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석가여래행적송촬요(釋迦如來行迹頌撮要) / 釋迦如來行迹頌撮要

ABC_BJ_H0146_T_001

007_0759_a_01L[釋迦如來行迹頌撮要]

007_0759_a_03L1)釋迦如來行迹頌2)撮要

007_0759_a_04L
007_0759_a_05L
娑婆世界內 三千大千國 每於一一國

007_0759_a_06L各有一須彌 旁有七山遶 皆是七寶成

007_0759_a_07L中各香水海 衆花滿其中 次有醎水海

007_0759_a_08L娑竭龍爲主 中有四大洲 四輪王所治

007_0759_a_09L外有鐵山遶 下列諸地獄 日月與星宿

007_0759_a_10L廻轉迷盧半 四王處山腹 忉利居其頂

007_0759_a_11L夜摩兜率陁 化樂及他化 此四天住空

007_0759_a_12L壽福轉倍前 如是六箇天 俱名爲欲界

007_0759_a_13L四禪十八天 已離欲麄散 猶未出色籠

007_0759_a_14L故名爲色界 上有四空處 定樂勝四禪

007_0759_a_15L離色祇四陰 故名無色界 捴名爲三界

007_0759_a_16L別則二十五 是爲一國量 一釋迦所化

007_0759_a_17L如是數至千 名一小千界 小千至一千

007_0759_a_18L名一中千界 中千至一千 名曰大千界

007_0759_a_19L如是三千國 各有鐵圍遶 此諸國土等

007_0759_a_20L基布地輪上 下有金水風 三輪次第擎

007_0759_a_21L世界將成時 梵王最初建 輔衆欲四空

007_0759_a_22L情器次第成 下界風輪起 量等大千界

007_0759_a_23L仰布及傍布 猶如槃椽形 光音天布雲

007_0759_a_24L遍覆風輪上 霔大車軸雨 水深難可底

007_0759_a_25L風擊上成金 餘下爲水輪 空中復降雨

007_0759_b_01L水滿金輪上 風吹成大地 須彌及衆山

007_0759_b_02L四洲與河海 依舊皆成建 二禪福盡者

007_0759_b_03L下生勝金洲 身巨壽無量 飛行光遠照

007_0759_b_04L所食地味餅 林藤與粳米 此諸勝味等

007_0759_b_05L貪食輙隨沒 次有香稻生 人亦爭取食

007_0759_b_06L光滅又通亡 分生男女根 以其宿習故

007_0759_b_07L相交行不淨 從此子孫繁 人民因富盛

007_0759_b_08L漸邪行不善 死充三惡道 畏惡脩衆善

007_0759_b_09L生三洲六天 五趣情與器 於是偹作焉

007_0759_b_10L住二十增減 次起壞劫事 始從無間獄

007_0759_b_11L乃至他化天 有情次第捨 器界旣俱空

007_0759_b_12L爾時七日現 海枯山石融 大地並炎輝

007_0759_b_13L大千盡煨燼 火焰聳初禪 三天次第昇

007_0759_b_14L咸赴二禪中 下空如黑穴 成住壞空劫

007_0759_b_15L大略已如是 於此四劫中 八十度增減

007_0759_b_16L是爲一火劫 七火方一水 七水更七火

007_0759_b_17L然後一風災 火灾從地起 壞至於初禪

007_0759_b_18L水從二禪起 壞器若消鹽 風自三禪起

007_0759_b_19L壞若乾支節 四禪無外灾 與殿俱生滅

007_0759_b_20L火劫成壞數 水次風大踈 壞已復還成

007_0759_b_21L循環無了期 風災至百轉 名一僧祗劫

007_0759_b_22L如是無量劫 佛出甚希有 若佛出於世

007_0759_b_23L必降閻浮洲 萬億閻浮中 各有一佛出

007_0759_b_24L成道轉法輪 入滅皆同時 如是千百億

007_0759_c_01L盧舍那本身 譬如淨滿月 普現一切水

007_0759_c_02L影像雖無量 本月不曾二 於此閻淨提

007_0759_c_03L有國名迦維 王名是淨飰 夫人號摩耶

007_0759_c_04L周昭癸丑年 七月十五夜 夫人感瑞夢

007_0759_c_05L人乘象入懷 旣而方有娠 自後受天供

007_0759_c_06L明年甲寅歲 四月初八日 從右脇誕生

007_0759_c_07L端正好男子 生時靈瑞事 不可具言說

007_0759_c_08L天雨花散地 龍噴水浴身 生已蓮承足

007_0759_c_09L四方各七步 兩手指天地 即作師子吼

007_0759_c_10L天上及天下 唯我爲獨尊 父母共異之

007_0759_c_11L命名爲悉達 召諸相者占 占已皆奏曰

007_0759_c_12L年登十九歲 必作轉輪王 若便出家者

007_0759_c_13L當證一切智

007_0759_c_14L
爲作諸樂事 竟不革初心 但自思出家

007_0759_c_15L欲離其四患 殷勸白其父 願聽我出家

007_0759_c_16L王聞流淚言 應當息此懷 此患古難免

007_0759_c_17L汝獨何預憂 若能有後嗣 吾當從汝願

007_0759_c_18L太子順父語 指其妃腹言 却後第六年

007_0759_c_19L必當生男子 父不信斯言 心知不敢留

007_0759_c_20L{底}嘉靖八年全羅道光陽地白雲山萬壽菴成刊
007_0759_c_21L置板於成佛寺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卷末附「通
007_0759_c_22L錄撮要四卷」又同一本在日本天理大學圖書
007_0759_c_23L舘)卷頭有「李叔琪序文ㆍ無寄序文」二篇 旣
007_0759_c_24L載於本書第六册(高麗時代篇三 四八四∼四八
007_0759_c_25L五頁)故編者除之
「撮要」二字 編者補入

007_0760_a_01L常令四兵衛 妃亦不暫離 壬申二月八

007_0760_a_02L半夜人定時 大子命車匿 被揵陟將來

007_0760_a_03L四天奉馬足 釋梵執幡盖 衛持出北門

007_0760_a_04L諸天忽不現 行至三由旬 憩息閑林中

007_0760_a_05L冠瓔付車匿 廻上父王處 以釼刓鬚髮

007_0760_a_06L即發如是願 所有諸衆生 如我除煩惱

007_0760_a_07L至於獵師處 寶衣易布衣 遍詣衆仙所

007_0760_a_08L歷問脩道法 皆非解脫道 調彼而捨去

007_0760_a_09L竟到泥蓮側 獨坐靜其慮 王聞益憂惱

007_0760_a_10L擇遣五人侍 一日食一麻 七日食一麥

007_0760_a_11L三人不耐苦 弃捨便他去 二人侍左右

007_0760_a_12L六年無改心 太子作是念 我今行苦行

007_0760_a_13L形叟如枯木 命絲幾欲絕 自餓非眞道

007_0760_a_14L無益於己他 我當受飮食 然後方成佛

007_0760_a_15L近有牧牛女 乃爲施乳糜 菩薩旣受之

007_0760_a_16L二人驚又去 癸未二月八 獨詣菩提樹

007_0760_a_17L降魔成正覺 具無量功德

007_0760_a_18L
菩薩降魔已竟 結解漏盡 生死已斷
007_0760_a_19L明星出時 霍然大悟 成等正覺 具
007_0760_a_20L八十法十種神力四無所畏 于時大
007_0760_a_21L地 十八相動 天作伎樂 散花燒香
007_0760_a_22L天龍八部所設供養 充塞虛空 此乃
007_0760_a_23L周穆王即位第三年癸未二月八日夜
007_0760_a_24L太子時年年登三十矣

007_0760_b_01L
爾時作是念 我所得妙法 當廣應開演
007_0760_b_02L利樂於一切

007_0760_b_03L
思惟是已 即趣奈苑 十二年中說四
007_0760_b_04L阿含經 八年說方等諸經 二十一年
007_0760_b_05L說諸部般若 八年說法華湼槃二經
007_0760_b_06L度盡有緣之衆 能事已畢 年到七十
007_0760_b_07L九 入般湼槃也 大綱如是 今引天
007_0760_b_08L台四敎儀 略示其要 大師以五時八
007_0760_b_09L敎 判釋東流一代聖敎 罄無不盡
007_0760_b_10L言五時者 一花嚴時 二鹿苑時 三
007_0760_b_11L方等時 四般若時 五法華湼槃時
007_0760_b_12L是名五時 言八敎者 頓漸秘密不㝎
007_0760_b_13L此四名化儀 如世藥方 藏通別圓
007_0760_b_14L此四名化法 如辦藥味 是爲八敎云
007_0760_b_15L

007_0760_b_16L
初在寂滅塲 十方賢聖會 文殊普賢等

007_0760_b_17L法身諸大士 及與衆龍天 拱之爲影響

007_0760_b_18L佛現舍那身 頓說華嚴經 是法不思議

007_0760_b_19L法界以爲體 一塵含十方 刹那攝三際

007_0760_b_20L一多即無二 三法無差別 淸淨妙法身

007_0760_b_21L湛然應一切 初發道心時 即便成正覺

007_0760_b_22L又令諸大士 各談五位法 亦有善財童

007_0760_b_23L歷叅諸善友 各隨其所問 答示種種法

007_0760_b_24L如是圓滿敎 大山機所擔 小雖在其座

007_0760_c_01L猶如聾瘂等 譬如喪家子 一日到其舍

007_0760_c_02L見父勢尊嚴 畏懼便他走 佛即作是念

007_0760_c_03L若但讃佛乘 衆生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007_0760_c_04L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湼槃 尋念過去佛

007_0760_c_05L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007_0760_c_06L是時十方佛 皆現讃善哉 如諸佛所行

007_0760_c_07L且設方便事 脫舍那珍服 著丈六垢衣

007_0760_c_08L不動寂滅塲 而遊鹿野苑 先爲前五人

007_0760_c_09L轉四諦法輪 聞已即成果 世有三寶名

007_0760_c_10L從玆十二年 說四阿含經 諸有三乘人

007_0760_c_11L依脩皆證道 是名半字敎 黃葉止啼耳

007_0760_c_12L如父設方便 引子令除糞 止得一日價

007_0760_c_13L便自以爲足 華嚴與阿含 一時無前後

007_0760_c_14L小見丈六佛 但說阿含經 大覩舍那佛

007_0760_c_15L恒說華嚴經 一佛一音說 機見乃不同

007_0760_c_16L譬如但一水 四見各殊異 又如五天王

007_0760_c_17L見一珠各色 佛憫鈍根人 貪著小三藏

007_0760_c_18L謂是究竟法 不生樂大心 欲令入大乘

007_0760_c_19L八載說方等 彈偏以褒圓 斥小而歎大

007_0760_c_20L毁訾二乘人 如焦芽敗種 是斷佛種者

007_0760_c_21L諸佛所難化 二乘聞此語 泣動大千界

007_0760_c_22L廻心耻小法 而生慕大志 如子不畏父

007_0760_c_23L雖出入其門 猶謂客賤人 止宿草菴中

007_0760_c_24L次經廾二年 說諸部般若 諸法皆淸淨

007_0761_a_01L色空無罣礙 佛說法度生 而無間說者

007_0761_a_02L菩薩行六度 亦無能所相 求佛以色聲

007_0761_a_03L是人甚邪倒 觀法離人我 乃名眞佛子

007_0761_a_04L佛說如是義 加空生身子 轉敎諸菩薩

007_0761_a_05L令知法寶藏 菩薩聞是法 日夜勤精進

007_0761_a_06L得受諸佛記 當成無上道 而彼二人等

007_0761_a_07L雖能爲他說 以爲非己分 永無希取想

007_0761_a_08L如子受父勑 領知諸寶藏 猶未捨劣心

007_0761_a_09L無懷取一喰 佛知機已熟 如癕將欲潰

007_0761_a_10L久默之本懷 正當可暢時 次至靈鷲山

007_0761_a_11L三周說法華 開權顯眞實 會三歸一乘

007_0761_a_12L諸法本寂滅 世間相常住 龍女頓成佛

007_0761_a_13L聲聞受佛記 人天及鬼畜 乃至蜎 ((虫+非))

007_0761_a_14L一切有心者 無一不成佛 當知佛知見

007_0761_a_15L薀在衆生心 盡令開悟入 一大事圓成

007_0761_a_16L父知子心大 命聚王與族 家珎悉以付

007_0761_a_17L相對共歡娛 說迹事已周 欲顯本地壽

007_0761_a_18L召致本眷屬 說所未曾說 佛從成佛來

007_0761_a_19L無量僧祇劫 刹塵刹塵數 其劫過於是

007_0761_a_20L一生補處尊 尙不窮其限 況餘諸薩埵

007_0761_a_21L焉能知少分 雖云入湼槃 是亦非眞滅

007_0761_a_22L如醫去他國 爲治狂子故 佛說壽命時

007_0761_a_23L得益者無數 八界微塵衆 皆發菩提心

007_0761_a_24L復有諸菩薩 增道捐生多 或證三賢位

007_0761_b_01L或登十聖地 或入金剛心 鄰于大覺地

007_0761_b_02L獲斯勝利者 大千刹塵數 如是圓妙法

007_0761_b_03L多年默不說 今朝乃開演 如王解髻珠

007_0761_b_04L是名圓中圓 亦爲王中王 醍醐之上味

007_0761_b_05L衆病之良藥 一念隨喜者 其福不可限

007_0761_b_06L佛說是經時 人間歲八周 化緣旣云畢

007_0761_b_07L湼槃時已至 末後壬申歲 二月十五日

007_0761_b_08L即趣拘尸城 娑羅雙樹間 叮嚀誨衆云

007_0761_b_09L我今當入滅 諸有所疑者 應當來問耳

007_0761_b_10L承勑竸諮問 一一隨決答 一切天人衆

007_0761_b_11L爭陳最後供 餘皆默不許 唯受純陁供

007_0761_b_12L又慮末代衆 於法起斷見 夭傷其慧命

007_0761_b_13L亦亡失法身 更說三種權 以扶一圓實

007_0761_b_14L一切有佛性 一切法常住 屠兒廣額者

007_0761_b_15L立地頓成佛 五逆阿闍王 罪滅而妙證

007_0761_b_16L是知湼槃法 罪福本平等 若欲疾成佛

007_0761_b_17L應須學此法 佛說是經已 一朞能事畢

007_0761_b_18L法付妙吉等 背東右脇臥 安詳入湼槃

007_0761_b_19L如薪盡火滅 住世七十九 設會三百餘

007_0761_b_20L應身雖示滅 眞身本常住 如月墮淸晝

007_0761_b_21L孤光留古躔 爾時大地震 諸天雨香花

007_0761_b_22L一切四部衆 失心皆躃地

007_0761_b_23L
周書異記曰 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
007_0761_b_24L月十五日 暴風忽起 撥屋折木 山

007_0761_c_01L川覆震 天降雲黑 西方有白虹 十
007_0761_c_02L二道南北通過 至夜不滅 王問大史
007_0761_c_03L扈多曰 是何徵耶 對曰西方有大聖
007_0761_c_04L人 滅衰相現耳

007_0761_c_05L
摩耶下天來 唯見金棺泣 佛自棺中起

007_0761_c_06L說偈以慰之 拘尸城中人 移棺欲入城

007_0761_c_07L力士十六人 ((扌+舁)) 而無少動 棺自擧昇空

007_0761_c_08L出入城四門 遶城七帀下 大衆交悲喜

007_0761_c_09L迦葉在他國 晩知急急來 欲見懇三請

007_0761_c_10L乍現雙趺示 將欲闍維時 三加火輒滅

007_0761_c_11L如來三昧火 從胷出自焚 所有設利羅

007_0761_c_12L舍利
身骨
其數不可計 天龍及人王

007_0761_c_13L爭分各起塔 後有阿育王 分布成金塔

007_0761_c_14L數八萬四千 遍安一天下 尊者大飮光

007_0761_c_15L受佛僧伽梨 今入雞足山 以待彌勒尊

007_0761_c_16L侍者慶喜尊 受佛法寶藏 與一千羅漢

007_0761_c_17L結集流於世 繼有三七聖 及餘諸應眞

007_0761_c_18L造論釋其義 轉次廣宣揚

007_0761_c_19L
如欲委詳歷代諸聖本末 及正脉傍
007_0761_c_20L傳諸師宗派者 請尋傳燈錄下文撮出
007_0761_c_21L略錄四卷

007_0761_c_22L
此法行彼土 一千餘許載 東流至震旦

007_0761_c_23L後漢明帝時 賫來者是誰 摩藤笁法蘭

007_0761_c_24L君臣及士庶 皆信受奉行 因建白馬寺

007_0762_a_01L安舍利經像 此土諸塔寺 由玆始興起

007_0762_a_02L
破邪論云 後漢明帝永平三年庚申
007_0762_a_03L上夢金人巨身丈六 項有日光 飛行
007_0762_a_04L殿前 忻而悅之 詰朝遍問群臣 此何
007_0762_a_05L神耶 通事舍人傳毅曰 臣聞天竺有
007_0762_a_06L得道者 號曰佛也 殆將其神乎 國
007_0762_a_07L子愽士王遵曰 周書異記云 昭王時
007_0762_a_08L有聖人出在西方 大史蘇由曰 一千
007_0762_a_09L年後 聲敎當被於此 陛下所夢 必
007_0762_a_10L當是耶 帝信爲然 即遣中郞蔡諳愽
007_0762_a_11L士王遵等十八人 同徃西域 求迎佛
007_0762_a_12L法 徃月支國 遇迦葉摩藤竺法蘭二
007_0762_a_13L梵僧 帶白㲲畫釋迦像及舍利并四
007_0762_a_14L十二章經 白馬䭾之 邈至洛1)㑥 乃
007_0762_a_15L永平十年也 帝大悅 翻四十二章經
007_0762_a_16L遂立精舍 號曰白馬寺 以安邈之
007_0762_a_17L此土有三寶名 自此爲始也

007_0762_a_18L
是時於此方 道法廣興布 五岳諸道士

007_0762_a_19L六百九十人 僉議上䟽云 莫信胡神說

007_0762_a_20L聖上若信此 華俗盡歸邪 彼我法眞僞

007_0762_a_21L願須火試之 帝即領其言 命集白馬寺

007_0762_a_22L爾時道士衆 各賫道經來 分置於兩壇

007_0762_a_23L威儀甚嚴潔 舍利與經像 別安於道西

007_0762_a_24L道衆爇名香 遶壇而泣曰 我道之興替

007_0762_b_01L但在於今日 向天陳願志 便縱火焚之

007_0762_b_02L逍經盡爲灰 梵經完不燒 舍利直上空

007_0762_b_03L放五色光明 暎蔽白日光 旋環如盖覆

007_0762_b_04L摩藤涌在空 廣現諸神變 出大梵音聲

007_0762_b_05L歎佛功德海 又說出家德 諸善中第一

007_0762_b_06L帝聞大忻悅 群疑亦皆息 爾時諸大臣

007_0762_b_07L尊卑士女等 一千三百人 一時俱出家

007_0762_b_08L彼諸道士衆 亦順伏出家 自漢至於唐

007_0762_b_09L具牒多出來 譯之成部裘 六千有餘軸

007_0762_b_10L
西晉時譯經二百六十部 造寺一百
007_0762_b_11L八十所 僧尼三千七百人 東晉時譯
007_0762_b_12L經二百六十部 造寺一千七百六十
007_0762_b_13L八所 僧尼二萬四千人 宋時譯經一
007_0762_b_14L百一十部 造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 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時譯經七十二
007_0762_b_15L部 造寺二千一十所 僧尼三萬二千
007_0762_b_16L五百人 梁時譯經二百三十部 造寺
007_0762_b_17L二千八百四十六所 僧尼八萬二千
007_0762_b_18L七百餘人 後梁時造寺一百八十所
007_0762_b_19L僧尼三千八百人 陳時譯經一十部
007_0762_b_20L造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 僧尼三萬
007_0762_b_21L二千人 元魏時譯經四十九部 造寺
007_0762_b_22L三萬八百五十所 僧尼二百萬人 高
007_0762_b_23L齊時譯經一十四部 造寺四十三所

007_0762_c_01L僧尼闕數 周時譯經十六部 造寺九
007_0762_c_02L百三十一所 隋時譯經八十二部 造
007_0762_c_03L寺三千九百八十五所 僧尼二十三
007_0762_c_04L萬六千二百人 自漢永平至晉永嘉
007_0762_c_05L止有四十二寺 及後魏都洛 造寺一
007_0762_c_06L千餘所 後趙都鄴 造寺八百餘區
007_0762_c_07L此等千六國 不無譯經建寺僧尼之
007_0762_c_08L數 而僣僞故不錄云云 摩藤法蘭等
007_0762_c_09L諸德 各將西竺龍藏之餘來 翻東震
007_0762_c_10L歷代弘傳 纔四千四百餘卷 并雜錄

007_0762_c_11L傳記 都計六百三十九凾 噫 斯乃

007_0762_c_12L佛日餘輝 覺海一渧也 如認䜟塵爲
007_0762_c_13L大地 指一草作須彌矣云云

007_0762_c_14L
歷代諸帝王 及與臣僚衆 同心大弘闡
007_0762_c_15L國泰亦身安 其有毁謗者 現世便招殃
007_0762_c_16L後苦亦應大 悔之何所及

007_0762_c_17L
噫 如上所列歷代諸國王公大臣譯
007_0762_c_18L經造寺 光揚聖化 普利群生 爲若
007_0762_c_19L此也 若非受佛敎勑弘法大士 惡能
007_0762_c_20L如是哉 其有毁而致殃者 哀哉 爭
007_0762_c_21L不止其小惑而嬰大苦於長劫 如是
007_0762_c_22L等類 多載傳記 不暇具錄 今當略
007_0762_c_23L引一二示之

007_0762_c_24L「偒」疑「陽」{編}

007_0763_a_01L
魏武初敬重佛敎 每引高僧 與共談
007_0763_a_02L論 廣設佛像 種種供養 有司徒崔
007_0763_a_03L浩 不信佛敎 每與帝言 數加誹謗
007_0763_a_04L帝以其辯愽故 頗信之 向佛稍簿 帝
007_0763_a_05L後西征至長安 入寺中觀焉 沙門聚
007_0763_a_06L會飮酒 入其空 見有財產弓裘及牧
007_0763_a_07L守富人所寄藏物 帝乃憎之 便下詔
007_0763_a_08L誅長安沙門 焚破佛像 勑四方 一
007_0763_a_09L依長安行事 如有容隱沙門 皆門誅
007_0763_a_10L之 又下詔曰 昔漢後荒信惑邪 僞
007_0763_a_11L以亂天常 由是政敎不行 禮義大壞
007_0763_a_12L鬼道熾盛 視王者之法蔑如也 自此
007_0763_a_13L已來 繼代禍亂 天罰極行 民死略
007_0763_a_14L盡 五服之內 鞠爲丘墟 千里肅條
007_0763_a_15L不見人迹 皆由於此 朕承天緖 屬
007_0763_a_16L當窮運之弊 欲除僞定眞 復羲農之
007_0763_a_17L政 蕩滌胡神 滅其蹤迹 自今已後
007_0763_a_18L若有事胡神者 及造其形像泥人銅
007_0763_a_19L人者門誅 皆由漢代劉元眞呂伯强
007_0763_a_20L之徒 接乞胡之誕言 用莊老之虛假
007_0763_a_21L附而益之 皆非眞實 至使王法廢而
007_0763_a_22L不行 世有非常之人 能行非常之事
007_0763_a_23L非朕孰能去 此歷代之僞物 諸有佛
007_0763_a_24L像及胡經者 皆擊破焚爇 沙門無長

007_0763_b_01L幼 悉坑之 是歲眞君七年三月也
007_0763_b_02L至十三年二月 發癩而殂

007_0763_b_03L
周武欲毁佛敎 有沙門 名靜藹者
007_0763_b_04L年德榮盛 道俗所歸 聞之曰 旣爲
007_0763_b_05L佛之弟子 豈可見此湮沒 坐此形骸
007_0763_b_06L晏然自靜 即上表抗之 帝雖納其言
007_0763_b_07L情決已定故 不用聽 藹遂入南山 石
007_0763_b_08L上書偈云 願捨此身已 速令身自在
007_0763_b_09L隨有利益處 護法救衆生云云 自割
007_0763_b_10L身肉 布於石上 引腸掛樹 捧心而卒
007_0763_b_11L又冝州沙門道積者 次出諫之 不用
007_0763_b_12L其言 遂與同志七人 於彌勒像前 不
007_0763_b_13L食禮懺終七日 一時同逝 載承光二
007_0763_b_14L年春分 帝集沙門詔曰 朕受天命 寧
007_0763_b_15L一區宇 世弘三敎 令並廢之 然其儒
007_0763_b_16L敎 文弘政術 禮義忠孝 於世有冝
007_0763_b_17L故須存立 且眞佛無相 遙敬表心 而
007_0763_b_18L佛經廣歎 崇建圖塔 壯麗修造 致福
007_0763_b_19L極多 此實無情 何能恩惠 愚人嚮
007_0763_b_20L信 傾竭珍財 徒有引費 故須除蕩
007_0763_b_21L凡是經像 皆壞滅之 父母恩重 沙
007_0763_b_22L門不敬 悖逆之甚 並退還家 用崇
007_0763_b_23L孝治 朕意如此 諸德如何 于時沙
007_0763_b_24L門上統等五百餘人 並相顧無色 俛

007_0763_c_01L首流淚而已 有惠遠法師 遂出對曰
007_0763_c_02L眞佛無相 誠如天旨 但耳目生虛
007_0763_c_03L賴經聞佛 藉像表眞 令若廢之 無
007_0763_c_04L以興敬 帝曰虛空眞佛 咸自知之
007_0763_c_05L未假經像 遠云漢明已前 經像未至
007_0763_c_06L此土含生 何故不知虛空眞佛 若不
007_0763_c_07L借經敎 自知有法者 三皇已前 未
007_0763_c_08L有文字 人應自知 五常等法 當時
007_0763_c_09L之人 何爲但識其母 不知其父 同
007_0763_c_10L於禽獸 帝無所答 遠又云 若以形
007_0763_c_11L像無情辜之無福者 國家七廟之像
007_0763_c_12L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乎 帝不答此
007_0763_c_13L難 乃云佛經外國之法 此土不須故
007_0763_c_14L廢之耳 七廟上代所立 朕亦不以爲
007_0763_c_15L是 將同廢之 遠云若以外國之法
007_0763_c_16L非此土所用者 仲尼所說 出自魯國
007_0763_c_17L秦晉之地 亦應不行 又以七廟爲非
007_0763_c_18L將欲廢之 則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007_0763_c_19L則昭穆失序 然則五經無用 前存儒
007_0763_c_20L敎 斯言安在 若尒三敎同廢 將何
007_0763_c_21L治國 帝曰魯與秦晉 封疆乃殊 莫
007_0763_c_22L非王者一化故 不類佛經之難 遠云
007_0763_c_23L若以秦晉 同遵一化 經敎通行者
007_0763_c_24L震旦之與天竺 國界雖異 莫不同在

007_0764_a_01L閻浮四海之內 輪王一化 何不同遵
007_0764_a_02L佛經而令獨廢 帝又無答 遠云退僧
007_0764_a_03L還家 崇孝養者 孔經亦云 立身行
007_0764_a_04L道 以顯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還家
007_0764_a_05L帝曰父母恩重 交資色養 弃親向踈
007_0764_a_06L未成至孝 遠曰若如來旨 陛下左右
007_0764_a_07L皆有二親 何不放之 乃使長役五年
007_0764_a_08L不見父母 帝曰朕亦依番上下 得歸
007_0764_a_09L侍養 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
007_0764_a_10L春秋歸家侍養故 目連乞食餉母 如
007_0764_a_11L來擔棺臨葬 此理大通 不可獨廢
007_0764_a_12L帝乃無答 遠因抗聲曰 陛下今恃自
007_0764_a_13L力 自在破滅三寶 是邪見人 阿鼻
007_0764_a_14L地獄 不揀貴賤 1)階下何得不怖 帝
007_0764_a_15L悖然作色 直視遠曰 但令百姓得樂
007_0764_a_16L朕亦不辭地獄詣苦 遠曰陛下以邪
007_0764_a_17L法化人 現種苦業 當共陛下同趣阿
007_0764_a_18L鼻 何樂之有 帝亦無答 但云僧等
007_0764_a_19L且還 於是毁諸寺廟 並賜王公 充
007_0764_a_20L爲第宅 退僧三百萬人 皆復軍民
007_0764_a_21L還歸編戶 融刮佛像 焚燒經敎 三
007_0764_a_22L寶福財簿錄入宮 帝未盈一月 癘氣
007_0764_a_23L內蒸 隱雲陽宮尋崩 唐冥報記云
007_0764_a_24L死天元皇帝即位 詔集天下 爲俗僧

007_0764_b_01L尼 勑令剪髮 留其2)須 前賜王公諸
007_0764_b_02L寺宇等 皆還取爲寺 賜諸沙門住持
007_0764_b_03L又出入宮三寶財物 命造形像 各安
007_0764_b_04L邀之 一皆如舊 由是大敎 復行于
007_0764_b_05L世 唐冥報記云 隋開皇八年 京兆
007_0764_b_06L杜祈死 三日而還云 我見閻王 王
007_0764_b_07L曰汝父作何官 答曰臣父在周朝爲
007_0764_b_08L司命上士 王曰若然錯追汝也 可速
007_0764_b_09L放還 又問汝識周帝不 曰我甚識之
007_0764_b_10L王曰可徃看之 有吏引至一處 門窓
007_0764_b_11L椽瓦 並用鐵作 於鐵窓中 見有一
007_0764_b_12L人極瘦 身作鐵色 著鐵枷鎻 祈見
007_0764_b_13L已泣曰 大家何苦如是 答曰我信衛
007_0764_b_14L元崇言 毁於佛敎 故受斯苦 禮曰
007_0764_b_15L大家何不注引衛元崇來 答曰我尋
007_0764_b_16L注之 然曹司搜求 乃遍三界而云不
007_0764_b_17L見 若其朝來 我暮得脫 仍云大隨
007_0764_b_18L天子 昔與我共食 倉庫玉帛亦我儲
007_0764_b_19L之 卿今若還 請以此事聞于天子
007_0764_b_20L可爲我作大功德救之 亦爲元崇作
007_0764_b_21L福 早來相救 如其不至 解脫無期
007_0764_b_22L祈還生具說 文帝聞之 出勑天下
007_0764_b_23L人出一錢 用追福焉

007_0764_b_24L
唐武宗 名炎 會唱五年 用趙歸眞

007_0764_c_01L劉元正等言 大毁佛敎 詔天下 廢
007_0764_c_02L寺院 其上州各留寺一所 上都下都
007_0764_c_03L每街留寺兩所 各留僧三十人 天下
007_0764_c_04L所廢寺院錮像 委監鐵使鑄錢 其莫
007_0764_c_05L鐵像等 鑄爲農器 金銀像等 燒付
007_0764_c_06L度支 衣冠士庶所有金銀等像 勑出
007_0764_c_07L後限一月日 如違 依禁錮法處分
007_0764_c_08L其天下所毁大寺 四千六百餘所 蘭
007_0764_c_09L若四萬 退僧尼爲民二十六萬五百
007_0764_c_10L餘人 至六年三月 帝遇一疾 喜怒
007_0764_c_11L失常 疾旣篤甚 旬日之間 口不能
007_0764_c_12L言 宰臣請見不許 中外莫知安不
007_0764_c_13L其月二十三日崩 時年三十三 宣宗
007_0764_c_14L即位 改無大中 詔所毁寺宇 如有
007_0764_c_15L宿德名僧 復能修剏住持 遂誅道士
007_0764_c_16L劉玄正等十二人 於是邪風忽息 佛
007_0764_c_17L日重光 群盲有賴 帝德彌高

007_0764_c_18L
後周世宗榮 現德元年乙卯 下詔天
007_0764_c_19L下寺院非勑額者皆毁之 計三萬三
007_0764_c_20L百三十六所 毁像鑄錢 廢僧四萬二
007_0764_c_21L千四百四十 尼八千七百五十六人
007_0764_c_22L帝不久 非常而崩

007_0764_c_23L
且彼魏武唐武及周世宗 滅大敎已
007_0764_c_24L「階」疑「陛」{編}「須」通「鬚」{編}

007_0765_a_01L尋得非常之疾 不待天年而殂 蹟顯
007_0765_a_02L傳記而無後世受罪之文 然例周武
007_0765_a_03L可知 又如經云 若人犯五罪者 於
007_0765_a_04L此命 ((歹+冬)) 如矛離手 墮阿鼻獄 受無
007_0765_a_05L量苦 千萬億劫 無有出期 何謂五
007_0765_a_06L一出佛身血 二毁謗正法 三破塔壞
007_0765_a_07L寺 四殺阿闍梨 五破和合僧 於此
007_0765_a_08L五中 但犯一者亦墮 信斯言也 彼諸
007_0765_a_09L暗主 以熾然惡心 壞破塔寺 融刮
007_0765_a_10L佛像 焚燒經典 坑諸沙門 退僧爲
007_0765_a_11L民 如是具造五逆 命 ((歹+冬)) 之後 不墮
007_0765_a_12L阿鼻受大苦惱 無有是處 嗚呼哀哉
007_0765_a_13L又有臣僚謗毁 現招殃者非一 天台
007_0765_a_14L止觀論補註引云 周相衛元崇 欲滅
007_0765_a_15L佛敎 天和二年 上表云 唐虞之世
007_0765_a_16L無佛圖而國安 齊梁有寺舍而祚滅
007_0765_a_17L但利民益國 即稱佛心 夫佛者 以大
007_0765_a_18L慈爲本 終不苦役黎民 虔恭泥木 請
007_0765_a_19L造平迎大寺 容著四海萬姓 不勸立
007_0765_a_20L曲 見伽藍偏安二乘五典 平迎寺者
007_0765_a_21L無間道俗 罔擇寃親 以城隍爲塔寺
007_0765_a_22L即周帝是如來 用郭邑作僧坊 私夫
007_0765_a_23L妻爲聖衆 推令德作三綱 遵耆年爲
007_0765_a_24L上座 選仁智充執事 求勇略作法師

007_0765_b_01L是則六合無怨紂之聲 八方有歌周
007_0765_b_02L之詠 飛沉安其巢穴 水陸任其長生
007_0765_b_03L都上一十五事 上表後 身生惡瘡遂
007_0765_b_04L亡 冥報記云 傳弈自武德初 貞觀
007_0765_b_05L十四年 常排毁佛僧 其年秋暴卒
007_0765_b_06L配入越州地獄中 司徒崔浩佐魏武
007_0765_b_07L毁滅大敎 竟具五刑而死 墮拔舌地
007_0765_b_08L獄 珠琳傳云 東晉大元十九年 道
007_0765_b_09L安法師 於襄陽西都 鑄成丈八無量
007_0765_b_10L壽佛像一軀 頗有靈感 周武滅法時
007_0765_b_11L襄州鎭將孫哲志不信法 先欲毁此
007_0765_b_12L金像 邑中士女哀呼盈路 哲見道俗
007_0765_b_13L歎惜 瞋怒彌盛 逼嘖侍從 速令摧
007_0765_b_14L碎 先令一百人 以繩繋1)顯 挽牽不
007_0765_b_15L動 謂不用心 杖監事者 更加一百
007_0765_b_16L人 牽之不動 又加三百人 不動如
007_0765_b_17L故 復加五百 牽引方倒 聲振地動
007_0765_b_18L人皆悚慄 哲獨喜踊 即令融毁 揚
007_0765_b_19L聲唱言快 事畢還歸 纔可百步 忽
007_0765_b_20L然落馬失音 直視四支不擧 至夜便
007_0765_b_21L卒 衆咸悅 吏部侍郞韓愈諫佛骨䟽
007_0765_b_22L云 佛如有靈能成禍福者 凡有殃咎
007_0765_b_23L冝加臣身 以此奏聞 上怒甚 將抵
007_0765_b_24L以死 給事中崔植 洎諸諫官皆上䟽

007_0765_c_01L論救 自亦悔責乞罪 乃賜寛容免死
007_0765_c_02L而遠逐潮州 如是等類 罔知其數

007_0765_c_03L
法住於世間 一萬二千年 正像各千歲

007_0765_c_04L末法一萬年 中分五牢固 各歷五百年

007_0765_c_05L機根漸變移 法亦隨減滅 第一解脫牢

007_0765_c_06L此時人根利 會正取道易 與佛世無異

007_0765_c_07L二名禪定牢 人根稍微劣 久久習禪那

007_0765_c_08L乃得三達智 三曰多聞牢 情識漸愚鈍

007_0765_c_09L雖得多聞法 慧擇未能明 四稱塔寺牢

007_0765_c_10L人爭起佛廟 處處設道塲 修證者萬一

007_0765_c_11L五爲鬪諍牢 但諍論詣法 未了深密義

007_0765_c_12L憍已愌他宗 最後五百年 亦有修證者

007_0765_c_13L自後至萬年 多修無一得 此時所生人

007_0765_c_14L福薄障濃厚 多行不善事 死當墮惡道

007_0765_c_15L雖是依敎人 其心貪利養 曾無一念信

007_0765_c_16L法豈染其神 譬如師子虫 乃自食其肉

007_0765_c_17L法中人亦尒 依之還自破 又有天魔王

007_0765_c_18L作佛弟子形 現怪而惑衆 毁佛讃魔法

007_0765_c_19L佛法逆其心 弃之如脫屣 魔法順於情

007_0765_c_20L從之如渴飮 佛滅七千年 人壽止三十

007_0765_c_21L從玆到十歲 三災次第起 飢劫諸糓滅

007_0765_c_22L何處得精味 人唯煎骨飮 飢羸多滅亡

007_0765_c_23L病劫非人盛 吐毒如猛焰 遇者即殞命

007_0765_c_24L「顯」疑「頭」{編}

007_0766_a_01L屍遍一天下 刀劫人多恚 隨執皆成刃

007_0766_a_02L父子互相殘 人民皆略盡 經像雖存世

007_0766_a_03L無一崇奉者 比丘行俗行 聖賢亦不興

007_0766_a_04L尒時像自頹 經盡歸龍宮 唯有彌陀法

007_0766_a_05L百年留世間 導諸有緣衆 盡生極樂國

007_0766_a_06L是知彌陀佛 悲願最深切 咄我等衆生

007_0766_a_07L無始業障濃 晩生濁惡世 聞法不生信

007_0766_a_08L雖然亦可快 幸及未墜時 人身固難得

007_0766_a_09L作男子亦難 出家最甚難 聞法難復難

007_0766_a_10L如今獲四難 此誠非小緣 勸諸新學輩

007_0766_a_11L應生忻慶心 又念無常身 猶如石火光

007_0766_a_12L井枯魚少水 象逼鼠侵藤 念念命隨減

007_0766_a_13L嚊吸安容保 時時愼三業 莫與惡相交

007_0766_a_14L歸依三寶戒 五戒與八戒 十重六八輕

007_0766_a_15L乃至八萬戒 雖未具堅持 但可日誦念

007_0766_a_16L布施及安忍 精進修禪智 讀誦書經論

007_0766_a_17L禮念佛菩薩 或修營佛廟 或造建僧坊

007_0766_a_18L或塑畵聖形 或修古經像 或歌詠三寶

007_0766_a_19L或掃塔獻花 或燒香然燈 或作樂供養

007_0766_a_20L或奉養師親 或行世仁義 或敬老慈幼

007_0766_a_21L或悲諸有情 或隨喜他善 或謙心軟語

007_0766_a_22L隨宜但行一 亦當成佛道 若願生安養

007_0766_a_23L隨功生九蓮 得見彌陀佛 聞法悟無生

007_0766_a_24L不尒當來世 必逢慈氏尊 龍華三會上

007_0766_b_01L自然皆證道 向說諸善因 俱通大小乘

007_0766_b_02L凡夫根性異 廻向亦不一 或望人天樂

007_0766_b_03L或求四聖果 雖是善果報 成佛大遲緩

007_0766_b_04L中間无量劫 徒勞虛受苦 若欲速離苦

007_0766_b_05L應廻向大乘 所作大小善 當廻向三處

007_0766_b_06L先四恩三有 乃法界有情 次佛果菩提

007_0766_b_07L後眞如實際 若如是廻向 毫善等虛空

007_0766_b_08L譬如一滴水 投之於大海 與海成一體

007_0766_b_09L深廣无涯底 雖未完戒品 亦未修諸善

007_0766_b_10L但結大乘緣 功倍餘衆善 大乘義云何

007_0766_b_11L諸法實相是 聞此實相理 其心不驚動

007_0766_b_12L暫生一念信 福德已无量 因發菩提心

007_0766_b_13L已具悲智願 即爲世間眼 當作天人師

007_0766_b_14L雖在凡夫地 功超二果聖 是名眞佛子

007_0766_b_15L能報諸佛恩 欲入如來室 斯門其舍諸

007_0766_b_16L常樂住蘭若 不然隨衆居 群居須愼口

007_0766_b_17L獨處要防心 遠離惡知識 當從善友敎

007_0766_b_18L身不離袈裟 食當須應器 手不釋黃卷

007_0766_b_19L不樂看外書 目不視女人 見之猶毒虵

007_0766_b_20L非病晝不臥 臥則須右脇 非飢不餘食

007_0766_b_21L食則須節量 寢不敷茵蓐 眠亦不放恣

007_0766_b_22L坐必不背西 行時但視地 語常離戱笑

007_0766_b_23L取要不應多 受嚫作三分 不冝全受破

007_0766_b_24L勿得畜物多 以作障道緣 亦勿繁眷屬

007_0766_c_01L增長憍瞋慢 如是若干事 沙門急先務

007_0766_c_02L苟不能如是 豈得名浮圖 雖受四事供

007_0766_c_03L猶如吞餌魚 當來必償債 得無慙旦懼

007_0766_c_04L如上許多事 散在諸經論 今集成略頌

007_0766_c_05L一代義鍾玆 如海一滴水 具含百川味

007_0766_c_06L一甞知衆味 諸生莫輕忽

007_0766_c_07L
釋迦如來行迹頌終

007_0766_c_08L
007_0766_c_09L
1)嘉靖八年己丑 月 日 全羅道光陽縣地
007_0766_c_10L白雲出萬壽菴開板 藏置於成佛寺

007_0766_c_11L此刊記 編者補入於「通錄撮要」卷末
    1. 1){底}嘉靖八年全羅道光陽地白雲山萬壽菴成刊置板於成佛寺本(高麗大學校所藏 卷末附「通錄撮要四卷」又同一本在日本天理大學圖書舘)。卷頭有「李叔琪序文ㆍ無寄序文」二篇 旣載於本書第六册(高麗時代篇三 四八四∼四八五頁)故編者除之。
    2. 2)「撮要」二字 編者補入。
    3. 1)「偒」疑「陽」{編}。
    4. 1)「階」疑「陛」{編}。
    5. 2)「須」通「鬚」{編}。
    6. 1)「顯」疑「頭」{編}。
    7. 1)此刊記 編者補入於「通錄撮要」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