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진심직설(眞心直說) / 眞心直說

ABC_BJ_H0069_T_003

004_0715_c_01L

004_0715_c_02L眞心直說

004_0715_c_03L

004_0715_c_04L1)海東曺溪山沙門 知訥撰

004_0715_c_05L2)篇目

004_0715_c_06L
眞心正信眞心異名

004_0715_c_07L眞心妙體眞心妙用

004_0715_c_08L眞心體用一異眞心在迷

004_0715_c_09L眞心息妄眞心四儀

004_0715_c_10L眞心所在眞心出死

004_0715_c_11L眞心正助眞心功德

004_0715_c_12L眞心驗功眞心無知

004_0715_c_13L眞心所往

004_0715_c_14L

004_0715_c_15L眞心正信

004_0715_c_16L
華嚴云 信爲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
004_0715_c_17L善根 又唯識云 信如水3)晶珠 能淸濁
004_0715_c_18L水故 是知萬善發生 信爲前4)導故 佛
004_0715_c_19L經首立 如是我聞 生信之所謂也 或曰
004_0715_c_20L祖門之信 與敎門信 有何異耶 曰多
004_0715_c_21L種不同 敎門令人天 信於因果 有愛
004_0715_c_22L福樂者 信十善爲妙因 人天爲樂果
004_0715_c_23L撰者名補入{編}「篇目…眞心所徃」六十四
004_0715_c_24L字在乙丙本
「晶」作「淸」{甲}{乙}{丙}{丁}「導」作
004_0715_c_25L「道」{甲}{乙}{丁}

004_0716_a_01L1)故有樂果 有樂空寂者 信生滅因緣
004_0716_a_02L爲正因 苦集滅道爲聖果 有樂佛果者
004_0716_a_03L信三劫六度爲大因 菩提涅槃爲正果
004_0716_a_04L祖門正信 非同前也 不信一切有爲因
004_0716_a_05L果 只要信自己本來是佛 天眞自性
004_0716_a_06L人人具足 涅槃妙體 箇箇圓成 不假
004_0716_a_07L他求 從來自備 三祖云 圓同太虛 無
004_0716_a_08L欠無餘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志公云
004_0716_a_09L有相身中無相2)身 無明路上無生路
004_0716_a_10L永嘉云 無明實性卽佛性 幻化空身卽
004_0716_a_11L法身 故知衆生 本來是佛 旣生正信
004_0716_a_12L須要解3)玆 永明云 信而不解 增長無
004_0716_a_13L明 解而不信 增長邪見 故知信解相
004_0716_a_14L兼 得入道疾 或曰初發信心 未4)能道
004_0716_a_15L有利益5)不 曰起敦九第三張信論云 若
004_0716_a_16L人聞是法已 不生怯弱 當知是人 定
004_0716_a_17L紹佛種 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假使有
004_0716_a_18L人 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 令行
004_0716_a_19L十善 不如有人 於一念6)須 正思7)
004_0716_a_20L此法 過前功德 不可爲喩 又般若經
004_0716_a_21L云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如來悉知悉見
004_0716_a_22L是諸衆生 得如是無量福德 是知欲行
004_0716_a_23L千里 初步要正 初步若錯 千里俱錯
004_0716_a_24L入無爲國 初信要正 初信旣失 萬善

004_0716_b_01L俱退 故祖師云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004_0716_b_02L是此理也

004_0716_b_03L眞心異名

004_0716_b_04L
或曰已生正信 未知何名眞心 曰離妄
004_0716_b_05L名眞 靈鑑曰心 楞嚴經中發明此心
004_0716_b_06L或曰但名眞心別有異號耶 曰佛敎祖
004_0716_b_07L敎 立名不同 且佛敎者 菩薩戒 呼爲
004_0716_b_08L心地 發生萬善故 般若經喚作菩提
004_0716_b_09L與覺爲體故 華嚴經立爲法界 交徹融
004_0716_b_10L攝故 金剛經號爲如來 無所從來故
004_0716_b_11L般若經呼爲涅槃 衆聖所歸故 金光明
004_0716_b_12L號曰如如 眞常不變故 淨8)明經號曰
004_0716_b_13L法身 報化依止故 起信論名曰眞如
004_0716_b_14L不生不滅故 涅槃經呼爲佛性 三身本
004_0716_b_15L體故 圓覺中名曰總持 流出功德故
004_0716_b_16L勝鬘經號曰如來藏 隱覆含攝故 了義
004_0716_b_17L經名爲圓覺 破暗獨照故 由是壽禪師
004_0716_b_18L唯心訣云 一法千名 應緣立號 備在
004_0716_b_19L衆經 不能具引 或曰佛敎已知 祖敎
004_0716_b_20L何如 曰祖師門下杜絶名言 一名不立
004_0716_b_21L何更多名 應感隨機 其名亦衆 有時
004_0716_b_22L呼爲自己 衆生本性故 有時名爲正眼
004_0716_b_23L鑑諸有相故 有時號曰妙心 虛靈寂照
004_0716_b_24L故 有時名曰主人翁 從來荷負故 有

004_0716_c_01L時呼爲無底鉢 隨處生涯故 有時喚作
004_0716_c_02L沒絃琴 韻出今時故 有時號曰無盡燈
004_0716_c_03L照破迷情故敦九第四張 有時名曰無
004_0716_c_04L根樹 根蒂堅牢9)牢故 有時呼爲吹毛
004_0716_c_05L劍 截斷塵根故 有時喚作無爲國 海
004_0716_c_06L10)宴河淸故 有時號曰牟尼珠 濟益貧
004_0716_c_07L窮故 有時名曰無鑐鎻 關閉六情故 乃
004_0716_c_08L至名泥牛木馬心源心印心鏡心月心珠
004_0716_c_09L種種異名 不可具錄 若達眞心 諸名
004_0716_c_10L盡曉 昧此眞心 諸名皆滯 故於眞心
004_0716_c_11L切宜子細

004_0716_c_12L眞心妙體

004_0716_c_13L
或曰眞心 已知名字 其體如何耶 曰放
004_0716_c_14L光般若經云 般若無所有相 無生滅相
004_0716_c_15L起信論云 眞如自體者 一切凡夫聲聞
004_0716_c_16L緣覺菩薩諸佛 無有增減 非前際生
004_0716_c_17L非後際滅 畢竟常恒 從本已來 性自
004_0716_c_18L滿足一切功德 據此經論 眞心本體
004_0716_c_19L超出因果 通貫古今 不立凡聖 無諸
004_0716_c_20L對待 如11)大虛空 徧一切處 妙體凝寂
004_0716_c_21L「故有樂果」無有{甲}{乙}{丙}{丁}「身無明」作「無
004_0716_c_22L明身」{乙}
「玆」作「滋」{甲}{乙}{丙}{丁}「能」下有
004_0716_c_23L「入」{甲}{乙}{丙}{丁}
「不」作「否」{丁}「須」作「頃」
004_0716_c_24L{甲}{乙}{丙}{丁}
「唯」作「惟」{甲}{乙}{丙}{丁}「明」作
004_0716_c_25L「名」{甲}{乙}{丙}{丁}
「牢」無有{甲}{乙}{丙}{丁}「宴」
004_0716_c_26L作「晏」{甲}{乙}{丙}{丁}
「大」作「太」{甲}{乙}{丙}{丁}

004_0717_a_01L絶諸戱論 不生不滅 非有非無 不動
004_0717_a_02L不搖 湛然常住 喚作舊日主人翁 名
004_0717_a_03L曰威音那畔人 又名空劫前自己 一種
004_0717_a_04L平懷 無纎毫瑕翳 一切山河大地草木
004_0717_a_05L叢林萬象森羅 染淨諸法 皆從中出
004_0717_a_06L故圓覺經云 善男子 無上法王 有大陀
004_0717_a_07L羅尼敦九第五張門 名爲圓覺 流出
004_0717_a_08L一切淸淨眞如 菩提涅槃及波羅1)
004_0717_a_09L敎授菩薩 圭峯云 心也者 冲虛妙粹
004_0717_a_10L炳煥靈明 無去無來 冥通三際 非中
004_0717_a_11L非外 洞徹十方 不滅不生 豈四山之
004_0717_a_12L可害 離性離相 奚五色之能盲 故永
004_0717_a_13L明唯心訣云 夫此心者 衆妙群靈而普
004_0717_a_14L會 爲萬法之王 三乘五性而冥歸 作
004_0717_a_15L千聖之母 獨尊獨貴 無比無儔 實大
004_0717_a_16L道源 是眞法要 信之則三世菩薩同學
004_0717_a_17L2)盖學此心也 三世諸佛同證 *盖證此
004_0717_a_18L心也 一大藏敎3)證顯 *盖顯此心也
004_0717_a_19L一切衆生迷妄 *盖迷此心也 一切行
004_0717_a_20L人發悟 *盖悟此心也 一切諸祖相傳
004_0717_a_21L*盖傳此心也 天下衲僧4)叅訪 *盖*叅
004_0717_a_22L此心也 達此心則頭頭皆是物物全彰
004_0717_a_23L迷此心則處處顚倒念念痴狂 此體是
004_0717_a_24L一切衆生本有之佛性 乃一切世界生

004_0717_b_01L發之根源 故世尊鷲峯良久 善現5)
004_0717_b_02L下忘言 達磨少室壁觀 居士毘耶杜口
004_0717_b_03L悉皆發明此心妙體故 初入祖門庭者
004_0717_b_04L要先識此心體也

004_0717_b_05L眞心妙用

004_0717_b_06L
或曰妙體已知 何名妙用耶 曰古人云
004_0717_b_07L風動心搖樹 雲生性起塵 若明今日事
004_0717_b_08L昧却本來人 乃妙體起用也 眞心妙體
004_0717_b_09L本來不動 安靜眞常 6)眞體上妙用現
004_0717_b_10L前 不妨隨流得妙故 祖師頌云 心隨
004_0717_b_11L萬境轉 轉處7)寔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
004_0717_b_12L喜亦無憂 故一切時中 動用施爲 東
004_0717_b_13L行西往 喫飯着衣 拈8) ((匙-匕+己)) 弄筯 左顧右
004_0717_b_14L眄 皆是眞心妙用現前 凡夫迷倒 於
004_0717_b_15L着衣時 只作着衣會 喫飯時 只作喫
004_0717_b_16L飯會 一切事業 但隨相轉 所以在日
004_0717_b_17L用而不覺 在目前而不知 若是識性底
004_0717_b_18L人 動用施爲 不曾昧却 故祖師云 在
004_0717_b_19L敦九第六張胎名神 處世名人 在眼觀
004_0717_b_20L照 在耳聽聞 在鼻9)臭香 在口談論
004_0717_b_21L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徧現俱該法界
004_0717_b_22L收攝在一微塵 知之者爲是佛性 不識
004_0717_b_23L者喚作精魂 所以道吾舞笏 石鞏拈弓
004_0717_b_24L秘魔擎杈 俱10)肱竪指 忻州打地 雲

004_0717_c_01L*岩師子 莫不發明這11)着大用 12)若於
004_0717_c_02L日用不迷 自然縱13)橫無礙也

004_0717_c_03L眞心體用一異

004_0717_c_04L
或曰眞心體用 未審 是一是異耶 曰約
004_0717_c_05L相則非一 約性則非異故 此體用非一
004_0717_c_06L非異 何以知然 試爲論之 妙體不動
004_0717_c_07L絶諸對待 離一切相 非達性契14)識者
004_0717_c_08L莫測其理也 妙用隨緣 應諸萬類 妄
004_0717_c_09L立虛相 似有形狀 約此有相無相故非
004_0717_c_10L一也 又用從體發 用不離體 體能發
004_0717_c_11L用 體不離用 約此不相離理故非異也
004_0717_c_12L如水以濕爲體 體無動故 波以動爲相
004_0717_c_13L因風起故 水性波相 動與不動故非一
004_0717_c_14L也 然波外無水 水外無波 濕性是一
004_0717_c_15L故非異也 類上體用一異可知矣

004_0717_c_16L眞心在迷敦九第七張

004_0717_c_17L
或曰眞心體用 人人具有 何爲聖凡不
004_0717_c_18L同耶 曰眞心聖凡15)同一 凡夫妄心認
004_0717_c_19L物 失自淨性 爲此所隔 所以眞心不得
004_0717_c_20L「密」作「蜜」{甲}{乙}{丙}{丁}「盖」作「蓋」{甲}{乙}{丙}
004_0717_c_21L{丁}次同
「證」作「詮」{甲}{乙}{丙}{丁}「叅」作「參」
004_0717_c_22L{丙}次同
「岩」作「巖」{甲}{乙}{丙}{丁}次同「眞」
004_0717_c_23L下有「常」{丁}
「寔」作「實」{甲}{乙}{丁} ((匙-匕+己)) 」作
004_0717_c_24L「匙」{甲}{乙}{丙}{丁}
「臭」作「齅」{甲}{乙}{丙}{丁}「肱」
004_0717_c_25L作「胝」{甲}{乙}{丙}{丁}
「着」作「箇」{丁}「若」無
004_0717_c_26L有{乙}{丁}
「橫」作「撗」{乙}「識」作「證」{甲}{乙}
004_0717_c_27L{丙}{丁}
「同一」作「本同」{甲}{乙}{丙}{丁}

004_0718_a_01L現前 但如暗中樹影 地下流泉 有而
004_0718_a_02L不識耳 故經云 善男子 譬如淸淨摩尼
004_0718_a_03L寶珠 映於五色 隨方各現 諸愚痴者
004_0718_a_04L見彼1)矣尼 2)實有五色 善男子 圓覺淨
004_0718_a_05L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彼愚痴者 說
004_0718_a_06L淨圓覺 3)寔有如是身心自性 亦復如是
004_0718_a_07L肇論云 乾坤之內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004_0718_a_08L秘在形山 此乃眞心在纒也 又慈恩云
004_0718_a_09L法身本有 諸佛共同 凡夫由妄覆 有
004_0718_a_10L而不覺 煩惱纒4)褁 得如來藏名 裴公
004_0718_a_11L云 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凡夫也 故
004_0718_a_12L知眞心 雖在塵勞 不爲塵勞所染 如
004_0718_a_13L白玉投泥 其色不改也

004_0718_a_14L眞心息妄

004_0718_a_15L
或曰眞心在妄 則是凡夫 如何得出妄
004_0718_a_16L成聖耶 曰古云 妄心無處卽菩提 生
004_0718_a_17L死涅槃本平等 經云彼之衆生 幻身滅
004_0718_a_18L故 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幻
004_0718_a_19L塵滅故 幻滅亦5)滅故 非幻不滅 譬如
004_0718_a_20L磨鏡 垢盡明現 永嘉亦云 心是根法
004_0718_a_21L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時光始
004_0718_a_22L現 心法雙忘性卽眞6)心 此乃出妄而
004_0718_a_23L成眞也 或日莊生云 心者其熱燋火
004_0718_a_24L其寒凝氷 其疾俛仰之間 再7)俯四海

004_0718_b_01L之外 其居也淵而靜 其動也懸而天者
004_0718_b_02L其惟人心乎 此莊生先說凡夫心 不可
004_0718_b_03L治伏如此也 未審 宗門以何法治妄心
004_0718_b_04L也 曰以無心法治妄心也 或曰人若無
004_0718_b_05L心 便同草木 無心之說 請施方便 曰
004_0718_b_06L今云無心 非無心體 名無心也 但心中
004_0718_b_07L無物 名曰無心 如言空瓶 瓶中無物
004_0718_b_08L名曰空瓶 非瓶體無 名空敦九第八
004_0718_b_09L
瓶也 故祖師云 汝但於心無事 於
004_0718_b_10L事無心 自然虛而靈 寂而妙 是此心旨
004_0718_b_11L也 據此則以無妄心 非無眞心妙用也
004_0718_b_12L從來諸師說做無心8)工夫 類各不同
004_0718_b_13L今總大義 略明十種 一曰覺察 謂做
004_0718_b_14L*工夫時 平常絶念 隄防念起 一念纔
004_0718_b_15L生 便與覺破 妄念破覺 後念不生 此
004_0718_b_16L之覺智 亦不須用 妄覺俱忘 名曰無
004_0718_b_17L心 故祖師云 不怕念起 只恐覺遲 又
004_0718_b_18L偈云 不用求眞 唯須息見 此9)是息妄
004_0718_b_19L功夫也 二曰休歇 謂做功夫時 不思
004_0718_b_20L善不思惡 心起便休 遇緣便歇 古人
004_0718_b_21L云一條白練去 冷湫湫地去 古廟裏香
004_0718_b_22L爐去 直得絶廉纎離分別 如痴似兀
004_0718_b_23L方有少分相應 10)此休11)歇妄12)心功夫也
004_0718_b_24L三泯心存境 謂做功夫時 於一切妄念

004_0718_c_01L俱息 不顧外境 但自息心 妄心已息
004_0718_c_02L何害有境 卽古人奪人不奪境法門也
004_0718_c_03L故有語云 是處有芳草 滿城無故人
004_0718_c_04L又龐公云 但自無心於萬物 何妨萬物
004_0718_c_05L常圍繞 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
004_0718_c_06L泯境存心 謂做功夫時 將一切內外諸
004_0718_c_07L敦九第九張 悉觀爲空寂 只存一心
004_0718_c_08L孤標獨立 所以古人云 不與萬法爲侶
004_0718_c_09L不與諸塵作對 心若着境 心卽是妄
004_0718_c_10L今旣無境 何妄之有 乃眞心獨照 不
004_0718_c_11L礙於道 卽古人奪境 不奪人也 故有語
004_0718_c_12L云 上園花已謝 車馬尙駢闐 又云三
004_0718_c_13L千劒客今何在 獨13)計莊周定太平 此
004_0718_c_14L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泯心泯境
004_0718_c_15L謂做功夫時 先空寂外境 次滅內心
004_0718_c_16L旣內外心境俱寂 畢竟妄從何有 故灌
004_0718_c_17L溪云 十方無壁落 四面亦無門 14)淨躶
004_0718_c_18L躶赤15)洒洒 卽祖師人境兩俱奪法門也
004_0718_c_19L「牟」作「摩」{甲}{乙}{丙}{丁}「實」作「寶」{乙}
004_0718_c_20L
「寔」作「實」{甲}{乙}{丙}{丁}「褁」作「裏」{甲}{丙}ㆍ作
004_0718_c_21L「裏」{乙}
「滅」下有「幻滅滅」{甲}{乙}{丙}{丁}「心」
004_0718_c_22L無有{甲}{乙}{丙}{丁}ㆍ永嘉證道歌亦無{編}
「俯」作
004_0718_c_23L「撫」{甲}{乙}{丙}{丁}
「工」作「功」{甲}{乙}{丙}{丁}次同
004_0718_c_24L
「是」下有「覺察」{丁}「此」下有「是」{丁}
004_0718_c_25L「歇」下有「息」{丁}
「心」無有{丁}「計」作「許」
004_0718_c_26L{丁}
「淨躶躶赤」作「赤躶躶淨」{丁}「洒洒」作
004_0718_c_27L「灑灑」{甲}{乙}{丙}{丁}

004_0719_a_01L故有語云 雲散水流去 寂然天地空
004_0719_a_02L又云人牛俱不見 正是月明時 此泯心
004_0719_a_03L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1)存境存心 謂做
004_0719_a_04L功夫時 心住心位 境住境位 有時心
004_0719_a_05L境相對 則心不取境 境不臨心 各不
004_0719_a_06L相到 自然妄念不生 於道無礙 故經
004_0719_a_07L云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卽祖師人
004_0719_a_08L境俱不奪法門也 故有語云 一片月生
004_0719_a_09L海 幾家人上樓 又云山花千萬朶 遊子
004_0719_a_10L不知歸 此是存境存心滅妄功夫也 七
004_0719_a_11L內外全體 謂做功夫時 於山河大地日
004_0719_a_12L月星辰 內身外器 一切諸法 同眞心體
004_0719_a_13L湛然虛明 無一毫異 大千沙界 打成一
004_0719_a_14L片 更於何處 得妄心來 所以肇法師
004_0719_a_15L云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同體 此是
004_0719_a_16L內外全體滅妄功夫也 八內外全用 謂
004_0719_a_17L做功夫時 將一切內外身心器界諸法
004_0719_a_18L及一切動用施爲 悉觀作眞心妙用 一
004_0719_a_19L切心念纔生 便是妙用現前 旣一切皆
004_0719_a_20L是妙用 妄心向甚麽處安着 故永嘉云
004_0719_a_21L無明實性卽佛性 幻化空身卽法身 志
004_0719_a_22L公十二時敦九第一○張歌云 平2)旦寅
004_0719_a_23L狂機內隱道人身 坐臥不知元是道 只
004_0719_a_24L麽忙忙受苦辛 此是內外全用息妄功

004_0719_b_01L夫也 九卽體卽用 謂做功夫時 雖冥合
004_0719_b_02L眞體 一味空寂 而於中內隱靈明 乃體
004_0719_b_03L卽用也 3)靈明中內隱空寂 用卽體也
004_0719_b_04L故永嘉云 惺惺寂寂是 惺惺妄想非 寂
004_0719_b_05L寂惺惺是 4)5)計寂寂非 旣寂寂中不
004_0719_b_06L容無*計 惺惺中不用亂想 所有妄心
004_0719_b_07L如何得生 此是卽體卽用滅妄功夫也
004_0719_b_08L十透出體用 謂做功夫時 不分內外
004_0719_b_09L亦不辨東西南北 將四方八面 只作一
004_0719_b_10L箇大解脫門 圓陀陀地 體用不分 無分
004_0719_b_11L毫滲漏 通身打成一片 其妄何處得起
004_0719_b_12L古人云 通身無縫罅 上下忒團6)圝 是
004_0719_b_13L乃透出體用滅妄功夫也 已上十種做
004_0719_b_14L功夫法 不須全用 但得一門 功夫成
004_0719_b_15L就 其妄自滅 眞心卽現 隨根宿習 曾
004_0719_b_16L7)與何法有緣 卽便習之 此之功夫 乃
004_0719_b_17L無功之功 非有心功力也 此箇休歇妄
004_0719_b_18L心法門 最緊要故 偏多說無文繁也

004_0719_b_19L眞心四儀敦九第一一張

004_0719_b_20L
或曰前說息妄 未審 但只坐習 亦通行
004_0719_b_21L住等耶 曰經論多說坐習 所以易成故
004_0719_b_22L亦通行住等 8)久漸成純熟故 起信論
004_0719_b_23L云 若修止者 住於靜處 端坐正意 不
004_0719_b_24L依氣9)息依形色 不依於空 不依地水

004_0719_c_01L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一切諸想
004_0719_c_02L隨念皆除 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 本來
004_0719_c_03L無想 念念不生 念念不滅 亦不得隨心
004_0719_c_04L外念境界 10)以心除心 心若馳散 卽當
004_0719_c_05L收來 住於正念 是正念者 當知唯
004_0719_c_06L心 無外境界 卽復此心 亦無自相
004_0719_c_07L念念不可得 若從坐起 去來進止 有
004_0719_c_08L所施作 於一切時 常念方便 隨順觀
004_0719_c_09L察 久習純熟 其心得住 以心住故
004_0719_c_10L漸漸猛利 隨順得入 眞如三昧 深伏
004_0719_c_11L煩惱 信心增長 速成不退 唯除疑惑
004_0719_c_12L不信誹謗 重罪業障 我慢懈怠 如是
004_0719_c_13L等人 所不能入 據此則通四儀也 圓
004_0719_c_14L覺經云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
004_0719_c_15L安處徒衆 宴坐靜室 此初習也 永嘉
004_0719_c_16L云 行亦禪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004_0719_c_17L據此亦通四儀耳 總論功力 坐尙不能
004_0719_c_18L息心 況行住等 豈能入道耶 若是用
004_0719_c_19L「存境存心」作「存心存境」{乙}{丁}「旦」作
004_0719_c_20L「朝」{丁}
「靈明…即體也」十一字無有{乙}{丁}
004_0719_c_21L
「無計寂寂」作「寂寂無記」{丁}「計」作「記」
004_0719_c_22L{甲}{乙}{丙}{丁}次同
「圝」作「圞」{甲}{乙}{丙}「與」
004_0719_c_23L作「於」{甲}{乙}{丙}{丁}
「久」下有「久」{丁}「息」
004_0719_c_24L下有「不」{甲}{乙}{丙}{丁}
「以」上有「後」{甲}{乙}{丙}
004_0719_c_25L{丁}

004_0720_a_01L得純熟底人 千聖興來驚不起 萬般魔
004_0720_a_02L妖不廻1)頭 豈況行住坐中 不能做功
004_0720_a_03L夫也 如人欲讐恨於人 乃至行住坐
004_0720_a_04L臥 飮食動用 一切時中不能忘了 欲
004_0720_a_05L愛樂於人 亦復如是 且憎愛2)是有心
004_0720_a_06L中事 尙於有心中容得 今做功夫 是無
004_0720_a_07L心事 又何疑四儀中 不常現前3)也 只
004_0720_a_08L恐不信不爲 若爲若信 則威儀中道
004_0720_a_09L必不失也

004_0720_a_10L眞心所在

004_0720_a_11L
或曰息妄心而眞心現矣 然則眞心體
004_0720_a_12L用 今在何處 曰眞心妙體4)遍一切處
004_0720_a_13L永嘉云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覔卽知君不
004_0720_a_14L可見 經云虛空性敦九第一二張故 常
004_0720_a_15L不動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大法眼云
004_0720_a_16L處處菩提路 頭頭功德林 此卽是體所
004_0720_a_17L在也 眞心妙用 隨感隨現 如谷應聲
004_0720_a_18L法燈云 今古應無墜 分明在目前 片
004_0720_a_19L雲生晩谷 孤鶴下遙天 所以魏府5)
004_0720_a_20L華嚴云 佛法在日用處 在行住坐臥處
004_0720_a_21L喫茶喫飯處 語言相問處 所作所爲
004_0720_a_22L擧心動念 又却不是也 故知體則徧
004_0720_a_23L6)而處 悉能起用 但因緣有無不定故
004_0720_a_24L妙用不定耳 非無妙用也 修心之人

004_0720_b_01L欲入無爲海 度諸生死 莫迷眞心體用
004_0720_b_02L7)斯在也

004_0720_b_03L眞心出死

004_0720_b_04L
或曰甞聞見性之人 出離生死 然往昔
004_0720_b_05L諸祖 是見性人 皆有生有死 今現見
004_0720_b_06L世間修道之人 有8)生死事 如何云出
004_0720_b_07L生死耶 曰生死本無 妄計爲有 如人
004_0720_b_08L病眼 見空中9)10)或無病人 說無空
004_0720_b_09L花 病者不信 目病若無 空花自滅 方
004_0720_b_10L信花無 只花未滅 其花亦空 但病者
004_0720_b_11L妄執爲花 非體實有也 如人妄認生死
004_0720_b_12L爲有 或無生死人 告云本無生死 彼
004_0720_b_13L11)人一朝妄息 生死自除 方知生死 本
004_0720_b_14L來是無 只生死未息時 亦非實敦九第
004_0720_b_15L一三張
有 以妄認生死有 故經云 善
004_0720_b_16L男子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種種顚倒
004_0720_b_17L12)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 爲自
004_0720_b_18L身相 六塵緣影 爲自心相 譬彼病目
004_0720_b_19L見空中花 乃至如衆空花 滅於虛空
004_0720_b_20L不可說言 有定滅處 何以故 無生處
004_0720_b_21L故 一切衆生 於無生中 妄見生滅 是
004_0720_b_22L故說名輪轉生死 據此經文 信知達悟
004_0720_b_23L圓覺眞心 本無生死 今知無生死 而
004_0720_b_24L不能脫生死者 功夫不到故也 故敎中

004_0720_c_01L說菴婆女問文殊云 明知生是不生之
004_0720_c_02L法 爲甚麽被生死之所流 文殊云 其
004_0720_c_03L力未充故 後有進山主 問修山主云
004_0720_c_04L明知生是不生之法 爲甚麽却被生死
004_0720_c_05L之所流 修云笋畢竟成竹去 如今作
004_0720_c_06L13)篾使得麽 所以知無生死 不如體無
004_0720_c_07L生死 體無生死 不如契無生死 契無
004_0720_c_08L生死 不如用無生死 今人尙不知無
004_0720_c_09L生死 況體無生死 契無生死 用無
004_0720_c_10L生死耶 故認生死者 不信無生死法
004_0720_c_11L不亦冝乎

004_0720_c_12L眞心正助

004_0720_c_13L
或曰如前息妄 眞心現前 且如妄未息
004_0720_c_14L時 但只歇妄做無心功夫 更有別法
004_0720_c_15L可對治諸妄耶 曰正助不同也 以無心
004_0720_c_16L息妄爲正 以習衆善爲助 譬如明鏡爲
004_0720_c_17L塵所覆 雖以手力揩拭 要須妙藥磨瑩
004_0720_c_18L光始現也 塵垢煩惱也 手力無心功也
004_0720_c_19L「頭」作「顧」{甲}{乙}{丙}{丁}「是」無有{甲}{乙}{丙}{丁}
004_0720_c_20L
「也」作「耶」{甲}{乙}{丙}{丁}「遍」作「徧」{甲}{乙}{丙}
004_0720_c_21L{丁}
「元」作「老」{丁}「而」作「一切」{甲}{乙}{丙}
004_0720_c_22L{丁}
「斯」作「所」{甲}{乙}{丙}{丁}「生」下有「有」
004_0720_c_23L{丁}
「花」作「華」{甲}{丙}「或」無有{乙}{丁}
004_0720_c_24L
「人」下有「不信」{丁}「猶」無有{乙}{丁}「篾」
004_0720_c_25L作「筏」{丁}

004_0721_a_01L磨藥衆善也 鏡光眞心也 起信論云
004_0721_a_02L復次信成就發心者 發何等心 略有三
004_0721_a_03L種 云何爲三 一者1)眞心 正念眞如法
004_0721_a_04L故 二者深心 集一切善行故 三者大
004_0721_a_05L悲心 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問曰上說法
004_0721_a_06L界一相 佛體無二 何故不唯念眞如
004_0721_a_07L復假求學諸善也 答曰譬如大摩尼寶
004_0721_a_08L體性明淨 而有鑛穢之垢 若人雖念
004_0721_a_09L敦九第一四張寶性 不以方便 種種磨
004_0721_a_10L治 終無得淨 2)以垢無量3)遍一切法故
004_0721_a_11L修一切善行 如4)是眞如之法 體性空
004_0721_a_12L淨 而有無量煩惱染垢 若人雖念眞如
004_0721_a_13L不以方便種種熏習 亦無得淨 以垢無
004_0721_a_14L量 *遍一切法故 修一切善行 以爲對
004_0721_a_15L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自然歸順眞如
004_0721_a_16L法故 據此所論 以休歇妄心爲正 修
004_0721_a_17L諸善法爲助 若修善時 與無心相應
004_0721_a_18L不取着因果 若取因果 便落凡夫人天
004_0721_a_19L報中 難證眞如 不脫生死 若與無心相
004_0721_a_20L應 乃是證眞5)如方便 脫生死之要術
004_0721_a_21L兼得廣大福德 金剛般若經云 須菩提
004_0721_a_22L菩薩無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今
004_0721_a_23L見世人 有6)叅學者 纔知有箇本來佛
004_0721_a_24L性 乃便自恃天眞 不習衆善 豈只於眞

004_0721_b_01L心不達 亦乃翻成懈怠 惡道尙不能免
004_0721_b_02L況脫生死 此見大錯也

004_0721_b_03L眞心功德

004_0721_b_04L
或曰有心修因不疑功德矣 無心修因
004_0721_b_05L功德何來 曰有心修因 得有爲果 無
004_0721_b_06L心爲因 顯性功德 此諸功德本來自具
004_0721_b_07L7)復不顯 今旣妄除 功德現前 故永
004_0721_b_08L嘉云 三身四智體中圓 八敦九第一五
004_0721_b_09L
解六通心地印 乃是體中自具性功
004_0721_b_10L德也 古頌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
004_0721_b_11L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爲塵 一念
004_0721_b_12L淨心成正覺 故知無心功大於有心也
004_0721_b_13L洪州水潦和尙*叅馬祖問 如何是西來
004_0721_b_14L的的意 被馬祖一踏踏到 忽然發悟
004_0721_b_15L起來撫掌大笑云 也大奇也大奇 百千
004_0721_b_16L三昧無量妙義 只向一毛頭上 便一時
004_0721_b_17L識得根源去 乃作禮而退 據此則功德
004_0721_b_18L不從外來 本自具足也 四祖謂懶融禪
004_0721_b_19L師曰 夫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功
004_0721_b_20L德 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 神
004_0721_b_21L通變化 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據祖師
004_0721_b_22L語 無心功德甚多 但好事相功德者
004_0721_b_23L於無心功德 自不生信耳

004_0721_b_24L眞心驗功

004_0721_b_25L
或曰眞心現前 如何知是眞心 成熟無

004_0721_c_01L礙也 曰學道之人 已得眞心現前時
004_0721_c_02L但習氣未除 若遇熟境 有時失念 如
004_0721_c_03L牧牛 雖調到牽拽隨順處 猶不敢放了
004_0721_c_04L鞭繩 直待心調步穩 赶趂入苗稼中 不
004_0721_c_05L傷苗稼 方敢撒手也 到此地步 便不
004_0721_c_06L用牧童鞭繩 自然無傷苗稼 如道人得
004_0721_c_07L眞心後 先且用功保養 有大力用 方
004_0721_c_08L可利生 若驗此眞心時 先將平生8)
004_0721_c_09L愛底境 時時想在面前 如依前起憎愛
004_0721_c_10L心 則道心未熟 若不生憎愛心 是道心
004_0721_c_11L熟也 雖然如此成熟 9)猶是自然不起
004_0721_c_12L憎愛 又再驗心 若遇憎愛10)境時 特然
004_0721_c_13L起憎愛心 令取憎愛境界 若心不起
004_0721_c_14L是心無礙 如露地白牛 不傷苗稼也 古
004_0721_c_15L11)阿佛罵祖者 是與此心相應 令見
004_0721_c_16L纔入宗門 未知道之遠近 便學呵佛罵
004_0721_c_17L祖者 太早計也

004_0721_c_18L眞心無知敦九第一六張

004_0721_c_19L
或曰眞心與妄心對境時 如何辨別眞
004_0721_c_20L妄耶 曰妄心對境 有知而知 於順違
004_0721_c_21L「眞」作「直」{甲}{乙}{丙}{丁}「以垢…善行」十四
004_0721_c_22L字無有{丁}
「遍」作「徧」 {甲}{乙}{丙}次同「是」
004_0721_c_23L下有「衆生」{丁}
「如」下有「之」{丁}「叅」作
004_0721_c_24L「參」{丙}{丁}次同
「復」作「覆」{甲}{乙}{丙}{丁}「所」
004_0721_c_25L下有「憎」{丁}
「猶」下有「未」{甲}{乙}{丙}{丁}「境」
004_0721_c_26L作「心」{丁}
「阿」作「呵」{甲}{乙}{丙}

004_0722_a_01L境 起貪嗔心 又於中容境 起痴心也
004_0722_a_02L旣於境上 起貪嗔痴三毒 足見是妄心
004_0722_a_03L也 祖師云 逆順相爭 是爲心病故 1)
004_0722_a_04L知於可不可者 是妄心也 若眞心者
004_0722_a_05L無知而知 平懷圓照故 異於草木 不
004_0722_a_06L生憎愛故 異於妄心 卽對境虛明 不
004_0722_a_07L憎不愛 無知而知者 眞心故 肇論云
004_0722_a_08L夫聖心者 微妙無相 不可爲有 用之
004_0722_a_09L2)動 不可爲無 乃至非有故 3)知而
004_0722_a_10L無知 非無故 無知而知 是以無知卽
004_0722_a_11L知 無以言異於聖人心也 又妄心在有
004_0722_a_12L著有 在無着無 常在二邊 不知中道
004_0722_a_13L永嘉云 捨妄心取眞理 取捨之心成巧
004_0722_a_14L僞 學人不了用4) ((彳+肴)) 行 深成認賊將爲
004_0722_a_15L子 若是眞心 居有無而不落有無 常
004_0722_a_16L處中道 故祖師云 不逐有緣 勿住空
004_0722_a_17L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肇論云 是以
004_0722_a_18L聖人處有不有 居無不無 雖不取於有
004_0722_a_19L無 然不捨於有無 所以和光塵勞 周旋
004_0722_a_20L五趣 寂然而往 5)怕爾而來 恬淡無爲
004_0722_a_21L而無不爲 此說聖人 垂手爲人 周旋
004_0722_a_22L五趣 接化衆生 雖往來而無往來相
004_0722_a_23L敦九第一七張妄心不爾 故眞心妄心
004_0722_a_24L不同也 又眞心乃平常心也 妄心乃不

004_0722_b_01L平常心也 或曰何名平常心也 曰人人
004_0722_b_02L具有一點靈明 湛若虛空 6)遍一切處
004_0722_b_03L對俗事 假名理性 對7)妄識 權號眞心
004_0722_b_04L無分毫分別 遇緣不昧 無一念取捨
004_0722_b_05L觸物皆周 不逐萬境遷移 設使隨流得
004_0722_b_06L妙 不離當處湛然 覔卽知君8)不見 乃
004_0722_b_07L眞心也 或曰何名不平常心耶 曰境有
004_0722_b_08L聖與凡 境有染與淨 境有斷與常 境
004_0722_b_09L有理與事 境有生與滅 境有動與靜
004_0722_b_10L境有去與來 境有好與醜 境有善與惡
004_0722_b_11L境有因與果 9)細論則萬別千差 10)今乃
004_0722_b_12L且擧十對 皆名不平常境也 心隨此不
004_0722_b_13L平常境而生 不平常境而滅 不平常境
004_0722_b_14L心 對前平常眞心 所以名不平常妄心
004_0722_b_15L11)眞心本具 不隨不平常境生 起種
004_0722_b_16L種差別 所以名平常眞心也 或曰眞心
004_0722_b_17L平常 無諸異因 12)柰何佛說因果善惡
004_0722_b_18L報應乎 曰妄心逐種種境 不了種種境
004_0722_b_19L遂起種種心 佛說種種因果法 治伏種
004_0722_b_20L種妄心 須立因果也 若此眞心 不逐
004_0722_b_21L種種境 由是不起種種心 佛卽不說種
004_0722_b_22L種法 何有因果也 或曰眞心平常不生
004_0722_b_23L耶 曰眞心有時施用 非逐境生 但妙
004_0722_b_24L用遊戱 不昧因果耳

004_0722_c_01L眞心所往

004_0722_c_02L
或曰未達眞心人 由迷眞心故 作善惡
004_0722_c_03L因 由作善因故 生善道中 由作惡因
004_0722_c_04L13)人惡道中 逐業受生 其理不疑
004_0722_c_05L若達眞心人 妄情歇盡 契證眞心 無
004_0722_c_06L善惡因 一靈身後 何所依託耶 曰莫
004_0722_c_07L謂有依託者 勝無依託耶 又莫將無依
004_0722_c_08L託者 同人間飄零之蕩子 似鬼趣無主
004_0722_c_09L之孤魂 特爲此問 求有依託14)耳 或曰
004_0722_c_10L然 曰達性則敦九第一八張不然也 一
004_0722_c_11L切衆生迷覺性故 妄情愛念 結業爲因
004_0722_c_12L生六趣中 受善惡報 假如天業爲因
004_0722_c_13L只得天果 除合生處 餘並不得受用
004_0722_c_14L諸趣皆爾 旣從其業故 合生處爲樂
004_0722_c_15L不生處爲非樂 以合生處爲自己依託
004_0722_c_16L不生處爲他人依託 所以有妄情則有
004_0722_c_17L妄因 有妄因則有妄果 有妄果則有依
004_0722_c_18L「對知」作「知對」{甲}{乙}{丙}{丁}「動」作「勤」{甲}
004_0722_c_19L{乙}{丙}{丁}
「知而…無故」七字無有{甲} ((彳+肴)) 」作
004_0722_c_20L「修」{甲}{乙}{丙}{丁}
「怕」作「忽」{乙}{丁}「遍」作
004_0722_c_21L「徧」{甲}{乙}{丙}{丁}
「妄」作「徃」{甲}ㆍ作「行」{乙}{丁}
004_0722_c_22Lㆍ作「忘」{丙}
「不」下有「可」{丁}「細」上有
004_0722_c_23L「境有」{乙}{丁}
「今」無有{乙}「眞心」無有{甲}
004_0722_c_24L
「柰」作「奈」{甲}{乙}{丙}{丁}「人」作「入」{甲}{乙}{丙}
004_0722_c_25L{丁}
「耳」作「耶」{丁}

004_0723_a_01L託 有依託則分彼此 分彼此則有可不
004_0723_a_02L可也 今達眞心 契無生滅之覺性 起
004_0723_a_03L無生滅之妙用 妙體眞常 本無生滅
004_0723_a_04L妙用隨緣 似有生滅 然從體生用 用卽
004_0723_a_05L是體 何生滅之可有 達人卽證眞體
004_0723_a_06L其生滅何干涉耶 如水以濕性爲體 彼
004_0723_a_07L浪爲用 濕性元無生滅 1)然波中濕性
004_0723_a_08L何生滅耶 然波離濕性別無故 波亦無
004_0723_a_09L生滅 所以古人云 盡大地是沙門一2)
004_0723_a_10L正眼 盡大地是箇伽藍 3)盡是悟理人
004_0723_a_11L安身立命處 旣達眞心四生六道 一時
004_0723_a_12L消殞 山河大地 悉是眞心 不可離此
004_0723_a_13L眞心之外 別有依託處也 旣無三界妄
004_0723_a_14L因 必無六趣妄果 妄果旣無 說甚依託
004_0723_a_15L4)必無彼此 旣無彼此 則何可不可也
004_0723_a_16L卽十方世界唯一眞心 全身受用無別
004_0723_a_17L依託敦九第一九張 又於示現門中 隨
004_0723_a_18L意往生 而無障礙 故傳燈云 溫操尙
004_0723_a_19L書問圭峯曰 悟理之人 一期壽終 何
004_0723_a_20L所依5)托 圭峯曰一切衆生 無不具有
004_0723_a_21L靈明覺性 與佛無殊 若能悟此性 卽
004_0723_a_22L是法身 本自無生 何有依託 靈明不
004_0723_a_23L昧 了了常知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但
004_0723_a_24L以空寂爲自體 勿認色身 以靈知爲自

004_0723_b_01L心 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 都不隨之 則
004_0723_b_02L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繫 雖有中陰
004_0723_b_03L所向自由 天上人間 隨意寄託 此卽
004_0723_b_04L前眞心 身後所6)阻者也

004_0723_b_05L
眞心直說7)

004_0723_b_06L「然」作「故」{甲}{乙}{丙}{丁}「雙」作「隻」{丁}
004_0723_b_07L
「盡」無有{乙}{丁}「必」作「別」{甲}{乙}{丙}{丁}
004_0723_b_08L「托」作「託」{甲}{乙}{丙}{丁}
「阻」作「徃」{甲}{乙}{丙}{丁}
004_0723_b_09L
卷末有誡初心學人文 蒙山法語等諸文 編者
004_0723_b_10L除之ㆍ甲本跋文如下「刊修心訣眞心直說跋」普
004_0723_b_11L照師 爲曹溪修禪社 開山初祖 弘闡法寶 雨于
004_0723_b_12L震朝 共所詮著 悉已流通 而修心訣眞心直說
004_0723_b_13L二書 自燕都藏中 爲余所獲 而叢林無傳焉 鶴
004_0723_b_14L巖奇師 乃於法華雕板之次 請以刊之本社 滋
004_0723_b_15L豈非時有顯晦而然歟 卷末有淸學士明珠 印造
004_0723_b_16L大藏事記 在於康熙己未 則辛酉海舶之載經凾
004_0723_b_17L泊荏島 當是明珠學士 法施之餘力也 東國禪
004_0723_b_18L子翻刻宣布 享其賜而不知其人久矣 余故牽連
004_0723_b_19L記之 今日二書之復行於東國也 明珠學士 亦
004_0723_b_20L當爲功德無疑焉 時嘉慶己未七月日 水觀居士
004_0723_b_21L李忠翊識 此跋不入遺稿 道光己酉冬 外孫朴
004_0723_b_22L初壽 爲關東差官 偶於三陟路中 逢舊知識之
004_0723_b_23L遊僧寺者 借來印本 始知松廣刊板事」
004_0723_b_24L乙本刊記如下「奉佛弟子太學士明珠」 室覺羅氏
004_0723_b_25L謹發誠心 印造大藏經於千佛寺 至誠供養 願將
004_0723_b_26L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004_0723_b_27L康熙己未 ((月+丙)) 月(以下跋文與甲本同)
004_0723_b_28L丙本跋文如下「後跋 夫心者 是世間出世間 萬
004_0723_b_29L法之總相也 萬法即是心之別相 然其別有五
004_0723_b_30L一肉團心 狀如蕉蕾 生色身中 係無情攝 二緣
004_0723_b_31L慮心 狀若野燒 忽生忽滅 係妄想攝 三集起心
004_0723_b_32L狀如草子 埋伏識田 係習氣攝 四賴耶心 狀如

004_0723_c_01L良田 納種無厭 係無明攝 五眞如心 狀同虛空
004_0723_c_02L廓徹法界 係寂照攝 已上五心 前四皆妄 念念
004_0723_c_03L生滅 後一是眞 三際一如 若不揀辯分明 猶恐
004_0723_c_04L認妄爲眞 其失非小 故引佛經祖語 問辯徵釋
004_0723_c_05L開示迷妄根源 指陳修證本末 次第一十六章
004_0723_c_06L於正信 終手所徃 深明眞心之捷徑 故名直說
004_0723_c_07L予獲是書 僅十餘載 朝夕觀覽 以爲棲神之秘
004_0723_c_08L要 一日出示衆 信善士感節菴 居土陳普忠 慨
004_0723_c_09L然樂施綉梓流傳 庶心之士觀之者 感悟眞心之
004_0723_c_10L妙 廻出直說之表也 是爲跋 正統十二年歲在
004_0723_c_11L丁卯臘月八日 大天界蒙堂比丘」(此跋文亦在
004_0723_c_12L甲乙本)
    1. 1)撰者名補入{編}。
    2. 2)「篇目…眞心所徃」六十四字在乙丙本。
    3. 3)「晶」作「淸」{甲}{乙}{丙}{丁}。
    4. 4)「導」作「道」{甲}{乙}{丁}。
    5. 1)「故有樂果」無有{甲}{乙}{丙}{丁}。
    6. 2)「身無明」作「無明身」{乙}。
    7. 3)「玆」作「滋」{甲}{乙}{丙}{丁}。
    8. 4)「能」下有「入」{甲}{乙}{丙}{丁}。
    9. 5)「不」作「否」{丁}。
    10. 6)「須」作「頃」{甲}{乙}{丙}{丁}。
    11. 7)「唯」作「惟」{甲}{乙}{丙}{丁}。
    12. 8)「明」作「名」{甲}{乙}{丙}{丁}。
    13. 9)「牢」無有{甲}{乙}{丙}{丁}。
    14. 10)「宴」作「晏」{甲}{乙}{丙}{丁}。
    15. 11)「大」作「太」{甲}{乙}{丙}{丁}。
    16. 1)「密」作「蜜」{甲}{乙}{丙}{丁}。
    17. 2)「盖」作「蓋」{甲}{乙}{丙}{丁}次同。
    18. 3)「證」作「詮」{甲}{乙}{丙}{丁}。
    19. 4)「叅」作「參」{丙}次同。
    20. 5)「岩」作「巖」{甲}{乙}{丙}{丁}次同。
    21. 6)「眞」下有「常」{丁}。
    22. 7)「寔」作「實」{甲}{乙}{丁}。
    23. 8)「(匙-匕+己)」作「匙」{甲}{乙}{丙}{丁}。
    24. 9)「臭」作「齅」{甲}{乙}{丙}{丁}。
    25. 10)「肱」作「胝」{甲}{乙}{丙}{丁}。
    26. 11)「着」作「箇」{丁}。
    27. 12)「若」無有{乙}{丁}。
    28. 13)「橫」作「撗」{乙}。
    29. 14)「識」作「證」{甲}{乙}{丙}{丁}。
    30. 15)「同一」作「本同」{甲}{乙}{丙}{丁}。
    31. 1)「牟」作「摩」{甲}{乙}{丙}{丁}。
    32. 2)「實」作「寶」{乙}。
    33. 3)「寔」作「實」{甲}{乙}{丙}{丁}。
    34. 4)「褁」作「裏」{甲}{丙}ㆍ作「裏」{乙}。
    35. 5)「滅」下有「幻滅滅」{甲}{乙}{丙}{丁}。
    36. 6)「心」無有{甲}{乙}{丙}{丁}ㆍ永嘉證道歌亦無{編}。
    37. 7)「俯」作「撫」{甲}{乙}{丙}{丁}。
    38. 8)「工」作「功」{甲}{乙}{丙}{丁}次同。
    39. 9)「是」下有「覺察」{丁}。
    40. 10)「此」下有「是」{丁}。
    41. 11)「歇」下有「息」{丁}。
    42. 12)「心」無有{丁}。
    43. 13)「計」作「許」{丁}。
    44. 14)「淨躶躶赤」作「赤躶躶淨」{丁}。
    45. 15)「洒洒」作「灑灑」{甲}{乙}{丙}{丁}。
    46. 1)「存境存心」作「存心存境」{乙}{丁}。
    47. 2)「旦」作「朝」{丁}。
    48. 3)「靈明…即體也」十一字無有{乙}{丁}。
    49. 4)「無計寂寂」作「寂寂無記」{丁}。
    50. 5)「計」作「記」{甲}{乙}{丙}{丁}次同。
    51. 6)「圝」作「圞」{甲}{乙}{丙}。
    52. 7)「與」作「於」{甲}{乙}{丙}{丁}。
    53. 8)「久」下有「久」{丁}。
    54. 9)「息」下有「不」{甲}{乙}{丙}{丁}。
    55. 10)「以」上有「後」{甲}{乙}{丙}{丁}。
    56. 1)「頭」作「顧」{甲}{乙}{丙}{丁}。
    57. 2)「是」無有{甲}{乙}{丙}{丁}。
    58. 3)「也」作「耶」{甲}{乙}{丙}{丁}。
    59. 4)「遍」作「徧」{甲}{乙}{丙}{丁}。
    60. 5)「元」作「老」{丁}。
    61. 6)「而」作「一切」{甲}{乙}{丙}{丁}。
    62. 7)「斯」作「所」{甲}{乙}{丙}{丁}。
    63. 8)「生」下有「有」{丁}。
    64. 9)「花」作「華」{甲}{丙}。
    65. 10)「或」無有{乙}{丁}。
    66. 11)「人」下有「不信」{丁}。
    67. 12)「猶」無有{乙}{丁}。
    68. 13)「篾」作「筏」{丁}。
    69. 1)「眞」作「直」{甲}{乙}{丙}{丁}。
    70. 2)「以垢…善行」十四字無有{丁}。
    71. 3)「遍」作「徧」 {甲}{乙}{丙}次同。
    72. 4)「是」下有「衆生」{丁}。
    73. 5)「如」下有「之」{丁}。
    74. 6)「叅」作「參」{丙}{丁}次同。
    75. 7)「復」作「覆」{甲}{乙}{丙}{丁}。
    76. 8)「所」下有「憎」{丁}。
    77. 9)「猶」下有「未」{甲}{乙}{丙}{丁}。
    78. 10)「境」作「心」{丁}。
    79. 11)「阿」作「呵」{甲}{乙}{丙}。
    80. 1)「對知」作「知對」{甲}{乙}{丙}{丁}。
    81. 2)「動」作「勤」{甲}{乙}{丙}{丁}。
    82. 3)「知而…無故」七字無有{甲}。
    83. 4)「(彳+肴)」作「修」{甲}{乙}{丙}{丁}。
    84. 5)「怕」作「忽」{乙}{丁}。
    85. 6)「遍」作「徧」{甲}{乙}{丙}{丁}。
    86. 7)「妄」作「徃」{甲}ㆍ作「行」{乙}{丁}。ㆍ作「忘」{丙}。
    87. 8)「不」下有「可」{丁}。
    88. 9)「細」上有「境有」{乙}{丁}。
    89. 10)「今」無有{乙}。
    90. 11)「眞心」無有{甲}。
    91. 12)「柰」作「奈」{甲}{乙}{丙}{丁}。
    92. 13)「人」作「入」{甲}{乙}{丙}{丁}。
    93. 14)「耳」作「耶」{丁}。
    94. 1)「然」作「故」{甲}{乙}{丙}{丁}。
    95. 2)「雙」作「隻」{丁}。
    96. 3)「盡」無有{乙}{丁}。
    97. 4)「必」作「別」{甲}{乙}{丙}{丁}。
    98. 5)「托」作「託」{甲}{乙}{丙}{丁}。
    99. 6)「阻」作「徃」{甲}{乙}{丙}{丁}。
    100. 7) 卷末有誡初心學人文 蒙山法語等諸文 編者除之ㆍ甲本跋文如下「刊修心訣眞心直說跋」普照師 爲曹溪修禪社 開山初祖 弘闡法寶 雨于震朝 共所詮著 悉已流通 而修心訣眞心直說二書 自燕都藏中 爲余所獲 而叢林無傳焉 鶴巖奇師 乃於法華雕板之次 請以刊之本社 滋豈非時有顯晦而然歟 卷末有淸學士明珠 印造大藏事記 在於康熙己未 則辛酉海舶之載經凾泊荏島 當是明珠學士 法施之餘力也 東國禪子翻刻宣布 享其賜而不知其人久矣 余故牽連記之 今日二書之復行於東國也 明珠學士 亦當爲功德無疑焉 時嘉慶己未七月日 水觀居士李忠翊識 此跋不入遺稿 道光己酉冬 外孫朴初壽 爲關東差官 偶於三陟路中 逢舊知識之遊僧寺者 借來印本 始知松廣刊板事」。乙本刊記如下「奉佛弟子太學士明珠」 室覺羅氏謹發誠心 印造大藏經於千佛寺 至誠供養 願將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康熙己未(月+丙)月(以下跋文與甲本同)。 丙本跋文如下「後跋 夫心者 是世間出世間 萬法之總相也 萬法即是心之別相 然其別有五一肉團心 狀如蕉蕾 生色身中 係無情攝 二緣慮心 狀若野燒 忽生忽滅 係妄想攝 三集起心 狀如草子 埋伏識田 係習氣攝 四賴耶心 狀如
    101. 7)良田 納種無厭 係無明攝 五眞如心 狀同虛空 廓徹法界 係寂照攝 已上五心 前四皆妄 念念生滅 後一是眞 三際一如 若不揀辯分明 猶恐認妄爲眞 其失非小 故引佛經祖語 問辯徵釋開示迷妄根源 指陳修證本末 次第一十六章於正信 終手所徃 深明眞心之捷徑 故名直說予獲是書 僅十餘載 朝夕觀覽 以爲棲神之秘要 一日出示衆 信善士感節菴 居土陳普忠 慨然樂施綉梓流傳 庶心之士觀之者 感悟眞心之妙 廻出直說之表也 是爲跋 正統十二年歲在丁卯臘月八日 大天界蒙堂比丘」(此跋文亦在甲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