신집성문헌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六

ABC_NC_01816_0004_T_004

0004_0097_b_01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六

0004_0097_b_02L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 集

0004_0097_b_03L
○䟽對向者 俱舍論文 向前涅槃 䟽配釋也 對觀 亦
0004_0097_b_04L論文觀前四諦亦䟽配屬問何故望涅槃名對向不
0004_0097_b_05L名對觀耶 望四諦名對觀 不名對向耶 荅探玄第一
0004_0097_b_06L云一對向 謂因智 趣向涅槃 二對觀 謂果智 觀證涅
0004_0097_b_07L槃滅故 雖因智 亦有對觀 然仰求進修故但名對向

0004_0097_b_08L
○䟽及相應心所等者 慧亦心所則別境中一數今
0004_0097_b_09L無漏慧起時 必與餘心所 相應而起 謂餘徧行五 別
0004_0097_b_10L境五 與善十一也 言等者等取五藴故鈔云總說無

0004_0098_a_01L漏五藴 爲對法 此約總說別 正取淨慧 五藴 卽隨行
0004_0098_a_02L
○鈔故爲此通者 由對涅槃果故云對向 對四諦
0004_0098_a_03L境故云對觀 此 淸凉意 對向 唯見道已去因 對向涅
0004_0098_a_04L槃果 對觀 通因果智 對觀四諦境 不爾 因果智 對觀
0004_0098_a_05L四諦 豈非境耶 言㨂濫者 恐能對慧 旣持自性 何不
0004_0098_a_06L亦名法耶 濫所對故 言若據法能持自性下 此是通
0004_0098_a_07L相之意 慧是能對 但名爲對 非所對故不名爲法 爲
0004_0098_a_08L分能所 卽是別義 如斯㨂也
○鈔慧依於法慧爲主
0004_0098_a_09L故者 以論蔵研窮性相 正爲發生無漏智慧故云慧
0004_0098_a_10L爲主故 卽是名中對字 非依主釋中主 爲法體 主爲

0004_0098_b_01L法體 卽是今法字 或可上句 出法論所以 下句 出慧
0004_0098_b_02L論所由 學者 任意 言出其異名者 此因便故來 以辨
0004_0098_b_03L異名 在後段 故 應是阿毗云無比 達磨云法 兼 猶更
0004_0098_b_04L也 更成立上慧義故
○䟽對義同前者 論但云此法
0004_0098_b_05L對向無住涅槃 能說諦菩提分解脫門等故 數者下
0004_0098_b_06L皆是論文
○鈔如十地䟽明者 下䟽云自相者 色心
0004_0098_b_07L等殊故 共相者 同無常無我故 又自相 卽俗諦 共相
0004_0098_b_08L卽眞諦等
○鈔亦如初地中辨者瑜伽四十五云一
0004_0098_b_09L論體有六 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理
0004_0098_b_10L論六敎導論一言論者謂一切言說言音言詞 是名

0004_0099_a_01L言論 尚論者 謂一切世間 隨所應聞 所有言論等 諍
0004_0099_a_02L論者 謂或依諸欲所起 自他所攝諸欲 相侵奪等 或
0004_0099_a_03L因惡行所起 自身惡行 他譏毀等 或依諸見所起 毀
0004_0099_a_04L謗論者 謂懷憤發者 以染心 振發威勢 更求擯毀所
0004_0099_a_05L有言論 順理論者 謂於善法律中 爲諸有情 宣說正
0004_0099_a_06L法 隨順正行 隨順解脫故 敎道論者 謂敎習 增上心
0004_0099_a_07L學 增上慧學 增上戒學等 此六論中 最後二論 是眞
0004_0099_a_08L實 能引義利 所應修習 中間二論 能引無義 故應遠
0004_0099_a_09L離 初之二論 應分別之 第二論處所者 有六種 一於
0004_0099_a_10L王家二於執理家三大衆中四賢哲前五於解法義

0004_0099_b_01L沙門婆羅門前 六於樂法義者前 第三論據有十卽
0004_0099_b_02L依義 所依有十也 其中所成立有二 一自性二差別
0004_0099_b_03L自性 謂有立爲有 無立爲無 差別者 有常無常等 能
0004_0099_b_04L成立法 有八 一立宗二辨因三引論四同類五異類
0004_0099_b_05L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敎量
第四論莊嚴 略有五種
0004_0099_b_06L一善自他宗 謂於彼此毗奈耶中 讀誦受持思惟純
0004_0099_b_07L熟二言具圓滿 謂凡有所說 皆以其聲 不以非聲 聲
0004_0099_b_08L具五德 一不鄙陋二不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
0004_0099_b_09L三無畏 謂在大衆中 心無劣懼 身無戰怖 語無謇弱
0004_0099_b_10L四敦肅 謂如有一人 待時方說而不儳速 五應供 謂

0004_0100_a_01L如有一人 爲性調善 不惱於他 乃至言語柔軟 如對
0004_0100_a_02L善友 第五論墮負者 有三種 一捨言取意 謂詞謝對
0004_0100_a_03L論者言 我不善論 汝論爲善等 二言屈 如立論者 爲
0004_0100_a_04L對論者之所屈伏 或托餘事方便而退 或引外言 或
0004_0100_a_05L現發憤 或黙然等 三言過 謂雜亂麄獷 不辨了無限
0004_0100_a_06L量非義相應不以時不决定不顯了不相續等 第六
0004_0100_a_07L論出離者 謂立論者 先應以彼三種 觀察論端 方興
0004_0100_a_08L言 或不興論 名論出離 謂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衆
0004_0100_a_09L三觀察善巧 及不善巧 觀得失者 謂我立論 將無自
0004_0100_a_10L損他損具損等耶觀時衆者 有僻執耶 有正見耶 觀

0004_0100_b_01L察善巧不善巧者 謂自我 於論體 論處等 爲善不善
0004_0100_b_02L等 第七論多所作法者 有三種 一善自他宗二勇猛
0004_0100_b_03L無畏三辨才無竭 由有此三 能善酬荅故名多所作
0004_0100_b_04L法耳上皆地
經鈔文
○鈔立破二能者 卽雙釋上能立能破
0004_0100_b_05L之所以也 所以者何 故釋云由正說依止等方便故
0004_0100_b_06L言依止等者 卽前所引依止勝相等十勝相也
○鈔
0004_0100_b_07L言迦多演尼子者 亦名迦栴延子 傳云佛滅後五百
0004_0100_b_08L年中有阿羅漢 名迦栴延子 母姓迦栴延 從母爲名
0004_0100_b_09L先於薩婆多部 出家 本是天竺人 後徃罽賔國 國在
0004_0100_b_10L天竺之西北 與五百羅漢及五百菩薩 共撰集薩婆

0004_0101_a_01L多部 阿毗達磨 制爲八迦蘭陁 此云八結 亦云八犍
0004_0101_a_02L度 亦曰白節 謂義類各相結屬故云結 又攝義令不
0004_0101_a_03L散故云結 義類各有分限故云節 亦稱此文 爲支慧
0004_0101_a_04L論 以神通願力 宣告遠近 若先聞佛說阿毗達 隨有
0004_0101_a_05L多少 可悉送來 於是 人天龍神 乃至阿迦尼師吒天
0004_0101_a_06L有聞佛說乃至一句一偈 悉送與之 迦栴延子 共諸
0004_0101_a_07L羅漢及菩薩 㨂擇其義 若與修多羅毗那耶 不相違
0004_0101_a_08L背 卽共撰錄 違者棄之 所取文句 隨義類相開 若明
0004_0101_a_09L慧義 別安置結中 餘類悉爾 八結 各有五萬偈 造八
0004_0101_a_10L結竟 復欲造毗婆沙釋之 馬鳴菩薩 是舍衛國婆枳

0004_0101_b_01L多士人 通八分毗迦羅論此云
字母
等 及三蔵文字 學府
0004_0101_b_02L先儀 所歸 迦栴延子 遣人徃請馬鳴 解八結 阿羅漢
0004_0101_b_03L菩薩等 卽共辨 義意若定 馬鳴 隨卽著文經十二年
0004_0101_b_04L造毗婆沙方竟 凡百萬偈 毗婆沙 此云廣解 又云種
0004_0101_b_05L種說 評曰旣云集佛所說阿毗達磨故云迦多演尼
0004_0101_b_06L子諷誦而已 旣是彼撰集故云亦是彼說
○鈔是則
0004_0101_b_07L論蔵下定斷其義 上小乘論 或佛自說故 或菩薩說
0004_0101_b_08L今大乘論 亦是佛說 卽阿毗達磨經等 有是菩薩 取
0004_0101_b_09L經中義等 卽瑜伽唯識等 若依後義 以佛經 爲本 統
0004_0101_b_10L菩薩末論 末不離本 亦佛說三蔵也
○䟽略二門等

0004_0102_a_01L者問尅性門 三蔵 何詮法多寡 不同 荅以三蔵自性
0004_0102_a_02L寬狹不等故也 問何故古起信䟽 尅性門 各詮一學
0004_0102_a_03L兼正門 依雜集論第十一 經詮三學 律詮戒定 論詮
0004_0102_a_04L慧耶 荅乃古䟽傳寫誤耳以論唯詮慧 何有兼正義
0004_0102_a_05L耶 應以今䟽 爲證
○鈔又能說三學等者 三學俱詮
0004_0102_a_06L以根本故 福慧俱詮生 立素怛纜蔵 言能成辦等者
0004_0102_a_07L詮戒定者 立毗奈耶蔵 以戒淨無缺 身心安淨 後不
0004_0102_a_08L憂悔 漸得定故 涅槃十一云愛見羅刹 全乞浮囊 如
0004_0102_a_09L犯夷 半如僧殘 三分之一 如蘭 手許 如墮 塵許 如吉
0004_0102_a_10L羅囊全能度海戒全出生死海 此卽輕重等持之意

0004_0102_b_01L以是 漸得深定心一境性 名定故云心學 言卽無悔
0004_0102_b_02L等者 等取眠尋伺 此四 卽四不定法 今由尸羅 無此
0004_0102_b_03L四不定故得三摩地也 言能成辦增上慧等 唯詮慧
0004_0102_b_04L者 立阿毗達磨蔵 謂能决判㨂擇 無顚倒義味故 問
0004_0102_b_05L戒淨無悔漸次得定 詮此二故立毗奈耶蔵 理應依
0004_0102_b_06L定發慧 詮二故立阿毗達磨蔵 荅戒定 俱福類 詮生
0004_0102_b_07L並調伏 定慧 福智 殊 生詮 異蔵收 問定慧類殊 別蔵
0004_0102_b_08L攝 理應定散異故非調伏 以別解脫戒 是散善故 荅
0004_0102_b_09L定散 雖殊 俱是福 不能斷惑 俱調伏 福智二種 專擇
0004_0102_b_10L異 斷惑 有差 別蔵攝 問三蔵次第 經律論 云何三學

0004_0103_a_01L次第 戒定慧 荅三蔵 約本末寬狹爲次 三學 約難易
0004_0103_a_02L修習爲次 戒易修故 定稍難故 慧最難故 從淺至深
0004_0103_a_03L修行法爾 又無次第 隨宜說故 爲利根 備說三學 而
0004_0103_a_04L能成辦三學 後二 不言能說 影取後二 亦有能說 後
0004_0103_a_05L二 言成辦 影取初一 亦有成辦 爲純根者說戒心二
0004_0103_a_06L學 而能成辦戒心二學 旣戒淨得定 爲說慧學 而能
0004_0103_a_07L成辦慧學 此在實成辦故名尅性 非但詮說而已故
0004_0103_a_08L論有成辦之言 成由言說故名所詮
○鈔兼各通三
0004_0103_a_09L者 經律論各證詮一 多分說故 兼餘詮二 少分說故
0004_0103_a_10L則易知 毗尼增三下 釋律兼三也 楞嚴云毗柰耶中

0004_0103_b_01L宣說修行三决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
0004_0103_b_02L發慧 三學皆云增上者 以行有萬差 此三 最極增上
0004_0103_b_03L此三旣立 萬行自成故法華玄義云佛法曠海 此三
0004_0103_b_04L攝盡 復名三學者 諸佛本意 欲令行人 學戒定慧 非
0004_0103_b_05L謂欲令學於文字言敎而已 縱始實廣解名數 問卽
0004_0103_b_06L皆知 善於立破 轉增我相 輕侮餘人 故昔人云自經
0004_0103_b_07L論學 出世因 解來 翻更長貪嗔 猶火出 水中 云何可
0004_0103_b_08L滅 則甘露 反爲毒藥 非自咎爲誰 學者 當審此言 體
0004_0103_b_09L三學之意也 等字
論兼三也 可知
○䟽詮示聲等
0004_0103_b_10L者能詮示 卽敎 所詮示 卽理行果 四法具矣 言攝大

0004_0104_a_01L乘同此者 彼論云如是三蔵 下乘上乘 有差別故則
0004_0104_a_02L成二蔵 一聲聞蔵二菩薩蔵
○䟽此就二乘理果同
0004_0104_a_03L故合之者 生空理同故 有餘二種涅槃果同故 瑜伽
0004_0104_a_04L八十二說聲聞理者 生空偏眞也 行者 次位 果者 有
0004_0104_a_05L餘依 無餘依二涅槃 菩薩理者 二空 行者 六度 果者
0004_0104_a_06L無住涅槃敎行別者 四諦 十二因緣敎行別故 問旣
0004_0104_a_07L敎行別 何不別立蔵耶 荅獨覺敎 少於聲聞 又初入
0004_0104_a_08L法 多依聲聞敎 又四法之中 所貴 爲理果 是所求所
0004_0104_a_09L得故 旣理果同故不別立 問因人立蔵曰菩薩蔵 佛
0004_0104_a_10L是果人 何不別立曰如來蔵 荅因果雖殊 四法無異

0004_0104_b_01L不別蔵 欲顯行願深大 偏從菩薩立也
○䟽如普超
0004_0104_b_02L等經者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 亦有三乘 則爲
0004_0104_b_03L三蔵 謂聲聞蔵緣覺蔵菩薩蔵 唯大乘中 得有三蔵
0004_0104_b_04L餘二乘中則無此也 入大乘論中 亦同此說
○䟽攝
0004_0104_b_05L屬聲聞者 下云然緣覺聲聞 各有二類 總相而說 聲
0004_0104_b_06L聞觀四諦 緣覺 觀因緣 聲聞 依聲 緣覺 依現事而各
0004_0104_b_07L成二者一聲聞聲聞 謂本求聲聞 亦觀四諦 於最後
0004_0104_b_08L身 值佛成果 二緣覺聲聞 謂由昔緣覺 觀十二因緣
0004_0104_b_09L於最後身 值佛 爲說十二因緣敎 依聲悟故名緣覺
0004_0104_b_10L聲聞 言緣覺二者 一緣覺緣覺 謂本求緣覺 於最後

0004_0105_a_01L身 不值佛世 自藉現事因緣得道 二聲聞緣覺 謂先
0004_0105_a_02L求聲聞悟得初果 未現涅槃 人天反七 反滿已 值無
0004_0105_a_03L佛世 藉現事緣而得道果 評曰今卽四中 第二緣覺
0004_0105_a_04L聲聞 旣皆聲聞敎故聲聞攝 探玄問云等是下乘 何
0004_0105_a_05L故獨名聲聞蔵 荅以緣覺 亦有出無佛世 無敎故 聲
0004_0105_a_06L聞不爾故偏得名蔵 評曰此意 約緣覺不定在佛世
0004_0105_a_07L又多不藉世間經故偏云聲聞蔵也
○鈔小乘經律
0004_0105_a_08L論別者別字 有本 作引字 誤書也 准此分之 當知蔵
0004_0105_a_09L約部帙 言四阿含者一增一阿含二中阿含三長阿
0004_0105_a_10L含四雜阿含 皆言阿含者 此云敎 或云傳言五部律

0004_0105_b_01L者一曇無德部此云法蜜亦云法蔵亦云
法鏡卽四分律部主也
二薩婆多
0004_0105_b_02L此云一切有卽
十誦律部主也
三迦葉遺部此云重空觀卽解脫
律主要覽云未至此
0004_0105_b_03L
四彌沙塞部此云不着有觀
卽五分部主也
五婆麄富那部此云
犢子
0004_0105_b_04L要覽云卽僧祇顯
用記云律本未至
○鈔卽出涅槃下彼䟽云長者 喻
0004_0105_b_05L佛 聖意愍念名常憐愛 以大根未熟 懸委當佛 敎化
0004_0105_b_06L開導 云將詣師所 欲令受學 慮彼賖晚名懼不速成
0004_0105_b_07L攝之從己名尋便將還 勸學小敎 名敎半字 未授以
0004_0105_b_08L大故言而不敎誨毗伽羅論 弘决志云毗伽羅者 世
0004_0105_b_09L間文字之根本也 典藉音聲之論 宣通四辯 呵責世
0004_0105_b_10L法 讃出家法言詞 淸雅 義理深邃 將是善權大士之

0004_0106_a_01L所爲也故以此論 喻方等經然寄居傳云五天俗書
總名毗何羯剌挐大數
0004_0106_a_02L有五 同神州之五經 卽五明
是也 舊云毗伽羅論者訛也
言半字謂九部經者 於
0004_0106_a_03L十二部中 除三部故 一除記別 以無授記作佛故 二
0004_0106_a_04L除自說 以小 無爲不請友故三除方廣 以小 無廣大
0004_0106_a_05L利樂故 然十二部經 各有二相 今約一相說 以乘中
0004_0106_a_06L無此三相故也 餘如此說 言何名爲蔵者 彼䟽云悋
0004_0106_a_07L惜名蔵 根熟時 爲說大乘故無秘蔵 何字 應是可字
0004_0106_a_08L卽反顯也 陁羅尼者 此云總持 言五明論者 一聲明
0004_0106_a_09L釋詁訓字詮目䟽別 二工巧明 技術機關隂陽曆數
0004_0106_a_10L三醫方明禁呪癎邪藥石針艾四因明老定正邪研

0004_0106_b_01L覈眞僞五內明 究暢五乘 因果妙理 如西域記說

0004_0106_b_02L䟽正唯修多羅攝者 此約部帙 唯修多羅蔵 攝此經
0004_0106_b_03L兼詮戒慧 亦通餘二蔵攝 約彼此義同故 故探玄記
0004_0106_b_04L第一 說或第二 第三蔵攝 此約同敎辨 言若就修多
0004_0106_b_05L羅下 約別敎說 或上 約自他分彼此 此 約自經中復
0004_0106_b_06L分彼此 以攝也 言以義㨂敎者 以三蔵是敎 卽言敎
0004_0106_b_07L非敎攝中敎也而三蔵名通權實 上辨兼證 乃約同
0004_0106_b_08L敎故 今以無盡之義 㨂同取別 唯信第十蔵 攝此經
0004_0106_b_09L自他
准說
探玄記云對下文 十蔵所攝 以主伴具足 顯
0004_0106_b_10L無盡故 此約別敎 又綱要云若依此經 十蔵品中 自

0004_0107_a_01L明信等十蔵爲實 攝於此經言十蔵者謂信戒慚愧
聞施慧念持辨十皆云
0004_0107_a_02L
問何以十蔵一品 却攝一部耶 荅說處 雖在一品
0004_0107_a_03L約義 該攝一切 以皆明具足主伴等十玄舉初後二
門攝中間之入
0004_0107_a_04L門故䟽
中准知
則此經 流類之經 及十地等論 皆十蔵攝 問
0004_0107_a_05L三蔵能詮 是敎 十蔵 是義 如何以義而攝敎耶 荅小
0004_0107_a_06L乘 敎義俱不融 三乘 義融敎不融 一乘 敎義俱融故
0004_0107_a_07L得攝耳 意云十蔵之義 卽能詮敎 或可詮到十蔵義
0004_0107_a_08L之能詮 方攝此經 非詮餘義之能詮 可攝此經也故
0004_0107_a_09L云以義㨂敎
○䟽通相十二分敎等者 下䟽鈔云舊
0004_0107_a_10L名十二部 恐濫部帙改名分敎 各有二相
一唯
修多羅或

0004_0107_b_01L二或三如前
已引
二祇夜此云應頌 一與長行相應之頌
0004_0107_b_02L由於長行說未盡故 雜集云不了義經 應更頌釋 如
0004_0107_b_03L十住品 發心住頌 卽其類也 二爲後來應更說故 如
0004_0107_b_04L涅槃云佛昔爲諸比丘 說契經竟 爾時復有利根衆
0004_0107_b_05L生 爲聽法故後至佛所 卽便問人 如來 向者 爲說何
0004_0107_b_06L事 佛時已知 卽因本經 以偈 頌曰我昔爲汝等 不識
0004_0107_b_07L四眞諦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等 三授記梵云和
0004_0107_b_08L伽羅那 亦云記別 授者 與也 記云錄也 別者 分別佛
0004_0107_b_09L與記故 一記弟子生死因果 其文非一 二記菩薩當
0004_0107_b_10L成佛事 如記彌勒云未來 有王 名曰禳佉 當於是世

0004_0108_a_01L而成佛道等 發心品中 及出現內 並有此類 四伽他
0004_0108_a_02L此云諷頌 卽是孤起頌 舊云偈 一爲易誦持故 二爲
0004_0108_a_03L樂偈者故 三天偈讃 皆是其類 五尼陁那此云因緣
0004_0108_a_04L一因請方說 爲重法故 如十地品 三家五請 二因事
0004_0108_a_05L方說 知本末故如觀善財 又雜集云又有因緣 制立
0004_0108_a_06L學處 卽因事制戒 亦第二攝 六優陁那此云自說 一
0004_0108_a_07L爲令知而請法故 如十地本分等 二爲令所化生 慇
0004_0108_a_08L重故念佛慈悲 爲不請友 如普賢行品等 七本事梵
0004_0108_a_09L云伊帝目多伽 一說佛徃昔事 如威光太子等 二說
0004_0108_a_10L弟子徃事 如說諸善友 因緣等 八本生梵云闍陀伽

0004_0108_b_01L謂說昔受身 一說如來如 說威光 數數轉身值佛等
0004_0108_b_02L二說弟子 諸善友等 然其本事 但云其事 除所生事
0004_0108_b_03L本生 要說受身 九方廣梵云毗佛略 一廣大利樂故
0004_0108_b_04L二正法廣陳故 此經一部 全受斯稱 涅槃云所謂大
0004_0108_b_05L乘方等經典 其義廣大 猶如虗空 雜集開爲五義云
0004_0108_b_06L方廣者 謂菩薩蔵相應言說 亦名廣破一切障故 亦
0004_0108_b_07L名無比法 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一切有情利益安樂
0004_0108_b_08L所依處故 宣說廣大甚深義故釋曰開總菩薩蔵相
應言說 爲四 并總爲
0004_0108_b_09L
十未曾有梵云阿浮達磨 亦云希有法 一德業殊
0004_0108_b_10L異故 如初生 卽行七步 斯經不起而昇四天等 二法

0004_0109_a_01L體希奇故 謂菩薩不共功德經文非一 十一譬喻 梵
0004_0109_a_02L云阿波陁那 一爲深智說似令解眞故 如法華云諸
0004_0109_a_03L有智者 以譬喻 得解 如出現品 一一喻明 二爲淺識
0004_0109_a_04L就彼類誘令信故如爲擔人 說二藴等 此經所無故
0004_0109_a_05L僧伽吒經云色爲一頭 心爲一頭 身爲重檐 甚可怖
0004_0109_a_06L畏 三毒所壓不可得勝 去來常檐 不能遠離法喻各
有六事
0004_0109_a_07L喻六事者 一檐頭爲二 三檐身四檐中物五打檐人
六去來常檐 法六事者 一心二色三連合色心爲身
0004_0109_a_08L四三毒五二藴假者六六道去來
不離其所壓之言中含第五事也
雜集通說 爲令本
0004_0109_a_09L義 得明了故 十二論議
優波提舍 一以理深故 二
0004_0109_a_10L義不了故 並須循環研覈 或佛 自說 或菩薩 相論 如

0004_0109_b_01L問明品等 然契經 望餘總相 略相則許通有 別

0004_0109_b_02L此下料㨂十二互有無也 今契經 二相通者
可知 無者以長行綴緝 是餘十一所不攝故
應頌諷
0004_0109_b_03L頌互望並無 本事本生互望亦無 本事本生望於記
0004_0109_b_04L別 亦是互無 上二 過去 記別 未來故 自說 因緣容得
0004_0109_b_05L互有 如因事說 不由請故除上所除
互有謂如應
頌 除諷
0004_0109_b_06L頌 餘皆有 諷頌 亦除應頌 餘皆有 乃至本
事 除本生 及記別 餘皆俱有等 餘義准思
問此十二
0004_0109_b_07L分於大小乘爲局爲通 若皆大者 何以涅槃云護大
0004_0109_b_08L乘者 受持九部經俱云若有比丘 供身之具 亦常豊
足復能護持所受禁戒 能師子吼 演
0004_0109_b_09L說妙法 謂修多羅祗夜受記伽佗優陁那伊帝目多
伽闍陁伽毗佛略阿浮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爲
0004_0109_b_10L佗廣說利
益衆生等
法華第一云我此九部法 隨順衆生說 瑜

0004_0110_a_01L伽等論 說聲聞 無方廣故 荅然諸經論 且約一相故
0004_0110_a_02L作是說 如實大小 皆具十二分 解深宻經 說菩薩依
0004_0110_a_03L十二分敎 修奢摩他 瑜伽云佛爲聲聞 具演十二分
0004_0110_a_04L敎 故今䟽云通相十二分敎 亦分大小 對下隨人各
0004_0110_a_05L立之敎故名通相 於十二中 雖大小乘增減不同 亦
0004_0110_a_06L聖敎自分 但是通相之義 實通有十二分故 然涅槃
0004_0110_a_07L中但有九者 依三部中之小相故 謂因緣中 因事制
0004_0110_a_08L戒 譬喻中誘引淺識 論議中約非了義故 唯有九 法
0004_0110_a_09L華 小乘 唯有九者 三部中大相故 於記別中 記當成
0004_0110_a_10L佛 自說中爲不請友 方廣中廣大利樂 明知且約一

0004_0110_b_01L相 然此經之中具十二分 義如上引
○鈔由前經蔵
0004_0110_b_02L等者三蔵二蔵等 皆有權實 此卽躡前起後也 隨其
0004_0110_b_03L自宗不同 各自立敎 異故 鈔略語深者 以海 喻深廣
0004_0110_b_04L冲深 但語深也 言法雲智光略明深廣者 以此深廣
0004_0110_b_05L說之難盡故且略明 法雲 約橫明廣 智光約竪顯深
0004_0110_b_06L言下經云下 義引十地品文 下䟽云從所受處 名法
0004_0110_b_07L雲地 謂佛身雲 遍覆法界 法雨亦多釋彌
漫也
唯此 能受
0004_0110_b_08L若直從所受法 應名法雨地 若從能受 應名法海地
0004_0110_b_09L以此法器 廣大如海故 能安者 堪能安受文故 受者
0004_0110_b_10L信受故 上二受文 攝者 思惟攝取義故 持者 持取彼

0004_0111_a_01L文義 成二持故文持
義持
雲雨說法故者 次經 明法雲地
0004_0111_a_02L菩薩 自以願力 起福智悲雲 普霔法雨 滅惑塵燄 生
0004_0111_a_03L善益根故卽從自受名 今旣雲雨說法用 證上法雲
0004_0111_a_04L
○鈔夜摩下䟽云悟說勝義甚深之法 表十行建
0004_0111_a_05L立故云勝林 赫日之言 但取陽光時長 難窮其際 言
0004_0111_a_06L孟夏者禮記注云孟者長也仲者中也季者少也此
0004_0111_a_07L乃取意譯也 梵本敵對翻 後熱月 卽四月十六日至
0004_0111_a_08L五月十五日也 西域一歲立爲三際 謂熱雨寒 從正
0004_0111_a_09L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爲熱時 從五月十六日至
0004_0111_a_10L九月十五日爲雨時 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

0004_0111_b_01L爲寒時 今後熱月 兼得此方孟夏後半故 合中 明佛
0004_0111_b_02L德廣博 經云功德 總該一切 䟽日智光 且從勝說 以
0004_0111_b_03L果位智強故
○鈔妙辨叵窮下拂迹明玄四辯八音
具如前明

0004_0111_b_04L
○鈔全依體上等者 無言眞體 性不變易 體全爲用
0004_0111_b_05L說法應根 說無休息故非是無言 言中求體 竟不可
0004_0111_b_06L得故非在言 然能說之妙下 明不可取文字 所說之
0004_0111_b_07L深下 以言不及故
○鈔故經云下 卽十忍品 前二句
0004_0111_b_08L了體 而能示言說 起用也 如響徧世間者 䟽云一空
0004_0111_b_09L谷 二有聲 此二 是緣 三聲擊空谷 便有響應 此明所
0004_0111_b_10L起 四有而非眞 此彰無性 五愚小謂有 谷喻如來藏

0004_0112_a_01L聲喻緣感 以如來聲 不違法性而能隨類故 徧世間
0004_0112_a_02L令聞響之敎 了如響之聲 通達性相無碍之法 上皆
0004_0112_a_03L深故叵窮也
○鈔故下經云下妙嚴品文 下䟽云初
0004_0112_a_04L句卽能照法門 如一日宮 千光並照 隨舉一法 有無
0004_0112_a_05L量門 然有二義 一約相類 如一無常門 有生老病死
0004_0112_a_06L聚散離合 得失成壞三灾四相外噐內身刹那一期
0004_0112_a_07L生滅轉變染淨隱顯 皆無常門 餘亦如是 二就性融
0004_0112_a_08L不可盡也 次二句 普運照義 一日周天則日日無盡
0004_0112_a_09L一門歷事則劫劫無窮 方便多門 終歸一極 廣者 無
0004_0112_a_10L邊 大者 無上 末句 普運光 明日天子 了達前法故能

0004_0112_b_01L說多端也
○鈔所感非一故者 能感所應之根 旣無
0004_0112_b_02L窮盡 所感能應之敎 亦非一故 助證云感字誤書 是
0004_0112_b_03L應字則所應非一故 以上句 能說多端 下句 所應非
0004_0112_b_04L一 正相對故 或可依字不改 是順尋常語言 如云所
0004_0112_b_05L生父母 父母 豈是所生 此以所 目能耳 今雖言衆生
0004_0112_b_06L所感 亦目衆生之能感耳 義雖可通 然今以能應之
0004_0112_b_07L敎 爲門 上句 能說多端 此句 能應非一 所感 卽能應
0004_0112_b_08L故前釋爲正 言九地云下䟽云問荅成就 以居法師
0004_0112_b_09L位故能普應也 故肇公云般若無知 對緣而照 萬機
0004_0112_b_10L頓赴而下撓其神 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 若守分別

0004_0113_a_01L之情 何能頓領殊難 自非般若之功 孰可斷疑令喜
0004_0113_a_02L卽證所感能應之敎 非一也 菩薩尚耳下 舉劣況勝
0004_0113_a_03L可知
○鈔出現品云下亦證能應叵窮也故 下但結
0004_0113_a_04L如來敎法 能深等 言如來音聲者 次前經云佛子 如
0004_0113_a_05L來法輪 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 譬如書字 並
0004_0113_a_06L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筭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
0004_0113_a_07L無所住 今但引其合文也 下䟽云無住故用而常寂
0004_0113_a_08L卽無變也 遍入故
恒用 卽之變也 上皆廣故叵

0004_0113_a_09L
○鈔是知下總收上義深廣 卽前二義 高而無上 猶
0004_0113_a_10L孤峯四絕 喻法以四邊不可入故 可仰 則但可知其

0004_0113_b_01L高勝 叵昇 則莫能窮究其極 遠而無邊 猶大海周天
0004_0113_b_02L雖渉而難越度 喻雖趣入其法 難盡邊涯 又高遠故
0004_0113_b_03L叵窮也
○䟽極位所承等者承者 禀受挹者酙酌 鈔
0004_0113_b_04L十地菩薩等者 十地名因位極者 約不開等覺故 娑
0004_0113_b_05L竭羅此云大海 於海中 此爲最尊 獨得其名 言唯除
0004_0113_b_06L者 唯海能安受一切水故 受者 不濁故 濁如不信 合
0004_0113_b_07L信故不濁 攝者 餘水數入失本名故 持者 用不可盡
0004_0113_b_08L故 如來秘藏者 意取法明照雨 藴在法界蔵故所受
0004_0113_b_09L法妙 言大法明者 論云性故 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
0004_0113_b_10L大法明 是聞思二慧攝受故 照是修慧所攝受故 大

0004_0114_a_01L法雨者 論云作故 謂說授衆生 如雲與地 雨雨故言
0004_0114_a_02L皆不能下能安受文故 如前 已釋
○鈔第五經下妙
0004_0114_a_03L嚴品文也 言佛子者下䟽云一外子 謂諸凡夫未能
0004_0114_a_04L紹繼佛家事業故 二庶子 謂諸二乘不從如來大法
0004_0114_a_05L生故三眞子 謂大菩薩從大法喜 正所生故 卽九地
0004_0114_a_06L已下三種佛子 皆不能測言精進力下 卽法界品說
0004_0114_a_07L大願精進力主夜神也 善財見彼雖寄第八地 應是
0004_0114_a_08L極位菩薩 示居八地也 有本云喜目者 誤書也
○鈔
0004_0114_a_09L應有難云者 躡跡難也 荅意云若凡自力誠不能測
0004_0114_a_10L今依聖敎 及正理 方能知故
○鈔故涅槃下問前云

0004_0114_b_01L九地不能安等 今具縛何能知耶 荅前明一切佛雲
0004_0114_b_02L雨說法故不能盡知 今憑敎理 少分比知故不相違

0004_0114_b_03L
○鈔卽仰推之智下 卽勝鬘經意 彼經 有三種人 於
0004_0114_b_04L甚深法義 離自毀傷 生多功德 一成就甚深法智二
0004_0114_b_05L成就隨順法智三或有於甚深法 不自了知 仰推如
0004_0114_b_06L來所知 非我境界 彼䟽云初是地上菩薩 證理 次是
0004_0114_b_07L三賢 順法而行 後是十信 高推信仰故 旣推佛能窮
0004_0114_b_08L究知之 今但深生淨信 比解佛敎證理 斯言無過矣

0004_0114_b_09L
○鈔如龍樹下謂龍樹 造智度論釋大品般若 無着
0004_0114_b_10L造能斷金剛般若論 釋金剛般若 僧肇等 造四聖䟽

0004_0115_a_01L釋淨名經等 言生公之立四輪者 彼云始於道樹終
0004_0115_a_02L至泥洹凡論四種法輪 一善淨法輪 謂始說一善乃
0004_0115_a_03L至四空令出三塗之穢 謂之善淨 二方便法輪 謂以
0004_0115_a_04L無漏道品 得二涅槃謂之方便 三眞實法輪 謂破三
0004_0115_a_05L之僞 成一之美 謂之眞實四無餘法輪 斯則會歸之
0004_0115_a_06L談 乃說常住妙㫖 謂之無餘 餘至下文當知
○鈔周
0004_0115_a_07L易等者 義引繫辭證 云天下 同歸而殊途 一致而百
0004_0115_a_08L注云夫少則得 多見惑塗雖殊 其歸則同 慮雖百
其致不二 苟爲其要不在博求 一以貫之 百慮而
0004_0115_a_09L
今順䟽中同歸故引前却耳
○鈔謂若下舉況也
0004_0115_a_10L爾雅云一達謂之道路
二達謂岐旁支道
旁出
三達謂

0004_0115_b_01L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交道
四出
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
0004_0115_b_02L七達謂之劇驂三道交復
有一岐出
八達謂崇四道
交出
九達謂逵
0004_0115_b_03L四道交出
復有旁通
今言此等雖異 所入王城 不異也 言九流
0004_0115_b_04L者前漢藝文志說全身保國 凡有九流 一儒流祖述
堯舜
0004_0115_b_05L憲章文武宗師仲
尼者也本出司徒
二道流絕禮樂去仁義獨任
淸虗者也本出史官
三隂
0004_0115_b_06L陽流敬順昊天曆象日月
本出於羲和之官
四法流信任賞罰以補禮
制者也本出於理
0004_0115_b_07L
五名流名位不同禮亦
異數出於禮官
六墨流推兼愛之意
出淸廟之官
七縱
0004_0115_b_08L橫流言其當制宜受命而不受
詞者也出於行人之官
八雜流兼儒墨合名
法出於議官

0004_0115_b_09L九農流播百榖勸耕桑以足衣
食者也出於農稷之官
言百氏者 卽諸子百
0004_0115_b_10L家雖文說異而大道何殊
○鈔今䟽借用下合釋 言

0004_0116_a_01L一約敎者 始則四十年前 敎隨根異故殊途 終則法
0004_0116_a_02L華一極故一致 二約根者 不㨂何時而至理常一 三
0004_0116_a_03L約體者 一實體外 無三權等
○鈔一音卽是下 佛國
0004_0116_a_04L品文也 彼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0004_0116_a_05L言藥草喻者 玄讃云去疾神功名藥 禀潤之形曰草
0004_0116_a_06L喻行藥草 禀敎修生 品中詮此故云藥草喻品 妙嚴
0004_0116_a_07L品鈔 引彼經釋云三草者 謂小草中草上草 二木謂
0004_0116_a_08L小樹大樹 以人天 爲小草 經云或處人天轉輪聖王
0004_0116_a_09L釋梵諸王是小藥草 二乘爲中草 經云知無漏法 能
0004_0116_a_10L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常行禪定 得

0004_0116_b_01L緣覺證 是中藥草 菩薩爲上藥草經云求世尊處 我
0004_0116_b_02L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此通說大乘爲上 以大
0004_0116_b_03L乘登地已上 慈䕃義廣 復加二樹 七地已前 小樹 經
0004_0116_b_04L云爲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無
0004_0116_b_05L疑 是名小樹 八地已上 爲大樹 經云安住神通 轉不
0004_0116_b_06L退輪 度無量億百千衆生 如是菩薩 名爲大樹 佛平
0004_0116_b_07L等說 如一味雨
○鈔如來知是一相下 證成上法雨
0004_0116_b_08L一味也 一相者 無異相故 無相相故 般若云皆同一
0004_0116_b_09L相 所謂無相 無量義云一相無相 一味者 一無漏味
0004_0116_b_10L殊勝資益無別體故 何者是一相一味之體 所謂下

0004_0117_a_01L出其體也 文有五句 前四 德 後一 一性 解脫相者 我
0004_0117_a_02L脫二障縛
得自在故
離相樂德離變易
衆苦故
滅相淨德性絕妄
染故

0004_0117_a_03L寂滅相 常德四相不
遷故
終歸於空者 卽四德不空蔵 同
0004_0117_a_04L歸空蔵 爲體 是一相一味也
○鈔原聖本意等者 原
0004_0117_a_05L者鞠窮之義 若據機緣請說 卽隨機勝劣 亦三乘淺
0004_0117_a_06L深 若欲鞠窮我佛出世本意 唯爲一佛乘故 彼經云
0004_0117_a_07L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 固/因緣故出現於世等
○鈔如
0004_0117_a_08L經說一無常下 文有六義 乃含多意 一以生滅代謝
0004_0117_a_09L等者 有二說 會解云卽小乘中意 尚通人天乘 寂照
0004_0117_a_10L則云是小乘義 并立相始敎 二或云無彼常故 名爲

0004_0117_b_01L無常 會解二釋 一 於依他法上 無餘性釋 謂依他法
0004_0117_b_02L上無彼徧計常無相之常 無彼圓成常有相之常故
0004_0117_b_03L云無彼常 是無常也 二亦於依他中 約染分同徧計
0004_0117_b_04L故 無彼淨分同圓成之常故云無彼常故名爲無常
0004_0117_b_05L初意 卽大乘初敎中義 後意 通實敎義 寂照則云於
0004_0117_b_06L依他上 無圓成常 亦始敎義 三釋皆通 三或云不生
0004_0117_b_07L不滅 名爲無常者 此具一論二經之文 卽有多意 一
0004_0117_b_08L論者 卽中邊論故 下䟽云依中邊論 約三性說則初
0004_0117_b_09L後二性 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謂徧計無可生滅故 圓
0004_0117_b_10L成 體常湛然故約二性 說不生不滅 是無常也 此有

0004_0118_a_01L二義 若依他無性 卽是圓成 卽實敎義 若以卽空 卽
0004_0118_a_02L破相始敎義 言二經者 淨名經迦栴延章云諸法畢
0004_0118_a_03L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肇公釋云小乘 觀法 以生滅
0004_0118_a_04L爲無常義 大乘之士 以不生滅 爲無常之義 無常名
0004_0118_a_05L同而幽致殊絕 乃至云以遣常故 故言無常 非謂有
0004_0118_a_06L無常無常 常無故云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卽破
0004_0118_a_07L相意也 生公釋云無常者 以事驗之 終歸有滅 始無
0004_0118_a_08L然乎 始若果然則生非定矣 生不定生 滅孰定哉 生
0004_0118_a_09L滅旣其不定 眞體復何在哉 推無在之爲理 是諸法
0004_0118_a_10L實義 實以不生滅 爲義 豈非無常之所存乎 此則正

0004_0118_b_01L就生滅 推之卽無生滅寂照 通破相
會解 唯實敎
二卽菴提遮經
0004_0118_b_02L云若知諸法 畢竟生滅 變易無定 如幻相 而能隨其
0004_0118_b_03L所宜 有所說者 是爲無常義 乃至云若知諸法 畢竟
0004_0118_b_04L不生不滅 隨如是相 而能隨其所宜 而有所說 是無
0004_0118_b_05L常義等 故下䟽云菴提遮經說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0004_0118_b_06L生滅卽是常義等 鈔云此意 正顯性相交徹 二義相
0004_0118_b_07L成 生滅相盡 無常卽常 故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隨緣
0004_0118_b_08L不變 常卽無常 是生滅義也 又性卽相故不生不滅
0004_0118_b_09L是無常義 相卽性故生滅是常義 互奪則雙非 互成
0004_0118_b_10L則雙立 釋曰今唯取性卽相故卽終敎義也 四或無

0004_0119_a_01L法可常者 决擇記云絕待眞理 無彼對待可常故名
0004_0119_a_02L無常 是故眞如門隨順 但具非常非無常之言念爾
0004_0119_a_03L今遮可常故名無常 或卽無法可常者 約眞望俗 俗
0004_0119_a_04L諦門中 無有一法可謂常者初卽頓敎義 次
通相眞俗相望
若寂照
0004_0119_a_05L云約徧計 無法可常 以理無故亦通相約
諸敎說也
五或云眞
0004_0119_a_06L如下 卽終敎意 六或聞無常下 卽雙非顯中 是頓敎
0004_0119_a_07L義 言等者 等取圓敎中義 下鈔云若華嚴宗 一切法
0004_0119_a_08L趣無常 無常攝法無遺 義理無盡 方眞無常 總收諸
0004_0119_a_09L義 以爲一致 皆是此宗一義 所收也 此則一無常言
0004_0119_a_10L自含五敎攝乎多義 如何定分耶 明知下但隨人解

0004_0119_b_01L不同 法元無異 無常旣爾 餘若空等 例然 如十住䟽
0004_0119_b_02L鈔具明
○鈔乃有四種者 卽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
0004_0119_b_03L種也 如下天台敎處說
○鈔十二因緣下 此 通相之
0004_0119_b_04L意 不同別義 唯緣覺 觀緣生故 二乘 不見佛性 利鈍
0004_0119_b_05L分二 十地 見佛性不了了 佛了了見故因果不同 菩
0004_0119_b_06L提者 皆無漏智也
○鈔又如中論者 卽天台四敎所
0004_0119_b_07L化之根 各緣三諦之境 以成三觀之解 卽四或字下
0004_0119_b_08L爲四敎也 初蔵敎中緣生色法 其體不無 析盡方空
0004_0119_b_09L謂呼析盡之空 方爲空也 十字 卽剩 或可不剩 意云
0004_0119_b_10L但析色明空 不得卽空 十方虗空 方可呼爲卽空也

0004_0120_a_01L言賴緣故假非施設之假者 假猶藉也 以彼不了法
0004_0120_a_02L空 不知從空施設權假 以利有情故 弘決志云今此
0004_0120_a_03L虗假 賴衆緣成 非從空出設權利物 言離斷常故者
0004_0120_a_04L離外道 斷常二邊 名中 因緣生故不斷 析之空故不
0004_0120_a_05L常 然但約有爲事中 離斷常爾 非佛性中道也 言雖
0004_0120_a_06L三句皆空者 初析法空故空 二無實故空 三無邊故
0004_0120_a_07L空 初一自體名空 次二 空他名空 尚不能成通敎 卽
0004_0120_a_08L空之淺義 況別圓敎卽假卽中之深義耶
○鈔或云
0004_0120_a_09L因緣下 第二通敎機解也 言體卽是空者 體達緣生
0004_0120_a_10L之法 無性故卽空 而不得卽假卽中者 斥無法性妙

0004_0120_b_01L假妙中 設作下 許有自義 以設作假中之解 皆順入
0004_0120_b_02L但空故 言離斷常二邊者 一切諸法當體卽空故非
0004_0120_b_03L常 空非斷滅故非斷 旣離斷常故云中亦卽空 或云
0004_0120_b_04L離斷常云中者 亦卽離空之斷 離假有之常故 此通
0004_0120_b_05L敎 卽色明空 卽色故非斷 明空 非常也 言三獸渡河
0004_0120_b_06L者優婆塞戒經云佛告善生 如恒河水 三獸俱渡 兎
0004_0120_b_07L不至底 浮水而過 馬或至底 或不至底 象則盡底 卽
0004_0120_b_08L十二因緣 河也 聲聞渡時 猶如彼兎 緣覺渡時 猶如
0004_0120_b_09L彼馬 如來渡時 猶彼香象 今鈔借意 證此通敎 三乘
0004_0120_b_10L同禀 明依此敎 三乘之人作是解故 不遮其中 解心

0004_0121_a_01L復有淺深 成三乘故 或可證此中論一偈 四敎機解
0004_0121_a_02L淺深不同 然前解爲正
○鈔或謂卽空卽假下第三
0004_0121_a_03L別敎機解也 言迤邐者 展轉之義 以三空三假三中
0004_0121_a_04L而義各異故名別敎 如觀一緣生色法上 論三空者
0004_0121_a_05L弘志云無住故空 眞諦中空也 虗設故空 俗諦中空
0004_0121_a_06L也中理無邊故空 中道諦中空也 雖似一空一切空
0004_0121_a_07L然不無次第故屬別敎 言同有名字故假者 以有空
0004_0121_a_08L名假名中名故三皆假 然亦三名 不同故屬別敎 言
0004_0121_a_09L三種皆中等者 眞諦 離有無故中 俗假 渉有就根 施
0004_0121_a_10L設化用 不住愛見悲化之邊 不住沉空不化之邊故

0004_0121_b_01L中 言約一實下 色等實性 眞如寂諸邊故中也
○鈔
0004_0121_b_02L或謂卽空卽假卽中下 第四圓敎機解也 卽空下 標
0004_0121_b_03L雖三下 釋 如一緣生色等 義雖有三 據體一故 雖是
0004_0121_b_04L一體 不碍三故 言思道斷者 以詮緣無寄 卽不思議
0004_0121_b_05L空也 但有名字者 圓融三諦假名詮說 設圓融之言
0004_0121_b_06L亦假設故但有名無實 卽是相故者 謂空有中義 卽
0004_0121_b_07L是實相佛性中道之體則觸處 皆中 此上 總意 但以
0004_0121_b_08L下 別釋 但用空一名 卽具假中之義 悟徹空義卽悟
0004_0121_b_09L假中之實 以理事等 皆融通故 言餘亦如是者 謂但
0004_0121_b_10L以假爲名 卽具空中 悟假卽悟空中 但用中爲名 卽

0004_0122_a_01L具空假 悟中卽悟空假故云餘亦如是
○鈔是知隨
0004_0122_a_02L聞下總結前說可知
○鈔法界品下卽守護一切城
0004_0122_a_03L主夜神說皆因時
雷音光明王佛 涅槃之後 法欲
0004_0122_a_04L滅時 有千部異 執千種說法等
○鈔夫子云等者論
0004_0122_a_05L語第二篇文也 注云攻者 治也 善道有統故殊途而
同歸異
0004_0122_a_06L端不
同歸
彼䟽云此章 禁人邪學 異端 諸子百家之書也
0004_0122_a_07L言人若不學正經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 斯則爲害
0004_0122_a_08L之深也已 可得下釋成可知 圭峯云卽留支 羅什 一
0004_0122_a_09L音敎 是此意也
○鈔今欲分敎等者 詮義淺深 不同
0004_0122_a_10L故敎權實成異 欲使不迷耳故處處經中 皆云依了

0004_0122_b_01L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故須分其權實耳
○鈔一音但
0004_0122_b_02L是敎本等者 佛一妙音 是今之敎本故 故佛音聲 非
0004_0122_b_03L卽是敎 敎乃在根所聞 今分隨根不同 豈遮異敎

0004_0122_b_04L鈔長風是一百竅異吹者 喻顯也 先順 後豈以下 反
0004_0122_b_05L顯 莊
獨不聞之翏翏乎良救反卽
長風之聲
山林之畏佳

0004_0122_b_06L反卽扇
動之貌
大木百圍之竅穴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音難
又音
0004_0122_b_07L扇卽屋
㯭也似
具院反如羊
豕之闌圈也
似臼其九
似洼者於花反謂
曲而擁膧

0004_0122_b_08L似汚音烏卽汚
下而不平
上八舉形勢之不同
下八言音聲之有異
激者經歷反
如水湍
0004_0122_b_09L激聲
謞者音孝如箭鏃
頭孔聲也
叱者昌實反
咄聲也
許及反如
呼吸聲也

0004_0122_b_10L吉弔反如
呌呼聲也
譹者音豪
哭聲
宎者於堯反深也
若深谷然也
咬者於交
反哀

0004_0123_a_01L
廣如彼說 言百竅齊響者 卽是不分淸濁高下等
0004_0123_a_02L音 名爲齊響廣鈔云便爲百竅爲一音 響 非是同時
0004_0123_a_03L響 爲齊響也 卽顯淸濁等 各異也
○鈔以一音一雨
0004_0123_a_04L下 應有問言前不分敎䟽中 雙明音雨今分敎䟽中
0004_0123_a_05L何但言一音而不言一雨耶故此荅也 意云前彰義
0004_0123_a_06L有所憑故雙引二經 今以一音 是法 一雨 是喻 義相
0004_0123_a_07L不異也
○鈔一隨自意語等者 如華嚴經 二隨他意
0004_0123_a_08L語等者 如阿含等經三隨自他意語等者 如淨名經
0004_0123_a_09L等 言不分初一者 若約一實 異權等三 亦是分也

0004_0123_a_10L鈔如前所引者 謂無常四諦緣生等 然此亦約一徃

0004_0123_b_01L而言 若約如無常中 各隨異義 并四諦等 天台 分爲
0004_0123_b_02L四敎 豈曰不可分耶 故今猶半縱之 未是全奪故也

0004_0123_b_03L
○鈔若說二空此可名大下 問下敘通敎云二乘同
0004_0123_b_04L學二空 又阿含云無是老死無誰老死 亦明二空 彼
0004_0123_b_05L何名小耶 荅通敎廣慧二乘 得學二空 今據愚法 不
0004_0123_b_06L明二空 阿含少分明法空 今從多分 但明人空 又雖
0004_0123_b_07L說法空而未明顯 今就顯了 唯明人空
○鈔一善會
0004_0123_b_08L佛意等者 佛意說權 乃是隨機 佛意說實 乃是稱理
0004_0123_b_09L佛意如是要善解會 旣佛意雖分而不成枝流故不
0004_0123_b_10L執異而迷同也 二有開顯等者 以敎中 佛自說於開

0004_0124_a_01L顯 然開字有二義 一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名之爲開
0004_0124_a_02L卽是從本流末 二開者 開除開發故 是則說三爲方
0004_0124_a_03L便 歸一眞實 卽攝末歸本也 今約後義 豈成枝流

0004_0124_a_04L鈔涅槃第九等者一段鈔文義科爲三
0004_0124_a_05L初引經初標涅槃二釋初標釋中
0004_0124_a_06L二釋初水若王二塩若王三噐若王四馬若王三結如是
0004_0124_a_07L三合初標是大二釋
0004_0124_a_08L初約佛說無常若佛二約法說苦或復
0004_0124_a_09L三約僧說無我或復四約空具四義或復
0004_0124_a_10L五約佛性顯眞常或復三結是諸二䟽釋初彰古釋然彼

0004_0124_b_01L二今別釋初明釋中次第初明喻次第今謂後明合次第初總明王義初前三明三修合中二第四明四空四合三後一意妙有而最
0004_0124_b_02L二別明後二然空三什成密意由於後明標中次第又初後顯同異故此三出引意然引

0004_0124_b_03L
○鈔先陁婆者 彼䟽云卽是山名 此山 出好鹽噐水
0004_0124_b_04L馬 以處目物四種 同名先陁婆也 此 從重至輕 以苦
0004_0124_b_05L空無常無我 爲次也
○鈔釋中一水二鹽等者 此依
0004_0124_b_06L王 所作事業 爲次 法中無常苦空無我 爲次也 總舉
0004_0124_b_07L一名 別索四物故名宻語 法中 如一無常名 含苦等
0004_0124_b_08L四義 一解脫名 含常等四德也
○鈔是大乘經下合
0004_0124_b_09L也 言有四無常者 彼䟽云一分相門 唯一無常 苦等
0004_0124_b_10L則非 二攝相門 無常爲主 統攝諸義 悉成無常 苦等

0004_0125_a_01L亦然 四權旣爾 四實准知 今據攝相 四俱名無常 如
0004_0125_a_02L三空門 以空爲首故名三空 大乘菩薩如智臣也

0004_0125_a_03L鈔爲衆生說如來涅槃者 此下 法喻 有似不齊 喻中
0004_0125_a_04L先陁婆 一事 法中云佛涅槃等 四名 然但約同是宻
0004_0125_a_05L語 不約數齊 或此四 約攝相門 皆得一無常名 則法
0004_0125_a_06L喻正齊也 然其次第 與前標別 此約其三寳修證次
0004_0125_a_07L第故前三 修
第四證
○鈔爲計樂者說於苦相者 由法滅故
0004_0125_a_08L人多造惡 受諸苦報 故偏受之以明苦也 破計生死
0004_0125_a_09L爲樂故說名苦
○鈔我今病苦者 舉佛助顯衆僧破
0004_0125_a_10L壞 虚假義顯故就之 偏明無我 令修無我之觀 十住

0004_0125_b_01L鈔云略不說空 卽是三修 所略空義 爲計生死爲淨
0004_0125_b_02L故觀爲空 如常 多說不淨觀 治計爲淨 今此 復是別
0004_0125_b_03L門 隨根異故 又義深於不淨故 而無不空之德不如
翻不
0004_0125_b_04L淨而有
淨德也
故 名權行 十住鈔云空亦不淨 是有爲故 卽
0004_0125_b_05L心所變之空相 故涅槃云淨者 諸佛菩薩正法 名爲
0004_0125_b_06L善有 此中應問云且如空行 爲淨 有爲不淨 若是淨
0004_0125_b_07L者 與本倒之淨實德之淨 旣同是淨 如何翻對 若是
0004_0125_b_08L不淨 却違般若等敎空是淨義故又問實德淨 與本
0004_0125_b_09L倒淨 爲空爲不空 若空故名淨 本倒 如何計空 若有
0004_0125_b_10L故名淨 却違般若等敎淨是空義故 荅空與淨皆通

0004_0126_a_01L二義 空通淨不淨二對本倒名淨
對實名不淨
淨通空有二本倒
實德
0004_0126_a_02L皆通
空有
但諸敎臨時 各取一義 不可互准爲難 且如空
0004_0126_a_03L行 爲不淨者 眞理離邊 空有皆絕 若言空者 卽著空
0004_0126_a_04L相 爲不淨 汚眞淨理 故實淨 對破之 餘義 易知 思之
0004_0126_a_05L可了
○鈔所謂空者下至不變淸涼 涅槃䟽意 但是
0004_0126_a_06L權行中空義 淸涼意 具無我等四義 所謂下至則名
0004_0126_a_07L爲空 空屬生死無常故 次鈔云由於生死無常等中
0004_0126_a_08L密顯常等故爲宻語 卽非一切法中 正解脫 十住鈔
0004_0126_a_09L云一切法 屬有爲故 正解脫旣非一切法 明是無爲
0004_0126_a_10L於此中無權四行 彰其四德故爲宻語 言無二十五

0004_0126_b_01L有者 舍利弗毗曇論偈云四州四惡趣梵王六欲天
0004_0126_b_02L無想與淨居四空并四禪 此等 計我 今無二十五有
0004_0126_b_03L以明無我法中宻顯眞我故 言是解脫中無有苦者
0004_0126_b_04L起信云覺卽不動動卽有苦 今旣不動無苦 宻顯樂
0004_0126_b_05L也 言無有色聲等者 色等爲相 相卽不淨 設淨分之
0004_0126_b_06L事 妄未盡故 今無相故宻顯淨也 十住鈔云若有處
0004_0126_b_07L所則非淸淨淨無淨
相方眞
淨故 言常不變易等者 起盡故
0004_0126_b_08L無常 不安隱故熱惱 不恒故變易 今無彼無常故常
0004_0126_b_09L無熱惱故淸涼 無變易故不變 皆是常義故具權實
0004_0126_b_10L八義
○鈔一切衆生下 涅槃䟽意 彰實常義 隱權無

0004_0127_a_01L常 淸涼意 具常等四德
○鈔是諸比丘若能如是下
0004_0127_a_02L總結令順學爲佛眞子故 十住鈔云以絕常無常之
0004_0127_a_03L淨心 照常無常之圓理 苦樂等 准知 卽定卽慧而雙
0004_0127_a_04L修 依此法生 是眞佛子
○鈔彼經䟽下 一就佛 明無
0004_0127_a_05L常 二 就法明苦 三 就僧明無我 四就解脫明空 五就
0004_0127_a_06L佛性 說常此五中 皆有權實 前四 彰權隱實 後一彰
0004_0127_a_07L實隱權
○鈔今謂下淸涼釋也 先明喻中次第 言當
0004_0127_a_08L其空有噐之用者 語出老子三十輻章彼云當其無
0004_0127_a_09L有車之用 河上公注云噐中 空虗故得有所承受 下
0004_0127_a_10L鈔云噐中不虗 卽無所用故 噐喻空 馬由人策 不自

0004_0127_b_01L在故 故喻無我 此上直喻無常 苦空無我四義如次

0004_0127_b_02L
○鈔合中無常苦無我是三修法屬生死者 意云若
0004_0127_b_03L順喻次第 第三合噐 當說於空 今順三修爲次故立
0004_0127_b_04L空義 却爲第四也 然涅槃有劣三修卽無常苦無我
0004_0127_b_05L有勝三修 卽常樂我 下鈔云涅槃哀歎品 有三修比
0004_0127_b_06L丘 修苦無常無我 經云我不但修我無想 亦修習其
0004_0127_b_07L餘諸想 無常想無我想 略不說空故云三修 然空非
0004_0127_b_08L生死 是三修法 依生死法 修三觀故故云屬生死

0004_0127_b_09L鈔四合空等者 是正解脫中 空彼無我 空彼苦空彼
0004_0127_b_10L不淨空彼無常 一向空他四義 並以噐之空義 喻矣

0004_0128_a_01L言卽是常者 語略 應云卽是常樂我淨故 以連帶無
0004_0128_a_02L常之言故 但翻云卽是常故 又或可以常義 顯約攝
0004_0128_a_03L相門 樂我淨等 皆常也
○鈔最後佛性者 卽前云或
0004_0128_a_04L復說言一切衆生 有如來性等 此中妙有者 非情謂
0004_0128_a_05L之有 涅槃云有名執着 無名虗妄 當知難擬故稱妙
0004_0128_a_06L有 此對前第四 但明空義故云妙有 卽合前馬者 馬
0004_0128_a_07L是喻依 喻體 有三 一由人策 不自在故 我者 自在 旣
0004_0128_a_08L不自在故喻無我 二不無義 以喻妙有 前取初義 今
0004_0128_a_09L取此義 三進止無滯義 後文說之 以喻眞我
○鈔然
0004_0128_a_10L空中四義等者 別明後二義也 以釋此二義 與彼䟽

0004_0128_b_01L不同故須別明委釋也 或可通重繁妨 妨云空中已
0004_0128_b_02L有四實 與第五節 豈不重耶 釋意 遮表異也 第四眞
0004_0128_b_03L空實德四義 遮權四行 第五佛性妙有 直顯四德故
0004_0128_b_04L爲異也 言亦應具下亦重通妨難云旣遮表別遮中
0004_0128_b_05L旣有四德 表中何但云常 故此答也 意云但經文略
0004_0128_b_06L故 亦應具說我樂淨故 此約別相門荅也 若攝相門
0004_0128_b_07L如上已明 或含在正解脫中故略不說此別作一義
答遮表不分
0004_0128_b_08L同彰八
行故
何者 遮中不動故樂 無相是淨 無變下 是常
0004_0128_b_09L與佛性眞常 無異 馬又我義者 卽前第三義 以自在
0004_0128_b_10L故喻眞我 卽前遮中 無二十五有無我中 宻顯眞我

0004_0129_a_01L也 是則此正解脫中 具彰八行 在境名德 在心名行
0004_0129_a_02L皆是觀行故也 是則寂而常知 常無常等 旣不生二
0004_0129_a_03L解 朗鑒居懷 豈非妙行耶
○鈔由於生死下釋成宻
0004_0129_a_04L意可知
○鈔又初標中下 釋初標中次第也 有漏皆
0004_0129_a_05L苦 我所咸空 有爲無常 非實主宰故云無我 從重至
0004_0129_a_06L輕 以爲次也
○鈔然引此文下總收前說 令解達諸
0004_0129_a_07L敎 隨所言說 須善得意趣 何碍分耶
○鈔不能正修
0004_0129_a_08L下 旣解初心作佛 是方便權說 卽不能如法正修 言
0004_0129_a_09L高推聖境者 如云此是入理聖人 境界 我何能耶 卽
0004_0129_a_10L不能速證果也 幸有善財龍女等 能正修行 速證菩

0004_0129_b_01L提 言失大利者 以深爲淺而復自欺故
○鈔數息看
0004_0129_b_02L心者 由散心難制 佛令數出息一入息二 乃至出息
0004_0129_b_03L九入息十 數了却從一 至十 不限番數 使出入無差
0004_0129_b_04L數自不錯等 然數時 有四行相 一以一爲一 二以二
0004_0129_b_05L爲一三順數四逆數 言以一爲一者 入息爲一出息
0004_0129_b_06L爲二 如上所明 二以二爲一者 卽將出入二息 合爲
0004_0129_b_07L一數亦從一至十 三順數者 上之二義 從一數 至於
0004_0129_b_08L十 四逆數者 從十數 至於一 如是觀時 以一爲數 亦
0004_0129_b_09L得 以二爲數 亦得於順逆次第 終而復始 但無三失
0004_0129_b_10L一數減失 謂於二爲一 於三爲二等 二數增失 謂於

0004_0130_a_01L一爲二 於二爲三等 三雜亂失 謂於入爲出 於出爲
0004_0130_a_02L入等 又順正理師 又有三失 一太緩失 爲修觀時 加
0004_0130_a_03L行心緩 因此觀行 不得成就 二太急失 修此觀時 由
0004_0130_a_04L加行心懆急 因此內身風大 不調 脉候不安而便病
0004_0130_a_05L生 三散亂失 謂修觀時 心多散亂 由此爲緣 却生煩
0004_0130_a_06L惱等 此乃意令看守其心 令不餘轉 修學旣久 亂想
0004_0130_a_07L皆絕 其心寂然 行人不了 躭以爲眞 雖勤苦久修 只
0004_0130_a_08L得小乘之果 不得大涅槃一日之價 法華云我等 從
0004_0130_a_09L佛得涅槃一日之價 意云三祇 方得大涅槃 今三生
0004_0130_a_10L六十劫 拙度小果 但得大涅槃一日之價 鈔云不得

0004_0130_b_01L者顯因異果也 其猶求利之人 自身負擔 貨遷有無
0004_0130_b_02L等 用功雖多 所獲至少 蓋法淺也 或得仙方 使瓦礫
0004_0130_b_03L爲寳等 用功極少 所獲甚多 蓋法深也
○鈔謂分析
0004_0130_b_04L權實等者 三乘是權 一乘是實 空卽破相 有卽二乘
0004_0130_b_05L頓漸等 爲偏圓敎 可知 取捨之言 通上及下 若淺之
0004_0130_b_06L深 捨權取實 此言捨者 非謂厭棄 但知是方便 不奪
0004_0130_b_07L方便之意故 此言取者 非謂執取 但可依之修學故
0004_0130_b_08L一乘三乘等 取捨 准知 遲速者 通上權實空有偏圓
0004_0130_b_09L小爲速 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 但得小果故 大爲
0004_0130_b_10L遲 修行長劫 得大果故 三乘遲一乘速 龍女速成 是

0004_0131_a_01L一乘故 又破相名遲 般若五百八十四云若諸菩薩
0004_0131_a_02L起心 我當精勤經爾所劫 流轉生死 定當引一切智
0004_0131_a_03L智 若起此心 不能證得一切智智 問心作分限 有何
0004_0131_a_04L過耶 荅是諸菩薩 猒怖生死 速求菩提 由心速故便
0004_0131_a_05L作分限 不能圓滿自他善根 由怖生死 或隨二乘 若
0004_0131_a_06L作分限 設經殑伽沙數大劫 不滿六度 以六度 皆無
0004_0131_a_07L邊故 一切智智亦無邊故 始終二敎名速 三祇必成
0004_0131_a_08L佛故 又始終名遲 頓敎一念不生 卽佛故速 又偏敎
0004_0131_a_09L定遲定速 圓敎遲速無礙 義 是前說 如此分析 方知
0004_0131_a_10L佛法無不包也 譬如下 託喻反顯也 可知 又若下 重

0004_0131_b_01L釋 若不分則人 以邪正 爲一例也 今正中 尚有深淺
0004_0131_b_02L儒道豈可同佛敎耶
○鈔深宻解節金光明經者 義
0004_0131_b_03L如下說 涅槃半滿 如向所明 言又約五味之差者 涅
0004_0131_b_04L槃十四云譬如從牛出乳 從乳生酪 酪出生酥 生酥
0004_0131_b_05L出熟酥 熟酥出醍醐 佛亦如是 從佛出十二部經 從
0004_0131_b_06L十二部經 出修多羅 修多羅出方等 方等出般若波
0004_0131_b_07L羅蜜 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 然此經 古德取意不同
0004_0131_b_08L遠公 以佛卽應身 十二部經卽小乘經 修多羅卽大
0004_0131_b_09L乘相敎 以方等經卽大乘空敎 以般若卽離相證實
0004_0131_b_10L之慧 若約行辨敎 卽般若經 以大涅槃 卽了因 所了

0004_0132_a_01L實性 若約實辯敎 卽涅槃經 若南中諸師 以乳 爲有
0004_0132_a_02L相敎卽小乘合
十二部經
以酪爲無相敎以生酥爲方等褒貶
0004_0132_a_03L敎以熟酥爲同歸敎以醍醐爲常住敎 若天台 以乳
0004_0132_a_04L爲華嚴 酪爲阿含生酥爲方等熟酥爲般若醍醐爲
0004_0132_a_05L法華涅槃天台所用轉變不定
此配五味多約此說
然上諸說 對於經文
0004_0132_a_06L義多不順 如遠公以方等 爲空敎 復以般若 爲般若
0004_0132_a_07L經 般若 又是何敎 南中諸師 以熟酥 合般若之敎 以
0004_0132_a_08L爲法華等 天台 修多羅爲小乘 以涅槃 爲法華 文多
0004_0132_a_09L不順 現相品鈔 淸涼釋云佛自㨂此經 異於小乘 今
0004_0132_a_10L牛出乳 是大乘敎 若爾何成五味 謂十二部經 辨所

0004_0132_b_01L說敎 出修多羅者 出生契理合機之義 由契理故顯
0004_0132_b_02L出眞理 廣陳爲方等 依理生智故出生般若 般若 以
0004_0132_b_03L智契理 成極果故出大涅槃 此意明智契理爲大涅
0004_0132_b_04L槃經 正詮此 卽實敎義 此釋多順經文之意 然今文
0004_0132_b_05L約五味之差 皆佛自分 卽前諸師 配屬諸敎 無失 但
0004_0132_b_06L各是一意耳
○鈔無着之扶五性者 無着所造顯揚
0004_0132_b_07L論第三云可救者 謂三乘寂滅法性 不可救者謂無
0004_0132_b_08L三乘寂滅法性 其不定性 從在三乘之中 若以此爲
0004_0132_b_09L極則三時之義自立 言龍樹之判四門者 卽智論開
0004_0132_b_10L空有兩亦雙非爲四門 及共般若 不共般若等也

0004_0133_a_01L䟽後魏菩提流支者 卽北朝元魏時也 㨂於曹魏故
0004_0133_a_02L云後魏 姓托跋 都雲中 至孝文帝時 遷都洛陽 改姓
0004_0133_a_03L元氏 復名元魏 菩提流支 此云覺希 亦名道希 亦名
0004_0133_a_04L覺愛 北印度人 徧通三蔵 妙入總持 志在弘法 廣流
0004_0133_a_05L視聽 宣武永平元年歲次戊子 至洛陽 武帝 親慰勞
0004_0133_a_06L住永寧寺 供給七百梵僧 以流支 爲譯匠 凡譯經論
0004_0133_a_07L三十九部 梵本萬夾 筆授草本 滿一間屋 洞善方言
0004_0133_a_08L兼工雜術 常坐井口 操罐置空 或呪井令涌 酌而爲
0004_0133_a_09L用 言同時報萬者 報者 告也 探玄記第一并敎義云
0004_0133_a_10L留支 立如來一音 但隨根異 而今䟽云者 應是流支

0004_0133_b_01L義亦不定 互說不同 今且敘一邊耳
○䟽二姚秦羅
0004_0133_b_02L什等者 姚秦 亦若後秦 以符堅 號前秦也 姓姚氏 正
0004_0133_b_03L姚興時也 具云鳩摩羅什 此云童壽 東印土人 父以
0004_0133_b_04L聰敏見稱 龜茲王 聞以女妻之而生於什 什居胎日
0004_0133_b_05L母增慧辨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義㫖亦通 至年九歲
0004_0133_b_06L與外道論義 辨挫其邪鋒 咸皆愧伏年十二 有阿羅
0004_0133_b_07L漢 奇之 謂其母曰常守護之 若年三十五 不破戒者
0004_0133_b_08L當大興佛法 度無數人 又習五明論 四韋陁典 隂陽
0004_0133_b_09L星筭 必窮其妙 後習大乘 數破外道 遠近諸國 咸謂
0004_0133_b_10L神異 母生什後 亦卽出家 聰拔衆尼 得第三果 什旣

0004_0134_a_01L受具 母謂之曰方等深敎 應大闡秦都 於汝自身無
0004_0134_a_02L利 如何 什曰菩提之行 利物亡軀 大化必行 鑪鑊無
0004_0134_a_03L恨 從此已後 廣誦大乘 洞其秘奥 西域諸王 請什講
0004_0134_a_04L說 必長跪座側 命什踏而登之 符堅建元九年歲在
0004_0134_a_05L丁丑 太史奏云有德星現 外國當有大 德智人 入輔
0004_0134_a_06L中國 堅曰朕聞西有羅什 襄陽有道安 將非此耶 後
0004_0134_a_07L爰遣將軍吕光 率兵七萬 西伐龜茲 得什同歸 至涼
0004_0134_a_08L州 聞堅爲姚長 所害 因據西涼 亦請什同留 至姚興
0004_0134_a_09L弘始三年 興滅西涼 得什 方入長安 秦主興 厚加禮
0004_0134_a_10L之 延西明閣 及逍遙園 別舘 安置 勑僧叡等八百沙

0004_0134_b_01L門 諮受什㫖 興 卑萬乘之心 尊三寳之敎 於草堂寺
0004_0134_b_02L共三千僧 手執舊經而叅定之 莫不精究 洞其深㫖
0004_0134_b_03L時有僧叡 甚嘉什所譯經 叡並叅正 凡譯經論 九十
0004_0134_b_04L八部
○鈔則順下出現品等者 經云應知如來音聲
0004_0134_b_05L遍至 普遍無量諸音聲故䟽云一
隨類音
隨其心樂 皆令歡
0004_0134_b_06L喜 說法明了故二隨樂
欲音
隨其信解 皆令歡喜 心得淸
0004_0134_b_07L涼故三隨根
解音
化不失時 所應聞者 無不聞故四隨
時音

0004_0134_b_08L生無滅如呼響故五外隨緣叩
我無生滅
無主修集 一切業所
0004_0134_b_09L起故六內集緣成
何有主宰
甚深難可度量故七非一非多能
一能多故甚深
0004_0134_b_10L
無邪曲法界所生故八純稱
法界故
無斷絕普入法界故

0004_0135_a_01L九橫入
無斷故
無變易至於究竟故十竪歸一極上
卽圓音十義也
復有十
0004_0135_a_02L喻如敎迹中已辨 言六句融通者 次經云應知如來
0004_0135_a_03L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 䟽云一
0004_0135_a_04L莫窮其邊故非量 二隨根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
0004_0135_a_05L三多緣集故非有主四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五當
0004_0135_a_06L體無生故無能示六巧顯義理故非無示 言初師善
0004_0135_a_07L口天女等者 卽第四喻 合前第三隨根解音也 言後
0004_0135_a_08L師順如水一味等者 卽第六衆水一味喻 第八無邪
0004_0135_a_09L曲音 經云譬如衆水同一味 隨噐異故水有差別 水
0004_0135_a_10L無念慮 亦無分別 佛音亦爾 一解脫味 隨根差別 言

0004_0135_b_01L齊楚俱失者有二說 一云莊子徐無鬼篇云齊人 蹢
0004_0135_b_02L子於宋者 其命閽也 不以完䟽云閽 守門也 齊之人
棄蹢其子於宋 仍命守
0004_0135_b_03L門者 形全
自以爲是
不其求鈃鐘 以束縛 其求唐子也 而未始
0004_0135_b_04L出域 有遺類鈃音形 小鐘也 唐 亡失也 求覔亡子而
不出境域 束縛鈃鐘 恐其損壞貴噐 以
0004_0135_b_05L爲不慈 遺其氣
類 亦言我是
夫楚人 寄而蹢閽者 夜半於無人之
0004_0135_b_06L時 而與舟人鬪 未始離於岑
而足以造於怨也

0004_0135_b_07L之人 因子客寄 近於江濱之側 救蹢守門之家 夜半
無人之時 輙入他人舟上而舟未離岑岸 已共舟人
0004_0135_b_08L闘打 不懷恩德 更造怨辭 亦
云我是 慧子之徒 此之類也
二云卽子虚 上林二賦
0004_0135_b_09L之意 初子虚賦中 誇楚之雲夢 高奢顯侈而焉有先
0004_0135_b_10L生 又說齊地之大云吞若雲夢者 八九 於其胷中 曾

0004_0136_a_01L不蔕芥 此齊楚相誇則今云互不相許也 至上林賦
0004_0136_a_02L初云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則失矣 齊亦未爲得也
0004_0136_a_03L此則齊楚
俱失也
且夫齊楚之事 又焉足道乎 君未觀夫巨
0004_0136_a_04L麗也 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此則並奪之也 二釋
0004_0136_a_05L隨取 但取其並奪之喻耳 以此二師 旣不通達十義
0004_0136_a_06L無碍 六句融通故並奪之 然此猶縱其各得圓音一
0004_0136_a_07L義 猶半奪也 又並爲敎本下 望於分敎 圓音 但是說
0004_0136_a_08L敎之本 非卽是敎 又都奪之可知
0004_0136_a_09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六

0004_0136_a_10L

0004_0136_b_01L
0004_0136_b_02L
0004_0136_b_03L
0004_0136_b_04L빈페이지
0004_0136_b_05L
0004_0136_b_06L
0004_0136_b_07L
0004_0136_b_08L
0004_0136_b_09L
0004_0136_b_10L

0004_0137_a_01L
0004_0137_a_02L
0004_0137_a_03L
0004_0137_a_04L빈페이지
0004_0137_a_05L
0004_0137_a_06L
0004_0137_a_07L
0004_0137_a_08L
0004_0137_a_09L
0004_0137_a_1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