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원돈성불론(圓頓成佛論) / 圓頓成佛論

ABC_BJ_H0070_T_001

004_0724_a_01L[圓頓成佛論]

004_0724_a_02L1)圓頓成佛論

004_0724_a_03L

004_0724_a_04L2)海東曺溪山沙門 知訥撰

004_0724_a_05L
或問牧牛子曰 聞汝所立 今時修心人
004_0724_a_06L先以自心日用無明分別之種 便爲諸
004_0724_a_07L佛不動智然後 依性修禪 方爲妙爾
004_0724_a_08L此中不動智佛果 是本覺理佛耶 是新
004_0724_a_09L成事佛耶 淸凉祖師 依性起品 佛智
004_0724_a_10L在衆生心之義 立三復次 一生生自有
004_0724_a_11L取始敎中 四智菩提種子 起信
中 隨染性淨之義 據義高判也
二當果自有
004_0724_a_12L衆生當來 所得佛果 三
世融攝故 在無明心中
三他果在我衆生本
覺 與

004_0724_a_13L佛本覺一體故 盧舍那佛智 隨理普遍 在不修
衆生 生滅八識之心 作因作果 是謂事事無碍也

004_0724_a_14L如是三義中 當於何義耶 若但返照性
004_0724_a_15L淨本覺 爲不動3)智佛果 則當初復次
004_0724_a_16L若成事事無碍佛 則當後二復次圓融
004_0724_a_17L成佛也 大凡敎家 所論成佛圓融行布
004_0724_a_18L之義 是住初成佛也 今時修心人 見
004_0724_a_19L性成佛 亦登住初位耶 敎中所論信位
004_0724_a_20L假者 須歷一萬劫勤修 乃成十信滿心
004_0724_a_21L今時人 已滿十千劫 登住初成佛 大
004_0724_a_22L甚徑挺 不近人情 如是等疑 請垂開
004_0724_a_23L決 聞所不聞

004_0724_a_24L
予笑曰 山僧少投祖域 所習各異 豈

004_0724_b_01L能於今時講匠 盛論華嚴成佛是非之
004_0724_b_02L門 而能詣談哉 但修禪餘暇 偶得華
004_0724_b_03L嚴新論 輙有翫味處 今試語汝 汝當
004_0724_b_04L永除前來學習差別義理諍論之心 聽
004_0724_b_05L而瑩之 華嚴論者 是果後大聖李通玄
004_0724_b_06L長者所撰 長者降神唐朝 隱於北第一
004_0724_b_07L
京方山土窟中 龍女供饌 虎受使
004_0724_b_08L令 夜則不炳燈燭 齒間放光 撰集華嚴
004_0724_b_09L大論四十卷 其文質而理詣 度越常䂓
004_0724_b_10L故 人罕知之 予宿劫有緣 搜得於龍藏
004_0724_b_11L間 感遇慶懷 翫味忘斁 窮其旨趣 唯
004_0724_b_12L忘言了義 忘義了心者 可以仰信矣

004_0724_b_13L
詳夫論主旨趣 要以分4)拆華嚴大義
004_0724_b_14L令末世大心凡夫 於生死地面上 頓悟
004_0724_b_15L諸佛不動智 以爲初悟發心之源也 是
004_0724_b_16L故第二會 以普光明智爲殿名 說十信
004_0724_b_17L法門 直示如來普光明智大用無方重
004_0724_b_18L重無限 以爲信心 又擧十色世界 十
004_0724_b_19L智如來 十首菩薩 表法示之 令其易
004_0724_b_20L解 先擧東方金色世界 令發心者 信
004_0724_b_21L是自己白淨無垢法身之理也 本所事
004_0724_b_22L佛 是不動智佛 直信自己無明分別之
004_0724_b_23L種 本是諸佛不動智也 上首菩薩 是
004_0724_b_24L文殊師利 直信自己根本智中 善揀擇

004_0724_c_01L無相妙慧也 一切衆生 聞此普法 發
004_0724_c_02L心之者 一一自具如是之法 故光明覺
004_0724_c_03L品云 一切處金色世界 一切處不動智
004_0724_c_04L佛 一切處文殊師利 具如論中廣明

004_0724_c_05L
問今言修心人 返照不動智佛 是本覺
004_0724_c_06L理佛耶 是已成果智佛耶 若約果智論
004_0724_c_07L則雖他果自果有殊 須以圓融門隨理
004_0724_c_08L普遍之義論之 亦以三世融攝之義論
004_0724_c_09L第二張之 若約行布門則已成果智盧
004_0724_c_10L舍那佛 與縛地位中不修衆生 云何混
004_0724_c_11L濫耶

004_0724_c_12L
答如是疑情 堅執不捨 則何預論主
004_0724_c_13L所示觀行之門 須忘懷虛朗 消息冲
004_0724_c_14L融乃可耳 然審論文所示之義 所言
004_0724_c_15L不動智 亦是根本普光明智 當此根本
004_0724_c_16L智 名之爲諸佛果智也 此根本智 是
004_0724_c_17L理事性相生佛自他染淨因果之體性故
004_0724_c_18L非單取隨染流轉中 不失性淨之理也
004_0724_c_19L若約花藏世界主爲名 則此根本智 爲
004_0724_c_20L{底}萬曆三十二年能仁庵開刊本 (東國大學校
004_0724_c_21L所藏) {甲}萬曆四十五年黃延道松禾水甑開刊本
004_0724_c_22L(中央國立圖書館所藏) {乙}刊年未詳(東國大學
004_0724_c_23L校所藏本) {丙}一九三七年上院寺刊 普照禪師
004_0724_c_24L語錄
撰者名補入{編}「智」作「之」{丙}
004_0724_c_25L「拆」作「析」{乙}{丙}

004_0725_a_01L盧舍那佛 若約金色世界主爲名 則此
004_0725_a_02L根本智 爲不動智佛 若約大心衆生返
004_0725_a_03L照發現處爲名 則此根本智 爲自心普
004_0725_a_04L光明智佛 亦是自心不動智佛 亦是自
004_0725_a_05L心盧舍那佛 隨擧一名 皆具三身十身
004_0725_a_06L等 以此根本普光明智中 本具自他生
004_0725_a_07L佛染淨因果理事性相情非情 故論云
004_0725_a_08L此之佛華嚴經法門 是大根衆生 自信
004_0725_a_09L自心普光明智一眞法界之道也 當知
004_0725_a_10L此輩 堪受此經 觀行相應 又云以十方
004_0725_a_11L諸佛無依住智 幻住莊嚴門 遍法界虛
004_0725_a_12L空界 法性恒遍十方 如影對現 色身
004_0725_a_13L同自身故 本不二故 體無差別故 十
004_0725_a_14L方諸佛 智身如影 所言如響 如是信
004_0725_a_15L解 當得成佛 我今信者 亦如是知 如
004_0725_a_16L是信解 云何有退 全身全心 及一切
004_0725_a_17L境界 全是法身理智第三張 本無依
004_0725_a_18L住 本無所得 一切語言分別 如空中響
004_0725_a_19L應無作緣 任物成聲 本無依住 了如
004_0725_a_20L斯法 而生信解 云何有退 設有習氣
004_0725_a_21L暫時念退 信及住位 一往不退 又云
004_0725_a_22L大體常須自信自己身語意境界 一切
004_0725_a_23L諸行分別 皆從如來身語意境界 諸行
004_0725_a_24L分別中生 皆無體無性無我無人 但以

004_0725_b_01L法界無作自性緣生 本無根機處所可
004_0725_b_02L得 性自法界 無有內外中間 應如是
004_0725_b_03L知 如是觀察 觀自觀他 同一體性 無
004_0725_b_04L我我所 以定慧力 如是修行 旣自知
004_0725_b_05L己 觀衆生苦 自利利他 皆如普賢廣
004_0725_b_06L大行願 一如此經五位法則也 又云
004_0725_b_07L此經如來出現品云 菩薩摩訶薩 應知
004_0725_b_08L自心念念 常有佛成正覺 爲明諸佛如
004_0725_b_09L來 不離此心 成正覺故 又云 一切衆
004_0725_b_10L生 心亦如是 悉有如來成正覺 此明
004_0725_b_11L凡聖心 自體淸淨無異 但有迷悟 不
004_0725_b_12L隔分毫 但一心 妄念不生 得心境蕩
004_0725_b_13L然 性自無生 無得無證 卽成正覺故
004_0725_b_14L便以此法 廣利衆生 是普賢行 故無
004_0725_b_15L心性理妙慧 簡擇一乘三乘人天因果
004_0725_b_16L名爲文殊 隨差別智同行 知根利生 無
004_0725_b_17L有休息 名爲普賢願 以大悲救護一切
004_0725_b_18L衆生 名爲觀音 以此四心 一時修習
004_0725_b_19L名毘盧遮那 慣習心成 名爲自在 無
004_0725_b_20L法不明 名爲無碍智 隨根應普遍十方
004_0725_b_21L性無來往 名曰神通第四張 修之在
004_0725_b_22L初 慣習㹅得 妄生多劫 智日不遷 此
004_0725_b_23L㹅非難 何須不作 學而不得 猶福勝
004_0725_b_24L人天 不信不修 苦窮何盡 又云此經

004_0725_c_01L是佛果門 還授與凡夫中 樂學不厭生
004_0725_c_02L死者 於生死海中 取一切智也 若
004_0725_c_03L實二乘在會 如聾不聞 三乘菩薩 雖
004_0725_c_04L行六波羅1)密 得六神通 有畏苦之心
004_0725_c_05L厭患世間 往生淨土 設有慈悲心者
004_0725_c_06L以留愛習 住世利生 雖聞此敎 不能
004_0725_c_07L生信 如經中自明 此經不爾 以一切衆
004_0725_c_08L生 從一切諸佛根本智生 還以根本普
004_0725_c_09L光明智 爲發菩提心之初也 據如上論
004_0725_c_10L文之義 三復深思 此論主所示生佛互
004_0725_c_11L融之義 要令觀心入道之者 常須自信
004_0725_c_12L自己身語意 及境界之相 皆從如來身
004_0725_c_13L語意境界中生 皆無體無性 本不二故
004_0725_c_14L體無差別故 但以法界無作自性緣生
004_0725_c_15L故 緣緣之相 全性而起 性自法界 無
004_0725_c_16L內外中間 應如是知 如是觀察也 此
004_0725_c_17L則佛及衆生 本從根本普光明智性海
004_0725_c_18L幻現故 生佛相用 似有差殊 全是根
004_0725_c_19L本普光明智之相用也 故本是一體而
004_0725_c_20L起用重重 此當性起門也 他處所論生
004_0725_c_21L佛互融之義 已成果智盧舍那佛 在衆
004_0725_c_22L生生滅八識之中 衆生亦在佛智之中
004_0725_c_23L者 是不異理之一事 全攝理性時 令
004_0725_c_24L「密」作「蜜」{丙}

004_0726_a_01L彼不異理之多事 隨所依理 皆於一中
004_0726_a_02L現也 此則生第五張佛 體殊而隨理
004_0726_a_03L普遍 如因陁羅網中 珠珠體別而影影
004_0726_a_04L交羅也 此當緣起門事事融攝也 義理
004_0726_a_05L展轉 論之又論 則雖歸一致 觀行得道
004_0726_a_06L門中 意有親疎 請捨諸議論 默而思之
004_0726_a_07L又他處所述成佛之義 曰先悟毘盧法
004_0726_a_08L界 後修普賢行海 明毘盧法界 則廣陳
004_0726_a_09L緣起門中事事無碍之相 乃曰先須起
004_0726_a_10L想觀之 若不起想 則失佛果無碍圓德
004_0726_a_11L此大不然 何得佛果圓德 因妄想而現
004_0726_a_12L若因想而現者 是無常法也 經不云乎
004_0726_a_13L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
004_0726_a_14L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碍 若對
004_0726_a_15L下劣人 未能返照自心佛智發明者 勸
004_0726_a_16L令存想 仰信不退 亦得也 此論之意
004_0726_a_17L則不然 只令大心凡夫 返照自心根本
004_0726_a_18L普光明智一眞法界之道 則便悟盧舍
004_0726_a_19L那佛不動智佛等 十方諸佛 雖有名號
004_0726_a_20L差殊 依正莊嚴各別 皆是自心普光明
004_0726_a_21L智之相用 俱非外物也 以自心普光明
004_0726_a_22L智 量同虛空法界 無有一佛 不從本
004_0726_a_23L智而起 無有一衆生 不從本智而生
004_0726_a_24L故知佛及衆生 依智幻生 依智幻住

004_0726_b_01L生無所從 滅無所至也 故論云 達自
004_0726_b_02L心境 自他普眞則普見衆生心 自心如
004_0726_b_03L來心及身 同一體相 皆如幻相 不見
004_0726_b_04L生住滅壞相則近 迷此別求則遠 如是
004_0726_b_05L之法 如經廣明 又論主頌第六張
004_0726_b_06L佛是衆生心裏佛 隨自根堪無異物 欲
004_0726_b_07L知一切諸佛源 悟自無明本是佛 將此
004_0726_b_08L頌意 字細思看 可以知之 今日觀心
004_0726_b_09L之士 悟自無明所成果智 卽理佛卽事
004_0726_b_10L佛卽自佛卽他佛卽因佛卽果佛 故云
004_0726_b_11L初水後水一性水 因佛果佛一性佛 旣
004_0726_b_12L云佛是衆生心裏佛 隨自根堪無異物
004_0726_b_13L當知已成果智盧舍那佛 十身相海 全
004_0726_b_14L是自心普光明智佛 但隨根所堪 現似
004_0726_b_15L外相 依正莊嚴 本非外物也 以自心
004_0726_b_16L普光明智 量同法界虛空界 相用自在
004_0726_b_17L能一能多 能大能1)小 能生能佛 能自
004_0726_b_18L能他 能現能隱 能卷能舒 能逆能順
004_0726_b_19L能善能惡 能染能淨 是不思議大光明
004_0726_b_20L藏 含攝諸法 爲萬化之源 當知盧舍
004_0726_b_21L那佛 從凡夫地 始自發心 行菩薩道
004_0726_b_22L至於果地 所有大悲大智大願 一一念
004_0726_b_23L一一行一一法一一時一一處 皆是自
004_0726_b_24L心普光明智之運爲也 以普光明智 廓

004_0726_c_01L徹虛明 靈妙無方 大用自在 法爾恒
004_0726_c_02L然 纔有一法緣生 無非自心性起功德
004_0726_c_03L以摠別同異成壞 同時自在故 以智照
004_0726_c_04L之可見 情識思而不知 又以自心內
004_0726_c_05L諸佛普光明智 普照一切衆生 則衆生
004_0726_c_06L相卽如來相 衆生語卽如來語 衆生
004_0726_c_07L心卽如來心 乃至治生產業工巧技藝
004_0726_c_08L皆是如來普光明智運爲之相用 都無
004_0726_c_09L別異也第七張 但是衆生 自業自誑
004_0726_c_10L自見是凡是聖 是自是他 是因是果 是
004_0726_c_11L染是淨 是性是相等 自生分別 自生
004_0726_c_12L退屈 非由普光明智 故作如是 若能
004_0726_c_13L發勇猛心 悟自無明 本神本眞 無功
004_0726_c_14L大用恒然之法 則便是諸佛不動智 故
004_0726_c_15L論主以大悲心 叮嚀之曰 以一切衆生
004_0726_c_16L本從諸佛根本智生 還以根本普光明
004_0726_c_17L智 爲發菩提心之初也 又云 欲知一
004_0726_c_18L切諸佛源 悟自無明本是佛 何有智者
004_0726_c_19L得聞先聖如是懇苦之言 而不生信 亦
004_0726_c_20L不觀自心 談論終日 虛過一生耶

004_0726_c_21L
問聞汝所說 甚深難思 然只是同體之
004_0726_c_22L義 無異體之義也 所以然者 現今十
004_0726_c_23L界依正染淨緣起 歷然差別故 自他相
004_0726_c_24L「小」作「少」{丙}

004_0727_a_01L續各異也 何得以已成果智盧舍那佛
004_0727_a_02L一往將爲自佛耶 不若常徒所論盧舍
004_0727_a_03L那果智所依理 與衆生生滅八識所依
004_0727_a_04L理一體故 隨所依理 在不修衆生心中
004_0727_a_05L作因作果也

004_0727_a_06L
答前已論之 但息心無諍 虛懷內照
004_0727_a_07L成辦妙果爲要 何更問耶 旣以1)伸問
004_0727_a_08L吾更言之 若論緣起門中融攝之義 則
004_0727_a_09L誠如所難 今此論主旨趣者 爲頓悟佛
004_0727_a_10L智 大心凡夫 直示諸佛普光明智果海
004_0727_a_11L一眞法界之道 於離言中 不得已而說
004_0727_a_12L也 若如言執之 則同中無異 異第八
004_0727_a_13L
中無同 言自則非他 言他則非自
004_0727_a_14L也 若得意會之則即同卽異 卽自卽
004_0727_a_15L他也 今爲得意會之者 說具異相之同
004_0727_a_16L相 具他佛之自心佛也 然且約今時頓
004_0727_a_17L悟者 圓照法界自心之境 本具自他 凡
004_0727_a_18L聖因果 說自心普光明智佛果耳 究竟
004_0727_a_19L非同非異 非自非他 以離言智境界故
004_0727_a_20L汝若執現今凡聖相續各別之見 云自
004_0727_a_21L佛他佛同相異相 不可混濫 則宛是遍
004_0727_a_22L計 情執未忘 何時得入生佛圓具同異
004_0727_a_23L自在 本智之境界耶 若唯論因果門
004_0727_a_24L口諍終日則可矣 若依觀行門 速證菩

004_0727_b_01L提 透脫塵勞 廣度群迷 續佛壽命者
004_0727_b_02L恒以自己一心 融會凡聖因果依正差
004_0727_b_03L別 其中具六相義 非情識知 後當更明
004_0727_b_04L此是經論要旨 千聖通宗也 如來出現
004_0727_b_05L品 不云乎 菩薩摩訶薩 聞此法已 卽
004_0727_b_06L能以大觀察 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 卽
004_0727_b_07L能以善根廻向智 普入如是法 不入而
004_0727_b_08L入 不於一法而有攀緣 恒以一法 觀
004_0727_b_09L一切法 佛子 菩薩摩訶薩 成就如是
004_0727_b_10L功德 少作功力 得無師自然智 又經
004_0727_b_11L云 森羅及萬像 一法之所印 賢首國
004_0727_b_12L師云 言一法者 所謂一心也 是心卽
004_0727_b_13L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卽是一法界大
004_0727_b_14L摠相法門體 唯依妄念 而有差別 若
004_0727_b_15L離妄念 唯一眞如 故言海印三昧也
004_0727_b_16L海印者 眞如本覺也第九張 妄盡心
004_0727_b_17L澄 萬像齊現 猶如大海 因風起浪 若
004_0727_b_18L風止息 海水澄淸 無像不現 故云海
004_0727_b_19L印三昧也 若但論於一衆生心中 具明
004_0727_b_20L三大攸同 始本不二之義 則如起信論
004_0727_b_21L所明曰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卽
004_0727_b_22L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於此心 顯示
004_0727_b_23L摩訶衍義等 若論於一衆生心中 具明
004_0727_b_24L生佛互融 因果同時之義 則如華嚴論

004_0727_c_01L主所明曰 佛是衆生心裏佛 隨自根堪
004_0727_c_02L無異物 欲知一切諸佛源 悟自無明本
004_0727_c_03L是佛 又如出現品偈云 佛智亦如是
004_0727_c_04L遍在衆生心 妄想之所纒 不覺亦不知
004_0727_c_05L諸佛大慈悲 令其除妄想 如是乃出現
004_0727_c_06L饒益諸菩薩 此是一一衆生心中 生佛
004_0727_c_07L互融恒然之義也 又論云 雖然安立十
004_0727_c_08L信及五位次第 畢竟成普賢行 因滿果
004_0727_c_09L終 時亦不移 普光明智 亦不異 此觀
004_0727_c_10L行及者了知 此十種信心 直至佛果
004_0727_c_11L普賢行滿以來 一時摠解 名爲信心也
004_0727_c_12L此是今日大心衆生 初發信心 因果同
004_0727_c_13L時也 審如上之義 華嚴起信所論一心
004_0727_c_14L三大之義 廣略開合 務機成異 皆是
004_0727_c_15L現今凡夫心中 含攝之義 但隨言敎
004_0727_c_16L終日諍論 增長我慢勝負之心 空過一
004_0727_c_17L生 不解返照 懃修梵行 可不慚愧乎
004_0727_c_18L先聖豈不知2)道所言法者 謂諸佛心
004_0727_c_19L豈不知*道佛智在菩薩心中乎 然不如
004_0727_c_20L是而第一○張叮嚀指衆生心者 使汝
004_0727_c_21L張口 終日諍論 不修觀行 還復沉淪
004_0727_c_22L耶 如有信根 三復思之

004_0727_c_23L
問向來所說 旣聞命矣 古今禪門達者
004_0727_c_24L「伸」作「申」{甲}{乙}「道」作「噵」{乙}次同

004_0728_a_01L見性成佛 豈非一分性淨之體 不具相
004_0728_a_02L用耶

004_0728_a_03L
答不然 汝豈不聞 永嘉眞覺大師 一宿
004_0728_a_04L曹溪 開悟本心作歌 其略曰 心鏡明
004_0728_a_05L鑒無礙 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像森羅影
004_0728_a_06L現中 一顆圓光非內外 一性圓通一切
004_0728_a_07L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004_0728_a_08L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
004_0728_a_09L性還共如來合 又英邵武 開悟本心
004_0728_a_10L作偈 其略曰 十方齊現一毛端 華藏
004_0728_a_11L重重帝網寒 又大慧禪師秉拂云 欲
004_0728_a_12L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 其
004_0728_a_13L理自彰 乃至須知微塵諸佛出世 降
004_0728_a_14L王宮坐道場 轉法輪降魔軍 度衆生入
004_0728_a_15L涅槃 摠不出這箇時節 諸人若信得
004_0728_a_16L及 無邊刹境 自他不隔於毫端 十世
004_0728_a_17L古今 始終不離於當念 如是等開悟
004_0728_a_18L本心 得見自心鏡內 帝網重重無盡法
004_0728_a_19L界者 禪門傳記中 不可勝數 昧者不
004_0728_a_20L知其源 不1)覽禪錄 亦不見華嚴大論
004_0728_a_21L之旨 故纔聞禪者說卽心卽佛 以謂不
004_0728_a_22L過性淨佛也 是大愚惑 非謂華嚴敎門
004_0728_a_23L說理未盡 但學者 滯在言敎義理分際
004_0728_a_24L未能忘義了心 速證菩提 所以達摩西

004_0728_b_01L第一一張來 欲令知月不在指 法是
004_0728_b_02L我心故 不立文字 以心傳心耳 是以
004_0728_b_03L禪門 只貴破執現宗 不貴繁辭義理施
004_0728_b_04L設故 所有破執言句 近於一分理性離
004_0728_b_05L言絶慮之義 昧者不知其義 每將相似
004_0728_b_06L語例 便謂同於頓敎 是大不然 設
004_0728_b_07L於華嚴無盡法界重玄法門 生於法愛
004_0728_b_08L解分未忘 亦爲所破也 台敎亦云 圓
004_0728_b_09L門生着 尙爲初敎所破 但性海果分
004_0728_b_10L是法界證處 不可預談 亦不是心思意
004_0728_b_11L解所及 故淸凉祖師亦云 圓音非扣而
004_0728_b_12L常演 果海離念而心傳 又云 佛證離
004_0728_b_13L言 是知禪門離念相傳 是頓證法界
004_0728_b_14L處也 決非頓敎中 不說法相 唯見眞
004_0728_b_15L性 一念不生 卽名爲佛也 何以知其
004_0728_b_16L然 禪有三玄門 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004_0728_b_17L三玄中玄 初體中玄門 引無邊刹境
004_0728_b_18L自他不隔於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
004_0728_b_19L於當念等 事事無碍法門 以爲初機悟
004_0728_b_20L入之門 此亦是言敎中 解分未忘 故以
004_0728_b_21L句中玄 無跡平常洒落言句 令其破執
004_0728_b_22L頓忘佛法知解也 此亦有洒落知見 洒
004_0728_b_23L落言句 故以玄中玄 良久默然 棒喝
004_0728_b_24L作用鍛鍊 當此之時 頓忘前來第二玄

004_0728_c_01L門洒落知見 洒落言句 故云得意忘言
004_0728_c_02L道易親 是謂頓證法界處也此中三玄 雖
非臨際本意

004_0728_c_03L且順古師之
意 明之

004_0728_c_04L
禪門 亦有爲初機下劣人 指示隨流妄
004_0728_c_05L染中 有性淨第一二張妙心 令其易
004_0728_c_06L解信入 信入然後 忘其解分 方爲親
004_0728_c_07L證 若不忘解分 坐在解脫深坑 不能
004_0728_c_08L於萬行緣起門中 轉身無滯故也 敎中
004_0728_c_09L亦有以性淨本覺 爲法界無碍緣起之
004_0728_c_10L源 如賢首國師所述 依華嚴奧旨 妄
004_0728_c_11L盡還源觀中 先標一體 謂自性淸淨圓
004_0728_c_12L明體 然此則是如來藏中 性淨之體
004_0728_c_13L從本已來 性自滿足 處染不垢 修治
004_0728_c_14L不淨 故云自性淸淨也 性體遍照 無
004_0728_c_15L幽不燭 故曰圓明也 煩惱覆之則隱 智
004_0728_c_16L慧了之則現 非生因之所生 唯了因之
004_0728_c_17L所了 起信論云 眞如自性 有大智慧
004_0728_c_18L光明義故 遍照法界義故 眞實識知義
004_0728_c_19L故 廣說如彼 故曰自性淸淨圓明體也
004_0728_c_20L二依前淨體 起於二用 一者海印森羅
004_0728_c_21L常住用 言海印者 眞如本覺也 妄盡
004_0728_c_22L心澄 萬像齊現 猶如海水澄淸 無像
004_0728_c_23L不現 起信論云 無量功德藏 法性眞
004_0728_c_24L「覽」作「鑒」{乙}

004_0729_a_01L如海 所以名爲海印三昧也 二者法界
004_0729_a_02L圓明自在用 是華嚴三昧也 謂廣修萬
004_0729_a_03L行 稱理成德 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故
004_0729_a_04L云法界圓明自在用也 三示三遍者 謂
004_0729_a_05L依前二用 一一用中普周法界 故云遍
004_0729_a_06L也 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 二者一塵出
004_0729_a_07L生無盡遍 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此明
004_0729_a_08L事事無碍也 據此賢首所立之義 如是
004_0729_a_09L二用三遍等 普周法界容融無碍之德
004_0729_a_10L第一三張從衆生心中 自性淸淨圓
004_0729_a_11L明體起也 若是華嚴所論一眞無障碍
004_0729_a_12L法界 定與衆生心中性淨本覺 其體各
004_0729_a_13L別 而賢首祖師 作是說者 則是誑誘盲
004_0729_a_14L聾妄語人矣 故知隨機設敎 廣略稍異
004_0729_a_15L其源一也 又義湘法師法界圖偈曰 法
004_0729_a_16L性圓融無二相 諸法不動本來寂 無名
004_0729_a_17L無相絶一切 證智所知非餘境 眞性甚
004_0729_a_18L深極微妙 不守自性隨緣成 一中一切
004_0729_a_19L多中一 一卽一切多卽一 一微塵中含
004_0729_a_20L十方 一切塵中亦如是 無量遠劫卽一
004_0729_a_21L念 一念卽是無量劫
此中首標法性
004_0729_a_22L圓融無二相 是賢首所謂自性淸淨圓
004_0729_a_23L明體也 亦是衆生 本有眞性 圓明淸
004_0729_a_24L淨 處染不垢 修治不淨 煩惱覆之則

004_0729_b_01L隱 智慧了之則現 非生因之所生 唯
004_0729_b_02L了因之所了者也 若人返照自心淸淨
004_0729_b_03L覺性 妄盡心澄 萬像齊現 猶如海
004_0729_b_04L水澄淸 無像不現 則名海印森羅常住
004_0729_b_05L用也 其餘法界圓明自在用 乃至三遍
004_0729_b_06L中 事事無碍 不離淸淨覺性 可知矣
004_0729_b_07L湘師所立法性圓融 無名無相 絶諸
004_0729_b_08L待對 唯證智所知非餘境界者 亦是
004_0729_b_09L親證自性本來湛寂離名絶相處 而爲
004_0729_b_10L事事無碍法界之源 豈以離言 同於頓
004_0729_b_11L敎耶

004_0729_b_12L
禪門宗師對機門中 權爲下根 雖有說
004_0729_b_13L示 隨染心中第一四張淸淨覺性 只
004_0729_b_14L令學者 返照自性爲要 不貴說理深淺
004_0729_b_15L也 若一言下 返照自性 頓忘言解則
004_0729_b_16L自心鏡內 十界依正緣起差別 煥然齊
004_0729_b_17L現 法界無碍緣起 於斯可見也 昧者
004_0729_b_18L徒標圓敎無障碍法界曰 禪者所論不
004_0729_b_19L過起信中 隨染性淨之義 亦不過一
004_0729_b_20L分理性離言絶相之義 皆是執滯言敎
004_0729_b_21L之跡 不知先聖隨機設敎 廣略雖異
004_0729_b_22L無不指歸一心耳 若能頓忘言敎施設
004_0729_b_23L義理分別 密室靜坐 虛襟澄慮 返照
004_0729_b_24L自心 得其淵源 則將現今一念性淨妙

004_0729_c_01L心 作隨染本覺亦得 作性淨本覺亦
004_0729_c_02L得 作無障碍法界亦得 作不動智佛
004_0729_c_03L亦得 作盧舍那佛亦得 卽理卽事卽
004_0729_c_04L自卽他 隨擧無妨也 故知起信 性淨
004_0729_c_05L本覺 賢首得之 則爲二用三遍之源 頓
004_0729_c_06L敎離言絶相 湘師證之 則亦爲性海果
004_0729_c_07L分 佛智所知之境 是知小根 如言執之
004_0729_c_08L則異 達士得意會之則同也 況今時大
004_0729_c_09L心凡夫 遇善友開示 能廻光返照 則曠
004_0729_c_10L劫已來無明住地煩惱 便爲諸佛普光
004_0729_c_11L明智 以衆生煩惱無明種種幻化 皆從
004_0729_c_12L如來普光明智之所生起故 今日返照
004_0729_c_13L全是自體 本非外物 如湛水生波 波
004_0729_c_14L全是水 花生空界 花全是空 曉公所
004_0729_c_15L謂寂照無明無不明 詎滅痴闇得慧明
004_0729_c_16L是也 如是開悟自心根本普光明智 則
004_0729_c_17L第一五張謂初心正覺佛也 論云以
004_0729_c_18L菩提妙智普印 邪思妄行 自無生處
004_0729_c_19L名爲正覺也

004_0729_c_20L
問今日凡夫悟心成佛者 是究竟耶 未
004_0729_c_21L究竟耶 若是究竟 何名初心 若未究
004_0729_c_22L竟 何名正覺

004_0729_c_23L
答今時具縛凡夫 於生死地面上 以日
004_0729_c_24L用中無明分別之種 便成諸佛根本普

004_0730_a_01L光明智 以諸佛根本智 與衆生無明之
004_0730_a_02L心 本一體故 所以今日凡夫 以根本智
004_0730_a_03L果海 爲初悟發心之源 若非頓悟自心
004_0730_a_04L煩惱性自離 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者
004_0730_a_05L何名於一佛乘圓頓門中 以果成信者
004_0730_a_06L也 論云以根本智 爲初發菩提心 以
004_0730_a_07L根本智圓故 時亦普徹 爲一切智之大
004_0730_a_08L體 成一切行之始終 生一切法之元始
004_0730_a_09L一切萬行智爲先導故 善知智海 一切
004_0730_a_10L行海 菩提心海 大慈大悲海 莫不由
004_0730_a_11L斯根本智果海而生也 三乘敎 置之於
004_0730_a_12L五位之後 一乘敎 置之於十信之初
004_0730_a_13L但衆生種性利鈍不同故 敎隨根立 此
004_0730_a_14L其證也 是知此一乘圓頓門假者 十
004_0730_a_15L信心初得根本智果海 非由十千劫歷
004_0730_a_16L修然後 至十信滿心明矣 論中但明一
004_0730_a_17L生功終 本無十千劫之文也 但初心凡
004_0730_a_18L夫會緣 方了自心根本普光明智 非由
004_0730_a_19L漸修功至然後悟也 故理智雖現 而多
004_0730_a_20L生習氣 念念猶侵 有爲有第一六張
004_0730_a_21L色心未殄 是謂十信凡夫爲解礙處也
004_0730_a_22L然以悟自無明本神本眞 無功大用恒
004_0730_a_23L然之法故 自修十信中方便止觀 任運
004_0730_a_24L功成 定慧圓明 便名發心住 梵行品云

004_0730_b_01L初發心時 卽得阿耨菩提者 當此1)
004_0730_b_02L也 入十住之後 以普光明智 恒處世
004_0730_b_03L間 隨根普應 敎化衆生 而無染著 悲
004_0730_b_04L智漸明 功行漸增 畢竟成普賢行 因
004_0730_b_05L滿果終 報得無量相好 無量莊嚴 如
004_0730_b_06L光如影 恒遍十方 非有非無 非常非
004_0730_b_07L斷 以大願大智自在用故 如是大用自
004_0730_b_08L在 不離初悟根本普光明智中恒然之
004_0730_b_09L行 以智體圓故 時亦不移 智亦不異
004_0730_b_10L於中鍊治習氣 悲智漸圓 昇進階級非
004_0730_b_11L無 然從初發心 以入無時智門故 雖
004_0730_b_12L至究竟位 初無移易也 如王寶印 一印
004_0730_b_13L文成 無前後也 任一切衆生 隨根同
004_0730_b_14L別 以六相義會通可見 昧者 約根本
004_0730_b_15L智 該收五位論 則不許漸修之行 是
004_0730_b_16L但知摠相者也 若約行解昇進階位漸
004_0730_b_17L次論 則不許時不移智不異 如王寶印
004_0730_b_18L一印文成 無前後之旨 是但信別相者
004_0730_b_19L也 皆由未離情見 理智不圓故也 論
004_0730_b_20L云入此初地六相法門者 乃至創始 具
004_0730_b_21L足凡夫 能發廣大願行 能趣入故 非
004_0730_b_22L是由因地前行解而來 意明設敎 備明
004_0730_b_23L修行滯障節級安危 然發心者 一時摠
004_0730_b_24L頓修 居一時一行第一七張之內 非是

004_0730_c_01L要從節級次第修來 以摠別同異成壞
004_0730_c_02L法 圓融可見 於此六字三對法中 一
004_0730_c_03L字有六 且約人身類之 餘可准知 如
004_0730_c_04L一人身 具足六相義 頭身手足眼耳鼻
004_0730_c_05L舌等用各別 是別相 全是一身一四大
004_0730_c_06L是摠相 一空無體 是同相 不廢如是
004_0730_c_07L無異性 頭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有殊
004_0730_c_08L是異相 頭身手足眼耳鼻舌等 共成一
004_0730_c_09L身 是成相 但隨無作緣有 各無自性
004_0730_c_10L無體無相 無生無滅 是壞相 又一切
004_0730_c_11L衆生 名爲摠相 愚智區分 名爲別相
004_0730_c_12L皆同佛智而有 名爲同相 隨執業異
004_0730_c_13L名爲異相 因所作業 受報得生 名爲
004_0730_c_14L成相 心無所依 業體無性 名爲壞相
004_0730_c_15L又十方報佛 名爲摠相 衆寶所嚴身土
004_0730_c_16L差別 名爲別相 同一法身 理智無二
004_0730_c_17L名爲同相 智隨行異 名爲異相 成就衆
004_0730_c_18L生 名爲成相 能所皆空 無得無證 名
004_0730_c_19L爲壞相 又以一智慧 該收五位 名爲
004_0730_c_20L摠相 行解昇進 名爲別相 同佛根本
004_0730_c_21L智 名爲同相 修差別智 名爲異相 成
004_0730_c_22L大菩提 具普賢行 名爲成相 智體無依
004_0730_c_23L用而不作 名爲壞相 又三世久劫差別
004_0730_c_24L「位」作「住」{丙}

004_0731_a_01L名爲別相 以智普觀在一刹那 名爲摠
004_0731_a_02L相 隨業長短 名爲異相 情亡見盡 長
004_0731_a_03L短時無 名爲同相 智無依住 名爲壞相
004_0731_a_04L應根與法 名爲成相
今時悟解普
004_0731_a_05L光明智之佛果 當第一八張於法界證
004_0731_a_06L處離言故 雖未預談 具約後修緣起門
004_0731_a_07L中論 則圓融行布二義相成 究竟未究
004_0731_a_08L竟二義相成 理佛事佛二義相成 他果
004_0731_a_09L自果二義相成 至於十住成佛 亦復如
004_0731_a_10L是 論云若於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果
004_0731_a_11L普光明智境界之上 存古立今 作遠近
004_0731_a_12L時分前後去來三世 有佛處無佛處 正
004_0731_a_13L法像法末法 及於十方三世諸佛 作舊
004_0731_a_14L佛新佛 淨土穢土等者 將知未能成信
004_0731_a_15L也 又云信因中 契諸佛果德 分毫不謬
004_0731_a_16L方名信心 心外有佛 不名爲信 名爲
004_0731_a_17L大邪見人也 又云初始發菩提心 以持
004_0731_a_18L根本智大圓明鏡 普照諸法 以是當知
004_0731_a_19L今時返照自性十信初心凡夫之位 具
004_0731_a_20L論如是難思果德也 以初發心時 無明
004_0731_a_21L住地煩惱 便爲諸佛不動智故 由願起
004_0731_a_22L行時 妄習雖未盡 全是根本智之運爲
004_0731_a_23L法隨緣 故云其智初以願興 乃至功終
004_0731_a_24L願滿 以普光明智 利衆生故 是知全

004_0731_b_01L是根本智之應用法 隨緣恒然之行也
004_0731_b_02L所有報化相用 是無功之智 大悲之
004_0731_b_03L行 任一切衆生所見 由願起行 慈善根
004_0731_b_04L力大小 緣起具相萬差 如光如影 隱現
004_0731_b_05L自在 如空中響 任物成音 非常無常
004_0731_b_06L心識所知境界 全是根本智之大用 所
004_0731_b_07L言普賢是差別智者 且約根本普光明
004_0731_b_08L智 擧體運爲之用言之 無第一九張
004_0731_b_09L先後 故云普光明智 量同法界虛空界
004_0731_b_10L無有中邊 體同一切衆生心 恒隨一切
004_0731_b_11L衆生 冝見何身 冝聞何法 十方世界
004_0731_b_12L恒同對現 而不失時 雖有如是從初發
004_0731_b_13L心 由願起行 乃至功終願滿 非是衆
004_0731_b_14L生心外之事 故云佛證衆生之體 用衆
004_0731_b_15L生之用 又云佛是衆生心裏佛 隨自根
004_0731_b_16L堪無異物 一切衆生 無明妄想 無別
004_0731_b_17L自性 全是十方諸佛三身四智之本源
004_0731_b_18L故云欲知一切諸佛源 悟自無明本是
004_0731_b_19L佛 以本智佛 自具三大性相理事之德
004_0731_b_20L故 但隨自業隱現有殊耳 衆生作惡
004_0731_b_21L惡是違用故 報得染分 依正差別 雖
004_0731_b_22L是違用 亦是本智中本惡用故 智之相
004_0731_b_23L用不減也 諸佛修善 報得藏嚴 善是
004_0731_b_24L順用故 相用湛然淸淨 雖是起行報

004_0731_c_01L得 亦是根本智中 本具善用故不增也
004_0731_c_02L然各隨自業善惡故 有淨穢苦樂差殊
004_0731_c_03L而其智之體相用 於染淨緣起 本無
004_0731_c_04L增減 恒常現露 理事無碍 生佛互融故
004_0731_c_05L今日悟解不動智佛果三身四智等頓圓
004_0731_c_06L十身十智 即三身
四智中 具德也
如六祖所說 故云三身
004_0731_c_07L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亦不妨後修報得
004_0731_c_08L也 此根本普光明智佛果 是生佛之體
004_0731_c_09L故 理事性相善惡染淨 俱圓俱泯 如
004_0731_c_10L曉公所立一大法身佛也 以智體本具
004_0731_c_11L三大故 非但性淨本覺理佛也 以智體
004_0731_c_12L本無第二○張十世遠近延促故 非當
004_0731_c_13L果攝在也 以根本智 是自心之佛故
004_0731_c_14L非他果在我也 故知賢首淸凉 所辨性
004_0731_c_15L起品中 佛智在衆生心之義 與長者論
004_0731_c_16L之旨稍異也 然若約緣起門中融攝之
004_0731_c_17L義論 則以衆生今日悟解普光明智中
004_0731_c_18L生佛圓融故 謂他果在我亦得 十世圓
004_0731_c_19L融故 謂當果自有亦得 以有隨染性淨
004_0731_c_20L故 謂生生自有亦得 然今日頓悟普
004_0731_c_21L光明智佛 非約圓融行布緣起門之所
004_0731_c_22L論 以法界證處 果豈預談 此中所論
004_0731_c_23L悟者 非先修而後悟故 是解悟也 雖
004_0731_c_24L是解悟 以頓發悟處故 卽不可說果

004_0732_a_01L分性海同也 又以一乘佛果 法爾在十
004_0732_a_02L信初心 非當果融攝之論也 若約後修
004_0732_a_03L緣起門中 功終願滿果德論之 又約
004_0732_a_04L本智體中圓三世事論之 則當果自有
004_0732_a_05L亦如彌勒樓閣中所現彌勒三世因果故
004_0732_a_06L論云智中 無三世古今內外遠近量故
004_0732_a_07L又以眞體圓 十世事交叅徹故 如是
004_0732_a_08L二義雖具 今日頓悟 的於初義 若約
004_0732_a_09L漸修緣起門 則十信初心先悟之後 勤
004_0732_a_10L修止觀 色心有漏摠盡 至住初定力
004_0732_a_11L已成 解礙摠亡 證悟入位 歷修十住
004_0732_a_12L十行十廻向十地 至等覺位 是修自業
004_0732_a_13L所見眞體中 所現自己三世因果及報
004_0732_a_14L佛境界等 如對目前 故論云 此敎是
004_0732_a_15L毗盧遮那報身所說 文殊師第二一張
004_0732_a_16L利 從祇園往覺城 轉其敎說 爲報身
004_0732_a_17L如來 是無盡莊嚴功德自受用身 非是
004_0732_a_18L凡夫人天三乘所覩 大心衆生 但聞其
004_0732_a_19L敎 不見其身 除爲如來加持得見 依
004_0732_a_20L自業力 不能得見 大心衆生於覺城東
004_0732_a_21L文殊師利所 具聞得敎 若也承敎修行
004_0732_a_22L一生功終 十方諸佛 如對目前 卽善
004_0732_a_23L財至慈氏樓閣中 所見佛境 是其㨾也

004_0732_a_24L圓頓成佛論第二二張

004_0732_b_01L
1)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秋能仁庵開刊移鎭
004_0732_b_02L雙溪寺

004_0732_b_03L刊記在附錄之末 編者移置于此處ㆍ甲本刊
004_0732_b_04L記如下「主上殿下壽萬歲 王妃殿下壽齊年 世
004_0732_b_05L子邸下壽千秋 施主女孝今保體 田近必兩主
004_0732_b_06L魯欣安兩主 女千德保體 比丘太衍保體 刻秩
004_0732_b_07L法浩 敬天 天元 校隱休 飯義和 熟太冏 惠
004_0732_b_08L峻 化主靈允 萬曆四十五年丁巳仲夏日黃延
004_0732_b_09L道松禾水甑開刊」
    1. 1){底}萬曆三十二年能仁庵開刊本 (東國大學校所藏) {甲}萬曆四十五年黃延道松禾水甑開刊本(中央國立圖書館所藏) {乙}刊年未詳(東國大學校所藏本) {丙}一九三七年上院寺刊 普照禪師語錄。
    2. 2)撰者名補入{編}。
    3. 3)「智」作「之」{丙}。
    4. 4)「拆」作「析」{乙}{丙}。
    5. 1)「密」作「蜜」{丙}。
    6. 1)「小」作「少」{丙}。
    7. 1)「伸」作「申」{甲}{乙}。
    8. 2)「道」作「噵」{乙}次同。
    9. 1)「覽」作「鑒」{乙}。
    10. 1)「位」作「住」{丙}。
    11. 1)刊記在附錄之末 編者移置于此處ㆍ甲本刊記如下「主上殿下壽萬歲 王妃殿下壽齊年 世子邸下壽千秋 施主女孝今保體 田近必兩主魯欣安兩主 女千德保體 比丘太衍保體 刻秩法浩 敬天 天元 校隱休 飯義和 熟太冏 惠峻 化主靈允 萬曆四十五年丁巳仲夏日黃延道松禾水甑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