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보살계본기(菩薩戒本記) / 菩薩戒本記

ABC_BJ_H0266_T_001

011_0044_b_01L[菩薩戒本記]

011_0044_b_02L1)菩薩戒本記

011_0044_b_03L

011_0044_b_04L唐沙門 遁倫撰

011_0044_b_05L
廣辨戒相 於中有二 初明四重 後
011_0044_b_06L明四十二輕 前中有二 初辨四重相
011_0044_b_07L二隨義分別

011_0044_b_08L
如是菩薩 住戒律儀 有其四種他勝處
011_0044_b_09L法 何等爲四

011_0044_b_10L
若依梵網經 具明十重 此論略無前
011_0044_b_11L六 舊名波羅夷 此云不共住 三藏
011_0044_b_12L云 梵語正波羅闍以迦 此云他勝處
011_0044_b_13L法 若犯此戒者 他所勝

011_0044_b_14L
若諸菩薩 爲欲貪求利養恭敬 自讃毁
011_0044_b_15L他 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 現
011_0044_b_16L有資財 性慳財故 有苦有貧 無依無
011_0044_b_17L怙 正求財者 來現在前 不起哀憐 而
011_0044_b_18L修惠捨 正求法者 來現在前 性慳法
011_0044_b_19L故 雖現有法 而不給施 是名第二他
011_0044_b_20L勝處法 若諸菩薩 長養如是種類忿纒
011_0044_b_21L由是因緣 不唯發起 麤言便息 由忿
011_0044_b_22L蔽故 加以手足 塊石刀杖 捶打傷害
011_0044_b_23L損惱有情 內懷猛利 忿恨意樂 有所
011_0044_b_24L違犯 他來諫謝 不受不忍 不捨怨結

011_0044_c_01L是名第三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 謗菩薩
011_0044_c_02L藏 愛樂宣說 開示建立 像似正法 於
011_0044_c_03L像似法 或自信解 或隨他轉 是名第
011_0044_c_04L四他勝處法

011_0044_c_05L
此四他勝處法 具三聚戒 初不爲貪
011_0044_c_06L求自讚毁他 是律儀戒 卽當勝鬘經
011_0044_c_07L於諸衆生 不起嫉心 第二不慳惜財
011_0044_c_08L法 是饒益有情戒 卽當勝鬘 於內
011_0044_c_09L外法 不起慳心 第三不忿結 亦是
011_0044_c_10L饒益有情戒 第四不謗毁大乘說相
011_0044_c_11L似法 是攝善法戒 此四他勝中 初
011_0044_c_12L貪 二慳 三瞋 四者癡慢 如次爲體
011_0044_c_13L第二隨義分別中有五

011_0044_c_14L
如是名爲菩薩四種他勝處法 菩薩於
011_0044_c_15L四他勝處法 隨犯一種 况犯一切 不
011_0044_c_16L復堪能於現法中 增長攝受菩薩廣大
011_0044_c_17L菩提資糧 不復堪能於現法中 意樂淸
011_0044_c_18L淨 是卽名爲相似菩薩 非眞菩薩

011_0044_c_19L
初明他勝所以 無二堪能爲魔所勝

011_0044_c_20L{底}中華民國八年 金陵刻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011_0044_c_21L․附菩薩戒羯磨記)此文 旣載於瑜伽論記之
011_0044_c_22L戒品中(韓國佛敎全書第二册七二五頁 下段)
011_0044_c_23L然而此本 於中華民國金陵閣經處 別爲二册
011_0044_c_24L(菩薩戒本記ㆍ菩薩戒羯磨記) 刊行流通 而其
011_0044_c_25L編成 未知何代故 於此重錄{編}

011_0045_a_01L
菩薩若用輭中品纒毁犯四種他勝處法
011_0045_a_02L不捨菩薩淨戒律儀 上品纒犯 卽名爲
011_0045_a_03L捨 若諸菩薩 毁犯四種他勝處法 數
011_0045_a_04L數現行 都無慚愧 深生愛樂 見是功
011_0045_a_05L德 當知說名上品纒犯 非諸菩薩 暫
011_0045_a_06L一現行他勝處法 便捨菩薩淨戒律儀
011_0045_a_07L如諸苾芻 犯他勝法 卽便棄捨別解脫
011_0045_a_08L

011_0045_a_09L
次明起下中纒犯戒不捨 上纒卽捨
011_0045_a_10L言非諸菩薩 暫一現行 乃至卽便棄
011_0045_a_11L捨別解脫戒者 景云如小乘中經部
011_0045_a_12L僧祇上座部正量部等說 皆云於三
011_0045_a_13L品纒中 隨起何纒 犯初重罪 卽捨
011_0045_a_14L律儀 唯薩婆多起三品纒犯他勝處
011_0045_a_15L皆不捨戒 今大乘宗 不同彼二 若
011_0045_a_16L起上纒 方捨淨戒 中下纒犯 卽不
011_0045_a_17L捨戒 故非諸菩薩 暫一現行他勝處
011_0045_a_18L法 卽捨律儀 如小乘說 諸苾芻等
011_0045_a_19L犯他勝法 卽捨別解脫戒 如十輪經
011_0045_a_20L說 比丘犯重 而不捨戒 爲令俗人
011_0045_a_21L於僧起敬 故言犯重不捨 此據起中
011_0045_a_22L品纒犯 下決擇說五緣捨戒中云 或
011_0045_a_23L由捨所學處者 是作意捨戒 或由犯
011_0045_a_24L根本罪 故捨戒者 據上纒犯故 湼

011_0045_b_01L槃我諸弟子 或言犯重捨戒 或說不
011_0045_b_02L捨 皆不解我意 今觀此論文 相大
011_0045_b_03L乘宗說 聲聞戒暫犯重 卽捨菩薩戒
011_0045_b_04L由數數起纒犯故 而後捨也 意大同
011_0045_b_05L景師又言 如小乘說者 今不用此言

011_0045_b_06L
若諸菩薩 由此毁犯棄捨菩薩淨戒律
011_0045_b_07L儀 於現法中 堪任更受 非不堪任 如
011_0045_b_08L苾芻住別解脫戒 犯他勝法 於現法中
011_0045_b_09L不任更受

011_0045_b_10L
第三明重受

011_0045_b_11L
略由二緣 捨諸菩薩淨戒律儀 一者棄
011_0045_b_12L捨無上正等菩提大願 二者現行上品
011_0045_b_13L纒犯他勝處法

011_0045_b_14L
第四明二緣捨菩薩戒 下決擇分四
011_0045_b_15L緣捨戒 開合不同 至彼當釋 景云
011_0045_b_16L下五十三明五緣捨苾芻戒 此中何
011_0045_b_17L故菩薩 無善根斷捨 一形沒 二形
011_0045_b_18L生捨 解云 菩薩戒 從方便善發 斷
011_0045_b_19L善前方便時 已失方便善 卽失菩薩
011_0045_b_20L戒 不爲正斷善時方捨故 無斷善捨
011_0045_b_21L菩薩本性純善 惡業輕微 故無二形
011_0045_b_22L生捨 犯重捨者 卽當起上纒犯他勝
011_0045_b_23L處 捨所學處 卽當退菩提願 菩薩
011_0045_b_24L戒 命終捨 以經生不失故

011_0045_c_01L
若諸菩薩 雖復轉身 徧十方界 在在
011_0045_c_02L生處 不捨菩薩淨戒律儀 由是菩薩
011_0045_c_03L不捨無上菩提大願 亦不現行上品纒
011_0045_c_04L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 轉受餘生 忘
011_0045_c_05L失本念 値遇善友 爲欲覺悟 菩薩戒
011_0045_c_06L念 雖數重受 而非新受 亦不新得

011_0045_c_07L
第五明淨戒經生不失 雖復重受 不
011_0045_c_08L名新得

011_0045_c_09L
自下第二明輕戒中文 分爲三 先總
011_0045_c_10L勸知犯非犯相 必犯罪時 有品階降
011_0045_c_11L故言輭中上也 第二別解 第三總結
011_0045_c_12L無犯

011_0045_c_13L
如是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有違
011_0045_c_14L犯 及無違犯 是染非染 輭中上品 應
011_0045_c_15L當了知

011_0045_c_16L
就別解中 若依舊論 有四十二輕戒
011_0045_c_17L新論有四十三 勘當二本 舊論無第
011_0045_c_18L九殺盜等七支性罪 一向不共 故數
011_0045_c_19L有四十二 新論則有 故具四十三
011_0045_c_20L於中若其八遮罪 有共不共 別開爲
011_0045_c_21L二 應言數有四十四 又其第二十九
011_0045_c_22L聞菩薩藏 諸佛神力 不生信解 毁
011_0045_c_23L謗中兩舌 別開爲二 應數成四十五
011_0045_c_24L而今兩處皆合 故云數有四十三也

011_0046_a_01L若依仁王經云 有四十八種 然不列
011_0046_a_02L名 梵網經中 有四十八 一一別說
011_0046_a_03L然與此論所明戒相 多是不同

011_0046_a_04L
此四十三中 大分爲二 初犯三十二
011_0046_a_05L輕 障於六度攝善法戒 後犯十一種
011_0046_a_06L輕 障於四攝利衆生戒 前中初犯七
011_0046_a_07L輕障施 次犯七輕障戒 次犯四輕障
011_0046_a_08L忍 次三障精進 次三障定 後八障
011_0046_a_09L慧 障施七中 初五障財施 次一法
011_0046_a_10L施 後一無畏施

011_0046_a_11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日日
011_0046_a_12L中 若於如來 或爲如來造制多所 若
011_0046_a_13L於正法 或爲正法 造經卷 所謂諸菩
011_0046_a_14L薩素怛䌫藏摩怛理迦 若於僧伽 謂十
011_0046_a_15L方界 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若不以其或
011_0046_a_16L少或多諸供養具 而爲供養 下至以身
011_0046_a_17L一拜禮敬 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讃佛法
011_0046_a_18L僧眞實功德 下至以心一淸淨信 隨念
011_0046_a_19L三寶眞實功德 空度日夜 是名有犯有
011_0046_a_20L所違越 若不恭敬 懶惰懈怠 而違犯
011_0046_a_21L者 是染違犯 若誤失念而違犯者 非
011_0046_a_22L染違犯 無違犯者 謂心狂亂 若已證
011_0046_a_23L入淨意樂地 常無違犯 由得淸淨意樂
011_0046_a_24L菩薩 譬如已得證淨苾芻 恒時法爾

011_0046_b_01L於佛法僧 以勝供具 承事供養

011_0046_b_02L
前中初一空度日夜 不供養三寶 制
011_0046_b_03L多者 此云靈廟 言若不恭敬等者
011_0046_b_04L測云 決擇說言 菩薩於攝善法戒
011_0046_b_05L勤修習時 略於六心 應善觀察 一
011_0046_b_06L輕蔑心 二懈怠俱行心 三有覆蔽心
011_0046_b_07L四勤勞倦心 五病隨行心 六障隨行
011_0046_b_08L心 廣說乃至如是六心 前三生起
011_0046_b_09L而忍受者 一向有罪 病隨行心 進
011_0046_b_10L後忍受 一向無罪 餘之二心 若生
011_0046_b_11L起已 而忍受者 或是有罪 或是無
011_0046_b_12L罪 又於作有情利益戒中 勤修習時
011_0046_b_13L當觀察六處攝行 所謂自他財衰財
011_0046_b_14L盛法盛 此中菩薩 作自法衰 令他
011_0046_b_15L財盛 此不應爲 如令財盛法盛亦爾
011_0046_b_16L作自財衰 令他財盛 不引法衰 此
011_0046_b_17L則應爲 若引法衰 此不應爲 如令
011_0046_b_18L財盛法盛亦爾 又作自法盛 令他
011_0046_b_19L財盛 此則應爲 如令財盛法盛亦爾
011_0046_b_20L廣說如彼 今此中云 不恭敬 當彼
011_0046_b_21L輕蔑心 懶惰懈怠者 卽俱行心 誤
011_0046_b_22L失念而犯者 卽是障隨行心 喜樂談
011_0046_b_23L論等分 或可六心所不攝 無違犯
011_0046_b_24L謂心狂亂者 卽當病隨行心 自不犯

011_0046_c_01L不受 明初地已上不犯 如已得四不
011_0046_c_02L壞淨苾芻

011_0046_c_03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有其大
011_0046_c_04L欲 而無喜足於諸利養 及以恭敬生著
011_0046_c_05L不捨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011_0046_c_06L無違犯者 謂爲斷彼生起樂欲 發勤精
011_0046_c_07L進 攝彼對治 雖勤遮遏 而爲猛利 性
011_0046_c_08L惑所蔽 數起現行

011_0046_c_09L
第二名利無足 障自布施 測云 言
011_0046_c_10L有其大欲等者 卽當決擇六心中第
011_0046_c_11L三覆弊 謂爲斷彼生起欲樂等者 由
011_0046_c_12L發勤精進故 雖數起惑 而名不犯
011_0046_c_13L此當彼六心中勞倦心也

011_0046_c_14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見諸耆
011_0046_c_15L長 有德可敬 同法者來 憍慢所制 懷
011_0046_c_16L嫌恨心 懷恚惱心 不起承迎 不推勝
011_0046_c_17L座 若有他來 語言談論 慶慰請問 憍
011_0046_c_18L慢所制 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 不稱正
011_0046_c_19L理 發言酬對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
011_0046_c_20L染違犯 非憍慢制 無嫌恨心 無恚惱
011_0046_c_21L心 但由懶惰懈怠 忘念無記之心 是
011_0046_c_22L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46_c_23L者 謂遭重病 或心狂亂 或自睡眠 他
011_0046_c_24L生覺想 而來親附 語言談論 慶慰請

011_0047_a_01L問 或自爲他 宣說諸法 論義決擇 或
011_0047_a_02L復與餘 談論慶慰 或他說法 論義決
011_0047_a_03L擇 屬耳而聽 或有違犯 說正法者 爲
011_0047_a_04L欲將護說法者心 或欲方便 調彼伏彼
011_0047_a_05L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或護僧制 或爲
011_0047_a_06L將護多有情心 而不酬對 皆無違犯

011_0047_a_07L
第三於長者有德不起承迎生談論
011_0047_a_08L測云 此明法施 又云懈怠忘念者
011_0047_a_09L總說喜無記心 心法暫時 不進義說
011_0047_a_10L懈怠忘念 非隨煩惱 故非染犯也
011_0047_a_11L無違犯中 有遭重病等十句言 或有
011_0047_a_12L違犯 說正法者 欲將說者 泰云 謂
011_0047_a_13L或耆長故來違犯說法法師 爲欲將
011_0047_a_14L護說法者心 故不起迎

011_0047_a_15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他來延
011_0047_a_16L請 或往居家 或往餘寺 奉施飮食及
011_0047_a_17L衣服等 諸資生具 憍慢所制 懷嫌恨
011_0047_a_18L心 懷恚惱心 不至其所 不受所請 是
011_0047_a_19L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由懶
011_0047_a_20L惰懈怠 忘念無記之心 不至其所 不
011_0047_a_21L受所請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
011_0047_a_22L犯 無違犯者 或有疾病 或無氣力 或
011_0047_a_23L心狂亂 或處懸遠 或道有怖 或欲方
011_0047_a_24L便 調彼伏彼 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或

011_0047_b_01L餘先請 或爲無閒 修諸善法 欲護善
011_0047_b_02L品 令無暫廢 或爲引攝 未曾有義 或
011_0047_b_03L爲所聞 法義無退 如爲所聞 法義無
011_0047_b_04L退 論義決擇 當知亦爾 或復知彼 懷
011_0047_b_05L損惱心 詐來延請 或爲護他多嫌恨心
011_0047_b_06L或護僧制 不至其所 不受所請 皆無
011_0047_b_07L違犯

011_0047_b_08L
第四他施資具 憍慢不受 障他布施

011_0047_b_09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他持種
011_0047_b_10L種生色可染末尼眞珠瑠璃等寶 及持
011_0047_b_11L種種衆多上玅財利供具 殷勤奉施 由
011_0047_b_12L嫌恨心 或恚惱心 違拒不受 是名有
011_0047_b_13L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捨有情故 若
011_0047_b_14L由懶惰懈怠 忘念無記之心 違拒不受
011_0047_b_15L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 無違
011_0047_b_16L犯者 或心狂亂 或觀受已 心生染著
011_0047_b_17L或觀後時 彼定追悔 或復知彼於施迷
011_0047_b_18L亂 或知施主隨捨隨受 由是因緣 定
011_0047_b_19L當貧匱 或知此物 是僧伽物 窣堵波
011_0047_b_20L物 或知此物劫盜他得 或知此物 由
011_0047_b_21L是因緣 多生過患 或殺或縛 或罰或
011_0047_b_22L黜 或嫌或責 違拒不受 皆無違犯

011_0047_b_23L
第五他施重寶 恒恨不受 亦障他施
011_0047_b_24L生色可染者 金名生色 以始終不變

011_0047_c_01L故 銀名可染 以可染變故 或復知
011_0047_c_02L彼於施迷亂者 謂彼不欲施 但由迷
011_0047_c_03L亂錯行施等 隨捨隨受者 謂施主多
011_0047_c_04L樂施 得財卽施 若隨捨卽受 施主
011_0047_c_05L由是定當貧匱 故拒不受 無犯 窣
011_0047_c_06L堵波者 此云高勝處

011_0047_c_07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他來求
011_0047_c_08L法 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 嫉妒變異 不
011_0047_c_09L施其法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
011_0047_c_10L犯 若由懶惰懈怠 忘念無記之心 不
011_0047_c_11L施其法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
011_0047_c_12L犯 無違犯者 謂諸外道 伺求過短
011_0047_c_13L或有重病 或心狂亂 或欲方便 調彼
011_0047_c_14L伏彼 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或於是法
011_0047_c_15L未善通利 或復見彼 不生恭敬 無有
011_0047_c_16L羞愧 以惡威儀 而來聽受 或復知彼
011_0047_c_17L是鈍根性 於廣法敎 得法究竟 深生
011_0047_c_18L怖畏 當生邪見 增長邪執 衰損惱壞
011_0047_c_19L或復知彼 法至其手 轉布非人 而不
011_0047_c_20L施與 皆無違犯

011_0047_c_21L
第六慳法 障法施 不犯中有八句
011_0047_c_22L若依舊論 第七句中 開爲三句 別
011_0047_c_23L有若字 謂若彼鈍根 聞深玅法 生
011_0047_c_24L怖畏心 若知聞已 增長邪見 若知

011_0048_a_01L聞已 毁呰退沒 言或復知彼 法至
011_0048_a_02L其手 轉布非人者 非是法器 故名
011_0048_a_03L非人 舊論云向惡人說

011_0048_a_04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諸暴
011_0048_a_05L惡 犯戒有情 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 由
011_0048_a_06L彼暴惡 犯戒爲緣 方便棄捨 不作饒
011_0048_a_07L益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
011_0048_a_08L由懶惰懈怠 棄捨由忘念故 不作饒益
011_0048_a_09L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 何以
011_0048_a_10L故 非諸菩薩 於淨持戒 身語意業 寂
011_0048_a_11L靜現行 諸有情所 起憐愍心 欲作饒
011_0048_a_12L益 如於暴惡 犯戒有情 於諸苦因 而
011_0048_a_13L現轉者 無違犯者 謂心狂亂 或欲方
011_0048_a_14L便 調彼伏彼 廣說如前 或爲將護 多
011_0048_a_15L有情心 或護僧制 方便棄捨 不作饒
011_0048_a_16L益 皆無違犯

011_0048_a_17L
第七於破戒者 棄捨不作饒益者 障
011_0048_a_18L無畏施

011_0048_a_19L
次明障戒七中 初一遮罪共不共 先
011_0048_a_20L明共學 後明不共學

011_0048_a_21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如薄伽
011_0048_a_22L梵 於別解脫 毗柰耶中 將護他故 建
011_0048_a_23L立遮罪 制諸聲聞 令不造作 諸有情
011_0048_a_24L類 未淨信者 令生淨信 已淨信者 令

011_0048_b_01L倍增長 於中菩薩 與諸聲聞 應等修
011_0048_b_02L學 無有差別 何以故 以諸聲聞 自利
011_0048_b_03L爲勝 尙不棄捨 將護他行 爲令有情
011_0048_b_04L未信者信 信者增長 學所學處 何况
011_0048_b_05L菩薩 利他爲勝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
011_0048_b_06L淨戒律儀 如薄伽梵 於別解脫 毗柰
011_0048_b_07L耶中 爲令聲聞 少事少業 少希望住
011_0048_b_08L建立遮罪 制諸聲聞 令不造作 於中
011_0048_b_09L菩薩 與諸聲聞 不應等學 何以故 以
011_0048_b_10L諸聲聞 自利爲勝 不顧利他 於利他
011_0048_b_11L中 少事少業 少希望住 可名爲玅 非
011_0048_b_12L諸菩薩 利他爲勝 不顧自利 於利他
011_0048_b_13L中 少事少業 少希望住 得名爲玅 如
011_0048_b_14L是菩薩 爲利他故 從非親里 長者居
011_0048_b_15L士 婆羅門等 及恣施家 應求百千種
011_0048_b_16L種衣服 觀彼有情 有力無力 隨其所
011_0048_b_17L施 如應而受 如說求衣求鉢亦爾 如
011_0048_b_18L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絲縷 令非親里
011_0048_b_19L爲織作衣 爲利他故 應畜種種憍世耶
011_0048_b_20L衣 諸坐臥具 事各至百 生色可染 百
011_0048_b_21L千俱胝 復過是數 亦應取積 如是等
011_0048_b_22L中 少事少業 少希望住 制止遮罪 菩
011_0048_b_23L薩不與聲聞共學 安住淨戒律儀 菩薩
011_0048_b_24L於利他中 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 少事

011_0048_c_01L少業 少希望住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011_0048_c_02L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 忘念無記之
011_0048_c_03L心 少事少業 少希望住 是名有犯 有
011_0048_c_04L所違越 非染違犯

011_0048_c_05L
少事少業 少希望者 舊云小利小作
011_0048_c_06L小方便 測解不能 廣受檀越多施
011_0048_c_07L令生施福 名少事 不能爲人 廣有
011_0048_c_08L所求 名少業 不能積財 廣攝衆生
011_0048_c_09L名少方便 又解 五篇戒中 唯約三
011_0048_c_10L十事 有同不同 於中十一 不同小
011_0048_c_11L學 一從非親房士乞衣 二過知足取
011_0048_c_12L衣 三過三反六默怠功素衣 四純黑
011_0048_c_13L臥具 五純白臥具 六減六年作臥具
011_0048_c_14L七不揲坐具 八受畜寶物 九乞鉢
011_0048_c_15L十自乞縷使非親里織 十一過前求
011_0048_c_16L雨浴衣過前用 除此十一 餘皆是同
011_0048_c_17L有此釋而大小行別 未可定判 憍世
011_0048_c_18L耶衣者 梵云俱舍 此云繭 西方無
011_0048_c_19L家神蟲繭 唯有野神繭 蟲繭所出絲
011_0048_c_20L作衣 名憍世耶衣 舊云憍舍耶衣
011_0048_c_21L音訛也

011_0048_c_22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善權方
011_0048_c_23L便 爲利他故 於諸性罪 少分現行 由
011_0048_c_24L是因緣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

011_0049_a_01L

011_0049_a_02L
第二七支性罪 一向不共 菩薩爲
011_0049_a_03L物 權行不犯 若因守戒 闕利物
011_0049_a_04L大行者 亦名爲犯 此一段文 舊
011_0049_a_05L論全無 翻譯偏脫 若依景師 此
011_0049_a_06L文還屬戒八中 今尋文相 亦可同
011_0049_a_07L景 然以遮性不同 故別取爲一戒
011_0049_a_08L於中先總標

011_0049_a_09L
謂如菩薩 見劫盜賊 爲貪財故 欲殺
011_0049_a_10L多生 或復欲害 大德聲聞 獨覺菩薩
011_0049_a_11L或復欲造多無閒業 見是事已 發心思
011_0049_a_12L惟 我若斷彼惡衆生命 墮那落迦 如
011_0049_a_13L其不斷 無閒業成 當受大苦 我寧殺
011_0049_a_14L彼 墮那落迦 終不令其受無閒苦 如
011_0049_a_15L是菩薩 意樂思惟 於彼衆生 或以善
011_0049_a_16L心 或無記心 知此事已 爲當來故 深
011_0049_a_17L生慚愧 以憐愍心 而斷彼命 由是因
011_0049_a_18L緣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
011_0049_a_19L如菩薩 見有增上 增上宰官 上品暴
011_0049_a_20L惡 於諸有情 無有慈愍 專行逼惱 菩
011_0049_a_21L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 安樂意
011_0049_a_22L樂 隨力所能 若廢若黜 增上等位 由
011_0049_a_23L是因緣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
011_0049_a_24L

011_0049_b_01L
又如菩薩 見刧盜賊 奪他財物 若僧
011_0049_b_02L伽物 窣堵波物 取多物已 執爲己有
011_0049_b_03L縱情受用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於彼
011_0049_b_04L有情 發生利益 安樂意樂 隨力所能
011_0049_b_05L逼而奪取 勿令受用如是財故 當受長
011_0049_b_06L夜無義無利 由此因緣 所奪財寶 若
011_0049_b_07L僧伽物 還復僧伽 窣堵波物 還窣堵
011_0049_b_08L波 若有情物 還復有情 又見衆主 或
011_0049_b_09L園林主 取僧伽物 窣堵波物 言是己
011_0049_b_10L有 縱情受用 菩薩見已 思擇彼惡 起
011_0049_b_11L憐愍心 勿令因此邪受用業 當受長夜
011_0049_b_12L無義無利 隨力所能 廢其所主 菩薩
011_0049_b_13L如是 雖不與取 而無違犯 生多功德

011_0049_b_14L
又如菩薩 處在居家 見有母邑 現無
011_0049_b_15L繫屬 習婬欲法 繼心菩薩 求非梵行
011_0049_b_16L菩薩見已 作意思惟 勿令心恚 多生
011_0049_b_17L非福 若隨其欲 便得自在 方便安處
011_0049_b_18L令種善根 亦當令其捨不善業 住慈愍
011_0049_b_19L心 行非梵行 雖習如是穢染之法 而
011_0049_b_20L無所犯 生多功德 出家菩薩 爲護聲
011_0049_b_21L聞 聖所敎誡 令不壞滅 一切不應行
011_0049_b_22L非梵行

011_0049_b_23L
又如菩薩 爲多有情 解脫命難 囹圄
011_0049_b_24L縛難 刖手足難 劓鼻刵耳剜眼等難

011_0049_c_01L雖諸菩薩 爲自命難 亦不正知 說於
011_0049_c_02L妄語 然爲救脫彼有情 故知而思擇
011_0049_c_03L故說妄語 以要言之 菩薩唯觀有情義
011_0049_c_04L利 非無義利 自無染心 惟爲饒益諸
011_0049_c_05L有情故 覆想正知 而說異語 說是語
011_0049_c_06L時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011_0049_c_07L
又如菩薩 見諸有情 爲惡朋友之所攝
011_0049_c_08L受 親受不捨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
011_0049_c_09L生利益 安樂意樂 隨能隨力 說離閒
011_0049_c_10L語 令離惡友 捨相親愛 勿令有情 由
011_0049_c_11L近惡友 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菩薩如是
011_0049_c_12L以饒益心 說離閒語 乖離他愛 無所
011_0049_c_13L違犯 生多功德

011_0049_c_14L
又如菩薩 見諸有情 爲行越路 非理
011_0049_c_15L而行 出麤惡語 猛利訶擯 方便令其
011_0049_c_16L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 以饒
011_0049_c_17L益心 於諸有情 出麤惡語 無所違犯
011_0049_c_18L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 見諸有情 信樂
011_0049_c_19L倡妓吟詠歌諷 或有信樂王賊飮食婬
011_0049_c_20L蕩街衢無義之論 菩薩於中 皆悉善巧
011_0049_c_21L於彼有情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 安樂
011_0049_c_22L意樂 現前爲作 綺語相應 種種倡妓
011_0049_c_23L吟詠歌諷 王賊飮食婬衢等論 令彼有
011_0049_c_24L情 歡喜引攝 自在隨屬 方便奬導 出

011_0050_a_01L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 現行綺
011_0050_a_02L語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011_0050_a_03L
後別釋七 測云 此中殺生 據大地
011_0050_a_04L菩薩說 若八地已上 於一切時 恒
011_0050_a_05L入觀故 唯有善心殺生 七地已下
011_0050_a_06L有出入觀位故 得有無記心殺 故
011_0050_a_07L非地前 問地上菩薩 不生地獄 何
011_0050_a_08L故言我若斷彼惡衆生命當墮地獄耶
011_0050_a_09L解云 此假說而論 據實不生

011_0050_a_10L
婬戒中 出家菩薩 一切不應行者
011_0050_a_11L在家得行 出家菩薩 爲護世閒誹謗
011_0050_a_12L重故 制而不許

011_0050_a_13L
妄語中 云爲多有情 解脫命難 故
011_0050_a_14L說妄語 問曰亦有菩薩 爲自命難
011_0050_a_15L不依正所知境 說於妄語 何獨爲他
011_0050_a_16L耶 論通云 雖諸菩薩 爲自命難 亦
011_0050_a_17L有不依正所知境 說於妄語 然今說
011_0050_a_18L爲救有情 知而思擇 故說妄語

011_0050_a_19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生起詭
011_0050_a_20L詐 虛談現相 方便硏求 假利求利 味
011_0050_a_21L邪命法 無有羞恥 堅持不捨 是名有
011_0050_a_22L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
011_0050_a_23L爲除遣 生起樂欲 發勤精進 煩惱熾
011_0050_a_24L盛 蔽抑其心 時時現起

011_0050_b_01L
第三明邪命法生起詭誑現異相

011_0050_b_02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爲掉所
011_0050_b_03L動 心不寂靜 不樂寂靜 高聲嬉戱 諠
011_0050_b_04L譁紛聒 輕躁騰躍 望他歡笑 如此諸
011_0050_b_05L緣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
011_0050_b_06L忘念起 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爲除
011_0050_b_07L遣 生起樂欲 廣說如前 若欲方便 解
011_0050_b_08L他所生 嫌恨令息 若欲遣他所生愁惱
011_0050_b_09L若他性好如上諸事 方便攝受 敬愼
011_0050_b_10L將護 隨彼而轉 若他有情 猜阻菩薩
011_0050_b_11L內懷嫌恨 惡謀憎背 外現歡顏 表內
011_0050_b_12L淸淨 如是一切 皆無違犯

011_0050_b_13L
第四掉動

011_0050_b_14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起如是
011_0050_b_15L見 立如是論 菩薩不應忻樂湼槃 應
011_0050_b_16L於湼槃 而生厭背 於諸煩惱 及隨煩
011_0050_b_17L惱 不應怖畏 而求斷滅 不應一向心
011_0050_b_18L生厭離 以諸菩薩 三無數劫 流轉生
011_0050_b_19L死 求大菩提 若作此說 是名有犯 有
011_0050_b_20L所違越 是染違犯 何以故 如諸聲聞
011_0050_b_21L於其湼槃 忻樂親近 於諸煩惱 及隨
011_0050_b_22L煩惱 深心厭離 如是菩薩 於大湼槃
011_0050_b_23L忻樂親近 於諸煩惱 及時煩惱 深心
011_0050_b_24L厭離 其倍過彼百千俱胝 以諸聲聞

011_0050_c_01L惟爲一身 證得義利 勤修正行 菩薩
011_0050_c_02L普爲一切有情 證得義利 勤修正行
011_0050_c_03L是故菩薩 當勤修集 無雜染心 於
011_0050_c_04L有漏事 隨順而行 成就勝出諸阿羅漢
011_0050_c_05L無雜染法

011_0050_c_06L
第五起見立論令厭湼槃於諸煩惱不
011_0050_c_07L應厭怖

011_0050_c_08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自能
011_0050_c_09L發 不信重言 所謂惡聲惡稱惡譽 不
011_0050_c_10L護不雪 其事若實 而不避護 是名有
011_0050_c_11L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事不實 而
011_0050_c_12L不淸雪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
011_0050_c_13L犯 無違犯者 若他外道 若他憎嫉 若
011_0050_c_14L自出家 因行乞行 因修善行 謗聲流
011_0050_c_15L布 若忿蔽者 若心倒者 謗聲流布 皆
011_0050_c_16L無違犯

011_0050_c_17L
第六菩薩自身能發他人不信重言不
011_0050_c_18L護不雪

011_0050_c_19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見諸有
011_0050_c_20L情 應以種種辛楚加行 猛利加行 而得
011_0050_c_21L義利 護其憂惱 而不現行 是名有犯
011_0050_c_22L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觀由
011_0050_c_23L此緣 於現法中 少得義利 多生憂惱

011_0050_c_24L
第七應行梵罰利物加行不行爲犯

011_0051_a_01L次明障忍有四

011_0051_a_02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他罵報
011_0051_a_03L罵 他瞋報瞋 他打報打 他弄報弄 是
011_0051_a_04L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011_0051_a_05L
初釋打罵不能安忍

011_0051_a_06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他有
011_0051_a_07L情 有所侵犯 或自不爲 彼疑侵犯 由
011_0051_a_08L嫌嫉心 由慢所執 不如理謝 而生輕
011_0051_a_09L捨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
011_0051_a_10L由懶惰懈怠放逸 不謝輕捨 是名有
011_0051_a_11L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
011_0051_a_12L欲方便 調彼伏彼 出不善處 安立善
011_0051_a_13L處 若是外道 若彼希望 要因現行 非
011_0051_a_14L法有罪 方受悔謝 若彼有情 性好鬬
011_0051_a_15L諍 因悔謝時 倍增憤怒 若復知彼 爲
011_0051_a_16L性堪忍 體無嫌恨 若必了他 因謝侵
011_0051_a_17L犯 深生羞恥 而不悔謝 皆無違犯

011_0051_a_18L
第二於他有所侵犯 或自不爲 彼疑
011_0051_a_19L侵犯 由慢不謝不雪

011_0051_a_20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他所侵
011_0051_a_21L犯 彼還如法 平等悔謝 懷嫌恨心 欲
011_0051_a_22L損惱彼 不受其謝 是名有犯 有所違
011_0051_a_23L越 是染違犯 雖復於彼 無嫌恨心 不
011_0051_a_24L欲損惱 然由稟性 不能堪忍 故不受

011_0051_b_01L謝 亦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無
011_0051_b_02L違犯者 若欲方便 調彼伏彼 廣說一
011_0051_b_03L切 如前應知 若不如法 不平等謝 不
011_0051_b_04L受彼謝 亦無違犯

011_0051_b_05L
第三他侵來謝不受名犯

011_0051_b_06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他懷
011_0051_b_07L忿 相續堅持 生已不捨 是名有犯 有
011_0051_b_08L所違越 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 爲斷彼
011_0051_b_09L故 生起樂欲 廣說如前

011_0051_b_10L
第四於他懷忿堅持不捨
011_0051_b_11L次明障精進有三

011_0051_b_12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貪著供
011_0051_b_13L事 增上力故 以愛染心 管御徒衆 是
011_0051_b_14L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51_b_15L者 不貪供侍 無愛染心 管御徒衆

011_0051_b_16L
初一染心御衆

011_0051_b_17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懶惰懈
011_0051_b_18L怠 耽睡眠樂 臥樂倚樂 非時非量 是
011_0051_b_19L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51_b_20L者 若遭疾病 若無氣力 行路疲極 若
011_0051_b_21L爲斷彼 生起樂欲 廣說一切 如前應
011_0051_b_22L

011_0051_b_23L
第二懶惰懈怠耽睡眠

011_0051_b_24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懷愛染

011_0051_c_01L心 談說世事 虛度時日 是名有犯 有
011_0051_c_02L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由忘念 虛度時
011_0051_c_03L日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 無
011_0051_c_04L違犯者 見他談說 護彼意故 安住正
011_0051_c_05L念 須臾而聽 若事希奇 或暫問他 或
011_0051_c_06L答他問 無所違犯

011_0051_c_07L
第三勝心談說虛度時日
011_0051_c_08L次明障定有三

011_0051_c_09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 淨戒律儀 爲令
011_0051_c_10L心住 欲定其心 心懷嫌恨 憍慢所持
011_0051_c_11L不詣師所 求請敎授 是名有犯 有所
011_0051_c_12L違越 是染違犯 懶惰懈怠 而不請者
011_0051_c_13L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遇疾病 若無
011_0051_c_14L氣力 若知其師 顚倒敎授 若自多聞
011_0051_c_15L自有智力 能令心定 若先已得 所應
011_0051_c_16L敎授 而不請者 無所違犯

011_0051_c_17L
初爲惰慢不求禪法

011_0051_c_18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起貪欲
011_0051_c_19L蓋 忍受不捨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
011_0051_c_20L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爲斷彼 生起樂
011_0051_c_21L欲 發勤精進 煩惱猛利 蔽抑心故 時
011_0051_c_22L時現行 如貪欲蓋 如是瞋恚 昏沈睡
011_0051_c_23L眠 掉擧惡作 及與疑蓋 當知亦爾

011_0051_c_24L
第二不除五蓋定障

011_0052_a_01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貪味
011_0052_a_02L靜慮 於味靜慮 見爲功德 是名有犯
011_0052_a_03L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爲
011_0052_a_04L斷彼 生起樂欲 廣說如前

011_0052_a_05L
第三貪味靜慮

011_0052_a_06L
次明障慧有八 於中前五約法 後三
011_0052_a_07L就人

011_0052_a_08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起如是
011_0052_a_09L見 立如是論 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
011_0052_a_10L法敎 不應受持 不應修學 菩薩何用
011_0052_a_11L於聲聞乘相應法敎 聽聞受持 精勤修
011_0052_a_12L學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何
011_0052_a_13L以故 菩薩尙於外道書論 精勤硏究
011_0052_a_14L况於佛語 無違犯者 爲令一向習小法
011_0052_a_15L者 捨彼欲故 作如是說

011_0052_a_16L
前五中初一起見立論不許學小

011_0052_a_17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菩薩
011_0052_a_18L藏 未精硏究 於菩薩藏 一切棄捨 於
011_0052_a_19L聲聞藏 一向修學 是名有犯 有所違
011_0052_a_20L越 非染違犯

011_0052_a_21L
第二學大未精 捨大學小 基云 何
011_0052_a_22L故不云若於菩薩藏 已精硏究 方學
011_0052_a_23L聲聞藏 非是違犯也 答曰以菩薩
011_0052_a_24L但有日分三時學 未有於菩薩已精

011_0052_b_01L硏究 捨大學小義 故於次下戒時
011_0052_b_02L總開無犯 日分三時 二分修佛語
011_0052_b_03L一分學外論 卽小乘與外論俱 下開
011_0052_b_04L中義等也

011_0052_b_05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現有佛
011_0052_b_06L敎 於佛敎中 未精硏究 於異道論 及
011_0052_b_07L諸外論 精勤修學 是名有犯 有所違
011_0052_b_08L越 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上聰敏 若
011_0052_b_09L能速受 若經久時 能不忘失 若於其
011_0052_b_10L義 能思能達 若於佛敎 如理觀察 成
011_0052_b_11L就俱行 無動覺者 於日日中 常以二
011_0052_b_12L分 修學佛語 一分學外 則無違犯

011_0052_b_13L
第三於佛敎未精硏究 而精硏學異
011_0052_b_14L論 卽外道論 汎爾俗書

011_0052_b_15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越菩薩
011_0052_b_16L法 於異道論 及諸外論 硏求善巧 深
011_0052_b_17L心寶翫 愛樂味著 非如辛藥 而習近
011_0052_b_18L之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011_0052_b_19L
第四越菩薩法 硏求異道 深心寶翫
011_0052_b_20L非如辛藥 而習近之者 景云 如爲
011_0052_b_21L除病 服辛味藥 卽著辛味 爲識邪
011_0052_b_22L宗 暫須披談 卽愛邪論 又味藥
011_0052_b_23L有除病用 外道邪論無生智用 又言
011_0052_b_24L非如辛藥 而習近之 基云 此外道

011_0052_c_01L論 狀同辛藥 應厭背之 不可近也
011_0052_c_02L是此中意

011_0052_c_03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聞菩薩
011_0052_c_04L藏 於甚深處 最勝甚深眞實法義 諸
011_0052_c_05L佛菩薩難思神力 不生信解 憎背毁謗
011_0052_c_06L不能引義 不能引法 非如來說 不能
011_0052_c_07L利益 安樂有情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011_0052_c_08L是染違犯 如是毁謗 或由自內 非理
011_0052_c_09L作意 或隨順他 而作是說

011_0052_c_10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若聞甚
011_0052_c_11L深最甚深處 心不信解 菩薩爾時 應
011_0052_c_12L强信受 應無諂曲 應如是學 我爲非
011_0052_c_13L善 盲無慧目 於如來眼 隨所宣說 於
011_0052_c_14L諸如來 密意語言 而生誹謗 菩薩如
011_0052_c_15L是 自處無知 仰推如來 於諸佛法 無
011_0052_c_16L不現知 等隨觀見 如是正行 無所違
011_0052_c_17L犯 雖無信解 然不誹謗

011_0052_c_18L
第五聞菩薩藏 諸佛神力 不生信解
011_0052_c_19L增背厭謗 於中有二 初明毁謗有犯
011_0052_c_20L後明强信無犯 景師云 此後段文
011_0052_c_21L仍屬第五 基師云 此中言 菩薩信
011_0052_c_22L佛語應强信 自知無慧眼 於如來所
011_0052_c_23L說 不應生謗 但知自無知 不應誹
011_0052_c_24L謗 推佛能知等 是此中意也 言如

011_0053_a_01L來密意語言者 如密迹力士經說 如
011_0053_a_02L來秘要有三 謂身密口密意密 廣說
011_0053_a_03L如彼

011_0053_a_04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他人
011_0053_a_05L所有染愛心 有瞋恚心 自讃毁他 是
011_0053_a_06L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53_a_07L者 若爲摧伏諸惡外道 若爲住持如來
011_0053_a_08L聖敎 若欲方便 調彼伏彼 廣說如前
011_0053_a_09L或欲令其未淨信者 發生淨信 已淨信
011_0053_a_10L者 倍復增長

011_0053_a_11L
第六有愛有恚自讃毁他

011_0053_a_12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聞說正
011_0053_a_13L法 論議決擇 憍慢所制 懷嫌恨心 懷
011_0053_a_14L恚惱心 而不往聽 是名有犯 有所違
011_0053_a_15L越 是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 而
011_0053_a_16L不往聽 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不覺
011_0053_a_17L知 若有疾病 若無氣力 若知倒說 若
011_0053_a_18L爲護彼說法者心 若正了知彼所說義
011_0053_a_19L是數所聞所持所了 若已多聞 具足聞
011_0053_a_20L持 其聞積集 若欲無閒 於境住心 若
011_0053_a_21L勤引發 菩薩勝定 若自了知 上品愚
011_0053_a_22L鈍 其慧鈍濁 於所聞法 難受難持 難
011_0053_a_23L於所緣 攝心令定 不往聽者 皆無違犯

011_0053_a_24L
第七聞說正法論議決擇恒不聽

011_0053_b_01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說法
011_0053_b_02L師 故思輕毁 不深恭敬 嗤笑調弄 但
011_0053_b_03L依於文 不依於義 是名有犯 有所違
011_0053_b_04L越 是染違犯

011_0053_b_05L
第八於說法師輕毁嗤笑

011_0053_b_06L
上來三十二輕 障於六度攝善法戒

011_0053_b_07L自下有十一輕 障於四攝攝有情戒

011_0053_b_08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諸有
011_0053_b_09L情 所應作事 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 不
011_0053_b_10L爲助伴 謂於能辦所應作事 或於道路
011_0053_b_11L若往若來 或於正說 事業加行 或
011_0053_b_12L於掌護所有財寶 或於和好乖離諍訟
011_0053_b_13L或於吉會 或於福業 不爲助伴 是名
011_0053_b_14L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爲懶惰
011_0053_b_15L懈怠所蔽 不爲助伴 非染違犯 無違
011_0053_b_16L犯者 若有疹疾 若無氣力 若了知彼
011_0053_b_17L自能成辦 若知求者 自有依怙 若知
011_0053_b_18L所作 能引非義 能引非法 若欲方便
011_0053_b_19L調彼伏彼 廣說如前 若先許餘 爲作
011_0053_b_20L助伴 若轉請他有力者助 若於善品
011_0053_b_21L正勤修習 不欲暫廢 若性愚鈍 於所
011_0053_b_22L聞法 難受難持 如前廣說 若爲將護
011_0053_b_23L多有情意 若護僧制 不爲助伴 皆無
011_0053_b_24L違犯

011_0053_c_01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見諸有
011_0053_c_02L情 遭重疾病 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 不
011_0053_c_03L往供事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
011_0053_c_04L犯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 不往供事 非
011_0053_c_05L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自有病 若無氣
011_0053_c_06L力 若轉請他 有力隨順 令往供事 若
011_0053_c_07L知病者 有依有怙 若知病者 自有勢
011_0053_c_08L力 能自供事 若了知彼 長病所觸 堪
011_0053_c_09L自支持 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
011_0053_c_10L若欲護持所修善品 令無閒缺 若自了
011_0053_c_11L知上品愚鈍 其慧鈍濁 於所聞法 難
011_0053_c_12L受難持 難於所緣 攝心令定 若先許
011_0053_c_13L餘 爲作供事 如於病者 於有苦者 爲
011_0053_c_14L作助伴 欲除其害 當知亦爾

011_0053_c_15L
於中初一障同事

011_0053_c_16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見諸有
011_0053_c_17L情 爲求現法 後法事故 廣行非理 懷
011_0053_c_18L嫌恨心 懷恚惱心 不爲宣說 如實正
011_0053_c_19L理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
011_0053_c_20L由懶惰懈怠所蔽 不爲宣說 非染違
011_0053_c_21L犯 無違犯者 若自無知 若無氣力 若
011_0053_c_22L轉請他有力者說 若卽彼人 自有智力
011_0053_c_23L若彼有餘 善友攝受 若欲方便 調彼
011_0053_c_24L伏彼 廣說如前 若知爲說 如實正理

011_0054_a_01L起嫌恨心 若發惡言 若顚倒受 若無 
011_0054_a_02L愛敬 若復知彼 性弊▼(小+龍)悷 不爲宣說
011_0054_a_03L皆無違犯

011_0054_a_04L
次一障愛語

011_0054_a_05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先有
011_0054_a_06L恩 諸有情所 不知恩惠 不了恩惠 懷
011_0054_a_07L嫌恨心 不欲現前 如應酬報 是名有
011_0054_a_08L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
011_0054_a_09L怠所蔽 不現酬報 非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54_a_10L者 勤加功用 無力無能 不獲酬報 若
011_0054_a_11L欲方便 調彼伏彼 廣說如前 若欲報
011_0054_a_12L恩 而彼不受 皆無違犯

011_0054_a_13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見諸有
011_0054_a_14L情 墮在喪失 財寶眷屬 祿位難處 多
011_0054_a_15L生愁惱 懷嫌恨心 不往開解 是名有
011_0054_a_16L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
011_0054_a_17L怠所蔽 不往開解 非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54_a_18L者 應知如前 於他事業 不爲助伴

011_0054_a_19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有飮食
011_0054_a_20L等 資生衆具 見有求者來正希求飮
011_0054_a_21L食等事 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 而不給
011_0054_a_22L施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
011_0054_a_23L由懶惰懈怠放逸 不能施與 非染違
011_0054_a_24L犯 無違犯者 若現無有可施財物 若

011_0054_b_01L彼希求 不如法物 所不宜物 若欲方
011_0054_b_02L便 調彼伏彼 廣說如前 若來求者 王
011_0054_b_03L所匪宜 將護王意 若護僧制 而不惠
011_0054_b_04L施 皆無違犯

011_0054_b_05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攝受徒
011_0054_b_06L衆 懷嫌恨心 而不隨時 無倒敎授 無
011_0054_b_07L倒敎誡 知衆匱乏 而不爲彼 從諸淨
011_0054_b_08L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 如法追求衣服
011_0054_b_09L飮食 諸坐臥具 病緣醫藥 資身什物
011_0054_b_10L隨時供給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
011_0054_b_11L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 不往敎授
011_0054_b_12L不往敎誡 不爲追求如法衆具 非染違
011_0054_b_13L犯 無違犯者 若欲方便 調彼伏彼 廣
011_0054_b_14L說如前 若護僧制 若有疹疾 若無氣
011_0054_b_15L力 不任加行 若轉請餘有勢力者 若
011_0054_b_16L知徒衆 世所共知 有大福德 各自有
011_0054_b_17L力 求衣服等資身衆具 若隨所應敎
011_0054_b_18L授敎誡 皆已無倒敎授敎誡 若知衆內
011_0054_b_19L有本外道 爲竊法故 來入衆中 無所
011_0054_b_20L堪能 不可調伏 皆無違犯

011_0054_b_21L
次四障布施

011_0054_b_22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懷嫌恨
011_0054_b_23L心 於他有情 不隨心轉 是名有犯 有
011_0054_b_24L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

011_0054_c_01L逸 不隨其轉 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
011_0054_c_02L彼所愛 非彼所宜 若有疾病 若無氣
011_0054_c_03L力 不任加行 若護僧制 若彼所愛 雖
011_0054_c_04L彼所宜 而於多衆 非宜非愛 若爲降
011_0054_c_05L伏諸惡外道 若欲方便 調彼伏彼 廣
011_0054_c_06L說如前 不隨心轉 皆無違犯

011_0054_c_07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懷嫌恨
011_0054_c_08L心 他實有德 不欲顯揚 他實有譽 不
011_0054_c_09L欲稱美 他實玅說 不讃善哉 是名有
011_0054_c_10L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 懈
011_0054_c_11L怠放逸 不顯揚等 非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54_c_12L者 若知其人 性好少欲 將護彼意 若
011_0054_c_13L有疾病 若無氣力 若欲方便 調彼伏
011_0054_c_14L彼 廣說如前 若護僧制 若知由此顯
011_0054_c_15L揚等緣 起彼雜染 憍擧無義 爲遮此
011_0054_c_16L過 若知彼德 雖似功德 而非實德 若
011_0054_c_17L知彼譽 雖似善譽 而非實譽 若知彼
011_0054_c_18L說 雖似玅說 而實非玅 若爲降伏諸
011_0054_c_19L惡外道 若爲待他 言論究竟 不顯揚
011_0054_c_20L等 皆無違犯

011_0054_c_21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見諸有
011_0054_c_22L情 應可訶責 應可治罰 應可驅擯 懷
011_0054_c_23L染汚心 而不訶責 或雖訶責 而不治
011_0054_c_24L罰 如法敎誡 或雖治罰 如法敎誡 而

011_0055_a_01L不驅擯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 是染違
011_0055_a_02L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 而不訶責 乃
011_0055_a_03L至驅擯 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了知
011_0055_a_04L彼 不可療治 不可與語 喜出麤言 多
011_0055_a_05L生嫌恨 故應棄捨 若觀待時 若觀因
011_0055_a_06L此 鬬訟諍競 若觀因此 令僧諠雜 令
011_0055_a_07L僧破壞 知彼有情 不懷諂曲 成就增
011_0055_a_08L上 猛利慚愧 疾疾還淨 而不訶責 乃
011_0055_a_09L至驅擯 皆無違犯

011_0055_a_10L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具足成
011_0055_a_11L就 種種神通 變現威力 於諸有情 應
011_0055_a_12L恐怖者 能恐怖之 應引攝者 能引攝
011_0055_a_13L之 避信施故 不現神通 恐怖引攝 是
011_0055_a_14L名有犯 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 無違犯
011_0055_a_15L者 若知此中 諸有情類 多著僻執 是
011_0055_a_16L惡外道 誹謗賢聖 成就邪見 不現神
011_0055_a_17L通 恐怖引攝 無有違犯

011_0055_a_18L
後四障利行

011_0055_a_19L
前中初一不助事業 次一不供疾病
011_0055_a_20L基云 若準前卷十一種相 無問廣略
011_0055_a_21L已如前辨 今此中 但是彼十一相
011_0055_a_22L初者謂於事業同助伴 第二於苦爲
011_0055_a_23L助伴 此中不說第六虎狼師子等畏
011_0055_a_24L若依前卷 無問廣略 助伴令爲第一

011_0055_b_01L樂事助伴第五 明救師子等畏 有
011_0055_b_02L二解 一解如舊地持標十一相三等
011_0055_b_03L名 二解如此論略中十一相爲十一
011_0055_b_04L也 會此不同者 以爲與樂 救苦事
011_0055_b_05L別 所以此閒開二 前卷以同爲助伴
011_0055_b_06L故說合 此中以開助伴爲二 故不說
011_0055_b_07L師子等畏 又卽共失財相似不論 彼
011_0055_b_08L卷令助伴故 所以論師子等畏 又下
011_0055_b_09L四十三 與前略十一相同 雖開助伴
011_0055_b_10L爲二義 只是第一 若爲二卽十二相
011_0055_b_11L非十一相 問曰何故前三十二略戒
011_0055_b_12L中 不論十一相 此中以十一相屬之
011_0055_b_13L也 義曰 三十二略戒中 以六波羅
011_0055_b_14L蜜別攝故 不以十一相屬 今此十一
011_0055_b_15L相 一一相具度 故不同前三十二略
011_0055_b_16L戒 三十二略戒義狹 此中義寬

011_0055_b_17L
下總結無犯

011_0055_b_18L
又一切處 無違犯者 謂若彼心增上狂
011_0055_b_19L亂 若重苦受之所逼切 若未曾受淨戒
011_0055_b_20L律儀 當知一切 皆無違犯

011_0055_b_21L
上來總是第一明從他正受竟

011_0055_b_22L
菩薩戒本記
    1. 1){底}中華民國八年 金陵刻本(東國大學校所藏․附菩薩戒羯磨記)。此文 旣載於瑜伽論記之戒品中(韓國佛敎全書第二册七二五頁 下段)然而此本 於中華民國金陵閣經處 別爲二册(菩薩戒本記ㆍ菩薩戒羯磨記) 刊行流通 而其編成 未知何代故 於此重錄{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