신집성문헌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五

ABC_NC_01816_0004_T_003

0004_0056_b_01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五

0004_0056_b_02L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 集

0004_0056_b_03L
䟽普賢行品云等者下䟽云一頌 知四種說法 而刹
0004_0056_b_04L說等者 略有三義 一約通力二約融通 一說一切說
0004_0056_b_05L故 三約顯理是說 菩薩 觸境皆了知故則觸類成敎
0004_0056_b_06L如香飯等 鈔中云卽三世間 及時 爲四 若時分三世
0004_0056_b_07L則成六種 若於三世 各三世間則有九種 總一切說
0004_0056_b_08L卽是十義
○鈔有情者下 佛名有情 雖無情愛等而
0004_0056_b_09L有情愛識 純無漏故
○鈔上之七下 問下明三世佛
0004_0056_b_10L說等者 則但是上之七種 何有十耶 若於七外 唯取

0004_0057_a_01L三世 并上七種 開十之義 則成爲復三世說義 云何
0004_0057_a_02L荅若不言三世 但爲上七 一時之間 可有說義 今盡
0004_0057_a_03L於三世中 取上七種 皆恒說故 則別爲七 總爲三 時
0004_0057_a_04L中取法 於義 異故
○鈔三俱融者 䟽云人法同一緣
0004_0057_a_05L起 隨義相分 融攝無二 四俱泯者 謂平等果海 離於
0004_0057_a_06L言數 緣起性相 俱不可得 若爾 何有說義 荅令當根
0004_0057_a_07L解俱泯之義 已名爲說 五無障碍者 謂合前四句 於
0004_0057_a_08L彼人法 一異無障 存亡無碍 自在圓融故
○鈔初門
0004_0057_a_09L十等者 一事法界 謂十重居宅等 二理法界者 謂一
0004_0057_a_10L味湛然等三境法界所知分齊等 四行法界 悲智深

0004_0057_b_01L廣等 五體法界 謂寂滅無生等 六用法界 謂勝通自
0004_0057_b_02L在等 七順法界 謂六度正行等 八逆法界 謂五熱無
0004_0057_b_03L厭等 九敎法界 謂所聞言說等 十義法界謂所詮㫖
0004_0057_b_04L趣等 此十法門 同一緣起無礙鎔融 一具一切
○鈔
0004_0057_b_05L人法界等者 䟽云此十 並緣起相分 叅而不雜 善財
0004_0057_b_06L見已 便入法界故 名人法界
○鈔外道者 卽遍行外
0004_0057_b_07L道也 餘皆可知
○鈔百一十城者 卽善財所經之處
0004_0057_b_08L問今此說友 何舉城耶 荅下䟽云有二義 一者友必
0004_0057_b_09L依城則一城一友 二者於一城值於多友 或求一友
0004_0057_b_10L歷於多城 而要一百一十 以順表法故表法
如前
然此一

0004_0058_a_01L百一十善友 諸說不同 一云理應具有 但文脫漏 二
0004_0058_a_02L賢首前後諸友 總五十四 分出德生有德爲二則五
0004_0058_a_03L十五人 各有自分勝進故 有一百一十 刊定破云經
0004_0058_a_04L言一百一十已 方至彌勒 彌勒等三 非一百一十之
0004_0058_a_05L數 明矣 三刊定解云成數十耳 實唯一百八人 謂此
0004_0058_a_06L前除遍友 但五十一人 各有主伴 成百二人 遍友 指
0004_0058_a_07L示衆藝 雖非主友 而是伴友 爲一百三 更加無厭足
0004_0058_a_08L王處 空天 瞿波處 無憂德神 摩耶處 蓮華法德身衆
0004_0058_a_09L神 及妙光明神 守護法堂善眼羅刹 合前 總有一百
0004_0058_a_10L八 以空天等 相問荅故得在友數 非前主友 稱名指

0004_0058_b_01L示故非主友 但名伴友 淸凉破云若爾 違下餘城之
0004_0058_b_02L言 下自釋云前至童子童女已經一百一十 今更後
0004_0058_b_03L文殊所故云餘也 謂若此爲百八 加慈氏 尚始百九
0004_0058_b_04L并後文殊 方至百十 何有餘耶上皆
叙昔
四淸凉會釋云
0004_0058_b_05L若會通者 三釋皆得 一種取 更加不動優婆夷處 覺
0004_0058_b_06L悟菩薩 如來使天 足成一百一十則餘亦成 以彼二
0004_0058_b_07L聖 亦敎善財故得爲伴友
○鈔三千知識者 再見文
0004_0058_b_08L殊已後 卽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 皆親近
0004_0058_b_09L受法 修習成熟 斷障證眞等
○䟽聲聞說者 卽舍利
0004_0058_b_10L弗 爲六千比丘 廣歎文殊十德等
○鈔經云等者 妙

0004_0059_a_01L嚴品文也 䟽云 以如如力 則智演法音 音還如性 故
0004_0059_a_02L無盡極 廣多故無盡 竪長故無極 無間故稱恒
○鈔
0004_0059_a_03L師子座說下亦妙嚴品文也 䟽云人中師子 處之 又
0004_0059_a_04L說無畏之法 得法空者 何所畏哉 說卽敎 從法空所
0004_0059_a_05L流 問此等無情而得說者 貞元䟽云略有四意 一業
0004_0059_a_06L用 佛菩薩力故 二德相 法爾能如是故 三顯法則常
0004_0059_a_07L是說 四性融 以性力故 一無不具是故 一說卽一切
0004_0059_a_08L說 以性從相 有說不說 會相歸性 都無所說 以性融
0004_0059_a_09L相 一說一切說 無說無不說 若約觀心 但隨自心 有
0004_0059_a_10L說不說
○鈔善慧地云下 以居大法師位故 能演法

0004_0059_b_01L自在
○䟽略有十類者 妙嚴品䟽一影響衆 諸佛菩
0004_0059_b_02L薩爲主伴 如影之隨形 響之應聲 二常隨衆 如普賢
0004_0059_b_03L等作輔翼 三守護衆 如執金剛神等 諸佛住處常勤
0004_0059_b_04L護故 四嚴會衆 如道場神等 常爲嚴淨佛宮殿故 五
0004_0059_b_05L供養衆 如偈讃法供華幢財供等 六發起衆 如解脫
0004_0059_b_06L月等諸請難者 七當根衆 且言卽時在會者 若准根
0004_0059_b_07L感 通現未來根 八表法衆 十首 表信 十林 表行等 及
0004_0059_b_08L座出菩薩等 顯容持故 亦通表萬行俱成佛故 九證
0004_0059_b_09L法衆證法佛菩薩等 證說不虚故 十顯法衆 如聲聞
0004_0059_b_10L顯法不共 除當機 是因中機感 以親能起敎故爲因

0004_0060_a_01L餘九 非正是所化 踈能起敎 名爲緣
○鈔列子云等
0004_0060_a_02L者操七到
勘彼文 有少加減 此云必得
0004_0060_a_03L之 彼云必善得其意 又遊泰之隂者 彼云
泰山之隂音曲每奏 彼
0004_0060_a_04L云曲每奏 貴令易解耳 夫志想象猶吾心也者 彼注
0004_0060_a_05L云言心 闇合 與己無異
○鈔文選等者 卽司馬遷 報
0004_0060_a_06L任少卿書具云葢鍾子期死 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何
0004_0060_a_07L則 士爲知己者用 女爲悅己者容 若僕 大質之虧缺
0004_0060_a_08L矣 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 終不可以爲榮 適足以見
0004_0060_a_09L笑而自點耳
○䟽然唯約說者下 唯約能說所有智
0004_0060_a_10L慧等 則前依說人 是總體 此依德本 是別法 問何不

0004_0060_b_01L依敎主之德 答敎主之德 是果德故 當行人所求 是
0004_0060_b_02L經所詮故 屬說因也 問說者 前人此法 而俱是緣 敎
0004_0060_b_03L主 是人 宿因行願 是別法 何故人屬說緣 法屬說因
0004_0060_b_04L荅以宿因故令佛出世 宿因勝故屬因 令說者別法
0004_0060_b_05L廼是助佛說敎 踈故爲緣也
○䟽智慧最爲首者 爲
0004_0060_b_06L人說法 若非智慧明了 何以說耶故爲最勝 問智旣
0004_0060_b_07L最勝 何不別開 三昧亦是說人 別法 何以別開 荅智
0004_0060_b_08L由三昧 深照所緣 親㝠法性 外感諸佛 三業加被 有
0004_0060_b_09L此勝能故別開明 從定起已 對根說法 智慧最勝 并
0004_0060_b_10L餘行願 並爲德本 餘行願者 此一餘言 而有二意 一

0004_0061_a_01L前智慧之餘 以非最勝故 二化主行願之餘 以非根
0004_0061_a_02L本有力故
○䟽若感者善根下 㨂疑濫也 前䟽云所
0004_0061_a_03L修諸善根力 恐濫相感中善根
相感中善根
望所說敎 有力親故
0004_0061_a_04L爲因 此德本中善根 非正有力起敎踈故爲緣 又前
0004_0061_a_05L䟽云汝修一切諸行願力 恐濫化主行願故此㨂也
0004_0061_a_06L智慧無濫故不㨂之 問顯果德中 正果 彰地位中果
0004_0061_a_07L位 與緣中依主 及加者 何別而分因緣不同耶 荅果
0004_0061_a_08L德 乃當根 所求 此是別義 地位 則行人 所歷 是其總
0004_0061_a_09L義 總別旣異 所以分之 此所詮義 望能詮敎 親故爲
0004_0061_a_10L因 依主 但遮那一佛故別 望根心上 起敎 但增上緣

0004_0061_b_01L故 加者 通十方佛故總 是以分之 加者 與說人之力
0004_0061_b_02L展轉更踈故 並爲緣
○鈔五性通焉者論語䟽 引白
0004_0061_b_03L虎通云五性者 何謂 仁義禮智信也 仁者 好生愛人
0004_0061_b_04L義者宜也 斷决得中 禮者履也 履道成文 智者知也
0004_0061_b_05L於事見微知著 信者誠也 專一不移也 紫玉精歌者
0004_0061_b_06L不知所出今引意者 有云稱其風雲水山四德 悽悽
0004_0061_b_07L者 風之德 溶溶者雲之德 潺潺者 水之德 蒼蒼者山
0004_0061_b_08L之德 今詳四德 皆顯玉之德 釋䟽中山有玉而滋潤
0004_0061_b_09L之義 以況說者 內有德本方能說故
○䟽現相品當
0004_0061_b_10L辨者 䟽鈔云請有二種 一言請 二念請 荅亦二種 一

0004_0062_a_01L言荅 二示現荅 交絡相望 應有九句 一言請言荅 卽
0004_0062_a_02L第一會中三昧品內 以言重請 下之三品 亦以言荅
0004_0062_a_03L及第八會普慧二百問
普賢二千荅
二言請示相荅 三言請言及
0004_0062_a_04L示相荅 四念請言荅 五念請示相荅 卽第九會 顯以
0004_0062_a_05L心傳心唯證相應離言說故 又令目擊而自證故

0004_0062_a_06L念請 如來入
定 示相荅也
六念請言及示相荅 如第二會 海會念
0004_0062_a_07L請 佛示相荅 菩薩 言荅 佛心自在 不待興言 佛力殊
0004_0062_a_08L勝 現相能荅 七言念請言荅 八言念請示相荅 九言
0004_0062_a_09L念請 言及示相荅 如第一會 現相品長行 念請 共聲
0004_0062_a_10L言請 初光示法主 現華表義 現衆表敎 卽示相荅 在

0004_0062_b_01L文唯四 約義有九故云諸會有無 然其有無所以者
0004_0062_b_02L初二 後二 有問 中間五會 無問 下䟽云初會 標果起
0004_0062_b_03L因故問 第二 尋因至果故問 但因有差別 寄六會以
0004_0062_b_04L荅之 果無差別 第七當會 荅也 然諸會 更有問者 並
0004_0062_b_05L當會 別義以總收之 或重明於前非大位問 第八會
0004_0062_b_06L因果純熟故須有問 謂修行無碍六位頓成故當會
0004_0062_b_07L荅 第九會 明稱性因果故別有問 謂俱入法界無差
0004_0062_b_08L別故亦當會荅 四處 都有三百一十句問 爲初及第
0004_0062_b_09L二 各四十問 第八 二百 第九 三十 中本廣本問則難
0004_0062_b_10L思 問大衆同請 豈無當根 又如來請 爲此攝否 荅當

0004_0063_a_01L根善根 卽是因收 以內有根 外陳言請 義相稍踈故
0004_0063_a_02L在緣收 如來請者 䟽云不以常口求請而以雲臺發
0004_0063_a_03L言 不以常身展敬而以光業代者 爲不輕尊位故 要
0004_0063_a_04L復請者 爲重法故光臺說偈 請名爲加請 復是敎主
0004_0063_a_05L上別義故 請人中攝 約與說者之力 卽是加者 十地
0004_0063_a_06L䟽說前加分中遮那 但意加 今具身口故復重加 或
0004_0063_a_07L以加從請 但請者中攝故 彼䟽云因加勸說 目之爲
0004_0063_a_08L請 加卽是請故云加請
○鈔民罔常懷等者 彼注云
0004_0063_a_09L民所歸無常 以仁政爲常 鬼神不保一人 能誠信者
0004_0063_a_10L則享其祀 故以下文中下 卽十住品 䟽云謂無作三

0004_0063_b_01L昧顯自覺智 寂不失照 同契佛心故現三業加也

0004_0063_b_02L䟽然佛若等者 僧祇隨好 皆佛自說 不待加故 如第
0004_0063_b_03L七會 其中 除上二品 餘品 普賢等說 要假佛加 仍是
0004_0063_b_04L㝠加 無顯加有本云第九
會者誤書也
言第八會下 說所成行 依
0004_0063_b_05L前六會之法而修 前六 旣已有加 此不異前故略無
0004_0063_b_06L加 或可略故無加 別爲一義 經文缺略也 言二七等
0004_0063_b_07L者第二會 不入定 無有加 言七字 亦誤書 應是九字
0004_0063_b_08L下䟽云普光法界 無顯有㝠故 以第九會 佛雖入定
0004_0063_b_09L菩薩不入 而普賢文殊二聖 開發 皆云承佛神力故
0004_0063_b_10L有㝠加而無顯加 已上二七八九之四會 約無顯加

0004_0064_a_01L故 云無加也
○鈔皆與智勸說者 與智故意同 勸說
0004_0064_a_02L故說同也
○鈔上顯通方下 旣此方說 與十方佛同
0004_0064_a_03L說 故知是通方之法 此一人說 卽是一切佛說 顯圓
0004_0064_a_04L融無碍之敎也
○鈔故十地經云下上二句 云一切
0004_0064_a_05L佛神力咸來入我身 論釋云下 全是論文 下䟽云若
0004_0064_a_06L直望論意 卽指義大爲果分故不可說 說大爲因分
0004_0064_a_07L是則可說 更以義取 略有二種 一唯就十地以明 以
0004_0064_a_08L證智爲果分 方便寄法等 爲因分 此復二義 一以修
0004_0064_a_09L證相對則方便造修爲因分 息修契實爲果分 二以
0004_0064_a_10L詮表相對 則以守法顯地差別 爲因分 眞實證智爲

0004_0064_b_01L果分 二約究竟佛果 對普賢因說 義通一部 謂卽此
0004_0064_b_02L證智 㝠同究竟果海爲果分 如迹處之空 不異太虚
0004_0064_b_03L地相之因 同普賢因 以廣說則有無量差別事 以勝
0004_0064_b_04L願力復過於此故 是則迹處之空 隨於空處之迹 亦
0004_0064_b_05L有說地智 亦可寄言標舉故
○䟽若爾僧祇等者若
0004_0064_b_06L諸佛同加 卽同說 及一說 一切說 佛不說 顯果海無
0004_0064_b_07L言 加菩薩說 表因相可說爾 僧祇隨好二品 皆佛自
0004_0064_b_08L說 應非一切佛通方之法 亦非一說 卽一切說 亦應
0004_0064_b_09L表果海可說 因相不可說 此上躡跡相翻例難也

0004_0064_b_10L鈔對前同說等者 以初意 荅前二難 僧祇 微細 隨好

0004_0065_a_01L難知故佛自說 或可僧祇 難知 下位難知故 隨好 微
0004_0065_a_02L細 法深益勝故 或可雙通二品 鈔各舉一隅耳 言僧
0004_0065_a_03L祇數量重重者 䟽云是圓敎所明 深廣無涯 唯佛方
0004_0065_a_04L測 不同凡小所知 如黃帝筭法 但有二十三數 始從
0004_0065_a_05L一二 終至正載謂一至十爲十 次有十三數 謂十十
爲百 十百爲千 十千爲萬 次億兆京
0004_0065_a_06L秭垓壤澗
正載是也
已說天地不容 小乘 六十已至無數 此有
0004_0065_a_07L百二十四 倍倍變之故 非餘測 故數終 寄不可說 況
0004_0065_a_08L復偈初 更積不可說歷諸塵刹 以顯無盡 所以佛自
0004_0065_a_09L荅者 正表難思故此與今
初意同
又明此品 統語因位終德
0004_0065_a_10L故佛說之此等覺位故云終
德別是一表也
隨好光明者 下䟽云佛

0004_0065_b_01L自說者 有二意故 一僧祇 因終 此品 果終二品說果
隨好最後

0004_0065_b_02L故 二皆佛說 二好用劣相足下
一光
而用難思三重
頓圓
恐物
0004_0065_b_03L不信故佛自說初意別是一表
後意卽今初意
○鈔超出因果下 後
0004_0065_b_04L意荅後一難 若一向加菩薩說 則說與不說二相 定
0004_0065_b_05L然 今以相待意 荅
○鈔如鳥跡同者 地經云如空中
0004_0065_b_06L鳥跡 難說難可示
○鈔約表小異者 由法理微隱故
0004_0065_b_07L託事以表彰 應知大意必均 何得觸途生滯
○䟽加
0004_0065_b_08L有二種者 下䟽問云加之與定 何先何後 若先定後
0004_0065_b_09L加則不應言汝能入是三昧 此是諸佛 共加於汝 若
0004_0065_b_10L先加後定則不應在三昧分後 又散心 不能受加 古

0004_0066_a_01L人通云加定一時 難云爲因不成 不同俱有因義 加
0004_0066_a_02L定可分 故示正義云加有二種 謂㝠與顯 㝠加 在定
0004_0066_a_03L前 加令得定 顯加 在定後 要得定方堪受加故
○鈔
0004_0066_a_04L然意與智等者 廣鈔第一云由身語表意 意亦成顯
0004_0066_a_05L加也 㝠唯與智者 意加 爲㝠 無身語 顯時 與顯具三
0004_0066_a_06L業 不同
○鈔二七兩會等者 二會如前 第七會 佛入
0004_0066_a_07L定 普賢等說主 不入定 說十定品等 皆承佛威力故
0004_0066_a_08L唯㝠加
○鈔第八會下 問前釋入定 爲受佛加 今第
0004_0066_a_09L八會 普賢旣入定 何無佛加故此縱荅也 以缺佛加
0004_0066_a_10L一分經文故 但有下 唯有一分發起作用經文 經云

0004_0066_b_01L入此三昧時 十方一切世界 六種十八相動 出大音
0004_0066_b_02L聲 靡不皆聞 䟽云動地 警羣根故 出聲 令聞法故 前
0004_0066_b_03L諸會表解可從它得故有它加 此表行由己立故自
0004_0066_b_04L力發起 又表行依解起 無別法故無顯加 問旣無加
0004_0066_b_05L何須入定 荅攝解成行 亦須入定 是故聖㫖多端 不
0004_0066_b_06L可一准
○鈔法界品下 釋法界品無顯有㝠 然有二
0004_0066_b_07L義 初顯無 以是如來自說 非唯無顯 亦無㝠加故 二
0004_0066_b_08L普賢文殊下 顯有㝠加 卽如來入師子頻呻三昧已
0004_0066_b_09L次下 普賢開發 文殊述德 是也 有本云第七普賢第
0004_0066_b_10L二文殊者 悞也 此由後人 不曉鈔意 悞有改作 次前

0004_0067_a_01L已說由二七不入
定等是也
今何復云 又此釋法界 無顯有㝠
0004_0067_a_02L旣如來自入三昧 不可有㝠加 豈成釋䟽耶 故知此
0004_0067_a_03L示下 開發述德經中 皆言承力故 是法界品中 無顯
0004_0067_a_04L有㝠義也
○鈔以如來下 佛有力能與有慈能普 常
0004_0067_a_05L有㝠加 卽是通義 申未入定緣缺無顯加 卽是別義
0004_0067_a_06L上釋前㝠 卽未必有顯
○鈔顯加之時下 釋上顯必
0004_0067_a_07L有於㝠也 顯加之時 是別義 㝠常不捨 卽是通義 此
0004_0067_a_08L恒加也
○鈔有多義門下 如隨經䟽 會說之故云隨
0004_0067_a_09L文具顯也
○鈔各以異名㨂之者 謂世親攝論無性
0004_0067_a_10L攝論梁攝論
○鈔卽十勝相者 謂應知依止勝相

0004_0067_b_01L阿賴耶
識相也
二應知相勝相體卽依圓
計三自性
三應知入勝相

0004_0067_b_02L唯識
性也
四應知彼入因果勝相體卽六
波羅蜜
五應知彼修差
0004_0067_b_03L別勝相體卽
十地
六應知修差別中增上戒勝相體卽菩
薩禁戒

0004_0067_b_04L七應知增上心勝相體卽三
摩地
八應知增上慧勝相

0004_0067_b_05L無分
別智
九應知果斷勝相體卽無
住涅槃
十應知果智勝相

0004_0067_b_06L諸佛
三身
故鈔云等 十相 皆言應知者 卽理事等法皆應
知也
0004_0067_b_07L皆言勝
相者
以能說主 所說法 皆殊勝故 或能所詮 皆勝
0004_0067_b_08L故 然此十勝相 卽正標論中 所攝義也 非該二三藏
0004_0067_b_09L
○鈔䟽家轉將者 攝論及莊嚴論 釋藏者 攝義 䟽
0004_0067_b_10L轉釋云攝者 包含義故 標云藏者 以含攝故
○䟽正

0004_0068_a_01L翻爲線等者 探玄記第一云正翻名線 何故稱經 謂
0004_0068_a_02L線能貫花 經能持緯 義用相似 但以此方重於經名
0004_0068_a_03L不貴線稱 是故翻譯 逐其所重 廢線存經 唯識䟽亦
0004_0068_a_04L云線華奥㫖等 則知先古諸德 多同此譯故次鈔云
0004_0068_a_05L此中總舉先古諸德 不唯賢首一師
○䟽五印度者
0004_0068_a_06L梵語也 一切經音義云天竺者 相承音竺 准梵聲 合
0004_0068_a_07L云篤也 古云身篤 或云賢豆 新云印度 皆訛傳也 正
0004_0068_a_08L云印特迦羅 此翻云月也 彼方 月有千名 斯乃一稱
0004_0068_a_09L如此土蟾蜍桂影等也 西域記云良以彼土 佛日 旣
0004_0068_a_10L隱 賢聖挺生 相續開導 如月照臨故以彼國而得此

0004_0068_b_01L
○鈔有三失下 一經是敵對 言非敵對故失 二契
0004_0068_b_02L字是義 不是名而以爲名故失 三三藏十二分 各有
0004_0068_b_03L兩重總別 但分一重故以修多羅 爲別名 非總名故
0004_0068_b_04L
○鈔旣無欲底下結難也 旣梵語中 無欲底二字
0004_0068_b_05L但云修多羅 明知名中 本無契字
○鈔集起下卽第
0004_0068_b_06L八識 集諸種子 起現行故 詎者 何也
○鈔刊定記文
0004_0068_b_07L猶似難見者 以彼將藏與部合說 似覺文難故 淸凉
0004_0068_b_08L爲釋分藏部別 各分兩重 義卽易見
○鈔雖標總稱
0004_0068_b_09L卽受別名者 如云第一契經藏 對三藏言 但是一藏
0004_0068_b_10L故別 對餘二藏 亦有貫穿所應說 義 攝持所化生故

0004_0069_a_01L卽修多羅 却得總名 以用貫攝二字 釋修多羅名故
0004_0069_a_02L十二部中修多羅 總別 准知
○鈔若不通者 結難也
0004_0069_a_03L言契理合機者 以契理 釋前貫字 合機 釋前攝字 非
0004_0069_a_04L以契字 爲修多羅名也
○鈔今謂下淸凉自釋也 亦
0004_0069_a_05L是破刊定之義 然三藏中 但有一重總別 十二分中
0004_0069_a_06L却有二重總別 皆破刊定 各於後重總別中 各有一
0004_0069_a_07L失初 約十二部中後重以通爲局失 謂十二部中 修
0004_0069_a_08L多羅本 通自餘十一部及於三藏 故涅槃云佛說十
0004_0069_a_09L二部經 出修多羅等 故知十二部中 修多羅 爲本 而
0004_0069_a_10L彼 局唯通自十一部 不通三藏 故有此失其刊定 所

0004_0069_b_01L立總別 亦不得成 何者 總則不該三藏 總不成也 別
0004_0069_b_02L則本 通餘三藏 對彼名別 而汝不通 別不成也 後約
0004_0069_b_03L三藏中後重 以局爲通失 以三藏中修多羅 唯通當
0004_0069_b_04L藏十二部 不通餘二藏故局 而刊定 却通餘二藏故
0004_0069_b_05L有此失 其總別 亦不成也 以依十二部中部帙分成
0004_0069_b_06L三藏故 三藏中 各有十二分 一代時敎 總分爲十二
0004_0069_b_07L分 如十二味香 分爲三藏 如香分爲三丸 三藏中各
0004_0069_b_08L有十二分 如三丸中各有十二味 今修多羅藏唯通
0004_0069_b_09L當藏中十二分 如第一丸 自通當丸中十二味 由部
0004_0069_b_10L帙各別故不通餘二藏 如第一丸 不通餘二丸 故三

0004_0070_a_01L藏中 無第二重總別 問餘二藏中 有契合義否 荅雖
0004_0070_a_02L有 屬總十二分中修多羅分通之 問修多羅藏 從總
0004_0070_a_03L十二分中分之 通當藏中十二分 餘二藏 亦從總十
0004_0070_a_04L二分中分之 何不亦通當藏中十二分 荅以名中云
0004_0070_a_05L修多羅藏故 餘二藏 不例 問修多羅皆通當藏中十
0004_0070_a_06L二分 應復是一重總別 荅若欲作十二分中總別 今
0004_0070_a_07L以修多羅藏 通之故 義不成 欲作三藏中總別 又不
0004_0070_a_08L通餘二藏故不更爲一重總別 問三藏中 各以修多
0004_0070_a_09L羅分 通 各自當藏中餘十一分 更作一重總別 復有
0004_0070_a_10L何妨 荅前以總十二分中修多羅一分 通總十二分

0004_0070_b_01L中餘十一分竟 義已通盡 何須更說 問三藏 不出總
0004_0070_b_02L十二分 旣前已通 十一分 何要更通三藏 荅一代時
0004_0070_b_03L敎大分爲二 一十二分者 義類別故 二三藏者 部帙
0004_0070_b_04L異故 故皆通之
○鈔破於遠公三修多羅者 次下當
0004_0070_b_05L
○鈔初全縱者 約名敵翻 則四句皆敵 而古德 以
0004_0070_b_06L言線爲敵 言經非敵則古德之義 如其所破
○鈔二
0004_0070_b_07L半奪也者 若約義翻 一敵三非 而刊定 但言經線 皆
0004_0070_b_08L敵 不言敵是聖敎故半奪也
○鈔今引意者下 卽本
0004_0070_b_09L論假修多羅名 欲㨂盡濫 釋論云聖敎 明知是翻譯
0004_0070_b_10L修多羅 爲聖敎也
○鈔儒卽儒敎等者 莊子䟽云昔

0004_0071_a_01L有鄭人 名綏 學於求氏之地 三年藝成而化爲儒 儒
0004_0071_a_02L者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行仁義之道 辨尊卑之位故
0004_0071_a_03L謂之儒也 而綏弟名 翟 綏化其弟 遂成其墨 墨者 禹
0004_0071_a_04L道也 尚賢崇禮 儉以兼愛 摩頂至踵 以救蒼生 此謂
0004_0071_a_05L之墨也 言九經五經者 一周易 二尚書 三毛詩 四禮
0004_0071_a_06L記 五春秋
加周禮
又加論語孟子孝經爲九經
0004_0071_a_07L
○鈔雙含二義者 一此方 旣以聖人言敎 方得稱
0004_0071_a_08L經 今譯佛敎 經各不失聖敎之義 二四實中 經能持
0004_0071_a_09L緯 今經亦能持法持根故 但言經雙含此二義也 言
0004_0071_a_10L俱順兩方者 順此方名 順西方義故 或可順此方常

0004_0071_b_01L也典也之二義 亦順西方席經 聖敎之二實也
○鈔
0004_0071_b_02L古人旣以等者 躡上所說 通前以義爲名失也 古人
0004_0071_b_03L旣以敵對 單立線名 無有契字 明知古人 經上加於
0004_0071_b_04L契字 是半從義耳 問准前所釋 若直譯爲聖敎 諸過
0004_0071_b_05L皆離 何須委曲作此解耶 似渉穿鑿 荅故妙嚴鈔說
0004_0071_b_06L苟文小左右 貴爲㫖不乖中 有理可通則爲出意釋
0004_0071_b_07L之 使夫後人 不輕聖敎 若理不可通則正之以梵本
0004_0071_b_08L須爲辨明 令邪正區分 今旣有理可通故出意釋之
0004_0071_b_09L
○䟽意義相似者 汎言 皆有貫攝之義 今以聖敎上
0004_0071_b_10L貫攝義 取之 含具上三實之義也
○䟽義同井索等

0004_0072_a_01L者 經中 義味 無竭 展轉無窮 本爲汲引有情 令通達
0004_0072_a_02L法性故 揩定邪正者 若不依聖言取决 邪正 何由定
0004_0072_a_03L耶 言能持於緯者 卽攝持義理 及攝持根心故 言線
0004_0072_a_04L能貫花者 卽貫穿法相 及貫穿根行故 并前無竭 滋
0004_0072_a_05L多 汲引有情 皆是聖敎貫攝 顯理度生之意故 上云
0004_0072_a_06L義意相似 聖敎一名 義多含也
○鈔依古䟽等者 卽
0004_0072_a_07L探玄記也 言取義便者 先涌而後出也 然是古人 依
0004_0072_a_08L附論文助意 以義爲次 欲令易解 非是後人 理長於
0004_0072_a_09L論主也
○鈔一通二局者 由論云能貫能攝上通舉
能貫攝

0004_0072_a_10L所應說義 所化生故此併舉
所貫攝
旣能所 併舉故初約通

0004_0072_b_01L釋然諸家䟽鈔 多唯約局說則分貫穿 對所應說義
0004_0072_b_02L攝持 對所化生也 故探玄唯云貫穿法相攝持所化
0004_0072_b_03L圓覺䟽鈔 亦唯局義故下引論釋貫穿 唯約貫穿法
0004_0072_b_04L相爾
○鈔說經因緣者 所被機 是因 十方佛是加者
0004_0072_b_05L解脫月 是請者 此二 爲緣 此唯約人中 說因緣也 故
0004_0072_b_06L此引梁攝論云是人 又笈多所譯攝論云依處依人
0004_0072_b_07L依所爲故
○鈔卽說經意者 問發心品文 准前第二
0004_0072_b_08L鈔釋 俱是因緣中收 何以此文 不名因緣而名說意
0004_0072_b_09L耶 荅總說因緣 此之三義不出因緣 今又立一說經
0004_0072_b_10L處 二根爲因 加之與請爲緣 三以所說法 爲欲利益

0004_0073_a_01L無盡 智 照諸法 令行妙行故 開本新佛性 令至佛果
0004_0073_a_02L爲實義故等 俱爲經家 所貫穿之法故異於前 然前
0004_0073_a_03L十句中 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二句 屬前佛加故
0004_0073_a_04L今唯引爲欲下諸句也 等字 等餘五句 言是用者 利
0004_0073_a_05L生行行 開顯佛性 是經勝用故
○鈔言相者 乃至更
0004_0073_a_06L無餘相者 問經說三諦等義 云何更無餘相 荅中道
0004_0073_a_07L諦 亦依二諦 但義別故 亦不離二諦 又第一義諦 依
0004_0073_a_08L眞開之 或二諦通所依體 體不離義故
○鈔一一皆
0004_0073_a_09L通二諦者 約八諦四重 前後相望故 一切諸法皆通
0004_0073_a_10L二諦也 言藴卽五藴者 光明覺鈔云 色受想行識五

0004_0073_b_01L名藴者 積聚義也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內若外
0004_0073_b_02L若麄若細 若劣若勝若近若遠 如是一切略爲一聚
0004_0073_b_03L名藴 一色藴中可見有對色 爲麄 不可見無對爲細
0004_0073_b_04L又不可見有對望上爲細 望不可見無對爲麄 不可
0004_0073_b_05L見無對色 唯是細 染污名劣不染汚名勝 現在名近
0004_0073_b_06L過未名遠 餘藴例然 但麄細一門有異 謂意 相應四
0004_0073_b_07L藴爲細 五識相應四藴 爲麄 依五根故 或約九地下
0004_0073_b_08L地爲麄 上地爲細 廣說八藴 謂色四地水火風 心四
0004_0073_b_09L受想行識 中說記藴略說二藴 所謂色心 言十八界
0004_0073_b_10L者 謂六根六境六識也 界者 一種族也 是生本義 二

0004_0074_a_01L族類義 種類自性 各不同故 十二處者 謂六根六境
0004_0074_a_02L也 處者生門義 謂六根六境 是心所長處 亦名十二
0004_0074_a_03L入 瓔珞經云六根六境 爲識所入處故 然上三科 愚
0004_0074_a_04L心所爲我故說藴 愚色說處 愚心色說界 又上根聞
0004_0074_a_05L略得悟 說藴 中根 聞中得悟說處 下根聞廣方了故
0004_0074_a_06L說十八界 又樂略樂中樂廣故說三不同 言十二因
0004_0074_a_07L緣者謂一無明卽根本煩惱內 痴一法爲體 二行者
0004_0074_a_08L造作爲義 以身語意三業思爲體 三識者 了別義 然
0004_0074_a_09L唯種子 約當生現行位 言有了別 次下四支 義准於
0004_0074_a_10L此 卽取第八識親因緣種子 爲體 四名色者 四藴心

0004_0074_b_01L心所種子爲名 色藴種子爲色 五六處者 卽內六根
0004_0074_b_02L是六識生滅之處故 六觸者 以能觸對前境故取第
0004_0074_b_03L八識相應觸 及前六識一分異熟無言說觸種子 爲
0004_0074_b_04L體 七受者 謂緣境時 有領納義 亦取第八相應受前
0004_0074_b_05L六一分異熟無記受種子 爲體 八愛者躭染於境名
之爲愛 唯取
0004_0074_b_06L貪一法爲
體此通
取現行能所生種子也 九取者 執著追欲
0004_0074_b_07L義也 卽全界煩惱爲體 十有者 卽識等五現行果法
0004_0074_b_08L事 是三界所有名有 十一生者起義 卽有支種子生
0004_0074_b_09L起現行故 十二老死者 壞滅義 將死正死故名老死
0004_0074_b_10L言四諦者 苦以逼迫 爲義 集以增長生死 爲事 道以

0004_0075_a_01L除患爲功滅以累盡 爲名 四皆眞實故名諦也 言食
0004_0075_a_02L卽四食 如世親論第十初說者 論云四種食者 一不
0004_0075_a_03L淸淨依止住食 謂段等四食等於觸思識之三食
卽通說之四食也

0004_0075_a_04L欲纏有情 不淨依止而得住 故二淨不淨依止住
食 謂觸等三食 等思識也

0004_0075_a_05L色無色纏有情 淨不淨依止 而得住故 由此依止已
0004_0075_a_06L離下地諸煩惱故 說名淨 未離上地諸煩惱故說名
0004_0075_a_07L不淨 是故名淨不淨依止 如是依止 由觸意思食而
0004_0075_a_08L住 三 一向淨依止住食 謂段等四食 令聲聞等 淸淨
0004_0075_a_09L依 而得住故 四唯示現依止住食 謂卽四食 諸佛 示
0004_0075_a_10L現受之得住 是故諸佛 食此第四 示現住食者 爲令

0004_0075_b_01L能施諸有情類 淨行爲因 福德增長 雖現受食 不作
0004_0075_b_02L食事 如來食時 諸天受取施佛 意許諸餘有情 由此
0004_0075_b_03L因故 彼諸有情 速證菩提上皆
論文
若起世經云何等衆
0004_0075_b_04L生段食 如閻浮提人 豆麨等 餘三天下 食細段食 六
0004_0075_b_05L欲天 亦然 色界 以禪悅爲食也 二觸食 卽一切卵生
0004_0075_b_06L得身者也 三思食 如魚蛇等 以意思 而潤身也 四識
0004_0075_b_07L食 卽地獄及識處天也 評曰前攝論段等四食 義通
0004_0075_b_08L凡聖 唯色無色界 無段食 起世經 約別義各說 乃增
0004_0075_b_09L勝義邊 非不通凡聖也 言四靜慮者 一有尋有伺靜
0004_0075_b_10L慮 二無尋無伺靜慮 三離喜靜慮 四離樂靜慮 俱舍

0004_0076_a_01L頌云 初尋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是也 言四無量者卽
0004_0076_a_02L慈悲喜捨 緣無量有情 起無量行解 感無量果故名
0004_0076_a_03L無量 言四無色者 卽四空處 一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
0004_0076_a_04L處 三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言八解脫者 一內
0004_0076_a_05L有色想 外觀色解脫謂於內有色想貪 爲除此貪 觀
外不淨靑淤等色 令貪不起故
0004_0076_a_06L名解
二內無色想 外觀色解脫謂於內身無色想貪
雖已除貪爲堅固故
0004_0076_a_07L觀外不淨靑淤等色
令貪不起 名爲解脫
第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0004_0076_a_08L淨色令貪不起 名爲解脫 觀淨色者 顯觀轉勝 此
淨解脫身中證得具足圓滿 得住此定 名具足住

0004_0076_a_09L空無邊處 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0004_0076_a_10L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四無色 定爲此次四解脫 各
能棄背下地貪 故名爲解脫

0004_0076_b_01L
第八滅受想定解脫 身作證具足住棄背受想
名爲解脫

0004_0076_b_02L八 亦名八背捨 謂未發眞無漏慧 斷三界諸業 卽名
0004_0076_b_03L背捨 斷已卽名解脫 言八勝處者 華嚴孔目云 勝於
0004_0076_b_04L境界 勝於煩惱故名勝處 智論云譬如人 乘馬 能破
0004_0076_b_05L前陣 亦能自制其馬故名勝處 亦名八除入謂於前
八背捨
0004_0076_b_06L後次入
是觀也
一內有色想 外觀色少好色惡色謂用前觀
而不多觀
0004_0076_b_07L者 若緣多則長 而不能轉變故 不得隨心
自在 少則能觀不淨 心得自在 不起憎愛
二內有色
0004_0076_b_08L想 外觀色多好色惡色心旣調順則觀多無妨
得自在通達不淨境故
三內
0004_0076_b_09L無色想 外觀色少好色惡色義意
如前
四內無色想 外觀
0004_0076_b_10L色多好色惡色 五內無色想外觀靑色 靑觀靑光

0004_0077_a_01L色轉變自在 少能多 多能少 光色照
耀 勝於背捨 所見靑相 亦不起法愛
六黃七赤八白
0004_0077_a_02L准上言之初二如初解脫 次二如第二解脫 後四如
第三解脫 謂初二解脫各分多少有四 後
0004_0077_a_03L四卽靑黃赤白
伏心境勝前故
言十徧處者 謂靑黃赤白地水火風
0004_0077_a_04L空識 觀十方 靑等十法 無二無量故名徧處 言三十
0004_0077_a_05L七品者 卽四念處 四正勤 四神足五根 五力 七覺支
0004_0077_a_06L八聖道 如前已明 四無碍解者 法義詞樂亦如前辨
0004_0077_a_07L無諍三昧卽空定也 旣逈絕諸相 豈有諍耶
○鈔如
0004_0077_a_08L說一切等者 不顯了故名蜜/密 所說三性等 卽顯了說
0004_0077_a_09L言四意趣者 普賢三昧鈔 引攝論無著 說 一平等意
0004_0077_a_10L趣 謂如說我昔 曾於彼時 名毗婆尸此云
勝觀
正覺等者

0004_0077_b_01L無性釋云謂一切佛 由資根等 互相似故說彼卽我
0004_0077_b_02L非昔毗婆尸 卽今釋迦 楞伽中 約四義釋 一意等二
0004_0077_b_03L語等三身等四法等 云眞實故 說卽彼 而實非彼 二
0004_0077_b_04L別時意趣 謂如言若但誦多寳如來名者 便於無上
0004_0077_b_05L菩提 已得决定 又由唯發願 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無
0004_0077_b_06L性釋云謂觀懈怠 不能於法 精勤學者故作是言 此
0004_0077_b_07L意 長養先時善根 如世間說 但由一錢 而得千錢 解
0004_0077_b_08L云以後別時 得彼千也 以一錢 爲千錢因 念佛 爲菩
0004_0077_b_09L提 因發願爲安樂因 三別義意趣 謂如說言若己逢
0004_0077_b_10L事爾所殑伽沙佛 於大乘法 方能解義 無性 釋云意

0004_0078_a_01L約證相大乘 不約敎相大乘故作是說 四補特伽羅
0004_0078_a_02L意樂意趣 謂如如來先爲一人 讃歎布施 後還毀者
0004_0078_a_03L謂隨此人 得成何心故 若人於財物有慳悋心 爲除
0004_0078_a_04L此心 先爲讃施 若樂行施 施是下善 欲令渴仰餘勝
0004_0078_a_05L行故 毀之 不達者 言互相違 餘行 例然 此等 皆佛意
0004_0078_a_06L趣耳 言四隨者 出於禪經 問明䟽云一隨樂 將護彼
0004_0078_a_07L意 稱樂其心故二隨宜 附先世習 令易受行 習已成
0004_0078_a_08L性故三隨治 觀病輕重 設藥多少故四隨義 隨根熟
0004_0078_a_09L時 聞卽悟故 等字 等取四悉檀 智論第一云有四悉
0004_0078_a_10L此云義
宗也
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皆悉

0004_0078_b_01L是實 無有相違 一世界悉檀 有法 從因緣和合故有
0004_0078_b_02L無別性 人亦如是 五衆和合故有 無別人 二各各爲
0004_0078_b_03L人悉檀 觀人心行而爲說法 於一法中 或聽或不聽
0004_0078_b_04L如爲斷見人 說雜業故雜生等 爲常見 說無人得觸
0004_0078_b_05L得受等三對治悉檀 對治則有 實性則無 如酸醎等
0004_0078_b_06L於風病 名藥 餘病 非藥 不淨等 於貪等 亦爾治貪是
藥治嗔
0004_0078_b_07L
四第一義悉檀 一切法一切言論差別 皆悉平等
0004_0078_b_08L一味 又廣鈔云天台 釋意分別 令稱根適悅 是世界
0004_0078_b_09L令生善心 是爲人 令惡除滅 是對治 令入聖道 是第
0004_0078_b_10L一義 又云雙說空有 是世界 單說有 爲人 單說空 是

0004_0079_a_01L對治 非空有 是第一義 義等無方也
○鈔所作事名
0004_0079_a_02L義者旣云所作事故名義則顯非所詮名義也
○鈔
0004_0079_a_03L謂佛世尊於彼方所者 卽前是處也爲彼有情者卽
0004_0079_a_04L前由此也依彼所作諸行差別者卽前爲此也上三
0004_0079_a_05L同攝論依故演說無量藴相應語乃至廣說者卽攝
0004_0079_a_06L論相故法故也何者前云藴等諸法一一皆通二諦
0004_0079_a_07L卽是相故藴等卽法故其表故
在乃至
中 或卽次云能引義
0004_0079_a_08L利 是前義故 前義故 是次義利故 前義爲正
○鈔名
0004_0079_a_09L爲法本者 經云法輪者 法本如 重頌如受記如不誦
0004_0079_a_10L偈如無問自說如乃至十二部經皆云如 旣十二部

0004_0079_b_01L中 初合云契經如 而云法本如 明知譯修多羅爲法
0004_0079_b_02L本也 十藏品䟽遠公 以五義 釋之 一敎爲理本二經
0004_0079_b_03L爲論本三總爲別本四初爲後本五略爲廣本 後三
0004_0079_b_04L卽三修多羅也 名直說言者總相而言 名爲直說 一
0004_0079_b_05L一語言 多義分別 名非直說 聖敎 及經義 如前說

0004_0079_b_06L鈔又遠公下一總相 謂涅槃十五云始從如是我聞
0004_0079_b_07L終至歡喜奉行皆名修多羅 卽總爲別本 二別相 謂
0004_0079_b_08L就前總相 分出十一 餘十一 不收者 還復攝在修多
0004_0079_b_09L羅中 名爲別相 用斯別相 望祇夜等 爲其本故名初
0004_0079_b_10L爲後本 三略相 於彼別相十二分中 初總標舉名修

0004_0080_a_01L多羅 後廣釋者 隨別名之 如言色者 卽是根本略相
0004_0080_a_02L復云靑黃等者 是名廣相故云略爲廣本 刊定記破
0004_0080_a_03L於後二者 彼云別相 無聖敎 亦乖正理 略相 違雜集
0004_0080_a_04L雜集云修多羅者 謂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 刊定
0004_0080_a_05L釋云略說所應說義者 卽是長行綴緝 曾無先略標
0004_0080_a_06L舉 後廣釋之相 當知略者 總之異名謂修多羅
一分是總
餘十
0004_0080_a_07L一分 是別 今修多羅 依藏部中總相業用而立其名
0004_0080_a_08L餘藏部名 依藏部中別相業用 所以者何 修多羅 業
0004_0080_a_09L能貫攝故 餘藏餘部 所詮所化 由此貫攝 彼方成故
0004_0080_a_10L涅槃十五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皆修多

0004_0080_b_01L羅故 評曰此卽刊定立破 意許其總相修多羅 無後
0004_0080_b_02L二修多羅也 准知前立二重總別中 後重總別 亦取
0004_0080_b_03L遠公總相之意 非新自立也 言並在十藏品中救之
0004_0080_b_04L者 下䟽云然其後二 不違雜集長行綴緝等言綴緝
卽是十

0004_0080_b_05L一 所不攝者 如賢首品云爾時文殊師利 說無濁亂
0004_0080_b_06L淸淨行大功德已等類 名長行綴緝 此是結集 綴緝
0004_0080_b_07L非佛正說故云十一所不攝者 若長行綴緝 卽是總
0004_0080_b_08L相修多羅爾 旣卽總相 何但言長行 㨂偈頌耶此成
別相

0004_0080_b_09L其略說所應說義者 卽是略爲廣本 如賢首品欲顯
0004_0080_b_10L示菩提心功德故 卽其類也 卽是略相 略標下之所

0004_0081_a_01L說 亦順成實論 名直說語言 此通十二分 皆有此一
0004_0081_a_02L則不違雜集論也此成
略相
若十二分中修多羅 並通前
0004_0081_a_03L三種 若三藏中修多羅 唯局總相但開雜集別義 以
0004_0081_a_04L成後二 有不曉者 妄非先賢等 問有總相處 必有別
0004_0081_a_05L略二相 何以三藏中修多羅 唯局總相 荅據義合爾
0004_0081_a_06L理已極成 今欲彰十二分中 修多羅 具通餘十一分
0004_0081_a_07L及於三藏故云具三相 以從總相立於經藏 㨂異二
0004_0081_a_08L藏 名局故不通二藏 設有別相略相 但局當藏中者
0004_0081_a_09L不能收餘二藏中別相略相 又此三藏中總相修多
0004_0081_a_10L羅 若望總十二分中修多羅 亦但是少分 若爾 餘二

0004_0081_b_01L藏中豈無總十二分中修多羅之分耶 荅雖略有少
0004_0081_b_02L分而立調伏對法之名 不名修多羅故 十藏鈔云餘
0004_0081_b_03L二藏 有契合者 卽十二分中修多羅耳 此約義該 何
0004_0081_b_04L須更立兩重總別 則三藏中修多羅 爲唯總相 是故
0004_0081_b_05L不通餘二藏也 是知三藏中修多羅 雖言總相 仍狹
0004_0081_b_06L如十二分中總相 此卽言總意別也
○䟽調練通於
0004_0081_b_07L止作者 於三業 不行惡曰止 行惡曰作 此 約惡而言
0004_0081_b_08L止持作犯也 又於三業 行善曰作 不行曰止 此 約善
0004_0081_b_09L而言作持止犯也 故南山云言止持者 方便正念 護
0004_0081_b_10L本所受 禁防身口 不造諸惡 目之曰止 止而無違 戒

0004_0082_a_01L體光潔 順本所受 稱之曰持 言作持者 惡旣離已 事
0004_0082_a_02L須善修 必須策勤三業 修習戒行 有善起護 名之爲
0004_0082_a_03L作持義 如前說 言作犯者 出家五衆 內具三毒 我倒
0004_0082_a_04L在懷 鼓動身口 違理造境 名之爲作 作而有違 汚本
0004_0082_a_05L所受 名之爲犯 言止犯者 癡心怠慢 行違本受 於諸
0004_0082_a_06L勝業 猒不修學故名爲止 止而有違 反彼受願故名
0004_0082_a_07L爲犯 然今䟽意 通上義文唯止惡作善故云通於止
0004_0082_a_08L作等 言契經藏中類有此釋者 應云能詮藏上 有契
0004_0082_a_09L理合機之功能 名有財釋也
○鈔准刊定記者 辨異
0004_0082_a_10L翻也 言證稱爲律者 弘决志云不取律呂之律 但約

0004_0082_b_01L如世律令 陶虞所造 蕭何以爲九章漸分輕重委悉
0004_0082_b_02L故也 爾雅云法也 法律 所以詮量重輕犯不犯等 雖
0004_0082_b_03L舉此 欲令人 知不犯 此 正依素律師也
○鈔素律師
0004_0082_b_04L者 名懷素 按開元釋敎錄云俗姓范氏 京兆人 世襲
0004_0082_b_05L冠冕 眞觀九年出家 投禮襲三藏 爲弟子 立性聰敏
0004_0082_b_06L專尋經論 進具之後 偏肆志毗尼 依道成律師 學四
0004_0082_b_07L分律 不淹時序而爲上首 先居弘濟 後住太原 學侶
0004_0082_b_08L雲奔 敎授無輟 以先德所集 多不依文 率己私見 妄
0004_0082_b_09L生增減 乃檢尋律藏 出戒心羯磨 任取成文 非妄穿
0004_0082_b_10L鑿 可謂嗣徵迦葉 繼軌波離 又控四分記鈔 兼經論

0004_0083_a_01L䟽記等五十餘卷 現行於世 今此 卽四分律䟽第一
0004_0083_a_02L卷中文也此與草書懷素 但名同爾 彼與顏魯
公同時 與素律師 相去 近於百年
言或
0004_0083_a_03L云是鞞泥迦 毗那耶等者 律鈔解云明了論 言本音
0004_0083_a_04L毗那耶 此略言毗尼 有五義故 一能生種種勝利 謂
0004_0083_a_05L引生世出世善 二能生身口二業淸淨 及正直 三能
0004_0083_a_06L滅罪障此同
次䟽
四能引勝義 在家者 引令出家 乃至引
0004_0083_a_07L到梵住聖僧 住無餘涅槃 五勝人所行事 謂最勝人
0004_0083_a_08L是佛次獨覺 及聲聞 是勝人等 皆行其中若凡夫行
0004_0083_a_09L者 亦是勝人 方能行故 言傳有訛略者 下三 訛上一
0004_0083_a_10L略 俱不得其正名
○鈔東塔又云者以素律師住東

0004_0083_b_01L塔寺故 亦第一䟽故言又云
○鈔釋曰下 淸凉評義
0004_0083_b_02L也 今旣毗膩多此云已調伏 是滅義 准母論 毗尼翻
0004_0083_b_03L爲滅則毗尼 是毗膩多之略梵語也 與前段云毗尼
0004_0083_b_04L是毗奈耶之訛略 翻爲調伏之義 有乖 此卽難意也
0004_0083_b_05L而上又云下 躡前釋之 旣毗尼 含調伏與滅二義故
0004_0083_b_06L前段云毗尼 是毗奈耶之略稱 卽翻爲調伏 今第二
0004_0083_b_07L解 又以毗尼 翻爲滅也 故䟽云毗尼 或翻爲滅 或是
0004_0083_b_08L不定之辭故不可定取也
○鈔滅有三義下 謂律行
0004_0083_b_09L之體 非卽是滅 今云滅者 前二義 從滅得名 後一義
0004_0083_b_10L從所得果爲名故云滅也言不殺盜等者卽三業七

0004_0084_a_01L支等 滅未起之非也
○鈔故律中 有犯毗尼有諍毗
0004_0084_a_02L尼者 亦彼䟽文也 然有本鈔云有淨毗尼者淨字悞
0004_0084_a_03L書也諍字爲正故四分律 毗尼有二種 有犯毗尼 有
0004_0084_a_04L諍毗尼 如四十七八卷中廣說 今當略示其相 謂所
0004_0084_a_05L滅之病是其四諍 一言二覔三犯四事 能滅之藥 是
0004_0084_a_06L七毗尼 謂現前 憶念 不癡 自言治 多人語 罪處所 草
0004_0084_a_07L覆地 此七毗尼 能滅四諍 名七滅諍也卽有犯毗尼
也示滅七種
0004_0084_a_08L違犯之
過故
一言諍者 謂辨法相是非邪正 各執己見而
0004_0084_a_09L生其諍 諍由言起故曰言諍 二覔諍者 比丘 犯過 理
0004_0084_a_10L須爲除 制有三根無貪無恚無癡
是爲不諍根
五德有二五德一
自恣五德二

0004_0084_b_01L舉罪五
德如常
舉彼同來詣僧 伺覔前罪 令其除殄 因舉彼
0004_0084_b_02L犯 遂生於諍 諍由覔生故曰覔諍三犯諍者 有過在
0004_0084_b_03L懷 宜須懴盪 罪相難識 詞各紛紜 遂生諍競 由犯

0004_0084_b_04L故曰犯諍四事諍者 羯磨彼事 義在精明 片有乖違
0004_0084_b_05L卽不成遂 獨情忍易 同和理難 各執一見 無能辨事
0004_0084_b_06L因斯致諍 諍起由事故曰事諍上四是病起之源 有
0004_0084_b_07L犯毗尼卽七滅諍者 一者應與現前毗尼 當與現前
0004_0084_b_08L毗尼 緣中如佛 在舍衛國 迦留陁夷 與六羣比丘 往
0004_0084_b_09L阿夷羅跛提河中浴時 迦留陁夷先出 錯著六羣比
0004_0084_b_10L丘衣去 六羣 後出不見衣止見迦留陁夷衣 卽言迦

0004_0085_a_01L留陁夷 偷我衣人不現前 便作滅檳羯磨 迦留陁夷
0004_0085_a_02L聞已有疑 卽往佛所以此因緣 白佛佛言汝以何心
0004_0085_a_03L取荅言謂是我衣不以賊心取佛言不犯 不應不看
0004_0085_a_04L衣而着 不應人不現前而作羯磨呵責羯磨 滅檳羯
0004_0085_a_05L磨等 乃至自今後 謂諸比丘 結現前毗尼滅諍 應如
0004_0085_a_06L是說現前毗尼滅於言諍卽
無其言也
二者應與憶念毗尼 當
0004_0085_a_07L與憶念毗尼 緣中 佛在舍衛國時 沓婆摩羅 知僧事
0004_0085_a_08L六羣 得惡房臥具 惡請處 起嗔謗言 有愛有恚有怖
0004_0085_a_09L有癡 遂將婬事誣 諍親於衆中 僧 問處實 彼言我從
0004_0085_a_10L生來 乃至夢中 不行此事 況於覺悟 比丘以事白佛

0004_0085_b_01L佛令反結問六衆 便言沓婆摩羅 淸淨無如是事 佛
0004_0085_b_02L言沓婆摩羅無着人 無有故犯 應白四羯磨 與憶念
0004_0085_b_03L法也此滅覔諍 爲舉
人過 須令憶念
三應與不痴毗尼 當與不痴毗
0004_0085_b_04L尼緣中佛在舍衛國難提比丘得癲狂病
出入 不
0004_0085_b_05L順威儀 多犯衆罪 比丘詰問 便言病時 造罪 病瘥不
0004_0085_b_06L作 以事白佛佛言有三種痴 一常憶來二不憶不來
0004_0085_b_07L三或憶不憶或來不來 此人應白四羯磨 與不痴毗
0004_0085_b_08L尼 正病時 造罪非犯 瘥後不作 應僧淸淨 得足僧數
0004_0085_b_09L故因制法亦滅覔
諍也
四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緣中
0004_0085_b_10L佛在贍波國 僧說戒時 佛在衆中坐 默然不說 阿難

0004_0086_a_01L請佛說戒 佛言欲令如來於不淨衆中說戒者 無有
0004_0086_a_02L此理 時大目連 入定 觀見犯戒者近佛而坐 卽以牽
0004_0086_a_03L出白佛 衆已淸淨 應說戒 佛言從今後 不應如是爲
0004_0086_a_04L凡有犯 須取自言 方得治罰 因制此法滅犯
諍也
五應與
0004_0086_a_05L多人語當與多人語緣中佛在舍衛國時諸比丘諍
0004_0086_a_06L事不息 遂至僧中 斷不可了 白佛佛言應與多人語
0004_0086_a_07L爲諍法不定 應行除取多人語 行時有三 一顯露二
0004_0086_a_08L覆藏三耳語 若上座 向如法人 顯露 貴望多人俱隨
0004_0086_a_09L若向非法人 覆藏耳語行 恐多人隨之此滅
諍也
言六應
0004_0086_a_10L與罪處所當與罪處所緣中佛在婆兜釋翅搜國 象

0004_0086_b_01L力釋子 能善論議 得外道問 前後相違 僧中亦爾 比
0004_0086_b_02L丘以事白佛佛言應白四羯磨 與彼羯磨 治取本罪
0004_0086_b_03L奪三十五事 若伏首本罪者 應白四羯磨 如法爲解
0004_0086_b_04L故立此法亦滅覔
諍也
七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
0004_0086_b_05L緣中佛在舍衛國比丘共諍七年難滅 以事白佛佛
0004_0086_b_06L聽彼二衆 相對共懴 各衆上座 互白云我等行來出
0004_0086_b_07L入 多犯諸罪 共長老 作草覆地滅 白已彼此和合 罪
0004_0086_b_08L諍俱滅 更不相舉 如草覆地 不得舉起 有斯制也

0004_0086_b_09L犯諍若滅事諍
通上七毗尼也
鈔是發業之本者 業是所發 卽前七
0004_0086_b_10L支等業 皆以煩惱 爲本 煩惱 卽發業之無明也 言調

0004_0087_a_01L伏貪等者 等癡慢疑惡見 卽六根本發業煩惱也 滅
0004_0087_a_02L此令盡故 滅煩惱
○鈔三得滅果者 律鈔云薩婆多
0004_0087_a_03L言毗尼四義 餘經所無 一戒是佛法平地 萬善 由之
0004_0087_a_04L生長二一切佛弟子 皆依戒住 一切衆生 由戒而有
0004_0087_a_05L三趣涅槃之初門 四是佛法瓔珞 能莊嚴佛法 具斯
0004_0087_a_06L四義 功強於彼 今卽第三義也 言便得第一等者 卽
0004_0087_a_07L得滅果也
○鈔或名尸羅下 䟽翻云淸凉 律鈔云尸
0004_0087_a_08L羅 言冷 無破戒熱 及三惡道熱故 探玄記云三業過
0004_0087_a_09L非 由如火然 戒能息滅故云淸凉 又素律師䟽云惡
0004_0087_a_10L能令生心熱惱 戒能安適故曰淸凉 又惡能招惡道

0004_0087_b_01L熱惱 戒招善趣故曰淸凉 又究竟解脫寂然常樂淸
0004_0087_b_02L涼果也故云雙從因果 得名
○鈔非是定共者 具云
0004_0087_b_03L定共戒 新云靜慮律儀 以法爾一切上二界 有漏定
0004_0087_b_04L俱 現行思上 有防欲界惡戒功能爲體 道共者 具云
0004_0087_b_05L道共戒新云無漏律儀 亦名聖所受戒 以法爾一切
0004_0087_b_06L上地 所有無漏道俱 現行思上 能防欲界犯戒功能
0004_0087_b_07L爲體 唯識云戒依定中 止身語惡 現行思 立故是假
0004_0087_b_08L有 本䟽述曰謂依定中 止身語惡 現行思上立定道
0004_0087_b_09L戒不約種子 此名隨心轉故 現行思可爾 種子 不爾
0004_0087_b_10L故 止身語惡者 假色爲色所由由此勢力 遮防身語
惡色殺盜妄等 令不

0004_0088_a_01L現前 遮防色故此
無表假立色名
言是遠離下 此釋能㨂之別解脫
0004_0088_a_02L戒 謂於師前 虔恭合掌 口陳乞戒之詞 心所熏種羯
0004_0088_a_03L磨竟時 種體之上 防非發善 功能 倍倍增長 此防發
0004_0088_a_04L功能 是別解脫體 問此三種戒 雖種現不同 何故皆
0004_0088_a_05L取思之一法 荅以造作義 名 思力最勝故 以此戒 異
0004_0088_a_06L定道之戒故云爲別 別則別於他定道戒 有餘勝能
0004_0088_a_07L復立別名 然此䟽中第二意名 三業七支別別防非
0004_0088_a_08L等者 謂隨一一戒 各能遮防一種過非 令不起故 名
0004_0088_a_09L別 三業諸過 能令行人 不得自在故如覊縛 招果不
0004_0088_a_10L失謂之業緣 由是無始至今 不得出離 今以此戒 悉

0004_0088_b_01L能遠離故名解脫
○鈔卽第三名中別義者 是唯從
0004_0088_b_02L果爲名也 䟽中有爲無爲二種解脫果者 卽有餘無
0004_0088_b_03L餘二涅槃果也 示可理智名無爲有爲 種 體之上 防
0004_0088_b_04L非發善功能 隨順此果 解脫名 前解 自體名解脫 此
0004_0088_b_05L解 從他名解脫 故遺敎經下 證唯從果爲名也 又相
0004_0088_b_06L續解脫經云下 亦可證雙從因果得名 依此下 鈔釋
0004_0088_b_07L也 依此經故五分法身 及涅槃 名解脫果 由受持此
0004_0088_b_08L戒 爲殊勝因 能得彼果故 以隨順爲因也 然此 第三
0004_0088_b_09L名 後䟽中 有第四名曰性善者 性能發善故 又能止
0004_0088_b_10L惡故言守信者 是第四名中別義也 昔於師前 期心

0004_0089_a_01L受戒 性遮並護 始卒無虧 以文義易故鈔不釋也

0004_0089_a_02L鈔又刊定下 皆是四異名外 更有異名 初離障解脫
0004_0089_a_03L次作用解脫 後之三名 非今所用 因便㨂之
○鈔謂
0004_0089_a_04L制伏過非等者 一滅業非 不殺盜等也 二滅煩惱 調
0004_0089_a_05L伏貪等令盡故 卽皆是止行 調練三業者 卽前䟽云
0004_0089_a_06L調練 通於止作 如跳行 倚住 不跏趺坐 左脇臥等 應
0004_0089_a_07L止而不行 行倣象王之渉 住如山王不動 坐必跏趺
0004_0089_a_08L卧右脇等 此皆應作 口則不風邪言 非順道等 此應
0004_0089_a_09L不說 有益始發言故 意則妄念分別 止令不起 出離
0004_0089_a_10L觀行 勤而行之 言性善守信通於止作者 謂受持衣

0004_0089_b_01L鉢等 應作之 離衣畜長等 應止之故云通於止作 言
0004_0089_b_02L毗尼以止惡作善爲宗者 是惡應止 是善應行 如前
0004_0089_b_03L所說 應止者止卽成持 作乃成犯 應作者作乃成持
0004_0089_b_04L止乃成犯故云律宗其唯持犯等 此上總意 下雖別
0004_0089_b_05L說 示不出此故云總爲顯相
○鈔五衆罪者 笈多譯
0004_0089_b_06L云五篇罪 今云五衆 約能犯之人 以目所犯罪也 卽
0004_0089_b_07L比丘比丘尼式叉磨那沙彌沙彌尼 各有所犯 如比
0004_0089_b_08L丘犯二百五十戒等 或云於五篇中 有多條數故云
0004_0089_b_09L衆也 然五篇名義繁廣 恐學者 欲知 當依律鈔各示
0004_0089_b_10L其相 南山云五篇七聚 約義差分 正結罪 止樹六法

0004_0090_a_01L今依六聚 且釋其名 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
0004_0090_a_02L闌遮四波逸提五波羅提提舍尼六突吉羅此上六
0004_0090_a_03L名並無正譯 但用義翻 略知途路又云今五七不同
具有三義 則入五
0004_0090_a_04L中 一者名均 二則體均 三則究竟均 不其此三通義
入聚攝 而六七差別者 六合吉羅以同體故 七離於
0004_0090_a_05L惡說 以過多故 身名惡作
口名惡說 此聚分二也
初波羅夷者 義當極惡 三
0004_0090_a_06L意釋之 一者退沒 由犯此戒 道果無分故 二不共住
0004_0090_a_07L非但失道而已 更不入二種僧數 說戒羯磨 三者墮
0004_0090_a_08L落 捨此身已 墮在阿鼻地獄 故十誦云墮不如意處
0004_0090_a_09L四分云譬如斷人頭 不可復起 若犯此法 不復成比
0004_0090_a_10L丘 二僧伽婆尸沙者 善見論云僧伽者 爲僧 婆者 爲

0004_0090_b_01L初 謂僧 前 與覆藏羯磨也 言尸沙者 云殘 謂末後 與
0004_0090_b_02L出罪羯磨 若犯此罪 僧 作法除故 從境立名 婆沙云
0004_0090_b_03L僧伽者 爲僧 婆尸沙者 是殘 若犯此罪 垢纏行人 非
0004_0090_b_04L全淨用 有殘之罪 由僧除滅故也 四分中 證明僧殘
0004_0090_b_05L便成上解 又云有餘 以行法不絕 爲名也 毗尼母云
0004_0090_b_06L僧殘者如人 爲他所斫殘 有咽喉故名爲殘 理須早
0004_0090_b_07L救 故戒律云若犯此罪 應強爲波利婆沙等 由隣重
0004_0090_b_08L罪故也 三偷蘭遮者 善見云偷蘭 名大遮 言障善道
0004_0090_b_09L後墮惡道 體是鄙穢 從不善體 以立名者 由能成初
0004_0090_b_10L二兩篇之罪故也 又翻爲大罪 亦言麄惡 聲論云證

0004_0091_a_01L音爲薩偷羅 明了論 解蘭爲麄 遮那爲過 麄有二種
0004_0091_a_02L一是重罪方便 二能斷善根 所言過者 不依佛所立
0004_0091_a_03L戒而行故言過也 然偷蘭一聚 罪通正從 體兼輕重
0004_0091_a_04L律列六聚七聚 並合偷蘭 或在上下 四波逸提者 義
0004_0091_a_05L翻爲墮 十誦云墮在燒煑覆障地獄故也 四分 僧有
0004_0091_a_06L百二十種 分取三十 因財事生 犯貪慢心強 制捨入
0004_0091_a_07L僧故云尼薩耆也 餘之九十 單悔別人 若據罪體 同
0004_0091_a_08L一品 懴出要儀云尼薩耆 舊翻捨墮 五波羅提提舍
0004_0091_a_09L尼聚者 義翻向彼悔 從對治境 以立名 僧祇云此罪
0004_0091_a_10L應發露也 卽此律戒本中 具明悔過之辭 六突吉羅

0004_0091_b_01L聚者 善見云突者 聚也 吉羅者 作者 聲論 正音突悉
0004_0091_b_02L吉粟多 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羅尼 義翻云應當學
0004_0091_b_03L胡僧云守戒也 此罪微細 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 以
0004_0091_b_04L立名 十誦云天眼 見犯罪比丘如駛雨下 豈非專翫
0004_0091_b_05L在心 乃名守戒也 然七聚中 分此一部 以爲二聚 身
0004_0091_b_06L名惡作 口名惡說者或云突吉羅 惡說也 然二不定
0004_0091_b_07L法 託境以言 通該六聚 若論罪體 生疑不信 是突吉
0004_0091_b_08L羅 又影三罪二罪者 略舉生疑之事矣 七滅諍中 罪
0004_0091_b_09L亦通有 但爲競於四諍 彼此未和故制七藥 用以除
0004_0091_b_10L殄而僧尼同數 共成通戒焉
○鈔等起等者 釋中由

0004_0092_a_01L四因故 而犯諸罪則四因皆能等諸罪 一無知故者
0004_0092_a_02L從受後不學律故無知 或可雖學 以愚暗故無所知
0004_0092_a_03L識 二放逸故者 放縱逸蕩 不檢三業故 三煩惱盛故
0004_0092_a_04L者 以貪嗔等 增盛 不能制故 四不尊敬故者 以無慚
0004_0092_a_05L愧故不尊重敬愛如來所制淸淨禁戒 或可四義相
0004_0092_a_06L躡而起 由無知故放逸 放逸故煩惱盛 煩惱盛故無
0004_0092_a_07L慚愧也
○鈔還淨等者 上二約犯 此下約治也 言由
0004_0092_a_08L意樂者二師異說 寂照云謂設有違犯 悔懼交至 自
0004_0092_a_09L陳所犯 不由他舉 方受治罰 如昔所受律法儀式 隨
0004_0092_a_10L犯輕重 誠心懴悔 旣洗滌已 戒還淸淨 此是通相之

0004_0092_b_01L意 若會解云由意樂者 以造業時 但起心念 未曾發
0004_0092_b_02L動身口 故懴悔時 但須責心 不須治罰 故律鈔云若
0004_0092_b_03L不動身口則輕 責心卽滅 若動身口則重 對人方滅
0004_0092_b_04L今初義也 又云輕罪者 但云不應起如此心 是名責
0004_0092_b_05L心懴悔 又云行婬時 先起心 未動身口 責心卽滅 卽
0004_0092_b_06L今由意樂不由治罰也 故笈多譯論云由心淨非治
0004_0092_b_07L罰 言如受律儀者 次引梁論云如本受持時受持 由
0004_0092_b_08L責心 卽對治故 二釋之中 後釋近宗 先治輕 後治重
0004_0092_b_09L
○鈔出離等者 七種中 一各各相對者 如犯第五
0004_0092_b_10L篇罪 二人 各各對首發露 遮相續故 律鈔云提舍尼

0004_0093_a_01L此翻爲各對應說 對人說所作罪也 又吉羅中 動身
0004_0093_a_02L口罪 亦對人懴滅也 此二望前諸聚 亦唯出離輕罪
0004_0093_a_03L爾 二誓受治罰者 此治重罪 如僧殘罪 請二十僧 六
0004_0093_a_04L夜行摩那埵 供給承事摩那埵此云折伏貢高 亦名
下意 謂承事衆僧 僧祇云折
0004_0093_a_05L伏下意 卽今誓
受治罰之義也
七日滿 僧爲羯磨除罪 還令戒淨 如
0004_0093_a_06L本所受等故得出離 三等有妨害等者 謂等所制有
0004_0093_a_07L罪則妨餘事如制僧不得故弄隂出精 後有僧 夢遺
疑犯 復開云除夢中 又如尼薩耆中 制
0004_0093_a_08L不得畜長衣 後阿難 得一貴價納衣 欲與迦葉 十日
方還 後佛 開云過十日 不淨施犯 律中先等制後有
0004_0093_a_09L妨害餘事 復開者 極
多 故云等有妨害
亦如律中 比丘不得畜八 不淨
0004_0093_a_10L一田宅二種植三貯積榖帛四畜諸奴僕五畜
養羣畜六錢寳七象牙毛毯等八銀鐵釵釧等

0004_0093_b_01L還開許者 如第一 田是妨道 別人 不開 善見云居士
0004_0093_b_02L施田宅地 別人不得用 若供養僧者 得受 二種植中
0004_0093_b_03L除供佛供法供僧 爲僧得也 三貯積糓帛者 僧祇云
0004_0093_b_04L若比丘齋時 作念 此後時 恐貴 今糴此糓 我當依是
0004_0093_b_05L得誦經坐禪行道 四畜奴僕中 僧祇云若人 言施供
0004_0093_b_06L給僧男淨人 聽受 若施別人 一切不得 若施淨人 若
0004_0093_b_07L料理僧 故別人 得受五畜畜生中 若人施畜生不應
0004_0093_b_08L受 謂馬驢猪羊等 若見比丘不受 云我當殺之 應語
0004_0093_b_09L今自施水草 勿令傷害等 餘皆例之 四別立等者 謂
0004_0093_b_10L隨時隨處 衆僧和合 立所制法 則後還捨 衆所制法

0004_0094_a_01L卽是隨方毗尼 衆旣制已 犯必有罪 如今堂儀等 後
0004_0094_a_02L僧和合 還捨所制 先犯罪人 是時出離 此意 出梁攝
0004_0094_a_03L論 又如律中 佛聽 曠野中 行多比丘 於布薩日 應和
0004_0094_a_04L合 當下道集一處 結小界 說戒白二羯磨卽別立
止息也

0004_0094_a_05L界說戒已 還作白二羯磨 以解小界而去 卽僧和合
已 捨所制
0004_0094_a_06L
五轉根者 集玄云比丘 比丘尼 共住犯不共罪 若
0004_0094_a_07L轉男根 以爲女 時與尼共住 卽無所犯 尼轉反上 六
0004_0094_a_08L眞實觀者 上五約事云離 今六七 兼理觀證道也 嗢
0004_0094_a_09L拖南 或云鬱拖那緼陁南 此云集施 又集總散 又總
0004_0094_a_10L攝又散又攝施與 集法義 施他也或云鄔拖南 此云

0004_0094_b_01L標相 無常 是有爲法標相 苦 是有漏法標相 無我 是
0004_0094_b_02L諸法標相 涅槃寂靜 是無爲法標相 或名四法印 能
0004_0094_b_03L作無常等觀 出離衆罪故 瑜伽四十六云復次有四
0004_0094_b_04L種嗢拖南 諸佛菩薩 欲令有情 淸淨故說四種 如前
0004_0094_b_05L無常等 故鈔云諸行相觀等 七由法爾等者 卽見道
0004_0094_b_06L位 見諦理故任運出離諸罪也
○鈔毗奈耶復有四
0004_0094_b_07L義者 此別明戒相也 補特伽羅 此云數取趣 數數造
0004_0094_b_08L業 取諸趣故 此雖名總 別目人趣 卽是約人律儀 唯
0004_0094_b_09L局人中 制所學處 聲聞之戒 不許餘類故天多樂逸
地獄苦逼
0004_0094_b_10L鬼處羸苦畜生痴暗故不能
受持律儀唯人是法器故
○鈔白彼補特伽羅所

0004_0095_a_01L犯者 如第二篇中第一 故弄隂失精者 佛在舍衛國
0004_0095_a_02L迦留陁夷 欲意盛 於房中漏失 比丘白佛 因制此戒
0004_0095_a_03L五篇 皆有緣起 卽因彼彼人所犯已 大師 集僧 制所
0004_0095_a_04L學處 而言處者 瑜伽云一自利處 二利他處三眞實
0004_0095_a_05L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
0004_0095_a_06L無上證等菩提處 由尸羅不淸淨 三昧不現前 以依
0004_0095_a_07L定故方得法慧 是故偏得學處之名 根本能生故名
0004_0095_a_08L爲處 是處應學故名學處 故遺敎經云戒是正順解
0004_0095_a_09L脫之本故
○鈔三分別者 如十二年後方制廣戒 是
0004_0095_a_10L
○鈔四决擇等者 集玄云如殺戒中 杌作人想 壞

0004_0095_b_01L而有罪 人作杌相 壞而無罪 又如鮮白比丘尼 遠道
0004_0095_b_02L詣佛 路遭強者 逼而無樂想故亦無罪 此等之類 皆
0004_0095_b_03L决判所犯也
○鈔然明了論等者 此釋前第七出離
0004_0095_b_04L中 小隨小之義也 此依彼論 取義釋之 如論正文云
0004_0095_b_05L論具名二十
二明了論
偈云解小隨小非小戒 釋曰佛世尊 立
0004_0095_b_06L戒有三品 一小戒二隨小戒三非小戒 小戒者 僧伽
0004_0095_b_07L胝施沙等卽僧伽婆尸沙也論有
等言應等餘篇罪也
隨小戒者 是彼不
0004_0095_b_08L具分罪今鈔云二種方便者 以是第二篇方便 故云
彼不具分 言二種方便者 偷蘭遮突吉羅也
0004_0095_b_09L律鈔云一遠方便 如行婬時 先起心未動身口 責心
卽滅 二次方便謂動身就彼 或說欲作此等 對人懴
0004_0095_b_10L卽滅 通名吉羅 三近方便 至彼人邊 或欲磨觸 身未
交通 是偷蘭遮期行婬事故磨觸 非爲戲樂故偷蘭

0004_0096_a_01L遮 不成僧殘 此對人懴除 評曰初次二方便 皆是吉
羅 近方便 卽偷蘭遮 爲二種方便 旣云不成僧殘 卽
0004_0096_a_02L今論云彼不具分罪也 然偷蘭但爲一方便 唯有吉
羅爲二方便 故律鈔云彼逸提三十九 故成一百二
0004_0096_a_03L十而無偷蘭有二吉羅今爲
弟/第二篇方便故通蘭吉也
非小戒者四波羅夷

0004_0096_a_04L
復次小戒者 諸戒中性罪今但云性罪 然是餘四
篇中性罪 非是四波羅
0004_0096_a_05L夷之性
罪也
隨小者 諸戒者 所有制罪與鈔文 不受持衣
鉢 因佛制之方成
0004_0096_a_06L罪也 問性罪 是小罪 云何是大耶 荅
望四波羅夷 名大罪故 故次文而云
非小罪者 四波
0004_0096_a_07L羅夷等上二二釋異
第三二釋同
然彼論 釋性罪制罪云佛所立
0004_0096_a_08L學處 有三種 一性罪二制罪三 二罪 此中性罪者 若
0004_0096_a_09L是身口意惡業所攝 或由隨及惑等流故犯 復於此
0004_0096_a_10L過犯中故意 所攝 有染汚業 增長 與此俱 有罪相續

0004_0096_b_01L流 是名性罪 異此三因所犯 或由不了別戒 或由失
0004_0096_b_02L念 或由不故意過犯 此中若無惑及惑等流及無念
0004_0096_b_03L念增長 是名制罪 若具二相 是名制性二罪 准此今
0004_0096_b_04L云性罪則諸罪中 三業煩惱等 俱念念相續故名性
0004_0096_b_05L罪 見諦道中 斷分別煩惱故無此罪 其四波羅夷 律
0004_0096_b_06L中雖有懴辭 然現身 不得道果故 今七種出離
唯約後四篇也
○鈔
0004_0096_b_07L那引小敎者 以雖引攝論等文 皆是論中 明小乘戒
0004_0096_b_08L相故此難也 荅中今更下 以菩薩攝律儀戒 亦以七
0004_0096_b_09L衆戒 爲體 但持心異 戒條名意 大同故得引小乘戒
0004_0096_b_10L相 又上所引下 是鈔主第二意也 次大乘律中 此土

0004_0097_a_01L多闕故
○鈔又上云者下 逐難釋之 卽如初受戒 後
0004_0097_a_02L而持之 其或有犯 如其輕重 治令淸淨故 䟽相者性
0004_0097_a_03L也下 體性 有同有異異者 相據於外 性主於內 體者
0004_0097_a_04L性相之通稱則寬狹之不同 然今性是體性故名相
0004_0097_a_05L也 問所對法中 旣唯四諦之境 涅槃之果 何太局耶
0004_0097_a_06L荅然以四諦 有生滅無量無作不同 通大小乘權實
0004_0097_a_07L等義 又涅槃 通三乘所證故 對法藏中 四諦等 攝一
0004_0097_a_08L切法盡也
0004_0097_a_09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五
0004_0097_a_10L音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