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대방광원각수다라요의경설의(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說誼)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 了義經說誼卷下

ABC_BJ_H0116_T_003

007_0159_c_01L

007_0159_c_02L大方廣圓覺修多羅
007_0159_c_03L了義經1)說誼卷下

007_0159_c_04L

007_0159_c_05L曦陽山沙門 涵虗堂 得通解

007_0159_c_06L淨業章第九

007_0159_c_07L
無垢爲淨 已然爲業 已然者 未然
007_0159_c_08L之對也 一念不生而孤明獨照 此未
007_0159_c_09L然之元也 一念纔起而諸根發識 此
007_0159_c_10L已然之業也 此心已然而成業 則三
007_0159_c_11L細六麤紛然兢作 障覆靈明 所以明
007_0159_c_12L反無明 淨翻爲垢也 而云淨諸業障
007_0159_c_13L者 於諸業障 從麤至細 損之又損
007_0159_c_14L損至於無損 淨盡無垢之謂也 承辨
007_0159_c_15L音而發問者 何也 自金剛至辨音
007_0159_c_16L歷陳五盖 染汙眞性之過患 而未明
007_0159_c_17L過患之所以也 故此菩薩 窮盡其源
007_0159_c_18L而發問 如來指四相爲過患之因由
007_0159_c_19L也 問云若此覺心 本性淸淨 因何
007_0159_c_20L染汙 使諸衆生 迷悶不入 此推徴
007_0159_c_21L五盖 染汙眞性過患之所由也 答云
007_0159_c_22L認四顚倒爲實我體 由此便生憎愛
007_0159_c_23L二境 憎愛即五盖之貪嗔也 擧貪嗔
007_0159_c_24L「說誼」二字 編者補入

007_0160_a_01L則沈掉與疑 攝在其中矣 如四相中
007_0160_a_02L但擧我相 以例其餘也 此明五盖染
007_0160_a_03L汙眞性之過患 本由四相而致之也
007_0160_a_04L旣撤五盖 又除四相則麤細障盡 淸
007_0160_a_05L淨無餘而覺自現前矣 淨業所以承
007_0160_a_06L上章而發問者以此 頌曰

007_0160_a_07L初因不覺背眞常 仍起我人幾斷膓

007_0160_a_08L四相雲開一眞露 海湛空澄萬像彰

007_0160_a_09L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 在大衆中 即從座
007_0160_a_10L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而
007_0160_a_11L白佛言 大悲世尊 爲我等軰 廣說如
007_0160_a_12L是不思議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令諸
007_0160_a_13L大衆 得未曾有 覩見調御 歷恒沙劫
007_0160_a_14L勤苦境界 一切功用 猶如一念 我等
007_0160_a_15L菩薩 㴱自慶慰

007_0160_a_16L
一味無修之中 開示三觀 固難思議
007_0160_a_17L復開諸輪 攝盡機宜 實不可得而思
007_0160_a_18L議也 一切功用 指二十五輪也 此
007_0160_a_19L乃歷劫勤苦境界也 因佛開示 一念
007_0160_a_20L便知 所以㴱慶也

007_0160_a_21L
世尊 若此覺心 本性淸淨 因何染汙
007_0160_a_22L使諸衆生 迷悶不入 惟願如來 廣爲
007_0160_a_23L我等 開悟法性 令此大衆 及末世衆
007_0160_a_24L生 作將來眼 說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

007_0160_b_01L是三淸 終而復始

007_0160_b_02L
開悟 應作開示 開悟之言 文未便
007_0160_b_03L故 下所謂作將來眼 即當開悟義也
007_0160_b_04L覺性法性 體用之穪也 覺性 緣起未
007_0160_b_05L萌之源 修證未作之時也 法性 全
007_0160_b_06L指緣起 迷悟所以分也 修證所以作
007_0160_b_07L也 今請迷悶之故 修證之方 故云
007_0160_b_08L開示法性 覺性則已蒙開示 已得開
007_0160_b_09L悟 法性則未得開悟故 今請開示
007_0160_b_10L若未蒙開示 則自不能悟 不堪1) (彳+(作-亻))
007_0160_b_11L將來眼也

007_0160_b_12L
爾時世尊 告淨諸業障菩薩言 善哉善
007_0160_b_13L哉 善男子 汝等 乃能爲諸大衆 及末
007_0160_b_14L世衆生 諮問如來 如是方便 汝今諦
007_0160_b_15L聽 當爲汝說 時淨諸業障菩薩 奉敎
007_0160_b_16L歡喜 及諸大衆 默然而聽

007_0160_b_17L
旣令除麤障 又令除細惑 亦佛本懷
007_0160_b_18L故 讚而許說也

007_0160_b_19L
善男子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妄想 執
007_0160_b_20L有我人衆生 及與壽命 認四顚倒 爲
007_0160_b_21L實我體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於虗妄體
007_0160_b_22L重執虗妄 二妄相依 生妄業道 有妄
007_0160_b_23L業故 妄見流轉 厭流轉者 妄見涅槃
007_0160_b_24L由此不能入淸淨覺 非覺違拒諸能入

007_0160_c_01L者 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 是故動念及
007_0160_c_02L與息念 皆歸迷悶 何以故 由有無始
007_0160_c_03L本起無明 爲己主宰 一切衆生 生無
007_0160_c_04L慧目 身心等性 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
007_0160_c_05L不自斷命 是故當知 有愛我者 我與
007_0160_c_06L隨順 非隨順者 便生憎怨 爲憎愛心
007_0160_c_07L養無明故 相續求道 皆不成就

007_0160_c_08L
只一想字 揔持三界萬法 若無妄想
007_0160_c_09L萬法俱沈 性本無我 無中橫計 名
007_0160_c_10L爲妄想 無我計我 固是虗妄 因我
007_0160_c_11L更生憎愛二見 故云重執 二妄相資
007_0160_c_12L造業招苦 歷於四生 困於五道 雖
007_0160_c_13L厭苦斷集 修道證滅 滯於無爲 不
007_0160_c_14L求勝進 此與生死之衆 雖昇沈不同
007_0160_c_15L淸濁有異 其未入覺則一也 衆生滯
007_0160_c_16L於有爲 二乘滯於無爲 淸淨覺海
007_0160_c_17L性相俱泯 有爲無爲 二俱差過故也
007_0160_c_18L如避溺投火 逃峯赴壑 俱不免於患
007_0160_c_19L矣 所以然者 性本虗明 而無橫計
007_0160_c_20L橫計纔起 虗明即隱 即無明之相也
007_0160_c_21L二乘雖已斷煩惱 已離生死 然主宰
007_0160_c_22L未忘故 皆歸迷悶 不入覺海 如賊
007_0160_c_23L主未敗 國猶未寧也 衆生本起無明
007_0160_c_24L (彳+(作-亻)) 」作「作」{甲}{乙}{丙}

007_0161_a_01L如人胎中無目 禀氣成形 擧心動念
007_0161_a_02L皆是無明之相也 如人命根 與生俱
007_0161_a_03L生 自斷誠難 欲除無明 不亦難乎
007_0161_a_04L主宰未袪故 從者伏已還起 根株猶
007_0161_a_05L在故 枝葉去已還生 正助相資 而
007_0161_a_06L未永斷故 雖經多劫 相續求道 而
007_0161_a_07L不得成 相續者 即所謂念念相續
007_0161_a_08L無有間斷者也 非謂種子現行 相續
007_0161_a_09L不斷也 如下文云 末世衆生 未了
007_0161_a_10L自性 雖經多劫 勤苦修道 但名有
007_0161_a_11L爲 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又云雖勤精
007_0161_a_12L進 增益諸病 是故不能入淸淨覺
007_0161_a_13L所謂勤苦修道 與所謂勤精進者 相
007_0161_a_14L續求道之謂也

007_0161_a_15L
善男子 云何我相 謂諸衆生 心所證
007_0161_a_16L者 善男子 譬如有人 百骸調適 忽忘
007_0161_a_17L我身 四支弦緩 攝養乖方 微加針艾
007_0161_a_18L則知有我 是故證取 方現我體 善男
007_0161_a_19L子 其心乃至證於如來 畢竟了知 淸
007_0161_a_20L淨涅槃 皆是我相 善男子 云何人相
007_0161_a_21L謂諸衆生 心悟證者 善男子 悟有我
007_0161_a_22L者 不復認我 所悟非我 悟亦如是 悟
007_0161_a_23L已超過一切證者 悉爲人相 善男子
007_0161_a_24L其心乃至圓悟涅槃 俱是我者心存少

007_0161_b_01L悟 備殫證理 皆名人相 善男子 云何
007_0161_b_02L衆生相 謂諸衆生 心自證悟 所不及
007_0161_b_03L者 善男子 譬如有人 作如是言 我是
007_0161_b_04L衆生 則知彼人 說衆生者 非我非彼
007_0161_b_05L云何非我 我是衆生 則非是我 云何
007_0161_b_06L非彼 我是衆生 非彼我故 善男子 但
007_0161_b_07L諸衆生 了證了悟 皆爲我人 而我人
007_0161_b_08L相所不及者 存有所了 名衆生相 善
007_0161_b_09L男子 云何壽命相 謂諸衆生 心照淸
007_0161_b_10L淨 覺所了者 一切業智 所不自見 猶
007_0161_b_11L如命根 善男子 若心照見一切覺者
007_0161_b_12L皆爲塵垢 覺所覺者 不離塵故 如湯
007_0161_b_13L銷氷 無別有水 知氷銷者 存我覺我
007_0161_b_14L亦復如是

007_0161_b_15L
四相四段 一一文分三節 節節皆標
007_0161_b_16L善男子 亦皆有結文 條理分明 脈
007_0161_b_17L胳一貫 雖有盤根錯節之處 尋其血
007_0161_b_18L脈 不能得匿人 衆生壽命 此三段
007_0161_b_19L中 文有闕誤 亦有倒置 致令文義
007_0161_b_20L失次 血脈不通 所謂心存少悟 備
007_0161_b_21L殫證理 此兩句 恐倒置 應云其心
007_0161_b_22L乃至圓悟涅槃 俱是我者 備殫證理
007_0161_b_23L心存少悟 皆名人相 又云何非彼
007_0161_b_24L我是衆生 非彼我故 非彼之上 恐

007_0161_c_01L闕則字 又彼我之我 疑衍 應云云
007_0161_c_02L何非彼 我是衆生 則非彼故 又覺
007_0161_c_03L所了者之下 恐闕善男子三字 覺所
007_0161_c_04L覺者不離塵故 此句之下 恐闕名壽
007_0161_c_05L命相四字 上三段 皆有此例故也
007_0161_c_06L又存我覺我 亦復如是 存我之存
007_0161_c_07L疑無字之誤 應云無我覺我 亦復如
007_0161_c_08L是 合上無別有氷知氷銷者之喩故
007_0161_c_09L也 又如湯銷氷 至亦復如是等文
007_0161_c_10L當在猶如命根之下 却在於後 善男
007_0161_c_11L子 若心照見 至不離塵故等文 是
007_0161_c_12L當結文 當在亦復如是之後 先在於
007_0161_c_13L前 應云善男子 云何壽命相 謂諸
007_0161_c_14L衆生 心照淸淨 覺所了者 善男子
007_0161_c_15L一切業智 所不自見 猶如命根 如
007_0161_c_16L湯銷氷 無別有氷知氷銷者 無我覺
007_0161_c_17L我 亦復如是 善男子 若心照見一
007_0161_c_18L切覺者 皆爲塵垢 覺所覺者 不離
007_0161_c_19L塵故 名壽命相 從善男子云何我相
007_0161_c_20L至此 徵釋四相 隨相結名 旣爾 乃
007_0161_c_21L云善男子 末世衆生 不了四相 雖
007_0161_c_22L經多劫 勤苦修道 但名有爲 終不
007_0161_c_23L能成一切聖果 其文義相承 條理分
007_0161_c_24L明如此 讀者宜細詳焉 所謂謂諸衆

007_0162_a_01L生 心所證者者 衆生是凡之異名也
007_0162_a_02L凡有內凡外凡 如所謂人者 有智人
007_0162_a_03L愚人之異也 此中衆生 指二乘已上
007_0162_a_04L等覺已下之衆生也 故所斷障 即是
007_0162_a_05L細惑 不同外凡具縛之麤惑也 但此
007_0162_a_06L中四相 與金剛四相 名同趣異 此
007_0162_a_07L則但指修證中細惑 彼則凡在衆生
007_0162_a_08L數者 莫不有之也 心有所證 證心
007_0162_a_09L未忘 名爲我相 乃至證於如來涅槃
007_0162_a_10L於證未忘 皆名我相 未忘於證 旣
007_0162_a_11L悟其非 悟心未忘 名爲人相 乃至
007_0162_a_12L證於如來涅槃 俱是我者 悉悟其非
007_0162_a_13L證心雖盡 悟心猶存 則亦名人相
007_0162_a_14L悟證爲非 而我不及 了悟爲非 而
007_0162_a_15L人不及 了心猶存 名衆生相 心照
007_0162_a_16L淸淨 覺了爲非 於覺未忘 名壽命
007_0162_a_17L相 一切業智者 業與性對 智與惑
007_0162_a_18L對 已然之迹 名之爲業 是非不惑
007_0162_a_19L名之爲智 心有所證 證心未忘 悟
007_0162_a_20L證爲非 了悟亦非 而轉轉未忘 此
007_0162_a_21L已然之迹也 忘則一向寂滅 而隨順
007_0162_a_22L覺性 未忘則紛然散動 已然成迹
007_0162_a_23L故名爲業 未忘於證 旣悟其非 未
007_0162_a_24L忘於悟 未忘於了 轉悟其非 是非

007_0162_b_01L不惑 故名爲智 言一切者 證悟了
007_0162_b_02L非一而業智 成差故也 所不自見
007_0162_b_03L猶如命根者 心照淸淨 覺了爲非
007_0162_b_04L一切業智 承覺頓銷 泯然自盡 更
007_0162_b_05L無能知之心 返照自盡之迹 與能盡
007_0162_b_06L之覺也 唯此覺心 了然獨存 猶如
007_0162_b_07L命根 更無第二也 譬如氷因湯盡
007_0162_b_08L無別有氷 知氷盡者 唯湯獨存而更
007_0162_b_09L無第二也 覺我爲非 無別有我 能
007_0162_b_10L覺於我 亦復如是 此乃四相結文
007_0162_b_11L而但擧我者 葢擧一而兼餘也 若欲
007_0162_b_12L備者 應云覺我爲非 無別有我 能
007_0162_b_13L覺於我 覺人爲非 無別有人 能覺
007_0162_b_14L於人 覺衆生爲非 無別有衆生 能
007_0162_b_15L覺於衆生 唯此如命根之覺心 了然
007_0162_b_16L獨存 亦復如是 上於我人衆生 以
007_0162_b_17L證悟了 配之 到此但言覺者 證悟
007_0162_b_18L了一切業智 承覺頓銷 鎔成一覺故
007_0162_b_19L也 旣定證悟了之爲非 而結名爲相
007_0162_b_20L歸於覺心之能盡 又欲定覺心之爲
007_0162_b_21L非 而結名爲相 而言曰善男子 若
007_0162_b_22L心照見一切覺者 皆爲塵垢 覺所覺
007_0162_b_23L者 不離塵故 名壽命相 一切覺 指
007_0162_b_24L證悟了一切業智也 覺所覺者 覺即

007_0162_c_01L所謂照見也 所覺即所謂一切覺也
007_0162_c_02L謂雖覺證悟了一切覺 皆爲塵垢 即
007_0162_c_03L此覺心 還是塵垢故 名壽命相 我
007_0162_c_04L人衆生壽命 亦名爲相 亦名爲業
007_0162_c_05L亦名爲智 智則性之殊穪也 業則相
007_0162_c_06L之異名也 相與業智與性 如眼目之
007_0162_c_07L穪也 性起爲相 已然名業 已然之
007_0162_c_08L業 即性起之相也 照寂爲性 虛明
007_0162_c_09L爲智 虛明之智 即照寂之性也 於
007_0162_c_10L我言證 於人言悟 於衆生言了 於
007_0162_c_11L壽命言覺 夫於證悟了覺 轉轉知非
007_0162_c_12L而未能忘情絕解 故名爲業 亦名爲
007_0162_c_13L相 若一一忘情絕解 則所謂證悟了
007_0162_c_14L覺 當體虛明 絕待絕緣 但名爲智
007_0162_c_15L不名爲業 但名爲性 不名爲相

007_0162_c_16L
善男子 末世衆生 不了四相 雖經多
007_0162_c_17L劫 勤苦修道 但名有爲 終不能成一
007_0162_c_18L切聖果 是故名爲正法末世

007_0162_c_19L
是故等八字 當在下不墮邪見文後
007_0162_c_20L終不能成一切聖果之句 合聯 何以
007_0162_c_21L故 認一切我爲涅槃之文也

007_0162_c_22L
何以故 認一切我 爲涅槃故 有證有
007_0162_c_23L悟 名成就故 譬如有人 認賊爲子 其
007_0162_c_24L家財寶 終不成就 何以故 有我愛者

007_0163_a_01L亦愛涅槃 伏我愛根 爲涅槃相 有憎
007_0163_a_02L我者 亦憎生死 不知愛者 眞生死故
007_0163_a_03L別憎生死 名不解脫

007_0163_a_04L
憎我二字 當上下 與上我愛 爲對
007_0163_a_05L故也 言不解脫者 我相堅執於內
007_0163_a_06L憎愛資發於外 內外相資 令不解脫
007_0163_a_07L也 不論眞妄善惡聖凡苦樂 但有欣
007_0163_a_08L厭取捨之情 則皆是憎愛 而無明所
007_0163_a_09L熏 我相所拘 而不能自脫者也

007_0163_a_10L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善男子 彼末世衆
007_0163_a_11L生 習菩提者 以己微證 爲自淸淨 由
007_0163_a_12L未能盡我相根本 若復有人 讚歎彼法
007_0163_a_13L即生歡喜 便欲濟度 若復誹謗彼所得
007_0163_a_14L者 便生瞋恨 則知我相 堅固執持 潜
007_0163_a_15L伏藏識 遊戱諸根 曾不間斷 善男子
007_0163_a_16L彼修道者 不除我相 是故不能入淸淨
007_0163_a_17L覺 善男子 若知我空 無毁我者 有我
007_0163_a_18L說法 我未斷故 衆生壽命 亦復如是

007_0163_a_19L
若知我空 無毁我者 有我說法 我
007_0163_a_20L未斷故 此兩句文有互擧也 若令備
007_0163_a_21L者 應云若知我空 無毁我者 有毁
007_0163_a_22L我者 我未空故 若斷我相 無我說
007_0163_a_23L法 有我說法 我未斷故 今先則擧
007_0163_a_24L前而遺後 後則擧後而遺前 此所以

007_0163_b_01L互擧1)也 乃譯者影略之巧也

007_0163_b_02L
善男子 末世衆生 說病爲法 是故名
007_0163_b_03L爲可憐愍者 雖勤精進 增益諸病 是
007_0163_b_04L故不能入淸淨覺 善男子 末世衆生
007_0163_b_05L不了四相 以如來解 及所行處 爲自
007_0163_b_06L修行 終不成就 或有衆生 未得謂得
007_0163_b_07L未證謂證 見勝進者 心生嫉妬 由彼
007_0163_b_08L衆生 未斷我愛 是故不能入淸淨覺

007_0163_b_09L
自章初至此 深明我見之垢 重重以
007_0163_b_10L障覺言之 此下方明斷盡惑障之妙
007_0163_b_11L方也

007_0163_b_12L
善男子 末世衆生 希望成道 無令求
007_0163_b_13L悟 惟益多聞 增長我見 但當精勤 降
007_0163_b_14L伏煩惱 起大勇猛 未得令得 未斷令
007_0163_b_15L斷 貪瞋愛慢 謟曲嫉妬 對境不生 彼
007_0163_b_16L我恩愛 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 漸次成
007_0163_b_17L就 求善知識 不墮邪見

007_0163_b_18L
上文終不能成一切聖果之後 是故
007_0163_b_19L名爲正法末世之句 當在此不墮邪
007_0163_b_20L見之下 誤在於彼 所謂正法末世之
007_0163_b_21L言 在彼則如眼中着屑 在此則猶錦
007_0163_b_22L上添花 應云求善知識 不墮邪見
007_0163_b_23L是故名爲正法末世 何則 正法 正
007_0163_b_24L法流行之時也 末世 邪法熾盛之時

007_0163_c_01L也 雖是正法之代 若墮邪見 則名
007_0163_c_02L爲末世正法 雖是末世 不墮邪見
007_0163_c_03L則名爲正法末世 末世衆生 不求自
007_0163_c_04L悟 唯求多聞 增長我見 則是墮邪
007_0163_c_05L見者也 蠲矜怠慢 求善知識 依彼
007_0163_c_06L所作 精勤勇猛 貪瞋不生 恩愛寂
007_0163_c_07L滅 則是不墮邪見者也 是故名爲正
007_0163_c_08L法末世 此所以漸次成就者也

007_0163_c_09L
若於所求 別生憎愛 則不能入淸淨覺
007_0163_c_10L

007_0163_c_11L
求善知識 精勤勇猛 則已離多聞增
007_0163_c_12L我之過矣 然於所求善知識處 別生
007_0163_c_13L憎愛 則亦未免爲我見之所障 而不
007_0163_c_14L能入覺也 上來言不能入不能成不
007_0163_c_15L成就不解脫 凡下不字者九 漸次成
007_0163_c_16L就者一 菩薩一問迷悶不入之所以
007_0163_c_17L佛重重顯我相障道過患之如此 言
007_0163_c_18L成就者 纔一而復云漸次 於斯可見
007_0163_c_19L我相障道過患之爲甚而去之之難也
007_0163_c_20L亦見覺海 非精勤勇猛 斷盡我相
007_0163_c_21L則不能得入也

007_0163_c_22L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007_0163_c_23L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皆由執我愛

007_0163_c_24L「也」無有{甲}{乙}{丙}

007_0164_a_01L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007_0164_a_02L愛憎生於心 謟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007_0164_a_03L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刹 先去貪瞋癡

007_0164_a_04L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007_0164_a_05L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007_0164_a_06L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007_0164_a_07L
由執我相 迷不入覺 悟無法愛 漸
007_0164_a_08L得成就 於善知識 更不生情 乃能
007_0164_a_09L究竟 成就正覺

007_0164_a_10L

007_0164_a_11L普覺章第十

007_0164_a_12L
光大而遍照之謂普 悟已而普曉之
007_0164_a_13L謂覺 所謂普覺者 智月舒輝 悲花
007_0164_a_14L發明 照燭昏衢 開覺羣迷之謂也
007_0164_a_15L承淨業而發問者 何也 自金剛至辨
007_0164_a_16L音 次第請問 蕩除五葢之麤障 淨
007_0164_a_17L業一章 窮盡病源 斷盡四相之細惑
007_0164_a_18L麤細障盡 則圓覺大智 朗然獨耀
007_0164_a_19L堪興大悲 普覺羣迷故 菩薩曲爲末
007_0164_a_20L世 請問開化之方 如來令求正知見
007_0164_a_21L人 不墮邪見 此乃開化末世之方也
007_0164_a_22L上來諸菩薩 皆先擧當會大衆 而請
007_0164_a_23L問進修之方 至此但云令諸菩薩 心
007_0164_a_24L意蕩然 得大安隱 更不問進修之方
007_0164_a_25L獨爲末世 請問開化之方 所謂得大

007_0164_b_01L安隱 所以障盡覺現者也 請問開化
007_0164_b_02L之方 所以普覺羣迷者也 其所以承
007_0164_b_03L淨業而發問者以此 頌曰

007_0164_b_04L正見求承作他作 平等怨親無適莫

007_0164_b_05L四心發處慧光新 大地羣盲同決1)

007_0164_b_06L
於是普覺菩薩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007_0164_b_07L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而白
007_0164_b_08L佛言 大悲世尊 快說禪病 令諸菩薩
007_0164_b_09L得未曾有 心意蕩然 獲大安隱

007_0164_b_10L
佛如醫王 機如病子 病子服藥 藥
007_0164_b_11L還成病 心猶茅塞 氣未和平 王設
007_0164_b_12L多方 隨宜對治 病盡脫體 心廣體
007_0164_b_13L胖 始號丈夫 堪紹家業 自金剛已
007_0164_b_14L下 皆有慶辭 然語帶疑淸 皆有所
007_0164_b_15L未盡也 到此 滿口穪慶如此 此所
007_0164_b_16L以障盡入覺 而更無疑慮者也

007_0164_b_17L
世尊 末世衆生 去佛漸遠 賢聖隱伏
007_0164_b_18L邪法增熾 使諸衆生 求何等人 依何
007_0164_b_19L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云何發心
007_0164_b_20L令彼羣盲 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 五體
007_0164_b_21L投地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007_0164_b_22L
自旣治病 合治他疾 然醫王在日
007_0164_b_23L我以已驗之方 用治他疾 醫王去後
007_0164_b_24L邪法增熾 機病轉多 不可一向以此

007_0164_c_01L對治 當曲開多方以治之故 爲末世
007_0164_c_02L懸興此問

007_0164_c_03L
爾時世尊 告普覺菩薩言 善哉善哉
007_0164_c_04L善男子 汝等 乃能諮問如來 如是修
007_0164_c_05L行 能施末世一切衆生 無畏道眼 令
007_0164_c_06L彼衆生 得成聖道 汝今諦聽 當爲汝
007_0164_c_07L說 時普覺菩薩 奉敎歡喜 及諸大衆
007_0164_c_08L默然而聽

007_0164_c_09L
更爲末世 別開方便 亦佛本懷故
007_0164_c_10L讚而許說也

007_0164_c_11L
善男子 末世衆生 將發大心 求善知
007_0164_c_12L識 欲修行者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
007_0164_c_13L不住相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
007_0164_c_14L心恒淸淨 示有諸過 讚歎梵行 不令
007_0164_c_15L衆生 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 即得成就
007_0164_c_16L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_0164_c_17L
慕道修眞 先須立志 願成大覺 度
007_0164_c_18L盡羣品 發如是心 名發大心 自行
007_0164_c_19L化他 善知開遮 邪正不惑 名善知
007_0164_c_20L識 狐疑淨盡 宗眼明白 所有知見
007_0164_c_21L不落斷常 名正知見 有爲無爲凡聖
007_0164_c_22L等法 二俱無著 名不住相 不住無
007_0164_c_23L爲 免墮斷見 不住有爲 免墮常見
007_0164_c_24L「瞙」作「膜」{甲}{乙}{丙}

007_0165_a_01L此所以爲正知見也 求如是人 行如
007_0165_a_02L是行 則不涉他途 而順覺性 所以
007_0165_a_03L得成菩提也

007_0165_a_04L
末世衆生 見如是人 應當供養 不惜
007_0165_a_05L身命 彼善知識 四威儀中 常現淸淨
007_0165_a_06L乃至示現種種過患 心無憍慢 況復搏
007_0165_a_07L財妻子眷屬 若善男子 於彼善友 不
007_0165_a_08L起惡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心華發明
007_0165_a_09L照十方刹

007_0165_a_10L
況復等八字 當在不惜身命之下 彼
007_0165_a_11L善知識 至心無憍慢等文 合聯若善
007_0165_a_12L男子等文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007_0165_a_13L智乃知焉 凡情難測 所以勿生憍慢
007_0165_a_14L菩提種子 根於心地 法雨所霑 開
007_0165_a_15L花結菓 香熏塵刹 光照十方 所以
007_0165_a_16L云 心花照十方刹 此答第一問也

007_0165_a_17L
善男子 彼善知識 所證妙法 應離四
007_0165_a_18L病 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 若復有人 作
007_0165_a_19L如是言 我於本心 作種種行 欲求圓
007_0165_a_20L覺 彼圓覺性 非作得故 說名爲病 二
007_0165_a_21L者任病 若復有人 作如是言 我等今
007_0165_a_22L者 不斷生死 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 無
007_0165_a_23L起滅念 任彼一切 隨諸法性 欲求圓
007_0165_a_24L覺 彼圓覺性 非任有故 說名爲病 三

007_0165_b_01L者止病 若復有人 作如是言 我今自
007_0165_b_02L心 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 寂然平等 欲
007_0165_b_03L求圓覺 彼圓覺性 非止合故 說名爲
007_0165_b_04L病 四者滅病 若復有人 作如是言 我
007_0165_b_05L今永斷一切煩惱 身心畢竟 空無所有
007_0165_b_06L何況根塵虛妄境界 一切永寂 欲求圓
007_0165_b_07L覺 彼圓覺性 非寂相故 說名爲病 離
007_0165_b_08L四病者 則知淸淨 作是觀者 名爲正
007_0165_b_09L觀 若他觀者 名爲邪觀

007_0165_b_10L
作是故作 謂作一切善法 止是止息
007_0165_b_11L謂息一切邪念 任是任從 謂任心所
007_0165_b_12L造 不拘止作 滅是寂滅 謂斷煩惱
007_0165_b_13L心境俱空 作止任滅 皆行者之不可
007_0165_b_14L遺者也 但心有所取 則於覺有礙
007_0165_b_15L名之爲病 應離之應 料度而未決之
007_0165_b_16L辭也 彼善知識 知見已正 應離四
007_0165_b_17L病 然或於中 有所取著 不可保也
007_0165_b_18L所以云應 下云離四病者 即知淸淨
007_0165_b_19L語帶或有未離之義也 盖圓覺性中
007_0165_b_20L四皆無迹 一有所取 即非淸淨 此
007_0165_b_21L不可依 反此則可 於可不可 決擇
007_0165_b_22L無疑 名爲正觀 不然則名之爲邪也
007_0165_b_23L此答第二問也

007_0165_b_24L
善男子 末世衆生 欲修行者 應當盡

007_0165_c_01L命 供養善友 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 欲
007_0165_c_02L來親近 應斷憍慢 若復遠離 應斷瞋
007_0165_c_03L恨 現逆順境 猶如虛空 了知身心 畢
007_0165_c_04L竟平等 與諸衆生 同體無異 如此修
007_0165_c_05L行 方入圓覺

007_0165_c_06L
心有取捨則與覺相違 欲證此覺 須
007_0165_c_07L去其情 或逆或順 心無取捨 了知
007_0165_c_08L自他 同體無異 如此修行 方入圓
007_0165_c_09L覺 此答第三問也

007_0165_c_10L
善男子 末世衆生 不得成道 由有無
007_0165_c_11L始 自他憎愛 一切種子 故未解脫 若
007_0165_c_12L復有人 觀彼怨家 如己父母 心無有
007_0165_c_13L二 即除諸病 於諸法中 自他憎愛 亦
007_0165_c_14L復如是

007_0165_c_15L
諸病本於憎愛怨親等觀 自他兩忘
007_0165_c_16L心無有二 即除諸病 此答第四問也

007_0165_c_17L
善男子 末世衆生 欲求圓覺 應當發心
007_0165_c_18L作如是言 盡於虛空 一切衆生 我皆
007_0165_c_19L令入究竟圓覺 於圓覺中 無取覺者 除
007_0165_c_20L彼我人一切諸相 如是發心 不墮邪見

007_0165_c_21L
度盡生 廣大心也 令入覺 第一心
007_0165_c_22L也 無取覺 常心也 除我等 不顚倒
007_0165_c_23L心也 發心之初 心不定 向不遇如
007_0165_c_24L來正修行路 未免墮於邪見坑中 應

007_0166_a_01L發四心 免墮邪見 此答第五問也

007_0166_a_02L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007_0166_a_03L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

007_0166_a_04L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007_0166_a_05L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007_0166_a_06L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007_0166_a_07L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淸淨 度一切衆生

007_0166_a_08L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

007_0166_a_09L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007_0166_a_10L
不犯等兩句 與長行第一答文相應
007_0166_a_11L今當於第四離病應頌 而其語意 則
007_0166_a_12L與長行離病之文 不相當也 當在心
007_0166_a_13L遠二乘之句之下 應云應當求正見
007_0166_a_14L心遠二乘者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淸
007_0166_a_15L淨 長行云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以
007_0166_a_16L至云不令衆生 入不律儀故也 謂心
007_0166_a_17L遠二乘 不犯非律 戒淨除病之者
007_0166_a_18L是正知見者也 發心之者 當求如是
007_0166_a_19L正知見人 承事習學 但觀自己 誠
007_0166_a_20L與不誠 任他善友 親近遠離 逢違
007_0166_a_21L勿生瞋 順情亦不喜 心無違順 猶以
007_0166_a_22L爲奇 生如佛想 如是修行 度生入
007_0166_a_23L覺 心無我人 常依智慧 便超邪見
007_0166_a_24L當證涅槃

007_0166_b_01L圓覺章第十一

007_0166_b_02L
德無不備而化無不周曰圓 智無不
007_0166_b_03L明而法無不了曰覺 所謂圓覺者 自
007_0166_b_04L他覺滿 還同本覺 而無所不極之謂
007_0166_b_05L也 承普覺而發問者 何也 前雖化
007_0166_b_06L物 其化未周 隨其化之未周 而知
007_0166_b_07L其證亦未圓也 故菩薩 復爲末世
007_0166_b_08L請問開化之方 如來別開方便 備立
007_0166_b_09L三期 攝盡羣機 同歸圓覺 夫然後
007_0166_b_10L證無不圓 化無不周 證化各詣其極
007_0166_b_11L而無所不圓也 圓覺所以承普覺而
007_0166_b_12L發問者以此 頌曰

007_0166_b_13L風停波息已成觀 限滿隨方體自安

007_0166_b_14L別徧互修雖異路 佛境現時無兩般

007_0166_b_15L
於是圓覺菩薩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007_0166_b_16L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而白
007_0166_b_17L佛言 大悲世尊 爲我等軰 廣說淨覺
007_0166_b_18L種種方便 令末世衆生 有大增益

007_0166_b_19L
上來三觀諸輪 與普覺章五種答問
007_0166_b_20L等 此所謂種種方便也 依而修習則
007_0166_b_21L不墮邪見 增益慧命 此所以有大增
007_0166_b_22L益也

007_0166_b_23L
世尊 我等今者 已得開悟 若佛滅後
007_0166_b_24L末世衆生 未得悟者 云何安居 修此

007_0166_c_01L圓覺淸淨境界 此圓覺中 三種淨觀
007_0166_c_02L以何爲首 惟願大悲 爲諸大衆 及末
007_0166_c_03L世衆生 施大饒益 作是語已 五體投
007_0166_c_04L地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007_0166_c_05L
我等今者 已得開悟之言 安於覺海
007_0166_c_06L更無所畏 忍俊不禁 滿口自許之辭
007_0166_c_07L也 由是 不問當會進修之事 但問
007_0166_c_08L開化末世之方也 同前普覺所問 而
007_0166_c_09L更有所進也 所謂施大饒益者 請說
007_0166_c_10L大衆度生之方而饒益也 非請大衆
007_0166_c_11L進修之方也 大衆則已得開悟 心意
007_0166_c_12L蕩然 得大安隱故也 所以問中無文
007_0166_c_13L也 但所謂爲末世衆生 施大饒益者
007_0166_c_14L請說末世進修之方也 饒益一言 而
007_0166_c_15L含二義也

007_0166_c_16L
爾時世尊 告圓覺菩薩言 善哉善哉
007_0166_c_17L善男子 汝等 乃能問於如來 如是方
007_0166_c_18L便 以大饒益 施諸衆生 汝今諦聽 當
007_0166_c_19L爲汝說 時圓覺菩薩 奉敎歡喜 及諸
007_0166_c_20L大衆 默然而聽

007_0166_c_21L
復爲下根 開示道場加行 是佛本懷
007_0166_c_22L故 讚而許說也

007_0166_c_23L
善男子 一切衆生 若佛住世 若佛滅
007_0166_c_24L後 若法末時 有諸衆生 具大乘性 信

007_0167_a_01L佛秘密大圓覺心 欲修行者 若在伽藍
007_0167_a_02L安處徒衆 有緣事故 隨分思察 如我
007_0167_a_03L已說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 即建道場
007_0167_a_04L當立期限 若立長期 百二十日 中期
007_0167_a_05L百日 下期八十日 安置淨居 若佛現
007_0167_a_06L在 當正思惟 若佛滅後 施設形像 心
007_0167_a_07L存目想 生正憶念 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007_0167_a_08L懸諸幡華 經三七日 稽首十方諸佛名
007_0167_a_09L字 求哀懺悔 遇善境界 得心輕安 過
007_0167_a_10L三七日 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 三月安
007_0167_a_11L居 當爲淸淨菩薩止住 心離聲聞 不
007_0167_a_12L假徒衆 至安居日 即於佛前 作如是
007_0167_a_13L言 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
007_0167_a_14L踞菩薩乘 修寂滅行 同入淸淨實相住
007_0167_a_15L持 以大圓覺 爲我伽藍 身心安居 平
007_0167_a_16L等性智 涅槃自性 無繫屬故 今我敬
007_0167_a_17L請 不依聲聞 當與十方如來 及大菩
007_0167_a_18L薩 三月安居 爲修菩薩 無上妙覺大
007_0167_a_19L因緣故 不繫徒衆 善男子 此名菩薩
007_0167_a_20L示現安居 過三期日 隨徃無礙

007_0167_a_21L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八字 當在懺悔
007_0167_a_22L之下 輕安然後攝念 意不順也 欲
007_0167_a_23L修行者 若有度生利益等事 則於諸
007_0167_a_24L觀門 隨分思察 若無事緣 當立期

007_0167_b_01L限 修習此觀 先三七日 禮佛懺悔
007_0167_b_02L然後 一向攝念思惟 修習如是 則
007_0167_b_03L遇善境界 得心輕安也 若不懺悔而
007_0167_b_04L修習 則帶垢修禪 縱然修習 難得
007_0167_b_05L輕安 如人浣衣然後加色 則其色得
007_0167_b_06L純 不然則不純矣 則遇善境界 得
007_0167_b_07L心輕安 其力本於三七懺悔 非專在
007_0167_b_08L於攝心靜觀也 所謂過三七日一向
007_0167_b_09L攝念者 謂三七懺悔 三七日滿 一
007_0167_b_10L向攝散 住於正念也 非謂得心輕安
007_0167_b_11L然後 一向攝散 住於正念也 故知
007_0167_b_12L過三七日等兩句 當在懺悔之下 下
007_0167_b_13L三觀中 一一云 非彼所聞 一切境
007_0167_b_14L界 終不可取 則知此所謂善境界
007_0167_b_15L即下所謂一切境界也 威德章三觀
007_0167_b_16L中 一一結云 內發輕安 此所謂得
007_0167_b_17L心輕安 即彼所謂內發輕安也 所謂
007_0167_b_18L輕安 即善境界也 非別有所現也
007_0167_b_19L彼云便能內發寂滅輕安 聯云妙覺
007_0167_b_20L隨順寂滅境界 寂滅境界 即善境
007_0167_b_21L界也 若經夏首等者 期限未滿 則
007_0167_b_22L雖夏首已臨 不應入衆結夏 但至
007_0167_b_23L安居日 各穪其名 波陳情悰 依實
007_0167_b_24L表白 旣以圓覺 爲我伽藍 則隨我

007_0167_c_01L所徃 皆是道場 何必繫於徒衆然後
007_0167_c_02L以爲安居哉 又圓覺體寬 恢恢無外
007_0167_c_03L乾坤猶不攝 宇宙豈能該 則南北東
007_0167_c_04L西 皆是道場 通途通衢 何徃不可
007_0167_c_05L是名菩薩 示現安居 期限若滿 則
007_0167_c_06L雖夏限未終 隨從無礙

007_0167_c_07L
善男子 若彼末世 修行衆生 求菩薩
007_0167_c_08L道 入三期者 非彼所聞 一切境界 終
007_0167_c_09L不可取

007_0167_c_10L
謂入三期者 如我所敎 先三七日
007_0167_c_11L禮佛懺悔 過三七日 一向攝念 則
007_0167_c_12L遇善境界 得心輕安 非彼所聞 一
007_0167_c_13L切境界 終不可取 即知入三期者
007_0167_c_14L與非彼所聞兩句之間 含如上許多
007_0167_c_15L意也 此則摠標 下乃別列也

007_0167_c_16L
善男子 若諸衆生 修奢摩他 先取至
007_0167_c_17L靜 不起思念 靜極便覺 如是初靜 從
007_0167_c_18L於一身 至一世界 覺亦如是 善男子
007_0167_c_19L若覺遍滿一世界者 一世界中 有一衆
007_0167_c_20L生 起一念者 皆悉能知 百千世界 亦
007_0167_c_21L復如是 非彼所聞 一切境界 終不可
007_0167_c_22L

007_0167_c_23L
功夫始終不離靜淨二字 靜極便淨
007_0167_c_24L淨極光通達 所謂覺者 離念之智也

007_0168_a_01L即所謂光也 智如明鏡 念如塵垢
007_0168_a_02L鏡若有垢 雖近不現 鏡若無垢 遠
007_0168_a_03L近皆現 智不離念 觸事面墻 智若
007_0168_a_04L離念 萬法俱照 身爲智影 國土亦
007_0168_a_05L然 智淨影明事事無礙故也 靜觀之
007_0168_a_06L用 在於內發寂靜輕安 若非是境
007_0168_a_07L即不應取

007_0168_a_08L
善男子 若諸衆生 修三摩鉢提 先當
007_0168_a_09L憶想十方如來 十方世界一切菩薩 依
007_0168_a_10L種種門 漸次修行 勤苦三昧 廣發大
007_0168_a_11L願 自熏成種 非彼所聞 一切境界 終
007_0168_a_12L不可取

007_0168_a_13L
種種門 則自行化他 種種行門也
007_0168_a_14L勤苦三昧 依二利行 勤修苦倒 所
007_0168_a_15L得三昧也 修幻觀者 當念佛菩薩如
007_0168_a_16L是修行所得三昧 作是願言 我亦如
007_0168_a_17L彼修習 以成三昧 如是作念 自熏
007_0168_a_18L成種 幻觀之用 在於內發大悲輕安
007_0168_a_19L若非是境 即不應取

007_0168_a_20L
善男子 若諸衆生 修於禪那 先取數
007_0168_a_21L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 分齊頭數 如
007_0168_a_22L是周徧 四威儀中 分別念數 無不了
007_0168_a_23L知 漸次增進 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
007_0168_a_24L之雨 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非彼所聞

007_0168_b_01L一切境界 終不可取

007_0168_b_02L
心本圓明 光透法界 爲想所礙 不
007_0168_b_03L得其用 雖修靜觀 靜想猶存 雖修
007_0168_b_04L幻觀 幻亦未忘 須依寂觀 以滅其
007_0168_b_05L想 如日中天 無幽不燭 無遠不照
007_0168_b_06L又如明主 旣治賊徒 又知賊主窩盤
007_0168_b_07L之處 令不得隱 則更無興謀作亂之
007_0168_b_08L期 反爲忠臣 而爲左右 國方淸泰
007_0168_b_09L永無憂慮 中外遠近 皆屬一人 所
007_0168_b_10L有諸事 君所共知 寂觀亦然 修習
007_0168_b_11L功成 觀智分明 根身器界 通爲智
007_0168_b_12L境 麤細念相 無不了知 差別萬法
007_0168_b_13L皆悉得知 寂觀之用 在於內發寂滅
007_0168_b_14L輕安 若非是境 即不應取

007_0168_b_15L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007_0168_b_16L
前之三觀 已是分明 此中所明 益
007_0168_b_17L明於前 曲爲中下故也 盖愚人聽命
007_0168_b_18L詳說乃解 不然則不能解也

007_0168_b_19L
若諸衆生 徧修三種 勤行精進 即名
007_0168_b_20L如來 出現于世

007_0168_b_21L
三觀備修 則成種智 萬德體具 名
007_0168_b_22L爲佛出

007_0168_b_23L
若後末世 鈍根衆生 心欲求道 不得
007_0168_b_24L成就 由昔業障 當勤懺悔 常起希望

007_0168_c_01L先斷憎愛 嫉妬謟曲 求勝上心 三種
007_0168_c_02L淨觀 隨學一事 此觀不得 復習彼觀
007_0168_c_03L心不放捨 漸次求證

007_0168_c_04L
鈍根不勤 功不得成 先須懺罪斷
007_0168_c_05L障 後乃隨力互習 精進無怠 以求
007_0168_c_06L證入

007_0168_c_07L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007_0168_c_08L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

007_0168_c_09L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養 經於三七日

007_0168_c_10L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007_0168_c_11L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007_0168_c_12L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007_0168_c_13L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007_0168_c_14L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007_0168_c_15L
志有定向 事方得就故 勸令立期
007_0168_c_16L懺業思修 懺業業盡 思修情絕 即
007_0168_c_17L於觀觀 各得輕安 如彼威德章中所
007_0168_c_18L聞 苟不如然 則不可取 三種輕安
007_0168_c_19L是佛境界 苟能親造如是境界 則障
007_0168_c_20L無不盡 德無不現故 名佛出 人人
007_0168_c_21L本分 固同佛境 乃因業障 不能得
007_0168_c_22L齊 障山若倒 佛境便現 佛於三觀
007_0168_c_23L爲上中下根 開別徧互修 其洪慈普
007_0168_c_24L濟 曲成無遺 於斯可見

007_0169_a_01L賢善首章第十二

007_0169_a_02L
天資不凡而力能勝任爲賢 決擇是
007_0169_a_03L非而摧邪現正爲善 所謂賢善首者
007_0169_a_04L已成法器而堪任大法 已得正眼而
007_0169_a_05L降魔轉法 作衆善元首 爲羣賢所先
007_0169_a_06L之謂也 承圓覺而發問者 何也 從
007_0169_a_07L文殊至於圓覺 次第發揚 法義已周
007_0169_a_08L正宗已終 堪傳爲後軌 開生物解故
007_0169_a_09L請安其名 流傳通泰 此賢善之所以
007_0169_a_10L爲賢善之首也 其所以承圓覺而發
007_0169_a_11L問者以此 善首之承圓覺而發問 猶
007_0169_a_12L普賢之繼文殊而發起也 文殊與圓
007_0169_a_13L覺同位 普賢與善首 又同德也 旣
007_0169_a_14L同位而同德故 其始終發揚如此 文
007_0169_a_15L殊之於華嚴 旣能發信 又當證位
007_0169_a_16L普賢之於圓覺 旣當依悟起修 於彼
007_0169_a_17L亦當果後常行 今圓覺之當於極證
007_0169_a_18L善首之後於圓覺 亦復然也 夫一經
007_0169_a_19L始末 主伴同會 別爲序分 悟修證
007_0169_a_20L化 通爲正宗 今此一章 別爲流通
007_0169_a_21L到此則一經之體備矣 諸佛能事畢
007_0169_a_22L矣 頌曰

007_0169_a_23L依名奉敎復修行 隨分宣揚刮衆盲

007_0169_a_24L熏種多生當證果 天神所以衛爲營

007_0169_b_01L
於是賢善首菩薩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007_0169_b_02L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而白
007_0169_b_03L佛言 大悲世尊 廣爲我等 及末世衆
007_0169_b_04L生 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世尊 此大乘
007_0169_b_05L敎 名字何等 云何奉持 衆生修習 得
007_0169_b_06L何功德 云何使我 護持經人 流布此
007_0169_b_07L敎 至於何地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
007_0169_b_08L是三請 終而復始

007_0169_b_09L
開悟 當作開示 旣云廣爲而云開悟
007_0169_b_10L文未便故 自經初至此 其所開示
007_0169_b_11L皆如來因地之法行 果上親證之境
007_0169_b_12L界 秘藏所蘊之德用 曾所未聞之法
007_0169_b_13L門 非智知識識之境界故 名不思
007_0169_b_14L

007_0169_b_15L
爾時世尊 告賢善首菩薩言 善哉善哉
007_0169_b_16L善男子 汝等 乃能爲諸菩薩 及末世
007_0169_b_17L衆生 問於如來 如是經敎功德名字
007_0169_b_18L汝今諦聽 當爲汝說 時賢善首菩薩
007_0169_b_19L奉敎歡喜 及諸大衆 默然而聽

007_0169_b_20L
安名顯德 致令奉持 轉轉流通 是
007_0169_b_21L佛本懷故 讚而許說也

007_0169_b_22L
善男子 是經 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
007_0169_b_23L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十方菩薩之所
007_0169_b_24L歸依 十二部經淸淨眼目 是經 名大

007_0169_c_01L方廣圓覺陁羅尼 亦名修多羅了義 亦
007_0169_c_02L名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亦
007_0169_c_03L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汝當奉持 善男子
007_0169_c_04L是經 唯顯如來境界 唯佛如來 能盡
007_0169_c_05L宣說 若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依此修
007_0169_c_06L行 漸次增進 至於佛地 善男子 是經
007_0169_c_07L名爲頓敎大乘 頓機衆生 從此開悟
007_0169_c_08L亦攝漸修 一切羣品 譬如大海 不讓
007_0169_c_09L小流 乃至蚊蝱 及阿修羅 飮其水者
007_0169_c_10L皆得充滿 善男子 假使有人 純以七
007_0169_c_11L寶 積滿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不
007_0169_c_12L如有人 聞此經名 及一句義 善男子
007_0169_c_13L假使有人 敎百恒河沙衆生 得阿羅漢
007_0169_c_14L果 不如有人 宣說此經 分別半偈 善
007_0169_c_15L男子 若復有人 聞此經名 信心不惑
007_0169_c_16L當知是人 非於一佛二佛 種諸福慧
007_0169_c_17L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
007_0169_c_18L聞此經敎 汝善男子 當護末世 是修
007_0169_c_19L行者 無令惡魔 及諸外道 惱其身心
007_0169_c_20L令生退屈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
007_0169_c_21L說偈言 賢善首當知 是經諸佛說 如
007_0169_c_22L來善護持 十二部眼目 名爲大方廣圓
007_0169_c_23L覺陁羅尼 現如來境界 依此脩行者
007_0169_c_24L增進至佛地 如海納百川 飮者皆充滿

007_0170_a_01L假使施七寶 積滿三千界 不如聞此經
007_0170_a_02L若化河沙衆 皆得阿羅漢 不如宣半偈
007_0170_a_03L汝等於來世 護是宣持者 無令生退屈
007_0170_a_04L爾時會中 有火首金剛 摧碎金剛 尼
007_0170_a_05L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 并其眷屬 即從
007_0170_a_06L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而白佛言
007_0170_a_07L世尊 若後末世一切衆生 有能持此決
007_0170_a_08L定大乘 我當守護 如護眼目 乃至道
007_0170_a_09L塲所修行處 我等金剛 自領徒衆 晨
007_0170_a_10L夕守護 令不退轉 其家乃至永無灾障
007_0170_a_11L疫病銷滅 財寶豐足 常不乏少 爾時
007_0170_a_12L大梵王 二十八天王 并須彌山王 護
007_0170_a_13L國天王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
007_0170_a_14L三帀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亦守護是持
007_0170_a_15L經者 常令安隱 心不退轉 爾時 有大
007_0170_a_16L力鬼王 名吉槃茶 與十萬鬼王 即從
007_0170_a_17L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而白佛言
007_0170_a_18L我亦守護是持經人 朝夕侍衛 令不退
007_0170_a_19L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若有鬼神 侵
007_0170_a_20L其境界 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
007_0170_a_21L已 一切菩薩 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及
007_0170_a_22L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 皆
007_0170_a_23L大歡喜 信受奉行

007_0170_a_24L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卷1)2)

007_0170_b_01L
天順八年甲申歲朝鮮國刊經都監奉敎彫
007_0170_b_02L

007_0170_b_03L
嘉善大夫仁壽府尹 臣姜希顔書

007_0170_b_04L
3)隆慶四年庚午歲 五月 日 全羅道無等
007_0170_b_05L山安心寺重刊

007_0170_b_06L「大方…卷下」十三字無有{丙}「下」下有「終」
007_0170_b_07L{甲}{乙}
甲本刊記如下「晋陽河靖一施貲印此
007_0170_b_08L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百本 庸祝長姊氏 淸
007_0170_b_09L信女尙宮甲申生 淨德慧六十歲壽 以此印經 勝
007_0170_b_10L緣功德 現享福樂 壽考无疆 當生安養上品蓮
007_0170_b_11L臺 見佛聞法 即證無生 普與羣品 同圓種智之
007_0170_b_12L大願 光緖癸未季春 楊州天磨山奉印寺浮圖庵
007_0170_b_13L住持 釋幻翁喚眞謹識」

007_0170_b_14L乙本刊記如下 「施貲刻此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
007_0170_b_15L義經 奉祝主上殿下壬子生李氏 王妃殿下辛亥
007_0170_b_16L生閔氏 世子邸下甲成生李氏 嬪宮邸下甲戌生
007_0170_b_17L閔氏 恭願仗此勝緣功德 惟福惟壽 同天同地
007_0170_b_18L王道遐昌 后德日新 庶民咸寧 萬方歸化 日升
007_0170_b_19L月恒 海晏河淸 淸信女甲午生鄭氏廣度華 施貲
007_0170_b_20L刻經 伏爲先考庚申生鄭春孫 母親淸信女甲子
007_0170_b_21L生金氏性德心 乾命丙申生鄭昌祿 乾命癸未生
007_0170_b_22L李義燁 證明釋耘禪堂 以此刊經流通功德 現
007_0170_b_23L享康安 來生淸泰 見佛聞法 同圓種智 多生爺
007_0170_b_24L孃 曁法界羣品共階九蓮 究竟成就阿耨菩提
007_0170_b_25L光緖八年壬牛 八月 日 甘露社識」
    1. 1)「說誼」二字 編者補入。
    2. 1)「彳+(作-亻)」作「作」{甲}{乙}{丙}。
    3. 1)「也」無有{甲}{乙}{丙}。
    4. 1)「瞙」作「膜」{甲}{乙}{丙}。
    5. 1)「大方…卷下」十三字無有{丙}。
    6. 2)「下」下有「終」{甲}{乙}。
    7. 3)甲本刊記如下「晋陽河靖一施貲印此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百本 庸祝長姊氏 淸信女尙宮甲申生 淨德慧六十歲壽 以此印經 勝緣功德 現享福樂 壽考无疆 當生安養上品蓮臺 見佛聞法 即證無生 普與羣品 同圓種智之大願 光緖癸未季春 楊州天磨山奉印寺浮圖庵住持 釋幻翁喚眞謹識」。
      乙本刊記如下 「施貲刻此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奉祝主上殿下壬子生李氏 王妃殿下辛亥生閔氏 世子邸下甲成生李氏 嬪宮邸下甲戌生閔氏 恭願仗此勝緣功德 惟福惟壽 同天同地王道遐昌 后德日新 庶民咸寧 萬方歸化 日升月恒 海晏河淸 淸信女甲午生鄭氏廣度華 施貲刻經 伏爲先考庚申生鄭春孫 母親淸信女甲子生金氏性德心 乾命丙申生鄭昌祿 乾命癸未生李義燁 證明釋耘禪堂 以此刊經流通功德 現享康安 來生淸泰 見佛聞法 同圓種智 多生爺孃 曁法界羣品共階九蓮 究竟成就阿耨菩提光緖八年壬牛 八月 日 甘露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