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대방광원각수다라요의경설의(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說誼)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 了義經說誼卷上

ABC_BJ_H0116_T_001

007_0122_c_01L[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說誼]

007_0122_c_02L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
007_0122_c_03L了義經2)說誼卷上

007_0122_c_04L

007_0122_c_05L曦陽山沙門 涵虛堂 得通解

007_0122_c_06L3)總目次

007_0122_c_07L
卷上

007_0122_c_08L文殊章第一

007_0122_c_09L普賢章第二

007_0122_c_10L普眼章第三

007_0122_c_11L卷中

007_0122_c_12L金剛藏章第四

007_0122_c_13L彌勒章第五

007_0122_c_14L淸淨慧章第六

007_0122_c_15L威德自在章第七

007_0122_c_16L辨音章第八

007_0122_c_17L卷下

007_0122_c_18L淨業章第九

007_0122_c_19L{底}隆慶四年全羅道無等山安心寺重刊本(國
007_0122_c_20L立圖書館所藏) {甲}光緖癸未 楊州天磨山奉印
007_0122_c_21L寺浮圖庵住持 幻翁喚眞識記本(國立圖書館所
007_0122_c_22L藏) {乙}光緖八年 甘露社識記本(國立圖書館所
007_0122_c_23L藏) {丙}刊年未詳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說
007_0122_c_24L誼」二字 編者補入
目次 編者作成補入

007_0123_a_01L普覺章第十

007_0123_a_02L圓覺章第十一

007_0123_a_03L賢善首章第十二

007_0123_a_04L
007_0123_a_05L
大有三義 曰體大 曰相大 曰用大
007_0123_a_06L圓覺體寬 範圍天地 囊括十虛 圓
007_0123_a_07L無際涯 此體之大也 經云如來藏究
竟圓滿等是也

007_0123_a_08L足三德 無法不備 本有過恒沙淨
007_0123_a_09L功德相 此相之大也 所謂陁羅尼門 與
所謂三德秘藏是也

007_0123_a_10L能凡能聖 能染能淨 擧體隨緣 成
007_0123_a_11L就一切事法 此用之大也 經云流出一
切淸淨 眞
007_0123_a_12L如菩提涅槃 及波羅蜜 敎授菩蕯 又云一
切衆生 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也

007_0123_a_13L相用三 皆有周徧含容無窮無盡之
007_0123_a_14L義 此所以皆名爲大也 諸經論中
007_0123_a_15L凡所謂大與無窮無盡之義 皆根此
007_0123_a_16L而言也 方是止義 亦是正義 止有
007_0123_a_17L三義 曰制止 曰安止 曰雙止 制止
007_0123_a_18L亦正也 安止亦正也 雙止亦正也
007_0123_a_19L反是則邪也 三中有一無二則偏也
007_0123_a_20L有二無一亦偏也 三止備修然後 不
007_0123_a_21L備不邪 而方能正也 經云得正住持
墮邪見等是也

007_0123_a_22L偏過絕非 超乎物外 制止之正也
007_0123_a_23L經云遠離一切虛
妄境界等是也
攝散歸正 安於義理
007_0123_a_24L安止之正也經中修習觀門 隨
順覺性等是也
是非情

007_0123_b_01L盡 能所兩忘 雙止之正也經云於此
證中 無

007_0123_b_02L能無所 畢竟無證
亦無證者等是也
凡有情執 蕩盡無餘
007_0123_b_03L一向隨順覺性 更不墮偏邪 此所以
007_0123_b_04L爲方也 凡所謂止持作犯 作持止犯
007_0123_b_05L與所謂不偏不邪之義 皆攝於此也
007_0123_b_06L廣亦有三義 一自利行之廣也 二利
007_0123_b_07L他行之廣也 三自他平等 圓融無際
007_0123_b_08L之廣也 備修萬行 斷盡諸障 此自
007_0123_b_09L利行之廣也經中斷障則云遠離諸病 乃至
云遠離諸障 現德則云根塵普

007_0123_b_10L淨 一切淸
淨等是也
推以及物 廣令度脫 此
007_0123_b_11L利他行之廣也章章先擧當會之衆 次爲末
世衆生 請佛開示 至於普

007_0123_b_12L覺圓覺二章 則專爲末
世 請開方便等是也
於惡斷 斷而無
007_0123_b_13L斷 於善作 作而無作 於物化 化
007_0123_b_14L而無化 持犯兩忘 自他平等 此圓
007_0123_b_15L融無際之廣也經云不與法縛 不
求法脫等是也
凡有
007_0123_b_16L所斷無不斷 凡有所作無不作 凡有
007_0123_b_17L所度無不度 乃至不厭生死 不愛涅
007_0123_b_18L槃 生死涅槃 去住無礙 此所以爲
007_0123_b_19L廣也 凡所謂擴而充之 推以及物
007_0123_b_20L與所謂融通無礙之義 皆攝於此也
007_0123_b_21L圓亦有三義 一自覺之圓也 二覺他
007_0123_b_22L之圓也 三究竟之圓也 斷惑成德
007_0123_b_23L障盡覺滿 此自覺之圓也 普攝三根
007_0123_b_24L同歸圓覺 此覺他之圓也 證無所證

007_0123_c_01L化無所化 證化圓極 而無所不極
007_0123_c_02L此究竟之圓也 理極情忘 混聖同凡
007_0123_c_03L無一毫偏局之見 此所以爲圓也 凡
007_0123_c_04L所謂圓與究竟滿足之義 皆攝於此
007_0123_c_05L也 覺亦有三義 一本覺 二始覺 三
007_0123_c_06L本始無二之覺也 本覺名大 自覺名
007_0123_c_07L方 覺他名廣 自他覺滿 還同本覺
007_0123_c_08L名爲圓覺 本覺何名爲大 夫覺之爲
007_0123_c_09L覺也 語其體則包容無際 語其相則
007_0123_c_10L具衆德相 語其用則流出無窮 彌滿
007_0123_c_11L淸淨 虗徹靈通 在聖而爲菩提 爲
007_0123_c_12L涅槃 而亦不增 在凡而爲煩惱 爲
007_0123_c_13L生死 而亦不減 如天皎月 不分染
007_0123_c_14L淨美惡 不問貧富貴賤 普令一切
007_0123_c_15L同荷照臨 如是妙體 括宇宙而不寬
007_0123_c_16L處毫末而不微 該過未而無始無終
007_0123_c_17L徧塵刹而無虧無缺 無在不在 無時
007_0123_c_18L不然 此本覺之所以爲大也 自覺何
007_0123_c_19L名爲方 夫在纒之衆 忽因師指 忽
007_0123_c_20L自廻機 返照淸淨具足之相 而生信
007_0123_c_21L解 於是 舍邪歸正 背惡從善 廻煩
007_0123_c_22L惱爲菩提 廻無明爲般若 轉生死爲
007_0123_c_23L涅槃 此自覺之所以爲方也 覺他何
007_0123_c_24L名爲廣 旣能自覺 斷惑成德 普觀

007_0124_a_01L衆生 同禀而迷 於是 雲布慈門 波
007_0124_a_02L騰行海 現種種形 說種種法 廣能
007_0124_a_03L饒益一切有情 此覺他之所以爲廣
007_0124_a_04L也 又自覺名方而兼帶廣義 覺他名
007_0124_a_05L廣而兼帶方義 止惡則無惡不斷 行
007_0124_a_06L善則無善不持 可離而無所不離 可
007_0124_a_07L作而無所不作 此自覺者之所以爲
007_0124_a_08L方而兼能廣也 普令一切 亦如我止
007_0124_a_09L而無所不止 亦如我作而無所不作
007_0124_a_10L此利他者之所以爲廣而兼能方也
007_0124_a_11L自他覺滿 還同本覺 何名爲圓覺
007_0124_a_12L雖然自證 取證之心 猶存 能所之
007_0124_a_13L見 未亡 則豈得名爲極證 雖然化
007_0124_a_14L物 內猶未忘能化之心 外猶見有所
007_0124_a_15L化之境 則豈得名爲大化 取證情忘
007_0124_a_16L然後 方爲極證 生佛見盡然後 方
007_0124_a_17L爲大化 極證大化之境 㝠同本覺
007_0124_a_18L緣起無礙 邪正善惡 染淨是非 聖
007_0124_a_19L凡迷悟 混爲一境 菩提煩惱 不相
007_0124_a_20L留礙 生死涅槃 亦不相違 智慧愚
007_0124_a_21L癡 通爲般若 地獄天宮 皆爲淨土
007_0124_a_22L摛縱在握 順逆臨時 此自他覺滿
007_0124_a_23L還同本覺之所以爲圓覺者也 梵語
007_0124_a_24L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云無上正

007_0124_b_01L徧正覺 所謂無上正徧正覺 即此所
007_0124_b_02L謂大方廣圓覺者也 無上 即大也
007_0124_b_03L正徧 即方廣也 正覺 即圓覺也 正
007_0124_b_04L智自覺 徧智覺他 自覺覺他 皆不
007_0124_b_05L偏邪 謂之正徧正覺 方之能所兩忘
007_0124_b_06L廣之自他平等 圓之究竟圓極 覺之
007_0124_b_07L本始無二之義 皆同正覺之義也 故
007_0124_b_08L知所謂正覺 即所謂圓覺也 夫先大
007_0124_b_09L而次方 先方而次廣 先方廣而後圓
007_0124_b_10L者 何也 大以信解言 方以自利言
007_0124_b_11L廣以利他言 圓以證化言也 以信解
007_0124_b_12L爲大者 所信解者大也 以自利爲方
007_0124_b_13L者 自所行者正也 以利他爲廣者
007_0124_b_14L利於人者廣也 以證化爲圓者 所證
007_0124_b_15L化者圓也 先大而次方者 解圓而行
007_0124_b_16L方也 解圓者 解通善惡染淨死生幽
007_0124_b_17L明之理故也 如云智周乎萬物者也
007_0124_b_18L所謂事無不知 理無不通是也 行方
007_0124_b_19L者 行有進止取舍 貞正不流之義故
007_0124_b_20L也 如云旁行而不流 又如敬以直內
007_0124_b_21L義以方外者也 所謂止惡趨善 舍邪
007_0124_b_22L歸正是也 先方而次廣者 德有餘則
007_0124_b_23L推以及物 施而無吝故也 如云安土
007_0124_b_24L敦乎仁故 能愛 又如有善於己然後

007_0124_c_01L可以責人之善 無惡於己然後 可以
007_0124_c_02L正人之惡者也 所謂攝善攝律 饒益
007_0124_c_03L有情是也 先方廣而後圓者 旣因取
007_0124_c_04L舍 自他行立 又能取舍情亡 能所
007_0124_c_05L見盡然後 方能造於極證大化之境
007_0124_c_06L此以道無方體而得然也 如云神無
007_0124_c_07L方而易無體者也 所謂無修無證 與
007_0124_c_08L所謂無生於化 不生無化等是也 此
007_0124_c_09L所以先大而次方 先方而次廣 先方
007_0124_c_10L廣而後圓者也 夫大與圓 名異而義
007_0124_c_11L同 所謂大圓滿覺是也 信解與證化
007_0124_c_12L始終而一貫 所謂契文殊之妙智 宛
007_0124_c_13L是初心 入普賢之行門 曾無別體者
007_0124_c_14L是也 又大與廣相類 方與圓相應
007_0124_c_15L旣知同體之覺 大無邊際 自他無殊
007_0124_c_16L又能推以及物 廣令開悟 此大與廣
007_0124_c_17L相類者也 成大覺王 廣度羣品是也
007_0124_c_18L如易大以配於天 廣以配於地 智以
007_0124_c_19L言其大 仁以言其廣 夫能兼仁智之
007_0124_c_20L德 合天地之道然後 能範圍曲成
007_0124_c_21L寬容廣大 而得名爲聖也 故曰夫易
007_0124_c_22L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崇德者 智
007_0124_c_23L周乎萬物而高明如天也 如所謂正
007_0124_c_24L徧知也 廣業者 道濟天下而廣博如

007_0125_a_01L地也 如所謂洪慈濟物也 所謂廣大
007_0125_a_02L其義若此 旣能舍邪歸正 斷惑成德
007_0125_a_03L又能混凡同聖 圓應無方 此方與圓
007_0125_a_04L相應者也 欲得成此圓 先須方於圓
007_0125_a_05L是也 經中先列凡賢聖位 而結之以
007_0125_a_06L如來曰一切障礙 即究竟覺 如儒典
007_0125_a_07L先擧諸賢 統之以夫子曰無可無不
007_0125_a_08L可 此所以先方而後圓者也 易云知
007_0125_a_09L崇禮卑 崇效天卑法地 成性存存
007_0125_a_10L道義之門 盖天包地外而含裏無際
007_0125_a_11L高也大也圓也 地居天中而厚重不
007_0125_a_12L遷 卑也廣也方也 三才萬物 共由
007_0125_a_13L曰道 聖人體之而普應無偏 圓也 由
007_0125_a_14L仁而行得其宜曰義 聖人以之而守
007_0125_a_15L正不流 方也 唯聖人然後 同天地混
007_0125_a_16L聖凡 能方能圓而無適不可也 如云
007_0125_a_17L聖性無不通是也 大聖已降 未免有
007_0125_a_18L偏局之見 癡迷之惑 故云仁者見之
007_0125_a_19L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百姓日用
007_0125_a_20L而不知 此則未見道之大全而不得
007_0125_a_21L能方能圓者也 所謂方圓 其義若此
007_0125_a_22L大方廣者 無因果中開因果也 方廣
007_0125_a_23L圓者 廻因果而歸無因果也 所謂無
007_0125_a_24L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是

007_0125_b_01L也 悟已而修 自行化他 大方廣也
007_0125_b_02L修已趣證 證無所證 證已開化 化
007_0125_b_03L無所化 證化俱圓 自在無礙 方廣
007_0125_b_04L圓也 此皆所以莊嚴覺路 非嚴之嚴
007_0125_b_05L也 嵩明敎之言 曰聖人道性 必先
007_0125_b_06L夫因果修證 諒哉斯言 以十二章配
007_0125_b_07L之 則文殊一章 依信解門而明其大
007_0125_b_08L也 普賢至淨業等八章 依自利門而
007_0125_b_09L明其方也 普覺一章 依利他門而明
007_0125_b_10L其廣也 圓覺一章 依證化究竟門而
007_0125_b_11L明其圓也 文殊一章 依信解門而明
007_0125_b_12L其大者 何也 文云有大陁羅尼門
007_0125_b_13L名爲圓覺 流出一切淸淨 眞如菩提
007_0125_b_14L涅槃 及波羅蜜等 此所以明其大也
007_0125_b_15L又云一切如來 皆依圓照淸淨覺相
007_0125_b_16L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所謂圓照者
007_0125_b_17L即信解之謂也 此所以文殊一章 依
007_0125_b_18L信解門而明其大也 普賢至淨業等
007_0125_b_19L八章 依自利門而明其方者 何也
007_0125_b_20L章章所現 皆是斷惑現德 而於眞妄
007_0125_b_21L邪正 決擇分明 去就精詳 而含制
007_0125_b_22L止安止雙止之義 此所以普賢等八
007_0125_b_23L章 依自利門而明其方也 於中亦有
007_0125_b_24L廣義 是兼非正也 普覺一章 依利

007_0125_c_01L他門而明其廣者 何也 普覺云者
007_0125_c_02L普以吾覺 覺後覺之謂也 文云使諸
007_0125_c_03L衆生 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 乃至云
007_0125_c_04L令彼羣盲 不墮邪見 普攝羣機 廣
007_0125_c_05L令開悟 此所以普覺一章 依利他門
007_0125_c_06L而明其廣也 於中不無方義 亦是兼
007_0125_c_07L非正也 圓覺一章 依證化究竟門而
007_0125_c_08L明其圓者 何也 圓覺云者 自他覺
007_0125_c_09L滿 究竟圓極之謂也 文云我等 今
007_0125_c_10L者已得開悟 自證之圓也 攝盡羣機
007_0125_c_11L同歸圓覺 化物之圓也 已悟之言
007_0125_c_12L攝盡之義 前所未現而此獨有之 此
007_0125_c_13L所以圓覺一章 依證化究竟門而明
007_0125_c_14L其圓也 但於中普賢普眼二章 是
007_0125_c_15L上根修證也 文含證義故也普賢章云
離幻即覺

007_0125_c_16L普眼章云 垢盡明現 又云其
能證者 無作止任滅等是也
金剛等六章
007_0125_c_17L中根修證也 淨業章所明 專是因窮
007_0125_c_18L趣果者 所斷之細相也 斷盡此相則
007_0125_c_19L能證入故也 普覺圓覺二章 證化圓
007_0125_c_20L極之境而下根之所資也 故兼屬下
007_0125_c_21L根之修證也 到此 正宗已周而堪傳
007_0125_c_22L爲後軌故 復有賢善首章也 此則屬
007_0125_c_23L於流通而結現諸章之大旨也 夫大
007_0125_c_24L方廣圓覺五字 攝盡諸章之大義 十

007_0126_a_01L二諸章 同現一題之妙旨 了然可見
007_0126_a_02L如臨寶鏡 所證之法 曰大覺 曰圓
007_0126_a_03L覺 曰妙覺 能證之人 能證之智 亦
007_0126_a_04L曰大覺 亦曰圓覺 亦曰妙覺 能所
007_0126_a_05L證 同其名者 何也 極證之境 人法
007_0126_a_06L雙忘 雙忘亦寂 理智俱圓 俱圓亦
007_0126_a_07L泯 俱圓俱泯 能所無二故 能所證
007_0126_a_08L同其名也 所證之法 曰大覺 曰圓
007_0126_a_09L覺 曰妙覺者 如云空生大覺中 又
007_0126_a_10L云有大陁羅尼門 名爲圓覺 又云無
007_0126_a_11L上妙覺 徧諸十方等是也 能證之人
007_0126_a_12L能證之智 亦曰大覺 亦曰圓覺 亦
007_0126_a_13L曰妙覺者 如云大覺世尊 圓覺菩薩
007_0126_a_14L妙覺菩薩等是也 夫悟修證化 乃一
007_0126_a_15L經之大旨 而羣經之所宗也 然諸部
007_0126_a_16L中 或有以本始二覺言 或有以自他
007_0126_a_17L二覺言 而於解行證化 互現而未盡
007_0126_a_18L若事周理圓 詳盡悉備者 大華嚴外
007_0126_a_19L唯此一部而已 與華嚴異者 但廣略
007_0126_a_20L不同耳 所謂大方廣圓覺者 即彼所
007_0126_a_21L謂大方廣佛者也 佛名爲覺 自他覺
007_0126_a_22L滿之謂也 所謂滿覺 即此所謂圓覺
007_0126_a_23L也 此所以大同也 以悟修證化四者
007_0126_a_24L恢張廣布 莊嚴法界者 華嚴也 所

007_0126_b_01L以云 以陁羅尼無盡寶 莊嚴法界實
007_0126_b_02L寶殿 旣云無盡則大小偏圓 權實頓
007_0126_b_03L漸 了不了義 攝盡無遺 如海納流
007_0126_b_04L包容無際也 此所以穪華嚴爲大敎
007_0126_b_05L而亦名爲圓也 此所謂修多羅了義
007_0126_b_06L經者 於無盡修多羅中 別取了義
007_0126_b_07L直指當機之經也 所以特穪斯經爲
007_0126_b_08L了義 而亦名爲頓也 此所以小異也
007_0126_b_09L經是經緯義 經緯即縱橫之義也 如
007_0126_b_10L上妙旨 橫說竪說 或破或立 以名
007_0126_b_11L句文 錯綜成法 以爲萬代儀軌 開
007_0126_b_12L生物解 令到彼岸 此所謂經也 所
007_0126_b_13L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者 其
007_0126_b_14L義以此 頌曰甚深妙法妙難宣 擧目
007_0126_b_15L分明已現前 若了一題無一字 看經
007_0126_b_16L何更逐言詮 佛常隨衆 數盈千餘
007_0126_b_17L菩薩海會 十萬其衆 阿難何緣 獨
007_0126_b_18L穪我聞 而又其言 冠諸經首 流傳
007_0126_b_19L千古 其故何哉 阿難十大弟子中
007_0126_b_20L以多聞穪第一者也 夫難之爲賢 早
007_0126_b_21L植德本 聰悟過人 更承宿願 常侍
007_0126_b_22L於佛 佛所宣說 乃至一句一偈 未
007_0126_b_23L甞載諸方策 但向胷中 揔持不忘
007_0126_b_24L當佛滅度 但問經首所安名字 佛令

007_0126_c_01L安如是等言 佛滅度後 亦因迦葉
007_0126_c_02L先得漏盡 方始結集 初升法座 衆起
007_0126_c_03L三疑 如是一唱 羣疑頓釋 故知如
007_0126_c_04L是等言 佛所親囑 而阿難曾所免疑
007_0126_c_05L之辭也 而其一言 冠於四十九年所
007_0126_c_06L說之經首 隨法門之所在 傳千古而
007_0126_c_07L來今 遭人人之齒錄 俾箇箇而穪美
007_0126_c_08L豈不韙歟 金口親宣之敎海 溢于西
007_0126_c_09L乾 盈于東震 熏人耳目 發人良心
007_0126_c_10L法輪在在而流通 慧命繩繩而不絕
007_0126_c_11L是誰之功歟 以山海惠自在通王得
007_0126_c_12L記者 豈徒然哉 凡於經中問答之外
007_0126_c_13L始而時處主伴 次而進問威儀 終至
007_0126_c_14L信受奉行 皆經家叙置之辭也 今當
007_0126_c_15L時處主伴 頌曰

007_0126_c_16L光明藏裏融凡聖 平等會中現化儀

007_0126_c_17L不下一言聲振地 發言終不露全機

007_0126_c_18L
如是我聞 一時 婆伽婆

007_0126_c_19L
如是者 通指向下所說之法也 我聞
007_0126_c_20L者 謂如是之法 我從佛聞也 一時
007_0126_c_21L者 若記年月則隨經不同 若云一時
007_0126_c_22L則略而通諸故 但云爾 婆伽婆 佛
007_0126_c_23L之異穪 言含多義故 存梵不譯

007_0126_c_24L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 一切如

007_0127_a_01L來 光嚴住持 是諸衆生 淸淨覺地 身
007_0127_a_02L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
007_0127_a_03L順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
007_0127_a_04L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007_0127_a_05L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
007_0127_a_06L勒菩薩 淸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007_0127_a_07L辨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007_0127_a_08L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 而爲上首
007_0127_a_09L與諸眷屬 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
007_0127_a_10L

007_0127_a_11L
物所畜曰藏 有含攝義 有出生義
007_0127_a_12L即指覺體也 指覺體而言此者 而此
007_0127_a_13L覺體 衆德之所蘊 而通光之所從現
007_0127_a_14L故也 三昧正受者 即此覺體 不對
007_0127_a_15L外緣 虗明自照之時也 所謂入者
007_0127_a_16L與此虗明自照之體 隨順安住之謂
007_0127_a_17L也 而此虗明自照之藏中 非獨如來
007_0127_a_18L隨順安住 一切如來 交光互嚴 所
007_0127_a_19L同住持之處也 非獨佛佛所同住持
007_0127_a_20L一切衆生 亦非分外 只爲身心之所
007_0127_a_21L礙 不能於中隨順安住 於此藏中
007_0127_a_22L所有身心 本自寂滅 以身心之迹而
007_0127_a_23L觀之 則聖凡似異 以寂滅之體而觀
007_0127_a_24L之 則生佛平等 而此平等本際 即

007_0127_b_01L周徧含容圓融無二之境也 佛於此
007_0127_b_02L中 隨順安住 不離寂定 應緣現土
007_0127_b_03L菩薩十萬 而以爲伴 而此十萬 各
007_0127_b_04L與眷屬 皆入三昧 同佛妙境也

007_0127_b_05L

007_0127_b_06L文殊章第一1)文殊此
云妙首

007_0127_b_07L
不測曰妙 衆元曰首 所謂妙首者
007_0127_b_08L蘊衆德而不露 神不可測 處萬變而
007_0127_b_09L不屈 高不可仰之謂也 菩薩十萬
007_0127_b_10L特令文殊起敎者 文殊以智寄位者
007_0127_b_11L也 夫智 萬行之先鋒而畢竟所造之
007_0127_b_12L妙也 萬行非此 皆成有漏 畢竟非
007_0127_b_13L此 皆成魔種 所以云 萬行中 一一
007_0127_b_14L不可無此君 又云不作此解 名善境
007_0127_b_15L界 若作此解 則受羣邪 所以不作
007_0127_b_16L解者 由智之力也 佛欲令修圓覺者
007_0127_b_17L先依智而起行故 令文殊發問 先明
007_0127_b_18L如來因地法行 因地法行即所謂信
007_0127_b_19L解也 先須信解然後 方能起修趣證
007_0127_b_20L也 文殊所以最先發問者 以此頌曰
007_0127_b_21L欲識如來因地行 看取文殊所問章
007_0127_b_22L了悟法空空亦忘 從此轉愚成覺皇

007_0127_b_23L
於是 文殊師利菩薩 在大衆中 即從
007_0127_b_24L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2)叉手

007_0127_c_01L而白佛言

007_0127_c_02L
從定起己 肅恭整容 先禮足叉手
007_0127_c_03L方陳辭達意 乃敬佛敬法之至也

007_0127_c_04L
大悲世尊

007_0127_c_05L
諸佛出世 本爲度生 度生洪願 本由
007_0127_c_06L大悲故 凡欲請示法要 必先穪大悲

007_0127_c_07L
願爲此會 諸來法衆 說於如來本起淸
007_0127_c_08L淨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 於大乘中 發
007_0127_c_09L淸淨心 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衆生
007_0127_c_10L求大乘者 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 五體
007_0127_c_11L投地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007_0127_c_12L
對畢竟言本起 對染習言淸淨 望果
007_0127_c_13L位言因地 對塵勞業用言法行 盖
007_0127_c_14L圓照而信解 則本因已成 畢當證果
007_0127_c_15L亦必背染習而淸淨 翻業用爲法行
007_0127_c_16L也 發淸淨心者 本有之覺 與佛無
007_0127_c_17L殊 但以妄想 而不證得 旣知如是
007_0127_c_18L亦當作念 我所以異於佛者 但以妄
007_0127_c_19L想之垢也 必須背習治染 革故從新
007_0127_c_20L以復淸淨之源也 如是作念 名發淸
007_0127_c_21L淨心也 遠離諸病者 戕害法身 病
007_0127_c_22L非一種 所以云諸 多方對治 脫盡
007_0127_c_23L「文殊此云妙首」六字 作原文活字{甲}{乙}{丙}
007_0127_c_24L「叉」底本多用「义」今改爲本字「叉」以下倣此不
007_0127_c_25L更加註{編}

007_0128_a_01L無餘 故云遠離 能使等者 若欲度
007_0128_a_02L人 必先自度 自未得度 焉能度人
007_0128_a_03L所以先爲菩薩 請說因地法行 次請
007_0128_a_04L自度度人之方也 作是語已等者 語
007_0128_a_05L已示勤 以表重法 水澄月現 感極
007_0128_a_06L應速

007_0128_a_07L
爾時世尊 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善哉善
007_0128_a_08L哉 善男子 汝等 乃能爲諸菩薩 諮詢
007_0128_a_09L如來因地法行 乃爲末世一切衆生 求
007_0128_a_10L大乘者 得正住持 不墮邪見 汝今諦
007_0128_a_11L聽 當爲汝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敎
007_0128_a_12L歡喜 及諸大衆 默然而聽

007_0128_a_13L
因地法行與及爲末世兩句之間 恐
007_0128_a_14L脫令諸菩薩 於大乘中 發淸淨心三
007_0128_a_15L句 又及爲之爲 恐是令字之誤 應
007_0128_a_16L云汝等 乃能爲諸菩薩 諮詢如來因
007_0128_a_17L地法行 令諸菩薩 於大乘中 發淸
007_0128_a_18L淨心 及令末世一切衆生 求大乘者
007_0128_a_19L得正住持 不墮邪見 下文結答云
007_0128_a_20L菩薩因此 於大乘中 發淸淨心 末
007_0128_a_21L世衆生 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 前後
007_0128_a_22L相應 分明無惑 得正住持者 圓覺
007_0128_a_23L體中 性相俱沈 百非斯絕 不爲性
007_0128_a_24L相有無等見所障 一向隨順覺性 所

007_0128_b_01L以得正住持也 反是則未免墮於邪
007_0128_b_02L見坑也 汝今諦聽等者 現爲當會
007_0128_b_03L懸爲末世 開示因行 令爲行本 上
007_0128_b_04L穪尊懷 下合機宜 所以彌善許說
007_0128_b_05L月無私照 淨水偏現 法音至公 不
007_0128_b_06L入亂心 所以誡令諦聽 歡喜 言其
007_0128_b_07L法喜 默然 言其禪悅 內懷法喜禪
007_0128_b_08L悅 聽佛微言 所以云 歡喜默聽

007_0128_b_09L
善男子 無上法王 有大陁羅尼門 名
007_0128_b_10L爲圓覺 流出一切淸淨 眞如菩提涅槃
007_0128_b_11L及波羅蜜 敎授菩薩

007_0128_b_12L
大 即體相用三大之大也 陁羅尼
007_0128_b_13L即所謂相大也 而含方1)義 流出一
007_0128_b_14L切淸淨眞如菩提涅槃 及波羅蜜 敎
007_0128_b_15L授菩薩 即所謂用大也 而含廣義
007_0128_b_16L陁羅尼 何名爲相 何名爲方 陁羅
007_0128_b_17L尼 言含多義故 存梵不譯 强翻之
007_0128_b_18L則此云揔持 塵沙德用 揔而持之之
007_0128_b_19L謂也 亦云能持 亦云能遮 持則持
007_0128_b_20L一切善法 遮則遮一切惡法 揔持塵
007_0128_b_21L沙德用 此相之大也 持善遮惡 此
007_0128_b_22L所以方也 流出一切淸淨眞如等法
007_0128_b_23L敎授菩薩 何名爲用 何名爲廣 對
007_0128_b_24L僞言眞 對變言如 眞如 是去僞妄

007_0128_c_01L融變異之指南也 對煩惱一言菩提 對
007_0128_c_02L生死言涅槃 菩提涅槃 是轉煩惱離
007_0128_c_03L生死之果法也 煩惱所統之塵勞 數
007_0128_c_04L盈八萬四千 波羅蜜 是轉彼雜染之
007_0128_c_05L妙方也 此皆不出止惡持善舍邪歸
007_0128_c_06L正之義也 流出如是等無量妙用 此
007_0128_c_07L用之大也 以此敎授菩薩 無機不攝
007_0128_c_08L此所以廣也 如是無量德相 如是無
007_0128_c_09L量妙用 皆依體而有 此所以體大也
007_0128_c_10L覺之所以爲覺 具如是三大故 名爲
007_0128_c_11L圓覺 此覺乃出纒最淸淨覺也 唯佛
007_0128_c_12L當之 故云無上法王 有大陁羅尼門
007_0128_c_13L名爲圓覺 故知 歷悟修證化而無所
007_0128_c_14L不極者 是佛所有之圓覺也 凡所謂
007_0128_c_15L門者 有望千里而言者 有望堂室而
007_0128_c_16L言者 望堂室而言者 從淺至深之謂
007_0128_c_17L也 望千里而言者 從本至末之謂也
007_0128_c_18L夫萬頃之波 本於大海 千差之路
007_0128_c_19L根於一門 則今所謂門者 從本至末
007_0128_c_20L之謂也 喩圓覺爲衆德之本 萬行之
007_0128_c_21L元也 故一切修證方便 敎授法門
007_0128_c_22L莫不由是而建立也 此圓覺之所以
007_0128_c_23L爲門也 此門 沒量絕涯 故曰大 具
007_0128_c_24L「義」作「意」{甲}{乙}{丙}

007_0129_a_01L足三大 故曰圓 虗明寂照 故曰覺

007_0129_a_02L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淸淨覺
007_0129_a_03L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007_0129_a_04L
初心所照之覺 非不具體用也 但體
007_0129_a_05L出情量 用隱凡心 初心識昧 照不
007_0129_a_06L及體 用不得盡 唯佛徹證其體 展
007_0129_a_07L盡其用故 初心之人 所照之覺 唯
007_0129_a_08L是在纒覺性淸淨之相而已 故云照
007_0129_a_09L淸淨覺相 如所謂所信境 是在纒性
007_0129_a_10L淨法界者是也 然相亦無邊 含攝衆
007_0129_a_11L德故 照曰圓照 但能圓照淸淨覺相
007_0129_a_12L足以翻破無明 而成正覺故 一切如
007_0129_a_13L來 皆依圓照之功 斷惑而成道也
007_0129_a_14L故知張萬行而趣證 證大覺而度生
007_0129_a_15L皆依圓照之功也 故指云一切如來
007_0129_a_16L因地法行

007_0129_a_17L
云何無明 善男子 一切衆生 從無始
007_0129_a_18L來 種種顚倒 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 妄
007_0129_a_19L認四大 爲自身相 六塵緣影 爲自心
007_0129_a_20L相 譬彼病目 見空中華 及第二月 善
007_0129_a_21L男子 空實無華 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
007_0129_a_22L非唯惑此虗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華生
007_0129_a_23L處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故名無明

007_0129_a_24L
明 是妙明明正之義也 無明 是背

007_0129_b_01L明向暗 失正投邪之義也 凡有背正
007_0129_b_02L投邪 皆曰顚倒 邪非一種 故云種
007_0129_b_03L種 性本精明 因何無明 夫虗明體
007_0129_b_04L上 忽然起惑 遂失眞明正慧 向暗
007_0129_b_05L投邪 如人忽迷 惑南爲北 惑東爲
007_0129_b_06L西也 盖妙明眞心 寂照同時 即照
007_0129_b_07L而寂 名爲法身 即寂而照 名爲眞
007_0129_b_08L智 眞智絕慮 法身無相 無相之身
007_0129_b_09L是眞身也 認色身爲自身 絕慮之智
007_0129_b_10L是眞心也 認緣慮爲自心 認緣慮爲
007_0129_b_11L自心 故迷眞智也 認色身爲自身
007_0129_b_12L故迷法身也 此則非唯迷彼法身眞
007_0129_b_13L智 亦復不知色身緣慮之爲非眞也
007_0129_b_14L此因最初不覺而致之也 如病眼見
007_0129_b_15L空 而空中見花 揑目見月 而月邊
007_0129_b_16L更見月也 法身比之則如彼大虗 色
007_0129_b_17L身比之則如彼空華 眞智比之則如
007_0129_b_18L彼眞月 緣心比之則如第二月也 眞
007_0129_b_19L身無相 而以色身爲身 眞心絕慮
007_0129_b_20L而以緣慮爲心 如空中見花月邊見
007_0129_b_21L月也 色身有相 而終歸散滅 緣心
007_0129_b_22L是妄 而隨塵起滅 由執生滅之體
007_0129_b_23L而以爲實故 妄見輪轉生死 此是不
007_0129_b_24L覺之過也 即無明之相也 若守妙明

007_0129_c_01L之體而常覺 以法身爲自身 眞智爲
007_0129_c_02L自心 則法身眞智 本無生滅之相故
007_0129_c_03L必不見輪轉生死也 如來本起因地
007_0129_c_04L圓照淸淨覺相 正爲此也

007_0129_c_05L
善男子 此無明者 非實有體 如夢中
007_0129_c_06L人 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 如
007_0129_c_07L衆空華 滅於虗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007_0129_c_08L何以故 無生處故 一切衆生 於無生
007_0129_c_09L中 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007_0129_c_10L
因迷 見有輪轉生死 及其圓照覺相
007_0129_c_11L而反推其所以生死 所以起迷 則非
007_0129_c_12L唯生死無蹤 迷亦無體 如人作夢
007_0129_c_13L見種種物 及至於醒 物不可得 夢
007_0129_c_14L亦無蹤 夢與物 皆無生處故也 亦
007_0129_c_15L如病眼望空 空中花起 病若得差
007_0129_c_16L見花還滅 雖於空花 見起見滅 彼
007_0129_c_17L空中花 本無生處 亦無去處 生死
007_0129_c_18L輪轉 正如夢境 亦如空花 若推其
007_0129_c_19L原 實無生處 但以妄計 見生見滅
007_0129_c_20L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007_0129_c_21L
善男子 如來因地 修圓覺者 知是空
007_0129_c_22L華 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 受彼生死 非
007_0129_c_23L作故無 本性無故

007_0129_c_24L
圓照覺相 知眞本有 觀彼無明 了

007_0130_a_01L妄無體故 無所感之生死 亦無能感
007_0130_a_02L之身心 此非作爲而令無 性本空寂
007_0130_a_03L故也

007_0130_a_04L
彼知覺者 猶如虗空 知虗空者 即空
007_0130_a_05L華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
007_0130_a_06L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007_0130_a_07L
雖知眞本有 了妄元無 此了知之覺
007_0130_a_08L亦本無生 又雖知彼覺之無生 此知
007_0130_a_09L還同身心生死之無生 亦如空花也
007_0130_a_10L然但於有無 俱無分別 得契眞源
007_0130_a_11L豈全無知 若謂無知 還同斷滅之見
007_0130_a_12L也 妙明本有之眞性 不同今日對治
007_0130_a_13L之覺故也 對治覺盡 則本明常存
007_0130_a_14L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007_0130_a_15L
何以故 虗空性故 常不動故 如來藏
007_0130_a_16L中 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 究
007_0130_a_17L竟圓滿 徧十方故 是則名爲因地法行
007_0130_a_18L菩薩因此 於大乘中 發淸淨心 末世
007_0130_a_19L衆生 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

007_0130_a_20L
身心是有 生死是動 空花則似有而
007_0130_a_21L非有 似動而非動 何故 指身心生
007_0130_a_22L死 言同空花 又見彼花滅之見 不
007_0130_a_23L同見彼花起之見也 知彼身心生死
007_0130_a_24L之無生 此知不同認身心之妄知 見

007_0130_b_01L生死之妄見 何故 復云彼知覺者
007_0130_b_02L猶如虗空 又性自神解 本自有知
007_0130_b_03L何故 旣言如空 復言即空花相 又
007_0130_b_04L旣於知見 拂拂而拂盡 何故 復言
007_0130_b_05L不可說言無知覺性 夫指身心生死
007_0130_b_06L而言同空花者 身心雖然似有 但以
007_0130_b_07L橫計而見其有 當體如空 有即非有
007_0130_b_08L生死雖然似動 但以橫計而見其動
007_0130_b_09L動無動性 動常不動 所以指身心生
007_0130_b_10L死 言同空華 身心生死 知如空花
007_0130_b_11L此知復言如空 知知如空 此知更言
007_0130_b_12L即空華相者 但以橫計 見有身心生
007_0130_b_13L死 如病目之見花起也 離橫計而不
007_0130_b_14L見有身心生死 如病除而見花滅也
007_0130_b_15L由是見起見滅之知見 本由身心生
007_0130_b_16L死而致之 知知如空之知見 亦由見
007_0130_b_17L起見滅之知見而有之 皆未兔爲知
007_0130_b_18L見之垢也 如來藏中 本無身心生死
007_0130_b_19L之起滅 亦無見起見滅之知見 亦無
007_0130_b_20L知知如空之知見 所以云 彼知覺者
007_0130_b_21L猶如虗空 知虗空者 即空華相 旣
007_0130_b_22L於知見 拂拂而拂盡 復云不可說言
007_0130_b_23L無知覺性者 知是空1)花之知見 本
007_0130_b_24L因身心生死而有之 知知如空之知

007_0130_c_01L見 亦因知是空華之知見而有之 此
007_0130_c_02L皆對緣而有 對治之知見也 非本有
007_0130_c_03L之知見也 若本有之知見 則非因對
007_0130_c_04L治而有也 亦非從緣而得也 是如來
007_0130_c_05L藏妙圓眞常眞知見也 其量廣大 猶
007_0130_c_06L如法性 究竟圓滿 徧周十方 非對
007_0130_c_07L治之知見所能及也 所以云 不可說
007_0130_c_08L言無知覺性 夫執認身心生死之知
007_0130_c_09L見 與夫從緣對治之知見俱遣 則本
007_0130_c_10L有淸淨覺相現前 此名本起因地法
007_0130_c_11L行 菩薩因此作念 本同於佛 因習
007_0130_c_12L乃異 要須治習 究竟淸淨 是爲發
007_0130_c_13L淸淨心也 衆生亦依此發心 修淸淨
007_0130_c_14L行 所以不墮邪見坑也

007_0130_c_15L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007_0130_c_16L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007_0130_c_17L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007_0130_c_18L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007_0130_c_19L覺者如虗空 平等不動轉 覺徧十方界

007_0130_c_20L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007_0130_c_21L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007_0130_c_22L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007_0130_c_23L
知眞本有 了妄元空 從此 即兔生
007_0130_c_24L「花」作「華」{甲}{乙}{丙}

007_0131_a_01L死之見 復能了悟知眞了妄之見 亦
007_0131_a_02L同空花 悉無所有 而此見盡之心
007_0131_a_03L亦復不存 自造無迷無悟之境 安住
007_0131_a_04L不動 於是融物我而無間 混法界爲
007_0131_a_05L體性 此所以即成佛道者也 所謂成
007_0131_a_06L道 對離幻垢 幻垢已滅 對治亦泯
007_0131_a_07L所以云 成道亦無得

007_0131_a_08L

007_0131_a_09L普賢章第二

007_0131_a_10L
1)愽施之謂普 大德之謂賢 所謂普
007_0131_a_11L賢者 運大悲而無機不利 行萬行而
007_0131_a_12L無德不就之謂也 繼文殊而發問者
007_0131_a_13L何也 文殊 主於信門者也 普賢 主
007_0131_a_14L於行門者也 文殊 主於信門故 請
007_0131_a_15L佛開示因地法行 先令一切 悟淨圓
007_0131_a_16L覺 普賢 主於行門故 請佛開示修
007_0131_a_17L行漸次 復令一切 依悟起修也 夫
007_0131_a_18L膏明相賴 目足更資 明不得膏 其
007_0131_a_19L明必窮 足不得目 其進必局 明因
007_0131_a_20L膏而益明 其明不窮 足因目而益進
007_0131_a_21L其進不局 行之於解 猶膏之於明也
007_0131_a_22L解之於行 猶目之於足也 解不得行
007_0131_a_23L其解必虗 行不得解 其行必局 由
007_0131_a_24L是 若欲修行 須先悟解 若已悟解

007_0131_b_01L須復起行 所以文殊 先令悟淨圓覺
007_0131_b_02L普賢 次令依悟起修也 頌曰正解已
007_0131_b_03L成須起行 普賢所以問其方 離幻拂
007_0131_b_04L到無所離 不可離者是眞常

007_0131_b_05L
於是普賢菩薩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007_0131_b_06L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而白
007_0131_b_07L佛言 大悲世尊 願爲此會 諸菩薩衆
007_0131_b_08L及爲末世一切衆生 修大乘者 聞此圓
007_0131_b_09L覺淸淨境界 云何修行

007_0131_b_10L
修大乘者 與聞此圓覺兩句之間 恐
007_0131_b_11L脫開示修行方便漸次八字 應云大
007_0131_b_12L悲世尊 願爲此會諸菩薩衆 及爲末
007_0131_b_13L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 開示修行方
007_0131_b_14L便漸次 聞此圓覺淸淨境界 云何修
007_0131_b_15L行 謂旣能悟淨圓覺 須復起行 若
007_0131_b_16L欲起行 依何方便 漸次修習

007_0131_b_17L
世尊 若彼衆生 知如幻者 身心亦幻
007_0131_b_18L云何以幻 還修於幻

007_0131_b_19L
菩薩萬行 揔依身心 若修萬行 智
007_0131_b_20L爲先導 旣曰彼知覺者 猶如虗空
007_0131_b_21L知虗空者 即空華相 則能修之智
007_0131_b_22L是幻非實 旣曰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007_0131_b_23L亦無身心 受彼生死 則所修行境
007_0131_b_24L亦幻非實 能所修 旣皆是幻則幻幻

007_0131_c_01L一體 無由起修 所謂修行 其義安
007_0131_c_02L

007_0131_c_03L
若諸幻性 一切盡滅 則無有心 誰爲
007_0131_c_04L修行 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007_0131_c_05L
旣曰身心知見 一切是幻 則幻空無
007_0131_c_06L體 同歸盡滅 夫如是則無有能修之
007_0131_c_07L者 孰能修於萬行 旣曰一切如幻
007_0131_c_08L修行亦可說名爲幻 然修行趣果 是
007_0131_c_09L決定義 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007_0131_c_10L
若諸衆生 本不修行 於生死中 常居
007_0131_c_11L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
007_0131_c_12L云何解脫

007_0131_c_13L
若曰修行如幻 本無修行之理 則現
007_0131_c_14L有衆生 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
007_0131_c_15L界 妄想浮心 亂起亂滅 若不修行
007_0131_c_16L所有妄想 云何解脫

007_0131_c_17L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 作何方便 漸次修
007_0131_c_18L習 令諸衆生 永離諸幻

007_0131_c_19L
末世一切衆生 此句上下 疑皆有闕
007_0131_c_20L文 上當有此會諸菩薩衆六字 與及
007_0131_c_21L爲兩字 下當有開示修行方便漸次
007_0131_c_22L八字 應云願爲此會諸菩薩衆 及爲
007_0131_c_23L末世一切衆生 開示修行方便漸次
007_0131_c_24L「慱」作「博」{甲}{乙}{丙}

007_0132_a_01L作何方便 漸次修習 令諸衆生 永
007_0132_a_02L離諸幻 上來問有三重 一問幻幻一
007_0132_a_03L體 無由起修 二問雖曰一切如幻
007_0132_a_04L修行不可言空 三問雖曰修行本空
007_0132_a_05L本無修行之理 衆生現墮妄見網中
007_0132_a_06L所有妄想 若不修行 云何解脫 如
007_0132_a_07L是問已 請云若欲趣果 先離妄想
007_0132_a_08L欲離妄想 須假修行 若要修行 須
007_0132_a_09L知漸次 旣示圓覺淸淨境界 普令悟
007_0132_a_10L入 而爲行本 願更宣說修行漸次
007_0132_a_11L令此會衆 及令末世一切衆生 遠離
007_0132_a_12L妄想而能趣證

007_0132_a_13L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 終而
007_0132_a_14L復始 爾時世尊 告普賢菩薩言 善哉
007_0132_a_15L善哉 善男子 汝等 乃能爲諸菩薩 及
007_0132_a_16L末世衆生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
007_0132_a_17L次 令諸衆生 得離諸幻 汝今諦聽 當
007_0132_a_18L爲汝說 時普賢菩薩 奉敎歡喜 及諸
007_0132_a_19L大衆 默然而聽

007_0132_a_20L
旣令開悟 復欲示修 菩薩適請 所
007_0132_a_21L以穪善許說 末世衆生 與修習菩薩
007_0132_a_22L兩句之間 恐脫諮問如來四字 應云
007_0132_a_23L汝等 乃能爲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007_0132_a_24L諮問如來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

007_0132_b_01L次 所謂諮者 訪問於善之義也 謂
007_0132_b_02L以修習菩薩如幻三昧之方便漸次
007_0132_b_03L訪問於如來 而請令開示也 所謂問
007_0132_b_04L如來之語 十二章章 悉有其例也
007_0132_b_05L菩薩三昧者 菩薩善修萬行 行行淸
007_0132_b_06L淨 無念無著之謂也 行行旣皆無著
007_0132_b_07L故 雖熾然作爲 同於幻化 畢竟非
007_0132_b_08L有 故云如幻修習 此行 若約上根
007_0132_b_09L固無漸次 然根有利鈍 造有難易故
007_0132_b_10L方便漸次 不可不示 此菩薩所以請
007_0132_b_11L佛開示 而佛之所以穪善許說

007_0132_b_12L
善男子 一切衆生 種種幻化 皆生如
007_0132_b_13L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 從空而有 幻
007_0132_b_14L華雖滅 空性不壞 衆生幻心 還依幻
007_0132_b_15L滅 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 依幻說覺 亦
007_0132_b_16L名爲幻 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 說無覺
007_0132_b_17L者 亦復如是 是故幻滅 名爲不動

007_0132_b_18L
所謂衆生對如來而言之 則唯佛一
007_0132_b_19L人之外 皆名衆生 則內凡外凡 皆
007_0132_b_20L是衆生 故云一切內外旣皆衆生 則
007_0132_b_21L所有身心生死 同是幻也 但分叚變
007_0132_b_22L易之異耳 故云種種 如是種種 離
007_0132_b_23L此圓覺 別無所從 故云皆生如來圓
007_0132_b_24L覺妙心 所謂離圓覺無六道 舍圓覺

007_0132_c_01L無三乘者是也 皆謂之幻者 覺心本
007_0132_c_02L淨 曾無起滅 凡有生心動念 皆是
007_0132_c_03L幻也 二乘之智 有對治六凡之能
007_0132_c_04L菩薩之智 有對治二乘之能 雖優劣
007_0132_c_05L有異 而於淨覺心中 皆未免爲幻化
007_0132_c_06L竟無所有 所以同謂之幻也 故云猶
007_0132_c_07L如空花從空而有 花從空起 亦從空
007_0132_c_08L滅 花雖滅而空性不壞 幻從覺生
007_0132_c_09L還從覺滅 幻雖滅而覺性不動 衆生
007_0132_c_10L幻心 還依幻滅等者 二乘之智 雖
007_0132_c_11L未免爲幻化 若不以此對治六凡 則
007_0132_c_12L六凡永爲六凡 菩薩之智 亦未免爲
007_0132_c_13L幻化 若不以此對治二乘 則二乘永
007_0132_c_14L爲二乘 須以二乘之智 對治六凡
007_0132_c_15L菩薩之智 對治二乘 以佛知見 對
007_0132_c_16L治菩薩 如是對治 諸幻盡滅 則圓
007_0132_c_17L覺大智 朗然獨存 此所以衆生幻心
007_0132_c_18L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者也
007_0132_c_19L六凡之三毒十使 三乘之諦緣六度
007_0132_c_20L皆爲幻化 盡屬緣生 比如大海 因
007_0132_c_21L風起浪也 雖淸濁有異 而皆名爲波
007_0132_c_22L浪也 緣盡幻滅 而覺心常存 如彼
007_0132_c_23L大海 風停波息 而依舊湛然也 幻
007_0132_c_24L盡覺顯之處 更不生心動念 快矣

007_0133_a_01L然其人也 難得其有 大凡依幻說覺
007_0133_a_02L者 未忘知見者也 以幻爲所滅 以
007_0133_a_03L覺爲所現 而有去就欣厭之情 此所
007_0133_a_04L以爲知見 亦名之爲幻也 由是 若
007_0133_a_05L於幻盡覺現之處 更生心動念 以爲
007_0133_a_06L幻已滅矣 而覺心常存 則未忘於覺
007_0133_a_07L而墮於常見者也 此所以未忘於知
007_0133_a_08L見而未離於幻也 又聞此而更生心
007_0133_a_09L動念 以爲幻已滅矣 而覺亦無矣
007_0133_a_10L則墮於斷見而亦未離於幻也 故知
007_0133_a_11L諸幻滅盡之處 無復生心動念 則覺
007_0133_a_12L心自現 比如磨鏡 垢盡明現也 其
007_0133_a_13L爲明也 不從外來 亦不中生 依舊
007_0133_a_14L湛然 虗明自照 名爲不動

007_0133_a_15L
善男子 一切菩薩 及末世衆生 應當
007_0133_a_16L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
007_0133_a_17L離心故 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 遠離爲
007_0133_a_18L幻 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 得
007_0133_a_19L無所離 即除諸幻 比如鑽火 兩木相
007_0133_a_20L因 火出木盡 灰飛烟滅 以幻修幻 亦
007_0133_a_21L復如是 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 善男子
007_0133_a_22L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
007_0133_a_23L漸次

007_0133_a_24L
修幻之義 說也說盡 更欲顯示知見

007_0133_b_01L之垢 及與方便漸次之義 又欲發明
007_0133_b_02L但能遠離 若不生情 則無方便漸次
007_0133_b_03L之階 但成大乘圓頓之機 而復唱言
007_0133_b_04L善男子 一切菩薩 及末世衆生 應
007_0133_b_05L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乃至云
007_0133_b_06L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
007_0133_b_07L漸次 所謂遠離一切虗妄境界者 除
007_0133_b_08L佛一人隨順覺性之外 所有身心 所
007_0133_b_09L有知見 皆名幻化虗妄境界 故云一
007_0133_b_10L切 凡欲隨順覺性者 應當遠離如是
007_0133_b_11L一切虗妄境界 但能遠離 更不生情
007_0133_b_12L則無復幻化而已得名爲隨順覺性
007_0133_b_13L何須更作方便 漸次修習 以未能如
007_0133_b_14L是 著著生淸故 不得已有方便漸次
007_0133_b_15L之敎 所謂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心如
007_0133_b_16L幻者 亦復遠離 至離遠離幻 亦復
007_0133_b_17L遠離者 此所以發明知見之垢 而曲
007_0133_b_18L說方便 漸令修習者也 以如是方便
007_0133_b_19L漸次修習 淨盡無餘 此所以得無所
007_0133_b_20L離 即除諸幻者也 漸次修習 淨盡
007_0133_b_21L無餘 比之以鑽木出火 木盡火滅者
007_0133_b_22L何也 首楞云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
007_0133_b_23L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則
007_0133_b_24L土因空有 木因土有 火因木有 木

007_0133_c_01L與火 雖因地有 若究其根 正是從
007_0133_c_02L空而有者也 故云性火眞空 性空眞
007_0133_c_03L火 周徧十方 淸淨本然 離空無土
007_0133_c_04L離土無木 離木無火 空比則大覺也
007_0133_c_05L土比則盡衆生界也 兩木比之則能
007_0133_c_06L治所治也 所治如本木 所化之機也
007_0133_c_07L能治如木燧 能化之方也 方即悲智
007_0133_c_08L之謂也 火比則所現之覺也 即所謂
007_0133_c_09L始覺也 始覺之現 因於悲智 悲智
007_0133_c_10L之興 因於機感 機之所從 攝衆生
007_0133_c_11L數 衆生所從 因於大覺也 離大覺
007_0133_c_12L無衆生 離衆生無當機 離當機無悲
007_0133_c_13L智 離悲智無始覺 故云離圓覺無六
007_0133_c_14L道 捨圓覺無三乘 又云因於衆生
007_0133_c_15L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 生菩提心 因
007_0133_c_16L菩提心 成等正覺 此如土因空有
007_0133_c_17L木因土有 火因木有也 所謂木盡火
007_0133_c_18L滅者 抽釘拔楔 解黏去縛 脫盡廉
007_0133_c_19L纎 淨盡無餘之比也 以火配於始覺
007_0133_c_20L者 如所謂直待金星現 歸家始到頭
007_0133_c_21L是也 所謂金星現 即始覺發現之謂
007_0133_c_22L也 火是始覺之比也 而云滅者 始
007_0133_c_23L覺從今日而有者也 非如本有覺之
007_0133_c_24L究竟也 始覺之於本覺 如一朝風月

007_0134_a_01L於萬古長空 亦如眼花之發晴空也
007_0134_a_02L亦未免爲幻也 幻從覺生 還從覺滅
007_0134_a_03L如火從空生 還從空滅也 火從空滅
007_0134_a_04L空性依舊湛然 幻從覺滅 覺性依舊
007_0134_a_05L不動 所以云 以幻修幻 亦復如是
007_0134_a_06L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者也 如上方便
007_0134_a_07L漸次之訓 出於佛之不得已也 若於
007_0134_a_08L最初離幻之處 更不生情則知幻即
007_0134_a_09L離 離幻即覺 更無方便 亦無漸次
007_0134_a_10L矣 此乃菩薩之正路 修行之捷徑也
007_0134_a_11L衆生但爲知見之垢 未能踏著如是
007_0134_a_12L境界 致令如來 不得已有方便漸次
007_0134_a_13L之訓也

007_0134_a_14L
一切菩薩 及末世衆生 依此修行 如
007_0134_a_15L是 乃能永離諸幻

007_0134_a_16L
頓漸之義 已具宣示 乃云利根之軰
007_0134_a_17L依頓而修 鈍根之軰 依漸而修 是
007_0134_a_18L所應也 如是如是依敎而修 方能遠
007_0134_a_19L離諸幻 隨順覺性矣

007_0134_a_20L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007_0134_a_21L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

007_0134_a_22L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虗空華

007_0134_a_23L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虗空本不動

007_0134_a_24L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007_0134_b_01L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007_0134_b_02L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007_0134_b_03L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007_0134_b_04L
幻從覺生 如花從空現 此迷眞成相
007_0134_b_05L之門也 幻滅覺性自如 花滅空性自
007_0134_b_06L若 此返流歸性之門也 旣現二門
007_0134_b_07L勸令離幻 此則就此二門 偏現返流
007_0134_b_08L之門也 勸令離幻 而復言曰 離幻
007_0134_b_09L之中 頓漸有異 漸則如火因木出
007_0134_b_10L木因火滅 木火俱盡 成畢竟空 此
007_0134_b_11L鈍根之人 雖能離幻 未能更不生情
007_0134_b_12L轉轉情生故 須轉轉離幻 方歸圓覺
007_0134_b_13L之比也 苟能離幻 更不生情 則不
007_0134_b_14L勞心力 覺自現前 所以道 知幻即
007_0134_b_15L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007_0134_b_16L此則如斬一握絲 一斬一切斷 所以
007_0134_b_17L謂之頓也 此當利根者也

007_0134_b_18L

007_0134_b_19L普眼章第三

007_0134_b_20L
日徧照曰普 明了根曰眼 所謂普眼
007_0134_b_21L者 如日徧照 無幽不獨 悲智普運
007_0134_b_22L無所不周之謂也 繼普賢而發問者
007_0134_b_23L何居 文殊現悟 普賢現修 悟修之
007_0134_b_24L理已著 起修之方難明故 菩薩欲以

007_0134_c_01L其所觀 而爲起修之方 普令修習如
007_0134_c_02L幻三昧 證入如來大寂滅海 請佛開
007_0134_c_03L示起修之方也 自他身心 如幻本空
007_0134_c_04L凡聖依正 通爲一境 唯一淸淨 亘
007_0134_c_05L周法界 此普眼之所觀也 以此爲方
007_0134_c_06L以此作觀 則庶幾不渉他途 眞踏菩
007_0134_c_07L提正路故 穪其方曰正方便 穪其觀
007_0134_c_08L曰正思惟 依此起修 則行何爲而不
007_0134_c_09L成 幻何爲而不離乎 行旣成而幻旣
007_0134_c_10L離矣 則其於圓覺 何患其不悟入也
007_0134_c_11L此普眼所以繼普賢而發問者也 頌
007_0134_c_12L

007_0134_c_13L欲知離幻最先方 也應看取普眼章

007_0134_c_14L身心幻依正觀滅 淸淨圓明佛境彰

007_0134_c_15L
於是普眼菩薩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007_0134_c_16L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而白
007_0134_c_17L佛言 大悲世尊 願爲此會 諸菩薩衆
007_0134_c_18L及爲末世一切衆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
007_0134_c_19L次 云何思惟 云何住持 衆生未悟 作
007_0134_c_20L何方便 普令開悟 世尊 若彼衆生 無
007_0134_c_21L正方便 及正思惟 聞佛如來 說此三
007_0134_c_22L昧 心生迷悶 即於圓覺 不能悟入 願
007_0134_c_23L興慈悲爲我等軰及末世衆生 假說方
007_0134_c_24L便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 終

007_0135_a_01L而復始

007_0135_a_02L
千里之行 起於一步 菩薩萬行 始
007_0135_a_03L於觀門 一步不正則步步妄涉他途
007_0135_a_04L焉能直造所向之境也 所觀不正 則
007_0135_a_05L行行不由正道 焉能直證所求之果
007_0135_a_06L也 是以 要以正觀 開示迷徒 令不
007_0135_a_07L涉乎他途 能直至乎寶所 此普眼所
007_0135_a_08L以爲現未而發問者也 所謂正方便
007_0135_a_09L正思惟者 即所謂正觀也 無此正觀
007_0135_a_10L則雖聞佛說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
007_0135_a_11L便漸次 心生迷悶 不能悟入

007_0135_a_12L
爾時世尊 告普眼菩薩言 善哉善哉
007_0135_a_13L善男子 汝等 乃能爲諸菩薩 及末世
007_0135_a_14L衆生 問於如來修行漸次 思惟住持
007_0135_a_15L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 當爲汝
007_0135_a_16L說 時普眼菩薩 奉敎歡喜 及諸大衆
007_0135_a_17L默然而聽

007_0135_a_18L
普令衆生 先作正觀 方修萬行 亦
007_0135_a_19L佛本懷 故讚而許說 誡令諦聽也

007_0135_a_20L
善男子 彼新學菩薩 及末世衆生 欲
007_0135_a_21L求如來 淨圓覺心 應當正念 遠離諸
007_0135_a_22L幻 先依如來 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 安
007_0135_a_23L處徒衆 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 我今此
007_0135_a_24L身 四大和合 所謂髮毛爪齒 皮肉筯

007_0135_b_01L骨 髓腦垢色 皆歸於地 唾涕膿血 津
007_0135_b_02L液涎沫 淡淚精氣 大小便利 皆歸於
007_0135_b_03L水 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
007_0135_b_04L者妄身 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 畢竟無
007_0135_b_05L體 和合爲相 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 妄
007_0135_b_06L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緣
007_0135_b_07L氣 於中積聚 似有緣相 假名爲心 善
007_0135_b_08L男子 此虗妄心 若無六塵 則不能有
007_0135_b_09L四大分解 無塵可得 於中緣塵 各歸
007_0135_b_10L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007_0135_b_11L
遠遊之客 欲向本國 要求還鄕之正
007_0135_b_12L路 迷習之軰 欲證圓覺 須識還源
007_0135_b_13L之要術 所謂正念者 乃修行之妙門
007_0135_b_14L離幻之正方 還源之要術者也 非此
007_0135_b_15L無由起修 終無離幻趣證之期也 所
007_0135_b_16L以云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應當正念
007_0135_b_17L遠離諸幻 所謂正念 即所謂正觀也
007_0135_b_18L先依如來奢摩他行等者 大凡修行
007_0135_b_19L不出三學 因戒生定 因定生慧 此
007_0135_b_20L爲學之序也 定非戒而不成 慧非定
007_0135_b_21L而不發 所謂正念 即慧也 作念觀
007_0135_b_22L察是也 所謂持戒 戒也宴坐即定
007_0135_b_23L也 奢摩他行是也 無定而入觀 非
007_0135_b_24L眞慧也 無戒而入定 非眞定也 若

007_0135_c_01L欲正念觀察 先須入定 若欲入定
007_0135_c_02L先持禁戒 持戒入定 眞所謂奢摩他
007_0135_c_03L行也 先依此行 作念觀察 此所以
007_0135_c_04L爲正念也 如是正念觀察 方知身心
007_0135_c_05L畢竟無體 而能遠離諸幻也 所謂應
007_0135_c_06L當正念 遠離諸幻者 此揔標也 謂
007_0135_c_07L先當正念思惟然後 方能遠離諸幻
007_0135_c_08L也 先依奢摩他 至恒作是念等文
007_0135_c_09L示所以正念也 即知此身 畢竟無體
007_0135_c_10L至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示所以離幻
007_0135_c_11L也 所謂先依者 先須持戒入定 行
007_0135_c_12L眞奢摩他行然後 作念觀察也 豈謂
007_0135_c_13L先奢摩他而後 方持戒也 先慧而次
007_0135_c_14L定 先定而次戒 無有是理也 所謂
007_0135_c_15L堅持禁戒 安處徒衆 宴坐靜室 乃
007_0135_c_16L持戒入定 行眞奢摩他行也 辨音章
007_0135_c_17L云 當持梵行 寂靜思惟 梵行戒也
007_0135_c_18L寂靜定也 思惟慧也 即此所謂堅持
007_0135_c_19L禁戒 宴坐靜室 作念觀察之義也

007_0135_c_20L
善男子 彼之衆生 幻身滅故 幻心亦
007_0135_c_21L滅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 幻
007_0135_c_22L滅亦滅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比如磨
007_0135_c_23L鏡 垢盡明現 善男子 當知身心 皆爲
007_0135_c_24L幻垢 垢相永滅 十方淸淨

007_0136_a_01L
令求證圓覺之者 了身心爲幻垢 并
007_0136_a_02L幻塵而悉滅 此滅復滅 無復更滅
007_0136_a_03L非幻之覺性 本不隨幻生故 亦不逐
007_0136_a_04L幻滅 所以云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007_0136_a_05L比如磨鏡等者 盖盡十方界 聖凡依
007_0136_a_06L正 自他身心 皆於圓覺而爲幻垢
007_0136_a_07L正如塵覆鏡明 令不得現也 今正念
007_0136_a_08L觀察 知幻即離故 垢相永滅 十方
007_0136_a_09L淸淨 如彼古鏡 垢盡明現 而無障
007_0136_a_10L礙也 所以云 當知身心 皆爲幻垢
007_0136_a_11L垢相永滅 十方淸淨

007_0136_a_12L
善男子 比如淸淨摩尼寶珠 映於五色
007_0136_a_13L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 見彼摩尼 實有
007_0136_a_14L五色 善男子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
007_0136_a_15L類各應 彼愚癡者 說淨圓覺 實有如
007_0136_a_16L是身心自相 亦復如是 由此不能遠於
007_0136_a_17L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007_0136_a_18L說名菩薩 垢盡對除 即無對垢及說名
007_0136_a_19L

007_0136_a_20L
旣定身心爲幻垢 復欲明身心之所
007_0136_a_21L以爲幻垢 喩以摩尼 以現圓覺淸淨
007_0136_a_22L本無身心 所有身心 但依外緣 而
007_0136_a_23L得成相 迷人不了 執以爲實 由是
007_0136_a_24L所有身心 不論染淨 皆於圓覺 而

007_0136_b_01L爲幻垢 令人不能直下悟入也 旣令
007_0136_b_02L知幻即離 恐於離幻之處 未忘能所
007_0136_b_03L而於圓覺 還成障礙 復現能所見盡
007_0136_b_04L人法雙忘 影像滅盡然後 方能親造
007_0136_b_05L圓覺境界也 所以喩之以摩尼 以現
007_0136_b_06L覺本淸淨 身心爲垢 而旣令離垢
007_0136_b_07L復令去盡離垢之情也 所以云 垢盡
007_0136_b_08L對除云云

007_0136_b_09L
善男子 此菩薩 及末世衆生 證得諸
007_0136_b_10L幻 滅影像故 爾時 便得無方淸淨

007_0136_b_11L
十方所有染淨身心 於彼圓覺 皆爲
007_0136_b_12L幻垢 不得淸淨者 只緣衆生 執以
007_0136_b_13L爲實 不能遠離故也 今旣知幻即離
007_0136_b_14L影像滅盡 更不生情故 十方淸淨
007_0136_b_15L皆無障礙也

007_0136_b_16L
無邊虛空 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 顯心
007_0136_b_17L淸淨 心淸淨故 見塵淸淨 見淸淨故
007_0136_b_18L眼根淸淨 根淸淨故 眼識淸淨 識淸
007_0136_b_19L淨故 聞塵淸淨 聞淸淨故 耳根淸淨
007_0136_b_20L根淸淨故 耳識淸淨 識淸淨故 覺塵
007_0136_b_21L淸淨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
007_0136_b_22L善男子 根淸淨故 色塵淸淨 色淸淨
007_0136_b_23L故 聲塵淸淨 香味觸法 亦復如是 善
007_0136_b_24L男子 六塵淸淨故 地大淸淨 地淸淨

007_0136_c_01L故 水大淸淨 火大風大 亦復如是 善
007_0136_c_02L男子 四大淸淨故 十二處十八界二十
007_0136_c_03L五有淸淨 彼淸淨故 十力四無所畏四
007_0136_c_04L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淸
007_0136_c_05L淨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陁羅尼門 一切
007_0136_c_06L淸淨

007_0136_c_07L
無邊虗空之句之上 恐闕善男子三
007_0136_c_08L字 此是揔標之句 豈無標告之辭也
007_0136_c_09L◆所謂淸淨 對幻垢而言也 覺未顯
007_0136_c_10L時 根塵一切 皆爲幻垢 覺性旣現
007_0136_c_11L根塵一切 同歸淸淨也 所以然者
007_0136_c_12L無邊虗空 與夫根塵四大 聖凡依正
007_0136_c_13L世出世法 原其所自 皆是覺性之所
007_0136_c_14L現發 如百千燈 本因一燈而得照曜
007_0136_c_15L也 本燈淸淨故 百千燈光 悉皆淸
007_0136_c_16L淨也 所有諸法 亦復如是 本是淨
007_0136_c_17L覺所現故 悉皆淸淨也 前則但因妄
007_0136_c_18L執 而成幻垢 今則妄執旣除 覺性
007_0136_c_19L頓現故 所有諸法 還歸淸淨 如彼
007_0136_c_20L燈光 因人眼翳 而不分明 眼翳旣
007_0136_c_21L除 燈燈淸淨 皆無障礙也 若一向
007_0136_c_22L定身心爲幻垢 而不復明一切淸淨
007_0136_c_23L則法法不得安立 實相亦不得現 佛
007_0136_c_24L欲現諸法實相 先現諸法所自而言

007_0137_a_01L曰 無邊虗空 覺所顯發 夫虗空旣
007_0137_a_02L覺所顯發 則依空所有根塵四大 世
007_0137_a_03L出世法 皆是覺所顯發 不言可知矣
007_0137_a_04L旣現諸法所自 方明諸法實相而言
007_0137_a_05L曰 覺圓明故 顯心淸淨 心淸淨故
007_0137_a_06L見塵淸淨 乃至云 八萬四千陁羅尼
007_0137_a_07L門 一切淸淨 夫諸法之垢與淨 緣
007_0137_a_08L妄執之有與無 如燈光之明不明 在
007_0137_a_09L眼目之病不病也 旣云淸淨 幻盡覺
007_0137_a_10L現之處 諸法實相 昭然可見

007_0137_a_11L
善男子 一切實相 性淸淨故 一身淸
007_0137_a_12L淨 一身淸淨故 多身淸淨 多身淸淨
007_0137_a_13L故 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淸淨 善男
007_0137_a_14L子 一世界淸淨故 多世界淸淨 多世
007_0137_a_15L界淸淨故 如是乃至盡於虛空 圓褁三
007_0137_a_16L世 一切平等 淸淨不動

007_0137_a_17L
前旣云 幻垢則法法皆成染汙 而不
007_0137_a_18L得淸淨 旣云遠離則法法皆成動搖
007_0137_a_19L而不得安立 今顯一切實相 則自他
007_0137_a_20L身心 凡聖依正 乃至盡於虛空 圓
007_0137_a_21L裏三世 一切法法 悉皆平等 淸淨
007_0137_a_22L不動也 所以然者 覺性淸淨 本自
007_0137_a_23L不動故 一切諸法 亦各各淸淨不動
007_0137_a_24L

007_0137_b_01L
善男子 虛空如是平等不動 當知覺性
007_0137_b_02L平等不動 四大不動故 當知覺性平等
007_0137_b_03L不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陁羅尼門 平
007_0137_b_04L等不動 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007_0137_b_05L
此明世出世法 皆是覺所現發 旣皆
007_0137_b_06L淸淨不動 因此 逆知覺性一元自淸淨
007_0137_b_07L不動也 如因百千燈之淸淨無礙 逆
007_0137_b_08L知本燈之淸淨不動也

007_0137_b_09L
善男子 覺性徧滿 淸淨不動 圓無際
007_0137_b_10L故 當知六根徧滿法界 根徧滿故 當
007_0137_b_11L知六塵徧滿法界 塵徧滿故 當知四大
007_0137_b_12L徧滿法界 如是乃至陁羅尼門 徧滿法
007_0137_b_13L界 善男子 由彼妙覺性徧滿故 根性
007_0137_b_14L塵性 無壞無雜 根塵無壞故 如是乃
007_0137_b_15L至陁羅尼門 無壞無雜 如百千燈 光
007_0137_b_16L照一室 其光徧滿 無壞無雜

007_0137_b_17L
此明覺性元自淸淨 徧滿法界故 覺
007_0137_b_18L所顯發 世出世法 亦穪體而周 徧
007_0137_b_19L滿法界 重重無盡 攝入無礙也 如
007_0137_b_20L一燈光 旣滿一室 因此所分百千燈
007_0137_b_21L光 亦滿一室 重重無盡 攝入無礙
007_0137_b_22L光光亦不壞他獨照 亦不相雜互照
007_0137_b_23L燈燈各不壞自相 相相宛爾 光光通
007_0137_b_24L爲一境 同照一室 一切諸法 穪體

007_0137_c_01L而周 亦復如是 上來所云 我今此
007_0137_c_02L身 四大和合 至無方淸淨 明離幻
007_0137_c_03L現覺 泝流還源也 無邊虗空 覺所
007_0137_c_04L顯發 至盡於虗空 圓裏三世 一切
007_0137_c_05L平等 淸淨不動 此明根身器界世出
007_0137_c_06L世法 旣皆淨覺所現故 亦各穪體淸
007_0137_c_07L淨也 如彼摩尼所現五色 一一淸淨
007_0137_c_08L亦如一燈所分百千燈光 亦一一淸
007_0137_c_09L淨也 此則如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007_0137_c_10L者也 虛空如是平等不動 至八萬四
007_0137_c_11L千陁1)羅門 平等不動 當知覺性平
007_0137_c_12L等不動 此明因苗識根 據末知本也
007_0137_c_13L如所謂無不還歸此法界者也 前則
007_0137_c_14L自一而多 此則自多而一 所謂一而
007_0137_c_15L異異而一者也 覺性徧滿 淸淨不動
007_0137_c_16L圓無際故 當知六根徧滿法界 至其
007_0137_c_17L光徧滿無壞無雜 此明一多相攝 事
007_0137_c_18L事無礙也 如所謂一微塵中含十方
007_0137_c_19L一切塵中亦如是者此也 如來詳明
007_0137_c_20L垢淨 說盡本末 摛縱殺活 卷舒自
007_0137_c_21L由 此普眼所照之境界也

007_0137_c_22L
善男子 覺成就故 當知菩薩不與法縛
007_0137_c_23L不求法脫 不厭生死 不愛涅槃 不敬
007_0137_c_24L「羅」下有「尼」{甲}{乙}{丙}

007_0138_a_01L持戒 不憎毁禁 不重久習 不輕初學
007_0138_a_02L何以故 一切覺故 譬如眼光 曉了前
007_0138_a_03L境 其光圓滿 得無憎愛 何以故 光體
007_0138_a_04L無二 無憎愛故1)與 與預
同 厭也

007_0138_a_05L
已於覺圓明處 顯示一切淸淨 於淸
007_0138_a_06L淨處 顯示一切不動 就不動處 而
007_0138_a_07L又顯示根根塵塵一切諸法 各周法
007_0138_a_08L界 相攝無礙 以明不二之旨 顯示
007_0138_a_09L法如是也 於此復明入得如是 受用
007_0138_a_10L如是也 所謂覺成就者 旣能了知圓
007_0138_a_11L覺妙性 聖凡同禀 染淨同源 而得
007_0138_a_12L隨順之謂也 此則顯示入得如是也
007_0138_a_13L不與法縛等者 謂旣知覺性之不二
007_0138_a_14L而能隨順故 凡聖縛脫 生死涅槃
007_0138_a_15L持戒毁禁 久習初學 於諸兩頭 不
007_0138_a_16L生分別取舍之見也 此則顯示受用
007_0138_a_17L如是也 何以故 一切覺故等者 謂
007_0138_a_18L如是了知 如是受用 其故何哉 圓
007_0138_a_19L覺妙性 在聖而不增 在凡而不減
007_0138_a_20L縛而非縛 脫而非脫 生死涅槃 持
007_0138_a_21L戒毁禁 久習初學 亦無添減 無二
007_0138_a_22L無別故也 此則顯示隨順不二 而無
007_0138_a_23L取舍之由也 比如眼光 曉了前境等
007_0138_a_24L者 取眼光照色 不生情塵之時也

007_0138_b_01L如所謂識前一步是也 大凡眼光 但
007_0138_b_02L能照色 初無分別 後起情見 方生
007_0138_b_03L憎愛 所以云 初居圓成現量之中
007_0138_b_04L浮塵未起 後落明了意根之地 外狀
007_0138_b_05L潛呈 正當初無分別之時 雖對美惡
007_0138_b_06L不知其爲美惡故 無有憎愛取舍之
007_0138_b_07L見也 隨順覺者之於差別境上 而無
007_0138_b_08L差別之見 亦復如是 何以故 光體
007_0138_b_09L無二等者 眼光圓滿 得無憎愛 其
007_0138_b_10L故何哉 眼根現量 是所謂光體也
007_0138_b_11L所謂光體 即所謂無分別之照也 旣
007_0138_b_12L是無分別之照故 無有憎愛取舍之
007_0138_b_13L見也 前之八不 現一無心也 所謂
007_0138_b_14L無心 謂無二取之心也 所謂光體無
007_0138_b_15L二 即無心之比也

007_0138_b_16L
善男子 此菩薩 及末世衆生 修習此
007_0138_b_17L心 得成就者 於此無修 亦無成就 圓
007_0138_b_18L覺普照 寂滅無二 於中百千萬億阿
007_0138_b_19L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 猶如空
007_0138_b_20L華 亂起亂滅 不即不離 無縛無脫 始
007_0138_b_21L知衆生 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 猶如昨
007_0138_b_22L夢 善男子 如昨夢故 當知生死 及與
007_0138_b_23L涅槃 無起無滅 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
007_0138_b_24L無得無失 無取無捨 其能證者 無作

007_0138_c_01L無止 無任無滅 於此證中 無能無所
007_0138_c_02L畢竟無證 亦無證者 一切法性 平等
007_0138_c_03L不壞

007_0138_c_04L
此心者 上來無取舍之心也 修習此
007_0138_c_05L心 眞能成就之者 無有修證之心
007_0138_c_06L但本有覺性 圓明普照而已 即此普
007_0138_c_07L照之中 平等寂滅 更無差別等相也
007_0138_c_08L所謂世界如空華 衆生本成佛 生死
007_0138_c_09L涅槃 如昨夢等 皆明寂滅無二之相
007_0138_c_10L也 所謂空華 若約病眼所見 不是
007_0138_c_11L無也 若約淨眼所見 不是有也 世
007_0138_c_12L界亦然 若約妄識 不是無也 若約
007_0138_c_13L眞性 不是有也 不有不無 即所謂
007_0138_c_14L不即不離 無縛無脫者也 衆生本成
007_0138_c_15L佛等者 眞如擧體 隨緣成就一切妄
007_0138_c_16L染等法故 佛是衆生也 妄法本空
007_0138_c_17L全是眞如故 衆生是佛也 佛是衆生
007_0138_c_18L故 涅槃不礙生死 衆生是佛故 生
007_0138_c_19L死不礙涅槃 生死即涅槃故 生死如
007_0138_c_20L昨夢 涅槃即生死故 涅槃如昨夢也
007_0138_c_21L生死涅槃 無起無滅等者 生死涅槃
007_0138_c_22L猶若參辰 隱現不同也 生死現時
007_0138_c_23L涅槃則隱 涅槃現時 生死即隱 現
007_0138_c_24L「與與預同厭也」六字 作原文活字{甲}{乙}{丙}

007_0139_a_01L即所謂起也 來也 隱即所謂滅也
007_0139_a_02L去也 此生死涅槃之所以猶若參辰
007_0139_a_03L而不同迹也 今則生死與涅槃 皆如
007_0139_a_04L昨夢故 現非實現 無起也 無來也
007_0139_a_05L隱非實隱 無滅也 無去也 此生死
007_0139_a_06L涅槃之所以猶如昨夢而實同幻華也
007_0139_a_07L其所證者 無得無失等者 悟之則謂
007_0139_a_08L得謂取 迷之則謂失謂舍 如實而觀
007_0139_a_09L悟時無得無取 迷時無失無舍 悟則
007_0139_a_10L自悟本有而已 非昔失而今始得 亦
007_0139_a_11L非曾舍而今始取也 迷則自迷本有
007_0139_a_12L而已 非昔得而今始失 亦非曾取而
007_0139_a_13L今始舍也得失取舍 但衆生之妄計
007_0139_a_14L而已 覺性本有 非因迷悟而有無也
007_0139_a_15L其能證者 無作無止等者 作止任滅
007_0139_a_16L修證者之差別也 上之所證 就法而
007_0139_a_17L言 此之能證 就人而言 謂法無得
007_0139_a_18L失取舍之異 人無作止任滅之殊也
007_0139_a_19L寂滅無二之境 能證所證 二俱無迹
007_0139_a_20L一切法性 平等不壞也 所謂不壞者
007_0139_a_21L旣云法性則一多義成 非壞一眞而
007_0139_a_22L成於一切 非壞一切而㝠於一眞 不
007_0139_a_23L動一眞而成於一切 不動一切而㝠
007_0139_a_24L於一眞也 又非壞一相而含容衆相

007_0139_b_01L壞衆相而入於一相 不動一相而容
007_0139_b_02L多衆相 不動衆相而攝入一相 即多
007_0139_b_03L而一 即一而多 一多性均 本自無
007_0139_b_04L二也

007_0139_b_05L
善男子 彼諸菩薩 如是修行 如是漸
007_0139_b_06L次 如是思惟 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 如
007_0139_b_07L是開悟 求如是法 亦不迷悶

007_0139_b_08L
彼問中云 願爲此會 及爲末世 演
007_0139_b_09L說菩薩修行漸次 云何思惟 云何住
007_0139_b_10L持 衆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開悟
007_0139_b_11L又云若彼衆生 無正方便 及正思惟
007_0139_b_12L聞佛如來 說此三昧 心生迷悶 答
007_0139_b_13L云欲求如來淨圓覺性 應當正念 遠
007_0139_b_14L離諸幻 今所謂如是修行 揔指正念
007_0139_b_15L離幻而言也 此揔答修行之問也 又
007_0139_b_16L云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 安
007_0139_b_17L處徒衆 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 今所
007_0139_b_18L謂如是漸次 指彼先持戒靜慮 方作
007_0139_b_19L念觀察等文也 此答漸次之問也 次
007_0139_b_20L明作念觀察身心如幻 今所謂如是
007_0139_b_21L思惟 如是住持者 指彼觀察身心等
007_0139_b_22L文也 此答云何思惟 云何住持之問
007_0139_b_23L也 旣明身心幻垢 又云對離幻垢
007_0139_b_24L說名菩薩 垢盡對除 即無對垢 及

007_0139_c_01L說名者 今所謂如是方便者 指彼對
007_0139_c_02L治離垢 垢盡對除而言也 次云證得
007_0139_c_03L諸幻 滅影像故 爾時 便得無方淸
007_0139_c_04L淨 今所謂如是開悟者 指彼證得如
007_0139_c_05L幻等文也 此答衆生未悟 作何方便
007_0139_c_06L普令開悟之問也 所謂如是法者 揔
007_0139_c_07L指修行漸次思惟住持方便開悟等文
007_0139_c_08L也 言求如是法 亦不迷悶者 謂非
007_0139_c_09L唯此會菩薩如是修行如是開悟 末
007_0139_c_10L世衆生 求如是法 亦得開悟 而不
007_0139_c_11L迷悶也 問中云若彼衆生 無正方便
007_0139_c_12L及正思惟 聞佛如來 說此三昧 心
007_0139_c_13L生迷悶故 於此結答云爾

007_0139_c_14L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007_0139_c_15L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身心皆如幻

007_0139_c_16L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007_0139_c_17L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淸淨

007_0139_c_18L不動徧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007_0139_c_19L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007_0139_c_20L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衆生

007_0139_c_21L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007_0139_c_22L
身屬四大 心歸六塵 返觀如是 性
007_0139_c_23L空獨露 一切諸法 淸淨不動 平等
007_0139_c_24L寂滅 亦無修證 亦無來去 修證之

007_0140_a_01L道 極至於此 上根已悟 中下未悟
007_0140_a_02L故 向下更有許多問答 所謂初發心
007_0140_a_03L菩薩 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 應
007_0140_a_04L如是修習者 乃結上起下之辭也
007_0140_a_05L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

007_0140_a_06L
007_0140_a_07L
大施主安和進兩主 ▩代 吳仁同兩主
007_0140_a_08L姜信忠兩主 夫叱失兩主 梁斤孫兩主
007_0140_a_09L李漢丁兩主 金仲文兩主 鄭 (牛/叱) 同靈駕
007_0140_a_10L允非靈駕 吳元世兩主 尹金伊兩主 万
007_0140_a_11L月靈駕 敬連 法連 印湛 祖訓 志禪 宗
007_0140_a_12L惠 敬浩 道衍 淡元 寶和 芿叱金兩主
007_0140_a_13L吳應昌靈駕 吳莊兩主 戒吅 道淳 道俊
007_0140_a_14L仅順 元鑑 志訔 仅冏 海心 道正 性珠
007_0140_a_15L信會 道明 敬行 性修 一玉 敬雲 妙云
007_0140_a_16L昇修 禪覺 敏守
    1. 1){底}隆慶四年全羅道無等山安心寺重刊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甲}光緖癸未 楊州天磨山奉印寺浮圖庵住持 幻翁喚眞識記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乙}光緖八年 甘露社識記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丙}刊年未詳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2. 2)「說誼」二字 編者補入。
    3. 3)目次 編者作成補入。
    4. 1)「文殊此云妙首」六字 作原文活字{甲}{乙}{丙}。
    5. 2)「叉」底本多用「义」今改爲本字「叉」以下倣此不更加註{編}。
    6. 1)「義」作「意」{甲}{乙}{丙}。
    7. 1)「花」作「華」{甲}{乙}{丙}。
    8. 1)「慱」作「博」{甲}{乙}{丙}。
    9. 1)「羅」下有「尼」{甲}{乙}{丙}。
    10. 1)「與與預同厭也」六字 作原文活字{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