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선교석(禪敎釋) / 禪敎釋

ABC_BJ_H0140_T_001

007_0654_b_01L[禪敎釋]

007_0654_b_02L1)禪敎釋

007_0654_b_03L

007_0654_b_04L2)淸虛 休靜撰

007_0654_b_05L
淸虗病老 在西山金仙臺 一日行珠
007_0654_b_06L惟政寶晶三德士 持金剛五家解 問
007_0654_b_07L曰般若敎中亦有禪旨 以般若爲宗
007_0654_b_08L可乎 病老引古答曰 只聞世尊以正
007_0654_b_09L法眼藏 付囑摩訶迦葉 不聞以金剛
007_0654_b_10L般若 付囑摩訶迦葉也 大抵百草頭
007_0654_b_11L上 有活底祖師意 至於鸎燕 常談
007_0654_b_12L實相法 況我金剛一句乎 不著文字
007_0654_b_13L則可讀一卷3)徑也 然洗佛光明 非
007_0654_b_14L其機 莫能窺 今日爲君禪敎二途
007_0654_b_15L對辨而釋 其釋也 乃古也 非今也

007_0654_b_16L
世尊未離兜率 已降王宮 未出母胎
007_0654_b_17L度人已畢 此禪門最初句也 古德頌云
007_0654_b_18L釋迦不出世 四十九年說 達摩不西來
007_0654_b_19L少林有妙訣 是此意也華嚴十種訣

007_0654_b_20L
世尊從兜率降王宮 住胎出胎 出家成
007_0654_b_21L道 降魔轉法 至於入涅槃 此禪門末
007_0654_b_22L後句也 有云如月在天 影含衆水 時
007_0654_b_23L無礙處無碍 始終一貫 則末後句亦是
007_0654_b_24L最初句 最初句亦是末後句 然我禪門

007_0654_c_01L中 本無如是啇量 1)商量則識法者懼
007_0654_c_02L拈頌說誼

007_0654_c_03L
世尊初入摩耶胎 直與三十三人 揔授
007_0654_c_04L玄記云 吾有正法眼藏 密付於汝 各
007_0654_c_05L傳一人 勿令斷絕 頌曰摩耶肚裏堂
007_0654_c_06L法界體一如 () 三諸祖師 同時密授記
007_0654_c_07L般若多羅付法傳

007_0654_c_08L
世尊在雪山六年 因星悟道 旣知是法
007_0654_c_09L之未臻極 遊行數十月 歲在壬午 特
007_0654_c_10L尋訪于眞歸祖師 始傳得玄極之旨 是
007_0654_c_11L乃敎外別傳之源也 梵日國師集

007_0654_c_12L
世尊在靈山法會上 爲迦葉分半座 擧
007_0654_c_13L花枝 示雙趺 對衆密付 文殊普賢
007_0654_c_14L八萬菩薩衆海 罔知迦葉入處 是乃敎
007_0654_c_15L外別傳之派也 梵王決疑經及宗道者傳

007_0654_c_16L
訣曰 自迦葉阿難二尊者 至六祖慧
007_0654_c_17L{底}萬曆丙戌移于全羅道光州無等山氷鉢庵書
007_0654_c_18L跋本(全南潭陽龍華寺所藏) {甲}崇禎六年朔寧
007_0654_c_19L龍腹寺留板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禪家龜鑑合
007_0654_c_20L綴) {乙}康熙九年梁山鷲栖山通度寺開刊本(東
007_0654_c_21L國大學校所藏) {丙}崇禎十五年全羅道海南地崑
007_0654_c_22L崙山大興寺開刊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卷末有禪
007_0654_c_23L敎訣) {丁}刊年未詳本(서울大學校所藏 奇巖集
007_0654_c_24L合綴) {戊}刊年末詳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己}刊
007_0654_c_25L年未詳妙香藏版淸虛堂集卷四所載之本文(東
007_0654_c_26L國大學校所藏)
撰者名 依淸虛碑銘 編者
007_0654_c_27L補入
「徑」作「經」{乙}{己}
007_0654_c_28L「商」作「啇」{乙}

007_0655_a_01L能大師 所謂 () 三也 此敎外別傳之
007_0655_a_02L旨 逈出靑霄之外 非徒五敎學者難
007_0655_a_03L信 亦乃當宗下根 茫然不識

007_0655_a_04L
問迦葉阿難 位在聲聞 豈堪敎外別傳
007_0655_a_05L之旨乎

007_0655_a_06L
荅迦葉阿難 應化大聖 百千三昧 無
007_0655_a_07L量功德 與如來不異 況已授密記者耶
007_0655_a_08L正宗記

007_0655_a_09L
世尊偈云 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
007_0655_a_10L於是二中間 未曾說一字 此固敎外別
007_0655_a_11L傳之謂也 智度論

007_0655_a_12L
諸佛說弓 諸祖說弦 敎家無碍之法
007_0655_a_13L方歸一味 拂此一味之跡 方現禪家
007_0655_a_14L1)一心 故云無盡性海合一味 一味相
007_0655_a_15L沉是我禪 順正錄及眞正錄

007_0655_a_16L
問圓敎中性海 則自體雖不可思不可
007_0655_a_17L說 始修法界之因 終證法界之果 若
007_0655_a_18L海印則自是證體 離因離果 與禪門正
007_0655_a_19L宗心印 可和會否

007_0655_a_20L
荅相似而不相似也 華嚴雖明無盡法
007_0655_a_21L界 坐在因果域內 證之者 須經見聞
007_0655_a_22L生 解行生然後 證入 故未透義路之
007_0655_a_23L窠臼 亦未脫十種之病源 豈比別傳禪
007_0655_a_24L旨耶 海印者雖離因離果 自從因果處

007_0655_b_01L歸亡因果處 有2)因者始迹 有果者終
007_0655_b_02L迹也 3)禪門密傳之旨 本無法界之因
007_0655_b_03L更無亡因 本無法界之果 更無亡果
007_0655_b_04L本無因故 無萬行之路 本無果故 無
007_0655_b_05L證果之門 況學者所叅活頭 沒語路
007_0655_b_06L沒義路 沒滋味 不滯十種病 不渉全
007_0655_b_07L提見 亦不渉破病解 忽然噴地一發
007_0655_b_08L則自然洞明一心法界 亦洞明不思議
007_0655_b_09L境界 所謂一聞千悟得大㹅持者也 況
007_0655_b_10L宗師所示手段 據法離言 殺活臨時
007_0655_b_11L或作靑天霹靂 或起平地干戈 劔刃上
007_0655_b_12L能撲人 電光中能穿鍼 雖上根大智
007_0655_b_13L不容思議於其間也

007_0655_b_14L
問頓敎中 一切法離心緣相 離名字相
007_0655_b_15L一念不生 證時亦無能入者 可與禪門
007_0655_b_16L密旨合否

007_0655_b_17L
荅相似而不相似也 頓敎一念不生 泯
007_0655_b_18L絕無寄故 坐在死句坑中 然若不洞明
007_0655_b_19L一念不生之解 則無以攝此行也 圓覺
007_0655_b_20L云 得法界淨者 即被淨解 爲自障碍
007_0655_b_21L此之謂也 若論所證眞如 則必有能證
007_0655_b_22L智體 若有不生妄念 則必有所生正念
007_0655_b_23L又有從信而至佛地之迹也 禪門密旨
007_0655_b_24L則本無一念 不生何念 念旣本無 信

007_0655_c_01L位何立 信位不立 佛地何有 雖說最
007_0655_c_02L上乘 本無最上乘 況學者 所叅活句
007_0655_c_03L如一團火 近之則燎却面門 無佛法措
007_0655_c_04L著之處 只有大疑 如烈焰亘天 忽若
007_0655_c_05L打破漆桶 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 不求
007_0655_c_06L而圓得也 然則雖證理成佛 只得素法
007_0655_c_07L身者 可與同論耶 故云祖師傳心處
007_0655_c_08L如鳥飛空 永無蹤4)迹也 華嚴疏云 圓
007_0655_c_09L頓之上 別有一 宗 此禪門之謂也 竪禪
007_0655_c_10L章及決疑論

007_0655_c_11L
訣曰 圓敎有無碍緣起之解 頓敎有
007_0655_c_12L離名絕相之解 禪門無摸 (扌+索) 沒巴鼻

007_0655_c_13L
問楞伽經性宗之法 達摩帶來 要證據
007_0655_c_14L心地法門 故歷世分付云云 可乎

007_0655_c_15L
答此亦不可也 佛爲大慧菩薩 大海隔
007_0655_c_16L絕處 談佛性義 意欲激發二乘 捨小
007_0655_c_17L慕大而已 止可在方等部中 安可證據
007_0655_c_18L禪門耶 引古辨今錄

007_0655_c_19L
重峰祖師云 達摩初來 以正法眼藏
007_0655_c_20L密付慧可 只觀僧那禪師可師
傍傳
執筏堅
007_0655_c_21L固 不得祖師正法 將恐以愚惑情 破
007_0655_c_22L「一心」右側行間有「一味」二字{乙}「因」作
007_0655_c_23L「仁」{乙}
「禪門」右側行間有「更無」二字{乙}
007_0655_c_24L「迹」作「跡」{己}

007_0656_a_01L滅正法 故假設方便云 楞伽經四卷
007_0656_a_02L是我心要 付慧可兼傳之 然則祖門傳
007_0656_a_03L1)棱伽者 爲僧那止啼之黃葉耳 海東七
007_0656_a_04L代錄

007_0656_a_05L
問般若經云 諸佛從此經出 故稱般若
007_0656_a_06L爲佛母 然則以般若 爲宗可乎

007_0656_a_07L
答亦不可也 般若此飜智慧 若是智慧
007_0656_a_08L則舍利弗爲宗主也 般若已前所說法
007_0656_a_09L皆爲戱論 故經云 蠲除戱論之糞也
007_0656_a_10L是故當知 般若是聲聞 䑛痔破癕之良
007_0656_a_11L藥耳 安可謂禪門之宗主也 鑑昭錄

007_0656_a_12L
聖住和尙 2)常扣楞伽經 知非便捨 入
007_0656_a_13L唐傳禪法

007_0656_a_14L
道允和尙 常究華嚴經 一日乃曰 圓
007_0656_a_15L頓之旨 豈恕印之法 即捨之 亦入唐
007_0656_a_16L傳祖印 七代錄

007_0656_a_17L
訣曰 周金剛之擧火 亮西山之氷釋
007_0656_a_18L孚大原之聞鼓角 海越州之得寶藏
007_0656_a_19L至於靈默之回頭 良遂之稱名 凡以
007_0656_a_20L此也

007_0656_a_21L
新羅文聖大王 問無染國師曰 禪敎高
007_0656_a_22L下 爲寡人辨釋

007_0656_a_23L
答百僚阿衡 各3)能其職 帝王拱默廟
007_0656_a_24L堂之上 萬姓以安 王聞之大悅 無染國

007_0656_b_01L師別集

007_0656_b_02L
講華嚴座主 問螺磎國師曰 敎之三種
007_0656_b_03L根機 與禪之別傳一機 請爲我辨釋

007_0656_b_04L
答世尊向生死海中 張三種網 摝人天
007_0656_b_05L魚 豈將三網 所摝之魚 比況雲外注
007_0656_b_06L甘露之神龍耶 螺磎別集

007_0656_b_07L
訣曰 禪門正傳之機 一似三網之上
007_0656_b_08L雲外神龍 一似百僚之上 廟堂天子
007_0656_b_09L其尊其貴 不辨可知

007_0656_b_10L
於是敎學者五六輩 憤然作色 問淸虗
007_0656_b_11L曰 禪家發言 越分過度 無乃有其眼
007_0656_b_12L而無其足乎

007_0656_b_13L
淸虗正色而對曰 禪家具眼具足 寧可
007_0656_b_14L永刦沉淪生死 不慕諸聖解脫者 禪家
007_0656_b_15L之眼也 不見他人非 常自見己過者
007_0656_b_16L禪家之足也 於戱 世降聖遠 魔强法
007_0656_b_17L弱 視正法如土塊 我之此語 政如持
007_0656_b_18L4)盃水 救5)與火也 五祖和尙云 守我本
007_0656_b_19L心 勝念十方諸佛 因指天詛盟曰 若
007_0656_b_20L我誑汝 我被世世虎狼所食 學者到此
007_0656_b_21L若不生悲感 可謂與本石無異也

007_0656_b_22L
故古德云 重敎輕心 雖歷多刦 盡作
007_0656_b_23L天魔外道

007_0656_b_24L
6)禪敎釋終

007_0656_c_01L
7)此卷惟政行珠寶晶三德士 欣受禮謝
007_0656_c_02L即通8)于禪敎兩堂 一日禪敎數五十學者
007_0656_c_03L俱會 一席敎者曰㝎慧等學 明見佛性
007_0656_c_04L此理如何 禪者曰我家無奴婢 敎者曰菩
007_0656_c_05L薩觀衆生苦 起慈悲心如何 禪者曰慈者
007_0656_c_06L不見有佛可成 悲者不見有衆生可度 敎
007_0656_c_07L者曰然則如來所說法 不能度衆生否 禪
007_0656_c_08L者曰若言如來有所說 即是謗佛 若言如
007_0656_c_09L來無所說 亦是謗法 9)眞佛無口 不解說
007_0656_c_10L法 眞聽無耳 其誰聞乎 敎者曰然則一
007_0656_c_11L大藏敎無用處否 禪者曰 一大藏敎 如摽
007_0656_c_12L月指也 利根者 如獅子 鈍根者 如韓獹
007_0656_c_13L敎者曰信10)解行證階級分明 豈非等覺者
007_0656_c_14L照寂 妙覺者寂照 轉煩惱者爲菩提 轉
007_0656_c_15L生死者爲涅槃乎 禪者曰等妙二覺 擔枷
007_0656_c_16L鬼 菩提涅槃 繫驢橛 至於認名認句 含
007_0656_c_17L屎塊 求佛求祖 地獄業 敎者曰佛也祖
007_0656_c_18L也又如何 禪者曰佛是幻化身 祖是老比
007_0656_c_19L丘 敎者曰一切賢聖 豈無見處證處 禪
007_0656_c_20L者曰自眼 如何見 自心如何證 敎中亦
007_0656_c_21L云頭本安然 自生得失之想 心本平等
007_0656_c_22L自起凡聖之見 豈非發狂耶 敎者曰畢竟
007_0656_c_23L「棱」作「楞」{己}「常」無有{乙}「能」無有
007_0656_c_24L{乙}
「盃」作「杯」{己}「與」作「輿」{甲}{乙}{丙}{丁}
007_0656_c_25L{戊}{己}
「禪敎釋終」無有{乙}{己}此跋文無有
007_0656_c_26L{甲}{乙}{丁}{戊}
「于」無有{己}「眞佛…聽無」十
007_0656_c_27L一字 無有{己}
「解」下有「眞佛無口 不解說
007_0656_c_28L法眞聽無」{己}

007_0657_a_01L其理如何 禪者曰自已分上 本無名字方
007_0657_a_02L便 呼爲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更有一語
007_0657_a_03L付在明日 於是禪敎對1)辯訖 各禮拜依
007_0657_a_04L位而坐 西山曰 此一期問答 亦可跋禪
007_0657_a_05L敎釋也 即喚沙彌雙翼書

007_0657_a_06L
2)時萬曆丙戌至月上幹 3)移于萬曆四
007_0657_a_07L十五年丁巳仲春日 全羅道光州無等
007_0657_a_08L山氷鉢4)

007_0657_a_09L「辯」作「辨」{己}「時萬曆…氷鉢庵」三十三
007_0657_a_10L字 無有{己}
「移于…氷鉢庵」二十四字 無有
007_0657_a_11L{丙}
乙本刊記如下「山中大德眞熙 宗悅 義嚴
007_0657_a_12L應敏 冲絢 寺內一應 印行 幸行 熙玉 智暹 坦
007_0657_a_13L默 印鑑 信玄 師印 靈寶 信休 性林 刻字淳
007_0657_a_14L淨 守彥 信靑 康熙九年庚戌 仲春 梁山鷲栖山
007_0657_a_15L通度寺開刊」

007_0657_a_16L丙本刊記如下「崇禎十五年嵗次壬午 仲春日
007_0657_a_17L全羅道海南地崑崙山大興寺開刊以下施主秩省
007_0657_a_18L略」
    1. 1){底}萬曆丙戌移于全羅道光州無等山氷鉢庵書跋本(全南潭陽龍華寺所藏) {甲}崇禎六年朔寧龍腹寺留板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禪家龜鑑合綴) {乙}康熙九年梁山鷲栖山通度寺開刊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丙}崇禎十五年全羅道海南地崑崙山大興寺開刊本(國立圖書館所藏 卷末有禪敎訣) {丁}刊年未詳本(서울大學校所藏 奇巖集合綴) {戊}刊年末詳本(東國大學校所藏) {己}刊年未詳妙香藏版淸虛堂集卷四所載之本文(東國大學校所藏)。
    2. 2)撰者名 依淸虛碑銘 編者補入。
    3. 3)「徑」作「經」{乙}{己}。
    4. 4)「商」作「啇」{乙}。
    5. 1)「一心」右側行間有「一味」二字{乙}。
    6. 2)「因」作「仁」{乙}。
    7. 3)「禪門」右側行間有「更無」二字{乙}。
    8. 4)「迹」作「跡」{己}。
    9. 1)「棱」作「楞」{己}。
    10. 2)「常」無有{乙}。
    11. 3)「能」無有{乙}。
    12. 4)「盃」作「杯」{己}。
    13. 5)「與」作「輿」{甲}{乙}{丙}{丁}{戊}{己}。
    14. 6)「禪敎釋終」無有{乙}{己}。
    15. 7)此跋文無有{甲}{乙}{丁}{戊}。
    16. 8)「于」無有{己}。
    17. 9)「眞佛…聽無」十一字 無有{己}。
    18. 10)「解」下有「眞佛無口 不解說法眞聽無」{己}。
    19. 1)「辯」作「辨」{己}。
    20. 2)「時萬曆…氷鉢庵」三十三字 無有{己}
    21. 3)「移于…氷鉢庵」二十四字 無有{丙}。
    22. 4)乙本刊記如下「山中大德眞熙 宗悅 義嚴應敏 冲絢 寺內一應 印行 幸行 熙玉 智暹 坦默 印鑑 信玄 師印 靈寶 信休 性林 刻字淳淨 守彥 信靑 康熙九年庚戌 仲春 梁山鷲栖山通度寺開刊」。
      丙本刊記如下「崇禎十五年嵗次壬午 仲春日全羅道海南地崑崙山大興寺開刊以下施主秩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