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대승기신론동이략집(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 /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

ABC_BJ_H0050_T_002

003_0704_b_02L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

003_0704_b_03L

003_0704_b_04L1)靑丘沙門 見登之補

003_0704_b_05L
第五建立熏習同異門者 唯識論中具
003_0704_b_06L足四義 方成所熏 亦具足四義 方成能
003_0704_b_07L熏 具足六義 方成熏習種子果 以具
003_0704_b_08L足四義 方成所熏 故異熟心王以爲所
003_0704_b_09L熏 非三性七識及無爲等 亦具四義方
003_0704_b_10L成能熏 故唯三性七識見相以爲能熏
003_0704_b_11L非異熟心及眞如等 言所熏四義者 如
003_0704_b_12L成唯識第二云 一堅住性 若法始終一
003_0704_b_13L類相續能持習氣 乃是所熏此遮轉識
003_0704_b_14L及聲風等性不堅住 故非所熏 二無
003_0704_b_15L記性 若法平等無所違逆 能容習氣乃
003_0704_b_16L是所熏2)此善染勢力强盛無所容納 故
003_0704_b_17L非所熏 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
003_0704_b_18L非新受熏 三可熏性 若法自在性非堅
003_0704_b_19L密 能受習氣 乃是所熏 此遮心所及
003_0704_b_20L無爲法 依他堅密故非所熏 四與能熏
003_0704_b_21L共和合性 若與能熏 同時同處不離不
003_0704_b_22L卽 乃是所熏 此遮他身刹那前後無和
003_0704_b_23L合義故非所熏 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
003_0704_b_24L是所熏 而彼七識等不具四義故非所

003_0704_c_01L熏 問與第八相應五數心所 若所熏若
003_0704_c_02L能熏耶 答西方有諍 一難陀論師云
003_0704_c_03L心所亦是與王同所熏 頌說亦如是言
003_0704_c_04L故 俱從主心王 唯第八心王聖敎之中
003_0704_c_05L爲所熏耳 二護法論師云 心雖爲所熏
003_0704_c_06L而心所是非所熏 亦非能熏 若許所熏
003_0704_c_07L者 一有情可有六種之體 以有所熏六
003_0704_c_08L處 故種子亦六故 若許能熏者 與心
003_0704_c_09L王同無覆無記如何得熏耶 不具能熏
003_0704_c_10L四義故 問若爾難陀設徵難云 若七轉
003_0704_c_11L識皆是能熏 從能熏別 種子亦七如何
003_0704_c_12L得成一種耶 護法釋之 雖能熏別而所
003_0704_c_13L熏是一故成一果耳 難陀例云 我亦如
003_0704_c_14L是 雖所熏六而從主心王 爲一種子成
003_0704_c_15L一果耳 如是例釋其理齊等 伹唯識之
003_0704_c_16L宗護法之義是爲正義 問第八識有四
003_0704_c_17L分 何分正爲所熏耶 答玄薩師云 以
003_0704_c_18L自證分正爲所熏 是識體故等
言能
003_0704_c_19L熏四義者 亦如論云 一有生滅 若
003_0704_c_20L法非常能有作用 生長習氣乃是能熏
003_0704_c_21L此遮無爲前後不變無生長用 故非能
003_0704_c_22L與起信論宗異矣說性淨不覺內熏
義爲眞如熏習義故委如下知之
二有勝用
003_0704_c_23L若有生滅 3)增勢力增盛 引發習氣 乃
003_0704_c_24L撰者名補入{編}「此」下疑脫「遮」「增」
003_0704_c_25L論無

003_0705_a_01L是能熏 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
003_0705_a_02L故 非能熏與起信論宗亦異說根本無明熏習
義及根本業織熏習義故委如下記

003_0705_a_03L三有增減 若有勝用可增減攝植習氣
003_0705_a_04L乃是能熏 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減
003_0705_a_05L故非能熏 彼若能熏便非圓滿 前後佛
003_0705_a_06L果應有勝劣 與起信論 亦稍異矣 眞如熏習無
斷絶時 常起自在用 故佛果亦熏
003_0705_a_07L引文
如下
四與所熏和合而轉 若與所熏 同
003_0705_a_08L時同處不離不卽乃是能熏 此遮化身
003_0705_a_09L刹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 唯七轉
003_0705_a_10L識及彼心所 有勝勢用 而增減者 具
003_0705_a_11L此四義 可是能熏而彼第八不具四義
003_0705_a_12L故非能熏 問七識心心所 皆各有四分
003_0705_a_13L皆是能熏耶 答有云四分皆是能熏俱
003_0705_a_14L造作 故但所熏是主義故 相分等是非
003_0705_a_15L所熏 有云四分皆能熏者 是可非心分
003_0705_a_16L皆各熏自種子故 故今四分各有自體
003_0705_a_17L義 以其四分自體義 以爲能熏 非四
003_0705_a_18L分之用故 自體分與自證其義稍異等
003_0705_a_19L玄隆師等作
如是說矣
問四種無記皆是能熏耶 答
003_0705_a_20L威儀工巧變化 此三無記定 是能熏異
003_0705_a_21L熟 無記有二種 一眞異熟 謂第八識
003_0705_a_22L性羸劣故非能熏 二異熟生 亦有二種
003_0705_a_23L一善惡業所引六識心及心所 是異熟
003_0705_a_24L類故 性羸劣故 故非能熏 所餘方便

003_0705_b_01L無記法者 皆名能熏 說有覆無記熏成
003_0705_b_02L賴耶質種子者 如上唯識門 言種子六
003_0705_b_03L義者 亦如論云 一刹那滅 謂體纔生無
003_0705_b_04L間必滅 有勝功力方成種子 此遮常法
003_0705_b_05L無轉變 不可有能生用故此亦與起信論
稍異矣許眞如
003_0705_b_06L內熏義爲佛性正
因豈無能生用哉
二果俱有 謂與所生現行
003_0705_b_07L果法 俱現和合方成種子 此遮前後及
003_0705_b_08L定相離 現種異類互不相違 一身俱時
003_0705_b_09L有能生用 非如種子自類相生 前1)
003_0705_b_10L必不俱有 雖因果有俱不俱 而現在時
003_0705_b_11L可有因用 不生已滅無自體 故依生現
003_0705_b_12L果立種子名 不依引生自類名種子故
003_0705_b_13L但應說因與果俱有 三恒隨轉 謂要長
003_0705_b_14L時一類相續 至究竟位方成種子 此遮
003_0705_b_15L轉識 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 故此
003_0705_b_16L顯種子自類相生 四性決定 謂隨因力
003_0705_b_17L生善惡等 功能決定方成種子 此遮餘
003_0705_b_18L部執異性因 生異性果 有因緣義 五
003_0705_b_19L待衆緣 謂此要待自衆緣合 功能殊勝
003_0705_b_20L方成種子 此遮外道執自然因 不待衆
003_0705_b_21L緣 恒頓生果 或遮餘部緣恒非無顯所
003_0705_b_22L待緣非恒有性故種子 於果非恒頓生
003_0705_b_23L六引自果 謂於別別色心等果 各各引
003_0705_b_24L生方成種子 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

003_0705_c_01L切果 或適餘部執色心等互爲因緣 唯
003_0705_c_02L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 方成種子
003_0705_c_03L非餘外穀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子名
003_0705_c_04L非實種子 問具此六義諸染種子 當言
003_0705_c_05L法爾本有 當言熏習始成 答西方有諍
003_0705_c_06L難陀論師云 諸法種子皆由熏成造因
003_0705_c_07L得果理無差故 如華熏麻非無熏成 此
003_0705_c_08L中道理亦爾 設2)不不待熏而先有因者
003_0705_c_09L亦不待因而先有果 若言果無不從因
003_0705_c_10L生者 亦可因無不由熏成 護月論師云
003_0705_c_11L一切諸法各各自有本性種子 不由熏
003_0705_c_12L成 要先有性方有果故 木中火性爲同
003_0705_c_13L法喩 雖彼熏種子本性而有 然由淨不
003_0705_c_14L淨之業所熏發 故種子轉有功能 方得
003_0705_c_15L生果而此新熏不別生種 唯彼本性正
003_0705_c_16L爲種子 如是種子雖無二無別 依前後
003_0705_c_17L位建立二種 謂未熏以前名爲住自性
003_0705_c_18L界 熏發以後說名習增長界 旣不待熏
003_0705_c_19L而先有因 亦不3)持因應先有果者 此
003_0705_c_20L義齊許如不*持熏 先有因性 後待事
003_0705_c_21L熏 而成事因 如是不待因時先有果性
003_0705_c_22L後待彼事因 而成事果 但此因果二性
003_0705_c_23L「後」下論有「相違」「不」疑「旣」「持」
003_0705_c_24L疑「待」次同

003_0706_a_01L俱未成其事用 是故通名本性種子耳
003_0706_a_02L如涅槃經言 因卽是果 果增卽可用
003_0706_a_03L善男子未來之世 雖有果報以未受故
003_0706_a_04L名之爲因 及其受時是名爲增 由是道
003_0706_a_05L理前難能通 若說先無本性種子 但由
003_0706_a_06L名言熏習成因 是則兎角等法亦應得
003_0706_a_07L生 因名言熏習成因 故護法論師云
003_0706_a_08L有二種子 謂新熏種及性界要具此二
003_0706_a_09L乃得生果 如染法中有二種子 當知淨
003_0706_a_10L法亦有二種 然淨法新熏至見道位 初
003_0706_a_11L生無漏時方得熏成 從此已上三法同
003_0706_a_12L時竝頭而生 謂初生現行法爾種子 及
003_0706_a_13L所生無漏現行幷此現行所熏新種子也
003_0706_a_14L問此三法之中 於何法上假立聖性耶
003_0706_a_15L答初生無漏現行法爾種子 上方假立
003_0706_a_16L耳 若見道以前法爾種上立者 凡亦應
003_0706_a_17L名聖若新熏種子上立者 初刹那位不
003_0706_a_18L可名聖 若現行上立者 出觀之位不可
003_0706_a_19L名聖 無漏間斷有漏雜起故 八地以上
003_0706_a_20L卽不如是 以人空無漏相續 故但其有
003_0706_a_21L漏雜起種子三種習氣所攝 言三種習
003_0706_a_22L氣者 如唯識第八云 一名言習氣 謂
003_0706_a_23L有爲法各別親種 名言有二 一表義名
003_0706_a_24L言 卽能詮義音聲差別 二顯境名言

003_0706_b_01L卽能了境心心所法 隨二名言所熏成
003_0706_b_02L種 作有爲法各別因緣 二我執習氣
003_0706_b_03L謂虗妄執我我所 種此有二種 一俱
003_0706_b_04L生二分別隨二我執所熏成種 令有情
003_0706_b_05L等自他差別 三有支習氣 謂招三界異
003_0706_b_06L熟業 種此有二種 一有漏善二不善業
003_0706_b_07L隨此二業所熏成種 令六道報差別 應
003_0706_b_08L知我執有支習氣 於差別果 是增上緣
003_0706_b_09L問此三種習氣 但有漏種子耶 若亦有
003_0706_b_10L無漏種子耶 答私師云 有說無漏種子
003_0706_b_11L名言熏習所攝 有說無漏種子非爲三
003_0706_b_12L種熏習所攝 三種熏習依有漏說 所以
003_0706_b_13L然者 一切有漏由名言隨眠所隨逐 故
003_0706_b_14L由名言熏習差別 無漏不然 直由後得
003_0706_b_15L智數習力 故其□立等令差別故 又由
003_0706_b_16L法性爾 故差別等三種熏習 對八識及
003_0706_b_17L世等十一識 廣說義相如十門唯識要1)
003_0706_b_18L童見之起信論宗無漏之法 亦
有三種熏習 如下可知
問比論之宗
003_0706_b_19L法爾無漏種子 一切有情皆具有耶 答
003_0706_b_20L從無始法爾具菩薩法爾無漏種子 名
003_0706_b_21L爲菩薩性 具三種法爾無漏種子 名爲
003_0706_b_22L不定性 具獨覺法爾無漏種子 名爲獨
003_0706_b_23L覺定性 具聲聞法爾無漏種子 名聲聞
003_0706_b_24L定性 無三乘法爾無漏種子 名爲無性

003_0706_c_01L衆生 盡未來際輪廻生死 都不成三乘
003_0706_c_02L之聖故名無性 二乘定性入於無餘灰
003_0706_c_03L身滅智 和同淸淨眞如法界 不隨有情
003_0706_c_04L數 亦不隨非情數 故名定性 其不定
003_0706_c_05L性者 佛菩薩之緣 廻心向大遂成佛果
003_0706_c_06L故名不定性 等廣明斯義 如基師2)
003_0706_c_07L要各引聖敎 恐繁不集 以任博達矣 今
003_0706_c_08L依此起信論宗 汎論染淨互熏相生不
003_0706_c_09L斷 略有四種熏習義 一淨法熏習 所
003_0706_c_10L謂生滅門內性淨本覺是名淨法 華嚴
003_0706_c_11L香象以三義故云淨法 一約體本來淨
003_0706_c_12L故 二約相以內熏故 令返染成於始淨
003_0706_c_13L故 梁攝論云 能成立者 謂眞如十種
003_0706_c_14L功德 所成立者謂十種新生正行也 三
003_0706_c_15L約用熏習 應機成淨緣也 二根本無明
003_0706_c_16L熏習 所謂一切染法因其六染及九相
003_0706_c_17L等 皆以無明熏動一心之海 所令起故
003_0706_c_18L故皆因無明而有也 三無始妄心熏習
003_0706_c_19L所謂業識等及分別事識等 若約其本
003_0706_c_20L但業識也 四妄境界熏習 所謂六塵是
003_0706_c_21L事識之境 所以淨法說一染法說 三者
003_0706_c_22L香象和上云 由此染法自性差別3)依託
003_0706_c_23L因緣 故具說三種淨法對染 雖4)成義
003_0706_c_24L「童」疑「章」「摳」疑「樞」{編}「依」疏作
003_0706_c_25L「仗」
「成」下疏有「重」

003_0707_a_01L而其體用竟未1)差別 故但明一種爲明
003_0707_a_02L上諸義 論中云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
003_0707_a_03L2)染淨法起不斷絶 云何爲四 一者
003_0707_a_04L淨法名爲眞如象龍同云生滅門中眞如也
非眞如門以無熏生義故

003_0707_a_05L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 三妄心名爲業
003_0707_a_06L象云亦通事識及梨耶業
識今據其本故伹言業識
四者妄境界 所
003_0707_a_07L謂六塵 已上略引一
熏習名擧
熏習義者 如世間衣
003_0707_a_08L服實無於香 若人以香而熏3)習則有香
003_0707_a_09L已上即釋熏習
名此則喩也
此亦如是 眞如淨法實無
003_0707_a_10L於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 則有染相 香
003_0707_a_11L象釋云 以熏習故有染相者 顯眞無相
003_0707_a_12L隨熏4)現 又顯妄法無體 故但云相又
003_0707_a_13L當相自無返流之用 故云相不云用也
003_0707_a_14L此約隨流生滅門 說此釋經中如來藏
003_0707_a_15L爲無始惡習所熏生滅等 論云無明染
003_0707_a_16L法實無淨業 但以眞如而熏習故則有
003_0707_a_17L淨用 香象釋云 此是生滅門中本覺眞
003_0707_a_18L如故有熏義 眞如門中則無此義 由此
003_0707_a_19L本覺內熏不覺令成猒求 5)返順眞故云
003_0707_a_20L用也 此釋經中由有如來6)藏 能厭生
003_0707_a_21L死苦 樂求涅槃也 涅槃經云 闡提之
003_0707_a_22L人 未來佛性力故 還生善根 言佛性
003_0707_a_23L力者 卽此本覺內熏之力耳 由此文故
003_0707_a_24L此論之宗 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成

003_0707_b_01L佛果 其五種性等者 就習性門 亦就
003_0707_b_02L依持門等 具如香象敎分記及丘龍十
003_0707_b_03L門和諍論見之

003_0707_b_04L
汎論熏習義有其二種 一習熏謂熏心
003_0707_b_05L體成染淨等 二資熏謂現行心境及諸
003_0707_b_06L惑相資等 然總欲明此熏習義 先明染
003_0707_b_07L法熏習義 後明淨法熏習義 所言染法
003_0707_b_08L熏習義者 略有六義 從淺至深以明其
003_0707_b_09L義 一妄境界熏習7)義有二種義 一增
003_0707_b_10L長念熏習 謂由境界力增長事識中 智
003_0707_b_11L相相續相法執分別念也 二增長取熏
003_0707_b_12L習增長事識中 執取相計名字相 謂人
003_0707_b_13L我見愛煩惱也 由此二義 則明由境界
003_0707_b_14L熏動妄心也 二妄心熏習義亦有二種
003_0707_b_15L一業識根本熏習 香象云 此以業識能
003_0707_b_16L資熏住地無明 迷於無相 能起轉相現
003_0707_b_17L相等相續 令彼三乘人 雖出三界 8)
003_0707_b_18L事識分段麤苦 猶受梨耶變易行苦 然
003_0707_b_19L此細苦無9)如來有 但爲簡細異麤故
003_0707_b_20L已離麤苦時相顯處說故 論云一業識
003_0707_b_21L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
003_0707_b_22L生滅告 故由此文故 此論之宗入無餘
003_0707_b_23L涅槃 定性二乘亦有三種餘 謂煩惱餘
003_0707_b_24L業餘果報餘 永不滅身心等 必經八萬

003_0707_c_01L劫等 後發菩提心必成佛果 故涅槃經
003_0707_c_02L如來性品云 二乘之人 八萬六萬四萬
003_0707_c_03L一萬劫住處名爲涅槃 無上法王所住
003_0707_c_04L之處 名大般涅槃 案云入其無餘 雖
003_0707_c_05L滅現識賴耶分別事識重所感苦 而自
003_0707_c_06L然有業識苦賴耶 及業識根本熏習所
003_0707_c_07L感細苦 故具如餘處 二增長分別事職
003_0707_c_08L熏 香象云 10)由此事識 能資熏習起時
003_0707_c_09L無明起見愛麤惑 發動身口 造種種業
003_0707_c_10L受凡夫分段苦也 故論云 二者增長分
003_0707_c_11L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 故三無
003_0707_c_12L明熏習亦有二義 一根牟熏習 香象云
003_0707_c_13L根本不覺熏動眞如 成業等諸識 伹今
003_0707_c_14L擧初故輪云 業識也 此中廣可說大乘
003_0707_c_15L秘密四相 竝如二德起信論記見之 故
003_0707_c_16L論云 一者根本熏習 以能成就業識義
003_0707_c_17L且擧初故云業識義耳
實亦在轉識現識等
二所起見愛熏習
003_0707_c_18L謂枝末不覺熏習心體 成分別事識 但
003_0707_c_19L末從本生故云所起 勝鬘經云 無明住
003_0707_c_20L地能起一切住地煩惱也 又有經云 無
003_0707_c_21L明力最大能動一法界 遍二生死等 問
003_0707_c_22L「差」一作「曾」「染」下論有「法」「習」
003_0707_c_23L下論有「故」
「現」下疏有「相」「返」下疏
003_0707_c_24L有「流」
「藏」下疏有「故」「義」疑「又」
003_0707_c_25L
「雖」疑「離」「如」疑「始」「由」疏作「以」

003_0708_a_01L楞伽經及此起信論說業識等者 是阿
003_0708_a_02L賴耶旣有業根本識熏習 然深密等諸
003_0708_a_03L經及唯識等論云 阿賴耶是無覆無記
003_0708_a_04L是雖所熏而非能熏 此論之中阿賴耶
003_0708_a_05L識中□不覺義 謂根本不覺枝末不覺
003_0708_a_06L等 旣與無明相應 亦可非所熏 若許爾
003_0708_a_07L者 違諸經論 阿賴耶識具所熏四義 故
003_0708_a_08L爲所熏等故 答丘龍會云 然此識中想
003_0708_a_09L數爲首 取相分別卽不了達無相眞知
003_0708_a_10L故名法執 亦名無明 非推求性計度實
003_0708_a_11L有故 無慧等餘心數法 又此妄想最初
003_0708_a_12L極微細 唯與大圓鏡智相違 是故不妨
003_0708_a_13L諸轉識智 由此義故亦能受 是無記故
003_0708_a_14L非極香臭之所記故 如人衣等仙卽覺
003_0708_a_15L臭而亦能受香臭所熏 非極臭故 此識
003_0708_a_16L亦爾 如攝論云 無記者不可記極香臭
003_0708_a_17L義 故1)令此中約巨細道理 故賴耶亦有
003_0708_a_18L通法執與一心相違 2)取謂分別故 亦
003_0708_a_19L爲能熏 彼唯識論等約麤相道理 故賴
003_0708_a_20L耶是無覆無記無執障 亦唯爲所熏耳
003_0708_a_21L故瑜伽及深密等經 建立心意識秘密
003_0708_a_22L善巧等 旣言秘密善巧 豈如言可取哉
003_0708_a_23L問若爾何故諸論之中阿賴耶識 無執
003_0708_a_24L障故名無覆無記 若有妄想者 是應不

003_0708_b_01L善亦可與癡數相應 答無別無明等故
003_0708_b_02L亦無與慧等心所相應 故不云不善 唯
003_0708_b_03L與遍行五數 相應無與餘心所相應義
003_0708_b_04L亦唯識論中約可思議熏義 唯以賴耶
003_0708_b_05L爲所熏 則簡眞如常法等 以七轉識三
003_0708_b_06L性見相 爲能熏則簡異熟無記等 今此
003_0708_b_07L起信論中約不思議熏義 以眞如法亦
003_0708_b_08L爲所熏 亦爲能熏 業議等賴耶亦爲能
003_0708_b_09L熏 亦爲所熏 染法熏習六義之中更互
003_0708_b_10L相望 而爲能所熏 故亦約熏動義及熏
003_0708_b_11L生義等 廣可分別 故楞伽云 不思議
003_0708_b_12L熏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
003_0708_b_13L始妄想熏 是分別事識因等 乃至廣說
003_0708_b_14L香象解云 不思議熏者 謂無明能熏眞
003_0708_b_15L如 不可熏所而能熏故名不思議熏 又
003_0708_b_16L熏卽不熏 不熏之熏名不思議熏 不思
003_0708_b_17L議變者 謂眞如心受無明熏 不可變異
003_0708_b_18L而能變 故云不思議變 又變卽不變
003_0708_b_19L不變之變名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者 於
003_0708_b_20L中亦有轉業識 擧麤兼細故名現識 取
003_0708_b_21L種種塵者 卽此現識所現種種境界還
003_0708_b_22L能動彼心海 起諸事識之浪故也 無始
003_0708_b_23L妄想熏者 卽彼和合心海之中 妄念習
003_0708_b_24L氣無始已來熏習不斷 此塵及念 熏動

003_0708_c_01L心海 種種識生 故名分別事識因等也
003_0708_c_02L第二明淨法熏習者 香象云 總而論之
003_0708_c_03L略有二義 一眞如內熏無明令成淨業
003_0708_c_04L此則本熏 二卽此淨用返熏眞如令增
003_0708_c_05L勢力 此則新熏 爲此義論云 云何熏
003_0708_c_06L習起淨法不斷 所謂以眞如法故 能熏
003_0708_c_07L習無明 此則
本熏
以熏習因緣力 故則令妄
003_0708_c_08L心猒生死苦樂求涅槃 此則
新熏
集者案云
003_0708_c_09L此論意如本覺之體內熏於無明 冥
003_0708_c_10L起淨用之義 是名本性 其所起之淨用
003_0708_c_11L還熏於本覺之體 更令起修生之果 是
003_0708_c_12L名新熏 彼唯識論中於此新熏更分法
003_0708_c_13L爾新熏二義 謂其眞如所起之淨用 新
003_0708_c_14L熏從無始法爾展轉資熏 無有斷絶名
003_0708_c_15L爲法爾種子 其本覺眞如無始故淨用
003_0708_c_16L亦無始其淨用漸增 至見道位 證一心
003_0708_c_17L性還起淨德 此淨用更熏種子 護法論
003_0708_c_18L師且得此義矣 然其眞如所起淨用 是
003_0708_c_19L雖無始而以用望體 體是本有而用新
003_0708_c_20L熏 此新熏淨用爲正因緣 能生始覺之
003_0708_c_21L果 以修因得果之道理無差 故卽此淨
003_0708_c_22L用上 雖分新熏法爾義 而其新熏法爾
003_0708_c_23L望本覺內熏之體 唯新習所成 故但名
003_0708_c_24L「令」疑「今」「取」疑「勝」或「取相分別」

003_0709_a_01L新熏 難陀論師義 且得此理矣 然此
003_0709_a_02L淨用爲生果正因 而其眞如無內熏者
003_0709_a_03L不能起淨用 其淨用者 必從本覺內熏
003_0709_a_04L起若無體時用亦無故 故生其果者 必
003_0709_a_05L從本覺之性熏 故唯本性也 護月論師
003_0709_a_06L義 且得此門矣 由如是義 故丘龍和
003_0709_a_07L上云 若依作因受果之門 新熏種子正
003_0709_a_08L爲因緣 於生自果有功德 故彼本性者
003_0709_a_09L直是果法可生之性 而於生果無有功
003_0709_a_10L能 但名果性 不名爲用 故若依此門
003_0709_a_11L唯有新成種子 而無本性種子 彼新熏
003_0709_a_12L師意得此門也 若依從性成果之門 唯
003_0709_a_13L本性界正爲種子 以是果法之自性 故
003_0709_a_14L新熏不作果法自性 故約此門 彼新熏
003_0709_a_15L習 伹能熏發本性種子 不能則成自體
003_0709_a_16L種子 其唯本有種子意得此門也 若就
003_0709_a_17L和合生果門者 新熏種子唯有功能 如
003_0709_a_18L其無性果則不生生果 由性性卽爲因
003_0709_a_19L雖有本性 若無新熏則無功能 功能生
003_0709_a_20L果豈非種子 故依此門 則當說云 有
003_0709_a_21L二種子 共生一果 其新熏法爾竝立一
003_0709_a_22L果 師意得此門也 故此起信論會諸宗
003_0709_a_23L義 以爲論致矣 若偏執言者無所不非
003_0709_a_24L若得意說者無所不是 一心二門之妙

003_0709_b_01L術 於玆驗矣 然此淨法熏習別而論
003_0709_b_02L之 有二種熏習 是二熏習各有二義
003_0709_b_03L言二種熏習者 一妄心熏習義 二眞如
003_0709_b_04L熏習義 妄心熏習二種義者 一分別
003_0709_b_05L事識熏習 二意熏習眞如 熏習二義
003_0709_b_06L者 一自體相熏習 二者用熏習 初妄
003_0709_b_07L心熏習中分別事識熏習者 論云依諸
003_0709_b_08L凡未二乘人等猒生死苦 隨力所能 以
003_0709_b_09L漸趣向無上道 故香象云 分別事識
003_0709_b_10L1)意識也 以此識不知諸塵唯是識
003_0709_b_11L故執心外實有境界 凡夫二乘雖有發
003_0709_b_12L心趣向解脫 而猶計生死可厭涅槃可
003_0709_b_13L欣 不了唯心道理 仍後由此作意力
003_0709_b_14L久遠後還得菩提 故云分別事識熏習
003_0709_b_15L乃至漸向無上道故 言意熏習者 若就
003_0709_b_16L本而言名爲業識 通而論之五種意也
003_0709_b_17L賴耶三識及智識
相續識五種意矣
以諸菩薩知一切法唯是
003_0709_b_18L識量 捨彼事識外計分別 旣了唯心
003_0709_b_19L趣理速疾異前漸悟 故云論二意熏習
003_0709_b_20L2)謂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問此中
003_0709_b_21L妄心旣竝熏習眞如起返流行 意熏旣
003_0709_b_22L屬賴耶 如何能自發心修行 答前凡夫
003_0709_b_23L二乘不覺賴耶 但依分別事識資持力
003_0709_b_24L而發心修行 以不違本故向大菩提 疎

003_0709_c_01L而且遠故云漸也 此菩薩旣了賴耶本
003_0709_c_02L識 卽依此識資持力 方得發心修行
003_0709_c_03L以了本故 向大菩提 親而且近故云速
003_0709_c_04L也 此約所依相資 辨熏非各自發心等
003_0709_c_05L此竟顯者其淨用菩提心 是從本覺內
003_0709_c_06L熏 起此無明所起之心 還非起於淨業
003_0709_c_07L但約此識之位 以辨熏習耳 實本覺心
003_0709_c_08L之所起故 故云約所依相資 辨熏等矣
003_0709_c_09L眞如熏習中自體相熏習者 論云從無
003_0709_c_10L始世來具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 作境
003_0709_c_11L界之性 依此二義 恒常熏習 以有3)
003_0709_c_12L故能令衆生猒生死苦樂求涅槃 自信
003_0709_c_13L已身有眞如法發心修行 香象解云 不
003_0709_c_14L空本覺名無漏法 此法冥熏衆生 非物
003_0709_c_15L能了故云不思議業也 此中業者 是冥
003_0709_c_16L熏作用也 作境界性者 明非直熏彼妄
003_0709_c_17L心令其猒求成能觀智 亦乃與其觀智
003_0709_c_18L作所觀境界也 以此二法等者 顯熏功
003_0709_c_19L能 謂此心境二義 亦可此體相二法
003_0709_c_20L冥熏衆生 以有力故令起猒求等行 言
003_0709_c_21L自信等者 明依熏起修行之相也 言眞
003_0709_c_22L如熏習中用熏習者 論云用熏習者 卽
003_0709_c_23L「意」上疏有「是上」「謂」下論有「諸」
003_0709_c_24L「力」上論有「熏習」

003_0710_a_01L是衆生外緣之力 如是外緣有無量義
003_0710_a_02L略說二種 云何爲二 一者差別緣 二
003_0710_a_03L者平等緣 等香象解云 差別緣者 爲於
003_0710_a_04L凡等事識熏習 而1)作緣謂現形不同
003_0710_a_05L故云差別 亦可與差別機爲緣故也 謂
003_0710_a_06L三賢以上乃至諸佛能作此緣 言平等
003_0710_a_07L緣者 爲諸菩薩業識熏習 而作於緣
003_0710_a_08L謂唯現佛身平等無二 故云平等 亦可
003_0710_a_09L與平等心機爲緣故也 謂初地以上乃
003_0710_a_10L至諸佛 要依同體智力 能2)依作此緣
003_0710_a_11L故 論云平等緣者 一切諸佛菩薩皆願
003_0710_a_12L度脫一切衆生 自然熏習恒常不捨 以
003_0710_a_13L同體智力故 問此之二緣何故名爲眞
003_0710_a_14L如用熏習耶 答其佛菩薩等皆是我一
003_0710_a_15L心所現 更無別法 是眞如本覺用大義
003_0710_a_16L故 故大瓔珞經云 自見已身當果 諸佛
003_0710_a_17L摩頂說法身心別行不可思議 又此論
003_0710_a_18L云 以不知轉識現 故見從外來取色分
003_0710_a_19L齊等故 我一心本覺用熏習卽爲佛菩
003_0710_a_20L薩等耳 問此染淨二熏習若有窮盡耶
003_0710_a_21L亦無斷盡耶 答香象云 染法違眞無始
003_0710_a_22L有終 故窮法界之源 其染法熏亦有終
003_0710_a_23L盡 淨順理有始無終 雖旣成佛而起淨
003_0710_a_24L法熏 亦無終盡 以起應化不思議用無

003_0710_b_01L斷盡故 故論說此盡無盡義 云復次染
003_0710_b_02L法從無始來熏習不斷 乃至得佛後則
003_0710_b_03L有斷 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於未來 此
003_0710_b_04L義云何 以眞如法常熏習 故妄心則滅
003_0710_b_05L法身顯現 起用熏習 故無有斷 問旣
003_0710_b_06L成佛果 雖窮心源而淨法熏習 無有斷
003_0710_b_07L盡者 前後佛德可有勝劣 前佛久熏習
003_0710_b_08L故 答唯識之宗 理法身是雖一味而智
003_0710_b_09L法身前後別取 譬如燈光重重不相障
003_0710_b_10L礙 雖周遍而不3)離亂 今此起信論前
003_0710_b_11L後之佛 皆是一心更無別體 伹以妄想
003_0710_b_12L分別故 各謂自他殊 若息妄論眞 前
003_0710_b_13L後無差 其始覺之佛還同本覺 無始覺
003_0710_b_14L之異故無前後勝劣之過 故華嚴云 衆
003_0710_b_15L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 若解眞實者無
003_0710_b_16L佛世界 旣窮 一心之眞源 達萬像之中
003_0710_b_17L實 故無佛界之殊 豈有佛身之別哉
003_0710_b_18L又論云始覺者 卽同本覺 旣到法界之
003_0710_b_19L源 無迷悟之異岸 何有本始之別流
003_0710_b_20L故云 卽同本覺矣 問此起信論染淨熏
003_0710_b_21L習 具足種子六義耶 答准香象緣起六
003_0710_b_22L4)童 亦得具足故 其敎分記中卷云
003_0710_b_23L若爾現行爲種子因 豈得有六義 答隨
003_0710_b_24L5)不具如攝論等 說種子有六義 此

003_0710_c_01L約大乘初敎 若約終敎緣起秘密義 皆
003_0710_c_02L具此六義 以此敎中六七識等亦是如
003_0710_c_03L來藏隨緣義無別自性故 七識亦具本
003_0710_c_04L識中六義也 思之委釋六義 如具六因
003_0710_c_05L章 裁繁不集 問唯識論宗法爾種子者
003_0710_c_06L是約有爲性 此論法爾性者 是約無爲
003_0710_c_07L性 以何聖敎以爲龜鏡哉 答寶性論
003_0710_c_08L云 眞如性者 如六根聚經中說從無始
003_0710_c_09L世來畢竟究竟諸法體 故無上依經亦
003_0710_c_10L有此文 此則約無爲性 明無始法爾義
003_0710_c_11L故 以爲證矣 瑜伽論云 六度殊勝有
003_0710_c_12L如是相 無始時來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003_0710_c_13L等 此則約有爲性 明無始法爾義 故
003_0710_c_14L准此文 二論之宗各殊知矣

003_0710_c_15L
第六建立三身同異門者 唯識論中淸
003_0710_c_16L淨法界四智心品 總是五法名爲法身
003_0710_c_17L此法身之中別開三身 淸淨法界爲自
003_0710_c_18L性身 合自他受用名爲受用身 合淨穢
003_0710_c_19L立化身名變化身 故論第十卷云 此牟
003_0710_c_20L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 亦名法身 無
003_0710_c_21L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 故
003_0710_c_22L體依聚義總說名身 6)設此法身五法爲
003_0710_c_23L「作」下疏有「於」「依」疏無有「離」疑
003_0710_c_24L「雜」
「童」疑「章」「不」疑「劣」「設」
003_0710_c_25L論作「故」

003_0711_a_01L性 非淨法界獨名法身 二轉依果皆此
003_0711_a_02L攝故 如是法身有三相別 一自性身
003_0711_a_03L謂諸如來眞淨法界 受用變化平等所
003_0711_a_04L依 離相寂然絶諸戲論 具無邊際眞常
003_0711_a_05L功德 是一切法平等實性 卽此自性亦
003_0711_a_06L名法身 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
003_0711_a_07L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
003_0711_a_08L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 所起無邊眞實
003_0711_a_09L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 盡
003_0711_a_10L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003_0711_a_11L身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 示現微妙淨功
003_0711_a_12L德身 居純淨土 爲住十地諸菩薩衆
003_0711_a_13L現大神通轉正法輪 決衆疑網令彼受
003_0711_a_14L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
003_0711_a_15L化身 謂1)如來由成事智 變現無量隨
003_0711_a_16L類化身 居淨穢土 爲未登地諸菩薩衆
003_0711_a_17L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 令各獲
003_0711_a_18L得諸利樂事等乃至廣說 以五法性攝
003_0711_a_19L於三身 異說繁廣具如彼說 亦如基師
003_0711_a_20L法苑三身義章 然約論意論常無常者
003_0711_a_21L法身是常以自性故 亦是無常以離不
003_0711_a_22L離故 修生功德是無常以從因生故 是
003_0711_a_23L有爲無漏故 亦得是常以無間斷故 相
003_0711_a_24L續起故 莊嚴論云 自性無間續三佛俱

003_0711_b_01L常住等 今依此起信論 凡夫二乘所見
003_0711_b_02L六道差別之相名爲應身 十解以上菩
003_0711_b_03L薩所見離分齊色名爲報身 遠離色心
003_0711_b_04L之異 泯一異之差別 諸法之總體 非
003_0711_b_05L理非智無礙之眞名爲法身 故論云 復
003_0711_b_06L次眞如用者 乃至又無有用相可得 何
003_0711_b_07L以故 謂諸佛如來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
003_0711_b_08L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 離於施作己上明
法身矣

003_0711_b_09L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 說爲用此用有
003_0711_b_10L二種 云何爲二 一者依分別事識 凡
003_0711_b_11L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 以不知轉
003_0711_b_12L識現 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
003_0711_b_13L故 二者依於業識謂菩薩從初發2)心意
003_0711_b_14L十解初發心
住名初發意
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
003_0711_b_15L爲報身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乃至
003_0711_b_16L隨所示現 卽無有邊不可窮盡 如是功
003_0711_b_17L德 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
003_0711_b_18L議熏之所成就 具足無量樂相 故說爲
003_0711_b_19L3)報 又凡夫所見者 是其麤色隨於六
003_0711_b_20L道 各見不同 種種異類非受樂相 故
003_0711_b_21L說爲應身等廣如彼說 然依此論意 論
003_0711_b_22L常無常等者香象云 卽有二義 先別明
003_0711_b_23L後總說 別中修生功德 是無常 以修
003_0711_b_24L生故 亦卽是常 一得已後同眞如故

003_0711_c_01L何以故 本從眞流故 無明已盡還歸眞
003_0711_c_02L體故 梁攝論云 無不從此法身流 無
003_0711_c_03L不還證此法身等 又云猶如虗空遍滿
003_0711_c_04L一切色際 無生住滅變異 如來智亦爾
003_0711_c_05L遍一切所知 無倒無變異等 是故當知
003_0711_c_06L非直無間斷故以爲常 亦則同眞如不
003_0711_c_07L變常也 法身是常 以隨緣時不變自性
003_0711_c_08L故 亦是無常 以隨染起故 何以故 以
003_0711_c_09L諸功德旣竝同眞 是故起用唯是眞作
003_0711_c_10L故 此起信論中報化二身 屬眞如用
003_0711_c_11L攝又云 衆生心淨法身影現等 又云復
003_0711_c_12L次本覺隨染分別 生二種相 與彼本覺
003_0711_c_13L不相捨離 謂一者智淨相 二者不思議
003_0711_c_14L業相 乃至廣說者 由此法身隨緣義故
003_0711_c_15L是故功德差別得成由不變義故 是故
003_0711_c_16L功德無不卽眞 以擧體隨緣令相不變
003_0711_c_17L二義鎔融無障礙故 是故佛果卽常無
003_0711_c_18L常具足四句 或非四句隨義應知 問若
003_0711_c_19L爾如何說非一異也 答唯識論中以眞
003_0711_c_20L如遍 故智證眞如故非異也 有爲無爲
003_0711_c_21L不同如故 非一也 今此起信論中以德
003_0711_c_22L有二義 一緣起現前義 以三無數劫功
003_0711_c_23L「如」上論有「諸」「心」論無有「報又」
003_0711_c_24L論作「報自又爲」

003_0712_a_01L不虗故 二無自性義 以離眞如無體故
003_0712_a_02L此中初義與法身隨緣 後義與法身不
003_0712_a_03L變 是非異門以是擧體全收 又此初義
003_0712_a_04L與不變 後義與隨緣 是非一門 以義
003_0712_a_05L差別故 是則不動非異明非一也 問如
003_0712_a_06L是二宗皆爲乖角 如何和會以爲論宗
003_0712_a_07L答香象會 初約大乘始敎 後就大乘終
003_0712_a_08L敎 敎有淺深故無過失也 丘龍和會報
003_0712_a_09L化身經論異說 云如同性經說 穢土成
003_0712_a_10L佛名爲化身 淨士成道名爲報身 金鼓
003_0712_a_11L經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相名爲應身
003_0712_a_12L隨六道所現之身名爲化身 依攝論說
003_0712_a_13L地前所見名爲變化身 地上所見名受
003_0712_a_14L用身 爾此起信論中 凡夫二乘所見六
003_0712_a_15L道差別之相 名爲應身 十解菩薩所見
003_0712_a_16L離分齊色名爲報身 所以如1)是不同者
003_0712_a_17L法門無量非2)謂一途故 隨所施設皆有
003_0712_a_18L道理故 如攝論中說 地前散心所見
003_0712_a_19L有分齊相故屬化身 今此論中明此菩
003_0712_a_20L薩三昧所見離分齊相故 屬報身 由是
003_0712_a_21L道理故不相違也 集者云 唯識論中約
003_0712_a_22L可思議熏因果及依持門 明理法身及
003_0712_a_23L智法身 雖不離而理無爲智有爲體用
003_0712_a_24L差別等 今此起信論中就不思識熏因

003_0712_b_01L果及緣起門 說三身 雖別而報化身是
003_0712_b_02L眞如用大也 以理卽是智 智卽是理故
003_0712_b_03L經云第一義空名爲智慧等 以色卽是
003_0712_b_04L心心卽是色 故論云 卽此法身是色體
003_0712_b_05L故 能現於色 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
003_0712_b_06L以色性卽智故 色體無形說名智身 以
003_0712_b_07L智性卽色故說名法身 遍一切處所現
003_0712_b_08L之色無有分齊 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
003_0712_b_09L量莊嚴 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
003_0712_b_10L此非心識分別能知 眞如自在用義故
003_0712_b_11L等 廣明義相 具如餘處 且論同異 略
003_0712_b_12L他斯止

003_0712_b_13L
第七建立執障同異門者 唯識論中人
003_0712_b_14L執爲首 根本煩惱忿恨覆惱等諸隨煩
003_0712_b_15L惱 是爲煩惱障之自性 其眷屬者彼相
003_0712_b_16L應法 及所發業幷所感果相 從通入煩
003_0712_b_17L惱障體 所知障者法執爲首 妄想分別
003_0712_b_18L及與法愛慢無明等以爲其體 論助倘
003_0712_b_19L者 彼相應法幷所取相亦入其中 若依
003_0712_b_20L八識分別煩惱障體 不與阿賴耶識相
003_0712_b_21L應 唯共七轉識起於中 愛與無明 通七
003_0712_b_22L種識慢通二識 瞋唯不通 第七末那疑
003_0712_b_23L及西見 唯在意識薩迦耶見在意意識
003_0712_b_24L薩迦耶中有二行相 所謂我行及我所

003_0712_c_01L行如是二行亦通二識 意識二行義在
003_0712_c_02L可見末那二行異說
護法論師云 直
003_0712_c_03L緣賴耶見分計 爲我我所 乘語勢故 說
003_0712_c_04L我所言等難陀論師等云 緣阿賴耶識
003_0712_c_05L自體而作我行 兼緣彼識體上諸相分
003_0712_c_06L作我所行等 大乘基等取前說 以爲正
003_0712_c_07L義 元曉師等取後釋 以爲正義 釋難會
003_0712_c_08L違具如其二障章見之若依三性 分別
003_0712_c_09L障體者 三性法門 乃有多種 且依一自
003_0712_c_10L性門 說色無色界一切煩惱及欲界末
003_0712_c_11L那四惑 皆是有覆無記性攝五識所起
003_0712_c_12L貪恚癡等 是不善性不善意識之等流
003_0712_c_13L故 欲界意識所起之中 若分別起一切
003_0712_c_14L煩惱悉是不善任 運起中身邊二見是
003_0712_c_15L無記性愛慢無明 能發修斷不善業者
003_0712_c_16L是不善性結生之時 微細現行是無記
003_0712_c_17L性 瞋恚一種唯不善性等 隨煩惱中尋
003_0712_c_18L伺惡作睡眠 此四通於三性而在善中
003_0712_c_19L非必是隨煩惱性 如於夢中修無漏道
003_0712_c_20L此中睡眠數非惑性故 其餘三種准此
003_0712_c_21L可知 放逸等十及諂誑憍 唯通不善有
003_0712_c_22L覆無記 忿限覆惱慳嫉 與害無漸無愧
003_0712_c_23L如是九種唯不善性 此中無慚無愧 論
003_0712_c_24L「是」下疏有「有」「謂」疏作「唯」

003_0713_a_01L其自性遍行一切不善心中 若說增用
003_0713_a_02L愧通一切 慚未必通 然此隨煩惱略由
003_0713_a_03L四相差別 建立 謂無慚無愧亦通不善
003_0713_a_04L心 起放逸掉擧惛沈不信懈怠邪欲勝
003_0713_a_05L解邪念散亂不正 知此十通一切染汗
003_0713_a_06L心起 通一切處 三界繫忿恨惱嫉諂誑
003_0713_a_07L憍害此十各別不善心起 若一生時必
003_0713_a_08L無第二 如是十種皆欲界繫 除諂誑憍
003_0713_a_09L由誑及諂 至初靜慮憍通三界 此幷前
003_0713_a_10L二若在上地 唯無記性尋伺惡作睡眠
003_0713_a_11L此四通三性心 非一切處非一切時 若
003_0713_a_12L有極久尋求伺察 便令身疲念失 亦是
003_0713_a_13L勞損是故尋伺名隨煩惱 此二乃至初
003_0713_a_14L靜慮地 惡作睡眠 唯在欲界 煩惱障相
003_0713_a_15L略說如是 所知障相者 護法論師等云
003_0713_a_16L法執無明唯在第七第六二識 不通餘
003_0713_a_17L識 推求性故 法愛恚等非見所攝 不
003_0713_a_18L推求者 亦通五識 然1)具法執不通賴
003_0713_a_19L耶 若此識中有法執者 成法我見有無
003_0713_a_20L明等不相應 唯與五法相應 又若此
003_0713_a_21L識有法執者 無所熏故 應念念失不待
003_0713_a_22L對治 卽成大過 又法空觀初現前時
003_0713_a_23L此亦應斷障治相違不俱行 故若爾所
003_0713_a_24L餘有漏種子應無所依 所修功德應無

003_0713_b_01L熏習 無所熏故 亦不可言熏習鏡智
003_0713_b_02L非無記故 猶未得故 故知法執不通此
003_0713_b_03L識 若於三性中 唯在不善有覆無記
003_0713_b_04L雖復不染二乘聖道 而有染覆菩薩道
003_0713_b_05L故 由此義故亦名有覆 亦名無覆 一
003_0713_b_06L體二名所望別故 不通四種一向無覆
003_0713_b_07L無記心中 於轉識中異熟果者 與異熟
003_0713_b_08L識性類同故 分別力劣不能執故 威儀
003_0713_b_09L等心不堅執故 非普遍故 又亦不通 一
003_0713_b_10L切善心與無明等性相違故 必與無癡
003_0713_b_11L善根俱故 如瑜伽說 無明有二 一者
003_0713_b_12L不善 二者無記 又有二類 一者染汙
003_0713_b_13L二不染汙 不言有善故等 若約纏及隨
003_0713_b_14L眠正習及心心所等五法 分別二障者
003_0713_b_15L具龍章治斷二障 位地等殊具如唯識
003_0713_b_16L第九第十及建立位行門 問煩腦障中
003_0713_b_17L何之煩惱能發引業及發生業耶 答通
003_0713_b_18L而論之 一切煩惱皆發引業 亦發生業
003_0713_b_19L於中別取其最勝者 無明能發引業 愛
003_0713_b_20L取能發生業 言發引業者 發現起業
003_0713_b_21L發生業者 發種子業 由能熏先行種子
003_0713_b_22L令成能轉爲有故 引業能發則有二種
003_0713_b_23L發罪業時現纏能發 福不動業隨眠能
003_0713_b_24L發 發生業時罪福不動 皆有現行愛取

003_0713_c_01L能發又發引業中俱生煩惱發別報業
003_0713_c_02L唯分別起隨其所應 能發三種 總發引
003_0713_c_03L業等 問何之煩惱能結生耶 答通相而
003_0713_c_04L言 自地所有一切煩惱皆能結生 論最
003_0713_c_05L勝者 唯由俱生無記我愛 結生相續所
003_0713_c_06L結之生 不出二種 一者正生 二者方
003_0713_c_07L便生 結正生時亦有二種 生有色界中
003_0713_c_08L有時結生無色界 死有時結結方便生
003_0713_c_09L唯在死有 然臨死有心 有其三位 謂
003_0713_c_10L前三性心位 其次染汙心位 最後異熟
003_0713_c_11L心位 此中初二是在意識最後一心 是
003_0713_c_12L異熟識 又三性心位非結生時 後之二
003_0713_c_13L心是結生位 又後二中初是現纏結生
003_0713_c_14L之位 後是隨眠結生位也 如瑜伽等廣
003_0713_c_15L說 問二執與二障有何差別 答執狹而
003_0713_c_16L障寬障 除賴耶而有七識 執唯在意意
003_0713_c_17L識故 又執本而障末由內我 故外起貪
003_0713_c_18L嗔等障故 問此二障者 若別體耶若同
003_0713_c_19L體耶 答同體異用故立二名 問異用二
003_0713_c_20L名其義如何 答煩惱障者 貪嗔等惑能
003_0713_c_21L感界內之報 逼惱有情 令離寂靜遮止
003_0713_c_22L有情 不出生死 故云煩惱障 所知障者
003_0713_c_23L法執等惑遮止智性 不成現觀 覆弊境
003_0713_c_24L「具」疑「其」

003_0714_a_01L性不現觀心 由是義故名所知障 然
003_0714_a_02L煩惱少分有障於境智 而不遮無上菩
003_0714_a_03L提 雖已斷此不得彼故所知障 亦少分
003_0714_a_04L有感生死而不蔽於二乘涅槃 雖不斷
003_0714_a_05L此而證1)離故 一體異用 以名二障矣
003_0714_a_06L今依此起信論 六種染心是煩惱礙體
003_0714_a_07L根本無明是智礙體 言六染者 一執相
003_0714_a_08L應染 卽是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 義麤
003_0714_a_09L分別執而相應故 二不斷相應染 五種
003_0714_a_10L意之中相續識法執相應相續生起不斷
003_0714_a_11L卽相續異名 三分別智相應染 卽五種
003_0714_a_12L意中第四智識 四現色不相應染 卽五
003_0714_a_13L種意中第三現識 五能見心不相應染
003_0714_a_14L是五種意內第二轉識也 六根本業不
003_0714_a_15L相應染 是五種息內第一業識 此中初
003_0714_a_16L二在於六識 第三一染在第七識 後之
003_0714_a_17L三染俱在第八 此論所言煩惱礙六染
003_0714_a_18L之中已攝 唯識所說二障皆盡根本無
003_0714_a_19L明者 彼六染心所依根本最極微細 冥
003_0714_a_20L闇不覺內迷自性一如平等 未能外向
003_0714_a_21L取差別相故 無能取所取別異 與其眞
003_0714_a_22L明其相太近故 此無明於彼最違 如沙
003_0714_a_23L彌與上座近也 於生死中無有一法細
003_0714_a_24L於無明 而其本唯此爲元 忽然始起是

003_0714_b_01L故說名無始無明 如本業經云 其住地
003_0714_b_02L前便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 此論
003_0714_b_03L下云 以不達一法界 故心不相應忽然
003_0714_b_04L起念名爲無明 故此言無前及忽起者
003_0714_b_05L非是望時節前後 唯是橫論細麤緣起
003_0714_b_06L如是無明雖非與異熟識相應 而爲作
003_0714_b_07L本和合不離故 依此識方說其相 由是
003_0714_b_08L攝在賴耶識位 二礙體性略說如是 論
003_0714_b_09L文云染心義者名爲煩惱礙 能障眞如
003_0714_b_10L根本智故 無明義者名爲智礙 能礙世
003_0714_b_11L間自然業智故 香象解云 照寂妙慧如
003_0714_b_12L理之智名根本智 染心喧動違此寂故
003_0714_b_13L名染心 爲煩惱礙以煩動惱動故 後得
003_0714_b_14L如量之智名世間業智 以無明昏迷無
003_0714_b_15L所分別 違此智用名爲智礙 此且依本
003_0714_b_16L末相依門 以所起染心 爲煩惱礙 能
003_0714_b_17L起染心之無明名爲智礙 不約人法二
003_0714_b_18L執 以明二礙故異前宗 此論中所說二
003_0714_b_19L執亦異前論 論對治邪執分云 一切邪
003_0714_b_20L執皆依我見 若離於我則 無邪執是
003_0714_b_21L我見有二種 云何爲二 一者人我見
003_0714_b_22L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者 依諸凡夫說有
003_0714_b_23L五種 云何爲五 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
003_0714_b_24L法身畢竟寂漠猶如虗空 以不知爲破

003_0714_c_01L著故 卽謂虛空是如來性等 乃至第五
003_0714_c_02L者 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 故有生死
003_0714_c_03L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謂衆生
003_0714_c_04L有始 等法我見者 依二乘鈍根 故如
003_0714_c_05L來伹爲說人無我 以說不究竟 見有五
003_0714_c_06L陰生滅之法 怖畏生死妄取涅槃等 問
003_0714_c_07L此論所說五種 人執旣竝於眞如法上
003_0714_c_08L計云何說爲人我執耶 香象解云 此
003_0714_c_09L有二釋 一云此是初學凡夫有人我者
003_0714_c_10L作此執故云2)我人執也 二云由如來藏
003_0714_c_11L中有二義 一是本覺義3)卽當是於人上
003_0714_c_12L妄計故云人執 二是理實義當所觀之
003_0714_c_13L法 今據初義故說人執 法執如常 執
003_0714_c_14L色心等法是實有故名爲法執耳 問此
003_0714_c_15L論之中所說二礙蓋有發業結生功能耶
003_0714_c_16L答亦有此義 何者無明住地發無漏業
003_0714_c_17L能受界外變易生死 此是無作四諦道
003_0714_c_18L理如前所說 唯識之宗直有作四諦門
003_0714_c_19L也 所以彼宗中不立變易別因 頓悟菩
003_0714_c_20L薩資助廣果天現身因 以令與果漸悟
003_0714_c_21L菩薩 若第四果廻心者 資助欲界現
003_0714_c_22L身因 以令與果 若前三果者 有二種
003_0714_c_23L「離」疑「彼」「我人」疏作「人我」「即當
003_0714_c_24L是於人上妄計」作「即是當人妄計」

003_0715_a_01L釋一云如頓悟人未斷上界惑 故一云
003_0715_a_02L雖未斷上界惑 而旣伏離更不受生 故
003_0715_a_03L助欲界現身因 以令微妙往大自在宮
003_0715_a_04L以成佛果 今依此起信論宗立別因果
003_0715_a_05L故 論四種熏習中云業識根本熏習 能
003_0715_a_06L受三乘三種意生身業 如勝鬘經云 又
003_0715_a_07L如四取緣有漏業因 而生三有如是無
003_0715_a_08L明住地 緣無漏業因 生阿羅漢辟支佛
003_0715_a_09L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故總說 雖然於
003_0715_a_10L中分別者 丘龍解云 此中所發無漏業
003_0715_a_11L者 方便道中分道善根 不爲三漏所發
003_0715_a_12L所潤 不受三有故名無漏 當知集諦有
003_0715_a_13L其二種 謂有漏集諦無漏集諦所生苦
003_0715_a_14L諦 亦有二種 謂有爲苦諦無爲苦諦
003_0715_a_15L如寶性論云 云何名爲世間 以三界相
003_0715_a_16L似鏡像法 故此明何義 依無漏界中有
003_0715_a_17L三種意生身 應知彼因無漏善根所作
003_0715_a_18L名爲世間 以離有漏諸業煩惱所作法
003_0715_a_19L故亦名涅槃 依此義故 勝鬘經云 有
003_0715_a_20L有爲世間 有無爲世間 有有爲涅槃
003_0715_a_21L有無爲涅槃 故能發業中亦有二種 一
003_0715_a_22L無明住地能發引業 二愛取習氣能發
003_0715_a_23L生無明住地 所以能發引生死業者 由
003_0715_a_24L此無明 迷自心性本無起動終無變異

003_0715_b_01L緣此勢力 堪能發超感生意生身變易
003_0715_b_02L生死業 菩薩見道永離能所 隨分通達
003_0715_b_03L本無起動 是故雖有無明而不成感生
003_0715_b_04L之業 由此勢力 其後所起方便道等亦
003_0715_b_05L應不成感生之業 例如二乘見道已後
003_0715_b_06L雖有俱生我見無明 而不得成總報之
003_0715_b_07L業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所以人執習氣
003_0715_b_08L法執分別不能發此無漏業者 若於二
003_0715_b_09L乘不無此義 但菩薩方便道中 爲對治
003_0715_b_10L彼修無漏業障治相違 故此亦如是無
003_0715_b_11L明住地非無漏業所能伏滅 是故能發
003_0715_b_12L如是無明通發三乘無漏引業 故唯說
003_0715_b_13L此爲方便也 發生業時唯能潤業發能
003_0715_b_14L取種子 令成能與 非發現起無漏之業
003_0715_b_15L由是義故愛取習氣妄想分別能發生業
003_0715_b_16L如智度論說阿毗跋致菩薩習氣力 故
003_0715_b_17L受法性生身 是顯發生業義 寶性論云
003_0715_b_18L緣相者 謂無明住地與行作緣 如無明
003_0715_b_19L緣行 此亦如是故此明發引業義 又彼
003_0715_b_20L論云 緣彼無明住地 緣細想戱論習因
003_0715_b_21L無漏業 生於意法 是文俱顯 二種發義
003_0715_b_22L次明結生相續力者 羅漢獨覺受彼生
003_0715_b_23L時 我愛習氣在隨眠位結生相續 若諸
003_0715_b_24L菩薩智力所引結生相續不須習氣 此

003_0715_c_01L中結生及發生業是煩惱礙功能 此等
003_0715_c_02L皆在六染中故 發引業者 是智礙力無
003_0715_c_03L明住地非六染故 又此智礙別有二種
003_0715_c_04L殊勝功能 一此無明動眞如流轉生死
003_0715_c_05L如經說言 卽此法身流轉五道說名衆
003_0715_c_06L生 此起信論云 自性淸淨心因無明風
003_0715_c_07L動故 二此無明能熏眞如變生一切識
003_0715_c_08L等 如楞伽經云 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
003_0715_c_09L現識因 此論文云 眞如淨法實無於染
003_0715_c_10L但以無明而熏習故 卽有染相故 由有
003_0715_c_11L如是二種力 故能作二種生死依正 如
003_0715_c_12L夫人經云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
003_0715_c_13L無漏業生 皆依無明住地 有緣非無緣
003_0715_c_14L故 當知無明其力殊勝 如偈中說 般
003_0715_c_15L若力最勝能至無所爲 而無不爲故 一
003_0715_c_16L切生死中無明力最大能動一法界 遍
003_0715_c_17L生二生死 諸門分別委如丘龍二障章

003_0715_c_18L
第八建立位行同異門者 唯識論中立
003_0715_c_19L五種位 謂以信等四位 爲資糧位 十
003_0715_c_20L廻向後別立四善根 爲加行位 眞相二
003_0715_c_21L見道名通達位 餘皆名爲修道位矣 其
003_0715_c_22L佛果位 爲究竟道矣 又等覺妙覺亦同
003_0715_c_23L爲究章 然其地前亦有四十心 以其十
003_0715_c_24L信亦成位故 故彼論第九云何謂悟入

003_0716_a_01L唯識 五位一資糧位 謂修大乘順解脫
003_0716_a_02L分 二加行位 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
003_0716_a_03L通達位 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
003_0716_a_04L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 謂住無
003_0716_a_05L上正等菩提等 廣說位相矣 然大乘基
003_0716_a_06L等一類諸德判此五位 以為四不退 一
003_0716_a_07L十信第六信為信不退以云不退心故
003_0716_a_08L二十住第七住已上為位不退 以不起
003_0716_a_09L邪見故 三初地以上名證不退 以證真
003_0716_a_10L理故 四八地以上名行不退 以無功用
003_0716_a_11L行故 然瑜伽論云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
003_0716_a_12L地名下品成就 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
003_0716_a_13L成就 住隨決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 若
003_0716_a_14L菩薩住下品成就猶往惡趣 此盡第一
003_0716_a_15L無數大劫 乃至廣說 由此論文 香象
003_0716_a_16L判云 亦可菩薩地前總說為退 以其猶
003_0716_a_17L墮諸惡趣故 又依佛性論菩薩至十迴
003_0716_a_18L向 方皆不退也 問若爾何故十信第六
003_0716_a_19L信心名不退心耶 香象華嚴明難記會
003_0716_a_20L云 以思不退未成不退 是名不退心耳
003_0716_a_21L問若爾何故起信論云 十解上皆名
003_0716_a_22L不退耶 答二論宗淺深異故 委如下說
003_0716_a_23L其位中行相者 如瑜伽云 勝解行住菩
003_0716_a_24L薩轉時 何行何相或時具足聰慧 於其

003_0716_b_01L諸法能受持等 或於一時不能如是等
003_0716_b_02L乃至廣說 或於一時於大菩提已發心
003_0716_b_03L而後退捨等如是等類名勝解行住 其
003_0716_b_04L十地中初地已上七地以還有二種根
003_0716_b_05L漸悟菩薩爲智增上 頓悟菩薩爲悲增
003_0716_b_06L上 八地以上無二根性 悲智平等無功
003_0716_b_07L用故 問若八地已上悲智平等無漏觀
003_0716_b_08L心一切時續者 如何說有超劫 如釋迦
003_0716_b_09L佛第三劫初逢燃燈佛 布髮掩泥超於
003_0716_b_10L八劫 第三劫滿修相報 初逢勝觀佛亦
003_0716_b_11L弗沙 翹足讃歎超於九劫 答唐慧沼師
003_0716_b_12L略存二解 一云或有一類住遊觀心 多
003_0716_b_13L或躭滅定久對此有超 問若爾如何八
003_0716_b_14L地已上刹那刹那轉增進耶 答據八地
003_0716_b_15L上住出已後 長時而說 間若爾如何云
003_0716_b_16L初地已上入住出心各各齊等 答若據
003_0716_b_17L作意 卽功力齊 不同地前設作意時力
003_0716_b_18L用不等 若執皆齊 如何得說智增悲增
003_0716_b_19L及於煩惱 怖不怖別已上一
解了
一云悲增智
003_0716_b_20L增怖不怖類地地各齊 然說超者 以智
003_0716_b_21L望悲增者說超 問若爾智增望悲者自
003_0716_b_22L得成超 何須說彼布髮等耶 答此等起
003_0716_b_23L增 是故1)徧說第二
解了
或是化相方便說超
003_0716_b_24L非是實 爾何以故八地已上他受用土

003_0716_c_01L中何處有泥土須髮掩 何有石窟作佛
003_0716_c_02L安禪 問若爾三僧祗於智悲增 何者而
003_0716_c_03L說 答擧智增者 然三祗中地前伏惑
003_0716_c_04L而不故留 隨惑受生故 初地已上故
003_0716_c_05L方留惑以自在生 故不隨惑故 但是第
003_0716_c_06L六識俱起惑耳 非第七識時時間起故
003_0716_c_07L上且述異
下自彰
今依此起信論 亦說菩薩十地
003_0716_c_08L差別 而不以見修等名說 又於地前但
003_0716_c_09L有三賢 其十信是行非位故 未得不退
003_0716_c_10L故 故分別發趣道相中云 信成就發心
003_0716_c_11L者 依何等人修何等行 得信成就堪能
003_0716_c_12L發心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 乃至修行信
003_0716_c_13L心 逕一萬劫 信心成就得發心者 入正
003_0716_c_14L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性中 正因
003_0716_c_15L相應等丘龍解云 十信以前名邪定聚
003_0716_c_16L十住已上名正定聚 其二中間名不定
003_0716_c_17L聚 卽十信行也 又仁王經云 習忍以
003_0716_c_18L前行十善 菩薩有進有退 猶如輕毛隨
003_0716_c_19L風東西等 在此修行經十千劫 入十住
003_0716_c_20L位 方得不退 依如是等文 象龍二德
003_0716_c_21L云 今依此論 十住之初卽不退墮下二
003_0716_c_22L乘地 況諸惡趣及凡地耶 問若爾何故
003_0716_c_23L本業瓔珞經云 舍利弗法才王等十住
003_0716_c_24L「徧」疑「偏」

003_0717_a_01L第六住有退入凡夫不善法中等 答今
003_0717_a_02L此起信論釋彼經文 爲示現退也 故論
003_0717_a_03L釋發心住相云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
003_0717_a_04L墮惡趣者 非其實退 但爲初學菩薩未
003_0717_a_05L入正位 而懈怠者恐怖勇猛故 又是菩
003_0717_a_06L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 畢竟不退墮二
003_0717_a_07L乘地等 其位中行相者 今此論中云
003_0717_a_08L三賢初中位小分得見法身 能於十方
003_0717_a_09L世界 八相成道利益衆生 又以願力受
003_0717_a_10L身自在 亦非業繫 又依三昧 得少分
003_0717_a_11L見佛報身 以知法性無慳貪故 隨順行
003_0717_a_12L檀波羅蠻等 故論釋發心住云 菩薩發
003_0717_a_13L是心故 則得少分見於法1)身 故隨其
003_0717_a_14L願力 能現八種利益衆生 乃至隨其所
003_0717_a_15L生 與微垢相應亦非業繫 以有大願自
003_0717_a_16L在力 故等廣說矣 是故當知 此中行位
003_0717_a_17L與前論宗 淺深之相 顯然殊矣 其地
003_0717_a_18L上行倍前可知 然略明其行相者 起信
003_0717_a_19L論云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 乃至菩薩究
003_0717_a_20L竟地 是菩薩於一念頃 能至十方無餘
003_0717_a_21L世界 供養諸佛 乃至或示超地成正覺
003_0717_a_22L以爲怯弱衆生故 或說我於無量阿僧
003_0717_a_23L祗劫 當成正覺 以爲懈慢衆生故 能
003_0717_a_24L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而實菩薩

003_0717_b_01L種性根等 發心則等 所證亦等 無有
003_0717_b_02L超過之法 等集者云 如唯識瑜伽等論
003_0717_b_03L初地菩薩一念之頃往百佛世界 今此
003_0717_b_04L論中一念之頃往十方無餘世界 亦彼
003_0717_b_05L論中初地已上七地已還有悲智二根性
003_0717_b_06L殊 今此論中無其二性之別 故云種性
003_0717_b_07L根等 問若此論中種性等2)故 悲增上
003_0717_b_08L智增上二性者 何以故智度論等 好多
003_0717_b_09L成就佛法 菩薩好多成就衆生 菩薩耶
003_0717_b_10L答香象解云 爲顯有功用無功用二位
003_0717_b_11L差別 寄說二根3)□□實不如是 若悲
003_0717_b_12L增上其慧必劣 劣慧導悲 悲應滯見
003_0717_b_13L滯見之悲豈名增上 縱悲智齊均尙不
003_0717_b_14L名悲增上 況以劣智導悲而言增上 若
003_0717_b_15L智增上悲劣 劣悲導智 智應滯寂 滯寂
003_0717_b_16L之智何名增上 以諸菩薩從初以來異
003_0717_b_17L凡小 故悲智相導念念雙修 如車二輪
003_0717_b_18L鳥之兩翼 何得說有增減耶 當知由此
003_0717_b_19L大乘始終二敎麤細異 故有二1)生死 非
003_0717_b_20L由悲智互增土 故若言彼智增上者 有
003_0717_b_21L小乘習 怖諸煩惱故 永伏者 若於地
003_0717_b_22L前 未證眞如 可約本習 容有此類 以
003_0717_b_23L未純熟 故初地以上行解純熟 同證
003_0717_b_24L同修同斷如何得有如是差別 故此起

003_0717_c_01L信論云 地上菩薩種性發心修行皆等
003_0717_c_02L無差別等 問前建立執障門中二障與
003_0717_c_03L二礙 若斷位差別耶 若二論無異耶
003_0717_c_04L答唯識中說二障斷伏相者 委如彼論
003_0717_c_05L第九十卷 然總而顯之 煩惱障中不同
003_0717_c_06L二乘 約果分品 但於二障 分別起者
003_0717_c_07L地前伏現行 初地眞見道時一刹那中
003_0717_c_08L頓斷彼種 其俱生中煩惱障種初地以
003_0717_c_09L上自在斷留 不故斷 何以收 潤生攝
003_0717_c_10L化故 不隨二乘地 故爲斷所知障 故
003_0717_c_11L爲得大菩提 故是故攝論云 由惑至惑
003_0717_c_12L盡證佛一切智等 其所知障行相細 故
003_0717_c_13L正障菩薩道 是故地地別斷要至佛地
003_0717_c_14L方得總盡 由長卽說二障修惑俱至佛
003_0717_c_15L地 故對法論云 又諸菩薩於十地修道
003_0717_c_16L位中 唯修所知障對治道 非煩惱障
003_0717_c_17L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 頓成阿
003_0717_c_18L羅漢及如來 己上六識相應煩惱
等障伏斷位次耳
其末那俱
003_0717_c_19L生行相細故 亦同前至佛地方盡矣 問
003_0717_c_20L其二障修惑諸識相應地上現行有何同
003_0717_c_21L異 答其煩惱障內第六識惑旣故留彼
003_0717_c_22L「身」下論有「以見法身」「故」下疑脫「無」
003_0717_c_23L
□□疑「性爾」「生死」疑「性殊」「調」
003_0717_c_24L疑「謂」

003_0718_a_01L是故現種皆以智御用成勝行 不起過
003_0718_a_02L患 猶如毒蛇 以呪力御不令死 無起
003_0718_a_03L過而成餘用 菩薩善巧留惑亦爾 是故
003_0718_a_04L當知於彼煩惱或現或種 皆得自在 其
003_0718_a_05L第七識煩惱性非潤生 故非所留行相
003_0718_a_06L細故 七地以還有時蹔現 以觀智有間
003_0718_a_07L故 其所知障皆後地起或於前地 起或
003_0718_a_08L現或種 以地地別斷故 問若爾何故而
003_0718_a_09L有所說 七地已還起有漏心等耶 答約
003_0718_a_10L第六識中煩惱障爲有漏者 彼旣留故
003_0718_a_11L卽似有漏 若約所知障爲有漏者 卽實
003_0718_a_12L有漏此二通十地 若末那煩惱卽實有
003_0718_a_13L漏至於七地 有無不定以有時蹔起有
003_0718_a_14L漏心 故餘義可知 今依此起信論 六
003_0718_a_15L種染心爲煩惱礙 根本無明名爲智礙
003_0718_a_16L二礙行相是如前說 今論其斷位者 論
003_0718_a_17L云 一者執相應染依 二乘解脫及信相
003_0718_a_18L應地遠離故 解云 若二乘人至無學位
003_0718_a_19L應地遠離故 解云 若二乘人至無學位
003_0718_a_20L見修煩惱究竟離也 然此論意諸聲聞
003_0718_a_21L人於其起煩惱障 尙不能斷但能折伏
003_0718_a_22L何況能斷彼所知障 彌勒間經論楞伽
003_0718_a_23L經同云 不能究竟斷諸煩惱 但折伏一
003_0718_a_24L切煩惱等 集者云 旣未斷根本無明
003_0718_a_25L如何斷其煩惱耶 依無始無明住地 起

003_0718_b_01L一切煩惱故 論說云 過恒河沙等上煩
003_0718_b_02L惱 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 依無
003_0718_b_03L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 依於無明所
003_0718_b_04L起前後無量差別 唯如來能知故 言信
003_0718_b_05L相應者十解已去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
003_0718_b_06L信相應 此菩薩得人空見修煩惱不得
003_0718_b_07L現行故 云遠離非約隨眠 以留惑故
003_0718_b_08L1)調地前三賢位中初旣不墮二乘地 故
003_0718_b_09L於煩惱障 自在能斷 留故不斷隨眠
003_0718_b_10L爲除智障業 故論下文云 得少分見法
003_0718_b_11L身 作八相等化乃至非業繫 以自在故
003_0718_b_12L若約唯識宗 初地已上方說留惑 是知
003_0718_b_13L上說 今此菩薩非直斷四住人執 亦分
003_0718_b_14L斷無明住地 故此論云 不了一法界義
003_0718_b_15L者 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 故今但爲顯
003_0718_b_16L斷人我麤執故不論彼也 二者下斷相
003_0718_b_17L應染 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 漸漸能捨
003_0718_b_18L得淨心地 究竟離故 解云 從十解已
003_0718_b_19L去修唯識觀尋思方便 乃至初地證三
003_0718_b_20L無性遍滿眞如 法執分別不得現行 故
003_0718_b_21L言淨心地究竟離也 然此論意於二障
003_0718_b_22L中 不分俱生及分別 俱有正使及習氣
003_0718_b_23L地前伏使現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淨
003_0718_b_24L俱此位菩薩 以怖智障故 修唯識眞如

003_0718_c_01L等觀 伏斷彼障 然於煩惱障 非直不
003_0718_c_02L怖不修對治 亦乃故留 助成勝行 初
003_0718_c_03L地以上斷智障一分麤 故於煩惱障不
003_0718_c_04L須更留 是故二障不分見修 至初地時
003_0718_c_05L正使俱盡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 依具戒
003_0718_c_06L地漸離 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解
003_0718_c_07L云 法執細惑七地已還有出入觀異 故
003_0718_c_08L於境界有微分別 然地地分除故云漸
003_0718_c_09L離 八地已去無出觀外緣境 故於七地
003_0718_c_10L盡此惑也 故云無相方便地究竟離也
003_0718_c_11L以二地三聚戒具 故云具戒地 以七地
003_0718_c_12L於無相有觀有加行方便之功用 故云
003_0718_c_13L無相方便地 以八地已去於無相理 無
003_0718_c_14L方便功用故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 依色
003_0718_c_15L自在地 能離故解云 是五意中現識依
003_0718_c_16L根本無明 動令現境也 以八地中得三
003_0718_c_17L種世間自在色性 隨心無有障礙故 云
003_0718_c_18L色自在地能離也 以色不自在位現識
003_0718_c_19L不亡故 此位中遣彼相也 五者能見心
003_0718_c_20L2)相染 依心自在地 能離故解云 卽
003_0718_c_21L五意中轉識名能見心 以根本無明動
003_0718_c_22L令能見故 論上文云 依於動心成能見
003_0718_c_23L故 第九地中善知衆生心行十種稠林
003_0718_c_24L각주내용없음「相」下疑脫「應」

003_0719_a_01L故云心自在 此於他心得自在 又以自
003_0719_a_02L得四無礙智 有礙能緣永不得起 故云
003_0719_a_03L心自在地能離也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
003_0719_a_04L染 依菩薩盡地 得入如來地能離 故
003_0719_a_05L解云 卽五意中業識 以無明力不覺心
003_0719_a_06L動故 菩薩盡地者 謂十地終心金剛喩
003_0719_a_07L定無始地中微細習染心念都盡 故上
003_0719_a_08L論文云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一念相
003_0719_a_09L應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
003_0719_a_10L故得見心性 心卽常住等 案云上六種
003_0719_a_11L染心 是爲煩惱礙斯煩惱礙中攝唯識
003_0719_a_12L所說二障 已盡初三染心中攝七識中
003_0719_a_13L煩惱障及所知障盡 故謂執相應染及
003_0719_a_14L不斷相應染 是六識中所起二障也 分
003_0719_a_15L別智相應染者 是第七識分別愛非愛
003_0719_a_16L境 故云分別 初與慧數相應內起執
003_0719_a_17L心 故云智也 二論淺深差別顯然矣
003_0719_a_18L根本無明名爲智礙 其斷位者 論云不
003_0719_a_19L了一法界義者 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
003_0719_a_20L入淨心地 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
003_0719_a_21L竟離 解云是染心所依無明住地能染
003_0719_a_22L眞如 成染心故 卽不了一法界義者
003_0719_a_23L以不知法一界故 卽初麤者至初地 離
003_0719_a_24L後細者 至佛地盡故也 然初無明生得

003_0719_b_01L住地及作得住地等 亦四住地及五住
003_0719_b_02L地等廣分別此義 且如丘龍二障及勝
003_0719_b_03L鬘疏等 但新學元曉法師飛龍之化 灒
003_0719_b_04L于靑丘故 字丘龍 大周法藏和上駕象
003_0719_b_05L之德 振于唐幡 故字香象 傳記如斯
003_0719_b_06L見者知之 然此論宗卓爾不群 固是枯
003_0719_b_07L槁赴淵之者 爲凡而已矣 西河洙泗之
003_0719_b_08L徒刻意而退矣 憬悟闇魯侯之▼(齒+复)語至
003_0719_b_09L道之玄强望馬鳴之冥加 迎賴私師之
003_0719_b_10L洪恩 忽率性靈之愚 忝集同異之趣
003_0719_b_11L所得之功德 迴向於法界 冀將來之窮
003_0719_b_12L達 幸垂賜改作云爾
003_0719_b_13L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終

003_0719_b_14L
文政十年丁亥二月下旬頃以南溪松林院御
003_0719_b_15L所持之本令書寫之者也

003_0719_b_16L
叡嶽東塔執行探題前大僧正豪實
    1. 1)撰者名補入{編}。
    2. 2)「此」下疑脫「遮」。
    3. 3)「增」論無。
    4. 1)「後」下論有「相違」。
    5. 2)「不」疑「旣」。
    6. 3)「持」疑「待」次同。
    7. 1)「童」疑「章」。
    8. 2)「摳」疑「樞」{編}。
    9. 3)「依」疏作「仗」。
    10. 4)「成」下疏有「重」。
    11. 1)「差」一作「曾」。
    12. 2)「染」下論有「法」。
    13. 3)「習」下論有「故」。
    14. 4)「現」下疏有「相」。
    15. 5)「返」下疏有「流」。
    16. 6)「藏」下疏有「故」。
    17. 7)「義」疑「又」。
    18. 8)「雖」疑「離」。
    19. 9)「如」疑「始」。
    20. 10)「由」疏作「以」。
    21. 1)「令」疑「今」。
    22. 2)「取」疑「勝」或「取相分別」。
    23. 1)「意」上疏有「是上」。
    24. 2)「謂」下論有「諸」。
    25. 3)「力」上論有「熏習」。
    26. 1)「作」下疏有「於」。
    27. 2)「依」疏無有。
    28. 3)「離」疑「雜」。
    29. 4)「童」疑「章」。
    30. 5)「不」疑「劣」。
    31. 6)「設」論作「故」。
    32. 1)「如」上論有「諸」。
    33. 2)「心」論無有。
    34. 3)「報又」論作「報自又爲」。
    35. 1)「是」下疏有「有」。
    36. 2)「謂」疏作「唯」。
    37. 1)「具」疑「其」。
    38. 1)「離」疑「彼」。
    39. 2)「我人」疏作「人我」。
    40. 3)「即當是於人上妄計」作「即是當人妄計」。
    41. 1)「徧」疑「偏」。
    42. 1)「身」下論有「以見法身」。
    43. 2)「故」下疑脫「無」。
    44. 3)□□疑「性爾」。
    45. 4)「生死」疑「性殊」。
    46. 5)「調」疑「謂」。
    47. 1)각주내용없음
    48. 2)「相」下疑脫「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