신집성문헌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八

ABC_NC_01816_0005_T_002

0005_0033_b_01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八

0005_0033_b_02L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 集

0005_0033_b_03L
䟽提胃雖說戒善等者 玄義云彼經但明五戒 不明
0005_0033_b_04L十善 唯是人敎 則非天敎 縱以此爲人天敎者 諸經
0005_0033_b_05L皆明戒善 亦應是人天敎耶 又彼經云 五戒爲諸佛
0005_0033_b_06L之母 欲求佛道 讀是經 欲求阿羅漢 讀是經 又云 欲
0005_0033_b_07L得不死地 佩長生之符 服不死之藥 持長樂之印 長
0005_0033_b_08L生符者 卽三乘法是 長樂印者 卽泥洹道是 云何獨
0005_0033_b_09L言人天敎耶 又云 五戒天地之根 衆靈之源 天持之
0005_0033_b_10L和隂陽 地持之萬物生 萬物之母 萬神之父 大道之

0005_0034_a_01L元 泥洹之本 又四事本
五隂本 六衰本
四事本
0005_0034_a_02L淨 五隂本淨 六衰本淨 如是等意窮源極妙之說 云何
0005_0034_a_03L獨是人天敎耶餘引不起等
與今抄同
言又違宻迹經者 䟽主
0005_0034_a_04L新加也
○鈔提胃波利者 行集經云 一名帝利富婆
0005_0034_a_05L此云
胡苽
舊名提胃 二名跛棃迦此云
金挺
舊名波梨 此二居
0005_0034_a_06L士者身居俗室 道同眞侣 卽居家士夫也 百法鈔云
0005_0034_a_07L是碎葉國人 因與五百賈人南海採寳 遂至如來成
0005_0034_a_08L道之處 菩提樹神現霖霪 車馬泥滓 不能前進 遂祭
0005_0034_a_09L樹神 欲希止雨 樹神報言悉達太子於此成道 汝若
0005_0034_a_10L供養 功德無窮 提胃聞已卽徃佛所 說偈問言未審

0005_0034_b_01L誰家子 親族是何人 安然寂不動 今者何所須 世尊
0005_0034_b_02L答曰 我是金輪王淨飯王太子 成道來七日 無人施
0005_0034_b_03L我食 於是提胃卽獻蜜麨 如來受已卽說三歸五戒
0005_0034_b_04L等言 鑚龜易卜者是將此土隂陽之名 以目西域隂
0005_0034_b_05L陽之法也 言四天王奉鉢者 梵語鉢多羅 此云應量
0005_0034_b_06L噐 是過去維衛佛鉢 入涅槃後 龍王將在宮中供養
0005_0034_b_07L釋迦成道 龍王送至海水上 四天王欲取 化爲四鉢
0005_0034_b_08L各得一鉢 以奉如來 如來受已重疊四鉢 在於左手
0005_0034_b_09L以右手按 合成一鉢 此是紺琉璃石鉢也
○鈔此約
0005_0034_b_10L小乘相者 結前雖說戒善也 不妨爲大者 起後得道

0005_0035_a_01L皆通三乘也 言五逆者 法華䟽引薩遮尼乾子經云
0005_0035_a_02L一破塔壞寺 焚燒經像 竊盜及用三寳財物 二謗三
0005_0035_a_03L乘法 言非聖法 障礙留難 隱蔽覆藏 三於一切出家
0005_0035_a_04L人所 若有戒若無戒 持戒破戒打罵訶責 說其過失
0005_0035_a_05L禁閉牢獄或挽袈裟 逼令還俗 責役駈使 責其法調
0005_0035_a_06L餘處或云
課調債負
斷其命根 故大集經云 說一破戒比丘過
0005_0035_a_07L過出萬億佛身血 四殺父害母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0005_0035_a_08L破和合僧 五起大邪見 謗無因果 長夜修行十不善
0005_0035_a_09L業 此是大乘五逆 若小乘說五逆者 卽是此中第四
0005_0035_a_10L所攝 言四大本淨者 淨是空義 寂照云皆了本空 故

0005_0035_b_01L決擇記云 悟彼性空 舉體卽眞 百法鈔云 於四大等
0005_0035_b_02L中二我本無 故云本淨
○鈔得不起法忍者卽無生
0005_0035_b_03L忍 菩提留支云 卽是初地 無漏智印忍無生之理故
0005_0035_b_04L或是八地 仁王五忍中 第四無生忍三品 是七八九
0005_0035_b_05L地 此當中品 柔順忍者 順後無生 卽四五六地分順
0005_0035_b_06L忍 爲三品故五忍者 一伏忍 二信忍 三
順忍 四無生忍 五寂滅忍
明知不只是
0005_0035_b_07L人天敎也 言三百龍王得不起法忍者 問龍趣難身
0005_0035_b_08L何能入聖 答願力爲龍 非是業繫 豈礙聖道 亦猶獨
0005_0035_b_09L覺出無佛世 豈爲難耶
○鈔又普曜等者 經具云佛
0005_0035_b_10L宿夜七日不 從坐起觀察道樹 化七十一億 令生道

0005_0036_a_01L心 思惟寂然 地六種震動 時有梵天 厥號識乾 見佛
0005_0036_a_02L新得道果 快坐七日未有獻食者 時有離胃波利五
0005_0036_a_03L百賈人 以識乾力故 使躓不行 天說偈言如來成佛
0005_0036_a_04L道 所願已滿足 汝等貢上食 因是轉法輪 時五百賈
0005_0036_a_05L人獻佛麨蜜 四天王奉鉢 如來呪願畢已卽食 食已
0005_0036_a_06L卽爲授記言 已是得本 於將來世諸賈客等當得作
0005_0036_a_07L佛 名曰宻成如來 十號具足今云齊成
應是宻字
○鈔提胃塔
0005_0036_a_08L者探玄記第八云 眞諦三藏引十二因緣經 八人應
0005_0036_a_09L起塔 一如來露盤八重已上 二菩薩七重 三緣覺六
0005_0036_a_10L重 四羅漢五重 五那含四重 六斯陁含三重 七須陁

0005_0036_b_01L洹二重 八輪王一重 見輪王塔 不得作禮 非以聖人
0005_0036_b_02L故 今提胃已得不起法忍 卽初地等 應起七重露盤
0005_0036_b_03L之塔故鈔偏舉之 不爾 何忽言其塔耶
○鈔此經卽
0005_0036_b_04L大寳等者 此經總四十九會 百二十卷 今䟽所引別
0005_0036_b_05L行經 檢大寳積 當宻迹金剛力士會 四十九會中 當
0005_0036_b_06L第三會也 言卷當第八者 然第三會起自第八卷 今
0005_0036_b_07L所引者卽第十一卷末 并十二卷初文也 經文稍廣
0005_0036_b_08L不能繁引 要者尋彼 是西晉竺法護譯
○鈔揀去不
0005_0036_b_09L定等者 寂照會解 皆引廣鈔云 初空後有 先大後小
0005_0036_b_10L是不定也 今揀去之則先小後大初有後空之判無

0005_0037_a_01L失 非謂指前不定敎也指玄等 正是指
前不定敎也
彼於漸頓中
0005_0037_a_02L不定 故前抄云金光明經旣非第一頓敎 又非第二
0005_0037_a_03L漸中末後而明常住 明是不定 故頓漸中不定也 此
0005_0037_a_04L唯漸敎五時中不定也 故云揀去不定則無尅定之
0005_0037_a_05L失 評曰今詳抄意 指玄之義似長也 旣前抄云 又非
0005_0037_a_06L第二末後而明常住 豈非亦約漸敎五時 明不定敎
0005_0037_a_07L耶 况今抄云 不違宻迹等經者 以上難五時之敎 有
0005_0037_a_08L二例難 一約所立時難 二約所立名義難 初約時者
0005_0037_a_09L如難第二時中云十二年後 方制廣戒 又云 始從得
0005_0037_a_10L道 乃至涅槃 常說般若 難第五時有小乘見 難人天

0005_0037_b_01L敎卽引宻跡經 鈔舉第四 等上三難 意云此之四難
0005_0037_b_02L皆揀去之 以屬前不定敎攝故非謂揀去前不定
故而不用之也

0005_0037_b_03L云揀去不定 故集玄云 顯不定敎順理也 二約所立
0005_0037_b_04L名義難者 如第一難有相敎而言有空等 乃至難提
0005_0037_b_05L胃經 謂通三乘等 今從多分說 亦不成過也 故抄云
0005_0037_b_06L不違自所立名義也
䟽後魏光統律師等者 傳云 慧
0005_0037_b_07L光姓楊氏 定州盧人 年十三隨父入洛 四月八日往
0005_0037_b_08L佛陁禪師所 從受三歸 陁異其眼光外射如燄 深惟
0005_0037_b_09L必有奇操 留之誦習博通 人號聖沙彌也 陁曰 此沙
0005_0037_b_10L彌非常人 若受大戒 先宜聽律 律是慧基 若初依經

0005_0038_a_01L論 必輕戒綱 於道覆律師所 聽習後從辨公 叅學經
0005_0038_a_02L論 聲揚趙郡 會佛陁任少林寺主勒那 初譯十地 光
0005_0038_a_03L預其席 自此地論流傳 命章開釋 四分一部草創 并
0005_0038_a_04L其華嚴涅槃維摩十地持地等並䟽其奥㫖 初在京
0005_0038_a_05L洛 任國僧敎 後轉爲國統 故云光統
○鈔孝文見重
0005_0038_a_06L等者 傳云 孝文敬隆誠至 別處禪林 鑿石爲龕

0005_0038_a_07L本傳 後隨帝南遷 定都伊洛 復設靜院 勑以處之 而
0005_0038_a_08L愛幽栖 林谷是託 屬往嵩岳 高謝人世 有勑 就少室
0005_0038_a_09L山 爲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後知則天所取 遂指山
0005_0038_a_10L水透谷而西流 尋水而西去 時又入洛 將度有緣 時

0005_0038_b_01L慧光年十二 在大街井欄上 反蹋蹀堶音陀拋
磚戲也
一連
0005_0038_b_02L五百衆人諠競異而觀之 佛陁因見而恠曰 此小兒
0005_0038_b_03L世戲有功 道業亦應不昧 意欲引度 權以杖打頭 聲
0005_0038_b_04L響淸徹 旣善聲論知堪法噐 乃問能出家不 光曰 固
0005_0038_b_05L其本懷耳 遂度之前傳云 四月八日往少林者
應今許 後十三歲 方出家也
又令
0005_0038_b_06L弟子道房 度沙門僧稠 此化行東夏 唯此二賢 得道
0005_0038_b_07L之記 諒有深擬 言稠禪師得道者 傳曰 僧稠姓孫 元
0005_0038_b_08L出昌黎 末居鉅鹿之癭陶焉 幼學世典 備通經史 徵
0005_0038_b_09L爲大學博士 講解墳索 聲葢朝廷 將處觀國 羽儀廟
0005_0038_b_10L廷 道機潜扣 欻厭世煩 一覽佛經 渙然神解 時年二

0005_0039_a_01L十有八 投鉅鹿景明寺僧寔法師 出家 初從道房禪
0005_0039_a_02L師 受行止觀 房卽佛陁之神足也 旣受禪法 北游定
0005_0039_a_03L州嘉魚山 歛念 久之得定 常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
0005_0039_a_04L居五夏又詣趙州漳洪山道明禪師 受小六時勝法
0005_0039_a_05L鑚仰積序 節食鞭心 九旬食米唯四升 石上單敷 不
0005_0039_a_06L覺晨夕 布縷入肉 挽而不脫 或煮食未熟入定 並爲
0005_0039_a_07L禽獸所噉 又常修死相 遭賊所之無畏 仍爲說諸業
0005_0039_a_08L行 皆摧弓箭 受戒而去 又甞於鵲山靜坐 有神來嬈
0005_0039_a_09L抱肩築腰 氣噓項大 師以死要心 因證入深定 經九
0005_0039_a_10L旬起定 情想澄然 覺世間全無樂者 便詣少林 呈己

0005_0039_b_01L所證 佛陁曰 自葱嶺已東 禪學之最汝其人矣故今
云得
0005_0039_b_02L
乃更授深要 住嵩岳寺等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 修
0005_0039_b_03L習前法 聞澗下 兩虎交闘 咆響震巖 經日不已 遂持
0005_0039_b_04L錫解之 虎各分退 廣如彼說
○䟽上達下 上妙智慧了
0005_0039_b_05L達 隨分階昇佛境界人也 解脫者卽作用解脫 或通
0005_0039_b_06L離障 究竟果德者揀因德也 圓極者揀偏也 秘宻者
0005_0039_b_07L權小不測故 六相十玄等 名自在法門也
○鈔不同
0005_0039_b_08L延公大小等者 以後刊定難中 正約機難頓漸 故今
0005_0039_b_09L揀此不同延公約機 今亦約化儀以立故致刊定所
0005_0039_b_10L難 皆通也 故今預揀之
○䟽此亦約化儀以立者 以前

0005_0040_a_01L南中諸師 所立三敎約於化儀 故此云亦 更有一義
0005_0040_a_02L如抄中釋 二句䟽文有二義釋 一云上句總標三敎
0005_0040_a_03L故標寬也 下句唯局漸敎故釋狹也 二云言前後者
0005_0040_a_04L通釋三敎 前漸次頓後圓但說有前後故
○鈔義多
0005_0040_a_05L順理者 以判華嚴爲圓 此師創意多順道理 故且不
0005_0040_a_06L辨其違 然於漸中不分權實 亦有小違 非全無也

0005_0040_a_07L鈔同時說空不空者 只是一會中說 故名同時 非一
0005_0040_a_08L念中 名同時說 不濫圓敎
○鈔今不以根定於頓漸
0005_0040_a_09L者 意云旣昔曾受化名爲根熟 卽顯根熟不約頓立
0005_0040_a_10L根熟旣非由頓立 根生亦不約漸故
○鈔况初心下

0005_0040_b_01L進顯一也 問上達分階佛境 分爲二義 似渉穿鑿 答
0005_0040_b_02L前義但置汝舉發心 謂非分階佛境 然經自說初發
0005_0040_b_03L心時 便成正覺 豈不名分階佛境人耶 又准法華玄
0005_0040_b_04L義云 光統亦判四宗敎 一因緣宗 指毗曇六因四緣
0005_0040_b_05L二假名宗 指成論三假 三誑相宗 指大品三論 四常
0005_0040_b_06L住宗 指涅槃華嚴等
○䟽隋末唐初吉藏法師者 傳云
0005_0040_b_07L吉藏俗姓安 本安息國人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遂家
0005_0040_b_08L于交廣之間 復遷金陵而生藏 年在孩童 父引見眞
0005_0040_b_09L諦三藏 乞名詺之 諦問其所懷 可爲吉藏 遂名焉 後
0005_0040_b_10L出家爲道
故內學之長勿過於藏 注引宏廣咸由

0005_0041_a_01L此焉 講三論一百餘遍 法華三百餘遍 大品智論華
0005_0041_a_02L嚴維摩等各數十遍 春秋七十五 武德六年五月坐
0005_0041_a_03L滅 詳本傳
○鈔依法華等者 七卷成部者當第五 八
0005_0041_a_04L卷者當第六 言從地湧出者 玄賛云 湧謂上昇 出謂
0005_0041_a_05L顯現 明依四安樂行 以持經 湧出生死之地故四安
樂 一
0005_0041_a_06L正身行 二正語行 三意離惡自利行 四正
修諸善利他行 遠怖曰安 適悅身心曰樂
言問訊世
0005_0041_a_07L尊者 執言曰問 通問曰訊 訊者辭也 言少病少惱等
0005_0041_a_08L者 法華鈔云 依佛化相身 順世俗而問也 佛金剛體
0005_0041_a_09L何有病惱 言安樂行者 行字通平去二音 若平聲者
0005_0041_a_10L卽問四威儀安樂行不 若去聲者 依化身相 順世俗

0005_0041_b_01L爲問也 如有病惱卽遷流造作義故 名行也 卽是目
0005_0041_b_02L於五藴 亦名五行故 葢問佛之身安樂不 故云安樂
0005_0041_b_03L行不 法華文句云 一問如來安樂 二問衆生易度 如
0005_0041_b_04L來答安樂易度 兩事相成 易度則安樂 安樂則易度
0005_0041_b_05L爲二 一根利德厚始入佛慧 二根鈍德薄後入佛慧
0005_0041_b_06L餘如前釋
○鈔唯有大小等者 以初後皆大 亦不判
0005_0041_b_07L權實 中間枝末唯指學小乘者 今以此判 於法華已
0005_0041_b_08L前諸經應皆是小乘 故致違理 故前半滿順違卽此
0005_0041_b_09L順違
○鈔法華別爲一類滯小之機者 如下立十門
0005_0041_b_10L化儀 此但攝末歸本門中一類機爾 此一類機雖歷

0005_0042_a_01L前二三等時 然皆滯於小見 言執三疑一者亦由小
0005_0042_a_02L見不除故 執三乘爲了 三若爲了卽存小乘 故成彼
0005_0042_a_03L見小 今皆顯實小見方除也 若不執小見者 在前二
0005_0042_a_04L三時中 宜得大益 則非法華所會也 而天台亦然 根
0005_0042_a_05L鈍後熟令入佛慧 故如法華唯爲一類鈍根耳 言則
0005_0042_a_06L抑諸大乘者 以經但云除小乘故
○鈔開宗立敎中
0005_0042_a_07L收者 若考之下文 正是總相會通中 依本起末門 攝
0005_0042_a_08L末歸本門中收之 初門先大後小 卽今根本法輪後
0005_0042_a_09L起枝末也 次門先小後大 卽今攝末歸本也 今云開
0005_0042_a_10L宗立敎中收者 恐失對會故 或可立敎中 三終敎說

0005_0042_b_01L二乘得成道 收此中學小乘者 今聞法華入於佛慧
0005_0042_b_02L五圓敎中 收華嚴經一分爲本之義 小敎卽是枝末
0005_0042_b_03L法輪故 此約義說而無顯文 言先出經意下 卽前鈔
0005_0042_b_04L文法華別爲一類下是也 正是會小歸大 卽攝末歸
0005_0042_b_05L本也
○䟽梁朝光宅法師者 潤州江寧縣梁武帝潜龍
0005_0042_b_06L時 宅甞七日夜放光 帝曰 非我所居 乃捨爲寺 今約
0005_0042_b_07L處稱名 故云光宅 法師卽釋法雲也 姓周氏 宜興陽
0005_0042_b_08L羨人 晉平西將軍處士之七世孫也 母吳氏 初産在
0005_0042_b_09L草見雲氣滿室 因以爲名 七歲出家 更名法雲 從師
0005_0042_b_10L住莊嚴寺 爲室亮弟子 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0005_0043_a_01L方將必當棟樑大經矣 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 於妙
0005_0043_a_02L音寺開法華淨名 學徒海湊 時人呼爲作幻法師矣
0005_0043_a_03L講經之妙獨歩當時 齊中書周顒 琅琊王融 彭城劉
0005_0043_a_04L繪 東菀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並莫逆之交 孝嗣每曰
0005_0043_a_05L見云公俊發 自顧缺然 初雲年在息慈 雅尚經術 於
0005_0043_a_06L妙法華研精覃思 品酌理義 始末照覽 乃往幽嵓 獨
0005_0043_a_07L講斯典 竪石爲人 松葉爲拂 自唱自導 兼通難解 所
0005_0043_a_08L以垂名梁代 誠謂有聞 甞於一寺講法華經 忽感天
0005_0043_a_09L花 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 延於堂內 飄颻不墜 訖講方
0005_0043_a_10L去 有寳誌神僧 道超方外 與雲互相敬愛 呼爲大林

0005_0043_b_01L法師 每來雲所 輒停住信宿 甞言欲解師子吼 請法
0005_0043_b_02L師爲說 卽爲剖析誌便彈指讃言善哉 微妙微妙矣
0005_0043_b_03L儀同陳郡袁昻云 有常供養僧學雲法華 日夜發願
0005_0043_b_04L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見一僧曰 雲法師燈明佛時已
0005_0043_b_05L講此經 那可卒敵也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
0005_0043_b_06L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兩宮悲慟 琅琊王筠作銘誌 湘
0005_0043_b_07L東王蕭譯爲制文
○鈔四衢卽四諦者此亦智者意
0005_0043_b_08L文句云四衢道中者 舊云四濁障除如四達路 更得
0005_0043_b_09L一濁除如露地坐以經云 於四衢道
中露地而坐故也
今謂
五濁直
0005_0043_b_10L明垢障之法 未論治道 不應譬衢道 衢道正譬四諦

0005_0044_a_01L四諦觀異名 名四衢 四諦同會見 諦如交路頭 見惑
0005_0044_a_02L雖除 思惑猶在 不名露地 三界思盡名露地 住果不
0005_0044_a_03L進 故云而坐 故今用之以譬四諦 大般若中說四衢
0005_0044_a_04L道 爲四諦故 今就三乘同觀四諦理中 引入眞實一
0005_0044_a_05L乘也
○鈔有三所以故 三乘是權者 由古人多不許
0005_0044_a_06L三中大乘不得車故 是權故 立多難 今出三所以辯
0005_0044_a_07L大乘通索皆是權也 言而義勢連環者 何以三皆是
0005_0044_a_08L權 一俱不得故 云何不得 二並無體故 何以得知無
0005_0044_a_09L體 三諸子皆索故
○鈔昔指三乘三界門外者 法華
0005_0044_a_10L䟽云 三乘之敎合爲門 理出敎外 故名門外 言菩薩

0005_0044_b_01L出三界 豈有眞實證者 但約敎說人見道後出界實
0005_0044_b_02L未出界
○鈔盡智無生智 是二乘車體者 出三乘體
0005_0044_b_03L也 據天台文句 出此體云 舊解小車者小果也 果有
0005_0044_b_04L有爲無爲功德 正取有爲 以譬車運 運入無餘也 有
0005_0044_b_05L爲果中具有福慧爲正 福屬餘度具 其慧有十而八
0005_0044_b_06L通因果一法智 二類智 三苦智 四集智 五滅智 六道
智 七它心智 八世俗智 此八通因果 九盡智
0005_0044_b_07L十無
生智
盡智無生智唯是果位 乃取二智 以譬車果 以
0005_0044_b_08L是義故車在門外 若依大品 云是乘從三界出 到薩
0005_0044_b_09L婆若中住 若未出時 已乘是乘 爭出火宅 何故復言
0005_0044_b_10L車在門外 若先在門外 乘何而出 然但乘通因果 三

0005_0045_a_01L十七品 斷見思惑皆是因乘 盡智無生智皆名果乘
0005_0045_a_02L要因因乘 斷惑盡 方得果乘盡智無生智 故言車在
0005_0045_a_03L門外 若內因斷結運義名乘 外果不運云何名乘 然
0005_0045_a_04L果無斷惑之運 要以盡無生智入無餘涅槃 方是妙
0005_0045_a_05L運也上皆
彼文
評曰 天台引古釋亦應光宅等義也 故今
0005_0045_a_06L亦以盡智無生智爲體 然盡無生二智通大通小 十
0005_0045_a_07L地䟽云 因亡曰盡 卽盡智也 後果不起名爲無生 卽
0005_0045_a_08L無生智也上大
乘義
若小乘者 現在惑亡名爲盡 利根之
0005_0045_a_09L人保彼煩惱 更當不起名曰無生 此盡無生是其滅
0005_0045_a_10L體 無學之智 如是而知 今取小義 卽是果乘車體 言

0005_0045_b_01L丈六淺智有本云權智
義或通也
是牛車體者 問此約何智 名
0005_0045_b_02L丈六淺智耶 答亦盡無生智 但揀小乘不成丈六果
0005_0045_b_03L佛 故云丈六智也 問云何知是盡無生耶 答如光宅
0005_0045_b_04L尚以大白牛車 亦盡無生智爲體 况三中大乘不指
0005_0045_b_05L此耶 光宅云 佛果究竟盡無生二智爲車體 達出五
0005_0045_b_06L百由旬之外 對昔爲高 具含萬德 對昔爲廣以經云
各賜諸
0005_0045_b_07L子等一大車 其
車高廣等也
以此推之 古師凡論車體皆以盡無
0005_0045_b_08L生智爲體 以此二智皆通大小乘 今取大乘義也 又
0005_0045_b_09L唯約果說 乘義雖通因果 然今正約果論故 唯此也
0005_0045_b_10L問此丈六淺智是大乘中佛耶 小乘中佛耶 答此丈

0005_0046_a_01L六應佛通大小乘 如天台藏通二敎但是界內敎 並
0005_0046_a_02L以門外三乘 爲自位果 但機有利鈍分二敎 謂一拙
0005_0046_a_03L一巧也 如藏敎析色明空故拙 通敎體色明空故巧
0005_0046_a_04L雖巧拙不同而同斷見思 同出分斷 同證偏眞故 故
0005_0046_a_05L通敎果頭佛 與藏敎果頭佛齊 故今通約一類從界
0005_0046_a_06L內出 至門外爲三乘自位果也上會解意 丈六
與淺智不分
若寂
0005_0046_a_07L照 釋云 小乘中 說大乘菩薩三十四心 成丈六佛身
0005_0046_a_08L獲生空權智 是牛車體 唯廣鈔第三 云丈六佛智是
0005_0046_a_09L牛車體 及般若中 說菩薩二空果智 大乘自說大乘
0005_0046_a_10L四智菩提 皆名權智 以體是有爲 非眞實故皆是牛

0005_0046_b_01L車體准此則有三種 大乘中說大乘 般若中破相大
乘 深宻等中法相大乘 今抄唯言初一 影後二
0005_0046_b_02L也 三皆是權
爲牛車體
若助正云丈六是化身 權智是報身 法
0005_0046_b_03L身是所證之法 此出果體唯約於智 不可言於法身
0005_0046_b_04L故云丈六權智 而言權者對一乘實故 昔大爲權耳
0005_0046_b_05L評曰上之解初師則有昔三無法相大乘之失 次師
0005_0046_b_06L則鈔文有缺略之失 後師則有昔三無破相之失 亦
0005_0046_b_07L違光宅本義 故今三師總取解之 丈六者通小乘中
0005_0046_b_08L說大乘成佛 及通敎中揀小乘不成 爲自乘成佛也
0005_0046_b_09L言淺智者有云
權智
亦通三義 或破相二空果智 或法相
0005_0046_b_10L四智菩提 皆望一乘深智爲淺故 言二乘之智旣非

0005_0047_a_01L眞實等者 二乘果智若就自乘 各實證得 卽有其體
0005_0047_a_02L今以一乘佛慧映奪 但是佛智少分功能故 得出界
0005_0047_a_03L恐認爲究竟故 奪云無體 丈六權智等皆謂是實 今
0005_0047_a_04L以一乘佛慧映奪 亦云無體 非如兎角名 並無體 無
0005_0047_a_05L有一人 唯成丈六佛 及般若深宻等中所說佛果也
0005_0047_a_06L故知皆入一乘 如戲場內加三人爲官 二爲小官 一
0005_0047_a_07L爲大官 執爲實有 後實官者 云二小官 劣旣非實得
0005_0047_a_08L大官更勝 豈實得耶 法合可知
○鈔然上不得下 揀
0005_0047_a_09L揀一二兩所以成別也 不得二字指前第一所以 非是
0005_0047_a_10L遮詞 有解云 是遮詞也 卽不得約人就法者誤也 以

0005_0047_b_01L正是約人就法故
○鈔羊車鹿車下 彼䟽云 羊多附
0005_0047_b_02L人 如聲聞 鹿多靜處 如獨覺 牛能負運 如菩薩二利
0005_0047_b_03L彼抄云 因位牛車者 根本智名牛 有二功能 一
能證理 二能引後智 初如能負 後如能運等
鈔一
0005_0047_b_04L者 機索者 卽宻索也 二口索者 卽顯索也
○鈔三乘
0005_0047_b_05L之人以佛敎門下 尋言趣理 出三界苦故 問三乘出
0005_0047_b_06L界 俱至本果不 答二乘到極果 菩薩未到極果 問三
0005_0047_b_07L乘皆虗指 何以偏二乘至果 菩薩不至耶 答二乘不
0005_0047_b_08L求作佛 得至小果 菩薩意欲成佛 至法華時 三祗之
0005_0047_b_09L行未滿故 問旣菩薩未至果 何故此中謂究竟 答小
0005_0047_b_10L乘已得果謂爲究竟 菩薩但聞故說謂爲究竟 此時

0005_0048_a_01L雖未解索一乘法 已被三乘法門 淘煉旣久 堪受一
0005_0048_a_02L乘 根噐發起 上扣擊於佛心宻有索義也
○鈔三根
0005_0048_a_03L者 身子爲上根 第一周法說卽解故 四大聲聞須菩
提迦
0005_0048_a_04L旃延迦葉
目連也
爲中根 第二周喻說方解故 富樓那等五
0005_0048_a_05L百聲聞等爲下根 第三周聞宿世因緣 始解故 言求
0005_0048_a_06L法求記者 如方便品舍利弗三請 卽求法也 如四大
0005_0048_a_07L聲聞等聞舍利弗授記 而有以譬喻等皆是求法求
0005_0048_a_08L記也 如方便品開示悟入卽爲說也 如譬喻品授鶖
0005_0048_a_09L子記等八處授記卽與記也 問二乘自知小果非眞
0005_0048_a_10L求記可耳 菩薩自知當得大果 何故亦求記耶 答般

0005_0048_b_01L若深宻所化菩薩在見道前 元意各趣當敎之果 今
0005_0048_b_02L自生疑悔故 別求一乘記也
○鈔彌勒序品陳四衆
0005_0048_b_03L疑者 由佛放光 彌勒與四衆咸疑 問文殊
何緣世
0005_0048_b_04L尊現斯神變 放光照東方等 徵佛定因也欲廻未逹
令入實故
0005_0048_b_05L豈彌勒猶有疑也 應知菩薩出界方始求記 亦但
約敎道 若約證道 修進記深 入地之後 心入實故

0005_0048_b_06L偈云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爲欲說此卽求
法也
爲當授記
0005_0048_b_07L卽求
記也
卽一人發言 言三人之心也
○鈔諸求三乘人
0005_0048_b_08L等者 若非三乘皆索 比中文殊何故許斷三乘人疑
0005_0048_b_09L
○鈔開權顯實已是略賜未曾有法 亦是許與菩
0005_0048_b_10L提之記
○鈔法說索車者 此直就法索一乘 是當可

0005_0049_a_01L聞可得故索 不合前喻 故云法說亦不同 前喻中不
0005_0049_a_02L見三車故索三車 身子三請在前方便品故 喻索三
0005_0049_a_03L車在後譬喻品故
○鈔騰疑白佛者 時舍利弗旣得
0005_0049_a_04L授記 復白佛言 我今無疑 親於佛前得記 是諸千二
0005_0049_a_05L百心自在者 昔住學地 佛常敎化言我法 能離生老
0005_0049_a_06L病死 究竟涅槃 而今於佛 聞所未聞 皆墮疑惑 善哉
0005_0049_a_07L世尊 願說因緣 令離疑悔 卽騰舉衆疑 啓白世尊 請
0005_0049_a_08L說譬喻之車 除彼疑悔
○鈔彌勒陳疑者 以下方菩
0005_0049_a_09L薩從地踴出而佛言皆是我化 時彌勒及無數菩薩
0005_0049_a_10L心生疑惑 恠未曾有 云何世尊於少時聞 敎化無量

0005_0049_b_01L無邊阿僧祗菩薩 令住菩提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
0005_0049_b_02L
○鈔開示知見者 答前身子三請 說佛壽量 答前
0005_0049_b_03L彌勒請說果車 由佛三身壽量長遠故 能化爾許菩
0005_0049_b_04L薩也 等字等於譬喻品火宅喻 等賜牛車 答前請說
0005_0049_b_05L
○鈔菩薩聞是法下 卽方便品文 亦酬前身子之
0005_0049_b_06L請 卽彼第三請中云 及餘求佛者是等聞此法 則生
0005_0049_b_07L大歡喜 今旣聞已卽疑網除 故云歡喜 旣云菩薩疑
0005_0049_b_08L網除 明是地前菩薩 疑唯分別 入見卽除故
○鈔故
0005_0049_b_09L合喻云下 初得佛知見中道 智光如日 無明在如夜
0005_0049_b_10L自得中道智光如日 慈悲入生死如夜 常行悲智二

0005_0050_a_01L法 劫數遊戲 三乘之人同入佛智 故云與諸菩薩及
0005_0050_a_02L聲聞衆 緣覺攝在聲聞之中
○䟽此則前三等者 此
0005_0050_a_03L師以法華之前皆名三乘權敎 由未明說唯爲一事
0005_0050_a_04L出現於世 一切衆生皆得成佛 法華名實敎一乘 則
0005_0050_a_05L依乘及時 以立四乘 今一昔三 權實異故 不違敎理

0005_0050_a_06L
○鈔則抑昔大乘了義之經者 華嚴圓覺等了義大
0005_0050_a_07L乘皆悉爲權 彼亦說一切衆生皆得作佛等義 何抑
0005_0050_a_08L爲權耶
○鈔若爾等者 若昔大 明權實爾卽躡前答
問 轉有此
0005_0050_a_09L
應超間讀文 若會三歸一 昔應無實無實 廼不抑
0005_0050_a_10L昔時聖敎故 若會二歸一 昔應無權無權 則四乘之

0005_0050_b_01L義不成 汝何許我四乘義耶 此是光宅難淸凉所辨
0005_0050_b_02L順違皆不應理
故爲釋云下 淸凉答也 會權歸實
0005_0050_b_03L則是會三爲一 昔時有權敎大乘 故許汝四乘之義
0005_0050_b_04L爲順理也 若破小顯大卽是會二歸一 明昔有實敎
0005_0050_b_05L大乘 而汝抑昔聖敎 故名違理也 昔之權實二義亦
0005_0050_b_06L存 汝何不分昔大權實耶 言爾耳者上言爾 卽如是
0005_0050_b_07L也 乃指此段䟽文 下言耳者 卽是語助
言若作此
0005_0050_b_08L宗難者 淸凉復難光宅 昔有權敎大乘故 說會三歸
0005_0050_b_09L一 昔旣有實敎大乘 會二歸一義則分明 汝何不說
0005_0050_b_10L耶 然有本鈔是北字 若北宗難者 卽唯識宗也 對光

0005_0051_a_01L宅是南宗 故云北宗 此二宗皆難淸涼也 所以知者
0005_0051_a_02L以天台然師云 今時言北宗者 謂俱舍唯識據此 然
0005_0051_a_03L師與淸涼同時 則北宗正是唯識也 難意云旣昔有
0005_0051_a_04L實 昔三中大乘是實 唯會二歸一義則明矣以彼宗
不立四
0005_0051_a_05L
今答意云 約昔有實唯會二 約昔有權則會三 二
0005_0051_a_06L義俱成等 汝宗何獨立三乘耶 准此則北字爲勝 若
0005_0051_a_07L作淸涼難光宅 則與答文不相應也
○鈔謂有問言
0005_0051_a_08L等者 此一段鈔科分爲二
0005_0051_a_09L初文前懸辨 初問答總明二段大意 初問
後答 初爲取二字約理行下之
二段
初正明

0005_0051_a_10L後釋意
會約
後通廢二字約敎果超間
科也
初正明
後釋意

0005_0051_b_01L後泛明四字以彰通局初約局
後約通
0005_0051_b_02L初總明通義
後別釋開字
後正消䟽文

0005_0051_b_03L
○鈔約會取則下 釋爲取之意也 問今言爲取昔之
0005_0051_b_04L三乘 爲取何乘 故此答也 問三乘是權 一乘是實 權
0005_0051_b_05L實旣異 何故取權爲實耶 以其理不可分下答也 理
0005_0051_b_06L體無二故 行雖曲直不同 皆是一乘佛因故
○鈔若
0005_0051_b_07L約廢音等者 釋歸廢之意也 問言廢昔歸今者 昔三
0005_0051_b_08L乘中爲廢何乘 故此答也 問權外無實 何須廢耶 以
0005_0051_b_09L其約敎下答也 彼敎但假名引導衆生故廢 果但虗
0005_0051_b_10L指化城故廢
○鈔然開廢等者 以科有爲歸二字 䟽

0005_0052_a_01L有開廢二言故 鈔復泛明四字 以彰通局也 或可上
0005_0052_a_02L總明中 但有會廢二義 於會中含開 於廢中含歸 今
0005_0052_a_03L明通局則分 或開會廢三 於會中復有會爲會歸 故
0005_0052_a_04L成四義 以對敎理行果四法也 言約敎則廢者 昔三
0005_0052_a_05L乘之敎虗設故廢 別立一乘言敎 昔所未說而今說
0005_0052_a_06L之 令證入故 言約理則開等者 廣鈔云 各以所證爲
0005_0052_a_07L眞實則無由見圓通法性故 言約行則會三爲一者
0005_0052_a_08L以三乘之行各趣自果 今會爲究竟佛因 旣逹眞理
0005_0052_a_09L人天施戒尚皆佛因 况三乘行耶 故云 汝等所行是
0005_0052_a_10L菩薩道等 言約果則會三歸一下 大乘敎說之果 皆

0005_0052_b_01L是究竟佛果 少分之義 奪果成因 咸歸一果故 全性
0005_0052_b_02L之果 無別新生 二乘之果 但是三昧 權敎大乘之果
0005_0052_b_03L但舉之 以爲所忻 作起行方便 究竟無實 故華嚴中
0005_0052_b_04L說修因契果行相 方名生解 望當所證一乘之果 皆
0005_0052_b_05L爲方便故 俱名因 但前行爲遠因 今奪果爲因義稍
0005_0052_b_06L近故 以爲異耳
○鈔若約通者下 廢但配敎 此猶是
0005_0052_b_07L局 謂三乘敎是虗設 一向須廢 別立一乘 令入證故
0005_0052_b_08L問准前後說 廢通於果 今何唯敎 答果有二義 一約
0005_0052_b_09L果相虗設則廢 二約果體爲因則不廢 今從後義 前
0005_0052_b_10L後廢果約初義也 言開會等言者 等取會爲會歸

0005_0053_a_01L則爲歸二字等會字開
出 故舉會字 從其二字
卽以開爲歸三義 通配理行
0005_0053_a_02L果三法 今言並通四種者 四字誤書 應是三字 廣抄
0005_0053_a_03L中亦是三字 彼䟽云 廢立局敎 餘三通三 鈔釋云 初
0005_0053_a_04L句猶局 謂三乘敎是虗設 名言已定 一向須廢 不可
0005_0053_a_05L開會 唯立一乘 令證入故 次句方通也 言餘三者 開
0005_0053_a_06L顯攝會爲會歸等也 言通三者 理行果 以此照之 義
0005_0053_a_07L甚明矣上寂照及
會解等意
今詳廣鈔 別是一理 今鈔旣是四
0005_0053_a_08L字不可不同廣鈔 判爲錯也 不錯無妨 以此標云約
0005_0053_a_09L通 今廢字已局 餘三不通於敎則又局矣 其通義安
0005_0053_a_10L在 如經云此經開方便門 豈不約敎爲開 豈非開字

0005_0053_b_01L通於敎耶 又前云 會於昔三 歸今之一 歸字亦通於
0005_0053_b_02L敎 其爲字者三乘之敎 所詮行果亦許爲因 其能詮
0005_0053_b_03L敎豈不許爲一乘因之能詮耶 又經云 如世間一切
0005_0053_b_04L語言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世間語言尚取 况出世三
0005_0053_b_05L乘言敎耶 故以四字爲正 問次段開字通中 何不言
0005_0053_b_06L通敎耶 答敎上有三義 一局定義 二爲因能詮義 今
0005_0053_b_07L約後義 次約初義 例如果上二義 故鈔欲具顯二義
0005_0053_b_08L故 前後互彰也 智者詳之 言今䟽從此者 從此通義
0005_0053_b_09L也 但於䟽文 若開權顯實則三是一 更無別一等中
0005_0053_b_10L含此通意
○鈔約開三顯一者 此有二釋 一云 取義

0005_0054_a_01L牒䟽也 若開三䟽中
權字
顯一䟽中
實字
則三卽是一與䟽
文同

0005_0054_a_02L正牒
䟽文
一 云牒通義中開字釋通 以例爲歸二字也 後
0005_0054_a_03L義爲正 以在後方牒䟽文 分科故 然猶懸釋䟽意也
0005_0054_a_04L二義無別 以今䟽從通義故 言今示法身是同者 法
0005_0054_a_05L華論云 示者同義 二義可知 已上開義通理行果 三
0005_0054_a_06L法皆開 無別詮取其體故 若例爲義通三法者 以三
0005_0054_a_07L別理別行別果 皆爲一理一行故 昔三果爲能成一
0005_0054_a_08L果之因 二乘取其果體 大乘取其敎說佛果 皆以三
0005_0054_a_09L別而爲一總 若例歸義通三種者 以昔三乘理行果
0005_0054_a_10L咸歸今一乘理行果 其猶衆流歸海同一海 故鈔䟽

0005_0054_b_01L先明已上懸解 此下方消䟽文
○鈔後彼經云下 一
0005_0054_b_02L段鈔文科分爲二
0005_0054_b_03L初懸明兩節引文大意初總指二段經義

0005_0054_b_04L後別顯所會大意初總標
後別釋 初會自行不成佛
二會大行非巳/已

0005_0054_b_05L二引彼經文次第正釋初藥草品初引
後釋 初正釋
後會䟽
二信解品
0005_0054_b_06L初引
後釋初正釋
後會䟽

0005_0054_b_07L
○鈔故淨名云下 卽彼經不思議品 仍是義引 文云
0005_0054_b_08L一切聲聞 聞是不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號泣聲振三
0005_0054_b_09L千大千世界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 頂受此法 肇公云
0005_0054_b_10L所乖處重小乘之人尚不許唯心變一切法及卽空
之淺義 况今聞室容高座等不思議法豈

0005_0055_a_01L不乖處
重耶
故假言應號泣耳 二乘憂悲永除 尚無微泣
0005_0055_a_02L况震三千乎 以抑揚時聽故 然上云不思議解脫法
0005_0055_a_03L者 卽室容高座 芥納須彌等法也 言我等何爲永絕
0005_0055_a_04L其根者 彼抄云 永絕其根者 大乘菩薩心根也 言敗
0005_0055_a_05L種者 朽敗種子 種之不生芽也 今不能發菩提心義
0005_0055_a_06L亦如是矣
○鈔今但引等者 會䟽也 問經說行果二
0005_0055_a_07L義 䟽何但引會行之言 故此答也 意云 欲明三乘行
0005_0055_a_08L今會之 卽爲一乘行故 若約果者 三乘果非卽一乘
0005_0055_a_09L果 但爲因故 故䟽不引准此 故知果敎皆
有二義 前後互彰
又廢果是
0005_0055_a_10L廢權約局中義 今約通義開權故不引也
○鈔復經

0005_0055_b_01L少時下 天台䟽云鄙棄先心 欲求大道 大根發也 何
0005_0055_b_02L名少時 一云說般若竟 於異處遊觀 尋思所領大乘
0005_0055_b_03L法門 心生貪樂 爲失不爲失 如此尋思卽是大機發
0005_0055_b_04L時也 此時去法華未遠 故言少時 又當說無量義時
0005_0055_b_05L大乘機發 旣聞無量義者從一法生 思惟昔三皆從
0005_0055_b_06L一法生 如是三乘亦應入 一如是思惟 漸已通泰 大
0005_0055_b_07L心卽發 故云成就大志 昔受化者名子 法身菩薩影
0005_0055_b_08L響者爲親族 諸經益根 興廢有時 部部不同名國 皆
0005_0055_b_09L言第一卽王 彌勒等皆是等覺 爲大臣 初地至九地
0005_0055_b_10L爲刹利 法王種姓中生故 三十心爲居士 實從我受

0005_0056_a_01L學從我起解是我所生 我實曾於二萬億佛所 曾敎
0005_0056_a_02L大法 故實是父 背此大乘 起無明闇 遁入生死 故言
0005_0056_a_03L捨吾逃走 伶偋者切韻云 行不正也 備經六趣 故云五
0005_0056_a_04L十餘年 以修羅或天趣等攝 故復言餘 昔在下 自昔
0005_0056_a_05L法身地中 常以二智觀覔可化之根 始於今日 感應
0005_0056_a_06L道交 故曰忽於等 一切財物萬德萬行也
0005_0056_a_07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八

0005_0056_a_08L
0005_0056_a_09L
0005_0056_a_1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