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금강반야바라밀경오가해설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家解說誼)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五家解說誼卷下

ABC_BJ_H0114_T_003

007_0069_a_01L

007_0069_a_02L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7_0069_a_03L五家解說誼卷下

007_0069_a_04L2)得通 己和說誼

007_0069_a_05L
3)圭峯二別顯 於中文十 一捨命不
007_0069_a_06L如又二 一捨命福

007_0069_a_07L

007_0069_a_08L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007_0069_a_09L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
007_0069_a_10L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
007_0069_a_11L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
007_0069_a_12L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007_0069_a_13L
偈云以事及時大 福中勝福德 二信
007_0069_a_14L經福

007_0069_a_15L
若復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
007_0069_a_16L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爲人解說

007_0069_a_17L
說誼世人慳貪厚於地 寸絲施人
007_0069_a_18L尙爲難 況捨身命而行施 誰肯一
007_0069_a_19L念生其心 今捨身命日三時 施經
007_0069_a_20L多劫尙無厭 此事希奇絕無倫 聞
007_0069_a_21L之使人竪寒毛 今讃持經福勝彼
007_0069_a_22L信知此經爲無上 佛訶布施言爲
007_0069_a_23L劣 以其不能無所著 但能布施心

007_0069_b_01L無住 只此便是菩薩行

007_0069_b_02L
信經劣於持說 多命勝於前喩

007_0069_b_03L
4)六祖佛說末法之時 得聞此經 信
007_0069_b_04L心不逆 四相不生 即是佛之知見
007_0069_b_05L此人功德 勝前多劫捨身功德 百千
007_0069_b_06L萬德 不可譬喩 一念聞經 其福尙
007_0069_b_07L多 何況更能書寫受持讀誦 爲人解
007_0069_b_08L說 當知此人 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
007_0069_b_09L藐三菩提 所以種種方便 爲說如是
007_0069_b_10L甚深經典 俾離諸相 得阿耨多羅三
007_0069_b_11L藐三菩提 所得功德 無有邊際 盖
007_0069_b_12L緣多劫捨身 不了諸相本空 有能捨
007_0069_b_13L所捨心在 元未離衆生之見 如能聞
007_0069_b_14L經悟道 我人頓盡 言下即佛 將彼
007_0069_b_15L捨身有漏之福 比持經無漏之慧 實
007_0069_b_16L不可及 雖十方聚寶 三世捨身 不
007_0069_b_17L如持經四句之偈也

007_0069_b_18L
5)傅大士衆生及壽者 蘊上立虛名
007_0069_b_19L如龜毛不實 似兎角無形 捨身由妄
007_0069_b_20L識 施命爲迷情 詳論福比智 不及
007_0069_b_21L受持經

007_0069_b_22L
6)冶父人天福報即不無 佛法未夢見
007_0069_b_23L

007_0069_b_24L
說誼捨身時事兩不輕 人天福報

007_0069_c_01L孰敢先 然所作出於迷情 終感不
007_0069_c_02L如意事 若將經福論相去 十萬八
007_0069_c_03L千未是遠

007_0069_c_04L
初中後發施心同 功德無邊算莫窮

007_0069_c_05L爭似信心心不立 一拳打透7)大虛空

007_0069_c_06L
說誼三時捨身福無邊 爭似聞經
007_0069_c_07L一念信 一念了達無生佛 其量恢
007_0069_c_08L恢大如空 更把虛空令粉碎 人天
007_0069_c_09L福報不堪論

007_0069_c_10L
圭峯二餘乘不測

007_0069_c_11L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
007_0069_c_12L可稱量無邊功德

007_0069_c_13L
偈云非餘者境界 無著云 不可思議
007_0069_c_14L者 唯自覺故 不可稱量者 無有等
007_0069_c_15L及勝故

007_0069_c_16L
六祖持經之人 心無我所 無我所故
007_0069_c_17L即是佛心 佛心功德 無有邊際 故
007_0069_c_18L言不可稱量也

007_0069_c_19L
圭峯三依大心說

007_0069_c_20L
如來爲發大乘者說 爲發㝡上乘者說

007_0069_c_21L題名及撰者名補入{編}此左側行間有「金剛
007_0069_c_22L般若波羅蜜經下」編者除之
「圭峯」下有「曰」
007_0069_c_23L(以下至卷末次同){庚}
「六祖」下有「曰」(以
007_0069_c_24L下至卷末次同){庚}
「傅大士」下有「曰」(以下
007_0069_c_25L至卷末次同){庚}
「冶父」下有「曰」(以下至卷
007_0069_c_26L末次同)庚
「大」作「太」庚

007_0070_a_01L
說誼是經德難量 獨爲上智說

007_0070_a_02L
最上者 一佛乘也

007_0070_a_03L
六祖大乘者 智慧廣大 善能建立一
007_0070_a_04L切法 取上乘者 不見垢法可猒 不
007_0070_a_05L見淨法可求 不見衆生可度 不見涅
007_0070_a_06L槃可證 不作度衆生之心 亦不作不
007_0070_a_07L度衆生之心 是名最上乘 亦名一切
007_0070_a_08L智 亦名無生忍 亦名大般若 有人
007_0070_a_09L發心 求無上道 聞此無相無爲甚深
007_0070_a_10L之法 聞已即便信解受持 爲人解說
007_0070_a_11L令其深悟 不生毁謗 得大忍力 大
007_0070_a_12L智慧力 大方便力 即能流通此經

007_0070_a_13L
冶父如斬一握絲 一斬一切斷

007_0070_a_14L
說誼此經令人斷障 則如斬一握
007_0070_a_15L絲 一斬一切斷 令人成德 則如
007_0070_a_16L染一縷絲 一染一切染

007_0070_a_17L
一拳打倒化城關 一脚趯翻玄妙寨
007_0070_a_18L南北東西信步行 休覓大悲觀自在
007_0070_a_19L大乘說最上說 一棒一條痕 一掌一
007_0070_a_20L握血

007_0070_a_21L
說誼摑倒化城踏玄關 闊步如來
007_0070_a_22L廣大刹 旣能與佛同活計 大悲提
007_0070_a_23L接更何求 大乘說最上說 一棒可
007_0070_a_24L當五千部 一掌擊盡八萬門 只此

007_0070_b_01L已成多事在 何更喃喃話葛藤 一
007_0070_b_02L條痕一握血 乾坤失色 日月無光

007_0070_b_03L
圭峯四具德能傳

007_0070_b_04L
若有人 能受持讀誦 廣爲人說 如來
007_0070_b_05L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007_0070_b_06L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
007_0070_b_07L等 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007_0070_b_08L

007_0070_b_09L
說誼此經旣爲上智說來 若人持
007_0070_b_10L說 此必上智 得佛知見 荷擔菩
007_0070_b_11L提必無疑矣

007_0070_b_12L
成就等者 偈云滿足無上界 荷擔者
007_0070_b_13L1)著云 肩負菩提重擔故

007_0070_b_14L
六祖上根之人 聞此深經 得悟佛意
007_0070_b_15L持自心經 見性究竟 復能起利他之
007_0070_b_16L行 爲人解說 令諸學者 自悟無相
007_0070_b_17L之理 得見本性如來 成無上道 當
007_0070_b_18L知說法之人所得功德 無有邊際 不
007_0070_b_19L可稱量 聞經解義 如敎修行 復能
007_0070_b_20L廣爲人說 令諸衆生得悟 修行無相
007_0070_b_21L無著之行 以能行此行 即有大智慧
007_0070_b_22L光明 出離塵勞 雖離塵勞 不作離
007_0070_b_23L塵勞之念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007_0070_b_24L提 故名荷擔如來 當知持經之人

007_0070_c_01L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007_0070_c_02L
冶父擘開泰華手 須是2)巨靈神

007_0070_c_03L
說誼荷擔佛菩提 須是介中人

007_0070_c_04L
堆山積岳來 一一盡塵埃 眼裏瞳人
007_0070_c_05L碧 胷中氣若雷 出邊沙塞靜 入國
007_0070_c_06L貫英才 一片寸心如海大 波濤幾見
007_0070_c_07L去還來

007_0070_c_08L
說誼若是介中人 無理不窮 無事
007_0070_c_09L不通 直令虛空粉碎 大地平沈
007_0070_c_10L假使十方諸佛 同時興現 種種神
007_0070_c_11L變 此人面前 盡成塵埃 爲甚如
007_0070_c_12L此 拈槌竪拂 他亦不顧 語言三
007_0070_c_13L昧 他亦不聞 眼光爍破三千界
007_0070_c_14L裏有瞳睛碧眸寒 胷次洒落渾忘
007_0070_c_15L世 中有雷霆氣宇新 外應衆緣隨
007_0070_c_16L處寂 內冥一寂應無虧 肚裏恢恢
007_0070_c_17L如海大 一任千差有與無

007_0070_c_18L
圭峯五樂小不堪

007_0070_c_19L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著我見
007_0070_c_20L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於此經 不能聽
007_0070_c_21L受讀誦 爲人解說

007_0070_c_22L
說誼因甚道此經爲發大乘者說
007_0070_c_23L爲發最上乘者說 乃至云如是人
007_0070_c_24L「著」作「着」{庚}「巨」作「臣」{甲}{乙}{丁}

007_0071_a_01L等 即爲荷擔阿耨菩提 此經直示
007_0071_a_02L大人境界 非是小根小智所能堪
007_0071_a_03L任故也

007_0071_a_04L
六祖樂小法者 爲二乘聲聞人樂小
007_0071_a_05L果 不發大心 以不發大心故 即於
007_0071_a_06L如來深法 不能受持讀誦 爲人解說

007_0071_a_07L
冶父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
007_0071_a_08L之智

007_0071_a_09L
說誼此經以智立體 念念無生 以
007_0071_a_10L行起用 繁興無際 此乃文殊普賢
007_0071_a_11L大人境界 非小根小智所能掛懷
007_0071_a_12L1)伊麽則非智無以窮其體 非仁無
007_0071_a_13L以盡其用 依此而修者 可謂行悲
007_0071_a_14L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007_0071_a_15L
不學英雄不讀書 波波役役走長途
007_0071_a_16L娘生寶藏無心用 甘作無知餓死夫
007_0071_a_17L爭恠得別人

007_0071_a_18L
說誼能文能武世第一 免見人間
007_0071_a_19L貧賤苦 仁智於人亦如然 習來能
007_0071_a_20L得免沈淪 如今仁智兩不習 故於
007_0071_a_21L迷途長匍匐 德性寶藏雖然在 不
007_0071_a_22L解用 自取竛竮苦 旣然自取 歸
007_0071_a_23L咎何人

007_0071_a_24L
圭峯六所在如塔

007_0071_b_01L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
007_0071_b_02L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即
007_0071_b_03L爲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2)
007_0071_b_04L香 而散其處

007_0071_b_05L
說誼此經從來 無處不在 只因埋
007_0071_b_06L塵不顯 人不得知 唯有大智人
007_0071_b_07L破塵擎來 廣爲人說 此有此經之
007_0071_b_08L處也 此是人天眼 人天所應供

007_0071_b_09L
六祖若人口誦般若 心行般若 在在
007_0071_b_10L處處 常行無爲無相之行 此人所在
007_0071_b_11L之處 如有佛塔 感得一切人天 各
007_0071_b_12L持供養 作禮恭敬 與佛無異 能受
007_0071_b_13L持經者 是人心中 自有世尊 故云
007_0071_b_14L如佛塔廟 當知是人 所作福德 無
007_0071_b_15L量無邊

007_0071_b_16L
傅大士所作依他性 脩成功德林 終
007_0071_b_17L無趣寂意 唯有濟羣心 行悲悲廣大
007_0071_b_18L用智智能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詎能
007_0071_b_19L

007_0071_b_20L
冶父鎭州蘿蔔 雲門胡餅

007_0071_b_21L
說誼供養此經 以何爲供養具 鎭
007_0071_b_22L州蘿蔔 雲門胡餅 僧問雲門 如
007_0071_b_23L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門云胡餅 開
007_0071_b_24L先暹和尙擧此話云 如今二百員

007_0071_c_01L衲子 東京西洛 出一叢林 入一
007_0071_c_02L道場 到處嫌冷愛熱 喫却多少了
007_0071_c_03L也 還有一人識得雲門胡餅也未
007_0071_c_04L山僧不是壓良爲賤 敢道未識得
007_0071_c_05L在 何故 山僧二十年前 藏在衣
007_0071_c_06L鉢下 鬼神亦不能知 你這一際漢
007_0071_c_07L向甚麽處摸 (扌+索) 若也不信 今日普
007_0071_c_08L將供養大衆 遂拈起柱杖 畫一
007_0071_c_09L圓相云 好手底拈取 復云收 須
007_0071_c_10L知所以爲供養具 始得 此一枚胡
007_0071_c_11L餅 非但可以供養一衆 亦可以供
007_0071_c_12L養十方諸佛 亦可以供養六途含
007_0071_c_13L靈 作麽生供養 鎭州一頭蘿蔔
007_0071_c_14L天下老和尙 呑吐來呑吐去 雲門
007_0071_c_15L一枚胡餅 天下衲僧 咬嚼來咬嚼
007_0071_c_16L去 苟知呑吐咬嚼 早已供養了也

007_0071_c_17L
與君同步又同行 起坐相將歲月長

007_0071_c_18L渴飮飢飡常對面 不須回首更思量

007_0071_c_19L
說誼只如供養底一卷經 向什麽
007_0071_c_20L處看 一切時處 覿面相呈 擬議
007_0071_c_21L思量 對面千里

007_0071_c_22L
宗鏡布施千萬億劫之身 福深於海
007_0071_c_23L爲發最上乘者說 擔重如山 慶快撩
007_0071_c_24L「伊麽」作「然」{戊}「華」作「花」{庚}

007_0072_a_01L起便行 且請依然放下然當
作前
何故 大
007_0072_a_02L力量人元不動 等1)閑抹過上頭關

007_0072_a_03L
說誼舍身之福 深則深矣 於此上
007_0072_a_04L乘 了沒交涉 菩提重擔 撩起便
007_0072_a_05L行 快則快矣 且請依前放下 爲
007_0072_a_06L甚如此 若是大力量人 不肯聽他
007_0072_a_07L最上乘說 踏斷千差 直過那邊

007_0072_a_08L
2)倒握吹毛掃異蹤 頓令心地盡開通

007_0072_a_09L鋒芒獨露毗盧頂 凡聖齊敎立下風

007_0072_a_10L
說誼倒握一柄吹毛 掃盡千差萬
007_0072_a_11L別 頓令心地 豁然開通 毗盧頂
007_0072_a_12L上 鋒芒獨露 威光赫赫 萬目皆
007_0072_a_13L喪 所以凡聖立在下風

007_0072_a_14L
圭峯七轉罪爲佛

007_0072_a_15L

007_0072_a_16L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007_0072_a_17L
復次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
007_0072_a_18L此經 若爲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
007_0072_a_19L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007_0072_a_20L即爲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_0072_a_21L
說誼爲人輕賤 明無我人 大率有
007_0072_a_22L我人者 只欲爲人之上 不欲爲人
007_0072_a_23L之下 達無我人者 貴之不喜 賤
007_0072_a_24L之不怒 能下心於一切衆生 甘爲

007_0072_b_01L人之下也 由是昔年忍辱仙人 爲
007_0072_b_02L歌利割截 不輕菩薩 爲四衆打罵
007_0072_b_03L此皆輕賤之事 初無瞋恨之心 故
007_0072_b_04L知爲人輕賤之事 乃達無我人者
007_0072_b_05L之所爲也 苟達無我 則爲人輕賤
007_0072_b_06L猶爲法樂 法無彼此 見起我人
007_0072_b_07L因有我人 起業造罪 罪業相形
007_0072_b_08L障菩提路 欲成菩提 先除罪業
007_0072_b_09L欲除罪業 先斷我人 若聞經解義
007_0072_b_10L達無我理 又能修行無我之行 更
007_0072_b_11L不造生死之業 則罪根永除 故縱
007_0072_b_12L有先世無量罪業 即同冰消瓦解
007_0072_b_13L當成無上佛果菩提 故云若善男
007_0072_b_14L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爲人
007_0072_b_15L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即爲消滅
007_0072_b_16L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雖然
007_0072_b_17L受持讀誦此經 若貪名聞利養 不
007_0072_b_18L能生淨信心 亦不能知無我理 行
007_0072_b_19L無我行 則塵勞業用 依舊熾然
007_0072_b_20L非唯不能轉罪成佛 亦乃未免當
007_0072_b_21L墮惡途

007_0072_b_22L
輕賤者 捴包 於中或打或罵 故隋
007_0072_b_23L譯云 輕賤甚輕賤 無著云 此毁辱
007_0072_b_24L有無量門 故復云甚輕賤 當得菩提

007_0072_c_01L者 罪滅故

007_0072_c_02L
六祖佛言持經之人 合得一切天人
007_0072_c_03L恭敬供養 爲多生有重業障故 今生
007_0072_c_04L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 常被
007_0072_c_05L人輕賤 不得人恭敬供養 自以受持
007_0072_c_06L經典故 不起人我等相 不問寃親
007_0072_c_07L常行恭敬 心無惱恨 蕩然無所計較
007_0072_c_08L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 曾無退轉 以
007_0072_c_09L能如是修行 故得從無量劫 以至今
007_0072_c_10L生 所有極重惡障 悉皆消滅 又約
007_0072_c_11L理而言 先世者 即是前念妄心 今
007_0072_c_12L世者 即是後念覺心 以後念覺心
007_0072_c_13L輕賤前念妄心 妄不能住 故云先世
007_0072_c_14L罪業 即爲消滅 妄念旣滅 罪業不
007_0072_c_15L成 即得菩提也

007_0072_c_16L
傅大士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 暫
007_0072_c_17L彼人輕賤 轉重復還輕 若了依他起
007_0072_c_18L能除徧計情 常依般若觀 何慮不圓
007_0072_c_19L

007_0072_c_20L
冶父不因一事 不長一智

007_0072_c_21L
說誼無我不造業 斷障成菩提 全
007_0072_c_22L承受持經力 伊麽則不因了得一
007_0072_c_23L大事 不能證之一切智

007_0072_c_24L「閑」作「間」{庚}「倒」上有「頌曰」{庚}

007_0073_a_01L
讃不及毁不及 若了一萬事畢 無欠
007_0073_a_02L無餘若1)大虛 爲君題作波羅蜜

007_0073_a_03L
說誼此一大事 釋梵諸天 稱讃不
007_0073_a_04L及 天魔外道 毁謗無門 若能了
007_0073_a_05L得一大事 諸佛祖神通機用 百千
007_0073_a_06L三昧 無量妙義 只向一念間 了
007_0073_a_07L畢無餘 此一大事 無名字相 無
007_0073_a_08L迷悟相 圓同大虛 無欠無餘 只
007_0073_a_09L爲未了底人 施設文字言詞

007_0073_a_10L
圭峯八超事多尊 論云示現速證菩
007_0073_a_11L提法故 於中文二 一供佛多中全具
007_0073_a_12L

007_0073_a_13L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於然
007_0073_a_14L燈佛前 得値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
007_0073_a_15L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007_0073_a_16L
那由他者 十億爲洛2)叉 十洛叉爲
007_0073_a_17L俱胝 十俱胝爲那由他

007_0073_a_18L
傅大土如來說那由 那由幾劫中 我
007_0073_a_19L人衆生壽 壽者盡俱空 若悟菩提道
007_0073_a_20L道者盡通同 二體俱實際 際度出凡
007_0073_a_21L

007_0073_a_22L
圭峯二持經多中少分福

007_0073_a_23L
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007_0073_a_24L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

007_0073_b_01L不及一 千萬億分 乃至筭數譬喩 所
007_0073_b_02L不能及

007_0073_b_03L
說誼佛不外求 只向心覔 若欲見
007_0073_b_04L佛 唯須內照 承事諸佛 福則不
007_0073_b_05L無 然亦未免向外馳求 一念聞經
007_0073_b_06L能生淨信 即自見性 直了成佛
007_0073_b_07L所以供佛不及持經

007_0073_b_08L
六祖供養恒沙諸佛 施寶滿三千界
007_0073_b_09L捨身如微塵數種種福德 不及持經
007_0073_b_10L一念 悟無相理 息希望心 遠離衆
007_0073_b_11L生顚倒知見 即到波羅彼岸 永出三
007_0073_b_12L塗苦 證無餘涅槃

007_0073_b_13L
傅大士然燈未敎化 呼爲在佛前 得
007_0073_b_14L値河沙聖 供養不爲難 末法難調製
007_0073_b_15L開經暫展看 斯人生斷見 萬劫自安
007_0073_b_16L

007_0073_b_17L
冶父功不浪施

007_0073_b_18L
說誼持經一念圓證 直了成佛 所
007_0073_b_19L以功不浪施

007_0073_b_20L
億千供佛福無邊 爭似常將古敎看
007_0073_b_21L3)紙上邊書黑字 請君開眼目前觀
007_0073_b_22L風寂寂水漣漣 謝家人祗在魚船他本
謝家

007_0073_b_23L人在釣
魚船

007_0073_b_24L
說誼要識古敎在處麽 似海之深

007_0073_c_01L如山之高 要識古敎文彩麽 煦日
007_0073_c_02L發生鋪地錦 無紋印字錦上舒 請
007_0073_c_03L君大開娘生眼 十二時中常照了
007_0073_c_04L常照了 內外無侵眞境現 一人獨
007_0073_c_05L擅其中事 又古敎者 以迹言之
007_0073_c_06L則古佛能詮之敎也 以理言之 則
007_0073_c_07L學人一卷經也 此一卷經 佛祖相
007_0073_c_08L傳底法印 衆生本有底一著子 其
007_0073_c_09L來無始 故云古敎 白紙上邊書黑
007_0073_c_10L字者 經卷本具文彩也 白屬偏
007_0073_c_11L自性隨緣二用也 黑屬正 寂滅一
007_0073_c_12L體也 請君開眼目前觀者 勸令諸
007_0073_c_13L人不離日用 轉一大經卷也 風寂
007_0073_c_14L寂云云 若轉得一大經卷 則外而
007_0073_c_15L境風自寂 內而智水澄淸 隨緣任
007_0073_c_16L眞 逐處逍遙 一似虛舟駕浪 自
007_0073_c_17L東自西 隨高隨下也 又風寂寂云
007_0073_c_18L云 謂釣得錦鱗時也 合風停而水
007_0073_c_19L面漣漣 觀照實相時也 宜淸忘而
007_0073_c_20L智水澄澄 船爲釣魚之具 敎爲悟
007_0073_c_21L眞之法 悟眞者 專心悟眞之法
007_0073_c_22L則必有悟眞之期 釣魚者 只在釣
007_0073_c_23L魚之船 則必有釣魚之時也

007_0073_c_24L「大」作「太」{庚}「叉」底本作「义」{編}者改書
007_0073_c_25L爲「叉」前後倣此
「紙」作「紙」{戊}{庚}

007_0074_a_01L
圭峯九具聞則疑

007_0074_a_02L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後末世
007_0074_a_03L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
007_0074_a_04L者 或有人聞 心即狂亂 狐疑不信

007_0074_a_05L
六祖佛言末法衆生 德薄垢重 嫉妬
007_0074_a_06L彌深 衆聖潜隱 邪見熾盛 於此時
007_0074_a_07L中 如有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
007_0074_a_08L經 圓離諸相 了無所得 念念常行
007_0074_a_09L慈悲喜捨 謙下柔和 究竟成就無上
007_0074_a_10L菩提 或有聲聞小見 不知如來正法
007_0074_a_11L常在不滅 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007_0074_a_12L有人能成就無相心 行無相行 得阿
007_0074_a_13L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則心生驚怖 狐
007_0074_a_14L疑不信

007_0074_a_15L
傅大士了妄心明遣 無爲業漸離 狂
007_0074_a_16L迷心境滅 1)凡夫盡捴袪 經中稱末
007_0074_a_17L世 狐疑且自迷 性慧脩眞實 只此
007_0074_a_18L是菩提

007_0074_a_19L
圭峯十捴結幽邃

007_0074_a_20L
須菩提 當知 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
007_0074_a_21L亦不可思議

007_0074_a_22L
說誼廣讃持經說經之功德 不可
007_0074_a_23L得而思議 乃云所得功德 我若具
007_0074_a_24L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

007_0074_b_01L不信 乃至云果報亦不可思議 聞
007_0074_b_02L經不信受 良藥現前不知服 果報
007_0074_b_03L不思議 服來平地便升仙

007_0074_b_04L
無著云 此顯示彼福體及果不可測
007_0074_b_05L量故

007_0074_b_06L
六祖是經義者 即是無著無相行 云
007_0074_b_07L不可思議者 讃歎無著無相行 能成
007_0074_b_08L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007_0074_b_09L
傅大士果報分明在 善惡分兩枝 末
007_0074_b_10L法難調製 妄經失路迷 狐疑生斷見
007_0074_b_11L脩即是便宜 覺悟無前後 成佛不爲
007_0074_b_12L

007_0074_b_13L
冶父各各眉毛眼上橫

007_0074_b_14L
說誼佛所說法 只說得眼上眉毛
007_0074_b_15L若是眼上眉毛 生而固有 誰獨且
007_0074_b_16L

007_0074_b_17L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冷暖自知 如
007_0074_b_18L魚飮水 何須他日待龍華 今朝先授
007_0074_b_19L菩提記

007_0074_b_20L
說誼旣皆同有 聞不信受怎麽 只
007_0074_b_21L爲大近難曉 雖然如是 飮啄隨時
007_0074_b_22L飢飽自知 伊麽則人人位同毗盧
007_0074_b_23L一一同居寂光 何待龍華記莂 舉
007_0074_b_24L足即是寂場 以本分論之 則理合

007_0074_c_01L如斯 若據今時論之 則此經如良
007_0074_c_02L藥 服來萬病消 超然作金仙 只
007_0074_c_03L是不肯下口 亦如忠言 信受自知
007_0074_c_04L非 能爲衆中尊 只是不肯信受
007_0074_c_05L唯有利根人 言下自知非 一聞能
007_0074_c_06L捴持 鯤鯨飮海水 位同大覺已
007_0074_c_07L極果更何疑 果報不思議 誠哉佛
007_0074_c_08L所說

007_0074_c_09L
宗鏡宿業緣墮惡報 今人賤而罪即
007_0074_c_10L消 供諸佛誦此經 功德勝而喩莫及
007_0074_c_11L只如無著無相底 還有果報也無 妄
007_0074_c_12L心滅盡業還空 直證菩提超等級

007_0074_c_13L惡因誰作罪誰招 眞性如空不動搖

007_0074_c_14L曠劫無明俱蕩盡 先天後地寂寥寥

007_0074_c_15L
圭峯第十一斷住脩降伏是我疑 佛
007_0074_c_16L敎我住脩降伏 兼不住前十重疑執
007_0074_c_17L過患 若無我者 誰人受敎 誰人住
007_0074_c_18L脩 誰人如此離過云云 亦云除微細
007_0074_c_19L執 故偈云 於內心修行 存我爲菩
007_0074_c_20L薩 此即障於心 違於不住道 斷之
007_0074_c_21L文二 初問

007_0074_c_22L

007_0074_c_23L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007_0074_c_24L「凡」上筆寫補入「愚」{乙}

007_0075_a_01L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
007_0075_a_02L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
007_0075_a_03L應住 1)云何降伏其心

007_0075_a_04L
二答文三 一若名菩薩必無我

007_0075_a_05L
佛告須菩提 2)若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
007_0075_a_06L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007_0075_a_07L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007_0075_a_08L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007_0075_a_09L
說誼滅度一切衆生 不同二乘 悲
007_0075_a_10L化含生 無一衆生滅度 智冥眞際
007_0075_a_11L不生於化 此當安住降心也

007_0075_a_12L
六祖須菩提問佛 如來滅後後五百
007_0075_a_13L歲 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_0075_a_14L心者 依何法而住 如何降伏其心
007_0075_a_15L佛言當發度脫一切衆生心 度脫一
007_0075_a_16L切衆生 盡得成佛已 不得見有一衆
007_0075_a_17L生是我度者 何以故 爲除能所心也
007_0075_a_18L除有衆生見也 亦除我見也

007_0075_a_19L
冶父有時因好月 不覺過滄洲

007_0075_a_20L
說誼駕起鐵船入海來 釣竿揮處
007_0075_a_21L月正明 性愛蟾光寒照影 滄溟過
007_0075_a_22L來渾不覺 更知道 途中却憶靑山
007_0075_a_23L事 終日行行不知行

007_0075_a_24L
若問云何住 非中及有無 頭無纎草

007_0075_b_01L盖 足不履閻浮 細似隣虛㭊 輕如
007_0075_b_02L蝶舞初 衆生滅盡知無滅 此是隨流
007_0075_b_03L大丈夫

007_0075_b_04L
說誼要識眞住處 非中及有無 脫
007_0075_b_05L然無所托 麤重淨無痕 靑山留不
007_0075_b_06L得 紫陌豈能容 化生而無化 隨
007_0075_b_07L流大丈夫

007_0075_b_08L
圭峯二若有我相非菩薩

007_0075_b_09L
何以3)故 若菩薩 有我相人相衆生相
007_0075_b_10L壽者相 即非菩薩

007_0075_b_11L
六祖菩薩若見有衆生可度 即是我
007_0075_b_12L相 有能度衆生心 即是人相 謂涅
007_0075_b_13L槃可求 即是衆生相 見有涅槃可證
007_0075_b_14L即是壽者相 有此四相 即非菩薩也

007_0075_b_15L
圭峯三能所俱寂是菩提

007_0075_b_16L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 發阿耨
007_0075_b_17L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007_0075_b_18L
說誼因甚道要須不生於化 若謂
007_0075_b_19L我能度生 我是發心者 我人競作
007_0075_b_20L能所紛然 即非菩薩 我能我是
007_0075_b_21L因甚道非菩薩 實際理地 曾無伊
007_0075_b_22L麽事 我人頓盡 能所俱寂 方與
007_0075_b_23L實際 相應去在

007_0075_b_24L
六祖有法者 我人衆生壽者四法也

007_0075_c_01L若不除四法 終不得菩提 若言我不
007_0075_c_02L發菩提心者 亦是我人等法 我人等
007_0075_c_03L法 即是煩惱根本

007_0075_c_04L
傅大士空生重請問 無心爲自身 欲
007_0075_c_05L發菩提者 當了現前因 行悲疑似妄
007_0075_c_06L用智最言眞 度生權立我 證理即無
007_0075_c_07L

007_0075_c_08L
冶父少他一分又爭得

007_0075_c_09L
說誼我人頓盡 能所俱寂 功極則
007_0075_c_10L不無 以實而觀 又爭得也

007_0075_c_11L
獨坐翛然一室空 更無南北與西東

007_0075_c_12L雖然不借陽和力 爭奈桃花一㨾紅

007_0075_c_13L
說誼脫然物外更無4)拪泊處 莫把
007_0075_c_14L此境云究竟 敢道此亦猶未在 雖
007_0075_c_15L然不用苦鍛鍊 自有本地風光爛

007_0075_c_16L
圭峯第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 論
007_0075_c_17L云若無菩薩 云何釋迦如來 於然燈
007_0075_c_18L佛所 行菩薩行 斷之文四 一舉疑處

007_0075_c_19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於然燈佛所
007_0075_c_20L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007_0075_c_21L
降怨王請然燈佛入城 城中長幼盡
007_0075_c_22L迎 路泥 善慧布髮 佛與授記 故舉
007_0075_c_23L「云何應住」作「應云何住」{庚}「若」無有{庚}
007_0075_c_24L「故」下有「須菩提」{庚}「拪」疑「栖」{編}

007_0076_a_01L此問 二斷疑念

007_0076_a_02L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於然燈
007_0076_a_03L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_0076_a_04L
善慧彼時都無所得 離諸分別 由無
007_0076_a_05L法故得記 若有法者 是有相心 不
007_0076_a_06L順菩提 佛不與記

007_0076_a_07L
六祖佛告須菩提 我於師處 不除四
007_0076_a_08L相 得受記不 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
007_0076_a_09L故言不也

007_0076_a_10L
圭峯三印決㝎

007_0076_a_11L
佛言如是如是

007_0076_a_12L
說誼上明菩薩無我之意 今舉自
007_0076_a_13L己無所得 重明無我之意 佛欲明
007_0076_a_14L無得 假以有得問也 空生善契佛
007_0076_a_15L意 答以無得 可謂好知音也 再
007_0076_a_16L歎如是須著眼 滿口許他見家風

007_0076_a_17L
六祖善契佛意 故言如是 如是之言
007_0076_a_18L是印可之辭

007_0076_a_19L
冶父若不同床睡 爭知1)帋被穿

007_0076_a_20L
說誼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007_0076_a_21L
打鼓弄琵琶 相逢兩會家 君行楊柳
007_0076_a_22L岸 我宿渡頭沙 江上晚來踈雨過
007_0076_a_23L踈一
作初
數峯蒼翠接天霞

007_0076_a_24L
說誼空生見世尊 打鼓人逢弄琴

007_0076_b_01L者 見來歌何事 君行楊柳我渡頭
007_0076_b_02L要識渡頭光景麽 雨過雲收江上
007_0076_b_03L晚 數峯蒼翠接天霞 箇中無限淸
007_0076_b_04L意味 江上一句都說破

007_0076_b_05L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
007_0076_b_06L藐三菩提

007_0076_b_07L
圭峯論云我於彼時 所修諸行 無有
007_0076_b_08L一法 得阿耨菩提 功德施論引佛說
007_0076_b_09L云 若見於佛 即見自身 見身淸淨
007_0076_b_10L見一切淸淨 見淸淨 智亦復淸淨
007_0076_b_11L是名見佛 我如是見然燈如來 得無
007_0076_b_12L生忍 一切智智明了現前 即得授記
007_0076_b_13L是授記聲 不至於耳 亦非餘智之所
007_0076_b_14L能知 我於此時 亦非惛2)矇無覺 然
007_0076_b_15L無所得 四反覆釋

007_0076_b_16L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
007_0076_b_17L三菩提者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汝於
007_0076_b_18L來世 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
007_0076_b_19L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
007_0076_b_20L燈佛 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 當
007_0076_b_21L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007_0076_b_22L
說誼得失之言 只緣迷悟 而其實
007_0076_b_23L則迷介什麽 悟介什麽 迷悟旣無
007_0076_b_24L得何曾得 失何曾失 旣然不可言

007_0076_c_01L有得 亦復不應言無得 我佛見然
007_0076_c_02L燈 了應如是知

007_0076_c_03L
3)著云 若正覺法可說 如彼然燈
007_0076_c_04L所說者 我於彼時 便得正覺 然燈
007_0076_c_05L則不與我授記 言來世當得 以法不
007_0076_c_06L可說故 我於彼時 不得正覺 是故
007_0076_c_07L記言來世當得

007_0076_c_08L
六祖佛言實無我人衆生壽者 始得
007_0076_c_09L授菩提記 我若有發菩提心 然燈佛
007_0076_c_10L即不與我授記 以實無所得 然燈佛
007_0076_c_11L始與我 授菩提記 此一段文 捴成
007_0076_c_12L須菩提無我義

007_0076_c_13L
冶父貧似范丹 氣如項羽

007_0076_c_14L
說誼貧則貧矣 自有衝天意氣

007_0076_c_15L
上無片瓦 下無卓錐 日徃月來 不
007_0076_c_16L知是誰 噫

007_0076_c_17L
說誼淸貧無所有 意氣不敢籠

007_0076_c_18L
圭峯第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 於
007_0076_c_19L中文三 一斷一向無佛疑 論云若無
007_0076_c_20L菩薩 即無諸佛如來 有如是謗 謂
007_0076_c_21L一向無佛 爲斷此疑 故云如來者
007_0076_c_22L即是眞如 於中文二 一顯眞如是佛
007_0076_c_23L「帋」作「紙」{戊}「矇」作「朦」{庚}「著」作
007_0076_c_24L「着」{庚}

007_0077_a_01L故非無

007_0077_a_02L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007_0077_a_03L
說誼旣得如來號 必得菩提道 因
007_0077_a_04L甚道無所得 得名如來無別意 以
007_0077_a_05L了諸法是眞如 眞如平等性淸淨
007_0077_a_06L所得何以論其中

007_0077_a_07L
無著云 眞如淸淨 故名如來 猶如
007_0077_a_08L眞金

007_0077_a_09L
六祖言諸法如義者 諸法即是色聲
007_0077_a_10L香味觸法 於此六塵中 善能分別
007_0077_a_11L而本體湛然 不染不著 曾無變異
007_0077_a_12L如空不動 圓通瑩徹 歷劫常存 是
007_0077_a_13L名諸法如義 菩薩瓔珞經云 毁譽不
007_0077_a_14L動 是如來行 入佛境界經云 諸欲
007_0077_a_15L不染故 敬禮無所觀

007_0077_a_16L
冶父1)○住住 動著則三十棒

007_0077_a_17L
說誼只如眞如平等底道理 作麽
007_0077_a_18L生道 ○生佛并沉 自它俱泯 天
007_0077_a_19L地地天天地轉 水山山水水山空
007_0077_a_20L雖然如是 法法本來安本位 誰喚
007_0077_a_21L燈籠作露柱 伊麽則不應動著 動
007_0077_a_22L著則三十棒

007_0077_a_23L
上是天兮下是地 男是男兮女是女
007_0077_a_24L牧童撞著放牛兒 大家齊唱囉囉哩

007_0077_b_01L是何曲調萬年歡

007_0077_b_02L
說誼天天地地何曾轉 水水山山
007_0077_b_03L各宛然 百億活釋迦 醉舞春風端
007_0077_b_04L韻曲自然 誰不解和 萬年歡曲緣
007_0077_b_05L何有 人人自有無生樂

007_0077_b_06L
圭峯二明佛即菩提故無得

007_0077_b_07L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007_0077_b_08L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
007_0077_b_09L三藐三菩提

007_0077_b_10L
先標錯解 魏云若有人言如來得阿
007_0077_b_11L耨菩提者 是人不實語 後釋正見
007_0077_b_12L偈云菩提彼行等 謂等前菩薩行無
007_0077_b_13L得也 無著云 或謂然燈佛所 於法
007_0077_b_14L不得正覺 世尊後時 自得正覺 爲
007_0077_b_15L離此取 故云若人言等 二斷一向無
007_0077_b_16L法疑 論云有人謗言 若無因行 則
007_0077_b_17L如來不得阿耨菩提 爲斷此疑 故云
007_0077_b_18L如來所得等 於中文二 初遣執遮疑

007_0077_b_19L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007_0077_b_20L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007_0077_b_21L
說誼前言佛以明無得無實 此言
007_0077_b_22L法以明所得無虛 若論佛義 猶如
007_0077_b_23L大虛 廓然無諸相 寂然無去住
007_0077_b_24L盡十方世界 都盧是一身 更無二

007_0077_c_01L相 傳介什麽 得介什麽 所以道
007_0077_c_02L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菩提等 若
007_0077_c_03L論法義 如彼大虛白日相似 萬像
007_0077_c_04L森羅 差別全身 見聞覺知 應用
007_0077_c_05L無妨 這裏說聽亦不無 傳得亦不
007_0077_c_06L無 所以道 無實無虛 雖然無實
007_0077_c_07L亦非無實也

007_0077_c_08L
論云無色等相故 彼即菩提相故 無
007_0077_c_09L著云 顯眞如無二故 謂言說故 謂
007_0077_c_10L彼正覺 不無世間言說故

007_0077_c_11L
六祖佛言實無所得心 而得菩提 以
007_0077_c_12L所得心不生 是故得菩提 離此心外
007_0077_c_13L更無菩提可得 故言無實也 所得心
007_0077_c_14L寂滅 一切智本有 萬行悉圓備 恒
007_0077_c_15L沙德性 用無乏少 故言無虛也

007_0077_c_16L
冶父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007_0077_c_17L
說誼實而無實 虛而無虛

007_0077_c_18L
生涯如夢若浮雲 活計都無絕六親

007_0077_c_19L留得一2)雙靑白眼 笑看無限徃來人

007_0077_c_20L
說誼莫恠寥寥無一物 伊家活計
007_0077_c_21L自如然 莫謂一向空無物 左之右
007_0077_c_22L之應無虧

007_0077_c_23L
圭峯二釋義斷疑

007_0077_c_24L「○」下有「曰」{庚}「雙」作「䨥」{庚}

007_0078_a_01L
是故如來 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007_0078_a_02L
說誼前言無實 則法法無自性 內
007_0078_a_03L而根身 外而器界 相相皆爲虛妄
007_0078_a_04L無可指陳 此言無虛 則法法依
007_0078_a_05L1)位住 鶴長鳧短 松直棘曲 相相
007_0078_a_06L元眞 無非實相 牛佛馬佛 男佛
007_0078_a_07L女佛 不相借借 各受法樂

007_0078_a_08L
冶父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007_0078_a_09L
說誼祖意明明百草頭 百草頭上
007_0078_a_10L好開眸

007_0078_a_11L
會造逡巡酒 能開頃刻花 琴彈碧玉
007_0078_a_12L調 爐煉白硃砂 幾般伎倆從何得
007_0078_a_13L須信風流出當家

007_0078_a_14L
說誼造酒開花 伎倆多端 如是伎
007_0078_a_15L倆 匪從他得

007_0078_a_16L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007_0078_a_17L是故名一切法

007_0078_a_18L
說誼前言無實無虛 則捏取放開
007_0078_a_19L此言法即非法 則放開捏取 伊麽
007_0078_a_20L則佛則是法 法則是佛 佛法無二
007_0078_a_21L道方現前

007_0078_a_22L
圭峯論云一切法 皆眞如體 故皆佛
007_0078_a_23L法 即非者 由色等法 即眞如故 即
007_0078_a_24L非色等法 眞如常無色等諸相故 是

007_0078_b_01L名者 即是眞如法自性矣

007_0078_b_02L
六祖能於諸法 心無取捨 亦無能所
007_0078_b_03L熾然建立一切法 而心常空寂 故知
007_0078_b_04L一切法 皆是佛法 恐迷者貪著一切
007_0078_b_05L法 以爲佛法 爲遣此病 故言即非
007_0078_b_06L一切法 心無能所 寂而常照 定慧
007_0078_b_07L齊行 體用一致 是故名一切法也

007_0078_b_08L
冶父上大人丘乙己

007_0078_b_09L
說誼斯道之體 最尊極無上 廣
007_0078_b_10L2)愽無邊表 混空爲體性 無物爲
007_0078_b_11L等倫 所以道 上大人丘乙己 上
007_0078_b_12L大人之言 世稱孔聖之談 然此乃
007_0078_b_13L天下之公名 豈一人之獨稱哉 但
007_0078_b_14L孔聖深體乎此 而其德之大成 未
007_0078_b_15L嘗有3)間然 故稱之云然 如所謂佛
007_0078_b_16L者 妙契天眞佛體 故稱之爲佛也

007_0078_b_17L
是法非法不是法 死水藏龍活鱍鱍
007_0078_b_18L是心非心不是心 逼塞虛空古到今
007_0078_b_19L秪者是絕追尋 無限野雲風捲盡 一
007_0078_b_20L輪孤月照天心

007_0078_b_21L
說誼法則是心不是法 死水藏龍
007_0078_b_22L活鱍鱍 法旣非法心亦非 非心心
007_0078_b_23L體塞天地 塞天地 今古應無墜
007_0078_b_24L分明在目前 在目前 何用區區謾

007_0078_c_01L追尋 是非雲盡 心法雙忘 大人
007_0078_c_02L面目 當陽顯4)

007_0078_c_03L
圭峯三顯眞佛眞法體

007_0078_c_04L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
007_0078_c_05L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爲非大身 是
007_0078_c_06L名大身

007_0078_c_07L
說誼此身無限量無邊表 無一物
007_0078_c_08L可等伊 無一物能蓋伊 設道大同
007_0078_c_09L須彌 早已局限他了也 量同大虛
007_0078_c_10L亦局限他了也 因甚道非身 本是
007_0078_c_11L尊貴人 不居尊貴位 須彌頂上尋
007_0078_c_12L不遇 若草岸頭或相逢 是名爲大
007_0078_c_13L5)令人特地愁 摩竭爲之曾掩
007_0078_c_14L關 毘耶爲之口掛壁

007_0078_c_15L
偈云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喩 身離
007_0078_c_16L一切障 及徧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007_0078_c_17L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非
007_0078_c_18L身 論云非身者 無有諸相故 大身者
007_0078_c_19L有眞如體故 無著云 攝一切衆生大
007_0078_c_20L身故 於彼身中 安立非自非他故

007_0078_c_21L
六祖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者
007_0078_c_22L以顯一切衆生法身不二 無有限量
007_0078_c_23L「位」下有「而」{戊}「愽」作「博」{戊}「間」作
007_0078_c_24L「閒」{戊}
「赫」下有「露」{丙}「令」作「今」{戊}

007_0079_a_01L是名大身 法身本無處所 故言即非
007_0079_a_02L大身 又以色身雖大 內無智慧 即
007_0079_a_03L非大身也 色身雖小 內有智慧 得
007_0079_a_04L名大身 雖有智慧 不能依行 即非
007_0079_a_05L大身 依敎修行 悟入諸佛無上知見
007_0079_a_06L心無能所限量 是名大身

007_0079_a_07L
冶父喚作一物即不中

007_0079_a_08L
說誼設道即心即佛 爭奈非心非
007_0079_a_09L佛 設道一物 亦非一物

007_0079_a_10L
天産英靈六尺軀 能文能武善經書

007_0079_a_11L一朝識破孃生面 方信閑名滿五湖

007_0079_a_12L
說誼能文武善經書 可謂天産之
007_0079_a_13L英靈 人1)間之俊傑 然只得雙眼
007_0079_a_14L圓明 未開得頂門正眼 識得大人
007_0079_a_15L面目然後 許伊開得頂門正眼 伊
007_0079_a_16L麽則2)目前所作 只是閑事 所聞
007_0079_a_17L亦只是閑名

007_0079_a_18L
圭峯第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 論
007_0079_a_19L云若無菩薩者 諸佛亦不成菩提 衆
007_0079_a_20L生亦不入涅槃 亦無淸淨佛土 何故
007_0079_a_21L諸菩薩發心 欲令衆生入涅槃 起心
007_0079_a_22L修行 淸淨佛土 斷之 文三 一遮度
007_0079_a_23L生念文三 一明失念

007_0079_a_24L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

007_0079_b_01L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007_0079_b_02L
偈云不達眞法界 起度衆生意 及淸
007_0079_b_03L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二明無人

007_0079_b_04L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名爲菩薩

007_0079_b_05L
無法名菩薩 豈有我度衆生 三引前
007_0079_b_06L

007_0079_b_07L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
007_0079_b_08L壽者

007_0079_b_09L
說誼始因空生問住降 敎以滅度
007_0079_b_10L而無滅 以明無住無我之意 令如
007_0079_b_11L是降心 如是安住也 次言實無有
007_0079_b_12L法 如來得阿耨等 又言一切法
007_0079_b_13L以至云大身 即非大身 以明佛法
007_0079_b_14L道三 皆空而無3)主 此言菩薩亦
007_0079_b_15L如是 至實無有法 名爲菩薩 重
007_0079_b_16L明無住無我之意 乃云是故佛說
007_0079_b_17L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007_0079_b_18L伊麽則現前天地日月 萬像森羅
007_0079_b_19L以至二乘諦緣菩薩六度諸佛無上
007_0079_b_20L正等菩提 一一無*主 一一無相
007_0079_b_21L一一淸淨 一一寂滅 一一如銀山
007_0079_b_22L鐵壁相似 無有一法 容思議於其
007_0079_b_23L4)間矣

007_0079_b_24L
六祖菩薩若言因我說法 除得彼人

007_0079_c_01L煩惱 即是法我 若言我能度得衆生
007_0079_c_02L即有我所 雖度脫衆生 心有能所
007_0079_c_03L我人不除 不得名爲菩薩 熾然說種
007_0079_c_04L種方便 化度衆生 心無能所 即是
007_0079_c_05L菩薩也

007_0079_c_06L
冶父喚牛即牛 呼馬即馬

007_0079_c_07L
說誼旣一一如銀山鐵壁相似 作
007_0079_c_08L麽生出氣去 喚牛即牛 呼馬即馬
007_0079_c_09L法本是無 道無 亦不乖法體 法
007_0079_c_10L本是有 道有 亦不乖法體

007_0079_c_11L
借婆衫子拜婆門 禮數周旋已十分

007_0079_c_12L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穿潭底水無痕

007_0079_c_13L
說誼看取門前禮數儀 借來堂上
007_0079_c_14L婆子衫 有影掃階塵不動 當軒翠
007_0079_c_15L竹舞婆娑 有華透水水無痕 在天
007_0079_c_16L明月光烱曜 空耶有耶 吾不稱斷

007_0079_c_17L
圭峯二遮嚴土念 於中文二 一明失
007_0079_c_18L

007_0079_c_19L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007_0079_c_20L是不名菩薩

007_0079_c_21L
二釋所以

007_0079_c_22L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5)
007_0079_c_23L「間」作「閒」{戊}「目」作「日」{甲}{乙}{丁}{戊}
007_0079_c_24L「主」作「住」{丙}次同
「間」作「閒」{戊}「莊」
007_0079_c_25L作「㽵」{庚}次同

007_0080_a_01L嚴 是名莊*嚴

007_0080_a_02L
六祖菩薩若言 我能建立世界者 即
007_0080_a_03L非菩薩 雖能建立世界 心有能所
007_0080_a_04L即非菩薩 熾然建立世界 能所心不
007_0080_a_05L生 是名菩薩 最勝妙㝎經云 假使
007_0080_a_06L有人 造得白銀精舍 滿三千大千世
007_0080_a_07L界 不如一念禪㝎心 心有能所 即
007_0080_a_08L非禪㝎 能所不生 是名禪㝎 禪㝎
007_0080_a_09L即是淸淨心也

007_0080_a_10L
圭峯三釋成菩薩

007_0080_a_11L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
007_0080_a_12L名眞是菩薩

007_0080_a_13L
說誼前依度生 以明無我 此依嚴
007_0080_a_14L土 復明無我 乃云若菩薩 通達
007_0080_a_15L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眞是菩薩 只
007_0080_a_16L如無我底道理 作麽生道 內不見
007_0080_a_17L有五蘊身 天地萬物爲一己 更有
007_0080_a_18L一道理 亦名無我法 寒山拾得兩
007_0080_a_19L相隨 在山在途影從形 若使二人
007_0080_a_20L如有我 一在靑山一在途 作麽生
007_0080_a_21L通達 智窮文殊之智源 權掛垢衣
007_0080_a_22L伊麽來 行窮普賢之行海 却糚珎
007_0080_a_23L御伊麽去

007_0080_a_24L
論云若起度生嚴土心 即是顚倒 非

007_0080_b_01L菩薩者 起何等心 名爲菩薩 故經
007_0080_b_02L言通達等 無著云 謂人無我法無我

007_0080_b_03L
六祖於諸法相 無所滯礙 是名通達
007_0080_b_04L不作解法心 是名無我法 無我法者
007_0080_b_05L如來說名眞是菩薩 隨分行持 亦得
007_0080_b_06L名爲菩薩 然未爲眞菩薩 解行圓滿
007_0080_b_07L一切能所心盡 方得名爲眞是菩薩
007_0080_b_08L

007_0080_b_09L
傅大士人與法相待 二相本來如 法
007_0080_b_10L空人是妄 人空法亦袪 人法兩俱實
007_0080_b_11L授記可非虛 一切皆如幻 誰言得有
007_0080_b_12L

007_0080_b_13L
冶父寒即普天寒 熱即普天熱

007_0080_b_14L
說誼妙造文殊之智境 朔風洌洌
007_0080_b_15L霜雪漫天 高蹈普賢之行門 熏風
007_0080_b_16L習習 靑黃滿地

007_0080_b_17L
有我元無我 寒時燒軟火 無心似有
007_0080_b_18L心 半夜拾金針 無心無我分明道
007_0080_b_19L不知道者是何人 呵呵

007_0080_b_20L
說誼本是無我人 度生權立我 寒
007_0080_b_21L時軟火 不是可猒 內同枯木 假
007_0080_b_22L現威儀 夜半拾針 不是無知 分
007_0080_b_23L明道出無我理 不知道者是何人
007_0080_b_24L呵呵 是有我無我 有心無心

007_0080_c_01L
宗鏡妄盡還眞 衆生何曾滅度 法空
007_0080_c_02L無我 菩提本自圓成 直饒遇然燈印
007_0080_c_03L證而不疑 已隔來世 況釋迦重審而
007_0080_c_04L方悟 轉渉途程 且道 不渉途底人
007_0080_c_05L脚跟還點地麽 丈夫自有衝天智 不
007_0080_c_06L向如來行處行

007_0080_c_07L直指單傳密意深 本來非佛亦非心

007_0080_c_08L分明不受然燈記 自有靈光耀古今

007_0080_c_09L
說誼密意圓成更無求 自有靈光
007_0080_c_10L耀古今

007_0080_c_11L
圭峯第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 論
007_0080_c_12L云前說菩薩 不見彼是衆生 不見我
007_0080_c_13L爲菩薩 不見淸淨國土 若如是則諸
007_0080_c_14L佛不見諸法 斷之 文二 一約能見
007_0080_c_15L五眼明見淨 於中又三 一以偈捴
007_0080_c_16L1)標偈云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007_0080_c_17L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顯倒 二約經
007_0080_c_18L別釋於中文五 一肉眼

007_0080_c_19L

007_0080_c_20L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007_0080_c_21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
007_0080_c_22L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007_0080_c_23L
肉團中有淸淨色 見障內色 名爲肉
007_0080_c_24L眼 佛具諸根 故有肉眼 2)二天眼

007_0080_c_25L「標」作「摽」{庚}「二天眼」無有{庚}

007_0081_a_01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
007_0081_a_02L是世尊 如來有天眼

007_0081_a_03L
於肉眼邊 引淨天眼 見障外色 依大
007_0081_a_04L般若說 佛肉眼 能見人中無數世界
007_0081_a_05L不唯障內 若佛天眼 能見諸天 所
007_0081_a_06L有細色 除見天外 見人等事 名肉
007_0081_a_07L眼矣 淨名云 唯佛世尊 得眞天眼
007_0081_a_08L照見恒沙佛土 不以二相 三慧眼

007_0081_a_09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
007_0081_a_10L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007_0081_a_11L
以根本智照眞理 四法眼

007_0081_a_12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
007_0081_a_13L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007_0081_a_14L
後得智 說法度人 五佛眼

007_0081_a_15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
007_0081_a_16L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007_0081_a_17L
說誼上明無住無我之意 此歷擧
007_0081_a_18L五眼 以明如來知見 廣大纎悉
007_0081_a_19L沙界衆生 染淨善惡差別心行 不
007_0081_a_20L可得而掩也 意在令捨顚倒知見
007_0081_a_21L契乎無住大道也 若使衆生住無
007_0081_a_22L住 佛眼雖明覷不見

007_0081_a_23L
前四在佛 捴名佛眼 又見佛性圓極
007_0081_a_24L名爲佛眼 三以論捴釋 無著云 爲

007_0081_b_01L令知見淨勝故 顯示有五種眼 略說
007_0081_b_02L有四種 謂色攝 第一義諦攝 世諦
007_0081_b_03L攝 一切種一切攝

007_0081_b_04L
六祖一切人盡有五眼 爲迷所覆 不
007_0081_b_05L能自見故 佛敎除却迷心 即五眼圓
007_0081_b_06L明 念念修行般若波羅蜜法 初除迷
007_0081_b_07L心 名爲肉眼 見一切衆生 皆有佛
007_0081_b_08L性 起憐憫心 是名天眼 癡心不生
007_0081_b_09L名爲慧眼 著法心除 名爲法眼 細
007_0081_b_10L惑永盡 圓明徧照 名爲佛眼 又云
007_0081_b_11L見色身中有法身 名爲肉眼 見性明
007_0081_b_12L徹 能所永除 名爲天眼 見一切衆
007_0081_b_13L生 各具般若性 名爲慧眼 見一切
007_0081_b_14L佛法 本來自備 名爲法眼 見般若
007_0081_b_15L波羅蜜 能出生三世一切法 名爲
007_0081_b_16L1)佛眼也

007_0081_b_17L
傅大士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
007_0081_b_18L眼唯觀俗 慧眼直緣空 佛眼如千日
007_0081_b_19L照異體還同 圓明法界內 無處不鑑
007_0081_b_20L鑑他本
作含

007_0081_b_21L
冶父盡在眉毛下

007_0081_b_22L
說誼如來五種眼 盡在眉毛下 張
007_0081_b_23L三一雙眼 亦在眉毛下 旣然同在
007_0081_b_24L眉毛下 應用亦應無兩般

007_0081_c_01L
如來有五眼 張三只一2)雙 一般分
007_0081_c_02L皂白 的的別靑黃 其間些子爻訛處
007_0081_c_03L六月炎天下雪霜

007_0081_c_04L
說誼五眼一雙名雖異 誰將皂白
007_0081_c_05L謂靑黃 春來同見芳草綠 秋來同
007_0081_c_06L見黃葉彫 佛之所以異於人 熾然
007_0081_c_07L作用無其蹤 無其蹤 六月炎天下
007_0081_c_08L雪霜

007_0081_c_09L
圭峯二約所知諸心明知淨 於中文
007_0081_c_10L五 初約一箇恒河以數沙

007_0081_c_11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007_0081_c_12L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007_0081_c_13L
二約一河中沙以數河

007_0081_c_14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
007_0081_c_15L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007_0081_c_16L
三約恒河中沙以數界恒當
作多

007_0081_c_17L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 寧爲
007_0081_c_18L多不 甚多 世尊

007_0081_c_19L
六祖恒河者 西國祇洹精舍側近之
007_0081_c_20L河也 如來說法 常指此河爲喩 佛
007_0081_c_21L說此河中沙 一沙況一佛世界 以爲
007_0081_c_22L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擧此衆
007_0081_c_23L多國土者 欲明其中所有衆生 一一
007_0081_c_24L「佛」作「慧」{丙}「雙」作「䨥」{庚}

007_0082_a_01L衆生 皆有尓許心數

007_0082_a_02L
圭峯四約尒所界中所有生

007_0082_a_03L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007_0082_a_04L
五約一一衆生所有心 於中文三 一
007_0082_a_05L捴明染淨以標悉知

007_0082_a_06L
若干種心 如來悉知

007_0082_a_07L
說誼如來心地月 照臨諸刹海 刹
007_0082_a_08L海都一撮 諸心一點雲

007_0082_a_09L
無著云 若干種者有二種 謂染及淨
007_0082_a_10L即共欲心離欲心等

007_0082_a_11L
冶父曾爲蕩子偏憐客 慣愛貪盃惜
007_0082_a_12L醉人

007_0082_a_13L
說誼客作他鄕 竛竮事可哀 醉迷
007_0082_a_14L衣寶 癡迷情可愍 循塵背眞覺
007_0082_a_15L枉趣輪轉事如然 我佛曾經今故
007_0082_a_16L愍 慈眼普照輪中人

007_0082_a_17L
眼觀東南 意在西北 將謂猴白 更
007_0082_a_18L有猴黑 一切衆生一切心 盡逐無窮
007_0082_a_19L聲與色 喝

007_0082_a_20L
說誼白雲兒向萬里飄 從來不忘
007_0082_a_21L靑山父 將謂牟尼是大悲 更有毗
007_0082_a_22L盧最是慈 乃何遊子不知返 累他
007_0082_a_23L慈父送人尋 不知還 長在迷途逐
007_0082_a_24L風波 喝 金剛寶劒倚天寒 一揮

007_0082_b_01L能摧萬仭峯 徧界魔軍從此落 有
007_0082_b_02L何情魅闖其中

007_0082_b_03L
圭峯二會妄歸眞以釋悉知

007_0082_b_04L
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 皆爲非心 是名
007_0082_b_05L爲心

007_0082_b_06L
說誼靈源湛寂 本自無生 一念波
007_0082_b_07L興 諸妄兢作 波非水性 妄非眞
007_0082_b_08L源 是可名爲虛妄浮心 又前念今
007_0082_b_09L念後念 念念思無量善事 思無量
007_0082_b_10L惡事 念念遷流 起滅不停 如是
007_0082_b_11L等心 是名諸心 而此諸心 刹那
007_0082_b_12L無有生相 刹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
007_0082_b_13L滅可滅 是名非心 旣無生滅可滅
007_0082_b_14L唯一妙圓眞心 常住不滅 是名爲
007_0082_b_15L心 所以佛頂經云 見與見緣 并
007_0082_b_16L所想相 如空中花 本無所有 此
007_0082_b_17L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精明體

007_0082_b_18L
大雲云 由一切妄心 依眞如體 都
007_0082_b_19L無其性 佛證眞如故悉知之 諸心者
007_0082_b_20L標指 非心者 妄識本空 是名心者
007_0082_b_21L眞心不滅 若本論釋 則與此殊 偈
007_0082_b_22L云種種顚倒識 以離於實念 不住彼
007_0082_b_23L實智 是故說顚倒

007_0082_b_24L
六祖尓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一一衆

007_0082_c_01L生 皆有若干差別心數 心數雖多
007_0082_c_02L捴名妄心 識得妄心非心 是名爲心
007_0082_c_03L此心 即是眞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羅
007_0082_c_04L蜜心淸淨菩提涅槃心也

007_0082_c_05L
冶父病多諳藥性

007_0082_c_06L
說誼世人無病 醫王拱手 衆生無
007_0082_c_07L垢 佛自無爲

007_0082_c_08L
一波纔動萬波隨 似蟻循環豈了期
007_0082_c_09L咄 今日與君都割斷 出身方號丈夫
007_0082_c_10L

007_0082_c_11L
說誼虛妄浮心其勢然也 咄 妄想
007_0082_c_12L林向靈鋒斷 於焉方現本來身

007_0082_c_13L
圭峯三推破妄染以釋非心

007_0082_c_14L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
007_0082_c_15L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007_0082_c_16L
說誼因甚道諸心非諸心 是名常
007_0082_c_17L住妙圓眞心 若定諸心是妄非眞
007_0082_c_18L何者是過去心 何者是現在心 何
007_0082_c_19L者是未來心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
007_0082_c_20L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旣捴不
007_0082_c_21L可得 唯一妙圓眞心 無去來相
007_0082_c_22L無現在相 光通三際 體徧十方
007_0082_c_23L佛之所以言此者 示現沙界衆生
007_0082_c_24L差別心行 即是如來妙圓眞心 與

007_0083_a_01L佛無殊也 所以永嘉云 諸行無常
007_0083_a_02L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然此但
007_0083_a_03L依會妄歸眞之義 論之而已 若但
007_0083_a_04L伊麽商量 恐妨捨妄歸眞之路 若
007_0083_a_05L以捨妄歸眞之義 論之則沙界衆
007_0083_a_06L生若干種心 如來悉知 因甚得知
007_0083_a_07L之也 沙界衆生若干種心 即非常
007_0083_a_08L住眞心 皆爲虛妄浮心 故得知之
007_0083_a_09L也 因甚如此 若是常住眞心 是
007_0083_a_10L過去耶 現在耶 未來耶 若道過
007_0083_a_11L去心 過去已滅 心不可得 若道
007_0083_a_12L現在心 現在空寂 心不可得 若道
007_0083_a_13L未來心 未來未至 心不可得 寂
007_0083_a_14L然無有去住 廓然無有諸相 一切
007_0083_a_15L時中 不可得而見也 一切法中
007_0083_a_16L亦不可得而知也 佛之所以言此
007_0083_a_17L者 令捨虛妄浮心 契乎常住眞心
007_0083_a_18L也 所以道 妄心滅盡業還空 直
007_0083_a_19L證菩提超等級

007_0083_a_20L
無著云 過去已滅故 未來未有故
007_0083_a_21L現在第一義故

007_0083_a_22L
六祖過去心不可得者 前念妄心 瞥
007_0083_a_23L尒已過 追尋無有處所 現在心不可
007_0083_a_24L得者 眞心無相 憑何得見 未來心

007_0083_b_01L不可得者 本無可得 習氣已盡 更不
007_0083_b_02L復生 了此三心不可得 是名爲佛也

007_0083_b_03L
傅大士依他一念起 俱爲妄所行 便
007_0083_b_04L分六十二 九百亂縱橫 過去滅無滅
007_0083_b_05L當來生不生 常能作此觀 眞妄坦然
007_0083_b_06L

007_0083_b_07L
冶父抵聲低聲 直得鼻孔裏出氣

007_0083_b_08L
說誼此心向三際求 求之不得 向
007_0083_b_09L十方覔 覔之無蹤 進之如銀山鐵
007_0083_b_10L壁 退之若萬丈深坑 無有掛目處
007_0083_b_11L無有下脚處 雖然如是 若但伊麽
007_0083_b_12L提持 後學無有進身之路 便見陸
007_0083_b_13L地平沉 所以道 低聲低聲 直得
007_0083_b_14L鼻孔裏出氣

007_0083_b_15L
三際求心心不見 兩眼依前對兩眼

007_0083_b_16L不須遺劒刻舟尋 雪月風花常1)見面

007_0083_b_17L
說誼作麽生出氣去 三際求心心
007_0083_b_18L不見 兩眼依前對兩眼 要識兩眼
007_0083_b_19L對兩眼麽 看取古鏡裏影子 不須
007_0083_b_20L求劒 劒不曾失 不須刻舟 刻舟
007_0083_b_21L奚爲 只如古鏡裏影子 作麽生看
007_0083_b_22L取 雪月風花無限事 頭頭常現劒
007_0083_b_23L全身

007_0083_b_24L
宗鏡五眼悉圓明 如揭日耀恒沙之

007_0083_c_01L世界 三心不可得 似撥火覓滄海之
007_0083_c_02L浮漚 縱使窮諸玄2)辯 竭世樞機 到
007_0083_c_03L此捴須茫然 且道是何標格 直饒講
007_0083_c_04L得千經論 也落禪家第二籌

007_0083_c_05L心眼俱通法界周 恒沙妙用沒蹤由

007_0083_c_06L雲收江湛天空闊 明月蘆花一㨾秋

007_0083_c_07L
說誼此心周法界 佛眼亦乃通 此
007_0083_c_08L心妙用沒蹤由 佛眼雖明覷不得
007_0083_c_09L伊麽則十方都是一眼睛 更無纎
007_0083_c_10L塵到此間

007_0083_c_11L
圭峯第十六斷福德例心顚倒疑 論
007_0083_c_12L云向說心住顚倒 皆不可得 若如是
007_0083_c_13L福德亦是顚倒 何名善法 斷之 文
007_0083_c_14L二一問福答福

007_0083_c_15L

007_0083_c_16L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007_0083_c_17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
007_0083_c_18L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007_0083_c_19L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007_0083_c_20L得福甚多

007_0083_c_21L
以是離相無倒行施因緣 成無漏福
007_0083_c_22L離於二障 旣非顚倒 故得福多 二
007_0083_c_23L3)反釋順釋

007_0083_c_24L「見」加筆「現」{甲}「辯」作「辨」{庚}「反」
007_0083_c_25L作「及」{乙}{丁}

007_0084_a_01L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
007_0084_a_02L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007_0084_a_03L
說誼福有者取相也 福無者離相
007_0084_a_04L也 經中凡所以訶之者 警其住相
007_0084_a_05L也 贊之者 進其離相也 離相行
007_0084_a_06L施 是眞修行 故知凡言施者 非
007_0084_a_07L但爲較量經勝 蓋責其住相也 前
007_0084_a_08L則責其住相故 寶施福德 皆歸世
007_0084_a_09L諦有漏1)此則直示無相無住故 寶
007_0084_a_10L施福德 得歸眞淨無漏

007_0084_a_11L
偈云佛智慧爲本 非顚倒功德 論云
007_0084_a_12L顯示福非顯倒 佛智爲本故 福有實
007_0084_a_13L者取相也 福無者離相也 問福性空
007_0084_a_14L故福多者 前說妄心性空 妄亦應多
007_0084_a_15L答福以佛智爲本 順於性空 故悟性
007_0084_a_16L空 福則甚多 心識顚倒 違於性空
007_0084_a_17L故悟性空 則心識都盡

007_0084_a_18L
六祖七寶之福 不能成就佛果菩提
007_0084_a_19L故言無也 以其在量數 故名曰多
007_0084_a_20L如能超過量數 即不說多也

007_0084_a_21L
傅大士三千大千界 七寶滿其中 有
007_0084_a_22L人持布施 得福也如風 猶勝慳貪者
007_0084_a_23L未得達眞宗 終須四句偈 知覺證全
007_0084_a_24L

007_0084_b_01L
冶父由勝別勞心

007_0084_b_02L
說誼但知作福 不解性空 果招象
007_0084_b_03L身七寶珎 但觀性空 不解作福
007_0084_b_04L果招羅漢應供2)薄 此與大道 皆
007_0084_b_05L不相契 然此二較量 觀空者差勝
007_0084_b_06L所以道 莫言空打坐 猶勝別勞心

007_0084_b_07L
羅漢應供薄 象身七寶珎 雖然多濁
007_0084_b_08L富 爭似少淸貧 罔象秪因無意得
007_0084_b_09L3)离婁失在有心親

007_0084_b_10L
說誼因若偏修 果闕圓常 觀空作
007_0084_b_11L福 二俱差過 然於中觀空猶勝
007_0084_b_12L觀空因甚有勝處 罔象只因無意
007_0084_b_13L得 作福因甚有劣處 离婁失在有
007_0084_b_14L心親

007_0084_b_15L
宗鏡布施因緣 實人天有漏之果 無
007_0084_b_16L爲福德 超凡聖通化之功 噫 有爲
007_0084_b_17L雖僞 棄之則功行不成 無爲雖眞
007_0084_b_18L擬之則聖果難證 且道 不擬不棄時
007_0084_b_19L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磨當機曾直
007_0084_b_20L指 廓然元不識梁王

007_0084_b_21L
寶施寰中福倍常 花開錦上最難量

007_0084_b_22L就中拶到空王殿 露柱燈籠盡放光

007_0084_b_23L
說誼寶施因緣 福中之勝 無爲福
007_0084_b_24L德 勝中之勝 寶施心有住 無爲

007_0084_c_01L解猶存 月入雲籠天下暗 大地山
007_0084_c_02L4)河無其光 寶施心無住 無爲解
007_0084_c_03L亦亡 杲日當空宇宙淸 觸目無非
007_0084_c_04L淸淨色 伊麽則智淨影方明 事事
007_0084_c_05L得無㝵

007_0084_c_06L
圭峯第十七斷無爲何有相好疑 論
007_0084_c_07L云若諸佛 以無爲得名 云何諸佛成
007_0084_c_08L就相好 而名爲佛 此約法身佛故以
007_0084_c_09L爲疑斷之 文二 一由無身故現身

007_0084_c_10L

007_0084_c_11L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007_0084_c_12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
007_0084_c_13L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
007_0084_c_14L見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
007_0084_c_15L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007_0084_c_16L
即隨形好也 如鏡中無物 方能現物
007_0084_c_17L故論云法身 畢竟非色身 非諸相
007_0084_c_18L然相好二種 亦非不佛 此二不離法
007_0084_c_19L身故 是故此二 亦得言無 故說非
007_0084_c_20L身 亦得言有 故說成就

007_0084_c_21L
六祖佛意恐衆生不見法身 但見三
007_0084_c_22L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軀 以爲如
007_0084_c_23L來眞身 爲遺此迷故 問須菩提 佛
007_0084_c_24L「此」作「比」{丙}「薄」作「蓴」{甲}「离」作
007_0084_c_25L「離」{庚}
「河」作「何」{甲}

007_0085_a_01L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三十二相 即非
007_0085_a_02L具足色身 內具三十二淸淨行 是名
007_0085_a_03L具足色身 淸淨行者 即六波羅蜜是
007_0085_a_04L也 於五根中 修六波羅蜜 於意根
007_0085_a_05L中 定慧雙脩 是名具足色身 徒愛
007_0085_a_06L如來三十二相 內不行三十二淸淨
007_0085_a_07L行 即非具足色身 不愛如來色相
007_0085_a_08L能自持淸淨行 亦得名具足色身

007_0085_a_09L
圭峯二由無相故現相

007_0085_a_10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
007_0085_a_11L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
007_0085_a_12L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 即非
007_0085_a_13L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007_0085_a_14L
說誼體虛不見一絲毫 對緣垂示
007_0085_a_15L萬般形

007_0085_a_16L
即三十二相也 一一如前色身中說

007_0085_a_17L
六祖如來者 即無相法身是也 非肉
007_0085_a_18L眼所見 慧眼乃能見之 慧眼未明
007_0085_a_19L具足我人等相 以觀三十二相 爲如
007_0085_a_20L來者 即不名爲具足也 慧眼明徹
007_0085_a_21L我人等相不生 正智光明常照 是名
007_0085_a_22L諸相具足 三毒未泯 言見如來眞身
007_0085_a_23L者 固無此理 縱有見者 秪是化身
007_0085_a_24L非眞實無相之法身也

007_0085_b_01L
傅大士八十隨形好 相分三十二 應
007_0085_b_02L物萬般形 理中非一異 人法兩俱遣
007_0085_b_03L色心齊一棄 所以證菩提 實由諸相
007_0085_b_04L

007_0085_b_05L
冶父官不容針 私通車馬

007_0085_b_06L
說誼公門不容私 鄕黨豈無情

007_0085_b_07L
請君仰面看虛空 廓落無邊不見蹤

007_0085_b_08L若解轉身些子力 頭頭物物捴相逢

007_0085_b_09L
說誼正體從來絕聲色 覔則知君
007_0085_b_10L不見蹤 妙峯頂上一轉身 十方無
007_0085_b_11L處不逢渠

007_0085_b_12L
宗鏡有相有身 如來莊嚴具足 分賔
007_0085_b_13L分主 空生解辨踈親 直得賔主兩忘
007_0085_b_14L色相俱離 如何是主中主 君臣道合
007_0085_b_15L無迴互 認得分明不是渠

007_0085_b_16L
說誼誰將佛身辨踈親 珎重空生
007_0085_b_17L分主賔 賔主兩忘 色相俱離 如
007_0085_b_18L何是主中主 君臣道合絕踈親 蕩
007_0085_b_19L蕩無依鳥道玄 只此妙中妙 何更
007_0085_b_20L生認著 生認著迴頭 鷂子過新羅

007_0085_b_21L
端嚴妙好紫金身 正眼看來捴不眞

007_0085_b_22L要會問酬親的意 蘊空無我亦無人

007_0085_b_23L
圭峯第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 論
007_0085_b_24L云若如來色身相好 不可得見 云何

007_0085_c_01L言如來說法 斷之 文三 一遮錯解

007_0085_c_02L

007_0085_c_03L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007_0085_c_04L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
007_0085_c_05L說法 莫作是念

007_0085_c_06L
谷中無人 能作音聲 二釋所以

007_0085_c_07L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爲謗
007_0085_c_08L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007_0085_c_09L
說誼佛說一切法 湛然常寂滅 但
007_0085_c_10L信佛無言 可稱爲子期

007_0085_c_11L
世尊達諸法空 畢竟無執 今言有說
007_0085_c_12L是謗佛執法也

007_0085_c_13L
冶父是則是 大藏小藏 從甚處得來

007_0085_c_14L
說誼佛無所說 是則固是 頓漸偏
007_0085_c_15L圓 大小乘藏 充樑溢宇 如今天
007_0085_c_16L下 無在不在 若都無說 如是法
007_0085_c_17L門 其誰說來

007_0085_c_18L
有說皆成謗 無言亦不容 爲君通一
007_0085_c_19L線 日向嶺東紅

007_0085_c_20L
說誼有說無說 二俱擔板漢 無念
007_0085_c_21L說示同谷響 亦如日輪照無心

007_0085_c_22L
圭峯三示正見

007_0085_c_23L
須菩提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007_0085_c_24L
說誼法身本無說 報化方有說 有
007_0085_c_25L說非眞說 無說是眞說 十方佛土

007_0086_a_01L中 唯有一乘法 離此一乘法 更
007_0086_a_02L無可說底 故云無法可說 只以一
007_0086_a_03L乘法 開示諸衆生 故云是名說法
007_0086_a_04L若是一乘法 直是無開口處 然亦
007_0086_a_05L不離衆生日用

007_0086_a_06L
偈云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別 不離
007_0086_a_07L於法界 說法無自相 大雲云 若言
007_0086_a_08L無說 是眞說法 若云有說 不名說
007_0086_a_09L法 是謗佛故

007_0086_a_10L
六祖凡夫說法 心有所得故 佛告須
007_0086_a_11L菩提 如來說法 心無所得 凡夫作
007_0086_a_12L能解心說 如來語默皆如 所發言辭
007_0086_a_13L如響應聲 任運無心 不同凡夫生
007_0086_a_14L滅心說 若言如來說法 心有生滅者
007_0086_a_15L即爲謗佛 維摩經云 夫說法者 無
007_0086_a_16L說無示 聽法者 無聞無得 了萬法
007_0086_a_17L空寂 一切名言 皆是假立 於自空
007_0086_a_18L性中 熾然建立一切言辭 演說諸法
007_0086_a_19L無相無爲 開導迷人 令見本性 脩
007_0086_a_20L證無上菩提 是名說法

007_0086_a_21L
冶父兔角杖龜毛拂

007_0086_a_22L
說誼古人道 四十九年積累功 龜
007_0086_a_23L毛兔角滿虛空 一冬臘雪垂垂下
007_0086_a_24L落在烘爐烈焰中 則許多年 露

007_0086_b_01L胷跣足 拖泥帶水 拔濟沉淪 如
007_0086_b_02L是功能 如夢相似 無一毫許 可
007_0086_b_03L與相許 雖然如是 畢竟作麽生道
007_0086_b_04L拈起兔角杖 1)拈開一路涅槃門
007_0086_b_05L竪起龜毛拂 拂盡三千空假中

007_0086_b_06L
多年石馬放毫光 鐵牛哮吼入長江
007_0086_b_07L虛空一喝無蹤跡 不覺潜身北斗藏
007_0086_b_08L且道是說法 不是說法

007_0086_b_09L
說誼寂滅場中 不曾擡步 生死海
007_0086_b_10L裏 橫身而入 許多年 以石馬而
007_0086_b_11L放毫光 致令盲者得見 以鐵牛而
007_0086_b_12L作哮吼 致令聾者得聞 且喝得虛
007_0086_b_13L空 令北斗裏藏身 且道是說法
007_0086_b_14L不是說法 若道是說 爭乃石馬鐵
007_0086_b_15L牛 有甚閑情 有甚閑氣 若道不
007_0086_b_16L說 爭乃放光哮吼 解喝虛空 又
007_0086_b_17L須信四十九年說 石馬放光鐵牛
007_0086_b_18L吼石馬鐵牛竟無力 虛空一喝便
007_0086_b_19L無蹤 伊麽則虛空一喝 大烘焰裏
007_0086_b_20L放光哮吼 一冬片雪

007_0086_b_21L
爾時慧命須菩提 白佛言 世尊頗有
007_0086_b_22L衆生 於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007_0086_b_23L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
007_0086_b_24L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

007_0086_c_01L衆生 是名衆生

007_0086_c_02L
說誼空生以後世信與不信發問
007_0086_c_03L佛以是生非生答者 以是生故 困
007_0086_c_04L於生死 以求出要 應有信之之理
007_0086_c_05L以非生故 本來是佛 不應以佛求
007_0086_c_06L佛 應有不信之理 不信佛法 是
007_0086_c_07L眞生信 以無法相故也

007_0086_c_08L
2)幽冥禪師續加

007_0086_c_09L
傅大士不言有所說 所說妙難窮 有
007_0086_c_10L說皆爲謗 至道處其中 多言無所解
007_0086_c_11L默耳得三空 知覺刹那頃 無生無有
007_0086_c_12L

007_0086_c_13L
冶父火熱風動 水濕地堅

007_0086_c_14L
說誼孺子入井見皆憐 可稱人天
007_0086_c_15L調御師 毁聲入耳聞皆怒 是則難
007_0086_c_16L當聖人名 伊麽則面前驢脚 背後
007_0086_c_17L龍鱗 是凡是聖 定當不得 然雖
007_0086_c_18L如是 凡住凡位 聖住聖位 凡聖
007_0086_c_19L路別 不可得而混也

007_0086_c_20L
指鹿豈能成駿馬 言烏誰謂是翔鸞

007_0086_c_21L雖然不許纎毫異 馬字驢名幾百般

007_0086_c_22L
說誼盜跖不應號文湯 誰喚波旬
007_0086_c_23L「拈」作「扣」{甲}{乙}{丙}{丁}{戊}「幽冥禪師續加」
007_0086_c_24L恐是衍文{編}

007_0087_a_01L作牟尼 雖然理上融無二 爭奈難
007_0087_a_02L齊聖凡名

007_0087_a_03L
宗鏡如來無所說 慈雲甘露洒濛濛
007_0087_a_04L慧命未嘗聞 明月淸風空寂寂 正恁
007_0087_a_05L麽時 且道 是何境界 欲得不招無
007_0087_a_06L1)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007_0087_a_07L
說誼如來無說說 出岫雲無心 慧
007_0087_a_08L命不聞聞 風月兩蕭然

007_0087_a_09L
道本無言喚不醒 藥因救病出金瓶

007_0087_a_10L可憐億萬人天衆 依舊獃獃側耳聽

007_0087_a_11L
說誼道本無言常寂滅 吉祥難敎
007_0087_a_12L女子醒 佛爲救生出乎眞 浩浩宣
007_0087_a_13L揚非本心 可憐億萬人天衆 不知
007_0087_a_14L黃葉竟非錢 若使人天知本心 何
007_0087_a_15L用獃獃側耳聽

007_0087_a_16L
圭峯第十九斷無法如何脩證疑 論
007_0087_a_17L云如來 不得一法 云何離上上證
007_0087_a_18L轉轉得阿耨菩提 爲斷此疑 示現非
007_0087_a_19L證法 名爲阿耨菩提 斷之 文三 一
007_0087_a_20L以無法爲正覺

007_0087_a_21L

007_0087_a_22L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007_0087_a_23L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
007_0087_a_24L藐三菩提 爲無所得耶 2)如是如是 須

007_0087_b_01L菩提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
007_0087_b_02L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
007_0087_b_03L菩提

007_0087_b_04L
說誼上言生不生 此言佛無得 蓋
007_0087_b_05L菩提 生佛平等之本有 於中不應
007_0087_b_06L分別 是凡是聖 有得無得

007_0087_b_07L
以無法爲正覺者 偈云彼處無少法
007_0087_b_08L知菩提無上 論云彼菩提處 無有一
007_0087_b_09L法可證 名爲阿耨菩提

007_0087_b_10L
六祖須菩提言 所得心盡 即是菩提
007_0087_b_11L佛言如是如是 我於菩提 實無希求
007_0087_b_12L心 亦無所得心 以如是故 得名爲
007_0087_b_13L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007_0087_b_14L
傅大士諸佛智明覺 覺性本無涯 佛
007_0087_b_15L因有何得 所得爲無3)耶 妙性難量
007_0087_b_16L比 得理則無差 執迷不悟者 路錯
007_0087_b_17L幾河沙

007_0087_b_18L
冶父求人不如求自己求自一
作自求

007_0087_b_19L
說誼旣是平等 何以遠推諸聖 旣
007_0087_b_20L是本有 何須向外馳求 若能反求
007_0087_b_21L諸己 驀然觸著鼻孔 坐斷報化佛
007_0087_b_22L頭去在 所以求人 不如求自己

007_0087_b_23L
滴水成冰信有之 綠楊芳草色依依

007_0087_b_24L秋月春花無限意 不妨閑聽鷓鴣啼

007_0087_c_01L
說誼此事 寒威威冷湫湫 滴水滴
007_0087_c_02L凍 江河絕流 纎塵不立 寸草不
007_0087_c_03L生 雖然如是 寒暄不常 日煖風
007_0087_c_04L和 山川競秀 玄黃可判 黑白分
007_0087_c_05L明 伊麽則秋月春花無限事 各各
007_0087_c_06L自有無限意 事事一一天眞 著著
007_0087_c_07L可以明宗 可以向翠竹黃花邊 明
007_0087_c_08L得此事 可以向鶯吟燕語邊 明得
007_0087_c_09L此事 以至一見一聞 一一皆是發
007_0087_c_10L機的時節 一色一香 一一開我活
007_0087_c_11L眼的物事 須信道 山僧未陞座
007_0087_c_12L風鐸已搖舌

007_0087_c_13L
宗鏡法無可得 是名阿耨菩提 道無
007_0087_c_14L可傳 直指涅槃正眼 只如得而不得
007_0087_c_15L傳而不傳 畢竟是何宗旨 三賢尙未
007_0087_c_16L明斯旨 十聖那能達此宗

007_0087_c_17L
從來無說亦無傳 纔渉思惟便隔關
007_0087_c_18L語默離微俱掃盡 寥寥獨坐古靈山

007_0087_c_19L
說誼此宗本無生 生心即差違 有
007_0087_c_20L心無心俱蕩盡 空空唯有一靈臺

007_0087_c_21L
圭峯二以平等爲正覺

007_0087_c_22L

007_0087_c_23L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007_0087_c_24L「間」作「閒」{戊}次同「如」上有「佛言」{庚}
007_0087_c_25L「耶」作「邪」{甲}{乙}{丁}{庚}

007_0088_a_01L
復次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
007_0088_a_02L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_0088_a_03L
偈云法界不增減 論云是法平等 是
007_0088_a_04L故名無上 以更無上上故 三以正助
007_0088_a_05L脩爲正覺

007_0088_a_06L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
007_0088_a_07L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_0088_a_08L
說誼佛因空生之問 答以生亦非
007_0088_a_09L生 佛亦無得 乃云是法平等 無有
007_0088_a_10L高下 是名阿耨菩提 生非生則不
007_0088_a_11L異於佛 佛無得則不異於生 是名
007_0088_a_12L平等 無有高下 前言無得 此言
007_0088_a_13L即得 何也 前明本有 令不屈於
007_0088_a_14L凡下 此明新熏 使功齊於諸聖
007_0088_a_15L若恃其本有 不以新熏熏之 則持
007_0088_a_16L珠行丐 永處輪廻

007_0088_a_17L
六祖菩提法者 上至諸佛 下至昆蟲
007_0088_a_18L盡含種智 與佛無異 故言平等 無
007_0088_a_19L有高下 以菩提無二故 但離四相
007_0088_a_20L修一切善法 即得菩提 若不離四相
007_0088_a_21L修一切善法 轉增我人 欲證解脫之
007_0088_a_22L心 無由可得 若離四相 而修一切
007_0088_a_23L善法 解脫可期 修一切善法者 於
007_0088_a_24L一切法 無有染著 對一切境 不動

007_0088_b_01L不搖 於世出世法 不貪不愛 於一
007_0088_b_02L切處 常行方便 隨順衆生 使之歡
007_0088_b_03L喜信服 爲說正法 令悟菩提 如是
007_0088_b_04L始名修行 故言修一切善法

007_0088_b_05L
冶父山高海深 日生月落

007_0088_b_06L
說誼所謂平等 豈是夷岳實淵 截
007_0088_b_07L鶴續鳬 然後然哉 長者任其長
007_0088_b_08L短者任其短 高處任其高 低處任
007_0088_b_09L其低

007_0088_b_10L
僧是僧兮俗是俗 喜則笑兮悲則哭

007_0088_b_11L若能於此善叅詳 六六從來三十六

007_0088_b_12L
說誼何須喚僧作俗 不必忍喜云
007_0088_b_13L哭 但能隨流認性 彼彼元來平等

007_0088_b_14L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1)即非善
007_0088_b_15L法 是名善法

007_0088_b_16L
說誼了得平等理 無我修善法 善
007_0088_b_17L法非善法 與惡性無殊 是名眞善
007_0088_b_18L法 不同於有漏

007_0088_b_19L
圭峯無我等 是了因 即正道也 修
007_0088_b_20L一切善法 是緣因 即助道也 即得
007_0088_b_21L阿耨菩提 是正覺 所言善法者 標指
007_0088_b_22L也 說非等者 論云彼法無有漏法 故
007_0088_b_23L名非善法 以有無漏法 故名爲善法

007_0088_b_24L
六祖修一切善法 希望果報 即非善

007_0088_c_01L法 六度萬行 熾然俱作 心不望報
007_0088_c_02L是名善法

007_0088_c_03L
傅大士水陸同眞際 飛行體一如 法
007_0088_c_04L中無彼此 理上絕親疎 自他分別遣
007_0088_c_05L高下執情除 了斯平等性 咸共入無
007_0088_c_06L

007_0088_c_07L
冶父面上夾竹桃花 肚裏侵天荊棘

007_0088_c_08L
說誼善耶惡耶

007_0088_c_09L
是惡非惡 從善非善 將逐2)符行 兵
007_0088_c_10L隨印轉 有時獨立妙高峯 却來端坐
007_0088_c_11L閻羅殿 見盡人間*秪點頭 大悲手
007_0088_c_12L眼多方便

007_0088_c_13L
說誼惡非惡善非善 善惡性無殊
007_0088_c_14L擧一相隨來 涅槃生死兩逍遙 雖
007_0088_c_15L知無化常演化

007_0088_c_16L
宗鏡法無高下故 諸佛心內衆生 時
007_0088_c_17L時成道 相離我人故 衆生心內諸佛
007_0088_c_18L念念證眞 所以道 念佛不礙叅禪
007_0088_c_19L叅禪不礙念佛 至於念而不念 叅而
007_0088_c_20L不叅 洞明本地風光 了達惟心淨土
007_0088_c_21L溪山雖異 雲月是同 且道 那裏不
007_0088_c_22L是平等之法 要知縱橫不礙處麽 處
007_0088_c_23L處綠楊堪繫馬 家家有路透長安

007_0088_c_24L
說誼本來是佛 一念而迷 迷不曾
007_0088_c_25L「即」無有{庚}「符」作「苻」{庚}

007_0089_a_01L失 現成受用 聞聲是證時 見色
007_0089_a_02L是證時 一見一聞 擧足下足 一
007_0089_a_03L一皆是寂場 所以道 念念釋迦出
007_0089_a_04L世 步步彌勒下生 旣然如是 何
007_0089_a_05L容分別是凡是聖 昔日而迷 今日
007_0089_a_06L而悟 悟無所得 念念無生 雖然
007_0089_a_07L念念興悲 未甞一念離眞 所以道
007_0089_a_08L終日度生 不見生之可度 旣然如
007_0089_a_09L是 何曾見有能度所度 所以念無
007_0089_a_10L念無碍 究竟終無二致 只如無二
007_0089_a_11L底道理 作麽生道 溪山雖異 雲
007_0089_a_12L月是同 要知縱橫不礙處麽 處處
007_0089_a_13L綠楊堪繫馬 家家有路透長安

007_0089_a_14L
山花似錦水如藍 莫問前三與後三

007_0089_a_15L心境廓然忘彼此 大千沙界捴包含

007_0089_a_16L
說誼混融無有差別 廓然捴含無
007_0089_a_17L

007_0089_a_18L
圭峯第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 論
007_0089_a_19L云若修一切善法 得阿耨菩提者 則
007_0089_a_20L所說敎法 不能得菩提 以是無記法
007_0089_a_21L

007_0089_a_22L

007_0089_a_23L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007_0089_a_24L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
007_0089_a_25L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007_0089_b_01L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
007_0089_b_02L等 受持讀誦 爲他人說 於前福德 百
007_0089_b_03L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筭數譬喩
007_0089_b_04L所不能及

007_0089_b_05L
說誼持經行施 功行不等 所以不
007_0089_b_06L等 只在頓漸

007_0089_b_07L
偈云雖言無記法 而說是彼因 是故
007_0089_b_08L一法寶 勝無量珎寶 論云以離所說
007_0089_b_09L法 不能得大菩提 故此法能爲菩提
007_0089_b_10L因 又言汝法是無記 而我法是記
007_0089_b_11L是故勝捨無量七寶

007_0089_b_12L
六祖大鐵圍山高廣 二百二十四萬
007_0089_b_13L里 小鐵圍山高廣 一百一十二萬里
007_0089_b_14L須彌山高廣 三百三十六萬里 以此
007_0089_b_15L名爲三千大千世界 約理而言 即貪
007_0089_b_16L嗔癡妄念 各具一千也 如尒許山
007_0089_b_17L盡如須彌 以況七寶數 持用布施
007_0089_b_18L所得福德 無量無邊 終是有漏之因
007_0089_b_19L而無解脫之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007_0089_b_20L四句 經文雖少 依之修行 即得成
007_0089_b_21L佛 是知持經之福 能令衆生 證得
007_0089_b_22L菩提故 不可比也

007_0089_b_23L
傅大士施寶如沙數 唯成有漏因 不
007_0089_b_24L如無我觀 了妄乃名眞 欲證無生忍

007_0089_c_01L要假離貪嗔 人法知無我 逍遙出六
007_0089_c_02L

007_0089_c_03L
冶父千錐劄地 不如鈍鍫一捺

007_0089_c_04L
說誼無明堅厚 猶如地礙 漸斷頓
007_0089_c_05L除 千錐一捺 寶施只度慳貪 般
007_0089_c_06L若直度無明 頓漸懸殊 優劣皎然

007_0089_c_07L
麒麟鸞鳳不成羣 尺璧寸珠那入市
007_0089_c_08L逐日之馬不竝駞 倚天長劒人難比
007_0089_c_09L乾坤不覆載 劫火不能壞 凛凛威光
007_0089_c_10L1)大虛 天上人間捴不如 噫

007_0089_c_11L
說誼麒麟之爲物 頭戴一角 性含
007_0089_c_12L仁心 鸞鳳之爲物 身備五彩 聲
007_0089_c_13L含五音 天下有道則至 無道則隱
007_0089_c_14L此事亦然 本是一道 開有四心五
007_0089_c_15L位 諸佛時乃說之 衆生時乃得聞
007_0089_c_16L不成羣則彼物無伴侶 此事無多
007_0089_c_17L字 尺璧寸珠 體具溫閏 明瑩之
007_0089_c_18L德 亦有剛强淸淨之相 此事亦然
007_0089_c_19L擧體隨緣 而照無遺餘 隨緣不變
007_0089_c_20L而物不能汚 那入市則此寶人人
007_0089_c_21L珎之 不用賤賣 此事佛佛密護
007_0089_c_22L罕爲人說 亦迅速如良馬 不爲鈍
007_0089_c_23L根之所追 快然如利劒 魔外於是
007_0089_c_24L「大」作「太」{庚}

007_0090_a_01L乎心寒 烣烣乎乾坤覆載不著 礭
007_0090_a_02L礭乎劫火燒壞不得 凛凛乎光爍
007_0090_a_03L億萬乾坤 嵬嵬乎絕對天上人1)
007_0090_a_04L得之者所以殊勝無譬

007_0090_a_05L
宗鏡福等三千 施須彌之七寶 經持
007_0090_a_06L四句 輝智海之明珠 能令識浪澄淸
007_0090_a_07L頓使義天開朗 弘慈普濟 廣利無邊
007_0090_a_08L夜半正明 還在何處 三身四智體中
007_0090_a_09L圓 八解六通心地印

007_0090_a_10L
說誼施寶福無邊 箭射虛空極還
007_0090_a_11L墜 持經智乃明 驪珠獨輝於滄海
007_0090_a_12L智明理旣顯 弘慈利無邊 心地悲
007_0090_a_13L花秀 霜夜月正明 且道 夜半正
007_0090_a_14L明 還在何處 三身四智體中圓
007_0090_a_15L八解六通心地印 只如體中圓心
007_0090_a_16L地印 且作麽生道 大虛寥廓淨無
007_0090_a_17L雲 一輪高朗照三千 旣知夜半正
007_0090_a_18L明 須知天曉不露 只如天曉不露
007_0090_a_19L且作麽生道 月落寒潭可承攬 展
007_0090_a_20L手欲捉捉不得

007_0090_a_21L
寶聚山王筭莫窮 還如仰箭射虛空

007_0090_a_22L洞明四句超三際 絕勝僧祗萬倍功

007_0090_a_23L
圭峯第二十一斷平等云何度生疑
007_0090_a_24L論云若法平等無高下者 云何如來

007_0090_b_01L度衆生 斷之 文四 一遮其錯解

007_0090_b_02L

007_0090_b_03L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007_0090_b_04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
007_0090_b_05L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007_0090_b_06L
二示其正見

007_0090_b_07L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 如來度者

007_0090_b_08L
偈云平等眞法界 佛不度衆生 以名
007_0090_b_09L共彼陰 不離於法界 論云衆生假名
007_0090_b_10L與五陰 共不離於法界 三反釋所以

007_0090_b_11L
若有衆生 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
007_0090_b_12L生壽者

007_0090_b_13L
說誼衆生本成佛 佛不度衆生 爲
007_0090_b_14L甚如此 眞如界內無生佛 平等性
007_0090_b_15L中無自它 見有可度成自他 豈謂
007_0090_b_16L如來無我人

007_0090_b_17L
論云若如來有如是心 五陰中有衆
007_0090_b_18L生可度者 此是取相過 無著云 如
007_0090_b_19L來如尒炎而知 是故若有衆生想 則
007_0090_b_20L爲有我取

007_0090_b_21L
六祖須菩提意謂 如來有度衆生心
007_0090_b_22L佛爲遣須菩提如是疑心 故言莫作
007_0090_b_23L是念 一切衆生 本自是佛 若言如
007_0090_b_24L來度得衆生成佛 即爲妄語 以妄語
007_0090_b_25L故 即是我人衆生壽者 此爲遣我所

007_0090_c_01L心也 夫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若不
007_0090_c_02L因諸佛說法 無由自悟 憑何修行
007_0090_c_03L得成佛道

007_0090_c_04L
冶父春蘭秋菊 各自馨香

007_0090_c_05L
說誼十類生與十方佛 一時成道
007_0090_c_06L十方佛與十類生 同日涅槃 生佛
007_0090_c_07L相本寂 能所度亦寂 能所度旣寂
007_0090_c_08L我人相何有 伊麽則釋迦眼橫鼻
007_0090_c_09L直 人人亦眼橫鼻直 同居常寂光
007_0090_c_10L土 共受無生法樂

007_0090_c_11L
生下東西七步行 人人鼻直兩眉橫
007_0090_c_12L哆啝悲喜皆相似 那時誰更問尊堂
007_0090_c_13L還記得在麽

007_0090_c_14L
說誼釋迦纔生母胎 周行七步 人
007_0090_c_15L人纔生母胎 眼橫鼻直 哆哆啝啝
007_0090_c_16L兼悲喜 人家孺子皆相似 性本神
007_0090_c_17L解自如然 誰向尊堂問何爲 傾心
007_0090_c_18L吐露報君知 問君於斯記取否

007_0090_c_19L
圭峯四展轉拂跡

007_0090_c_20L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
007_0090_c_21L凡夫之人 以爲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007_0090_c_22L如來說即非凡夫

007_0090_c_23L
說誼雖云有我 我性本空 凡夫不
007_0090_c_24L「間」作「閒」{戊}

007_0091_a_01L知 以爲有我 雖曰凡夫 凡夫相
007_0091_a_02L寂滅 凡夫相寂滅故 說非凡夫
007_0091_a_03L又前念不覺 名凡夫 後念即覺
007_0091_a_04L說非凡夫

007_0091_a_05L
六祖如來說有我者 是自性淸淨常
007_0091_a_06L樂我淨之我 不同凡夫貪嗔無明虛
007_0091_a_07L妄不實之我 故言凡夫之人 以爲有
007_0091_a_08L我 有我人 即是凡夫 我人不生 即
007_0091_a_09L非凡夫 心有生滅 即是凡夫 心無
007_0091_a_10L生滅 即非凡夫 不悟般若波羅蜜多
007_0091_a_11L即是凡夫 悟得般若波羅蜜多 即非
007_0091_a_12L凡夫 心有能所 即是凡夫 能所不
007_0091_a_13L生 即非凡夫也

007_0091_a_14L
傅大士衆生脩因果 果熟自然圓 法
007_0091_a_15L船自然度 何必要人牽 恰似捕魚者
007_0091_a_16L得魚忘却筌 若道如來度 從來度幾
007_0091_a_17L

007_0091_a_18L
冶父前念衆生後念佛 佛與衆生是
007_0091_a_19L何物

007_0091_a_20L
說誼前念起妄 後念即覺 前念有
007_0091_a_21L著 後念即離 妄還覺 著却離 爲
007_0091_a_22L聖爲凡 是善是惡 定當不得

007_0091_a_23L
不現三頭六臂 却能拈匙放筯 有時
007_0091_a_24L醉酒罵人 忽尓燒香作禮 手把破砂

007_0091_b_01L盆 身披羅錦綺 做模打㨾百千般
007_0091_b_02L驀鼻牽來秪是你 咦咦一
作嗄

007_0091_b_03L
說誼非能非不能 非善非不善 非
007_0091_b_04L貴非不貴 貴賤善惡能否異 正眼
007_0091_b_05L看來唯一人

007_0091_b_06L
宗鏡無我無人 衆生自成正覺 不生
007_0091_b_07L不滅 如來說非凡夫 雖然箇事分明
007_0091_b_08L爭奈當機蹉過 昔有僧問 翠巖云還
007_0091_b_09L丹一粒 點鐵成金 至理一言 轉凡
007_0091_b_10L成聖 學人上來 請師一點 師云不點
007_0091_b_11L僧云爲什麽不點 師云恐汝落凡聖
007_0091_b_12L且道 不落凡聖底人 具什麽眼 直
007_0091_b_13L饒聖解凡情盡 開眼依然在夢中

007_0091_b_14L
說誼佛不度衆生 衆生自成正覺
007_0091_b_15L衆生相寂滅 如來說非凡夫 雖曰
007_0091_b_16L人人具足 爭奈日用而不知 翠岩
007_0091_b_17L曾不點 恐落凡聖路 且道 不落
007_0091_b_18L凡聖底人 具什麽眼 直饒不落凡
007_0091_b_19L聖路 敢道猶未具眼在

007_0091_b_20L
到岸從來不用船 坦然大道透長安

007_0091_b_21L了然元不因他悟 面目分明捴一般

007_0091_b_22L
說誼悟了不應守方便 何更從他
007_0091_b_23L問長安 一條活路如絃直 千聖皆
007_0091_b_24L從此路歸

007_0091_c_01L
圭峯第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眞佛疑

007_0091_c_02L論云雖相成就 不可得見如來 而以
007_0091_c_03L見相成就比智 則知如來法身 斷之
007_0091_c_04L文五 一問以相表佛

007_0091_c_05L

007_0091_c_06L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007_0091_c_07L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 觀
007_0091_c_08L如來不

007_0091_c_09L
二答因苗識根

007_0091_c_10L
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
007_0091_c_11L

007_0091_c_12L
說誼空生彼中迹同中容 權示悟
007_0091_c_13L入 故言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
007_0091_c_14L來 此中迹同下根 權示未悟 故
007_0091_c_15L言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彼中言
007_0091_c_16L見 此中言觀 亦有以也

007_0091_c_17L
問善現前頻答此義 皆悟佛身非相
007_0091_c_18L如何今答以相觀佛 有云前實理答
007_0091_c_19L今假設答 又前依眞答 此據俗答
007_0091_c_20L又有云欲二十一段 明法身妙體 假
007_0091_c_21L示此答 兩䟽皆錯 前何不假示 今
007_0091_c_22L始假示 假示須有綸緖理例 秪合先
007_0091_c_23L假示迷 後假示悟 豈可前悟而後却
007_0091_c_24L迷 又有云前悟色身 此迷法身 此
007_0091_c_25L亦錯解 前已悟法 非唯悟色 非不

007_0092_a_01L證眞而能達俗 今細詳之 此問及答
007_0092_a_02L與前皆殊 前問以相爲佛 故答云不
007_0092_a_03L也 今問可以相觀 知是無相佛不
007_0092_a_04L故設答云可以相觀 意云相雖非佛
007_0092_a_05L但見外具相好 即表知內證法身無
007_0092_a_06L相眞佛 故論云 比智知也 由此科
007_0092_a_07L云 因苗識根 大雲最後釋云 意謂
007_0092_a_08L法身旣流出相身 即由此相 知佛證
007_0092_a_09L得無相法身 此即順矣

007_0092_a_10L
冶父錯

007_0092_a_11L
說誼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而
007_0092_a_12L云以相觀如來 所以云錯

007_0092_a_13L
泥塑木雕縑綵畫 堆靑抹綠更粧金

007_0092_a_14L若將此是如來相 笑煞南無觀世音

007_0092_a_15L
說誼執相執情之見 違於離塵復
007_0092_a_16L性之觀 取笑菩薩 其在玆焉

007_0092_a_17L
圭峯三難凡聖不分

007_0092_a_18L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 觀如來
007_0092_a_19L者轉輪聖王 即是如來

007_0092_a_20L
偈云非是色相身 可比知如來 諸佛
007_0092_a_21L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四悟佛非相見

007_0092_a_22L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007_0092_a_23L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007_0092_a_24L
說誼蒙佛痛與針劄 方得醒悟 乃

007_0092_b_01L云不以相觀 是則是矣 猶未澈見

007_0092_b_02L
六祖世尊大慈 恐須菩提執相之病
007_0092_b_03L未除 故作此問 須菩提未知佛意
007_0092_b_04L乃言如是如是 早是迷心 更言以三
007_0092_b_05L十二相觀如來 又是一重迷心 離眞
007_0092_b_06L轉遠故 如來爲說除彼迷心 若以三
007_0092_b_07L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 即是如
007_0092_b_08L來 輪王雖有三十二相 豈得同如來
007_0092_b_09L也 世尊引此言者 以遺須菩提執相
007_0092_b_10L之病 令其所悟深徹 須菩提被問
007_0092_b_11L迷心頓釋 故言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
007_0092_b_12L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須菩提 是大
007_0092_b_13L阿羅漢 所悟甚深 方便示其迷路
007_0092_b_14L以冀世尊除遣細惑 令後世衆生 所
007_0092_b_15L見不謬也

007_0092_b_16L
冶父錯

007_0092_b_17L
說誼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而
007_0092_b_18L云不以相觀 所以亦錯

007_0092_b_19L
有相身中無相身 金香爐下鐵崐崙
007_0092_b_20L頭頭盡是吾家物 何必靈山問世尊
007_0092_b_21L如王秉劒

007_0092_b_22L
說誼即相即眞 相外無眞 頭頭物
007_0092_b_23L外家風 事事目前三昧 處處得逢
007_0092_b_24L渠 何必向外求 如王秉劒者 以

007_0092_c_01L有相求亦錯 以無相求亦錯 有相
007_0092_c_02L無相都盧是錯 如王秉劒 罪來即
007_0092_c_03L斬 一得知非 便令却活 操縱在
007_0092_c_04L握 殺活臨時

007_0092_c_05L
圭峯五印見聞不及

007_0092_c_06L
爾時世尊 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
007_0092_c_07L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007_0092_c_08L
說誼色見聲求 是行邪道 作麽生
007_0092_c_09L不行邪道去 但知聲色本非眞 自
007_0092_c_10L然不被聲色惑 見盡自於玄旨會
007_0092_c_11L情忘能與道相親

007_0092_c_12L
魏加後偈云 彼如來妙體 即法身諸
007_0092_c_13L佛 法體不可見 彼識不能知 偈云唯
007_0092_c_14L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以眞如法身
007_0092_c_15L非是識境故 無著云 以彼法身 眞
007_0092_c_16L如相故 非如言說而知 唯自證知故

007_0092_c_17L
六祖若以兩字 是發語之端 色者
007_0092_c_18L相也 見者 識也 我者 是一切衆生
007_0092_c_19L身中自性淸淨 無爲無相眞常之體
007_0092_c_20L不可高聲念佛 而得成就 會須正見
007_0092_c_21L分明 方得解悟 若以色聲二相求之
007_0092_c_22L不可見也 是知以相觀佛 聲中求法
007_0092_c_23L心有生滅 不悟如來矣

007_0092_c_24L
傅大士涅槃含四德 唯我契眞常 齊

007_0093_a_01L名八自在 獨我最靈長 非色非聲相
007_0093_a_02L心識豈能量 看時不可見 悟理即形
007_0093_a_03L

007_0093_a_04L
冶父直饒不作聲色求 是亦未見如
007_0093_a_05L來在 且道 如何得見聲至是一作
聲求色見

007_0093_a_06L審不審

007_0093_a_07L
說誼佛不在色聲 亦不離色聲 即
007_0093_a_08L色聲求佛 亦不得見 離色聲求佛
007_0093_a_09L亦不得見 即色離色 兩不得見
007_0093_a_10L且道 如何得見 不審不審 看看
007_0093_a_11L黃頭老現也

007_0093_a_12L
見色聞聲世本常 一重雪上一重霜
007_0093_a_13L君今要見黃頭老 走入摩耶腹內藏
007_0093_a_14L咦 此語三十年後 擲地金聲在

007_0093_a_15L
說誼妙圓眞淨劫前身 莫將知見
007_0093_a_16L妄疎親 見色聞聲世本常 莫離色
007_0093_a_17L聲別求眞 古人道 道不屬見聞覺
007_0093_a_18L知 亦不離見聞覺知 則即見聞覺
007_0093_a_19L知求道亦錯 離見聞覺知求道亦
007_0093_a_20L錯 即色聲求佛亦錯 離色聲求佛
007_0093_a_21L亦錯 將錯就錯 雪上加霜 如斯
007_0093_a_22L見佛 終不得見 君今要見黃頭老
007_0093_a_23L走入摩耶腹內藏 古人道 摩耶肚
007_0093_a_24L裏堂 法界體一如 若是法界體

007_0093_b_01L爲相爲非相 非相非非相 諸佛所
007_0093_b_02L同歸 要見黃頭老 便向此中尋
007_0093_b_03L此語三十年前 未得分 1)䁱 三十
007_0093_b_04L年後 2)一似擲地金聲在

007_0093_b_05L
宗鏡妙相端嚴 聖王相即如來相 法
007_0093_b_06L身周徧 如來身異法王身 若向這裏
007_0093_b_07L見得徹去 鷺依雪巢 兎棲月殿 其
007_0093_b_08L或未然 石火一揮天外去 癡人猶看
007_0093_b_09L月邊星

007_0093_b_10L
說誼如來與聖王 以其相則毫釐
007_0093_b_11L無差 以其證則天地何遠 若向這
007_0093_b_12L裏 見得徹去 鷺依雪巢 兎棲月
007_0093_b_13L殿 其或未然 火飛天外 目送星邊

007_0093_b_14L
公案現成重審問 愛情翻款錯承當

007_0093_b_15L不應聲色行邪道 結罪無因見法王

007_0093_b_16L
說誼如來重審問 空生錯承當 適
007_0093_b_17L來雷天大壯 今日地3)下明夷 法
007_0093_b_18L王體寂滅 從來非色聲 色見聲求
007_0093_b_19L應結罪 結罪無因見法玉

007_0093_b_20L
圭峯第二十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
007_0093_b_21L由前以相比知法身是失 又聞以色
007_0093_b_22L見聲求是邪 遂作念云 佛果一向無
007_0093_b_23L相無爲 若尓則脩福德之因 但成相
007_0093_b_24L果 相旣非佛 佛果則不以具相而得

007_0093_c_01L故佛果 畢竟不關福相 故論云有
007_0093_c_02L人起如是心 若不依福德 得大菩提
007_0093_c_03L如是諸菩薩 則失福德 及失果報
007_0093_c_04L斷之 文四 一遮毁相之念

007_0093_c_05L

007_0093_c_06L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007_0093_c_07L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
007_0093_c_08L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007_0093_c_09L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
007_0093_c_10L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_0093_c_11L
華嚴經云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007_0093_c_12L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肇云不偏
007_0093_c_13L在色聲 故言非 非不身相 故復言
007_0093_c_14L是 大雲云 若言如來不以相具 斷
007_0093_c_15L滅見矣 故佛止之 莫作是念 二出
007_0093_c_16L毁相之過

007_0093_c_17L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
007_0093_c_18L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007_0093_c_19L
毁相則墮斷滅 斷滅是損減之過 斷
007_0093_c_20L見 邊見之過 三明福相不失

007_0093_c_21L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007_0093_c_22L於法不說斷滅相

007_0093_c_23L
說誼訶相與非相 恐伊落斷常 若
007_0093_c_24L「䁱」作「曉」{乙}{丙}{丁}{戊}「一」無有{丁}「下」
007_0093_c_25L改漆「火」{乙}ㆍ字體磨滅{丙}ㆍ作「火」{丁}

007_0094_a_01L謂佛無相 早已成斷滅

007_0094_a_02L
無著云 於法不說斷滅者 謂如所住
007_0094_a_03L法而通達 不斷一切生死影像法 於
007_0094_a_04L涅槃自在 行利益衆生事 此中爲遮
007_0094_a_05L一向寂靜故 顯示不住涅槃 偈云不
007_0094_a_06L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論云雖不依
007_0094_a_07L福德 得眞菩提 而不失福德及彼果
007_0094_a_08L報 以能成就智慧莊嚴功德1)莊嚴故

007_0094_a_09L
六祖須菩提 聞說眞身離相 便謂不
007_0094_a_10L脩三十二淸淨行 得佛菩提 佛語須
007_0094_a_11L菩提 莫言如來不脩三十二淸淨行
007_0094_a_12L而得菩提 汝若言不脩三十二淸淨
007_0094_a_13L行得阿耨菩提者 即是斷滅佛種 無
007_0094_a_14L有是處

007_0094_a_15L
傅大士相相非有相 具足相無憑 法
007_0094_a_16L法生妙法 空空體不同 斷滅不斷滅
007_0094_a_17L知覺悟深宗 若無人我念 方知是志
007_0094_a_18L

007_0094_a_19L
冶父剪不齊兮理還亂 拽起頭來割
007_0094_a_20L不斷

007_0094_a_21L
說誼剪欲其齊 不能使之齊 理欲
007_0094_a_22L無亂 不能使之無亂 洩來割欲斷
007_0094_a_23L不能使之斷 伊麽則雖云無色聲
007_0094_a_24L亦不碍色聲

007_0094_b_01L
不知誰解巧安排 捏聚依前又放開

007_0094_b_02L莫謂如來成斷滅 一聲還續一聲來

007_0094_b_03L
說誼旣言非諸相 又道是具足 恐
007_0094_b_04L人生斷見 再言莫作念

007_0094_b_05L
宗鏡相非具而本具 常自*莊嚴 法
007_0094_b_06L雖傳而不傳 何曾斷滅 昔世尊 於
007_0094_b_07L靈山會上人天衆前云 吾有淸淨法
007_0094_b_08L眼 涅槃妙心 付囑飮光 廣令傳化
007_0094_b_09L且道 當時付箇甚麽 靑蓮目顧人天
007_0094_b_10L衆金色頭陀獨破顔

007_0094_b_11L一燈能續百千燈 心印光通法令行

007_0094_b_12L千聖不傳吹不滅 聯輝列焰轉分明

007_0094_b_13L
說誼一燈能然百千燈 靈焰2)綿綿
007_0094_b_14L到如今 千聖不3)傳作狂風 吹滅
007_0094_b_15L此燈燈不滅 燈不滅 聯輝列煩轉
007_0094_b_16L分明

007_0094_b_17L
圭峯四明不失所以 於中文二 一明
007_0094_b_18L得忍故不失

007_0094_b_19L

007_0094_b_20L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007_0094_b_21L
須菩提 若菩薩 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
007_0094_b_22L4)寶布施 若復有人 知一切法無我 得
007_0094_b_23L成於忍 此菩薩 勝前菩薩所得功5)

007_0094_b_24L
說誼布施不住於相 前讃福等十

007_0094_c_01L方虛空 知法無我得成於忍 今讃
007_0094_c_02L福勝河沙布施 今此一言 可以攝
007_0094_c_03L前住降等意 所謂不貪不受 蓋是
007_0094_c_04L住修降心之意也

007_0094_c_05L
論云有人起如是心 諸菩薩得出世
007_0094_c_06L智 失彼福德及彼果報 爲遮此故
007_0094_c_07L偈云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無我
007_0094_c_08L者 二種無我也

007_0094_c_09L
六祖通達一切法 無能所心者 是名
007_0094_c_10L爲忍 此人所得福德 勝前七寶之福
007_0094_c_11L

007_0094_c_12L
冶父耳聽如聲 口說如啞

007_0094_c_13L
說誼知法無我 則彼我相泯 得成
007_0094_c_14L於忍 則能所情忘 能所情忘 則
007_0094_c_15L無念智現 彼我相泯 則平等理現
007_0094_c_16L到伊麽時 眼見耳聞 分別不生
007_0094_c_17L開口動舌 分別不生 不生不生
007_0094_c_18L何啻如聾若啞 直如明鏡照物 空
007_0094_c_19L谷應聲 熾然照應而無照應 所以
007_0094_c_20L道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劫
007_0094_c_21L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眞常寂滅
007_0094_c_22L「莊」作「㽵」{庚}次同「綿綿」作「緜緜」{戊}
007_0094_c_23L「傳」作「傅」{乙}{丙}「寶」下有「持用」{庚}
007_0094_c_24L「德」下有「何以故」{庚}

007_0095_a_01L樂 涅槃相如是

007_0095_a_02L
馬下人因馬上君 有高有下有踈親
007_0095_a_03L一朝馬死人歸去 親者如同陌路人
007_0095_a_04L秪是舊時人 改却舊時行履處

007_0095_a_05L
說誼窮寒淸苦拙郞君 本來無馬
007_0095_a_06L亦無人 自有馬人分高下 親反成
007_0095_a_07L踈踈反親 一朝馬死人歸去 親者
007_0095_a_08L如同陌路人 馬死人歸親亦踈 依
007_0095_a_09L舊窮寒拙郞君 又淸淨本解脫 我
007_0095_a_10L人相元無 自有我人相 高下執情
007_0095_a_11L生 高下情生與道踈 無明三毒以
007_0095_a_12L爲親 我人山向一念摧 所親三毒
007_0095_a_13L反成踈 反成踈 依舊淸淨本解脫

007_0095_a_14L
圭峯二明不受故不失 於中文二 一
007_0095_a_15L正明

007_0095_a_16L
須菩提 以諸菩薩 不受福德故

007_0095_a_17L
說誼知法無我 得成於忍 何勝布
007_0095_a_18L施之福耶 布施但住相福德爲究
007_0095_a_19L竟 菩薩則不然 通達法性空 福
007_0095_a_20L德尙不受 所以爲勝也

007_0095_a_21L
論云彼福德 得有漏果報故可呵 無
007_0095_a_22L著云 此顯示不著生死故 若住生死
007_0095_a_23L即受福德 二徵釋

007_0095_a_24L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 不受

007_0095_b_01L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
007_0095_b_02L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007_0095_b_03L
說誼了知福德元無性 不應於中
007_0095_b_04L生染著 貪求已泯徹底空 1)日入
007_0095_b_05L萬金渾不知

007_0095_b_06L
六祖菩薩所作福德 不爲自已 意在
007_0095_b_07L利益一切衆生 故言不受福德也

007_0095_b_08L
傅大士布施有爲相 三生却被呑 七
007_0095_b_09L寶多行2)慧 那知捨六根 但離諸有
007_0095_b_10L欲 施弃愛情恩 若得無貪相 應到
007_0095_b_11L法王門

007_0095_b_12L
冶父裙無腰袴無口

007_0095_b_13L
說誼裙袴雖然在 與無却一般 經
007_0095_b_14L云不受福 其旨正如斯

007_0095_b_15L
似水如雲一夢身 不知此外更何親

007_0095_b_16L箇中不許容他物 分付黃梅路上人

007_0095_b_17L
說誼只此一夢身 似水無情 逐處
007_0095_b_18L方圓 如雲無心 捲舒自由 此外
007_0095_b_19L別無親 何物此中歸 曠然無人
007_0095_b_20L縛 解脫更何求 信老3)曾將此消
007_0095_b_21L息 分付黃梅路上人

007_0095_b_22L
宗鏡有求有苦 八風五欲交煎 無著
007_0095_b_23L無貪 三明六通自在 便恁麽去 水
007_0095_b_24L邊林下月冷風淸 不恁麽去 4)槁斷

007_0095_c_01L路窮 別通消息 還委悉麽 老僧笑
007_0095_c_02L指猿啼處 更有靈蹤在上方

007_0095_c_03L
說誼有心皆苦 無心乃樂 一得其
007_0095_c_04L樂 消息分明 樂亦不存 沒通消
007_0095_c_05L息 作麽生是別通消息 行到路窮
007_0095_c_06L好轉身 十方無處匪通程 是通程
007_0095_c_07L鴈點靑天猿掛樹

007_0095_c_08L
數行梵字雲中鴈 一曲無生澗底琴

007_0095_c_09L德勝河沙渾不用 淸風明月是知音

007_0095_c_10L
說誼雲中鴈寫數行字 澗底琴彈
007_0095_c_11L一曲歌 此中無德爲可用 自有風
007_0095_c_12L月是知5)

007_0095_c_13L
圭峯第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
007_0095_c_14L論云若諸菩薩 不受福德 云何諸菩
007_0095_c_15L薩福德 衆生受用 斷之 文二 一㡿
007_0095_c_16L錯解

007_0095_c_17L

007_0095_c_18L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007_0095_c_19L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
007_0095_c_20L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007_0095_c_21L
偈云是福德報應 爲化諸衆生 自然
007_0095_c_22L「日」改漆「月」{甲}「慧」無有{丁}「曾」作
007_0095_c_23L「僧」{丙}
「槁」作「橋」{乙}「音」字形似「 (亠/口/月)
007_0095_c_24L{甲}

007_0096_a_01L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二示正見

007_0096_a_02L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007_0096_a_03L故名如來

007_0096_a_04L
說誼前言不可以身相 得見如來
007_0096_a_05L不可以三十二相 得見如來 佛不
007_0096_a_06L應以具足色身見 不應以三十二
007_0096_a_07L相觀如來 此皆明佛非有相 次言
007_0096_a_08L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
007_0096_a_09L阿耨菩提 此明佛非無相 此言無
007_0096_a_10L所從來 亦無所去 此明佛無去來
007_0096_a_11L伊麽則眞法性身 非相非非相 性
007_0096_a_12L相相融 無去亦無來 動靜一如

007_0096_a_13L
偈云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大雲
007_0096_a_14L云 衆生心水 若淸淨則見佛來 來
007_0096_a_15L無所從 濁則見佛雙林示滅 則云佛
007_0096_a_16L去 去無可至 肇云解極會如 體無
007_0096_a_17L方所 緣至物見 來無所從 感畢爲
007_0096_a_18L隱 亦何所去

007_0096_a_19L
六祖如來者 非來非不來 非去非不
007_0096_a_20L去 非坐非不坐 非臥非不臥 行住
007_0096_a_21L坐臥四威儀中 常在空寂 即是如來
007_0096_a_22L

007_0096_a_23L
傅大士如來何所來 脩因幾劫功 斷
007_0096_a_24L除人我見 方用達眞宗 見相不求相

007_0096_b_01L身空法亦空 從來無所著 來去盡通
007_0096_b_02L

007_0096_b_03L
冶父山門頭合掌 佛殿裏燒香

007_0096_b_04L
說誼雖云無去來 山門殿裏 進止
007_0096_b_05L從容 合掌燒香 威儀炳著

007_0096_b_06L
1)捲秋雲去復來 幾迴南岳與天台
007_0096_b_07L寒山拾得相逢笑 且道 笑箇甚麽
007_0096_b_08L笑道同行步不擡

007_0096_b_09L
說誼飄然一條衲 來去雲無心 大
007_0096_b_10L千寄脚底 台岳經幾迴 撞著寒山
007_0096_b_11L與拾得 笑道同行步不擡 怎生是
007_0096_b_12L同行步不擡 寒山也宜去 拾得也
007_0096_b_13L宜來 寒山之與拾得 來而不知去
007_0096_b_14L拾得之與寒山 去而不知來 相緣
007_0096_b_15L不自由 取笑於焉在 此衲不如彼
007_0096_b_16L來去自從容

007_0096_b_17L
宗鏡坐臥經行 本自無來無去 威儀
007_0096_b_18L不動 寂然非靜非搖 要解如來所說
007_0096_b_19L義否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常處此菩
007_0096_b_20L提座

007_0096_b_21L巍巍不動法中王 那有獼猴跳六䆫

007_0096_b_22L笑指眞空無面目 連雲推月下千江

007_0096_b_23L
說誼巍巍不動尊 號爲法中王 古
007_0096_b_24L殿寥寥常放光 六䆫虛靜絕喧煩

007_0096_c_01L眞淨界中留不住 興悲運智爲機
007_0096_c_02L來 爲機來 綠楊芳草岸 無處不
007_0096_c_03L稱尊

007_0096_c_04L
圭峯第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
007_0096_c_05L據前不可以化相比知法身 法身無
007_0096_c_06L去來坐臥 即似眞化異 據遮斷滅之
007_0096_c_07L念 又顯不失福相 即似眞化一 故
007_0096_c_08L成疑也 此約微塵世界 委釋非一非
007_0096_c_09L異義 以斷此疑斷之 文二 一約塵
007_0096_c_10L界破一異 文五 一細末方便破麁色

007_0096_c_11L

007_0096_c_12L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007_0096_c_13L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
007_0096_c_14L世界 碎爲微塵 於意云何 是微塵衆
007_0096_c_15L寧爲多2)不 甚多 世尊

007_0096_c_16L
偈云於是法界處 非一亦非異 論云
007_0096_c_17L彼諸如來 於眞如法界中 非一處住
007_0096_c_18L亦非異處住 爲示此義 故說世界碎
007_0096_c_19L爲微塵 故偈云 世界作微塵 此喩
007_0096_c_20L示彼義 無著云 爲破名色身 故說
007_0096_c_21L界塵等 於中細末方便及無所見方
007_0096_c_22L便 微塵甚多者 是細末方便 大雲
007_0096_c_23L云 即是㭊塵 至於細末 以此方便
007_0096_c_24L「捲」作「卷」{庚}「不」下有「須菩提言」{庚}

007_0097_a_01L破麄色矣 此言微塵 依大乘宗 於
007_0097_a_02L一搏色 假想分析 至極略色爲塵
007_0097_a_03L非小乘宗實塵矣 二不念方便破微
007_0097_a_04L

007_0097_a_05L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
007_0097_a_06L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衆 即
007_0097_a_07L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007_0097_a_08L
說誼前現如來之身 非眞假 無去
007_0097_a_09L來 此擧微塵非微塵 世界非世界
007_0097_a_10L以明法相即非法相 何也 前則現
007_0097_a_11L佛眞體也 所悟亦此也 所證亦此
007_0097_a_12L也 此則現法眞體也 收言拂迹
007_0097_a_13L示返眞源也 佛身本無爲 隨機有
007_0097_a_14L眞應去來 法性本無生 對機有權
007_0097_a_15L實頓漸 故於一身現三身 於三身
007_0097_a_16L現微塵數身 於一法演三乘 於三
007_0097_a_17L乘演微塵數法 如實而觀 佛無眞
007_0097_a_18L應去來之殊 法無權實頓漸之異
007_0097_a_19L不解義者 以爲佛身實有如是差
007_0097_a_20L別法門實有如是名數 如淨摩尼
007_0097_a_21L隨方各現 映於五色 諸愚癡者
007_0097_a_22L說淨摩尼 實有五色 故說佛則云
007_0097_a_23L若以色見聲求 是行邪道 乃至云
007_0097_a_24L若言來去 是不解義 此現佛眞體

007_0097_b_01L也 說法則云 若言佛說四見 是
007_0097_b_02L不解義 乃至云 所言法相者 即
007_0097_b_03L非法相 此現法眞體也 甞觀說來
007_0097_b_04L之意 佛身無爲 即二邊而離二邊
007_0097_b_05L法性無生 即名數而超名數 今此
007_0097_b_06L二義 上來亦有其文 所謂不可以
007_0097_b_07L身相得見如來 所謂不可以三十
007_0097_b_08L二相得見如來 所謂佛不應以具
007_0097_b_09L足色身見 此等諸文 現佛眞體也
007_0097_b_10L所謂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所謂如
007_0097_b_11L來無所說 所謂汝勿謂如來作是
007_0097_b_12L念 我當有所說法 此等諸文 現法
007_0097_b_13L眞體也 佛之所以言此者 皆爲廣
007_0097_b_14L闢人之邪見 大開佛之知見 下文
007_0097_b_15L所謂如是知見信解者 夫是之謂
007_0097_b_16L歟 世界碎爲微塵等者 何也 大千
007_0097_b_17L同爲一地 而有三千之異名 以比
007_0097_b_18L一心開爲三智 一境開爲三諦 一
007_0097_b_19L念開爲三惑 一法開爲三乘 體雖
007_0097_b_20L是一 開有三名 復以三千碎爲微
007_0097_b_21L塵等者 以比三智開爲無邊觀智
007_0097_b_22L三諦開爲無邊諦境 三惑開爲無
007_0097_b_23L盡塵勞門 三乘開爲無盡修多羅
007_0097_b_24L門 本雖是三 開爲無量 佛擧塵

007_0097_c_01L界問空生 欲明諸法無體性 果能
007_0097_c_02L答以非實有 善知黃葉竟非錢

007_0097_c_03L
論云碎塵爲末 故非一處 塵衆聚故
007_0097_c_04L故非異處 如是佛住法界中 非一處
007_0097_c_05L住 非異處住 又若塵衆實有者 世
007_0097_c_06L間凡夫 悉亦自知 何須佛說 秖爲
007_0097_c_07L不知體不成就 故佛說矣 故無著云
007_0097_c_08L世尊說非者 以此聚體不成就故 若
007_0097_c_09L異此者 雖不說 亦自知是聚

007_0097_c_10L
六祖佛說三千大千世界 以喩一一
007_0097_c_11L衆生性上妄念微塵之數 如三千大
007_0097_c_12L千世界中所有微塵 一切衆生性上
007_0097_c_13L妄念微塵 即非微塵 聞經悟道 覺
007_0097_c_14L慧常照 趣向菩提 念念不住 常在
007_0097_c_15L淸淨 如是淸淨微塵 是名微塵衆也

007_0097_c_16L
冶父若不入水 爭見長人

007_0097_c_17L
說誼黃葉非錢 是則固是 理非言
007_0097_c_18L外 即言即理 何須拂去文字 別
007_0097_c_19L求忘言之旨乎 敎海裏得大解脫
007_0097_c_20L知解上建大法幢 乃可謂寬腸沒
007_0097_c_21L量大人也 又今師直取塵界 以
007_0097_c_22L明衲僧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之義也
007_0097_c_23L伊麽則所謂微塵 塵勞業用 熾然
007_0097_c_24L競作之謂也 若向塵勞中 任性浮

007_0098_a_01L沈 而得自在 則可謂寬腸沒量大
007_0098_a_02L人也 須信道 霜天知勁草 火裏
007_0098_a_03L見精金

007_0098_a_04L
一塵纔起翳磨空 碎抹三千數莫窮

007_0098_a_05L野老不能收拾得 任敎隨雨又隨風

007_0098_a_06L
說誼名數之於靈覺 猶微塵之於
007_0098_a_07L大淸 微塵不勝數 名數亦如然
007_0098_a_08L衲僧自知無一字 從敎名數亂縱
007_0098_a_09L橫 又箇裏從來無一物 瑩若淸空
007_0098_a_10L絕點霞 一念纔起性空暗 諸妄競
007_0098_a_11L作浩無邊 衲僧自知妄元無 無心
007_0098_a_12L除斷任浮沈 休笑此衲不斷妄 火
007_0098_a_13L裏生蓮終不壞

007_0098_a_14L
圭峯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007_0098_a_15L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
007_0098_a_16L界 是名世界

007_0098_a_17L
本論破世界 不實之義可知 無著云
007_0098_a_18L此破名身世界者 衆生世故 四俱約
007_0098_a_19L塵界破和合

007_0098_a_20L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
007_0098_a_21L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007_0098_a_22L
論云若實有一世界 如來則不說三
007_0098_a_23L千界 大雲云 若實有一界 冥然是
007_0098_a_24L一和合矣 則不合有多差別 今旣三

007_0098_b_01L千 明非冥然一矣 故約三千破一界
007_0098_b_02L也 無著云 爲並說若世界若微塵界
007_0098_b_03L故 有二種搏取 謂一搏取及差別搏
007_0098_b_04L取 大雲云 此明塵衆及衆生類 俱
007_0098_b_05L名世界 一合相者 有二搏取 搏取
007_0098_b_06L爲一 故云和合 故此一和合 有二
007_0098_b_07L搏取 一者一搏取 即是世界和合爲
007_0098_b_08L一 二差別搏取 即是微塵 有衆多
007_0098_b_09L極微 名差別搏取 非一合者 第一
007_0098_b_10L義中 二界無實故 五佛印無中妄執
007_0098_b_11L

007_0098_b_12L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但凡
007_0098_b_13L夫之人 貪著其事

007_0098_b_14L
說誼微塵旣非實有 三千亦非實
007_0098_b_15L有 三千非實而有三千之名者 但
007_0098_b_16L假其名 以分其界而已 而其實則
007_0098_b_17L豈有三千之異乎 何以故然 一地
007_0098_b_18L是實 三千是假 一地是實故 爲
007_0098_b_19L一合相也 三千是假故 非一合相
007_0098_b_20L也 三千若實 即是一合相而非異
007_0098_b_21L相 但是異相而非一合相 所以三
007_0098_b_22L千即非實有 三千旣非實有 一地
007_0098_b_23L亦非實有 何則 三千不外乎一地
007_0098_b_24L一地亦不外乎三千 是眞一合相

007_0098_c_01L言詞相寂滅 但諸凡夫人 不解其
007_0098_c_02L所以 語三千而取三千之名 語一
007_0098_c_03L地而生一地之解 以明名數旣非
007_0098_c_04L實有 三乘亦非實有 三乘非實而
007_0098_c_05L有三乘之名者 但假其名以接其
007_0098_c_06L根而已 而其實則豈有三乘之異
007_0098_c_07L乎 何以故然 一乘是實 三乘是
007_0098_c_08L權 一乘是實故 爲一合相也 三
007_0098_c_09L乘是權故 非一合相也 三乘若實
007_0098_c_10L即是一合相而非異相 但是異相
007_0098_c_11L而非一合相 所以三乘即非實有
007_0098_c_12L三乘旣非實有 一乘亦非實有 何
007_0098_c_13L則 三乘不外乎一乘 一乘亦不外
007_0098_c_14L乎三乘 是眞一合相 言詞相寂滅
007_0098_c_15L但諸凡夫人 不解其所以 語三乘
007_0098_c_16L而取三乘之名 語一乘而生一乘
007_0098_c_17L之解 所謂錯認何曾解方便者是
007_0098_c_18L已 只如一合相 且作麽生道 諦
007_0098_c_19L緣六度并一乘 混然一味難分㭊
007_0098_c_20L非一合相 又作麽生道 一河雖然
007_0098_c_21L不可分 象馬兔三爭奈異 伊麽則
007_0098_c_22L非但異相不應執 一合相亦不可
007_0098_c_23L

007_0098_c_24L
論云以彼聚集 無物可取 虛妄分別

007_0099_a_01L故云妄取 若實有者 即是正見 無
007_0099_a_02L著云 世諦說搏取 第一義不可說
007_0099_a_03L彼小兒凡夫 如言說取 大雲云 執
007_0099_a_04L見五蘊 取其和合 是貪著事 迷於
007_0099_a_05L事法 起煩惱矣

007_0099_a_06L
六祖三千者 約理而言 即貪嗔癡妄
007_0099_a_07L念 各具一千數也 心爲善惡之本
007_0099_a_08L能作凡作聖 動靜不可測度 廣大無
007_0099_a_09L邊故 名大千世界 心中明了 莫過
007_0099_a_10L悲智二法 由此二法而得菩提 說一
007_0099_a_11L合相者 心有所得故 即非一合相
007_0099_a_12L心無所得 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者
007_0099_a_13L不壞假名而談實相 由悲智二法 成
007_0099_a_14L就佛果菩提 說不可盡 妙不可言
007_0099_a_15L凡夫之人 貪著文字事業 不行悲智
007_0099_a_16L二法 而求無上菩提 何由可得

007_0099_a_17L
傅大士界塵一何異 報應亦如然 非
007_0099_a_18L因亦非果 誰後復誰先 事中通一合
007_0099_a_19L理即兩俱捐 欲達無生路 應當識本
007_0099_a_20L

007_0099_a_21L
冶父捏聚放開 兵隨印轉

007_0099_a_22L
說誼有時開三 有時合一 合一即
007_0099_a_23L三 開三即一 三一相離 三一相
007_0099_a_24L即 非三而三 非一而一 三一俱

007_0099_b_01L非 三一俱是 伊麽則殺活臨時
007_0099_b_02L收放自由

007_0099_b_03L
1) (囗+崙) 成兩片擘破却團圓 細嚼莫咬
007_0099_b_04L咬破他本
作空碎
方知滋味全

007_0099_b_05L
說誼欲言非異爭奈異 欲言非一
007_0099_b_06L爭奈一 欲空三一還三一 三一方
007_0099_b_07L知本圓成 又一本云 細嚼莫空碎
007_0099_b_08L理之極致 要須著意精詳 不應偶
007_0099_b_09L尒念過 古人道 知有底人 細嚼
007_0099_b_10L來嚥 不知有底人 一似渾 (囗+崙) *呑
007_0099_b_11L可棗 末後圓成處 精詳始應知

007_0099_b_12L
宗鏡以世界碎如微塵 慈尊喩巧而
007_0099_b_13L玄要 立權名談其實相 凡夫意絕於
007_0099_b_14L貪求 與麽會得 返本還源 背覺合
007_0099_b_15L塵 不與麽會 智同諸佛 2)悲合衆生
007_0099_b_16L捴不與麽 3)巨靈擡手無多子 分破
007_0099_b_17L華山千萬重

007_0099_b_18L
說誼碎界爲塵 喩巧意玄 依權顯
007_0099_b_19L實 凡絕追求 顯實相則智境全彰
007_0099_b_20L絕追求則塵勞頓息 息塵勞則智
007_0099_b_21L日高懸 昏衢大朗 上同諸佛 順
007_0099_b_22L塵勞則慈雲廣布 甘露普閏 下合
007_0099_b_23L衆生 亦不息塵勞 亦不順塵勞
007_0099_b_24L巨靈擡手威動地 萬重山向一摑

007_0099_c_01L

007_0099_c_02L
一段生涯六不收六當
作本
從前萬法盡
007_0099_c_03L非儔
輕輕擘破三千界 直得恒河水
007_0099_c_04L逆流

007_0099_c_05L
說誼一法本有不可收 萬法無根
007_0099_c_06L捴非眞 法法會來歸本源 免敎人
007_0099_c_07L人逐風波

007_0099_c_08L
圭峯二約止觀破我法 於中文二 一
007_0099_c_09L除我執又二 一㡿錯解

007_0099_c_10L

007_0099_c_11L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007_0099_c_12L
須菩提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
007_0099_c_13L壽者見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是人解我
007_0099_c_14L所說義不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007_0099_c_15L
二遣言執

007_0099_c_16L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
007_0099_c_17L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
007_0099_c_18L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007_0099_c_19L
論云我見虛妄分別 佛說即是不見
007_0099_c_20L無著云 此顯示如所不分別 云何顯
007_0099_c_21L示 如外道說我 如來說爲我見故
007_0099_c_22L安置人無我 又爲說有此我見故 安
007_0099_c_23L (囗+崙) 」疑「淪」{編}次同「悲」作「非」{丁}{庚}{戊}ㆍ
007_0099_c_24L加筆「悲」{甲}{乙}
「巨」作「臣」{丙}

007_0100_a_01L置法無我 如是觀察 菩薩入相應三
007_0100_a_02L昧時 不復分別 即此觀察 爲入方便

007_0100_a_03L
六祖如來說此經 令一切衆生 自悟
007_0100_a_04L般若智 自修行菩提果 凡夫之人
007_0100_a_05L不解佛意 便爲如來說我人等見不
007_0100_a_06L知如來說甚深無相無爲般若波羅蜜
007_0100_a_07L法 如來所說我人等見 不同凡夫
007_0100_a_08L我人等見 如來說一切衆生 皆有佛
007_0100_a_09L性 是眞我見 說一切衆生 無漏智
007_0100_a_10L性 本自具足 是人見 說一切衆生
007_0100_a_11L本無煩惱 是衆生見 說一切衆生性
007_0100_a_12L本自不生不滅 是壽者見也

007_0100_a_13L
圭峯二除法執文二 一除分別

007_0100_a_14L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007_0100_a_15L於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
007_0100_a_16L解 不生法相

007_0100_a_17L
無著云 此顯示何人無分別 於何法
007_0100_a_18L不分別 何方便不分別 此顯示增上
007_0100_a_19L心 增上智故 於無分別中 知見勝
007_0100_a_20L解 於中若智 依止著摩他故知 依止
007_0100_a_21L毗鉢舍那故見 此二依止三摩提故
007_0100_a_22L勝解 以三摩提自在故 解內攀緣影
007_0100_a_23L像 彼名勝解 云何無分別 此正顯
007_0100_a_24L無分別 大雲云 前之方便 是加行

007_0100_b_01L智 今不分別 是根本智 即親證眞
007_0100_b_02L如 離能所取 名不分別 二顯本寂

007_0100_b_03L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007_0100_b_04L是名法相

007_0100_b_05L
說誼正顯法相 即非法相 合上塵
007_0100_b_06L界 非塵界之喩也 所說無量 特
007_0100_b_07L擧四見者 此是三乘所斷麄細惑
007_0100_b_08L之揔名 八萬四千諸妄染之頭數
007_0100_b_09L故上來頻說之 於此特擧問耳 意
007_0100_b_10L通明能治所治 一切諸法 皆非實
007_0100_b_11L有也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
007_0100_b_12L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007_0100_b_13L以此例之 則佛說四聖諦 即非四
007_0100_b_14L聖諦 佛說十八不共法 即非十八
007_0100_b_15L不共法 乃至八萬四千多羅尼門
007_0100_b_16L即非八萬四千多羅尼門 伊麽則
007_0100_b_17L從初轉四諦 至今談般若 所說諸
007_0100_b_18L法 無一字可以掛在目前 無一言
007_0100_b_19L可以記在胷中 所謂一相一味 究
007_0100_b_20L竟涅槃常寂滅相 於是乎現 於此
007_0100_b_21L可以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 於此可
007_0100_b_22L以發眞正信心 得眞正妙解也 豈
007_0100_b_23L可泥言敎而爲究竟 墮在名數之
007_0100_b_24L中也 所以云發菩提心者 於一切

007_0100_c_01L法 應如是知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
007_0100_c_02L相 以至云所言法相者 即非法相
007_0100_c_03L是名法相 一切法三字 捴該大小
007_0100_c_04L乘法 非法相三字 通明所說諸法
007_0100_c_05L皆歸實相妙空 怎生是皆歸實相
007_0100_c_06L妙空 千重百帀無迴互 大家靜處
007_0100_c_07L薩婆訶

007_0100_c_08L
無著云 此顯示法相中不共義及相
007_0100_c_09L應義 如前已說

007_0100_c_10L
六祖發菩提心者 應見一切衆生 皆
007_0100_c_11L有佛性 應見一切衆生 無漏種智
007_0100_c_12L本自具足 應信一切衆生自性 本無
007_0100_c_13L生滅 雖行一切智慧方便 接物利生
007_0100_c_14L不作能所之心 口說無相法 而心有
007_0100_c_15L能所 即非法相 口說無相法 心行
007_0100_c_16L無相行 而心無能所 是名法相也

007_0100_c_17L
傅大士非到眞如理 棄我入無爲 衆
007_0100_c_18L生及壽者 悟見捴皆非 若悟菩提道
007_0100_c_19L彼岸更求離 法相與非相 了應如是
007_0100_c_20L

007_0100_c_21L
冶父飯來開口 睡來合眼

007_0100_c_22L
說誼黃面老子 從寂滅場 入生死
007_0100_c_23L海 張大敎網 漉人天魚 無一衆
007_0100_c_24L生 入彼網中 何以故然 人人有脚

007_0101_a_01L要行即行 要住即住 不要別人
007_0101_a_02L介介有手 要捉即捉 要放即放
007_0101_a_03L不借他力 以至飯來開口 睡來合
007_0101_a_04L眼 一切自由 不借他能 旣然如
007_0101_a_05L是 何有衆生爲佛所度 伊麽則四
007_0101_a_06L十九年伊麽來 終無得物空手迴

007_0101_a_07L
千尺絲綸直下垂 一波纔動萬波隨

007_0101_a_08L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007_0101_a_09L
說誼錦鱗正在深深處 千尺絲綸
007_0101_a_10L也須垂 佛性深在五蘊海 要以大
007_0101_a_11L悲能引出 一開大悲門 無盡法門
007_0101_a_12L從玆始 無明長夜靜 心水本淸凉
007_0101_a_13L淸淨妙覺性 不受大悲化 生旣不
007_0101_a_14L受化 佛亦不住世 無底船留大智
007_0101_a_15L月 却向靑山更那邊 雖然伊麽
007_0101_a_16L恐人錯會 莫謂多時空下釣 如今
007_0101_a_17L釣得滿船歸

007_0101_a_18L
宗鏡若著見聞覺知 不解如來妙義
007_0101_a_19L悟無我人壽命 還同陽燄空花 楞嚴
007_0101_a_20L云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007_0101_a_21L斯即涅槃 只如法相不生時 還信解
007_0101_a_22L麽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
007_0101_a_23L

007_0101_a_24L
說誼取法元是迷 悟空亦非眞 悟

007_0101_b_01L心斯亡處 是得涅槃時 只如法相
007_0101_b_02L不生 作麽生道 目前絕纎塵 號
007_0101_b_03L誰爲聖賢

007_0101_b_04L
法空非我道非親 樹倒藤枯笑轉新

007_0101_b_05L風掃啼止黃葉盡 千林全體露天眞

007_0101_b_06L
說誼空有已兩亡 一亦不掛懷 大
007_0101_b_07L千爲自身 所以笑轉新 快然不爲
007_0101_b_08L方便惑 本地風光觸處彰

007_0101_b_09L
圭峯第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
007_0101_b_10L因聞眞化非一非異 意云若就非一
007_0101_b_11L化即唯虛假 若就非異 又唯冥合
007_0101_b_12L歸一法身 即化身終無自體 若尒
007_0101_b_13L即所說法 受持演說無福 斷之文
007_0101_b_14L二 一明說法功德

007_0101_b_15L

007_0101_b_16L應化非眞分第三十二

007_0101_b_17L
須菩提 若有人 1)滿無量阿僧祗世界
007_0101_b_18L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007_0101_b_19L發菩薩心者 持於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007_0101_b_20L受持讀誦 爲人演說 其福勝彼

007_0101_b_21L
偈云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論云
007_0101_b_22L雖諸佛自然 化身作業 而彼諸佛化
007_0101_b_23L身說法 有無量無盡無漏功德 二明
007_0101_b_24L說法不染

007_0101_c_01L
云何爲人演說

007_0101_c_02L
冶父要說有甚難 即今便請 諦聽諦
007_0101_c_03L

007_0101_c_04L
說誼只如四句要說 有甚難 即今
007_0101_c_05L便請 諦聽諦聽

007_0101_c_06L
行住坐臥 是非人我 忽喜忽嗔 不
007_0101_c_07L離這箇 秪這箇 驀面唾 平生肝膽
007_0101_c_08L一時傾 四句妙門都說破

007_0101_c_09L
說誼日用行住坐臥 嗔喜是非 畢
007_0101_c_10L竟承誰恩力 要之 捴不離這介
007_0101_c_11L只這介 堂堂覿面露規模 了了圓
007_0101_c_12L成無2)比格 然雖如是 莫作這介
007_0101_c_13L會 若作這介會 便是眼中屑 不作
007_0101_c_14L這介會 方得契如如 比如淸凉池
007_0101_c_15L四面皆可入 亦如猛火聚 四面不
007_0101_c_16L可入 妙門諒斯在 如今都說破

007_0101_c_17L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007_0101_c_18L
說誼法界本無說 對緣而有說 說
007_0101_c_19L法無自性 終不離法界 若是法界
007_0101_c_20L體 爲有爲空 爲非空有 有空不
007_0101_c_21L空 空有不有 旣非空有 中亦非
007_0101_c_22L中 是知法界體上 三相元來空寂
007_0101_c_23L云何演說 得與法界相應去在 說
007_0101_c_24L「滿」上有「以」{庚}「比」作「此」{甲}

007_0102_a_01L理而即事 不取於空 說事而即理
007_0102_a_02L不取於有 說中而即邊 不取於中
007_0102_a_03L故云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合即
007_0102_a_04L法非法之二相 開即有無中之三
007_0102_a_05L相 離三相而安住實際 坐一如而
007_0102_a_06L曾不動搖 說是經者 妙造乎此 則
007_0102_a_07L不見有我爲能度 有生爲所度 不
007_0102_a_08L見有法爲可說 有人爲能說 所以
007_0102_a_09L道 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 於
007_0102_a_10L是二中1)間 未曾說一字 伊麽則
007_0102_a_11L內絕己躬 外無可化 終日度生
007_0102_a_12L未曾度生 舌頭無骨 語下無迹
007_0102_a_13L終日說示 未曾說示 雖彌天敎海
007_0102_a_14L滿地葛藤 如紅爐上一點殘雪 如
007_0102_a_15L是解者 是眞正解 如是說者 是
007_0102_a_16L眞實說

007_0102_a_17L
冶父2) (())

007_0102_a_18L
說誼拂盡今時 始得就體 須知三
007_0102_a_19L點水 却向裏頭圓

007_0102_a_20L
末後一句 始到牢關 直得三世諸佛
007_0102_a_21L四目相觀 六代祖師退身有分 可謂
007_0102_a_22L是江河徹凍 水泄不通 極目荊榛
007_0102_a_23L難爲措足 到這裏 添一絲毫 如眼
007_0102_a_24L中著刺 減一絲毫 似肉上剜瘡 非

007_0102_b_01L爲坐斷要津 盖爲識法者恐 雖然恁
007_0102_b_02L麽 佛法只如此 便見陸地平沈 豈
007_0102_b_03L有燈燈續焰 川上座 今日不免向猛
007_0102_b_04L虎口中奪食 獰龍頷下穿珠 豁開先
007_0102_b_05L聖妙門 後學進身有路 放開一線
007_0102_b_06L又且何妨 語則全彰法體 默則獨露
007_0102_b_07L眞常 動則隻鶴片雲 靜則安山列嶽
007_0102_b_08L擧一步如象王回顧 退一步若師子
007_0102_b_09L嚬呻 法王法令當行 便能於法自在
007_0102_b_10L秪如末後一句 又作麽生道 還季悉
007_0102_b_11L麽 雲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潤下3)
007_0102_b_12L忙生

007_0102_b_13L
說誼最初敷座 仗劒當路 號令天
007_0102_b_14L下 末后不動 斬盡精靈 秉劒歸
007_0102_b_15L位 這一柄吹毛 體絕纎塵 光爍
007_0102_b_16L大虛 寓目者 喪膽亡魂 近傍者
007_0102_b_17L身分兩段 直得三世諸佛覷不及
007_0102_b_18L歷代祖師親不得 伊麽則深深乎
007_0102_b_19L不通風 凛凛乎難掛目 終年竟歲
007_0102_b_20L威且險 不通凡聖絕去來 到這裏
007_0102_b_21L開口也錯 閉口也錯 動靜俱非
007_0102_b_22L進退俱失 此非强爲 法 (人/㣺) 如然
007_0102_b_23L雖然伊麽 若一向收而不放 合而
007_0102_b_24L不開 則致令後代兒孫 擡脚不起

007_0102_c_01L便見陸地平沉 豈有子子相傳 孫
007_0102_c_02L孫相繼 所以今日 向荊棘林中
007_0102_c_03L啓一線道 不通風處 別通消息
007_0102_c_04L所以然者 無施設中 不妨有施設
007_0102_c_05L不風流處 不妨有風流 語默動靜
007_0102_c_06L本現成 擧步退步俱自若 到這裏
007_0102_c_07L妙用縱橫 不存軌則 蕩一切法亦
007_0102_c_08L在我 建一切法亦在我 如王秉劒
007_0102_c_09L似虎戴角 有意氣時添意氣 得寬
007_0102_c_10L懷處且寬懷 只如末后一句 又作
007_0102_c_11L麽生道 還委悉麽 山不露頂雲不
007_0102_c_12L徹 望之令人揔愁殺 澗水冷冷流
007_0102_c_13L大忙 行人到此快精神 要會箇中
007_0102_c_14L意 雙暗亦雙明

007_0102_c_15L
得優游處且優游 雲自高飛水自流

007_0102_c_16L秪見黑風飜大浪 未聞沈却釣魚舟

007_0102_c_17L
說誼自由更自由 閑忙共一時 風
007_0102_c_18L飜白浪尋常事 漁艇從來不見沉

007_0102_c_19L
六祖七寶之福雖多 不如有人發菩
007_0102_c_20L薩心 受持此經四句偈等 爲人演說
007_0102_c_21L其福勝彼 百千萬倍 不可譬喩 說
007_0102_c_22L法善巧方便 觀根應量 種種隨宜
007_0102_c_23L「間」作「閒」{戊}」作「○」{甲}{丁}{戊}「大」
007_0102_c_24L作「太」{庚}

007_0103_a_01L是名爲人演說 所聽法人 有種種相
007_0103_a_02L貌不等 不得作分別心 但了空寂一
007_0103_a_03L如之心 無所得心 無勝負心 無希
007_0103_a_04L望心 無生滅心 是名如如不動

007_0103_a_05L
圭峯無著云 爲說法無染故 以有如
007_0103_a_06L是大利益故 決㝎演說 如是演說
007_0103_a_07L即無所染 云何演說等者 顯示不可
007_0103_a_08L言說故 若異此者 則爲染說 以顚
007_0103_a_09L倒義故 又云說時 不求信敬等 亦
007_0103_a_10L爲無染說法 大雲云 若能不以生滅
007_0103_a_11L心行 說實相法 即如彼眞如 故曰
007_0103_a_12L如如 又心如境如 不動者 則無染義
007_0103_a_13L第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論云
007_0103_a_14L若諸佛如來 常爲衆生說法 云何言
007_0103_a_15L如來入涅槃

007_0103_a_16L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
007_0103_a_17L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007_0103_a_18L
說誼演說是經 何須不取於相 如
007_0103_a_19L如不動 一切有爲化演之法 若離
007_0103_a_20L法界 無自體相 如彼六喩 皆非
007_0103_a_21L究竟 所以應如是觀 不取於相
007_0103_a_22L不取於相 以不取三相言者 眞如
007_0103_a_23L自性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007_0103_a_24L非非無相 爲破常見 說一切空

007_0103_b_01L爲破斷見 說一切有 恐落二邊
007_0103_b_02L說不空不有 此皆對緣施設 非爲
007_0103_b_03L究竟 由是不應取於三相 違彼如
007_0103_b_04L如妙境 此則單約化演說耳 且通
007_0103_b_05L約世出世法 以明三觀一心 一心
007_0103_b_06L三觀之意 內而根身 外而器界
007_0103_b_07L依正淨穢 上至諸佛 下至螻蟻
007_0103_b_08L凡聖因果等法 皆從緣有 盡屬有
007_0103_b_09L爲 因心所現 皆無自體 如夢因
007_0103_b_10L想有 無自體 幻因物有 無自體
007_0103_b_11L泡因水有 無自體 影因形有 無
007_0103_b_12L自體 所以諸法 無不是空 雖無
007_0103_b_13L自體 依正淨穢 相相宛然 凡聖
007_0103_b_14L因果 不可云無 如彼草露 雖非
007_0103_b_15L常住 暫焉得住 所以諸法 無不
007_0103_b_16L是假 旣如夢即空 如露即假 亦
007_0103_b_17L如電光 無中忽有 有中忽無 刹
007_0103_b_18L那即生 刹那即滅 有即非有 無
007_0103_b_19L即非無 旣非有無 所以諸法 無
007_0103_b_20L非中道 生即無生 滅即無滅 生
007_0103_b_21L滅旣虛 所以諸法 無非實相 所
007_0103_b_22L以道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是
007_0103_b_23L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 伊麽則三
007_0103_b_24L相 不離一境 一境圓含三相 欲

007_0103_c_01L言三相 宛是一境 欲言一境 宛
007_0103_c_02L是三相 三一一三 圓融互照 此
007_0103_c_03L是如如大捴相法門也 取於有得
007_0103_c_04L麽 取於空得麽 取於中得麽 取
007_0103_c_05L三相得麽 取一相得麽 應觀即三
007_0103_c_06L之一 契乎三觀一心之門 觀即一
007_0103_c_07L之三 契乎一心三觀之門 頓超三
007_0103_c_08L一之外 安住如如妙境 持是經者
007_0103_c_09L入此觀門 不用解一理 會盡無量
007_0103_c_10L義 說是經者 入此觀門 不用說
007_0103_c_11L一字 常轉正法輪 末后一偈 妙
007_0103_c_12L超情謂 千古令人洒洒落落 凡看
007_0103_c_13L讀者 尤須著眼

007_0103_c_14L
釋此文三 一約兩論釋魏本中九喩
007_0103_c_15L二約諸經論顯諸虛假喩之大意 三
007_0103_c_16L會通秦譯經本 初中魏本九喩 經云
007_0103_c_17L一切有爲法 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
007_0103_c_18L雲 應作如是觀 於中文二 一約本
007_0103_c_19L論斷疑 偈云非有爲非離 諸如來涅
007_0103_c_20L槃 九種有爲法 妙智正觀故 論云
007_0103_c_21L諸佛得涅槃 化身說法故 非有爲非
007_0103_c_22L離有爲 何故示現世間 而不住有爲
007_0103_c_23L由妙智正觀有爲 如九喩虛假故 後
007_0103_c_24L兼無著釋相 無著云 此偈顯示四有

007_0104_a_01L爲相 於中文四 一自性相 此見相
007_0104_a_02L識三 用識爲體 生死根本故 於中
007_0104_a_03L文三 一星 喩能見分 無著云 無智
007_0104_a_04L闇中 有彼光故 有智明中 無彼光
007_0104_a_05L故 二翳 喩所見分 論云如人目有
007_0104_a_06L翳 則見毛輪等色 觀有爲法亦 (人/忄?)
007_0104_a_07L以顚倒見故 無著云 人法我見如翳
007_0104_a_08L以取無義故 三燈 喩識 燈約膏油
007_0104_a_09L相續不絕 識依貪愛 生死無休 二
007_0104_a_10L著所住味相 論云幻喩所依住處 以
007_0104_a_11L器世1)閒種種差別 無一體實故 無
007_0104_a_12L著云 味著顚倒境故 大雲云 幻出
007_0104_a_13L城郭誑人 識變山河不實 三隨順過
007_0104_a_14L失相 身及受用 是過失也 觀此無
007_0104_a_15L常 是名隨順 又解云 隨順身受 即
007_0104_a_16L是過失 於中文二 一露 喩身 論云
007_0104_a_17L身亦如是 少時住故 二泡 喩受用
007_0104_a_18L事 論云所受用事 亦復如是 以受
007_0104_a_19L想因三法不㝎故 無著云 顯示隨順
007_0104_a_20L苦體 以受如泡故 功德施云 觀察
007_0104_a_21L壽如水上泡壽當
作受
或始生未成體 或
007_0104_a_22L纔生 或暫停住 即歸散滅 四隨順
007_0104_a_23L出離相 無著云 隨順人法無我 故
007_0104_a_24L得出離 於中文三 一夢 喩過去 無

007_0104_b_01L著云 彼過去行 以所念故如夢 新
007_0104_b_02L論云 應觀過去所有集造 同於夢境
007_0104_b_03L但唯念性故 功德施云 觀察作者
007_0104_b_04L如夢中隨先見聞 憶念分別 熏習住
007_0104_b_05L故 雖無作者 種種境界 分明現前
007_0104_b_06L如是衆生 無始時來 有諸煩惱 善
007_0104_b_07L不善業 熏習而住 雖無我是能作者
007_0104_b_08L而現無涯生死等事 二電 喩現在
007_0104_b_09L論云以刹那不住故 功德施云 觀察
007_0104_b_10L心如電 生時即滅 三雲 喩未來 論
007_0104_b_11L云以於子時 阿棃耶識 與一切法
007_0104_b_12L爲種子根本 無著云 彼麤惡種子似
007_0104_b_13L虛空 引心出故如雲 又云如是知三
007_0104_b_14L世行 則達無我 此顯示隨順出離相
007_0104_b_15L大雲云 過未無體 現又不住 則三
007_0104_b_16L世空 達無我矣 二約諸經論 顯諸
007_0104_b_17L虛假 喩之大意者 佛說一切法空
007_0104_b_18L疑云 云何現見一切境界 故說如幻
007_0104_b_19L幻法雖無 分明可見 又疑云幻法旣
007_0104_b_20L無 人何愛著 故說如陽燄 渴鹿謂
007_0104_b_21L之爲水 愛著奔趣 又疑云渴鹿畢竟
007_0104_b_22L不得水 貪者 如何皆得受用 故說
007_0104_b_23L如夢 夢中所見 亦得受用 又疑云
007_0104_b_24L夢造善惡 寤無業報 夢打尊長 寤

007_0104_c_01L無憂懼 故說如影如響 雖全無體
007_0104_c_02L明鏡對色 空谷對聲 妍媸高低 一
007_0104_c_03L一皆應 必無雜亂 必無參差 又疑
007_0104_c_04L云若都無實 菩薩何以作利樂事 故
007_0104_c_05L說如化 謂變化者 雖知不實 而作
007_0104_c_06L化事 三會通秦譯經本者 夢幻泡影
007_0104_c_07L空理全彰 露電二喩 無常足顯 悟
007_0104_c_08L眞空則不住諸相 觀生滅則警策修
007_0104_c_09L行 妙2)符破相之宗 巧示忘情之觀
007_0104_c_10L略者良以星燈有體 雲種含生 恐難
007_0104_c_11L契空心 潜滋相想 取意譯之 妙在
007_0104_c_12L玆焉

007_0104_c_13L
六祖夢者 是妄身 幻者 是妄念 泡
007_0104_c_14L者 是煩惱 影者 是業障 夢幻泡影
007_0104_c_15L業 是名有爲法 眞實離名相 悟者
007_0104_c_16L無諸業

007_0104_c_17L
傅大士如星翳燈幻 皆爲喩無常 漏
007_0104_c_18L識修因果 誰言得久長 危脆同泡露
007_0104_c_19L如雲影電光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
007_0104_c_20L

007_0104_c_21L
冶父行船盡在把梢人

007_0104_c_22L
說誼蒿師行船 要東即東 要西
007_0104_c_23L即西 或東或西 去住自由 洪波
007_0104_c_24L「閒」作「間」{庚}「符」作「苻」{庚}

007_0105_a_01L涌浪 隨高隨下 以觀智 入法性
007_0105_a_02L波瀾 是則俱是 非則俱非 掃蕩
007_0105_a_03L亦在我 建立亦在我 我爲法王
007_0105_a_04L於法自在

007_0105_a_05L
水中捉月 鏡裏尋頭 刻舟求劒 騎
007_0105_a_06L牛覓牛 空華陽燄 夢幻浮漚 一筆
007_0105_a_07L句下 要休便休 巴歌社酒村田樂
007_0105_a_08L不風流處自風流

007_0105_a_09L
說誼我不是渠 認影爲眞 日用便
007_0105_a_10L是 向外尋眞 一切皆非 可以句
007_0105_a_11L下 一切皆是 要休便休 村田何
007_0105_a_12L荒凉 固非風流處 歌酒樂自娛
007_0105_a_13L是則也風流 六喩取一幻 以明箇
007_0105_a_14L中意 一切皆如幻 幻外無非幻
007_0105_a_15L幻與非幻成一家 頭頭自有無生
007_0105_a_16L樂 此名大幻法門 亦名大幻三昧
007_0105_a_17L古今證者 同證此大幻三昧 古今
007_0105_a_18L說者 同說此大幻法門 以此大幻
007_0105_a_19L法門 能作種種佛事 以此大幻三
007_0105_a_20L昧 能現種種神變 大幻之義 何
007_0105_a_21L止從古于今 亦乃天上天下 一喩
007_0105_a_22L已如是 餘喩亦如然

007_0105_a_23L
宗鏡施七寶滿僧祗 福有求而即妄
007_0105_a_24L持此經演四句 德雖勝而非眞 宴坐

007_0105_b_01L水月道場 成就空花佛事 度幻化之
007_0105_b_02L含識 證寂滅之菩提 凡情聖解俱空
007_0105_b_03L生死涅槃如夢 昔梁武帝 請傳大士
007_0105_b_04L講經 大士揮案一聲 便乃下座 如
007_0105_b_05L斯洪範 千古分明 不悋弘慈 當機
007_0105_b_06L辨著 噫 大士揮尺講經 猶是曲垂方
007_0105_b_07L便 美則甚美 了則未了 若論最上
007_0105_b_08L頓宗 直是不通凡聖 以金剛王寶劒
007_0105_b_09L盡情掃蕩無餘 一任渠明來暗來 四
007_0105_b_10L方八面來 普敎他休去歇去 一念萬
007_0105_b_11L年去 然雖如是 且道 末后一句 誰
007_0105_b_12L堪奉行 咄 直得虛空悉消殞 天龍
007_0105_b_13L八部徧流通

007_0105_b_14L
說誼求福元是妄 持經亦非眞 道
007_0105_b_15L場如水月 宴坐者阿誰 佛事若空
007_0105_b_16L花 成就介什麽 含識即幻化 無
007_0105_b_17L生可度 菩提本寂滅 無法可證
007_0105_b_18L凡情聖解 所以俱空 生死涅槃
007_0105_b_19L所以如夢 大士揮尺講經 垂範千
007_0105_b_20L古即不無 於此最上頓宗 了沒交
007_0105_b_21L涉 若是最上頓宗 高提寶劒 隨
007_0105_b_22L到便斬 普敎他休去歇去 一念萬
007_0105_b_23L年去 然雖如是 末后一句 誰敢
007_0105_b_24L奉行 咄 金剛寶劒倚天寒 直得

007_0105_c_01L虛空悉消殞 奉行何必推諸聖 天
007_0105_c_02L龍八部徧流通

007_0105_c_03L
空生疊疊窮迷妄 大覺重重說偈言

007_0105_c_04L末后了然超百億 明如杲日耀乾坤

007_0105_c_05L
說誼空生疊疊窮迷妄 大覺重重
007_0105_c_06L說偈言 說到如如不動處 見盡情
007_0105_c_07L忘無所依 無所依 脫然更在靑山
007_0105_c_08L外 靑山尙不變 紫陌豈留情 笑
007_0105_c_09L指白雲多事在 長空掛目不廻頭
007_0105_c_10L不廻頭 通身光燦爛 杲日耀乾坤

007_0105_c_11L
圭峯第三流通分

007_0105_c_12L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比
007_0105_c_13L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007_0105_c_14L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007_0105_c_15L
說誼靈鋒獨露 四相俱破 慈雨普
007_0105_c_16L潤 九類同沾 三觀智滿 一乘理
007_0105_c_17L圓 四衆齊悟 羣疑頓釋 正眼圓
007_0105_c_18L明 心鏡豁尒 妙體實相 瞭然目
007_0105_c_19L前 信受奉行 妙益斯在

007_0105_c_20L
尼者 此云女也 優婆塞 此云近事
007_0105_c_21L男 優婆夷 此云近事女 親近比丘
007_0105_c_22L比丘尼 而承事故 阿修羅 此云非
007_0105_c_23L天 皆大等者 文殊所問經云 有三
007_0105_c_24L種義 歡喜奉行 一說者淸淨 不爲

007_0106_a_01L取著利養所染 二所說淸淨 以如實
007_0106_a_02L知法體 三得果淸淨 以得淨妙境界
007_0106_a_03L無著云 若聞如是義 於大乘無覺
007_0106_a_04L我念過於石 究竟無因故 天親云
007_0106_a_05L諸佛希有捴持法 不可稱量深句義
007_0106_a_06L從尊者聞及廣說 廻此福德施羣生
007_0106_a_07L大雲云 大聖說經 妙理斯畢 二空
007_0106_a_08L圓極 四衆奉行 肇云同聽齊悟 法
007_0106_a_09L喜蕩心 服玩遵式 永崇不朽 資聖
007_0106_a_10L1)去般若深經 三世佛母 一聞四句
007_0106_a_11L以超惡趣之因 一念淨持 必獲菩提
007_0106_a_12L之記故 人天異類 莫不奉行

007_0106_a_13L
冶父三十年後 莫敎忘却老僧 不知
007_0106_a_14L誰是知恩者 呵呵 將謂無人

007_0106_a_15L
說誼三關已透 一鏃遼空 更須奮
007_0106_a_16L丈夫志 拗折一鏃 向碧空外 相
007_0106_a_17L見老僧 若與老僧相見 可謂知恩
007_0106_a_18L報恩 不知誰是知恩者 呵呵將謂
007_0106_a_19L無人

007_0106_a_20L
饑得食渴得漿 病得瘥熱得涼 2)
007_0106_a_21L人遇寶 孾兒見孃 飄舟到岸 孤客
007_0106_a_22L歸鄕 旱逢甘澤 國有忠良 四夷拱
007_0106_a_23L手 八表來降 頭頭捴是 物物全彰
007_0106_a_24L古今凡聖 地獄天堂 東西南北 不

007_0106_b_01L用思量 刹塵沙界 諸羣品 盡入金
007_0106_b_02L剛大道場

007_0106_b_03L
說誼佛坐道場 北辰居其所 十方
007_0106_b_04L同聚 衆星皆拱北 諸子癡迷 捨
007_0106_b_05L父逃逝 流落天涯 爲日已曠 父
007_0106_b_06L王設權 號令天下 諸子知非 今
007_0106_b_07L盡來歸 各慙無知 願聞慈誨 如
007_0106_b_08L飢思食 如渴思漿 水澄月現 感
007_0106_b_09L應交生 甘露門開 皆得法喜 斷
007_0106_b_10L常爲病 惱亂法身 法爲良藥 一
007_0106_b_11L聞便除 貪愛爲熱 煩煎心海 法
007_0106_b_12L爲淸凉 一聞頓歇 乏功德財 日
007_0106_b_13L受貧苦 一聞法要 寶藏現前 爲
007_0106_b_14L迷所覆 覺性不現 一得開悟 妙
007_0106_b_15L體昭彰 失正知見 飄沉苦海 方
007_0106_b_16L便風生 得到彼岸 竛竮五道 客
007_0106_b_17L作多年 今始得歸 常樂家鄕 惑
007_0106_b_18L日煩蒸 道芽燋3)枯 法雨遐霑 心
007_0106_b_19L花發明 心王作夢 識臣擅權 淸
007_0106_b_20L平世界 風塵競作 天君一覺 識
007_0106_b_21L變成智 風塵頓息 六國晏然 萬
007_0106_b_22L法歸己 天下大平 千途異轍 共
007_0106_b_23L向帝都 長安路通 萬戶千門 古
007_0106_b_24L今也無疑碍 凡聖也無疑碍 以至

007_0106_c_01L地獄天堂東西南北 悉無疑碍 不
007_0106_c_02L用思量 祇園一會利如斯 從此含
007_0106_c_03L靈盡歸源

007_0106_c_04L
007_0106_c_05L
宗鏡提頌綱要後序

007_0106_c_06L
夫欲了最上大乘 須具金剛正眼 看
007_0106_c_07L釋迦老與須菩提 顯大機施大用 聚
007_0106_c_08L須彌山王等七寶 碎大千沙界若微
007_0106_c_09L塵 盡僧祗劫 布施將來 獨最上乘
007_0106_c_10L無法可得 直得天人膽喪 魔外心寒
007_0106_c_11L俱能捨命承當 依舊白雲萬里 所以
007_0106_c_12L解此經者 八百餘家 頌此經者 不
007_0106_c_13L滿屈指 盖古人錯答一字 尙墮野狐
007_0106_c_14L謬頌此經 應入地獄 宗鏡自惟 不
007_0106_c_15L入地獄 何由洆濟羣生 旣能爲法忘
007_0106_c_16L軀 豈避彌天逆罪 橫按寶劒 重說
007_0106_c_17L偈言

007_0106_c_18L
說誼欲了最上大乘 須具金剛正
007_0106_c_19L眼 若不具眼 爭見大家風月 要
007_0106_c_20L見大家風月 看彼釋迦老子 機用
007_0106_c_21L齊施 殺活自由底手叚 若向這裏
007_0106_c_22L見得破 許你具金剛眼 庶幾明得
007_0106_c_23L「去」作「云」{甲}{乙}{丙}{丁}{庚}「貧」作「貪」{甲}{乙}
007_0106_c_24L{丙}
「枯」作「拈」{甲}

007_0107_a_01L最上宗乘 最上宗乘 因甚得伊麽
007_0107_a_02L奇特 聚寶如須彌 碎界若微塵
007_0107_a_03L布施盡僧祗 此則出於有心 盡屬
007_0107_a_04L情見 獨最上乘 凡情聖解 湊泊
007_0107_a_05L不得 如倚天長劒 寒威威光爍爍
007_0107_a_06L凛凛然不可犯其鋒鋩 所以天人
007_0107_a_07L膽喪 魔外心寒 忽有人 雖能捨
007_0107_a_08L命承當 依舊白雲萬里 此最上宗
007_0107_a_09L乘 若是其高危逈絕 所以得此宗
007_0107_a_10L1)鮮 古人錯2)畣一字 尙墮野狐
007_0107_a_11L謬頌此經 應入地獄 若尒 何事
007_0107_a_12L無益 自求其苦 只應端然拱手
007_0107_a_13L以求自度 從他法門興廢 任他衆
007_0107_a_14L生起倒 扶持末運 紹續慧命 無
007_0107_a_15L暇介於胷中 雖然如是 爲己不爲
007_0107_a_16L法 辜負佛祖深恩 爲己不爲人
007_0107_a_17L墮在二乘境界 自身寧入地獄 經
007_0107_a_18L百千劫 務使人人 開覺慧命無窮
007_0107_a_19L旣能爲法亡軀 豈畏彌天逆罪 橫
007_0107_a_20L按寶劒 重說偈言

007_0107_a_21L
摧涅槃心 滅正法眼 掃除知見 截
007_0107_a_22L斷命根 堪報不報之恩 用酬難酬之
007_0107_a_23L德耳

007_0107_a_24L
說誼涅槃正法眼 咄哉 是什麽 縱

007_0107_b_01L然超佛祖 不許立知見 掃蹤滅跡
007_0107_b_02L除根蔕 是名眞實報恩者 此老伊
007_0107_b_03L麽提持 且作麽生道 定亂扶危天
007_0107_b_04L地泰 摧邪顯正日月閑 因憶3)
007_0107_b_05L霞施手處 一星揮了世界安

007_0107_b_06L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4)

007_0107_b_07L

007_0107_b_08L傅大士

007_0107_b_09L
徧計

007_0107_b_10L
妄計因成執 迷繩爲是蛇 心疑生暗鬼
007_0107_b_11L眼病見空華 一境雖無異 三人乃見差
007_0107_b_12L了玆名不實 長馭白牛車

007_0107_b_13L
說誼人法元無我 妄計因成執 非蛇
007_0107_b_14L計爲蛇 非鬼計爲鬼 非華計爲華
007_0107_b_15L所目之境雖一 三人之見不同 若了
007_0107_b_16L此見元不實 閑閑長馭白牛車

007_0107_b_17L
依他

007_0107_b_18L
依他非自立 必假衆緣成 日謝樹無影
007_0107_b_19L燈來室乃明 名因共業變 萬象積微生
007_0107_b_20L若悟眞空色 翛然去有名

007_0107_b_21L
說誼色心諸法 號依他 此非自立假
007_0107_b_22L緣成 緣無性無生 隨緣方有生 惑
007_0107_b_23L與業共有轉相 因有轉相萬象現 緣
007_0107_b_24L慮與四大 合成五蘊身 根身與器界

007_0107_c_01L分成十二處 若能悟色是空色 即了
007_0107_c_02L有心非有心

007_0107_c_03L
圓成

007_0107_c_04L
相寂名亦遣 心融境亦亡 去來終莫見
007_0107_c_05L語默永無方 智入圓成理 身同法性常
007_0107_c_06L證眞還了俗 不廢示津梁

007_0107_c_07L
說誼名相雙泯 心境兩亡 去來無蹤
007_0107_c_08L語默無方 體無內外是一身 念無前
007_0107_c_09L後只一心 此是圓成理 眞常法性海
007_0107_c_10L智入其中 身同常住 眞俗元來是一
007_0107_c_11L貫 靑山紫陌兩無妨 旣能飽得靑山
007_0107_c_12L味 也應芳草岸邊行

007_0107_c_13L

007_0107_c_14L淸涼大法眼禪師頌

007_0107_c_15L
境空

007_0107_c_16L
涅槃名廣度 無餘一味收 卵胎兼濕化
007_0107_c_17L空有及沈浮 薩埵能降住 菩提道自周
007_0107_c_18L焂然纎介在 此岸永淹留

007_0107_c_19L
說誼如來大涅槃 廣度以爲義 三界
007_0107_c_20L四生類 無餘一味收 任重荷擔誠不
007_0107_c_21L易 小智豈能當此任 唯有薩埵化無
007_0107_c_22L化 致令菩提道自周 塵緣若也纎毫
007_0107_c_23L在 生死此岸永淹留

007_0107_c_24L「鮮」作「觧」{甲}「畣」作「荅」{丙}{戊}「丹」
007_0107_c_25L作「舟」{甲}
「下」無有{庚}ㆍ作「第五」{戊}

007_0108_a_01L
智空

007_0108_a_02L
智圓晶火聚 薩埵便無心 處處菩提道
007_0108_a_03L明明功德林 誰能生後得 更不議堪任
007_0108_a_04L月冷空當午 松寒露滿襟

007_0108_a_05L
說誼智圓眞同晶火聚 男兒到此便
007_0108_a_06L無心 便無心 處處菩提道 明明功
007_0108_a_07L德林 旣知本有非今得 胷中無物外
007_0108_a_08L如愚 只如無心底活計 作麽生道
007_0108_a_09L月冷空當午 松寒露滿襟

007_0108_a_10L
俱空

007_0108_a_11L
理極亡情謂 如何有喩齊 到頭霜夜月
007_0108_a_12L任運落前谿 果熟兼猿重 山長似路迷
007_0108_a_13L擧頭殘照在 元是住居西

007_0108_a_14L
說誼境智兩忘忘亦忘 秋天霜夜月
007_0108_a_15L滿溪 道高兼帶累 理現還似迷 反
007_0108_a_16L觀其所以 於空未忘情 更忘情 一
007_0108_a_17L月影千江 孤雲萬里飄

007_0108_a_18L
流通

007_0108_a_19L
如如方解說 此說號流通 若謂無人我
007_0108_a_20L還將壽者同 平常何所證 動轉絕羈籠
007_0108_a_21L一切有爲法 對觀淸鏡中

007_0108_a_22L
說誼如如不動方解說 如是演說號
007_0108_a_23L流通 若謂我無人我念 依舊還同我
007_0108_a_24L人相 平常無證絕羈籠 化演觀同鏡

007_0108_b_01L裏形

007_0108_b_02L
般若無盡藏

007_0108_b_03L
納謨薄伽伐帝 鉢唎若 波羅蜜多曳
007_0108_b_04L怛姪他 唵紇唎 地唎 室唎 戍嚕知
007_0108_b_05L三蜜栗知 佛社曳 莎訶

007_0108_b_06L

007_0108_b_07L六祖口1)

007_0108_b_08L
法性圓寂 本無生滅 因有生念 遂有
007_0108_b_09L生緣 故天得命之以生 是故謂之命
007_0108_b_10L天命旣立 眞空2)不有 前日生念 轉而
007_0108_b_11L爲意識 意識之用 散而爲六根 六根
007_0108_b_12L各有分別 中有所摠持者 是故謂之心
007_0108_b_13L心者 念慮之所在也 神識之所舍也
007_0108_b_14L眞妄之所共處者也 當凡夫聖賢機會
007_0108_b_15L之地也 一切衆生 自無始來 不能離
007_0108_b_16L生滅者 皆爲此心所累故 諸佛惟敎人
007_0108_b_17L了此心 此心了即見自性 見自性則是
007_0108_b_18L菩提也 此在性時 皆自空寂 而湛然
007_0108_b_19L若無 緣有生念而後有者也 有生則有
007_0108_b_20L形 形者 地水火風之聚沫也 以血氣
007_0108_b_21L爲體 有生者之所託也 血氣足則精足
007_0108_b_22L精足則生神 神足生妙用 然則妙用者
007_0108_b_23L即在吾圓寂時之眞我也 因形之遇物
007_0108_b_24L故 見之於作爲而已 但凡夫迷而逐物

007_0108_c_01L聖賢明而應物 逐物者自彼 應物者自
007_0108_c_02L我 自彼者著於所見 故受輪廻 自我
007_0108_c_03L者 當體常空 萬劫如一 合而觀之 皆
007_0108_c_04L心之妙用也 是故當其未生之時 所謂
007_0108_c_05L性者 圓滿具足 空然無物 湛乎自然
007_0108_c_06L其廣大與虛空等 徃來變化 一切自由
007_0108_c_07L天雖欲命我以生 其可得乎 天猶不能
007_0108_c_08L命我以生 況於四大乎 況於五行乎
007_0108_c_09L旣有生念 又有生緣 故天得以生命我
007_0108_c_10L四大得以氣形我 五行得以數約我 此
007_0108_c_11L有生者之所以有滅也 然乎生滅則一
007_0108_c_12L在凡夫聖賢之所以生滅則殊 凡夫之
007_0108_c_13L人 生緣念有 識隨業變 習氣薰染 因
007_0108_c_14L生愈甚故 旣生之後 心著諸妄 妄認
007_0108_c_15L四大 以爲我身 妄認六親 以爲我有
007_0108_c_16L妄認聲色 以爲快樂 妄認塵勞 以爲
007_0108_c_17L富貴 心目知見 無所不妄 諸妄旣起
007_0108_c_18L煩惱萬差 妄念奪眞 眞性遂隱 人我
007_0108_c_19L爲主 眞識爲客 三業前引 百業後隨
007_0108_c_20L流浪生死 無有涯際 生盡則滅 滅盡
007_0108_c_21L復生 生滅相尋 至墮諸趣 轉轉不知
007_0108_c_22L愈恣無明 造諸業罟 遂至塵沙劫盡
007_0108_c_23L不復人身 聖賢則不然 聖賢生不因念
007_0108_c_24L「訣」下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有「後序」{編}
007_0108_c_25L「不」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作「入」{編}

007_0109_a_01L應迹而生 欲生則生 不待彼命故 旣
007_0109_a_02L生之後 圓寂之性 依舊湛然 無體相
007_0109_a_03L無罣礙 其照萬法 如靑天白日 無毫
007_0109_a_04L髮隱滯 故能建立一切善法 遍於沙界
007_0109_a_05L不見其少 攝受一切衆生 歸於寂滅
007_0109_a_06L不以爲多 驅之不能來 逐之不能去
007_0109_a_07L1)托四大爲形 五行爲養 皆我所假
007_0109_a_08L未嘗妄認 我緣苟盡 我迹當滅 委而
007_0109_a_09L去之 如來去耳 於我何與哉 是故凡
007_0109_a_10L夫 有生則有滅 滅者不能不生 賢聖
007_0109_a_11L有生亦有滅 滅者歸於眞空 是故凡夫
007_0109_a_12L生滅 如身中影 出入相隨 無有盡時
007_0109_a_13L聖賢生滅 如空中雷 自發自止 不累
007_0109_a_14L於物 世人不知生滅之如此 而以生滅
007_0109_a_15L爲煩惱大患 盖不自覺也 覺則見生滅
007_0109_a_16L如身上塵 當一振奮耳 何能累我性哉
007_0109_a_17L昔我如來以大慈悲心 憫一切衆生迷
007_0109_a_18L錯顚倒 流浪生死之如此 又見一切衆
007_0109_a_19L生 本有快樂自在性 皆可脩證成佛
007_0109_a_20L欲一切衆生 盡爲聖賢生滅 不爲凡夫
007_0109_a_21L生滅 猶慮一切衆生 無始以來 流浪
007_0109_a_22L日久 其種性已差 未能以一法速悟故
007_0109_a_23L爲說八萬四千法門 門門可入 皆可到
007_0109_a_24L眞如之地 每說一法門 莫非丁寧實語

007_0109_b_01L欲使一切衆生 各隨所見法門 入自心
007_0109_b_02L地 到自心地 見自佛性 證自身佛 即
007_0109_b_03L同如來 是故如來 於諸經說有者 欲
007_0109_b_04L使一切衆生 覩相生善 說無者 欲使
007_0109_b_05L一切衆生 離相見性 所說色空 亦復
007_0109_b_06L如是 然而衆生執著 見有非眞有 見
007_0109_b_07L無非眞無 其見色見空 皆如是執著
007_0109_b_08L復起斷常二見 轉爲生死根蔕 不示以
007_0109_b_09L無二法門 又將迷錯顚倒 流浪生死
007_0109_b_10L甚於前日 故如來 又爲說大般若法
007_0109_b_11L破斷常二見 使一切衆生 知眞有眞無
007_0109_b_12L眞色眞空 本來無二 亦不遠人 湛然
007_0109_b_13L寂靜 只在自己性中 但以自己性智慧
007_0109_b_14L照破諸妄 則曉然自見 是故大般若經
007_0109_b_15L六百卷 皆如來爲菩薩果人說佛性 然
007_0109_b_16L而其間猶有爲頓漸者說 惟金剛經 爲
007_0109_b_17L發大乘者說 爲發最上乘者說 是故其
007_0109_b_18L經 先說四生四相 次云凡所有相 皆
007_0109_b_19L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盖
007_0109_b_20L2)顯一切法 至無所住 是爲眞諦故 如
007_0109_b_21L來於此經 凡說渉有 即破之以非 直
007_0109_b_22L取實相 以示衆生 盖恐衆生 不解佛
007_0109_b_23L所說 其心反有所住故也 如所謂佛法
007_0109_b_24L即非佛法之類是3)

007_0109_c_01L4)得通決疑

007_0109_c_02L
5)初解題目6)7)中 此䟽本是爲評經者
007_0109_c_03L「托」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作「託」{編}「顯」
007_0109_c_04L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作「現」{編}
「也」下金剛
007_0109_c_05L經六祖解諺解本有如下文「是故六祖大師 於五
007_0109_c_06L祖傳衣付法之際 聞說此經 云應無所住而生其
007_0109_c_07L心 言下便悟 是爲第六祖 如來云一切諸佛及
007_0109_c_08L諸佛何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其信
007_0109_c_09L乎哉 適少觀檀經 聞六祖由此經見性 疑必有所
007_0109_c_10L演說 未之見也 及知曹州濟陰 於邢君固處 得
007_0109_c_11L六祖口訣一本 觀其言簡辭直 明白倒斷 使人易
007_0109_c_12L曉而不惑 喜不自勝 又念京東河北陜西人 資
007_0109_c_13L性質朴信厚 遇事決裂 若使學佛性 必能勇猛
007_0109_c_14L精進 超越過人 然其爲講師者 多傳百法論上
007_0109_c_15L生經而已 其學者不知萬法隨緣生 緣盡法亦應
007_0109_c_16L滅 反以法爲法 固守執著 遂爲法所縛 死不知
007_0109_c_17L解 猶如陷沙之人 力與沙爭 愈用力而愈陷 不
007_0109_c_18L知勿與沙爭 即能出陷 良可惜也 適遂欲以六
007_0109_c_19L祖金剛經口訣 鏤板流傳 以開發此數方學者佛
007_0109_c_20L性 然以文多脫誤 因廣求別本勘校 十年間凡
007_0109_c_21L得八本 惟杬越建陜四本文多同 因得刑正寃句
007_0109_c_22L董君遵力勸成之 且率諸朝士 以資募工 士大
007_0109_c_23L夫聞者 皆樂見助 四明樓君常願 終成其事 嗚
007_0109_c_24L呼 如來云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夫可見於言語
007_0109_c_25L文字者 豈佛法之眞諦也 然非言語文字 則眞
007_0109_c_26L諦不可得而傳也 學者因六祖口訣 以求金剛經
007_0109_c_27L因金剛經 以求自佛性 見自佛性然後 知佛法不
007_0109_c_28L止於口訣而已 如此則六祖之於佛法 其功可思
007_0109_c_29L議乎哉 或者以六祖不識字 疑口訣非六祖所作
007_0109_c_30L譬夫大藏經 豈是世尊自作邪 亦聽法者之所傳
007_0109_c_31L也 或六祖言之而弟子傳之 吾不可得而知也
007_0109_c_32L苟因口訣 可以見經 何疑其不識字也 元豊七
007_0109_c_33L年六月十日 天台羅適謹序」{編}
「得通決疑」
007_0109_c_34L無有{庚}
「初」上有「經首御製序文 恐多有闕
007_0109_c_35L誤 雖知有闕誤 无他本可考 亦非經之要旨故
007_0109_c_36L置之不論」{庚}
「文」下有「末後釋經文四字 當
007_0109_c_37L在準上三分之上」{庚}
「中」無有{庚}

007_0110_a_01L至即直說也等五行文 恐非圭峯所著
007_0110_a_02L盖是編集者之辭耳

007_0110_a_03L
如是我聞等文 圭峯註中祗樹等者 至
007_0110_a_04L所罵之園 按本䟽 但云祗樹等者 即
007_0110_a_05L祗陁太子所施之樹 給孤長者 所買之
007_0110_a_06L園 無獨園者須達五字 此五字 盖是
007_0110_a_07L後人所潤 然旣云祗樹等 又云給孤獨
007_0110_a_08L園者 言意重疊 全非䟽意 强而潤
007_0110_a_09L之 則當減等字云 祗樹者云云 給孤
007_0110_a_10L獨園者云云

007_0110_a_11L
本處至敷座等文 峯註化等下 恐脫於
007_0110_a_12L中有五四字 又取僞之下 我乃之我
007_0110_a_13L疑佛字之誤 又法食下 脫上釋序分竟
007_0110_a_14L五字 六祖注中 尒時者 當此之時是
007_0110_a_15L今辰時 時與是二字中1)間 恐脫食時
007_0110_a_16L者三字 應云食時者 是今辰時 圭峯
007_0110_a_17L云 食時辰 當日初分 此明2)證也

007_0110_a_18L
即從座起等文 六祖注中 智慧超過三
007_0110_a_19L界 至德高更無有上 過與有二字疑衍
007_0110_a_20L應云智慧超三界云云 德高更無上云
007_0110_a_21L云 又云付囑須菩提諸菩薩 須菩提三
007_0110_a_22L字疑衍 應云付囑諸菩薩

007_0110_a_23L
應云何住等文 六祖注中 須菩提見一
007_0110_a_24L切衆生 至如何降伏其心 歇與問二字

007_0110_b_01L中間* 恐有闕文 應云見一切衆生云
007_0110_b_02L云無有間*歇 爲令降伏故 問若欲修
007_0110_b_03L行云云

007_0110_b_04L
汝今諦聽等文 六祖3)注中 一心靜默
007_0110_b_05L吾當爲說 默與吾二字中間* 恐有闕
007_0110_b_06L文 應云令諸聽者一心靜默 故云汝今
007_0110_b_07L諦聽 吾當爲說 又不住色注中施者之
007_0110_b_08L者 疑衍

007_0110_b_09L
菩薩應如是布施等文 圭峯注中 爲答
007_0110_b_10L別問 答別二字 當上下 六祖注中 不
007_0110_b_11L見有施之物 有當作所 他本云 不見
007_0110_b_12L布施之物 布施與有施 不如所施之語
007_0110_b_13L便況所施與上能施爲對乎

007_0110_b_14L
三四五佛等文 六祖注*中 於我滅後
007_0110_b_15L我字恐非 應云於佛滅後 下文乃云
007_0110_b_16L是故如來說我滅後後五百歲祖師先且
007_0110_b_17L自陳後乃引經

007_0110_b_18L
如來悉知悉見等文 圭峯注*中 知其
007_0110_b_19L心心 四蘊也 見其依止 即色身也 本
007_0110_b_20L䟽但云 知其心4)
見其依止5)

007_0110_b_21L一心字一即字二也字 夫四蘊及色身
007_0110_b_22L盖心及依止之注脚 今乃連書而又潤
007_0110_b_23L之 亦無非法相等文 六祖注中 無壽
007_0110_b_24L者我身本無云云 壽者之者 我身之我

007_0110_c_01L二字中間* 當更有者字

007_0110_c_02L
經中是諸衆生 若心取相 至何以故若
007_0110_c_03L取非法相云云 夫何以故三字 當在若
007_0110_c_04L取法相之句之上 蓋誤在於下 古人雖
007_0110_c_05L如文解義 細詳其文 義似不穩 便若
007_0110_c_06L使文義相順 血脉相通 應云是諸衆生
007_0110_c_07L若心取相 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
007_0110_c_08L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若
007_0110_c_09L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何則若
007_0110_c_10L心等語 是標是捴 何以故是徴 若取
007_0110_c_11L法云云 若取非法云云是釋是別 故下
007_0110_c_12L文結云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007_0110_c_13L則知取相云者 取法與非法之二相也
007_0110_c_14L特以標捴故 但云取相捴別標微釋結
007_0110_c_15L文義昭然可曉 復何疑哉 夫何以故三
007_0110_c_16L字 誤置於下 遂成流布 至今傳習者
007_0110_c_17L盖所謂一人傳虛萬人傳實者也 達者
007_0110_c_18L思之

007_0110_c_19L
第六分宗鏡提綱中 名相雙泯 取捨兩
007_0110_c_20L忘 要且猶筏見 見字疑誤 盖在字之
007_0110_c_21L

007_0110_c_22L
大士寶滿三千界等頌 當在其福勝彼
007_0110_c_23L「間」作「閒」{戊}次同「證」作「訂」{庚}「注」
007_0110_c_24L作「註」{庚}次同
「四蘊」無有{庚}「色身」無
007_0110_c_25L有{庚}

007_0111_a_01L文中 盖誤在即非佛法之下

007_0111_a_02L
斯陁含名一徃來等文 圭峯註中 一來
007_0111_a_03L人*間 便得阿羅漢果 阿羅漢 當作斯
007_0111_a_04L陁含 六祖註中 斯陁含名一徃來 行
007_0111_a_05L從天上 却到人*間生 從人*間死却
007_0111_a_06L生天上 盖從天上 却到人*間生 從人
007_0111_a_07L*間死 却生天上 此兩句恐倒置 且行
007_0111_a_08L字疑者字之誤 却生之却字 疑即字之
007_0111_a_09L誤 應云從人*間死即生天上 從天上
007_0111_a_10L却到人*間生 何以明之 圭峯云 斯
007_0111_a_11L陁含 此云一來 從此命終 一徃天上
007_0111_a_12L一來人*間 又集註云 一徃來者 謂人
007_0111_a_13L*間報謝 一徃天上 却來受生也 夫人
007_0111_a_14L*間報謝 一徃天上 及從此命終 一徃
007_0111_a_15L天上者 豈非即此所謂從人*間死即生
007_0111_a_16L天上者也 却來受生 及一來人*間者
007_0111_a_17L豈非即此所謂從天上却到人*間生者
007_0111_a_18L也 若如從天上 却到人*間生從人*間
007_0111_a_19L死却生天上之言 則先從人*間 即生
007_0111_a_20L天上 復從天上 却到人*間生 又從人
007_0111_a_21L*間 却生天上 如是則來人*間者是一
007_0111_a_22L徃天上者非一 與名一往來之言 愈見
007_0111_a_23L相違1)

007_0111_a_24L
四果等文 川老2)著語 諸行無常 一切

007_0111_b_01L皆苦 予昔年爲衆講此解 講到此句
007_0111_b_02L忽然記得證道歌中 諸行無常一切空
007_0111_b_03L之語 便知皆苦之言 即是皆空之誤
007_0111_b_04L乃云皆苦之言 與頌意與經意不符契
007_0111_b_05L盖是皆空之誤 遂引歌語證之後 看他
007_0111_b_06L本 果有皆空之言 然仍之不改者 爲
007_0111_b_07L識法者3)

007_0111_b_08L
隨說是經等文 六祖註中 如有人即說
007_0111_b_09L是經 若念念常行無念心云云 如有人
007_0111_b_10L他本作見人 又若念之若字 當作應
007_0111_b_11L又皆來供養持經之人 持經之人四字
007_0111_b_12L疑衍

007_0111_b_13L
第十三分宗鏡提綱中 析微塵至無法
007_0111_b_14L可說 疑文倒置 應4)云等河沙施身命
007_0111_b_15L無相可求 㭊世界如微塵 無法可說
007_0111_b_16L5)所有微塵等文 六祖註中 妄念旣無
007_0111_b_17L即非微塵 是名微塵 是名微塵四字
007_0111_b_18L疑衍 不然則當加者字云 是名微塵者
007_0111_b_19L則文義俱屬下句

007_0111_b_20L
須菩提聞說是經等文 六祖註中 豈得
007_0111_b_21L不聞如是深法 至涕淚悲泣 此一段文
007_0111_b_22L疑字句失次 所謂豈得不聞 得不二字
007_0111_b_23L當上下 又方悟佛意四字 當在聞經之
007_0111_b_24L下 誤在於上 應云今始得聞如是深經

007_0111_c_01L方悟佛意 悲昔未悟 經云聞說是經
007_0111_c_02L深解義趣者 所謂聞深經悟佛意者也
007_0111_c_03L豈可悟佛意聞深經也

007_0111_c_04L
如來是眞語者等文 圭峯註中 如語者
007_0111_c_05L說大乘法 至決㝎說大乘有佛性故 本
007_0111_c_06L䟽但有如語者 至小乘無也等十八字
007_0111_c_07L無說大乘故 至有佛性故等十三字 此
007_0111_c_08L十三字存之 文繁削之 義順然 恐爲
007_0111_c_09L識者之非 仍之以候後之明哲 又說
007_0111_c_10L大乘法有眞如之一介說字 疑衍 應云
007_0111_c_11L如語者 說大乘法 大乘法有眞如 小
007_0111_c_12L乘無也

007_0111_c_13L
見種種色等文 圭峯註中 旣有目及日
007_0111_c_14L光 合見虛空 空喩眞如之性 種種色
007_0111_c_15L喩性上萬德 本䟽但云 空喩眞如 色
007_0111_c_16L喩性上萬德 無旣有目等十字與之性
007_0111_c_17L二字 種種二字 此十四字 蓋後人所
007_0111_c_18L「矣」下庚本有如下文「經中阿那含名爲不來
007_0111_c_19L而實無來 非獨此本 諸本多云 尓然細詳之 名
007_0111_c_20L爲不來 而實無來 與上文名一徃來 而實無徃
007_0111_c_21L來 文勢相違 又而實無來 與實無徃來 意混无
007_0111_c_22L分不可不分 若使文不相違 意不相混 應云名
007_0111_c_23L爲不來 而實无不來 又常行經本 皆云實無不
007_0111_c_24L來故 以无不來爲定」
「著」作「着」{庚}「惧」
007_0111_c_25L作「懼」{戊}
「云等…可說」二十一字 爲小文
007_0111_c_26L字二行{庚}
「所有」作「碎爲」{庚}

007_0112_a_01L潤 强而潤之 則應云旣有目及日光
007_0112_a_02L合見空中諸色 空喩眞如之性 色喩性
007_0112_a_03L上萬德

007_0112_a_04L
傳大士證空便爲實等頌 當在無實無
007_0112_a_05L虛文中 盖誤在無量無邊功德文中

007_0112_a_06L
若樂小法者等文 六祖1)注中 爲二乘
007_0112_a_07L聲聞人 樂小果云云 聲聞二字 疑衍

007_0112_a_08L
傅大士所作依他性等頌 當在若樂小
007_0112_a_09L法等文中 盖誤在在在處處文中

007_0112_a_10L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等文 傅大士頌中
007_0112_a_11L斯人生斷見 生字盖無字之誤

007_0112_a_12L
我若具說者等文 傅大士頌中 凡夫盡
007_0112_a_13L捴祛 夫字盖愚字之誤

007_0112_a_14L
不可思議等文 大士頌中妄經失路迷
007_0112_a_15L妄字盖謗字之誤 不然則妄經 謂以經
007_0112_a_16L爲妄 然妄經不如謗經之語便

007_0112_a_17L
譬如人身長大等文 六祖註中 法身不
007_0112_a_18L二 無有限量 是名大身 法身本無處
007_0112_a_19L所 故言即非大身 恐是身與非身二釋
007_0112_a_20L相倒 應云法身本無處所 故言即非大
007_0112_a_21L身 法身不二 無有限量 是名大身 五
007_0112_a_22L眼等文 六祖注*中 見色身中有法身
007_0112_a_23L名爲肉眼 至見般若波羅蜜 能出生三
007_0112_a_24L世一切法 名爲佛眼 此一段文 盖文

007_0112_b_01L字倒置 致令義意失次 所謂見性明徹
007_0112_b_02L能所永除者 義當佛眼 不得名爲天眼
007_0112_b_03L見一切衆生 各具般若性者 義當天眼
007_0112_b_04L不得名爲慧眼 見般若波羅蜜 能出生
007_0112_b_05L三世一切法者 義當慧眼 不得名爲佛
007_0112_b_06L眼 若使文義不失次第 則應云見色身
007_0112_b_07L中有法身 名爲肉眼 見一切衆生 各
007_0112_b_08L具般若性 名爲天眼 見般若波羅蜜
007_0112_b_09L能出生三世一切法 名爲慧眼 見一切
007_0112_b_10L佛法 本來自備 名爲法眼 見性明徹
007_0112_b_11L能所永除 名爲佛眼 夫肉眼天眼 以
007_0112_b_12L自他一多近遠爲對 慧眼法眼以般若
007_0112_b_13L與佛法爲對 佛眼以上四眼爲對 上之
007_0112_b_14L四眼 見旣未明徹 能所又未除 唯有
007_0112_b_15L佛眼 獨得明徹永除之名 此但就五眼
007_0112_b_16L位次論之耳 以實論之 則五眼在佛一
007_0112_b_17L一究竟也

007_0112_b_18L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等文 䟽
007_0112_b_19L中問善現頻答此義 至此即順矣等十
007_0112_b_20L二行文 圭峯本䟽所無 盖編集者之所
007_0112_b_21L論 何則 本䟽大雲云 前悟色身 今迷
007_0112_b_22L法身 意謂法身旣流出相身 即由此相
007_0112_b_23L知佛證得無相法身 今文分爲兩節 以
007_0112_b_24L悟色身迷法身之語爲錯 法身旣流出

007_0112_c_01L相身等語爲順 非圭峯所論明矣 2)
007_0112_c_02L文第三行明字 當在欲字之下

007_0112_c_03L
若以色見等偈 圭峯註中 彼如來妙體
007_0112_c_04L即法身諸佛 法身與諸佛 恐上下 應
007_0112_c_05L云諸佛法身

007_0112_c_06L
第二十六分末 宗鏡提綱中 如來身異
007_0112_c_07L法王身 法王當作聖王 3)次提綱中 法
007_0112_c_08L雖傳而不傳 應云法不傳而相傳

007_0112_c_09L
碎爲微塵等文 圭峯註中 於中細末方
007_0112_c_10L便云云 中字下 恐脫有字

007_0112_c_11L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註中塵衆聚故 故
007_0112_c_12L非異處 第二故字 疑衍

007_0112_c_13L
是名一合相等文 圭峯註中 一合相者
007_0112_c_14L有二搏取 搏取爲一 故云和合故 此
007_0112_c_15L一合有二搏取云云 上有二搏取四字
007_0112_c_16L及故此之一故字 疑衍 應云一合相者
007_0112_c_17L搏取爲一 故云和合 此一和合 有二
007_0112_c_18L搏取云云

007_0112_c_19L
第三十分末 宗鏡提綱中 背覺合塵
007_0112_c_20L又云非合衆生 覺塵二字 當上下 非
007_0112_c_21L當作悲

007_0112_c_22L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等文 六祖注*中
007_0112_c_23L「注」作「註」{庚}次同「此文…之下」十三字
007_0112_c_24L爲小文字二行{庚}
「次提…相傳」十八字 爲
007_0112_c_25L小文字二行{庚}

007_0113_a_01L自修行菩提果 修行當作修證 不然則
007_0113_a_02L應云自修行菩提行 則果字非也
007_0113_a_03L如是知見信解等文 圭峯注*中 此顯
007_0113_a_04L示何人云云 此顯示增上心云云 第二
007_0113_a_05L此顯示之言疑誤 六祖注*中 應見一
007_0113_a_06L切衆生云云 應見一切衆生云云 第
007_0113_a_07L1)二應見 當作應知 釋經知見信解故
007_0113_a_08L也 一切有爲法等文 圭峯注*中 或纔
007_0113_a_09L生 或暫停住 即歸散滅 或暫之或字
007_0113_a_10L疑衍 應云或纔生暫停住 即歸散滅
007_0113_a_11L綱要後序 俱能之俱 當作2)

007_0113_a_12L
007_0113_a_13L
3)法不自儦 假人行而得行 人不自風 借
007_0113_a_14L人化而俱化 法行有因 人化在緣 遂與
007_0113_a_15L同舟數輩 諗以報佛深恩 人皆4)▩而自
007_0113_a_16L願刊之者悟也 供之者仁也寅也卓也 板
007_0113_a_17L之者胤也悟也 可謂匪風而風也 後之覽
007_0113_a_18L經者 籍經 (亻+孨) 緯 得魚忘筌 則法輪上轉
007_0113_a_19L此人化下行也 然則祗樹之餘風不泐 當
007_0113_a_20L手之惠月丕皛 上扶洪祚 下刮氓瞙 此
007_0113_a_21L皆▩刊之供之板之者矣

007_0113_a_22L
歲康熙四年靑蛇 姑洗月 松禾後人荊
007_0113_a_23L呂白▩謹書

007_0113_a_24L

007_0113_a_25L5)御製跋

007_0113_a_26L
昔者 我皇考世宗 常恨不得見證道歌註

007_0113_b_01L解 命我遍求 不得求之 中國亦不得 遺
007_0113_b_02L命汝終是事 予常錄置左右 豈敢忘之
007_0113_b_03L壬申冬 予赴亰 心求諸處 幸得琪註證
007_0113_b_04L道歌而還中 因迍難未遑顧此 藏之珎之
007_0113_b_05L護若頭目 幸蒙天之力 克靖大難 化家
007_0113_b_06L爲國 天子錫命 威加外夷 國內寧謐 此
007_0113_b_07L豈予之智力所致 全是三寶密加之力 而
007_0113_b_08L況世尊以正法 付囑國王大臣 流通眞化
007_0113_b_09L今正是時 負荷旣重 愧德不逮 若身若
007_0113_b_10L心 保無退倦 世事紛擾 萬幾方浩 經綸
007_0113_b_11L數年 未即宣揚 不吊無常 遄至大哀 忽
007_0113_b_12L臻撫膺慟哭 將焉所及割愛 薦靈宜先轉
007_0113_b_13L經 今爲亡哀 印成大藏經 華嚴經各一
007_0113_b_14L件 法華經楞嚴經翻譯名義各百件 地
007_0113_b_15L藏經懺法各十四件 寫成法華經地藏經
007_0113_b_16L起信論梵綱經行願品各一件 粧潢亡哀
007_0113_b_17L手書金剛經一件 續寫亡哀 手書法華經
007_0113_b_18L一卷一件 又請慧覺尊者信眉 演慶住持
007_0113_b_19L弘濬等校㝎 涵虛堂金剛經說義入之 五
007_0113_b_20L家解爲一書 又請校㝎永嘉集諸本同異
007_0113_b_21L又與僉知中樞院事金守溫 入涵虛堂說
007_0113_b_22L義於永嘉集 又集證道歌彦琪註宏德註
007_0113_b_23L祖庭註爲一書 命印成各百件 上爲皇
007_0113_b_24L考皇妣及祖宗列位 早證正覺 次爲亡子
007_0113_b_25L永離八苦 速免界 超出二乘 圓成十
007_0113_b_26L力之願 嗚呼 有生者必有死 樂極則悲
007_0113_b_27L必來 世尊有說曰 生無不死 愛合必離
007_0113_b_28L此三界之所以爲三界也 予當寬懷 乃能

007_0113_c_01L保世 汝亦破相 能離惑業 願仗三寶威
007_0113_c_02L神冥陽 合此法利 世之觀此者 足知予
007_0113_c_03L心之哀 能仁現世 發弘誓願 爲一大事
007_0113_c_04L二利圓成 其爲普濟群生至矣 昔德廟爲
007_0113_c_05L世子以病殂 世祖與貞熹王后 悼念不已
007_0113_c_06L謂導薦冥遊 莫先轉經 乃命諸臣 添入
007_0113_c_07L五家解於金剛經 御書正文大字 印出一
007_0113_c_08L百件 散施流通 字晝大故 雖老眼 亦便
007_0113_c_09L於誦習 眞勝緣也 然範銅爲字 隨印隨
007_0113_c_10L毁 其所印之經 歲久磨滅 至今存者無
007_0113_c_11L幾 有比丘尙中 深慨其然 乃募衆緣 辛
007_0113_c_12L勤數載 始鋟于梓 以廣其傳 而求予文
007_0113_c_13L爲跋 予惟佛哀憫衆生 開悟昏迷 金口
007_0113_c_14L所說 至于萬軸 可謂盛矣 然卷帙旣多
007_0113_c_15L人未易遍覽 學者病之 唯此經最爲諸經
007_0113_c_16L骨髓 字數不多而三十二分 諸佛密印
007_0113_c_17L盡在其中故 若人受持讀誦 其功德不可
007_0113_c_18L勝言矣 但世之成經者 或泥金寫字 飾
007_0113_c_19L以綾段 適足以啓貪賊之心 或不能留鎭
007_0113_c_20L山門者多矣 豈若師之此擧乎 吾知此經
007_0113_c_21L自是相傳 當與國家爲久長 而師報四恩
007_0113_c_22L濟三途之至願爲不墜 而其効至於壽君
007_0113_c_23L福國於無窮也 無疑矣 敢不樂爲之跋
007_0113_c_24L若夫施財以助之者 其名氏俱列于後云

007_0113_c_25L
蒼龍丁未 秋七月下浣 上洛金紐書

007_0113_c_26L「二」作「一」{甲}{乙}{戊}{庚}此下底本有「金剛般
007_0113_c_27L若波羅密經下終」編者除之
此跋文只在丙本
007_0113_c_28L(卷上末)
▩疑「偃」{編}此御製跋只在丁本

007_0114_a_01L
1)昔世宗莊獻大王 嘗欲以國語 翻譯金
007_0114_a_02L剛經五家解之冶父頌宗鏡提綱得通說誼
007_0114_a_03L及證道謌南明繼頌 以入釋譜 命文宗大
007_0114_a_04L王及世祖大王 共撰之而親加睿裁焉 于
007_0114_a_05L時冶父宗鏡二解 得通說誼 草藁已成而
007_0114_a_06L未暇校定 南明纔譯三十餘首 俱未就緖
007_0114_a_07L遺命文宗世祖終事 文宗享國日淺 世
007_0114_a_08L祖繼之 遵奉遺敎 首先釋譜 刊板流通
007_0114_a_09L又印施 親購得中朝證道謌彦琪註 與宏
007_0114_a_10L德祖庭註 并金剛經五家解 及諸經 第
007_0114_a_11L以諸佛性宗 如來心印 深妙難思 不可
007_0114_a_12L識識智知 文詮言諭 又以遺囑重大 不
007_0114_a_13L可草草故 先譯楞嚴經法華經六祖解金
007_0114_a_14L剛經圓覺經心經永嘉集等經 印施中外
007_0114_a_15L亦無非靈承遺意 而抑欲爲此張本 廣演
007_0114_a_16L最勝經敎 講究許多 深妙義理 極其爛
007_0114_a_17L熟然後 弘宣諸佛祖無上了義 普令一切
007_0114_a_18L見自佛性焉 盖難其事 而重先命也 方
007_0114_a_19L擬措手弓劒遽遺 嗚呼痛哉 恭惟我慈聖
007_0114_a_20L大王大妃殿下 慈悲廣大 誠孝罔極 懼
007_0114_a_21L佛祖之法印堙晦 三聖之誓願未伸 乃命
007_0114_a_22L禪德學祖 更校金剛三解譯及續譯南明
007_0114_a_23L旣訖 命印三家解三百本 南明五百本
007_0114_a_24L廣施諸刹 普令塵墨一切含靈 見聞受持
007_0114_a_25L咸使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如佛所說 於是
007_0114_a_26L世宗 神道設敎 弘誓願海 文宗世祖 大
007_0114_a_27L忠大孝 繼述之事 始極宗而無憾 以一

007_0114_b_01L大事因緣 列聖在天 成等正覺 宗圖永
007_0114_b_02L固 歷年無窮 吁至矣哉

007_0114_b_03L
成化十八年 七月 日 推忠定難翊戴
007_0114_b_04L純誠明亮經濟佐理功臣崇祿大夫議政
007_0114_b_05L府左賛成西平君臣 韓繼禧 奉敎謹跋

007_0114_b_06L
007_0114_b_07L
2)歲在丙寅春 昭憲王后 奄棄宮壺 世宗
007_0114_b_08L大王 悲悼哀傷 以爲饒益㝠禧無上轉經
007_0114_b_09L乃於萬幾之暇 留神釋典 爾時文宗在東
007_0114_b_10L宮 世祖在潜邸 曁諸宗英昵 承世宗慈
007_0114_b_11L訓 紬繹諸經 以爲金剛經諸解中 冶父
007_0114_b_12L宗鏡 直是了義頓敎法文 南明繼頌 禪
007_0114_b_13L家活語 俱是離文字底說話 單提直指之
007_0114_b_14L妙 舍此而無以他求 歲戊辰春 又得涵
007_0114_b_15L虛堂信如所撰 冶父宗鏡話說誼 上大加
007_0114_b_16L稱賞 命世祖翻譯 親加睿裁 又親譯南
007_0114_b_17L明三十餘篇 命世祖畢譯 將入釋譜之末
007_0114_b_18L書未脫藁 而歲庚午春 世宗賔天 遺命
007_0114_b_19L文宗世祖 終其事 世祖服膺遺敎 未敢
007_0114_b_20L蹔舍 嘗赴京師 購得證道謌彦琪註 乃
007_0114_b_21L還 爾後屬時屯艱未遑他 及逮我世祖
007_0114_b_22L克靖大難 化家爲國 迓續大平于前烈
007_0114_b_23L凢繼志述事之事 無微不擧 又能弘揚佛
007_0114_b_24L法 大闡玄敎 首先刊印釋譜 廣施流通
007_0114_b_25L凢海藏眞詮 靡不轉閱 閒取法文之要者
007_0114_b_26L如楞嚴經法華經六祖解金剛經圓覺經心
007_0114_b_27L經永嘉集等經 重加諺譯 使人人易曉

007_0114_c_01L盖莫非崇正法 而重遺囑也 向所謂翻譯
007_0114_c_02L金剛經諸解證道謌繼頌等篇 獨未之及
007_0114_c_03L焉者 豈非諸佛祖無上了義 直是劒刃上
007_0114_c_04L說話 纔渉擬議商量 落在第二窠臼 盖
007_0114_c_05L鄭重而未敢即就也歟 歲戊子秋 世祖
007_0114_c_06L有漏緣盡 八音遽遏 嗚呼痛哉 厥後十
007_0114_c_07L有五載壬寅 恭惟慈聖大王大妃殿下 宿
007_0114_c_08L種善根 開發心花 追念列聖之洪願 思
007_0114_c_09L纉遺緖之未終 乃命禪德臣學祖 重校金
007_0114_c_10L剛經冶父宗鏡話涵虛堂得通說誼 目曰
007_0114_c_11L金剛經三家解 續成御譯南明 旣訖 命
007_0114_c_12L內需司 模印廣施 演福利於無窮 命臣
007_0114_c_13L希孟跋之 臣希孟 竊惟理絕言詮 强演
007_0114_c_14L權敎者 非實機分 頓漸獲悟眞宗者 亦
007_0114_c_15L希 今夫因指以見月 執指以爲月 終無
007_0114_c_16L見月之理 因筌以得魚 執筌以爲魚 寧
007_0114_c_17L有得魚之時 必也筌指雙忘 月可見而魚
007_0114_c_18L可得矣 雖然如是 直得魚月亦忘 忘其
007_0114_c_19L所忘 然後般若智光 自然呈露矣 黃面
007_0114_c_20L老子 杜口毗耶 默何所默 始從鹿苑 說
007_0114_c_21L何所說 要知黃葉止啼 實是大權方便
007_0114_c_22L若有過量漢 憑斯所施法文 由粗以入精
007_0114_c_23L遡流以究源 直透三關 入佛知見 則雖
007_0114_c_24L曰彌天葛藤 換成菩提 淨樹滿口 雌黃
007_0114_c_25L還同 般若眞詮可也 如斯功德 塵墨所難
007_0114_c_26L窮 鄰虛所難盡 以是勝緣 列聖在天靈駕
007_0114_c_27L此跋文 只在戊本此跋文 只在戊本

007_0115_a_01L誕登彼岸 優游常寂土 及與法界含靈
007_0115_a_02L同成佛顆 宗祊永固 四境寧謐 詎不偉歟

007_0115_a_03L
時大歲壬寅孟秋仲浣 推忠定難翊戴
007_0115_a_04L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議政府右
007_0115_a_05L賛成兼知經筵春秋館事晉山君臣姜
007_0115_a_06L希孟奉敎謹跋

007_0115_a_07L

007_0115_a_08L1)金剛經後跋

007_0115_a_09L
夫金剛經者 即無上第一法寶 其旨則具
007_0115_a_10L二諦偹三空 除二執祛四相 度四生修六
007_0115_a_11L度 歷諸位證三身 爲入一乘之門戶者也
007_0115_a_12L其功德 不可思議故 經有若人書寫受持
007_0115_a_13L讀誦此四句偈 則雖以七寶三千之施 恒
007_0115_a_14L沙身命之福 喩所不及之說也 今有演熙
007_0115_a_15L學熏兩勝士 皆鶴城人也 其標致俊邁
007_0115_a_16L風節淸高 不喜利名之覊 惟懷弘道之志
007_0115_a_17L凢所擧止 相隨不離 人以寒山拾2)得比
007_0115_a_18L之一日熙公 謂熏公曰 夫萬善之中 莫若
007_0115_a_19L弘法之最 百行之內 未有如孝之大 吾
007_0115_a_20L等刊就藏敎中第一法寶法華楞嚴二了義
007_0115_a_21L經 以無上之勝緣 荅父母之深恩 何如
007_0115_a_22L吾其執役 師以助之 熏公樂而從 遂於
007_0115_a_23L黃猿之春 始厥役 兩士即相與矢心 爲
007_0115_a_24L法忘險 踵武千里 入德宥山 斫取良梓
007_0115_a_25L3)▩於中途 先刻法華恩重兩經 越明年
007_0115_a_26L又入德宥 取數▩板 㳂江而下 入圓寂山
007_0115_a_27L靜密處 結4)茆而住 熙公於是 跡不▩俗

007_0115_b_01L淸齋勵節 立五年死限 灑掃焚香 手執
007_0115_b_02L神刀 於5)▩牎淨案 兀然而坐 自卯而
007_0115_b_03L作 方酉即止 日以此爲恒式 精刻楞嚴十
007_0115_b_04L卷 曲盡心力 于三年告成 越戊午秋 三
007_0115_b_05L入德宥 取梓數百板而來 刻金剛起信二
007_0115_b_06L種了義經論 以報父母劬勞之德 噫 若
007_0115_b_07L熙熏兩勝士者 非徒孝格目連 必得首楞
007_0115_b_08L嚴畢竟堅固大定眞三昧者歟 不如是則
007_0115_b_09L前後兩役 相繼十年 兩士之心 切切偲
007_0115_b_10L偲者 較若畵一也哉 於是兩士 盡傾囊橐
007_0115_b_11L共辦紙地 印出法華恩重楞嚴經數百件
007_0115_b_12L廣施名山遠近衲子 又以爲不滿其意 隨
007_0115_b_13L其板本所在 出入兩湖 印出四敎四集傳
007_0115_b_14L燈拈頌華嚴十地等禪敎眞文百餘件 普
007_0115_b_15L施一時韻釋焉 吁 兩士法施之恩 可以
007_0115_b_16L延國祚於鴻徽 可以濟四生於淨土 而
007_0115_b_17L況其父母六親九族乎 可以澤及三界八
007_0115_b_18L部 而况自己一身乎 必證菩提者無疑矣
007_0115_b_19L人天福報 何足論哉 微熙公 雖有熏公
007_0115_b_20L之幹 而何施之微 熏公雖有熙公之誠
007_0115_b_21L而何克之微 熙熏兩士 雖有宗敎之美
007_0115_b_22L而何振之哉 然則若二人者 雖求之於古
007_0115_b_23L不易得也 經云如是之人 如來悉知悉
007_0115_b_24L見吾知如來知見 深有感於斯兩人也 后
007_0115_b_25L之人執經卷 見此文者 孰不動心竪胆也
007_0115_b_26L哉予亦忝於宗敎之末席者 見斯兩士之
007_0115_b_27L殊功盛德 不勝慶躍之懷 謹綴一編蒭蕘

007_0115_c_01L之說 書爲跋

007_0115_c_02L
庚申夏季下浣 惺寂翁敬一謹焚香拜
007_0115_c_03L

007_0115_c_04L
007_0115_c_05L
大施主比丘性澄 末▩ 施主戒▩ 諸經
007_0115_c_06L都大施主秩 梁連福女 (加/也) 之 金忠福兩主
007_0115_c_07L李起福兩主 女任生保體 金明鶴兩主
007_0115_c_08L徐有正兩主 女仁安兩主 慮氏天今兩主
007_0115_c_09L宋無作金兩主 化主惠淳
007_0115_c_10L6)崇禎五年壬申 九月 日 京幾朔水淸山
007_0115_c_11L龍腹開板

007_0115_c_12L此跋文 只在丁本「得」底本作「淂」今改爲
007_0115_c_13L本字「得」{編}
▩疑「止」{編}「茆」通「茅」{編}
007_0115_c_14L▩疑「明」{編}丙本刊記如下「禪
007_0115_c_15L師印性 禪師惠休 僉知秩性珠 普澄 思䝺 玉璘 刊刻海悟
007_0115_c_16L山中碩德秩勝惠 戒特 學澄 智吅 (忄/衣) 鑒 湛衍
007_0115_c_17L道洽 尙訓(以下三十八人名單省略) 木手信玄
007_0115_c_18L信密 應心 方及 仅全 勝岩 灵機 玉仁 雙密
007_0115_c_19L信悟 仅天 元甘 玉玄 能信 招寬」

007_0115_c_20L丁本刊記如下「先刊圓覺寺留板後刊雲興寺 山
007_0115_c_21L中大德義林 法眼 一寬 敏岑 大應 印冏 德祐
007_0115_c_22L普濟 雪雄 䝺英 檀湜 惠文 楚仁 天岑 處默
007_0115_c_23L性悟(以下 四十八人名單省略) 浮板施主智日
007_0115_c_24L比丘 印天比丘 魯永民兩主 供養施主李終山保
007_0115_c_25L體(以下九人名單省略) 緣化秩 本手處衍 鍊
007_0115_c_26L板藏頭兼刊大功德演熙比丘 補添刊德元比丘
007_0115_c_27L供養主戒眼 義天 發願化士來徃兼別座學熏比
007_0115_c_28L丘 校正兼跋敬一 持殿廣明 康熙十八年己未
007_0115_c_29L十二月 日 慶尙道蔚山圓寂山雲興寺刊」
007_0115_c_30L庚本刊記如下「永樂乙未五月 有日 前安嚴寺
007_0115_c_31L住持大師 省琚書 化主海惠 同願祖玓」
    1. 1)題名及撰者名補入{編}。
    2. 2)此左側行間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下」編者除之。
    3. 3)「圭峯」下有「曰」(以下至卷末次同){庚}。
    4. 4)「六祖」下有「曰」(以下至卷末次同){庚}。
    5. 5)「傅大士」下有「曰」(以下至卷末次同){庚}。
    6. 6)「冶父」下有「曰」(以下至卷末次同)庚。
    7. 7)「大」作「太」庚。
    8. 1)「著」作「着」{庚}。
    9. 2)「巨」作「臣」{甲}{乙}{丁}。
    10. 1)「伊麽」作「然」{戊}。
    11. 2)「華」作「花」{庚}。
    12. 1)「閑」作「間」{庚}。
    13. 2)「倒」上有「頌曰」{庚}。
    14. 1)「大」作「太」{庚}。
    15. 2)「叉」底本作「义」{編}者改書爲「叉」前後倣此。
    16. 3)「紙」作「紙」{戊}{庚}。
    17. 1)「凡」上筆寫補入「愚」{乙}。
    18. 1)「云何應住」作「應云何住」{庚}。
    19. 2)「若」無有{庚}。
    20. 3)「故」下有「須菩提」{庚}。
    21. 4)「拪」疑「栖」{編}。
    22. 1)「帋」作「紙」{戊}。
    23. 2)「矇」作「朦」{庚}。
    24. 3)「著」作「着」{庚}。
    25. 1)「○」下有「曰」{庚}。
    26. 2)「雙」作「䨥」{庚}。
    27. 1)「位」下有「而」{戊}。
    28. 2)「愽」作「博」{戊}。
    29. 3)「間」作「閒」{戊}。
    30. 4)「赫」下有「露」{丙}。
    31. 5)「令」作「今」{戊}。
    32. 1)「間」作「閒」{戊}。
    33. 2)「目」作「日」{甲}{乙}{丁}{戊}。
    34. 3)「主」作「住」{丙}次同。
    35. 4)「間」作「閒」{戊}。
    36. 5)「莊」作「㽵」{庚}次同。
    37. 1)「標」作「摽」{庚}。
    38. 2)「二天眼」無有{庚}。
    39. 1)「佛」作「慧」{丙}。
    40. 2)「雙」作「䨥」{庚}。
    41. 1)「見」加筆「現」{甲}。
    42. 2)「辯」作「辨」{庚}。
    43. 3)「反」作「及」{乙}{丁}。
    44. 1)「此」作「比」{丙}。
    45. 2)「薄」作「蓴」{甲}。
    46. 3)「离」作「離」{庚}。
    47. 4)「河」作「何」{甲}。
    48. 1)「拈」作「扣」{甲}{乙}{丙}{丁}{戊}。
    49. 2)「幽冥禪師續加」恐是衍文{編}。
    50. 1)「間」作「閒」{戊}次同。
    51. 2)「如」上有「佛言」{庚}。
    52. 3)「耶」作「邪」{甲}{乙}{丁}{庚}。
    53. 1)「即」無有{庚}。
    54. 2)「符」作「苻」{庚}。
    55. 1)「大」作「太」{庚}。
    56. 1)「間」作「閒」{戊}。
    57. 1)「䁱」作「曉」{乙}{丙}{丁}{戊}。
    58. 2)「一」無有{丁}。
    59. 3)「下」改漆「火」{乙}ㆍ字體磨滅{丙}ㆍ作「火」{丁}。
    60. 1)「莊」作「㽵」{庚}次同。
    61. 2)「綿綿」作「緜緜」{戊}。
    62. 3)「傳」作「傅」{乙}{丙}。
    63. 4)「寶」下有「持用」{庚}。
    64. 5)「德」下有「何以故」{庚}。
    65. 1)「日」改漆「月」{甲}。
    66. 2)「慧」無有{丁}。
    67. 3)「曾」作「僧」{丙}。
    68. 4)「槁」作「橋」{乙}。
    69. 5)「音」字形似「亠/口/月」{甲}。
    70. 1)「捲」作「卷」{庚}。
    71. 2)「不」下有「須菩提言」{庚}。
    72. 1)「囗+崙」疑「淪」{編}次同。
    73. 2)「悲」作「非」{丁}{庚}{戊}ㆍ加筆「悲」{甲}{乙}。
    74. 3)「巨」作「臣」{丙}。
    75. 1)「滿」上有「以」{庚}。
    76. 2)「比」作「此」{甲}。
    77. 1)「間」作「閒」{戊}。
    78. 2)」作「○」{甲}{丁}{戊}。
    79. 3)「大」作「太」{庚}。
    80. 1)「閒」作「間」{庚}。
    81. 2)「符」作「苻」{庚}。
    82. 1)「去」作「云」{甲}{乙}{丙}{丁}{庚}。
    83. 2)「貧」作「貪」{甲}{乙}{丙}。
    84. 3)「枯」作「拈」{甲}。
    85. 1)「鮮」作「觧」{甲}。
    86. 2)「畣」作「荅」{丙}{戊}。
    87. 3)「丹」作「舟」{甲}。
    88. 4)「下」無有{庚}ㆍ作「第五」{戊}。
    89. 1)「訣」下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有「後序」{編}。
    90. 2)「不」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作「入」{編}。
    91. 1)「托」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作「託」{編}。
    92. 2)「顯」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作「現」{編}。
    93. 3)「也」下金剛經六祖解諺解本有如下文「是故六祖大師 於五祖傳衣付法之際 聞說此經 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言下便悟 是爲第六祖 如來云一切諸佛及諸佛何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其信乎哉 適少觀檀經 聞六祖由此經見性 疑必有所演說 未之見也 及知曹州濟陰 於邢君固處 得六祖口訣一本 觀其言簡辭直 明白倒斷 使人易曉而不惑 喜不自勝 又念京東河北陜西人 資性質朴信厚 遇事決裂 若使學佛性 必能勇猛精進 超越過人 然其爲講師者 多傳百法論上生經而已 其學者不知萬法隨緣生 緣盡法亦應滅 反以法爲法 固守執著 遂爲法所縛 死不知解 猶如陷沙之人 力與沙爭 愈用力而愈陷 不知勿與沙爭 即能出陷 良可惜也 適遂欲以六祖金剛經口訣 鏤板流傳 以開發此數方學者佛性 然以文多脫誤 因廣求別本勘校 十年間凡得八本 惟杬越建陜四本文多同 因得刑正寃句董君遵力勸成之 且率諸朝士 以資募工 士大夫聞者 皆樂見助 四明樓君常願 終成其事 嗚呼 如來云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夫可見於言語文字者 豈佛法之眞諦也 然非言語文字 則眞諦不可得而傳也 學者因六祖口訣 以求金剛經因金剛經 以求自佛性 見自佛性然後 知佛法不止於口訣而已 如此則六祖之於佛法 其功可思議乎哉 或者以六祖不識字 疑口訣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經 豈是世尊自作邪 亦聽法者之所傳也 或六祖言之而弟子傳之 吾不可得而知也 苟因口訣 可以見經 何疑其不識字也 元豊七年六月十日 天台羅適謹序」{編}。
    94. 4)「得通決疑」無有{庚}。
    95. 5)「初」上有「經首御製序文 恐多有闕誤 雖知有闕誤 无他本可考 亦非經之要旨故置之不論」{庚}。
    96. 6)「文」下有「末後釋經文四字 當在準上三分之上」{庚}。
    97. 7)「中」無有{庚}。
    98. 1)「間」作「閒」{戊}次同。
    99. 2)「證」作「訂」{庚}。
    100. 3)「注」作「註」{庚}次同。
    101. 4)「四蘊」無有{庚}。
    102. 5)「色身」無有{庚}。
    103. 1)「矣」下庚本有如下文「經中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來 非獨此本 諸本多云 尓然細詳之 名爲不來 而實無來 與上文名一徃來 而實無徃來 文勢相違 又而實無來 與實無徃來 意混无分不可不分 若使文不相違 意不相混 應云名爲不來 而實无不來 又常行經本 皆云實無不來故 以无不來爲定」。
    104. 2)「著」作「着」{庚}。
    105. 3)「惧」作「懼」{戊}。
    106. 4)「云等…可說」二十一字 爲小文字二行{庚}。
    107. 5)「所有」作「碎爲」{庚}。
    108. 1)「注」作「註」{庚}次同。
    109. 2)「此文…之下」十三字爲小文字二行{庚}。
    110. 3)「次提…相傳」十八字 爲小文字二行{庚}。
    111. 1)「二」作「一」{甲}{乙}{戊}{庚}。
    112. 2)此下底本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下終」編者除之。
    113. 3)此跋文只在丙本(卷上末)。
    114. 4)▩疑「偃」{編}。
    115. 5)此御製跋只在丁本。
    116. 1)此跋文 只在戊本。
    117. 2)此跋文 只在戊本。
    118. 1)此跋文 只在丁本。
    119. 2)「得」底本作「淂」今改爲本字「得」{編}。
    120. 3)▩疑「止」{編}。
    121. 4)「茆」通「茅」{編}。
    122. 5)▩疑「明」{編}。
    123. 6)丙本刊記如下「禪師印性 禪師惠休 僉知秩性珠 普澄 思䝺 玉璘 刊刻海悟山中碩德秩勝惠 戒特 學澄 智吅 忄/衣鑒 湛衍道洽 尙訓(以下三十八人名單省略) 木手信玄 信密 應心 方及 仅全 勝岩 灵機 玉仁 雙密 信悟 仅天 元甘 玉玄 能信 招寬」。
      丁本刊記如下「先刊圓覺寺留板後刊雲興寺 山中大德義林 法眼 一寬 敏岑 大應 印冏 德祐 普濟 雪雄 䝺英 檀湜 惠文 楚仁 天岑 處默 性悟(以下 四十八人名單省略) 浮板施主智日比丘 印天比丘 魯永民兩主 供養施主李終山保體(以下九人名單省略) 緣化秩 本手處衍 鍊板藏頭兼刊大功德演熙比丘 補添刊德元比丘供養主戒眼 義天 發願化士來徃兼別座學熏比丘 校正兼跋敬一 持殿廣明 康熙十八年己未十二月 日 慶尙道蔚山圓寂山雲興寺刊」。庚本刊記如下「永樂乙未五月 有日 前安嚴寺住持大師 省琚書 化主海惠 同願祖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