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성유식론학기(成唯識論學記) / 成唯識論學記卷中

ABC_BJ_H0049_T_003

003_0531_a_03L成唯識論學記2)卷中
003_0531_a_04L自第二卷中次至第四卷

003_0531_a_05L

003_0531_a_06L靑丘沙門 太賢集

003_0531_a_07L
3)且染法種 至見道等對治生位 餘
003_0531_a_08L有漏法至涅槃際 佛種乃至窮未來
003_0531_a_09L世親無性
且說顯相
實亦應簡本識現行 亦有
003_0531_a_10L界地轉易義故 然種所依且不簡也

003_0531_a_11L
四性決定 謂隨因力 生善惡等功能決
003_0531_a_12L定 方成種子 此遮餘部 執異性因 生
003_0531_a_13L異性果 有因緣義

003_0531_a_14L
述曰 攝七義中 第六功能相應 遮
003_0531_a_15L薩婆多 惡與有覆同類因等

003_0531_a_16L
五待衆緣 謂此要待自衆緣合 功能殊
003_0531_a_17L勝 方成種子 此遮外道執自然因 不待
003_0531_a_18L衆緣 恒頓生果 或遮餘部緣恒非無 顯
003_0531_a_19L所待緣非恒有性 故種於果非恒頓生

003_0531_a_20L
述曰 攝七義中 第四得緣 第五變
003_0531_a_21L異 薩婆多宗 緣三世有 有頓生過
003_0531_a_22L設救有體而未起用 破用恒起 不離
003_0531_a_23L體故 恒有緣故 大乘不爾 故顯自
003_0531_a_24L宗非恒頓生

003_0531_b_01L
六引自果 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
003_0531_b_02L生 方成種子 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
003_0531_b_03L切果 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爲因緣

003_0531_b_04L
述曰 攝七義中 第七相稱 此遮外
003_0531_b_05L道大自在等 及薩婆多 善色四蘊互
003_0531_b_06L因緣等測師於此 引攝論釋
今釋彼文 如彼論記

003_0531_b_07L
唯本識中功能差別 具斯六義 成種非
003_0531_b_08L餘 外糓麥等 識所變故 假立種名 非
003_0531_b_09L實種子

003_0531_b_10L
述曰 總結簡持 無著攝論 及二釋
003_0531_b_11L云 內外二種 具六義故 今簡持云
003_0531_b_12L實種唯內而外假說言識所變故者
003_0531_b_13L基云 顯重變也 謂內種亦識所變
003_0531_b_14L應非實種子 答內種識變已 復生
003_0531_b_15L麥等 麥等復識變 以重變故所變種生
更所變故

003_0531_b_16L
此種勢力 生近正果 名曰生因 引遠
003_0531_b_17L殘果 令不頓絕 卽名引因

003_0531_b_18L
述曰 第八生引門 此有二門 一近
003_0531_b_19L遠相對門 且本識種 望名色生因
003_0531_b_20L望六處引因外種於牙生於莖等爲引
003_0531_b_21L二正殘相對門 如世親論外種至果
003_0531_b_22L熟 內種壽邊際 爲能生因 收後枯
003_0531_b_23L等 死後骸等 爲引因果 世親唯明
003_0531_b_24L後 此論及無性 具辨二種

003_0531_c_01L
內種必由熏習生長 親能生果 是因緣
003_0531_c_02L性 外種熏習 或有或無 爲增上緣 辦
003_0531_c_03L所生果 必以內種爲彼因緣 是共相種
003_0531_c_04L所生果故

003_0531_c_05L
述曰 第九四緣門准內因緣外增上故

003_0531_c_06L
依何等義立熏習名 所熏能熏 各具四
003_0531_c_07L義 令種生長 故名熏習 何等名爲所
003_0531_c_08L熏四義 一堅住性 若法始終 一類相
003_0531_c_09L續 能持習氣 乃是所熏 此遮轉識及
003_0531_c_10L聲風等 性不堅住 故非所熏 二無記
003_0531_c_11L性 若法平等 無所違逆 能容習氣 乃
003_0531_c_12L是所熏 此遮善染勢力强盛 無所容納
003_0531_c_13L故非所熏 由此如來第八淨識 唯帶舊
003_0531_c_14L種 非新受熏 三可熏性 若法自在 性
003_0531_c_15L非堅密 能受習氣 乃是所熏 此遮心
003_0531_c_16L所及無爲法 依他堅密 故非所熏 四
003_0531_c_17L與能熏共和合性 若與能熏 同時同處
003_0531_c_18L不卽不離 乃是所熏 此遮他身 刹那
003_0531_c_19L前後 無和合義 故非所熏 唯異熟識
003_0531_c_20L具此四義 可是所熏 非心所等

003_0531_c_21L
述曰 第十熏習門中有三 略問答故
003_0531_c_22L廣問答故 總結成故 廣中爲二 所
003_0531_c_23L「記」補入{編}「卷中本」補入{編}「且…不
003_0531_c_24L簡也」重出

003_0532_a_01L熏故 能熏故 所熏四中 一堅住性
003_0532_a_02L一期必無間轉義故 遮轉識者 基云
003_0532_a_03L遮七轉識 若許持種 菩薩見道 應
003_0532_a_04L失一切有漏種子末那一期
有轉易也
基云 識言亦攝心所 測云 第三方簡心准下
利好

003_0532_a_05L風等者 等取諸色 且擧相顯 類諸
003_0532_a_06L根塵 爲簡經部色心可熏 無色無心
003_0532_a_07L不堅住故 佛識亦堅 是所熏耶 不
003_0532_a_08L爾 平等方受熏故 善如沉香 不受
003_0532_a_09L檀萩 不善如萩 不受▼(艹/怠)香 唯無記
003_0532_a_10L法不違三性 故佛第八持因位熏 本
003_0532_a_11L識相應 及虛空等 亦堅無記 是所
003_0532_a_12L熏耶 不爾 心所如假依他 無爲堅
003_0532_a_13L密如堅石故 基云 依他兼不相應
003_0532_a_14L假識類等 如瓶持水 假持何失 由
003_0532_a_15L實法持假說瓶持 由如命根住六處
003_0532_a_16L等 他識前後具上三是所熏耶 不爾
003_0532_a_17L可知

003_0532_a_18L
何等名爲能熏四義 一有生滅 若法非
003_0532_a_19L常 能有作用 生長習氣 乃是能熏 此
003_0532_a_20L遮無爲 前後不變 無生長用 故非能
003_0532_a_21L熏 二有勝用 若有生滅 勢力增盛 能
003_0532_a_22L引習氣 乃是能熏 此遮異熟心心所等
003_0532_a_23L勢力羸劣 故非能熏 三有增減 若有

003_0532_b_01L勝用可增可減 攝植習氣 乃是能熏
003_0532_b_02L此遮佛果圓滿善法 無增無減 故非能
003_0532_b_03L熏 彼若能熏 便非圓滿 前後佛果 應
003_0532_b_04L有勝劣 四與所熏和合而轉 若與所熏
003_0532_b_05L同時同處 不卽不離 乃是能熏 此遮
003_0532_b_06L他身 刹那前後 無和合義 故非能熏
003_0532_b_07L唯七轉識及彼心所 有勝勢用而增減
003_0532_b_08L者 具此四義 可是能熏

003_0532_b_09L
述曰 第二能熏中 言遮異熟心心所
003_0532_b_10L等者 基云 擧第八識心心所等 等
003_0532_b_11L彼相分及六識中異熟無記 非謂一
003_0532_b_12L切異熟生心法執等類皆不能熏 若
003_0532_b_13L爲相分 卽第八識 爲六七識之所緣
003_0532_b_14L故 爲相分熏依有力見 熏本質種
如末那中異熟相分
測云
003_0532_b_15L威儀等三定是能熏 異熟二釋 一云
003_0532_b_16L一切業感 定不能熏 唯法爾生 劣
003_0532_b_17L故業助 一云 業感有二 强者能熏
003_0532_b_18L劣卽不能 三藏存後謂能熏心所現影像
顯境名言勢力故熏
003_0532_b_19L報意識中所現善惡 所依劣故 亦不能熏
如本識變三性種子 天眼耳根長養色等
有增
003_0532_b_20L減中 基云 末那至無漏位 亦有增
003_0532_b_21L減 無性有情 此第七識 畢竟無有
003_0532_b_22L動轉之時 闕有增減 應非能熏 此
003_0532_b_23L有二釋 一云 從無始來 行相轉闇
003_0532_b_24L刹那刹那現種增長 如無分別智入

003_0532_c_01L聖漸增明 然極難也彼難解者 聖智漸增
極至佛圓 無性末那
003_0532_c_02L窮未來際
當成何品
二云 生上下時 地繫麤細
003_0532_c_03L有增減故 雖有九品 然三性受境界
003_0532_c_04L相續 不易脫故 名爲一類 雖一時
003_0532_c_05L斷 然如見道 頓出離道 菩薩金剛
003_0532_c_06L非無九品 測意同斯此亦難解 佛平等智
猶如因位 歷入諸定
003_0532_c_07L上下麤細 旣有增減 應能熏故 若佛彼智 唯依
一地 菩薩無漏 非佛性過 餘地種子若不生現
003_0532_c_08L應無
用故
又云 無性末那有性類故 有增
003_0532_c_09L減者 自破不然 勿佛七識因七之類
003_0532_c_10L亦能熏故 觀云 有性第七 先無增
003_0532_c_11L減 後有增減 得成能熏 佛果善法
003_0532_c_12L後無增減 先有增減 應成能熏 解
003_0532_c_13L云 闕所熏俱不成能熏今謂不爾 若無
垢識 非所熏故
003_0532_c_14L如來轉識自不成熏 立第三義
應無用故 況有前過 不可依也
並不盡理
003_0532_c_15L今出別釋 謂第七識與六爲依 如如
003_0532_c_16L六識染法增盛 如是如是染意勢增
003_0532_c_17L如如六識善法增長 如是如是染意
003_0532_c_18L勢感 勝違順法 所損益故 有情無性
003_0532_c_19L何有異途 結言唯七轉及心所者 基
003_0532_c_20L云 擧能緣也 若爲相分 何法爲障
003_0532_c_21L卽第八識爲六七識之所緣故 爲相
003_0532_c_22L分熏況色
聲等
何分爲能熏 唯自體分 如
003_0532_c_23L自體分唯受熏故 見分體故和上云 且
說能緣 熏

003_0533_a_01L自類分 相分有別起用故 熏是傍用 唯從體攝
以不緣其所熏種故 若言熏用即緣用者 但是有
003_0533_a_02L緣 必應有熏 相分無緣 應無熏用 然第七
云 見分熏者 以見體熏自類故 此中意也

003_0533_a_03L
如是能熏與所熏識 俱生俱滅 熏習義
003_0533_a_04L成 令所熏中 種子生長 如熏苣蕂 故
003_0533_a_05L名熏習 能熏識等 從種生時 卽能爲
003_0533_a_06L因 復熏成種 三法展轉 因果同時 如
003_0533_a_07L炷生燄 燄生潐炷 亦如蘆束 更互相
003_0533_a_08L依 因果俱時 理不傾動 能熏生種 種
003_0533_a_09L起現行 如俱有因 得士用果 種子前
003_0533_a_10L後 自類相生 如同類因 引等流果 此
003_0533_a_11L二於果 是因緣性 除此 餘法皆非因
003_0533_a_12L緣 設名因緣 應知假說 是謂略說一
003_0533_a_13L切種相

003_0533_a_14L
述曰 第三結成 舊種生現 現熏新
003_0533_a_15L種 一現二種三法同時 不同經部因
003_0533_a_16L果異時 問舊種生新現 新現卽熏
003_0533_a_17L新種 新種從現生 亦應生新現 答
003_0533_a_18L現行現用 一足餘不生 種子爲後因
003_0533_a_19L熏亦無失 言如俱有因等者 基云
003_0533_a_20L引薩婆多 俱有同類 二因爲喩 測
003_0533_a_21L一云同前 一云指事 大乘亦有六因
003_0533_a_22L義故初解爲勝 無性論云 以種生現
爲同類因 大乘未必定前後故
言此
003_0533_a_23L二者 一同刹那種現相生 二前念種
003_0533_a_24L生後自類 言假說者 雜集第四 六

003_0533_b_01L因皆是因緣攝故 顯揚破故

003_0533_b_02L
此識行相 所緣云何 謂不可知執受處
003_0533_b_03L了 了謂了別 卽是行相 識以了別爲
003_0533_b_04L行相故 處謂處所 卽器世間 是諸有
003_0533_b_05L情所依處故 執受有二 謂諸種子 及
003_0533_b_06L有根身 諸種子者 謂諸相名 分別習
003_0533_b_07L氣 有根身者 謂諸色根 及根依處 此
003_0533_b_08L二皆是識所執受 攝爲自體 同安危故
003_0533_b_09L執受及處 俱是所緣 阿賴耶識因緣力
003_0533_b_10L故 自體生時 內變爲種 及有根身 外
003_0533_b_11L變爲器 卽以所變爲自所緣 行相仗之
003_0533_b_12L而得起故

003_0533_b_13L
述曰 第二大段合釋所緣行相門也
003_0533_b_14L於中有二 略標故 廣釋故 此初也
003_0533_b_15L言相名分別習氣者 五事之中 眞如
003_0533_b_16L無種 正智無漏 雖依此識 此識不
003_0533_b_17L緣 故非報受 有漏相分所詮色等
003_0533_b_18L總名爲相 能詮聲體 名之爲名 能
003_0533_b_19L變心及心所自體 名爲分別 三藏云
003_0533_b_20L名所依聲 此中爲名 假無種故 同
003_0533_b_21L安危者 執受有二 一覺受處 二攝
003_0533_b_22L爲體 雜集論云 五色界全四界一分
003_0533_b_23L依初門故 基云 若據實理 生覺受
003_0533_b_24L者 唯是身根 以餘四根色香味觸

003_0533_c_01L不離身根同聚一處 亦名覺受 體實
003_0533_c_02L非也 五十六云 五執受五執非執
003_0533_c_03L所餘一向非執受者 測云 依聲雖虛疎
不生覺受
003_0533_c_04L不離根處
攝爲體故
如五十三 謂識所託安危事
003_0533_c_05L同 又此爲依能生諸受 雙說二門
003_0533_c_06L今此唯識依後門也 卽以所變爲所
003_0533_c_07L緣者 緣種有根及器體故 然說此緣
003_0533_c_08L無量執受 如瑜伽記 十卷楞伽云
003_0533_c_09L阿梨耶識緣名及相如毛輪者 基云
003_0533_c_10L名體卽聲 或四蘊種 或自證分所緣
003_0533_c_11L見分 故不相違 彼說頓知一切境者
003_0533_c_12L於自說境不漸取故 不同眞諦緣十
003_0533_c_13L八界

003_0533_c_14L
此中了者 謂異熟識於自所緣 有了別
003_0533_c_15L用 此了別用 見分所攝 然有漏識自
003_0533_c_16L體生時 皆似所緣能緣相現 彼相應法
003_0533_c_17L應知亦爾 似所緣相 說名相分 似能
003_0533_c_18L緣相 說名見分 若心心所無所緣相
003_0533_c_19L應不能緣自所緣境 或應一一能緣一
003_0533_c_20L切 自境如餘 餘如自故 若心心所無
003_0533_c_21L能緣相 應不能緣 如虛空等 或虛空
003_0533_c_22L等亦是能緣 故心心所必有二相 如契
003_0533_c_23L經說

003_0533_c_24L
一切唯有覺 所覺義皆無 能覺所覺分

003_0534_a_01L各自然而轉

003_0534_a_02L
述曰 第二廣釋中有二 行相故 所
003_0534_a_03L緣故 初亦有四 二分三分四分一分
003_0534_a_04L此二分也 測云 佛唯1)識多說一分
003_0534_a_05L如契經言 三界唯心 佛滅度後 至
003_0534_a_06L九百年 無著世親 開爲二分 謂相
003_0534_a_07L及見 次陳那等 加自證分 千一百
003_0534_a_08L年 護法菩薩 依厚嚴經今言
密嚴
造成假
003_0534_a_09L論 更立四分 開合雖異 理無乖返
003_0534_a_10L今謂 無著世親唯立二分 相傳謬矣 金剛般若
論云三分故 經云 一切有爲法 如星翳燈幻 二
003_0534_a_11L論並釋 此中星翳 喩見相分 燈
喩識體 旣彼法喩 現有三故
言似所緣
003_0534_a_12L2)能相者 如前非實 似情計故 申
003_0534_a_13L自宗已次破他宗 正量部云 心上有
003_0534_a_14L見 無所緣相 淸辨世俗 唯有境相
003_0534_a_15L無能緣相 安慧唯體 無見相分 俱
003_0534_a_16L遍計故 破無所緣 則有二量 一汝
003_0534_a_17L心心所應不能緣自所緣境 許無所
003_0534_a_18L緣相故 猶如餘境即下3)
言自如餘
二應一一
003_0534_a_19L心緣餘諸境 無所緣相故 猶如自境
003_0534_a_20L卽下喩言 餘如自也 無分別智 雖無相分 而有
似境之行相故 如薩婆多似鏡/境之識 是以無不定
003_0534_a_21L
破無能緣 亦有二量 一汝心所應
003_0534_a_22L不能緣 無能緣相故 如4)虛等汝虛
003_0534_a_23L空等應是能緣相故 如心心所 初破
003_0534_a_24L正量 後破淸辨 合破安慧 傳說如此

003_0534_b_01L旣比量故 無世間現量自敎相違等過 亦不應以
正智緣如自證分等 而作不定 如第九云 正智
003_0534_b_02L帶如相故 下四分云 具
所緣能緣 無無窮過故
引厚嚴頌 初存內
003_0534_b_03L識 次遣外境 下半開內立見相分

003_0534_b_04L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 彼說外境是所緣
003_0534_b_05L相分名行相 見分名事 是心心所自體
003_0534_b_06L相故 心與心所同所依緣 行相相似
003_0534_b_07L事雖數等 而相各異 識受想等相各別
003_0534_b_08L故 達無離識所緣境者 則說相分是所
003_0534_b_09L緣 見分名行相 相見所依自體名事
003_0534_b_10L卽自證分 此若無者 應不自憶心心所
003_0534_b_11L法 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 心與心所
003_0534_b_12L同所依根 所緣相似 行相各別 了別
003_0534_b_13L領納等作用各異故 事雖數等 而相各
003_0534_b_14L異 識受等體有差別故 然心心所 一
003_0534_b_15L一生時 以理推徵 各有三分 所量 能
003_0534_b_16L量 量果別故 相見必有所依體故 如
003_0534_b_17L集量論伽他中說

003_0534_b_18L
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證 卽能量及果
003_0534_b_19L此三體無別

003_0534_b_20L
述曰 二三分釋也 相中有二 初對
003_0534_b_21L他宗辨三事別 後建立三分 除正量
003_0534_b_22L部 十九部云 心上有似所緣之相
003_0534_b_23L名爲行相 而非所緣 亦非行解所緣
唯外
003_0534_b_24L行解
事故
彼宗雖不立見相名將大乘名會

003_0534_c_01L彼說也 一緣一同所依緣 各帶境相
003_0534_c_02L行相相似 王數各一 言事數等體性
003_0534_c_03L相狀別故相異 大乘見分名行相者
003_0534_c_04L解行相狀或行相 相見所依自體者
003_0534_c_05L此二若無一總體者 相離見有 是二
003_0534_c_06L法故 如心與所然無別體 但二功能
003_0534_c_07L有難 刀不自割 何心自緣 解曰 別
003_0534_c_08L功能故 不同自割 由此別立自證分
003_0534_c_09L也 若無自證曾緣見分 除神通力
003_0534_c_10L不憶前心 如見不曾所更相故 言所
003_0534_c_11L緣相似者 各變影故 然極相似 瑜
003_0534_c_12L伽第一說同一所緣 又瑜伽意說本
003_0534_c_13L質體 復以二因建立三分 一如世量
003_0534_c_14L物有能所量及知量心 基云 果是何
003_0534_c_15L義 成滿因義 若無量果量境何益
003_0534_c_16L二二分必有共所依體 勿各別體心
003_0534_c_17L外境故 集量論者 廣集三量 陳那
003_0534_c_18L造也

003_0534_c_19L
又心心所 若細分別應有四分 三分
003_0534_c_20L如前 復有第四證自證分 此若無者
003_0534_c_21L誰證第三 心分旣同應皆證故 又自證
003_0534_c_22L分 應無有果 諸能量者必有果故 不
003_0534_c_23L「識」下一有「敎」「能」下一有「緣」
003_0534_c_24L「唯」疑「喩」
「虛」下疑脫「空」

003_0535_a_01L應見分是第三果 見分或時非量攝故
003_0535_a_02L由此見分不證第三 證自體者必現量
003_0535_a_03L故 此四分中前二是外 後二是內 初
003_0535_a_04L唯所緣 後三通二 謂第二分但緣第一
003_0535_a_05L或量非量 或現或比 第三能緣第二第
003_0535_a_06L四 證自證分唯緣第三 非第二者以無
003_0535_a_07L用故 第三第四皆現量攝 故心心所四
003_0535_a_08L分合成 具所能緣 無無窮過 非卽非
003_0535_a_09L離 唯識理成 是故契經伽他中說

003_0535_a_10L
衆生心二性 內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纏
003_0535_a_11L見種種差別

003_0535_a_12L
此頌意說衆生心性二分合成 若內若
003_0535_a_13L外 皆有所取能取纏縛見有種種 或量
003_0535_a_14L非量 或現或比 多分差別 此中見者
003_0535_a_15L是見分故

003_0535_a_16L
述曰 第三四分釋也 言心分旣同應
003_0535_a_17L皆證故者 基云 第三心分應有能照
003_0535_a_18L之心 心分攝故 猶如見分 見分返此
003_0535_a_19L或無能證證師破云 宗有相符 意識遍緣 敵
論許故 因有不定 心上四相 是心
003_0535_a_20L分故 今謂不爾 親照爲宗 非相符故 四
相心分 理亦不然 共許非色非心分故
測云
003_0535_a_21L第三自證定有能證 是心分故 猶如
003_0535_a_22L見分證云有過同前
今謂無過同前
判比量云 執四分
003_0535_a_23L者 爲破三分 立此量云 自證必有卽
003_0535_a_24L體能證 心分攝故 如相分等 自證應

003_0535_b_01L非心 所攝 以無卽體能證故 如兎
003_0535_b_02L角等 判曰 此二皆有不定 眼識生
003_0535_b_03L相 雖心分攝 而無卽體能證故 了
003_0535_b_04L識相分三相雖無 卽體能證 而是心
003_0535_b_05L分所攝故非也 論主心分 取緣慮分 何說
相分及四相等名爲心分 彼色等
003_0535_b_06L分及以非色
非心分故
證立量云 第三分定有非見
003_0535_b_07L卽體能證 心分所攝能緣慮故 猶如
003_0535_b_08L見分簡相符云 非見即體
此亦有過 如本母釋
有難 見分緣
003_0535_b_09L相或量非量 一向現量 自證爲果
003_0535_b_10L何妨自證一向現量 或比非量 見分
003_0535_b_11L爲果 故論解云 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003_0535_b_12L謂見外緣 或比非量 自內緣者皆證
003_0535_b_13L自相 見分一念現比不俱 以心不故
003_0535_b_14L猶如自證 問諸佛及因五八識等唯
003_0535_b_15L現量者 應但三分 見分得爲第三果
003_0535_b_16L故 基答 不然 內外定故 見分外緣
003_0535_b_17L不爲內果 一用不得緣內外故 證難
003_0535_b_18L此云 無漏見分 不應緣第三 內外
003_0535_b_19L定故 應說現量必具四分 應慮識故
003_0535_b_20L如非量識 此難不爾 基疏下云 設
003_0535_b_21L佛見分緣於自證 作影像緣 不爾
003_0535_b_22L便無四分之義 故下第八 唯除見分
003_0535_b_23L非相所緣 許見亦緣自證分等 但不
003_0535_b_24L親證故 前二是外者 見緣外故 非

003_0535_c_01L體是外 設三通二者 有難 見等應
003_0535_c_02L不能緣 親所緣故 如相分心 基云
003_0535_c_03L不然 一能緣上義別分故 若爲相分
003_0535_c_04L心 非能緣體故見分等用 依能緣體
相體無慮 不可例也

003_0535_c_05L旣證自證 自證爲果 所量及果應無
003_0535_c_06L差別 測答不然 體所二義無雜亂故
003_0535_c_07L言以無用故者 第三已緣 何用重證
003_0535_c_08L猶如第三不緣第一 言無窮過者 證
003_0535_c_09L云 見分不隨相成多 見無異相 自
003_0535_c_10L證非多 一云 三四展轉成多 然第
003_0535_c_11L四分但緣第三 緣見之用不緣自故
003_0535_c_12L無無窮1)故初說爲勝彼許意者 若不緣
三緣四之用 論主
003_0535_c_13L本量有不定失 此亦心分無能證
故 要集廣引諸家比量 不要不取
言所能取
003_0535_c_14L纏者 基云 此唯衆生四分 故言纏
003_0535_c_15L縛 相及麤重二縛具故 無漏具四
003_0535_c_16L而非纏縛 此頌意言 初二名外 見
003_0535_c_17L緣外故 三四名內 證自體故 然唯
003_0535_c_18L見分種種差別 測云 四分展轉所取
003_0535_c_19L能取更相繫屬 故名爲纏 亦通無漏
003_0535_c_20L非謂煩惱纏故名纏密嚴頌也 四分家證
內外名一切分 故知
003_0535_c_21L內分亦有二種 三分
家證 內外總一切分

003_0535_c_22L
如是四分 或攝爲三 第四攝入自證分
003_0535_c_23L故 或攝爲二 後三俱是能緣性故 皆
003_0535_c_24L「故」疑「過」

003_0536_a_01L見分攝 此言見者 是能緣義 或攝爲
003_0536_a_02L一 體無別故 如入楞伽伽他中說

003_0536_a_03L
由自心執者 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
003_0536_a_04L是故說唯心

003_0536_a_05L
如是處處說唯一心 此一心言 亦攝心
003_0536_a_06L所 故識行相 卽是了別 了別卽是識
003_0536_a_07L之見分

003_0536_a_08L
述曰 第四一分釋也 基云 安慧一
003_0536_a_09L分 離陀二分 陳那三分 護法四分
003_0536_a_10L然今此文護法開合 餘文可解

003_0536_a_11L
1)所言處者 謂異熟識 由共相種成熟
003_0536_a_12L力故 變似色等器世間相 卽外大種及
003_0536_a_13L所造色 雖諸有情所變各別 而相相似
003_0536_a_14L處所無異 如衆燈明各徧似一

003_0536_a_15L
述曰 第二廣所緣也 於中有三 外
003_0536_a_16L境故 內境故 斷簡故 初亦有三 正
003_0536_a_17L釋故 問答故 類釋故 此初也 異熟
003_0536_a_18L識者果能變也 共相種者因能變也
003_0536_a_19L由二變力器世生也 然共不共有四
003_0536_a_20L句 一共中共 大地山等 二共中不
003_0536_a_21L共 鬼等異見 三不共中不共 如五
003_0536_a_22L根等 四不共中共 根所依處 此言
003_0536_a_23L共相 測云 卽初二句攝境盡故 基
003_0536_a_24L云 初句 後別准此釋第二故 雖知

003_0536_b_01L人人所變各別名爲唯識 然有相似
003_0536_b_02L共受用義 說名共相 基云 如已田
003_0536_b_03L宅 共中不共 非也 共中共故 謂變
003_0536_b_04L與感 義有差別 貧富所感雖有寬狹
003_0536_b_05L同趣變用 共相似故 言色等者 等
003_0536_b_06L取聲香味觸實法 基云 非如意識別
003_0536_b_07L得緣假 此無別體 不可緣故 言卽
003_0536_b_08L外者 非情數故 言各遍似一者 樞
003_0536_b_09L要云 對法第三 喩一眼識依二根轉
003_0536_b_10L猶如二燈共發一光 如何會通 此隨
003_0536_b_11L小乘 彼據大乘 如因俱聲 共別造
003_0536_b_12L故 若爾多燈如何影殊 今正釋者
003_0536_b_13L一盞多炷及因俱聲 大種隣近共造
003_0536_b_14L一色 兩盞別炷不共造故 影有同異
003_0536_b_15L二論不違 證云 各發一光相資而有
003_0536_b_16L一大假光二論各說 猶如衆人發一
003_0536_b_17L實聲 相資有大 假聲遠聞 別光異
003_0536_b_18L故 影有差別 有假光故 光卽更明
003_0536_b_19L今恐不然 若別光外有一大光 應別影外一大影
生 果影旣無 因光亦爾 但相資助相各增明 猶
003_0536_b_20L如多縷相
資懸重
測云 似一自有四句 一異質
003_0536_b_21L同見 如諸佛化同處似一 二同質異
003_0536_b_22L見 如衆各見佛對其前 三同質同見
003_0536_b_23L如一佛化同見一身 四異質異見 如
003_0536_b_24L諸世間所見異物 今此共卽異質同

003_0536_c_01L見 相順共不相妨礙 猶如同處不相
003_0536_c_02L離色

003_0536_c_03L
誰異熟識變爲此相 有義一切 所以者
003_0536_c_04L何 如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
003_0536_c_05L起故

003_0536_c_06L
述曰 第二問答 基云 護法菩薩假
003_0536_c_07L叙三計 初同月藏 第二無師 假爲
003_0536_c_08L別義 測云 初月藏 次難陀釋 後護
003_0536_c_09L法釋 月藏如前不入十釋 欲對顯理
003_0536_c_10L護法引之 觀云 月藏出現 在難陀
003_0536_c_11L後 在護法前 由此護法依難陀破
003_0536_c_12L初言一切三界九地凡聖五趣共相變
003_0536_c_13L故 三藏云 破亦不許佛變穢土證述
曰諸
003_0536_c_14L釋皆除佛初問
誰異熟識變故

003_0536_c_15L
有義若爾 諸佛菩薩 應實變爲此雜穢
003_0536_c_16L土 諸異生等 應實變爲他方此界諸
003_0536_c_17L淨妙土 又諸聖者 厭離有色 生無色
003_0536_c_18L界 必不下生 變爲此土 復何所用 是
003_0536_c_19L故現居及當生者 彼異熟識變爲此界
003_0536_c_20L經依少分 說一切言 諸業同者 皆共
003_0536_c_21L變故

003_0536_c_22L
述曰 第二義也 言應實變者 簡假
003_0536_c_23L變也 佛隨衆生暫變穢土 凡二乘等
003_0536_c_24L「所言」揷入

003_0537_a_01L隨佛接足 變淨土故 他方淨妙土者
003_0537_a_02L如極樂等 此界淨妙土者 如鷲峯中
003_0537_a_03L聖生無色必不下生者 基云 就顯處
003_0537_a_04L說色界 異地類此亦然 測云 不說
003_0537_a_05L聖人生色界者 彼有色身往欲界故
003_0537_a_06L寂云 聖人伏下生無色者 還生色界
003_0537_a_07L斷所伏或 論依斷下生上者 說非也
003_0537_a_08L如第七云無有伏下生上地義 對法
003_0537_a_09L第二無眼界故 現居當生分齊云何
003_0537_a_10L三藏云 身所現居一須彌界 當生卽
003_0537_a_11L是第二生處 又解 當言非唯一生
003_0537_a_12L隨其凡聖可生者變 前說爲勝 後無
003_0537_a_13L限故基測
同記
基云 無色當生下雖亦變
003_0537_a_14L爲下 然五十一云 彼識不緣下外器
003_0537_a_15L者 以無色聖者不緣不生故 雖聖不
003_0537_a_16L生地獄長壽天 現居地攝 亦得說變
003_0537_a_17L此云長壽 取無想天 不同智論云非
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名長壽天也

003_0537_a_18L
有義 若爾 器將壞時 旣無現居及當
003_0537_a_19L生者 誰異熟識變爲此界 又諸異生
003_0537_a_20L厭離有色 生無色界 現無色身 預
003_0537_a_21L變爲土 此復何用 設有色身 與異
003_0537_a_22L地器 麤細懸隔 不相依持 此變爲
003_0537_a_23L彼 亦何所益 然所變土 本爲色身
003_0537_a_24L依持受用 故若於身 可有持用 便

003_0537_b_01L變爲彼 由是設生他方自地 彼識亦得
003_0537_b_02L變爲此土 故器世間將壞初成 雖無有
003_0537_b_03L情 而亦現有

003_0537_b_04L
述曰 護法正宗言說有色身等者 基
003_0537_b_05L云 設縱汝宗如大衆部無色有色身
003_0537_b_06L及身生有色上地麤細懸隔不相依持
003_0537_b_07L如梵王下別變爲地 旣異地身 不能
003_0537_b_08L受用 故變無用 測解意同 言護法
003_0537_b_09L宗唯於欲色 各變自器 九地分別
003_0537_b_10L隨應亦爾 如智度論 淨居諸天住在
003_0537_b_11L欲界 變上界土 以欲界土不能攝持
003_0537_b_12L上界身故基云上地 測云九地 明知
彼釋同界異地 亦不相變
言可
003_0537_b_13L有持用者 測云 身所現居 通力往
003_0537_b_14L還 三藏云 若由自力 近而非遠 若
003_0537_b_15L由他力 所變無限 佛等通力無分限
003_0537_b_16L此不分明身所現居 一須彌界凡二乘通不
過大千 便違他方自識變故 然三藏意 自
003_0537_b_17L力他力但可持用一切皆變故 總言
之 所變無限 除不可持 不同月藏
基云 聖
003_0537_b_18L於梵宮自地乃至地獄 若自地 若諸
003_0537_b_19L異生他千界欲界等中自地無用 不
003_0537_b_20L能持身 變之何益 今此義言 現雖無
003_0537_b_21L用 身若往彼 可得持身 故須變作
003_0537_b_22L非謂現身卽令得持用 言可持用故
003_0537_b_23L且如聖者 設往地獄 豈亦不得依彼
003_0537_b_24L而住 異生設往他方欲界 亦得持身

003_0537_c_01L以業同故 以麤細等不懸隔故上地
色等
003_0537_c_02L雖他力用 但所加被 非自可用 自地不爾 但身
往彼 不加即用 由此法界雖無變際 如夢所見
003_0537_c_03L不離自心 故變自地 盡十方界 如新花嚴三十
九頌 菩薩觀世間 妄想業所起 妄想無邊故 世
003_0537_c_04L間亦無量 一切諸國土 想細之所現 約細方便
故 一念悉能入 解云 梵網經云 如細孔故 菩
003_0537_c_05L薩通達幻空方便 一
念一塵頓入諸國
言設生他方者 測云
003_0537_c_06L他方欲界 彼識亦能變爲此方娑訶
003_0537_c_07L世界諸淨穢土此言通釋生淨穢土隨類變
義 非淨穢者交雜而變 彼
003_0537_c_08L及異地 論
所破故

003_0537_c_09L
此說一切共受用者 若別受用 準此應
003_0537_c_10L知 鬼人天等 所見異故

003_0537_c_11L
述曰 第三類釋 此上所說共中共者
003_0537_c_12L若別受用 共中不共 准此應知 隨
003_0537_c_13L類共變 不變他類 所見異故 彼異
003_0537_c_14L1)于增上緣 有時水盡 鬼火隨滅
003_0537_c_15L然未必爾 鬼見涸竭 海猶溢故 問
003_0537_c_16L人酌水飮 四事同來 若別受用 何
003_0537_c_17L皆入昨 答酌器人2)昨四識共變 四
003_0537_c_18L器酌四 各入四作 問若別變者 天
003_0537_c_19L何知水 答由業趣勝 兼知下變 如
003_0537_c_20L舍利子 唯見穢土 螺髻梵王通見
003_0537_c_21L淨穢 問無垢稱經智度論等 佛破
003_0537_c_22L常執 現燒天地 何故諸論由業成壞
003_0537_c_23L「于」原本不明「昨」更勘

003_0538_a_01L答有時機宜隨順變故

003_0538_a_02L
諸種子者 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
003_0538_a_03L種 此識性攝 故是所緣 無漏法種 雖
003_0538_a_04L依附此識 而非此性攝 故非所緣 雖
003_0538_a_05L非所緣 而不相離 如眞如性不違唯識

003_0538_a_06L
述曰 第二內境 於中有二 種子故
003_0538_a_07L有根故 此初也 言此識性攝者 雖
003_0538_a_08L有多釋 有漏性同 以爲善說 此識
003_0538_a_09L必親取 不緣無漏故 三性種子從體
003_0538_a_10L無記 三界亦應從體一界 基云 性
003_0538_a_11L卽體類之義 從體無記 界是繫縛之
003_0538_a_12L義 三界懸殊 問境是心變隨心所
003_0538_a_13L繫 如生上界 上潤生愛 依緣下身
003_0538_a_14L而影上繫 何故本識緣三界種 亦緣
003_0538_a_15L異地身及器世 謂在下界起天眼耳
003_0538_a_16L及緣無色淚下如雨 相見地別 七識
003_0538_a_17L不爾 彼自解云 本識必有實用 故
003_0538_a_18L變他界身器 見相得別 七識不爾
003_0538_a_19L故繫隨同前後相違 次下自許二禪已上
起初禪三識緣上地色見相別 准
003_0538_a_20L知彼師轉
識二釋

003_0538_a_21L
有根身者 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
003_0538_a_22L故 變似色根及根依處 卽內大種及所
003_0538_a_23L造色 有共相種成熟力故 於他身處
003_0538_a_24L亦變似彼 不爾 應無受用他義 此中

003_0538_b_01L有義 亦變似根 辯中邊說 似自他身
003_0538_b_02L五根現故 有義唯能變似依處 他根於
003_0538_b_03L己非所用故 似自他身五根現者 說自
003_0538_b_04L他識各自變義 故生他地 或般涅槃
003_0538_b_05L彼餘尸骸猶見相續

003_0538_b_06L
述曰 第二根身不共相種者 後二句
003_0538_b_07L也 對非情故 總名不共 然扶根塵
003_0538_b_08L他所用質 故四句言不共中共 言有
003_0538_b_09L共相種成熟者 基測並言不共中共
003_0538_b_10L謂扶根塵自變他變 皆第四句 相似同處共
受用故 證云他變唯共 如山河等 非理應知

003_0538_b_11L中初義 亦變似根 測云 月藏難陀
003_0538_b_12L等釋 若爾如何入楞伽云 頓分別
003_0538_b_13L知自身資生器世間 而說言他身根
003_0538_b_14L等 三藏云 彼釋彼經 他根望自亦
003_0538_b_15L名器處 基云 若許變根 全無實用
003_0538_b_16L非他依故 變何用者 此亦不然 爲
003_0538_b_17L用依處變故他根由 根若無時依處
003_0538_b_18L亦無故 如色界繫有鼻舌根方有依
003_0538_b_19L處 莊嚴身故 非不生識故不能變
003_0538_b_20L色依本識變鼻舌故 此卽安慧等諸
003_0538_b_21L大論師解 後義護法菩薩等解 測云
003_0538_b_22L他根於已無發識用 彼同分根 色界
003_0538_b_23L鼻舌 容有發義 不應齊難 基云 若
003_0538_b_24L無用亦變 何不變七識 無緣慮用

003_0538_c_01L而得緣故若不得須自性實用即不然 變扶根
所依非根性用 但發自識爲性用故
003_0538_c_02L他根於己無本性用
如自七識亦不變也
言故生他地等者 彼
003_0538_c_03L二自識雖不變尸 現有殘身 知有他
003_0538_c_04L變 然死無根但依處 故知未死變處
003_0538_c_05L非根 旣他共相種子所生 何故前言
003_0538_c_06L由引因力 解云 生前隨彼生因變生
003_0538_c_07L死後他變 不能獨住 必待死者引因
003_0538_c_08L力故 入涅槃等 因體雖滅 而如弓
003_0538_c_09L斷 依勢箭行

003_0538_c_10L
前來且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
003_0538_c_11L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 則不決
003_0538_c_12L定 所變身器 多恒相續 變聲光等 多
003_0538_c_13L分暫時 隨現緣力擊發起故

003_0538_c_14L
述曰 第三斷簡 於中有三 業力功
003_0538_c_15L用 差別門故 變不能變1)差門故 此
003_0538_c_16L初也 先擧業力 對顯功力 謂定等
003_0538_c_17L力所變不定 測云 等言等取通力
003_0538_c_18L定力者 如中陰經無色中陰 等通力
003_0538_c_19L者 如起四禪天眼耳根 又由化心
003_0538_c_20L欲界第八變欲色界身器二種 若生
003_0538_c_21L色界變欲界 准此應知 三藏云 等
003_0538_c_22L言亦攝願力所變此疏許通力所化 欲界人
見是欲繫 即同樞要 有
003_0538_c_23L欲界繫定色種勝 瑜伽論云 若依此繫 定無能
引變 然定通果上繫爲 即由此繫 大種造故

003_0538_c_24L「差」下疑脫「別」

003_0539_a_01L基云 有五 一定力 二通力 三法威
003_0539_a_02L力 四借識力 五大願力 此通諸識
003_0539_a_03L若第八變 唯有初二通力所變 異地
003_0539_a_04L身者 起上眼耳扶根色觸 或可有聲
003_0539_a_05L無文別說 然無上地起下眼耳 劣無
003_0539_a_06L用故 通力所變異地器者 如以通力
003_0539_a_07L馬勝比丘上入色界梵王等 第八緣
003_0539_a_08L彼身中扶根 亦由通力色相諸天 佛
003_0539_a_09L前聽法 令此人見此疏意者 馬勝所變
梵王之身 器世界分
003_0539_a_10L攝 非自他識所執受故 又色界天所現色
身 許欲界繫 名異地器 不如彼瑜伽記也
定力
003_0539_a_11L之中 無第八變異地內根 無色無通
003_0539_a_12L佛邊體法 令他得見 但是定力 八
003_0539_a_13L地已上 及在佛身 一念俱起定通果
003_0539_a_14L身 總述疏意 平等心天 諸無礙身
003_0539_a_15L菩薩 所聞有頂香等 鶖子滅時 無
003_0539_a_16L色淚下 若身若器 但下人見 皆名與
003_0539_a_17L識異地身器此不順敎 瑜伽論等 取
彼色等 爲上繫定果色故

003_0539_a_18L彼別解 如上界天見下三災 身在下
003_0539_a_19L界 上眼見上 豈第八亦緣耶 彼旣
003_0539_a_20L不緣 馬勝亦爾 若遠1)雖見 第八不
003_0539_a_21L緣 近者何妨第八亦變 故天眠耳境
003_0539_a_22L非必有本質 此違論下五識有疎所
003_0539_a_23L緣緣許亦無違 旣許本識他變爲質 彼
亦他變爲疎所緣 如第七卷記
言所
003_0539_a_24L變身器多恒相續者 業力恒續 功力

003_0539_b_01L不然 俱舍智度言天眼耳准同分攝
003_0539_b_02L由此初禪二通滅時 四禪二根如應
003_0539_b_03L隨滅 扶根及器准此應知 對功力斷
003_0539_b_04L言多恒續 基云 少分間斷如蜉蝣等
003_0539_b_05L生已死故 證云 此非間斷 與異熟
003_0539_b_06L識起盡等故 勿得異熟識亦名間斷
003_0539_b_07L故此言間斷先於識斷 由此身根及
003_0539_b_08L此依處與識俱盡 餘有間斷 問第
003_0539_b_09L八恒相續 知何緣斷法 基解云 如
003_0539_b_10L鏡恒時明 境至方影起

003_0539_b_11L
略說此識所變境者 謂有漏種十有色
003_0539_b_12L處 及墮法處所現實色

003_0539_b_13L
述曰 第二變不變差別門 於中有二
003_0539_b_14L變故 不變故 結故 此初也 有漏種
003_0539_b_15L者 基云 唯緣種體 不緣功能 故無
003_0539_b_16L表等非此識緣 十色處中 測云 且
003_0539_b_17L說色處有二十五 皆有本影 此識緣
003_0539_b_18L本 眼意識影違護法宗 本識
眼識不緣假故
基云 十
003_0539_b_19L色處中 五根唯內 五塵通外 唯緣
003_0539_b_20L實境 由此亦緣法處實色 謂威德定
003_0539_b_21L所境色 墮者 攝義 極逈受所引色
003_0539_b_22L遍計所起 若說唯是鏡像水月 或通
003_0539_b_23L根塵 皆假不緣 此任運緣無分別故
003_0539_b_24L正如本
母釋
測云 瑜伽論等不說法處 寧

003_0539_c_01L知此識緣法處耶 解云 如五十四
003_0539_c_02L威德定色 猶如變化旣安布處 五識起用
明知此變 方有實用

003_0539_c_03L定境定果 一云 一體 對功名果 一
003_0539_c_04L云 體異 定變名境 本識變果 測云
003_0539_c_05L初家不許第八識變 後護法宗 三藏
003_0539_c_06L解云 非但由定緣色繫發 由前加行
003_0539_c_07L爲緣亦發 猶如在滅定現諸威儀等
003_0539_c_08L能造此色 大種二釋
及取捨等 如對法記
何等能變 樞要二釋
003_0539_c_09L一云 若言通力 唯色四地 然除中
003_0539_c_10L間 若言定力 通色五時無色四地
003_0539_c_11L餘七方便 欣厭無力 不能生色 一
003_0539_c_12L云 初未至定亦無能故 非想微闇
003_0539_c_13L故亦不能 證云 六十五云 又根本
003_0539_c_14L定名具威德 故非近分 五十四云
003_0539_c_15L明了現前知非非想今謂 此許非諸近分
可爾 非想不爾 說持
003_0539_c_16L法花聞有頂香 五十三云 無色定於一切色得自
在 不簡非想故 然明了顯離翳障 證師多門分
003_0539_c_17L別此色有是有非 我於對法
瑜伽等記簡擇故 今不重述

003_0539_c_18L
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所等爲所緣耶
003_0539_c_19L有漏識變 略有二種 一隨因緣勢力故
003_0539_c_20L變 二隨分別勢力故變 初必有用 後
003_0539_c_21L但爲境 異熟識變 但隨因緣 所變色
003_0539_c_22L等 必有實用 若變心等 便無實用 相
003_0539_c_23L分心等不能緣故 須彼實用別從此生
003_0539_c_24L「雖」一作「難」

003_0540_a_01L變無爲等 亦無實用 故異熟識不緣心
003_0540_a_02L等 至無漏位 勝慧相應 雖無分別 而
003_0540_a_03L澄淨故 設無實用 亦現彼影 不爾 諸
003_0540_a_04L佛應非徧1)

003_0540_a_05L
述曰 第二不變 基云 等言等取不
003_0540_a_06L相應行 及諸無爲無法爲門 然二種
003_0540_a_07L變 測出二釋 一云 第八識聚五及
003_0540_a_08L同緣一切定位 名因緣變 理實雖心
003_0540_a_09L分別所變 然皆現量 分別劣故 從
003_0540_a_10L勝爲名 名因緣變 除諸現量 五後
003_0540_a_11L意等 雖因緣生 名分別變 實用有
003_0540_a_12L三 一六根發識用 二境生現量用 三
003_0540_a_13L六識緣慮用 本識所變有初二用 此
003_0540_a_14L論意者 諸法實用理難成故 初中有
003_0540_a_15L用非因緣變 皆有實用 問若因緣
003_0540_a_16L變定有用 可以實用證不緣 旣許因
003_0540_a_17L變容無用 何妨變心而無用 解云
003_0540_a_18L第八自在亦相續 由此所變必有相
003_0540_a_19L分心等不能緣 是故第八不變心此釋
不然
003_0540_a_20L若生現量 亦爲實用 應如無漏變似心等自在
相續 故令有 亦應變心令有實用 故不成證

003_0540_a_21L一云 因緣變者 唯本識心 以具自
003_0540_a_22L在相續義故 以外心等皆名分別 言
003_0540_a_23L有用者 根發識用 識緣慮用 二釋
003_0540_a_24L一云 質礙用 一云 五質用 本識所

003_0540_b_01L變 但根境用猶不分明 自在
相續 著前難故
基出四釋
003_0540_b_02L一云 因變有力 唯任運心五八識也
003_0540_b_03L八俱五數 卽無勝力 設任運生 境
003_0540_b_04L無實用 分別强思 卽六七識强分別
003_0540_b_05L故 一云 初唯第八異熟主故 所熏
003_0540_b_06L處故 能持種故 變必有用 後餘七
003_0540_b_07L識及觸等變 非實種故 報六識等
003_0540_b_08L雖任運生 不隨實體種因緣變 但是
003_0540_b_09L影像種所生故此釋意者 生本生影 種各定
別 不同常說隨緣通生 若爾
003_0540_b_10L質種誰所熏成 諸
本質色非能熏故
樞要難云 七變若非實
003_0540_b_11L何名得自相云云此難不爾
自相通影故
一云 爲具
003_0540_b_12L名言有支種生 爲因緣變 卽瑜伽釋
003_0540_b_13L亦許觸等同識實變 第三卷破 一云
003_0540_b_14L因緣謂法體實從眞種生 性境全帶
003_0540_b_15L質一分 是因緣變言一分者
種質生分
獨影全帶
003_0540_b_16L質一分 是分別變言一分者
見種生分
基自2)
003_0540_b_17L云 第四爲正 無妨難故今謂不爾影色
無礙 影心無緣
003_0540_b_18L若許亦是因緣變者 此論本識因緣故 變即有用
如不成識緣慮質礙爲實用故 如實之義如本母
003_0540_b_19L
有伏難云 3)爾何說心心所法從第
003_0540_b_20L八生 故論解云 須七識等緣慮實用
003_0540_b_21L別從本識因變而生 若變無爲 無爲
003_0540_b_22L無常住用 等者 等取不相應等 本
003_0540_b_23L無實體 雖變無用 無法亦爾 言應
003_0540_b_24L非遍智者 如佛地論 由圓鏡智恒頓

003_0540_c_01L遍緣 名一切智 以餘三智境不定故
003_0540_c_02L基云 遍緣有無 故成遍智 若爾亦
003_0540_c_03L應緣相應法 許亦無失 如卷初記

003_0540_c_04L
故有漏位 此異熟識 但緣器身及有漏
003_0540_c_05L種 在欲色界 具三所緣 無色界中 緣
003_0540_c_06L有漏種 厭離色故 無業果色 有定果
003_0540_c_07L色 於理無違 彼識亦緣此色爲境

003_0540_c_08L
述曰 結也 言有定果色於理無違者
003_0540_c_09L卽顯揚五云 無色繫色謂等持色 明
003_0540_c_10L知彼色雖爲下界見聞者現 非下界
003_0540_c_11L繫 然彼不爲無色者現 彼無眼等及
003_0540_c_12L他心通 必不能用 現無益故

003_0540_c_13L
不可知者 謂此行相極微細故 難可了
003_0540_c_14L知 或此所緣內執受境亦微細故 外器
003_0540_c_15L世間量難測故 名不可知 云何是識取
003_0540_c_16L所緣境行相難知 如滅定中 不離身識
003_0540_c_17L應信爲有 然必應許滅定有識 有情攝
003_0540_c_18L故 如有心時 無想等位 當知亦爾

003_0540_c_19L
述曰 通釋二門不可知也 依梵本次
003_0540_c_20L最後釋故 漢語顚倒 先言不可耳
003_0540_c_21L量難測者 欲身器等 雖狹小等 各
003_0540_c_22L變自界 遍法界故 對薩婆多滅定無
003_0540_c_23L「知」論作「智」「許」一作「評」「爾」上疑
003_0540_c_24L脫「若」

003_0541_a_01L心 故立宗云 滅定有識 對上座 部
003_0541_a_02L等 立已成過故

003_0541_a_03L論本卷第三

003_0541_a_04L
此識與幾心所相應 常與觸作意受想
003_0541_a_05L思相應 阿賴耶識無始時來 乃至未轉
003_0541_a_06L於一切位 恒與此五心所相應 以是徧
003_0541_a_07L行心所攝故

003_0541_a_08L
述曰 上二段釋初五門已 今第三段
003_0541_a_09L釋第六七心所及受相應二門 於中
003_0541_a_10L有二 正說故 問答故 初門有三 標
003_0541_a_11L釋結故 此初對聞擧頌答也 釋常字
003_0541_a_12L言乃至未轉者 未至三乘無餘滅也

003_0541_a_13L
觸謂三和分別變異 令心心所觸境爲
003_0541_a_14L性 受想思等所依爲業 謂根境識更相
003_0541_a_15L隨順 故名三和 觸依彼生 令彼和合
003_0541_a_16L故說爲彼 三和合位 皆有順生心所功
003_0541_a_17L能 說名變異 觸似彼起 故名分別 根
003_0541_a_18L變異力 引觸起時 勝彼識境 故集論
003_0541_a_19L等 但說分別根之變異 和合一切心及
003_0541_a_20L心所 令同觸境 是觸自性 旣似順起
003_0541_a_21L心所功能 故以受等所依爲業 起盡經
003_0541_a_22L說 受想行蘊 一切皆以觸爲緣故 由
003_0541_a_23L斯故說識觸受等 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003_0541_a_24L瑜伽但說與受想思爲所依者 思於行

003_0541_b_01L蘊爲主勝故 擧此攝餘 集論等說爲受
003_0541_b_02L依者 以觸生受近而勝故 謂觸所取可
003_0541_b_03L意等相與受所取順益等相 極相鄰近
003_0541_b_04L引發勝故

003_0541_b_05L
述曰 第二釋中 五數爲五 初觸二
003_0541_b_06L文 正釋故 破邪故 此初也 觸具三
003_0541_b_07L義 一三和 二分別變異 三令觸境
003_0541_b_08L論次第釋三法能所相順名和 三合
003_0541_b_09L非觸 然有二義 一依三和生 二令
003_0541_b_10L三和合 故瑜伽等觸從因果 名彼三
003_0541_b_11L和 如以決擇顯無癡性 三未合前無
003_0541_b_12L生心所 今與前殊 說名變異 樞要
003_0541_b_13L云 無爲常住隱現名變 分別而是領
003_0541_b_14L似異名 此當瑜伽能攝受義 領有似
003_0541_b_15L三生心所故 基云 觸不似三生觸功
003_0541_b_16L能 但爲餘本 不自生故 猶如不似
003_0541_b_17L根境生識 言勝彼識境者 根增上力
003_0541_b_18L識境生故 非但三和分別變異 亦由
003_0541_b_19L此力 不令雖散各別行相 同趣一境
003_0541_b_20L由此二義 顯觸自性 證云 不共作
003_0541_b_21L用 勝故顯體 通餘法者 劣故名業
003_0541_b_22L且觸業通根境
識故餘准可知
起盡經者 明生滅故 因
003_0541_b_23L二三四和合生者 經說因根境故識
003_0541_b_24L生 因根境識三故觸生 因根境識觸

003_0541_c_01L故受生 受等等取餘諸心所 旣受等
003_0541_c_02L餘皆因四合 明知一切以觸爲緣 問
003_0541_c_03L說受緣受 如何1)愛不因五令生 測
003_0541_c_04L云 非無此理 但熟勝依 可意 等取
003_0541_c_05L不可意俱非 順益 等取損害及俱非

003_0541_c_06L
然觸自性是實非假 六六法中心所性
003_0541_c_07L故 是食攝故 能爲緣故 如受等性 非
003_0541_c_08L卽三和2)

003_0541_c_09L
述曰 第二破邪 若薩婆多同大乘實
003_0541_c_10L經部有二 一三和成觸 是假非實
003_0541_c_11L二三和生觸 是實非假 今破初中
003_0541_c_12L測云 一宗三因二喩 如受等者 3)
003_0541_c_13L思故 言觸自性 是實非假宗也 六
003_0541_c_14L六法者 如俱舍云 六根六境六識六
003_0541_c_15L觸六受六變 言心所性 避不定過 彼
003_0541_c_16L許根境假非實故界身足論 六六法異
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
003_0541_c_17L思六愛 旣心所
簡 和今依前
第二因言是食攝故 此
003_0541_c_18L思爲喩 第三因言能爲緣故 亦受爲
003_0541_c_19L喩 問豈不三因皆有不定 經部宗
003_0541_c_20L愛 思上假立 段食假故 基測同解
003_0541_c_21L觸卽三和 無體之假 愛體卽思 三
003_0541_c_22L塵卽食 亦許實故 基云 或想心所
003_0541_c_23L「愛」一作「受」「合」論無「取」上疑脫
003_0541_c_24L「等」

003_0542_a_01L通後二因 故不得以段食不定 測又
003_0542_a_02L宗云 觸實非假 非卽三和 因喩如
003_0542_a_03L前 故無不定 基云 如受等性非卽
003_0542_a_04L三和 喩也 熟中受與初後爲喩 等
003_0542_a_05L言取思中因之喩 或可二宗 非卽三
003_0542_a_06L和 爲第二宗 證云 實非假宗 對正
003_0542_a_07L理論 經部一師立三心所 非三和宗
003_0542_a_08L通對譬喩覺天成熟不立心所 雖無
003_0542_a_09L實受等 同喩得成故 初三六法 雖
003_0542_a_10L卽三和 心所言簡 無不定故

003_0542_a_11L
作意謂能警心爲性 於所緣境引心爲
003_0542_a_12L業 謂此警覺應起心種 引令趣境 故
003_0542_a_13L名作意 雖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
003_0542_a_14L但說引心 有說令心廻趣異境 或於一
003_0542_a_15L境持心令住 故名作意 彼俱非理 應
003_0542_a_16L非徧行 不異定故

003_0542_a_17L
述曰 第二作意 五蘊論云 令心發
003_0542_a_18L悟 雜集等云 發動心等 皆此釋云
003_0542_a_19L故言覺心也 謂現作意 警俱心種 引
003_0542_a_20L彼現心 趣自所緣 應起言簡緣未合
003_0542_a_21L種 同時義說能所警故 有義未生現
003_0542_a_22L位 其作竟種警應生種 令起趣境 似
003_0542_a_23L正理師作意之用在未來起基測並出
此二義釋

003_0542_a_24L測云 同時爲勝 破二1)許中 測云

003_0542_b_01L初破正理 彼第十一云 作意力能令
003_0542_b_02L相識於餘境轉 後計經部異師所說
003_0542_b_03L如成實論 彼所說念 卽作意故 又
003_0542_b_04L解皆是大乘異師 瑜伽第三 作意云
003_0542_b_05L何 謂心廻轉 集論第一 於所緣境
003_0542_b_06L持心爲業 如文執義 故今破之 基
003_0542_b_07L云 集論於所緣境持心令住 非也
003_0542_b_08L但言持心 不言令住 雜集釋持數數
003_0542_b_09L引心 同此論故 證云 測釋但破小
003_0542_b_10L乘 於理爲勝 大乘2)廻轉 作意別用
003_0542_b_11L不共餘法 故說爲性 如瑜伽第三
003_0542_b_12L作意四力趣於異境此故意不同散
亂不獲已脫
破但
003_0542_b_13L非理 若如初說 應非遍行 不逈趣
003_0542_b_14L時 無作意故 若如後說 應不異定
003_0542_b_15L持心令住 卽定用故

003_0542_b_16L
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 起愛爲
003_0542_b_17L業 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有作是說 受
003_0542_b_18L有二種 一境界受 謂領所緣 二自性
003_0542_b_19L受 謂領俱觸 唯自性受 是受自相 以
003_0542_b_20L境界受 共餘相故 彼說非理 受定不
003_0542_b_21L緣俱生觸故 若似觸生名領觸者 似因
003_0542_b_22L之果應皆受性 又旣受因 應名因受
003_0542_b_23L何名自性 若謂如王食諸國邑 受能領
003_0542_b_24L觸 所生受體 名自性受 理亦不然 違

003_0542_c_01L自所執 不自證故 若不捨自性 名自
003_0542_c_02L性受 應一切法皆是受自性 故彼所說
003_0542_c_03L但誘嬰兒 然境界受 非共餘相 領順
003_0542_c_04L等相 定屬已者 名境界受 不共餘故

003_0542_c_05L
述曰 第三受數 且有漏受爲業 樂
003_0542_c_06L起合欲 苦起離非二欲 欲愛異名
003_0542_c_07L故基云 若欲希求卽通三性有漏 然
003_0542_c_08L令有漏言起愛故 非第八識 不生愛
003_0542_c_09L故 疎起六識中愛無妨 如想起言疎
003_0542_c_10L亦起故 此五數中 唯受想業 約勝能
003_0542_c_11L說 餘三遍能證釋云 此中五數 性通一
切 業則不定 受除第八及
003_0542_c_12L諸無漏 想准第
六 發語言故
有作是說者 順正論師
003_0542_c_13L也 汝亦不許緣相應法 如何能領所
003_0542_c_14L不緣觸 若救似觸者領觸者 諸等流
003_0542_c_15L果 皆應受性 似因生故 如自性受
003_0542_c_16L又旣領觸 應名因受 受不自領 何
003_0542_c_17L名自性 若救如王食國所生不食 土
003_0542_c_18L田 而名國觸 如上田受 如禾稼受
003_0542_c_19L能自領觸所生受 便違不自證 如力
003_0542_c_20L不自割 論主評取境界受中 定屬已
003_0542_c_21L者 基云 如多人罵言是奴中有奴者
003_0542_c_22L攝爲罵已 餘非奴者 不攝爲罵已
003_0542_c_23L餘非奴者 不攝屬須等唯在受也

003_0542_c_24L「許」疑「計」「廻」一作「逈」

003_0543_a_01L
想謂於境取像爲性 施設種種名言爲
003_0543_a_02L業 謂要安立境分齊相 方能隨起種種
003_0543_a_03L名言

003_0543_a_04L
述曰 第四想數 基云 靑等名爲分
003_0543_a_05L齊 此但意俱 餘識想不起言故

003_0543_a_06L
思謂令心造作爲性 於善品等役心爲
003_0543_a_07L業 謂能取境正因等相 驅役自心令造
003_0543_a_08L善等

003_0543_a_09L
述曰 第五思數 測云 境上引發善
003_0543_a_10L思 爲邪因相 引無記思俱非因想 由
003_0543_a_11L三性思各取一相 基云 約勝唯1)
003_0543_a_12L伇心實通心所

003_0543_a_13L
此五旣是徧行所攝 故與藏識決定相
003_0543_a_14L應 其徧行相 後當廣釋 此觸等五 與
003_0543_a_15L異熟識行相雖異 而時依同 所緣事等
003_0543_a_16L故名相應

003_0543_a_17L
述曰 第三結也 謂結釋頌相應言故
003_0543_a_18L薩婆多宗 俱舍第四第五義相應 所
003_0543_a_19L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前二體一
故等後三
003_0543_a_20L別四
故等
婆沙二說 或四 或五 大乘四義
003_0543_a_21L如五十五 問何故名相應 答事等
003_0543_a_22L處等時等依等故 基云 時謂刹那
003_0543_a_23L定同一世 依謂俱有等無間依 非種
003_0543_a_24L子依 以各別故 時依定一 此論名

003_0543_b_01L同 處謂相分 2)似名等 體別各一
003_0543_b_02L亦言事等 瑜伽初言同一所緣 相似
003_0543_b_03L名同 或約本質 及通證智 有部五
003_0543_b_04L中 除行相一 或雖不同 亦兼取彼
003_0543_b_05L後釋不爾 若言五
義 違瑜伽四故
測云 法外無時隨 旣
003_0543_b_06L法非一 而同刹那 極似名同旣同刹
那何言
003_0543_b_07L非一影亦極
似論應言同
依謂開導俱有 一分心所
003_0543_b_08L亦用俱識爲依 而彼心體不自依故
003_0543_b_09L四中隨一 何不相應 若但時同 異
003_0543_b_10L識相應 若但依同 前後相應 若但
003_0543_b_11L緣同 五六相應 若唯體等 八識相
003_0543_b_12L應 故必具四 方成相應

003_0543_b_13L
此識行相極不明了 不能分別違順境
003_0543_b_14L相 微細一類相續而轉 是故唯與捨
003_0543_b_15L受相應 又此相應受 唯是異熟 隨先
003_0543_b_16L引業轉 不待現緣 任善惡業勢力轉故
003_0543_b_17L唯是捨受 苦樂二受是異熟生 非眞異
003_0543_b_18L熟 待現緣故非此相應 又由此識常無
003_0543_b_19L轉變 有情恒執爲自內我 若與苦樂二
003_0543_b_20L受相應 便有轉變 寧執爲我 故此但
003_0543_b_21L與捨受相應 若爾 如何此識亦是惡業
003_0543_b_22L異熟 旣許善業能招捨受 此亦應然
003_0543_b_23L捨受不違苦樂品故 如無記法 善惡俱
003_0543_b_24L

003_0543_c_01L
述曰 第七受相應門 行相極不明了
003_0543_c_02L等者 簡苦樂受必明了者 薩婆多師
003_0543_c_03L依自宗難 捨是寂靜應唯善果 如何
003_0543_c_04L令許惡業亦感 論釋如文

003_0543_c_05L
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 互相違
003_0543_c_06L故 謂欲 希望所樂事轉 此識任運 無
003_0543_c_07L所希望 勝解 印持決定事轉 此識瞢
003_0543_c_08L昧 無所印持 念唯明記曾習事轉 此
003_0543_c_09L識昧劣 不能明記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
003_0543_c_10L此識任運刹那別緣 慧唯簡擇德等事
003_0543_c_11L轉 此識微昧不能簡擇 故此不與別境
003_0543_c_12L相應 此識唯是異熟性故 善染汙等亦
003_0543_c_13L不相應 惡作等四 無記性者 有間斷
003_0543_c_14L故 定非異熟

003_0543_c_15L
述曰 第二問答 測等釋頌 八段十
003_0543_c_16L義 非也 若心所3)但而受別段 如何
003_0543_c_17L受後論諸心所 故今合彼言七段也
003_0543_c_18L言刹那別緣者 任運對取 不從前境
003_0543_c_19L審住今故 言善染等者 卽十一善六
003_0543_c_20L及二十自性染法 等謂等取善染悔
003_0543_c_21L等 其無記者 次別簡之

003_0543_c_22L
汝有四種 謂善不善 有覆無記 無覆
003_0543_c_23L「說役」一作「假說」「似」上一有「相」
003_0543_c_24L「但」疑「俱」

003_0544_a_01L無記 阿賴耶識何法攝耶 此識唯是無
003_0544_a_02L覆無記異熟性故 異熟若是善染汙者
003_0544_a_03L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又此識是善染依
003_0544_a_04L故 若善染者 互相違故 應不與二俱
003_0544_a_05L作所依 又此識是所熏性故 若善染者
003_0544_a_06L如極香臭 應不受熏 無熏習故 染淨
003_0544_a_07L因果俱不成立 故此唯是無覆無記 覆
003_0544_a_08L謂染法 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淨故
003_0544_a_09L此識非染 故名無覆 記謂善惡有愛非
003_0544_a_10L愛果 及殊勝自體可記別故 此非善惡
003_0544_a_11L故名無記

003_0544_a_12L
述曰 第四段釋第八三性門 三因成
003_0544_a_13L立 唯無記中 初因意者 基云 若恒
003_0544_a_14L生善 卽無流轉 若恒生染 應無還
003_0544_a_15L滅 流是集諦 轉是苦諦 還是道諦
003_0544_a_16L滅卽滅諦 言敵心者 樞要云 有二
003_0544_a_17L一法性心 二依他心 殊勝自體可記
003_0544_a_18L別者 一云 唯取無漏及無爲法 一
003_0544_a_19L云 亦通有漏善惡 餘文可解

003_0544_a_20L
觸等亦如是者 謂如阿賴耶識 唯是無
003_0544_a_21L覆無記性攝 觸作意受想思亦爾 諸相
003_0544_a_22L應法必同性故 又觸等五 如阿賴耶
003_0544_a_23L亦是異熟 所緣行相 俱不可知 緣三
003_0544_a_24L種境 五法相應 無覆無記 故說觸等

003_0544_b_01L亦如是言

003_0544_b_02L
述曰 第五段釋例心所句 測云 有
003_0544_b_03L三 初申正義 次破異說 後結正宗
003_0544_b_04L初二正義 皆護法釋 初釋近例無記
003_0544_b_05L後釋且例五事 一異熟 二俱不可知
003_0544_b_06L三所緣 四五俱 五無記 不例自相
003_0544_b_07L及一切種幷行相受攝持因果 受熏
003_0544_b_08L持種 不開所故 了別領納等 行相
003_0544_b_09L各別故 觸等雖受俱受故觸等雖不
003_0544_b_10L觸等相應 五俱數等 故相例之 基
003_0544_b_11L後二門 測云 第九因果不斷 但顯
003_0544_b_12L識持因果力故 第十持捨名 亦屬心
003_0544_b_13L王 故次八門 置相例句 基云 更有
003_0544_b_14L第四釋 謂例五門 同第二師 今加
003_0544_b_15L斷捨 隨所應故 若最後例 恐十門
003_0544_b_16L所以中門說如言有第四師 不順文義
現文相有三釋故 護
003_0544_b_17L法唯說執藏心王 隨
本非藏 無所捨故

003_0544_b_18L
有義觸等如阿賴耶 亦是異熟 及一切
003_0544_b_19L種 廣說乃至無覆無記 亦如是言 無
003_0544_b_20L簡別故

003_0544_b_21L
述曰 次破異說 於中有二 叙故 破
003_0544_b_22L故 此初也 是誰釋耶 基云 難陀等
003_0544_b_23L釋 測云 火辨親勝等釋 寂云 定非
003_0544_b_24L難陀 彼立五根 卽五識種 不許識變

003_0544_c_01L現行五根 觸等變似故假設義 證
003_0544_c_02L云 種子爲根 是安慧義 不關難陀
003_0544_c_03L寂師難且不爾 五識種影於觸等現 各似根等
不言現故 證師救亦不然 安慧見相無實種子
003_0544_c_04L不可難言根若識種
十八界種成雜亂故
此例幾門 測云七門
003_0544_c_05L前八門中唯除自相 基云 唯除自相
003_0544_c_06L行相受俱 准下難故觀述云 若例行相
反質不成 彼師唯
003_0544_c_07L1)加因相
故破
此師應知例上五門幷不可知
003_0544_c_08L卽有其六

003_0544_c_09L
彼說非理 所以者何 觸等依識 不自在
003_0544_c_10L故 如貪信等 不能受熏 如何同識能
003_0544_c_11L持種子 又若觸等亦能受熏 應一有情
003_0544_c_12L有六種體 若爾 果起從何種生 理不
003_0544_c_13L應言從六種起 未見多種生一芽故 若
003_0544_c_14L說果生唯從一種 則餘五種便爲無用
003_0544_c_15L亦不可說次第生果 熏習同時勢力等
003_0544_c_16L故 又不可說六果頓生 勿一有情一刹
003_0544_c_17L那頃 六眼識等俱時生故

003_0544_c_18L
述曰 破中有二 一破例因相 二破
003_0544_c_19L無簡因 初亦有三 破本計故 破轉
003_0544_c_20L救故 此初也 世親攝論 所熏四義
003_0544_c_21L已外 別立有自在義 方能受熏 然
003_0544_c_22L今護法攝入加所熏 由此立量 不自
003_0544_c_23L「加」一作「如」

003_0545_a_01L在故 不受熏等 問若自在非所熏
003_0545_a_02L亦可自在始能熏 答遍受一切熏自
003_0545_a_03L在始能得別熏自類種但力皆熏基多
問答
003_0545_a_04L理皆
斯盡
問心所受熏 若成六體 心所
003_0545_a_05L能熏還有此妨 旣答頓熏果從何起
003_0545_a_06L於此四難豈無自害 基疏 一云 且
003_0545_a_07L緣本識及五數時 唯心王熏生六質
003_0545_a_08L種 心所唯熏生六影種彼亦應本識中
種能生本質五
003_0545_a_09L數 所持唯影像 彼
旣有過 此釋不然
一云 緣本識時 熏心
003_0545_a_10L聚共熏一種 爲增上緣 本有種子爲
003_0545_a_11L因緣故 無頓生六果等之妨此亦不然
能熏於種
003_0545_a_12L旣許因緣 此亦多種生一芽故 亦旣
新種唯增上緣 便違識法芽因緣藏
一云 能
003_0545_a_13L熏各各熏一識種 逢緣和合 共生一
003_0545_a_14L果 如一麥子 有多微分 共生一芽
003_0545_a_15L非各生故 然成業論不許多種生一
003_0545_a_16L芽者 破如經部色心持種共生一果
003_0545_a_17L如二麥等不共生一 若許五數持種
003_0545_a_18L亦爾 今護法義 一本識中同類種子
003_0545_a_19L同時熏者 共生無妨 如一糓糠所裏
003_0545_a_20L多微雖無極微
約有分說
測引例云 如本新種共
003_0545_a_21L生一果 斯亦二說 一云 二種共作
003_0545_a_22L因緣 一云 有一能生 一卽助緣後理
無定
003_0545_a_23L難可
依准

003_0545_a_24L
誰言觸等亦能受熏持諸種子 不爾 如

003_0545_b_01L何觸等如識 名一切種 謂觸等五 有
003_0545_b_02L似種相 名一切種 觸等與識所緣等故
003_0545_b_03L無色觸等有所緣故 親所緣緣定應有
003_0545_b_04L故 此似種相 不爲因緣 生現識等 如
003_0545_b_05L觸等上 似眼根等 非識所依 亦如似
003_0545_b_06L火 無能燒用 彼救非理 觸等所緣似
003_0545_b_07L種等相 後執受處 方應與識而相例故
003_0545_b_08L由此前說一切種言 定目受熏能持種
003_0545_b_09L義 不爾 本頌有重言失

003_0545_b_10L
述曰 第二破轉救也 彼三因成 一
003_0545_b_11L心心所同一所緣故 設不緣種 緣色
003_0545_b_12L應同故 第二因生無色界必有緣故
003_0545_b_13L緣識中種 寧無所緣 故第三云 親
003_0545_b_14L所緣緣定應有故 不爾取外非唯識
003_0545_b_15L也 破似種影 旣非實因 應因相後
003_0545_b_16L所緣門例 若彼種相但所緣義不取
003_0545_b_17L眞實因緣義者 二處說境 有重言失
003_0545_b_18L基云 若救緣種者名一切種執受處
003_0545_b_19L中說身器故無量過者 理亦不然 世
003_0545_b_20L親攝論第一 引阿毗達摩經言 執受
003_0545_b_21L有二 一五色根及根依處 二相名分
003_0545_b_22L別習氣故

003_0545_b_23L
又彼所說亦如是言 無簡別故 咸相例
003_0545_b_24L者 定不成證 勿觸等五亦能了別 觸

003_0545_c_01L等亦與觸等相應 由此故知亦如是者
003_0545_c_02L隨所應說 非謂一切

003_0545_c_03L
述曰 第二破無簡因 基云 了別唯
003_0545_c_04L是我行相故此顯唯了總相之用 唯在心王
非謂解等都無此用 亦了總相故

003_0545_c_05L
阿賴耶識爲斷爲常 非斷非常 以恒轉
003_0545_c_06L故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 一類相續常
003_0545_c_07L無間斷 是界趣生施設本故 性堅持種
003_0545_c_08L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 念念
003_0545_c_09L生滅前後變異 因滅果生 非常一故
003_0545_c_10L可爲轉識熏成種故 恒言遮斷 轉表非
003_0545_c_11L常 猶如暴流 因果法爾 知暴流水 非
003_0545_c_12L斷非常 相續長時 有所漂溺 此識亦
003_0545_c_13L爾 從無始來 生滅相續 非常非斷 漂
003_0545_c_14L溺有情 令不出離 又如暴流 雖風等
003_0545_c_15L擊起諸波浪 而流不斷 此識亦爾 雖
003_0545_c_16L遇衆緣 起眼識等 而恒相續 又如暴
003_0545_c_17L流 漂水下上 魚草等物 隨流不捨 此
003_0545_c_18L識亦爾 與內習氣外觸等法 恒相隨轉
003_0545_c_19L如是法喩 意顯此識無始因果 非斷常
003_0545_c_20L義 謂此識性無始時來 刹那刹那果生
003_0545_c_21L因滅 果生故非斷 因滅故非常 非斷
003_0545_c_22L非常 是緣起理 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003_0545_c_23L
述曰 第六段釋頌第九因果相續門
003_0545_c_24L於中有二 正釋故 問答故 此初也

003_0546_a_01L恒故非斷 遮經部師轉識持種 轉故
003_0546_a_02L非常 遮僧佉等自性爲因 言漂溺者
003_0546_a_03L人天如漂 惡趣如溺 水上草喩別體
003_0546_a_04L觸等 水下魚喩識變習氣 餘文可知

003_0546_a_05L
過去未來旣非實有 非常可爾 非斷如
003_0546_a_06L何 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過去未來若是
003_0546_a_07L實有 可許非斷 如何非常 常亦不成
003_0546_a_08L緣起正理

003_0546_a_09L
述曰 第二問答 於中有三 對薩婆
003_0546_a_10L多對上座部 對經部故 初亦有二
003_0546_a_11L破執故 申正故 初中外難 若如我
003_0546_a_12L等過未有體 未來續故非斷 往過去
003_0546_a_13L故非常 汝過去無 可許非常 未來
003_0546_a_14L旣無 後法應斷 現不住故 當無體
003_0546_a_15L故 是則豈成緣起正理 論主反質
003_0546_a_16L若如汝宗體常有故 可許非斷 如何
003_0546_a_17L非常

003_0546_a_18L
豈斥他過 己義便成 若不摧邪 難以
003_0546_a_19L顯正 前因滅位 後果卽生 如秤兩頭
003_0546_a_20L低昻時等 如是因果相續如流 何假去
003_0546_a_21L來方成非斷

003_0546_a_22L
述曰 次外責言 但斥他過 自義何
003_0546_a_23L成 論主答云 先不摧邪 難可顯正
003_0546_a_24L生滅同時 旣中無隔 因果不斷

003_0546_b_01L
因現有位 後果未生 因是誰因 果現
003_0546_b_02L有時 前因已滅 果是誰果 旣無因果
003_0546_b_03L誰離斷常 若有因時 已有後果 果旣
003_0546_b_04L本有 何待前因 因義旣無果義寧有
003_0546_b_05L無因無果 豈離斷常

003_0546_b_06L
述曰 次外重難 未生旣無 對誰名
003_0546_b_07L因 已滅亦無 對誰名果 論主重返
003_0546_b_08L若果未可有待因成 果先已有 何待
003_0546_b_09L於因

003_0546_b_10L
因果義成 依法作用 故所詰難 非預
003_0546_b_11L我宗 體旣本有 用亦應然 所持因緣
003_0546_b_12L亦本有故 由斯汝義因果定無

003_0546_b_13L
述曰次外救云 因果依用 不依於體
003_0546_b_14L有部四師此世友義 未有作用名未
003_0546_b_15L來 正有作用名現在 作用時旣成因
003_0546_b_16L義 果義寧無 故不關我正理師存唯同
類因取果之用
003_0546_b_17L一向望自 名爲作用 生相生法等無間緣 引他
類等 望餘類故 但名功能 由此唯依作用立世

003_0546_b_18L論主破云 汝說作用 亦應本有 不
003_0546_b_19L離體故 猶如其體 恐救不爾 用待
003_0546_b_20L緣故 故則遮言緣亦本有

003_0546_b_21L
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謂此正理深妙離
003_0546_b_22L言 因果等言皆假施設 觀現在法有引
003_0546_b_23L後用 假立當果 對說現因 觀現在法
003_0546_b_24L有酬前相 假立曾因 對說現果 假謂

003_0546_c_01L現識 似彼相現 如是因果 理趣顯然
003_0546_c_02L遠離二邊 契會中道 諸有智者應順修
003_0546_c_03L

003_0546_c_04L
述曰 第二申正 觀謂觀待 或是觀
003_0546_c_05L見 基師依後 假謂現識似彼相現者
003_0546_c_06L釋前假立當果曾因 且觀種子引用
003_0546_c_07L時 尋所引故 變似當果 觀酬前時
003_0546_c_08L尋所從生 變似曾因 實現在故 測
003_0546_c_09L又解現識似彼相者 卽種子識似有
003_0546_c_10L酬前引後相故 說之爲似 卽託此相
003_0546_c_11L假說曾當 非謂觀心變似相分旣牒假
謂明知
003_0546_c_12L釋前假立之言
前釋順論文
非常非斷言離邊中 基云
003_0546_c_13L總論諸敎三世 有三 一道理三世
003_0546_c_14L卽依種等 曾當現位 立三世故 二
003_0546_c_15L神通三世 至智生時法爾皆有1)達三
003_0546_c_16L世用 非妄皆實 實能所緣唯在現在
003_0546_c_17L三唯識三世 謂如現識似三世現 雖
003_0546_c_18L實唯識道理二種 恐濫妄緣 別開神
003_0546_c_19L

003_0546_c_20L
有餘部說 雖無去來 而有因果恒相續
003_0546_c_21L義 謂現在法極迅速者 猶有初後生滅
003_0546_c_22L二時 生時酬因 滅時引果 時雖有二
003_0546_c_23L而體是一 前因正滅後果正生 體相雖
003_0546_c_24L「達」一作「違」

003_0547_a_01L殊 而俱是有 如是因果 非假施設 然
003_0547_a_02L離斷常 又無前難 誰有智者捨此信餘

003_0547_a_03L
述曰 第二破上座部 於中有二 叙
003_0547_a_04L1)故此叙執也 彼許有爲有其二種
003_0547_a_05L一極迅速 如心心所 但有生滅 雖
003_0547_a_06L一刹那 而有二時 如契經說諸行無
003_0547_a_07L常 有生滅法 二遲鈍法 如色等法
003_0547_a_08L具生住滅 雖一刹那 而有三時 依
003_0547_a_09L遍色心 經唯說二 且論速法略有二
003_0547_a_10L門 一同體異時門 謂一法體初生後
003_0547_a_11L滅 二異體同時門 謂前滅時後果體
003_0547_a_12L生 生滅雖殊 而但有體 前滅引果
003_0547_a_13L後生酬因 連頭起故 因果不斷 勝
003_0547_a_14L軍論師恐有斷過 亦云現在三時別
003_0547_a_15L初生 次住 後法未生 至異相時 後
003_0547_a_16L果方生基云如此 測云前
法住時 後法即生
破有二趣幷成
003_0547_a_17L之失 設救生勝隨當生名 佛初刹那
003_0547_a_18L成生死過 說入此論之所義也 上座
003_0547_a_19L結云 因果現有 非假施設 接滅而
003_0547_a_20L生 故離斷常 過未無故 無大乘難
003_0547_a_21L誰智捨此信汝大乘

003_0547_a_22L
彼有虛言 都無實義 何容一念而有二
003_0547_a_23L時 生滅相違 寧同現在 滅若現在 生
003_0547_a_24L應未來 有故名生 旣是現在 無故名

003_0547_b_01L滅 寧非過去 滅若非無 生應非有 生
003_0547_b_02L旣現有 滅應現無 又二相違 如何體
003_0547_b_03L一 非苦樂等 見有是事 生滅若一 時
003_0547_b_04L應無二 生滅若異 寧說體同 故生滅
003_0547_b_05L時 俱現在有 同依一體 理必不成

003_0547_b_06L
述曰 第二破也 初破同體異時門言
003_0547_b_07L時之極促名爲刹那 如何一念而有
003_0547_b_08L二時 前後相違 寧同現在 次破異
003_0547_b_09L體同時門言 滅若現在 生名未來
003_0547_b_10L旣如有部許滅現在 後法之生應在
003_0547_b_11L未來 彼救未來無故非生故 未有名
003_0547_b_12L生 旣是現在 卽應已有還無名滅
003_0547_b_13L寧非過去 以生違滅 滅若非無 以
003_0547_b_14L滅違生 生應非有 然如大乘許生現
003_0547_b_15L有 應如大乘滅應現無 又二已下結
003_0547_b_16L破初門 量云 汝說生滅體應非一
003_0547_b_17L以相違故 如苦樂等 等取明闇解惑
003_0547_b_18L等類大乘離法雖無生滅 有無體異
不同彼宗 現有一法 幷生滅故
測云
003_0547_b_19L設難 爲如苦樂違故體異 爲如長短
003_0547_b_20L違而體同 解云 不爾 彼宗自不許
003_0547_b_21L長短體同故若大乘義 若爲長時
爾時非短 故體必無
生滅若
003_0547_b_22L2)法生時應卽滅故 猶如滅時 生
003_0547_b_23L滅若異 體不應同 相違異故 如苦
003_0547_b_24L樂等 結文可知

003_0547_c_01L
經部師等 因果相續 理亦不成 彼不
003_0547_c_02L許有阿賴耶識能持種故 由此應信大
003_0547_c_03L乘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003_0547_c_04L
述曰 第三破經部等 等取室利羅多
003_0547_c_05L3)許彼云 不許去來有故 異薩婆
003_0547_c_06L多 三相在現 滅在過去 不同上座
003_0547_c_07L種子前後能生異故 如大乘宗 相續
003_0547_c_08L不斷 論主非言 理亦不成 餘法持
003_0547_c_09L種 如下破故

003_0547_c_10L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 乃至何位當究竟
003_0547_c_11L捨 阿羅漢位方究竟捨 謂諸聖者斷煩
003_0547_c_12L惱障究竟盡時 名阿羅漢 爾時此識煩
003_0547_c_13L惱麤重永遠離故 說之爲捨 此中所說
003_0547_c_14L阿羅漢者 通攝三乘無學果位 皆已永
003_0547_c_15L害煩惱賊故 應受世間妙供養故 永不
003_0547_c_16L復受分段生故 云何知然 決擇分說
003_0547_c_17L諸阿羅漢 獨覺 如來 皆不成就阿賴
003_0547_c_18L耶故 集論復說 若諸菩薩得菩提時
003_0547_c_19L頓斷煩惱及所知障 成阿羅漢及如來
003_0547_c_20L故 若爾 菩薩煩惱種子未永斷盡 非
003_0547_c_21L阿羅漢 應皆成就阿賴耶識 何故卽彼
003_0547_c_22L決擇分說 不退菩薩 亦不成就阿賴耶
003_0547_c_23L識 彼說二乘無學果位 廻心趣向大菩
003_0547_c_24L「故」下疑脫「破故」「法」一無「許」疑
003_0547_c_25L「計」

003_0548_a_01L提者 必不退起煩惱障故趣菩提故 卽
003_0548_a_02L復轉名不退菩薩 彼不成就阿賴耶識
003_0548_a_03L卽攝在此阿羅漢中 故彼論文不違此
003_0548_a_04L義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 一切煩惱永不
003_0548_a_05L行故 法駛流中任運轉故 能諸行中起
003_0548_a_06L諸行故 刹那刹那轉增進故 此位方名
003_0548_a_07L不退菩薩 然此菩薩 雖未斷盡異熟識
003_0548_a_08L中煩惱種子 而緣此識我見愛等 不復
003_0548_a_09L執藏爲自內我 由斯永捨阿賴耶名 故
003_0548_a_10L說不成阿賴耶識 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003_0548_a_11L
述曰 第七段釋第十捨名位地門 廣
003_0548_a_12L釋有二 釋頌文故 顯諸名故 初亦
003_0548_a_13L有三 正釋故 對異師故 結成故 此
003_0548_a_14L初也 斷煩惱障究盡時者 測云 發
003_0548_a_15L業潤生唯煩惱故 但盡煩惱 具三應
003_0548_a_16L義 基云 應者契當 應斷應供應不
003_0548_a_17L受故 此據位全 除二乘金剛心 少
003_0548_a_18L故不說二乘金剛雖未證滅 如
不動地 應名捨也
此不順論
003_0548_a_19L唯取無學 又云 麤重永遠離故 此
003_0548_a_20L云麤重 非但隨眠無堪任性 至果離
003_0548_a_21L故 菩薩金剛雖盡惑氣 但正斷時
003_0548_a_22L未證滅故 八地異門 不可爲例 由
003_0548_a_23L此基云 此麤重言 但取種子 可依
003_0548_a_24L定從見道出1)供現報 何故不得名應

003_0548_b_01L供耶 非一切時堪受供故 非圓滿故
003_0548_b_02L言不退者 基云 總有四種 一信不
003_0548_b_03L退 卽十信第六 二證不退 入地已
003_0548_b_04L往 三行不退 八地已上 四煩惱不
003_0548_b_05L退 無漏道斷 護法正義 二復次中
003_0548_b_06L初廻心者依第四也 復不動地依第
003_0548_b_07L三也 然論四理彼名不退 一煩惱不
003_0548_b_08L行故 如解深密 二駛流運轉故 如
003_0548_b_09L十地論第十云 八地已上 於無相海
003_0548_b_10L任運而轉 基云 刹那刹那眞俗雙運
003_0548_b_11L無功用故 三諸行 起諸行故 如十
003_0548_b_12L地論 初六地中一身一行 而行一切
003_0548_b_13L行 此顯實身 於一度中 修一切行
003_0548_b_14L化百身等 但能修一 不堪雙行以上

003_0548_b_15L第七地中 一身一切行 而得一切行
003_0548_b_16L此亦實身 若其
化身 又各修一
八九十地 於一切身一
003_0548_b_17L切行中 行一切行實身化身各於諸行得起
諸行 基云六波羅蜜中
003_0548_b_18L各修諸
度故
四念念增進故 如十地經 八
003_0548_b_19L地精進 於一念中能得百萬大千世
003_0548_b_20L界微塵三昧 乃至能示爾許菩薩身
003_0548_b_21L九地一念得十增祗百千佛土微塵三
003_0548_b_22L昧 示爾許身 十地一念進得十不可
003_0548_b_23L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定
003_0548_b_24L能示爾許餘諸功德增進亦爾四中 初
一煩惱

003_0548_c_01L不退 後三
即行不退
基云 八地已去 於初刹那
003_0548_c_02L能得過前二阿僧祗 所行功德智慧
003_0548_c_03L一倍 第二刹那更倍前念 如是展轉
003_0548_c_04L勝進倍前十地經云 一念智乘2)此從發心乃
至七地 百分不及一者 以後後刹
003_0548_c_05L那 非唯
一倍故
問八地上入生空觀 入滅定
003_0548_c_06L時 不斷法執 應不增進 何說念念
003_0548_c_07L答有諸釋 測云 據法空位說念念
003_0548_c_08L增 唯八地上應有超劫此釋違論 菩薩地
云 後二僧祗時必
003_0548_c_09L
樞要二釋 一云 實八地上不入滅
003_0548_c_10L定 般若經毁不令入故 談自在力
003_0548_c_11L彼入滅定 一云 定入滅定 不退菩
003_0548_c_12L薩入滅定時 轉識賴耶俱不成故 然
003_0548_c_13L佛訶躭 非彼不入今謂入地佛但訶入人空
滅定 都無學法無勝利
003_0548_c_14L故 曾得自在易入出故 猶入法空 所引滅定
修平等智 學法成故 深細難入 未自在故

003_0548_c_15L許入定亦有生空 爾時如何念念增
003_0548_c_16L進 觀云 生空後智斷通障等 平等
003_0548_c_17L性智增熏種故 證云 爾時利他除麤
003_0548_c_18L熏故不動滅定起諸威儀 平等智增
自除麤重 有心生空說俱得

003_0548_c_19L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 已證二空所顯理
003_0548_c_20L故 已得二種殊勝智故 已斷分別二重
003_0548_c_21L障故 能一行中起諸行故 雖爲利益起
003_0548_c_22L諸煩惱 而彼不作煩惱過失 故此亦名
003_0548_c_23L「供」下一有「獲」「此」一作「比」

003_0549_a_01L不退菩薩 然此菩薩 雖未斷盡俱生煩
003_0549_a_02L惱 而緣此識所有分別我見愛等 不復
003_0549_a_03L執藏爲自內我 由斯亦捨阿賴耶名 故
003_0549_a_04L說不成阿賴耶識 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003_0549_a_05L故集論中作如是說 十地菩薩 雖未永
003_0549_a_06L斷一切煩惱 然此煩惱 猶如呪藥所伏
003_0549_a_07L諸毒 不起一切煩惱過失 一切地中
003_0549_a_08L如阿羅漢已斷煩惱 故亦說彼名阿羅
003_0549_a_09L漢 彼說非理 七地已前 猶有俱生我
003_0549_a_10L見愛等 執藏此識爲自內我 如何已捨
003_0549_a_11L阿賴耶名 若彼分別我見愛等 不復執
003_0549_a_12L藏 說名爲捨 則預流等諸有學位 亦
003_0549_a_13L應已捨阿賴耶名 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003_0549_a_14L地上菩薩所起煩惱 皆由正知 不爲過
003_0549_a_15L失 非預流等得有斯事 寧可以彼例此
003_0549_a_16L菩薩 彼六識中所起煩惱 雖由正知不
003_0549_a_17L爲過失 而第七識有漏心位 任運現行
003_0549_a_18L執藏此識 寧不與彼預流等同 由此故
003_0549_a_19L知彼說非理

003_0549_a_20L
述曰 第二對異師也 基云 難陀論
003_0549_a_21L師等作如是解 二殊勝智者 正體後
003_0549_a_22L得 餘文可解

003_0549_a_23L
然阿羅漢 斷此識中煩惱麤重究竟盡
003_0549_a_24L故 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爲自內我 由斯

003_0549_b_01L永失阿賴耶名 說之爲捨 非捨一切第
003_0549_b_02L八識體 勿阿羅漢無識持種 爾時便入
003_0549_b_03L無餘涅槃

003_0549_b_04L
述曰 第三結成

003_0549_b_05L
然第八識 雖諸有情皆悉成就 而隨義
003_0549_b_06L別立種種名 謂惑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
003_0549_b_07L種子所積集故 或名阿陀那 執持種子
003_0549_b_08L及諸色根令不壞故 或名所知依 能與
003_0549_b_09L染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 或名種子識
003_0549_b_10L能徧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 此等諸
003_0549_b_11L名 通一切位 或名阿賴耶 攝藏一切
003_0549_b_12L雜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見愛等執藏以
003_0549_b_13L爲自內我故 此名唯在異生有學 非無
003_0549_b_14L學位不退菩薩 有雜染法執藏義故 或
003_0549_b_15L名異熟識 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
003_0549_b_16L故 此名唯在異生 二乘 諸菩薩位 非
003_0549_b_17L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 或名無垢
003_0549_b_18L識 最極淸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 此名
003_0549_b_19L唯在如來地有 菩薩二乘及異生位 持
003_0549_b_20L有漏種可受熏習 未得善淨第八識故
003_0549_b_21L如契經說

003_0549_b_22L如來無垢識 是淨無漏界

003_0549_b_23L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

003_0549_b_24L阿賴耶名 過失重故 最初捨故 此中

003_0549_c_01L偏說 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 聲
003_0549_c_02L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 無垢識體
003_0549_c_03L無有捨時 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心等通
003_0549_c_04L故 隨義應說

003_0549_c_05L
述曰 第二諸名中有二 初對諸名辨
003_0549_c_06L捨差別 後明染淨二位不同 此初也
003_0549_c_07L梵云質多 此翻爲心 種在其中 是
003_0549_c_08L積集義 能生諸法 名種子識 故有
003_0549_c_09L差別 此等諸名者 謂根本識亦意等
003_0549_c_10L言契經者 卽如來功德莊嚴經頌也
003_0549_c_11L基疏云 無垢先名阿末羅識 或阿摩
003_0549_c_12L羅識 古而立爲第九識者 非也 樞
003_0549_c_13L要云 依無相論同性經 無垢識是自
003_0549_c_14L性識心 卽眞如理 故知無垢通二種
003_0549_c_15L也 測云 其無相論眞諦謬今存樞要
此旣云鏡
003_0549_c_16L智相應 知通有爲 大莊嚴論第六云 此中應知
說心眞如名之爲心 即說此心爲自性淸淨 此心
003_0549_c_17L是阿摩羅識
知通無爲
言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者 謂
003_0549_c_18L但正捨 非已捨也 如1)來知根得初
003_0549_c_19L果故

003_0549_c_20L
然第八識總有二位 一有漏位 無記性
003_0549_c_21L攝 唯與觸等五法相應 但緣前說執受
003_0549_c_22L處境 二無漏位 唯善性攝 與二十一
003_0549_c_23L心所相應 謂徧行別境各五 善十一
003_0549_c_24L「來」疑「未」

003_0550_a_01L與一切心恒相應故 常樂證知所觀境
003_0550_a_02L故 於所觀境恒印持故 於曾受境恒明
003_0550_a_03L記故 世尊無有不定心故 於一切法
003_0550_a_04L常決擇故 極淨信等常相應故 無染汙
003_0550_a_05L故 無散動故 此亦唯與捨受相應 任
003_0550_a_06L運恒時平等轉故 以一切法爲所緣境
003_0550_a_07L鏡智徧緣一切法故

003_0550_a_08L
述曰 第二染淨位別 無染汙故者
003_0550_a_09L簡煩惱等 無散動故者 簡不定四
003_0550_a_10L無漏尋伺亦功用勤 基云 佛果總無
003_0550_a_11L尋伺 如第七卷 任運說故 不假尋
003_0550_a_12L伺 言徧緣一切法者 如莊嚴論 於
003_0550_a_13L一切境不愚迷故 佛地經云 依圓鏡
003_0550_a_14L智 諸處境識衆像影現故處內六處1)
六處 識謂2)
003_0550_a_15L通十
八界
基云 心等自性及相應法 皆悉
003_0550_a_16L能緣 見分亦現自證分影相應影故
003_0550_a_17L此依何地 基云 有流通四無色 色
003_0550_a_18L界六地 遊觀通此地故 起現行者
003_0550_a_19L唯第四定 以殊勝故此解不然 餘地種子
應非佛性 應無用故

003_0550_a_20L有說 通下六定 唯徧緣 非無色故
003_0550_a_21L有說 唯是第四定有 餘地總無 如
003_0550_a_22L六十九 如來功德多依第四 二疏同
003_0550_a_23L然 然基存初 測存最後 老和上云
003_0550_a_24L測解爲勝 種通諸地 不現何失 如

003_0550_b_01L所不入見道種子 彼非此類 三道種
003_0550_b_02L一 後生餘故

003_0550_b_03L
云何應知此第八識 離眼等識有別自
003_0550_b_04L體 聖敎正理爲定量故 謂有大乘阿毗
003_0550_b_05L達磨契經中說

003_0550_b_06L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003_0550_b_07L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003_0550_b_08L此第八識自性微細 故以作用而顯示
003_0550_b_09L之 頌中初半 顯第八識爲因緣用 後
003_0550_b_10L半 顯與流轉還滅作依持用 界是因義
003_0550_b_11L卽種子識 無始時來 展轉相續 親生
003_0550_b_12L諸法 故名爲因 依是緣義 卽執持識
003_0550_b_13L無始時來 與一切法 等爲依止 故名
003_0550_b_14L爲緣 謂能執持諸種子故 與現行法爲
003_0550_b_15L所依故 卽變爲彼 及爲彼依 變爲彼
003_0550_b_16L者 謂變爲器及有根身 爲彼依者 謂
003_0550_b_17L與轉識作所依止 以能執受五色根故
003_0550_b_18L眠等五識依之而轉 又與末那爲依止
003_0550_b_19L故 第六意識依之而轉 末那意識 轉
003_0550_b_20L識攝故 如眼等識 依俱有根 第八理
003_0550_b_21L應是識性故 亦以第七爲俱有依 是謂
003_0550_b_22L此識爲因緣用 由此有者 由有此識
003_0550_b_23L有諸趣者 有善惡趣 謂由有此第八識
003_0550_b_24L故 執持一切順流轉法 令諸有情流轉

003_0550_c_01L生死 雖惑業生皆是流轉 而趣是果
003_0550_c_02L勝故偏說 或諸趣言 通能所趣 諸趣
003_0550_c_03L資具 亦得趣名 諸惑業生皆依此識
003_0550_c_04L是與流轉作依持用 及涅槃證得者 由
003_0550_c_05L有此識故 有涅槃證得 謂由有此第八
003_0550_c_06L識故 執持一切順還滅法 令修行者證
003_0550_c_07L得涅槃 此中但說能證得道 涅槃不依
003_0550_c_08L此識有故 或此但說所證涅槃 是修行
003_0550_c_09L者正所求故 或此雙說 涅槃與道俱是
003_0550_c_10L還滅品類攝故 謂涅槃言顯所證滅 後
003_0550_c_11L證得言 顯能得道 由能斷道 斷所斷
003_0550_c_12L惑 究竟盡位 證得涅槃 能所斷證 皆
003_0550_c_13L依此識 是與還滅作依持用 又此頌中
003_0550_c_14L初句顯示此識自性無始恒有 後三顯
003_0550_c_15L與雜染淸淨二法總別爲所依止 雜染
003_0550_c_16L法者 謂苦集諦 卽所能趣 生及業感
003_0550_c_17L淸淨法者 謂滅道諦 卽所能證 涅槃
003_0550_c_18L及道 彼二皆依此識而有 依轉識等理
003_0550_c_19L不成故 或復初句 顯此識體無始相續
003_0550_c_20L後三 顯與三種自性爲所依止 謂依他
003_0550_c_21L起 徧計所執 圓成實性 如次應知 今
003_0550_c_22L此頌中諸所說義 離第八識皆不得有

003_0550_c_23L「外」上一有「境」「識」上一有「諸」

003_0551_a_01L
述曰 大段第二五敎十理證有本識
003_0551_a_02L總問答已 便引初敎 諸部小乘共發
003_0551_a_03L此問 旣非世間現量境故 以聖敎
003_0551_a_04L量比量爲證 此初敎也 末那意識轉
003_0551_a_05L識攝故等者 小乘不許有俱有依 唯
003_0551_a_06L說意識等無間依 故以比量成俱有
003_0551_a_07L自比量故 其末
那等無不成失
證云 有難此量法差
003_0551_a_08L別過 第七不用第八爲俱有別依 轉
003_0551_a_09L識攝數 如眼等識 相違法云 第七
003_0551_a_10L必用第八識爲俱有別依 恒行心品
003_0551_a_11L攝非本識故 第八五數 言第八理應
003_0551_a_12L等者 基測云 並立量應言 第八理
003_0551_a_13L應有俱有依 是識性故 如眼等識
003_0551_a_14L若宗法云 以七爲依 有不定過 以
003_0551_a_15L末那識雖是識性 不用第七爲俱依
003_0551_a_16L故 然今論主遂出依體 言以第七爲
003_0551_a_17L俱有依 有難 此量有三種過 有法
003_0551_a_18L自相有法及法差別相違 如眼等識
003_0551_a_19L是性故 應非本識 是初過也 第八
003_0551_a_20L不能受熏持種 第二過也證云 今對大
乘並違宗異
003_0551_a_21L今恐不然 現對小乘立自量故 設小乘人出斯過
者 俱違聖大乘至敎 終歸成故 亦應敵立第八
003_0551_a_22L所熏具四義
猶如苣蕂
應非以第七爲俱有別依
003_0551_a_23L三過也證云第六亦用七爲別
依不定一分所立不成
判比量難
003_0551_a_24L有相違決 量云 第八必無俱有所依

003_0551_b_01L是根本故 猶如眞如 又云 七八無俱
003_0551_b_02L有根 非六識性故 如眼根等 證師
003_0551_b_03L敵云 七八二識有俱有根 是緣慮故
003_0551_b_04L如眼等識非也 墮無窮故 相違決定唯一對
故 今謂二量並有不定 以五識等
003_0551_b_05L與自心所爲根本故 心心所1)雖非六識性攝 有
此根故 會判此云 若望心所 俱是所依根法處
003_0551_b_06L所攝 不待根故 非也 於心心所與力旣等 違比
量故 此第四云 心心所法離俱有根必不生故
003_0551_b_07L五十五說 依異所依無處說根
異所依故 法處攝者 如本母釋
能所趣者 基
003_0551_b_08L測云 惑業中有名爲能趣 生有已去
003_0551_b_09L名爲所趣 趣2)質具者 彼出二義 一
003_0551_b_10L器世間 是趣所須 二惑業 趣所由
003_0551_b_11L具 測許後勝 說惑業不說器故 或
003_0551_b_12L此俱說 所證涅槃者 如攝論第四
003_0551_b_13L依他起性通爲遍計圓成所依故 亦
003_0551_b_14L得說依此識故 三句如次三性依者
003_0551_b_15L依他可知 後二句者 如論下云 迷
003_0551_b_16L故生死 悟故涅槃 故此遍計通能所
003_0551_b_17L計 圓成亦通能所證也

003_0551_b_18L
卽彼經中復作是說

003_0551_b_19L由攝藏諸法 一切種子識

003_0551_b_20L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003_0551_b_21L由此本識具諸種子 故能攝藏諸雜染
003_0551_b_22L法 依斯建立阿賴耶名 非如勝性轉爲
003_0551_b_23L大等 種子與果體非一故 能依所依俱
003_0551_b_24L生滅故 與雜染法互相攝藏 亦爲有情

003_0551_c_01L執藏爲我 故說此識名阿賴耶 已入見
003_0551_c_02L道諸菩薩衆 得眞現觀 名爲勝者 彼
003_0551_c_03L能證解阿賴耶識 故我世尊正爲開示
003_0551_c_04L或諸菩薩皆名勝者 雖見道前未能證
003_0551_c_05L解阿賴耶識 而能信解求彼轉依 故亦
003_0551_c_06L爲說 非諸轉識有如是義

003_0551_c_07L
述曰 第二敎也 冥諦持捊變 轉名
003_0551_c_08L勝性 用殊勝故 故頌對勝性能藏大
003_0551_c_09L等 論主具義三義釋名

003_0551_c_10L
解深密經亦作是說

003_0551_c_11L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003_0551_c_12L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爲我

003_0551_c_13L以能執持諸法種子 及能執受色根依
003_0551_c_14L處 亦能執取結生相續 故說此識名阿
003_0551_c_15L陀那 無性有情不能窮底 故說甚深
003_0551_c_16L趣寂種性不能通達 故名甚細 是一切
003_0551_c_17L法眞實種子 緣擊便生轉識波浪 恒無
003_0551_c_18L間斷猶如暴流 凡卽無性 愚卽趣寂
003_0551_c_19L恐彼於此起分別執 墮諸惡趣 障生聖
003_0551_c_20L道 故我世尊不爲開演 唯第八識有如
003_0551_c_21L是相

003_0551_c_22L
述曰 第三敎也 以三義釋阿3)那名
003_0551_c_23L結生相續者 基云 初結生 後相續
003_0551_c_24L「雖」一作「難」「質」一作「資」「那」一作
003_0551_c_25L「賴耶」

003_0552_a_01L名爲執取 取諸有故 測云二義 一
003_0552_a_02L死有潤生中有沒心 皆名結生 受生
003_0552_a_03L有等一期五蘊 名爲相續 對法第五
003_0552_a_04L自體愛名結生心故 攝論第三中有
003_0552_a_05L沒心名結生心 世親論云 能執受一
003_0552_a_06L期自體故 一云 正受生時名爲結生
003_0552_a_07L瑜伽第一中有生說時識已住結生相
003_0552_a_08L續故 今此論意 由識持種 結生續
003_0552_a_09L也 窮底通達 證解之異名也 愚卽
003_0552_a_10L趣寂 凡位劣不宜聞 簡俱生執 說
003_0552_a_11L分別言 入聖利根 亦可爲說 不愚
003_0552_a_12L法者 堪信賴耶 生無色界 起滅定
003_0552_a_13L故 其愚法聖 雖不起執 攝大乘云
003_0552_a_14L不求一切智 故不爲說 然解深密普
003_0552_a_15L爲發起說 第三敎者 測云 通引二
003_0552_a_16L乘不定性者 故不相違 基云 若不
003_0552_a_17L愚法 雖決定性 亦爲說若趣寂凡有聞
不聞 即同有
003_0552_a_18L性 未熟不聞 如根熟已 亦可宜聞 彼亦練根
應有聞故 則論偏簡應成無用 三乘普履無三性
003_0552_a_19L道 然藏識敎旣有簡別 故應
如前 趣寂凡位 不堪信解
有性未熟應生
003_0552_a_20L誹謗 雖不爲說

003_0552_a_21L凡若聖 若不爲說 誰修入證

003_0552_a_22L
入楞伽經亦作是說

003_0552_a_23L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003_0552_a_24L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等風所擊

003_0552_b_01L恒起諸識浪 現前作用轉

003_0552_b_02L眼等諸職 無如大海恒相續轉 起諸識
003_0552_b_03L浪 故知別有第八識性

003_0552_b_04L
述曰 第四敎也 楞伽者山名也 師
003_0552_b_05L子國東海內有山 如來入彼 爲王神
003_0552_b_06L說 名入楞伽 境等風者 等取增上
003_0552_b_07L等無間等

003_0552_b_08L
此等無量大乘經中 皆別說有此第八
003_0552_b_09L識 諸大乘經 皆順無我 違數取趣 棄
003_0552_b_10L背流轉 趣向還滅 讚佛法僧 毁諸外
003_0552_b_11L道 表蘊等法 遮勝性等 樂大乘者 許
003_0552_b_12L能顯示 無顚倒理 契經攝故 如增壹
003_0552_b_13L等 至敎量攝

003_0552_b_14L
述曰 引四文已 結敎非一 然有外
003_0552_b_15L人不許佛語 故無性論第三立三比
003_0552_b_16L量 彼初後量 以發智論應作不定
003_0552_b_17L辨破亦救
如彼論說
故勝軍師更立一量如辨得失
廣因明記

003_0552_b_18L今此量中 諸大乘經 至敎量攝

003_0552_b_19L增壹等
因別有五 然初四對順無
003_0552_b_20L我等 以六足論應作不定 雖順無我
003_0552_b_21L非佛經故 故以第五樂大乘許經攝
003_0552_b_22L故因助令無過 方得成立至敎量宗
003_0552_b_23L是則四對一一因中 加樂大乘許經
003_0552_b_24L攝言 四各成一至敎量宗 及此四因

003_0552_c_01L令成一宗 別四總一 有五比量 二
003_0552_c_02L二因合卽有六量 三合有四 總十五
003_0552_c_03L量 若彼不許諸大乘順無我等 隨一
003_0552_c_04L不成 還以樂大乘許經攝一因 成四
003_0552_c_05L對宗 亦有四量

003_0552_c_06L
1)成唯識論學記

003_0552_c_07L

003_0552_c_08L2)成唯識論學記自三半
至四終

003_0552_c_09L
如是二合爲宗有六 三合有四 四合
003_0552_c_10L有一 亦有十五 成宗成因 合三十
003_0552_c_11L量 然論所立 取前第五 四因合成
003_0552_c_12L一宗之量 表自比量 簡他隨一 言
003_0552_c_13L樂大乘許經攝也 然至敎言自有二
003_0552_c_14L義 一至實理故 二至人說故 若依
003_0552_c_15L初門 發智等論亦至敎攝 不待第五
003_0552_c_16L初四成因 然以經攝乃因成故 明和
003_0552_c_17L合論成立後門 如論下之諸部對法
003_0552_c_18L展轉相違 汝等如何執爲定量 然判
003_0552_c_19L比量 難第五因相違決云 諸大乘經
003_0552_c_20L非至敎量 樂小乘者不許顯示無顚
003_0552_c_21L倒理契經攝故 如外道論 設得成難
003_0552_c_22L亦無過失 如本母釋之所會故 今出
003_0552_c_23L異途 彼不成難 謂因明法 隨立論
003_0552_c_24L揷入尾題(此尾題恐不要{編})揷入首題

003_0553_a_01L者自他共量 敵入彼難 不得交雜
003_0553_a_02L且如佛子對勝論云聲有質礙 自許
003_0553_a_03L本識變色蘊攝故 猶如四大 彼敵量
003_0553_a_04L云 聲無質礙 自許德句攝故 猶如
003_0553_a_05L色等 彼不成難 唯各相皆無對成故
003_0553_a_06L此亦如此 論主自量云樂大乘許經
003_0553_a_07L攝故 何以別家我不許故 仰天俯地
003_0553_a_08L無對成力 此事共知 如因明記

003_0553_a_09L
又聖慈氏 以七種因 證大乘經眞是佛
003_0553_a_10L

003_0553_a_11L
述曰 以理證已 今引敎成 此初標
003_0553_a_12L也 梵云梅呾利耶 此翻慈氏 十八
003_0553_a_13L姓中慈爲一姓 此引彼說 莊嚴論頌
003_0553_a_14L舊三藏譯 有十三卷 言無著菩薩造
003_0553_a_15L唐三藏云 頌是彌勒 釋世親 令第
003_0553_a_16L五因舊開爲二 故有八種 然違梵本
003_0553_a_17L小乘等疑魔說非佛 三處結集不見
003_0553_a_18L誦故 一七葉嚴 二毗舍離國 三無
003_0553_a_19L憂王時 求那摩底難小乘云 三處不
003_0553_a_20L誦非佛不然 有三義故 一佛先天
003_0553_a_21L上說六因經 天復還與迦陀延子 彼
003_0553_a_22L以願智知是佛說 卽受而解 唯非佛
003_0553_a_23L說 二涅槃經等 雖付阿難 但令信
003_0553_a_24L持 不令誦出 大乘甚深 令菩薩誦

003_0553_b_01L故涅槃云 方廣一部 菩薩所持 餘
003_0553_b_02L十一部 聲聞所持 三若無大乘 則
003_0553_b_03L無成佛 由此亦無法僧非理 慈氏七
003_0553_b_04L因法彼疑也

003_0553_b_05L
一先不記故 若大乘經 佛滅度後 有
003_0553_b_06L餘爲壞正法故說 何故世尊 非如當起
003_0553_b_07L諸可怖事 先預記別

003_0553_b_08L
述曰 釋中有七 此初因也 若餘惡
003_0553_b_09L人壞法故說 佛先應記如當怖當怖
003_0553_b_10L者 基云 如分十八部滅正法等 測
003_0553_b_11L云 小泥洹經邪正品云 我泥洹七百
003_0553_b_12L年後 魔作比丘壞亂我敎 言佛九部
003_0553_b_13L已印製見 若有方等 應有十部 方
003_0553_b_14L等經者 調達所治 如是說者 是爲
003_0553_b_15L魔說基師順釋
測師返顯
如莊嚴論 佛不記故
003_0553_b_16L知是佛說 若由佛說 無功用心捨故
003_0553_b_17L不記 是義不然 三因緣故 一無功
003_0553_b_18L用智恒起見故 二恒作正懃護法正
003_0553_b_19L故 三如來達智無障礙故 測量云
003_0553_b_20L大乘佛說 樂大乘者 許契經中先不
003_0553_b_21L預記壞者說故 如增一等 若此因中
003_0553_b_22L測言不記 則以論等作不定過 基云
003_0553_b_23L諸大乘經若是壞法者說 佛應先記
003_0553_b_24L
汝說自法內簡外
廣壞正法者簡小

003_0553_c_01L所起等故已上
因也
如正法滅事
經說瞻
003_0553_c_02L波羅國有諸比丘滅我正法怖畏事故
003_0553_c_03L外道小乘造謗大乘論 佛雖不記 非
003_0553_c_04L自法內 非廣壞法 故無不定 小乘
003_0553_c_05L設救 唯佛不記 以住法內說大乘者
003_0553_c_06L卽是佛記師子虫 故非也 不分明記
003_0553_c_07L說大乘經亦有此語故如梵
網經
又汝非我
003_0553_c_08L敎我不非汝敎 卽汝還自食身肉

003_0553_c_09L
二本俱行故 大小乘敎本來俱行 寧知
003_0553_c_10L大乘獨非佛說

003_0553_c_11L
述曰 第二因也顯揚名爲
今不可知
如莊嚴云
003_0553_c_12L同行者 聲聞乘與大乘 非先非後
003_0553_c_13L一時同行 寧知大乘獨非佛說 量云
003_0553_c_14L諸大乘經與增一等本來俱行基云佛
滅即行

003_0553_c_15L二藏契經隨一攝故 如增一等 大乘
003_0553_c_16L佛語 本俱行故 如增一等 如來唯
003_0553_c_17L不先轉小乘 隱顯雖異 實同時說
003_0553_c_18L如智論云 佛法有二 一秘密 二顯
003_0553_c_19L示 初轉法輪 聲聞現見八萬諸天得
003_0553_c_20L無生忍憍陳如一切入見道 而菩薩
003_0553_c_21L見無量阿僧祇人得聲聞乃至十地
003_0553_c_22L測解如此 若基唯取
佛涅槃後 此難不預

003_0553_c_23L
三非餘境故 大乘所說廣大甚深 非外
003_0553_c_24L道等思量境界 彼經論中曾所未說 設

003_0554_a_01L爲彼說 亦不信受 故大乘經非非佛說

003_0554_a_02L
述曰 第三因也顯揚名爲
非尋伺境
量云 諸大
003_0554_a_03L乘經眞是佛說 許非餘境契經攝故
003_0554_a_04L如增一等 基云 不言契經 卽大乘
003_0554_a_05L論爲不定失

003_0554_a_06L
四應極成故 若謂犬乘是餘佛說 非今
003_0554_a_07L佛語 則大乘敎是佛所說 其理極成

003_0554_a_08L
述曰 第四也顯揚
名爲
彼謂 今佛五濁
003_0554_a_09L時 不說大乘 如阿含經說彌勒作佛
003_0554_a_10L而不說種種菩薩行故 去來諸佛 若
003_0554_a_11L非五濁時出方說 然今釋迦亦說大
003_0554_a_12L乘 大願成故 如去來佛

003_0554_a_13L
五有無有故 若有大乘 卽應信此諸大
003_0554_a_14L乘敎是佛所說 離此大乘不可得故 若
003_0554_a_15L無大乘 聲聞乘敎亦應非有 以離大乘
003_0554_a_16L決定無有得成佛義 誰出於世說聲聞
003_0554_a_17L乘 故聲聞乘是佛所說 非大乘敎 不
003_0554_a_18L應正理

003_0554_a_19L
述曰 第五因也顯揚爲二證大覺故
二應無一切智故
莊嚴
003_0554_a_20L論釋亦開爲二 謂體非體 言有體者
003_0554_a_21L若言餘佛有大乘體 此佛無大乘體
003_0554_a_22L亦成我義 大乘無異 體是一故 言
003_0554_a_23L非體者 若汝此使無大乘體 聲聞亦
003_0554_a_24L無 乃至廣說 此與第四 有何差別

003_0554_b_01L前義 今佛雖有大乘 而非時故 不
003_0554_b_02L說能證 後義 今無大乘體 旣無所
003_0554_b_03L詮 不說能詮 量云 今佛與彼大乘體
003_0554_b_04L同 以是佛故 猶如彼佛亦成我義
即此意也

003_0554_b_05L論釋意 與彼不同 總論佛法 有大
003_0554_b_06L乘不 若有 應許此卽佛說 若無 誰
003_0554_b_07L能成佛說法 量云 佛應別有自乘之
003_0554_b_08L敎 三乘攝故 如聲聞乘 基測意同
003_0554_b_09L說法自相違量云 佛乘之敎 即二乗敎 三乘攝
故 如聲聞敎 自語相違 若不離立已成過 從大
003_0554_b_10L乘出
言離大乘無成佛者 如莊嚴云
003_0554_b_11L有言久行聲聞乘得大菩提者 不然
003_0554_b_12L方便故 如搆牛角不出乳故

003_0554_b_13L
六能對治故 依大乘經勤修行者 皆能
003_0554_b_14L引得無分別智 能正對治一切煩惱 故
003_0554_b_15L應信此是佛所說

003_0554_b_16L
述曰 第六因也顯揚名爲
有對治故
且說煩惱共
003_0554_b_17L三乘故 有同喩故 莊嚴亦同 基量
003_0554_b_18L云 大乘是佛說 許有對治眞無漏道
003_0554_b_19L契經攝故 如增一等

003_0554_b_20L
七義異文故 大乘所說 意趣甚深 不
003_0554_b_21L可隨文而取其義 便生誹謗謂非佛語
003_0554_b_22L是故大乘眞是佛說

003_0554_b_23L
述曰 第七因也顯揚名爲如是 故彼論第
十 十因證彼第三多所 第
003_0554_b_24L四極重部
此中所無
謂大乘經說一切法無自性等

003_0554_c_01L便謂邪敎 順邪見故 然阿含經亦說
003_0554_c_02L密敎 覺不堅爲堅 及害父母等 如
003_0554_c_03L對法釋 是測量云 大乘佛語 許義
003_0554_c_04L異文 契經攝故 如阿含等此七因中 疏
多立量 多有
003_0554_c_05L自害 不
取云

003_0554_c_06L
如莊嚴論頌此義言

003_0554_c_07L先不記俱行 非餘所行境

003_0554_c_08L極成有無有 對治異文故

003_0554_c_09L
述曰 引證也 基云 應言莊嚴大乘
003_0554_c_10L經論 能莊嚴大乘經故 先言大乘莊
003_0554_c_11L嚴經論者 非也

003_0554_c_12L
餘部經中 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
003_0554_c_13L性 謂大衆部阿笈摩中 密意說此名根
003_0554_c_14L本職 是眼識等所依止故 譬如樹根
003_0554_c_15L是莖等本 非眼等識有如是義 上坐部
003_0554_c_16L經分別論者 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 有
003_0554_c_17L謂三有 分是因義 唯此恒徧 爲三有
003_0554_c_18L因 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 離第八識
003_0554_c_19L無別蘊法窮生死際無間斷時 謂無色
003_0554_c_20L界 諸色間斷 無想天等 餘心等滅 不
003_0554_c_21L相應行 離色心等 無別自體 已極或
003_0554_c_22L故 唯此識名窮生死蘊

003_0554_c_23L
述曰 第五雜引共敎 且有四部 此
003_0554_c_24L初四也 阿笈摩此云傳 諸佛傳說故

003_0555_a_01L言有分者 唯此恒遍持種爲因 分別
003_0555_a_02L論者 舊云分別說部 今言說假部
003_0555_a_03L其上座部立九心論 一有分等 如無
003_0555_a_04L性論第二卷 舊云彌沙塞部 此云化
003_0555_a_05L地 國王化地 捨位出家 得阿羅漢
003_0555_a_06L因爲部主 如無性論 彼立三蘊 一
003_0555_a_07L一念蘊 謂刹那生滅法 二一期蘊
003_0555_a_08L謂乃至死恒轉根等 三窮生死蘊 至
003_0555_a_09L金剛轉微細意識

003_0555_a_10L
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 亦密意說此名
003_0555_a_11L阿賴耶 謂愛阿賴耶 樂阿賴耶 欣阿
003_0555_a_12L賴耶 喜阿賴耶 謂阿賴耶識 是貪總
003_0555_a_13L別三世境故 立此四名 有情執爲眞自
003_0555_a_14L內我 乃至未斷 恒生愛著 故阿賴耶
003_0555_a_15L識 是眞愛著處 不應執餘五取蘊等
003_0555_a_16L謂生一向苦受處者 於餘五取蘊不生
003_0555_a_17L愛著 彼恒厭逆餘五取蘊 念我何時
003_0555_a_18L當捨此命 此衆同分 此苦身心 令我
003_0555_a_19L自在受快樂故 五欲亦非眞愛著處 謂
003_0555_a_20L離欲者 於五妙欲雖不貪著而愛我故
003_0555_a_21L樂受亦非眞愛著處 謂離第三靜慮染
003_0555_a_22L者 雖厭樂受而愛我故 身見亦非眞愛
003_0555_a_23L著處 謂非無學信無我者 雖於身見不
003_0555_a_24L生貪著 而於內我猶生愛故 轉識等亦

003_0555_b_01L非眞愛著處 謂非無學求滅心者 雖厭
003_0555_b_02L轉識等而愛我故 色身亦非眞愛著處
003_0555_b_03L離色染者 雖厭色身而愛我故 不相應
003_0555_b_04L行 離色心等無別自體 是故亦非眞愛
003_0555_b_05L著處 異生有學起我愛時 雖於餘蘊有
003_0555_b_06L愛非愛 而於此識我愛定生 故唯此是
003_0555_b_07L眞愛著處 由是彼說阿賴耶名 定唯顯
003_0555_b_08L此阿賴耶識

003_0555_b_09L
述曰 第四薩婆多部 准攝大乘 樂
003_0555_b_10L欣喜三 如次現過未貪境故 彼三總
003_0555_b_11L句名愛賴耶 此句正當執藏一義若
003_0555_b_12L捨執藏眞愛著義便 失初阿賴耶名
003_0555_b_13L故遮異執中 攝論唯三 謂五取蘊貪
003_0555_b_14L俱樂愛薩迦耶見 諸師由敎及證謬
003_0555_b_15L執 理猶未盡 護法遮七 五遮生欲
003_0555_b_16L此名五欲 轉識等者取 心所餘 易
003_0555_b_17L不釋

003_0555_b_18L
已引聖敎 當顯正理 謂契經說 雜染
003_0555_b_19L淸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 故名爲心 若
003_0555_b_20L無此識 彼持種心不應有故

003_0555_b_21L
述曰 大段第二以十理證引明了經
003_0555_b_22L名以敎證 依經定理 卽爲理證 於
003_0555_b_23L此所引 皆共敎故 於中有三 種釋
003_0555_b_24L結故 此初也 所集起者 基云 二義

003_0555_c_01L漏種所集起處 或諸種子之所集起

003_0555_c_02L
謂諸轉識 在滅定等 有間斷故 根境
003_0555_c_03L作意善等類別 易脫起故 如電光等不
003_0555_c_04L堅住故 非可熏習 不能持種 非染淨
003_0555_c_05L種所集起心 此識一類恒無間斷 如苣
003_0555_c_06L蕂等 堅住可熏 契當彼經所說心義
003_0555_c_07L若不許有能持種心 非但違經 亦違正
003_0555_c_08L理 謂諸所起染淨品法 無所熏故 不
003_0555_c_09L熏成種 則應所起 唐捐其功 染淨起
003_0555_c_10L時 旣無因種 應同外道 執自然生 色
003_0555_c_11L不相應 非心性故 如聲光等 理非染
003_0555_c_12L淨內法所熏 豈能持種 又彼離識無實
003_0555_c_13L自性 寧可執爲內種依止 轉識相應諸
003_0555_c_14L心所法 如識間斷 易脫起故 不自在
003_0555_c_15L故 非心性故 不能持種 亦不受熏 故
003_0555_c_16L持種心 理應別有

003_0555_c_17L
述曰 第二釋中有1)二 此初理中有
003_0555_c_18L五 以破經部大衆上座 有部空故
003_0555_c_19L初亦有二 一本 二末故 此破本執
003_0555_c_20L五蘊持種 諸部中勝 先破經部 此
003_0555_c_21L中比量 測等云 有法唯一 謂諸轉
003_0555_c_22L識 宗法有三 一非可熏習 二不能
003_0555_c_23L持種 三非染淨種所集起心 因亦有
003_0555_c_24L「二」一作「十」

003_0556_a_01L三 一間斷故 二易脫起故 三不堅
003_0556_a_02L住故 喩唯有一 如電光等 現一一
003_0556_a_03L宗各具三因 成九量 若宗若因 二
003_0556_a_04L合三合 更有語量基引攝論釋
今如彼論記
示正測
003_0556_a_05L但擧一宗 此第八識定是可熏 許一
003_0556_a_06L類恒無間斷故 如苣蕂等 等取衣等
003_0556_a_07L此中何故若破若立 其第三因在喩後擧 第三離
二無別體故 總重牒故 在前後說 三因相翻可
003_0556_a_08L
基云 喩非極成無間故 然後生成
003_0556_a_09L無間少不同 此中宗法 但有可熏
003_0556_a_10L略無持種集起之心 不當喩故然可熏
成自當
003_0556_a_11L經說集起心義 除此無餘 若
不許此 即共許契經心故也
故熏成言若不
003_0556_a_12L許有能持種心 違敎理也 唐者唐也
003_0556_a_13L捐者棄也 色不相應者 色卽正破
003_0556_a_14L彼許根大能受熏故 不相應法唯遮
003_0556_a_15L破耳 本不許故 內法所熏者 簡苣
003_0556_a_16L蕂等外法熏故 彼二離識無實自性
003_0556_a_17L加龜毛等 非內種依 遮心所中有八
003_0556_a_18L比量 四因各成二宗法故 然初二因
003_0556_a_19L俱識爲喩 後二無喩 可引電光

003_0556_a_20L
有說六識無始時來 依根境等前後分
003_0556_a_21L位 事雖轉變而類無別 是所熏習 能
003_0556_a_22L持種子 由斯染淨因果皆成 何要執有
003_0556_a_23L第八識性 彼言無義 所以者何 執類
003_0556_a_24L是實 則同外道 許類是假 便無勝用

003_0556_b_01L應不能持內法實種 又執識類 何性所
003_0556_b_02L攝 若是善惡 應不受熏 許有記故 猶
003_0556_b_03L如擇滅 若是無記 善惡心時 無無記
003_0556_b_04L心 此類應斷 非事善惡 類可無記 別
003_0556_b_05L類必同別事性故 又無心位 此類定無
003_0556_b_06L旣有間斷 性非堅住 如何可執持種受
003_0556_b_07L熏 又阿羅漢 或異生心 識類同故 應
003_0556_b_08L爲諸染無漏法熏 許便有失 又眼等根
003_0556_b_09L或所餘法 與眼等識根法類同 應互相
003_0556_b_10L熏 然汝不許 故不應執識類受熏

003_0556_b_11L
述曰 此第二破 初未經部 彼識體
003_0556_b_12L上假立一類 事能熏於同念識類 類
003_0556_b_13L貫前後 受熏持種 基測同言 彼許
003_0556_b_14L類假 而遮破 實正破量云 類不能
003_0556_b_15L持內法種子 許是假故 猶如瓶等
003_0556_b_16L無性論云 許類有二 一云識家之流也 二
刹那類 無常之流也 如彼第二 今破識類
要云
003_0556_b_17L如提塘等 假遮實水 此何不爾 解云
003_0556_b_18L遮是息義 可假遮實 持是任義 故
003_0556_b_19L假不持此釋不然 旣許遍亦應任故 如說
命根持六處然隨有部實微無礙取
003_0556_b_20L假提塘例無心定 大乘實義唯屬實法謂
於實法能持中說依彼假能遮能持之也
言別
003_0556_b_21L類必同別事性者 非如同不是總類
003_0556_b_22L故唯無記性是別類不通餘故基測
同爾

003_0556_b_23L云古薩波多唯有情同分 世親俱舍
003_0556_b_24L加法同分 並唯無記大乘二說 然無

003_0556_c_01L聖敎立法同分 故唯有情同分爲勝
003_0556_c_02L對法自性無記攝故今謂不然
如對法記
經部立
003_0556_c_03L二 一總 二別 總卽無記 別通三性
003_0556_c_04L今熟宗破同別事性 基云 縱許彼言
003_0556_c_05L類無記故 破言破言無心此類定無

003_0556_c_06L所在縱
許轉救
羅漢異生應相熏者 基測二說
003_0556_c_07L一云 約一身說 謂異生身有聖識類
003_0556_c_08L卽羅漢類 應受染熏 羅漢未異生識
003_0556_c_09L類 可言凡類受無漏熏 許者便有凡
003_0556_c_10L聖亂失異生現身成羅漢者 彼異熟識寧無此
異 大乘本識 隨位別屬無貫通 與類
003_0556_c_11L
一云 約異身說 但類同者 應相
003_0556_c_12L熏故 比量應知 如自身故測在初解
基無許取

003_0556_c_13L難六根 色意雖異 根類同故 根識
003_0556_c_14L相熏 或色聲等 等與眼識 法類同
003_0556_c_15L故相熏違宗

003_0556_c_16L
又六識身 若事 若類 前後二念 旣不
003_0556_c_17L俱有 如隔念者 非互相熏 能熏所熏
003_0556_c_18L必俱時故

003_0556_c_19L
述曰 第三破後末計 基云 上來事
003_0556_c_20L類俱時被破 救事及類前熏於後 故
003_0556_c_21L總遮云 識熏類 類熏識 類熏類 皆
003_0556_c_22L不成也 彼宗唯許熏次後念 破不相
003_0556_c_23L熏 不俱有故 如隔多念 測云 雖有
003_0556_c_24L四句 略不破自類 故言非乎非也 別破
彼應自不

003_0557_a_01L定故俱
總言耳

003_0557_a_02L
執唯六識俱時轉者 由前理趣 旣非所
003_0557_a_03L熏 故彼亦無能持種義

003_0557_a_04L
述曰 第二破大衆部 測云 彼許六
003_0557_a_05L識俱行能持種子而無熏習 今以理
003_0557_a_06L遮 如破經部 旣非所熏 亦無持種
003_0557_a_07L基云 此旣別破六識俱轉 故知初破
003_0557_a_08L但破經部 縱成俱轉 雖非受熏 今
003_0557_a_09L實俱轉 難非熏習 不立假類 言唯
003_0557_a_10L六識 無前熏後 言唯俱轉二疏意別
基述彼許
003_0557_a_11L有熏習
故也

003_0557_a_12L
有執色心自類無間 前爲後種 因果義
003_0557_a_13L立 故先所說爲證不成 彼執非理 無
003_0557_a_14L熏習故 謂彼自類旣無熏習 如何可執
003_0557_a_15L前爲後種 又間斷者應不更生 二乘無
003_0557_a_16L學應無後蘊 死位色心爲後種故 亦不
003_0557_a_17L應執色心展轉互爲種生 轉識色等非
003_0557_a_18L所熏習 前已說故

003_0557_a_19L
述曰 第三破上座部 然無性云 是
003_0557_a_20L經部者 上座部中有經爲量 名爲經
003_0557_a_21L部 非本經部 許色望1)心等各各前
003_0557_a_22L熏生後類故 如無性破 二念不俱有
003_0557_a_23L故 不得熏習 基量云 前心等不爲
003_0557_a_24L後心等種 無熏習故 如瓦礫等他比
量故

003_0557_b_01L彼不得以大乘種子相生不定 豈不瓦
礫自類相生 引彼不得生心爲喩也
言間斷
003_0557_b_02L者 如攝論云 無色斷生下無因 彼
003_0557_b_03L說過去現無體故 滅定亦爾 應無後
003_0557_b_04L蘊者 如世親破色心兩因 永無盡故
003_0557_b_05L因義無盡
如本母釋
彼救 色心互爲種生 故間斷
003_0557_b_06L時非無因生 故轉破云 亦不應執展
003_0557_b_07L轉爲種

003_0557_b_08L
有說三世諸法皆有因果感赴無不皆成
003_0557_b_09L何勞執有能持種識 然經說心爲種子
003_0557_b_10L者 起染淨法勢用强故 彼說非理 過
003_0557_b_11L去未來非常非現 如空華等非實有故
003_0557_b_12L又無作用 不可執爲因緣性故 若無能
003_0557_b_13L持染淨種識 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003_0557_b_14L
述曰 第四破薩婆多 許因果體三世
003_0557_b_15L皆有 起作用時 因能滅果 果起因
003_0557_b_16L無 不皆成 論主破無作用者 基量
003_0557_b_17L云 去來二世非因緣性 無取果作用
003_0557_b_18L故 如無爲等 餘易不釋

003_0557_b_19L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爲究竟者 依似比
003_0557_b_20L量 撥無此識及一切法 彼特違害前所
003_0557_b_21L引經 智斷證修 染淨因果 皆執非實
003_0557_b_22L成大邪見 外道毁謗染淨因果 亦不謂
003_0557_b_23L全無 但執非實故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
003_0557_b_24L菩薩不應爲捨生死 精勤修集菩提資

003_0557_c_01L粮 誰有智者爲除幻敵 求石女兒用爲
003_0557_c_02L軍旅 故應信有能持種心 依之建立染
003_0557_c_03L淨因果 彼心卽是此第八識

003_0557_c_04L
述曰 第五破淸辨宗遣所執相大乘
003_0557_c_05L爲其了義撥一切法 測云 彼造中觀
003_0557_c_06L心論入眞甘露品云 阿賴耶識無別
003_0557_c_07L有性 眼等六識所不攝故 猶如空華
003_0557_c_08L據實彼依未建立阿賴耶敎 知藏識海起轉
彼除不相離更無別識 意雖爾據迹而破
測云
003_0557_c_09L有二過故 言似比量 一者宗過 若
003_0557_c_10L勝義門 立已成過 我亦許彼無別性
003_0557_c_11L故 若世俗門 達上阿毗達摩經等
003_0557_c_12L二者因過 謂他不定 末那非六 而
003_0557_c_13L有性故 又共不定 色等共許世俗有
003_0557_c_14L此釋未可 已知彼宗唯勝義定依世俗破 勞
設虛言 旣言撥無 而言相符 則亦自宗還入
003_0557_c_15L邪見 故
今不依
又言撥無一切法者 如掌珍
003_0557_c_16L頌 眞性有爲空 如幻緣生故 無爲
003_0557_c_17L無有實 不起似空華 測云 若勝義
003_0557_c_18L空 有相符過 若世俗空 聖敎相違
003_0557_c_19L故論總與聖敎相違 言持違害前所
003_0557_c_20L引經 第三時敎皆有第八依他等故
003_0557_c_21L此同前過 若言相符 汝已撥無 旣非撥無 非立
已成 然今護法總與聖敎相違過者 由經所染淨
003_0557_c_22L因果 非但俗有眞 亦非無 彼若眞
無 俗亦必無 如兎角故 持違經也
基云 彼
003_0557_c_23L「心」下一有「望心」

003_0558_a_01L掌珍頌依似比量 撥無此識及一切
003_0558_a_02L不引中觀
十八論
似比量者 有法一分不極
003_0558_a_03L成過 空有眞性 互不許故此等非理
如本母釋

003_0558_a_04L道毁謗等者 基測同云 若救依俗我
003_0558_a_05L不說無俱非實故 破言是則同外道
003_0558_a_06L今見文勢 毁
前邪見甚外道

003_0558_a_07L
又契經說 有異熟心 善惡業感 若無
003_0558_a_08L此識 彼異熟心不應有故 謂眼等識有
003_0558_a_09L間斷故非一切時是業果故 如電光等
003_0558_a_10L非異熟心 異熟不應斷已更續 彼命根
003_0558_a_11L等無斯事故 眼等六識 業所感者 猶如
003_0558_a_12L聲等 非恒續故 是異熟生 非眞異熟
003_0558_a_13L定應許有眞異熟心 酬牽引業徧而無
003_0558_a_14L斷 變爲身器作有情依 身器離心 理
003_0558_a_15L非有故 不相應法無實體故 諸轉識等
003_0558_a_16L非恒有故 若無此心 誰變身器復依 何
003_0558_a_17L法恒立有情 又在定中 或不在定 有
003_0558_a_18L別思慮 無思慮時 理有衆多身受生起
003_0558_a_19L此若無者不應後時 身有怡適 或復勞
003_0558_a_20L損 若不恒有眞異熟心 彼立如何有
003_0558_a_21L此身受 非佛起餘善心等位 必應現起
003_0558_a_22L眞異熟心 如許起彼時 非佛有情故
003_0558_a_23L由是恒有眞異熟心 彼心卽是此第八
003_0558_a_24L

003_0558_b_01L
述曰 第二證也 基云 此破經部薩
003_0558_b_02L婆多皆得測云 彼計六識業所感者
003_0558_b_03L名眞異熟 然計命根衆同分是總異
003_0558_b_04L熟 故引爲例 依婆沙百五十等 眼
003_0558_b_05L等五根 色等四塵雖非總異熱 而亦
003_0558_b_06L不許斷已更續 然契經言一切施王
003_0558_b_07L自挑兩目施波羅門由願平復者 實
003_0558_b_08L未挑眼 帝釋止故 彼卒云 有餘師
003_0558_b_09L說 地獄解節爲百分等 身根連續
003_0558_b_10L如斷藕絲 非一有情有二身故 見諸
003_0558_b_11L蟲斷猶動者 風力所轉非有身根 眼
003_0558_b_12L等四根 許義不斷 如起天眼 生得
003_0558_b_13L眼存 異熟色斷 無續義故 若經部
003_0558_b_14L宗 許異熟色斷已更 測云 大乘許
003_0558_b_15L斷而續 菩薩地說聲有異熟 決擇分
003_0558_b_16L說聲非眞異離 間斷起故 准此 眼
003_0558_b_17L等亦有間斷 一切施主眼復生故 然
003_0558_b_18L地獄等根必無斷 一切門恒受苦故
003_0558_b_19L瑜伽云 八根現種定成熟故 施設論
003_0558_b_20L云 地獄諸根有間斷者 諸部對法見
003_0558_b_21L不同故 量云 眼等六識業所感者是
003_0558_b_22L異熟生 測師二說 一云 非眞異熟
003_0558_b_23L非恒續故 基引喩云 如自許聲 大
003_0558_b_24L乘許異熟生 測師二說 一云 同前

003_0558_c_01L一云 此量正以非眞異熟爲宗法故
003_0558_c_02L喩成共許後解爲勝 大乘雖許聲異熟生
若此爲宗 因有不定 善染心等
003_0558_c_03L雖非續而非
異熟生故
言作有情依者 基云 假者
003_0558_c_04L依此識而立故 不相應法偏對有部
003_0558_c_05L依命同分立有情故 次諸轉識偏對
003_0558_c_06L經部 彼依六識立有情故 故下破云
003_0558_c_07L復依 何法恒立有情 言身受者 基
003_0558_c_08L云 身所受境 非謂受數 測云 瑜伽
003_0558_c_09L釋云 在定等位 有第八識 領違順
003_0558_c_10L觸故名身受從相應受 識名身受 小乘身
識名爲身受故 今破意 汝識
003_0558_c_11L不俱旣言心等不緣其觸
由誰 曾受後有恬損也
後成立云 非佛者
003_0558_c_12L簡佛果位 恐違宗故 如許起彼時者
003_0558_c_13L喩小乘許業感六識是眞異熟

003_0558_c_14L
又契經說 有情流轉五趣四生 若無此
003_0558_c_15L識彼趣生體 不應有故 謂要實有 恒
003_0558_c_16L偏無雜 彼法可立正實趣生 非異熟
003_0558_c_17L法 趣生雜亂 住此起餘趣生法故 諸
003_0558_c_18L異熟色 及五識中業所感者 不徧趣生
003_0558_c_19L無色界中全無彼故 諸生得善 及意識
003_0558_c_20L中業所感者 雖徧趣生 起無雜亂 而
003_0558_c_21L不恒有 不相應行無實自體 皆不可立
003_0558_c_22L正實趣生 唯異熟心 及彼心所 實恒
003_0558_c_23L徧無雜 是正實趣生 此心若無 生無
003_0558_c_24L色界 起善等位 應非趣生 設許趣生

003_0559_a_01L攝諸有漏 生無色界 起無漏心 應非
003_0559_a_02L趣生 便違正理 勿有前過 及有此失
003_0559_a_03L故唯異熟法 是正實趣生 由是如來非
003_0559_a_04L趣生攝 佛無異熟無記法故 亦非界攝
003_0559_a_05L非有漏故 世尊已捨苦集諦故 諸戲論
003_0559_a_06L種已永斷故 正實趣生 旣唯異熟心及
003_0559_a_07L心所 彼心心所 離第八識 理不得成
003_0559_a_08L故知別有此第八識

003_0559_a_09L
述曰 第三證也 有部唯許趣生異熟
003_0559_a_10L五蘊爲性 然不許有第八成過 理具
003_0559_a_11L四義 方成體故 一要實有 二要恒
003_0559_a_12L續 一期恒故 三要同遍 通九地故
003_0559_a_13L四要無雜 唯在此起 名此趣故 言
003_0559_a_14L正實者 簡彼能起惑業中有 亦名趣
003_0559_a_15L故 基云 餘宗所無 不簡末那 或恒
003_0559_a_16L言簡 有易說故 言唯異熟心及彼心
003_0559_a_17L所者 樞要問 趣生之體爲一爲多 若
003_0559_a_18L一 依六 如瓶應假 若多 一應六介
003_0559_a_19L人趣 答有二義 一是一而假 然約
003_0559_a_20L所依言要實有 二實唯心王 然相從
003_0559_a_21L故 言及心所 後解爲勝證釋樞要 有
第三義 同在
003_0559_a_22L一聚 俱實無過 非也 樞要云 或同在一聚 俱
言無失者 熏釋心所 相從趣生 便立宗言 是實
003_0559_a_23L非假 初二外別出異途
勿在一聚 六人趣故
證云 若非心所 應
003_0559_a_24L立義簡旣唯四義 知亦趣生 如有八

003_0559_b_01L識從勝第八立一有情 此亦如是 趣
003_0559_b_02L旣實故 簡不相應此同前過 正取六實六
人趣故 旣准有情趣應
003_0559_b_03L假設心所 亦爲假設之故 唯四
義簡不相應 然惑業言正實趣
設許趣生攝
003_0559_b_04L諸有漏等者 正破經部 通以三性爲
003_0559_b_05L趣體故 言前過者 如前有部生無色
003_0559_b_06L界起善染時非趣生過 及此失者 此
003_0559_b_07L後經部生無色界起無漏心非趣失也
003_0559_b_08L如來非趣亦非界者 趣謂所趣 唯異
003_0559_b_09L熟義 界卽繫縛 通諸有漏 佛捨苦
003_0559_b_10L集 拔戲論故

003_0559_b_11L
又契經說 有色根身 是有執受 若無
003_0559_b_12L此識 彼能執受不應有故 謂五色根及
003_0559_b_13L彼依處 唯現在世是有執受 彼定由有
003_0559_b_14L能執受心 唯異熟心 先業所引 非善
003_0559_b_15L染等 一類能徧 相續執受 有色根身
003_0559_b_16L眼等轉識無如是義 此言意顯眼等轉
003_0559_b_17L識 皆無一類能徧相續執受自內有色
003_0559_b_18L根身 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 勿諸佛色
003_0559_b_19L身無執受故 然能執受有漏色身 唯異
003_0559_b_20L熟心 故作是說 謂諸轉識 現緣起故
003_0559_b_21L如聲風等 彼善染等 非業引故 如非
003_0559_b_22L擇滅 異熟生者 非異熟故 非徧依故
003_0559_b_23L不相續故 如電光等 不能執受有漏色
003_0559_b_24L身 諸心識言 亦攝心所 定相應故 如

003_0559_c_01L唯識言 非諸色根 不相應行 可能執
003_0559_c_02L受有色根身 無所緣故 如虛空等 故
003_0559_c_03L應別有能執受心 彼心卽是此第八識

003_0559_c_04L
述曰 第四證也 唯現在世者 過未
003_0559_c_05L無生覺受用故 彼定由有能執受心
003_0559_c_06L者 基云 經雖但言身有執受 然身
003_0559_c_07L旣無自所執 法 明知有他能執自也
003_0559_c_08L言先業所引者 瑜伽八證依止執受
003_0559_c_09L不可得中五種因也 謂如次第一先
003_0559_c_10L業所引先行
同感
二非善染業返六轉識
善惡可得

003_0559_c_11L一類返一類無
記不可得
四能徧返各別
依轉也
五相續
003_0559_c_12L返安安執受以恒時執
而非或執或不執故
眼等轉識皆無一類
003_0559_c_13L者 前五義中 初二皆屬第三一類 故
003_0559_c_14L無一類無初三也 言謂諸轉識現緣
003_0559_c_15L起故等者 初五比量 如次瑜伽五因
003_0559_c_16L爲因 諸心諸言亦攝心所者 測一云
003_0559_c_17L所破轉識 亦攝心所 一云 異熟心
003_0559_c_18L言 亦攝心所 皆能執故 諸轉識言
003_0559_c_19L亦攝心所 皆非執故基意
同後
非諸色根
003_0559_c_20L等者 測云 遮破經部身根執受 眼
003_0559_c_21L等四根並依彼故 遮薩婆多命根衆
003_0559_c_22L同分可能執身 或可通遮 基云 雖
003_0559_c_23L擧總名 定取命根及衆同分 餘不許
003_0559_c_24L故 或遮餘

003_0560_a_01L
又契經說 壽煖識三 更互依持 得相
003_0560_a_02L續住 若無此識 能持壽煖 令久住識
003_0560_a_03L不應有故 謂諸轉識 有間有轉 如聲
003_0560_a_04L風等 無恒持用 不可立爲持壽煖識
003_0560_a_05L唯異熟識 無間無轉 猶如壽煖 有恒
003_0560_a_06L持用 故可立爲持壽煖識 經說三法更
003_0560_a_07L互依持 而壽與煖一類相續 唯識不然
003_0560_a_08L豈符正理 雖說三法更互依持 而許唯
003_0560_a_09L煖不徧三界 何不許識 獨有間轉 此
003_0560_a_10L於前理 非爲過難 謂若是處 具有三
003_0560_a_11L法 無間轉者 可恒相持 不爾 便無恒
003_0560_a_12L相持用 前以此理顯三法中所說識言
003_0560_a_13L非詮轉識 擧煖不徧 豈壞前理 故前
003_0560_a_14L所說 其理極成 又三法中 壽煖二種
003_0560_a_15L旣唯有漏 故知彼識 如壽與煖 定非
003_0560_a_16L無漏 生無色界起無漏心 爾時何識能
003_0560_a_17L持彼壽 由此故知有異熟識 一類恒徧
003_0560_a_18L能持壽煖 彼識卽是此第八識

003_0560_a_19L
述曰 第五證也 初量因言有間有轉
003_0560_a_20L別也 無恒持用 總也 合有三因 爲
003_0560_a_21L三比量 通破諸部 六識能持 次立宗
003_0560_a_22L云 唯熟識爲持壽▼((燸-雨)+而) 如壽煖者 喩
003_0560_a_23L未極成 壽▼((燸-雨)+而)各不自互持故 測云
003_0560_a_24L言總意別 識持壽時 以▼((燸-雨)+而)爲喩 識

003_0560_b_01L持▼((燸-雨)+而)時 壽爲喩故 總結破云 三中
003_0560_b_02L唯識不一類唯符正理 測量云 持壽
003_0560_b_03L▼((燸-雨)+而)識必能相續 三能持中隨一攝故
003_0560_b_04L猶如壽▼((燸-雨)+而) 次外質云 彼能持識非恒
003_0560_b_05L時有 非壽所攝二能持中隨一攝故
003_0560_b_06L猶如其▼((燸-雨)+而) 謂生無色卽無▼((燸-雨)+而)故 論主
003_0560_b_07L釋通 大易可解

003_0560_b_08L
又契經說 諸有情類受生命終 必住散
003_0560_b_09L心 非無心定 若無此識 生死時心不
003_0560_b_10L應有故 謂生死時 身心惛昧 如睡無
003_0560_b_11L夢 極悶絕時 明了轉識必不現起 又
003_0560_b_12L此位中六種轉識 行相所緣不可知故
003_0560_b_13L如無心位必不現行 六種轉識行相所
003_0560_b_14L緣 有必可知 如餘時故 眞異熟識極
003_0560_b_15L微細故 行相所緣俱不可了 是引業果
003_0560_b_16L一期相續 恒無轉變 是散有心 名生
003_0560_b_17L死心 不違正理 有說五識 比位定無
003_0560_b_18L意識取境 或因五識 或因他敎 或定
003_0560_b_19L爲因 生位諸因旣不可得 故受生位意
003_0560_b_20L識亦無 若爾 有情生無色界 後時意
003_0560_b_21L識應永不生 定心必由散意識引 五識
003_0560_b_22L他敎 彼界必無 引定散心 無由起故
003_0560_b_23L若謂彼定由串習力 後時率爾能現在
003_0560_b_24L前 彼初生時寧不現起 又欲色界初受

003_0560_c_01L生時 串習意識亦應現起 若由惛昧
003_0560_c_02L初未現前 此卽前因何勞別說 有餘部
003_0560_c_03L執生死等位 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
003_0560_c_04L所緣俱不可了 應知卽是此第八識 極
003_0560_c_05L成意識 不如是故 又將死時 由善惡
003_0560_c_06L業 下上身分 冷觸漸起 若無此識 彼
003_0560_c_07L事不成 轉識不能執受身故 眼等五識
003_0560_c_08L各別依故 或不行故 第六意識不住身
003_0560_c_09L故 境不定故 徧寄身中恒相續故 不
003_0560_c_10L應冷觸由彼漸生 唯異熟心 由先業力
003_0560_c_11L恒徧相續執受身分 捨執受處 冷觸便
003_0560_c_12L生 壽煖識三不相離故 冷觸起處 卽
003_0560_c_13L是非情 雖變亦緣 而不執受 故知定
003_0560_c_14L有此第八識

003_0560_c_15L
述曰 第六證也 言非無心定者 謂
003_0560_c_16L非無心及非定也 摩訶摩耶經云 佛
003_0560_c_17L入滅定 方入涅槃 瑜伽八十 羅漢
003_0560_c_18L亦爾 然由本識非無心也 經部有部
003_0560_c_19L皆云 死生雖無五識 而有意識 故
003_0560_c_20L非無心及住定也 如睡無夢者 對經
003_0560_c_21L部破同大乘故 有部不許無心睡悶
003_0560_c_22L無同喩故 彼因可言極惛昧故 睡悶
003_0560_c_23L輕惛 有轉識故 又此位下 破薩婆
003_0560_c_24L多 如三無心 必不行故 設縱行者

003_0561_a_01L必可故 由此文知 大乘正義 六識
003_0561_a_02L不行 有說已下 破難陀義 死生無
003_0561_a_03L五識 大小乘同然意識之中 難陀別
003_0561_a_04L說惛昧爲因 死位可爾 生位不然
003_0561_a_05L謂意識起必由三因 有二因故 死時
003_0561_a_06L容起 然由惛昧不起可然 不位三因
003_0561_a_07L皆無起 何假惛昧而成不起 三因如
003_0561_a_08L次 墮五塵故 別生解故 通果等故
003_0561_a_09L若爾已下論主破也 若救下界非串
003_0561_a_10L習定 別藉散意方引生定 無色不爾
003_0561_a_11L串超色界 生彼率爾能現前者 初生
003_0561_a_12L刹那 寧不現起 串習力故 猶如後
003_0561_a_13L時 又欲色界應各現起 若由惛昧三
003_0561_a_14L界初生之位意識不起者 卽前所說
003_0561_a_15L諸師共因 何勞於中忘生別說 言有
003_0561_a_16L餘部執者 破上座部 彼有二計 本
003_0561_a_17L計 麤細二意並生 末計 不然 必前
003_0561_a_18L後起 此破本計 准攝論故 次立彼識
003_0561_a_19L卽我第八 破餘意識不如是故 第六
003_0561_a_20L意識不住身故等者 三因如次 基云
003_0561_a_21L不是決定住於身故有間
斷也
不恒緣身
003_0561_a_22L中觸等故末那無間
而不緣觸
意識常起 逢境卽
003_0561_a_23L緣 隨依卽止 不同本識 父住一依
003_0561_a_24L定緣此境隨同緣識巡住五
不位一言隨依止
故冷不由意

003_0561_b_01L識漸生 測云 意識不依色根住故
003_0561_b_02L又解 於身不定位一處故 此解不然 與第三因
無差別故 今依此義者 如經本識業風所飄 遍
003_0561_b_03L依有色根身轉故 但緣不依如
器不執 意識不爾此中意之也
境輪易故 遍
003_0561_b_04L歷身中恒相續轉 非頓徧依 如本識
003_0561_b_05L此後二因
與基意同
測又解言 此擧賴耶 反
003_0561_b_06L顯第六 謂第八識 徧寄身中恒相
003_0561_b_07L續轉意識不爾不順
文相
餘文可知

003_0561_b_08L
又契經說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如是
003_0561_b_09L二法展轉相依 譬如蘆束俱時而轉 若
003_0561_b_10L無此識 彼識自體不應有故 謂彼經中
003_0561_b_11L自作是釋 名謂非色四蘊 色謂羯邏藍
003_0561_b_12L等 此二與識相依而住 如二蘆束更互
003_0561_b_13L爲緣 恒俱時轉 不相捨離 眼等轉識
003_0561_b_14L攝在名中 此識若無 說誰爲識 亦不
003_0561_b_15L可說名中識蘊 謂五識身 識謂第六
003_0561_b_16L羯邏藍時無五識故 又諸轉識 有間轉
003_0561_b_17L故 無力恒時執持名色 寧說恒與名色
003_0561_b_18L爲緣 故彼識言 顯第八識

003_0561_b_19L
述曰 第七證也 基云 薩婆多師 羯
003_0561_b_20L邏藍時無五識故 彼宗釋經 名總攝
003_0561_b_21L四 實但有三 無識蘊故 卽違經釋
003_0561_b_22L非色四蘊 若謂初時雖無有識 第二
003_0561_b_23L念識名名中識 卽初刹那違蘆束喩
003_0561_b_24L設許初後有五識生諸不並 違俱時

003_0561_c_01L轉 瑜伽第九 且隨小相 取無間滅
003_0561_c_02L依根曰名 然返俱時 非自宗釋 大
003_0561_c_03L衆部許諸識並生 七日已前身識等
003_0561_c_04L未起 遂釋經言 除初七日餘時互依
003_0561_c_05L如汝大乘說第六識爲名中讖初念許
003_0561_c_06L無 基會云 大乘初念 有名中識 謂
003_0561_c_07L末那故 不違經義 大小共許羯邏藍
003_0561_c_08L位七日已來並無五識 然縱許有 總
003_0561_c_09L立量破 有間轉故 無力恒持也

003_0561_c_10L論本卷第四

003_0561_c_11L
又契經說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若無此
003_0561_c_12L識 彼識食體不應有故

003_0561_c_13L
述曰 第八證中有三 標釋結故 此
003_0561_c_14L初也 佛初逾城出家 於外道尼乾子
003_0561_c_15L所 學修苦行 六年之中 日食麻麥
003_0561_c_16L旣知非道 便棄捨之 牧牛女邊受乳
003_0561_c_17L糜已 諸菩提樹 後夜成佛 外道誹
003_0561_c_18L謗 復聞成道 伺佛晨朝入城乞食
003_0561_c_19L誠佛請法 佛欲破見 言一切有情皆
003_0561_c_20L依食住正覺正說餘不能知 外道嘆
003_0561_c_21L曰 愚者又解 爾時 佛說此四食經
003_0561_c_22L大小共許 破彼自餓 無一有情一念
003_0561_c_23L無食 良由賴耶偏三界故

003_0561_c_24L
謂契經說食有四種 一者段食 變壞爲

003_0562_a_01L相 謂欲界繫香味觸三 於變壞時 能
003_0562_a_02L爲食事 由此色處非段食攝 以變壞時
003_0562_a_03L色無用故 二者觸食 觸境爲相 謂有
003_0562_a_04L漏觸纔取境時 攝受喜等 能爲食事
003_0562_a_05L此觸雖與諸識相應 屬六識者 食義偏
003_0562_a_06L勝 觸麤顯境 攝受喜樂 及順益捨 資
003_0562_a_07L養勝故 三意思食 希望爲相 謂有漏
003_0562_a_08L思與欲俱轉 希可愛境 能爲食事 此
003_0562_a_09L思雖與諸識相應 屬意識者 食義偏勝
003_0562_a_10L意識於境希望勝故 四者識食 執持爲
003_0562_a_11L相 謂有漏識 由段觸思 勢力增長 能
003_0562_a_12L爲食事 此識雖通諸識自體 而第八識
003_0562_a_13L食義偏勝 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由是集
003_0562_a_14L論 說此四食 三蘊五處 十一界攝 此
003_0562_a_15L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 故名爲食
003_0562_a_16L段食唯於欲界有用 觸意思食雖徧三
003_0562_a_17L界 而依識轉 隨識有無

003_0562_a_18L
述曰 第二釋中有二 顯自故 破他
003_0562_a_19L故 此初也 分分受之 故名段食 舊
003_0562_a_20L云團食 團聚噉故 非也其水飮等
003_0562_a_21L不可段故 色與根離 對方有用 合
003_0562_a_22L時性無能 人咽亦非食 聲性亦然
003_0562_a_23L又體疎故 基云 三塵入腹 變壞之
003_0562_a_24L時 先資自根 後乃資餘難見入腹
蓋吉等相

003_0562_b_01L思二食 二疏同云 通在八識 隨境
003_0562_b_02L麤顯 取六識俱餘義取捨
如對法記

003_0562_b_03L
基云 有人因見世親攝論觸食屬六
003_0562_b_04L識 便云觸食卽六識 非也 六十六
003_0562_b_05L等皆觸數故 然言屬者 相應義也
003_0562_b_06L本資益者 唯取觸思 受欲離彼無勝
003_0562_b_07L用故 希可愛境 境通現當 如世親
003_0562_b_08L云 如遠見水 雖濁不死 其識食中
003_0562_b_09L基測同云 此識食體 實通八識 然
003_0562_b_10L熟勝故攝論等皆唯取第八 由此 集
003_0562_b_11L論三蘊者 色行識蘊五處香味觸意
003_0562_b_12L法處今恐不然 前第四證云 諸轉識現緣起故
彼善染者 如彼擇滅 異熟生者 如電光
003_0562_b_13L等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 由
此明知十一界者 隨轉理門
持身命者 釋
003_0562_b_14L食名義 廣釋四食 如對法記

003_0562_b_15L
眼等轉識有間有轉 非偏恒時能持身
003_0562_b_16L命 謂無心定 熟眠悶絕 無想天中 有
003_0562_b_17L間斷故 設有心位 隨所依緣 性界地
003_0562_b_18L等有轉易故 於持身命非徧非恒 諸有
003_0562_b_19L執無第八識者 依何等食 經作是言
003_0562_b_20L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003_0562_b_21L
述曰 第二破中有四 此初總破諸小
003_0562_b_22L乘部也 縱許轉識能持身命 旣非徧
003_0562_b_23L恒 無心有情不依食住 何說一切皆
003_0562_b_24L依食住

003_0562_c_01L
非無心位 過去未來 識等爲食 彼非
003_0562_c_02L現常 如空華等 無體用故 設有體用
003_0562_c_03L非現在攝 如虛空等 非食性故 亦不
003_0562_c_04L可說入定心等 與無心位有情爲食 住
003_0562_c_05L無心時 彼已滅故 過去非食 已極成
003_0562_c_06L故 又不可說無想定等 不相應行 卽
003_0562_c_07L爲彼食 段等四食所不攝故 不相應法
003_0562_c_08L非實有故

003_0562_c_09L
述曰 第二別破薩婆多也 彼宗唯許
003_0562_c_10L位無心時但用過去識等爲食 然亦
003_0562_c_11L遮破言未來也 等卽等取觸思二識
003_0562_c_12L彼之定前久心非食 隣入定心爲無
003_0562_c_13L心食 破本

003_0562_c_14L
計已 遮破轉救 無想定等命衆同分
003_0562_c_15L如聲光等 亦非食也

003_0562_c_16L
有執滅定等 猶有第六識 於彼有情能
003_0562_c_17L爲食事 彼執非理 後當廣破

003_0562_c_18L
述曰 第三別破上座部及末經部 如
003_0562_c_19L第九證破也

003_0562_c_20L
又彼應說 生上二界 無漏心時 以何
003_0562_c_21L爲食 無漏識等 破壞有故 於彼身命
003_0562_c_22L不可爲食 亦不可執無漏識中有有漏
003_0562_c_23L種 能爲彼食 無漏識等 猶如涅槃 不
003_0562_c_24L能執持有漏種故 復不可說上界有情

003_0563_a_01L身命相持 卽互爲食 四食不攝彼身命
003_0563_a_02L故 又無色無身 命無能持故 衆同分
003_0563_a_03L等 無實體故

003_0563_a_04L
述曰 第四正破經部兼薩婆多 諸識
003_0563_a_05L不並起 無漏時上無段食 以何爲食
003_0563_a_06L性相違故 經部別救 誰云相違 持
003_0563_a_07L有漏種 能順爲食 破不能持 是無
003_0563_a_08L漏故 如涅槃等 後遮轉救 身命互
003_0563_a_09L食 無色雖無身 同分等持命

003_0563_a_10L
由此定知異諸轉識 有異熟識一類恒
003_0563_a_11L徧 執持身命令不壞斷 世尊依此故作
003_0563_a_12L是言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唯依取蘊建
003_0563_a_13L立有情 佛無有漏 非有情攝 說爲有
003_0563_a_14L情依食住者 當知皆依示現而說 旣異
003_0563_a_15L熟識是勝食性 彼識卽是此第八識

003_0563_a_16L
述曰 第三結也 佛無有漏非有漏情
003_0563_a_17L攝者 顯佛不入彼經有情 不願佛是
003_0563_a_18L非情數攝 有處說佛爲有情者 依示
003_0563_a_19L現佛依食住故

003_0563_a_20L
又契經說 住滅定者 身語心行無不皆
003_0563_a_21L滅 而壽不滅 亦不離煖 根無變壞 識
003_0563_a_22L不離身 若無此識 住滅定者 不離身
003_0563_a_23L識 不應有故 謂眼等識行相麤動 於
003_0563_a_24L所緣境起必勞慮 厭患彼故 暫求止息

003_0563_b_01L漸次伏除至都盡位 依此位立住滅定
003_0563_b_02L者 故此定中彼識皆滅 若不許有微細
003_0563_b_03L一類 恒徧執持壽等識在 依何而說識
003_0563_b_04L不離身

003_0563_b_05L
述曰 第九證中有二 擧經總破故
003_0563_b_06L別諸部故 此初也 欲入滅定 次第
003_0563_b_07L入時 歷至二禪 語行尋伺滅 至第
003_0563_b_08L四禪 身行二息滅 到滅定時 心行
003_0563_b_09L想受滅 基云 據實 大地俱爲心行
003_0563_b_10L隨心有無故 然隨勝者唯說受1)想而
003_0563_b_11L壽不滅 薩婆多云 有實命根 經部
003_0563_b_12L云 色心相續 假說爲命 業能生命
003_0563_b_13L名爲命根 大乘 種子功能上立 各
003_0563_b_14L許不滅 有部云 由定力故如婆沙云
經說住滅
003_0563_b_15L定者 不爲水火刀毒所害 世友釋云 由
此滅定2)不害法故 壽▼((燸-雨)+而)根敎不滅也
若經部
003_0563_b_16L宗 成實論云 以先竟思食力故住 大
003_0563_b_17L乘 由定識食等力 然過七日出定死
003_0563_b_18L者 以欲界中段食勝故出定即死如3)
以一百五十三廣
003_0563_b_19L
餘文可解

003_0563_b_20L
若謂後時彼識還起 如隔日瘧 名不離
003_0563_b_21L身 是則不應說心行滅 識與想等起滅
003_0563_b_22L同故 壽煖諸根應亦如識 便成大過
003_0563_b_23L故應許識如壽煖等實不離身 又此位
003_0563_b_24L中 若全無識 應如瓦礫 非有情數 豈

003_0563_c_01L得說爲住滅定者 又異熟識 此位若
003_0563_c_02L無 誰能執持諸根壽煖 無執持故 皆
003_0563_c_03L應壞滅 猶如死屍 便無壽等 旣爾 後
003_0563_c_04L識必不還生 說不離身 彼何所屬 諸
003_0563_c_05L異熟識捨此身已 離託餘身 無重生故

003_0563_c_06L
述曰 第二別中有三 此破有部也
003_0563_c_07L彼許在定現有壽等 不許識故 齊難
003_0563_c_08L可知 無執持皆應壞滅者 如前三法
003_0563_c_09L互相持故 汝滅定後識不還生 壽▼((燸-雨)+而)
003_0563_c_10L滅故 如託餘身

003_0563_c_11L
又若此位無持種識 後識無種 如何得
003_0563_c_12L生 過去未來不相應法 非實有體 已
003_0563_c_13L極成故 諸色等法 離識皆無 受熏持
003_0563_c_14L種 亦已遮故 然滅定等無心位中 如
003_0563_c_15L有心位 定實有識 具根壽煖 有情攝
003_0563_c_16L故 由斯理趣 住滅定者 決定有識 實
003_0563_c_17L不離身

003_0563_c_18L
基云 此第二破經部 本宗 彼許有
003_0563_c_19L有經無本識故 去來等無 本共許故
003_0563_c_20L色等受熏 前已破故

003_0563_c_21L
若謂此位有第六識 名不離身 亦不應
003_0563_c_22L理 此定亦名無心定故 若無五識名無
003_0563_c_23L「想」一作「相」「不」一作「害」「波以」
003_0563_c_24L疑「婆沙」

003_0564_a_01L心者 應一切定皆名無心 諸定皆無五
003_0564_a_02L識身故 意識攝在六轉識中 如五識身
003_0564_a_03L滅定非有 或此位識行相所緣不可知
003_0564_a_04L故 如壽煖等 非第六識若此位有行相
003_0564_a_05L所緣可知識者 應如餘位 非此位攝
003_0564_a_06L本爲止息行相所緣可了知識 入此定
003_0564_a_07L

003_0564_a_08L
述曰 第三破經部末計及上座部有
003_0564_a_09L意識故 於中有二 破心王故 破心
003_0564_a_10L所故 此初也 彼云 雖名無心 許有
003_0564_a_11L第八 何妨無心而有第六 彼救1)
003_0564_a_12L云 此位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知 論
003_0564_a_13L主前因隨一不成 故破如餘位非此
003_0564_a_14L無心攝

003_0564_a_15L
又若此位有第六識 彼心所法 爲有爲
003_0564_a_16L無 若有心所 經不應言住此定者心行
003_0564_a_17L皆滅 又不應名滅受想定 此定加行
003_0564_a_18L但厭受想 故此定中唯受想滅 受想二
003_0564_a_19L法資助心强 諸心所中獨名心行 說心
003_0564_a_20L行滅何所相違 無想定中應唯想滅 但
003_0564_a_21L厭想故 然汝不許 旣唯受想資助心强
003_0564_a_22L此二滅時 心亦應滅 如身行滅 而身
003_0564_a_23L猶在 寧要責心令同行滅 若爾 語行尋
003_0564_a_24L伺滅時 語應不滅 而非所許 然行於

003_0564_b_01L法 有徧非徧 徧行滅時 法定隨滅 非
003_0564_b_02L徧行滅 法或猶在 非徧行者 謂入出
003_0564_b_03L息 見息滅時 身猶在故 尋伺於語 是
003_0564_b_04L徧行攝 彼若滅時 語定無故 受想於
003_0564_b_05L心 亦徧行攝 許如思等 大地法故 受
003_0564_b_06L想滅時 心定隨滅 如何可說彼滅心在
003_0564_b_07L又許思等是大地法 滅受想時 彼亦應
003_0564_b_08L滅 旣爾 信等此位亦無 非徧行滅 餘
003_0564_b_09L可在故 如何可言有餘心所 旣許思等
003_0564_b_10L此位非無 受想應然 大地法故 又此
003_0564_b_11L定中 若有思等 亦應有觸 餘心所法
003_0564_b_12L無不皆依觸力生故 若許有觸 亦應有
003_0564_b_13L受 觸緣受故 旣許有受 想亦應生 不
003_0564_b_14L想離故 如受緣愛 非一切受皆能起愛
003_0564_b_15L故觸緣受 非一切觸皆能生受 由斯所
003_0564_b_16L難 其理不成 彼效不然 有差別故 謂
003_0564_b_17L佛自簡唯無明觸所生諸受爲緣生愛
003_0564_b_18L曾無有處簡觸生受 故若有觸 必有受
003_0564_b_19L生 受與想俱 其理決定 或應如餘位
003_0564_b_20L受想亦不滅 執此位中有思等故 許便
003_0564_b_21L違害心行滅言 亦不得成滅受想定

003_0564_b_22L
述曰 第二破心所 彼宗有二 一有
003_0564_b_23L心所二無心所 基云 經部本立三大
003_0564_b_24L及三心行 謂受想異思 皆名心行

003_0564_c_01L然受想勝 偏得名焉 此初破有心所
003_0564_c_02L也 測云 二中無心所者 譬喩師義
003_0564_c_03L有心所者 四釋 謂三四十十四 如
003_0564_c_04L次受想思三 或加於觸 或十大地
003_0564_c_05L或加貪瞋癡慢 然今所破 有云破三
003_0564_c_06L然下論云許如思等 等取思上假說
003_0564_c_07L觸等 有云 破四或十或十四 有等
003_0564_c_08L言故
破中若有心所不相應心行
003_0564_c_09L皆滅者 證云 外難 識不離身故有
003_0564_c_10L第八識心行皆滅故應無五數 解云
003_0564_c_11L如無心定唯約麤識 心行滅言 亦依
003_0564_c_12L麤說 言受想二助心强者 靜慮無色
003_0564_c_13L各有勝用 勞慮强故 滅此非餘 經
003_0564_c_14L部救云 入第四定入出息滅 而身猶
003_0564_c_15L在 心亦應爾 論主難云 尋伺滅時
003_0564_c_16L語應不滅 基云 大乘佛等無尋伺說
003_0564_c_17L雖非徧行 熟他宗論 言非所許 知
003_0564_c_18L入他宗 測云 彼說佛語亦由尋伺
003_0564_c_19L彼卽生假我以身行同心行 汝以語
003_0564_c_20L行同心行 二難旣等 熟是唯非 解
003_0564_c_21L云 於法有遍非徧 言許如思等大地
003_0564_c_22L法者 成觸經唯等取思三大地故 生
003_0564_c_23L觸經部等取思解四大地故 旣爾 信
003_0564_c_24L「誰」疑「難」

003_0565_a_01L等此位亦無者 基測云 經部 以思
003_0565_a_02L分位名信等故 例思令無觸受想中
003_0565_a_03L皆以有心位爲同喩成量 餘文可解

003_0565_a_04L
若無心所 識亦應無 不見餘心離心所
003_0565_a_05L故 餘徧行滅 法隨滅故 受等應非大
003_0565_a_06L地法故 此識應非相應法故 許則應無
003_0565_a_07L所依緣等 如色等法亦非心故 又契經
003_0565_a_08L說 意法爲緣 生於意識 三和合觸 與
003_0565_a_09L觸俱起 有受想思 若此定中有意識者
003_0565_a_10L三和合故 必應有觸 觸旣定與受想思
003_0565_a_11L俱 如何有識而無心所 若謂餘時三和
003_0565_a_12L有力 成觸生觸 能起受等 由此定前
003_0565_a_13L厭患心所 故在定位 三事無能 不成
003_0565_a_14L生觸 亦無受等 若爾 應名滅心所定
003_0565_a_15L如何但說滅受想耶 若謂厭時 唯厭受
003_0565_a_16L想 此二滅故 心所皆滅 依前所厭以
003_0565_a_17L立定名 旣爾 此中心亦應滅 所厭俱
003_0565_a_18L故 如餘心所 不爾 如何名無心定 又
003_0565_a_19L此定位 意識是何 不應是染 或無記
003_0565_a_20L性 諸善定中無此事故 餘染無記心
003_0565_a_21L必有心所故 不應厭善起染等故 非求
003_0565_a_22L寂靜翻起散故 若謂是善相應善故 應
003_0565_a_23L無貪等善根相應 此心不應是自性善
003_0565_a_24L或勝義善 違自宗故 非善根等及涅槃

003_0565_b_01L故 若謂此心是等起善 加行善根所引
003_0565_b_02L發故 理亦不然 違自宗故 如餘善心
003_0565_b_03L非等起故 善心無間起三性心 如何善
003_0565_b_04L心 由前等起 故心是善 由相應力 旣
003_0565_b_05L爾 必與善根相應 寧說此心獨無心所
003_0565_b_06L故無心所 心亦應無 如是推徵 眼等
003_0565_b_07L轉識 於滅定位 非不離身 故契經言
003_0565_b_08L不離身者 彼識卽是此第八識 入滅定
003_0565_b_09L時 不爲止息此極寂靜執持識故 無想
003_0565_b_10L等位 類此應知

003_0565_b_11L
述曰 第二破無心所 量云 滅定必
003_0565_b_12L無意識 無心所故 徧行滅故 如悶
003_0565_b_13L絕等基測
意同
測云 或可喩無餘滅 准成
003_0565_b_14L業論許有細心 亦許睡悶猶有心故
003_0565_b_15L或可滅定意識應滅 徧行滅故 如語
003_0565_b_16L隨滅 又汝受等應非大地 不徧心故
003_0565_b_17L猶如貪等 若救徧言唯據有心故 立
003_0565_b_18L量破無心所故如色應非相應法也
003_0565_b_19L又救 何妨爾時非也 如無表色色中
003_0565_b_20L無礙故 破如色無所依等 我許無表
003_0565_b_21L界非色故 言成解生解者 二師救謂
003_0565_b_22L生實解也 言不爾如何等者彼救 如
003_0565_b_23L許厭貪等時俱心隨滅後別心生 應
003_0565_b_24L爾厭時之心隨受想滅 後時別有無

003_0565_c_01L所心生 故仍破言心不滅爾時名無
003_0565_c_02L心 基云 此中心亦應滅 名所無故
003_0565_c_03L如受想滅 縱許有心 三性中何 彼
003_0565_c_04L宗唯許身語業等是等起善 不許心
003_0565_c_05L測云彼宗身語無想滅定及四想
等 是等起善 不許心體亦是起
善心無
003_0565_c_06L間所造三性 皆應等起善 善心引發
003_0565_c_07L故 如此位心 餘文易解

003_0565_c_08L
又契經說 心雜染故 有情雜染 心淸
003_0565_c_09L淨故 有情淸淨 若無此識 彼染淨心
003_0565_c_10L不應有故 謂染淨法以心爲本 因心而
003_0565_c_11L生 依心住故 心受彼熏持彼種故

003_0565_c_12L
述曰 第十證也 於中有二 標故 釋
003_0565_c_13L故 此初也 基 無垢稱經及阿含等
003_0565_c_14L皆有此文 此中意說 以本識現種爲
003_0565_c_15L染淨心 令有染淨以心爲本者 總句
003_0565_c_16L現行者 因種心而生 依現心而住
003_0565_c_17L種子者 心受斷重 亦持法爾有多復次
任意施設

003_0565_c_18L
然雜染法略有三種 煩惱 業 果 種類
003_0565_c_19L別故 若無此識持煩惱種 界地徃還
003_0565_c_20L無染心後 諸煩惱起 皆應無因 餘法
003_0565_c_21L不能持彼種故 過去未來非實有故 若
003_0565_c_22L諸煩惱無因而生 則無三乘學無學果
003_0565_c_23L諸已斷者皆應起故 若無此識持業果
003_0565_c_24L種 界地往還 異類法後 諸業果起 亦

003_0566_a_01L應無因 餘種餘因前已遮故 若諸業果
003_0566_a_02L無因而生 入無餘依涅槃界已 三界業
003_0566_a_03L果還復應生 煩惱亦應無因生故 又行
003_0566_a_04L緣識 應不得成 轉識受熏 前已遮故
003_0566_a_05L結生染識 非行感故 應說名色 行爲
003_0566_a_06L緣故 時分懸隔 無緣義故 此不成故
003_0566_a_07L後亦不成

003_0566_a_08L
述曰 別釋有二 雜染故 淸淨故 此
003_0566_a_09L初也 基云 准攝論 正破經部去來
003_0566_a_10L非實 兼破有部 異類法後者 攝論
003_0566_a_11L且說世出世心後 理通一切異地相
003_0566_a_12L望 又行緣識等者 測云 約緣起支
003_0566_a_13L雙破經部及薩婆多 薩婆多云 現行
003_0566_a_14L善之心名爲行 初生染識名爲識 受
003_0566_a_15L生初念 潤故唯染 依經部宗 現行
003_0566_a_16L三業爲行 彼行所熏結生染識所持
003_0566_a_17L業種爲識 基云 行熏識名行緣識
003_0566_a_18L此取能持業種之識 攝
論云 中有初念名結生
今此論文轉受熏
003_0566_a_19L前已遮故者 正破經部 結生染識非
003_0566_a_20L行滅故者 正破有部 若行感故許行
003_0566_a_21L緣識 結生染識非行所 轉救 雖爾
003_0566_a_22L名色中 有異熟識故 說行緣識 破
003_0566_a_23L云 應說行緣名色測云 又解 兼破經部
攝論云 彼亦結生染識
003_0566_a_24L
設縱名色行爲緣者 識支所攝緣

003_0566_b_01L義不成 兼破經部 先業久滅 無受
003_0566_b_02L熏識 於受生識 行無義 測意如此
003_0566_b_03L樞要亦爾 基云 彼救 旣約分位以
003_0566_b_04L說緣生 結生染識雖非行感 此時有
003_0566_b_05L色 異熟爲性 亦名識支 名行緣識
003_0566_b_06L有部正救 經部兼之破云 且行在現
003_0566_b_07L在 果色在未來 或一劫餘經八萬等
003_0566_b_08L懸遠隔絕 無緣義故 此不成故後亦
003_0566_b_09L不成者 如攝論云 又取緣有 亦不
003_0566_b_10L得成 世親釋云 謂前諸行 所熏習
003_0566_b_11L識 由取力故熏習增長 轉成有故
003_0566_b_12L測云 明知經部業所熏種名爲識支 即彼被潤有
用名有 今未必然 所熏識中行種增長 名爲有
003_0566_b_13L支 能轉種識何非識支 旣生釋謂行爲緣貪等俱
生眼等轉識許爲識支 知彼識支同薩婆多之也

003_0566_b_14L又解 非但破取緣有後後諸支 緣義
003_0566_b_15L不成基測
同然

003_0566_b_16L
諸淸淨法亦有三種 世出世道斷果
003_0566_b_17L別故 若無此識持世出世淸淨道種 異
003_0566_b_18L類心後 起彼淨法 皆應無因 所執餘
003_0566_b_19L因前已破故 若二淨道無因而生 入無
003_0566_b_20L餘依涅槃界已 彼二淨道還復應生 所
003_0566_b_21L依亦應無因生故 又出世道初不應生
003_0566_b_22L無法持彼法爾種故 有漏類別 非彼因
003_0566_b_23L故 無因而生 非1)釋種故 加不生故
003_0566_b_24L後亦不生 是則應無三乘道果 若無此

003_0566_c_01L識持煩惱種 轉依斷果亦不得成 謂道
003_0566_c_02L起時 現行煩惱及彼種子俱非有故 染
003_0566_c_03L淨二心不俱起故 道相應心不持彼種
003_0566_c_04L自性相違 如涅槃故 去來得等 非實
003_0566_c_05L有故 餘法持種 理不成故 旣無所斷
003_0566_c_06L能斷亦無 依誰由誰而立斷果 若由道
003_0566_c_07L力 後惑不生 立斷果者 則初道起 應
003_0566_c_08L成無學 後諸煩惱 皆已無因 永不生
003_0566_c_09L

003_0566_c_10L
述曰 第二淸淨也 世道伏也 出世
003_0566_c_11L斷也 斷彼所得無爲果也 世道二義
003_0566_c_12L滅上生故 前爲業染 離下染故 今
003_0566_c_13L爲淨道 破斷果中 本識持種 從彼
003_0566_c_14L得斷 故破經部無所斷 破薩婆多無
003_0566_c_15L所斷得 以經部云 無間道生時 應
003_0566_c_16L生或種 不得生故 說之爲斷 界滅
003_0566_c_17L相時故 猶未證滅 薩婆多 云無間
003_0566_c_18L道時 雖無現或 而有或得 解脫斷
003_0566_c_19L得 而證滅故 大乘所說 雖似經部
003_0566_c_20L道前刹那 成所斷種 言依誰由誰者
003_0566_c_21L依何煩惱 由何斷道 若由道力後或
003_0566_c_22L不生者 破經部救無別斷果 但或不
003_0566_c_23L生滅無體

003_0566_c_24L「釋」一作「識」

003_0567_a_01L
許有此識 一切皆成 唯此能持染淨種
003_0567_a_02L故 證此識有 理趣無邊 恐厭繁文 絡
003_0567_a_03L述綱要 別有此識 敎理顯然 諸有智
003_0567_a_04L人 應深信受

003_0567_a_05L
述曰 總結一章也 理趣無邊者 且
003_0567_a_06L八證中最初生起明了生起業1)因 不
003_0567_a_07L可得等體 此未說故

003_0567_a_08L
如是已說初能變相 第二能變 其相云
003_0567_a_09L何 頌曰

003_0567_a_10L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003_0567_a_11L思量爲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003_0567_a_12L幷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003_0567_a_13L隨所生所繫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003_0567_a_14L
述曰 釋第二能變中有二 擧本故
003_0567_a_15L隨釋故 此初也 頌有十門 一出名
003_0567_a_16L門 名末那故 二所依門 依彼轉故
003_0567_a_17L三所緣門 言緣彼故 四體性門 思
003_0567_a_18L量爲性故 五行相門 思量爲相故
003_0567_a_19L六染俱門 四或俱故 七相應門 觸
003_0567_a_20L等俱故 八三性門 有覆攝故 九界
003_0567_a_21L地門 隨生繫故 十伏斷門 三時無
003_0567_a_22L

003_0567_a_23L
論曰 次初異熟能變識後 應辯思量能
003_0567_a_24L變識相 是識聖敎 別名末那 恒審思

003_0567_b_01L量 勝餘識故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 此
003_0567_b_02L持業釋 如藏識名 識卽意故 彼依主
003_0567_b_03L釋 如眼識等 識異意故 然諸聖敎恐
003_0567_b_04L此濫彼 故於第七但立意名 又標意名
003_0567_b_05L爲簡心識 積集了別 劣餘識故 或欲
003_0567_b_06L顯此 與彼意識 爲近所依 故但名意

003_0567_b_07L
述曰 釋中有二 正釋十門故 敎理
003_0567_b_08L證成故 初有八段 自性行相合爲一
003_0567_b_09L段 染俱相應合爲一段 餘各一故
003_0567_b_10L此初也 恒審思量者 六十三云 無
003_0567_b_11L漏末那 遠離顚倒 正思量故 知通
003_0567_b_12L無漏 恐此第七濫彼第六 第三復次
003_0567_b_13L近所依者 基云 順同計度 六緣境
003_0567_b_14L時 七與力故 如五十一 由有第八
003_0567_b_15L故有末那 末那爲依 意識得轉 簡
003_0567_b_16L彼第八爲遠所依

003_0567_b_17L
依彼轉者 顯此所依 彼謂卽前初能變
003_0567_b_18L識 聖說此識依藏識故 有義此意 以
003_0567_b_19L彼識種 而爲所依 非彼現識 此無間
003_0567_b_20L斷 不假現識爲俱有依 方得生故 有
003_0567_b_21L義此意 以彼識種 及彼現識 俱爲所
003_0567_b_22L依 雖無間斷 而有轉易 名轉識故 必
003_0567_b_23L假現識爲俱有依 方得生故 轉謂流轉
003_0567_b_24L顯示此識 恒依彼識 取所緣故

003_0567_c_01L
述曰 第二所依門 門中有三 正釋
003_0567_c_02L故 傍論故 結成故 此初也 釋依字
003_0567_c_03L中 初有義者 基云 云難陀勝子皆
003_0567_c_04L作是說 若爾 可說第八爲依意識得
003_0567_c_05L轉 彼解云 由七識種子導力 第六
003_0567_c_06L識種方生現行 故瑜伽云 末那爲依
003_0567_c_07L如對法言眼識種子依眼根種 第二
003_0567_c_08L有義 護法等釋 有轉易者 謂見道
003_0567_c_09L等善染易故 如餘轉識必有現依

003_0567_c_10L問答不
要不取

003_0567_c_11L
諸心心所皆有所依 然彼所依總有三
003_0567_c_12L種 一因緣依 謂自種子 諸有爲法皆
003_0567_c_13L託此依 離自因緣 必不生故 二增上
003_0567_c_14L緣依 謂內六處 諸心心所皆託此依
003_0567_c_15L離俱有根 必不轉故 三等無間緣依
003_0567_c_16L謂前滅意 諸心心所皆託此依 離開導
003_0567_c_17L根 必不起故 唯心心所具三所依 名
003_0567_c_18L有所依 非所餘法

003_0567_c_19L
述曰 第二傍論 因此所依 通非諸
003_0567_c_20L識 有所依故 於中有二 略故 廣故
003_0567_c_21L此初也 有所依者 通大小乘 如俱
003_0567_c_22L舍云心心所法名有所依有所緣等
003_0567_c_23L瑜伽五十五說心心所有衆多名 謂
003_0567_c_24L「因」一作「用」

003_0568_a_01L有所緣相應有行有所依依等故 總
003_0568_a_02L有三種者 如瑜伽第一 眼識所依者
003_0568_a_03L俱有依 謂眼等 無間依 謂意種子
003_0568_a_04L依 謂種子賴耶 故樞要云 何故四
003_0568_a_05L緣唯三所依 解云依勢近勝 所緣緣
003_0568_a_06L疎 言開導者 基云 開卽避也 離至
003_0568_a_07L處所 開彼路故 導卽引導 招彼令
003_0568_a_08L生於此處故 若言無間 卽前滅種爲
003_0568_a_09L後種依 簡異彼故 言等無間

003_0568_a_10L
初種子依 有作是說 要種滅已 現果
003_0568_a_11L方生 無種已生 集論說故 種與芽等
003_0568_a_12L不俱有故 有義彼說 爲證不成 彼依
003_0568_a_13L引生後種說故 種生芽等非勝義故 種
003_0568_a_14L滅芽生非極成故 燄炷同時互爲因故
003_0568_a_15L然種自類 因果不俱 種現相生 決定
003_0568_a_16L俱有 故瑜伽說 無常法與他性爲因
003_0568_a_17L亦與後念自性爲因 是因緣義 自性言
003_0568_a_18L顯種子自類前爲後因 他性言顯種與
003_0568_a_19L現行互爲因義 攝大乘論亦作是說 藏
003_0568_a_20L識染法互爲因緣 猶如束蘆俱時而有
003_0568_a_21L又說種子與果必俱 故種子依 定非前
003_0568_a_22L後 設有處說種果前後 應知皆是隨轉
003_0568_a_23L理門 如是八識及諸心所 定各別有種
003_0568_a_24L子所依

003_0568_b_01L
述曰 第二廣釋 卽分爲三 此初也
003_0568_b_02L於中初義卽難陀也 集論云 無種已
003_0568_b_03L生 覺師子釋 謂阿羅漢也 難陀解
003_0568_b_04L云 最後刹那 唯有現行 種已盡故
003_0568_b_05L種與互者 基云 此爲理證 然攝大
003_0568_b_06L乘界俱有者 前後連俱 後義護法等
003_0568_b_07L也 會集論云 彼顯已失生後種用 非
003_0568_b_08L謂現蘊無能生種 言勝義者 婆沙云
003_0568_b_09L非世間法 難賢聖法也 非極成者
003_0568_b_10L我許種互初時俱有 後漸長時方種
003_0568_b_11L滅故 現見靑蓮根互俱故 基 燄炷
003_0568_b_12L與不定過 彼所許故 設有處說者
003_0568_b_13L基云 世親所造勝義七十論云 異時
003_0568_b_14L因果 隨轉經部也對破數論 金七十論
名爲勝義七十論也

003_0568_b_15L
次俱有依 有作是說 眼等五識 意識
003_0568_b_16L爲依 此現起時 必有彼故 無別眼等
003_0568_b_17L爲俱有依 眼等五根卽種子故 二十唯
003_0568_b_18L識伽他中言

003_0568_b_19L識從自種生 似境相而轉

003_0568_b_20L爲成內外處 佛說彼爲十

003_0568_b_21L彼頌意說 世尊爲成十二處故 說五識
003_0568_b_22L種爲眼等根 五識相分爲色等境故眼
003_0568_b_23L等根卽五識種 觀所緣論亦作是說

003_0568_b_24L識上色功能 名五根應理

003_0568_c_01L功能與境色 無始互爲因

003_0568_c_02L彼頌意言 異熟識上 能生眼等色識種
003_0568_c_03L子 名色功能 說爲五根 無別眼等 種
003_0568_c_04L與色識常互爲因 能熏與種遞爲因故
003_0568_c_05L第七八識 無別此依 恒相續轉 自力
003_0568_c_06L勝故 第六意識 別有此依 要託末那
003_0568_c_07L而得起故

003_0568_c_08L
述曰 釋俱有依有四師解 此初難陀
003_0568_c_09L等 不許別有大種所造現行五根 基
003_0568_c_10L云 頌自種生 彼有三釋 一因緣自
003_0568_c_11L卽見分種 二所緣自 卽相分種 三
003_0568_c_12L增上緣自 感識業種 釋色功能亦三
003_0568_c_13L同此謂生眼等色識種者 不分見相
003_0568_c_14L總名色識 若開有三 謂見分識 變
003_0568_c_15L似色故 名爲色識 或相分色 不識
003_0568_c_16L離故 名爲色識 或相分名色 見分
003_0568_c_17L名識 此二同種 故名色識種子前解
003_0568_c_18L別種基解如此 旣難
陀釋 測伽業種
三釋 種現各互爲
003_0568_c_19L因 能熏與種互因緣故測云 此文略不
說業業種 色識
003_0568_c_20L無熏義
之故也

003_0568_c_21L
有義彼說理敎相違

003_0568_c_22L
述曰 第二師中有二 標故 釋故 此
003_0568_c_23L初也 測云 火辨釋也 基云 安慧等
003_0568_c_24L釋 雖實無色等現 熟此爲難 觀云

003_0569_a_01L定非安慧 旣言末那雖無間斷性轉
003_0569_a_02L易故 彼許三位有間斷故 證云 必
003_0569_a_03L安慧 唯許自證依他 然破他言 十
003_0569_a_04L八界種應成 又許藏識變根境色 違
003_0569_a_05L安慧色唯所執故觀師難好 證師所難 彼
已通 如樞要云 彼見相
003_0569_a_06L分 難是所執體 性都無 亦有似色之相 如夢所
見爾 時山河一切皆爾 故有藏識所變根境爲所
003_0569_a_07L依緣 亦無
先故云云
證云 辨旣在難陀已前 如
003_0569_a_08L何遙破 解云 護法依彼辨宗意 對
003_0569_a_09L破難陀

003_0569_a_10L
若五色根卽五識種 十八界種應成雜
003_0569_a_11L亂 然十八界各別有種 諸聖敎中處處
003_0569_a_12L說故 又五識種 各有能生相見分異
003_0569_a_13L爲執何等名眼等根 若見分種 應識蘊
003_0569_a_14L攝 若相分種 應外處攝 便違聖敎眼
003_0569_a_15L等五根皆是色蘊內處所攝 又若五根
003_0569_a_16L卽五識種 五根應是五識因緣 不應說
003_0569_a_17L爲增上緣攝 又鼻舌根卽二識種 則應
003_0569_a_18L鼻舌唯欲界繫 或應二識通色界繫 許
003_0569_a_19L便俱與聖敎相違 眼耳身根卽三識種
003_0569_a_20L二地五地爲難亦然 又五識種旣通善
003_0569_a_21L惡 應五色根非唯無記 又五識種無執
003_0569_a_22L受攝 五根亦應非有執受 又五色根
003_0569_a_23L若五識種 應意識種卽是末那 彼以五
003_0569_a_24L根爲同法故 又瑜伽論 說眼等識皆具

003_0569_b_01L三依 若五色根卽五識種 依但應二
003_0569_b_02L又諸聖敎 說眼等根皆通現種 執唯是
003_0569_b_03L種 便與一切聖敎相違

003_0569_b_04L
述曰 釋中有二 破執故 申宗故 初
003_0569_b_05L亦有二 本計故 轉救故 此初也 十
003_0569_b_06L八界種成雜亂者 破前三中見相同
003_0569_b_07L種名色識種 許卽違敎各別種故 如
003_0569_b_08L對法云 眼曾現見色 及此種子積集
003_0569_b_09L異熟阿賴耶識 是眼界相 餘界亦爾
003_0569_b_10L伽五十一引二經云 復次依止一切
003_0569_b_11L種子阿賴耶故 佛說有眼界色界乃
003_0569_b_12L至意識界 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
003_0569_b_13L業故 惡叉聚喩十八界種 又五十六
003_0569_b_14L云何種種界 謂十八界 展轉異性
003_0569_b_15L此類
非一
又五識種各有能生相見分下 破
003_0569_b_16L前三中 初二別種 種子如現蘊等同
003_0569_b_17L故 若許因緣 違五十二等 眼等 增
003_0569_b_18L止緣 界地雜亂 違對法等四合欲界
003_0569_b_19L香味鼻舌
識四也
謂鼻舌根 從識應唯欲 識從
003_0569_b_20L根通色 眼耳身三 亦根從識唯欲初
003_0569_b_21L禪 識1)衆從根通欲四禪 無執受者
003_0569_b_22L不覺受故 然取執持爲自體義 初能
003_0569_b_23L變頌 稱名執受 言以五根爲同法者
003_0569_b_24L攝論第一 以五色根爲同法喩 證意

003_0569_c_01L識有俱有根故 餘文可知

003_0569_c_02L
有避如前所說過難 朋附彼執 復轉救
003_0569_c_03L言 異熟識中 能感五識 增上業種 名
003_0569_c_04L五色根 非作因緣 生五識種 妙符二
003_0569_c_05L頌 善順瑜伽 彼有虛言 都無實義 應
003_0569_c_06L五色根非無記故 又彼應非唯有執受
003_0569_c_07L唯色蘊攝 唯內處故 鼻舌唯應欲界繫
003_0569_c_08L故 三根不應五地繫故 感意識業應末
003_0569_c_09L那故 眼等不應通現種故 又應眼等非
003_0569_c_10L色根故 又若五識皆業所感 則應一向
003_0569_c_11L無記性攝 善等五識旣非業感 應無眼
003_0569_c_12L等爲俱有依 故彼所言非爲善救 又諸
003_0569_c_13L聖敎處處皆說 阿賴耶識變似色根 及
003_0569_c_14L根依處器世間等 如何汝等撥無色根
003_0569_c_15L許眼等識變似色等 不許眼等藏識所
003_0569_c_16L變 如斯迷謬 深違敎理

003_0569_c_17L
述曰 第二破救 善順瑜伽者 俱三
003_0569_c_18L依等故 言彼應非唯有執受等者 測
003_0569_c_19L云 思爲三業非執色蘊 內處攝故
003_0569_c_20L與根相違 基云 色聲意種 非唯有
003_0569_c_21L執唯色唯內測解爲勝 唯下論
破又應眼等非根破
餘文可
003_0569_c_22L

003_0569_c_23L
然伽2)論說種子功能名五根者 爲破離
003_0569_c_24L「衆」一無「論」作「他」

003_0570_a_01L識實有色根 於識所變似眼根等 以有
003_0570_a_02L發生五識用故 假名種子及色功能 非
003_0570_a_03L謂色根卽識業種 又緣五境明了意識
003_0570_a_04L應以五識爲俱有依 以彼必與五識俱
003_0570_a_05L故 若彼不依眼等識者 彼應不與五識
003_0570_a_06L爲依 彼此相依 勢力等故 又第七識
003_0570_a_07L雖無間斷 而見道等旣有轉易 應如六
003_0570_a_08L識有俱有依 不爾 彼應非轉識攝 便
003_0570_a_09L違聖敎轉識有七 故應許彼有俱有依
003_0570_a_10L此卽現行第八識攝 如瑜迦說 有藏識
003_0570_a_11L故 得有末那 末那爲依 意識得轉 彼
003_0570_a_12L論意言現行藏識爲依 止故 得有末那
003_0570_a_13L非由彼種 不爾 應說有藏識故 意識
003_0570_a_14L得轉 由此彼說理敎相違 是故應言前
003_0570_a_15L五轉識 一一定有二俱有依 謂五色根
003_0570_a_16L同時意識 第六轉識 法定恒有一俱有
003_0570_a_17L依 謂第七識 若與五識俱時起者 亦
003_0570_a_18L以五識爲俱有依 第七轉識 決定唯有
003_0570_a_19L一俱有依 謂第八識 唯第七識 恒無
003_0570_a_20L轉變 自能立故 無俱1)有依

003_0570_a_21L
述曰 第二申宗 有別色根 若唯種
003_0570_a_22L子爲五根者 肓亦應見 便無不成眼
003_0570_a_23L根者故 言聖敎轉識有七者 六十三
003_0570_a_24L云 論有二種 藏識 二轉識 謂眼識

003_0570_b_01L乃至意識意即
識也
餘文可知

003_0570_b_02L
有義此說猶未盡理 第八類餘 旣同識
003_0570_b_03L性 如何不許有俱有依 第七八識 旣
003_0570_b_04L恒俱轉 更互爲依 斯有何失 許現起
003_0570_b_05L識以種爲依 識種亦應許依現識 能熏
003_0570_b_06L異熟 爲生長住依 識種離彼 不生長
003_0570_b_07L住故 又異熟識 有色界中 能執持身
003_0570_b_08L依色根轉 如契經說 阿賴耶識 業風
003_0570_b_09L所飄 徧依諸根 恒相續轉 瑜伽亦說
003_0570_b_10L眼等六識各別依故 不能執受有色根
003_0570_b_11L身 若異熟識 不徧依止有色諸根 應
003_0570_b_12L如六識非能執受 或所立因 有不定失
003_0570_b_13L是故藏識 若現起者 定有一依 謂第
003_0570_b_14L七識 在有色界 亦依色根 若識種子
003_0570_b_15L定有一依 謂異熟識 初熏習位 亦依
003_0570_b_16L能熏 餘如前說

003_0570_b_17L
述曰 第三淨月釋也 此文意者 如
003_0570_b_18L第三卷 識性故因立 第八有俱有依
003_0570_b_19L宗道出體云 七八恒俱更互爲依 非
003_0570_b_20L立量語 然基云於中更立量云 其第
003_0570_b_21L八識 應依於他恒轉之識 以恒起故
003_0570_b_22L如第七識 測云 第八賴耶 有俱有
003_0570_b_23L依 二恒中轉隨一攝故 猶如第七
003_0570_b_24L證云 若法差別相違云 第八不用第

003_0570_c_01L七爲俱有依 因喩如前 卽以第七相
003_0570_c_02L應心所作不定失 範云 此量皆有相
003_0570_c_03L違決定 量云第八不用第七爲俱有
003_0570_c_04L恒轉識中隨一攝故 如第七識 證敵
003_0570_c_05L量云 第八心品以第七識爲俱有依
003_0570_c_06L非第七識攝 恒轉心品中隨一攝故
003_0570_c_07L如第心所心所二重違決 如前已破 洛無
勝理 無窮過故 今謂 彼量
003_0570_c_08L宗有比量聖敎相違 旣同識性 有依理定 攝論
說此恒依染汙 除第七識 餘不可得故 違比知
003_0570_c_09L恒俱
互依
次成種識令有所依 測云 能熏
003_0570_c_10L與種 望新生依 望舊長依 所熏本
003_0570_c_11L識 爲久住依 量云 種識亦有所依
003_0570_c_12L現種識中隨一攝故 猶如現識 能熏
003_0570_c_13L於經有因緣依 所熏不爾 然依義同
003_0570_c_14L且引爲例言總意別 謂有二依 因緣依
謂能熏現 二俱有 謂所熏現
後成
003_0570_c_15L本識也 爲所依相傳楞伽經也基云
勘彼
003_0570_c_16L大同 測云 勘二本經天
成文其本有雖應譯者聞
若不徧依 有二種
003_0570_c_17L失 一非能執失 量云 第八應非能
003_0570_c_18L執受身 不徧依止有色根故 猶如六
003_0570_c_19L識 二因不定失 爲如聲光不遍不通
003_0570_c_20L依故 六不能執 爲如第八不遍依故
003_0570_c_21L六識能執 基云 瑜伽各依故顯不遍
003_0570_c_22L依 若如言執各別依因 卽電光等不
003_0570_c_23L成同喩 餘如前說者 除現種識各有
003_0570_c_24L「有」揷入

003_0571_a_01L二依 謂定不定 餘如前師

003_0571_a_02L
有義前說皆不應理 未了所依與依別
003_0571_a_03L故 依謂一切有生滅法 仗因託緣而得
003_0571_a_04L生住 諸所仗託 皆說爲依 如王與臣
003_0571_a_05L互相依等 若法決定 有境 爲主 令心
003_0571_a_06L心所取自所緣 乃是所依 卽內六處
003_0571_a_07L餘非有境 定爲主故 此但如王 非如
003_0571_a_08L臣等 故諸聖敎唯心心所名有所依 非
003_0571_a_09L色等法 無所緣故 但說心所 心爲所
003_0571_a_10L依 不說心所爲心所依 彼非主故 然
003_0571_a_11L有處說依爲所依 或所依爲依 皆隨宜
003_0571_a_12L假說

003_0571_a_13L
述曰 護法正定 於中有三 破故 立
003_0571_a_14L此初也 若法決定等者 基測云 必
003_0571_a_15L具四義 方成所依 一決定義 且簡
003_0571_a_16L前師因緣意識所依五識 有色賴耶
003_0571_a_17L所依色根聲等 一切餘法亦爾 以彼
003_0571_a_18L不定所依故 翻成前師之所 不許五
003_0571_a_19L識亦依第七八等 二有境義 卽簡種
003_0571_a_20L子命根等法 雖決定有 非所依故
003_0571_a_21L三爲主義 簡徧行五 雖定有境 非
003_0571_a_22L所依故 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緣 簡第
003_0571_a_23L三師能熏所熏爲種所依不能令種取
003_0571_a_24L所緣故 及遮1)六根除心心所 於餘

003_0571_b_01L色等 能爲所依 基體是何 卽內六
003_0571_b_02L處 餘一切法 或非有境 或非爲決
003_0571_b_03L定 或非爲主 以但如王爲所依故
003_0571_b_04L又唯心等名有所依 故知亦具第四
003_0571_b_05L義也 隨宜假說者 前云 所依總有
003_0571_b_06L三種 彼說種子依爲所依 瑜伽第一
003_0571_b_07L但有依謂眼 彼說所依以爲依者 隨
003_0571_b_08L文宜說

003_0571_b_09L
由此五識 俱有所依 定有四種 謂五
003_0571_b_10L色根六七八識 隨闕一種 必不轉故
003_0571_b_11L同境 分別 染淨 根本 所依別故 聖
003_0571_b_12L敎唯說依五根者 以不共故 又必同境
003_0571_b_13L近相順故 第六竟識 俱有所依 唯有
003_0571_b_14L二種 謂七八識 隨闕一種 必不轉故
003_0571_b_15L雖五識俱 取境明了 而不定有故非所
003_0571_b_16L依 聖敎唯說依第七者 染淨依故 同
003_0571_b_17L轉識攝 近相順故 第七意識 俱有所
003_0571_b_18L依 但有一種 謂第八識 藏識若無 定
003_0571_b_19L不轉故 如伽他說

003_0571_b_20L阿賴耶爲依 故有末那轉

003_0571_b_21L依止心及意 餘轉識得生

003_0571_b_22L阿賴耶識 俱有所依 亦但一種 謂第
003_0571_b_23L七識 彼識若無 定不轉故 論說藏識
003_0571_b_24L恒與末那俱時轉故 又說藏識恒依染

003_0571_c_01L汙 此卽末那 而說三位無末那者 依
003_0571_c_02L有覆說 如言四位無阿賴耶 非無第八
003_0571_c_03L此亦應爾 雖有色界 亦依五根 而不
003_0571_c_04L定有 非所依攝 識種 不能現取自境
003_0571_c_05L可有依義 而無所依 心所所依隨識應
003_0571_c_06L說 復各加自相應之心 若作是說 妙
003_0571_c_07L符理敎

003_0571_c_08L
述曰 第二立也 五識所依有四種中
003_0571_c_09L色根應知 依意識者 如解深密 五
003_0571_c_10L識起時 必有一分別意識 世親攝論
003_0571_c_11L第四云 五識以意爲依 意散亂時
003_0571_c_12L五不生故 依第七八者 如下引頌故
003_0571_c_13L一所依足 何須四耶 與勢別故 色
003_0571_c_14L根同境 意識分別 末那染淨 賴耶
003_0571_c_15L根本 與力別故 樞要云 身根望四
003_0571_c_16L識 ▼(門*報)何非所依 有義 無決定義 下
003_0571_c_17L身起上眼識等故 有解 ▼(門*報)有境義
003_0571_c_18L必同分根 名爲有境 身與四識 無
003_0571_c_19L此義故 二並非理 六七應非五所依
003_0571_c_20L故 今釋別義 且決定中非定俱有 決
003_0571_c_21L定有四 一順取所緣決定同境根也
順同取故

003_0571_c_22L明了所緣決定分別根也
通定散故
三分依差別
003_0571_c_23L決定染淨根也 第七究竟成無漏時 餘識
必隨永無漏故 唯因依位未究竟時

003_0571_c_24L「六」上一有「塵」

003_0572_a_01L能起爲依決定根本根也 以種能起
現爲依故正取現佛也

003_0572_a_02L境爲主有四亦然 順取等四各具決
003_0572_a_03L定 有境爲主合能依取其自所緣 名
003_0572_a_04L爲所依 身根望四識 四義皆無 故無
003_0572_a_05L過失於眼等識 身根總二十九順取了染淨根
本四義所攝決定有境爲主之義 令眼等
003_0572_a_06L識取
等境
證云 若爾 決定簡法已盡 謂同
003_0572_a_07L境卽顯有境 根本卽爲主故 餘三無
003_0572_a_08L用 今解 身根望餘四識 ▼(門*報)爲主義
003_0572_a_09L雖有身根 四根若▼(門*報) 四識不生 故知
003_0572_a_10L不依彼云決定簡法盡者 旣四決定唯在六
根無所濫者 何用餘三 然不盡理 若
003_0572_a_11L唯云定 不言有境 種於自現 應爲染淨根本決
定 與染淨力 能爲本故 若不言主 五俱心應於
003_0572_a_12L五識爲順取定 必同境故 六俱心所 於五識爲
明了依 有分別故 ▼(門*報)第四義 有過如前難不成
003_0572_a_13L立宗亦爾 雖有身根四根若▼(門*報)四識不生故非主
者 第六七八識於彼應非主 但▼(門*報)四不生故 彼
003_0572_a_14L不成難 立亦不成 明知樞要還爲
善說 觀範別解 唯有唐言之也
如他伽說
003_0572_a_15L者 楞伽第九卷 論說恒與末那者
003_0572_a_16L瑜伽六十三云 恒與末那一俱轉故
003_0572_a_17L又說藏識恒依染汙 攝論第三也 識
003_0572_a_18L種不能現取境者 基云 二義 一顯
003_0572_a_19L種子無所依故 二顯種子非所依故

003_0572_a_20L
後開導依 有義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
003_0572_a_21L故 必第六識所引生故 唯第六識爲開
003_0572_a_22L導依 第六意識自相續故 亦由五識所
003_0572_a_23L引生故 以前六識爲開導依 第七八識
003_0572_a_24L自相續故 不假他識所引生故 但以自

003_0572_b_01L類爲開導依

003_0572_b_02L
述曰 釋第三依 有三師解 此初難
003_0572_b_03L陀 依瑜伽第三云 非五識身有二刹
003_0572_b_04L那相隨俱生 亦非展轉無間更互而
003_0572_b_05L生 又云旣意識轉 言五唯用第六爲
003_0572_b_06L依 又依彼論 五識無間必意生故
003_0572_b_07L六亦以五識爲依

003_0572_b_08L
有義前說未有究理 且前五識未自在
003_0572_b_09L位 遇非勝境 可如所說 若自在位 如
003_0572_b_10L諸佛等 於境自在 諸根互用 任運決
003_0572_b_11L定 不假尋求 彼五識身寧不相續 等
003_0572_b_12L流五識 旣爲決定 染淨 作意 勢力引
003_0572_b_13L生 專注所緣 未能捨頃 如何不許多
003_0572_b_14L念相續 故瑜伽說 決定心後 方有染
003_0572_b_15L淨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 善不善轉 而
003_0572_b_16L彼不由自分別力 乃至此意不趣餘境
003_0572_b_17L經爾所時 眼意二識 或善或染 相續
003_0572_b_18L而轉 如眼識生 乃至身識 應知亦爾
003_0572_b_19L彼意定顯經爾所時 眠意二識俱相續
003_0572_b_20L轉 旣眼識時非無意識 故非二識互相
003_0572_b_21L續生 若增盛境 相續現前 逼奪身心
003_0572_b_22L不能暫捨 時五識身 理必相續 如熱
003_0572_b_23L地獄 戲忘天等 故瑜伽言 若此六識
003_0572_b_24L爲彼六識等無間緣 卽施設此名爲意

003_0572_c_01L根 若五識前後定唯有意識 彼論應言
003_0572_c_02L若此一識 爲彼六識等無間緣 或彼應
003_0572_c_03L言 若此六識 爲彼一識等無間緣 旣不
003_0572_c_04L如是 故知五識有相續義 五識起時 必
003_0572_c_05L有意識 能引後念意識令起 何假五識
003_0572_c_06L爲開導依 無心睡眠悶絕等位 意識斷
003_0572_c_07L已 後復起時 藏識末那旣恒相續 亦
003_0572_c_08L應與彼爲開導依 若彼用前自類開導
003_0572_c_09L五識自類何不許然 此旣不然 彼云何
003_0572_c_10L爾 平等性智相應末那 初起必由第六
003_0572_c_11L意識 亦應用彼爲開導依 圓鏡智俱第
003_0572_c_12L八淨識 初必六七方便引生 又異熟心
003_0572_c_13L依染汙意 或依悲願相應善心 旣爾
003_0572_c_14L必應許第八識 亦以六七爲開導依 由
003_0572_c_15L此彼言 都未究理 應說五識 前六識
003_0572_c_16L內 隨用何識爲開導依 第六意識 用
003_0572_c_17L前自類 或第七八爲開導依 第七末那
003_0572_c_18L用前自類 或第六識爲開導依 阿陀那
003_0572_c_19L識 用前自類 及第六七爲開導依 皆
003_0572_c_20L不違理 由前說故

003_0572_c_21L
述曰 測云 淨月釋也 基云 安慧等
003_0572_c_22L證云 旣言平等性智
相應末那 知非安慧
言未自在位住等
003_0572_c_23L者 測云 八地已前未自在位 境亦
003_0572_c_24L非勝 可不相續 此有四句 一心勝

003_0573_a_01L境非勝 謂等流心於劣境起決定染淨
勢力所引
003_0573_a_02L名心
勝也
二境勝心非勝 於地獄火起率
003_0573_a_03L爾 三心境二俱勝 謂於勝境起等流
003_0573_a_04L心 四心境俱非勝 謂於劣境起率爾
003_0573_a_05L心 今依第四 縱許不續第二句意 尋求
決必相續生 非
003_0573_a_06L謂率爾經
多刹那也
若自在位 或八地上 或初
003_0573_a_07L地上證云異生互用非境自在 初地已上互用
自在 而非任運 八地已上 方任運 無散
003_0573_a_08L尋求故五
續之地
任運隨境 卽決尋謂初刹那
003_0573_a_09L具率爾定淨 第二念去除率加流 第
003_0573_a_10L二通擧諸住等流 第三對擧諸位境
003_0573_a_11L勝率爾 無間連起 識尋求故 不同
003_0573_a_12L劣境 起率爾已 唯意識中 尋決染
003_0573_a_13L淨 方還引生等流五識刑定諸家
實義如此
戲忘
003_0573_a_14L天等 等取意憤 測云 此二通六欲
003_0573_a_15L天 如瑜伽記云 此旣不然彼云何爾
003_0573_a_16L者 旣不許此間斷五識用前自類爲
003_0573_a_17L無間緣 唯以相續意識爲緣 彼無心
003_0573_a_18L位間斷意識 云何用前自類爲緣 故
003_0573_a_19L知七八爲開導依此論師義持運對法第五
云 以先滅心爲無緣都
003_0573_a_20L無自心中 無自
心中間隔故
言依悲願者 菩薩隨願
003_0573_a_21L生餘地故 餘文可知

003_0573_a_22L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 開導依者 謂有緣
003_0573_a_23L法 爲主 能作等無間緣 此於後生心
003_0573_a_24L心所法 開避引導 名開導依 此但屬

003_0573_b_01L心 非心所等

003_0573_b_02L
述曰 第三護法正宗 於中有三 出
003_0573_b_03L體故 破執故 立宗故 此初也 言謂
003_0573_b_04L有緣法等者 測云 必具四義 一有
003_0573_b_05L緣慮 簡色不相應無爲也 二爲生
003_0573_b_06L簡諸心所 三能作等無間 異類識四
003_0573_b_07L此於後生開避引導 熟自類中 簡羅
003_0573_b_08L漢後心 基云 初三同前 第四義簡
003_0573_b_09L後與前依 及心同時與心所依 範云
003_0573_b_10L三義 此於後生等者釋開道名 不簡
003_0573_b_11L別故 無學後心 第三義簡 證云 以
003_0573_b_12L三爲勝 最後心等 大小共許非此緣
003_0573_b_13L今謂 物得雖自類識密作此緣 旣最後心
獨不能爲 故以別義簡無失故攝入無間亦
003_0573_b_14L各故 問若爾 第一有緣無用 第三義簡
色等盡故 答不爾 有餘部許色生緣故

003_0573_b_15L
若此與彼無俱起義 說此於彼有開導
003_0573_b_16L力 一身八識 旣容俱起 如何異類 爲
003_0573_b_17L開導依 若許爲依 應不俱起 便同異
003_0573_b_18L部 心不並生 又一身中 諸識俱起 多
003_0573_b_19L少不定 若容互作等無間緣 色等應爾
003_0573_b_20L便違聖說等無間緣唯心心所 然攝大
003_0573_b_21L乘說色亦容有等無間緣者 是縱奪言
003_0573_b_22L謂假縱小乘 色心前後 有等無間緣
003_0573_b_23L奪因緣故 不爾 等言應成無用 若謂
003_0573_b_24L等言 非遮多少 但表同類 便違汝執

003_0573_c_01L異類識作等無間緣

003_0573_c_02L
述曰 第二破執 謂一身中容俱起法
003_0573_c_03L開避不成 前後二念 多少不定 等
003_0573_c_04L義不成 言色等者 等取不相應 同
003_0573_c_05L類前後 多少不定故 問一身身根
003_0573_c_06L命根恒一 如何色等定無此緣 答
003_0573_c_07L身根異熟長養俱行 命根唯假 種子
003_0573_c_08L雙故 若許色等 便違瑜伽三十八說
003_0573_c_09L等無間緣及所緣緣 唯望一切心所
003_0573_c_10L說 縱奪言者 上坐部中經量部云
003_0573_c_11L色有無間及因緣故 然無本識 且放
003_0573_c_12L無間 偏奪色心前後因緣 若不會爾
003_0573_c_13L等言無用 前後各一 方名等故 言
003_0573_c_14L俱表因類者 轉救心等各各自體作
003_0573_c_15L此緣故

003_0573_c_16L
是故八識各唯自類爲開導依 深契敎
003_0573_c_17L理 自類必無俱起義故 心所此依 應
003_0573_c_18L隨識說 雖心心所異類並生 而互相應
003_0573_c_19L和合似一 定俱生滅 事業必同 一開
003_0573_c_20L導時 餘亦開導 故展轉作等無間緣
003_0573_c_21L諸識不然 不應爲例 然諸心所非開導
003_0573_c_22L依 於所引生無主義故 若心心所等無
003_0573_c_23L間緣 各唯自類 第七八識初轉依時
003_0573_c_24L相應信等此緣便闕 則違聖說諸心心

003_0574_a_01L所皆四緣生 無心睡眠悶絕等位 意識
003_0574_a_02L雖斷 而後起時 彼開導依 卽前自類
003_0574_a_03L間斷五識 應知亦然 無自類心於中爲
003_0574_a_04L隔 名無間故 彼先滅時 已於今識爲
003_0574_a_05L開導故 何煩異類爲開導依 然聖敎中
003_0574_a_06L說前六識互相引起 或第七八依六七
003_0574_a_07L生 皆依殊勝增上緣說 非等無間 故
003_0574_a_08L不相違 瑜伽論說 若此識無間 諸識
003_0574_a_09L決定生 說此爲彼等無間緣 又此六識
003_0574_a_10L爲彼六識等無間緣 卽施設此名意根
003_0574_a_11L者 言總意別 亦不相違 故自類依 深
003_0574_a_12L契敎理

003_0574_a_13L
述曰 第三立宗 於中二 正說故 釋
003_0574_a_14L難故 如知釋難有五 一難諸識並故
003_0574_a_15L非緣心與心所 亦並何緣 故論釋云
003_0574_a_16L五義具足 一相應故 一之四義等也
003_0574_a_17L二和合似一故 如五十五云 無色四
003_0574_a_18L蘊 當言和合不可分拆 令其差別
003_0574_a_19L三定俱生滅 四事業必同 五開導同
003_0574_a_20L故 一一通導後聚法也 諸識不可然
003_0574_a_21L不例也 二難爲緣旣無差別爲依亦
003_0574_a_22L應等 故論解云 依是主義 心所非
003_0574_a_23L依 緣是由義 心所亦是 三難何不
003_0574_a_24L自類緣如相似法沙門義耶基云著名沙
門義相想唯

003_0574_b_01L望想受唯望
受不得交雜
故論解云 七八轉依 新生
003_0574_b_02L闕緣 四難如前 出無心位 許用恒
003_0574_b_03L有七八爲依 此亦何妨 七八俱信
003_0574_b_04L用第六俱信等爲緣 故論解云 義謂
003_0574_b_05L自類曾住現在將滅之時 已能爲依
003_0574_b_06L旣所不許 何引爲例 五難若爾聖敎
003_0574_b_07L相違 瑜伽第一 由眼識生 三心可
003_0574_b_08L得 等流眼識由染淨引 明知亦識互
003_0574_b_09L相引生 莊嚴論第七八轉依 對法論
003_0574_b_10L等悲願受生 及瑜伽論此識無間諸
003_0574_b_11L識生等 如何會通 故論會通 如文
003_0574_b_12L可解 言前二依有勝用者 以同刹那
003_0574_b_13L親有力故

003_0574_b_14L
如是已說此識所依 所緣云何 謂卽緣
003_0574_b_15L彼 彼謂卽前此所依識 聖說此識緣藏
003_0574_b_16L識故 有義此意緣彼識體及相應法 論
003_0574_b_17L說末那我我所執恒相應故 謂緣彼體
003_0574_b_18L及相應法 如次執爲我及我所 然諸心
003_0574_b_19L所不離識故 如唯識言 無違敎失 有
003_0574_b_20L義彼說理不應然 曾無處言緣觸等故
003_0574_b_21L應言此意但緣彼識見及相分 如次執
003_0574_b_22L爲我及我所 相見俱以識爲體故 不違
003_0574_b_23L聖說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 五色根境
003_0574_b_24L非識蘊故 應同五識亦緣外故 應如意

003_0574_c_01L識緣共境故 應生無色者 不執我所故
003_0574_c_02L厭色生彼 不變色故 應說此意但緣藏
003_0574_c_03L識及彼種子 如次執爲我及我所 以種
003_0574_c_04L卽是彼識功能 非實有物 不違聖敎
003_0574_c_05L有義前說皆不應理 色等種子非識蘊
003_0574_c_06L故 論說種子是實有故 假應如無非因
003_0574_c_07L緣故 又此顯俱薩迦耶見 任運一類恒
003_0574_c_08L相續生 何容別執有我我所 無一心中
003_0574_c_09L有斷常等二境別執俱轉義故 亦不應
003_0574_c_10L說二執前後 此無始來一味轉故 應知
003_0574_c_11L此意但緣藏識見分非餘 彼無始來一
003_0574_c_12L類相續似常一故 恒與諸法爲所依故
003_0574_c_13L此唯執彼爲自內我 乘語勢故 說我所
003_0574_c_14L言 或此執彼是我之我 故於一見義說
003_0574_c_15L二言 若作是說 善順敎理 多處唯言
003_0574_c_16L有我見故 我我所執不俱起故 未轉依
003_0574_c_17L位 唯緣藏識 旣轉依已 亦緣眞如及
003_0574_c_18L餘諸法 平等性智 證得十種平等性故
003_0574_c_19L知諸有情勝解差別 示現種種佛影像
003_0574_c_20L故 此中且說未轉依時 故但說此緣彼
003_0574_c_21L藏識 悟迷通局 理應爾故 無我我境
003_0574_c_22L徧不徧故 如何此識緣自所依 如有後
003_0574_c_23L識卽緣前意 彼旣極成 此亦何咎

003_0574_c_24L
述曰 釋三所緣門有四義釋 測云

003_0575_a_01L雖有四釋 第四爲正證云無別師計護法
假作賓主1)顯故之

003_0575_a_02L基云 初難陀等 次大辨等 次安慧
003_0575_a_03L等 後護法等 有難 若緣餘法 違緣
003_0575_a_04L本識 三師如次會云 隱劣顯勝故
003_0575_a_05L攝相歸識故 以假隨實故 不違彼敎
003_0575_a_06L不爾 便違伽六十三顯揚第一起我
003_0575_a_07L我所 問伽五十二攝論第二皆言種
003_0575_a_08L別有物 此等第三師如何會通 基云
003_0575_a_09L謂對徧計無故言有 護法義中 無一
003_0575_a_10L心中有斷常者 引例境別不俱起也
003_0575_a_11L基云 人法二執 非別所緣 行相不
003_0575_a_12L返 故得俱有 測唯云以境同故有我
我所
003_0575_a_13L若不俱有體有 用亦應然主 物相對立我所必異
體有體名有用離體更無能無爲法體何必有用如
003_0575_a_14L無相爲相無所
爲即用之也
俱緣藏識見分非餘者 基
003_0575_a_15L云 麤細一類 似常一故 似常簡色
003_0575_a_16L等 皆門斷故 種子被初伏或永斷故
003_0575_a_17L似一 簡心所 多法俱故 唯緣見分
003_0575_a_18L受境作用 似於我故 不緣餘分 自證
003_0575_a_19L等用 細難知故 測不別論今恐不然
見非一故
003_0575_a_20L旣言相分種等間斷 緣彼見用 亦隨間斷 若謂
有餘同類見用言似常者 色等及種 亦應爾故

003_0575_a_21L樞要一云 所緣見者是能緣同三分
003_0575_a_22L並名見所云 恒與諸法 爲所依故
003_0575_a_23L通緣三用有過同前 若謂見名 雖通三分 三
分如依 自體亦唯緣體其義可爾 無斷故之

003_0575_a_24L伏難云 何故不但緣一受等爲我 亦

003_0575_b_01L常一故 云論解云 恒與諸法爲所依
003_0575_b_02L故 愚夫我者自在爲依 萬物主義 是
003_0575_b_03L故之我者 基測云 前我五蘊假者第
003_0575_b_04L六所緣 後我第七所計 或說 前念
003_0575_b_05L之後念我 乃至廣說皆不順論 今謂 一
見爲自之我 對他
003_0575_b_06L及對非
我爲二
十種平等 如佛地論等 亦佛
003_0575_b_07L影像如莊嚴論地論地等 此中悟通
003_0575_b_08L無我境徧無漏位也 迷局我境不徧
003_0575_b_09L之者 有攝識也

003_0575_b_10L
頌言思量爲性相者 雙顯此識自性行
003_0575_b_11L相 意以思量爲自性故 卽復用彼爲行
003_0575_b_12L相故 由斯兼釋所立別名 能審思量名
003_0575_b_13L末那故 未轉依位 恒審思量所執我相
003_0575_b_14L已轉依位 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003_0575_b_15L
述曰 合釋第四自性第五行相互門
003_0575_b_16L也 基云 自證見分二法體也 性難
003_0575_b_17L知 以行相顯 其實 思量但是行相
003_0575_b_18L此說意言誰能思量謂識
體也 思量是體之用也
所立別名者 心意
003_0575_b_19L識名 雖通八識 據勝別名唯七意故

003_0575_b_20L
此意相應有幾心所 且與四種煩惱常
003_0575_b_21L俱 此中俱言 顯相應義 謂從無始至
003_0575_b_22L未轉依 此意任運恒緣藏識 與四根本
003_0575_b_23L煩惱相應 其四者何 謂我癡 我見 幷
003_0575_b_24L我慢 我愛 是名四種 我癡者 謂無明

003_0575_c_01L愚於我相 迷無我理 故名我癡 我見
003_0575_c_02L者 謂我執 於非我法 妄計爲我 故名
003_0575_c_03L我見 我慢者 謂倨傲 恃所執我 令心
003_0575_c_04L高擧 故名我慢 我愛者 謂我貪 於所
003_0575_c_05L執我 深生耽著 故名我愛 幷表慢愛
003_0575_c_06L有見慢俱 遮餘部執無相應義 此四常
003_0575_c_07L起 擾濁內心 令外轉識恒成雜染 有
003_0575_c_08L情由此生死輪廻 不能出離 故名煩惱
003_0575_c_09L彼有十種 此何唯四 有我見故 餘見
003_0575_c_10L不生 無一心中有二慧故 如何此識要
003_0575_c_11L有我見 二取邪見 但分別生 唯見所
003_0575_c_12L斷 此俱煩惱 唯是俱生 修所斷故 我
003_0575_c_13L所邊見 依我見生 此相應見 不依彼
003_0575_c_14L起 恒內執有我 故要有我見 由見審
003_0575_c_15L決 疑無容起 愛著我故 瞋不得生 故
003_0575_c_16L此識俱 煩惱唯四 見慢愛三 如何俱
003_0575_c_17L起 行相無違 俱起何失 瑜伽論說 貪
003_0575_c_18L令心下 慢令心擧 寧不相違 分別俱
003_0575_c_19L生 外境內境 所陵所恃 麤細有殊 故
003_0575_c_20L彼此文義無乖返

003_0575_c_21L
述曰 合釋第六染俱第七相應門中
003_0575_c_22L有二 因相應故 果相應故 初亦有
003_0575_c_23L三 染俱故 餘俱故 受俱故 此初也
003_0575_c_24L「顯」一無

003_0576_a_01L辨表慢受有見慢俱者 釋頌辨1)
003_0576_a_02L表慢愛二與見俱起 亦表愛與慢俱
003_0576_a_03L起 遮薩婆多愛慢見三各自力起三
003_0576_a_04L法相望定不相應 擾亂也 濁渾也
003_0576_a_05L渾亂末那合六識染 染謂有漏 通三
003_0576_a_06L性也 此相應見不依彼起者 我見不
003_0576_a_07L待我所等後 見慢愛三如何俱起者
003_0576_a_08L諸小乘師依宗問也 會瑜伽意 由四
003_0576_a_09L義故 謂約分別外境麤故說貪令下
003_0576_a_10L於所陵處 慢不與貪 測云 分別起
003_0576_a_11L中容有 此卽滅一切爾有緣內境愛
003_0576_a_12L慢俱故 基云 更加彼隨轉門

003_0576_a_13L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 不爾 及餘觸等俱
003_0576_a_14L故 有義此意心所唯九 前四及餘觸等
003_0576_a_15L五法 卽觸作意受想與思 意與徧行定
003_0576_a_16L相應故 前說觸等異熟識俱 恐謂同前
003_0576_a_17L亦是無覆 顯此異彼 故置餘言 及是
003_0576_a_18L義集 前四後五 合與末那恒相應故
003_0576_a_19L此意何故無餘心所 謂欲希望未遂合
003_0576_a_20L事 此識任運緣遂合境 無所希望 故
003_0576_a_21L無有欲 勝解 印持曾未定境 此識無
003_0576_a_22L始恒緣定事 經所印持 故無勝解 念
003_0576_a_23L唯記憶曾所習事 此識恒緣現所受境
003_0576_a_24L無所記憶 故無有念 定唯繫心專注一

003_0576_b_01L境 此識任運刹那別緣 旣不專一 故
003_0576_b_02L無有定 慧卽我見 故不別說 善是淨
003_0576_b_03L故 非此識俱 隨煩惱生 必依煩惱前
003_0576_b_04L後分位差別建立 此識恒與四煩惱俱
003_0576_b_05L前後一類 分位無別 故此識俱無隨煩
003_0576_b_06L惱 惡作 追悔先所造業 此識任運恒
003_0576_b_07L緣現境 非悔先業 故無惡作 睡眠 必
003_0576_b_08L依身心重昧 外衆緣力 有時暫起 此
003_0576_b_09L識無始一類內執 不假外緣 故彼非有
003_0576_b_10L尋伺 俱依外門而轉 淺深推度 麤細
003_0576_b_11L發言 此識唯依內門而轉 一類執我
003_0576_b_12L故非彼俱

003_0576_b_13L
述曰 第二餘俱 然釋餘字有二師解
003_0576_b_14L此初四或之餘 非俱四或有覆無記
003_0576_b_15L餘慧 卽我見者 如五十五見世俗有
003_0576_b_16L卽慧分故 基云 此卽師說隨或皆離
003_0576_b_17L根本無體

003_0576_b_18L
有義彼釋餘義非理 頌別說此有覆攝
003_0576_b_19L故 又闕意俱隨煩惱故 煩惱必與隨煩
003_0576_b_20L惱俱 故此餘言顯隨煩惱

003_0576_b_21L
述曰 第二九法之餘 此總標也 頌
003_0576_b_22L說有覆 餘言無用

003_0576_b_23L
此中有義 五隨煩惱 徧與一切染心相
003_0576_b_24L應 如集論說 惛沈 掉擧 不信 懈怠

003_0576_c_01L放逸 於一切染汙品中恒共相應 若離
003_0576_c_02L無堪任性等 染汙性成 無是處故 煩
003_0576_c_03L惱起時 心旣染汙 故染心位必有彼五
003_0576_c_04L煩惱若起 必由無堪任 囂動 不信 懈
003_0576_c_05L怠 放逸故 掉擧雖徧一切染心 而貪
003_0576_c_06L位增 但說貪分 如眠與悔 雖徧三性
003_0576_c_07L心 而癡位增 但說爲癡分 雖餘處說
003_0576_c_08L有隨煩惱或六或十偏諸染心 而彼俱
003_0576_c_09L依別義說徧 非彼實徧一切染心 謂依
003_0576_c_10L二十隨煩惱中 解通麤細 無記不善
003_0576_c_11L通障定慧 相顯說六 依二十二隨煩惱
003_0576_c_12L中 解通麤細二性說十 故此彼說非互
003_0576_c_13L相違 然此意俱 心所十五 謂前九法
003_0576_c_14L五隨煩惱 幷別境慧 我見雖是別境慧
003_0576_c_15L攝 而五十一心所法中 義有差別 故
003_0576_c_16L開爲二 何緣此意無餘心所 謂忿等十
003_0576_c_17L行相麤動 此識審細 故非彼俱 無慚
003_0576_c_18L無愧 唯是不善 此無記故 非彼相應
003_0576_c_19L散亂令心馳流外境 此恒內執 一類境
003_0576_c_20L生 不外馳流 故彼非有 不正知者 謂
003_0576_c_21L起外門身語意行 違越軌則 此唯內執
003_0576_c_22L故彼非俱 無餘心所 義如前說

003_0576_c_23L
述曰 第二釋中更有四師 此初也
003_0576_c_24L「宗」一作「字」

003_0577_a_01L言依二十隨煩惱中等者 基云 二十
003_0577_a_02L者 簡邪欲勝解 及不定四 瑜伽或
003_0577_a_03L說彼爲隨煩惱故 隨煩惱者 簡根本
003_0577_a_04L十 對法第七 亦名隨煩惱故 解通
003_0577_a_05L麤細 簡忿等十彼唯麤故 無記不善
003_0577_a_06L簡無慚愧 雖通麤細 唯不善故 通
003_0577_a_07L障定慧相瞋者 簡沉掉二 難實通障
003_0577_a_08L順翻二門 別障顯故 散亂惡慧 豈
003_0577_a_09L不別障 雖爾 不如沉掉高下 二十
003_0577_a_10L二隨煩惱者 瑜伽增邪欲勝解故 簡
003_0577_a_11L義准前

003_0577_a_12L
有義應說六隨煩惱 徧與一切染心相
003_0577_a_13L應 瑜伽論說 不信 懈怠 放逸 忘念
003_0577_a_14L散亂 惡慧一切染心皆相應故 忘念散
003_0577_a_15L亂惡慧若無 心必不能起諸煩惱 要緣
003_0577_a_16L曾受境界種類 發起忘念及邪簡擇 方
003_0577_a_17L起貪等諸煩惱故 煩惱起時 心必流蕩
003_0577_a_18L皆由於境 起散亂故 惛沈掉擧行相互
003_0577_a_19L違 非諸染心皆能徧起 論說五法徧染
003_0577_a_20L心者 解通麤細 違唯善法 純隨煩惱
003_0577_a_21L通二性故 說十徧言 義如前說 然此
003_0577_a_22L意俱心所十九 謂前九法 六隨煩惱
003_0577_a_23L幷念定慧 及加惛沈 此別說念 準前
003_0577_a_24L慧釋 幷有定者 專注一類 所執我境

003_0577_b_01L曾不捨故 加惛沈者 謂此識俱 無明
003_0577_b_02L尤重 心惛沈故 無掉擧者 此相違故
003_0577_b_03L無餘心所 如上應知

003_0577_b_04L
述曰 第二釋也 言要緣曾受等者
003_0577_b_05L且如六識 雖未曾受 而曾受類 設
003_0577_b_06L緣滅道 曾問1)名類染淨等流率爾之
003_0577_b_07L類 末那亦爾 無始所緣賴那種類
003_0577_b_08L故有忘念基測同述
彼師意爾
違唯善法者 惛沈
003_0577_b_09L翻輕安 掉擧翻捨 不信翻信 懈怠
003_0577_b_10L翻精進 放逸翻不放逸 旣翻唯善
003_0577_b_11L偏說遍染 純隨煩惱者 簡根本惑
003_0577_b_12L貪等雖翻無貪等善 而非純隨 不說
003_0577_b_13L遍故 准前慧釋者 此師 妄念體唯
003_0577_b_14L念數 見不正知亦唯慧故 餘文易解

003_0577_b_15L
有義復說十隨煩惱 徧與一切染心相
003_0577_b_16L應 瑜伽論說 放逸 掉擧 惛沈 不信
003_0577_b_17L懈怠 邪欲 邪勝解 邪念 散亂 不正
003_0577_b_18L知 此十 一切染汙心起 通一切處 三
003_0577_b_19L界繫故 若無邪欲邪勝解時 心必不能
003_0577_b_20L起諸煩惱 於所受境 要樂合離 印持
003_0577_b_21L事相 方起貪等諸煩惱故 諸疑理者
003_0577_b_22L於色等事 必無猶豫 故疑相應 亦有
003_0577_b_23L勝解 於所緣事 亦猶豫者非煩惱疑
003_0577_b_24L如疑人杌 餘處不說此二徧者 緣非愛

003_0577_c_01L事 疑相應心 邪欲勝解 非麤顯故 餘
003_0577_c_02L互有無 義如前說 此意心所有二十四
003_0577_c_03L謂前九法 十隨煩惱 加別境五 準前
003_0577_c_04L理釋 無餘心所 如上應知

003_0577_c_05L
述曰 第三釋也 要樂合離者有處中
003_0577_c_06L欲 略故不說 不合 不離 於色等事
003_0577_c_07L必無猶豫者 基云 卽一心緣事理二
003_0577_c_08L境 於理可疑 於事必卽 謂此若事
003_0577_c_09L生其印可 苦理有無方生疑故 問疑
003_0577_c_10L卽相違許俱起 見與疑應並生 答
003_0577_c_11L疑時解劣 得俱生 見疑俱增 不並
003_0577_c_12L此准虛語 疑時許解劣 何不見不增 又疑緣
理勝解緣事 即七相應同一所緣故 護法宗
003_0577_c_13L疑解
不具
有伏難云 若於理疑必於事印
003_0577_c_14L有於事疑而無所印卽勝解不徧染耶
003_0577_c_15L故彼解云 非煩惱疑 基測同云 如
003_0577_c_16L疑人杌 無覆無記異熟生慧

003_0577_c_17L
有義前說皆未盡理 且疑他世爲有爲
003_0577_c_18L無 於彼有何欲勝解相 煩惱起位 若
003_0577_c_19L無惛沈 應不定有無堪任性 掉擧若無
003_0577_c_20L應無囂動 便如善等 非染汙位 若染
003_0577_c_21L心中無散亂者 應非流蕩 非染汙心
003_0577_c_22L若無失念不正知者 如何能起煩惱現
003_0577_c_23L前 故染汙心 決定皆與八隨煩惱相應
003_0577_c_24L「名」上一有「若類」

003_0578_a_01L而生 謂惛沈 掉擧 不信 懈怠 放逸
003_0578_a_02L忘念 散亂 不正知 忘念不正知 念慧
003_0578_a_03L爲性者 不徧染心 非諸染心 皆緣曾
003_0578_a_04L受 有簡擇故 若以無明爲自性者 徧
003_0578_a_05L染心起 由前說故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
003_0578_a_06L謂前九法 八隨煩惱 幷別境慧 無餘
003_0578_a_07L心所 及論三文 準前應釋 若作是說
003_0578_a_08L不違理敎

003_0578_a_09L
述曰 第四護法正義 如五十八 疑
003_0578_a_10L由五相 謂於他世作用因果諦諸寶
003_0578_a_11L中 心懷猶豫 卽於事疑亦此煩惱
003_0578_a_12L如何必有欲勝解耶難於事疑而唯
迷理如本母釋
若無
003_0578_a_13L沉掉如善無記非染位者 破第二師
003_0578_a_14L唯六徧義 必無堪任有擾動性名煩
003_0578_a_15L惱故 破若無散亂失念不正知者 破
003_0578_a_16L初師云 唯立徧義 必失正念 不正
003_0578_a_17L是非 方起染故 非諸染心皆緣曾有
003_0578_a_18L簡擇者 基云 破第二師 執准彼數
003_0578_a_19L而徧染故 言非皆也 且如邪見撥無
003_0578_a_20L滅諦 非曾愛故 彼言先聞名故曾受
003_0578_a_21L然非撥名 撥未曾體 問如起邪慧
003_0578_a_22L亦有愚癡 卽便有二不正知耶 基測
003_0578_a_23L二說 一云 有愚劣時不說癡劣 名
003_0578_a_24L義順故 無慧分時說有癡分 徧染心

003_0578_b_01L故 一云 總相癡慧上立一六正知
003_0578_b_02L如不放逸依四法立 不別別說 二相
003_0578_b_03L應故 餘忘念等 准此應知後解爲勝
若有慧時
003_0578_b_04L不說癡分 便違此文 無
明爲性徧染心故1)之也

003_0578_b_05L
成唯識論古迹從第二中
至第四訖

003_0578_b_06L「之」疑剩

003_0578_c_01L
1)菩薩藏阿毗達摩古迹記卷第四
    1. 1)「記」補入{編}。
    2. 2)「卷中本」補入{編}。
    3. 3)「且…不簡也」重出。
    4. 1)「識」下一有「敎」。
    5. 2)「能」下一有「緣」。
    6. 3)「唯」疑「喩」。
    7. 4)「虛」下疑脫「空」。
    8. 1)「故」疑「過」。
    9. 1)「所言」揷入。
    10. 1)「于」原本不明。
    11. 2)「昨」更勘。
    12. 1)「差」下疑脫「別」。
    13. 1)「雖」一作「難」。
    14. 1)「知」論作「智」。
    15. 2)「許」一作「評」。
    16. 3)「爾」上疑脫「若」。
    17. 1)「愛」一作「受」。
    18. 2)「合」論無。
    19. 3)「取」上疑脫「等」。
    20. 1)「許」疑「計」。
    21. 2)「廻」一作「逈」。
    22. 1)「說役」一作「假說」。
    23. 2)「似」上一有「相」。
    24. 3)「但」疑「俱」。
    25. 1)「加」一作「如」。
    26. 1)「達」一作「違」。
    27. 1)「故」下疑脫「破故」。
    28. 2)「法」一無。
    29. 3)「許」疑「計」。
    30. 1)「供」下一有「獲」。
    31. 2)「此」一作「比」。
    32. 1)「來」疑「未」。
    33. 1)「外」上一有「境」。
    34. 2)「識」上一有「諸」。
    35. 1)「雖」一作「難」。
    36. 2)「質」一作「資」。
    37. 3)「那」一作「賴耶」。
    38. 1)揷入尾題(此尾題恐不要{編})。
    39. 2)揷入首題。
    40. 1)「二」一作「十」。
    41. 1)「心」下一有「望心」。
    42. 1)「想」一作「相」。
    43. 2)「不」一作「害」。
    44. 3)「波以」疑「婆沙」。
    45. 1)「誰」疑「難」。
    46. 1)「釋」一作「識」。
    47. 1)「因」一作「用」。
    48. 1)「衆」一無。
    49. 2)「論」作「他」。
    50. 1)「有」揷入。
    51. 1)「六」上一有「塵」。
    52. 1)「顯」一無。
    53. 1)「宗」一作「字」。
    54. 1)「名」上一有「若類」。
    55. 1)「之」疑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