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대승기신론별기(大乘起信論別記) / 大乘起信論別記

ABC_BJ_H0018_T_002

001_0688_a_02L大乘起信論別記

001_0688_a_03L

001_0688_a_04L海東沙門 元曉撰

001_0688_a_05L
此下明不覺 中有二 一明根本不覺
001_0688_a_06L二復次以下 明枝末不覺 初中立二
001_0688_a_07L一正明不覺依本覺立 二明本覺待不
001_0688_a_08L覺有 言不如實知眞如法一故不覺心
001_0688_a_09L起者 卽是根本無明 此如迷方 1)而有
001_0688_a_10L其念者 是業相等之動念 是如邪方
001_0688_a_11L如離正方外 無別邪方 邪方卽是正方
001_0688_a_12L故言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次明本覺待
001_0688_a_13L不覺義

001_0688_a_14L
言不覺者 猶是無明 妄想心者 不覺
001_0688_a_15L所起諸取相心 是擧本而取末 能知名
001_0688_a_16L義爲說眞覺者 由妄想心知名義故 方
001_0688_a_17L有言說 說於眞覺 是名能說眞覺之言
001_0688_a_18L要依不覺所起妄想 言若離不覺則無
001_0688_a_19L眞覺自相可說者 是明所說眞覺必待
001_0688_a_20L不覺 若不相待 則無自相 待他而有
001_0688_a_21L亦無自相 自相旣無 何有他相 是顯
001_0688_a_22L諸法無所得也 如下文言 當知一切染
001_0688_a_23L法淨法 皆悉相待 無有自相可說 智
001_0688_a_24L度論云 若世諦如毫釐許有實者 第一

001_0688_b_01L義諦亦應可實 此之謂也

001_0688_b_02L
復次已下第二明 2)支末不覺 此中先三
001_0688_b_03L相 是微細 猶在阿梨耶識位 後六麁
001_0688_b_04L相 是餘七識 但望彼根本無明 皆是
001_0688_b_05L所起之末 通名枝末不覺也 言無明業
001_0688_b_06L相者 無明所起業相也 起動義 是業
001_0688_b_07L義 故言心動名爲業相

001_0688_b_08L
覺則不動者 是反釋 如得始覺時永無
001_0688_b_09L動 當知今動只由不覺動則有苦者 如
001_0688_b_10L得寂靜 寂靜是樂故 今云動卽是苦也
001_0688_b_11L果不離因者 無明是無集 業相是無
001_0688_b_12L苦 無苦無集 一時而有 不相離也 然
001_0688_b_13L業相雖有生滅 最是微細 能所未分
001_0688_b_14L無明亦爾 如無想論云 問此識何相何
001_0688_b_15L境 答相及境不可分別 一體無異 問
001_0688_b_16L若爾云何知有 答由事故知有 此識能
001_0688_b_17L生一切煩惱業果報事 譬如無明常起
001_0688_b_18L此無明可欲分別不 若可分別 非謂無
001_0688_b_19L明 若不可分別 3)相應非有 而是有無
001_0688_b_20L亦由欲瞋等事 知有無明 本識亦爾
001_0688_b_21L阿毘達摩藏經中 亦同此說 如是等文
001_0688_b_22L正約業相而說也 第二能見相卽梨耶
001_0688_b_23L見分 第三境界相 是梨耶相分 如四
001_0688_b_24L卷經云 譬如藏識 頓分別自心 現身

001_0688_c_01L及身安立具等 頓分別者 是能見相
001_0688_c_02L自心及現等 是境界相 瑜伽論中 亦
001_0688_c_03L同此說 如是等文 是約後二相說 此
001_0688_c_04L二雖有二分 不離業相 是唯量門 業
001_0688_c_05L相雖無能所 含有二分 是唯4)二 此三
001_0688_c_06L皆是異熟識攝 但爲業煩惱所惑義邊
001_0688_c_07L不別業相動轉差轉相等異 是故總說
001_0688_c_08L爲異熟識 爲無明風所動義邊 從細至
001_0688_c_09L麁動轉差別 是故細分立三種相 又此
001_0688_c_10L三但爲無明所動 故在第八 後六乃爲
001_0688_c_11L境界所動故在七識 卽由是義故 說七
001_0688_c_12L識一向生滅 不同梨耶俱含二義也

001_0688_c_13L
以有境界緣故生六相者 前細相中 依
001_0688_c_14L能見現境界 非境界動能見 此後六相
001_0688_c_15L爲彼所現境界所動 非此六種能現彼
001_0688_c_16L境 別義如是 通5)而而言6)云 彼亦還
001_0688_c_17L依自所現境 此還能作自所依境 今此
001_0688_c_18L論中 宜就別門 故言有境界故生六種
001_0688_c_19L相 如經本說 境界風吹動 七識波浪
001_0688_c_20L轉 正謂此也 六相中 初一相 是第七
001_0688_c_21L識 次四相 是生起識四陰 後一相 是
001_0688_c_22L「而」上疑說「不覺心起」{編}「支」疑「枝」{編}
001_0688_c_23L
「相」疑「則」{編}「二」下疑脫「門」{編}「而」
001_0688_c_24L疑剩{編}
「云」疑「之」{編}

001_0689_a_01L行陰爲因 所生果報 言智相者 此第
001_0689_a_02L七識麁中之始 始與*惠相應分別我我
001_0689_a_03L所 故名智相 如夫人經云 於此六識
001_0689_a_04L心法智 刹那不住 言心法智者 *惠數
001_0689_a_05L也 故知 此中智相 正在第七識

001_0689_a_06L
言依於境界心起者 依前境界相 第七
001_0689_a_07L識心起也 若在善道 分別可愛法 爲
001_0689_a_08L我我所 在惡道時 分別不愛法爲我我
001_0689_a_09L所 故言分別愛與不愛 具而言之 計
001_0689_a_10L能見相爲我 計所現境爲我所 而今直
001_0689_a_11L就相顯而說 是故但說依於境界 又此
001_0689_a_12L第七識 雖復通緣梨耶能見及境界相
001_0689_a_13L然此境界 不離能見 如鐘中影不離鏡
001_0689_a_14L面 此第七識 直爾內向 自計我我所
001_0689_a_15L非計爲外故 余處說緣梨耶識 不言緣
001_0689_a_16L境界 又略說故 但就我執之境 故說
001_0689_a_17L緣識 除我所執境故 不說亦緣境界
001_0689_a_18L問云何得知 此第七識不但緣心 亦緣
001_0689_a_19L境界 答此有二證 一依比量道理 二
001_0689_a_20L依聖言量 比量道理者 此意根必與意
001_0689_a_21L識 同緣境界 是立宗也 爲彼意識不
001_0689_a_22L共所依故 是辨因也 諸是不共所依
001_0689_a_23L必與能依同境 如眼根等 是隨同品言
001_0689_a_24L也 或不同緣者 必非不共所依 如次

001_0689_b_01L第滅意根等 是遠離言也 如是宗因譬
001_0689_b_02L喩無邊 故知意根亦綠六塵 若言此意
001_0689_b_03L與意識不1)心同緣者 亦可眼與眼識不
001_0689_b_04L必同境 俱是不共所依故 眼等識根
001_0689_b_05L旣不得爾 無同類故 義不得成 若言
001_0689_b_06L此意非不共依者 則無不共依 識不應
001_0689_b_07L起 如眼識等 只是自敎相違過失 如
001_0689_b_08L佛經說故 眼不壞故 眼識得生 乃至
001_0689_b_09L意不壞故 意識得生 乃至廣說 又論說
001_0689_b_10L此不共依 故知此意但緣於識不緣餘
001_0689_b_11L境 是義不成 若依此 能依意識 緣一
001_0689_b_12L切法 當知所依意根 亦對一切法 是
001_0689_b_13L故此意亦緣自體 以有自證分故 亦緣
001_0689_b_14L自所相應心法 以無能障法故 彼諸心
001_0689_b_15L2)背證自體 有自證分 是故不3)
001_0689_b_16L同一所緣 當知此義通於八識 所以得
001_0689_b_17L知 故莊嚴論云 已說求染淨 4)說成
001_0689_b_18L唯識偈曰 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001_0689_b_19L貪光及信光 二光無二法 釋曰 上半
001_0689_b_20L者 成*唯識人 應知能取所取 唯是心
001_0689_b_21L光 下半者 貪等煩惱光 信等善法光
001_0689_b_22L如是二光 亦無染淨二法 以不離心光
001_0689_b_23L別有貪等信等法故 以此文證 故知諸
001_0689_b_24L心數法 亦爲心光所照 故下離心光

001_0689_c_01L以不離心光 故卽是心光也 如鏡中像
001_0689_c_02L鏡光所照 是故此像不離鏡光 以不離
001_0689_c_03L故 卽是鏡光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然
001_0689_c_04L雖似影像 無別本法所不緣者 設有本
001_0689_c_05L法心數異影像心數者 則同一所緣之
001_0689_c_06L義不成故 聖言量者 如十卷經云 彼七
001_0689_c_07L種識 依諸境界念觀而生 又云 境界
001_0689_c_08L風吹動 七識波浪轉 今此論中 釋彼
001_0689_c_09L經意云 以有境界緣故 復生六種相
001_0689_c_10L由此等文故得知乎

001_0689_c_11L
次第二相續相者 卽是識蘊 是麁分別
001_0689_c_12L通緣一切 得長相續 名相續相 又此
001_0689_c_13L識起愛 引持過去諸業 亦得潤生 能
001_0689_c_14L令未來果報相續 故名相續識 言依於
001_0689_c_15L智者 依前智相 相續始生也 所依是
001_0689_c_16L細 唯一捨受 能依是麁 具起苦樂 故
001_0689_c_17L言生起苦樂 又所依智相 內緣而住
001_0689_c_18L似眼 此相續識 遍馳外境 如覺故 言
001_0689_c_19L覺心起念 起念卽是法執分別 識蘊與
001_0689_c_20L此麁執相應 遍馳諸境故 言相應不斷
001_0689_c_21L故 次執取相 卽受蘊 次計名字相 是
001_0689_c_22L想蘊 次起業相 是行蘊 文自願不須
001_0689_c_23L「心」疑「必」{編}「背」疑「皆」{編}「度」疑
001_0689_c_24L「廢」{編}
「說」上疑脫「次」{編}

001_0690_a_01L煩惱釋

001_0690_a_02L
復次以下 第三明同異 言無漏無明隨
001_0690_a_03L染幻差別 性染幻差別者 無漏是隨染
001_0690_a_04L幻差別 無明是性染幻差別 何者 其無
001_0690_a_05L明 是違平等性 故其所起一切染法性
001_0690_a_06L自差別 無漏法 是順平等性直置其性
001_0690_a_07L應無差別 但隨染法差別 故說無漏有
001_0690_a_08L差別耳 何者 對彼業識染幻差別故
001_0690_a_09L有本覺無漏性德差別 又爲對治彼染
001_0690_a_10L差別故 成始覺萬德差別 是故無漏
001_0690_a_11L但隨彼染而有差別 不由自性有差別
001_0690_a_12L也 然此染淨 皆悉相待性無所有 故
001_0690_a_13L言幻也 上來總爲廣上立義分中是心
001_0690_a_14L生滅 已竟

001_0690_a_15L
復次已下 第二廣上生滅因 於中有二
001_0690_a_16L初正明生滅依因緣義 二依無明熏習
001_0690_a_17L所起識者以下 重顯所依因緣體相 初
001_0690_a_18L先總表 後別釋

001_0690_a_19L
言因緣者 梨耶心體 1)反作諸法生滅
001_0690_a_20L是生滅因 生滅諸法 細麁相資 而起
001_0690_a_21L是生滅緣 如經云 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001_0690_a_22L故 又無明住地 能熏心體轉作諸識
001_0690_a_23L名生滅因 所起諸識轉 相資因緣 如
001_0690_a_24L下文云 一切染因 名爲無明 故今此

001_0690_b_01L文中 二義俱有 言衆生依心者 諸生
001_0690_b_02L滅法 聚集而生 故名衆生 而無自體
001_0690_b_03L唯依心體故 言依心 能依衆生 只是
001_0690_b_04L意意識 故言意意識轉 此卽表二章門
001_0690_b_05L此義云何以下釋二章門 先釋意 中有
001_0690_b_06L三 初略明意 次廣辨意 是故以下 結
001_0690_b_07L成唯心 初言依阿梨耶識者 釋上依心
001_0690_b_08L義 相本無明 親依識體而有 故言依
001_0690_b_09L識說有無明 如上文云 此識有二義
001_0690_b_10L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正謂此也 四
001_0690_b_11L卷經云 如來藏爲無始虛僞惡習所熏
001_0690_b_12L名爲識藏生 無明住地與七識俱 當知
001_0690_b_13L無明住地 非七識攝 亦非爲彼所熏種
001_0690_b_14L子 言不覺而起者 心體爲此無明所熏
001_0690_b_15L動作生滅 故名起 又卽此心體 由無
001_0690_b_16L明熏 轉成能見 乃至轉成 起念相續
001_0690_b_17L如是心體 有此五用 對境界能生意識
001_0690_b_18L故名爲意 此中第五 猶是意識 而約
001_0690_b_19L生後義 通入意中攝 此意以下 第二
001_0690_b_20L廣解 開上五用 立五識名 初業識義
001_0690_b_21L如前已說 言轉識者 是能見相 緣境
001_0690_b_22L而轉 名爲轉識 然轉識有二 若說無
001_0690_b_23L明 所動能見 名爲轉識者 是在阿梨
001_0690_b_24L耶識 如其境界 所動能見 名轉識者

001_0690_c_01L是謂七識 二義不同 不可相濫 又有
001_0690_c_02L處說 諸是能見 通名轉識 則通八識
001_0690_c_03L今此中轉相 是緣初義也

001_0690_c_04L
三現相者 猶是上三相中境界相 但此
001_0690_c_05L中 爲明離轉識無別境相 故擧能現明
001_0690_c_06L所現境

001_0690_c_07L
言猶如明鏡現色相者 如四卷經云 大
001_0690_c_08L*惠 廣說有三種識 廣說八相 何等爲
001_0690_c_09L三 謂眞識現識分別事識 譬如明鏡持
001_0690_c_10L諸色像 現識處現 亦復如是 又此文
001_0690_c_11L中說現義云 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
001_0690_c_12L前故 當知現識定在第八 其業識等
001_0690_c_13L與此作本 其相彌細 如何强將置七識
001_0690_c_14L中甚可乎

001_0690_c_15L
言隨其五塵對至卽現者 隨所起相皆
001_0690_c_16L不離見 唯於能見鏡中而現 故言對至
001_0690_c_17L卽現 就實而言 亦現法塵 且約塵顯
001_0690_c_18L略擧之耳 問此識境界寬狹云何 此論
001_0690_c_19L中但說五塵 楞伽經云 阿梨耶識分別
001_0690_c_20L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 一時而知 非
001_0690_c_21L是前後 瑜伽論說 此由了別二種境故
001_0690_c_22L轉 一由了別內執受者 謂了別遍計所
001_0690_c_23L執自性 妄執習氣 及諸色根 根所依
001_0690_c_24L「反」疑「變」{編}

001_0691_a_01L處 謂有色界 若無色界 唯有妄執習
001_0691_a_02L氣了別 二了別外無分1)相器者 謂了
001_0691_a_03L別依止 緣內執受阿梨耶識 故於一切
001_0691_a_04L時 無有間斷器世界相 譬如燈炎生時
001_0691_a_05L內執2)受識 外發光明 如是阿梨耶識
001_0691_a_06L內緣執受境 外緣器世界境 生起道理
001_0691_a_07L應知亦爾 中邊論云 此識所取 四種
001_0691_a_08L境界 謂塵根我及識所攝 所取旣無
001_0691_a_09L能緣本識 亦爾得生 若依中邊論及楞
001_0691_a_10L伽經則習氣等 非此識境 若依瑜伽論
001_0691_a_11L聲塵及七種識等 非其所緣 依此論說
001_0691_a_12L現根及識等 亦非此識所現境界 如是
001_0691_a_13L相違云何和會 答此非相違 何以故
001_0691_a_14L不以言唯緣如此法故 不言餘法非境
001_0691_a_15L界故 問雖無相違 而有不同 不同之
001_0691_a_16L意 可得而聞乎 答不同之意 各有道
001_0691_a_17L理 如中邊論 欲明現起諸法 皆是本
001_0691_a_18L識所現 離識之外 更無別法 是故唯
001_0691_a_19L說 現行諸法 習氣種子 其相不顯 與
001_0691_a_20L識無異 是故不說 瑜伽論等 爲顯諸
001_0691_a_21L相無有離見自相續者 故除心心法以
001_0691_a_22L外 諸餘相續之法 說爲此識所了別
001_0691_a_23L諸心之法 離塵不立 其義自顯 故不
001_0691_a_24L別說 諸餘論顯沒之竟 准此可知 不

001_0691_b_01L可偏執一隅 以謗通方之說也 且止傍
001_0691_b_02L論 令釋大文

001_0691_b_03L
第四智識者 是第七識 上六相中初智
001_0691_b_04L相也 愛果名染淨法 分別彼法 計我
001_0691_b_05L我所故 言分別染淨法也 相續識者
001_0691_b_06L卽是意識 上六相中相續相也

001_0691_b_07L
以念相應不斷故者 是約自體不斷 釋
001_0691_b_08L相續名 住持以下 約其功能 釋相續
001_0691_b_09L名 此識能起愛取故 能引持過去無明
001_0691_b_10L所發諸行 令成堪任來果之有 故言住
001_0691_b_11L持過去之果令不失故 此義具知瑜伽
001_0691_b_12L論說 又識能起潤生煩惱 能使業果續
001_0691_b_13L生不絶 故言成就現未等報無差違故
001_0691_b_14L如是三世因果流轉不絶 功在意識故
001_0691_b_15L名相續 言念已▼(辶*至)事慮未來事者 顯此
001_0691_b_16L識用不同智識 以彼但緣現在境故 由
001_0691_b_17L此文證 故知此相續識 正是意識 不
001_0691_b_18L同上說相續心也 是故以下 結成唯識
001_0691_b_19L是上所明五種識等 無別自體 皆依一
001_0691_b_20L心義故 三界虛僞 唯心所作也 言以
001_0691_b_21L一切法 皆從妄念而生 一切分別卽分
001_0691_b_22L別自心 心不見心無相可得者 如十卷
001_0691_b_23L經偈云 身資生住持 若如夢所見 中
001_0691_b_24L應有二種心 而無二相 如刀不自割

001_0691_c_01L指亦不自指 如目不自見 其事亦如是
001_0691_c_02L此義云何 若其夢中所見諸事 如其所
001_0691_c_03L見是實有者 則有二故 而其夢中實無
001_0691_c_04L能取所3)所二相 三界諸心 皆如此夢
001_0691_c_05L故言一切分別卽分別自心 而論自心
001_0691_c_06L不能自見 如刀指等 故言心不見心
001_0691_c_07L現無他可見 亦不自見 則無所見 所
001_0691_c_08L見無故 能見不成 能見所見 皆不可
001_0691_c_09L得 除此之外 更有何相 故言無相可
001_0691_c_10L得 如彼偈云 非他非因 非分別分別
001_0691_c_11L事 五法及二心 寂靜無如是 問如集
001_0691_c_12L量論4)諸說心心法皆證自體 是名現
001_0691_c_13L量 若不爾者 如不曾見 不應憶念 此
001_0691_c_14L中經說云 不自見 如是相違 云何會通
001_0691_c_15L答此有異意 欲不相違 何者 此經論
001_0691_c_16L意 欲明離見分外無別相分 相分現無
001_0691_c_17L所見 亦不可說卽此見分反見見分 非
001_0691_c_18L二用故外向起故 故以刀指爲同法喩
001_0691_c_19L集量論意 雖其見分不能自見 而有自
001_0691_c_20L證分用 能證見分之體以用有異故 向
001_0691_c_21L內起故 故以燈炎爲同法喩 由是義故
001_0691_c_22L不相違背 又復此經論中 爲顯實相故
001_0691_c_23L「分相器」疑「分別器相」{編}「受識」疑「膏
001_0691_c_24L炷」{編}
「所」疑「取」{編}「諸說」疑倒{編}

001_0692_a_01L就非有義 說無自見 集量論主 爲立
001_0692_a_02L假名故 依非無義 說有自證 然假名
001_0692_a_03L不動實相 實相不1)懷假名 不*懷不動
001_0692_a_04L有何相違 如此中說 離見無相故 見
001_0692_a_05L不見相 而餘處 說相分非見分故見能
001_0692_a_06L見相分 如是相違 何不致怪 當知如
001_0692_a_07L前亦不相*懷 又說爲顯假有故 說有
001_0692_a_08L相有見 爲顯假無故 說無相無見 假
001_0692_a_09L有不當於有故 不動於無 假無不當於
001_0692_a_10L無故 不懷於有 不懷於有故 宛然而
001_0692_a_11L有 不動無故 宛然而無 故如是甚深
001_0692_a_12L因緣道理 蕭焉靡據 蕩然無礙 豈容
001_0692_a_13L違諍於其2)問哉

001_0692_a_14L
復次以下 第二釋意識章門 意識猶是
001_0692_a_15L先相續識 但就其能與法執麁念相應
001_0692_a_16L生後義邊 名相續識 約其從前念生
001_0692_a_17L能起見愛煩惱義邊 名爲意識 故言意
001_0692_a_18L識者 卽此相續識上 六相內受相行蘊
001_0692_a_19L相 從入此意識中攝 又此論且依一意
001_0692_a_20L識門故 不別出五識相也 文相可知
001_0692_a_21L言依無明熏習以下 第二重顯因緣體
001_0692_a_22L相 於中有二 一約心體 顯因體相染
001_0692_a_23L淨難測 二不達以下 約諸染淨 明緣
001_0692_a_24L體相差別之義 初言依無明熏習所起

001_0692_b_01L識者 牒上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
001_0692_b_02L而起 此文正明自性淸淨心因無明風
001_0692_b_03L動 故言無明所起識也 若此心體 一
001_0692_b_04L向生滅 直是染心 則非難了 又若一
001_0692_b_05L向常住 唯是淨心 亦非難知 說使體
001_0692_b_06L實淨 而相似染者 亦可易解 如其識
001_0692_b_07L體動 而空性靜者 有何難了 而今此
001_0692_b_08L心 體淨而體染 心動而心靜 染淨無
001_0692_b_09L二動靜莫別 無二無別 而亦非一 如
001_0692_b_10L是之絶故難可知 言心自性淨而有其
001_0692_b_11L染心者 是明淨而恒染

001_0692_b_12L
雖有染心而常恒不3)反者 是顯動而常
001_0692_b_13L靜 由是義故 唯佛窮了 如十卷經云
001_0692_b_14L以如來藏是淸淨相 客塵煩惱垢染不
001_0692_b_15L淨 我依此義 爲勝鬘夫人及餘菩薩等
001_0692_b_16L說如來藏阿梨耶識 共七識生名轉滅
001_0692_b_17L相 大*惠 如來藏阿梨耶識境界 我今
001_0692_b_18L與汝及諸菩薩甚深智者 能了分別此
001_0692_b_19L二種法 諸餘聲聞辟支及外道等執著
001_0692_b_20L名字者 不能了知 如是二法 正謂此
001_0692_b_21L

001_0692_b_22L
不達以下 明緣體相及差別義 於中有
001_0692_b_23L三 一明諸染相差別麁顯治斷位地 二
001_0692_b_24L相應義者以下 明諸染法相應不相應

001_0692_c_01L義 三又染心義以下 擧諸染法明二障
001_0692_c_02L義 初中亦三 先明無明相 次明染心
001_0692_c_03L差別 兼顯治斷 後方明前無明治斷
001_0692_c_04L所以不次第者 欲明直就無明漸治之
001_0692_c_05L相不顯 但除4)甚染心 從麁至細 能令
001_0692_c_06L根本無明 隨有漸捨漸輒之義 爲是義
001_0692_c_07L故 無明治斷 在後方說 此中云染 卽
001_0692_c_08L上意識幷開五種意 但令除時 從麁
001_0692_c_09L至細 故逆次說耳 初執相應染者 是
001_0692_c_10L上意識所起見修煩惱 如上云 計我我
001_0692_c_11L所 種種妄執 乃至此識 依見愛煩惱增
001_0692_c_12L長義故 言信相應地能離者 三賢之中
001_0692_c_13L十解位也 如仁王經云 伏忍聖胎 三十
001_0692_c_14L人十信十心賢心 入此位中 見修麁惑
001_0692_c_15L不得現行 故名爲離 當知此論上下所
001_0692_c_16L明 皆約現行 以說治斷 不論種子 是
001_0692_c_17L故與餘經所說治斷位地 亦有懸5)
001_0692_c_18L不可致怪 第二不斷相應染者 五種意
001_0692_c_19L中第五相續識 與法我執相應不斷故
001_0692_c_20L得入初地法空觀時究竟離也 第三分
001_0692_c_21L別智相應染者 五意之中 第四智識 七
001_0692_c_22L地已還 二空起時 則不現行 出觀緣
001_0692_c_23L「懷」疑「壞」次同{編}「問」疑「間」{編}「反」
001_0692_c_24L疑「變」{編}
「甚」疑「其」{編}「珠」疑「殊」{編}

001_0693_a_01L俗 任運心時 亦得現行 故言漸離 七
001_0693_a_02L地以去 永滅不起 名究竟離 此義如
001_0693_a_03L解深密經說 論其種子 至金剛心 方
001_0693_a_04L乃頓斷 如1)離論中之所廣說 上來三
001_0693_a_05L染 行相是麁 具三等義 故名相應 第
001_0693_a_06L四現色不相應染者 卽五意中 第三現
001_0693_a_07L識如明鏡中 現諸色像故 色自在地者
001_0693_a_08L是第八地 第五能見心不相應染者 五
001_0693_a_09L中第二轉識 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心自
001_0693_a_10L在地 是第九地 六根本業不相應染者
001_0693_a_11L五中第一業識 依無明力不覺念動故
001_0693_a_12L菩薩盡地者 是第十地及無垢地 總爲
001_0693_a_13L一位也 就實論云 八地以上 亦有微
001_0693_a_14L細現相起 但此地中 已得淨土自在
001_0693_a_15L麁色永不現起 故說離耳 又九地以上
001_0693_a_16L亦有微細能見 但得心自在 見相轉細
001_0693_a_17L故說離也 所以得知 故下文云 依於
001_0693_a_18L業識 乃至菩薩究竟地所見者 名爲報
001_0693_a_19L身 若離業識 則無見相 知業識未盡
001_0693_a_20L之時 能見之相亦不相離也 次下第二
001_0693_a_21L明相應不相應義 初三染名相應 後三
001_0693_a_22L染及無明 是不相應 如上言心不相應
001_0693_a_23L忽然起念名爲無明故 心念法異者 謂
001_0693_a_24L煩惱數法 其相各異 如分別智相應染

001_0693_b_01L中我見愛我我慢業異也 迦延經中說
001_0693_b_02L云 心及心所念法 當知此中心念法者
001_0693_b_03L是心所念法 皆是心數之別名也 依染
001_0693_b_04L淨差別者 分別染淨諸法 計我我所
001_0693_b_05L差別等也 知相同者 能知相同 緣相
001_0693_b_06L同者 所緣相同 此中依三等 說相應
001_0693_b_07L名 言心念法異者 是體等義 諸煩惱
001_0693_b_08L數 各有一體 皆無第二故 知相同者
001_0693_b_09L是智等義 緣相同者 是綠等義 具此
001_0693_b_10L三義 故名相應 問瑜伽論說 諸心心法
001_0693_b_11L同一所緣 不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
001_0693_b_12L而轉 而此中說知相亦同 如是相違云
001_0693_b_13L何和會 答二義俱有 故不相違 何者
001_0693_b_14L如我見是見性行 我愛是愛性行 如是
001_0693_b_15L等別 各不同行 而見愛等 皆作我綠
001_0693_b_16L約此義邊 名知相同 故知此二爾不相
001_0693_b_17L妨也 言卽心不覺常無別異者 此明無
001_0693_b_18L體等義 以離心外無別煩惱數法差別
001_0693_b_19L故言卽心不覺常無別異 旣無體等餘
001_0693_b_20L二何寄 由是不有同知同緣 故言不同
001_0693_b_21L知相緣相故 問瑜伽論說 阿賴耶識
001_0693_b_22L五數相應 卽是此中能見心染 何故此
001_0693_b_23L中說不相應 答此論之意 約煩惱數差
001_0693_b_24L別而轉 說名相應 能見心染 無煩惱

001_0693_c_01L數 名不相應 故不相違 雖有微細遍
001_0693_c_02L行五數 心與法通達無相 而取相故
001_0693_c_03L是通法執 而無別討2)惠數之見 故無
001_0693_c_04L別相法我執也 所以得知 阿賴耶亦是
001_0693_c_05L法執者 如解深密經說 八地已上 一
001_0693_c_06L切煩惱 皆不現行 唯有所知障 爲依
001_0693_c_07L止故 而此位中 餘七識感 皆不現行
001_0693_c_08L唯有阿賴耶識現行 故知此識是所知
001_0693_c_09L障 若論有種子者 煩惱障種 亦猶未
001_0693_c_10L盡 故知 彼說正約現行所知障也 又
001_0693_c_11L染心義者已下 第三束作二障 然二障
001_0693_c_12L之義 略有二門 3)二二4)棄通障 十使
001_0693_c_13L煩惱 能使流轉 障涅槃果 名煩惱障
001_0693_c_14L菩薩別障法執等惑 迷所知境 障菩提
001_0693_c_15L果 名所知障 此門如餘經論所說 二
001_0693_c_16L一切動念取相等心 違如理智寂靜之
001_0693_c_17L性 名煩惱礙 根本無明 昏迷不覺 違
001_0693_c_18L如量智覺察之用 名爲智礙 5)念此論
001_0693_c_19L中 約後門義 故說六種染心 名煩惱
001_0693_c_20L礙 無明住地 名爲智礙 然以相當 無
001_0693_c_21L明應障理智 染心障於量智 何不爾者
001_0693_c_22L未必爾故 未必之意如論自說 論五
001_0693_c_23L「離」疑「集」{編}「惠」疑「慧」{編}「二」疑
001_0693_c_24L「一」{編}
「棄」疑「乘」{編}「念」疑「今」{編}

001_0694_a_01L復次以下 廣上立義分中生滅之相 於
001_0694_a_02L中有二 初明生滅麁細之相 此二以下
001_0694_a_03L次明麁細滅盡之義 初中亦二 先正明
001_0694_a_04L麁細 後對人分別 言生滅相有二種者
001_0694_a_05L此明生滅之法相有麁細 非謂生滅刹
001_0694_a_06L那有著有微 一者麁與心相應者 六種
001_0694_a_07L染中初三 是心相應 其相麁顯 故名相
001_0694_a_08L生滅也 二者細與心不相應者 後之三
001_0694_a_09L染 是不相應 無麁心數差別之相 其
001_0694_a_10L體微細 恒流不絶 故名相續生滅也
001_0694_a_11L如十卷經云 識有二種滅 何等爲二
001_0694_a_12L一者相滅 二者相續滅 生住亦如是說
001_0694_a_13L四卷經云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 所1)
001_0694_a_14L流注生及相生住 滅亦如是說 經中
001_0694_a_15L直出二名 不別顯相 故今論主顯其相
001_0694_a_16L也 對人分別中 麁中麁者 前三中初
001_0694_a_17L二是也 細中麁者 後三中初二是也
001_0694_a_18L麁中之細 前中後一 細中之細 後中
001_0694_a_19L後一 以前中初二 俱在意識 行相是
001_0694_a_20L麁 凡夫所知 前中後一 是第七識 行
001_0694_a_21L相不麁 非凡所了 後中初二 能所差
001_0694_a_22L別 菩薩所知 最後一者 見相未分 唯
001_0694_a_23L佛窮了 此下明滅盡義 將說滅義 先
001_0694_a_24L明智緣

001_0694_b_01L
言二種生滅依無明熏習而有者 是總
001_0694_b_02L說也 所謂以下別明因緣 言不覺義者
001_0694_b_03L根本無明也 妄作境者 現識所現境也
001_0694_b_04L通而言之 二種生滅 皆依無明爲因境
001_0694_b_05L界爲緣 別而論之 依無明因故 不相應
001_0694_b_06L心起 依境界緣故 相應心而起 今2)
001_0694_b_07L滅時 且依別義故 言因滅故不相應心
001_0694_b_08L滅 緣3)故相應心滅也 具義而說 此二
001_0694_b_09L種各有二 因如四卷經云 大*惠 不思
001_0694_b_10L議熏及不思議4)反 是現識因 取種種
001_0694_b_11L塵 及無始妄想熏 是分別事識因 言不
001_0694_b_12L思議熏者 所謂 無明以能熏眞如不可
001_0694_b_13L量故 不思議*反者 所謂 眞如愛無明
001_0694_b_14L熏不可 遍而*反 故此熏及*反 甚微
001_0694_b_15L且隱 故所起現識行相 微細不是相應
001_0694_b_16L也 言無始妄相者 卽此現識 以從本
001_0694_b_17L來未曾離想故 如上文云 從本已來
001_0694_b_18L末曾離念 故說無始無明 無始妄想義
001_0694_b_19L亦如是 言種種塵者 猶是現識所現諸
001_0694_b_20L境 以此二法熏動梨耶自相 令起七識
001_0694_b_21L波浪 以妄想及境熏而且顯故 所起七
001_0694_b_22L識 成相應心也 今此論中 互擧一邊
001_0694_b_23L故細中唯說無明熏 麁中單擧境界緣
001_0694_b_24L也 此就從細至麁之義 以明因緣差別

001_0694_c_01L相也 又四卷經 大*惠 若覆彼眞識
001_0694_c_02L種種不實 諸虛妄滅 則一切相識滅
001_0694_c_03L是名相滅 相續滅者 相續所因滅 則
001_0694_c_04L相續滅 所依滅及所緣滅 則相續滅
001_0694_c_05L所以者何 是其因故 依者謂無始妄想
001_0694_c_06L熏 緣者謂自心現等識境妄想 此經就
001_0694_c_07L通相門 故作是說 論約別義故 如前
001_0694_c_08L說也 若汎論生因緣 諸識各有四種因
001_0694_c_09L緣 如十卷經云 有四種因 眼識得生
001_0694_c_10L何等5)數四 一者不覺自內身取境界故
001_0694_c_11L二者無始世來虛妄分別色境界熏習故
001_0694_c_12L三者識自性體如是故 四者6)業見種種
001_0694_c_13L色相故 四卷經云 四因緣故 眼識轉
001_0694_c_14L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僞 過色習
001_0694_c_15L氣計著 識性自性 欲見種種色相 是
001_0694_c_16L名四種因緣 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言自
001_0694_c_17L心現攝受不覺者 是明根本無明因 其
001_0694_c_18L色麁相 現識所現 不在識外 自心所
001_0694_c_19L攝故 言自心現攝受 言不覺者 無明
001_0694_c_20L不覺色塵非外故 能生眼識 令取爲外
001_0694_c_21L是爲初因 言無始虛僞乃至計著者 是
001_0694_c_22L「說」疑「謂」{編}「明」上疑脫「無」{編}「故」
001_0694_c_23L上疑脫「滅」{編}
「反」疑「變」次同{編}「數」疑
001_0694_c_24L「爲」{編}
「業」疑「樂」{編}

001_0695_a_01L顯無始妄想熏習因 謂現識本來取著
001_0695_a_02L色塵 由此習氣 能生眼識 令取色塵
001_0695_a_03L也 言識性者 是顯自類因 由前眼識
001_0695_a_04L自性分別 由此熏習後生眼識 如前自
001_0695_a_05L性也 言欲見種種色相者 是顯名言熏
001_0695_a_06L習因 謂前眼識能見色相 意識緣此能
001_0695_a_07L見眼識 意言分別 取著欲見也 知說
001_0695_a_08L眼識 其餘諸識 准之可知 問曰以下
001_0695_a_09L往復重明滅不滅義 言若心體滅則衆
001_0695_a_10L生斷滅無所依止者 自相梨耶名爲心
001_0695_a_11L體 其餘諸識說名衆生 如十卷經云
001_0695_a_12L若相續識滅者 無始世來 諸識應滅
001_0695_a_13L言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者 但
001_0695_a_14L心動相滅 非動相滅 非動相滅 非動
001_0695_a_15L之心神滅 卽是業相滅 自相不滅義也
001_0695_a_16L問此識自相 爲當一向染緣所起 爲當
001_0695_a_17L亦有不從緣義 若是一向爲緣所起 則
001_0695_a_18L染緣盡時 自相亦滅 若便自相義門 不
001_0695_a_19L從染緣而成 則此自相自然而有 或有
001_0695_a_20L說者 心體但是業惑所辨 是異熟法
001_0695_a_21L故或業盡時 本識頓盡 然於佛果 亦
001_0695_a_22L有福*專二行 所辨鏡智相應淨識 雖
001_0695_a_23L復業惑 福*惠所減之義不同 而其心
001_0695_a_24L義 二處無異 由是義說 心至佛果耳

001_0695_b_01L或有說者 自相心體 擧體爲彼無明所
001_0695_b_02L起 而有是動靜令起 非是辨無合有
001_0695_b_03L所以此心之動 因無明動名爲業相 此
001_0695_b_04L動之心 本自爲心 名爲自相 自相義
001_0695_b_05L門 不由無明 然卽此無明 所動之心
001_0695_b_06L亦有自類相生之義 是故雖無自然之
001_0695_b_07L過 而有不滅之理 無明盡時 業相卽
001_0695_b_08L滅 心隨始覺還歸本源 評曰二師所說
001_0695_b_09L皆有道理 皆依聖敎之所說故 何者
001_0695_b_10L若依顯了門如前說者 好是得瑜伽論
001_0695_b_11L等意故 若依隱密門如後說者 好得此
001_0695_b_12L起信論等意故 是不可偏執一隅 又亦
001_0695_b_13L不可如言取義 何以故 若如初說 1)
001_0695_b_14L而取義者 卽是法我見 若後說而取義
001_0695_b_15L者 卽謂人我執 故彼二義 皆不可說
001_0695_b_16L雖不可說 而亦可說 以雖無所然 而
001_0695_b_17L非不然故 復次有四種熏習以下 廣釋
001_0695_b_18L生滅門 中有二 初正廣釋 意在於前
001_0695_b_19L此下第二因言2)熏明 何者 上言此識
001_0695_b_20L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其能
001_0695_b_21L攝義 上已廣說 能生之義 猶未分明
001_0695_b_22L是故此下 廣明此識二義 相熏能生
001_0695_b_23L一切染淨法義 於中有三 初卽總明染
001_0695_b_24L淨熏義 二云何以下 別顯二種熏習之

001_0695_c_01L相 三復次以下 總約二法明盡不盡義
001_0695_c_02L初中言眞知者 是本覺義 無明者是不
001_0695_c_03L覺義 良由一識含此二義 更互相熏遍
001_0695_c_04L生一切 此是正釋經本之中不思議熏
001_0695_c_05L變義也 餘文可解 問攝大乘說 要具
001_0695_c_06L四義 方能受熏 故說常法 不能受熏
001_0695_c_07L何故 此中說以無明熏於眞如 答彼論
001_0695_c_08L且約可思議熏故 說常法不能受熏 此
001_0695_c_09L論就於不思議黨故 說無明熏眞如 眞
001_0695_c_10L如熏無明 如是二種熏義異故 二論不
001_0695_c_11L相違也 第二別明中 先明起染 初略
001_0695_c_12L後廣 言以熏習故卽有妄心者 是業識
001_0695_c_13L也 以此妄心熏於無明 令彼無明不了
001_0695_c_14L無相 故使妄心有能見現諸境相故 言
001_0695_c_15L不覺念起現妄境界 不覺念起是轉相
001_0695_c_16L也 妄境界是現相也 以此境界熏前妄
001_0695_c_17L心 起七識浪 執著前境 故言卽熏妄
001_0695_c_18L心合其念著等 略說竟 此下廣釋 言
001_0695_c_19L增長念者 法執分別也 增長取者 四
001_0695_c_20L取煩惱也 言業識根本熏習者 以此業
001_0695_c_21L識熏習無明 迷於無相故 起能見及境
001_0695_c_22L界相 見相相續生死不絶 此見及相
001_0695_c_23L在梨耶識 彼三乘人雖離分別事識分
001_0695_c_24L「現」疑剩{編}「熏」疑「重」{編}

001_0696_a_01L段繫業麁苦 猶受梨耶微細行苦 故言
001_0696_a_02L三乘生滅苦也 言增長分別事識熏習
001_0696_a_03L者 所謂意識見愛煩惱之所增長故 能
001_0696_a_04L受三界繫業之果 故言凡夫業繫苦也
001_0696_a_05L無明熏中 言根本熏習者 謂根本無明
001_0696_a_06L熏習眞如 令其動念 是名業識 故言
001_0696_a_07L成就業識義也 言所起見愛熏習者 根
001_0696_a_08L本無明所起見愛 熏其意識 起麁分別
001_0696_a_09L是名分別事識 如上文云 意識現名分
001_0696_a_10L別事識 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言成就
001_0696_a_11L分別事識 起淨法中 亦先略後廣 略
001_0696_a_12L文可知 廣明中言 分別事識熏習者 通
001_0696_a_13L而言之 七種識皆名分別事識 義如前
001_0696_a_14L說 就强而言 但取意識 以分別用强
001_0696_a_15L遍緣諸事故 今此文中 就强而說 此
001_0696_a_16L識不知諸塵是轉識現故 執心外實有
001_0696_a_17L境界 凡夫二乘雖有趣向 而計爲生死
001_0696_a_18L可厭涅槃可欣 不異本執 故名分別事
001_0696_a_19L識熏習 言意熏習者 通而言之 上五
001_0696_a_20L種識 皆爲名意 義如上說 就本而說
001_0696_a_21L但取業識 名之爲意 以此識最細而作
001_0696_a_22L本 故業識義者 雖有動念 見相無別
001_0696_a_23L唯是識量是爲業識 此諸菩薩 智心妄
001_0696_a_24L動 無別境界 餘一切法 唯是識量 皆

001_0696_b_01L前麁執 似業識相 故名業識熏習 亦
001_0696_b_02L名意熏習 非謂無明所起業識 卽能覺
001_0696_b_03L知 唯識道理也 用熏習中 差別緣者
001_0696_b_04L爲彼凡夫二乘分別事識熏習 而作緣
001_0696_b_05L也 能作緣者 從初發竟菩薩 乃至諸
001_0696_b_06L佛 皆得作緣 如文廣說 平等緣者 爲
001_0696_b_07L諸菩薩業識熏習 而作緣也 能緣者
001_0696_b_08L法身菩薩已上 方得作緣 要依同體智
001_0696_b_09L力 故依於三昧乃得 平等見諸佛者
001_0696_b_10L十解已上諸菩薩等 皆業識見佛報身
001_0696_b_11L無量相好 皆無有邊離分齊相 故言平
001_0696_b_12L等見也 若在散麁心中 得見如是不思
001_0696_b_13L識相 則無是處 故言依於三昧乃得見
001_0696_b_14L也 末相應中 言意意識熏者 菩薩依
001_0696_b_15L於業識熏習 名之爲意 凡夫二乘分別
001_0696_b_16L事識 名爲意識 此中對彼法身菩薩證
001_0696_b_17L法身時 離能見相故 說地前菩薩名意
001_0696_b_18L熏習 以依業識有能見相故 若依俗智
001_0696_b_19L見報佛義 則金剛已還皆有見相 通名
001_0696_b_20L業識熏習 如下說也 復次染法以下
001_0696_b_21L第三總明淨盡不盡義 文相可解

001_0696_b_22L
復次眞如自體以下 顯示正義分內正
001_0696_b_23L釋之中 本有二分 一釋法章門竟在於
001_0696_b_24L前 此下 第二釋義章門 上立二種義

001_0696_c_01L今依復次 先釋大義 於中亦二 先則
001_0696_c_02L總釋體大相大 復次以下 次明用大
001_0696_c_03L言自體相者 總擧二種 本言一切衆生
001_0696_c_04L乃至諸佛無有增減畢竟常住 是釋體
001_0696_c_05L大 上立中云 一者體大 謂一切法眞如
001_0696_c_06L平等不增減故 言從本以來性自滿足
001_0696_c_07L一切功德以下 廣釋相大 上云 二者
001_0696_c_08L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復
001_0696_c_09L次眞如用者以下 廣釋用大 上言 用
001_0696_c_10L大能生一切善因果故 言不知轉識 現
001_0696_c_11L故見從外者 如上所說五種識內第二
001_0696_c_12L轉識 所現色相 不離轉識 而意識不
001_0696_c_13L知如是道理 謂自心外實有佛身 來爲
001_0696_c_14L我說法也 言業識者 義如前說 然餘
001_0696_c_15L處說 地前所見 名*反化身 地上所見
001_0696_c_16L名受用身 爲異已證未證故 今此中
001_0696_c_17L說凡夫二乘所見 名爲應身 十解初心
001_0696_c_18L以下所見 名爲報身 爲明菩薩深信唯
001_0696_c_19L識 順業識義 不計外來 不同凡小故
001_0696_c_20L又復此中 就此三賢菩薩依三昧心所
001_0696_c_21L見妙相故 屬報佛攝 餘經論中 約此
001_0696_c_22L菩薩散心所見麁相故 屬化身也 餘文
001_0696_c_23L分明 故則可知 第三廣釋 立義分中
001_0696_c_24L二種乘義 而此二義 是釋用大 文中

001_0697_a_01L已兼顯故 不須別釋 如言諸佛本在因
001_0697_a_02L地發大慈修諸度行 乃至廣說 是初乘
001_0697_a_03L義也 如上立中云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001_0697_a_04L又說菩薩發心已 1)玄見佛差別修證之
001_0697_a_05L相 是後乘義 上云一切菩薩皆乘此法
001_0697_a_06L到佛地故 復次已下 顯示正義中大分
001_0697_a_07L有二 一正顯2)亦分所立法義竟在於前
001_0697_a_08L此第二開示從3)答八旨云方 文相可解
001_0697_a_09L對治邪執中有二 初別明治諸執 復次
001_0697_a_10L以下 總說究竟離邪執義 此中邪執
001_0697_a_11L是佛法內 學大乘凡夫及二乘人所起
001_0697_a_12L執也 言人法二執者 計有總相宰主之
001_0697_a_13L者 名人我執 計一切法各有體性 名
001_0697_a_14L法我執 此中前五執者 皆依法身如來
001_0697_a_15L藏等總相之主 以起執著故 名人執
001_0697_a_16L後一執者計五陰法各有體性故 名法
001_0697_a_17L執 文相可見 發趣分中 信成就發心
001_0697_a_18L位在十解前在不定聚時 修習信心 逕
001_0697_a_19L一萬劫 信心成就 入正定位 卽是十
001_0697_a_20L解 亦名十住 亦名十信 亦名習種性
001_0697_a_21L如本業經云 是信相善菩薩 於十千劫
001_0697_a_22L行十戒法 當入十信心 入初住位 仁
001_0697_a_23L王經云 習種性有十心 已超二乘一切
001_0697_a_24L善地 此習忍已前 行十善菩薩 有退

001_0697_b_01L有進 猶如輕毛隨風東西 雖以十千劫
001_0697_b_02L行十正道 發菩提心 乃當入習種性彼
001_0697_b_03L經云十千 此論一萬同一數也 言以少
001_0697_b_04L分見法身故 隨其願力能現八相利益
001_0697_b_05L衆生者 如華嚴經歎十住中初發心住
001_0697_b_06L菩薩云 此發心菩薩 得如來一身無量
001_0697_b_07L身 悉於一切世間 示現成佛故 又瑜
001_0697_b_08L伽論云 彼及所餘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001_0697_b_09L般涅槃者 於十方界 當知究竟不可思
001_0697_b_10L議 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事 是名
001_0697_b_11L最極如來祕密 此祕密勝解行地修行
001_0697_b_12L菩薩 下忍轉時 隨其勝解 差別而轉
001_0697_b_13L從此轉勝 乃至九地 展轉增進 第十
001_0697_b_14L地中 最善淸淨 當知如來如是祕密不
001_0697_b_15L可思議 超過一切度量境界 如是等文
001_0697_b_16L皆十解以上菩薩 能起八相之化物也
001_0697_b_17L言如經中說 或有退墮惡趣者 非其生
001_0697_b_18L實退 4)乃廣說者 如本業經云 七住以
001_0697_b_19L前名爲退分 若不値善知識者 若一劫
001_0697_b_20L乃至十劫 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法財
001_0697_b_21L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値惡
001_0697_b_22L知識因緣故 退入凡夫 不善惡中 今
001_0697_b_23L釋此意 但是權語 非實退也 言解行
001_0697_b_24L發心 位在十行十迴向也 證發心中

001_0697_c_01L言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者 欲明菩
001_0697_c_02L薩二智起時 非專無累 不同佛地 是
001_0697_c_03L故猶有微細動念 謂根本業 不相應染
001_0697_c_04L恒行不絶 與二智具故 言發心有三種
001_0697_c_05L相 非謂業識亦爲發心之行德也 以起
001_0697_c_06L滅爲其相故 言於色究竟處示高大身
001_0697_c_07L者 如十卷經偈云 欲界及無色 佛不
001_0697_c_08L彼成佛 色界中上天 離欲成菩提 今
001_0697_c_09L釋此經意云 若論實受用身之義 遍於
001_0697_c_10L法界 無處不在 而言唯在彼天之身而
001_0697_c_11L成佛者 爲菩薩所現色相 化受用身
001_0697_c_12L非實報身 唯在彼天 爲顯此義 故言
001_0697_c_13L界也 此後二分者 但可依文 深起信
001_0697_c_14L心 懃息妄想 不可執言 分別是非 以
001_0697_c_15L諍論故 今釋煩不更消息也

001_0697_c_16L
大乘起信論別記末終

001_0697_c_17L
萬治二歲九月吉日 塞部撰

001_0697_c_18L「玄」疑「來」{編}「亦」疑「示」{編}「答八旨
001_0697_c_19L云方」疑「筌入旨門」{編}
「乃」下疑脫「至」{編}
    1. 1)「而」上疑說「不覺心起」{編}。
    2. 2)「支」疑「枝」{編}。
    3. 3)「相」疑「則」{編}。
    4. 4)「二」下疑脫「門」{編}。
    5. 5)「而」疑剩{編}。
    6. 6)「云」疑「之」{編}。
    7. 1)「心」疑「必」{編}。
    8. 2)「背」疑「皆」{編}。
    9. 3)「度」疑「廢」{編}。
    10. 4)「說」上疑脫「次」{編}。
    11. 1)「反」疑「變」{編}。
    12. 1)「分相器」疑「分別器相」{編}。
    13. 2)「受識」疑「膏炷」{編}。
    14. 3)「所」疑「取」{編}。
    15. 4)「諸說」疑倒{編}。
    16. 1)「懷」疑「壞」次同{編}。
    17. 2)「問」疑「間」{編}。
    18. 3)「反」疑「變」{編}。
    19. 4)「甚」疑「其」{編}。
    20. 5)「珠」疑「殊」{編}。
    21. 1)「離」疑「集」{編}。
    22. 2)「惠」疑「慧」{編}。
    23. 3)「二」疑「一」{編}。
    24. 4)「棄」疑「乘」{編}。
    25. 5)「念」疑「今」{編}。
    26. 1)「說」疑「謂」{編}。
    27. 2)「明」上疑脫「無」{編}。
    28. 3)「故」上疑脫「滅」{編}。
    29. 4)「反」疑「變」次同{編}。
    30. 5)「數」疑「爲」{編}。
    31. 6)「業」疑「樂」{編}。
    32. 1)「現」疑剩{編}。
    33. 2)「熏」疑「重」{編}。
    34. 1)「玄」疑「來」{編}。
    35. 2)「亦」疑「示」{編}。
    36. 3)「答八旨云方」疑「筌入旨門」{編}。
    37. 4)「乃」下疑脫「至」{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