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목우자수심결(牧牛子修心訣) / 牧牛子修心訣

ABC_BJ_H0068_T_001

004_0708_b_01L[牧牛子修心訣]

004_0708_b_02L1)牧牛子修心訣

004_0708_b_03L

004_0708_b_04L2)海東曺溪山沙門 知訥撰

004_0708_b_05L
三界熱惱 猶如火宅 其忍淹留 甘受
004_0708_b_06L長苦 欲免輪廻 莫若求佛 若欲求佛
004_0708_b_07L佛卽是心 心何遠覓 不離身中 色身
004_0708_b_08L是假 有生有滅 眞心如空 不斷不變
004_0708_b_09L故云百骸潰散 歸火歸風 一物長靈
004_0708_b_10L蓋天蓋地 嗟夫 今之人迷來久矣 不
004_0708_b_11L識自心是眞佛 不識自性是眞法 欲求
004_0708_b_12L法而遠推諸聖 欲求佛而不觀己心 若
004_0708_b_13L言心外有佛 性外有法 堅執此情 欲
004_0708_b_14L求佛道者 縱經塵劫 燒身3)煉臂 敲骨
004_0708_b_15L出髓 刺血寫經 長坐不臥 4)一食卯齋
004_0708_b_16L乃至轉讀一大藏敎 修種種苦行 如
004_0708_b_17L蒸沙作飯 只益自勞爾 但識自心 恒
004_0708_b_18L沙法門無量妙義 不求而得 故世尊云
004_0708_b_19L普觀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5)惠德相
004_0708_b_20L又云一切衆生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
004_0708_b_21L覺妙心 是知離此心外 無佛可成 過
004_0708_b_22L去諸如來 只是明心底人 現在諸賢聖
004_0708_b_23L亦是修心底人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
004_0708_b_24L第一張 願諸修道之人 切莫外求

004_0708_c_01L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 卽如
004_0708_c_02L如佛

004_0708_c_03L
問若言佛性 現在此身 旣在身中 不離
004_0708_c_04L凡夫 因何我今不見佛性 更爲消釋
004_0708_c_05L悉令開悟

004_0708_c_06L
答在汝身中 汝自不見 汝於十二時中
004_0708_c_07L知飢知渴 知寒知熱 或6)嗔或喜 竟是
004_0708_c_08L何物 且色身是地水火風四緣所集 其
004_0708_c_09L質頑而無情 豈能見聞覺知 能見聞覺
004_0708_c_10L知者 必是汝佛性 故臨際云 四大不解
004_0708_c_11L說法聽法 虛空不解說法聽法 只汝目
004_0708_c_12L前 歷歷孤明 勿形段者 始解說法聽法
004_0708_c_13L所謂勿形段者 是諸佛之法印 亦是汝
004_0708_c_14L本來心也 則佛性現在汝身 何假外求
004_0708_c_15L汝若不信 略擧古聖入道因緣 令汝除
004_0708_c_16L疑 汝須諦信 昔異見王 問婆羅提尊
004_0708_c_17L{底}成化十九年碧雲寺刊(高麗大學校所藏 禪
004_0708_c_18L宗唯心訣合綴本) {甲}弘治十二年鳳棲寺開板
004_0708_c_19L(國立圖書舘所藏 禪宗唯心訣合綴本) {乙}康
004_0708_c_20L熙己未刊(國立圖書舘所藏 眞心直說并寶藏錄
004_0708_c_21L合綴本) {丙}嘉慶己未順天松廣寺開刊(藏書閣
004_0708_c_22L所藏 眞心直說合刊本) {丁}續藏經 第二編十八
004_0708_c_23L套五册ㆍ「牧牛子修心訣」下底本有「卷一」編者
004_0708_c_24L除之ㆍ題曰「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乙}{丙}{丁}
004_0708_c_25L
撰者名補入{編}「煉」作「鍊」{乙}{丙}{丁}「一」
004_0708_c_26L作「二」{丁}
「惠」作「慧」{乙}{丙}{丁}「嗔」作「瞋」
004_0708_c_27L{乙}{丙}{丁}

004_0709_a_01L者曰 何者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
004_0709_a_02L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
004_0709_a_03L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
004_0709_a_04L1)我今不見 尊者曰今2)現作用 王
004_0709_a_05L自不見 王曰於我第二張有否 尊者
004_0709_a_06L曰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 體
004_0709_a_07L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 幾處出現 尊
004_0709_a_08L者曰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
004_0709_a_09L出現 當爲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 處
004_0709_a_10L世曰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3)
004_0709_a_11L辨香 在舌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
004_0709_a_12L奔 徧現 俱該沙界 收攝 在一微
004_0709_a_13L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者 喚作精魂
004_0709_a_14L王聞 心卽開悟

004_0709_a_15L
又僧問歸宗和尙 如何是佛

004_0709_a_16L
宗云我今向汝道 恐汝不信 僧云和尙
004_0709_a_17L誠言 焉敢不信 師云卽汝是 僧云如
004_0709_a_18L何保任 師云一翳在眼 空4)花亂墜 其
004_0709_a_19L僧言下有省 上來所擧古聖入道因緣
004_0709_a_20L明白簡易 不妨省力 因此公案 若有
004_0709_a_21L信解處 卽與古聖 把手共行

004_0709_a_22L
問汝言見性 若眞見性 卽是聖人 應
004_0709_a_23L現神通變化 與人有殊 何故今時修心
004_0709_a_24L之輩 無有一人 發現神通變化耶

004_0709_b_01L
答汝不得輕發狂言 不分邪正 是爲迷
004_0709_b_02L倒之人 今時學道之人 口談眞理 心
004_0709_b_03L生退屈第三張 返墮無分之失者 皆汝
004_0709_b_04L所疑 學道而不知先後 說理而不分本
004_0709_b_05L末者 是名邪見 不名修學 非唯自誤
004_0709_b_06L兼亦誤他 其可不愼歟 夫入道多門
004_0709_b_07L以要言之 不出頓悟漸修兩門耳 雖
004_0709_b_08L曰頓悟頓修 是最上根機得入也 若
004_0709_b_09L推過去 已是多生 依悟而修 漸熏而
004_0709_b_10L來 至5)于今生 聞卽6)開悟 一時頓
004_0709_b_11L畢 以實而論 是亦先悟後修之機也
004_0709_b_12L則而此頓漸兩門 是千聖軌轍也 則
004_0709_b_13L從上諸聖 莫不先悟後修 因修乃證
004_0709_b_14L所言神通變化 依悟而修 漸熏所現
004_0709_b_15L非謂悟時 卽發現也 如經云 理卽
004_0709_b_16L頓悟 乘悟併消 事非頓除 因次第
004_0709_b_17L盡 故圭峯 深明先悟後修之義曰 識
004_0709_b_18L氷池而全水 借陽氣以鎔消 悟凡夫
004_0709_b_19L而卽佛 資法力以熏修 氷消則水流
004_0709_b_20L7)潤 方呈漑滌之功 妄盡則心8)靈通
004_0709_b_21L應現通光之用 是9)知事上神通變化
004_0709_b_22L非一日之能成 乃漸熏而發現也 況
004_0709_b_23L事上神通 於達人分上 猶爲10)妭怪之
004_0709_b_24L事 亦是第四張聖末邊事 雖或現之

004_0709_c_01L不可要用 今時迷癡輩 妄謂一念悟
004_0709_c_02L時 卽隨現無量妙用神通變化 若作是
004_0709_c_03L解 所謂不知先後 亦不分本末也 旣
004_0709_c_04L不知先後本末 欲求佛道 如將方木逗
004_0709_c_05L圓孔也 豈非大錯 旣不知方便故 作
004_0709_c_06L懸崖之想 自生退屈 斷佛種性者 不
004_0709_c_07L爲不多矣 旣自未明 亦未信他11)
004_0709_c_08L有解悟處 見無神通者 乃生輕慢 欺
004_0709_c_09L賢誑聖 良可悲哉

004_0709_c_10L
問汝言頓悟漸修兩門 千聖軌轍也 悟
004_0709_c_11L旣頓悟 何假漸修 修若漸修 何言頓
004_0709_c_12L悟 頓漸二義 更爲宣說 令絶餘疑

004_0709_c_13L
答頓悟者 凡夫迷時 四大爲身 妄
004_0709_c_14L想爲心 不知自性是眞法身 不知自己
004_0709_c_15L*靈知是眞12)佛 心外覓佛 波波浪走
004_0709_c_16L忽被善知識 指13)示入路 一念廻光 見
004_0709_c_17L自本性 而此性地 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
004_0709_c_18L本自具足 卽與諸佛 分毫不殊 故云頓
004_0709_c_19L悟也 漸修者 14)雖悟本性 與佛無殊 無
004_0709_c_20L「我」無有{乙}{丁}「現」作「見」{乙}{丙}{丁}「曰」
004_0709_c_21L無有{甲}{乙}{丙}{丁}
「花」作「華」{乙}{丙}{丁}「于」作
004_0709_c_22L「於」{乙}{丙}{丁}
「開」作「發」{甲}{乙}{丙}{丁}「潤」作
004_0709_c_23L「閏」{甲}
「靈」作「虛」{乙}{丙}{丁}次同「知」作
004_0709_c_24L「如」{乙}{丁}
「妭」作「妖」{甲}{乙}{丙}{丁}「人」作
004_0709_c_25L「旣」{乙}{丁}
「佛」下有「也」{甲}{乙}{丙}{丁}「示」
004_0709_c_26L作「爾」{乙}{丙}{丁}
「雖」作「頓」{乙}{丙}{丁}

004_0710_a_01L始習氣 難卒頓除故 依悟而修 漸熏
004_0710_a_02L功成 長養聖胎第五張 久久成聖故
004_0710_a_03L云漸修也 比如孩子初生之日 諸根具
004_0710_a_04L足 與他無異 然其力未1)充 頗經歲月
004_0710_a_05L方始成人

004_0710_a_06L
問作何方便 一念廻機 便悟自性

004_0710_a_07L
答只汝自心 更作什麽方便 若作方便
004_0710_a_08L更求解會 比如有人 不見自眼 以謂無
004_0710_a_09L眼 更欲求見 旣是自眼 如何更見 若
004_0710_a_10L知不失 卽爲見眼 更無求見之心 豈
004_0710_a_11L有不見之想 自己*靈知 亦復如是 旣
004_0710_a_12L是自心 何更求會 若欲求會 便會不
004_0710_a_13L得 但知不會 是卽見性

004_0710_a_14L
問上上之人 聞卽易會 中下之人 不
004_0710_a_15L無疑2)或 更說方便 令迷者趣入

004_0710_a_16L
答道不屬知不知 汝除却將迷待悟之
004_0710_a_17L心 聽我言說 諸法如夢 亦如幻化 故
004_0710_a_18L妄念本寂 塵境本空 諸法皆空之處
004_0710_a_19L*靈知不昧 卽此空寂*靈知之心 是汝
004_0710_a_20L本來面目 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
004_0710_a_21L下善知識 密密相3)轉底法印也 若悟
004_0710_a_22L此心 眞所謂不踐階梯 徑登佛地 步
004_0710_a_23L步超三界 歸家頓絶疑 便與人天
004_0710_a_24L六張
爲師 悲智相資 具足二利 堪受

004_0710_b_01L人天供養 日消萬兩黃金 汝若如是
004_0710_b_02L眞大丈夫 一生能事已畢矣

004_0710_b_03L
問據吾分上 何者是空寂*靈知之心耶

004_0710_b_04L
答汝今問我者 是汝空寂*靈知之心 何
004_0710_b_05L不返照 猶爲外覓 我今據汝分上直指
004_0710_b_06L本心 令汝便悟 汝須淨心 聽我言說
004_0710_b_07L從朝至暮 十二時中 或4)聞或見 或笑
004_0710_b_08L或語 或5)嗔或喜 或是或非 種種施
004_0710_b_09L爲運轉 且道畢竟 是誰能伊麽運轉施
004_0710_b_10L爲耶 若言色身運轉 何故有人 一念
004_0710_b_11L命終 都未壞爛 卽眼不自見 耳不能聞
004_0710_b_12L鼻不辨香 舌不談論 身不動搖 手不
004_0710_b_13L執捉 足不運奔耶 是知能見聞動作 必
004_0710_b_14L是汝本心 不是汝色身也 況此色身 四
004_0710_b_15L大性空 如鏡中像 亦如水月 豈能了
004_0710_b_16L了常知 明明不昧 感而遂通恒沙妙用
004_0710_b_17L也 故云神通并6)妙用 運水及7)般柴 且
004_0710_b_18L入理多端 指汝一門 令汝還源 汝還
004_0710_b_19L聞鴉嗚鵲噪之聲麽 曰聞 曰汝返聞汝
004_0710_b_20L聞性 還有第七張許多聲麽 曰到這
004_0710_b_21L裏 一切聲一切分別 俱不可得 曰奇哉
004_0710_b_22L奇哉 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我更問儞
004_0710_b_23L儞道 到這裏 一切聲一切分別 8)揔不
004_0710_b_24L可得 旣不可得 當伊麽時 莫是虛空

004_0710_c_01L麽 曰元來不空 明明不昧 曰作麽生是
004_0710_c_02L不空之體 曰亦無相貌 言之不可及
004_0710_c_03L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 更莫疑也 旣無
004_0710_c_04L相貌 還有大小麽 旣無大小 還有邊
004_0710_c_05L際麽 無邊際故無內外 無內外故無
004_0710_c_06L遠近 無遠近故無彼此 無彼此則無
004_0710_c_07L往來 無往來則無生死 無生死則無
004_0710_c_08L古今 無古今則無迷悟 無迷悟則無凡
004_0710_c_09L聖 無凡聖則無染淨 無染淨則無是非
004_0710_c_10L無是非則一切名言 俱不可得 旣*揔
004_0710_c_11L無如是一切根境 一切妄念 乃至種
004_0710_c_12L種相貌 種種名言 俱不可得 此豈
004_0710_c_13L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 然諸法皆空
004_0710_c_14L之處 *靈知不昧 不同無情 性自神
004_0710_c_15L解 此是汝空寂*靈知淸淨心體 而此
004_0710_c_16L淸淨空寂之心 是三世諸佛第八張
004_0710_c_17L淨明心 亦是衆生本源覺性 悟此而守
004_0710_c_18L之者 坐一如而不動解 脫迷此而背之
004_0710_c_19L者 往六趣而長劫輪廻 故云迷一心而
004_0710_c_20L往六趣者 去也動也 悟法界而復一心
004_0710_c_21L「充」作「克」{乙}{丙}「或」作「惑」{甲}{乙}{丙}{丁}
004_0710_c_22L
「轉」作「傳」{甲}{乙}{丙}{丁}「聞或見」作「見或聞」
004_0710_c_23L{乙}{丙}{丁}
「嗔」作「瞋」{乙}{丙}{丁}次同「妙」作
004_0710_c_24L「玅」{乙}{丙}{丁}
「般」作「搬」{乙}{丙}{丁}「揔」作
004_0710_c_25L總」{乙}{丙}{丁}次同

004_0711_a_01L者 來也靜也 雖迷悟之有殊 乃本源
004_0711_a_02L則一也 所以云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004_0711_a_03L而此空寂之心 在聖而不增 在凡而不
004_0711_a_04L1)故在聖智而不耀 隱凡心而不昧
004_0711_a_05L旣不增於聖 不少於凡 佛祖奚以異於
004_0711_a_06L人 而所以異於人者 能自護心念耳
004_0711_a_07L汝若信得及疑情頓息 出丈夫之志 發
004_0711_a_08L眞正見解 親嘗其味 自到自肯之地
004_0711_a_09L則是爲修心2)之人 解悟處也 更無階
004_0711_a_10L級次第 故云頓也 如云於信因中 契
004_0711_a_11L諸佛果德 分毫不殊 方成信也

004_0711_a_12L
問旣悟此理 更無階級 何假後修 漸
004_0711_a_13L熏漸成耶

004_0711_a_14L
答悟後漸修之義 前已具說 而復疑情
004_0711_a_15L未釋 不妨重說 汝須淨心 諦聽諦聽
004_0711_a_16L凡夫無始廣大劫來 至3)于今日 流轉
004_0711_a_17L五道 生來死去 堅執我相 妄第九張
004_0711_a_18L想顚倒 無明種習 久與成性 雖到今生
004_0711_a_19L頓悟自性 本來空寂 與佛無殊 而此
004_0711_a_20L舊習 卒難除斷故 逢逆順境 嗔喜是非
004_0711_a_21L熾然起滅 客塵煩惱 與前無異 若不
004_0711_a_22L以般若 4)加功著力 焉能對治無明 得
004_0711_a_23L到大休大歇之地 如云頓悟雖同佛 多
004_0711_a_24L生習氣深 風停波尙湧 理現念猶侵

004_0711_b_01L又杲禪師云 往往利根之輩 不費多力
004_0711_b_02L打發此事 便生容易之心 更不修治
004_0711_b_03L日久月深 依前流浪 未免輪廻 則豈
004_0711_b_04L可以一期所悟 便撥置後修耶 故悟後
004_0711_b_05L長須照察 妄念忽起 都不隨之 損之
004_0711_b_06L又損 以至無爲 方始究竟 天下善知
004_0711_b_07L識 悟後牧牛行是也 雖有後修 已先
004_0711_b_08L頓悟妄念本空 心性本淨 於惡斷斷而
004_0711_b_09L無斷 於善修修而無修 此乃眞修眞斷
004_0711_b_10L矣 故云雖備修萬行 唯以無念爲宗
004_0711_b_11L圭峯*揔判先悟後修之義云 頓悟此性
004_0711_b_12L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 與佛
004_0711_b_13L無殊 依此而修者 是名最上乘禪 亦
004_0711_b_14L第一○張名如來淸淨禪也 若能念念
004_0711_b_15L修習 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達5)磨門下
004_0711_b_16L轉展相傳者 是此禪也 則頓悟漸修之
004_0711_b_17L義 如車二輪 闕一不可 或者不知善
004_0711_b_18L惡性空 堅坐不動 捺伏身心 如石壓
004_0711_b_19L草 以爲修心 是大6)或矣 故云聲聞
004_0711_b_20L心心斷*或 能斷之心是賊 但諦觀殺
004_0711_b_21L7)媱妄 從性而起 起卽無起 當處便
004_0711_b_22L寂 何須更斷 所以云不怕念起 唯恐
004_0711_b_23L覺遲 又云念起卽覺 覺之卽無故 悟
004_0711_b_24L人分上 雖有客塵煩惱 俱成醍醐 但

004_0711_c_01L照*或無本 空花三界 如風卷煙 幻化
004_0711_c_02L六塵 如湯消氷 若能如是 念念修習
004_0711_c_03L不忘照顧 定慧等持 則愛惡自然淡薄
004_0711_c_04L悲智自然增明 8)罪業自然斷除 功行
004_0711_c_05L自然增進 煩惱盡時 生死卽絶 若微
004_0711_c_06L細流注永斷 圓覺大智 朗然獨存 卽
004_0711_c_07L現千百億化身 於十方國中 赴感應機
004_0711_c_08L似月現九霄 影分萬水 應用無窮 度
004_0711_c_09L有緣衆生 快樂無憂 名之爲大覺世尊
004_0711_c_10L問後修門中 定慧第一一張等持之義
004_0711_c_11L實未明了 更爲宣說 委示開迷 引入
004_0711_c_12L解脫之門

004_0711_c_13L
答若設法義 入理千門 莫非定慧 取
004_0711_c_14L9)綱要 則自性上體用二義 前所謂
004_0711_c_15L空寂*靈知是也 定是體 慧是用也 卽
004_0711_c_16L體之用故 慧不離定 卽用之體故 定
004_0711_c_17L不離慧 定則慧故 寂而常知 慧則定
004_0711_c_18L故 知而常寂 如曹溪云 心地無亂自
004_0711_c_19L性定 心地無癡自性慧 若悟如是 任
004_0711_c_20L運寂知 遮10)照無二 則是爲頓門箇者
004_0711_c_21L「故」下有「云」{乙}{丙}{丁}「之」無有{甲}{乙}{丙}{丁}
004_0711_c_22L
「于」作「於」{乙}{丙}{丁}「加」作「中」{乙}{丁}
004_0711_c_23L「磨」作「摩」{丙}
「或」作「惑」{甲}{乙}{丙}{丁}次同
004_0711_c_24L
「媱」作「淫」{乙}{丙}{丁}「罪」作「辠」{乙}{丙}
004_0711_c_25L「綱」作「網」{乙}{丙}
「照」作「炤」{乙}{丙}{丁}次同

004_0712_a_01L雙修定慧也 若言先以寂寂 治於緣慮
004_0712_a_02L後以惺惺 治於昏住 先後對治 均調
004_0712_a_03L昏亂 以入於靜者 是爲漸門劣機所行
004_0712_a_04L也 雖云惺寂等持 未免取靜爲行 則
004_0712_a_05L豈爲了事人 不離本寂本知 任運雙修
004_0712_a_06L者也 故1)曹溪云 自悟修行 不在於靜
004_0712_a_07L2)靜先後 卽是迷人 則達人分上 定
004_0712_a_08L慧等持之義 不落功用 元自無爲 更
004_0712_a_09L無特地時節 見色聞聲時 但伊麽 著
004_0712_a_10L衣喫飯時 但伊麽 屙屎送尿時 但伊
004_0712_a_11L麽 對人接話時 但伊麽第一二張
004_0712_a_12L至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或喜或怒 一切
004_0712_a_13L時中一一如是 似虛舟駕浪 隨高隨下
004_0712_a_14L如流水轉山 遇曲遇直 而心心無知
004_0712_a_15L今日騰騰任運 明日任運騰騰 隨順衆
004_0712_a_16L緣 無障無礙 於善於惡 不斷不修 質
004_0712_a_17L直無僞 視聽尋常 則絶一塵而作對
004_0712_a_18L何勞遣蕩之功 無一念而生情 不假忘
004_0712_a_19L緣之力 然障濃習重 觀劣心浮 無明
004_0712_a_20L之力大 般若之力小 於善惡境界 未
004_0712_a_21L免被動靜互換 心不恬淡者 不無忘緣
004_0712_a_22L遣蕩功夫矣 如云六根攝境 心不隨
004_0712_a_23L緣 謂之定 心境俱空 *照鑑無*或 謂
004_0712_a_24L之慧 此雖隨相門定慧 漸門劣機所行

004_0712_b_01L也 對治門中 不可無也 若掉擧熾盛
004_0712_b_02L則先以定門 稱理攝散 心不隨緣 契
004_0712_b_03L乎本寂 若昏沉尤多 則次以慧門 擇
004_0712_b_04L3)法觀空 照鑑無*或 契乎本知 以定
004_0712_b_05L治乎亂想 以慧治乎無記 動靜相亡
004_0712_b_06L對治功終 則對境而念念歸宗 遇緣而
004_0712_b_07L心心契道 任運雙修 方爲無事人 若
004_0712_b_08L如是第一三張則眞可謂定慧等持 明
004_0712_b_09L見佛性者也 問據汝所判 悟後修門中
004_0712_b_10L定慧等持之義 有二種 一自性定慧
004_0712_b_11L二隨相定慧 自性門則曰 任運寂知
004_0712_b_12L元自無爲 絶一塵而作對 何勞遣蕩之
004_0712_b_13L功 無一念而生情 不假忘緣之力 判
004_0712_b_14L云此是頓門4)箇者 不離自性 定慧等
004_0712_b_15L持也 隨相門則曰 稱理攝散 擇法觀
004_0712_b_16L空 均調昏亂 以入無爲 判云此是漸
004_0712_b_17L門劣機所行也 5)就此兩門定慧 不無
004_0712_b_18L疑焉 若言一人所行也 爲復先依自性
004_0712_b_19L門 定慧雙修然後 更用隨相門對治之
004_0712_b_20L功耶 爲復先依隨相門 均調昏亂然後
004_0712_b_21L以入自性門耶 若先依自性定慧 則任
004_0712_b_22L運寂知 更無對治之功 何須更取隨
004_0712_b_23L相門定慧耶 如將皓玉 彫文喪德 若
004_0712_b_24L先以隨相門定慧 對治功成然後 趣於

004_0712_c_01L自性門 則宛是漸門中 劣機悟前漸
004_0712_c_02L熏也 豈云頓門箇者 先悟後修 用無
004_0712_c_03L功之功也 若一時無前後 則二門定慧
004_0712_c_04L頓漸有異 如何第一四張一時並行也
004_0712_c_05L則頓門箇者 依自性門 任運亡功 漸
004_0712_c_06L門劣機 取隨相門 對治勞功 二門之
004_0712_c_07L機 頓漸不同 優劣皎然 云何先悟後
004_0712_c_08L修門中 並釋二種耶 請爲通會 令絶
004_0712_c_09L疑情

004_0712_c_10L
答所釋皎然 汝自生疑 隨言生解 轉
004_0712_c_11L生疑*或 得意忘言 不勞致詰 若就兩
004_0712_c_12L門 各判所行 則修自性定慧者 此是
004_0712_c_13L頓門 用無功之功 並運雙寂 自修自
004_0712_c_14L性 自成佛道者也 修隨相門定慧者
004_0712_c_15L此是未悟前漸門劣機 用對治之功 心
004_0712_c_16L心斷*或 取靜爲行者 而此二門所行
004_0712_c_17L頓漸各異 不可叅亂也 然悟後修門中
004_0712_c_18L兼論隨相6)門對治者 非全取漸機所行
004_0712_c_19L也 取其方便 假道托宿而已 何故於
004_0712_c_20L此頓門 亦有機勝者 亦有機劣者 不
004_0712_c_21L可一例 判其行李也 若煩惱淡薄 身
004_0712_c_22L心輕安 於善離善 於惡離惡 不動八
004_0712_c_23L「曹」作「漕」{乙}{丙}「靜」作「定」{丙}「法」作
004_0712_c_24L ((氵+塵)) 」{乙}{丙}
「箇」作「介」{甲}「就此」作「爲」{乙}
004_0712_c_25L{丙}{丁}
「門」下有「中」{乙}{丙}{丁}

004_0713_a_01L風 寂然三受者 依自性定慧 任運雙修
004_0713_a_02L天眞無作 動靜常禪 成就自然之理
004_0713_a_03L何假隨相門對治之義也第一五張
004_0713_a_04L病不求藥 雖先頓悟 煩惱濃厚 習氣
004_0713_a_05L堅重 對境而念念生情 遇緣而心心作
004_0713_a_06L對 被他昏亂 1)使殺昧却 寂知常然者
004_0713_a_07L卽借隨相門定慧 不忘對治 均調昏亂
004_0713_a_08L以入無爲 卽其宜矣 雖借對治功夫
004_0713_a_09L暫調習氣 以先頓悟 心性本淨 煩惱本
004_0713_a_10L空故 卽不落漸門劣機2)汚染修也 何
004_0713_a_11L者 修在悟前 則雖用功不忘 念念熏修
004_0713_a_12L着着生疑 未能無礙 如有一物 礙在
004_0713_a_13L胷中不安之相 常現在前 日久月深
004_0713_a_14L對治功熟 則身心客塵 怡似輕安 雖
004_0713_a_15L復輕安 疑根未斷 如石壓草 猶3)如生
004_0713_a_16L死界 不得自在 故云修在悟前 非眞
004_0713_a_17L修也 悟人分上 雖有對治方便 念念
004_0713_a_18L無疑 不落*汚染 日久月深 自然契合
004_0713_a_19L天眞妙性 任運寂知 念念攀緣一切境
004_0713_a_20L心心永斷諸煩惱 不離自性 定慧等
004_0713_a_21L持 成就無上菩提 與前機勝4)者 更無
004_0713_a_22L差別 則5)隨相門定慧 雖是漸機所行
004_0713_a_23L於悟人分上 可謂點鐵成金 若知如是
004_0713_a_24L則豈第一六張以二門定慧 有先後次

004_0713_b_01L第二見之疑乎 願諸修道之人 硏味
004_0713_b_02L此語 更莫狐疑 自生6)屈退 若具丈夫
004_0713_b_03L之志 求無上菩提者 捨此奚以哉 切
004_0713_b_04L莫執文 直須了義 一一歸就自己 契
004_0713_b_05L合本宗 則無師之智 自然現前 天眞
004_0713_b_06L之理 了然不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004_0713_b_07L而此7)妙旨 雖是諸人分上 若非夙植
004_0713_b_08L般若種智 大乘根器者 不能一念而生
004_0713_b_09L正信 豈徒不信 亦乃謗讟 返招無間
004_0713_b_10L者 比比有之 雖不信受 一經於耳 暫
004_0713_b_11L時結緣 其功厥德 不可稱量 如唯心
004_0713_b_12L訣云 聞而不信 尙結佛種之因 學而
004_0713_b_13L不成 猶8)盖人天之福 不失成佛之正
004_0713_b_14L因 況聞而信 學而成 守護不忘者 其
004_0713_b_15L功德 豈能度量 追念過去輪廻之業
004_0713_b_16L不知其幾千劫 9)墮黑10)暗 入無間 受
004_0713_b_17L種種苦 又不知其幾何 而欲求佛道
004_0713_b_18L不逢善友 長劫沉淪 冥冥無覺 造諸
004_0713_b_19L惡業 時或一思 不覺長吁 其可放緩
004_0713_b_20L再受前殃 又不知誰復使我 今第一七
004_0713_b_21L
値生 人 爲萬物之11)靈 不昧修眞
004_0713_b_22L之路 實謂盲龜遇木 纎芥投12)針 其爲
004_0713_b_23L慶幸 曷勝道哉 我今若自生退屈 或
004_0713_b_24L生懈怠 而恒常望後 須臾失命 退墮

004_0713_c_01L惡趣 受諸苦痛之時 雖欲願聞一句佛
004_0713_c_02L法 信解受持 欲免辛酸 豈可復得乎
004_0713_c_03L及到臨危 悔無所益 願諸修道之人
004_0713_c_04L莫生放逸 莫著貪13)媱 如救頭然 不忘
004_0713_c_05L照顧 無常迅速 身如朝露 命若西光
004_0713_c_06L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切須在意 切須
004_0713_c_07L在意 且憑世間有爲之善 亦可免三途
004_0713_c_08L苦輪 於天上人間 得殊勝果報 受諸
004_0713_c_09L快樂 況此最上乘甚深法門 暫時生信
004_0713_c_10L所成功德 不可以比喩說其小分 如
004_0713_c_11L經云 若人以三千大千世14)界七寶 布
004_0713_c_12L施供養爾所世界衆生 皆得15)充滿 又
004_0713_c_13L敎化爾所世界一切衆生 令得四果 其
004_0713_c_14L功德無量無邊 不如一食頃 正思此法
004_0713_c_15L所獲功德 是知我此法門 最尊最貴
004_0713_c_16L於諸功德 比況不及 故經云 一念16)
004_0713_c_17L心是道場第一八張 勝造恒沙七寶塔
004_0713_c_18L寶塔畢竟碎爲17)微塵 一念*正心成正
004_0713_c_19L「使」作「死」{乙}{丙}{丁}「汚」作「汙」{甲}{乙}{丙}{丁}
004_0713_c_20L次同
「如」作「於」{甲}{乙}{丙}{丁}「者」無有{甲}{乙}
004_0713_c_21L{丙}{丁}
「隨」作「墮」{丙}「屈退」作「退屈」{甲}{乙}
004_0713_c_22L{丙}{丁}
「妙」作「玅」{乙}「盖」作「益」{乙}{丙}{丁}
004_0713_c_23L
「墮」作「隨」{乙}{丙}{丁}「暗」作「闇」{乙}{丙}{丁}
004_0713_c_24L「靈」作「虛」{乙}{丁}
「針」作「鍼」{乙}{丙}{丁}「媱」
004_0713_c_25L作「淫」{乙}{丙}{丁}
「界」作「間」{乙}{丁}「充」作
004_0713_c_26L「克」 {乙}{丙}
「正」作「淨」{乙}{丙}{丁}次同「微」無
004_0713_c_27L有{甲}{乙}{丙}{丁}

004_0714_a_01L覺 願諸修道之人 硏味此語 切須在
004_0714_a_02L意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
004_0714_a_03L身 今若不修 萬劫差違 今若1)强修
004_0714_a_04L難修之行 漸得不難 功行自進 嗟夫
004_0714_a_05L2)之人 飢逢王3)善 不知下口 病遇
004_0714_a_06L醫王 不知服藥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004_0714_a_07L4)末如之何也已矣 且世間有爲之事
004_0714_a_08L其狀可見 其功可驗 人得一事 歎其
004_0714_a_09L希有 我此心宗 無形可觀 無狀可見
004_0714_a_10L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故 天魔外道 毁
004_0714_a_11L謗無門 釋梵諸天 稱讃不及 況凡夫
004_0714_a_12L淺識之流 其能髣髴 悲夫 井5)蛙焉知
004_0714_a_13L滄海之闊 野6)牛何能師子之吼 故知
004_0714_a_14L末法世中 聞此法門 生希有想 信解
004_0714_a_15L受持者 已於無量劫中 承事諸聖 植
004_0714_a_16L諸善根 深結般若正因 最上根性也
004_0714_a_17L故金剛經云 於此章句 7)生信心者 當
004_0714_a_18L知已於無量佛所 種諸善根 又云爲發
004_0714_a_19L大乘者說 爲發最上乘者說 願諸求道
004_0714_a_20L第一九張之人 莫生怯弱 須發勇猛之
004_0714_a_21L心 宿劫善因 未可知也 若不信殊勝
004_0714_a_22L甘爲下劣 生艱阻之想 今不修之 則
004_0714_a_23L縱有宿世善根 今斷之故 彌在其難
004_0714_a_24L8)轉展遠矣 今旣到寶所 不可空手而

004_0714_b_01L還 一失人身 萬劫難復 請須愼之 豈
004_0714_b_02L有智者 知其寶所 反不求之 長怨孤
004_0714_b_03L貧 若欲獲寶 放下皮9)第二○張

004_0714_b_04L牧牛子修心訣

004_0714_b_05L
004_0714_b_06L
成化十九年癸卯四月 日
004_0714_b_07L固城地碧雲寺 開板

004_0714_b_08L書晋州前副詔文記官 蘇軾
004_0714_b_09L密菴 空菴 道信 萬牛 義澄 德裕
004_0714_b_10L兩主 惟冏 信海 惠能 敬淳 信修
004_0714_b_11L性淸 大施主金中生兩主 了訔 無習
004_0714_b_12L義珠 敬信 戒信 道修 心一 司直
004_0714_b_13L朱致民 司正趙奉今 司正金克成 鄭龍
004_0714_b_14L李金江 道生長居勿伊 尹貴孫 尙珠

004_0714_b_15L費釋比丘性禪 募緣比丘信空

004_0714_b_16L「强」作「彊」{乙}{丙}{丁}「之」作「時」{乙}{丙}{丁}
004_0714_b_17L
「善」作「膳」{甲}ㆍ作「饍」{乙}{丙}{丁}「末」作「未」
004_0714_b_18L{乙}{丁}
「蛙」作「鼃」{乙}{丙}{丁}「牛」作「干」{甲}{乙}
004_0714_b_19L{丙}{丁}
「生」上有「能」{乙}{丙}{丁}「轉展」作「展
004_0714_b_20L轉」{乙}{丙}{丁}
甲本刊記如下「所修功德 奉祝聖
004_0714_b_21L上遐齡 祥凝四埜 慶洽朝庭 秉彜之暇 咸
004_0714_b_22L悟無生 廣及有情 俱登覺岸念 弘治十三年
004_0714_b_23L庚申仲冬有日 慶尙道陜川土伽耶山鳳栖寺開
004_0714_b_24L板 宣德燈谷 前楡岾寺住持戒恩 法聰 雪
004_0714_b_25L梅 守眉 省田 曇淳 中德了明 信正 能
004_0714_b_26L道 戒信 信珠 學湛 性空 信月 仅正
004_0714_b_27L祖訔 道正 祖明 戒宋 性明 學隱 義英
004_0714_b_28L冏達 大施主小主李氏」 以下在家施主十五人
004_0714_b_29L名單省略

004_0714_b_30L乙本刊記如下 「禹航居士嚴調御嚴武順嚴勅施

004_0714_c_01L刻此卷釋凈裰對徐暜書鄒友刻 萬曆壬寅六月
004_0714_c_02L徑山寂照庵識」

004_0714_c_03L丙本刊記與乙本同
    1. 1){底}成化十九年碧雲寺刊(高麗大學校所藏 禪宗唯心訣合綴本) {甲}弘治十二年鳳棲寺開板(國立圖書舘所藏 禪宗唯心訣合綴本) {乙}康熙己未刊(國立圖書舘所藏 眞心直說并寶藏錄合綴本) {丙}嘉慶己未順天松廣寺開刊(藏書閣所藏 眞心直說合刊本) {丁}續藏經 第二編十八套五册ㆍ「牧牛子修心訣」下底本有「卷一」編者除之ㆍ題曰「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乙}{丙}{丁}。
    2. 2)撰者名補入{編}。
    3. 3)「煉」作「鍊」{乙}{丙}{丁}。
    4. 4)「一」作「二」{丁}。
    5. 5)「惠」作「慧」{乙}{丙}{丁}。
    6. 6)「嗔」作「瞋」{乙}{丙}{丁}。
    7. 1)「我」無有{乙}{丁}。
    8. 2)「現」作「見」{乙}{丙}{丁}。
    9. 3)「曰」無有{甲}{乙}{丙}{丁}。
    10. 4)「花」作「華」{乙}{丙}{丁}。
    11. 5)「于」作「於」{乙}{丙}{丁}。
    12. 6)「開」作「發」{甲}{乙}{丙}{丁}。
    13. 7)「潤」作「閏」{甲}。
    14. 8)「靈」作「虛」{乙}{丙}{丁}次同。
    15. 9)「知」作「如」{乙}{丁}。
    16. 10)「妭」作「妖」{甲}{乙}{丙}{丁}。
    17. 11)「人」作「旣」{乙}{丁}。
    18. 12)「佛」下有「也」{甲}{乙}{丙}{丁}。
    19. 13)「示」作「爾」{乙}{丙}{丁}。
    20. 14)「雖」作「頓」{乙}{丙}{丁}。
    21. 1)「充」作「克」{乙}{丙}。
    22. 2)「或」作「惑」{甲}{乙}{丙}{丁}。
    23. 3)「轉」作「傳」{甲}{乙}{丙}{丁}。
    24. 4)「聞或見」作「見或聞」{乙}{丙}{丁}。
    25. 5)「嗔」作「瞋」{乙}{丙}{丁}次同。
    26. 6)「妙」作「玅」{乙}{丙}{丁}。
    27. 7)「般」作「搬」{乙}{丙}{丁}。
    28. 8)「揔」作總」{乙}{丙}{丁}次同。
    29. 1)「故」下有「云」{乙}{丙}{丁}。
    30. 2)「之」無有{甲}{乙}{丙}{丁}。
    31. 3)「于」作「於」{乙}{丙}{丁}。
    32. 4)「加」作「中」{乙}{丁}。
    33. 5)「磨」作「摩」{丙}。
    34. 6)「或」作「惑」{甲}{乙}{丙}{丁}次同。
    35. 7)「媱」作「淫」{乙}{丙}{丁}。
    36. 8)「罪」作「辠」{乙}{丙}。
    37. 9)「綱」作「網」{乙}{丙}。
    38. 10)「照」作「炤」{乙}{丙}{丁}次同。
    39. 1)「曹」作「漕」{乙}{丙}。
    40. 2)「靜」作「定」{丙}。
    41. 3)「法」作「(氵+塵)」{乙}{丙}。
    42. 4)「箇」作「介」{甲}。
    43. 5)「就此」作「爲」{乙}{丙}{丁}。
    44. 6)「門」下有「中」{乙}{丙}{丁}。
    45. 1)「使」作「死」{乙}{丙}{丁}。
    46. 2)「汚」作「汙」{甲}{乙}{丙}{丁}次同。
    47. 3)「如」作「於」{甲}{乙}{丙}{丁}。
    48. 4)「者」無有{甲}{乙}{丙}{丁}。
    49. 5)「隨」作「墮」{丙}。
    50. 6)「屈退」作「退屈」{甲}{乙}{丙}{丁}。
    51. 7)「妙」作「玅」{乙}。
    52. 8)「盖」作「益」{乙}{丙}{丁}
    53. 9)「墮」作「隨」{乙}{丙}{丁}。
    54. 10)「暗」作「闇」{乙}{丙}{丁}。
    55. 11)「靈」作「虛」{乙}{丁}。
    56. 12)「針」作「鍼」{乙}{丙}{丁}。
    57. 13)「媱」作「淫」{乙}{丙}{丁}。
    58. 14)「界」作「間」{乙}{丁}。
    59. 15)「充」作「克」 {乙}{丙}。
    60. 16)「正」作「淨」{乙}{丙}{丁}次同。
    61. 17)「微」無有{甲}{乙}{丙}{丁}。
    62. 1)「强」作「彊」{乙}{丙}{丁}。
    63. 2)「之」作「時」{乙}{丙}{丁}。
    64. 3)「善」作「膳」{甲}ㆍ作「饍」{乙}{丙}{丁}。
    65. 4)「末」作「未」{乙}{丁}。
    66. 5)「蛙」作「鼃」{乙}{丙}{丁}。
    67. 6)「牛」作「干」{甲}{乙}{丙}{丁}。
    68. 7)「生」上有「能」{乙}{丙}{丁}。
    69. 8)「轉展」作「展轉」{乙}{丙}{丁}。
    70. 9)甲本刊記如下「所修功德 奉祝聖上遐齡 祥凝四埜 慶洽朝庭 秉彜之暇 咸悟無生 廣及有情 俱登覺岸念 弘治十三年 庚申仲冬有日 慶尙道陜川土伽耶山鳳栖寺開板 宣德燈谷 前楡岾寺住持戒恩 法聰 雪梅 守眉 省田 曇淳 中德了明 信正 能道 戒信 信珠 學湛 性空 信月 仅正 祖訔 道正 祖明 戒宋 性明 學隱 義英 冏達 大施主小主李氏」 以下在家施主十五人名單省略。
      乙本刊記如下 「禹航居士嚴調御嚴武順嚴勅施
    71. 9)刻此卷釋凈裰對徐暜書鄒友刻 萬曆壬寅六月徑山寂照庵識」。
      丙本刊記與乙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