신집성문헌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七

ABC_NC_01816_0002_T_003

0002_0048_b_01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七

0002_0048_b_02L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 集

0002_0048_b_03L
䟽師子奮迅等者 此第九逝多園林會 本會 頓證法
0002_0048_b_04L界故 上句 敎主入定 下句 當機權益
○鈔爾時世尊
0002_0048_b_05L下 䟽文 分三 初一句 入定緣 領前海衆念請故 二 大
0002_0048_b_06L悲爲身下 入定因 有其四種悲 以爲入定益物之本
0002_0048_b_07L各有
初身二義者 一 是入定所依之身 悲所熏故
0002_0048_b_08L二 身者 體義依義 欲深入定全依大悲而爲體故 二
0002_0048_b_09L門二義者 一 佛有大智大定大悲門等 今欲益生 唯
0002_0048_b_10L依悲門 令物入故 二者 定爲所入 悲爲能入故 三首

0002_0049_a_01L二義者 一 首初義 凡所益物 皆以大悲 爲先導故 二
0002_0049_a_02L者 勝上義 謂非不用智定之門 此增勝故 四 方便二
0002_0049_a_03L義者 一悲智相導 互爲方便 今以悲 爲入定益物之
0002_0049_a_04L方便故 二者 以是卽智之悲故 不滯愛見 故名方便
0002_0049_a_05L方能令物普入法界 此上四悲 皆遍虛空 亦有二義
0002_0049_a_06L一 廣周故 二 無緣故 三 入師子下 正明入定 以定業
0002_0049_a_07L用 從喻爲名 師子 乃獸中之王 哮吼一聲 百獸腦裂
0002_0049_a_08L以喻法中王也 言頻呻者 展舒四體通暢之狀 此言
0002_0049_a_09L猶通於人 如婆須密女 亦云見我頻呻也 言奮迅之
0002_0049_a_10L義 就師子說者 卽奮躍迅起 自在無畏 正就師子 以

0002_0049_b_01L義顯故 約法卽用之體 寂而造極則差別萬殊 無非
0002_0049_b_02L法界 卽體之用 不爲而普周故 大小相叅 緣起無盡
0002_0049_b_03L名嚬呻自在之義
○鈔普賢 開發者 由佛入定 現於
0002_0049_b_04L淨土 顯於法界 普賢 主法界故 方能開發也 經 云普
0002_0049_b_05L賢菩薩 爲諸菩薩 以十種法句 開發顯示照明演說
0002_0049_b_06L此師子頻呻三昧 何等爲十 所謂演說能示現等法
0002_0049_b_07L界一切佛刹微塵中諸佛出興次第 諸刹成壞次第
0002_0049_b_08L
然 上佛 入定現相 令衆覩親證 今 假言開顯 使
0002_0049_b_09L未證者 尋言契實也
○鈔言如來眉間放光者 經 云
0002_0049_b_10L爾時世尊 欲令諸菩薩 安住如來師子嚬呻廣大三

0002_0050_a_01L昧故 眉間白毫 放大光明 其光 名普照三世法界門
0002_0050_a_02L以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光明 而爲眷屬 釋曰眉間放
0002_0050_a_03L者 表卽法界中道無漏正智 方能證前所現之法界
0002_0050_a_04L故令尋智光 以爲能證
○鈔盡法界虛空界等者 下
0002_0050_a_05L䟽 云空 卽事空 法界之言 義兼理事 謂非但遍空 亦
0002_0050_a_06L遍空內色心等事 及空有稱眞之理 又云深等法界
0002_0050_a_07L廣齊虛空
○鈔是故皆得等者 因昔善根故 能頓爾
0002_0050_a_08L證見故 有十一句 初 總 餘 別 別十句 顯無盡故
○鈔
0002_0050_a_09L廣說以十能入者 經云彼諸菩薩 以種種解一鑒達
非一故

0002_0050_a_10L種種道二正道
無量故
種種門三無常
集門故
種種入四所證
差別故
種種

0002_0050_b_01L理趣五意㫖
不同故
種種隨順六無根
不順故
種種智慧 種種助
0002_0050_b_02L 種種方便 種種三昧 下䟽 云卽此能入 亦
0002_0050_b_03L是所益 鈔中 云此有兩重能所 一 遮那光照 是能益
0002_0050_b_04L得解等十 卽是所益 二 此解 至三昧等 是能入 法身
0002_0050_b_05L色身等 是所入 不因佛光 不得能入 安得所入 故 能
0002_0050_b_06L所入 皆是成益也
○䟽象王廻旋下 上句 化主 廻觀
0002_0050_b_07L法器 下句 當根得益 象王 卽六牙香象也 以高大故
0002_0050_b_08L稱爲王 履地則知其虛實 度河則徹其源底 今唯取
0002_0050_b_09L其廻旋 爲喻也 具如鈔中
○鈔超權益者 有三義 一
0002_0050_b_10L者 小乘自位 名權 今小乘人 超出自權 入華嚴實 名

0002_0051_a_01L曰超權 二者 權卽始終頓三敎 理應小乘 廻心 先入
0002_0051_a_02L始敎 次入終入頓 後入圓敎 今超三敎而直入華嚴
0002_0051_a_03L實敎 故云超權 同敎一乘 亦爲權故 三者 權 唯目三
0002_0051_a_04L乘權敎 謂權敎中 說縱無學 廻心 但得十信 今華嚴
0002_0051_a_05L二乘 見道前廻心 直得十大法門 十地後十通之用
0002_0051_a_06L等 故云超權也
○鈔末會之初者 望本會爲末 從佛
0002_0051_a_07L本會而流出故 然於末會之中 復有三會 初 六千比
0002_0051_a_08L丘會 顯小入大故 二 諸乘人會 通收諸權入實故 三
0002_0051_a_09L善財會 顯純一乘根故 今此 當其初也 言六千比丘
0002_0051_a_10L者 表六根性淨 可入法界故 貞元䟽 云前之六信 可

0002_0051_b_01L不退故以第六
名不退
千 表無盡 該果海故 比丘 五義 一 怖
0002_0051_b_02L魔 出家時 魔宮震故 二 乞士 下從檀越 乞食以資身
0002_0051_b_03L上從諸佛 乞法以練神 三 淨持戒 漸入僧數 應持戒
0002_0051_b_04L故 四 淨命 三業無貪 不邪活命故 五 破惡 漸依聖道
0002_0051_b_05L滅煩惱故 經 云出家未久 䟽 云未證實際 易可廻故
0002_0051_b_06L言身子 令六千比丘等者 初 文殊 辭佛 徃於人間 時
0002_0051_b_07L舍利弗 承佛神力 與六千比丘 辭佛同徃 此六千比
0002_0051_b_08L丘 是舍利弗 自所同住 所謂海覺善生福光大童子
0002_0051_b_09L電生淨行天德君慧梵勝寂慧等 其數六千 悉曾供
0002_0051_b_10L養無量諸佛 深植善根 解力廣大 信眼 明徹 其心 寬

0002_0052_a_01L博 觀佛境界 了法本性 饒益衆生 常樂勤求諸佛功
0002_0052_a_02L德 皆是文殊師利 說法敎化之所成就 時 舍利弗 在
0002_0052_a_03L行道中 觀諸比丘 告海覺言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
0002_0052_a_04L薩淸淨之身 相好莊嚴經文稍長 今當
錄其十德科名
一 身相勝德
0002_0052_a_05L卽上
經文
二 常光勝德 三 放光勝德 四 衆會勝德 五 行路
0002_0052_a_06L勝德 表常依八正道故 六 住處勝德 舉足下足 無非
0002_0052_a_07L道場 隨心轉故 七 福莊嚴勝德 常觀心地之下 如來
0002_0052_a_08L蔵恒沙性德 無心亡照 任運寂知故 八 樹林勝德 表
0002_0052_a_09L樹立萬行 嚴法體故 九 自在勝德 於我無我 得不二
0002_0052_a_10L解 自在主中 爲尊勝故 十 攝上勝德 心常上攝諸佛

0002_0052_b_01L法故 言六千請徃下 經云卽白尊者舍利弗言唯願
0002_0052_b_02L大師 將引我等 徃詣於彼勝人之所 時 舍利弗 卽與
0002_0052_b_03L俱行 至其所已 白言仁者 此諸比丘 願得奉覲 爾時
0002_0052_b_04L下 廻觀法器 言如象王廻旋者 身首 俱轉 無輕躁故
0002_0052_b_05L表令向機 無遺隱故 言比丘與願之者 如仁所有如
0002_0052_b_06L是色身 如是音聲 如是相好 如是自在 願我一切悉
0002_0052_b_07L當具得 言十種無疲厭心者 一 積集一切善根 心無
0002_0052_b_08L疲厭 二 見一切佛承事供養 三 求一切佛法 四 行一
0002_0052_b_09L切波羅蜜 五 成就一切菩薩三昧 六 次第入一切三
0002_0052_b_10L世 七 普嚴淨十方佛刹 八 敎化調伏一切衆生 九 於

0002_0053_a_01L一切刹一切劫中 成就菩薩行 十 爲成就一切衆生
0002_0053_a_02L故 修行一切佛刹微塵數波羅蜜 成就如來十力如
0002_0053_a_03L是次第 爲成熟一切衆生界 成就如來一切力下九
皆有
0002_0053_a_04L心無
疲厭
下䟽 釋云法門 無盡 衆生 無邊 取相而修 多生
0002_0053_a_05L疲厭 厭則退墮二乘 若無愛見而修則無疲厭矣 無
0002_0053_a_06L疲厭則佛果 非遠 况我身耶 言得三昧名無礙眼者
0002_0053_a_07L䟽有三義 一 能見離障故 二 所見無擁故 三 一具多
0002_0053_a_08L用故 謂一無礙眼中 有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等多用
0002_0053_a_09L也 雖具此能 而無見相 故云三昧 言得此三昧故下
0002_0053_a_10L別明定用 有四 一 悉見下 天眼用 二 及亦聞下 天耳

0002_0053_b_01L用 三 亦能觀下 他心用 四 亦能憶下 宿住用 下䟽 云
0002_0053_b_02L一眼 具斯四用 故稱無礙 言十轉法輪者 一 具足淸
0002_0053_b_03L淨四無畏智 二 出生四辯隨順音聲 三 善能開闡四
0002_0053_b_04L眞諦相 四 隨順諸佛無礙解脫 五 能令衆生 心得淨
0002_0053_b_05L信 六 言不唐捐 能拔諸苦 七 大悲願力之所加持 八
0002_0053_b_06L隨出音聲 普遍一切世界 九 阿僧祗劫 說法不斷 十
0002_0053_b_07L生起根力覺道解脫三昧等 言十種說法者 一 皆從
0002_0053_b_08L緣起 說一切法 二 皆悉如幻 三 無有乖諍 四 無有邊
0002_0053_b_09L五 無有依止 六 猶如金剛 七 皆悉如如 八 皆悉寂靜
0002_0053_b_10L九 皆悉出離 十 皆住一義 本性成就上九皆有說
一切法四字

0002_0054_a_01L十辯才者 一 無分別辯才 二 無所作 三 無所著 四 了
0002_0054_a_02L達實 五 無礙暗 六 佛加被 七 自覺悟 八 文句分別善
0002_0054_a_03L巧 九 眞實說 十 隨一切衆生心 令歡喜上九皆有
辯才二字

0002_0054_a_04L元䟽 云神境漏盡等義在結中 集玄記 云今鈔 有六
0002_0054_a_05L通 前四 可知 又卽下 漏盡通 爾時文殊下 神足通 開
0002_0054_a_06L六成十故 有十通 天眼 約現未 分成二四二天眼通
四盡未來
0002_0054_a_07L
天耳 約音聲言詞 分出五七五無障礙淸淨天耳
七善分別一切言詞

0002_0054_a_08L神足 約業用色身 分成六八六 無體性無動作徃一
切刹 八 入無數色身

0002_0054_a_09L漏盡 約定慧 分成九十九 一切法智通 十 入
一切法滅盡三昧
一三 不
0002_0054_a_10L一他心通三知
過去宿住通
故六成十 上 依集玄 若寂照意 又

0002_0054_b_01L卽下 通顯多門 上一定之用 旣爾 多門無盡 例然 言
0002_0054_b_02L十千菩提心者 謂四無量心大慈大悲
大喜大捨
六波羅蜜

0002_0054_b_03L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
爲十 十十相資 爲百 百百相資 爲
千 千千相資 爲
萬 萬
0002_0054_b_04L卽十千也 言十千三昧者 一 普光明大三昧 二 妙光
0002_0054_b_05L大三昧 三 次第徧徃諸國土 四 淸淨身心行 五 知過
0002_0054_b_06L去莊嚴蔵 六 智光明蔵 七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 八
0002_0054_b_07L衆生差別身 九 法界自在 十 無礙輪下八 皆有
大三昧言
亦十
0002_0054_b_08L十相資 爲百 爲千爲萬 亦然 十千波羅蜜者 約十度
0002_0054_b_09L說 可知 言爾時文殊下 授勝進法 亦二 先 敎勸 上 但
0002_0054_b_10L明大心無疲 今 令廣住行願 進取普修 言以成就下

0002_0055_a_01L明展轉獲益 問此六千比丘 望前三位 何位所攝 答
0002_0055_a_02L有三說 一 云准下䟽云 末會三類之機 前二會比丘
諸乘
0002_0055_a_03L
居信未久 尚不定故 善財 信終 可入證故 故 六千
0002_0055_a_04L位 雖居十信 見聞生攝 問若爾 何能得地後之十通
0002_0055_a_05L耶 答圓敎 攝根 創立大心 以始攝終故 二 云義當解
0002_0055_a_06L行生 徧攝於五位法故 得至十通等也 若唯位居十
0002_0055_a_07L信 卽同權敎 廻小入大 但從十信 次第而修 豈得云
0002_0055_a_08L超權耶 問若爾 下䟽所說 當云何通 答下䟽 以前二
0002_0055_a_09L會機 不歷叅善友故 表居信未久等 善財徧叅 表當
0002_0055_a_10L終心 此約表法一義 不壞次第故 當信位 然此信位

0002_0055_b_01L徧攝五位 故異餘宗 由頓具一切法故 方曰道成 非
0002_0055_b_02L十信定位也 故鈔 約具十通用 成就一切佛法 卽是
0002_0055_b_03L道成 三 云卽證入生也 前鈔 已云三證入生 卽下二
0002_0055_b_04L句 豈非頓證超權二段 爲二句耶 若唯以頓證䟽文
0002_0055_b_05L爲二句者 卽有上下二句不齊之過 上二句 已兼二
0002_0055_b_06L益故 故知兼指此段 爲證入生也 問准此 唯徧攝五
0002_0055_b_07L位 至於十通 十通 卽等覺位故 何有證入之義耶 答
0002_0055_b_08L其無礙眼 雖唯徧攝五位 其勝進法中 云住普賢行
0002_0055_b_09L住普賢行已 入大願海 乃至成就大願已 心淸淨等
0002_0055_b_10L豈不同善財 於普賢身中 頓證法界之義耶 然此三

0002_0056_a_01L說 各據一理 任情去取 約今鈔意 後解 爲勝
○䟽啓
0002_0056_a_02L明東廟等者 毛詩 云東有啓明 爾雅 云明星 謂之啓
0002_0056_a_03L明 注 云太白星也 晨見東方 爲啓明 昏見西方 爲太
0002_0056_a_04L白 據此 今啓明 卽東方明星之名也 今順福城東 又
0002_0056_a_05L啓發善財之智明故 特云啓明也 表初啓智明 信心
0002_0056_a_06L創立故 廟者 貌也 先祖形貌 所在也 今塔中 卽世尊
0002_0056_a_07L形貌所在 故云廟也 廟在福城之東 故云東廟 下句
0002_0056_a_08L卽智照無二相 具如鈔釋
○鈔勸發心等者 卽不壞
0002_0056_a_09L相 六千 當發心位也 下䟽 云如發心品說 旣指如發
0002_0056_a_10L心品 雖是初心 卽攝位究竟 不同三乘發心也
○鈔

0002_0056_b_01L福城者 其城居人 多有福德 故曰福城 城 表防非 卽
0002_0056_b_02L一眞法界 一切衆生 自此出故 眞界中 居人 有福 遮
0002_0056_b_03L防過非故 東爲群方之首 亦啓明之初 表順福分善
0002_0056_b_04L十信入道初故 又表福智 入位本故 娑羅 此云高遠
0002_0056_b_05L以林木 森聳故 表當起萬行 莊嚴摧伏故 徃昔諸佛
0002_0056_b_06L下 表所依法界本覺眞性 諸佛同依 言大塔廟者 卽
0002_0056_b_07L歸眞之所 梵語 窣堵波 此云高顯 昔云塔波 義曰歸
0002_0056_b_08L宗之所 日照三蔵 云此城 在南天竺 城東大塔廟是
0002_0056_b_09L古佛之塔 佛在世時 已有此塔 三蔵 親到其所 其塔
0002_0056_b_10L極大 東面 鼓樂供養 西面 不聞 於今現在 此處居人

0002_0057_a_01L多唱善財歌 此城內人 並有解脫分善根 三賢堪爲
0002_0057_a_02L道器
○鈔文殊師利童子者 前云菩薩 此云童子者
0002_0057_a_03L表創入佛法故 亦顯非童眞行 不能入故 釋名 云兒
0002_0057_a_04L年十五曰童 童者 獨也 自七歲 至十五歲 皆稱童者
0002_0057_a_05L以太和 未散故 然 經中 呼文殊善財寳積寳月等諸
0002_0057_a_06L大菩薩 爲童子者 卽非稚齒 如智論 云如文殊師利
0002_0057_a_07L十力四無畏等 悉具佛事故 住鳩摩伽此云
童子
地 又云
0002_0057_a_08L若菩薩 從初發心斷欲 乃至菩提 是名童子 又有釋
0002_0057_a_09L云內證眞常 而無取著 如世童子 於色無染故 言五
0002_0057_a_10L百優婆塞等者 下䟽 云皆五百者 表五位證入 通四

0002_0057_b_01L衆故 共成二千普賢行也 言善財 是一者 正生時 財
0002_0057_b_02L現 是其善相 稱曰善財 小聖 尊空 生而空室 大士 貴
0002_0057_b_03L德 生多法財 又解心順理曰善 積德無盡曰財 言別
0002_0057_b_04L觀等者 知其不羣 特廻聖眷 善財名會 因此而立 言
0002_0057_b_05L又令憶念等者 使不自輕故 言隨宜說法者 餘非此
0002_0057_b_06L根 隨宜更演故 言而說偈言者 偈云 三有 爲城郭 憍
0002_0057_b_07L慢 爲垣墻 諸趣 爲門戶 愛水 爲城壍 願輪大悲轂 信
0002_0057_b_08L軸堅忍轄 功德寳莊嚴 令我載此乘等 然此中文殊
0002_0057_b_09L自徃福城者 以根尚微故 未發心故 大悲深故 德雲
0002_0057_b_10L已去 善財 徃求者 機漸勝故 已發心故 顯重法故 末

0002_0058_a_01L後 普賢 不就 善財 不徃 顯法界位滿 無去來故
○鈔
0002_0058_a_02L言智照無二相者 謂行圓究竟 朗悟 在懷 照前行等
0002_0058_a_03L唯一圓智 更無前後明昧等殊故 其猶塵盡鏡明 何
0002_0058_a_04L有前後明昧等殊
○鈔經云是時下 信解雙絕故 不
0002_0058_a_05L見現身 而返照 未移信心故 伸右手 又不見 乃爲眞
0002_0058_a_06L見 但了自心空般若故 言過一百一十由旬者 表十
0002_0058_a_07L地及等覺 一一皆具諸地功德故 三賢 行相 不殊十
0002_0058_a_08L地故 不開三賢 若以等覺 爲十地 勝進 卽開十信 言
0002_0058_a_09L過者 徹過前位故 始信 該於極果故 曰遙申 隨順行
0002_0058_a_10L成 故曰右手 然超數量故 過由旬 按頂 表於攝受 亦

0002_0058_b_01L以普法 置於心頂 信 至極故 作如是言下 誨示法門
0002_0058_b_02L卽舉失顯得 文有九句 前七 闕因 一 闕行本 二 求小
0002_0058_b_03L故 心劣 處生死而憂悔 三 橫一不具 四 竪不進 五 滯
0002_0058_b_04L一善 六 不廣求 七 不起無住行願 後二 闕緣 可知 然
0002_0058_b_05L此九種 以初爲本 若闕初一 餘八皆闕 雖舉後八 意
0002_0058_b_06L在最初 此中 反顯 讃初信心 是經大意也 思之 言不
0002_0058_b_07L能了知下 亦顯 若闕信心 不能成益 有十五句 前五
0002_0058_b_08L約所知理事 卽敎理行果四法也 初句 眞諦理 次句
0002_0058_b_09L俗諦理 三句 敎 四句 行 五句 果 後十 約能知分齊 思
0002_0058_b_10L之可知
○鈔信智無二者 修生之信心 與圓滿之終

0002_0059_a_01L智無二也 言若約不動智爲初者 卽文殊 本事佛 名
0002_0059_a_02L不動 表本覺智名初 始覺名後 以始合本故 亦無二

0002_0059_a_03L
○䟽寄位南求等者 善財 爲能寄 諸位 爲所寄 諸善
0002_0059_a_04L友 爲寄處 若約別明 分爲五相 從文殊師利 乃至瞿
0002_0059_a_05L夷四十一人 名寄位修行相 二 從摩耶已下十一人
0002_0059_a_06L名會緣入實相 三 彌勒一人 攝德成因相 四 再見文
0002_0059_a_07L殊 名智照無二相 五 見普賢 名顯因廣大相 今約通
0002_0059_a_08L明 上句始見文殊 寄十信 下句終見普賢 表因圓 言
0002_0059_a_09L南求者 䟽主 云地前知識 多在南方 地上 無方 地後
0002_0059_a_10L兼二 然云南者 古有五義 初一 約事 餘四 約表 一 舉

0002_0059_b_01L一例諸 一方善友 已自無量 况餘九方 二者 明義 表
0002_0059_b_02L捨暗向智 南方之明 萬物 相見 聖人南面 葢取於此
0002_0059_b_03L三者 中義 離邪僻東西二邊 契中正一實道故 四者
0002_0059_b_04L生義 南方 主陽 生長萬物 表善財 增長行故 五 隨順
0002_0059_b_05L義 背左向右 右卽爲順 西域土風 城邑園宅 皆悉東
0002_0059_b_06L向 自東之南 順日月轉今始於福城之東發心 次
南方進求 背左北 面之右

0002_0059_b_07L於善財 順敎理故 地上 正證離於證相 不以南表 地
0002_0059_b_08L後 業用有無無礙 今亦約通義 皆云南求也 故 新經
0002_0059_b_09L序 云明正 爲南 方盡南矣 言因圓下 如鈔
○鈔德雲
0002_0059_b_10L者 卽初住善知識也 下䟽 云具德如雲故 雲有四義

0002_0060_a_01L一 普徧 二 潤澤 三 蔭覆 四 霔雨 如次配於定福悲智
0002_0060_a_02L也 言至瞿波者 超中間三十八人也 謂至慈行 寄十
0002_0060_a_03L住 從善見比丘 至徧行外道 寄十行 從鬻香長者 至
0002_0060_a_04L安住地神 寄十向 從婆珊夜神 至瞿波 寄十地 瞿波
0002_0060_a_05L旣是佛妃 此云守護大地 在家 爲父母守護 太子 儲
0002_0060_a_06L備 守護國地 旣爲其妃 依主得名 表十地旣圓 無地
0002_0060_a_07L不護 然太子 有三妃 一名瞿波 二名耶輸陁羅 三名
0002_0060_a_08L摩奴舍 今因位之極故 取其第一
○鈔摩耶已下者
0002_0060_a_09L卽是佛母 具云摩訶摩耶 此云大術 了法如幻故 故
0002_0060_a_10L得大願幻智解脫門 爲會緣入實之總相 後九叅 爲

0002_0060_b_01L別相 謂天主光天女 得幻智念力 徧友童子 得幻智
0002_0060_b_02L師範 衆藝童子 得幻智字母 賢勝優婆夷 得幻智無
0002_0060_b_03L依 解脫長者 得幻智無着 妙月長者 得幻智智光 無
0002_0060_b_04L勝君長者 得幻智無盡相 最寂靜婆羅門 得幻智誠
0002_0060_b_05L願語 德生有德 得幻智智歸幻門 故總十叅十一人
0002_0060_b_06L爲會緣入實相 今約通說 兼次彌勒 并見文殊二相
0002_0060_b_07L皆爲等覺也
○鈔 文云下 同普賢化生 又云下 較量
0002_0060_b_08L所入刹海 言毛孔刹中等者 總結平等周徧如是而
行下 總
0002_0060_b_09L結 亦不於下 平等
念念周徧下 周徧
言如是而行者 以前經 云善財 於
0002_0060_b_10L一毛孔刹中行一步 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

0002_0061_a_01L世界 如是而行 盡未來劫 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
0002_0061_a_02L次第等 言亦不於此刹沒等者 以沒現相 如法性故
0002_0061_a_03L斯則沒而無沒 現而無現 眞法性中 無出沒故 此約
0002_0061_a_04L事理無礙 此彼相卽故 卽事事無礙 相卽 有三 一 此
0002_0061_a_05L刹 卽彼刹 一刹 卽多刹 二 此步 卽彼步 一步 卽多步
0002_0061_a_06L三 一念 卽無量劫 又此彼相 炳然具故 秘密隱顯俱
0002_0061_a_07L成故 此彼時處 互相在故 帝網重重 同時具足 皆不
0002_0061_a_08L動故
○鈔當是之時下 明位滿齊佛 初句 自得 餘皆
0002_0061_a_09L等上 初一 等因圓 次一 等果滿 一身下 別顯等相 下
0002_0061_a_10L䟽 云此卽義當等覺 以等佛故 因位旣滿 更無所修

0002_0061_b_01L故 但說等 不更趣求 斯則一生頓成 因果行布 亦足
0002_0061_b_02L非唯理觀 初後圓融
○䟽剖微塵下 塵 喻情念 經 喻
0002_0061_b_03L佛智 喻中 旣剖一一塵中之經 法中 念念相應果智
0002_0061_b_04L則衆生情塵因中 顯斯果智 故 科云顯因成果益也
0002_0061_b_05L新經序 云情塵有經 智海無外
○鈔出現品等者 卽
0002_0061_b_06L彼品意業中文 言大經者 佛智無涯 性德 圓滿也 量
0002_0061_b_07L等三千界者 智如理故 言三千界者 俱舍頌 云四大
0002_0061_b_08L神洲日月 須彌六欲天 梵世 各一千 是名小千界 此
0002_0061_b_09L小千千倍 是名中千界 此千倍大千 俱同一成壞 言
0002_0061_b_10L在一塵中者 一 妄覆眞故 二 小含大故 三 一具多故

0002_0062_a_01L一切塵亦然者 無一衆生不具佛智故 有一聰慧人
0002_0062_a_02L下 出經益物 佛智下 合顯因也 妄想 合塵 諸佛 合聰
0002_0062_a_03L慧人 令其下 合成果爲益 又經云下 示念念果成之
0002_0062_a_04L文也 亦卽彼品 出現菩提中文 下䟽 云明普遍諸心
0002_0062_a_05L念念常成 無有際畔 故此徵釋 云不離者 有二義 一
0002_0062_a_06L衆生身心 卽佛所證故 顯因也 二 全卽菩提性故 念
0002_0062_a_07L念 與此菩提之性 相應 則念念 成菩提矣 成果 爲益
0002_0062_a_08L
○鈔成就行願益者 問餘敎 皆云衆生無邊誓願
0002_0062_a_09L度 何獨此經 彼豈不成益耶 答彼雖盡生之願 與今
0002_0062_a_10L同 則無塵塵行滿之義故 異也 以彼 不約一切塵中

0002_0062_b_01L諸刹內 窮劫化生 以滿其願故 若爾 餘敎 豈虛其願
0002_0062_b_02L耶 答不然 但於諸刹中 修行以化生耳 今約塵塵稱
0002_0062_b_03L性故 得徧諸刹塵 思之 言故 十地品云者 卽彼正說
0002_0062_b_04L分 初地中 有十種大願 結無盡中文 彼有十種無盡
0002_0062_b_05L今唯舉其一耳 今衆生界 雖無有盡下 通難 問生界
0002_0062_b_06L旣無盡 菩薩 何發盡生界之願耶 故此答也 普開之
0002_0062_b_07L者 發十大願 欲盡無盡之衆生也
○鈔常恒之說者
0002_0062_b_08L賢首㫖歸文也 無有一國下 十地品文 經文佛子我
0002_0062_b_09L不見有一佛國土 其中如來 不說此十地者 言有說
0002_0062_b_10L不說者 總結上二 通時及處 皆常徧故 言一一稱理

0002_0063_a_01L故者 出現品 云隨順法性 演說如來出現不思議 故
0002_0063_a_02L我法海中下 下䟽 云先返顯無不能捨 一文 尚無所
0002_0063_a_03L不捨 况一部耶 以一文 是卽一切之一 如海一滴故

0002_0063_a_04L
○鈔卽智明映奪喻者 約法目喻也 能喻 應云日光
0002_0063_a_05L奪曜喻 言初昇之日 謂之杲日者 日在木下曰杳 日
0002_0063_a_06L在木中曰東 在木上曰杲 卽昇明之義也 言麗者 著
0002_0063_a_07L明者 周易離卦彖 曰離 麗也 日月 麗乎天 百糓草木
0002_0063_a_08L麗乎土 注云麗 猶著也 言日月 著於天 得其所著之
0002_0063_a_09L宜也 今用其意耳 言此經 猶如杲日下 問上云智明
0002_0063_a_10L映奪則杲日 喻智 今何喻於經耶 答約此經所詮之

0002_0063_b_01L智境界 以奪餘經也 卽大明下 法喻合釋 問說此經
0002_0063_b_02L時 未有餘經 何言斯經 大闡 衆典 無輝 答有二義 一
0002_0063_b_03L云約後時說 故 䟽云 尋斯玄㫖 却覽餘經 非約說時
0002_0063_b_04L先後也 二云約說時 亦可映奪諸乘也 又出現品 奪
0002_0063_b_05L假名菩薩 法界品 奪在座聲聞等 能依之人 旣奪 所
0002_0063_b_06L依之敎 居然奪也
○鈔高勝難齊喻者 亦約法目喻
0002_0063_b_07L能喻 應云山王形奪喻 前喻其明 此喻其高 旣高且
0002_0063_b_08L明 無若是經也 須彌 亦云蘇迷盧 此云妙高 妙有十
0002_0063_b_09L義 一 體妙謂四寳
所成
二 相妙謂八方
四級
三 色妙謂四正色
北金東銀
0002_0063_b_10L南吠琉璃西頗胝迦 一切草木鳥獸等
物 隨所至處 卽同其色 自常不變也
四 德妙謂八
方猛

0002_0064_a_01L風 不能
動故
五 眷屬妙謂七金山 七重圍繞 七
香水海海印漩流也
六 依持妙
0002_0064_a_02L唯天依住
得通者居
七 作業妙不離本處 而鎮四洲 映蔽日月而成晝夜 八 生果妙
0002_0064_a_03L謂波利質多
能益天衆
九 爲首妙於四洲地
最在先成
十 堅固妙於輪圍
中 最在
0002_0064_a_04L
言高者 高 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亦爾 下據金輪 上
0002_0064_a_05L隣空界 頂上縱廣 量亦如之 獨出九山 故稱妙高也
0002_0064_a_06L言羣峰者 卽餘九大山也一雪山 二香山 三鞞陁利
山 四神仙山 五持雙山 六
0002_0064_a_07L馬耳山 七持邊山 八輪
圍山 九計都末底山
今並其高也 法中 可知 言七
0002_0064_a_08L金等者 俱舍頌 云蘇迷盧 處中 次踰徤達羅此云持
雙 以山
0002_0064_a_09L頂有二道 脊山能持
此故 以爲名 夜叉居
伊沙陁羅山此云持軸 山峯上聳 猶如車軸 山頂
0002_0064_a_10L
竭地洛迦山俱舍䟽云 此卽西方樹名 檐木 山上寳樹 形似彼故 蘇達梨舍

0002_0064_b_01L此云善見 見者稱善
卽五通神仙 居住
案濕嚩羯拏此云馬耳 山形
似彼故 出一切
0002_0064_b_02L
毘那恒迦山此云象鼻
以形似故
尼民達羅山俱舍䟽云魚
名 其魚觜尖
0002_0064_b_03L山形似故 華嚴音義釋云此
云持邊山 大力龍神 所居
於大州等外 有鐵輪圍
0002_0064_b_04L山 前七 金所成卽上七山 因
此名七金山也
蘇迷盧四寳 入水皆
0002_0064_b_05L八萬 妙高 出亦然七金 入水 與須彌
同 出水 卽不同也
餘八 半半减 廣
0002_0064_b_06L皆等高量謂持雙山 出水四萬 乃至輪圍出水 三百
一十二踰繕那 廣量 各與出水量 等 無差
0002_0064_b_07L
言培塿者 上 蒲口切 下 郎斗切 謂小阜也 問法華
0002_0064_b_08L亦云如須彌 豈不相違 答彼約破小顯大 會權歸實
0002_0064_b_09L難信難解 諸經莫比 此約爲諸敎本 圓極不共 最爲
0002_0064_b_10L勝故 各據一理 故不相違
○鈔五百年者 合云六百

0002_0065_a_01L年 有云佛去世三百年後 出 壽七百歲 若爾 亦應六
0002_0065_a_02L百年 方入龍宮爾 新經䟽 云大師 晦跡六百年後 方
0002_0065_a_03L出五天 千二百年 始傳東夏謂佛涅槃 至晉義熙十
四年 經千二百歲也

0002_0065_a_04L探玄記序 亦云舍那 創陶甄於海印 二七日後爰興
0002_0065_a_05L龍樹 終俯察於虬宮 六百年後方顯 言龍樹者 亦云
0002_0065_a_06L龍猛 然 龍猛二字 皆唐言 樹字 通唐梵 義淨三蔵 云
0002_0065_a_07L阿離野此云
那伽此云龍
或云象
曷樹那義翻
云猛
按別傳 云其
0002_0065_a_08L母 樹下生之 以龍宮成其道 故曰龍樹 卽二字 皆正
0002_0065_a_09L翻也 天台 云樹生生身 龍成法身 今從此也
○鈔事
0002_0065_a_10L如別傳及纂靈記者 傳中 唯有入龍宮緣 纂靈記中

0002_0065_b_01L却有搜求得經之緣 故今雙引以證也 如下傳譯感
0002_0065_b_02L通中 具引
○鈔正取覺賢者 梵云佛度跋陁羅 此師
0002_0065_b_03L所譯此經於東晉故 正取也 所以科云弘闡元由 言
0002_0065_b_04L兼餘等者 以晉經 是智儼 親徃西域 從佛陁先 受禪
0002_0065_b_05L法 因請覺賢歸東夏 譯此經故也 而慧嚴慧觀 潤文
0002_0065_b_06L法業 筆授 日照三蔵 次於大唐永隆元年 譯晉經脫
0002_0065_b_07L文 實叉難陁 此云喜學 於證聖元年 翻譯唐經 言等
0002_0065_b_08L者 等取同譯諸師 謂義淨弘景圓測神英等師也

0002_0065_b_09L鈔神洲大夏者 下鈔亦云葱嶺之東 地方數千里曰
0002_0065_b_10L赤縣神洲 卽有唐中華之國也 唯識樞要義苑鈔 云

0002_0066_a_01L言神洲者 謂此東土 燧古已前 未有人民 唯鬼神所
0002_0066_a_02L居 故名神洲 言大夏者 存三代時國號也 言一文一
0002_0066_a_03L句者 卽海雲所持普眼經 一偈 卽覺林菩薩 所說若
0002_0066_a_04L人欲了知等 一光 卽地獄天子 三重頓圓之光也 廣
0002_0066_a_05L如下說
○鈔何幸像法等者 論語䟽 云凡事應失而
0002_0066_a_06L得曰幸 生居下 應失也 反顧下 而得也 自幸之義 例
0002_0066_a_07L此可知 言不减正法等者 世尊別記 正法 一千年

0002_0066_a_08L有行有
得果證
像法 一千年有敎有行
而無果證
末法 一萬年有敎無
行亦無
0002_0066_a_09L
由度女人 正法减半 然有二說 一 云雖說八敬 不
0002_0066_a_10L减正法 由彼不行 正法還减 二 云若不說八敬 全無

0002_0066_b_01L行者 正法欲滅 卽有行者 正法依定上薩婆多宗
下大衆部說

0002_0066_b_02L依後義也八敬法者
後當具示
○鈔大師涅槃等者 周昭王二十
0002_0066_b_03L六年四月初八日生 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
0002_0066_b_04L五日入滅 至今大元致和元年歲次戊辰 計二千二
0002_0066_b_05L百七十七年 正當末法之際 翻聞難思之經 亦慶幸
0002_0066_b_06L之致也
○鈔大集月蔵分等者 金剛刊定記 云前前
0002_0066_b_07L勝後後 劣 解脫者 證也 卽三乘聖果 禪定者 行也 卽
0002_0066_b_08L漏無漏大小乘事理等定也 多聞者 解也 卽頓漸偏
0002_0066_b_09L圓空有等上三前必具後
後未必具前也
塔寺者 不求至道 多好有
0002_0066_b_10L爲 以身外資財 修世間福業等 闘諍者 此明佛法之

0002_0067_a_01L中 多有諍論 且如西天大小乘 分河飮水 大乘之內
0002_0067_a_02L性相 又殊 小乘之中二十部 異 各皆黨己 自是他非
0002_0067_a_03L爰及此方 未免於是 若相若性 南宗北宗 禪講相非
0002_0067_a_04L彼此朋黨 互不相許 名闘諍也 言牢固者 人多相襲
0002_0067_a_05L决定不捨 然此但就增勝而說 非不相通 佛滅後 一
0002_0067_a_06L百年 育王 造塔 豈局第四耶 又菩薩蔵經 云後五百
0002_0067_a_07L歲 無量善人 修禪定解脫 豈唯一二三耶
○鈔今值
0002_0067_a_08L聖明天子者 卽唐德宗也 塔記 云興元元年甲子歲
0002_0067_a_09L造䟽 貞元丁卯歲 功就 皆德宗 年號 以貞元 得二十
0002_0067_a_10L一年故 至貞元丙子歲 方譯新經 次造䟽 名新經䟽

0002_0067_b_01L亦貞元中作也 言列刹相望者 梵語掣多羅 西土 更
0002_0067_b_02L無別幡竿 卽於塔覆鉢柱頭 懸幡 今云刹者 訛略也
0002_0067_b_03L此寂
照解
玄賛中 亦如是說 又要覽 云梵語 剌瑟致 此云
0002_0067_b_04L竿 今略名刹 卽幡柱也 言相望者 望者無放 反 說文
0002_0067_b_05L出望在外 望其還也 若音無放 反 說文 月滿 與日相
0002_0067_b_06L望也 今取後音 言鐘梵交響者 梵卽梵唄 要覽上卷
0002_0067_b_07L云梵云唄匿 華言止斷 由外事 已止已斷 爾時寂靜
0002_0067_b_08L住 爲法事 又云諸天 聞梵 心則歡喜故 須作之 法苑
0002_0067_b_09L云夫唄者 讃詠之音也 當使淸而不弱 雄而不猛 流
0002_0067_b_10L而不越 凝而不滯 遠聽則汪洋以峻雅 近矚則從容

0002_0068_a_01L以和肅 此其大致也 昔魏陳思王曹子建 遊魚山 忽
0002_0068_a_02L聞空中梵天之音 淸響哀婉 其聲動心 獨聽良久 乃
0002_0068_a_03L摹其節 寫爲梵唄撰文製音 傳爲後式 梵音 茲爲始
0002_0068_a_04L
○鈔閑居學肆者 此一句 是肇公 涅槃無名論文
0002_0068_a_05L光瑤 注云肆者陳也 周孔 云有說 周公孔子未敢
詳定疑是周禮也

0002_0068_a_06L中 陳列書史 如市肆 陳列貨物也 今陳列聖敎 以爲
0002_0068_a_07L異耳 要覽 云後漢張楷 字公超 學徒隨之 所居 爲市
0002_0068_a_08L故今學處 而稱肆焉 言探賾玄門者 探字 他含反 探
0002_0068_a_09L者 嘗試取其意也 賾字 士責反 劉獻 注周易云賾 幽
0002_0068_a_10L深之極稱也 玄門 可知
○鈔得在靈山下 問淸涼山

0002_0068_b_01L何名靈山耶 答以古有大孚靈鷲寺 卽山形 似鷲鳥
0002_0068_b_02L故也 西域靈鷲山 亦略云靈山 今亦略云靈山也 或
0002_0068_b_03L可此山 靈應旣多 故曰靈山
○鈔大聖雖周下 卽舉
0002_0068_b_04L總稱別 尊其德故 不指其名 如今山中稱念 只云大
0002_0068_b_05L聖菩薩也
○鈔萬聖幽賛於五峰 卽菩薩住處品 文
0002_0068_b_06L殊與一萬菩薩 住淸涼五峰之內等 言百祇者 如南
0002_0068_b_07L山感通傳 時有天人 姓陸名玄暢 詣宣律師所 師 問
0002_0068_b_08L淸涼山文殊之事 答曰文殊 是諸佛祖師 隨緣利見
0002_0068_b_09L應變 不同 大聖之功 非凡境界 不勞評薄 但知多在
0002_0068_b_10L淸涼五臺之中 徃徃有人見之 不得不信 又周穆王

0002_0069_a_01L時 已有佛法 此山 靈異 文殊 所居 穆王 於中 造寺供
0002_0069_a_02L養 阿育王 亦依置塔 如斯不一 故云百祇傳慶等 言
0002_0069_a_03L大孚等者 卽漢明帝 所立 言大孚者 弘信也 如前題
0002_0069_a_04L目中 已說 言一介微僧者 周易法 云介 纎介也 葢自
0002_0069_a_05L謙 德之柄也 言爰媿多生者 有二解 一 云爰者 於也
0002_0069_a_06L媿者 荷也 感荷於多生善根之力 今得濫居勝處

0002_0069_a_07L屬過
二 云爰者 發語之詞 荷宿善之力 今居勝處 此
0002_0069_a_08L之慶幸 多生 豈能忘耶多生屬
未來
言不入餘人之手者
0002_0069_a_09L出現品 云此法門 不入一切餘衆生手 䟽 云權小 於
0002_0069_a_10L斯 無圓信手 不盡能受 是故不爲 言何幸者 法集經

0002_0069_b_01L云是經 雖行閻浮提 於能信深法者 常住 如是衆生
0002_0069_b_02L心手中行 言手舞何階者 子夏詩序 云情動於中而
0002_0069_b_03L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故 詠歌之
0002_0069_b_04L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䟽主 意云
0002_0069_b_05L此 雖爲極喜 亦不及我慶躍 餘莫能知我心 唯聖賢
0002_0069_b_06L之能知也
○鈔下有十門者 一 通顯得名 二 對辨開
0002_0069_b_07L合 三 具彰義類 四 別釋得名 五 展演無窮 六 卷攝相
0002_0069_b_08L盡 七 展卷無礙 八 以義圓收 九 攝在一心 十 泯同平
0002_0069_b_09L等 言字各十義者 卽第三俱彰義類中也 言略有六
0002_0069_b_10L對等者 問下廣釋 但有五對 此有六對 則此廣彼略

0002_0070_a_01L答釋此䟽文解題目七字 祇以二義釋之 對下言略
0002_0070_a_02L鈔中作對 䟽外敘之 又此六對 與下互有具闕 今但
0002_0070_a_03L直作對 更不廣釋 下乃釋之 總別一對者 綱要 說嚴
0002_0070_a_04L通能通所通人通法故 總 上五字 各據一義故別 性
0002_0070_a_05L相一對者 問前云上二字 是體 方字 是體 今何却爲
0002_0070_a_06L相耶 答以相歸體 俱名體 體相別分 則是相
○鈔故
0002_0070_a_07L此七字卽七大性者 故字 躡前而起 上說六對 何得
0002_0070_a_08L躡此而爲七大性耶 應合云又字 或云然字 必恐後
0002_0070_a_09L人 傳寫 悞耳 言七大性者 下䟽 云如攝大乘論等七
0002_0070_a_10L種大性 不離於此 下鈔 釋云等取雜集瑜伽般若 大

0002_0070_b_01L同小異 瑜伽 云一 法大性 二 發心大性 三 勝解大性
0002_0070_b_02L四 增上意大性 五 資糧大性 六 時大性 七 圓證大性
0002_0070_b_03L若無着般若論 第七 云果大性 雜集十一 說七大性
0002_0070_b_04L者 一境二行三智 四精進五方便善巧六證得七業
0002_0070_b_05L七皆云
大性
今體大 卽第三智大之中 所知無我之理 二
0002_0070_b_06L相大 亦所知攝 亦法大性 卽境攝故 三 用大 卽方便
0002_0070_b_07L大 而是卽體之用 亦攝境故 四 果 全同 五 因大 攝其
0002_0070_b_08L五大性 一 發心 二 勝解 三 行大 四 精進 五 資糧 六 智
0002_0070_b_09L大 全同 七 敎大 卽是境 由是義故 今云七字 卽七大
0002_0070_b_10L性也 言七字 皆相者 依下䟽 合云七字 皆法 今對上

0002_0071_a_01L大卽體故 云相也 等字 七字 皆廣等也上 是下對辨
開合 及具彰
0002_0071_a_02L義類中 少分之義 鈔家 因
便敘之 欲彰今䟽略義
今各以下 正釋䟽文
○鈔
0002_0071_a_03L故下經云法性遍在一切處下 問其第三句 應是常
0002_0071_a_04L義 云何證遍義耶 答於時中 皆遍 何失 或可但取上
0002_0071_a_05L半 因便故 來耳 言法性無作下 引出現品文 上半 是
0002_0071_a_06L本文 下半 義引也 彼云諸佛性淨 亦如是 本性 非性
0002_0071_a_07L離有無 釋曰無作故 無前際 無變易故 無後際 如虛
0002_0071_a_08L空故如中際 旣如三際 卽常也
○鈔並持自性 通上
0002_0071_a_09L二義者 釋䟽 自持二字 以正法二義 有其通別 別則
0002_0071_a_10L正者 無偏 法者 軌範 通則並是持自性義 言恒沙性

0002_0071_b_01L德者 舉同影別故 言不偏偽者 不偏 揀小 不偽 揀外
0002_0071_b_02L故 言佛令住正法者 雙證上二義 亦唯要上半爲證
0002_0071_b_03L
○鈔然亦二義下 䟽文 語略故 言周卽是徧義而
0002_0071_b_04L不言包義 然此包遍二義 前體大中包遍 相須 故合
0002_0071_b_05L爲一 幷出常義 以足二義 今用稱體 亦應具常遍二
0002_0071_b_06L義 以常義 就用說則隱也 且就顯相論故 開包遍 爲
0002_0071_b_07L二義 理實用大 亦有不斷常 亦互影故 言猶如虛空
0002_0071_b_08L者 妙嚴品文也 具云譬如虛空 具含衆像 於諸境界
0002_0071_b_09L無所分別 下䟽 云含攝喻也 無所不包故 遍至一切
0002_0071_b_10L下 出現品文也 具云譬如虛空 遍至一切色非色處

0002_0072_a_01L䟽 云虛空周遍喻 此 以事空 况於理空 上 皆是體包
0002_0072_a_02L徧二義 爲所稱 今是卽體之用還稱其體 亦具包徧
0002_0072_a_03L二義 上體中 引涅槃 無性眞如 爲體 當經 卽無障礙
0002_0072_a_04L理 爲體 相中 恒沙性德 舉同影別 用中 一塵 包無邊
0002_0072_a_05L世界 時遍無盡法界 舉別影同 同別 無礙 皆圓敎之
0002_0072_a_06L三大也 又三大互望 亦復無礙 咸爲所證無障礙法
0002_0072_a_07L界也
○鈔爲妙覺者 三諦相融 爲妙 三覺無礙 爲覺
0002_0072_a_08L亦可俱通 以三諦 是所覺故 能覺所覺 皆玄妙故

0002_0072_a_09L鈔感果等者 下䟽 云華有二義 一 草木花 喻萬行因
0002_0072_a_10L二 嚴身花 通金玉等 喻於神通衆相等 唯與果俱 故

0002_0072_b_01L今引證中 以神通衆相 證也
○鈔嚴上大方廣下 大
0002_0072_b_02L方廣法 雖性本淨 若非萬行 無由可顯 如鏡雖本明
0002_0072_b_03L若非磨瑩 終不能顯 言成佛果人者 凡非是佛 以萬
0002_0072_b_04L行功德成佛 如玉不是像 猶彫琢故成像 則飾本有
0002_0072_b_05L法 成修生人 爲二義也 言又飾本體等者 能飾萬行
0002_0072_b_06L皆契大方廣之本體 以稱本性修故 如像嚴飾 金本
0002_0072_b_07L體 無二故 言以行等者 以萬行爲因 成佛果之人 因
0002_0072_b_08L不卽果 因果 殊故 如巧匠 能造像 匠非是像 其體 異
0002_0072_b_09L故 則能飾所飾 不異 能成所成 不一 爲二義也 又上
0002_0072_b_10L能瑩 非所瑩 喻行飾本體而行卽本體故而二 像飾

0002_0073_a_01L金體 喻能飾所飾 不二飾法二字 具不
一不異二義也
器離玉無喻
0002_0073_a_02L行成人 而卽人故 不二 巧匠非像 喻能成 非所成故
0002_0073_a_03L而二成人二字 亦具
非一非二二義
然上消文 且約一相 如其就法
0002_0073_a_04L亦有新義 從本非內外等中 約義分心境等故 佛亦
0002_0073_a_05L有本義 佛果海中 舊來益竟故 其能飾之行 亦有本
0002_0073_a_06L義 隨順法性 修檀等故 非眞流之行 不契眞故 亦有
0002_0073_a_07L新義 由人立故 准此則前四句喻 初句 約法 本有修
0002_0073_a_08L生 二句 約人 修生本有 三句 約行本有 四句 約行修
0002_0073_a_09L生 四句圓融 方爲嚴矣
○鈔然亦唯二者 中間二句
0002_0073_a_10L也 初句 湧泉 卽是所攝義味之者 卽貫中收也 問何

0002_0073_b_01L不言所貫義味耶 答顯二義互通 攝亦攝義 貫亦貫
0002_0073_b_02L機故 言常乃通於上三者 貫攝 皆常故 言餘處釋云
0002_0073_b_03L者 卽慈恩 法華䟽序也 彼鈔 云軌者 軌則規模之義
0002_0073_b_04L百者 十之極數 取極多義 人中最勝 無尊於王故 云
0002_0073_b_05L百王 以百王 皆用此經而作規模故 云經者爲常 常
0002_0073_b_06L者 恒也 百王 不易以恒定故 理契至眞無易義故 言
0002_0073_b_07L法眼常全無缺减等者 賢首品文也 下䟽 云智眼證
0002_0073_b_08L如 如永常故 旣如證而說 豈不常耶 常恒下 以㫖歸
0002_0073_b_09L文意而釋成也 言終古不忒者 借莊子文也 彼云日
0002_0073_b_10L月 得之 終古不忒 鄭玄 注周禮云終古 猶言常也 忒

0002_0074_a_01L差也 常說則無其差忒 故云可得稱常
○鈔卽三世
0002_0074_a_02L間者 世謂時也 謂諸有爲法 墮去來今三世中間 名
0002_0074_a_03L爲世間 具於三義 謂性有爲可破壞 隱眞理 故 名世
0002_0074_a_04L間 其世間 別有其三種 名三世間 帶數釋也 言一 衆
0002_0074_a_05L生世間者 衆生 卽世間 卽所化機 二 器世間者 若感
0002_0074_a_06L者 所變器界 器卽世間 若佛器界 世謂隱覆 從眞性
0002_0074_a_07L起 同無爲法 卽隱覆有爲可破壞世 亦器卽世間 卽
0002_0074_a_08L所化處也 三 智正覺者 若入見已上等覺已下 智正
0002_0074_a_09L覺 與世間異 作相違釋 以五八二識 猶有漏故 墮去
0002_0074_a_10L來今 名爲世間 無漏之智正覺性故 名智正覺 若佛

0002_0074_b_01L是智正覺 是世間之智正覺 約所化以彰名 依士釋
0002_0074_b_02L也 卽能化之主 言主謂君主卽佛及王下 釋主字也
0002_0074_b_03L器世間之主 衆生世間之主 或衆生世間 卽主 以位
0002_0074_b_04L在等覺已還故 智正覺世間 卽依主持業釋也 言亦
0002_0074_b_05L總化上二者 應有問言衆生與器 可名世間 佛非世
0002_0074_b_06L間 何故云並稱世主耶 故此答也 言上二者 有二意
0002_0074_b_07L一云衆生及器 名二也 二云衆生主及器主 爲二也
0002_0074_b_08L後解 爲勝 統遍前三方該前三世間故
○鈔法門爲
0002_0074_b_09L能嚴唯局於主者 如各自主所得法門 唯局主故 言
0002_0074_b_10L自嚴己衆下 此有三重能所嚴 一 謂各別法門 爲能

0002_0075_a_01L嚴 自主 爲所嚴 二 復將上主及法門 爲能嚴 自衆 爲
0002_0075_a_02L所嚴 三 一切衆生主及衆法門 皆能嚴 佛爲所嚴 故
0002_0075_a_03L云並用嚴佛 問成佛說經 何要三種世間皆嚴耶 答
0002_0075_a_04L衆生不嚴 不感佛興 正覺不嚴 不能爲主 器界不嚴
0002_0075_a_05L非眞佛處 復由佛嚴 顯遇者有德 衆生嚴輔 顯佛超
0002_0075_a_06L勝 如是互嚴 方爲妙嚴也
○鈔用當諸經之序品者
0002_0075_a_07L有二意 一 云已上䟽序 已竟 用當諸經序分也 二 若
0002_0075_a_08L會解 則以妙嚴品 當諸經之序分 此解 難依 前解 爲
0002_0075_a_09L正 釋敎迹 竟
0002_0075_a_10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