신집성문헌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四

ABC_NC_01816_0006_T_004

0006_0077_b_01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四

0006_0077_b_02L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 集

0006_0077_b_03L
○䟽以義分敎者 敎章 云就法 圭山 云法 對能詮之
0006_0077_b_04L文 總名爲義 對後展轉解釋之義 卽名爲法也 淸涼
0006_0077_b_05L云法約自體 義約差別 是也 今文 正立敎辯 所詮 當
0006_0077_b_06L處卽明故 直云以義分敎 探玄 亦然 故云法云義 不
0006_0077_b_07L無所以 然皆所詮之義 但於所詮中 約自體差別之
0006_0077_b_08L異故 有法義之名 是則雖云法云義 皆約所詮深淺
0006_0077_b_09L以分能詮敎殊也言敎類有五者 易 曰各從其類 則
0006_0077_b_10L於一代聖敎 以類相從 唯有此五 故無增減也言卽

0006_0078_a_01L賢首所立者 然 草創雲華 周流賢首而但言賢首立
0006_0078_a_02L以取文義 大備 故云爾也 言賢首者 傳 云釋法蔵 字
0006_0078_a_03L賢首 姓康 康居國人也 風度 奇正 利智 絕倫 薄遊長
0006_0078_a_04L安 彌露鋒頴 屬奘師譯 經應名僧義學之選 始預其
0006_0078_a_05L間 後因筆受 證義潤文 見識不同 而出譯場此段與
纂靈記
0006_0078_a_06L異至下
當會釋
至天后朝 實叉難陁 賫華嚴梵夾至 蔵與義
0006_0078_a_07L淨復禮 再登其職 尋於義淨譯場 又與勝莊 大儀 充
0006_0078_a_08L證義 昔者 燉煌杜順 作華嚴法界觀 傳弟子智儼 講
0006_0078_a_09L授 此 晉譯之本 儼後附藏 嘗與則天說帝網義 帝於
0006_0078_a_10L此茫然 乃指鎭殿金師子 爲喻 使徑挺易解 帝 聞開

0006_0078_b_01L悟 洎諸梵僧罷譯 帝於聖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詔
0006_0078_b_02L蔵 於佛授記寺 講新經 至華藏世界品 講堂及寺中
0006_0078_b_03L地皆震動 都講維那僧弘景具表
所以華嚴一宗
0006_0078_b_04L推蔵 爲第三祖也 言廣有別章者 卽華嚴一乘敎義
0006_0078_b_05L分齊章也 言大同天台 但加頓敎者 以下云初卽藏
0006_0078_b_06L敎 二卽通敎 三卽別敎 第五名圓 唯頓敎新加 故云
0006_0078_b_07L爾也 雖大同 不無小異 若圭山 云相及三四 皆是別
0006_0078_b_08L敎 自釋云始敎中 法相宗 行布歷別而脩故 終敎 依
0006_0078_b_09L一如來蔵性 顯戒定慧等 歷別故 頓敎 逈顯眞性 不
0006_0078_b_10L融通性相故 評曰此 約少分義同 故作此配 今約大

0006_0079_a_01L同故 逐一別配 各一義耳 言今先用之 後總會通者
0006_0079_a_02L今先用賢首五敎 後總會上來諸師違順中順義 顯
0006_0079_a_03L不違前師 如雲華 創立 名義未周故 賢首 改之 尚未
0006_0079_a_04L全備 至淸涼 別不立敎 但於賢首五敎中 其未至者
0006_0079_a_05L改諸 庶反扶古德也 此如始敎中 合深宻二時 始分
0006_0079_a_06L皆通空相 後總會通 易於探玄敎章 以中間三敎 爲
0006_0079_a_07L三乗 但判第三敎 爲三乗爾 又如下立宗中 餘易七
0006_0079_a_08L八九門 被機中 以權爲 易於轉爲 如此等義 皆是爲
0006_0079_a_09L改易也 易之 令名義周備 反成賢首 敎也 故下宗趣
0006_0079_a_10L中 亦云 依後二師而頗爲改易 亦改賢首義也二師
一卽

0006_0079_b_01L光統
○䟽一小乗敎二大乗始敎等者 此約大小分
0006_0079_b_02L二 則大乗字 雖標始敎之初 義貫下之四敎 若圭山
0006_0079_b_03L列云 四 一乗頓敎等 此 約前三爲漸 始終 皆是大乗
0006_0079_b_04L第四爲頓 有異於漸故 別標一乗也
○䟽初卽天台
0006_0079_b_05L蔵敎者 此約義同而名異 故云初卽等 至相 立云愚
0006_0079_b_06L法二乗敎 此 約褒貶 㨂顯立名 旣言愚法故 卽顯不
0006_0079_b_07L愚人空 此褒也 又旣云愚法 是 未達法空 此 貶也 所
0006_0079_b_08L以貶也 㨂下始敎中二乗分解法空故也 賢首敎章
0006_0079_b_09L中 猶存此名 至探玄中 改爲小乗 今依探玄也 謂小
0006_0079_b_10L大對立 㨂貶 亦彰 不必更加愚法也 但下釋所詮中

0006_0080_a_01L此義 自顯故
○鈔初小乗敎 易故不釋者 如下四敎
0006_0080_a_02L皆有釋名一科 此小乗之名 其名 易見故 䟽不釋 至
0006_0080_a_03L如敎章約所詮義 尚云小乗 異大乗理 無疑故 不待
0006_0080_a_04L說也 同今立名易故 不釋
○言以見天台等者 問彼立
0006_0080_a_05L蔵敎之名 爲有六度菩薩 三十四心 斷結成佛 大乗
0006_0080_a_06L之義 不名小乗 乃云蔵敎 今却立爲小敎 小敎 其義
0006_0080_a_07L云何 答若望大乗 皆屬小敎 問廣鈔第三 云但不收
0006_0080_a_08L六度菩薩故 唯云小 六度菩薩 却入始敎化相中收
0006_0080_a_09L若許爾者 何以此說 所攝法門 不異於彼 答若據七
0006_0080_a_10L十五法 則同 言總意別故 又天台 意云義似大乗 唯

0006_0080_b_01L蔵敎中說 故屬蔵敎 大乗化相 復深於此 賢首 意云
0006_0080_b_02L是 大乗化相 欲引小乗 復淺說之 以二乗無分 故屬
0006_0080_b_03L始敎 此約奪之 又探玄記 云彼宗 所斷所證 所入涅
0006_0080_b_04L槃 亦與小乗無差別故 此約與之 不應一准
○䟽深
0006_0080_b_05L宻二三時 合爲一敎者 然 敎章 以深宻第二時 爲始
0006_0080_b_06L敎 第三時 說三性不空理 立爲終敎 與探玄中 方以
0006_0080_b_07L第三時 定有二乗 與第二時 合爲始敎 今依探玄故
0006_0080_b_08L云爾也 問深宻三時中 第二時 說一乗 何言同許定
0006_0080_b_09L性二乗具不成佛 答以彼 判般若 爲第二時敎 今詳
0006_0080_b_10L般若之中 亦有五性之義故 合爲一也 故圭山 云深

0006_0081_a_01L宻經中 判三時敎 第二第三時敎中 皆說衆生 有五
0006_0081_a_02L種性故也 若爾 彼第二時如何說衆生 有五種性耶
0006_0081_a_03L答彼經第二 云乃至更說法要 謂相無自性性 生無
0006_0081_a_04L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乃至諸聲聞乘種性有情 亦
0006_0081_a_05L由此道此行迹故 證得無上安隱涅槃 一切聲聞獨
0006_0081_a_06L覺菩薩 皆共此一妙淸淨道 皆共此一究竟淸淨 更
0006_0081_a_07L無第二 我依此故 宻意說言唯有一乗 非於一切有
0006_0081_a_08L情界中 無種種有情種性 或鈍根性 或中根性 或利
0006_0081_a_09L根性有情差別解 云此 約三乗 同一所觀無性道故
0006_0081_a_10L宻意說 此名一乗 理實三乗各證涅槃 非是一也 評

0006_0081_b_01L曰此是深宻第二時 許二乗 俱不成佛 故與第三 合
0006_0081_b_02L爲始敎也 問深宻第二時 是破相前益物漸次中 皆
0006_0081_b_03L許成佛 今何爾耶 答人法 不同 今䟽 直依深宻中 自
0006_0081_b_04L指二三兩時之敎 非是指兩宗之人 爲同許不成佛
0006_0081_b_05L義也 又空宗人 自說屬第三故 非以智光宗 爲深宻
0006_0081_b_06L第二也 問智光宗 說皆成佛 正憑般若 般若 旣有五
0006_0081_b_07L性 豈不違自一性宗耶 答兼正 有異 成佛一性義 正
0006_0081_b_08L憑妙智經 空義 正明般若經 問旣宗般若 般若五性
0006_0081_b_09L之義 終違自宗 一性義故 答權實 不同 淸涼會云般
0006_0081_b_10L若 是權實雙行帶權說實之敎 權說五性 實唯一性

0006_0082_a_01L問般若 旣有五性 同深宻第三時 何却判爲第二時
0006_0082_a_02L耶 答彼從多少分故 夫判敎者 就正不就兼 就多不
0006_0082_a_03L就少 般若 空義多故 在第二時 五性義少 不屬第三
0006_0082_a_04L時 問准此則空相二宗 皆是始敎 性宗 在於後三敎
0006_0082_a_05L攝 何故前說此方性相二宗 源出西域二師之下 應
0006_0082_a_06L其空宗在於性宗 何判爲始 答總相出彼 不言全同
0006_0082_a_07L故無違也
○鈔以趣寂難成下 闡提 雖亦難成 猶且
0006_0082_a_08L有法體 趣寂二乗 一向落空 成義更難故 偏舉耳 其
0006_0082_a_09L一分不定 亦不許成 略故不言
○䟽此旣未盡下 起
0006_0082_a_10L信鈔 說破相云始 法相云分 卽賢首意 故起信䟽 云

0006_0082_b_01L但說諸法皆空 未盡大乗法理 故名爲始 但說一切
0006_0082_b_02L法相 有不成佛 故名爲分 今此䟽 淸涼意 破相法相
0006_0082_b_03L各得始分之名 故上云頗爲改易也 謂各約法有未
0006_0082_b_04L盡理 名始 各約人有不成佛 名分 然 探玄記第一 云
0006_0082_b_05L二始敎者 以深宻第二第三時敎 同許定性二乗 俱
0006_0082_b_06L不成佛故 合之 總爲一敎 未盡大乗法理 故名始敎
0006_0082_b_07L准此亦非淸涼新意 淸涼 但加分義耳
○鈔謂何名
0006_0082_b_08L初敎等者 科分爲二
0006_0082_b_09L初雙徴
二雙釋
0006_0082_b_10L初釋成二皆名始 初別爲解釋 初總答

0006_0083_a_01L二別釋
三總結
二種爲徴釋
0006_0083_a_02L初破相名始
二法相名始
二釋成二皆名分

0006_0083_a_03L
○鈔以法皷經中 以空爲始 不空爲終者 問引彼經
0006_0083_a_04L證但說空理 名有餘說 唯是此經 是無上說者 何不
0006_0083_a_05L第二名有餘敎 第三名無上敎 而言始終耶 答諸祖
0006_0083_a_06L皆言始終之名 依法皷經立者 正例同天台 通別二
0006_0083_a_07L敎 依智論共不共 立 轉名通別二敎 今依有餘無上
0006_0083_a_08L轉名始終 以天台 欲兼通餘義故 今欲避妨難故 何
0006_0083_a_09L者 若云有餘敎 應有難云三四二敎 豈非有餘 以未
0006_0083_a_10L顯圓故 何得第二 獨受此名 又小乗 亦是有餘故 又

0006_0083_b_01L若第三 名無上敎者 應有難言此後 更有二敎 那云
0006_0083_b_02L無上 故轉名始終也 今鈔 皆云初者 卽轉釋始 名初
0006_0083_b_03L
○鈔特由此義者 特由第三時 未顯一極爲初 不
0006_0083_b_04L及第二時 以空爲初 爲此義故 加分敎名 意顯雖依
0006_0083_b_05L第二時 有不成佛 立分敎名 不及第三時 有不成佛
0006_0083_b_06L立分敎也 此中 意顯雖空相 皆通始分 約空 始正分
0006_0083_b_07L兼 約相 分正始兼也 思之 問何故 約空法與未顯一
0006_0083_b_08L極法上 不立分名 及約有不成上 不立始名耶 答人
0006_0083_b_09L法 異故 人上 有分成義故 立分名 法上 有未盡理義
0006_0083_b_10L故 立始名 䟽文 明有所屬 不可相濫指玄 以互通
者 非正義也

0006_0084_a_01L䟽定性二乗等者 定性菩薩 及不定性菩薩 前敎已
0006_0084_a_02L許成佛 故不言之 定性二乗 無性闡提 前敎 不說成
0006_0084_a_03L佛故 偏舉之 又一分不定性 亦許成佛 以通從別故
0006_0084_a_04L略不言 又從顯說故
○鈔亦對第二敎二義下亦科
0006_0084_a_05L分二
0006_0084_a_06L初雙標能所對
二雙釋能所對 初牒所對二名

0006_0084_a_07L後釋能對二名 初終單對始
後實雙對二

0006_0084_a_08L
○鈔故名爲分 亦名爲始者 鈔家 行文影略 應言未
0006_0084_a_09L盡法理 故名爲始 以影在能對之中 故此略也 諸家
0006_0084_a_10L外鈔 不知此影略故 言有不成佛之義 義通始名 致

0006_0084_b_01L今釋義繁雜 誤之甚矣 問上䟽 云二始敎 亦名分敎
0006_0084_b_02L今何反之耶 答今對䟽中先言成佛 後言盡理故作
0006_0084_b_03L此舉也
○鈔今旣盡理 所以名終者 終字 唯對始字
0006_0084_b_04L立故 然若別對前空相二始者 說但空故 名始 說妙
0006_0084_b_05L有盡理故 名終 說三乗隱一極故名始 顯 說一極 方
0006_0084_b_06L盡理故 名終 然 有說此終名 亦對分得名者 非也

0006_0084_b_07L鈔立實敎名 雙對前二者 若前終名 亦對二者 何故
0006_0084_b_08L此中 方標雙對前二以㨂異也 故知終名 單對於始
0006_0084_b_09L實名 雙對始分 以前始分 雖別 皆是權敎故 一實名
0006_0084_b_10L雙對前二也 言非唯說空下 對始名實 然 唯約空始

0006_0085_a_01L說 影相始也 若約對相始 名實 應言非唯說於三乗
0006_0085_a_02L復說一極 故稱實理 言旣非分下 對分爲實 通空相
0006_0085_a_03L二義 易故可知 問旣始分二 各皆對實名權 何不前
0006_0085_a_04L敎 亦名權敎 答有深理故 謂若三乗 約爲權 一乗 爲
0006_0085_a_05L實 前二敎 皆權 非唯第二 若約頓漸 分權實 則前三
0006_0085_a_06L皆權 若約偏圓 前四 皆權 所以第二 不偏受權稱也
0006_0085_a_07L若爾 其實敎名 亦通後二 何獨第三 受是稱耶 答以
0006_0085_a_08L此敎 初盡理故 獨受此名 後二敎 雖不立是名 不妨
0006_0085_a_09L是實也 例如見道 初照理故 獨受見名 非後地 不見
0006_0085_a_10L道也 權敎 不爾 故不獨稱
○䟽 上二敎下 所以結前

0006_0085_b_01L者 初 小大 爲對 次 始終 爲對 今以頓敎 雙對前二 俱
0006_0085_b_02L約地位爲漸故 第四無位名頓 此之頓漸 直約化法
0006_0085_b_03L以判也
○䟽四頓敎者 但一念不生等者 但者 約截
0006_0085_b_04L之詞也 意云約截而言 最初一念根本妄心 不生 卽
0006_0085_b_05L此 便名爲佛 故經 云離妄卽覺 亦無漸次 卽是頓義
0006_0085_b_06L
○鈔心有也等者 妄心不有永不復生 若得眞實
0006_0085_b_07L刹那正覺 復何疑耶 恐但尋言生解故 經 遮云不可
0006_0085_b_08L得思量也
○鈔文顯易了者 言得諸法正性者 證前
0006_0085_b_09L一念不生義 言不從下 證前不依地位 可知
○鈔於
0006_0085_b_10L第一義等者 謂第一義中 無有次第相續之所說 旣

0006_0086_a_01L無所說 卽是無所有妄相之寂滅法也 或可說字 屬
0006_0086_a_02L下 其義 甚妙 言同證如矣者 以此二地 是因位 證如
0006_0086_a_03L之始終故 偏舉耳 言初地 不爲煩惱所動者 初地 分
0006_0086_a_04L別煩惱 不動 八地 俱生煩惱 不動 同不動故 言第九
0006_0086_a_05L同第七無生忍者 約仁王五忍配也 一伏忍 當地前
0006_0086_a_06L三賢 二信忍 當初二三地 三順忍 當四五六地 四 無
0006_0086_a_07L生忍 當七八九地上之四忍各各分上
中下故皆有三也
五 寂滅忍 當
0006_0086_a_08L十地佛地此合等覺在第十
地唯有上下二也
今文所用 對此可知 言
0006_0086_a_09L七八二地 同純無相觀者 卽唯識意 然有少異 故分
0006_0086_a_10L二地 彼論 云第七地中 純無相觀 雖恒相續 而有加

0006_0086_b_01L行 八地已上 純無相道 任運起故 又無加行等 言頌
0006_0086_b_02L上經文者 以頌 對上長行也 可知 言一句之要者 以
0006_0086_b_03L初句 十地卽爲初 深卽爲淺 難見超間之相 唯第二
0006_0086_b_04L句 超間義 顯故 云要也 然 正意 在無所有何次 謂本
0006_0086_b_05L無所有 何論次第耶 卽是無位之義 言等餘經文者
0006_0086_b_06L謂上 唯引四卷楞伽中文 等餘七卷十卷中文 或等
0006_0086_b_07L一代時敎中 似此之文 皆頓敎中攝故
○鈔若詮三
0006_0086_b_08L乗下 廣鈔 云先小後大先空後不空先相後性等 卽
0006_0086_b_09L是漸敎 若詮事事無礙 何所不通 故云卽是圓敎 今
0006_0086_b_10L頓詮言絕之理 立名頓敎故 皆從所詮立名也 言何

0006_0087_a_01L得難言 及迷之甚矣者二句 鈔主責刊定也 中間 更
0006_0087_a_02L何是理一句 牒其難詞 有本 云是敎 然理字 爲正 又
0006_0087_a_03L復難言下 更叙彼二種難也 亦是遮救 可知 言但用
0006_0087_a_04L一句 諸難皆破者 但用䟽中 頓詮此理 名爲頓敎一
0006_0087_a_05L句則諸難 皆破 何者 以賢首 不約卽言亡言等 立故
0006_0087_a_06L或前難 旣破 遮救 自亡也
○鈔形雖入室等者 論語
0006_0087_a_07L云回也 昇堂 入於室也 由也 昇堂矣 未入於室也 今
0006_0087_a_08L反用此
○鈔 四敎分之者 非是以賢首頓敎 分爲四
0006_0087_a_09L分 各配天台四敎 天台四敎 雖各有絕言之理 隨敎
0006_0087_a_10L淺深不同 所以悟者 得益勝劣 亦異 言並令亡詮會

0006_0087_b_01L㫖者 卽當敎下 得意忘言 猶得魚忘筌爾
○鈔今欲
0006_0087_b_02L下明於前四絕言之外 別有甚深絕言頓理 於彼四
0006_0087_b_03L敎根外 別爲一類離念頓根也 不爾 豈天台 預分後
0006_0087_b_04L人賢首義耶 何言不有此門 逗機不足耶
○鈔卽順
0006_0087_b_05L禪宗者 禪源詮 云經是佛語 禪是佛意 諸祖 相承 觀
0006_0087_b_06L風化物 無定事儀 未有講者 毀禪 禪者 毀講 達磨 見
0006_0087_b_07L此方學人 多未得法 唯以名數爲解 事相爲行 令知
0006_0087_b_08L月不在指 法在乎心故 但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 顯宗
0006_0087_b_09L破執 故有斯言 今時學禪者 以經論 爲別宗 講說 以
0006_0087_b_10L禪門 爲別法 聞談因果修證 便推屬經論之家 不知

0006_0088_a_01L修證 正是禪門之本事 聞說 卽心卽佛 便推屬胷襟
0006_0088_a_02L之禪 不知心佛 正是經論之本意等
○鈔若不指一
0006_0088_a_03L言等者 謂標與其名曰心 直示其體曰知 如達磨 令
0006_0088_a_04L二祖 絕諸緣 諸緣絕已 問斷滅否 答雖絕諸緣 亦不
0006_0088_a_05L斷滅 問以何證驗 云不斷滅 答了了自知 言不可及
0006_0088_a_06L師 卽印云秖此 是自性淸淨心 更勿疑也 若所答 不
0006_0088_a_07L契 卽但遮諸非 更令觀察 終不先言知字 直待自言
0006_0088_a_08L方驗 實是親證其體然後 印之 令絕餘疑 故云黙傳
0006_0088_a_09L心印 問今鈔 有卽心是佛四字 應非一言 答然 一言
0006_0088_a_10L有二義 如子貢問一言 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0006_0088_b_01L其恕乎 又五言四言詩等 皆以一字 爲一言也 二 如
0006_0088_b_02L云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 及如
君難 不幾
0006_0088_b_03L乎一言而興邦乎 皆以多字 爲一言 故知指四字一
0006_0088_b_04L字皆有理 若約今文 四字 爲正
○鈔南北宗禪下 禪
0006_0088_b_05L源諸詮聚玄記 云慧能大師 俗姓盧氏 少失其父 負
0006_0088_b_06L薪供母 因店聞客誦金剛經 心有所悟感 客 奉銀供
0006_0088_b_07L母 令徃黃梅 叅五祖忍大師 因呈心偈 知有所悟 宻
0006_0088_b_08L付衣法也 神秀大師 俗姓李氏 五祖門下衆之上首
0006_0088_b_09L秀 弟子普寂 僞稱師 爲第六祖 爲帝所重 勑號大通
0006_0088_b_10L禪師也 此之二師 雖俱受達磨之心而所禀開導之

0006_0089_a_01L門 頓漸不同 謂能大師 禀頓門而開示衆生 自心 本
0006_0089_a_02L淨 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 此心 卽佛 畢竟無
0006_0089_a_03L異 以此傳心 秀大師 而禀漸門 開示衆生 雖本有佛
0006_0089_a_04L性 而無始無明 覆之不見故 輪廻生死 依師言敎 息
0006_0089_a_05L滅妄念 念盡覺悟 無所不知 以此傳心 故唐宣宗 問
0006_0089_a_06L弘辯禪師曰禪宗 何有南北之名 師曰禪門 本無南
0006_0089_a_07L北 自如來附法 傳至五祖忍大師 東山開法 有二弟
0006_0089_a_08L子 一名慧能 受祖衣法 居嶺南傳法 一名神秀 北地
0006_0089_a_09L揚化 所得法 雖是一 開導發悟 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
0006_0089_a_10L頓北漸 問南宗是頓 可爾北宗 旣漸 云何 答此宗 多

0006_0089_b_01L漸少頓故 又雖漸調伏 然亦不住名言地位 故貞元
0006_0089_b_02L䟽 云今諸禪宗 多依此敎 被離念之根 理極顯故

0006_0089_b_03L䟽圓敎中 立名約位相卽具足主伴而立者 以立敎
0006_0089_b_04L必須類證階位等殊 故正約此 亦由前漸敎 五位次
0006_0089_b_05L第不同 頓敎 一向無位 今此不爾 故云一位卽一切
0006_0089_b_06L位等也 言十信滿心等者 問旣一位卽一切位等 何
0006_0089_b_07L不十信心 皆攝五位 須信滿耶 答敎義 云若自別 敎
0006_0089_b_08L則不依位成 今寄終敎位說 以彼敎中 信滿不退 方
0006_0089_b_09L得入位 今則寄彼得位處 一時 得此前後諸位行相
0006_0089_b_10L是故 不於信初心說 以未得不退 不成位相 但是行

0006_0090_a_01L相故 若爾 應云住位成佛 何名信滿 答由信成故 是
0006_0090_a_02L行佛 非位 佛也 故就能成信說非初住成佛也 餘如
0006_0090_a_03L前敎起因緣中說
○䟽 如此經等者 等義 有二義 一
0006_0090_a_04L等華嚴支流等經 二 等一代時敎中 但有圓融具德
0006_0090_a_05L之經 皆此圓敎中收
○鈔大同諸師圓敎故者 諸師
0006_0090_a_06L所立圓敎 皆依晉經 顯現自在力 爲說圓滿經 今旣
0006_0090_a_07L立圓 亦取此耳 然義理分齊 逈異諸師 故但名同 云
0006_0090_a_08L大同也 是知上之五敎 小則劣於大 大則深於小 始
0006_0090_a_09L則對於終 終則終於始 分則權於實 實則會於權 漸
0006_0090_a_10L則顯於頓 頓則融於漸 偏則偏於圓 圓則圓於偏 上

0006_0090_b_01L依總相相待 或作異門相待 重數 極多謂隔越對 如
小終小頓小
0006_0090_b_02L圓始頓始圓等 隔
二隔三相對也
若依當相一一絕待五敎 一一不
對餘四五也

0006_0090_b_03L全對待而全絕待 皆六句融之 應結頌云行者住是
0006_0090_b_04L絕待法 於中相待不可盡 入此絕待甚深處 待與非
0006_0090_b_05L待皆寂滅 於諸敎法 應如是知 以聖人垂敎 無非甘
0006_0090_b_06L露矣
○鈔五類法者 一 色 二 心 三 心所 四 不相應行
0006_0090_b_07L五 無爲 此數 不等 故有多少也 問列數次第何小乗
0006_0090_b_08L先色後心 大乗 先心後色耶 答小乗 心外 別有色故
0006_0090_b_09L積微所成 麄顯先說 大乗之中 心外無法故 先心後
0006_0090_b_10L色也 然 此中七十五法 全依俱舍頌文 今依彼論長

0006_0091_a_01L行 略釋名義 初 色法中 言五根者 頌云彼識 依淨色
0006_0091_a_02L名眼等五根 釋曰謂彼眼耳鼻舌身 識所依五種淨
0006_0091_a_03L色 名眼等根 是眼等識 所依止義 故云五根 言五境
0006_0091_a_04L者 卽是眼等五根 境界 所謂色聲香味觸 頌曰色二
0006_0091_a_05L或二十 聲唯有八種 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色性 釋曰
0006_0091_a_06L言色二者 一 顯 二 形 或二十者 謂靑黃赤白此 四顯
色也

0006_0091_a_07L長短方圓 高下正不正此八形
色也
雲烟塵霧 影光明闇
0006_0091_a_08L此八 顯色 所
攝差別也
有餘師 說空一顯色 第二十一 言聲唯
0006_0091_a_09L有八種者 謂有執 受大種 爲因如手等皷
所發聲
無執受大
0006_0091_a_10L種 爲因如風林河等
所發音聲
及有情名聲如語表
業等
非有情名

0006_0091_b_01L除語表業
餘聲是也
此四 爲別 復可意及不可意差別 成八
0006_0091_b_02L於前情無情中 各
有此二故成八也
言味六者 謂甘酢醎辛苦淡別故
0006_0091_b_03L言香四種者 謂好香惡香等不等香 有差別故 言觸
0006_0091_b_04L十一爲性者 謂四大種
滑性澁性重性輕性及冷
0006_0091_b_05L饑渴 言及無表者 頌曰亂心無心等 隨流淨不淨 大
0006_0091_b_06L種 所造性 由此說無表 釋曰此無表 雖以色業爲性
0006_0091_b_07L如有表業 而非表示 令他了知 故名無表此釋
總名
言亂
0006_0091_b_08L心者 謂此餘心 無心者 謂入無想及滅盡定 等言 顯
0006_0091_b_09L示不亂 有心 相似相續 說名隨流 善與不善 名淨不
0006_0091_b_10L淨 爲㨂諸得相似相續 是故復言大種 所造 言由此

0006_0092_a_01L說無表者 略說無表業 及定所生善 不善色 名爲無
0006_0092_a_02L上釋偈
無表相
謂無表色 應不名色上問
下荅
有釋表色 有變
0006_0092_a_03L礙故 無表 隨彼 亦受色名 譬如樹動 影亦隨動此 雜
心師
0006_0092_a_04L所立 下
論難云
此釋 不然 無變礙故 有表 滅時 無表 應滅 如
0006_0092_a_05L樹滅時 影必隨滅上第一
師義
有釋所依大種 變礙故 無
0006_0092_a_06L表色 亦得色名此 有宗
所立義
若爾 所依 有變礙故 眼識等
0006_0092_a_07L五 應亦名色此外難 下
論主 通云
此難 不齊 眼識等五所依 不
0006_0092_a_08L定 或有變礙 謂眼等根 或無變礙 謂無間意 無表所
0006_0092_a_09L依 則不如是 故變礙名色 理得成就此論主 成第二
有宗 雖有二義
0006_0092_a_10L並依色 成無表色
也 上 依淸涼注釋
言二心法一 卽是意識者 圭山 云

0006_0092_b_01L雖云六識 但是一意識 於六根中 應用故 名六也 然
0006_0092_b_02L以大乗 各別出體 小乗 心心所法 同一體性 故云爾
0006_0092_b_03L也 俱舍偈 云心意識體一 釋云集起故名心 思量故
0006_0092_b_04L名意 了別故 名識 復有釋言淨不淨界 種種差別故
0006_0092_b_05L名爲心 卽此爲他 作所依止故 名爲意 作能依止故
0006_0092_b_06L名爲識 故心意識三 名所詮 義雖有異而體是一

0006_0092_b_07L一體 略
不引也
言三 心所有法等者 頌曰心所 具有五 大地
0006_0092_b_08L法等異 釋曰諸心所法 具有五品 一 大地法 二 大善
0006_0092_b_09L地法 三 大煩惱地法 四 大不善地法 五 小煩惱地法
0006_0092_b_10L地 謂行處 若是彼所行處 卽說此 爲彼法地 復有此

0006_0093_a_01L餘不定心所 謂惡作等故鈔 通
說六類
初 大地法卽鈔 徧
大地也

0006_0093_a_02L法地 故名爲大地 此中若法大地所有 名大地法 謂
0006_0093_a_03L法 恒於一切心 有俱舍䟽云此言大者 目受想等十
心所也 以受想等通三性等一切
0006_0093_a_04L心品 故名爲大 言地者 行處一 卽目心王 是諸心所
行處故 名爲地 是大之地 依主釋 法之一字 還目心
0006_0093_a_05L所 是大地之法 亦依主釋 故論云此
中 若法 是大地所有 名大地法也
頌曰 受想思觸
0006_0093_a_06L等者 釋曰如是十法諸心 刹那和合徧有 此中 受 謂
0006_0093_a_07L三種領納 苦樂俱 有差別故 想謂於境 取差別相 思
0006_0093_a_08L謂能令心 有造作 觸 謂根境識 和合生 謂能有觸對
0006_0093_a_09L欲 謂希求所作事業 慧 謂於法 能有㨂擇 念 謂緣明
0006_0093_a_10L記不忘 作意 謂能令心警覺 勝解 謂能於境印可 三

0006_0093_b_01L摩地 謂心一境性 言遍於一切心者 釋獨得大地法
0006_0093_b_02L名也 二 善法地 名大善地 此中 若法
善地 所有 名
0006_0093_b_03L大善地法 謂恒於諸善心 有䟽云大 卽遍義 謂信等
十心所法 徧一切善心
0006_0093_b_04L得大善名 心王 名大善地者 是大善法 所行處故 大
善之地 依主釋也 故大善地言 唯目心王也 法字還
0006_0093_b_05L目信等心所 是大善
地之法 亦依主釋也
頌曰信及不放逸等 釋曰如是
0006_0093_b_06L諸法 唯徧善心 此中 信者 令心澄淨 有說於諦實業
0006_0093_b_07L果中 現前忍許故 名爲信 不放逸者 修諸善法 離諸
0006_0093_b_08L不善 能守護心 名不放逸 輕安者 謂輕利安適 於善
0006_0093_b_09L法中 心堪任性 捨 謂離諸沉掉 心平等性 無警覺性
0006_0093_b_10L慚愧二種 謂於所造罪 自觀有耻 觀他有耻 於罪見

0006_0094_a_01L怖 二根者 謂無貪無瞋 其無癡善根 慧爲性故 前大
0006_0094_a_02L地法中 已說 此不重出 言不害者 謂無損惱 勤 謂精
0006_0094_a_03L進 令心勇捍 爲性 言唯遍善心者 一 唯是善性 二 遍
0006_0094_a_04L一切善心 故名大善地法也 三 大煩惱地 此中 若法
0006_0094_a_05L大煩惱地 所有 名大煩惱地法 謂法 恒於染汚心 有
0006_0094_a_06L䟽謂癡等六 恒遍染心 目之
爲大 大卽煩惱 持業釋也
頌 癡逸怠不信等 釋曰
0006_0094_a_07L此中 癡者 所謂愚癡卽是無明 迷諸境起 無智無顯
0006_0094_a_08L逸謂放逸 不修諸善 是 修諸善所對治法 怠 謂懈怠
0006_0094_a_09L心不勇捍 是前所說勤 所對治 不信者 謂心不澄淨
0006_0094_a_10L是前信 所對治 惛謂惛沉 卽身重性心重性 身惛沉

0006_0094_b_01L性 心惛沉性也 掉 謂掉舉 令心不靜 此地法 唯六唯
0006_0094_b_02L徧 染心 俱起非餘故 言恒唯染者 一 唯染 二 徧染故
0006_0094_b_03L獨得大煩惱名也 四 大不善法地 名大不善地 此中
0006_0094_b_04L若法 大不善地 所有 名大不善地法 謂法 恒於不善
0006_0094_b_05L心 有䟽云謂無漸等 恒徧於彼不善之心 是不
善之大 或大卽不善 依主持業 隨應如次
頌曰
0006_0094_b_06L唯徧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釋曰唯二心所 但與一切
0006_0094_b_07L不善心 俱 謂無慚愧故 唯二種 名此地法 謂於所造
0006_0094_b_08L罪 自觀無耻 名無慚 觀他無耻 名無愧 然有二義 得
0006_0094_b_09L大不善名 一 唯不善性 二 遍一切不善心故 五小煩
0006_0094_b_10L惱地法 名小煩惱地 此中 若法 小煩惱地 所有 名小

0006_0095_a_01L煩惱地法 謂法 小分染汚心俱䟽云忿等十心所 不
遍一切 故名爲小 小
0006_0095_a_02L卽煩惱 小煩惱
卽法 持業釋也
頌曰忿覆慳嫉惱等 釋曰如是類法
0006_0095_a_03L一 唯修所斷 二 意識地起 無明相應 三 各別現行俱
0006_0095_a_04L此三義 名爲小煩惱地法 謂依對現前不饒益境 憤
0006_0095_a_05L發 名忿 於自作罪 恐失利譽 隱蔵 爲覆 躭着法財 不
0006_0095_a_06L施 名慳但欲自利 不願他榮 妬忌 爲嫉 忿恨暴熱 很
0006_0095_a_07L戾 爲惱 於諸有情 心無悲愍 損惱 爲害 由忿爲先 懷
0006_0095_a_08L惡不捨 結寃 爲恨 罔冒於他 矯設異形 儉曲 爲謟 詐
0006_0095_a_09L現有德 以求利譽 名之爲誑 心生染着 醉慠 爲憍

0006_0095_a_10L法 下 餘
不定法
六 不定法 有八等者此八 不同上五地 以上
徧大地法 定通三性 大

0006_0095_b_01L善地 唯善性 大煩惱通不善無記 大不善性 其小煩
惱 少分不善性 故今此八法 於三性 容不定故 不定
0006_0095_b_02L入前五地 故彼鈔 云此八不定 入前五地 名不定也
且如惡作 通二性故 不定入初地及二地 非不善故
0006_0095_b_03L不定入三地 以通善故 不定入四地 不具
三義故 不定入五地 睡眠等 隨應准釋
論 曰已說
0006_0095_b_04L五品心所 復有餘不定心所惡作卽悔
睡眠尋伺等
0006_0095_b_05L法 此中應說 於何心品 有幾心所 决定俱生 頌曰欲
0006_0095_b_06L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0006_0095_b_07L性 所攝也 然 欲界心 定有尋伺故 善心品 必二十二
心所 俱生謂十大地法 十大善地法 及不定二 謂尋
0006_0095_b_08L與伺 非諸善心 皆有惡作 有時 增數 至二十三 謂所
善惡不作 作中 心追悔性 爲善 與此相違 名爲不善
0006_0095_b_09L此二各依
二處而起
於不善 不共 見俱 唯二十四 煩惱 忿等 惡
0006_0095_b_10L作二十一此 不善性所攝也 謂若於不善不共心品
有二十心所俱生 謂十大地法 六大煩惱

0006_0096_a_01L等地法 二大不善地法 并二不定 謂尋與伺 言不共
心者 謂此心品 唯有無明 無有所餘貪煩惱等 若於
0006_0096_a_02L不善見相應心品 亦有二十心所俱生 名同上說 言
不善見相應心者 謂此心中 或有邪見 或有見取 或
0006_0096_a_03L有禁取 若於四不定貪瞋慢疑煩惱品 亦有二十一
心所俱生 二十 如上 加忿等隨一 若於不善惡作相
0006_0096_a_04L應心品 亦二十
一心所俱生
有覆 有十八 無覆 許十二此 無記性
所攝也 謂
0006_0096_a_05L若於無記有覆心品 唯有十八心所俱生 謂十大地
法 六大煩惱地法 并二不定 謂尋與伺 欲界無記 有
0006_0096_a_06L覆心者 謂與薩迦耶見及邊見執見相應故也 若於
餘無記無覆心品 許唯十二心所俱生 謂十大地法
0006_0096_a_07L并不定尋伺 或惡作 亦通
無記 便有十三心所也
睡眠 徧不違 若有皆增一
0006_0096_a_08L應知睡眠 與前所說一切心品 皆不相違 通善不善
無記性故 隨何品有 卽說此增 謂二十二至二十三
0006_0096_a_09L至二十四 不善無記如例應知 上皆欲界所攝論 更
說上二界所攝 略不錄之 上來不定性 難見故 略錄
0006_0096_a_10L之 勿厭繁文
心所攝 竟
四者不相應行法等者 頌曰心不相應

0006_0096_b_01L行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定命 相名身等類 論曰如是
0006_0096_b_02L諸法 心不相應 非色等性 行藴所攝 是故名心不相
0006_0096_b_03L應行 一得 二非得者 論曰得有二種 一者 未得已失
0006_0096_b_04L今獲 二者 得已 不失成就 應知 非得 與此相違 三 同
0006_0096_b_05L分者 論 曰有別實物 名爲同分 謂諸情轉類等 亦名
0006_0096_b_06L衆同分 此復二種 一 無差別 二 有差別 無差別者 謂
0006_0096_b_07L諸有情 有情同分 一切有情各等有故 有差別者 謂
0006_0096_b_08L諸有情 界地趣生 種性男女 近事苾芻學無學等 各
0006_0096_b_09L別 同分一類有情 各得有故 四無想異熟者 論 曰若
0006_0096_b_10L生無想有情天中 有法 能令心心所滅 名爲無想 是

0006_0097_a_01L實有物 能遮未來心心所法 令暫不起 如堰江河 此
0006_0097_a_02L法 一向是異熟果 五無想定 論 曰如前所說有法 能
0006_0097_a_03L令心心所滅 名爲無想 如是復有別法 能令心心所
0006_0097_a_04L滅 名無想定 無想者定 名無想定 或定無想 名無想
0006_0097_a_05L定 由彼執無想 是眞解脫 爲求證彼 脩無想定 前說
0006_0097_a_06L無想 是異熟故 無記性攝 不說自成 今無想定 一向
0006_0097_a_07L是善 此是善故 能招無想有情天中 五藴異熟前無
想異
0006_0097_a_08L熟 是果 此無
想定 是因
六 滅盡定者 論 曰亦有別法 能令心心
0006_0097_a_09L所滅 名滅盡定 如是二定差別相者 前無想定 爲求
0006_0097_a_10L解脫 以出離想作意 爲先 此滅盡定 爲求靜住 以止

0006_0097_b_01L息想作意 爲先 前無想定 在後靜慮卽第
四禪
此滅盡定
0006_0097_b_02L唯在有頂 卽是非想非非想處 前無想定 唯異生得
0006_0097_b_03L此滅盡定 唯聖人得 七 命根者 頌曰命根體卽壽 能
0006_0097_b_04L持煖及識 論曰命體 卽壽 謂有別法 能持煖識 相續
0006_0097_b_05L住 因說名爲壽 八生至十一滅者 頌曰想謂諸有爲
0006_0097_b_06L生住異滅性 論 曰由此四種 是有爲想 法若有此 應
0006_0097_b_07L是有爲 與此相違 是無爲法 此中 於諸法能起 名生
0006_0097_b_08L能安名住 能衰名異能壞名滅性是體義十二名等
0006_0097_b_09L者 頌曰名身等所謂想章字總說 論曰等者 等取句
0006_0097_b_10L身文身 應知 此中名 謂作想 如說色聲香味等想 句

0006_0098_a_01L者 謂章 詮義究竟 如說諸行無常等章 或能辯了業
0006_0098_a_02L用德時 相應差別 此章 稱句 文者 謂字 云何名等身
0006_0098_a_03L謂想等總說 言總說者 是合集義 五 無爲等者 論曰
0006_0098_a_04L虗空 但以無礙爲性 由無障故 色於中行淸涼 云小
乗說三虗
0006_0098_a_05L空 則就外空復
記三皆實有
擇滅 卽以離繫爲性 謂諸有情法 遠
0006_0098_a_06L離繫縛 證得解脫 名爲擇滅 擇謂㨂擇 卽慧 差別 各
0006_0098_a_07L別 㨂擇四聖諦故 擇力 所得滅 名爲擇滅 如牛所駕
0006_0098_a_08L車 名曰牛車 永礙當生 得非擇滅 謂能永礙未來生
0006_0098_a_09L法 得滅 異前 名非擇滅 得不因擇 但由緣闕淸涼云
當來生
0006_0098_a_10L法 緣會則生 緣闕之時 得非擇滅 礙當生法令永不
起 名畢竟礙 故偈 云畢竟礙當生 別得非擇滅 言別

0006_0098_b_01L得者 謂非擇滅 有實體性 緣闕住中起 別得
故 非擇滅 得不因擇滅 但因緣闕 名非擇滅
○䟽但
0006_0098_b_02L說人空等者或云我空或云生空
具如圓覺鈔會釋
雜阿含 云十二因
0006_0098_b_03L緣 從無明 至老死 若有人言是老死 若言誰老死 卽
0006_0098_b_04L生邪見 乃至無明 亦復如是 若說無誰老死 當知虗
0006_0098_b_05L妄 是名法空 乃至無明 亦復如是天台補注云他宗
明小乗 但有生空
0006_0098_b_06L請讀此文 自知他悞 評曰今旣云 縱少說法空亦不
明顯 正宻用阿含 以前將此 破南中有教 第四鈔 說
0006_0098_b_07L義 已分明 今但宻用 誰謂秪有生空 但約多分顯了
義說 故云但說人空爾 若補注 引此 證小乗 雙具二
0006_0098_b_08L空 不取少分多分義者 與大乗說二
空有何異也過歸自己 最可笑耳
○鈔根劣 未堪
0006_0098_b_09L聞說二空者 釋成至相 所立名中 愚法之義 故引二
0006_0098_b_10L論 皆云鈍根 卽愚鈍而前立名 不云愚法者 此中釋

0006_0099_a_01L也 以若加愚法 乃至以義爲名 故但改爲小乗敎也

0006_0099_a_02L
○鈔起信云等者 彼䟽 云一 執緣意明 但知人無我
0006_0099_a_03L故 唯有法我見故 次論 云以說不究竟 見有五藴生
0006_0099_a_04L滅之法等 䟽云二 執相意明正 是法執行相 對彼人
0006_0099_a_05L空 以說引此以證小乗 但說人空 問旣縱其少說二
0006_0099_a_06L空 何不大乗中 收 答而不分明說 由斷法執等義 名
0006_0099_a_07L爲法空 但略標其名 在小乗中說 故小敎中 收也

0006_0099_a_08L鈔一計識心等者 識字 應是色字 廣鈔第三 云一 計
0006_0099_a_09L色心 如順正理論等 以次釋云現在色心故 然彼 論
0006_0099_a_10L此卷 通說十八界根境識三 爲染淨因 故云現在色

0006_0099_b_01L

○鈔二者三毒爲因下 如世有寃毒 能喪
0006_0099_b_02L物命 此三種法 損害自他處寬 長時爲患之甚 且喻
0006_0099_b_03L爲毒 故本行經 云世間之毒 莫過三毒 言以三毒因
0006_0099_b_04L緣 起於三業等者 此但總說 若別說者 謂感欲界人
0006_0099_b_05L天善行 名福業 感四惡趣惡行 名非福業 脩色無色
0006_0099_b_06L定 名不動業 各感依正等法 故云有一切法 言中論
0006_0099_b_07L十二因緣頌等者 頌行支中文也 言衆生癡所覆者
0006_0099_b_08L旣不明了 猶物覆心 造有漏業 受六道苦 輪轉不息
0006_0099_b_09L如昏夜時 行曠野中 見杌木謂鬼等 遂作方便 欲敵
0006_0099_b_10L而生恐怖等苦 皆因不明了故 是故 聖說無明 發行

0006_0100_a_01L行能感苦 此 明發業故 但說癡毒 爲染根本也 起信
0006_0100_a_02L鈔 云影取三善根爲因 斷煩惱出三界 爲淨根本之
0006_0100_a_03L義 三行 亦三業也
○鈔然似叅經意者 此小乗義 有
0006_0100_a_04L能所熏 似叅濫大乗經意也 而不同下 㨂之 言縱說
0006_0100_a_05L賴耶等者 旣但有名 卽無其義 故唯識論 云復有一
0006_0100_a_06L卽增一阿
含中說也
謂簿伽梵 所說衆生 愛阿賴
0006_0100_a_07L耶 樂阿賴耶 忻阿賴耶 喜阿賴耶 謂阿賴耶 是貪總別三世境
0006_0100_a_08L故 乃至廣說 此中 五取藴 說名阿賴耶有餘 復謂貪
0006_0100_a_09L俱樂受 名阿賴耶 有餘 復謂薩迦耶見 名阿賴耶 此
0006_0100_a_10L等諸師 由敎及證 愚於阿賴耶識 故作此執 如是安

0006_0100_b_01L立阿賴耶名 隨聲聞乗 安立 道理 亦不相應 若不愚
0006_0100_b_02L者 取阿賴耶識 安立彼說 阿賴耶名如是安立 則爲
0006_0100_b_03L最勝 云何最勝 若五取藴 名阿賴耶 生惡趣中 一向
0006_0100_b_04L苦處 最可厭逆 衆生 一向不趣愛樂 於中執蔵 不應
0006_0100_b_05L道理 以彼常求速捨離故 若貪俱樂受 名阿賴耶 生
0006_0100_b_06L第四禪靜慮以上 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 於中執
0006_0100_b_07L蔵 亦不應理 若薩迦耶見 名阿賴耶 於此正法中 信
0006_0100_b_08L解無我者 恒有厭逆 於中執蔵 亦不應理故 云但有
0006_0100_b_09L名字 皆不明賴耶正義也 然言非第八爲所熏 非第
0006_0100_b_10L七爲能熏等者 反顯大乗 七八爲能所熏 如何熏耶

0006_0101_a_01L雖非此中王義恐學
者欲知故筆於此
下鈔 云相宗賴耶 以爲所熏 所
0006_0101_a_02L以得爲所熏者 具四義故 論 云一 堅住性 若法 始終
0006_0101_a_03L一類相續 能持習氣乃是所熏習氣 卽
種子也
此 遮轉識及
0006_0101_a_04L聲風等性 不堅住故 非所熏 二無記性 若法 平等 無
0006_0101_a_05L所違逆 能容習氣 乃是所熏 此遮善染 勢力強盛 無
0006_0101_a_06L所容納 非是所熏 由此 如來第八識 唯帶舊種 非新
0006_0101_a_07L受熏此極
善位
三可熏性 若法自性 非堅宻 能受習氣 乃
0006_0101_a_08L是所熏 此 㨂心 所及無爲法 依他堅宻故 非所熏

0006_0101_a_09L不自在 無
爲 性堅宻
四 與能熏 共和合性 若向能熏 同時同處
0006_0101_a_10L不卽不離 乃是所熏 此 遮他身刹那前後 無和合義

0006_0101_b_01L故 非所熏 唯異熟識 具斯四義 可是所熏 非心所等
0006_0101_b_02L非八識同時 五種心所
等取所餘 如上所㨂
前七轉識 以爲能熏 亦具四
0006_0101_b_03L義 故論 云何等 爲能熏四義 一 有生滅 若法 非常 能
0006_0101_b_04L有作用 生長習氣 乃是能熏 此 遮無爲 前後不變 無
0006_0101_b_05L生長用故 非能熏 二 有勝用 若有生滅 勢力增盛 能
0006_0101_b_06L引習氣 乃是能熏 此遮異熟心心所等 勢力羸劣 故
0006_0101_b_07L非能熏彼䟽云言用者謂前七識 可是能熏 㨂前六
識異熟生者 及第六心王心所雖是能緣而
0006_0101_b_08L不強盛故 不能
爲勝故非能熏
三 有增減 若有勝用 可增可減能攝
0006_0101_b_09L植習氣 乃是能熏 此 遮佛果圓滿善法 無增無滅故
0006_0101_b_10L非能熏 彼若能熏 便非圓滿 前後佛果 應有勝劣 四

0006_0102_a_01L與所熏 和合而轉 若與所熏 同時同處 不卽不離 乃
0006_0102_a_02L是能熏 此遮他身 刹那前後 無和合義故 非所熏

0006_0102_a_03L不得熏 前
後不得熏
唯七轉識 及彼心所 有此勝用而增減者
0006_0102_a_04L具斯四義 可是能熏 如是能熏與所熏識 俱生俱滅
0006_0102_a_05L熏習義成 令所熏種子 生長 如熏苣勝 容有熏習

0006_0102_a_06L卽胡麻 以諸花香草 和罯苣勝子 令香 以壓油 名爲
熏油 此苣勝本不香 由香草罯故香 故云熏苣勝

0006_0102_a_07L
○䟽未盡法源等者 謂不達如來蔵心 未盡淨法之
0006_0102_a_08L源 不了根本無明 未盡染法之源 尚不知七八 况餘
0006_0102_a_09L者也 圓覺鈔 云以隨他語故 說諸法數 一向差別 佛
0006_0102_a_10L若便說了義法 云一切 皆眞 卽邪正不分 眞妄渾濫

0006_0102_b_01L何因改心悔過 故說染淨之別 善惡 雲泥 令知善淨
0006_0102_b_02L可忻染惡可厭 知賢聖功德凡夫過患 發心立志 修
0006_0102_b_03L因證果 言故多諍論者 問敎是佛說 云何多諍 答就
0006_0102_b_04L佛說有 元是卽空幻有 眞理 隨緣故 就佛意卽通 以
0006_0102_b_05L隨根故 言敎 卽隱 後 宗習者 隨言執理 隨相執體 造
0006_0102_b_06L論弘傳相承不絕 有二十部 互執不同故多諍論
0006_0102_b_07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四
0006_0102_b_08L朴有章施牛畜助刊

0006_0102_b_09L
0006_0102_b_10L

0006_0103_a_01L
0006_0103_a_02L
0006_0103_a_03L
0006_0103_a_04L빈페이지
0006_0103_a_05L
0006_0103_a_06L
0006_0103_a_07L
0006_0103_a_08L
0006_0103_a_09L
0006_0103_a_10L

0006_0103_b_01L
0006_0103_b_02L
0006_0103_b_03L
0006_0103_b_04L빈페이지
0006_0103_b_05L
0006_0103_b_06L
0006_0103_b_07L
0006_0103_b_08L
0006_0103_b_09L
0006_0103_b_10L

0006_0104_a_01L
0006_0104_a_02L
0006_0104_a_03L
0006_0104_a_04L빈페이지
0006_0104_a_05L
0006_0104_a_06L
0006_0104_a_07L
0006_0104_a_08L
0006_0104_a_09L
0006_0104_a_1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