_15L上菩提 尤何可望 所謂一盲引衆盲入
010_0541_b_16L火坑也 可不惧歟 可不悲歟

010_0541_b_17L
四示進退得失令佛種不斷

010_0541_b_18L
我等沙門 不信自心 有殊勝妙義 若
010_0541_b_19L生退屈 着相求道 則從前學得唯心妙
010_0541_b_20L門 更是何人所行之事 行之難故 舍
010_0541_b_21L而不修 則今不修故 雖經多刼 彌在
010_0541_b_22L其難 今若强修難修之行 因修習力故
010_0541_b_23L漸得不難

010_0541_b_24L
五重顯正道不關時機

010_0541_c_01L
古之爲道者 還有不從凡夫來者耶 諸
010_0541_c_02L經論中 還有不許末世衆生 修無漏道
010_0541_c_03L乎 圓覺經云 末世諸衆生 心不生虛
010_0541_c_04L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華嚴論
010_0541_c_05L云 若言此法 非是凡夫境界 是菩薩
010_0541_c_06L所行 當知是人 滅佛知見 破滅正法

010_0541_c_07L
六結勸信修使離㤼弱

010_0541_c_08L
由是觀之 不論末法與正法時殊 不憂
010_0541_c_09L自心昧之與明 但生仰信之心 以結正
010_0541_c_10L因 遠離1)刼弱 即其宜矣 故佛誡羅睺
010_0541_c_11L偈云 彼旣丈夫汝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
010_0541_c_12L

010_0541_c_13L

010_0541_c_14L歎世無常切責名利第十

010_0541_c_15L
文二 初深歎無常

010_0541_c_16L
當知 世樂非久 正法難聞 豈可因循
010_0541_c_17L虛送一生 況此身命 生滅無常 刹那
010_0541_c_18L難保 枯柳遭霜 生茂無日 隨風墜葉
010_0541_c_19L歸樹何期 石火風燈 逝波殘照 不足
010_0541_c_20L爲喩 歲月飄忽 暗催老相 心地未修
010_0541_c_21L漸近死門 念昔同遊 賢愚雜還 今朝
010_0541_c_22L屈指 九死一生 生者如彼 次第衰殘

010_0541_c_23L
二切責名利

010_0541_c_24L
前去幾何 尙復恣意貪嗔嫉妬我慢放
010_0541_c_25L「刼」疑「㥘」{編}

010_0542_a_01L逸 求名求利 虛喪天日 空費信施 無
010_0542_a_02L慚無愧 如是等愆 無量無邊 其可覆
010_0542_a_03L藏 不爲哀痛乎 是可謂門外長者子
010_0542_a_04L還入火宅中

010_0542_a_05L

010_0542_a_06L勸成二利引示功德第十一

010_0542_a_07L
文二 初勸成二利

010_0542_a_08L
如有智者 但依佛祖誠實之言 以爲明
010_0542_a_09L鏡 照見自心 從本以來 靈明淸淨 煩
010_0542_a_10L惱性空 而決擇邪正 專修定慧 發弘
010_0542_a_11L誓願 廣度群品 不爲一身獨求解脫
010_0542_a_12L佛法大海 除此無門

010_0542_a_13L
二引示功德

010_0542_a_14L
故智度論云 若求世間近事 不能專精
010_0542_a_15L事業不成 況學無上菩提 不用禪定
010_0542_a_16L偈云 禪定金剛鎧 能遮煩惱賊 禪爲
010_0542_a_17L守智藏 功德之福田 囂塵蔽天日 大
010_0542_a_18L雨能掩之 覺觀風散心 禪定能滅之
010_0542_a_19L大集經云 與禪相應者 是我眞子 偈
010_0542_a_20L云 閒靜無爲佛境界 於彼能得淨菩提
010_0542_a_21L若有毁謗坐禪者 是名毁謗諸如來 正
010_0542_a_22L法念經云 救四天下人命 不如一食頃
010_0542_a_23L端心正意 思惟此法 起信論云 若人
010_0542_a_24L聞是法已 不生㤼弱 當知是人 定紹
010_0542_a_25L佛種 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假使有人

010_0542_b_01L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 能行十
010_0542_b_02L善 不如有人能思此法 過前功德 不
010_0542_b_03L可爲喩 文殊偈云 若人靜坐一須臾
010_0542_b_04L勝造河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碎爲塵 一
010_0542_b_05L念淨心成正覺 是知 依此修行諸善功
010_0542_b_06L德 不可勝言

010_0542_b_07L
聞來尙不起心 看看 有氣息麽

010_0542_b_08L

010_0542_b_09L若無定力難免輪回第十二

010_0542_b_10L
文二 初畢竟無救

010_0542_b_11L
噫 若不安禪靜慮 業識茫茫 無本可
010_0542_b_12L據 風火逼迫 四大離散 上無衝天之
010_0542_b_13L計 下無入地之謀 迷道綿邈 孤魂獨
010_0542_b_14L逝 雖有寶玩珍財 一無將去 雖有豪
010_0542_b_15L族眷屬 竟無一人 追隨救護者 是謂
010_0542_b_16L自作自受 無人替代矣 當是時也 將
010_0542_b_17L何面目 以爲苦海之津梁 莫言有少分
010_0542_b_18L有爲功德 免此患難 故百丈云 縱有
010_0542_b_19L福智多聞 都不相救

010_0542_b_20L
二隨業漂沉

010_0542_b_21L
盖爲心眼未開 唯緣念諸境 不知反照
010_0542_b_22L自心故 一生所造惡業 悉現於前 或
010_0542_b_23L怖或欣 六途五蘊現前 盡見嚴好舍宅
010_0542_b_24L舟船車輿光明現爀 爲貪愛所見 悉變
010_0542_b_25L爲好境 隨所見 重處受生 都無自由

010_0542_c_01L分 龍畜良賤 亦緫未定 故云朝爲盛
010_0542_c_02L德 唱息於長廊 夕爲傷子 哀慟於幽
010_0542_c_03L言念至此 不覺魂消而毛竪也 爾
今以後 莫道不曾說來此等語也

010_0542_c_04L

010_0542_c_05L正示學者眞正行履第十三

010_0542_c_06L
文三 初事理雙觀

010_0542_c_07L
是以凡有高識遠智之人未見
其人
先須深觀
010_0542_c_08L三世業報 毫髮不差 無地可逃 今若
010_0542_c_09L緣差 不能進修 後必受苦 良可傷哉
010_0542_c_10L幸自可
憐生
又觀自他身心 空無軆性 猶如
010_0542_c_11L浮泡 毁譽是非 喉中妄出 亦如谷響
010_0542_c_12L染淨刹土 從心變起 等彼空花猶較
些子

010_0542_c_13L切善惡 都莫思量到此 請着眼看
今人更疑三十年

010_0542_c_14L
二惺寂等持

010_0542_c_15L
即於初中後夜 閴爾忘緣 兀然端坐
010_0542_c_16L不取外相 攝心內照亦未見
其人
惺寂等持
010_0542_c_17L不沉不浮 疑團獨露 廓然不昧要見親切
處 但看
010_0542_c_18L此一
句子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 終不可取只是
今人
010_0542_c_19L不肯
雖有所作 如護嬰兒 不失虛明
010_0542_c_20L湛然相住家親作
禍殃
若能如是 則譬如虛
010_0542_c_21L隙日光 纎挨搖搖 淸潭水底 影像昭
010_0542_c_22L昭 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 但尋文之狂
010_0542_c_23L慧者也淸寥寥時圓的的
白的的處亦寥寥

010_0543_a_01L
三轉凡成聖

010_0543_a_02L
如是日久 愛惡自然淡薄 悲智自然增
010_0543_a_03L明 罪業自然斷除 功行自然增進 煩
010_0543_a_04L惱盡時 生死即絕 生滅滅已 寂滅現
010_0543_a_05L看看黃頭
老來也
取捨俱喪 是非頓融 無非
010_0543_a_06L不思議解脫 盡是大寂滅道場 隨緣養
010_0543_a_07L性 逐處消時 猶縱浪之虛舟 若凌空
010_0543_a_08L之逸翮 縱橫放曠 任跡郊鄽三月懶遊
花下路

010_0543_a_09L應用無窮 普利群生箇箇丈夫誰受屈
靑天白日莫慢人

010_0543_a_10L爲了事人分上 無漸次之漸次 無功用
010_0543_a_11L之功用也將謂無人賴有一箇 眞所謂一
手擡一手搦 左邊吹 右邊拍也

010_0543_a_12L示唯人修激令發心第十四

010_0543_a_13L
嗚呼 衆生之所以徃來者 六道也 鬼
010_0543_a_14L神沉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狘上休必切 輕
擧㒵 下許月
010_0543_a_15L切 走
之悲 修羅方嗔 諸天正樂 可以
010_0543_a_16L整正慮 趣菩提者 唯人道爲能耳 人
010_0543_a_17L而不爲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故云此身
010_0543_a_18L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況逢聖
010_0543_a_19L世 竭思心宗 是可謂溺巨海而遇芳舟
010_0543_a_20L墜長空而乘靈鶴 慶躍之至 手舞何階
010_0543_a_21L愼勿放逸 如救頭燃

010_0543_a_22L

010_0543_a_23L追論前因嘆世不信第十五

010_0543_a_24L
文三 初追擧徃苦勸勿再罹

010_0543_b_01L
追念過去受輪回之苦 不知幾其千刼
010_0543_b_02L而欲求佛道 不逢善友 冥冥無覺 造
010_0543_b_03L諸惡業時 或一思 不覺長吁 其可放
010_0543_b_04L緩 再受前殃

010_0543_b_05L
二又指宿善令生慶幸

010_0543_b_06L
又不知誰復使我今値人生 爲萬物之
010_0543_b_07L靈 不昧修眞之路 實謂盲龜遇木 纖
010_0543_b_08L芥投針 其爲慶幸 曷勝道哉

010_0543_b_09L
三歎世不信激令發心

010_0543_b_10L
嗟夫今人飢逢王饍 不知下口 病遇醫
010_0543_b_11L王 不知服藥曾爲浪子
偏憐客
豈不悲哉

010_0543_b_12L

010_0543_b_13L反驗信者必爲上根第十六

010_0543_b_14L
文二 初歎其不信

010_0543_b_15L
我此心宗 天魔外道 毁謗無門 釋梵
010_0543_b_16L諸天 穪讃不及 況凡夫淺識之流 豈
010_0543_b_17L能髣髴 悲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野干
010_0543_b_18L何能獅子之吼

010_0543_b_19L
二反驗信爲上根

010_0543_b_20L
故知末世 聞此法門 信解受持者 已
010_0543_b_21L於無量刼中 承事諸聖 植諸善根 深
010_0543_b_22L結般若正因之最上根性也 故金剛經
010_0543_b_23L云 於此章句 能生信心者 已於無量
010_0543_b_24L佛所 種諸善根 又云爲發大乘者說

010_0543_c_01L爲發最上乘者說我乃法王子
誰疑灌頂位

010_0543_c_02L

010_0543_c_03L旣信此法決志究竟第十七

010_0543_c_04L
願諸修道之人 莫生㤼弱 須發勇猛之
010_0543_c_05L心 管取今生了辨 今旣到寶所 不可
010_0543_c_06L空手而還 一失人身 萬刼難復 豈有
010_0543_c_07L智者 知其寶所 反不求之 長怨孤貧
010_0543_c_08L若欲得寶 放下皮囊 且出家爲僧 豈
010_0543_c_09L細事乎 非求安逸也 非求溫飽也 非
010_0543_c_10L求利名也 爲生死也 爲煩惱也 爲續
010_0543_c_11L佛慧命也 爲出三界度衆生也 佛不云
010_0543_c_12L乎 衆生苦火 四面俱焚 諸煩惱賊 常
010_0543_c_13L伺殺人 直須立超佛越祖心 辦久久無
010_0543_c_14L變志 更不問危亡得喪 但提起是什麽
010_0543_c_15L不離日用 如實做將去 月之日 管取
010_0543_c_16L推門落臼 看他本地風光 何處更有佛
010_0543_c_17L矣 故云登山須到頂 入海須到底可謂
衝天
010_0543_c_18L大丈

010_0543_c_19L

010_0543_c_20L對辦三敎以顯正理第十八此章多抄涵
虛及牟子語

010_0543_c_21L
文四 初摠明性情迷悟之相

010_0543_c_22L
夫性本無情 迷性生情 情生於性 猶
010_0543_c_23L雲起於長空 去情顯性 猶雲開而現太
010_0543_c_24L淸也 雲有濃淡之異 而掩天光則一也

010_0544_a_01L情有厚薄之殊 而礙性明則同也 雲起
010_0544_a_02L也 日月收照 而天下暗然 雲開也 光
010_0544_a_03L被大千 而宇宙廓如

010_0544_a_04L
二別明唯佛去情顯性

010_0544_a_05L
竊觀三敎指歸 無非去情顯性 然儒崇
010_0544_a_06L有而滯於常見 老賓無而溺於斷坑 尙
010_0544_a_07L未盡於有無之情累 安能顯於中道之
010_0544_a_08L正性 不有不無 而蕩盡情累 雙照雙
010_0544_a_09L遮 而圓顯中道者 唯佛敎爲能也 然則
010_0544_a_10L吾佛之敎 正如淸風之掃浮雲也 欲所
010_0544_a_11L見之廓如 而厭淸風者惑矣 欲自他之
010_0544_a_12L淸泰 而厭吾道者失矣

010_0544_a_13L
三畧歎佛敎圖善無雙

010_0544_a_14L
若敎人人依此而修之 則心可得而正
010_0544_a_15L矣 身可得而修矣 可以齊家 可以治
010_0544_a_16L國 可以平天下矣 機之利者 可以爲
010_0544_a_17L菩薩 可以爲聲聞緣覺 機之劣者 可
010_0544_a_18L以生天 可以成善人矣 苟如是而世不
010_0544_a_19L治 未之有也 華藏莊嚴海 九品蓮花
010_0544_a_20L界 亦可望矣 羲黃以上 何足羨歟 竪
010_0544_a_21L窮三際之內 橫徧十方之中 有什麽奇
010_0544_a_22L特道理 過如此段因緣

010_0544_a_23L
四通多難以顯正理五 初通出家難
010_0544_a_24L

010_0544_b_01L
儒之言曰 夫福莫踰於忠孝 禍莫過於
010_0544_b_02L不忠不孝 今浮屠 背君親 棄妻子 剃
010_0544_b_03L髮染衣 捿彼巖壑 自苦而無奇 自極
010_0544_b_04L而無異 豈非不忠不孝之大者乎

010_0544_b_05L
答六 初大機不必出家

010_0544_b_06L
答盖吾佛之敎 不論在家出家 只要令
010_0544_b_07L人不違道用而已 不必出家然後爲也
010_0544_b_08L故維摩經云 隨方解縛 假名三昧 金
010_0544_b_09L剛經云 無有定法 名阿耨菩提 佛之
010_0544_b_10L心如此 豈小通哉

010_0544_b_11L
二爲劣機樹出家法

010_0544_b_12L
然若無忍力者 則居塵不染 在家成道
010_0544_b_13L難矣 所以敎人出家 令修遠離行也

010_0544_b_14L
三出家正是反常合道

010_0544_b_15L
夫人也 托父母而受生 寄君國而得存
010_0544_b_16L入孝出忠 固臣子之所當爲也 又婚姻
010_0544_b_17L祭祀 亦人倫之大經也 盡忠盡孝 而
010_0544_b_18L謹守其職 結姻奉祀 而終身不轍 然
010_0544_b_19L後生不失善名 死得生人道 此儒氏之
010_0544_b_20L所以經以守常之效也 然只得人道而
010_0544_b_21L已 永出輪回者難矣 故令出家修道
010_0544_b_22L待其情累蕩盡 眞明朗發然後 先度其
010_0544_b_23L君親 永出生死之火宅 此吾佛之所以
010_0544_b_24L權以應變而反常合道者也

010_0544_c_01L
四釋尊實爲大孝

010_0544_c_02L
且佛者 三界導師 四生慈父 其德播
010_0544_c_03L天下後世 而使天下後世 穪其父母
010_0544_c_04L曰大聖人之父母 以其姓 姓一切姓
010_0544_c_05L使出家者 皆穪之曰釋子 豈不謂之大
010_0544_c_06L孝乎 孔不云乎 立身行道 揚名於後
010_0544_c_07L世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010_0544_c_08L
五入山剃染意在仁德

010_0544_c_09L
且許由捿巢木 夷齊餓首陽 孔聖穪其
010_0544_c_10L賢曰 求仁得仁者矣 不聞譏其背君親
010_0544_c_11L絕後嗣也 泰伯斷髮文身 而孔子稱之
010_0544_c_12L其可謂至德也矣 䂊讓呑炭漆身 而襄
010_0544_c_13L子歎之 爲義士也矣 不以其斷髮變形
010_0544_c_14L毁之也 由是而觀 苟有大德 不拘於
010_0544_c_15L小也 沙門捐財避榮 不聽音視色 讓
010_0544_c_16L之至也 道之極也 何違聖語

010_0544_c_17L
六道樂非世樂所及

010_0544_c_18L
加以修道成德 以易遊世之樂 法喜禪
010_0544_c_19L悅 以代妻子之歡 是不爲奇 孰與爲
010_0544_c_20L奇 是不爲異 孰與爲異哉

010_0544_c_21L
二通不殺難問

010_0544_c_22L
問人食物 物給人 固其天理也 今浮
010_0544_c_23L屠 以殺爲戒 而亦不食肉 豈非過歟

010_0544_c_24L
答二 初論其仁道儒釋無異

010_0545_a_01L
答書云 唯天地 萬物父母 天地之於
010_0545_a_02L物也 猶父母之於子也 子有愚智之殊
010_0545_a_03L猶人與萬物之有明昧也 父母之於子
010_0545_a_04L也 雖愚不肖 亦愛之愍之 猶恐不得
010_0545_a_05L其養焉 況其加害乎 子之相殺 非父
010_0545_a_06L母之心也 人物之相殘 豈天地之意乎
010_0545_a_07L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軆 此釋氏
010_0545_a_08L之言也 仁者 以天地萬物爲一己 此
010_0545_a_09L儒者之言也

010_0545_a_10L
二責其儒者言行相違

010_0545_a_11L
爲行一如其言然後 方盡仁之道也 詩
010_0545_a_12L云一發五豝 論語云 釣而不網 弋不
010_0545_a_13L射宿 孟子云 君子遠庖厨 數罟不入
010_0545_a_14L汚池 此皆爲仁而未盡其道也 中庸云
010_0545_a_15L言顧行 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 今何
010_0545_a_16L至此乎 此儒者之所以善論爲仁之道
010_0545_a_17L而實未盡善也

010_0545_a_18L
三通轉生天獄難問

010_0545_a_19L
問人之死也 魂昇魄降而就盡 今浮屠
010_0545_a_20L謂之不亡者 存而感天堂地獄者 豈非
010_0545_a_21L妄乎

010_0545_a_22L
答二 初正明實有轉生之理

010_0545_a_23L
答夫心有二 一肉團心 此則果與身就
010_0545_a_24L盡者也 二堅實心 即不生不滅之眞明

010_0545_b_01L也 詩云文王陟降 在帝左右 豈非在
010_0545_b_02L天之明靈乎 孔子曰 吾不復夢見周公
010_0545_b_03L久矣 盖夢者 神遊也 夫子之所以夢
010_0545_b_04L見周公者 盖平日 心存周公之道故
010_0545_b_05L其精神相感而然也 人亦如是善惡之
010_0545_b_06L習 蘊在精神 則其於夢也 亦見榮辱
010_0545_b_07L其神徃而不返 則便是來生 此善者之
010_0545_b_08L所以感天堂 惡者之所以感地獄者也

010_0545_b_09L
二天獄之說 實能勸善懲惡

010_0545_b_10L
天堂地獄說 若無者 人之聞者 慕天
010_0545_b_11L堂而趨善 畏地獄而沮惡 則天獄之說
010_0545_b_12L至於化民 利莫大焉 果其有者 善者
010_0545_b_13L必昇天堂 惡者必陷地獄故 使之聞之
010_0545_b_14L則善者自勉 而當享天堂 惡者自止
010_0545_b_15L而免入地獄 何必斥於天獄之說 而以
010_0545_b_16L爲妄耶 況其轉生者 不知其數 且如
010_0545_b_17L王陽明羊叔子等 明明有徵 胡不信歟

010_0545_b_18L
四通火葬絕嗣不忍難問

010_0545_b_19L
問人死厚葬 所以繁其子孫 而不絕嗣
010_0545_b_20L也 今浮屠 妄說火化之法 令人絕嗣
010_0545_b_21L又可忍視乎

010_0545_b_22L
答夫神之於形 猶人之於屋也 屋倒而
010_0545_b_23L人不得住 形謝而神不可留也 人之護
010_0545_b_24L身 甚於金玉 及其死也 亦不能頓忘

010_0545_c_01L故佛說火化之法 使其神 更無稽滯而
010_0545_c_02L淸昇 如鳥出籠 如馬出閑 洋洋乎 于
010_0545_c_03L于乎 逍遙自適 去留無礙 豈不夬哉
010_0545_c_04L若以爲不忍者 方其穴土而埋之 其可
010_0545_c_05L忍乎 古人客死他鄕 收而火之 其後
010_0545_c_06L德望高世 子孫繁振 謂之火化而絕嗣
010_0545_c_07L者 私憂過計之甚也 毋以無稽之談
010_0545_c_08L妄招冥龜之報

010_0545_c_09L
五通佛法虛無難信難問

010_0545_c_10L
問考其佛書 務於虛遠 崇於寂滅 其
010_0545_c_11L功倍於小學 而廓落難用 其高過於大
010_0545_c_12L學 而虛無難信 不可以爲修己治人之
010_0545_c_13L法也

010_0545_c_14L
答二 初正辨儒釋時異道同

010_0545_c_15L
答君不聞乎 天下無二道 聖人無兩心
010_0545_c_16L儒以五常而爲道樞 即佛之五戒也 不
010_0545_c_17L殺 仁也 不盜 義也 不淫 禮也 不飮
010_0545_c_18L酒 智也 不妄語 信也 但文異而意同
010_0545_c_19L也 夫子曰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易又
010_0545_c_20L云 艮其背 毋我也 行其庭 毋人也
010_0545_c_21L無我無人 何垢之有重山艮曰 艮其背 不獲
其身 行其庭 不見其人
010_0545_c_22L無垢 艮 止也 背 理也 謂止於理 則
無其身也 行其庭際 亦不見大人也
佛之言曰
010_0545_c_23L無我無人 修一切善 即得菩提 可謂
010_0545_c_24L如出一口也 又儒之所謂明德 即佛之

010_0546_a_01L所謂妙精明心也 所謂寂然不動 感而
010_0546_a_02L遂通 即佛之所謂常寂常照也 所謂有
010_0546_a_03L諸己然後 可以責人之善 無惡於己然
010_0546_a_04L後 可以正人之惡者 與吾敎所謂斷惡
010_0546_a_05L修善 饒益有情者 何以異乎 且夫子
010_0546_a_06L曰 予欲無言 天何言哉 豈非世尊七
010_0546_a_07L日掩關 達摩九載面壁之消息耶 此乃
010_0546_a_08L聖人之所以異世 而同其以也 專己畧
010_0546_a_09L人 是此非彼 人之常情也 通人達士
010_0546_a_10L惟義是從 豈以人我彼此而是非者乎
010_0546_a_11L若使人不待爵賞之勸 而靡然從化者
010_0546_a_12L唯佛敎能然也

010_0546_a_13L
二重顯佛道至大難信四 初明大道
010_0546_a_14L不合小機

010_0546_a_15L
且吾敎之中 更有圓融不思議之法界
010_0546_a_16L格外沒巴鼻之一着 則滿世間之鶖子
010_0546_a_17L如恒沙之菩薩 盡思度量 莫知少分
010_0546_a_18L何況淺見膚受之流所能窺覷也哉 吁
010_0546_a_19L大味不合於衆口 大音不入於衆耳 作
010_0546_a_20L咸池 說大章 發蕭韶 詠九成 莫之和
010_0546_a_21L也 張鄭衛之絃歌 時俗之音 必不期
010_0546_a_22L而拊掌也 此皆悅邪聲 而不曉於大度
010_0546_a_23L者也

010_0546_a_24L
二明不信非道之過

010_0546_b_01L
夫聞淸商而謂之角 非彈絃者之過也
010_0546_b_02L聽者之不聦矣 見和璧而名之石 非璧
010_0546_b_03L之賤也 視者之不明矣 舜好察邇言
010_0546_b_04L禹拜昌言 若使舜禹 遇佛之化 則豈
010_0546_b_05L不歸美乎 而以爲不可爲修己治人之
010_0546_b_06L方者 亦未之思也

010_0546_b_07L
三明道非毁譽所增減

010_0546_b_08L
噫 吾之所褒 猶以塵埃 附崇岱 收朝
010_0546_b_09L露 投江海 子之所謗 猶握瓢觚欲減
010_0546_b_10L江海 操畊來欲損崑崙 側一掌以翳日
010_0546_b_11L光 擧土塊以塞河衝 吾所褒 不能使
010_0546_b_12L佛高 子所毁 亦不能使其下也

010_0546_b_13L
四明廓淸慧目方能信受

010_0546_b_14L
一言蔽之曰 洗盡心垢 廓淸慧目然後
010_0546_b_15L看盡三敎諸書 叅於日用之間 死生禍
010_0546_b_16L福之際 則不待言而自點頭矣 吾何强
010_0546_b_17L辨 以駭君聽

010_0546_b_18L

010_0546_b_19L畧述鄙懷結勸同修第十九

010_0546_b_20L
文五 初講習經論未能明心

010_0546_b_21L
余自妙年 投身祖域 遍叅講肆 精其
010_0546_b_22L佛祖 垂慈爲物之門 要令我輩 休息
010_0546_b_23L萬緣 虛心冥契 不外馳求故 數十年
010_0546_b_24L來 凡所尋討 及敎授門徒 每以聖敎
010_0546_b_25L爲明鏡 照見自心爲懷 然有其志 無

010_0546_c_01L其才 虛浮狂慧 汨沒於文義之海 僞
010_0546_c_02L巧情見 纒繞於名相之叢 何暇澄神靜
010_0546_c_03L慮 以至於忘機之域乎 將未免終日數
010_0546_c_04L他寶 自無半錢分也今時講師 誰能免之 況
虛頭學者 多少經論 隨
010_0546_c_05L文涉獵 住庵以後 永不掛懷 但以公私雜事爲
急務 飮酒閒謔爲得便 壞了一生 噫 其懲也夫

010_0546_c_06L
二捨敎入禪亦未休心

010_0546_c_07L
一日忽省曰 若不了自心 但執名敎
010_0546_c_08L欲求佛道者 圭山豈不云乎 識字看經
010_0546_c_09L元不證悟 鎖文釋義 唯熾貪嗔邪見
010_0546_c_10L況阿難多聞揔持 積歲不證聖果 息緣
010_0546_c_11L返照 暫時即證無生 安有智者 徒觀
010_0546_c_12L標月之指 不覿當天之月 周金剛之擧
010_0546_c_13L火 亮西山之氷釋 孚太原之聞皷角
010_0546_c_14L海越州之得寶藏 至於靈默之回頭 良
010_0546_c_15L遂之穪名 凡以是也 遂於乙亥秋 捨
010_0546_c_16L衆入山 習定均慧 已及八年 而亦未
010_0546_c_17L得休歇之地

010_0546_c_18L
三欲叅知識徧遊未果

010_0546_c_19L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010_0546_c_20L雖慧莫能了 若不遇善知識 誰能激發
010_0546_c_21L蒙滯 乃於辛巳春 徧遊金剛五臺等
010_0546_c_22L域內諸名山 跡之古必尋 僧之眞必詣
010_0546_c_23L欲叅明眼導師而未果 無乃凡眼不識
010_0546_c_24L道人耶 徒增福薄 生此末葉之歎而已

010_0547_a_01L
四隱跡深山誓求頓悟

010_0547_a_02L
歸隱古廬 誓以璧見而終殘年 爰有數
010_0547_a_03L三法侶 咸扣余曰 去聖時遙 人無正
010_0547_a_04L信 雖在師之法中 常聞說法 猶不能
010_0547_a_05L悟 況後從何得聞眞訣乎 且諸佛敎法
010_0547_a_06L羅大千而莾蕩難依 諸祖禪話 當其時
010_0547_a_07L而亦無準的 願述垂後捷經之文 以惠
010_0547_a_08L未來無盡之施 余曰否 但除名利 隱
010_0547_a_09L跡山林 常以叅商話句 不昧自性 爲日
010_0547_a_10L用之茶飯 而禮佛1)傳經 以至執勞運
010_0547_a_11L力 各隨所任 而經營之 隨緣養性 放
010_0547_a_12L曠自在 遠追眞人達士之高行 正是衲
010_0547_a_13L子之本色 亦是佛祖之淨業也 何必結
010_0547_a_14L撰文字 以求聞達爲夬 諸公聞語 咸
010_0547_a_15L穪善哉 曰師之言則善矣 然古之聖賢
010_0547_a_16L吾不得親見 而能知聖賢之事業 及修
010_0547_a_17L行之正路者 徒以垂後文字之有也 師
010_0547_a_18L雖日日苦口 提接學徒 只益現在 而
010_0547_a_19L未來則未也 幸願撰集結社䂓文 以垂
010_0547_a_20L今後 則豈非將此深心奉塵刹 而能報
010_0547_a_21L佛恩耶 余不得已 遂於一藏了義經論
010_0547_a_22L及歷代祖師言句中 切於叅決者 節取
010_0547_a_23L而彙成一篇 名之曰修禪結社文 務在
010_0547_a_24L令頓悟自性 而不外馳求 以爲同修者

010_0547_b_01L之禪餘龜鏡爾

010_0547_b_02L
五普勸同志同修正因

010_0547_b_03L
如上遮一絡索 莫不皆是藜藿之類 飽
010_0547_b_04L人不堪供食 以俟絕陳之流 猶有一指
010_0547_b_05L之味矣 且言言句句 悉出於佛祖之公
010_0547_b_06L案 則乳非城內 那以人荒落無成 而
010_0547_b_07L忽其言哉 伏望 禪敎儒道 有志達士
010_0547_b_08L脫畧塵寰 高捿物外 而專精內行之道
010_0547_b_09L以副於此意 則雖無今日結契之約 許
010_0547_b_10L題名字於社文之後 雖未一會而蘊習
010_0547_b_11L亦能以攝念觀照爲務 而同修正因 則
010_0547_b_12L雖三灾彌綸 而行業湛然者 必於諸佛
010_0547_b_13L會中 同蒙記莂 而長享法喜禪悅之樂
010_0547_b_14L矣 廬山之白蓮結社 曺溪之定慧結社
010_0547_b_15L奚獨專美於昔也哉 庶幾樂善君子 留
010_0547_b_16L神思察焉

010_0547_b_17L
時大淸道光二年壬午純陽月浴佛日
010_0547_b_18L白坡亘璇謹誌

010_0547_b_19L
修禪結社文終

010_0547_b_20L
    1. 1)此下 底本有目錄 編者卷頭作成補入故除之。
    2. 1)「以」禪門拈頌作「似」{編}。
    3. 1)「與」疑「興」{編}。
    4. 1)「刼」疑「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