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대승기신론소필삭기회편(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會編) / 大乘起信論䟽 筆削記會編卷第一

ABC_BJ_H0177_T_002

008_0655_a_01L大乘起信論䟽
008_0655_a_02L筆削記會編卷第一

008_0655_a_03L
008_0655_a_04L
中天竺菩薩馬鳴造論

008_0655_a_05L
梁三藏法師眞諦譯論

008_0655_a_06L
西太
原寺
沙門法藏述䟽

008_0655_a_07L
唐草堂宗密錄䟽注論

008_0655_a_08L
宋長水法師子璿錄記

008_0655_a_09L
海東國後學性聰會編

008_0655_a_10L
1)筆削記序云 此文之作 本乎石壁 石壁慈甚 蔓
於章句 凡伸一義 皆先問發 次擧䟽答 後方委

008_0655_a_11L釋 雖不忘本母之體 而有大過大不及焉 講者用之
未至穩暢 今就其文 取要當者 筆而存之 其繁緩

008_0655_a_12L者 削以去之 仍加添改 取其得中 俾後學者 不虛
勞神 智照無昧也 故曰筆則筆 削則削 因以筆削

008_0655_a_13L命題
云爾

008_0655_a_14L
中印度境 有噳羅尾儞者 此方翻爲馬鳴 於佛滅後
六百年內 破邪見幢 樹正法寶 宗諸實敎 造玆一

008_0655_a_15L論 名曰大乘起信 說有五分 大判爲三 初因緣分
即序分也 明論發起 由八因緣 非同率爾 無利益

008_0655_a_16L故 後之一分 勸修利益 即流通也 勸於論 生信
思惟修習 得大利樂 流至後代 益衆生故 中間三

008_0655_a_17L分 即是正宗 謂立義一分 略標綱要 立一心法
列二種門 擧三大義 因果俱運 略爲下文而張本

008_0655_a_18L故 解釋一分 由前略標 義理未暢 是冝廣釋 令
義昭然 以生解故 信心一分 說四種信 五種修行

008_0655_a_19L令諸衆生 信根成熟 入不退故 此上三分 是前因
緣所起 是後一分所勸 由是俱號正宗 已知論文三

008_0655_a_20L分大節 應知能解䟽文若何 以䟽前有序 爲序分
開章已下 爲正宗分 後文旣無批述廻向 乃闕流

008_0655_a_21L通 旣而三分不
具 即分爲二

008_0655_b_01L
初論䟽題目二 初標題目者 以題是一部大綱 不得
不預知悉 故須略解 題中五字 可對天台五種玄義

008_0655_b_02L天台凡解經題 皆約五義 今言大者 體也 乘者
宗也 起信 用也 論者 敎也 一論所詮 唯體宗用

008_0655_b_03L五字合故 是即名也 大謂體者 此有緫別 緫以一
心爲體 論之主質 無出於斯 謂信所緣故 解所了

008_0655_b_04L故 行所趣故 證所入故 因所感故 果所顯故 故
論初標以爲法體 文云摩訶衍者 一法二義 所言

008_0655_b_05L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
於此心 顯示摩訶衍義等 此是直目其法 名之爲

008_0655_b_06L大 謂竪窮橫徧 無礙圓融 當體受名 不因待小 故
涅槃云 不因小空 名爲大空 涅槃亦爾 不因小相

008_0655_b_07L名大涅槃 別者 約義所論 即有三種 謂體相用
即開前一心 以爲三義 即大涅槃三德是也 如下文

008_0655_b_08L云 所言義者 則有三種 一者體大 謂一切法眞如
平等 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 具足無漏性

008_0655_b_09L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故大之一字 通於三也 乘謂宗者 即從因至果 以

008_0655_b_10L取體故 乘者 就喩彰名 運載爲義 如世舟車 可
以運衆致遠也 即喩菩薩 乘此大法 越生死野 度

008_0655_b_11L煩惱河 到菩提鄕 登涅槃岸 故下文云 一切諸佛
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故 此中

008_0655_b_12L能乘是始覺 所乘是本覺 能所㝠符 始本不二
名究竟覺 即是所至之處 一相一味 究竟平等 更

008_0655_b_13L無三異 於一體中 義分能所爾 亦名一乘 亦名無
上乘也 起信爲用者 以此論中 能破疑執 生正信

008_0655_b_14L故 起即顯發 信謂忍樂 謂於前大乘一心三義境
上 顯發忍樂之心 名爲起信 故論云 爲欲令衆生

008_0655_b_15L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此信起時
必內由本覺爲因 外由師敎爲緣 因緣和合 內外

008_0655_b_16L相資 故能顯發 下論云 因緣具足者 所謂自有熏
習之力 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 能起厭苦之

008_0655_b_17L心 信有涅槃 修習善根等 然信之一法 爲衆善之
源 萬行之始 解行修證 皆悉由之證極之處 名得

008_0655_b_18L涅槃 苟非其信 焉辦斯事 故華嚴云 信爲道源功
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河 開示涅

008_0655_b_19L槃無上道 然此論中 不唯起信 亦兼解行 謂五分
論文 二三是解 四五是行 旣含多義 普恊輿情

008_0655_b_20L欲令自淺之深 是故但標起信 論謂敎者 即聖人
被下之言 敎愚成智 敎凡爲聖故 論者 議論也

008_0655_b_21L謂假立賓主 自問自答 循環硏覈 究暢眞宗 商議
論量 如上法義 敎誡學徒也 然論有宗釋之異 此

008_0655_c_01L宗論也 謂馬鳴大士 宗法華涅槃楞伽思益等 百
餘部實敎大乘之所造故 實謂義豊文約 無法不收

008_0655_c_02L故下文云 如是此論 爲欲緫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
義故 應說此論 又云如是摩訶衍 諸佛秘藏 我已

008_0655_c_03L緫說 又云諸佛甚深廣大義 我今隨順緫持說等 然
此論文 是證眞大士 後得智中 宗經所造 後人不

008_0655_c_04L思綆短 却謂泉枯 徃往謗之 言非圓實 下文勸信
非不殷勤 聞思修益 備彰功利 不信毀謗 受苦彌

008_0655_c_05L劫 豈不勉哉 如上五字 即法喩因果 解行理智 能
化所化 能詮所詮 無不具足 括盡一論 以立此名

008_0655_c_06L也 䟽者 踈也決也 謂踈理法義旨趣 決擇文言章
句 令悉通暢也 然上大等六字 約六釋分別 緫成

008_0655_c_07L五對 一能乘所乘對 謂人爲能乘 大爲所乘 所乘即
大 能乘之大 大之乘故 持業依士依主三釋兼通

008_0655_c_08L二能起所起對 謂大乘爲能起 信爲所起 即大乘
之起信 依主釋 三能信所信對 謂信爲能信 大乘

008_0655_c_09L爲所信 所信即大乘 大乘之能信 持業依主二釋
四所詮能詮對 謂大乘起信爲所詮 論爲能詮 五

008_0655_c_10L能釋所釋對 謂䟽爲能釋 上五爲所釋 二皆依主
并者 兼共及也 序者 叙也 謂叙述一論之大意故

008_0655_c_11L又訓緖也 此文即製
䟽入作之端緖故

008_0655_c_12L
二述注人名 西太原寺者 即長安崇福寺也 以天
下有五寺 俱名太原 爲揀餘四 故言西也 東即楊州

008_0655_c_13L南即荆南府 西即長安 北即太原〔亦名崇福〕 中
即東都〔今之福先〕 俱稱太原者 以則天生于太原

008_0655_c_14L此旣皆彼捨宅所置 爲敬生處 故以爲名 沙門者
釋衆之通號 此云勤息 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惑業

008_0655_c_15L苦 故受斯稱 法藏者 俗姓康氏 華嚴苐三祖 勑
謚賢首大師 德業恢隆 廣如傳錄 述者 明非造作

008_0655_c_16L也 如仲尼云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明己勞謙 故
云述也 草堂 寺名 在終南山 宗密者 姓何氏 謚

008_0655_c_17L爲定慧禪師 是乃學窮內外 道暎古今 盛德大業
備所聞見 先以論䟽二本別行 致其學者 不能周

008_0655_c_18L覽 旣成互闕 功進難前 今列䟽文 以就於論 旣
論下有䟽 論上有科 文義昭然 章段備矣 學者披

008_0655_c_19L繹 得不荷
其優賜乎

008_0655_c_20L
序文二 初緫叙宗旨二 初序論之大意文四段 所以
列此四者 盖叙一論之意 論之大意 草越於斯 從

008_0655_c_21L「記」一字編者補入 以下倣此

008_0656_a_01L始至末攝無不盡
◆今初明一心法

008_0656_a_02L
夫眞心寥廓 絕言象於筌罤 冲漠希夷
008_0656_a_03L忘境智於能所 記立義文云 所言法者 謂衆
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

008_0656_a_04L世間法 依於此心 顯示摩訶衍義 解釋文云 顯示
正義者 依一心法 有二種門 乃至二門不相捨離

008_0656_a_05L等 今此叙之也 言夫者 發語之詞 如云夫孝 德
之本 敎之所由生 又云夫易 廣矣大矣 或句中句

008_0656_a_06L下 皆語詞也 眞心二字 正指法體 眞謂眞實 揀
非僞妄 心謂靈鑑 要妙中實 凡言於心 然有其四

008_0656_a_07L一者梵語訖利駄耶 此云肉團心 則人之心藏也 其
色赤 形如蓮華 上有七葉 色法所攝 二者質多 此

008_0656_a_08L云集起 即第八阿賴耶識 以能集諸種子 起現行
故 三者緣慮心 此通八識心王 以各能緣慮自分

008_0656_a_09L境故 四者乾栗駄 此云堅實心 謂如來藏自性淸
淨不生不滅心也 今所明者 正是此爾 所言眞者

008_0656_a_10L揀餘心故 若稱實言之 但是一心 貫於眞妄 以論
標立 爲大乘法體 即緫相心也 於一心中 方開二

008_0656_a_11L門 今雖云眞 乃是以別顯緫 此心若在初門 但名
眞如 若在後門 但名本覺 應知眞心是緫 眞如是

008_0656_a_12L別 寥謂空寂 廓謂曠大 空即中無妄染 寂乃其性
湛然 曠謂德用無邊 大則體周法界 故下文云 從

008_0656_a_13L本已來 一切染法 不相應故 此心之空義也 又經
云妙覺湛然 周徧法界 斯寂義也 又經云 覺性徧

008_0656_a_14L滿圓無際故 當知六根 徧滿法界 乃至八萬四千
陁羅尼門 徧滿法界 斯曠義也 又下論云 是一法界

008_0656_a_15L大緫相法門體等 則大義也 旣而淸淨本然 周徧
法界 湛然常住 妙德無邊 由是乃云 眞心寥廓 故

008_0656_a_16L華嚴䟽云 寂寥虛曠 冲深包愽 緫該萬有 即是一
心也 問太虛空界 亦空寂 亦曠大 與心何異 答

008_0656_a_17L大虛 則以無爲體 故云空 一向凝然 故云寂 闕
其德用 曠義不成 爲心所包 大義無準 豈同眞心

008_0656_a_18L彌滿淸淨 中不容他 德用無邊 性起爲相 冲虛妙
粹 炳煥靈明 越彼太虛 方之海印也 此上則顯心

008_0656_a_19L之德相也 絕言下明心之離過 絕謂斷 絕於辭也
言謂語言 即聞慧境 象謂似像 屬於義也 即思慧

008_0656_a_20L境 故繫辭云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形容
象其物冝 是故謂之象 筌是捕魚之器 罤即網兔

008_0656_a_21L之具 此二即言象喩也 今顯眞心 不可思議 言語
道斷 心行處滅 故云絕也 謂心體離言 非可以言

008_0656_b_01L語取 心體離念 不可以識情求 口談詞喪 心緣慮
亡 故下文云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又

008_0656_b_02L云非色非心 非智非識 非有非無 畢竟不可說相
等 皆明心離過也 筌罤喩言象者 罤能網兔 喩言

008_0656_b_03L能取象 筌能捕魚 喩象能取意 今法喩雙擧者 爲
成文故 然筌罤之語 是周易略例正文 故彼文云

008_0656_b_04L言生於象 故可尋言以觀象 象生於意 故可尋象
以觀意 意以象盡 象以言著故 得意忘象 得象忘

008_0656_b_05L言 猶罤者 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罤 筌者所以在魚
得魚而忘筌 然則言者 象之罤也 象者 意之筌也

008_0656_b_06L存言者 非得象 存象者 非得意 象生於意而存象
焉 則所存者 乃非其象也 言生於象而存言焉 則

008_0656_b_07L所存者 乃非其言也 然易中舉此 明尋言得象 尋
象得意 得意須忘象 得象須忘言 苟不能忘 皆非

008_0656_b_08L得旨 此乃約人 以明勸人捨筌 今文但約本性 直
就法體 說離言象 非約勸修 雖借彼文 不同彼意

008_0656_b_09L苟欲强說於字來由 恐乖文旨 冲漠下別約橫竪 以
顯心之德相 冲謂深也 此明心之體性 竪窮三際

008_0656_b_10L而洞然無底 故經云 甚深法性 諸佛行處 又云幽
邃深遠等 漠謂沙漠 此顯心之德相 橫徧十方 而

008_0656_b_11L曠然無邊 故經云 覺徧十方界 本性圓滿故 此乃
窮三際 而三際不遷 徧十方 而十方無外 又冲謂

008_0656_b_12L剛柔得所 漠謂名目難及 以此心性 雖體離相而
隨緣成事 雖隨緣起而本性不變 此隨緣不變之體

008_0656_b_13L不可以智知識識名言名目 故云漠也 經云不染而
染 難可了知 染而不染 難可了知 希謂無聲 夷

008_0656_b_14L謂無色 老子云 聽之不聞曰希 視之不見曰夷 此
乃重顯深廣之相 深故聽之不聞 廣故視之不見 謂

008_0656_b_15L此心體 唯證相應 非是見聞之所及故 忘境等者
此亦顯心離過 忘謂於法不記 斯亦絕無之義 境謂

008_0656_b_16L所證之理 智謂能證之心 凡言境智能所者 盖約
反迷從悟 對染說淨 皆屬生滅 今此顯示非染淨

008_0656_b_17L之一心 絕迷悟之極致 尙不可立眞妄之名 豈存
乎能所境智 故楞伽云 無有佛涅槃 亦無涅槃佛

008_0656_b_18L遠離覺所覺 又圓覺云 覺所覺者 不離塵故 以一
心之體 絕凡聖 亡因果 離性離相 不有不無 焉

008_0656_b_19L可更言境智能所 故云忘也 楞嚴云 性眞常中 求於
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斯之謂歟 ◆二顯眞如門

008_0656_b_20L
非生非滅 四相之所不遷 無去無來
008_0656_b_21L三際莫之能易 記前門但約絕待 亡詮旨離性
相 故云寥廓冲漠等 今門

008_0656_c_01L約對生滅 顯不生滅 待妄立眞 故云眞如門 即下
立義文云 是心眞如相 即示摩訶衍體故 解釋文

008_0656_c_02L云 心眞如者 即一法界大緫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
不生不滅 乃至云 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今䟽

008_0656_c_03L叙彼 故云非生滅等 非 無也不也 然生滅與不生
滅 須約三性分別 且約三性自相說者 謂徧計妄法

008_0656_c_04L一向生滅 圓成實性 一向不生滅 依他假法 相同
徧計 似生似滅 性是圓成 不生不滅 若稱實言之

008_0656_c_05L則三性皆無生滅 雖然且無義不同 何則 謂徧計
即無法可生 無法可滅 如繩上虵 依他 乃即生無生

008_0656_c_06L即滅無滅 如麻上繩 圓成 即中無前 二生滅之
法 如麻上無繩無蛇 唯識頌云 初即相無性 次

008_0656_c_07L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圓成實性 即
是眞如 故云非生滅也 然此但明圓成 當體不生

008_0656_c_08L不滅 亦不和會泯於生滅之法 故圓覺云 如來寂滅
性 未曾有始終 故下文云 所謂心性 不生不滅

008_0656_c_09L又云非前際生 非後際滅 畢竟恒常等 此即顯眞
心不變也 四相等者 四相有三種 一微細四相 謂

008_0656_c_10L一刹那有九百生滅 但是有爲 皆爲所遷 即生住
異滅也 二果報四相 即生老病死 涅槃經中 名爲

008_0656_c_11L四山 如彼經云 有四大山 從四方來 欲害人民 當
有何計 而能免彼 波斯匿言 設有此來 無逃避處

008_0656_c_12L唯當專念持戒布施 佛讃善哉 我說四山 即是衆
生生老病死 常來切人等 三一期四相 謂始從迷

008_0656_c_13L眞 終至造業 八相生滅 通束爲四 謂生相有一
住相有四 異相有二 滅相有一 若反迷斷時 始從

008_0656_c_14L初信 止滅相 終至十地 斷生相 如下具明 今言不
遷者 即微細四相 兼於餘二 以四相但遷 有爲

008_0656_c_15L之法 心是無爲 非所作性 故不能遷 文中略擧初
後 以攝中間 故云非生滅也 無去來者 謂此眞心

008_0656_c_16L不向前際去 不從後際來 亦不現在住 現在住者
即是諸有爲法 故成唯識云 住表此法蹔有用 今不

008_0656_c_17L同彼 故云無也 三際等者 際 時限也 莫 無也 易
謂變改 三際雖是能易之法 但能遷變有爲 令其改

008_0656_c_18L易 心非有爲 故不能易 淨名云 但以文字數 故說
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三叙生滅門

008_0656_c_19L
但以無住爲性 隨派分歧 逐迷悟而升
008_0656_c_20L沉 任因緣而起滅 記即下立義文云 是心生
滅因緣相 能示摩訶衍

008_0656_c_21L自體相用故 解釋文云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 有生
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乃至此非心識

008_0657_a_01L分別能知 以眞如自在用義故 今叙之也 文有四
句 於中上句 標生滅所以 餘句 釋生滅相 初句

008_0657_a_02L言但者 詞也 以 由也 此性雖寂寥虛曠 冲深包愽
非生非滅 不垢不淨 然不住此一向寂滅 非染淨

008_0657_a_03L中 而隨彼能熏 成一切法 隨染即九相生滅 隨淨
即三乘聖道 皆由眞如以無住 爲其種性 亦由性

008_0657_a_04L是無住 故能然也 淨名云 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
楞嚴云 本此無住 以立世界及諸衆生 非同他宗

008_0657_a_05L明眞如體 一向堅密 猶如玉石 不受熏習 不能隨
緣 但說賴耶 爲染淨本 受熏持種也 隨派下喩明

008_0657_a_06L也 水分流謂之派 路分徑謂之岐 今取岐派 共爲
一喩 謂如一源之水 隨何岐路 分流成派 眞心亦

008_0657_a_07L爾 隨何因緣 作凡聖等 如下即明 逐迷下正辨生
滅之相 逐 隨也 任 從也 迷則背覺合塵 悟則背

008_0657_a_08L塵合覺 然其迷悟 各具因緣 迷中以無明爲因 境
界爲緣 悟中以本覺內熏爲因 師敎外熏爲緣 若

008_0657_a_09L隨從迷中因緣 即沉於生死 則一切有漏染法起 一
切無漏淨法滅〔滅則隱滅〕若隨從悟中因緣 即升

008_0657_a_10L於覺路 則一切無漏淨法起 一切有漏染法滅〔滅
則亡滅〕 如下文說 無明爲因 生三細 境界爲緣 生

008_0657_a_11L1)鹿 即沈淪五道 是爲逐迷也 本覺內熏爲因 師
敎外熏爲緣 發解起行 即超升佛果 是爲從悟也

008_0657_a_12L迷之與悟 皆是性爲 迷悟雖殊 不思議一 故經云
無始時來性 一切法依止 由此有諸趣 及證涅槃

008_0657_a_13L果 華嚴經中 性起法門 即斯義也 又涅槃云 佛
性隨流 成衆味等 楞嚴云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

008_0657_a_14L不拒彼諸相發揮 日照則明 雲屯則闇 風旋則動
等 皆顯眞如不住自性 隨緣成法也 ◆四明二門不

008_0657_a_15L二三 初法二
初正明不二

008_0657_a_16L
雖復繁興鼓躍 未始動於心源 靜謐虛
008_0657_a_17L凝 未甞乖於業果 記上說眞如生滅 其義迢
然 雖行相不同 然理

008_0657_a_18L歸一揆 二而不二 故有此門 即下解釋文云 復次
顯示從生滅門 即入眞如門 所謂推求五陰 色之

008_0657_a_19L與心 六塵境界 畢竟無念 乃至若能觀察 知
心無念 即得隨順 入眞如門 今此叙之也

008_0657_a_20L
文中四句 前二句明生滅不礙眞如 後二句明眞如
不礙生滅 旣互不相礙 即不二之義也 今初雖復

008_0657_a_21L者 詞含縱奪 貫下二句 繁 多 興 起 鼓 動 躍
跳也 繁則染淨多途 興則新新生起 鼓則體非常

008_0657_b_01L住 躍則相不久停 以染淨因緣 繁多興起 鼓動跳
躍 念念生滅 未曾暫住 雖不暫住 而其體不變 不

008_0657_b_02L變之性 即是心源 心源即未甞有動 故下文云 覺
心初起 心無初相 圓覺云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

008_0657_b_03L轉 又下文云 雖念因緣善惡果報 而亦即念性不可
得 故云未始等 靜謐下二句 明眞如不礙生滅 謐

008_0657_b_04L亦靜也 靜中之靜 故名爲謐 靜則相非生滅 謐則
體絕有無 虛乃無礙圓通 凝則寂而常照 又無惑

008_0657_b_05L之喧煩曰靜 無業之遷流曰謐 離色之質礙曰虛 非
心之生滅曰凝 雖眞體若是 而用常隨緣 隨緣之用

008_0657_b_06L爲業爲果 善惡樂苦 形影不差 故云未甞乖等 甞
曾也 乖 違也 業因果報 皆通善惡漏與無漏 即不

008_0657_b_07L動眞際而建立諸法 故淨名云 無我無造無受者 所
作之業亦不忘 下文云 雖念諸法自性不生 而復

008_0657_b_08L即念善惡苦樂等報 不
失不壞 ◆二釋成無礙

008_0657_b_09L
故使不變性而緣起 染淨恒殊 不捨緣
008_0657_b_10L而即眞 凡聖致一 記前二句釋眞如不礙生
滅 後二句釋生滅不

008_0657_b_11L礙眞如 言故使者 即因前起後之詞 亦通下二句
故者 所以義 使 令也 由前眞如不礙生滅 所以

008_0657_b_12L令其不變之眞體 任運隨緣 起成染淨 染淨二字
無法不攝 從來不同 非適今也 故云恒殊 然此染

008_0657_b_13L淨 全性所起 故下文云 譬如種種瓦器 皆同微塵
性相 如是無漏無明 皆同眞如性相 不捨下二句 釋

008_0657_b_14L生滅不礙眞如 由無礙故 所以令其不捨差別妄緣
即是一眞實性 妄緣差別 凡聖收盡 凡聖相異而

008_0657_b_15L體是一 一體之內 本無凡聖 故云致一 致 理也
遂也 故下文云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 非

008_0657_b_16L前際生 非後際滅 畢竟常恒等 故圓覺云 於實
相中 實無菩薩及諸衆生 又云衆生國土 同一法性

008_0657_b_17L◆二

008_0657_b_18L
其猶波無異濕之動故 即水以辨於波
008_0657_b_19L水無異動之濕故 即波以明於水 記

008_0657_b_20L四句 前二句喩眞如不礙生滅 後二句喩生滅不
礙眞如 其者 指法之詞 猶 如也 波動 喩生滅

008_0657_b_21L染淨不同 水濕 喩眞如一體無異 波以動爲相 水
以濕爲性 初句反顯 以喩生滅門中 無有異眞如

008_0657_c_01L之染淨也 故云波無等 故即下順喩 由不異故 遂
能即於一心而辨生滅 故云即水等 即喩前文不

008_0657_c_02L變性而緣起 染淨恒殊也 水無下二句 喩生滅不
礙眞如 初句反顯 以喩眞如門中 無有異染淨之

008_0657_c_03L一心也 故云水無等 次句順喩 由不異故 遂能即
彼生滅而顯眞如 故云即波等 此喩前文不捨緣而

008_0657_c_04L即眞 凡聖致
一也 ◆三結

008_0657_c_05L
是以動靜交徹 眞俗雙融 生死涅槃
008_0657_c_06L夷齊同貫 記結成不二也 是以二字 結指之詞
動靜等三對 說有通別 通則不出

008_0657_c_07L眞如生滅兩義 謂動俗生死即生滅 餘皆眞如 別則
動靜約喩 眞俗約諦 生死涅槃 約染淨 此諸二法

008_0657_c_08L本不相是 法相迢然 今以一性通之 令動靜無別 眞
俗不殊 染淨同體 一無所異 良以性起爲相 境智

008_0657_c_09L歷然 相得性融 身心廓爾 故下文云 如大海水 因
風波動 風相水相 不相捨離 又經云 二諦並非雙

008_0657_c_10L恒乖未曾各 又大集云 生死涅槃 二界平等 即是
佛界 此中交徹雙融 夷齊一貫等 正顯二法不二之

008_0657_c_11L語 徹通融和 夷平齊等 貫通也 對文可見 然上四
門旨趣微妙 初則標本以彰末 使萬有星羅於義天

008_0657_c_12L後則攝末以歸本 俾群象泯同於性海 乍舒乍卷 或
存或亡 法乃同時 義無前後 由是阿鼻依正 全處

008_0657_c_13L極聖之自心 毘盧身土 不逾下凡之一念 圖實之
旨 其在玆焉 問初叙一心 後辨二門不二 亦即一

008_0657_c_14L心 初後何別 答初之一心 心當能起 後之一心 心
當所歸 雖前後體同 且始終義異 但以本是一心

008_0657_c_15L離名絕相 由其迷悟 萬法隨生 生法本空 一切唯
識 識如幻夢 但是一心 由是論依法說 䟽約論明

008_0657_c_16L次苐四門 故無所越一論之旨 其在
玆焉 ◆二明造論因由二 今初反顯

008_0657_c_17L
但以如來在世 根熟易調 一禀尊言
008_0657_c_18L無不懸契 記欲顯菩薩造論 先明不假論時 如來在世 即時勝緣勝 根熟易調
008_0657_c_19L即根勝行勝 謂牟尼釋尊 成道已來 未涅槃時 法
化流行 聖賢輔賛 人根成熟 性行調柔 非一佛所

008_0657_c_20L「鹿」當作「麁」{編}

008_0658_a_01L種諸善根 於無量劫 久植德本 一禀下明根行勝
相 不須再聞 故言一 承順聖旨 故云禀 尊言者

008_0658_a_02L八音四辨 金口親宣 聞而獲益 逮無生忍 故云懸
契 又懸者 遠也 不必親從金口 但展轉傳聞 如身

008_0658_a_03L子聞馬勝因緣 目犍連承舍利轉敎 此之根性 尙
不藉結集之經 豈假菩薩造論 故下論云 若如來

008_0658_a_04L在世 衆生利根 能說之人 色心業勝 圓音一演 異
類等解 則不須論 ◆二正明二 初叙謬述迷二 初

008_0658_a_05L

008_0658_a_06L
大師沒後 異執紛綸 或趣邪途 或奔
008_0658_a_07L小徑 記大師者 德業高勝 可軌可範 即十號中
天人師一號也 緣終息化 佛日韜光 故

008_0658_a_08L云沒後 即時緣俱劣也 爾時則昏衢失照 世皆闇
冥 正法陵遲 故名爲劣 異執下明根行俱劣 顚倒

008_0658_a_09L計著 名爲異執 亂於正理 故曰紛綸 紛亂綸理也
此有三類 執計不同 故名爲異 一凡夫依於鈍惑

008_0658_a_10L執五蘊色心 計爲常樂我淨 二外道依於分別 於
五蘊上 計其有我 或即蘊離蘊 著斷著常 起六十

008_0658_a_11L二見等 三小乘雖破我執 而起法見 不知眞常 而
計無常等四 隨自見解 各立己宗 分爲二十餘部

008_0658_a_12L互相是非 此即俱名異執 或趣下明其劣相 或者
不定之詞 此等根性旣劣 或隨利鈍 使成凡外 或

008_0658_a_13L聞權淺敎 爲小乘也 凡夫外道 非佛正法 故名邪
途 宗習歸向 名之爲趣 小徑者 已離我執 不名

008_0658_a_14L爲邪 未得法空 不名大道 趣理偏僻 猒心勤勞 切
慕化城 不求寶所 唯貪自利 豈能運他 旣匪大途

008_0658_a_15L故云小徑 ◆二
別顯二 初迷理

008_0658_a_16L
遂使宅中寶藏 匿濟乏於孤窮 衣內明
008_0658_a_17L珠 弗解貧於傭作 記遂使者 躡前起後之詞
由前根緣旣劣 異執仍

008_0658_a_18L繁 遂令迷本眞心 逐妄流轉 功德法寶 本有而無
用 圓解神珠 垢覆而不現 孤窮生死之路 傭賃涅

008_0658_a_19L槃之門 動經塵劫 飄然浪迹 三德秘藏 莫之能入
也 此中二喩 各出一經 一貧家寶藏喩 即如來藏

008_0658_a_20L經九喩中之第五也 彼文云 譬如貧家有珍寶藏 寶
不能言我在此中 旣不自知 又無語者 不能開發

008_0658_a_21L此珍寶藏 一切衆生 亦復如是 如來知見大法寶
藏 在其身內 不聞不知 躭惑五欲 輪轉生死 受

008_0658_b_01L苦無量等 匿 隱 濟 救 乏 闕也 少而無父曰孤
無財之極曰窮 合法可知 二衣內眀珠喩 即法華

008_0658_b_02L五百弟子受記之文 廣說如彼 賃力
曰傭 給使曰作 餘文可解 ◆二迷敎

008_0658_b_03L
加以大乘深旨 沈貝葉而不尋 群有盲
008_0658_b_04L徒 馳異路而莫反 記言加以者 以如來滅度
之後 雖不親承金口

008_0658_b_05L然有結集敎文 可以尋言見象 尋象得意 衆生根
性雖劣 多起異見 苟能聞於大法 自然改正 今又

008_0658_b_06L否能尋繹 廢置敷宣 圓理旣而蔑聞 邪見於焉難
革 聖人旣滅 根行仍微 圓實之敎 抑又不行 故云

008_0658_b_07L加以 文中四句 前二句明大敎頹綱 後二句明迷
者難改 敎非小道 道至無上 故曰大乘終極圓實

008_0658_b_08L揀異權淺 故名深旨 貝葉者 即多羅樹葉也 猶
此方竹帛簡牘之類 載能詮文 可以披取見所詮理

008_0658_b_09L如說而行 反迷歸悟 今隱廢不行 故云沈也 下二
句明迷者難改 群有者 即前凡夫外道小乘 類各

008_0658_b_10L衆多 故云群有 無正法眼 不見佛性 故曰盲徒 馳
謂奔趣 異路即邪途小徑也 旣不能就之於有道

008_0658_b_11L正之以圓乘 迷謬日深 習以成性服藥不瞑眩 厥
疾何瘳 還復無因 故云莫反 ◆二興悲造論三 今

008_0658_b_12L初悲歎
人法

008_0658_b_13L
爰有大士 厥號馬鳴 慨此頹綱 悼斯
008_0658_b_14L淪溺 記初二句能歎 爰 曰也 謂如來滅度 已
六百年 人根雖劣 正法尙存 聖人示生

008_0658_b_15L興我眞敎 故云爰有 大士謂馬鳴論主 本成正覺
號大光明 迹居八地 爲法身菩薩 發大心 信大法

008_0658_b_16L解大義 修大行 證大道 趣大果 非其小流 故云
大士也 馬鳴者 謂此菩薩生時 及說法時 感衆馬

008_0658_b_17L悲鳴 故受斯稱 如下廣釋 慨此下二句 所歎 初
句歎敎 無聲之歎曰慨 頹綱者 喩也 圓實之敎 尋

008_0658_b_18L繹旣罕 沈廢不行 如大綱旣頹 綱目何整 人天魚
無其澇漉 佛彼岸何由得致 游泳苦海 無能出期

008_0658_b_19L道之不行 職由斯也 悼斯下傷迷 悼 傷 淪 沈 溺
沒也 大士見敎網沈綱頹而不擧 迷徒溺喪淪而

008_0658_b_20L不升 歎之傷之 寧不思救 故經云 我以佛眼 觀見
六道衆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008_0658_b_21L乃至不求大勢佛 及以斷苦法 爲是衆
生故 而起大悲心等 ◆二述造論意

008_0658_c_01L
將欲啓深經之妙旨 再矅昏衢 斥邪見
008_0658_c_02L之顚眸 令歸正趣 使還源者可即 反
008_0658_c_03L本非遙 記文有六句 初二句明敎顯理 次二句
破邪歸正 後二句令獲頓益 今初將

008_0658_c_04L者 當也 且也 欲謂希願 啓謂開發 了義大乘 名
爲深經 終實圓理 故曰妙旨 佛親說時 利根者得

008_0658_c_05L入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滅度之後 昏
鈍性障諸阿顚迦 其猶昏衢 昏衢之體 是謂二障

008_0658_c_06L大士思欲發揮圓實旨趣 令彼迷者 失無明闇 佛
昔曾破 今更重明 故云再曜 次二句破邪歸正 斥

008_0658_c_07L謂指破 心行理外 緫名邪見 非但不信因果而已
此乃凡夫外道二乘 俱名爲邪 故迦葉言 我等自

008_0658_c_08L此已前 皆名邪見人也 顚 頂也 以頭向下 故名
顚倒 或顚者 病也 眸即目瞳 此擧喩也 如人眼

008_0658_c_09L之有病 妄見空華毛輪二月等 又顚即心狂 由心
狂故 目覩諸物 皆悉不正 謂非親見親等 彼邪見

008_0658_c_10L者 亦復如是 於性空處 見生死涅槃 於妙明中 成
分別見妄 正趣者 眞菩提路也 徃而却還曰歸 衆

008_0658_c_11L生迷見 不依正道 旁行五趣 縱出三界 亦落無爲
坑中 今欲令彼不循異轍 還向直道 無諸委曲也

008_0658_c_12L後二句結成頓益 初喩 次法 水初出可以濫觴曰
源 者 即人也 如人㴑洄 窮其水本 名爲還源 以

008_0658_c_13L喩行者 反生死流 歸於本際也 得本際者 名覺心
源 故下文云 覺心源者 名究竟覺 若準他說 三

008_0658_c_14L無數劫 修習廣大行願 方成正覺 如挹流討源也
今言可即非遙者 謂只於生滅之處 示彼因緣無性

008_0658_c_15L四相本自不生死 即眞實 如下論云 四相本來平
等 唯一覺故 又云一切法 悉皆眞故 皆同如故 圓

008_0658_c_16L覺云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又
南嶽云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肇公亦云 道遠乎哉

008_0658_c_17L觸事而眞 聖遠乎哉 體之即神 斯皆可即非遙之
義也 如示萬派之水 即是本源之水無二別也 如是

008_0658_c_18L則一念契眞 即名爲佛 豈待多劫而遠求耶 頓
益之義 昭然可見 ◆三正造諸論二 初廣論

008_0658_c_19L
造廣論於當時 遐益群品 記謂甘蔗論釋
中本楞伽經

008_0658_c_20L義味豊美 故立斯稱 又造一心徧滿論 融俗歸眞論
眞如三昧論等 一百餘部 如來滅度 方六百載 人

008_0658_c_21L根稍利 堪受廣說 故云當時 遐 遠 群 衆 品 類
也 即普該衆類 遠及未來 凡是當機 皆獲斯利 故

008_0659_a_01L云遐益群品 ◆二
略論三 初出所以

008_0659_a_02L
旣文多義邈 非淺識所闚 記旣者 已也
即印前之詞

008_0659_a_03L文多 謂甘蔗論六百卷 或云一百卷 此方無本 難
定是非 邈 遠也 文句旣多 義又深遠 後代雖有

008_0659_a_04L圓頓根性 心力劣者 於此文義 廣愽之論 不能備
覽 非謂一向權小之機 名爲淺識 以此略論 正爲

008_0659_a_05L大乘頓根 令悟入故 故下文云 自有衆生 復以廣
論 文多爲煩 心樂緫持少文而攝多義 能取解者又

008_0659_a_06L云 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衆生 正解不謬故
爲令善根成熟衆生 於摩訶衍法 堪任不退 信故等

008_0659_a_07L斯則正爲大乘信解位人而作因緣 反知於
此廣中 但無心力 名爲淺識 ◆二正造論

008_0659_a_08L
悲末葉之迷倫 又造斯論 記悲謂菩薩造
論之心 菩

008_0659_a_09L薩發心 體有三種 謂大悲大智大願 悲則度生 智
則求證 願則緫攝 今爲拔衆生苦 與究竟樂 而造

008_0659_a_10L斯論 故須悲也 下論云 所謂爲令衆生 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末葉 約時 迷倫

008_0659_a_11L約類 以佛滅後二千五百年去 解脫智慧 多聞禪
定 俱不牢固 但隨迷見 唯起諍論 如斯類也 誠堪

008_0659_a_12L慜之 故造此論 令其悟入 葉 世也 倫
類也 ◆三彰功益二 今初略能含廣

008_0659_a_13L
可謂義豊文約 解行俱兼 記可謂者 印歎之詞 論
008_0659_a_14L唯一軸二十四紙 故云文約 約 略也 所詮之法 義
備河沙 故云義豊 豊 多也 斯則攝盡十方三世諸

008_0659_a_15L佛法藏 故下文云 諸佛甚深廣大義 我今隨順緫
持說 又云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 我已緫說 解行

008_0659_a_16L等者 解即立義解釋二分所詮 令生解故 行即修
行信心及勸修利益所詮 令起行故 又云於眞如

008_0659_a_17L法中 深解現前 所修離相 又云知心妄動 無前境
界 修遠離法等 俱即是兼 義意無別 解行兩足 故

008_0659_a_18L曰俱兼 亦可俱則具於解行 兼則解中有行 行中
有解 目足更資 方到淸凉池爾 ◆二巧被根緣

008_0659_a_19L
中下之流因玆悟入者矣 記謂中根已下之
類 皆由此論

008_0659_a_20L開示而得悟入佛之知見 若約位說 悟當信解 入
當行證 若依天台 兼於開示 緫對圓敎四十位人 即

008_0659_b_01L住行向地 如次以配開示悟入也 今以深該淺 故
云悟入 者矣 辭也 然此中下之言 非謂對大指小

008_0659_b_02L名爲中下 以大乘圓頓之根 自有上中下別 今是
圓根之中下也 如圓覺經三根之義 正同於此 今言

008_0659_b_03L中下悟入 以讓上根 廣論被
故 ◆懸叙義門二 初開章

008_0659_b_04L
將解此論 文分二章 初懸叙義門六
008_0659_b_05L懸叙中六者 盖有綸緖 何者 夫聖人所作 必不
徒然 玆論發興 有何所以 故受之以敎起因緣

008_0659_b_06L也 名敎旣興 已知由漸 釋氏之學 三藏統收 約法
約人 如何攝屬 故受之以明藏所攝也 論藏通乎

008_0659_b_07L大小 菩薩有其權實 不以義求 罔知旨趣 此論詮
法 分齊至何 故受之以顯敎義分齊也 敎所詮義

008_0659_b_08L以知至極 未委何等機冝 於此悟入 故受之以敎
所被機也 所詮所被 旣已昭然 未審能詮 以何爲

008_0659_b_09L體 故受之以能詮敎體也 敎體旣明 敎下所詮 宗
於何事 宗之畢竟 趣向於何 故受之以所詮宗趣

008_0659_b_10L也 凡是敎興 悉須具此 故今懸叙 止斯六門 謂論
所因故 論所攝故 論所詮故 論所被故 論所依故

008_0659_b_11L論宗歸故 然本䟽開章 具列十門 前六同此 但於
此後 更列四門 謂釋論題目 造論時代 翻繹年月

008_0659_b_12L隨文解釋 如次至十也 今䟽不依彼列者 以是懸
叙義門 不欲襍於別解文義 故將後四 合在隨文

008_0659_b_13L注解之中 由是懸叙 但有
六段 ◆二釋文二 初緫標

008_0659_b_14L
一辨敎起因緣 有十徵釋 以顯十因
008_0659_b_15L十徵釋者 十段之中 皆初一
句是徵 餘皆釋也 ◆二別列

008_0659_b_16L
一依何智 謂依論主洞契心源之智 隨
008_0659_b_17L機巧妙之辯 記別列十段 今初依何智者 起
論之體 莫先於智 無智不能

008_0659_b_18L起論 故佛法中 智爲根本也 斯則六因之中 智生
因也 以有智故有義 有義故立言 故此十中 先責

008_0659_b_19L其智 謂依下釋也 然菩薩之智 有權有實 實智詣
理 虛通徃來 符會眞體 名洞契心源 心源即無相

008_0659_b_20L眞理也 契此理故 名無生忍 即根本智也 權智幹
事 建立佛法 成就衆生 隨其根性 授與法藥 令得

008_0659_b_21L服行 名隨機巧妙之辯 謂順其根欲上中下品 故曰
隨機 言無踈拙 曲成萬物而不遺 故名之爲巧 巧

008_0659_c_01L無巧相 不可以言議思度 故名妙也 此智騰之於
口 故名爲辯 此辯有四有七 四謂四無礙辯 即法

008_0659_c_02L義詞樂說也 亦名四無礙智 但在心在口 用處不
同 故得智辯之名 其體一也 七辯者 一捷辯 卒

008_0659_c_03L答不思 須即言故 二無斷辯 相續連環而無竭故
三迅辯 明於理事 心無癡闇 言音迅疾 如懸河故

008_0659_c_04L四隨應辯 應於時機 無差異故 五無踈謬辯 所說契
理 無差失故 六豊義味辯 名數理事 皆無量故 七

008_0659_c_05L一切世間最上妙辯 此辯有五德 一甚深如雷 二淸
徹遠聞 三其聲哀雅 如迦陵頻伽 四能令衆生 入

008_0659_c_06L心愛敬 五若有聞者 歡喜無猒 具此五者 名最上
也 此上四七之辯 皆因本智證理而後得 故名後

008_0659_c_07L得智 巧妙之相 在次兩門 然聖智圓通 必須理事
雙照 隨闕一種 則非圓智 今論主迹居八地 正證

008_0659_c_08L無生 入眞如門 即根本實智 照生滅門 隨彼事量
一一觀察 知機設化 應根巧說 即後得權智 權實

008_0659_c_09L二智 隨用雖殊 然體無二 依此一體圓智 而建立
論文 故十地論 稱歎說者 有三辯才智 謂眞實智

008_0659_c_10L體性智 果智 前二即根本後得 後一即後得之用
謂依體性 起言巧說 故言果也 今此所明 通前三

008_0659_c_11L

008_0659_c_12L
二示何法 謂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
008_0659_c_13L等法 記示何法者 已知論主所依 非是下凡有
漏之識 但依二智無漏建立 凡所有言

008_0659_c_14L盡合眞理 契會時機 必無過矣 如其所示 是何法
門 令彼信解修斷入證耶 故此徵之 謂一心下釋

008_0659_c_15L也 然大乘法體 是衆生諸佛 無二眞源 不分染淨
眞妄差別 而能具攝一切諸法 寂焉不動 靈鑒無

008_0659_c_16L昧 故名一心 而此心體 非眞非妄 能眞能妄 故
開二門 門者 無壅 虛通徃來 出入自在 開闔無

008_0659_c_17L妨之謂也 依心無相 立眞如門 依心具法 立生滅
門 二門互通 開闔自在 俱以一心爲源 故云心眞

008_0659_c_18L如心生滅也 三大者 即二門下所示之義 謂眞如
門 唯示體大 生滅門 具示三大 故下論云 是心

008_0659_c_19L眞如相 即示摩訶衍體故 是心生滅因緣相 能示
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四信者 謂信眞如及三寶也 信

008_0659_c_20L心是一 信境有四 故成四信 故下論云 一者信根
本 所謂樂念 眞如法故 乃至常念親近修習如實行

008_0659_c_21L故 五行謂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之法 成就前
來四種信心 令成根不退 入正道故 如下廣明 所

008_0660_a_01L言等者 法相至多 今䟽從一至五 增數略列 不及
多云 故言等也 若具言之 即二覺四位四相四鏡三

008_0660_a_02L細六麁等 不能廣引 然䟽列雖少 無法不該 以生
滅一門 具明世出世間一切法故 此等皆是所示之

008_0660_a_03L法 雖通云示 然示義有別 謂於上諸法 示令
信解 行斷證等 配文可見 由是䟽中通云示也

008_0660_a_04L
三云何示 謂以巧便 開一味大乘 作
008_0660_a_05L法義二種 分一心法 復作二門 析一
008_0660_a_06L義理 復爲三大 由此善巧而得開示
008_0660_a_07L云何示者 上之所列 但是所示之法 未知作何
方便 而顯示之 巧謂權巧 便謂方便 此屬論

008_0660_a_08L主能示之智 一味大乘 即一心眞理 不分染淨因
果凡聖空有等異 故云一味 揀對二乘 故名大乘

008_0660_a_09L此之法體 以智冥符 離諸分別 乃云一味 若依言
說示 即開爲二 謂法義也 故論云 摩訶衍者 緫

008_0660_a_10L說有二種 一者法 二者義 仍開法爲二門 演義爲
三大 故論云 依一心法 有二種門 一者心眞如門

008_0660_a_11L二者心生滅門 又云所言義者 則有三種等 備如
前引 由此下結指善權 謂論主以一實智 證無分

008_0660_a_12L別一味眞理 以方便力爲衆生故 善用巧便 而開
一味 成多法門 多無多相 不違一味 故名善巧 開

008_0660_a_13L即演一爲多 示
即顯令生解也

008_0660_a_14L
四以何顯 謂妙音善字 譬喩宗因 能
008_0660_a_15L令義理 明了顯現 記以何顯者 意責前之善
巧 乃是展彼義門 令

008_0660_a_16L一成多 今欲令此義理 皎然可見 由何方便而得
顯明 以 由 顯 明也 音即音聲 字即文字 聲無

008_0660_a_17L聲相 字無字相 故云妙善 謂論主於權實無礙智
上 流演聲名句文 是無漏善性所攝 不同凡夫屬

008_0660_a_18L於無記 故淨名云 夫說法者 無說無示 斯則唯爲
開導利益衆生 不依文字也 華嚴十地品中 喩空

008_0660_a_19L中風畵等 皆顯聲名句文 非有非無也 斯皆謂之
妙音善字 譬 比也 喩 曉也 即以近事比類 令於

008_0660_a_20L深法 得曉了故 無着云 喩者 見邊義 謂以所見邊
與未所見邊 和合正說 名之爲喩 師子覺云 所見

008_0660_a_21L邊者 謂已顯了分 未所見邊者 謂未顯了分 以顯
了分 顯未顯了分 令義平等 所有正說 名爲立喩

008_0660_b_01L然有二種 一者同法 二者異法 同法者 若於是處
顯因同品 決定有性 謂若所作 見彼無常 譬如瓶

008_0660_b_02L等 異法者 若於是處 說所立無 因徧非有 謂若
是常 見非所作 如虛空等 然離十過 方爲正喩 同

008_0660_b_03L喩五過 謂能立法不成 所立法不成 俱不成 無合
倒合 異喩五過 謂所立法不遣 能立法不遣 俱不

008_0660_b_04L遣 不離 倒離 宗謂所成立法 因即宗家因由所以
與前譬喩 皆爲能立 故因明論云 由宗因喩多言

008_0660_b_05L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然宗者 有體有依 依有
能別所別 依體之上 共離九過 方爲正宗 謂現量

008_0660_b_06L相違 比量相違 世間相違 自敎相違 自語相違 能
別不極成 所別不極成 俱不極成 相符極成 因有

008_0660_b_07L三相 謂徧是宗法性 同品定有性 異品徧無性 然
因有二種 謂生因了因 生因如種生芽 了因如燈

008_0660_b_08L照物 然此二因 各有三種 生因三者 一言生因 二
智生因 三義生因 了因三者 一智了因 二言了因

008_0660_b_09L三義了因 廣如彼䟽 然此因支離十四過 方爲正
因 謂兩俱不成 隨一不成 所依不成 猶豫不成 共

008_0660_b_10L不定 不共不定 同品一分轉 異品徧轉 異品一分
轉 同品徧轉 俱品一分轉 決定相違 法自相相違

008_0660_b_11L法差別相違 有法自相相違 有法差別相違 然此三
支 共離三十三過 并諸闕減等 今非正意 不能具

008_0660_b_12L陳 然今論中 雖說宗因譬喩 不同因明三事合集
成於比量 但今文中 或單擧宗義 或擧宗因 或舉

008_0660_b_13L宗喩 或擧因喩 如下論云 一者法 二者義 此之法
義 但是因明 前陳後說 有法及法 如立量云 一

008_0660_b_14L心是有法 定具三大故爲宗 因云以有眞如生滅二
相故 此但擧其宗因而不引喩 或云眞如是有法 定

008_0660_b_15L不可立不可遣故爲宗 因云以一切法 悉皆眞故 皆
同如故 此亦但擧宗因也 餘皆例知 若以此論 對

008_0660_b_16L五性宗 應立量云 一眞如性 是有法 定能隨緣故
爲宗 因云是有爲法平等所依故 同喩如虛空 能

008_0660_b_17L令下結指 謂前妙音等爲能顯 法義理趣爲所顯 由
前巧便 遂令義理 明顯可見也 此上二段 即前巧

008_0660_b_18L妙之

008_0660_b_19L
五依何本 謂依佛聖言 及正道理㝎量
008_0660_b_20L爲本 記依何本者 此徵菩薩造論 必有所憑 若
無依據 便同虛誕 佛聖言 即至敎量

008_0660_b_21L正道理 即比量 定量 即現量 至敎者 謂一切智
人 無所不鑒 具足五語 言必誠諦 依此立論 決

008_0660_c_01L定可信 無有虛妄 故取爲本 聖言之語 通於三乘
餘人有所不知 由是揀之 故言佛也 先標比量者

008_0660_c_02L以論宗經故 比量者 謂藉衆相而觀於義 衆相者
謂因三相 由彼爲因 於所比宗義 有正智生 了知

008_0660_c_03L有火 或無常等 今言正道理者 爲簡一切邪謬因
故 若因不正 宗義亦邪 由是故言正道理也 現量

008_0660_c_04L者 謂無分別 若有正智 於色等義 離名種等所有
分別 現現別轉 故名現量 此有四類 一五識身 二

008_0660_c_05L五俱意 三諸自證 四一切定心 此上四種 皆現量
也 今言定量者 以此四義 緣色等境 是決定故 亦

008_0660_c_06L可前正道理中 具含二量 謂比度生解 及自證知
俱無謬妄 咸正道理 定量一句 緫指三量 俱是決

008_0660_c_07L定 取此爲本
可信從故

008_0660_c_08L
六藉何力 謂歸命三寶 請加承力 記

008_0660_c_09L力者 此責論主依經造論 上欲契聖 下欲利凡 流
至後代 破邪立正 俾世世不絕 燈燈無盡 爲用自

008_0660_c_10L力 爲假他威耶 歸三寶者 謂三寶吉祥 一切衆生
最勝良田 有歸依者 能辦大事 生諸福智 能離生

008_0660_c_11L死 得涅槃樂 故佛滅度 凡諸弟子 所有著述 皆
歸三寶 示學有宗 不自專己 離過失故 今乞威加

008_0660_c_12L承力而作 必至後代 人無不信 然加有二種 一顯
加 謂現身說法 二冥加 但闇增智慧 今通此二也

008_0660_c_13L能歸所歸
如下廣釋

008_0660_c_14L
七爲何義 謂助佛揚化 摧邪顯正 護持
008_0660_c_15L遺法 令久住世 報如來恩 記爲何義者
此責旣假

008_0660_c_16L三寶威加 造立玆論 有何義意 切慕如此耶 助揚
化者 助謂賛輔 揚謂發揮 化謂敎導 是則賛輔如

008_0660_c_17L來 發揮法門 敎導群品 以十方諸佛 迭爲師資 互
相賛弼 令法道流行 衆生受化 今論主示居因位

008_0660_c_18L師我牟尼 宗經造論 故云助化 摧邪顯正者 謂如
來在日 邪見者佛自調伏 佛滅度後 苟有斯類 人

008_0660_c_19L無制止 今論主爲摧彼邪徒 令邪敎不興 立我正
法 令生正見 故下論中 顯示正義 對治邪執 是也

008_0660_c_20L護持遺法者 謂佛所說法門 至滅度後 緫名遺法
今造論發揚 令無墜地者 名爲護持 展轉弘傳 燈

008_0660_c_21L燈不絕 以至來劫 名久住世 報如來恩者 佛留敎
法 意在傳弘 展轉度人 令至大果 若不傳演 逆

008_0661_a_01L佛本懷 是謂辜恩 苟能顯發妙門 光昭大敎 勞生
獲益 不絕大猷 斯則順合佛心 雅稱宗祖 名爲報

008_0661_a_02L恩也 故智論云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爲牀座徧三
千 若不傳法利衆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若有傳持

008_0661_a_03L正法藏 宣揚敎理度群生 修習一念契眞如 此是
眞報如來者 然上五句 說有二意 一則各自別說

008_0661_a_04L一句是一意 謂助佛揚化故 摧邪故 顯正故等 二
則躡迹通論 從一至五 展轉相由 即助佛揚化者

008_0661_a_05L爲摧邪故 摧邪爲顯正
故 乃至報如來恩故

008_0661_a_06L
八以何緣 謂令衆生 離一切苦 得究
008_0661_a_07L竟樂 記以何緣者 此責如上所爲 本緣何事耶
令衆生者 三聚五性一切衆生也 離一切

008_0661_a_08L苦者 離三若八苦分段變易二生死苦也 得究竟樂
者 謂得無上菩提覺法樂 無上涅槃寂靜樂 一得

008_0661_a_09L永得 更無過者 揀異
人天二乘 故云究竟

008_0661_a_10L
九由何起 謂由菩薩大悲 愍物迷謬
008_0661_a_11L由何起者 此責菩薩造論之心 因何而起 大悲
者 即同體無緣 揀非愛見 故云大也 愍謂哀愍

008_0661_a_12L即能悲之心 物謂衆生 即所悲之境 凡夫戀生死
執常樂我淨 故云迷 二乘愛涅槃着無常等四 非

008_0661_a_13L其正趣 認以爲正 故名爲謬 造論
爲彼 令反迷爲悟 捨徧入圓也

008_0661_a_14L
十機何益 謂令生信 得聞思修慧 證
008_0661_a_15L入因滿 記機何益者 旣爲衆生造論 其有被此
化者 得何利益 謂令下有四益 信謂

008_0661_a_16L十信 聞思修慧 即三賢 證入即十地 因滿即究竟
位 此即未信者令信 未解者令解 未行者令行 未

008_0661_a_17L證者令證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始從凡夫 終至等
覺 受斯化者 咸得利益 本䟽則云六益 謂信及三

008_0661_a_18L慧 證入因滿 大同小異 開合兩通 然上十因 意
義相續 若不料簡 寧免混然 今近取譬 令無所惑

008_0661_a_19L如構大 (尸+夏) 先要有解〔起造之解 合二智也〕 次列所
造〔廳堂庠序等 合一心二門三大等〕三明其相〔間

008_0661_a_20L架向背等 合分三大等〕 四能造器〔斤斧墨尺等 合
妙音善字等〕 五有所憑準〔依經依匠 合三量等〕 六

008_0661_a_21L旁藉陰功〔禁宰先靈 合三寶加祐〕 七上安所尊〔父
母等 合報佛恩〕 八下廕來裔〔子孫男女合爲衆生〕

008_0661_b_01L九念情深厚〔有恩有愛 合大悲愍物〕 十各得所安
〔隨彼穩便 合信解入證〕 如上配合 顯然不同 由是

008_0661_b_02L十文 無相濫矣 又此十中 有因有緣 有通有別 通
則因緣不分 謂此十段 緫是造論 因由緣起故 別

008_0661_b_03L則第九爲因 第八爲緣 前六則因緣所資 七十則
因緣之果 又此十中 不出悲智 謂第一是智 第九

008_0661_b_04L是悲 二三四五六七 是智之相 八十二門 是悲之
相也 然論文之中 自有八種因緣 與此有同有異

008_0661_b_05L同則䟽論兩文 不出悲智二種 異則論中但直述自
己所懷 爲法利物 䟽則具叙論主化智巧便 妙權

008_0661_b_06L開示 承力護法 上報下化 問論中何故不具叙耶
答䟽叙他意 故可具陳 論主述已 但明所爲 若同

008_0661_b_07L䟽中 便成自
伐 故不具叙

008_0661_b_08L
二約諸藏所攝 三藏之中 對法藏攝 二
008_0661_b_09L藏之中 菩薩藏攝 記二諸藏所攝者 三二不
一 故云諸 皆能含攝

008_0661_b_10L故名藏 謂明此論 於三二中 攝屬何藏 三藏者 經
律論也 此約所詮戒定慧學 增勝而立 謂詮定增

008_0661_b_11L勝 名爲經藏 詮戒增勝 名爲律藏 詮慧增勝 名
爲論藏 言增勝者 以一一藏 通餘二故 第一經藏

008_0661_b_12L者 梵云欲底修多羅 或云修妬路 素呾纜 此云契
經 謂契當所詮法義 契合所化機心 經謂貫穿所

008_0661_b_13L說義理 令無散失 攝持所化物機 使無顚墜 故佛
地論云 貫穿持攝所應說義 及所被機故 契經即

008_0661_b_14L藏 持業釋也 第二律藏者 梵語毘奈耶 或云毘尼
或毘那耶 義翻爲律 以明持犯法則軌度 有如此

008_0661_b_15L方條法之制 取此類也 律 法也 古翻爲調伏 謂調
鍊三業 制伏過非 謂鍊則通於止作 制伏則唯明

008_0661_b_16L止惡 或翻爲滅 謂身語意惡 焚燒行人 義同火然
戒能止滅故 或云淸凉 以能息惡炎熾相故 此則俱

008_0661_b_17L就所詮之行彰名 謂伏之藏等 依主釋也 第三論
藏者 梵語阿毘達摩 此云對法 法則所對之境 謂

008_0661_b_18L無爲涅槃 及四眞諦 對即能對之心 謂理量二智
此二對彼 妙盡理源 揀擇法相 分明指掌 如對目

008_0661_b_19L前 名爲對法 即對法之藏 依主釋也 此論屬彼 定
非經律 故云對法藏攝 問瑜伽論 說謂諸一切了

008_0661_b_20L義經典 循環硏覈摩呾哩迦 據此則對法藏攝 亦
是佛說 此論旣是佛滅度後 菩薩所造 何得亦入

008_0661_b_21L對法藏耶 答佛所說法 有其三種 一佛自說 二加
他說 三懸記說 今則後說也 故摩耶經云 佛記馬

008_0661_c_01L鳴 然正法炬 滅邪見幢 善說法要 旣蒙懸記 即
同佛言 故得此攝 問若言懸記故 得入論藏者 豈

008_0661_c_02L佛滅後 一切造論菩薩盡 是懸記耶 由斯難故 今
助一解 以佛所說 雖有論議 竝屬經藏 以十二部

008_0661_c_03L俱名經故 菩薩造者 但名爲論 或宗彼經 或隨解
釋 故此所攝 亦不相違 二藏者 此則約人所立也

008_0661_c_04L謂於三藏之中 詮示大乘理行果 故名菩薩藏 詮示
小乘理行果 故名聲聞藏 故莊嚴論及攝大乘說 由

008_0661_c_05L上下乘差別 故有聲聞及菩薩藏 然約人說 人有
三乘 合分三藏 以緣覺人 多不藉敎 出無佛世 或

008_0661_c_06L出佛世 即攝屬聲聞 以四法之中 理果同故 由是
但立二種藏也 若據敎行有別 亦可開爲三藏 故

008_0661_c_07L普超三昧經 及入大乘論說 以約別義 開爲三藏
今依莊嚴等論 約於同義 合爲二藏 開之與合 各

008_0661_c_08L隨一意耳 然三藏之中 各具二藏 二藏之內 各有
三藏 但約人約法 分此二三 廣如圓覺䟽所辨 菩

008_0661_c_09L薩藏攝者 以是大乘 非詮小故 故
此所攝 ◆敎義分齊二 初緫標別列

008_0661_c_10L
三顯敎義分齊二 一約敎詮法通局顯
008_0661_c_11L分齊 謂以義分敎 敎類有五 記敎是能
詮 義

008_0661_c_12L即所詮 以所詮義 顯能詮敎 即知此敎分齊所至
也 詮法通局者 通則大乘終頓圓 以被機廣故 詮

008_0661_c_13L義深故 局即小乘及大乘始敎 以詮法淺故 被機
狹故 又深必該淺 故云通 淺不至深 故云局 又一

008_0661_c_14L經能含多敎 故云通 一經唯詮一敎 故云局 以義
分敎者 由諸家多約時分敎 有所未允 遂招諍論

008_0661_c_15L叙彼如別所明 今以義分 故無舛謬 此則義爲能
分 敎爲所分 得知敎之淺深者 由所詮義 有近

008_0661_c_16L遠故 ◆二隨列別
釋二 初緫叙諸敎

008_0661_c_17L
一小乘敎 但說我空 縱小說法空 亦
008_0661_c_18L不明顯 但依六識三毒 建立染淨根本
008_0661_c_19L未盡法源 故多諍論 記小乘者 運小根 至
小果故 如羊鹿車

008_0661_c_20L但能引輕 不能致遠 故名小也 但說下釋相也 即
正辨所詮之理 但 猶獨也 唯也 我空者 此敎所

008_0661_c_21L明 凡有所爲 皆因緣力 中無主宰 故爲我空 縱
少說者 阿含經云 無是老死 無誰老死 旣言無是

008_0662_a_01L老死 即是法空之義 雖有此說 以百無一分 故云
少說 但標而已 更不解釋 故不明顯 以非敎之正

008_0662_a_02L意故 今望大乘分明顯了義邊 故名爲但 如河少
水 亦名無水故 但依下所依根本 六識者 即前六

008_0662_a_03L識 彼敎三宗 所說有異 謂經部無別心所 有部有
別心所 覺天所說 唯一意識 隨六根轉 無別六異

008_0662_a_04L三毒建立者 貪瞋癡使 害物最深 能損法身慧命
故受毒稱 若以此三爲能熏 現在色心爲所熏 造

008_0662_a_05L業受生 輪轉三界 此爲染根本 若以無貪等三爲
能熏 現在色心爲所熏 斷煩惱出三界 此爲淨根

008_0662_a_06L本 染之與淨 由三有無 除此 更無所依 故云但也
未盡下結成不了 不達如來藏心 本具無漏功德 故

008_0662_a_07L未盡淨法之源 不了根本不覺 是有漏因 故未盡
染法之源 此敎尙不詮七八二識 豈況無明法性耶

008_0662_a_08L故云未盡等 多諍論者 二十部分宗 各不相與 如
群盲摸象 紛然是非 故云諍論 苟盡其源 安見

008_0662_a_09L

008_0662_a_10L
二大乘始敎 亦名分敎 於中但說諸法
008_0662_a_11L皆空 未盡大乘法理 故名爲始 但說
008_0662_a_12L一切法相 有不成佛 故名爲分 記大乘
者運

008_0662_a_13L大根 至大果故 如牛車引重 可以致遠 故名大乘
下四雖權實有異 以通對小乘 故緫名大乘也 始

008_0662_a_14L分二敎者 且標兩名 此中二敎 各詮一義 是謂空
相 非謂一敎而有二名 但說下明所詮理 即諸部

008_0662_a_15L般若 明心境染淨等竝空 始自色心 終乎種智 無
不如幻 故云皆空 般若云 無色無受想行識 乃至

008_0662_a_16L無智亦無得等 又經云 若有一法 勝過涅槃 我亦
說爲如夢幻等 未盡下判爲不了 大乘法理 不空

008_0662_a_17L不有 而空而有 旣但說空 當知未盡 故法皷經云
一切空經 是有餘說 中論云 空是大乘初門 故言

008_0662_a_18L始也 又云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但說下即分
敎也 一切法相者 明所詮法 然一切不出五位一

008_0662_a_19L百法 謂一者心法 有八二者心所有法 有五十一
三者色法 有十一 四者不相應行法 有二十四 五

008_0662_a_20L者無爲法 有六 縱說眞如無爲 是諸法性 亦墮法
相之數 故云但說 有不成佛下 判爲不了 謂五性

008_0662_a_21L之中 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及不定性中 三
分之二 必不成佛 旣不皆成 即名爲分

008_0662_b_01L
三終敎 亦名實敎 說如來藏隨緣 成
008_0662_b_02L阿賴耶識 緣起無性 一切皆如 㝎性
008_0662_b_03L二乘無性闡提 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
008_0662_b_04L極之說 故名爲終 以穪實理 故名爲
008_0662_b_05L實 記終實二敎者 標名也 此只一敎 以對前二
故立二名 非同於前二敎異也 說如來下

008_0662_b_06L順明緣起 即生滅門 故下論云 心生滅者 依如來
藏故 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

008_0662_b_07L非異 名阿賴耶識等 即前云 不變性而緣起 緣起
下逆明 緣性即眞如門 故論云 心眞如者 即是一

008_0662_b_08L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乃至一切
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眞如 即前云 不捨緣而即

008_0662_b_09L眞也 斯則從本起末 故云隨緣 末即同本 故云無
性 如範金爲器 器即是金 定性等 三聚五性一切

008_0662_b_10L衆生 皆有如來藏心 緫皆成佛 故涅槃經云 凡有
心者 定當作佛 圓覺云 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 上

008_0662_b_11L皆明所詮之法 方盡下判爲了義 詮法窮源 故云
至極也 對前未盡 終於始故 名爲終敎 非同法相

008_0662_b_12L故云實理 分敎不了 乃屬
於權 此中了義 故云實敎

008_0662_b_13L
四頓敎 總不說法相 唯辨眞性 亦無
008_0662_b_14L八識差別之相 訶敎勸離 毁相泯心
008_0662_b_15L但一念不生 即名爲佛 不依地位漸
008_0662_b_16L次 故說爲頓 記頓敎者 標名也 一直而談
更無委曲 不歷階漸 唯指本

008_0662_b_17L源 故稱爲頓 緫不下釋相也 不說法相者 謂徧計
依他 色心假實 法相雖廣 不出於斯 此旣不說 故

008_0662_b_18L名爲緫 即揀分敎 但說法相 唯辨眞性者 此揀始
敎 但說諸法皆空 今說不空妙有 即圓成實性也

008_0662_b_19L此性圓滿成就 凡聖因果 平等所依 只談此法 故
云唯辨 此二句且略標揀也 下即廣示 亦無等者

008_0662_b_20L釋不說法相也 八識 是法相之源 一切最勝 以勝
攝劣 故唯擧此 然識如幻夢 唯是一心 故云亦無

008_0662_b_21L此中擧識 以影所緣也 訶敎者 斥其無實 肇公云
名無得物之功 故圓覺云 修多羅者 如標月指 若

008_0662_c_01L復見月 了知所標 異竟非月 下文亦云 一切言說
假名無實 但隨妄念 不可得故 勸離者 令不執敎

008_0662_c_02L使其捨詮也 故下文云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
字相 淨名云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眞入不二法

008_0662_c_03L門 又云至於智者 不著文字 文字性離 即是解脫
達磨云 我法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等 能詮敎旣亡

008_0662_c_04L所詮義亦遣 故但訶敎也 毁相者 凡所有相 皆虛
妄故 此則亡所證境也 泯心者 心生則種種法生

008_0662_c_05L故 此即亡能證智也 經云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 又云
亦無能證者 此乃妄識妄緣 能詮所詮 能證所證 一

008_0662_c_06L切都泯 故下文云 一切法 從本已來 非色非心 非
智非識 非有非無 畢竟不可說相 但一念等者 念

008_0662_c_07L生旣是凡夫 相現性隱 不生冝名爲佛 性顯相亡
是故刹那登妙覺 等佛於一朝 故觀師云 一念不生

008_0662_c_08L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更不假餘方便 故
云但也 此則釋前唯辨眞性 不依下結成頓義 旣

008_0662_c_09L一念成佛 豈立位焉 位旣不存 不亦頓乎 故思益
經云 得諸法正性 不從一地 至於一地 圓覺云 知

008_0662_c_10L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
幻即覺 亦無漸次

008_0662_c_11L
五圓敎 所說唯是法界 性海圓融 緣
008_0662_c_12L起無礙 相即相入 帝網重重 主伴無
008_0662_c_13L盡 記圓敎者 謂此敎中 該收前四 圓滿具足 性
相俱融 刹海塵毛 交徧互入 即華嚴宗也

008_0662_c_14L所說下一眞法界也 謂所說理事 心境人法聖凡染
淨等法 以要言之 未有一法 離於法界 故云所說

008_0662_c_15L唯是法界 或可此句是緫標 下皆別列 性海圓融
者 理法界 謂理性深廣 故如海也 理體周徧 無

008_0662_c_16L有一法 而不融攝 故云圓融 綠起者 事法界
謂衆緣所造心境染淨情器因果大小一多 各不同

008_0662_c_17L故 無礙者 理事無礙法界也 謂緣起事法 皆是
理之所成 緣起無性 不礙於理 理能隨緣 不礙於

008_0662_c_18L事 故得理事 二無障礙 相即相入下 事事無礙法
界也 謂諸事法 各全攝理 即理之事 互不相礙 故

008_0662_c_19L得一一事法 相即相入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一入
一切 一切入一 互爲主伴 重重無盡 如天網珠 光

008_0662_c_20L影互入 無礙無盡也 然上五敎所詮 不出性相 性
相相望料揀 應成六句 一唯相非性 小乘敎也 但

008_0662_c_21L說法相 不言性故 二唯性非相 即頓敎也 唯辨眞
性 毁相泯心故 三相多性少 即分敎 多說法相

008_0663_a_01L小說性故 四性多相少 即終敎 多說法性 小說法
相 縱說法相 亦不離性故 五非相非性 即始敎 但

008_0663_a_02L說諸法皆空 未顯眞如性故 六全相全性 圓敎也
謂說一眞法界 全體而起 成染淨法 即全相也 染

008_0663_a_03L淨起時 性體不隱 全是眞如 即全性也 又此五敎
與天台化法四敎相望 但開合有異 而大況是同 彼

008_0663_a_04L則開前合後 此則開後合前 四敎者 謂藏通別圓
也 且如此中初小乘敎 即彼藏敎 第二始敎 此有

008_0663_a_05L二類 一始敎 但說諸法皆空 即彼通敎也 二分敎
但說一切法相 即別敎也 第三終敎 明如來藏隨

008_0663_a_06L緣 成諸染淨 緣起無性 一切皆如 即彼圓中雙照
義也 第四頓敎 唯辨眞性 即彼圓中雙遮義也 第

008_0663_a_07L五圓敎 明性相俱融 即彼圓中遮照同時義 以此
三敎所詮 唯是一心 具一切法 即彼圓敎不思議

008_0663_a_08L中道也 故此三敎 皆屬圓收 此即合彼通別 爲一
始敎 開彼圓敎 爲終頓圓三 彼即開此始敎 爲通

008_0663_a_09L別二 合此終等 爲一圓敎 雖開合有異 而法無異
也 然彼更約化儀論四 約時論五 廣說如彼 ◆二

008_0663_a_10L與論相攝二
初定分齊

008_0663_a_11L
若於五中 顯此論之分齊 正唯終敎
008_0663_a_12L亦兼於頓 記正唯終敎者 以有生滅門 說如來
藏隨緣 作阿賴耶 成諸染淨義故

008_0663_a_13L兼於頓者 以有眞如門 顯體離言 依言辨德故 然
雖說兩門 以眞如門中 但略顯法體而已 如其說

008_0663_a_14L迷悟 辨聖凡 論染則二礙三細五意六麁 論淨則
二身三大四信五行 具辨染淨熏習 廣明四位階降

008_0663_a_15L說斷證 明解行 但是一切世出世法 皆在生滅
門中所明 旣而廣略不同 故於二敎以判兼正也

008_0663_a_16L◆二明
相攝

008_0663_a_17L
若將此論 與五敎互相攝者 五唯後三
008_0663_a_18L攝此 此唯攝五前四 記五唯下 以五敎爲
能攝 此論爲所攝

008_0663_a_19L後三攝此者 終頓圓也 謂此論中 說如來藏緣起
是終敎 說眞如門 是頓敎 又眞如門 是理法界 生

008_0663_a_20L滅門 是事法界 二門不二 理事無礙法界 一心 是
一眞法界 此即圓敎 故後三敎 攝得此論 然頓敎

008_0663_a_21L攝此 亦且一徃 若以理推 頓敎義狹 唯辨眞性 如
何攝此 若言以有眞如義故 得彼攝者 此論亦有

008_0663_b_01L前二敎義 亦應前二攝得此論 此唯下 以此論爲
能攝 五敎爲所攝也 攝前四者 此論備有前四義

008_0663_b_02L故 不攝圓者 以四法界中 唯有三種 而不明事事
無礙 以圓敎 宗於事事無礙 義旣不全 故非攝彼

008_0663_b_03L然以義推 亦合攝彼 彼文四種 統唯一眞法界 今
論一心之體 正是一眞法界 是彼圓敎之宗耳 又

008_0663_b_04L彼事事得無礙者 皆由眞如隨緣故也 故知眞如隨
緣 是彼事事無礙之由 故得攝也 若以前科 望於

008_0663_b_05L此義 前文合云 正唯終敎 兼於頓
圓也 ◆約法生起下二 初標科總示

008_0663_b_06L
二約法生起本末顯分齊 謂依此論所
008_0663_b_07L詮染法 從本起末 略有五重 以對
008_0663_b_08L諸宗 顯其分齊 記依詮染者 以淨法 是攝
末歸本義 今明從本起末

008_0663_b_09L故唯取染 略五重者 廣即十四 今於十四之中 類
束爲五 故云略也 對諸宗者 即前五敎也 前以能

008_0663_b_10L詮爲門 故云約敎 此以所詮爲門 故云
約法也 ◆二隨文別釋二 初正明五段

008_0663_b_11L
五重者 初唯一心爲本源 即華嚴經一
008_0663_b_12L眞法界 然華嚴所宗 雖四法界 而彼
008_0663_b_13L䟽云 統唯一眞法界 謂寂寥虛曠 冲
008_0663_b_14L深包愽 總該萬有 即是一心正當
此門


008_0663_b_15L二三 以略分眞妄 故云開云明 後二唯約妄論 具顯
次第生起 故言生也 一心爲本源者 爲是也 謂此

008_0663_b_16L一心 是一切染淨法之根本 其猶水源 爲萬流之
本 更無有法 爲心之本 故云唯一心 本即源也 經

008_0663_b_17L云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
成體 法喩雙顯 故云本源 華嚴下配敎 此是圓敎

008_0663_b_18L之所宗故 四法界者 如前所列 然四種皆稱法界
而界義不同 謂理法名界 界是性義 謂與一切染

008_0663_b_19L淨諸法 爲體性故 事法名界 界是分義 一一事法
分限別故 後二法界 具性分義 可知 義雖有四 而

008_0663_b_20L體是一 故混四爲一 一外無四 故云統唯一眞也
謂寂寥下 緫萬有以出體 彼曰法界 此曰一心 謂

008_0663_b_21L此一心 是法之性 故曰法界隨義立名 體元無異
故以一心 爲法界體 初二句顯德相 寂謂無聲 寥

008_0663_c_01L謂無色 虛則中無妄染 曠謂寛徧十方 冲即是深
竪通三際 包即容受一切無餘 愽則能入一切咸徧

008_0663_c_02L緫該下明該收 萬有者 一切法也 萬有不出 心
是故一切全爲心性 心性無外 攝無不周也 此但

008_0663_c_03L意在出體 不在收於萬法 恐存心外之見 故云緫
該等也 然諸敎中 皆說萬法一心 而淺深有異 今

008_0663_c_04L約五敎 略爲辨之 一愚法聲聞敎 假說一心 謂世
出世間染淨等法 皆由心造業之所感 推徵則一心

008_0663_c_05L之義不成 故云假說 二大乘權敎 明異熟賴耶 以
爲一心 三界萬法 唯識變故 三終敎 說如來藏 以

008_0663_c_06L爲一心 識境諸法 皆如夢故 四頓敎 泯絕染淨 以
說一心 顯體離言 絕諸相故 爲破諸數 假名一也

008_0663_c_07L五圓敎 緫該萬有 以爲一心 事理本末 無別異故
如上所說 前二敎淺 後三敎深 於三敎中 義有淺

008_0663_c_08L深 體唯眞性 今之所辨 即第五也 注正當此門者
此論所詮 理極於是 故上指陳 即華嚴經一眞法

008_0663_c_09L界 但彼以性相俱融 名爲法界 此約克指
法體 故曰一心 圖實之旨 以此爲異也

008_0663_c_10L
體絕有無 相非生滅 莫窮其始 寧見
008_0663_c_11L中邊即下心
眞如門
體絕有無者 肇公云 欲言其有
無狀無名 欲言其無 聖以之靈

008_0663_c_12L故下文云 非有非無等 相非生滅者 非 不也 相
謂無相之相 相即性也 論云非前際生 非後際滅

008_0663_c_13L般若亦云 不生不滅 莫窮其始者 莫 無 窮 鞠 始
初也 旣非生滅有爲之法 則無能尋鞠 盡其初際

008_0663_c_14L然不唯無始 抑亦無終 此但影略 故云無始 此則
覆釋前來 相非生滅 以非生故無始 非滅故無終

008_0663_c_15L寧見中邊者 邊謂二邊 中即中道 二邊旣泯 中道
不存 故云寧見 寧 何也 此則覆釋前來 體絕有

008_0663_c_16L無也 有無即是二邊 前則略擧但言有無 今則具
顯 故云中邊 注眞如門者 彼䟽所說 即是此中眞

008_0663_c_17L如門義 然但因以指配
未是正開 次下即明

008_0663_c_18L
迷之則生死無窮 解之則廓爾大悟即下
心生

008_0663_c_19L滅門即序中 逐迷悟而升沈之義 解即初悟 悟
即證入也 故經云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

008_0663_c_20L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
得 即斯義也 注文可知

008_0663_c_21L
二依一心 開二門 一者心眞如門 即

008_0664_a_01L頓敎分齊也 始敎中空義 亦是密說此
008_0664_a_02L門 二者心生滅門 謂依如來藏 有生滅
008_0664_a_03L心 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非一
008_0664_a_04L非異 名爲阿梨耶識 即終敎分齊也
008_0664_a_05L以始敎相宗 不知佛說如來藏 以爲阿
008_0664_a_06L賴耶 故非彼分 記依心開門者 以論云 依
一心法 有二種門也 眞

008_0664_a_07L如門者 於中有離言依言 依言之中 復有空不空二
具如下說 頓敎分者 以此門中 說心性不生不滅

008_0664_a_08L乃至離言絕慮等義 故當此敎 密說者 如心經云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等 即

008_0664_a_09L是眞如之相 雖明其相 而不克顯眞如體性 故云
密說 理實無異 故今配之 依如來藏下 全引論文

008_0664_a_10L顯生滅相也 終敎者 詮法窮極 非同始敎是衍初
門 故名終敎 今起信論 正明此義 以始敎下揀顯

008_0664_a_11L以始敎中 亦說賴耶 而不說是藏性所成 今說性
成 故非彼分 故密嚴云 佛說如來藏 以爲阿賴耶

008_0664_a_12L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008_0664_a_13L
三依後門 明二義 一者覺義前眞如門
但明心體

008_0664_a_14L不變 此門覺義 但顯染中淨相
及反流還源 並非起末倫次
後門 謂生滅
門也 二義者

008_0664_a_15L論曰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云何
爲二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等 故依此明也 覺義

008_0664_a_16L者 論云所言覺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
界 即是如來法身等 於中有始覺本覺 本覺復有

008_0664_a_17L隨染性淨之異 具如論說 注前眞如等者 通前後
妨難 或曰前眞如門 及此覺義 爲何不明開義生

008_0664_a_18L法 唯於後門後義 明生起耶 故此釋之 不變非隨
緣 淨相是本覺 反流即始覺也 此上三義 竝不可

008_0664_a_19L說生起染法之理 以義不順故 唯此生滅 及不覺
義 即可言其生染次也 故前標云 依染法從本起

008_0664_a_20L末 而不言淨法從末向本 由
是前門前義 不言生起也

008_0664_a_21L
二者不覺義前生滅門 及此不
覺 即是生起次也
不覺義者
論云所言

008_0664_b_01L不覺者 謂不如實知眞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 而有
其念等 於中有根本枝末之異 枝末復有三細六麁

008_0664_b_02L如次所引
注文可知

008_0664_b_03L
四依後義 生三細 一業相賴耶自
體分
二轉
008_0664_b_04L
三現相
後義者 即不覺也 依此
不覺 起業等相 此三屬

008_0664_b_05L本識位 對後事識六麁 名之爲細 故論云 復次依
不覺故 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 相應不離等 業相者

008_0664_b_06L約動作爲因 二義得名 故論云 一者無明業相 以
依不覺故心動 說名爲業 覺則不動 動則有苦 果

008_0664_b_07L不離因故 轉相者 前之業相 轉至此位 爲能見故
故論云 二者能見相 以依動故能見 不動則無見

008_0664_b_08L現相者 以依能緣之心 帶起所緣之境 故論云 三
者境界相 以依能見故 境界妄現 離見則無境界

008_0664_b_09L注自體等者 以唯識說有漏識自體生時 轉似二
分 似能緣相 名爲見分 似所緣相 名爲相分 雖

008_0664_b_10L文異而義同 故今注
配 自體即自證分也

008_0664_b_11L
即此唯識宗 齊此業相 以爲諸法生起
008_0664_b_12L之本 以彼宗未明此等 與眞如 同以
008_0664_b_13L一心爲源 故說眞如無知無覺 凝然不
008_0664_b_14L變 不許隨緣 但說八識生滅 縱轉成
008_0664_b_15L四智 亦唯是有爲 不得即理 故詮法
008_0664_b_16L分齊 唯齊業識 記即唯識下配敎 齊業相者
彼說諸法生起 但依賴耶

008_0664_b_17L以爲其本 故名此識爲緫報主 一切種子 根身器
界 皆此識變 仍獨說此 以爲所熏 熏成種已 後

008_0664_b_18L起現行 皆依此識 故云生起本也 以彼下出所以
緣以彼宗 未說一心 是眞如生滅二門之源 以留

008_0664_b_19L之於終敎說故 若盡說已 何分權實耶 故說等者
以不知眞如即心 故說無知無覺 凝然不變者 說

008_0664_b_20L此無知覺體 堅如玉石 不可受熏 以不是可熏性故
旣不受熏 焉能隨緣 由是但執眞如不變 不許隨

008_0664_b_21L緣也 但說等者 旣不許眞如隨緣 成諸染淨 故說
賴耶爲生滅本 由是明法生起 但齊業相也 縱轉

008_0664_c_01L等者 以彼所說 轉第八爲大圓鏡智 第七爲平等
性智 第六爲妙觀察智 前五爲成所作智 根本旣

008_0664_c_02L唯生滅 成智亦是有爲 理是無爲 不得相即 如鎔
金範土 各成其器 豈得相即耶 故詮法下 結成

008_0664_c_03L

008_0664_c_04L
五依最後 生六麁 一智分別境界 二
008_0664_c_05L生苦樂受 三著苦樂 四計名字 五造
008_0664_c_06L業 六受報 二乘所明諸法 唯齊第三
008_0664_c_07L人乘天乘 唯齊第五 記最後者 即現相也
六麁 是事識位 涉

008_0664_c_08L於外塵 其相顯著 緫名爲麁 故論云 以有境界緣
故 復生六種相 智分別境界者 智相也 以有外境

008_0664_c_09L牽起內心 令其分別 是好是惡等 故論云 一者智
相 依於境界 心起分別 愛與不愛故 生苦樂者 因

008_0664_c_10L前分別 遂起苦樂覺心 故論云 二者相續相 依於
智故 生其苦樂覺心 起念相應不斷故 着苦樂者

008_0664_c_11L執前苦樂 取之爲實 故論云 三者執取相 依於相
續 緣念境界 住持苦樂 心起着故 計名字者 以

008_0664_c_12L執取實 故聞名緫相 便生瞋喜等 故論云 四者計
名字相 依於妄執 分別假名言相故 造業者 以貪

008_0664_c_13L瞋盛故 發動身口 造諸善惡不動等業 故論云
五者起業相 依於名字 尋名取着 造種種業故 受

008_0664_c_14L報者 謂業累旣成 牽至苦果 如繩所繫 不自在故
故論云 六者業繫苦相 以依業受果 不自在故 二

008_0664_c_15L乘下對敎淺深 第三者 是我執俱生 二乘敎中 說
斷此者 名爲我空故 人天等者 以彼敎中 但明善

008_0664_c_16L惡業緣 受報好醜 故當造業 而不知業從
何生 故詮法分齊 不到第四 ◆二別示

008_0664_c_17L
若取血脉相承 一向躡前起後 以明生
008_0664_c_18L起 略有八重 一以一心爲本 二不覺一
008_0664_c_19L心成業相 三能見相 四境界相 五分別
008_0664_c_20L相續
六取着計名
七造業 八受報
008_0664_c_21L血脉相承者 但約迷本一心迤邐生起不斷絕義
更不旁說眞如本覺 故云一向等 略八重者

008_0665_a_01L廣則十四故 以眞如門及覺義 非是生起倫次故 生
滅門不覺義 全體是業相故 智相相續 皆法執故

008_0665_a_02L執取計名 皆我執故 由是相從 略
成八也 ◆四中文三 一總明所被

008_0665_a_03L
四明敎所被機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008_0665_a_04L無非所被 不同法相宗 唯被菩薩性
008_0665_a_05L及不㝎性 記一切下 此約畢竟 兼正合論 故
皆被也 故涅槃經云 凡是有心

008_0665_a_06L定當作佛 圓覺云 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 又云譬如
大海 不讓小流 乃至蚊䖟 及阿修羅 飮其水者 咸

008_0665_a_07L得充足 金剛經說 發菩提心人 令度四生九類 皆
入無餘涅槃 若其定有不成佛者 何勞發此心耶 以

008_0665_a_08L一切衆生 皆本有佛性 但得聞之 無不獲益 謂宿
機深者悟入 淺者信解 都無宿種者 亦皆熏成圓

008_0665_a_09L頓種子 如華嚴經食金剛喩 不同下揀權敎 彼說
定性二乘 性定無改 況至無餘位中 身智俱盡 誰

008_0665_a_10L爲修行 無性之人 無其善種 善種旣無 憑何修進
以此判之 俱非所被 然彼但約即今長時而論 故

008_0665_a_11L不統收 亦是留在實敎中說也
◆二重辨兼正二 初約三聚辨

008_0665_a_12L
然一切衆生 三聚統收 此論正唯爲不
008_0665_a_13L㝎聚 故下文云 依未入正㝎聚衆生
008_0665_a_14L故說修行信心 兼爲邪㝎 作遠因緣
008_0665_a_15L兼爲正㝎 令增妙行 記然有三說 如小乘
即以五無間業衆生

008_0665_a_16L爲邪定 以學無學人爲正定 以餘漏無漏人爲不
定 權敎以無種性人爲邪 以菩薩爲正 以不定性

008_0665_a_17L人爲不定 終敎以一切異生爲邪 三賢爲正 十信
爲不定 今依後說 此論下正爲可知 兼爲邪定者

008_0665_a_18L但得見聞 自然成種 他時顯發 必至解脫 故法華繫
珠 涅槃毒皷 華嚴有八難頓超之說 又云設有不

008_0665_a_19L生信樂 亦成善根 無空過者 乃至究竟 入於涅槃
此明雖謗墯惡 由聞歷耳 終醒悟 故下論云 爲令

008_0665_a_20L衆生 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 皆此類也 兼正定者 論
云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衆生 正解不謬 故

008_0665_a_21L䟽配三賢 故當正定
也 ◆二約五性辨

008_0665_b_01L
準此義例 則五性中 正被菩薩性 及
008_0665_b_02L不㝎性 令修信心 兼爲餘性 作遠因
008_0665_b_03L緣 記然五性之說 權實共出 前敎義中 判爲未
了者 約彼定執三無二有 故名爲權 今說

008_0665_b_04L被敎 故須約性 性雖說五 俱爲所被 非同權宗定
執有無也 正被下可知 兼餘性者 二乘及無種性

008_0665_b_05L也 以二乘人 實無定性 雖亡分段 然有變易之
身 但得聞斯敎 決定廻心 涅槃說四果及緣覺 極

008_0665_b_06L遲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 如次廻心 猶如醉人 醒
有遲速 三昧酒醒 亦復如是 故楞伽云 三昧酒

008_0665_b_07L所醉 乃至劫不覺 酒消然後覺 得佛無上身 無性
之人 但無善性 若聞斯敎 善種自成 遇緣發起 必

008_0665_b_08L當成佛 楞伽經說二種闡提 一大悲菩薩 二斷善
根者 佛說二中 永不入者 唯大悲菩薩 應知斷善

008_0665_b_09L根者 聞經獲悟 後必得入 涅槃經中 具有此說 今
此論云 謂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其

008_0665_b_10L中義含定性無性 故下文云 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
劣心過 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且不起大悲 豈非定

008_0665_b_11L性耶 不修善根 豈非無性耶 當知實敎 雖說
五性 然非定五 俱爲所被 ◆三別指下文

008_0665_b_12L
又因緣分中 別明所被 至文當辨
008_0665_b_13L又因下三別指下文 別明所被者 一論所被 不
出三根 說有通別 通則不分論文 但上中下根

008_0665_b_14L依之緫入 別則立義解釋兩分 被上根悟入 修行
信心分 被中根 勸修利益分 被下根 然上根不必

008_0665_b_15L聞中下之法 下根必兼聞中下之法 中根可知 此
說猶是別中之通 若更細論 兼約地位所配 則立

008_0665_b_16L義分及解釋分中 顯示正義 對治邪執 被三賢菩
薩 爲上根悟入 分別發趣道相 被十信滿心 爲中

008_0665_b_17L根 修行信心分已下論文 被十信住心入心 爲下
根 又就十信位中 自有三根之異 謂以十信滿心

008_0665_b_18L爲上根 此則如上所配 以十信住心 爲中根 此依
第四分中 四種信心 及四種修行悟入 以十信初

008_0665_b_19L心 爲下根 就此下根 復有三種 謂以四行之後 止
觀之前 一段論文 被下根悟入 以止觀一門 被中

008_0665_b_20L根 以勸生淨土一門 被上根 其勸修利益一分 緫
策前三 因緣一分 但明論起由致 故於此分 不別

008_0665_b_21L明被 如下䟽配
◆五中二 初總標

008_0665_c_01L
五能詮敎體 略作四門 記能詮敎體者 通
明諸佛敎法 乃

008_0665_c_02L至此論 以何爲體 而能詮顯無量事理 今且略以
四門解釋 ◆二別釋有四 初隨相四 初名句文

008_0665_c_03L
一隨相門 於中或唯名句文 謂能詮諸
008_0665_c_04L法自性差別 二所依故 記謂約六塵境相
以出體故 名

008_0665_c_05L句文者 即聲上屈曲詮表 是假非實 屬不相應行
所攝 故論云 一名二名多名 是曰名身 一句二句

008_0665_c_06L多句 名曰句身 一字二字多字 名曰文身 能詮諸
法自性者名也 名是能詮 諸法自性是所詮 如言

008_0665_c_07L色言心言水火等 各各詮表法自性故 差別者句
也 句是能詮 諸法差別是所詮 如言形色顯色 眞

008_0665_c_08L心妄心等 諸法例然 一一法中 揀令別故 二所依
者文也 二即名句 文即是字 以此通爲名句二法

008_0665_c_09L所依止故 由是名則次第行列 句則次第安布 文
則次第連合 此等親能詮表義理 由是取之以爲

008_0665_c_10L敎體 ◆二
唯音聲

008_0665_c_11L
或唯音聲 離聲無別名等 攝假從實故
008_0665_c_12L以聲是敎主言音 謂佛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
語表 故云音聲 離聲下釋 以名句文三 雖親能

008_0665_c_13L詮表義理 但是聲上屈曲之相 從假建立 無有自
體 聲是色法 色法是實 名等是不相應行 非色非

008_0665_c_14L心 但約色心 分位假立 由是實外無假 所以攝假
從實 但取聲爲敎體 故云離聲無別名等 婆沙論

008_0665_c_15L云 佛敎以語業爲
體 ◆三通四法

008_0665_c_16L
或假實雙取 四俱爲體 記如上兩說 各有
理敎 爲定量故

008_0665_c_17L不可偏取 今悉收之 以唯音聲 則不能詮義 唯名
句文 則別無自體 四法皆取 始成敎體 如水與動

008_0665_c_18L方能運舟 於此二中 不可趣一 如人汎然發聲不
吐詞句 何所詮表 若無聲者 名等何依 故今雙取

008_0665_c_19L也 故俱舍云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 彼體〔敎
體〕語〔音聲〕或名〔名句〕 此色〔音聲〕行〔名句〕蘊

008_0665_c_20L攝 ◆四
徧一切

008_0665_c_21L
又徧於六塵 一切所知境界 總有生解

008_0666_a_01L之義 悉爲敎體 記一切雖多 不出六塵境界
但能生於物解 即爲敎體

008_0666_a_02L豈獨在於聲名句文 故淨名云 有以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樹衣服臥具 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衆

008_0666_a_03L生謂之疲勞 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楞伽云 大
慧 非一切佛土 言語說法 有佛國土 直視不瞬

008_0666_a_04L口無言說 乃至有佛國土動身名說法等 且香積世
界 餐香飯而三昧顯 極樂國土 聽風柯而正念成

008_0666_a_05L絲竹可以傳心 目撃以之存道 旣語默視瞬皆說 則
見聞覺知盡聽 苟能得法契神 何必要因言說 如

008_0666_a_06L楞嚴經 二十五聖 於十八界七大性 各從一門而
得圓通 此中六塵 猶且約境 餘者例知 天台云 手

008_0666_a_07L不執卷 常是讀經 口無言聲 徧誦衆典 佛不說
法 常聞梵音 心不思惟 徧照法界 皆此義也

008_0666_a_08L
二唯識門 謂說者淨識所現文義 爲增
008_0666_a_09L上緣 令聞者識上文義相現 故下文云
008_0666_a_10L若離自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
008_0666_a_11L一切聲名句文 皆是自心之所顯現
008_0666_a_12L唯識門者 約妄心以出體 今先約本影相對 對
於諸敎 緫成四句 一唯本無影 即小乘敎 以不

008_0666_a_13L知諸法唯識所現 皆影像故 二唯影無本 即終敎
也 以佛果無別色聲功德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獨

008_0666_a_14L存 但以大悲大智 爲增上緣 令彼根熟衆生 心中
現佛色聲說法 是故佛敎 但是衆生心中影像 故

008_0666_a_15L華嚴云 諸佛無有法 佛於何有說 但隨其自心 爲
說如是法 三亦本亦影 即大乘權敎 謂以佛自宣

008_0666_a_16L說 若文若義 皆是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 名
本質敎 若聞者識上所變文義 爲影像敎 諸佛衆

008_0666_a_17L生 互爲增上緣 方有所起敎 故唯識云 展轉增上
力 二識成決定 四非本非影 即頓敎也 非唯心外

008_0666_a_18L無佛色聲 衆生心中影像亦空 以性本離故 相本
絕故 即無敎之敎耳 故淨名云 其說法者 無說無

008_0666_a_19L示 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 今此所明 即第二句唯
影非本也 說者淨識等者 此中語勢 似於本影具

008_0666_a_20L足一句 然意明唯影非本 雖云淨識所現 意顯大
悲大智 爲增上緣 又此但言佛爲衆生增上緣 不

008_0666_b_01L言衆生爲佛增上緣者 意在唯影也 又佛淨識 即
是衆生眞心 佛現即衆生現 二俱影也 引證文則

008_0666_b_02L明矣 豈可見云淨識所現爲增上緣 便作本影雙取
同於權敎 須以意通 不以文句 學者思之 故下文

008_0666_b_03L下 具云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下結意 言自心者 即是

008_0666_b_04L妄識 非謂眞心下文云 三界虗僞
唯心所作 離心即無六塵境界

008_0666_b_05L
三歸性門 此識無體 唯是眞如 故下
008_0666_b_06L文云 是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
008_0666_b_07L相 乃至唯是一心 故名眞如 記歸性門者
約眞心以

008_0666_b_08L出體也 此識等者 則前門中已收差別之境 但唯
能變識心 今又攝前識心 但是一心 一心即眞如性

008_0666_b_09L也 名爲歸性 故云此識無體也 其猶人睡作夢 見
種種物 物不離夢 夢不離人 即展轉推尋敎法眞

008_0666_b_10L實之體 極至於此 古人云 心即是經 即斯義也 言
一切者 即色心等法 非今方爾 故云從本已來 超

008_0666_b_11L過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故云乃至 然離言說則非
前音聲 離名字則非前名句文 離心緣則非前唯識

008_0666_b_12L一心眞如則成此歸性門也 亦同圓覺䟽云 生法本
無 一切唯識 識如幻夢 但是一心 楞嚴云 見興見

008_0666_b_13L緣 似現前境
元我覺明也

008_0666_b_14L
四無礙門 謂於前三門 心境理事 同
008_0666_b_15L一緣起 混融無礙 交徹相攝 以爲敎
008_0666_b_16L體 以一心法 有二門故 二皆各攝一
008_0666_b_17L切法故 記無礙門者 約三門無礙以出體也 謂
於下正釋 心即唯識門 境即隨相門

008_0666_b_18L理即歸性門 事則一二門 以對理成句 故重牒之
同一緣起者 上之三門 同爲一大法界緣起 謂境

008_0666_b_19L不自境 由心故境 心不自心 由境故心 未有依眞
之妄 不從眞生 未有隨妄之眞 不依妄顯 如是則

008_0666_b_20L境是心境 心是境心 眞即妄眞 妄即眞妄 互相依
倚 互相資假 隨有所闕 則皆不成 故云同一緣起

008_0666_b_21L也 混融等者 即無障礙法界也 謂若心若境 若理
若事 一多即入 俱無礙故 斯則動止緃橫 無非敎

008_0666_c_01L體也 以一下出所以 如上心境理事 得無障礙者
以一切法 不離二門 二門唯一心故 以歸性即當眞

008_0666_c_02L如門 前二即當生滅門 二門不二 即是一心 以此
一心融之 故得同一緣起無礙自在也 ◆六中二 初

008_0666_c_03L標章
釋名

008_0666_c_04L
六所詮宗趣 當部所崇曰宗 宗之所歸
008_0666_c_05L曰趣 記前辨能詮文體 此明所詮義趣 義中可
尊可重可崇尙者 故名爲宗 歸向徃詣

008_0666_c_06L故名爲趣 當部等者 如法華宗一乘 涅槃宗佛性
華嚴宗法界 維摩宗不思議解脫等 然宗有多種 若

008_0666_c_07L約立敵相對以明宗者 即語之所表曰宗 此則但取
一期所論之義 如言聲是有法 定無常爲宗等 若

008_0666_c_08L約修習行人以明宗者 即心之所尙曰宗 如各隨所
習經律論等 今明一部所崇尙者 爲尊爲主 目之

008_0666_c_09L爲宗 宗於此者 終歸何義 謂令信解行此法故 必
至證入也 故曰宗之所歸 ◆二開章正辨二 初開章

008_0666_c_10L
二初總辨諸宗 一切經論通大小乘 宗
008_0666_c_11L途有五 記開章如文 ◆二正辨二 初
總辨諸宗三 初列五宗

008_0666_c_12L
一隨相法執宗 即小乘諸師 依阿含等
008_0666_c_13L經所立 以造諸部小乘等論 二眞空無
008_0666_c_14L相宗 即龍樹提婆 依般若等經所立 以
008_0666_c_15L造中觀等論 二唯識法相宗 即無着天
008_0666_c_16L親 依解深密等經所立 以造唯識等論
008_0666_c_17L四如來藏緣起宗 即馬鳴堅慧 依楞伽
008_0666_c_18L等經所立 以造起信等論 五圓融具德
008_0666_c_19L宗 謂事事無礙 主伴具足 重重無盡
008_0666_c_20L即華嚴經 記隨相法執者 標名也 宗於事法
故云隨相 計法定實 語云法執

008_0666_c_21L小乘諸師者 宗主也 根本即上座大衆 展轉分成
二十部 阿含等者 所依經也 等於正法念佛本行

008_0666_c_22L等經 以造下所造論也 即婆沙俱舍等論 下諸門
中 例有此四 眞空無相者 即色即空 空病亦空 故

008_0667_a_01L言眞空 離一切相 故云無相般若等 等於八部及
諸空經 中觀等 等於百論十二門論之類 唯識法

008_0667_a_02L相者 唯遮境有 識揀心無 一切諸法 唯識所變 宗
相法故 名法相宗 唯識等 等於對法百法之類 如

008_0667_a_03L來藏緣起者 即如來藏心 隨染淨緣 起成諸法也
楞伽等 等於勝鬘密嚴等經 起信等 等於佛性寶

008_0667_a_04L性等論 圓融具德者 圓謂圓滿 性相周徧 融謂融
和 理事無礙 具德者 重重無盡 一塵一毛 無不

008_0667_a_05L稱性 無不包徧 如前圓
敎中明 ◆二指此論

008_0667_a_06L
今此論宗 當其第四門也 記第四者 即如
來藏緣起宗

008_0667_a_07L以論所詮 明如來藏 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名
阿梨耶等 廣辨染淨諸法緣起故 ◆三會五敎

008_0667_a_08L
然此五宗 對前五敎 互有寛陿 敎則
008_0667_a_09L一經 容有多敎 宗則一宗 容具多經
008_0667_a_10L隨何經中 皆此宗故 記然但佛說成敎 人
尙曰宗 宗敎不異

008_0667_a_11L由是本䟽隨敎而辨 今則以經料揀 故有寛狹不同
也 一經容多敎者 如華嚴中 具說十惡十善 即人

008_0667_a_12L天敎也 說四諦十二因緣 即小乘敎 具列地位 即
分敎 三天偈云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捨 性空即

008_0667_a_13L是佛 不可得思量 即始敎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
然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別 即終敎 初發心時 便

008_0667_a_14L成正覺 即頓敎 一切無礙 即圓敎也 餘經之中 或
五四三二 多少不定 宗具多經者 如此一論 宗百

008_0667_a_15L餘本大乘經也 隨何等者 但是諸經了義 皆此所
宗 又如一切經中空義 皆是三論所宗 餘皆倣此

008_0667_a_16L此上所明 但約宗敎俱寛義說 若約狹義 如前五
敎 各詮一義 互不相通 如一經只詮一義 此名敎

008_0667_a_17L狹 宗隨敎說 亦復如是 此名
宗狹也 ◆二唯明此論二 初緫

008_0667_a_18L
後唯明此論 又有總別 總以一心法義
008_0667_a_19L爲宗 信行得果爲趣 記一心法義者 以此
論中所詮義理 雖

008_0667_a_20L則廣多 然所宗尙者 皆爲顯示一心法三大義也 故
爲其宗 宗此法義者 意在何也 爲令生信 正解不

008_0667_a_21L謬 依解修行 行成入證 證極得果 歸此一心 故
名爲趣 然若信一味空理 則猒欣都絕 若信一向

008_0667_b_01L法相 則聖凡懸隔 斯皆不能起行趣證 今令信一
心 是凡聖之源 但由迷悟 使之有異 則必能起修

008_0667_b_02L庶幾果證矣 ◆二
別二 初列釋

008_0667_b_03L
別者有五對 一敎義對敎說爲宗 義意
008_0667_b_04L爲趣 如下文令捨言取意等 二理事對
008_0667_b_05L擧事爲宗 顯理爲趣 如從生滅門 入
008_0667_b_06L眞如門等 三境行對 以眞俗境爲宗
008_0667_b_07L止觀行爲趣 四證信對 以成信不退爲
008_0667_b_08L宗 登地入證爲趣 五因果對 以因爲
008_0667_b_09L宗 克果爲趣 記敎說等者 以言詮義 義顯言
亡 如乘筏渡河 至岸捨筏

008_0667_b_10L如下文者 具云當知如來善巧方便 假以言說 引
導衆生 其旨趣者 皆爲離念 歸於眞如 理事者 先

008_0667_b_11L宗後趣 合云事理 下有倣此 擧事等者 廣說生滅
染淨者 皆爲歸於眞如理故 如從等者 文云復次

008_0667_b_12L顯示從生滅門 即入眞如門 所謂推求五陰色之
與心 六塵境界 畢竟無念 乃至若能觀察 知心無

008_0667_b_13L念 即得隨順入眞如門 以眞俗等者 眞理一味 向
即心絕 俗境萬差 觀則智起 因此以成止觀二門

008_0667_b_14L故下文云 所言止者 謂止一切境界相 隨順奢摩
他觀義故 所言觀者 謂分別因緣生滅相 隨順毘

008_0667_b_15L鉢舍那觀義故 成信即十信位緣 不退即三賢已上
地前比觀 未造眞如 意在登地 親證聖性 以因等

008_0667_b_16L者 地上所行十波羅密 意在
剋證佛果菩提 ◆二結示

008_0667_b_17L
此五是從前起後 漸漸相由矣 記相由

008_0667_b_18L初由敎故得義 二由義中事 故顯理 三由事理爲
境故 以成止觀行 四由止觀故 入證地位 五由入

008_0667_b_19L證故得果 斯則展轉相因 從淺至深 傳
論宗趣也 ◆二隨文注解二 初解名題

008_0667_b_20L

008_0667_b_21L大乘起信論 記初論題目二 初解四
字四 初總釋四字

008_0667_b_22L
疏大者當體爲目 包含爲義 乘者就

008_0667_c_01L喩爲稱 運載爲功 大乘即所信之
008_0667_c_02L境 起信即能信之心 心境合目也
008_0667_c_03L此即大乘之起信 又亦起大乘之信
008_0667_c_04L言當體者 不同權敎 解大者揀小爲義 大外
有小可揀 豈成至大 今以心性 體無際畔

008_0667_c_05L絕諸分量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無以名之 强名
爲大 然大有二義 一是常義 謂竪通三世 無始

008_0667_c_06L無終 無有一法先之 唯此先於諸法 故名大也
涅槃云 所言大者 名之爲常 二者徧義 謂橫

008_0667_c_07L該十方 十方窮之 無有邊涯 涅槃又云 所言大
者 其性廣愽 猶如虛空 包含者 以論云 是心

008_0667_c_08L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又經云 心精徧圓 含
裹十方等 體若不徧 寧曰包含 若不包含 豈名

008_0667_c_09L爲大 由是包含 是大之義也 運載等者 然乘有
五種 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雖則皆有運載之功

008_0667_c_10L緫名爲乘 且義有大小 而載有近遠 人乘者 謂
三歸五戒 運載衆生 越於三途 生於人間 其猶

008_0667_c_11L小船 纔過谿澗 天乘者 謂上品十善 及四禪
八定 運載衆生 越於四洲 達於上界 如以次

008_0667_c_12L船 渡小江河 聲聞乘者 謂四諦法門 緣覺乘
者 謂十二因緣法門 皆能運載衆生 越於三界

008_0667_c_13L到有餘無餘涅槃 成阿羅漢 及辟支佛 皆如大
船 越大江河 菩薩乘者 謂悲智六度法門 運

008_0667_c_14L載衆生 緫越三界二乘之境 到無上菩提大般涅
槃之彼岸也 如乘大舶 過於大海 法華云 若

008_0667_c_15L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勤修精進 求一
切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 知見 力 無

008_0667_c_16L所畏 愍念安樂無量衆生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菩薩 求此乘故 名爲摩訶薩 此乃由

008_0667_c_17L能乘 有利鈍 故所乘有勝劣 令所越有廣狹 俾
所至有近遠 今言乘者 則第五菩薩乘也 然上

008_0667_c_18L所說 但約常塗 以六度萬行 爲所乘體 今此論
中 明所乘者 直約體相二大 故下文云 一切

008_0667_c_19L諸佛 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
故等 由是亦名佛乘一乘最上乘 今就通稱 但

008_0667_c_20L言大也 言雖不異 其義不同 由是此文 逈異
常說常塗 又說須待能所相契 方得名乘 今論

008_0667_c_21L直目衆生心 以爲大乘法 豈得須具能所耶 故
涅槃云 佛性者 名爲一乘 大乘下 擧所信以

008_0668_a_01L明能信 謂由有此一心三大爲勝境故 緣此勝境
而發忍樂之心 名爲起信 若不然者 信何法 是

008_0668_a_02L何信耶 信憑何起耶 是故心境 合爲目也 大乘
之起信者 謂由大乘爲所緣境故 而發得能緣信

008_0668_a_03L心 此則緣大乘 以起信心 非起餘心也 所緣勝
而能緣劣 大乘之起信 依主得名 此約境以顯

008_0668_a_04L心也 又亦下對宗以別行 謂信通大小 理宜揀
之 今起大乘之信 非起餘信 即以別揀通 亦

008_0668_a_05L依主釋 ◆二
別釋大乘

008_0668_a_06L
疏又大者 就義 謂體相用 乘者 就
008_0668_a_07L人 謂菩薩等 記就義等者 論云所言義者
則有三種 云何爲三 一

008_0668_a_08L者體大 謂一切法 眞如平等 不增減故 二者
相大 謂如來藏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008_0668_a_09L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就人等者 論云
一切諸佛 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 到如

008_0668_a_10L來地故 準本䟽說 於三大之中 體相是所乘 用
大爲能乘 三大之中 唯一心轉 是故亦大亦乘

008_0668_a_11L持業釋也 ◆三
別釋大字

008_0668_a_12L
䟽又依雜集論 由與七種大性相應
008_0668_a_13L故名大乘 一境 二行 三智 四精進
008_0668_a_14L五方便善巧 六證得 七業 記七種
相應

008_0668_a_15L者 此皆約人而說 境大性者 以諸佛所說廣大
敎法 爲所緣故 行者 自利利他二利行故 智者

008_0668_a_16L我空法空 二無分別智故 精進者 三祗修行無
疲猒故 方便者 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證得者 佛

008_0668_a_17L地功德悉圓滿故 業者 應現十方化衆生故 上
六如初 皆言大性 然於七中 前五是因 後二是

008_0668_a_18L果 果中之二 前體後用 體即智淨相 用則不思
議業相 亦即四鏡之後二也 莊嚴瑜伽顯揚等論

008_0668_a_19L並同此說 ◆四別
釋起信二 初正明

008_0668_a_20L
疏起謂發起 以有本覺內熏爲因 善
008_0668_a_21L友聞熏爲緣 於此勝境 發希有信

008_0668_b_01L能令心淨 如水淸珠 記以有本覺等者
約因緣以明發

008_0668_b_02L起也 夫有爲法起 必因緣力 因緣互闕 皆不
成立 今信所起 須具因緣 故論云 自有熏習之

008_0668_b_03L力〔自體相熏〕 又爲佛菩薩等 慈悲願護故〔用
熏〕 能起猒苦之心〔信心〕 乃能進趣 向涅槃

008_0668_b_04L道 勝境者 如下所說 信眞如及佛法僧 以信眞
如 是萬法本 佛是報身 法是六度萬行 僧是地

008_0668_b_05L上菩薩並餘三寶四諦 最爲勝故 希有信者 以
所信之境勝故 令能信之心 則爲希有也 若信

008_0668_b_06L釋迦彌勒是佛等 則爲易有 今信衆生心中眞
如 是凡聖通依 迷之則六趣無窮 悟之則三寶

008_0668_b_07L不斷 此爲難有 如信皇后王胎 貧女聖孕 難易
可知 此上五勾 解起字也 能令下釋信字 水淸

008_0668_b_08L珠者 淸水珠也 謂衆生心如水 疑如濁 信如珠
珠投濁水 水必澄澈 信起疑心 心必淸淨 故

008_0668_b_09L唯識云 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 如水淸珠
能淸濁水 金剛亦云 信心淸淨則生實相 信即

008_0668_b_10L淸淨心也
◆二通妨

008_0668_b_11L
疏何故 但明信而不言餘行 以是行
008_0668_b_12L本故 論爲初機故 故下文云 自信
008_0668_b_13L己性 知心妄動 修遠離法 又華嚴
008_0668_b_14L云 信爲道源功德母等 記問意云從因
至果 有無

008_0668_b_15L量行門 何故此中獨明於信 又信是最淺之法
望於解行證果 未足爲奇 如何題中 唯明此耶

008_0668_b_16L行本者 荅前問也 信之一法 爲入道之弄引〔調
樂〕河沙善品 因之而起 苟無其信 安能起行而

008_0668_b_17L至證果 爲初機者 荅苐二問 初機即十信菩薩
位居外凡 未入劫數 今論正被此輩 故下文云

008_0668_b_18L是中依未入正定趣衆生 故說修行信心 然是初
機之上根也 根若稍下 則先入小乘 漸次之大

008_0668_b_19L自信己性等 及華嚴文 並證行本之義 此義前
未說故 故偏引證 初機之義 懸談已明 故此不

008_0668_b_20L說 餘文可見
◆二釋論字

008_0668_b_21L
疏論者 建立決了 可軌文言 判說

008_0668_c_01L甚深法相道理 依決判義 名之爲論
008_0668_c_02L又論者 集法議論也 假立賓主 徃
008_0668_c_03L復徵析 論量正理 故名爲論 記然論
有二

008_0668_c_04L類 謂宗釋也 釋論即隨解佛經 猶如章䟽 即智
度金剛法華論等 皆此類也 宗論即宗經建立

008_0668_c_05L如瑜伽唯識婆沙俱舍等 建立下 此約宗經 解
論字 謂建立決定顯了 可爲軌則 文勾言辭

008_0668_c_06L判斷 宣說佛經之中 深妙法義 行相理趣也
依決下結 謂論者 是決判義也 又論下約立理

008_0668_c_07L解論字 謂纂集敎法 商議論量 自問自荅 徃復
徵詰 開析道理 發揮眞趣 令正理成立 邪宗摧

008_0668_c_08L破也 此上二解 前釋後宗 或可俱約宗論 非釋
論也 然此五字之中 有法有喩 約理約行 體用

008_0668_c_09L心境 因果敎義 緫爲題目也 如前開題處說 又
此一論五分之文 亦不出題中五字 謂解釋分中

008_0668_c_10L顯示正義 對治邪執是大 分別發趣道相是乘
修行信心分 是起信 初後一分義 當於論 立義

008_0668_c_11L分中 即通
大等四字

008_0668_c_12L
馬鳴菩薩造 記䟽三 初
釋馬鳴

008_0668_c_13L
䟽名馬鳴者 此菩薩初生之時 感動
008_0668_c_14L諸馬 悲鳴不已 又善能撫琴 以宣
008_0668_c_15L法音 諸馬聞之 咸悉悲鳴 中印度
008_0668_c_16L月氏國王 將欲試驗 以行正法 取
008_0668_c_17L馬七匹 絕其水草 已經六日 至第
008_0668_c_18L七日 宣告集衆 王躬禮請 升座說
008_0668_c_19L法 令於衆中 以草糓等 飤其餓
008_0668_c_20L馬 馬皆不食 唯悲鳴垂淚 諦聽法
008_0668_c_21L要 於是遠近 敬伏從化 故名馬鳴
008_0668_c_22L初生等者 一義 又善等者 二義 中印等
者 三義 咸 皆也 躬 身也 餘並如文

008_0669_a_01L◆二釋
菩薩

008_0669_a_02L
疏言菩薩者 具云菩提薩埵 此云覺
008_0669_a_03L有情 亦有三釋 一約境所求所度
008_0669_a_04L二約心有覺悟之智 餘情慮之識 三
008_0669_a_05L約能所 所求能求 三皆如次配覺及
008_0669_a_06L有情 記具云等者 以此方時俗 不貴秦音 故
存梵語 猒繁好簡 又削提埵二字 由

008_0669_a_07L是但云菩薩 赤者 例前義也 例前馬鳴之三義
故 所求是佛 佛即是覺 所度是生 生即有情也

008_0669_a_08L此即全取所求所度之境 以彰能求能度之人 即
有財釋 覺悟智者 即始覺之智 情慮識者 即

008_0669_a_09L六染等識 此亦全取所有覺智情識 以立能有者
名 亦有財釋 所求是佛智 佛智即是覺 能求是

008_0669_a_10L自身 自身即有情 此即求菩提之薩埵 以勝顯
劣 依主釋也 此三義中 初唯約境 次唯約心

008_0669_a_11L後雙約心境 又初約悲智 二約眞妄 三約人法
由是約心境悲智眞妄人法 以眀菩薩 理無不盡

008_0669_a_12L也 又智度論云 菩提爲無上智慧 亦名爲覺 亦
名爲道 薩埵云衆生 或云大心 或云勇猛心 小

008_0669_a_13L品云 是爲覺一切法無障礙故 名爲菩薩 當爲
大衆 作上首故 名摩訶薩 道行云 是人於一切

008_0669_a_14L法悉了知 故名菩薩 天上天下最
尊勝 故名摩訶薩 ◆三釋造字

008_0669_a_15L
疏造者 製作 佛滅度後六百年內所
008_0669_a_16L造也 故摩訶摩耶經云 如來滅後六
008_0669_a_17L百歲已 諸外道等 邪見竸興 毁滅
008_0669_a_18L佛法 有一比丘 名曰馬鳴 善說法
008_0669_a_19L要 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記製作者 揀非
撰述也 佛滅

008_0669_a_20L等者 明造論時 二五百初 解脫者少 故造此論
以被入證也 摩耶等者準摩訶衍論說 有六馬

008_0669_a_21L鳴 前後異出 一者勝頂王經說 佛成道十七日
有一外道 問難於佛 名曰馬鳴 二者摩尼淸淨

008_0669_a_22L經說 佛滅後一百年 有一菩薩出世 名曰馬鳴
三者變化功德經說 佛滅度後三百年 有一菩

008_0669_b_01L薩出世 名曰馬鳴 四者如疏所引 五者常德三
昧經說 佛滅後八百年 有一菩薩出世 名曰馬鳴

008_0669_b_02L六者莊嚴三昧經說 過去有一菩薩 名曰馬鳴 具
說有六 今當第四矣 然準大論所說 此菩薩 道

008_0669_b_03L成先劫 號大光明佛 今乃助化 示居八地 父名
盧伽 母名瞿那 又名功德日菩薩 如別處明 軰

008_0669_b_04L流 類

008_0669_b_05L
眞諦三藏譯

008_0669_b_06L
疏總有二譯 一西印度優禪尼國 沙
008_0669_b_07L門波羅末陀 此云眞諦 梁元帝承聖
008_0669_b_08L三年 於衡州建興寺 譯成一卷二十
008_0669_b_09L四紙 月氏國婆首那王子譯語 沙門
008_0669_b_10L智愷筆授 沙門惠顯惠旻曇振等 并
008_0669_b_11L黃越大將軍太保蕭勃證義 然此三
008_0669_b_12L藏 梁陳二代 勑譯經論 總三十四部
008_0669_b_13L一百四十一卷 其愽解神異 具如譯
008_0669_b_14L經記 二于闐國沙門 實叉難陀 此
008_0669_b_15L云喜學 記眞諦等者 亦名抅那羅陀 此云
親依 梁元帝等者 以此三藏 是

008_0669_b_16L梁武帝太淸二年戊辰歲 見帝於寶雲殿 帝勑譯
經 自太淸二年 迄元帝承聖三年歲次甲戌 於

008_0669_b_17L正觀等寺 譯金光明彌勒下生等經 起信論等一
十一部 合二十卷 此論乃是其年九月十日 與

008_0669_b_18L京邑英賢惠顯智愷等 於衡州建興寺譯 并翻論
旨玄文二十卷 屬侯景作亂 遂欲汎舶西歸 遇

008_0669_b_19L風飄還 廣州刺史 留住制止寺 請譯經論 自陳
永定元年 至太建元年己丑 更譯佛阿毘曇論

008_0669_b_20L及俱舍論等 緫梁陳二代 共譯經論三十四部一
百四十一卷 愽觧者 群藏廣部 罔不措懷 藝術

008_0669_b_21L異觧 偏素諳練 神異者 或敷座以
憑河 或當暑而無汗 餘如䟽文

008_0669_b_22L
疏大周則天時 於東都佛授記寺 譯

008_0669_c_01L成兩卷 亦二十四紙 沙門波崙玄軌
008_0669_c_02L筆授 復禮綴文 弘景法寶法藏等證
008_0669_c_03L義 記大周者 以則天初載二年九月九日 改
國號爲大周 改元爲天授元年 故曰大

008_0669_c_04L周則
天也

008_0669_c_05L
疏今解前譯 記以後譯之本 是䟽主證
義 恐涉情黨 故解他本

008_0669_c_06L
䟽二解文義三 一歸敬述意二 一歸
008_0669_c_07L依三寶 記然諸論具闕不同 有具歸者 如智
論等 有唯歸佛者 如地持論等

008_0669_c_08L有唯歸人者 如十地論等 有並不歸者 如十二
門論等 此乃各隨作者之意 今所歸者 具也 ◆
008_0669_c_09L䟽文二
初叙意

008_0669_c_10L
疏歸三寶者 略有六意 一荷恩德故
008_0669_c_11L二請加護故 三令生信故 四爲儀式
008_0669_c_12L故 五表尊勝故 六顯益物故 記荷恩

008_0669_c_13L佛大慈悲故 垂之以敎 敎不自闡 傳之以僧 使
我於苦不至 於樂有得 即知三寶 於我大有恩

008_0669_c_14L德 爲感荷故 而歸命之 加護者 將欲造論 摧
邪顯正 先歸三寶 請以冥資 助增智慧 使其通

008_0669_c_15L曉 故云加也 恐其魔嬈 有成難事 假以威力
防外緣障 故云護也 生信者 論主示居因位 種

008_0669_c_16L智未圓 所述論文 恐鮮有信 承力而作 必信無
疑 儀式者 夫臣子之道 欲有所作 必先告於君

008_0669_c_17L父 今遺法弟子 將造論文 必先歸命三寶 爲後
代儀式也 尊勝者 三寶尊重 首出衆物 爲世良

008_0669_c_18L田 論初歸之 表殊勝也 益物者 然佛法僧 能
益庶品 其利愽哉 凡愚迷倒 莫有知者 故伸歸

008_0669_c_19L命 以顯於物 有大利益也
◆二釋文三 初能歸至誠

008_0669_c_20L
歸命 記䟽二 初釋文二 初事相釋

008_0669_c_21L
疏顯能歸至誠 歸者 是依投趣向義
008_0669_c_22L命者 總御諸根 一身之要 人之所

008_0670_a_01L重 莫不爲先 擧此無二之命 以奉
008_0670_a_02L無上之尊 記依投等四字 共成歸義 謂歸
依歸投歸趣歸向故 御根下

008_0670_a_03L約能連持色心種子不斷功能 名之爲命 由命
御之 使根不壞 即不相應行法所攝 一身下

008_0670_a_04L命在身存 命終身壞 人之所重 無以加焉 擧此
下 約所歸以明能歸也 命可重者 由無二故 佛

008_0670_a_05L可尊者 由無上故 今以可重之命 歸
於可尊之境 是所冝也 ◆二觀行釋

008_0670_a_06L
疏又歸者 是還源義 衆生六根 從
008_0670_a_07L一心起而背自源 馳趣六塵 今擧
008_0670_a_08L命根 總攝六情 還歸一心 一心即
008_0670_a_09L一體三寶 記衆生下 且明迷源也 唯言六
根 兼取六識 俱從一心分湛

008_0670_a_10L所起 以本是純元之一心 背之 遂成六種根識
識不自起 由塵所發 念念奔逸 莫能自反 即背

008_0670_a_11L覺合塵之義 故佛頂經云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
和合 今擧下 正顯還源義 緫攝六情者 情即根

008_0670_a_12L也 以命能緫御諸根 故今擧緫攝別 但言歸命
以命還於一心之時 餘皆隨合 故經云 一根旣

008_0670_a_13L返元 六根成解脫 又云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
成 然上所說 但派一爲多 即是背義 攝多爲一

008_0670_a_14L即是歸義 實無能背所背 能歸所歸也 一心下
謂有覺照爲佛 可軌持爲法 具萬德和合無違爲

008_0670_a_15L僧 一心之上 而辨三義 故云一
體 ◆二通出體二 一通約三業

008_0670_a_16L
疏然能歸之體 必具三業 欲顯佛
008_0670_a_17L有天眼天耳他心故 又圓滿三業善
008_0670_a_18L故 成就三輪因故 或見不聞處 聞
008_0670_a_19L不見處 不見不聞處 則身語意 如
008_0670_a_20L次歸依 在見聞處 則三業皆歸 記
008_0670_a_21L能歸體 即馬鳴身口意也 業即三用 欲顯下
釋具三業所以 䟽有三意 一顯佛勝德 二圓

008_0670_a_22L自善根 三爲彼來果 以身業歸 顯有天眼見
以口業歸 顯有天耳聞 以意業歸 顯有他心

008_0670_b_01L知 圓滿下 昔以三業 悉皆不善 謂殺等十支
今旣歸佛 即三業皆善 以身禮口讃心緣 即殺

008_0670_b_02L盜婬等 自然不生 三輪因者 三輪是果 謂神通
正敎記心也 因即三業善 三輪之因 依主釋以

008_0670_b_03L因中身業歸 果獲神通輪 謂如意天眼天耳通也
此能引邪歸正故 因中口業歸 果獲正敎輪 謂

008_0670_b_04L宿命漏盡通也 此能觀根說法 令解脫故 因中
意業歸 果獲記心輪 謂他心通也 此令未信者

008_0670_b_05L信 未修證者修證 或與記莂等 俱名輪者 以能
摧輾衆生惑障故 或見下 明歸之儀式 此乃不

008_0670_b_06L論三業前後 但隨見聞等處 則用三業 對而歸
之 此有四勾 如䟽列配 然上二句 且約一期句

008_0670_b_07L數 配屬則可 若細推之 就佛就機 恐無此理
如佛得自在 豈有見而不聞等處耶 若就機者

008_0670_b_08L如見佛身 不聞說法 豈只以身作禮而不意敬
口讃耶 如聞說法 不見形相 豈只口讃而不運

008_0670_b_09L意作禮耶 又雖不見聞 如專意念佛之人 豈無
身口耶 況身口由心所使 意業不行 身口不動

008_0670_b_10L若如此所配 且約一
期 ◆二結屬意業

008_0670_b_11L
疏今云歸命 是意 意業最重矣 記
008_0670_b_12L以身口皆由意使故 意爲根本 餘二爲末 況三界
唯心 萬法唯識 誠爲可重 故但意業 ◆二所歸

008_0670_b_13L1)

008_0670_b_14L
盡十方 記䟽二 初明
處所分齊

008_0670_b_15L
疏所歸分齊也 非直一方三寶 每方
008_0670_b_16L非直一二等刹中三寶 顯三寶普徧
008_0670_b_17L故 歸心廣大故 揀異小乘故 記

008_0670_b_18L者 不但也 謂不但於一方三寶而展歸命 此解十
方也 每方下釋盡字 然有兩意 謂每方不但一

008_0670_b_19L刹兩刹 每刹不唯一佛二佛 顯三寶下釋所以
也 普徧者 經云毘盧遮那 徧一切處 此法身徧

008_0670_b_20L也 法身是理 報身是智 理智不二 報身亦徧法
報是體 應身是用 即體之用 應身亦徧 餘二例

008_0670_b_21L知 此約所歸 廣大者 約能歸由所歸普徧 故能
歸廣大 能所相稱 如凾與蓋也 簡小者 約敎釋

008_0670_c_01L也 亦是通約能所 以小乘中 不信有他方佛
今言盡 十方故 揀異彼也 ◆二明三寶分齊

008_0670_c_02L
疏然三寶 又有住持別相同體之殊
008_0670_c_03L爲福之田 皆可寶重 今所歸者 意
008_0670_c_04L歸別相 理該同體也 記住持者 雕
鑄塑畫等像

008_0670_c_05L佛也 經律論三藏敎文 法也 比丘等五衆和合
僧也 依如是法而住持故 別相者 五敎淺深不

008_0670_c_06L同 佛即三身十身 法即敎理行果 僧即三賢十
聖八軰上人 以五敎不同 三寶各異故 同體者

008_0670_c_07L雖有本性觀行融通之異 並以覺照爲佛 軌持爲
法 和合爲僧 皆約一法體上說故 爲福下 通

008_0670_c_08L釋寶義 盖能生福利 故喩之以田 咸可尊重 故
褒之以寶 由是三皆可寶 故云三寶 帶數釋也

008_0670_c_09L然汎論田有三種 一敬田 即三寶恭敬生福故
二恩田 即父母報恩生福故 三悲田 即貧病悲

008_0670_c_10L愍生福故 此約一期別義而說 然亦非可局定
如三寶豈無恩耶 智度論說 令傳法修行 報佛

008_0670_c_11L恩故 䟽中六意之初 以荷恩德故 又父母豈不
敬耶 如論語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 是謂能

008_0670_c_12L養 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貧病
豈無恩耶 佛因衆生 方得成道 故佛化身 名爲

008_0670_c_13L恩德 故華嚴云 因於衆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
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 成等正覺 又云若無衆生

008_0670_c_14L一切菩薩 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是故菩提 由於
衆生 又此悲境 豈得不敬乎 故禮記曰 毋不敬

008_0670_c_15L孝經云 敬其父 即子悅 敬其君 即臣悅 敬一
人而千萬人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衆 又佛法中

008_0670_c_16L一切恭敬 又於父母 豈無悲耶 且悲能與樂 孝
經云 養則致其樂 又於三寶 豈無與樂之義 苟

008_0670_c_17L能供養 即斯義矣 故知三田 各通三義 今約別
說 故以三寶 獨稱福田 今所歸下結簡 該同體

008_0670_c_18L者 以今法寶中 體相二大 正是同體三寶 故云
該也 別相是正 同體是兼 在文可見 䟽中不配

008_0670_c_19L住持者 以住持佛法 二俱色收 全用此中體大
爲性 故下云謂一切法 眞如平等不增減故 又

008_0670_c_20L彼僧寶 不離五衆 此亦體大所攝 故下文云 眞
如自體相者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 無有

008_0670_c_21L▩疑「分」{編}

008_0671_a_01L增減等 此中同體 便攝住持 故不
言也 ◆三所歸三寶有三 初佛寶

008_0671_a_02L
最勝業徧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
008_0671_a_03L者 記所歸三寶文三
初佛二 初略配

008_0671_a_04L
疏佛寶也 過小曰勝 超因曰最 業
008_0671_a_05L (牛+忩) 擧三輪業用 謂意徧知 身無礙
008_0671_a_06L語能救世也 記過小有兩意 一佛果〔三
身三德〕 過於小乘之果故

008_0671_a_07L〔羅漢辟支佛〕 二菩薩所歸之佛〔報身〕 過於
小乘所歸之佛〔化身〕 超因亦二意 一佛果〔妙

008_0671_a_08L覺〕 超於菩薩之因故〔等覺已下〕 二眞應無礙
〔自受用身〕 超於菩薩所見他受用身故 然若據

008_0671_a_09L馬鳴所見 合是他受用身 今以意業歸之 不取
眼見 眼見則隨其功力 意歸則極至眞身故 當

008_0671_a_10L自受用爾 上各二義中 前義爲正 業者下標 謂
意下釋也 意明業之一字 通身口意 如䟽所配

008_0671_a_11L然最勝之言 亦通三業 謂徧知是意業最勝等
亦可救世利他 餘當自利 即自利利他 悉圓滿

008_0671_a_12L也 若配三德 即如次爲智斷恩
也 ◆二別釋四 初明佛意業

008_0671_a_13L
疏徧知有二 一眞智 徧知心眞如門
008_0671_a_14L恒沙功德 二俗智 徧知心生滅門
008_0671_a_15L緣起差別 理量齊鑑 無倒徧知 記
008_0671_a_16L眞智下 亦名實智 根本正體智等 此智證理
之時 盡眞如際 無不圓極 故名徧知 即如

008_0671_a_17L理智證眞義 俗智下 亦名權智 後得等 此智分
別緣生染淨等法 無不明了 亦名徧知 即如量

008_0671_a_18L智達俗義 理量下雙結也 謂此二智緣二境時
不前不後 亦不一時 智體無二 境亦無二 智無

008_0671_a_19L二者 其體不異 其用有殊 約知眞處 名爲眞智
約知俗處 名爲俗智 境無二者 謂色即是空爲

008_0671_a_20L眞境 空即是色爲俗境 由是證眞時必達俗 達
俗時必證眞 證眞達俗 竟無前後 况無心外之

008_0671_a_21L境 何有境外之心 心境渾融爲一法界 强分能
所 故曰智境 了無能所 方曰無倒徧知 無倒即

008_0671_a_22L正也 如理如事故
◆二明佛身業

008_0671_b_01L
疏色無礙自在者 如華嚴說 乃有多
008_0671_b_02L種 今略擧四 一大小無礙 謂一一根
008_0671_b_03L皆徧法界 而不壞諸根之性 又不雜
008_0671_b_04L諸根之相 二互用無礙 謂諸根相作
008_0671_b_05L三事理無礙 謂現色炳然 而不礙擧
008_0671_b_06L體性空 四應機無礙 謂圓廻之身
008_0671_b_07L十方齊應 多機頓感 身亦不分 記華嚴
008_0671_b_08L等者 即不忠議品中 一一根徧 即大也 不壞根
性 即小也 性即體性 不壞見聞之體故 謂眼見

008_0671_b_09L耳聞 對境不錯 不襍等者 正徧之時 根相宛然
各有區別 不相渾襍 所謂度量則不見邊涯 覩

008_0671_b_10L對則未嘗移易 是以極至梵天 不見丈六之頂
徧滿法界 不起寂滅道場 大小無礙 爲若是也

008_0671_b_11L相作者 謂一一根 皆能見聞覺知 非同凡夫眼
唯見色等 炳然者 謂分明無亂之義 斯即事也

008_0671_b_12L性空即理也 謂所見之色 全性而起 色正起時
即是性起也 斯則事不礙理 本䟽復云 妙理常

008_0671_b_13L湛 而不礙業用廣大 此勾即理不礙事 此乃性起
爲相 一多緣起而無邊 相得性融 千差涉入而

008_0671_b_14L無礙 其猶鏡像水月 思之可知 華嚴云 佛身無
去亦無來 所有國土皆明見 又金剛云 三十二

008_0671_b_15L相 即是非相 又下論云 色性即智 智性即色 徧
一切處等 皆斯義也 圓廻下然通兩意 一約一

008_0671_b_16L會之中 各見佛面 二約他處 徧應同時 十方下
約處顯徧 無有一處而不有佛故 多機下約機

008_0671_b_17L釋疑 聞說十方齊現 將謂分身赴感 今云多機
頓感 應雖一時 而其佛身 寂焉不動 如一月影

008_0671_b_18L千萬人見 各隨其人 東西而去 影且不分 佛亦
如是 故華嚴云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衆

008_0671_b_19L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常處此菩
提座 ◆三明佛口業三 今初所救

008_0671_b_20L
疏世者 三世間中 是衆生世間 即
008_0671_b_21L所救也 記三世間者 智正覺世間 衆生世間
器世間 正覺爲能化 衆生爲所化

008_0671_b_22L器界爲化處 以器界是無情 正覺是
佛 故唯衆生爲所救也 ◆二能救

008_0671_c_01L
疏大悲者 三緣之中 是無緣悲 即
008_0671_c_02L能救也 無緣最勝 故云大悲 佛性
008_0671_c_03L論云 悲者暫救 不能眞救 大悲者
008_0671_c_04L能永救濟 恒不捨離 記三緣者 謂四無
量心 皆具三緣

008_0671_c_05L一衆生緣 緣於衆生 如父母眷屬等 二法緣 緣
於衆生 俱是衆法合成 三無緣 不見衆生及與

008_0671_c_06L法相 今雖言悲 必具四心 無緣下釋大字 於三
緣中 此最勝者 謂與法性同體 故名爲大也 佛

008_0671_c_07L性下引證 暫救等者 反顯也 謂暫起緣心 好行
小惠 見貧苦者 或施以金帛 濟以衣食 見危難

008_0671_c_08L者 或施以無畏 致之安樂 不忘我人衆生之見
有厚薄親踈之心 此則必不長久 不唯不久 抑

008_0671_c_09L亦不普 以見衆生及以我相 生疲勞故 由是佛
法 訶爲愛見也 永救等者 順明也 謂見衆生

008_0671_c_10L本成佛道 如我無異 傷此迷倒 妄處輪廻 若返
其源 定當作佛 是故爲化一衆生 於微塵處 經

008_0671_c_11L無量劫 難行苦行 於一旣爾 於多亦然 此乃不
唯久永 兼能普救 方曰大悲 故下文云 所謂發

008_0671_c_12L願 盡於未來 化度一切衆生 使無有餘 皆令究
竟無餘涅槃 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 法性廣大

008_0671_c_13L徧一切衆生 平等無二 不念彼
此 究竟寂滅故 ◆三通妨

008_0671_c_14L
疏然萬德之中 如來唯用大悲爲力
008_0671_c_15L故偏擧之 記或曰佛具無量功德 何以唯擧
大悲 故此通之 萬德者 謂

008_0671_c_16L三明八解五眼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
佛德無量 今言萬者 擧大數爾 以本性功德無

008_0671_c_17L量故 果顯之德 亦無量也 大悲爲力等者 準阿
含說 凡力有其六種 謂孩子以啼 女人以瞋 國

008_0671_c_18L王以憍慠 沙門以忍辱 羅漢以精進 佛以大慈
悲 如佛垂登正覺 魔兵大至 佛入慈定 魔即退

008_0671_c_19L敗 況大慈悲 是佛心體 故經云 佛心者 大
慈悲是 今請加護 理合稱之 ◆四結德屬人

008_0671_c_20L
疏者者 結德屬人 即徧知色無礙
008_0671_c_21L救世之者 記牒論文 故重言者 德即上說
三業功德 謂徧知者 色無礙

008_0671_c_22L者 救世者 者謂
人也 ◆二法寶

008_0672_a_01L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眞如海 無量功德藏
008_0672_a_02L疏二 今
初出體

008_0672_a_03L
疏法寶也 然四種中 敎淺理深 行
008_0672_a_04L分果圓 今取深圓 唯歸理果 故約
008_0672_a_05L彼佛身 以明法寶 是果法也 顯身
008_0672_a_06L之體相 是理法也 記四種即敎理行果
敎淺者 能詮麁

008_0672_a_07L顯是假名故 理深者 所詮眞實 智所證故 行分
者因位功力 未究竟故 果圓者 智斷二德 悉成

008_0672_a_08L就故 今取下去取 初二句標 故約下正配論文
約佛明法 即當果法 顯身等者 身是用大 依體

008_0672_a_09L相起 由佛證得體相二大 然後起用 旣爲所證
即當理法 ◆二釋文二 初解標文 即論之初句

008_0672_a_10L二 今初單
解及字

008_0672_a_11L
疏初句標 及者有二義 一揀前義
008_0672_a_12L顯是二事 二合集義 非但歸佛 亦
008_0672_a_13L及法也 記簡前者 明法不是佛 如言彼子及
父 即知子父不同也 合集者 明

008_0672_a_14L佛法皆歸 如言請子及父 即知非獨一
人而已 ◆二通釋此文二 初正釋文

008_0672_a_15L
疏此中及言 顯佛與法 是非一義
008_0672_a_16L彼身體相 顯佛與法 是非異義 體
008_0672_a_17L謂體大 相謂相大 記非一義者 彼佛及
法 二不同故 非異

008_0672_a_18L義者 此法離佛 非別有體 即是彼身之體相故
當知佛法 不即不離也 以是一心義說佛法也

008_0672_a_19L◆二通伏難
二 初正通

008_0672_a_20L
疏以用大中 辨佛報化二身 是故體
008_0672_a_21L相二大 自是法身 屬法報攝 記難曰
旣云

008_0672_a_22L彼身體相 合配屬佛 其義則順 何以却云法寶
耶 故此釋之 以佛有三身 用大之中 已攝報化

008_0672_b_01L即屬佛寶 體相二大 正是法身
配歸法寶 於理甚宜 ◆二轉釋

008_0672_b_02L
疏以彼用大 依體相起 會用歸體
008_0672_b_03L故云彼身體相 記或曰此句 旣屬法寶 何
故復言彼身 彼身豈非

008_0672_b_04L佛耶 故此釋之 謂依體起用 用不離體 故今
約用 以標體相 會用歸體 故云彼身 非謂都

008_0672_b_05L屬佛寶 ◆二解釋文三 初正
釋體相二 初體三 初釋法性

008_0672_b_06L
疏次二句釋 上句釋體大 法性者
008_0672_b_07L明此眞體普徧之義 非直與前佛寶
008_0672_b_08L爲體 亦乃通與一切法爲性 即顯眞
008_0672_b_09L如 徧於染淨 通情非情 深廣之義
008_0672_b_10L故智論云 在衆生數中 名爲佛性
008_0672_b_11L在非衆生數中 名爲法性 記上句釋體
大者 即

008_0672_b_12L法性眞如海一句 釋上標中體之一字 法性下略
標 意謂顯眞性平等頓周 情與非情共一體故

008_0672_b_13L染淨因果 皆此性故 故云普徧 非直下釋也 若
言佛性 即但局於果 不通諸法 若言法性 則無

008_0672_b_14L所不該 不唯於佛也 一切法則色心染淨等 性
謂眞性 即體大也 即顯下結也 染謂世間法 淨

008_0672_b_15L謂出世法 情通凡夫聖人 非情通淨土穢土 深
則竪窮三際 廣則橫該十方 故華嚴云 法性徧

008_0672_b_16L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智論下引證 今則一徃隨名定

008_0672_b_17L義 故有斯文 若知三名一體 情與非情 俱佛性
也 只是眞如一法 隨相異名 旣名隨相異 則法

008_0672_b_18L性語通 佛性語局也 以佛亦即是法 以法未即
是佛 由此佛性法性 同而不同 故金錍云 然雖

008_0672_b_19L體同 不無小異 凡有性名者 多在凡在理 無性
名者 多通凡聖等 應知名雖有異 其體元同 故

008_0672_b_20L圓覺云 與一切法 同體平等 論下文云 一者體
大 謂一切法眞如平等 不增減故 ◆二釋眞如

008_0672_b_21L
疏言眞如者 此明法性 徧染淨時

008_0672_c_01L無變異義 眞者 體非僞妄 如者 性
008_0672_c_02L無改異 記此明下標意也 以無變異 故名眞
如 眞者下釋義 僞謂詐僞 鍮如

008_0672_c_03L眞金 妄謂虛妄 影如本質 今明法性 悉無此事
故名爲眞 無改異者 過去如現在 色中如受中

008_0672_c_04L染處如淨處等 故經云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
增不減 無有變異 故名爲如 又眞者 不可遣

008_0672_c_05L如者 不可立 故下文云 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
悉皆眞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 皆同如故 法性

008_0672_c_06L若此 故曰眞如
◆三釋海字

008_0672_c_07L
疏海者 約喩釋疑 疑云眞旣不變
008_0672_c_08L云何隨於染淨 旣隨染淨 云何不變
008_0672_c_09L釋云如海因風 起於波浪 波雖起盡
008_0672_c_10L濕性無變 無變之性 不礙起浪 浪
008_0672_c_11L雖萬動 不礙一濕 是故動靜無二
008_0672_c_12L法準思之 記疑意釋意 如疏可知 法準思
之者 應云眞如隨緣 成於染

008_0672_c_13L淨 染淨雖成 眞如不變 無變之性 不礙染淨
染淨萬差 不碍一性 是故性相無二也 由是海

008_0672_c_14L之一字 以喩眞如隨
緣不變 ◆二釋根大

008_0672_c_15L
疏下句釋相大 謂此法身如來藏中
008_0672_c_16L含攝蘊積無邊恒沙性功德故 記即無
量功

008_0672_c_17L德藏一句 釋上標中相之一字 法身者 約果 如
來藏者 據因 以體不二 故雙擧也 藏約含攝

008_0672_c_18L身名積聚 所攝所積 皆性功德 如下文云二者
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所謂自體

008_0672_c_19L有大智慧光明義 徧照法界義 眞實識知義 乃
至云無有所小義 故名爲如來藏 亦名如來法身

008_0672_c_20L◆二却
收敎行

008_0672_c_21L
疏或此句 亦攝敎行二法 敎含所詮
008_0672_c_22L之德 行攝所成之功 當知此中 通

008_0673_a_01L四法寶 俱有含藏之義 記初兩句標 即
是前來所揀

008_0673_a_02L淺分者 今約義却收 表無所遺 謂敎及行 俱有
含攝 悉名爲藏 敎含下釋也 敎爲藏者 以能含

008_0673_a_03L藏所詮無量事理之勝德故 此乃所詮名德 能詮
名藏 德之藏也 敎義二法 不相捨離 故華嚴云

008_0673_a_04L文隨於義 義隨於文 是以能詮之敎 名爲藏者
即德藏也 行攝等者 釋行名藏也 以行能攝藏

008_0673_a_05L所成功故 此則所成名功 能成名藏 功之藏也
然功行二法 亦不相離 但修習名行 成就曰功

008_0673_a_06L是以能成之行 名爲藏者 即功藏也 下文云如
來功德 皆因諸波羅密等 無漏行熏之所成就

008_0673_a_07L當知下結也 然理中含藏 唯是性德 果中含藏
兼修生德 敎含義德 行攝功德 由是四種 皆名

008_0673_a_08L藏也 雖通四法 但敎行是兼 理果
是正 宜善分別 ◆三重釋海喩

008_0673_a_09L
疏又海之一字 通喩體相 永絕百非
008_0673_a_10L如海甚深 包含萬物 如海廣大 無
008_0673_a_11L德不備 如海珍寶 無像不現 如海
008_0673_a_12L現影也 記此有四義 體相相半 前二喩體 後
二喩相 體則竪深而橫廣 相則具

008_0673_a_13L德而現法 亦可體相 皆具四義 以此二法 不相
離故 只是一體而有二名也 故皆具四 百非者

008_0673_a_14L此於一異有無等四字上 明之 謂一非一 亦一
亦非一 非一非非一 爲一四句 異等例此 共成

008_0673_a_15L十六 又過現未來 各有十六 成四十八 又已起
未起 各四十八 共成九十六 并根本之四 都成

008_0673_a_16L百非 然過雖無量 總而言之 不出一異等四 是
故約此以明百非 此等俱無 仍非暫爾 故名永

008_0673_a_17L絕 故下文云 當知眞如自性 非一相非異相 非
非一相 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 非有相非無相

008_0673_a_18L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等 若以此十
句 一一能生十使煩惱 亦成百非也 是則言語

008_0673_a_19L路絕 心行處滅 不可識識 不可智知 深中更深
故云甚深 故智論云 智度大海 唯佛窮底 包含

008_0673_a_20L物者 如下文云 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諸法雖多 不踰世與出世 今皆攝盡 此即大中

008_0673_a_21L又大 故云廣大 如楞嚴云 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咸是妙明眞心中物 無德不備者 如前所引相

008_0673_b_01L大中文結云 乃至無有所少義故 無不備者 盖
言備也 無像不現者 隨染緣 即現三細六麁等

008_0673_b_02L染像 隨淨緣 即顯十力四無畏等淨像 故下文
云 謂如實不空 一切世間境界 悉於中現 不出

008_0673_b_03L不入不失不壞等 楞嚴云 色心諸緣 及心所使
諸所緣法 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眞精妙

008_0673_b_04L心中所現物 華嚴云 譬如深大海 珎寶不可盡
於中悉顯現 衆生之形影 甚深因緣海 功德悉

008_0673_b_05L無盡 淸淨法身中 無像而不現 更有
八奇特十勝相 皆喩眞性也 ◆三僧寶

008_0673_b_06L
如實修行等 記疏三 初緫
相簡辨

008_0673_b_07L
疏僧寶也 僧通凡聖 寶惟聖位也
008_0673_b_08L聖通大小 菩薩爲勝 是故此中 唯
008_0673_b_09L歸地上大菩薩僧 記凡聖者 凡謂內凡三
賢 外凡十信 及未

008_0673_b_10L入位者 但方袍圓頂 亦名凡僧 聖謂小乘四果
大乘十地 寶唯聖位者 以能發無漏智 斷障染

008_0673_b_11L證眞理故 菩薩爲勝者 以行二利 除二執 斷二
障 證二空 比對小聖 此爲勝也 是故下結揀

008_0673_b_12L大揀地前 菩薩揀小 若據馬鳴所歸 合是九地
已上 今約地上 同是如實行故 所以歸之 ◆二

008_0673_b_13L正釋當句二
今初依本論

008_0673_b_14L
疏謂證理起行 名如實修行 下文云
008_0673_b_15L依法力熏習 是地前行 如實修行
008_0673_b_16L是地上行 滿足方便 是地滿位 此
008_0673_b_17L中擧中 等取後也 記證理起行者 謂地
上菩薩 發無漏智

008_0673_b_18L證眞如理 所起之行 一一契眞 無不如實 實即
實相也 行如於實 名如實行 下文即隨染本覺

008_0673_b_19L智淨相文 彼文但云 依法力熏習 如實修行 滿
足方便 今疏隨文配位 故有是地前等言也 地

008_0673_b_20L滿位者 以地滿行絕 故言位而不言行 今擧
如實 以等地滿 故云擧中等後 ◆二依寶性

008_0673_b_21L
疏又依寶性論 就地上菩薩 約正體

008_0673_c_01L後得 說二修行 彼論云 一如實修
008_0673_c_02L行 了如理一味 二徧修行 備知一
008_0673_c_03L心 有恒沙法界 今此文中 擧正體
008_0673_c_04L等取後得 故云等也 記前約地位竪論
故以地上 等

008_0673_c_05L取地滿 今約智行橫說 故以正體 等取後得 了
如理者 此依眞如門 修其止行 亦是離相行 亦

008_0673_c_06L即證眞義 故名如實 備知等者 此約生滅門 修
其觀行 亦是隨相行 亦即達俗義 故名徧修 如

008_0673_c_07L下文云 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 離於妄見 不住
生死 觀一切法 因緣和合 業果不失 起於大悲

008_0673_c_08L修諸福德 攝化衆生 不住涅槃等 此同淨名經
云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然此二

008_0673_c_09L說 約位約智 雖即有殊 俱就地上而論 故皆取
之 然據論主 示迹因地 合歸一切聖賢 若以此

008_0673_c_10L而言等字 通於下位 即以聖等賢 以大等小 自
然合前歸心廣大理該同體之言也 ◆三兼取上

008_0673_c_11L文三 初
正釋

008_0673_c_12L
疏又解次上一句 亦屬僧寶 上句擧
008_0673_c_13L德取人 謂地上菩薩 隨修一行 萬
008_0673_c_14L行集成 其一一行 皆等法界 積功
008_0673_c_15L所得 故云功德 人能攝德 故名爲
008_0673_c_16L藏 下句即正歎行德也 據後譯云
008_0673_c_17L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即符後解
008_0673_c_18L也 記擧德取人者 如名人爲三藏等 隨修一
行等者 謂此菩薩修一行時 具一切行

008_0673_c_19L以此一行 如理起故 理體具足 無不攝故 故云
集成 等法界者 此之萬行 旣依理起故 一一行

008_0673_c_20L皆契於理 理徧行徧 故云等也 是謂非眞流之
行 無以契眞 即斯義也 積功所得者 德者訓得

008_0673_c_21L也 即地上菩薩所修等法界之行 名之爲德 由
地前久積功力 至於地上而獲得故 此乃功力爲

008_0673_c_22L因 是能得 實行屬果 是所得 今因果合論 故
言功德 人能攝德者 功德多小 屬於一人 若無

008_0674_a_01L其人 約何言德 人有此德 則人是功德之藏也
正歎行德者 是前積功所得之行 即如實等法界

008_0674_a_02L行也 據後下引證
可知 ◆二通妨

008_0674_a_03L
疏然菩薩 雖屬僧寶 修行所成之德
008_0674_a_04L則屬法寶 由是前解 攝屬法也 記
008_0674_a_05L或曰此句旣屬於僧 何以前文指云法寶 故有此
釋 如前敎理行果 俱名爲法 今此是行 故屬法

008_0674_a_06L寶也 ◆
三引例

008_0674_a_07L
疏亦如體相 是佛法身 而攝入法寶
008_0674_a_08L故知此句 文通上下 記此則前於佛中
取體相 後於

008_0674_a_09L僧中取功德 共成法寶 若使體相歸佛 功德還
僧 則何有法寶而歸敬之 通上下者 在上爲法

008_0674_a_10L在下爲僧 如前體相之文 在上
爲佛 在下爲法 故引爲例也

008_0674_a_11L
疏二述造論意

008_0674_a_12L
爲欲令衆生 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
008_0674_a_13L信 佛種不斷故 記述意中二
初顯意

008_0674_a_14L
疏述造論意也 亦是歸敬意 記

008_0674_a_15L意 上正下兼爾 ◆二釋文二
初總釋此偈三 初釋初句

008_0674_a_16L
疏初句擧所爲機 所爲機者 已如前
008_0674_a_17L辨 記所爲機者 唯衆生二字 餘皆能爲 屬菩
薩也 衆生通於三聚五性 於中爲有兼

008_0674_a_18L正 如懸談所辨 故云如前 ◆二釋中二
句文二 初釋上句明離過二 初正解此勾

008_0674_a_19L
疏次二勾明所成益 上勾令離過 由
008_0674_a_20L疑故迷眞 失於樂也 由執故起妄
008_0674_a_21L種於苦也 十地論中 菩薩三種 觀
008_0674_a_22L於衆生 起大慈悲 一遠離最上第一

008_0674_b_01L義樂 二具足諸苦 三於彼二顚倒
008_0674_b_02L解云眞樂本有 失而不知 妄苦本空
008_0674_b_03L得而不覺 故云顚倒 故今菩薩 興
008_0674_b_04L悲造論 記言離過者 過即疑執也 由疑下
釋疑執之相 迷眞者 雖有如無

008_0674_b_05L謂之迷也 故下文云 所言不覺義者 謂不如實
知眞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等 旣迷一眞

008_0674_b_06L即菩提涅槃二無上樂 棄之如遺 故云失樂 起
妄者 妄即五蘊色心 認虛爲實 謂之執 此則因

008_0674_b_07L迷起似執似爲實 從微至著 展轉發生 故圓覺
經云 妄誋四大 爲自身相 六塵緣影 爲自心相

008_0674_b_08L等 旣起於妄 則三苦八苦 自此而生 故云種苦
故下文云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十地論 即天

008_0674_b_09L觀所造 解華嚴十地品也 遠離等 即前迷眞失
樂義 具足等 即前起妄種苦義 彼二即失眞樂

008_0674_b_10L具妄苦 於此不知不覺 故名顚倒 失不知者 如
法華說 窮子於己庫藏 以爲他物 雖付主執 而

008_0674_b_11L無希取一餐之意 斯則日用而不知也 得不覺者
亦如法華說 火宅諸子 戀著嬉戱 了無出心 亦

008_0674_b_12L復不知 何者是火 云何爲失 但東西馳走 視父
而已 然此三種 不出於二 以顚倒無體 只就前

008_0674_b_13L二 約不知覺 便成顚倒 合爲三也 故令下結歸
聖意 以菩薩觀彼衆生 有如是過 是故造論 ◆

008_0674_b_14L二通對
下文

008_0674_b_15L
疏故解釋分中 文有三段 一顯示正
008_0674_b_16L義 即除疑也 令悟眞樂 二對治邪執
008_0674_b_17L即捨邪執也 令離妄苦 三分別發趣
008_0674_b_18L道相 即此下句 起大乘正信也 意令
008_0674_b_19L成行 記一者正義旣顯 疑情自除 眞常二樂
因玆永悟 二者邪執雖多 治之則捨

008_0674_b_20L無涯妄苦 由此永離 三者諸佛菩薩所證道相
分別令知 使發心趣向 即成信行也 然此後段

008_0674_b_21L因配論文 未是正釋 ◆二解
後句明成行二 初釋大乘

008_0674_c_01L
疏旣於眞不疑 於邪不執 未知於何
008_0674_c_02L起行 謂於大乘 以一心三義 是究
008_0674_c_03L竟根本法故 記旣於等三句 躡前成問 引
起論文 謂於下一句 正以

008_0674_c_04L論荅 以一下釋所以 此中二勾 初勾是出大乘
體 大乘之體 只是一心 爲萬法本 德相具足

008_0674_c_05L應用無盡 故論三義也 次勾正明於彼起行之
由 究竟者 是決定無上義 謂若說若解 約行約

008_0674_c_06L證 皆以此爲究竟決定之法 根本者 揀非枝末
法也 此是所說法門之根本故 又一切染淨等

008_0674_c_07L法 皆從生故 故下文云 一者信根本 所謂樂念
眞如法故等 又云謂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

008_0674_c_08L衆生 正解不謬故 此即皆以一心等爲根本
也 若於此起行 方名正行 ◆二釋正信

008_0674_c_09L
疏未知於大乘起何行 謂起正信 以
008_0674_c_10L信是衆行之本故 即翻疑云信 翻邪
008_0674_c_11L執云正 記初亦躡前問起也 以信下釋所以
衆行雖多 皆以信爲根本故 十一

008_0674_c_12L善內 五位之中 皆信居首 華嚴云 功德母者
即斯義也 即翻下結配前勾 謂以正翻邪 以信

008_0674_c_13L除疑 是正敵對
也 ◆三釋後勾

008_0674_c_14L
疏後一句明成益意 謂令衆生離過
008_0674_c_15L求行 使信成滿 入住不退 堪求佛果
008_0674_c_16L故云佛種不斷 故下云 信成就發心
008_0674_c_17L者 畢竟不退 入如來種中 正因相
008_0674_c_18L應等 記必使衆生 離疑執之過 求正信之行
者 意欲令其信滿入住 趣證大果 即

008_0674_c_19L是佛種不斷也 信滿即十信位極也 入住即三賢
之初十住位也 不退者 通說則旣入十住正定聚

008_0674_c_20L中 信已成根 根深難拔 故云不退 別則十住中
第七名不退住也 堪求佛果者 信旣不退 決定

008_0674_c_21L成佛 不同十信位中毛心未定故 旣入十住 行
願漸成 功德增長 唯進無退 堪能紹繼 的趣菩

008_0675_a_01L提 佛種豈斷耶 引文
可知 ◆二別釋除疑

008_0675_a_02L
疏又解除疑者 汎論疑惑 乃有多途
008_0675_a_03L求大乘者 所疑有二 一者疑法 障於
008_0675_a_04L發心 二者疑門 障於修行 今立一
008_0675_a_05L心法 以遣前疑 開二種門 以遣後
008_0675_a_06L疑 記此是海東䟽義 此義稍切 故引用之 多
途者 謂疑佛疑法 疑因疑果 一多空有

008_0675_a_07L等 疑有無量 故曰多塗 求大乘者 是決定求趣
大乘之人 故無率爾之疑 但有兹二 疑法等者

008_0675_a_08L疑云大乘法體 爲一爲多 法體若一 彼此無異
我即是佛 何用更求 衆生本成 何須復度 悲智

008_0675_a_09L旣息 願約亦止 發心三種 由是不爲 故云障於
發心也 法體若多 彼此成異 彼自成道 我自沈

008_0675_a_10L淪 如何發心 求彼佛道 我旣如此 衆生皆然
何須發心 度令成佛 又若多者 如經所說 十方

008_0675_a_11L世界 唯有一乘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別 一心一智
無畏亦然 如何會通 由此猶豫 不能發心 上求

008_0675_a_12L下化 疑門等者 疑云進趣之門 合有無量 未知
於此 依何等門 若使緫依 如何頓入 若取一二

008_0675_a_13L何是何非 由是遲廻 不能修行 立一心等者 謂
大乘之法 惟是一心 一心之外 更無別法 但由

008_0675_a_14L無明 迷自心海 起成六道波浪 波浪雖起 不出
一心之海 約相 即不妨上求下化 約性 則不礙

008_0675_a_15L彼此體同 大悲大智 由此發起 故無疑也 開二
門等 謂行雖無量 不出二門 依眞如門 修於止

008_0675_a_16L行 依生滅門 起於觀行 若止觀雙運 萬行斯備
入此二門 諸門皆達 由是解之 疑心自息 必修

008_0675_a_17L行也 故圓覺云 方便隨順 其數無量 圓攝所歸
循性差別 當有三種 即是依此二門 脩止觀及

008_0675_a_18L俱行也 論本爲此 故立
一心法 開二種門矣

008_0675_a_19L
疏二正述論文二 初標益起說

008_0675_a_20L
論曰

008_0675_a_21L
疏揀異經律

008_0675_b_01L
有法

008_0675_b_02L
疏一心二門三大 即所說法體 記

008_0675_b_03L等者 論中所說 道理雖多 正宗法義 不逾
於此故 立義分中 特立此等 以爲根本也

008_0675_b_04L
能起摩訶衍信根 記能起等者 大乘法是能
起 信根是所起也 大乘

008_0675_b_05L之體 是一心等法 若依此法而起
信者 名大乘信 如前開題處說

008_0675_b_06L
疏題目正依此立也 摩訶衍 此云大
008_0675_b_07L乘 謂約心眞如門 信理決㝎 約心
008_0675_b_08L生滅門 信業果不亡 約三大中 信
008_0675_b_09L三寶不壞 信根者 謂信滿入住 成
008_0675_b_10L根不退 根有二意 一能持義 自分
008_0675_b_11L不失 二生後義 勝進上求 記題目
等者

008_0675_b_12L題云大乘起信 此云起大乘信 但左右之語 無
別異也 信理決定者 以眞如門中 但惟顯理 理

008_0675_b_13L體眞實 故云決定 決定即不生不滅 非有非無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爲一切法平等

008_0675_b_14L之性 不增減故 信業果者 業果通於染淨 若無
明爲因 生三細 境界爲緣 生六麁 即是世間染

008_0675_b_15L因果不亡 始覺反流 翻九相成四位 即是出世
淨因果不亡 隨流反流 定有此事 如影隨形 必

008_0675_b_16L然之理 故云不亡 亡 無也 三寶等 以有體相二
大 故信法寶不壞 以有用大 故信佛僧不壞 不

008_0675_b_17L壞亦即決定不亡之義 然䟽不說信一心者 以二
門三大 即是心之行相 但信於此 即是信心 故

008_0675_b_18L不言爾 信滿入住者 謂自外凡之內凡 旣離毛道
信則決定 不失不壞 故云成根不退 能持等者

008_0675_b_19L謂能任持前之信力 自分不退故 譬植草木 根
成必活 生後等者 信旣成就 即能生長後位功

008_0675_b_20L德 漸勝漸進 行向地果故 如草木成根 漸生華
果 然大乘中 信之爲要 具有六喩 一如手 華

008_0675_b_21L嚴云 如人有手 入寶山中 自在取寶 有信亦爾
入佛法中 自在取於無漏法財 二如獅子筋絃

008_0675_b_22L其聲一發 一切諸絃 皆悉斷絕 若人發一信心
一切惑障 悉皆消滅 三如師子乳 或以一滴 投

008_0675_c_01L餘乳中 悉成淸水 若人發一信心 一切惡魔 悉
皆變成淸淨法流 四如世財 能養色身壽命 信

008_0675_c_02L財能養法身慧命 故七財之首 名曰信財 五如
其根 如前所辨 六如力 有力能伏剛硬强盛 信

008_0675_c_03L力能摧惡不善法故 五力之中
有信力也 今言根者 即當第五

008_0675_c_04L
是故應說

008_0675_c_05L
疏論主思惟 見此勝益 是故要須說
008_0675_c_06L也 記須要說者 謂聖人利見 理宜說法 若不
說者 違本誓願 如何名爲大慈悲人 求

008_0675_c_07L正覺者 法門旣塞 苦趣道
開 茫茫群生 飄流何息

008_0675_c_08L
疏二正陳所說二 初標列

008_0675_c_09L
說有五分 云何爲五 一者因緣分

008_0675_c_10L
疏言不自起 製必有由 名爲因緣
008_0675_c_11L章別餘段 故稱爲分 記有由等者 表異
常人多率爾故

008_0675_c_12L由即因緣也 分義
皆同 故下不釋

008_0675_c_13L
二者立義分

008_0675_c_14L
疏由致旣興 次宜略標綱要 以爲宗
008_0675_c_15L本 記綱要者 網上大繩曰綱 能持一網 故云
要也 宗本者 凡有所爲 必須據本 若

008_0675_c_16L其無本 末從何生 將
欲廣陳 故畧標本

008_0675_c_17L
三者解釋分

008_0675_c_18L
疏宗要旣略 次宜廣釋 令其生解
008_0675_c_19L宗要畧者 欲張其本 故攬廣以成畧 欲生其
解 故展畧以爲廣 謂於眞如門 明離言依言

008_0675_c_20L空義不空義 於生滅門 說染說淨 辨因辨果 隨
流反流 是本是末 令不迷眞妄 正解無謬也

008_0675_c_21L
四者修行信心分

008_0675_c_22L
疏次宜依解起行 有解無行 如貧數

008_0676_a_01L他寶 是所不應 記依解起行者 分別諸法
令解不謬者 所謂要起

008_0676_a_02L修行故也 由行成於前解 由解導於所行 令解
不成乾慧 令行不成邪倒 解行相濟 有所至焉

008_0676_a_03L故須行也 如貧數寶者 是華嚴經喩 餘文云 自
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意云本所

008_0676_a_04L解者 意在修行 旣不修行 解將
何用 如人有目無足 豈至前所

008_0676_a_05L
五者勸修利益分

008_0676_a_06L
疏雖示行儀 鈍根懈慢 次宜擧益勸
008_0676_a_07L修也 然五中初一是序分 次三是正
008_0676_a_08L宗 後一是流通 記行儀者 四信五行等
即修行之儀軌也 擧

008_0676_a_09L益勸修者 佛所說經 尙多激勸 菩薩造論 得不
然乎 然五下合五爲三 若據大䟽 有其三說 一

008_0676_a_10L約論主 謂歸敬述意 是行起所依爲序分 中間
五分 是所起行法爲正宗 後廻向一偈 是所起

008_0676_a_11L大願爲流通 此即約一論前後始終而對三分 二
約法說 即不取前後二偈 但約中間五分以判

008_0676_a_12L初是法起因緣爲序分 中間三分 是正顯所說爲
正宗 末分是歎法功能爲流通 三約法所益機說

008_0676_a_13L初擧所爲機心 爲序分 中間三分 正受解行 爲
正宗 後之一分 擧益勸修 爲流通 後之二說 但

008_0676_a_14L就中間五分 約能被所被人法
之異 今䟽所用 是後二說也

008_0676_a_15L
疏二牒釋五 一因緣分二 一正釋

008_0676_a_16L
初說因緣分

008_0676_a_17L
疏標牒

008_0676_a_18L
問曰有何因緣而說此論

008_0676_a_19L
疏假問 記一自作問起 假爲他故 二實非有
疑 假作疑故 以自問自荅 意令法
008_0676_a_20L義明了顯現
故如此問也

008_0676_a_21L
荅曰是因緣有八種

008_0676_b_01L
疏擧數

008_0676_b_02L
云何爲八

008_0676_b_03L
疏徵起

008_0676_b_04L
一者因緣總相

008_0676_b_05L
疏此門通與一部論 爲發起之由 故
008_0676_b_06L云因緣總相 總通兼正 下七則別爲
008_0676_b_07L當機 記此門等者 一部論文發起之意 只爲
衆生 離苦得樂 此即緫相 明因緣也

008_0676_b_08L又凡諸菩薩 有所爲作 皆爲衆生 離苦得樂 此
則非但就此一論爲發起因由 乃與一切論 作發

008_0676_b_09L起因 故云緫相 緫通兼正者 此即約所爲機說
兼被正定邪定 正被不定聚者 今旣合論 故云

008_0676_b_10L通也 別爲當機者 一則向下七段 爲機各別 如
七中第二第三爲正定 餘爲不定聚者 故云別爲

008_0676_b_11L二則但爲二聚之機 不被邪定之者 故云別爲 不
同此段 緫爲一切 皆令離苦 得究竟樂也 斯則

008_0676_b_12L約法 即發起一切論文 約機則利
樂一切群品 由是故名因緣緫相

008_0676_b_13L
所謂爲令衆生 離一切苦

008_0676_b_14L
疏苦苦 壞苦 行苦 分段變易二生
008_0676_b_15L死苦 記苦苦者 上是緫報苦身 下是別別苦
事 受有漏身 已名爲苦 於上更加

008_0676_b_16L種種逼迫 故名苦苦 即生老等八 是所加也 壞
則樂事已謝 行則念念遷流 故皆苦也 準寶性

008_0676_b_17L論 觀三界爲三苦 謂欲界苦苦 色界壞苦 無色
行苦 然於中欲界具三 色界兼二 無色惟行 分

008_0676_b_18L段者 謂三界四生 身有形段 命有分限 時極必
終也 變易者 謂二乘菩薩 斷煩惱障者 雖離分

008_0676_b_19L段麁苦 猶有梨耶變易行苦 以四相所遷 轉
變改易 故名變易 又因移果易 故名變易

008_0676_b_20L
得究竟樂

008_0676_b_21L
䟽無上菩提覺法樂 無上涅槃寂靜

008_0676_c_01L樂 記無上等者 謂轉滅煩惱生死 得此菩提
涅槃 一得永得 故論云究竟 更無過者

008_0676_c_02L故疏云無上 旣其大患永滅 超度四流 業惑並
亡 適然自得 不亦樂乎 然上令離苦 是菩薩大

008_0676_c_03L悲 此令得樂 是菩薩大
慈 至覺之心 於焉備矣

008_0676_c_04L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008_0676_c_05L
疏非欲令其求於後世人天利樂等
008_0676_c_06L亦可論主自云 我爲益生 故造斯論
008_0676_c_07L非爲名利等 故云總相 記約所化能化
之兩說 在

008_0676_c_08L文可

008_0676_c_09L
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記疏文二
初釋如

008_0676_c_10L來根本二 今
初緫配下文

008_0676_c_11L
疏與立義分 及解釋分中 顯示正義
008_0676_c_12L對治邪執 作發起因緣 記與立義分者
盡此一分論

008_0676_c_13L文 皆爲所起 然此分中 若克的配文 止可齊於
三大之處 從一切諸佛下 明其乘義 合是第三

008_0676_c_14L因緣所起 疏不措者 盖略故爾 顯示等者 從此
分初文云 顯示正義者 依一心法 有二種門去

008_0676_c_15L至若能觀察知心無念 即得隨順入眞如門 對治
等者 文云對治邪執者 一切邪執 皆依我見 若

008_0676_c_16L離於我 則無邪執 乃至以念一切法 令心生滅
不入實智故 此則第二因緣 爲能發起 如適所

008_0676_c_17L引三段論文 爲所發起 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
令諸衆生正解不謬 故有此文 能所之說 下皆

008_0676_c_18L例此 ◆二別釋今義二
初約敎法釋如來根本

008_0676_c_19L
疏以彼文中說 依一心法 有二種門
008_0676_c_20L各攝一切法 即是如來所說法門之
008_0676_c_21L根本 記以二門是諸法之根本 又一心是二
門之根本 彼文之中 正明此義 佛

008_0677_a_01L說法門 雖則無量 若其根本 無出於斯 此乃馬
鳴菩薩解釋化身釋迦如來所說法門之中 深奧

008_0677_a_02L根本之義也 ◆二約證法釋如來
根本二 初釋如來二 初正釋

008_0677_a_03L
疏又生滅門中 本覺名如 始覺名來
008_0677_a_04L始本不二 名曰如來 此即所證本覺
008_0677_a_05L眞理名如 能證無分別智名來 記

008_0677_a_06L背覺合塵 是如去 雖名爲去 而體性不動 故受
如稱 即本覺也 悟時背塵合覺 名如來 以如體

008_0677_a_07L上 有淨用起 反染歸淨 名之爲來 即始覺義
眞如體一 來去隨緣 故取本覺名如 始覺名來

008_0677_a_08L始本不二者 即究竟覺也 究竟覺者 即如與來
合 無始本異 名曰如來 如下文云 若得無念者

008_0677_a_09L則知心相生住異滅 乃至無有始覺之異 以四相
俱時而有 皆無自立 本來平等 同一覺故 此即

008_0677_a_10L下結判 故轉法輪論云 眞諦名如 正覺名來 正
覺眞諦 名曰如來 此即約自受用報身 名如來

008_0677_a_11L也 非同前文約化身說 此二解中 前約敎 則如
來之根本 依主釋也 以能說者勝故 此約證 即

008_0677_a_12L依士釋 心爲根本 能生如
來故 思之可解 ◆二反顯

008_0677_a_13L
疏諸衆生 未有無分別智時 是如無
008_0677_a_14L來也 記以雖有本覺而無始覺 故不得名如
來 斯則如義寛通 來義局狹 故淨

008_0677_a_15L名云 一切衆生 皆如也 衆聖賢亦如也 至於
彌勒亦如也 而不言來 又地前雖有始覺 以比

008_0677_a_16L觀修行 未造眞理 未得智無分別 不名如來 地
上雖有此智 以障累未盡 觀心有間 始本二覺

008_0677_a_17L未得究竟冥合 亦無斯稱 以此推之 惟妙覺一
人 餘皆不可 然若約性德 則無此揀 故圓覺云

008_0677_a_18L衆生本來成佛 又云一切障礙 即究竟
覺 今約修論 故有此說 ◆二結根本

008_0677_a_19L
疏今以如來 依此心成 故名此心 爲
008_0677_a_20L如來根本之義 記即指前之一心 爲如來
所證法之根本也 良以

008_0677_a_21L如來 依此一心而成就故 是則信解行證 皆依
此心 從微至著 未甞離此 若離於心 得成佛者

008_0677_b_01L無有是處 故華嚴云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故名等者 然則如來

008_0677_b_02L即一心 一心即根本 三義一體 方爲至說 但以
據法名心 對末稱本 約人所說 即號如來 究體

008_0677_b_03L則一 列義成三 非三而三 不
一而一 三一一體 乃會玄文

008_0677_b_04L
令諸衆生正解 記二釋正
解不謬

008_0677_b_05L
疏具釋此義 令彼地前三賢諸菩薩
008_0677_b_06L等 比觀相應 故云正解 即顯示正
008_0677_b_07L義也 記具釋者 謂於中明眞如生滅二門 始
本二覺 本末二不覺 二身三大 乃

008_0677_b_08L至二門不二等義 此義盡是一心根本上之行相
也 三賢者 謂隣眞故 前異凢夫 後異聖人 賢

008_0677_b_09L者 善也 順也 此三十人 皆積善所成 順於眞
理 故受斯稱 比觀等者 旣未親證眞如 但能依

008_0677_b_10L敎 此擬觀察 由是隨順 不相違反 故云相應
即此比觀 便各正解 以地前屬解行位故 爲生

008_0677_b_11L正解 故有顯示
正義之文也

008_0677_b_12L
不謬故

008_0677_b_13L
疏比觀離倒 故云不謬 不謬即對治
008_0677_b_14L邪執也 記離倒者 以正解相應 順眞如理
無諸邪僻也 以離倒故 即名不謬

008_0677_b_15L不即對治 謬即邪執
也 ◆三令入不退

008_0677_b_16L
三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 於摩訶衍法
008_0677_b_17L堪任不退信故

008_0677_b_18L
疏即下分別發趣道相也 以彼文中
008_0677_b_19L令利根者 發決㝎心 進取大道 堪
008_0677_b_20L任住於不退位故 此當十信終心 自
008_0677_b_21L分滿足 故云成熟 進入十住正㝎聚

008_0677_c_01L中 使前信心 堪任不退 記分別等者
文云分別

008_0677_c_02L發趣道相者 謂一切諸佛 所證之道 一切菩薩
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乃至心若有垢 法身不現故

008_0677_c_03L此正指配也 以彼下釋所以 下皆例之 彼文云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名

008_0677_c_04L住如來種中 正因相應故 終心者 十信一位 有
三種心 謂入住終 入謂始離異生 入初信位 終

008_0677_c_05L謂信心成滿 即第十信也 住心即中間入信 十
信旣爾 餘住行向等 例皆如此 成熟 約現在十

008_0677_c_06L信終心說 不退 望未來十住入心言 今爲信成
熟者 禀於分別道相之文 入不退故 ◆四脩習

008_0677_c_07L

008_0677_c_08L
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 修習信心故

008_0677_c_09L
疏即下修行信心分 初四種信心 及
008_0677_c_10L四種修行也 以彼文中 令信未滿者
008_0677_c_11L修行信心 使滿足故 此當十信住心
008_0677_c_12L以信位未滿 故云微少 令進向滿
008_0677_c_13L故云修信心也 記四種信心者 下文云 略
說信心有四種 云何爲

008_0677_c_14L四 一者信根本 所謂樂念眞如法故 二者信佛
有無量功德 常念親近供養恭敬 發起善根 願

008_0677_c_15L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有大利益 常念修行諸
波羅密故 四者信僧 能正修行 自利利他 常樂

008_0677_c_16L親近諸菩薩衆 求學如實行故 四修行者 下文
具明五行 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 故文云修

008_0677_c_17L行有五門 能成此信等 以止觀一門 別是第六
因緣所發 故言四種 以彼下釋所以 彼文云 是

008_0677_c_18L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 故說修行信心等 十信
住心者 雖有八種不同 更不分析 通爲住心也

008_0677_c_19L微少者 即信心未熟也 令禀此文 習
前信行 進向滿故 ◆五離障出邪

008_0677_c_20L
五者爲示方便 消惡業障 善護其心

008_0678_a_01L遠離癡慢 出邪網故 記疏文兩段 初都科
四段文三 初總判

008_0678_a_02L
疏自此下四種機 當信位初心 記

008_0678_a_03L種者 即指此下四段論文
初心即入心也 ◆二通疑

008_0678_a_04L
疏以前三根勝難退 不假多方便 助
008_0678_a_05L成道力 故各一 此中根劣易退 賴
008_0678_a_06L多方便 故有四也 記或曰前之三根 各
攝論文一段 何以

008_0678_a_07L信心初位 獨用四文 故此通之 前位漸深 望於
初位 故名根勝 信根欲成 縱遇惡緣 亦少退屈

008_0678_a_08L故云難退 然亦未必一向不退 故云難也 如鶖
子入住 猶自退轉 況十信耶 根劣者 謂始自異

008_0678_a_09L生 初登信位 善根微薄 不異輕毛 遭善難進 遇
惡易退 故假多方 以助道力 由是具四也 ◆三

008_0678_a_10L

008_0678_a_11L
疏四中前三 爲下中上三人 後一
008_0678_a_12L策以勸修 記只此一類劣機 復有上中下異
今以第五爲下根 第六爲中根

008_0678_a_13L第七爲上根 第八緫筞勸也 問據前次第 皆自
勝之劣 何以此後 却從劣向勝耶 荅勝根菩薩

008_0678_a_14L據尊卑以列之 退位有情 念劣者而先救 故
爲此次 由是前顯菩薩之智 後彰菩薩之悲也

008_0678_a_15L
疏今初當下品也 即下修行信心分
008_0678_a_16L中第四修行末文 是也 以彼文中
008_0678_a_17L令業重惑多者 善根難發衆生 以禮
008_0678_a_18L懺等方便 消惡業障 障輕故 內離
008_0678_a_19L頑嚚癡慢 外出邪魔罥網 記別釋此文
修行末文

008_0678_a_20L者 彼文云 復次若人 雖修行信心 以從先世來
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 或爲

008_0678_a_21L世間事務種種牽纒 或爲病苦所惱 有如是等衆
多障礙 是故應當勇猛精進 晝夜六時 禮拜諸

008_0678_b_01L佛 誠心懺悔 勸請隨喜 廻向菩提 常不休癈
得兔諸障 善根增長 故業重者 文云重罪業障

008_0678_b_02L惑多者 文云衆多障礙 善根難發 即三障旣重
善不易生 如鑽濕木 豈即有火 宜應曝以風日

008_0678_b_03L出以浸潤 假以繩鑽 引以芧艾 則其火可庶幾
矣 故云禮懺等也 內離等 由禮懴故業輕 業輕

008_0678_b_04L故內無惑惱 內旣離惑 外魔自消 外魔即報障
也 故知外有障惱 皆由內有惑業 今之行人 作

008_0678_b_05L善多阻 爲道不迭 盖內心之所感也 莫嫌影曲
但責形凹 如論修治 必能出離 左傳云 心不

008_0678_b_06L則德義之經爲頑 口不談忠信之言爲嚚
今但通取一向癡闇 慧解不生爲頑嚚也

008_0678_b_07L
六者爲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
008_0678_b_08L過故

008_0678_b_09L
疏當中品也 即下第五修行止觀門
008_0678_b_10L以彼文中 雙明止觀 遣凡小二執
008_0678_b_11L故云對治也 記止觀者 文云云何修行止
觀門 所言止者 謂止一切

008_0678_b_12L境界相 隨順奢摩他觀義故 所言觀者 謂分別
因緣生滅相 隨順毘鉢舍那觀義故 乃至若止觀

008_0678_b_13L不具 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雙明等者 彼文云 若
修止者 對治凡夫住着世間 能捨二乘怯弱之見

008_0678_b_14L若修觀者 對治二乘不起大悲
狹劣心過 遠離凡夫不修善等

008_0678_b_15L
七者爲示專念方便 生於佛前 必㝎不
008_0678_b_16L退信心故

008_0678_b_17L
疏當上品也 即下修行信心分末 復
008_0678_b_18L次衆生初學是法下 勸生淨土門等
008_0678_b_19L以彼文中 擧勝方便 令彼觀解 分
008_0678_b_20L得相應 衆生恐後報遷 遇緣成退
008_0678_b_21L故令徃生 使不退也 記勸生等者 文云
復次衆生 初學

008_0678_c_01L是法 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 以住於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値諸佛 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 難可

008_0678_c_02L成就 意欲退者 乃至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住正
定故 勝方便者 文云當知如來 有勝方便 攝護

008_0678_c_03L其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
見諸佛 永離惡道等 觀解等者 文云若觀彼佛

008_0678_c_04L眞如法身 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 旣觀法身 即是
作眞如觀 觀佛純熟 分得相應也 後報等者 以

008_0678_c_05L衆生夙業無量 今雖發心修行 其力微劣 難敵
强惡 恐此報盡 仍逐故業 隨生諸趣 如人負債

008_0678_c_06L强者先牽 此報命終 未知所徃 或經多劫 徧歷
三塗 緃得人身 尤拘緣障 或蠻貊受質 貧窮處

008_0678_c_07L身 或諸病所纒 六根不具 或王事迫已 塵覊在
躬 或少小無知 强壯兇勇 方知樂善 已是衰年

008_0678_c_08L雖悟非常 難任進向 況眞法罔値 善友莫逢 緃
遇此緣 根性多昧 儻是上智 易悟法門 縱辯宣

008_0678_c_09L揚 巧開人意 熾然惡習 任運繁興 積善旣微
强惡難免 脫然墮落 又是輪廻 如螘循環 何當

008_0678_c_10L斷絕 菩薩觀此 深動悲懷 若非方便 無能盡救
故論云 有勝方便 攝護其心 故云恐後報遷 遇

008_0678_c_11L緣成退也 徃生等者 文云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
念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陁佛 所修善根 廻向願

008_0678_c_12L生彼世界者 即得徃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等
此意欲令衆生 專意念佛 欣求樂欲 生彼國土

008_0678_c_13L凡所修善 盡將廻向 乃至有人 無惡不爲 但能
臨終 至心十念 乃至一念成就 即得徃生 生彼

008_0678_c_14L國已 見佛聞法 任運修進 直成菩提
無諸惡緣 令其退轉 故云使不退也

008_0678_c_15L
八者爲示利益 勸修行故

008_0678_c_16L
疏即下勸修利益分也 以彼文中 擧
008_0678_c_17L彼損益 勸物修捨 即摠策成前諸行
008_0678_c_18L也 記勸修等者 文云已說修行信心分 次說
勸修利益分 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 我

008_0678_c_19L已總說 乃至云未來菩薩 當依此法 得成正信
是故衆生 應勤修學 擧彼損益者 文云若有衆

008_0678_c_20L生 欲於如來甚深境界 得生正信 遠離誹謗 入
大乘道 當持此論 思惟修習 畢竟能至無上之

008_0678_c_21L道 乃至云此人功德 無有邊際 斯擧益也 又
云其有衆生 於此論中 毁謗不信 所獲罪報 經

008_0679_a_01L無量劫 受大苦惱 斯擧損也 修則但應仰信 如
說而行 捨則不應誹謗 免招大苦 緫策等者 據

008_0679_a_02L前䟽所判 即但策信位初心三根之行 若更以
理詳之 無妨兼前三賢已下 緫而勸策 則於八

008_0679_a_03L因緣中 第一第八皆緫相 第一緫利群品 第八
緫策勸修 中間六段 各別所爲 如前所配

008_0679_a_04L
有如是等因緣 所以造論

008_0679_a_05L
疏總結 記

008_0679_a_06L
疏二通難二 一難

008_0679_a_07L
問曰脩多羅中 具有此法 何須重說
008_0679_a_08L具有等者〔先難破第二因緣發起一心二門二諦
義也〕 如勝鬘經云 自性淸淨心 染而不染 難可

008_0679_a_09L了知 不染而染 難可了知 此豈不是一心二門之
義乎 況二門即是眞俗二諦 二諦何經不說 豈假

008_0679_a_10L論主 第二因緣而發起耶 如圓覺經中 說信等四
位 豈非分別道相之義乎 況其從因至果 入道行

008_0679_a_11L位 諸經多說 何須第三因緣所起 如華嚴云 菩
薩發心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008_0679_a_12L以是而生廣大心 此豈不是信三寶耶 況復令信三
寶 何經不說 又如華嚴 具說十地菩薩 行十波羅

008_0679_a_13L密行 豈唯施等行耶 況施戒等 是經皆說 豈用第
四因緣發耶 如是等經中具明 道塲禮懺等事 及

008_0679_a_14L普賢行願中 說十種行願 此豈不是消障方便耶 亦
不須假第五因緣 又如華嚴云 譬如有力王 率土

008_0679_a_15L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定慧即是止觀
又淨名經中 說佛法身 從止觀生 何用第六發起

008_0679_a_16L緣耶 如阿彌陁無量壽等經 具說徃生淨土之事 況
諸經中 亦多引說 亦不假其第七所起 如勸讃修

008_0679_a_17L進 勉勵慵墯 是經則說 何假第八 如是則佛經已
具 菩薩更明 豈非繁重耶 菩薩見義則行 無益且

008_0679_a_18L止 重說佛經 有何
義利 爲若此耶

008_0679_a_19L
疏二通二 一縱問略標

008_0679_a_20L
答曰修多羅中 雖有此法

008_0679_a_21L
疏縱其問辭

008_0679_b_01L
以衆生根行不等

008_0679_b_02L
疏或利或鈍 樂廣樂略 假經假論之
008_0679_b_03L殊 記或利或鈍者 即根不等 根謂根機 有利
鈍故 樂廣樂略 即行不等 行謂意行

008_0679_b_04L所欲不同故 假經即利根 尋經便解 不持解釋
故 假論即鈍根 於經未曉 須待論說故 若其樂

008_0679_b_05L廣樂略之言 通於經論 有樂廣經而得解者 有
樂略經而得解者 於論亦爾 此乃於利鈍中 各

008_0679_b_06L有所好不同 然根不等 則局於經論中 各附一
事故 行不等 則通於經論中 各樂廣略故 然此

008_0679_b_07L但約解佛意 不解佛意 以明利鈍 不須更
約文持義持 細作利鈍解釋 智者應思

008_0679_b_08L
受解緣別 記受謂信領敎法
解謂開悟佛旨

008_0679_b_09L
疏遇佛遇敎之異也 記遇佛者 謂與佛
有緣 則從佛受

008_0679_b_10L化生解 與敎有緣 則遇敎受化生解也 此則但約
於彼生解不生解 說有緣無緣 亦不約有見佛等

008_0679_b_11L細論 如佛世諸羅漢等 親從佛聞而證道果 此
是遇佛有緣者 如天親等 但遇其敎而得開悟 此

008_0679_b_12L則遇敎有緣者 故云緣別 然若據論意 但約於
經於論明 受解緣別 不須更約遇佛等說 以前

008_0679_b_13L論中所問 佛經已說 何須更論 今文已是緫荅
前問 下方別釋也 論意云 經中雖已具說 其如

008_0679_b_14L衆生 根性利鈍不同 意行好樂有異 信受敎法
開悟聖旨 因緣別故 若是根利 又於佛語有因

008_0679_b_15L緣者 則樂於經而便信受 得悟聖旨 不須更論
若是鈍根 又於經無緣 但於菩薩語有緣者 即樂

008_0679_b_16L造論解釋 方曉佛意 故云別也 根行緣三 旣而
有異 何妨經外別造論耶 豈非此文已是緫荅訖

008_0679_b_17L
疏二以義具釋二 一明餘機不假此
008_0679_b_18L論三 一勝機遇佛悟 尙無紙素之經
008_0679_b_19L何況須論 記勝機遇佛無紙墨者 佛在世時
但說而已 滅後結集 方始有

008_0679_b_20L經 當時尙不假
經 豈要造論

008_0679_b_21L
所謂如來在世 記如來即釋迦
亦兼餘佛

008_0679_c_01L
疏時勝 記時勝者 時無定體 但約
佛在彼時 故言時勝

008_0679_c_02L
衆生利根

008_0679_c_03L
疏根勝 記但取一類 當在佛世 隨順言敎
有所證解者 不取遇佛不悟之徒

008_0679_c_04L然佛世時 證悟者多
今就此說 故云勝也

008_0679_c_05L
能說之人 色心業勝

008_0679_c_06L
疏緣勝 記勝餘二乘菩薩故 然說根之悟解
不取敎起因緣 故指佛爲勝緣也

008_0679_c_07L
圓音一演

008_0679_c_08L
疏顯緣勝相

008_0679_c_09L
異類等解 記異類者 但三乘五乘 根性不同
故名異類 或可通於餘趣 然非正

008_0679_c_10L意 等解者 等謂齊等 彼諸異類 齊生
解故 此則生解義等 非謂所解是同

008_0679_c_11L
疏顯根勝相 記然此根勝 與前時勝 相望
料揀 以成四句 謂時勝 根

008_0679_c_12L不勝 如佛在世六群等 根勝 時不勝 如後五百
歲持戒修福者 俱勝 如舍利弗等 俱不勝 即佛

008_0679_c_13L滅後 不
生解者

008_0679_c_14L
則不須論 記不須論者 據此兼不要經也 然準
論所問 但責經中已說 造論爲重

008_0679_c_15L殊不干於佛在之事 今之荅意 欲顯佛滅度後 根行
不同 於經於論 取解各異 故今先明佛在世時 根

008_0679_c_16L緣皆勝 尙不假經 何須造論 以顯滅後 根緣皆
劣 故須假經 於經不了 復須假論 以勝顯劣也

008_0679_c_17L由是經論 各被一根 不同圓音 暜
逗多類 ◆䟽文兩段 初略配三業

008_0679_c_18L
疏結成不假論也 色心圓音 則三業
008_0679_c_19L矣 記二別釋圓音二 初釋義又二 初約敎
義正明二 初約說法差別顯圓義

008_0679_c_20L
疏一音及圓音者有二 初如來一音
008_0679_c_21L說一切法 無不顯了 故名圓音 華嚴

008_0680_a_01L云 如來於一語言中 演出無邊契經
008_0680_a_02L海 記如來等者 謂佛音無別 故云一音 說法
成異 故云圓音 引證可知 ◆二約隨類

008_0680_a_03L言音顯
圓義

008_0680_a_04L
疏二如來同一切音 故云圓音 華嚴
008_0680_a_05L云 一切衆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盡無
008_0680_a_06L餘 記如來等者 合云如來一音 同一切音 文
無者略 謂佛音是一 故名一音 同彼異

008_0680_a_07L語 故名圓音 引證可知 然䟽中前後兩段 引證
甚自分明 今更引文 以證後義 如普賢行願 經

008_0680_a_08L云 天龍夜叉鳩槃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
衆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䟽中不引此文爲證者

008_0680_a_09L以此文中 無一音之言故 斯乃如來一音 隨類
同時差別 非如前段說法差別 ◆二結得名所以

008_0680_a_10L
疏以一切音即一音 故云一音 一音
008_0680_a_11L即一切音 故云圓音 記以一切音即一
音 謂差別即

008_0680_a_12L無差別也 一音即一切音 謂無差別即差別也
大意取無差即一 差即爲圓 差即無差 無差即

008_0680_a_13L差 二義同時 竟無前後 兩段之中 俱有此義 圓
融無礙 方是如來之口密也 但以文不累書 故

008_0680_a_14L成前後爾 ◆二顯圓
音相四 今初正顯

008_0680_a_15L
疏一一語音 徧窮生界 而其音韻
008_0680_a_16L恒不雜亂 記徧窮生界 是圓義 恒不雜亂
是音義 又徧窮者 六趣咸聞

008_0680_a_17L不襍者 五音逈異 又徧窮者 三乘
同聽 不襍者 領解各殊 ◆二反明

008_0680_a_18L
疏若音不徧 則是音非圓 若音等徧
008_0680_a_19L失其韻曲 則是圓非音 記不徧等者
有不聞處

008_0680_a_20L何成圓義 圓者 徧也 失曲等者 無所詮表 何
成音義 且如鍾鼓之響 普徧邇遐 絲竹之音 惟

008_0680_a_21L聞咫尺 斯則圓音互
非之義也 ◆三結成

008_0680_b_01L
疏今不壞曲而等徧 不動徧而差韻
008_0680_b_02L不壞曲而等徧者 即音以成圓 不動徧而差
韻者 即圓以爲音也 是乃正徧而差 即差而

008_0680_b_03L徧 由是無不聞聲 無
不正解 ◆四指歎

008_0680_b_04L
疏此是如來圓音 非是心識思量境
008_0680_b_05L界耳 記非識等者 佛無漏智所現圓音 有漏
凡夫 焉能測度 但可仰信 不須推窮

008_0680_b_06L以非心識之境故 非識境者 不可以識識 非心
境者 不可以智知 思量即識識之相也 然華嚴

008_0680_b_07L中 具有十喩 以顯如來
圓音之相 不能繁引

008_0680_b_08L
疏二自力聞經悟

008_0680_b_09L
若如來滅後 或有衆生 能以自力 廣
008_0680_b_10L聞而取解者 或有衆生 亦以自力 少
008_0680_b_11L聞而多解者

008_0680_b_12L
疏自力聞廣經文 得解佛意 不須他
008_0680_b_13L論 故云自力 此具文持義持 亦以
008_0680_b_14L自力 尋略經文 而能深解佛意故 亦
008_0680_b_15L不須他論 此有義持無文持記自力者
但取不

008_0680_b_16L假論䟽解釋 只於經文 披而自解也 廣經者有
二意 則於大部經中 或廣尋諸部 見佛始終 廣

008_0680_b_17L說義路 方始解故 斯則根行劣後少聞而多解者
二則如䟽具文義二持 隨一一文 皆能解故 此

008_0680_b_18L乃根强 勝下少聞也 略經者 此亦二意 一則於
略經文 或一句一偈等 便解如來甚深法理 不

008_0680_b_19L假多說 此則根行俱勝 二則無多心力 不能廣覽
但於少分而得解了 如䟽中無文持有義持者 今

008_0680_b_20L斯論意 廣略之中 各取前說爲正 以論略中言
多解 廣中不言多字 是以樂廣者爲鈍 樂略者爲

008_0680_b_21L利 智者
應思

008_0680_c_01L
疏三劣機因尋廣論悟

008_0680_c_02L
或有衆生 無自心力 因於廣論而得
008_0680_c_03L解者

008_0680_c_04L
疏但依經文 不能解意 因他廣論
008_0680_c_05L而得解了 故云無自心力 此有文持
008_0680_c_06L無義持 記因於廣論者 此有二意 一則於經
不解 於論方解 仍須假於廣部

008_0680_c_07L或尋諸論 方解佛意 此則劣於後段少文而攝
多義得解者 此如䟽釋 二則隨彼一一解釋 悉

008_0680_c_08L能了故 此則根
勝 强於次文也

008_0680_c_09L
疏二明當機須造此論二 一機

008_0680_c_10L
自有衆生 復以廣論 文多爲煩 心樂
008_0680_c_11L總持 少文而攝多義 能取解者

008_0680_c_12L
疏此人 不要繁文 惟依文約義豊之
008_0680_c_13L論 深解佛經所說之旨 故云總持多
008_0680_c_14L義 然不須廣者 有二意 一根利不
008_0680_c_15L假 二心煩不耐 記心樂緫持者 亦二意
一則聞少解多 不假

008_0680_c_16L繁說故 二則神根劣弱 不能永受廣所說故 具
如䟽文 論文之意 於廣略中 亦各取前意爲正

008_0680_c_17L也 斯則於經論得解中 各有利鈍 但因略說者爲
利 須廣說者爲鈍 若以文義二持四句說者 別

008_0680_c_18L是一
意也

008_0680_c_19L
疏二結

008_0680_c_20L
如是此論 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 無
008_0680_c_21L邊義故 應說此論

008_0680_c_22L
疏此論文句雖少 總攝一切大乘經

008_0681_a_01L論深旨 深者 如理智境 廣者 如量
008_0681_a_02L智境 無邊者 深廣無際 記文句雖少等
者 文雖一

008_0681_a_03L軸 義備河沙 所宗之經 並是實敎 所詮之旨
豈容麁淺 以至諸論圓實關要義理 不出斯焉

008_0681_a_04L故云總攝等 如理智境 即眞如門 以離言說心
緣等相 故言深也 如量智境 即生滅門 以染淨

008_0681_a_05L萬差 多所該愽 故云廣也 無際者 謂理智境
即冲深無際 量智境 即廣多無際也 無際之相

008_0681_a_06L已見論文 然此兩門 攝盡一切經論之義 但是
說染說淨 凡聖迷悟 因果善惡 一切名相差別

008_0681_a_07L等法 即生滅門攝盡 若說無染淨 絕凡聖 遣迷
悟 離性相等義 即眞如門攝盡 故海東䟽 開二

008_0681_a_08L門於一心 緫括摩羅百八之廣詰〔摩羅即說楞伽
經處 以百八句 荅大慧菩薩百八問 皆上句眞

008_0681_a_09L下句俗 同此二門〕 示性淨於相染 普綜逾闍十
五之幽致〔逾闍國 說勝鬘經處 彼有十五章大

008_0681_a_10L義 皆說染而不染 同此生滅之眞如義〕 至如鶴
林一味之宗〔涅槃經〕 鷲山無二之趣〔法華經〕

008_0681_a_11L金鼓〔金光明經〕 同性〔大乘同性經〕 三身之
極果 華嚴纓絡 四階之深因 大品大集 曠蕩之

008_0681_a_12L至道 日藏月藏 秘密之玄門 凡此等輩中 衆典
之肝心 一以貫之者 其惟此論乎 旣而宗旨深

008_0681_a_13L奧 義理無邊 有
智之流 請習無怠

008_0681_a_14L
大乘起信論䟽記會編卷第一

008_0681_a_15L
008_0681_a_16L
士元書 鶖眼校 三機重証
    1. 1)「記」一字編者補入 以下倣此。
    2. 1)「鹿」當作「麁」{編}。
    3. 1)▩疑「分」{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