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삼가귀감(三家龜鑑) / 三家龜鑑卷上

ABC_BJ_H0136_T_001

007_0616_a_01L[三家龜鑑]

007_0616_a_02L1)三家龜鑑卷上

007_0616_a_03L

007_0616_a_04L2)淸虛 休靜撰

007_0616_a_05L儒敎

007_0616_a_06L
孔子曰 天何言哉 董仲舒曰 道之大
007_0616_a_07L原出於天 蔡沉曰 天者嚴其心之所自
007_0616_a_08L出 此即周茂叔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007_0616_a_09L
書傳序曰 精一執中 堯舜禹相傳之心
007_0616_a_10L法也 建中建極 3)啇湯周武相傳之心
007_0616_a_11L法也 曰德 曰仁 曰敬 曰誠 言雖殊
007_0616_a_12L而理則一 無非所以明此心之4)妙也
007_0616_a_13L5)▩▩之德 其盛矣乎

007_0616_a_14L
中庸性道敎三句 亦名異而實同 體用
007_0616_a_15L備焉 此乃孔孟傳授心法

007_0616_a_16L
道由性而出 言道而不言性 則人不知
007_0616_a_17L道之本原 道由敎而明 言道而不言敎
007_0616_a_18L則人不知道之功用 故道之一字 包性
007_0616_a_19L包敎 推其本原 必歸之天命 大學之
007_0616_a_20L三綱八目 亦不外乎是也

007_0616_a_21L
周易先言道而後言性 此道字 是統體
007_0616_a_22L一太極 子思先言性而後言道 此道字
007_0616_a_23L各具一太極

007_0616_a_24L
世之言道者 高則入於荒唐 卑則滯於

007_0616_b_01L形氣 今言道字非他 循性之謂也

007_0616_b_02L
戒懼是保守天理 幾未動之敬也 愼獨
007_0616_b_03L6)撿防人欲 幾已動之敬也 故君子
007_0616_b_04L之心 常存敬畏

007_0616_b_05L
謹獨一念已發時工夫 戒懼一念未發
007_0616_b_06L前工夫 然纔知未發 便是已發 即不
007_0616_b_07L中 中則天地萬物爲一體

007_0616_b_08L
幽則有鬼神 明則有日月 此亦謹獨一
007_0616_b_09L

007_0616_b_10L
涵養靜工夫 一箇主宰嚴肅也 省察動
007_0616_b_11L工夫 情念纔發覺治也 故曰精以察之
007_0616_b_12L一以守之 即所謂顧諟天之明7)

007_0616_b_13L
大丈夫心事 當如靑天白日 使人得而
007_0616_b_14L見之

007_0616_b_15L
奢侈華麗 人之大惡 淳朴質直 人之
007_0616_b_16L大德

007_0616_b_17L
古賢時然後言 人不厭其言 樂然後笑
007_0616_b_18L人不厭其笑 義然後取 人不厭其取

007_0616_b_19L
君子行有不得 皆反諸己 而無責人之
007_0616_b_20L心 心常洒落 常人纔不得於天 即怨
007_0616_b_21L天 纔不合於人 即尤人 心常不寧 忿
007_0616_b_22L懥勞擾

007_0616_b_23L
人爲外物所動者 只是淺

007_0616_b_24L
人有才而露 亦是淺深則不露

007_0616_c_01L
識量大則毁譽欣慼 不足以動其心

007_0616_c_02L
聖人之心 應物即休 元不少動

007_0616_c_03L心誠色溫 氣和辭婉 必能動人

007_0616_c_04L
惟正可以服人 故寧可正而不足 不
007_0616_c_05L可邪而有餘 正其義 不謀其利 明其
007_0616_c_06L道 不計其功

007_0616_c_07L
一行有失 百行難補 故防末在本

007_0616_c_08L{底}刊年未詳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甲}昭和三
007_0616_c_09L年 朝鮮佛敎中央敎務院發行鉛印本甲本卷
007_0616_c_10L頭有「西山眞影ㆍ自賛ㆍ禪家龜鑑序」
板本無
007_0616_c_11L有撰者名 然此書佛敎篇(卷下)之內容 多同與
007_0616_c_12L西山之禪家龜鑑 故編者屬諸西山之著
「啇」
007_0616_c_13L作「商」{甲}
「妙」作「玅」{甲}▩▩作「吁心」
007_0616_c_14L{甲}
「撿」作「檢」{甲} 「命」下有下文「心一放
007_0616_c_15L即悠悠蕩蕩 無所歸着 心必操 意必誠 言必謹
007_0616_c_16L動必愼 內外交修之道 一念之善 慶雲景星 一
007_0616_c_17L念之惡 烈風暴雨 堯舜桀紂 在此一句 然心之
007_0616_c_18L虛靈知覺 一而已矣 渾厚包涵從容 是廣大之
007_0616_c_19L氣象 促迫偏窄輕躁 非有德之氣象 省欲則心
007_0616_c_20L靜 心靜則事自簡 少言沈默最玅 知道則言自
007_0616_c_21L簡 謹言乃爲學第一工夫 言不謹而能存心者鮮
007_0616_c_22L矣 多言 最使人心流蕩 而氣亦損 夢寐 精神
007_0616_c_23L亦不安 纔舒放 即當收歛 纔言語 便思簡默
007_0616_c_24L必使一念不妄起 一言不妄發 庶乎寡過 聞人
007_0616_c_25L過失 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聞而口不可言 是非
007_0616_c_26L終日有 不聽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007_0616_c_27L待左右 當嚴而惠 左右之言 不可輕信 必審其
007_0616_c_28L實 親愛之言 亦不可偏聽 若聽一面說 便見相
007_0616_c_29L離別 輕言輕動之人 不可與深計 易喜易怒者
007_0616_c_30L亦然 欲人無聞 莫若勿言 欲人無知 莫若勿
007_0616_c_31L爲」{甲}

007_0617_a_01L
人多於快意之事 忘却道

007_0617_a_02L
爲政通下情爲急 處事尤宜心平氣和

007_0617_a_03L
事最不可輕忽 雖至微至易者 皆當以
007_0617_a_04L愼重處之

007_0617_a_05L
見人善 尋己善 見人惡 尋己惡 從也
007_0617_a_06L改也 俱爲我師

007_0617_a_07L
結朋須勝己 似我不如無 毁吾者師
007_0617_a_08L譽吾者賊

007_0617_a_09L
非莫非於飾非 過莫過於文過

007_0617_a_10L
以德報寃 以善報惡 人若唾面 不拭
007_0617_a_11L自乾

007_0617_a_12L
覺人詐而不形於言 有餘味

007_0617_a_13L
即人言可以見所養之淺深

007_0617_a_14L
知足者 貧賤亦樂 不知足者 富貴亦
007_0617_a_15L

007_0617_a_16L
知安則榮 知足則富

007_0617_a_17L
人無百歲人 枉作千年計

007_0617_a_18L
大厦千間 夜臥八尺 良田萬頃 日食
007_0617_a_19L二升

007_0617_a_20L
人皆愛珠玉 我愛賢師友

007_0617_a_21L
黃金1)千兩未爲貴 得人一語勝千金

007_0617_a_22L
有名不用鐫頑石 路上行人口是碑

007_0617_a_23L
平生不作皺眉事 世上應無切齒人

007_0617_a_24L
貧㞐閙市無相識 富住深山有遠親

007_0617_b_01L
凡事留人情 後來好相見 若要人重我
007_0617_b_02L無過我重人

007_0617_b_03L
有客來相訪 如何是治生 恒存方寸地
007_0617_b_04L留與子孫耕

007_0617_b_05L
爲子死孝 爲臣死忠 人無忠孝之心
007_0617_b_06L其餘不足觀也

007_0617_b_07L
心統性情 君子存心 恒若鑑空衡平
007_0617_b_08L與天地合其德

007_0617_b_09L
於戱三月忘味 終日如愚 此聖賢忘內
007_0617_b_10L之樂也 不貴黃屋 不賤陋巷 此聖賢
007_0617_b_11L忘外之樂也 然則聖賢之樂 不在內外
007_0617_b_12L當在何處

007_0617_b_13L
古之詩人 觀鳶魚而知道之費隱 聖人
007_0617_b_14L觀川流而知道之不息 今之學者 其可
007_0617_b_15L不盡心乎

007_0617_b_16L
文王之詩 無聲無臭之天 子思子亦引
007_0617_b_17L之 以結中庸之義 吁 即吾渾然未發
007_0617_b_18L之中也 此周茂叔所謂太極本無極也

007_0617_b_19L「千」作「萬」{甲}
    1. 1){底}刊年未詳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甲}昭和三年 朝鮮佛敎中央敎務院發行鉛印本。甲本卷頭有「西山眞影ㆍ自賛ㆍ禪家龜鑑序」。
    2. 2)板本無有撰者名 然此書佛敎篇(卷下)之內容 多同與西山之禪家龜鑑 故編者屬諸西山之著。
    3. 3)「啇」作「商」{甲}。
    4. 4)「妙」作「玅」{甲}。
    5. 5)▩▩作「吁心」{甲}。
    6. 6)「撿」作「檢」{甲} 。
    7. 7)「命」下有下文「心一放即悠悠蕩蕩 無所歸着 心必操 意必誠 言必謹 動必愼 內外交修之道 一念之善 慶雲景星 一念之惡 烈風暴雨 堯舜桀紂 在此一句 然心之虛靈知覺 一而已矣 渾厚包涵從容 是廣大之氣象 促迫偏窄輕躁 非有德之氣象 省欲則心靜 心靜則事自簡 少言沈默最玅 知道則言自簡 謹言乃爲學第一工夫 言不謹而能存心者鮮矣 多言 最使人心流蕩 而氣亦損 夢寐 精神亦不安 纔舒放 即當收歛 纔言語 便思簡默必使一念不妄起 一言不妄發 庶乎寡過 聞人過失 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聞而口不可言 是非終日有 不聽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待左右 當嚴而惠 左右之言 不可輕信 必審其實 親愛之言 亦不可偏聽 若聽一面說 便見相離別 輕言輕動之人 不可與深計 易喜易怒者亦然 欲人無聞 莫若勿言 欲人無知 莫若勿爲」{甲}。
    8. 1)「千」作「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