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기신론해동소 병간행서(起信論海東疏 幷刊行序) / 起信論疏卷下

ABC_BJ_H0019_T_003

001_0718_b_02L起信論疏卷下

001_0718_b_03L

001_0718_b_04L1)釋元曉撰

001_0718_b_05L
復次以下第三廣上立義分中生滅之相
001_0718_b_06L於中有二 先明生滅麁細之相 後顯麁
001_0718_b_07L細生滅之義

001_0718_b_08L
初中亦二 一者正明麁細 二者對人分
001_0718_b_09L別 初中亦二 總標別解 別解中言一
001_0718_b_10L者麁與心相應故者 六種染中 前之三
001_0718_b_11L染 是心相應 其相麁顯 經中說名爲
001_0718_b_12L相生滅也 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者 後
001_0718_b_13L三染心 是不相應 無心心法麁顯之相
001_0718_b_14L其體微細 恒流不絕 經中說名相續生
001_0718_b_15L滅 如十卷經云 識有二種滅 何等
001_0718_b_16L爲二 一者相滅 二相續滅 生住亦如
001_0718_b_17L是 四卷經云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 所
001_0718_b_18L謂流注生及相生 滅亦如是 經中直出
001_0718_b_19L二種名字 不別顯相 故今論主約於相
001_0718_b_20L應不相應義 以辨二種麁細相也 對人
001_0718_b_21L分別中 麁中之麁者 謂前三中初二是
001_0718_b_22L也 麁中之細者 卽此三中後一是也
001_0718_b_23L以前中初二俱在意識 行相是麁 故凡
001_0718_b_24L夫所知也 前中後一是第七識 行相不

001_0718_c_01L麁 非凡所了也 後中初二能現能見
001_0718_c_02L能所差別 故菩薩所知 最後一者 能
001_0718_c_03L所未分 故唯佛能了也

001_0718_c_04L
此下第二明生滅義 於中有二 先明生
001_0718_c_05L緣 後顯滅義 初中亦二 先明通緣 後
001_0718_c_06L顯別因 通而言之 麁細二識 皆依無
001_0718_c_07L明住地而起 故言二種生滅 依於無明
001_0718_c_08L熏習而有 別而言之 依無明因故 不
001_0718_c_09L相應心生 依境界緣故 相應心得起
001_0718_c_10L故言依因者不覺義故 依緣者妄作境
001_0718_c_11L2)義 若具義說 各有二因 如四卷經
001_0718_c_12L云 大慧 不思議熏 及不思議變 是現
001_0718_c_13L識因 取種種塵 及無始妄想熏 是分
001_0718_c_14L別事識因 解云 不思議熏者 謂無明
001_0718_c_15L能熏眞如 不可熏處而能熏故 故名不
001_0718_c_16L可思議熏也 不思議變者 所謂眞如受
001_0718_c_17L無明熏 不可變異而變異故 故名不思
001_0718_c_18L議變 此熏及變甚微且隱 故所起現識
001_0718_c_19L行相微細 於中亦有轉識業識 然擧麁
001_0718_c_20L兼細 故但名現識也 取種種塵者 現識
001_0718_c_21L所取種種境界 能動心海起七識浪故
001_0718_c_22L無始妄想熏者 卽彼現識名爲妄想 從
001_0718_c_23L本以來未曾離想 故名無始妄想 如上
001_0718_c_24L撰者名補入{編}「義」下一有「故」

001_0719_a_01L文言 以從本來未曾離念 故名無始無
001_0719_a_02L明 此中妄想當知亦爾 如十卷經云
001_0719_a_03L阿梨耶識知名識相 所有體相 如虛空
001_0719_a_04L中有毛輪住 不淨智所行境界 由是道
001_0719_a_05L理故是妄想 彼種種塵及此妄想 熏於
001_0719_a_06L自相心海令起七識波浪 妄想及塵 麁
001_0719_a_07L而且顯 故其所起分別事識 行相麁顯
001_0719_a_08L成相應心也 欲明現識因不思議熏故
001_0719_a_09L得生 依不思議變故得住 分別事識緣
001_0719_a_10L種種塵故得生 依妄想熏故得住 今此
001_0719_a_11L論中但取生緣 故細中唯說無明熏 麁
001_0719_a_12L中單擧境界緣也

001_0719_a_13L
若因滅下 次顯滅義 於中有二 一者
001_0719_a_14L直明 問曰以下 往復除疑 始中言若
001_0719_a_15L因滅則緣滅者 隨於何位得對治時 無
001_0719_a_16L明因滅境界隨滅也 因滅故不相應心
001_0719_a_17L滅者 三種不相應心親依無明因生 故
001_0719_a_18L無明滅時亦隨滅也 緣滅故相應心滅
001_0719_a_19L者 三種相應染心親依境界緣起 故境
001_0719_a_20L界滅時亦隨滅也 依是始終起盡道理
001_0719_a_21L以明二種生滅之義 非約刹那生滅義
001_0719_a_22L也 此下第二往復除疑 先問 後答 問
001_0719_a_23L中言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者 對外道說
001_0719_a_24L而作是問 如十卷經云 若阿梨耶識滅

001_0719_b_01L者 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諸外道說 離
001_0719_b_02L諸境界 相續識滅 相續識滅已 卽滅
001_0719_b_03L諸識 大慧 若相續識滅者 無始世來
001_0719_b_04L諸識應滅 此意正明諸外道說 如生無
001_0719_b_05L想天 入無想定時 離諸境界 相續識
001_0719_b_06L滅 根本滅故 末亦隨滅也 如來破云
001_0719_b_07L若彼衆生入無想時 衆生之本相續識
001_0719_b_08L滅者 六七識等種子隨滅 不應從彼還
001_0719_b_09L起諸識 而從彼出還起諸識 當知入無
001_0719_b_10L想時 其相續識不滅 如是破也 今此
001_0719_b_11L論中依此而問 若入無想定滅盡定時
001_0719_b_12L心體滅者 云何還續 故言若心滅者云
001_0719_b_13L何相續也 若入彼時心體不滅還相續
001_0719_b_14L者 此相續相何由永滅 故言云何說究
001_0719_b_15L竟滅也 答中有三 謂法喩合 初法中
001_0719_b_16L所言滅者 如入無想等時 說諸1)識者
001_0719_b_17L但滅麁識之相 非滅阿梨那心體 故言
001_0719_b_18L唯心相滅 又復上說因滅故不相應心
001_0719_b_19L滅者 但說心中業相等滅 非謂自相心
001_0719_b_20L體滅也 喩中別顯此二滅義 如風依水
001_0719_b_21L而有動相者 喩無明風依心而動也 若
001_0719_b_22L水滅者則風斷絕無2)所止 以水不滅風
001_0719_b_23L相相續者 喩於入無想等之時 心體不
001_0719_b_24L滅 故諸識相續也 是答初問也 唯風

001_0719_c_01L滅故動相隨滅者 到佛地時無明永滅
001_0719_c_02L故業相等動亦隨滅盡 而其自相心體
001_0719_c_03L不滅 故言非是水滅也 是答後問明究
001_0719_c_04L竟滅 合中次第合前二義 非心智滅者
001_0719_c_05L神解之性名爲心智 如上文云智性不
001_0719_c_06L壞 是明自相不滅義也 餘文可知 問
001_0719_c_07L此識自相 爲當一向染緣所起 爲當亦
001_0719_c_08L有不從緣義 若是一向染緣所起 染法
001_0719_c_09L盡時自相應滅 如其自相不從染緣故
001_0719_c_10L不滅者 則自然有 又若使自相亦滅同
001_0719_c_11L斷見者 是則自相不滅還同常見 答
001_0719_c_12L或有說者 梨耶心體是異熟法 但爲業
001_0719_c_13L感之所辨生 是故業惑盡時 本識都盡
001_0719_c_14L然於佛果 亦有福慧二行所惑大圓鏡
001_0719_c_15L智相應淨識 而於二處心義是同 以是
001_0719_c_16L義說心至佛果耳 或有說者 自相心體
001_0719_c_17L擧體爲彼無明所起 而是動靜令起 非
001_0719_c_18L謂辨無令有 是故此心之動 因無明起
001_0719_c_19L名爲業相 此動之心 本自爲心 亦爲
001_0719_c_20L自相 自相義門不由無明 然卽此無明
001_0719_c_21L所動之心 亦有自類相生之義 故無自
001_0719_c_22L然之過 而有不滅之義 無明盡時動相
001_0719_c_23L隨滅 心隨始覺還歸本源 或有說者
001_0719_c_24L「識」下一有「滅」「所」下一有「依」

001_0720_a_01L二師所說皆有道理 皆依聖典之所說
001_0720_a_02L故 初師所說得瑜伽意 後師義者得起
001_0720_a_03L信意 而亦不可如言取義 所以然者
001_0720_a_04L若如初說而取義者 卽是法我執 若如
001_0720_a_05L後說而取義者 是謂人我見 又若執初
001_0720_a_06L義 墮於斷見 執後義者 卽墮常見 當
001_0720_a_07L知二義皆不可說 雖不可說而亦可說
001_0720_a_08L以雖非然而非不然故

001_0720_a_09L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以下 廣釋生
001_0720_a_10L滅門內有二分中 初正廣釋竟在於前
001_0720_a_11L此下第二因言重明 何者 如上文言
001_0720_a_12L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001_0720_a_13L然其攝義前已廣說 能生之義猶未分
001_0720_a_14L明 是故此下廣顯是義 文中有五 一
001_0720_a_15L者擧數總標 二者依數列名 三者總明
001_0720_a_16L熏習之義 四者別顯熏習之相 第五明
001_0720_a_17L盡不盡義

001_0720_a_18L
擧數 列名 文相可知

001_0720_a_19L
第三之中 先喩後合 合中言眞如淨
001_0720_a_20L法者 是本覺義 無明染法者 是不覺
001_0720_a_21L義 良由一識含此二義 更互相熏 遍
001_0720_a_22L生染淨 此意正釋經本所說不思議熏
001_0720_a_23L不思議變義也 問 攝大乘說 要具四
001_0720_a_24L義 方得受熏 故言常法不能受熏 何

001_0720_b_01L故此中說熏眞如 解云 熏習之義有其
001_0720_b_02L二種 彼論且約可思議熏 故說常法不
001_0720_b_03L受熏也 此論明其不可思議熏 故說無
001_0720_b_04L明熏眞如 眞如熏無明 顯意不同 故
001_0720_b_05L不相違 然此文中生滅門內性淨本覺
001_0720_b_06L說名眞如 故有熏義 非謂眞如門中眞
001_0720_b_07L如 以其眞如門中不說能生義

001_0720_b_08L
云何以下第四別明 於中有二 先染
001_0720_b_09L後淨

001_0720_b_10L
染中亦二 先問 後答 答中有二 略明
001_0720_b_11L廣顯 略中言依眞如法有無明者 是顯
001_0720_b_12L能熏所熏之體也 以有無明熏習眞如
001_0720_b_13L者 根本無明熏習義也 以熏智故有妄
001_0720_b_14L心者 依無明熏有業識心也 以是妄心
001_0720_b_15L還熏無明 增其不了 故成轉識及現識
001_0720_b_16L等 故言不覺念起現妄境界 以是境界
001_0720_b_17L還熏現識 故言熏習妄心也 令其念著
001_0720_b_18L者 起第七識也 造種種業者 起意識
001_0720_b_19L也 受一切苦者 依業受果也 次廣說
001_0720_b_20L中 廣前三義 從後而說 先明境界 增
001_0720_b_21L長念者 以境界力增長事識中法執分
001_0720_b_22L別念也 增長取者 增長四取煩惱障也
001_0720_b_23L妄心熏習中 業識根本熏習者 以此業
001_0720_b_24L識能熏無明 迷於無相 能起轉相現相

001_0720_c_01L相續 彼三乘人出三界時 雖離事識分
001_0720_c_02L段麁苦 猶受變易梨耶行苦 故言受三
001_0720_c_03L乘生滅苦也 通而論之 無始來有 但
001_0720_c_04L爲簡麁細二種熏習 故約已離麁苦時
001_0720_c_05L說也 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者 在於凡位
001_0720_c_06L說分段苦也 無明熏習中 根本熏習者
001_0720_c_07L根本不覺也 所起見愛熏習者 無明所
001_0720_c_08L起意識見愛 卽是枝末不覺義也

001_0720_c_09L
云何以下 次明淨熏 於中有二 先問
001_0720_c_10L後答 答中亦二 略明 廣顯 略中先明
001_0720_c_11L眞如熏習 次明妄心熏習 此中有五
001_0720_c_12L初言以此妄心乃至自信已性者 是明
001_0720_c_13L十信位中信也 次言知心妄動無前境
001_0720_c_14L界修遠離法者 是顯三賢位中修也 以
001_0720_c_15L如實知無前境界故者 是明初地見道
001_0720_c_16L唯識觀之成也 種種以下乃至久遠熏
001_0720_c_17L習力故 是顯十地修道位中修萬行也
001_0720_c_18L無明卽滅以下 第五顯於果地證涅槃
001_0720_c_19L

001_0720_c_20L
次廣說中 先明妄熏 於中分別事識者
001_0720_c_21L通而言之 七識皆名分別事識 就强而
001_0720_c_22L說 但取意識 以分別用强 通緣諸事
001_0720_c_23L故 今此文中就强而說 此識不知諸塵
001_0720_c_24L唯識 故執心外實有境界 凡夫二乘雖

001_0721_a_01L有趣向 而猶計有生死可厭 涅槃可欣
001_0721_a_02L不異分別事識之執 故名分別事識熏
001_0721_a_03L習 意熏習者 亦名業識熏習 通而言
001_0721_a_04L之 五種之識皆名爲意 義如上說 就
001_0721_a_05L本而言 但取業識 以最微細 作諸識
001_0721_a_06L本 故於此中業識名意 如是業識見相
001_0721_a_07L未分 然諸菩薩知心妄動無別境界 解
001_0721_a_08L一切法唯是識量 捨前外執 順業識義
001_0721_a_09L故名業識熏習 亦名爲意熏習 非謂無
001_0721_a_10L明所起業識 卽能發心修諸行也

001_0721_a_11L
眞如熏習中有三 一者擧數總標 二者
001_0721_a_12L依數列名 三者辨相 辨相中有二 一
001_0721_a_13L者別明 二者合釋 初別明中 先明自
001_0721_a_14L體熏習 於中有二 一者直明 二者遣
001_0721_a_15L疑 初中言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者
001_0721_a_16L是在本覺不空門也 作境界之性者 是
001_0721_a_17L就如實空門境說也 依此本有境智之
001_0721_a_18L力 冥熏妄心 令起厭樂等也 問曰以
001_0721_a_19L下 往復除疑 問意可知 答中有二 初
001_0721_a_20L約煩惱厚薄明其不等 後擧遇緣參差
001_0721_a_21L顯其不等 初中言過恒沙等上煩惱者
001_0721_a_22L迷諸法門事中無知 此是所知障所攝
001_0721_a_23L也 我見愛染煩惱者 此是煩惱障所攝
001_0721_a_24L也 答意可知 又諸佛以下 明緣參差

001_0721_b_01L有法喩合 文相可見也

001_0721_b_02L
用熏習中 文亦有三 所謂總標 列名
001_0721_b_03L辨相 第二列名中差別緣者 爲彼凡夫
001_0721_b_04L二乘分別事識熏習而作緣也 1)能作緣
001_0721_b_05L者 十信以上乃至諸佛皆得作緣也 平
001_0721_b_06L等緣者 爲諸菩薩業識熏習而作緣也
001_0721_b_07L能緣者 初地以上乃至諸佛 要依同體
001_0721_b_08L智力方作平等緣故 第三辨相中 先明
001_0721_b_09L差別緣 於中有二 合明 開釋 開釋中
001_0721_b_10L亦有二 先開近遠二緣 後開行解二緣
001_0721_b_11L增長行緣者 能起施戒等諸行故 受道
001_0721_b_12L緣者 起聞思修而入道故 平等緣中有
001_0721_b_13L二 先明能作緣者 所謂以下 釋平等
001_0721_b_14L義 依於三昧平等見者 十解以上諸菩
001_0721_b_15L薩等 見佛報身無量相好 皆無有邊離
001_0721_b_16L分齊相 故言平等見諸佛也 若在散心
001_0721_b_17L不能得見如是相好離分齊相 以是故
001_0721_b_18L言依於三昧也 上來別明體用熏習竟
001_0721_b_19L此下第二合釋體用 於中有二 總標
001_0721_b_20L別釋 別釋中先明未相應中 言意意識
001_0721_b_21L熏習者 凡夫二乘名意識熏習 卽是分
001_0721_b_22L別事識熏習 初發意菩薩等者 十解以
001_0721_b_23L上名意熏習 卽是業識熏習之義如前
001_0721_b_24L說也

001_0721_c_01L
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者 未得與諸
001_0721_c_02L佛法身之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與用
001_0721_c_03L相應故者 未得與佛應化二身之用相
001_0721_c_04L應故 已相應中 法身菩薩者 十地普
001_0721_c_05L薩 得無分別心者 與體相應故 與諸
001_0721_c_06L佛智用相應者 以有如量智故 自然修
001_0721_c_07L行者 八地以上無功用故 因言重顯有
001_0721_c_08L五分中 第四別明二種熏習竟在於前
001_0721_c_09L此下第五明二種熏盡不盡義 欲明染
001_0721_c_10L熏違理而起故有滅盡 淨法之熏順理
001_0721_c_11L而生 與理相應故無滅盡 文相可知

001_0721_c_12L
顯示正義分內正釋之中 大有二分 第
001_0721_c_13L一釋法章門竟在於前

001_0721_c_14L
此下第二釋義章門 上立義中立二種
001_0721_c_15L義 所謂大義及與乘義 今此文中 正
001_0721_c_16L釋大義 兼顯乘義 於中有二 一者總
001_0721_c_17L釋體相二大 二者別解用大之義

001_0721_c_18L
初中言自體相者 總牒體大相大之義
001_0721_c_19L也 次言一切凡夫乃至諸佛無有增減
001_0721_c_20L畢竟常住者 是釋體大 上立義中言一
001_0721_c_21L者體大 謂一切法眞如平等不增減故
001_0721_c_22L次言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以下 釋相大
001_0721_c_23L義 上言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漏
001_0721_c_24L「能」下有「作」

001_0722_a_01L性功德故 文中有二 一者直明性功德
001_0722_a_02L相 二者往復重顯所以 問意可知 答
001_0722_a_03L中有二 總答別顯 別顯之中 先明差
001_0722_a_04L別之無二義 後顯無二之差別義 此中
001_0722_a_05L亦二 略標 廣釋 略標中言 以依業識
001_0722_a_06L生滅相示者 生滅相內有諸過患 但擧
001_0722_a_07L其本 故名業識 對此諸患 說諸功德
001_0722_a_08L也 此云何示以下 別對衆過 以顯德
001_0722_a_09L義 文相可知

001_0722_a_10L
復次眞如用者 以下第二別釋用大之
001_0722_a_11L義 於中有二 總明 別釋 初中亦二
001_0722_a_12L一者 對果擧因 二牒因顯果 初擧因
001_0722_a_13L中亦有三句 先行 次願 後明方便
001_0722_a_14L初言 諸佛本在因地 乃至攝化衆生
001_0722_a_15L者 擧本行也 次言立大誓願 乃至盡
001_0722_a_16L於未來者 擧本願也 次言以取衆生乃
001_0722_a_17L至眞如平等者 是擧智悲大方便也 以
001_0722_a_18L有以下 第二顯果 於中亦三 初言以
001_0722_a_19L有如是大方便智者 牒前因也 次言除
001_0722_a_20L滅無明見本法身者 自利果也 自然以
001_0722_a_21L下 正顯用相 此中三句 初言不思議
001_0722_a_22L業種種之用者 明用甚深也 次言則與
001_0722_a_23L眞如等遍 一切處者 顯用廣大也 又亦
001_0722_a_24L以下 明用無相而隨緣用 如攝論言譬

001_0722_b_01L如摩尼天鼓無思成自事 此之謂也 總
001_0722_b_02L明用竟

001_0722_b_03L
此用以下第二別釋 於中有三 總標
001_0722_b_04L別解 往復除疑 別解中亦有二 一者
001_0722_b_05L直顯別用 二者重牒分別 初中亦二
001_0722_b_06L先明應身 後顯報身 初中言依分別事
001_0722_b_07L識者 凡夫二乘未知唯識 計有外塵
001_0722_b_08L卽是分別事識之義 今見佛身 亦計心
001_0722_b_09L外 順意識義 故說依分別事識見 此
001_0722_b_10L人不知依自轉識能現色相 故言不知
001_0722_b_11L轉識現故見從外來 然其所見有分齊
001_0722_b_12L色 卽無有邊離分齊相 彼人唯取有分
001_0722_b_13L齊義 末解分齊則無有邊 故言取色分
001_0722_b_14L齊不能盡知故也 報身中言依於業識
001_0722_b_15L者 十解以上菩薩 能解唯心 無外塵
001_0722_b_16L義 順業識義以見佛身 故言依於業識
001_0722_b_17L見也 然此菩薩知其分齊卽無分齊 故
001_0722_b_18L言隨所示現卽無有邊乃至不毁不失也
001_0722_b_19L此無障礙不思義事 皆由六度深行之
001_0722_b_20L熏 及與眞如不思議熏之所成就 依是
001_0722_b_21L義故名爲報身 故言乃至具足無量樂
001_0722_b_22L相 故說爲報也 然此二身 經論異說
001_0722_b_23L同性經說穢土成佛 名爲化身 淨土成
001_0722_b_24L道 名爲報身 金鼓經說 三十二相八

001_0722_c_01L十種好等相 名爲應身 隨六道相所現
001_0722_c_02L之身 名爲化身 依攝論說 地前所見
001_0722_c_03L名變化身 地上所見 名受用身 今此
001_0722_c_04L論中 凡未二乘所見六道差別之相 名
001_0722_c_05L爲應身 十解已上菩薩所見離分齊色
001_0722_c_06L名爲報身 所以如是有不同者 法門無
001_0722_c_07L量 非唯一途 故隨所施設 皆有道理
001_0722_c_08L故攝論中爲說在前散心所見有分齊相
001_0722_c_09L故屬化身 今此論中明此菩薩三昧所
001_0722_c_10L見離分齊相 故屬報身 由是道理 故
001_0722_c_11L不相違也 又凡夫所見以下 第二重牒
001_0722_c_12L分別 先明應身 文相可知 復次以下
001_0722_c_13L顯報身相 於中有二 先明地前所見
001_0722_c_14L後顯地上所見 初中言以深信眞如法
001_0722_c_15L故少 1)相而見者 如十解中 依人空門
001_0722_c_16L見眞如理 是相似解 故名少分也 若
001_0722_c_17L得淨心以下 顯地上所見 若離業識則
001_0722_c_18L無見相者 要住業識 乃有轉相及與現
001_0722_c_19L相 故離業識 卽無見相也 問曰以下
001_0722_c_20L往復除疑 文相可見 顯示正義之內大
001_0722_c_21L分有二 第一正釋所立法義竟在於前
001_0722_c_22L復次以下第二開示從筌入旨之門 於
001_0722_c_23L中有三 總標 別釋 第三總結 總標
001_0722_c_24L「相」疑「分」{編}

001_0723_a_01L中推求五陰色之與心者 色陰名色 餘
001_0723_a_02L四名心也 別釋之中 先釋色觀 摧折
001_0723_a_03L諸色乃至極微 永不可得 離心之外無
001_0723_a_04L可念相 故言六塵畢竟無念 非直心外
001_0723_a_05L無別色塵 於心求色亦不可得 故言心
001_0723_a_06L無形相十方求之 終不可得也 如人以
001_0723_a_07L下 次觀心法 先喩 後合 合中言心實
001_0723_a_08L不動者 推求動念已滅未生 中無所住
001_0723_a_09L無所住故 卽無有起 故知心性實不動
001_0723_a_10L也 若能以下 第三總結 卽得隨順者
001_0723_a_11L是方便觀 入眞如門者 是正觀也

001_0723_a_12L
對治邪執 文亦有四 一者總標擧數
001_0723_a_13L二者依數列名 三者依名辨相 四者總
001_0723_a_14L顯究竟離執

001_0723_a_15L
列名中言人我見者 計有總相宰主之
001_0723_a_16L者 名人我執 法我見者 計一切法各
001_0723_a_17L有體性 故名法執 法執卽是二乘所起
001_0723_a_18L此中人執 唯取佛法之內 初學大乘人
001_0723_a_19L之所起也

001_0723_a_20L
第三辨相中 先明人我見 於中有二 總
001_0723_a_21L標 別釋 別釋之中 別顯五種 各有三
001_0723_a_22L句 初出起見之由 次明執相 後顯對
001_0723_a_23L治 初執中言卽謂虛空是如來性者 計
001_0723_a_24L如來性同虛空相也 第二中言乃至涅

001_0723_b_01L槃眞如之法亦畢竟空者 如大品經云
001_0723_b_02L乃至涅槃如幻如夢 若當有法勝涅槃
001_0723_b_03L者 我說亦復如幻如夢故 第三中言因
001_0723_b_04L生滅染義示現者 如上文言 以依業識
001_0723_b_05L生滅相示 乃至廣說故 第四中言不離
001_0723_b_06L不斷等者 如不增不減疏中 廣說也
001_0723_b_07L第五中言 若說三界外 更有衆生始
001_0723_b_08L起者 卽是外道經說者 如仁王經之
001_0723_b_09L所說故 上來五執 皆依法身如來藏
001_0723_b_10L等總相之主 而起執故 通名人執也
001_0723_b_11L法我見中 亦有三句 初明起見之由 見
001_0723_b_12L有以下 次顯執相 云何以下 顯其
001_0723_b_13L對治 文相可知

001_0723_b_14L
復次以下 第四究竟離執之義 於中有
001_0723_b_15L二 先明諸法離言道理 後顯假說言敎
001_0723_b_16L之意 文相可見

001_0723_b_17L
第三發趣分中有二 一者總標大意 二
001_0723_b_18L者別開分別 初中言一切諸佛所證之
001_0723_b_19L道者 是擧所趣之道 一切菩薩以下
001_0723_b_20L顯其能趣之行欲明菩薩發心趣向佛所
001_0723_b_21L證道 故言分別發趣道相也 略說以下
001_0723_b_22L別開分別 於中有三 一者擧數開章
001_0723_b_23L二者依數列名 三者依名辨1)相 第二
001_0723_b_24L中言信成就發心者 位在十住 兼取

001_0723_c_01L十信 十信位中修習信心 信心成就
001_0723_c_02L發決定心 卽入十住 故名信成就
001_0723_c_03L發心也 解行發心者 在十迴向兼取
001_0723_c_04L十行 十行位中 能解法空 隨順法
001_0723_c_05L界 修六度行 六度行純熟 發迴向
001_0723_c_06L心 入向位故 言解行發心也 證發心
001_0723_c_07L者 位在初地以上 乃至十地 依前
001_0723_c_08L二重相似發心 證得法身 發眞心
001_0723_c_09L

001_0723_c_10L
第三辨相 文中有三 如前次第說三心
001_0723_c_11L故 初發心內 亦有其三 一明信成就
001_0723_c_12L之行 二顯行成發心之相 三歎發心所
001_0723_c_13L得功德

001_0723_c_14L
初中亦二 先問 後答 問中言依何等
001_0723_c_15L人者 是問能修之人 修何等行者 問
001_0723_c_16L其所修之行 得信成就堪能發心者 對
001_0723_c_17L發心果 問其行成也 答中有二 一者
001_0723_c_18L正答所問 二者擧劣顯勝 正答之內
001_0723_c_19L對前三問 初言依不定聚衆生者 是答
001_0723_c_20L初問 顯能修人 分別三聚 乃有多門
001_0723_c_21L今此文中 直明菩薩十解以上 決定不
001_0723_c_22L退 名正定聚 未入十信 不信因果 名
001_0723_c_23L邪定聚 此二中間 趣道之人 發心欲求
001_0723_c_24L「相」下疑脫「初文可知」{編}

001_0724_a_01L無上菩提 而心未決或進或退 是謂十
001_0724_a_02L信 名不定聚 今依此人明所修行也 有
001_0724_a_03L熏習以下 次答第二問 明不定人所修
001_0724_a_04L之行 言有熏習善根力者 依如來藏內
001_0724_a_05L熏習力 復依前世修善根力 故今得修
001_0724_a_06L信心等行也 言信業果報能起十善者
001_0724_a_07L起福分善也 厭生死苦求無上道者 發
001_0724_a_08L道分心也 得値諸佛修行信心者 正明
001_0724_a_09L所修道分善根 所謂修行十種信心 其
001_0724_a_10L相具如一道章說也 逕一萬劫以下 答
001_0724_a_11L第三問 明其信心成就之相 於中有二
001_0724_a_12L一者擧時 以明信成發心之緣 二者約
001_0724_a_13L聚 顯其發心所住之位 初中言至一萬
001_0724_a_14L劫信心成就者 謂於十信逕十千劫 信
001_0724_a_15L心成就 卽入十住 如本業經云 是信想
001_0724_a_16L菩薩 於十千劫行十戒法 當入十住心
001_0724_a_17L入初住位 解云 此中所入初住位者
001_0724_a_18L謂十住初發心住位 此位方得不退信
001_0724_a_19L心 是故亦名信入十心 非謂十解以前
001_0724_a_20L十信 何以得知而其然者 如仁王經云
001_0724_a_21L習種姓有十心 已超二乘一切善地 此
001_0724_a_22L習忍已前行十善菩薩 有退有進 猶如
001_0724_a_23L輕毛隨風東西 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
001_0724_a_24L發菩提心 乃當入習忍位 以是文證

001_0724_b_01L故得知也 經言十千 卽此一萬也 言
001_0724_b_02L佛菩薩敎令發心等者 發心之緣 乃有
001_0724_b_03L衆多 今略出其1)二種勝緣也 如是以
001_0724_b_04L下 顯其發心所住之位 言信心成就乃
001_0724_b_05L至入正定聚者 卽入十解初發心住 以
001_0724_b_06L之故言畢竟不退也 卽時正在習種性
001_0724_b_07L位 故言名住如來種中也 其所修行
001_0724_b_08L隨順佛性 是故亦言正因相應 上來正
001_0724_b_09L答前三問竟 若有以下 擧劣顯勝 十
001_0724_b_10L信位內 有勝有劣 勝者如前進入十住
001_0724_b_11L劣者如此退墮二乘地 如攝大乘論云
001_0724_b_12L諸菩薩在十信位中 修大乘未堅固 多
001_0724_b_13L厭怖生死 慈悲衆生心猶劣薄 喜欲捨
001_0724_b_14L大乘本願 修小乘道 故言欲修行小乘
001_0724_b_15L大意如是 文相可知 上來明信成之
001_0724_b_16L

001_0724_b_17L
復次以下 是第二顯發心之相 於中有
001_0724_b_18L二 一者直明二者往復除疑 初中言直
001_0724_b_19L心者 是不曲義 若念眞如 則心平等更
001_0724_b_20L無別岐 何有迴曲 故言正念眞如法故
001_0724_b_21L卽是二行之根本也 言深心者 是窮
001_0724_b_22L原義 若一善不備 無由歸原 歸原之
001_0724_b_23L成 必具萬行 故言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001_0724_b_24L卽是自利行之本也 大悲心者 是普濟

001_0724_c_01L義 故言欲拔衆生苦故 卽利他行之本
001_0724_c_02L也 發此三心無惡不離無善不修 無一
001_0724_c_03L衆生所不度者 是名無上菩提心也 問
001_0724_c_04L曰以下 往復除疑 問意可見 答中有
001_0724_c_05L二 直答重顯 初直答中 有喩有合 略
001_0724_c_06L說以下重顯可知 菩薩發是心故以下
001_0724_c_07L第三顯其發心功德 於中有四 初顯勝
001_0724_c_08L德 次明微過 三通權敎 四歎實行 初
001_0724_c_09L中二句 則得少分見法身者 是明自利
001_0724_c_10L功德 十解菩薩 依人空門見於法界 是
001_0724_c_11L相似見 故言少分也 隨其願力以下顯
001_0724_c_12L利他德 能現八種利益衆生者 如華嚴
001_0724_c_13L經歎十住初發心住云 此發心菩薩 得
001_0724_c_14L如來一身無量身 悉於一切世間示現
001_0724_c_15L成佛故 然是以下 顯其微過 如修多
001_0724_c_16L羅以下 第三會通權敎 如本業經云
001_0724_c_17L七住以前爲退分 若不値善知識者 若
001_0724_c_18L一劫乃至十劫 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
001_0724_c_19L法才王子 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
001_0724_c_20L間値惡知識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惡
001_0724_c_21L中 乃至廣說 今釋此意但是權語 非
001_0724_c_22L實退也 又是菩薩以下 第四歎其實行
001_0724_c_23L永無怯弱 卽成彼經 是權非實也

001_0724_c_24L「二」一作「三」

001_0725_a_01L
第二解行發心中 言第一阿僧祇將欲
001_0725_a_02L滿故於眞如法深解現前者 十迴向位
001_0725_a_03L得平等空 故於眞如深解現前也 地前
001_0725_a_04L一阿僧祗欲滿故也 是擧解行所得發
001_0725_a_05L心 次言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
001_0725_a_06L檀等行者 十行位中得法空故 能順法
001_0725_a_07L界修六度行 是顯發心所依解行也

001_0725_a_08L
證發心中 在文有二 一者通約諸地
001_0725_a_09L明證發心 二者別就十地 顯成滿德
001_0725_a_10L初中有四 一標位地 二明證義 是菩
001_0725_a_11L薩以下 第三歎德 發心相以下 第四
001_0725_a_12L顯相 第二中言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者
001_0725_a_13L轉識之相 是能見用 對此能見說爲境
001_0725_a_14L界 以此諸地所起證智 要依轉識而證
001_0725_a_15L眞如 故對所依假說境界 直就證智卽
001_0725_a_16L無能所 故言證者無境界也 第四中
001_0725_a_17L言眞心者 謂無分別智 方便心者 是
001_0725_a_18L後得智 業識心者 二智所依阿梨耶識
001_0725_a_19L就實而言 亦有轉識及與現識 但今略
001_0725_a_20L擧根本細相 然此業識非發心德 但爲
001_0725_a_21L欲顯二智起時 有是微細起滅之累 不
001_0725_a_22L同佛地純淨之德 所以合說爲發心相
001_0725_a_23L

001_0725_a_24L
功德成滿以下 第二別顯成滿功德 於

001_0725_b_01L中有二 一者直顯勝德 二者往復除疑
001_0725_b_02L初中言功德成滿者 謂第十地因行成
001_0725_b_03L滿也 色究竟處示高大身 乃至名一切
001_0725_b_04L種智等者 若依十王果報別門 十地菩
001_0725_b_05L薩第四禪王 在於色究竟天成道 則是
001_0725_b_06L報佛他1)受身 如十地經攝報果中云 九
001_0725_b_07L地菩薩作大梵王 主二千世界 十地菩
001_0725_b_08L薩作魔醯首羅天王 主三千世界 楞伽
001_0725_b_09L經言 譬如阿梨耶識 頓分別自心現身
001_0725_b_10L器世界等 報佛如來亦復如是 一時成
001_0725_b_11L就諸衆生界 置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
001_0725_b_12L淸淨之處 又下頌言 欲界及無色 佛
001_0725_b_13L不彼成佛 色界中上天 離欲中得道
001_0725_b_14L梵綱經云 爾時釋迦牟尼佛 在第四禪
001_0725_b_15L魔醯首羅天王宮 與無量大梵天王不
001_0725_b_16L可說不可說菩薩衆 說蓮華藏世界盧
001_0725_b_17L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是時釋迦身
001_0725_b_18L放慧光 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華臺藏世
001_0725_b_19L界 是時釋迦牟尼佛 卽擎接此世界大
001_0725_b_20L衆 至蓮華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光明
001_0725_b_21L宮中 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華赫赫光明
001_0725_b_22L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人衆一時禮敬盧
001_0725_b_23L舍那佛 爾時盧舍那佛卽大歡喜 是
001_0725_b_24L諸佛子諦聽 善思修行 我已百萬阿僧

001_0725_c_01L祗劫修行心地以之爲因 初捨凡夫 成
001_0725_c_02L等正覺爲盧舍那 住蓮華藏世界海 其
001_0725_c_03L臺周遍有千葉 一葉一世界 爲千世界
001_0725_c_04L我化作爲千釋迦 據千世界 復就千葉
001_0725_c_05L世界復有百億四天下 百億菩薩釋迦
001_0725_c_06L坐百億菩提樹下 如是千葉上佛 是吾
001_0725_c_07L化身千百億釋迦 是千釋迦化身 吾爲
001_0725_c_08L本源名爲盧舍那 偈言 我今盧舍那方
001_0725_c_09L坐蓮華臺 乃至廣說 此等諸文 準釋
001_0725_c_10L可知 問曰以下 第二遣疑 二番問答
001_0725_c_11L卽遣二疑 初答中有三 先立道理 次
001_0725_c_12L擧非 後顯是 初中言 一切境界
001_0725_c_13L本來一心 離於想念者 是立道理
001_0725_c_14L謂一切境界 雖非有邊 而非無邊
001_0725_c_15L不出一心故 以非無邊故 可得盡了
001_0725_c_16L而非有邊故 非思量境 以之故言離
001_0725_c_17L想念也 第二擧非中 言以衆生妄見
001_0725_c_18L境界故心有分齊等者 明有所見故有
001_0725_c_19L所不見也 第三顯是中 言離於見想
001_0725_c_20L無所不遍者 明無所見故無所不見也
001_0725_c_21L言心眞實故卽是諸法之性者 佛心離
001_0725_c_22L想 體一心原 離妄想故 名心眞實
001_0725_c_23L體一心故 爲諸法性 是則佛心爲諸妄
001_0725_c_24L「受」下一有「用」

001_0726_a_01L法之體 一切妄法皆是佛心之相 相現
001_0726_a_02L於自體 自體照其相 如是了知 有何
001_0726_a_03L爲難 故言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是謂無
001_0726_a_04L所見故無所不見之由也 次遣第二疑
001_0726_a_05L答中 言鏡若有垢 色像不現 如是衆生
001_0726_a_06L心若有垢法身不現者 法身如本質 化
001_0726_a_07L身似影像 今據能現之本質 故言法身
001_0726_a_08L不現 如攝大乘顯現甚深中言 由失故
001_0726_a_09L尊不現 如月相於破器 釋曰 諸佛於
001_0726_a_10L世間不顯現 而世間說諸佛身常住云
001_0726_a_11L何不顯現 譬如於破器中水不得住 水
001_0726_a_12L不住故 於破器中實有月不得顯現 如
001_0726_a_13L是諸衆生 無奢摩他軟滑相續 但有過
001_0726_a_14L失相續 於彼實有諸佛亦不顯現 水譬
001_0726_a_15L奢摩他軟滑性故 此二論文 同說佛現
001_0726_a_16L及不現義 然其所喩少有不同 今此論
001_0726_a_17L中以鏡爲喩有垢不現者 約機而說 見
001_0726_a_18L佛機熟 說爲無垢 有障未熟 名爲有
001_0726_a_19L垢 非謂煩惱現行 便名有垢不見 如
001_0726_a_20L善星比丘及調達等 煩惱心中能見佛
001_0726_a_21L故 攝大乘中破器爲喩 明有奢摩他乃
001_0726_a_22L得見佛者 是明過去修習念佛三昧相
001_0726_a_23L續 乃於今世得見佛身 非謂今世要於
001_0726_a_24L定心乃能見佛以散亂心亦見佛故 如

001_0726_b_01L彌勒所問經論中言 又經說諸禪爲行
001_0726_b_02L處 是故得禪者 名爲善行諸行 此論
001_0726_b_03L中不必須禪乃初發心 所以者何 佛在
001_0726_b_04L世時 無量衆生皆亦發心 不必有禪
001_0726_b_05L

001_0726_b_06L
修行信心分中 有三 一者 擧人略意
001_0726_b_07L二者 就法廣辨行相 三者 示其不退
001_0726_b_08L方便 初中 言依未入正定衆生故 說
001_0726_b_09L修行信心者 上說發趣道相中 言依
001_0726_b_10L不定聚衆生 今此中言未入正定 當知
001_0726_b_11L亦是不定聚人 然不定聚內 有劣有
001_0726_b_12L勝 勝者乘進 劣者可退 爲彼勝人故
001_0726_b_13L說發趣所謂信成就發心 乃至證發心
001_0726_b_14L等 爲令勝人次第進趣故也 爲其劣者
001_0726_b_15L故說修信 所謂四種信心五門行等 爲
001_0726_b_16L彼劣人信不退故也 若此劣人修信成
001_0726_b_17L就者 還依發趣分中三種發心進趣 是
001_0726_b_18L故二分所爲有異 而其所趣道理無別
001_0726_b_19L也 何等以下第二廣釋 初發二問 後
001_0726_b_20L還兩答

001_0726_b_21L
答信中言信根本者 眞如之法 諸佛所
001_0726_b_22L歸 衆行之原 故曰根本也 餘文可知
001_0726_b_23L答修行中 在文有三 一擧數總標 二
001_0726_b_24L依數開門 三依門別解

001_0726_c_01L
初中言能成此信者 有信無行 卽信不
001_0726_c_02L熟 不熟之信 遇緣便退 故修五行以
001_0726_c_03L成四信也

001_0726_c_04L
第二開門中 言止觀門者 六度之中
001_0726_c_05L定慧合修 故合此二 爲止觀門也
001_0726_c_06L第三別解 作二分釋 前四略明 後一
001_0726_c_07L廣說

001_0726_c_08L
初中亦二 一者別明四種修行 復次若
001_0726_c_09L人以下 第二示修行者除障方便 此第
001_0726_c_10L二中亦有二句 先明所除障礙 後示能
001_0726_c_11L除方法 方法中言禮拜諸佛者 比總明
001_0726_c_12L除諸障方便 如人負債依付於王 則於
001_0726_c_13L債主無如之何 如是行人禮拜諸佛 諸
001_0726_c_14L佛所護 能脫諸障也 懺海以下 別除
001_0726_c_15L四障 四障是何 一者諸惡業障 懺海
001_0726_c_16L除滅 二者誹謗正法 勸請滅除 三者
001_0726_c_17L嫉妬他勝 隨喜對治 四者樂著三有
001_0726_c_18L廻向對治 由是四障 能令行者不發諸
001_0726_c_19L行 不趣菩提 故修如是四行對治 是
001_0726_c_20L義具如瑜伽論說 又此懺悔等四種法
001_0726_c_21L非直能除諸障亦乃功德無量 故言免
001_0726_c_22L諸障善根增長 是義廣說 如金鼓經
001_0726_c_23L

001_0726_c_24L
止觀門中 在文有二 一者略明 二者

001_0727_a_01L廣說

001_0727_a_02L
初略中言謂止一切境界相者 先由分
001_0727_a_03L別作諸外塵 今以覺慧破外塵相 塵相
001_0727_a_04L旣止 無所分別 故名爲止也 次言分
001_0727_a_05L別生滅相者 依生滅門 觀察法相 故
001_0727_a_06L言分別 如瑜伽論菩薩地云 此中菩薩
001_0727_a_07L卽於諸法無所分別 當知名止 若於諸
001_0727_a_08L法勝義理趣 及諸無量安立理趣 世俗
001_0727_a_09L妙智 當知名觀 是知依眞如門 止諸
001_0727_a_10L境相 故無所分別 卽成無分別智 依
001_0727_a_11L生滅門 分別諸相 觀諸理趣 卽成後
001_0727_a_12L得智也

001_0727_a_13L
隨順奢摩他觀義 隨順毘鉢舍那觀義
001_0727_a_14L者 彼云奢摩他 此翻云止 毘鉢舍那
001_0727_a_15L此翻云觀 但今譯此論者 爲別方便及
001_0727_a_16L與正觀 故於正觀仍存彼語 若具存此
001_0727_a_17L語者 應云隨順止觀義 及隨順觀觀義
001_0727_a_18L欲顯止觀雙運之時卽是正觀 故言止
001_0727_a_19L觀及與觀觀 在方便時 止諸塵相 能
001_0727_a_20L順正觀之止 故言隨順止觀 又能分別
001_0727_a_21L因緣相故 能順正觀之觀 故言隨順觀
001_0727_a_22L觀 云何隨順以下 正釋此義 漸漸修
001_0727_a_23L習者 是明能隨順之方便 現在前者
001_0727_a_24L是顯所隨順之正觀也 此中略明止觀

001_0727_b_01L之義 隨相而論 定名爲止 慧名爲觀
001_0727_b_02L就實而言 定通止觀 慧亦如是 如瑜
001_0727_b_03L伽論聲聞地云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 或
001_0727_b_04L是奢摩他品 或是毘鉢舍那品 若於九
001_0727_b_05L種心住中心一境性 名奢摩他品 若於
001_0727_b_06L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 名毘鉢舍那品
001_0727_b_07L云何名爲九種心住 謂有苾芻 令心
001_0727_b_08L內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調順 寂靜 最
001_0727_b_09L極寂靜 專住一趣 及與等持 如是名
001_0727_b_10L爲九種心住 云何內住 謂從外一切所
001_0727_b_11L緣境界 攝錄其心 繫在於內 不外散
001_0727_b_12L亂 故名內住 云何等住 謂卽最初所
001_0727_b_13L繫縛心 其性麁動 未能令其等遍住故
001_0727_b_14L次卽於此所緣境界 以相續方便 澄淨
001_0727_b_15L方便 挫令微細 遍攝令住 故名等住
001_0727_b_16L云何安住 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
001_0727_b_17L住 然由失念 於外散亂 還復攝錄安
001_0727_b_18L置內境 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 謂彼先
001_0727_b_19L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 由此念故 數數
001_0727_b_20L作意內住其心 不令是心遠住於外 故
001_0727_b_21L名近住 云何調順 謂種種相 令心散
001_0727_b_22L亂 所謂五塵三毒男女等相 故彼先應
001_0727_b_23L取彼諸相爲過患想 由如是相增上力
001_0727_b_24L故 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 故名

001_0727_c_01L調順 云何寂靜 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
001_0727_c_02L惡尋伺 貪欲不善等諸隨煩惱 令心
001_0727_c_03L擾動 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爲過患想 由
001_0727_c_04L此增上力故 於彼心不流散 故名寂
001_0727_c_05L靜 云何最極靜 謂失念故 卽彼二種
001_0727_c_06L暫現行時 隨所生起 然不忍受 尋卽
001_0727_c_07L反吐 故名最極靜 云何名爲專住一
001_0727_c_08L趣 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
001_0727_c_09L相續而住 故名專住一趣 云何等持
001_0727_c_10L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爲因緣故 得無
001_0727_c_11L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 故名等持 又如
001_0727_c_12L是得奢摩他者 復卽由是四種作意 方
001_0727_c_13L能修習毘鉢舍那 故此亦是毘鉢舍那
001_0727_c_14L品 云何四種毘鉢舍那 謂有苾芻依止
001_0727_c_15L內心奢摩他故 於諸法中能正思擇 最
001_0727_c_16L極思擇 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 是名四
001_0727_c_17L種 云何名爲能正思擇 謂於淨行所緣
001_0727_c_18L境界 或於善巧所緣境界 或於善行所
001_0727_c_19L緣 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云何名爲最
001_0727_c_20L極思擇 謂卽於彼所緣境界 最極思
001_0727_c_21L擇如所有性 云何名爲周遍尋思 謂於
001_0727_c_22L彼所緣境界 由慧俱行 有分別作意 取
001_0727_c_23L彼相狀 周遍尋思 云何名爲周遍1)
001_0727_c_24L「思」疑「伺」{編}

001_0728_a_01L察 謂卽於彼境 審諦推求 周遍伺
001_0728_a_02L察 乃至廣說 尋此文意 乃說聲聞止
001_0728_a_03L觀法門 然以此法趣大乘境 卽爲大
001_0728_a_04L乘止觀之行 故其九種心住 四種慧
001_0728_a_05L行 不異前說 大乘境者 次下文中當
001_0728_a_06L廣分別 依文消息也 止觀之相 略義如
001_0728_a_07L

001_0728_a_08L
若修以下第二廣辨 於中有二 先明別
001_0728_a_09L修 後顯雙運 別修之內先止後觀 先明
001_0728_a_10L止中 卽有四段 一明修止方法 二顯
001_0728_a_11L修止勝能 三辨魔事 四示利益

001_0728_a_12L
初方法中 先明能入人 後簡不能者
001_0728_a_13L初中言住靜處者 是明緣具 具而言之
001_0728_a_14L必具五緣 一者閑居靜處 謂住山林
001_0728_a_15L若住聚落 必有喧動故 二者持戒淸淨
001_0728_a_16L謂離業障 若不淨者 必須懺悔故 三
001_0728_a_17L者衣食具足 四者得善知識 五者息諸
001_0728_a_18L緣務 今略擧初 故言靜處 言端坐者
001_0728_a_19L是明調身 言正意者 是顯調心 云何
001_0728_a_20L調身 委悉而言 前安坐處 每令安穩
001_0728_a_21L久久無妨 次當正脚 若半跏坐 以左脚
001_0728_a_22L置右髀上 牽來近身 令左脚指與右髀
001_0728_a_23L齊 若欲全跏 卽改上右脚必置左髀上
001_0728_a_24L次左脚置右髀上 次解寬衣帶 不坐時

001_0728_b_01L落 次當安手 以左手掌置右手上 累
001_0728_b_02L手相對 頓置左脚上 牽來近身當心而
001_0728_b_03L安 次當正身 前當搖動其身 幷諸支
001_0728_b_04L節 依七八反 如自按摩法 勿令手足
001_0728_b_05L差異 正身端直 令肩骨相對 勿曲勿
001_0728_b_06L聳 次正頭頸 令鼻與臍相對 不偏不
001_0728_b_07L邪 不仰不卑 平面正住 今總略說 故
001_0728_b_08L言端坐也 云何調心者 末世行人 正
001_0728_b_09L願者少 邪求者多 謂求名利 現寂靜
001_0728_b_10L儀 虛度歲月無由得定 離此邪求 故
001_0728_b_11L言正意 直欲定心與理相應 自度度他
001_0728_b_12L至無上道 如是名爲正意也 不依以下
001_0728_b_13L正明修止次第 顯示九種住心 初言不
001_0728_b_14L依氣息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者 是明第
001_0728_b_15L一內住之心 言氣息者 數息觀境 言
001_0728_b_16L形色者 骨瑣等相 空地水等 皆是事
001_0728_b_17L定所緣境界 見聞覺知 是擧散心所取
001_0728_b_18L六塵 於此諸塵推求破壞 知唯自心
001_0728_b_19L不復託緣 故言不依 不依外塵 卽是
001_0728_b_20L內住也 次言一切諸相隨念皆除者 是
001_0728_b_21L明第二等住之心 前雖別破氣息等相
001_0728_b_22L而是初修 其心麁動 故破此塵 轉念
001_0728_b_23L餘境 次卽於此一切諸相 以相續方便
001_0728_b_24L澄淨方便 挫令微細 隨念皆除 皆除

001_0728_c_01L馳想 卽是等住也 次言亦遣除想者
001_0728_c_02L是明第三安住之心 前雖皆除外馳之
001_0728_c_03L想 而猶內存能除之想 內想不滅 外
001_0728_c_04L想還生 是故於內不得安住 今復遣此
001_0728_c_05L能除之想 由不存內則能忘外 忘外
001_0728_c_06L而靜 卽是安住也 次言以一切法本來
001_0728_c_07L無相 念念不生念念不滅者 是明第四
001_0728_c_08L近住之心 由先修習念住力故 明知內
001_0728_c_09L外一切諸法 本來無有能想可想 推其
001_0728_c_10L念念不生不滅 數數作意而不遠離 不
001_0728_c_11L遠離住 卽是近住也 次言亦不得隨心
001_0728_c_12L外念境界者 是明第五調順之心 諸外
001_0728_c_13L塵相念心散亂 依前修習安住近住 深
001_0728_c_14L知外塵有諸過患 卽取彼相爲過患想
001_0728_c_15L由是想力折挫其心令不外散 故名調
001_0728_c_16L順也 次言後以心除心者 是明第六寂
001_0728_c_17L靜之心 諸分別想令心發動 依前調順
001_0728_c_18L彌覺其患 卽取此相爲過患想 由此想
001_0728_c_19L力轉除動心 動心不起 卽是寂靜也
001_0728_c_20L次言心若馳散 乃至念念不可得者 是
001_0728_c_21L明第七最極寂靜之心 於中有二 初言
001_0728_c_22L心若馳散卽當攝來 乃至唯心無外境
001_0728_c_23L界者 是明失念暫馳散外塵 而由念力
001_0728_c_24L能不忍受也 次言卽復此心亦無自相

001_0729_a_01L念念不可得者 是明失念還存內心 而
001_0729_a_02L由修力尋卽反吐也 能於內外不受反
001_0729_a_03L吐 是故名爲最極寂靜 次言若從坐起
001_0729_a_04L去來 乃至淳熟其心得住者 是明第八
001_0729_a_05L專住一趣 謂有加行有功用心 故言常
001_0729_a_06L念方便隨順觀察也 無間無缺定心相
001_0729_a_07L續 故言久習淳熟其心得住 卽是專住
001_0729_a_08L一趣相也 次言以心住故漸漸猛利 隨
001_0729_a_09L順得入眞如三昧者 是明第九等持之
001_0729_a_10L心 由前淳熱修習力故 得無加行無功
001_0729_a_11L用心 遠離沈浮 任運而住 故名等持
001_0729_a_12L等持之心住眞如相 故言得入眞如三
001_0729_a_13L昧 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者 略
001_0729_a_14L顯眞如三昧力用 由此進趣得入種性
001_0729_a_15L不退位故 上來所說名能入者 唯除以
001_0729_a_16L下 簡不能者 修止方法竟在於前 復次
001_0729_a_17L以下第二明修止勝能 是明依前眞如
001_0729_a_18L三昧能生一行等諸三昧 所言一行三
001_0729_a_19L昧者如文殊般若經言 云何名一行三
001_0729_a_20L昧 佛言 法界一相繫緣法界 是名一行
001_0729_a_21L三昧 入一行三昧者 盡知恒沙諸佛法
001_0729_a_22L界無差別相 阿難所聞佛法 得念總持
001_0729_a_23L辯才智慧 於聲聞中雖爲最勝 猶住量
001_0729_a_24L數卽有限礙 若得一行三昧 諸經法門

001_0729_b_01L一一分別 皆悉了知 決定無礙 晝夜
001_0729_b_02L常說 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若比阿難多
001_0729_b_03L聞辯才 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乃至廣說
001_0729_b_04L眞如三昧能生此等無量三昧 故言眞
001_0729_b_05L如是三昧根本也 修止勝能竟在於前
001_0729_b_06L或有以下 第三明起魔事 於中有二 略
001_0729_b_07L明廣釋

001_0729_b_08L
略中亦二 先明魔嬈 後示對治 初中
001_0729_b_09L言諸魔者 是天魔也 鬼者 堆惕鬼也
001_0729_b_10L神者 精媚神也 如是鬼嬈亂佛法 令
001_0729_b_11L墮邪道 故名外道 如是諸魔乃至鬼
001_0729_b_12L神等 皆能變作三種五塵 破人善心
001_0729_b_13L一者作可畏事 文言坐中現形恐怖故
001_0729_b_14L二者作可愛事 文言或現端政男女故
001_0729_b_15L三非違非順事 謂現平品五塵 動亂行
001_0729_b_16L人之心 文言等相故 當念以下 次明
001_0729_b_17L對治 若能思惟如前諸塵 唯是自心分
001_0729_b_18L別所作 自心之外 無別塵相 能作是
001_0729_b_19L念 境相卽滅 是明通遣諸魔鬼神之法
001_0729_b_20L別門而言 各有別法 謂治諸魔者 當
001_0729_b_21L誦大乘諸治魔呪咀念誦之 堆惕鬼者
001_0729_b_22L或如虫蝎 緣人頭面 攢刺▼(疒*習) 或復
001_0729_b_23L擊攊人兩掖下 或乍抱持於人 或言說
001_0729_b_24L音聲喧喧 及作諸獸之形 異相非一

001_0729_c_01L來惱行者 則應閉目一心憶而作如是
001_0729_c_02L言 我今識汝 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臭
001_0729_c_03L香偸臘吉支 卽見汝喜 汝破戒種 我
001_0729_c_04L今持戒 終不畏汝 若出家人 應誦戒
001_0729_c_05L律 若在家人 應誦菩薩戒本 若誦三
001_0729_c_06L歸五戒等 鬼便却行匍匐而出也 精媚
001_0729_c_07L神者 謂十二時狩 能變化作種種形色
001_0729_c_08L或作少男女相 或作老宿之形 及可畏
001_0729_c_09L身等 非一衆多 惱亂行者 其欲惱人
001_0729_c_10L各當其時來 若其多於寅時來者 必是
001_0729_c_11L虎兕等 多於卯時來者 必是免獐等
001_0729_c_12L乃至多於丑時來者 必是牛類等 行者
001_0729_c_13L恒用此時 則知其狩精媚 說其名字呵
001_0729_c_14L嘖 卽當謝滅 此等皆如禪經廣說 上
001_0729_c_15L來略說 魔事對治 或現以下 第二
001_0729_c_16L廣釋 於中有三 一者 廣顯魔事差別
001_0729_c_17L以是義故以下 第二 明其對治 應知
001_0729_c_18L外道以下 第三 簡別眞僞 初中卽明
001_0729_c_19L五雙十事 一者現形說法爲雙 二者得
001_0729_c_20L通起辯爲雙 謂從或令人以下 乃至名
001_0729_c_21L利之事也 三者起惑作業爲雙 謂又令
001_0729_c_22L使人以下 乃至種種牽纒也 四者入定
001_0729_c_23L得禪爲雙 謂從亦能使以下 乃至使人
001_0729_c_24L愛著也 五者食差顔變爲雙 文處可見

001_0730_a_01L也 問 如見菩薩像等境界 或因宿世
001_0730_a_02L善根所發 云何簡別 判其邪正 解云
001_0730_a_03L實有是事 不可不愼 所以然者 若見
001_0730_a_04L諸魔所爲之相 謂是善相 悅心取著
001_0730_a_05L則因此邪僻 得病發狂 若得善根所發
001_0730_a_06L之境 謂是魔事 心疑捨離 卽退失善
001_0730_a_07L利 終無進趣 而其邪正實難取別 故
001_0730_a_08L以三法驗之可知 何事爲三 一以定硏
001_0730_a_09L磨 二依本修治 三智慧觀察 如經言
001_0730_a_10L欲知眞金 三法試之 謂燒 打 磨 行人
001_0730_a_11L亦爾 難可別識 若欲別之 亦須三試
001_0730_a_12L一則當與共事 共事不知 當與久共處
001_0730_a_13L共處不知 智慧觀察 今藉此意以驗邪
001_0730_a_14L正 謂如定中境相發時邪正難了者 應
001_0730_a_15L當深入定心 於彼境中不取不捨 但平
001_0730_a_16L等定住 若是善根之所發者 定力逾深
001_0730_a_17L善根彌發 若魔所爲 不久自壞 第二
001_0730_a_18L依本修治者 且如本修不淨觀禪 今則
001_0730_a_19L依本修不淨觀 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
001_0730_a_20L則非僞也 若以本修治漸漸壞滅者 當
001_0730_a_21L知是邪也 第三智慧觀察者 觀所發相
001_0730_a_22L推驗根原 不見生處 深知空寂 心不
001_0730_a_23L住著 邪當自滅 正當自現 如燒眞金
001_0730_a_24L其光1)色若 是僞2)亦爾 此中定譬於磨

001_0730_b_01L本猶於打 智慧觀察類以火燒 以此三
001_0730_b_02L驗 邪正可知也 問 若魔能令我心得
001_0730_b_03L定 定3)止邪正 如何簡別 解云 此處
001_0730_b_04L微細 甚難可知 且依先賢之說 略示
001_0730_b_05L邪正之岐 依如前說九種心住門次第
001_0730_b_06L修習 至第九時 覺其支體運運而動
001_0730_b_07L當動之時 卽覺其身如雲如影 若有若
001_0730_b_08L無 或從上發 或從下發 或從腰發 微
001_0730_b_09L微遍身 動觸發時 功德無量 略而說
001_0730_b_10L之 有十種相 一靜定 二空虛 三光淨
001_0730_b_11L四喜悅 五倚樂 六善心生起 七知見
001_0730_b_12L明了 八無諸累縛 九其心調柔 十境
001_0730_b_13L界現前 如是十法 與動俱生 若具分
001_0730_b_14L別 則難可盡 此事旣過 復有餘

001_0730_b_15L
三智慧觀察 言當勤正念不取不著者
001_0730_b_16L總顯三中前之二法 今於此中大乘止
001_0730_b_17L門 唯修理定 更無別趣 故初定硏 并
001_0730_b_18L依本修 更無別法 所以今說當依本修
001_0730_b_19L大乘止門正念而住 不取不著者 邪不
001_0730_b_20L干正 自然退沒 當知若心取著 則棄
001_0730_b_21L正而成邪 若不取著 則因邪而顯正
001_0730_b_22L是知邪正之分 要在著與不著 不著之
001_0730_b_23L者 無障不離 故言遠離是諸業障也
001_0730_b_24L應知外道以下 第三簡其眞僞 於中有

001_0730_c_01L二 初擧內外以別邪正 先邪 後正 文
001_0730_c_02L相可知 若諸以下 次對理事以簡眞僞
001_0730_c_03L於中初顯理定是眞 行者要修眞如三
001_0730_c_04L昧 方入種性不退位中 除此更無能入
001_0730_c_05L之道 故言不習無有是處 然種性之位
001_0730_c_06L有其二門 一十三住門 初種性住 種
001_0730_c_07L性者 無始來有 非修所得 義出瑜伽
001_0730_c_08L及地持論 二六種性門 初習種性 次
001_0730_c_09L性種性者 位在三賢 因習所成 出本
001_0730_c_10L業經及仁王經 於中委悉 如一道義中
001_0730_c_11L廣說也 今此中言如來種性者 說第二
001_0730_c_12L門習種性位也 以修世間以下 次顯事
001_0730_c_13L定之僞 謂不淨觀安那槃念等 皆名世
001_0730_c_14L間諸三昧也 若人不依眞如三昧 直修
001_0730_c_15L此等事三昧者 隨所入境 不離取著
001_0730_c_16L取著法者 必著於我 故屬三界 與外
001_0730_c_17L道共也 如智度論云 諸法實相 其餘
001_0730_c_18L一切皆是魔事 此之謂也 上來第三明
001_0730_c_19L魔事竟

001_0730_c_20L
復次以下第四利益 後世利益 不可具
001_0730_c_21L陳 故今略示現在利益 總標 別顯 文
001_0730_c_22L相可知 別明止門竟在於前

001_0730_c_23L「色」一作「自」「亦」一作「不」「止」疑
001_0730_c_24L「之」{編}

001_0731_a_01L
復次以下第二明觀 於中有三 初明修
001_0731_a_02L觀之意 次顯修觀之法 其第三者 總
001_0731_a_03L結勸修 第二之中顯四種觀 一法相觀
001_0731_a_04L謂無觸次第而發 言餘觸者略有八種
001_0731_a_05L一動二痒 三涼四暖 五輕六重 七澁
001_0731_a_06L八滑 然此八觸 未必具起 或有但發
001_0731_a_07L二三觸者 發時亦無定次 然多初發動
001_0731_a_08L觸 此是依麁顯正定相 次辨邪相 邪
001_0731_a_09L相略出十雙 一增減 二定亂 三空有
001_0731_a_10L四明闇 五憂喜 六苦樂 七善惡 八愚
001_0731_a_11L智 九脫縛 十强柔 一增減者 如動觸
001_0731_a_12L發時 或身動手起 脚亦隨動 外人見
001_0731_a_13L其兀兀如睡 或如著鬼 身手足紛動
001_0731_a_14L此爲增相 若其動觸發時 若上若下
001_0731_a_15L未及遍身 卽便壞滅 因此都失境界之
001_0731_a_16L相 坐時蕭索 無法持身 此爲減相 二
001_0731_a_17L定亂者 動觸發時 識心及身 爲定所
001_0731_a_18L縛 不得自在 或復因此便入邪定 乃
001_0731_a_19L至七日 此是定過 若動觸發時 心意
001_0731_a_20L1)餘亂擧 緣2)異境 此爲亂過也 三空
001_0731_a_21L有者 觸發之時 都不見身 謂證空定
001_0731_a_22L是爲空過 若觸發時 覺身賢實 猶如
001_0731_a_23L木石 是爲有過也 四明闇者 觸發之
001_0731_a_24L時 見外種種光色 乃至日月星辰 是

001_0731_b_01L爲明過 若觸發時 身心闇昧 如入闇
001_0731_b_02L室 是爲闇過也 五憂喜者 觸發之時
001_0731_b_03L其心熱惱憔悴不悅 是爲憂失 若觸發
001_0731_b_04L時 心大踊悅 不能自安 是爲喜失也
001_0731_b_05L六苦樂者 觸發之時 覺身支體處處痛
001_0731_b_06L惱 是爲苦失 若觸發時 知大快樂 貪
001_0731_b_07L著纒縛 是爲樂失也 七善惡者 觸發
001_0731_b_08L之時 念外散善 破壞三昧 是爲善失
001_0731_b_09L若觸發時 無慚愧等諸惡心生 是惡失
001_0731_b_10L也 八愚智者 觸發之時 心識迷惑 無
001_0731_b_11L所覺了 是爲愚失 若觸發時 知見明
001_0731_b_12L利 心生邪覺 是爲智失也 九縛脫者
001_0731_b_13L或有五蓋 及諸煩惱 覆障心識 是爲
001_0731_b_14L縛失 或謂證空得果 生增上慢 是爲
001_0731_b_15L脫失也 十强柔者 觸發之時 其身剛
001_0731_b_16L强 猶如瓦石 難可廻轉 是爲强失 若
001_0731_b_17L觸發時 心志軟弱 易可敗壞 猶如軟
001_0731_b_18L渥 不堪爲器 是爲柔失也 此二十種
001_0731_b_19L邪定之法 隨其所發 若不識別 心生
001_0731_b_20L愛著 因或失心狂亂 或哭或笑 或驚
001_0731_b_21L漫走 或時自欲投巖3)起火 或時得病
001_0731_b_22L或因致死 又復隨有如是發一邪法 若
001_0731_b_23L與九十五種外道鬼神法中 一鬼神法相
001_0731_b_24L應 而不覺者 卽念彼道 行於彼法 因

001_0731_c_01L此便入鬼神法門 鬼加其勢 或發諸邪
001_0731_c_02L定 及諸辯才 知世吉凶 神通奇異 現
001_0731_c_03L希有事 感動衆人 世人無知 但見異
001_0731_c_04L人 謂是賢聖 深心信伏 然其內心專
001_0731_c_05L行鬼法 當知是人遠離聖道 身壞命終
001_0731_c_06L墮三惡趣 如九十六外道經廣說 行者
001_0731_c_07L若覺是等邪相 應以前法驗而治之 然
001_0731_c_08L於其中亦有是非 何者 若其邪定一向
001_0731_c_09L魔作者 用法治之 魔去之後 則都無
001_0731_c_10L復毫釐禪法 若我得入正定之時魔入
001_0731_c_11L則其中現諸邪相者 用法却之 魔邪旣
001_0731_c_12L滅我定心明淨 猶如雲除日顯 若此等
001_0731_c_13L相雖似魔作 而用法治猶不去者 當知
001_0731_c_14L因自罪障所發 則應勤修大乘懺悔 罪
001_0731_c_15L滅之後定當自顯 此等障相甚微難別
001_0731_c_16L欲求道者不可不知 且止傍論 還釋木
001_0731_c_17L

001_0731_c_18L
上來廣辨魔事差別 以是已下 第二
001_0731_c_19L明治 言智慧觀察者 依自隨分所有覺
001_0731_c_20L慧 觀諸魔事 察而治之 若不觀察 卽
001_0731_c_21L墮邪道 故言勿令墮於邪網 此是如前
001_0731_c_22L三種驗中 正爲無常 苦 流轉 不淨
001_0731_c_23L「餘」一無「異」上一有「餘」「起」一作
001_0731_c_24L「赴」

001_0732_a_01L文相可知

001_0732_a_02L
如是當念以下 第二明大悲觀 作是
001_0732_a_03L思惟以下 第三明誓願觀 以起如是
001_0732_a_04L以下 第四明精進觀 依此四門 略
001_0732_a_05L示修觀也 唯除坐時以下 第三總結
001_0732_a_06L勸修 上來第一別明止觀 苦行以下
001_0732_a_07L第二合修 於中有三 一總標俱行 第
001_0732_a_08L二別明行相 三者總結 第二之中 顯
001_0732_a_09L示二義 先明順理俱行止觀 後顯對障
001_0732_a_10L俱行止觀 初中言雖念諸法自性不生
001_0732_a_11L者 依非有門以修止行也 而復卽念業
001_0732_a_12L果不失者 依非無門以修觀行也 此順
001_0732_a_13L不動實際建立諸法 故能不捨止行而
001_0732_a_14L修觀行 良由法雖非有而不墮無故也
001_0732_a_15L次言雖念善惡業報而卽念性不可得者
001_0732_a_16L此順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故能不廢觀
001_0732_a_17L行而入止門 由其法雖不無而不常有
001_0732_a_18L故也 若修以下 對障分別 若修止者
001_0732_a_19L離二種過 一者正除凡夫住著之執 遣
001_0732_a_20L彼所著人法相故 二者兼治二乘怯弱
001_0732_a_21L之見 見有五陰怖畏苦故 若修觀者
001_0732_a_22L亦離二過 一者正除二乘狹劣之心 普
001_0732_a_23L觀衆生起大悲故 二者兼治凡夫懈怠
001_0732_a_24L之意 不觀無常懈怠發趣故 以是義故

001_0732_b_01L以下 第三總結俱行 一則順理無偏必
001_0732_b_02L須俱行 二卽並對二障必應雙遣 以是
001_0732_b_03L二義不相捨離 故言共相助成等也 止
001_0732_b_04L觀二行旣必相成 如鳥兩翼 似車二輪
001_0732_b_05L二輪不具 卽無運載之能 一翼若闕
001_0732_b_06L何有翔空之勢 故言止觀不具 則無能
001_0732_b_07L入菩提之道也

001_0732_b_08L
修行信心分中有三 一者擧人略標大
001_0732_b_09L意 二者就法廣辨行相 此之二段竟在
001_0732_b_10L於前 復次衆生以下 第三示修行者
001_0732_b_11L不退方便 於中有二 先明初學者畏
001_0732_b_12L退墮 後示不退轉之方便 此中有三 一
001_0732_b_13L者明佛有勝方便 二者別出脩多羅說
001_0732_b_14L若觀以下 第三釋經所說意趣 若觀
001_0732_b_15L法身畢竟得生者 欲明十解以上菩薩
001_0732_b_16L得少分見眞如法身 是故能得畢竟往
001_0732_b_17L生 如上信成就發心中言以得少分見
001_0732_b_18L法身故 此約相似見也 又復初地已
001_0732_b_19L上菩薩 證見彼佛眞如法身 以之故
001_0732_b_20L言畢竟得生 如楞伽經歎龍樹菩薩云
001_0732_b_21L證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故 此中論
001_0732_b_22L意約上輩人明畢竟生 非謂未見法身
001_0732_b_23L不得往生也 住正定者 通論有三 一
001_0732_b_24L者見道以上方名正定 約無漏道爲正

001_0732_c_01L定故 二者十解以上名爲正定 住不
001_0732_c_02L退位爲正定故 三者九品往生皆名正
001_0732_c_03L定 依勝緣力得不退故 於中委悉 如
001_0732_c_04L無量壽料簡中說

001_0732_c_05L
勸修分中在文有六 一者總結前說 二
001_0732_c_06L者若有衆生以下 擧益勸修 三者假
001_0732_c_07L使有人以下 信受福勝 四者其有衆生
001_0732_c_08L以下 毁謗罪重 五者當知以下引證 六
001_0732_c_09L者是故以下結勸 第二文中卽有二意
001_0732_c_10L先正勸修 究竟以下示其勝利 此中二
001_0732_c_11L句 初示所得果勝 後明能修人勝 第三
001_0732_c_12L段中有二 先明一食之頃正思福勝 後
001_0732_c_13L顯一曰一夜修行功德無邊 第四段中
001_0732_c_14L有四 先明毁謗罪重 是故以下第二試
001_0732_c_15L勸 以深以下 第三釋罪重意 一切如
001_0732_c_16L來以下 第四轉釋斷三寶種之意 餘之
001_0732_c_17L文可見 一部之論有三分中 正辨論宗
001_0732_c_18L竟在於前 此後一頌第三總結 於中上
001_0732_c_19L半 結前五分 下之二句 迴向六道

001_0732_c_20L
起信論疏卷下終
    1. 1)撰者名補入{編}。
    2. 2)「義」下一有「故」。
    3. 1)「識」下一有「滅」。
    4. 2)「所」下一有「依」。
    5. 1)「能」下有「作」。
    6. 1)「相」疑「分」{編}。
    7. 1)「相」下疑脫「初文可知」{編}。
    8. 1)「二」一作「三」。
    9. 1)「受」下一有「用」。
    10. 1)「思」疑「伺」{編}。
    11. 1)「色」一作「自」。
    12. 2)「亦」一作「不」。
    13. 3)「止」疑「之」{編}。
    14. 1)「餘」一無。
    15. 2)「異」上一有「餘」。
    16. 3)「起」一作「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