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화엄론절요(華嚴論節要) / 華嚴論節要卷第一

ABC_BJ_H0075_T_002

004_0768_c_01L

004_0768_c_02L華嚴論節要卷第一

004_0768_c_03L

004_0768_c_04L1)論主都序
004_0768_c_05L海東曹溪山沙門 知訥錄

004_0768_c_06L
夫以有情之本 依智海以爲源 含識之
004_0768_c_07L流 摠法身而爲體 只爲情生智隔 想
004_0768_c_08L變體殊 達本情亡 知心體合 今此大
004_0768_c_09L方廣佛華嚴經者 明衆生之本際 示諸
004_0768_c_10L佛之果源 其爲本也 不可以功成 其
004_0768_c_11L爲源也 不可以行得 功亡本就 行盡
004_0768_c_12L源成 源本無功 能隨緣2)而自在者 3)
004_0768_c_13L毗盧遮那也 以本性爲4)光 智隨根應
004_0768_c_14L大悲濟物 以此爲名 依本如是設其敎
004_0768_c_15L澤 滂流法界 以潤含生 於是寄位
004_0768_c_16L四天 示形八相 菩提場內 現蘭若以
004_0768_c_17L始成 普光法堂 處報身之大宅 普賢
004_0768_c_18L長子 擧果德於藏身 文殊小男 5)剏啓
004_0768_c_19L蒙於金色 以海6)印三昧 周法界而降
004_0768_c_20L靈 用普眼之法門 7)覩塵中之刹海 依
004_0768_c_21L「論主都序」卷第三作「長者李通玄述」{編}
004_0768_c_22L「而」無有{甲}
「即」下補入「此」{乙}「光」疑
004_0768_c_23L「先」{乙}
「剏」作「創」{甲}「印」下有「之」{甲}
004_0768_c_24L
「覩」作「示」{甲}

004_0769_a_01L正二報 身1)上交叅 因果兩門 體用相
004_0769_a_02L徹 以釋天之寶網 2)彰十刹以重重 取
004_0769_a_03L離垢之摩尼 明十身而隱隱 無邊刹境
004_0769_a_04L自他不隔於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 不移
004_0769_a_05L於當念 其爲廣也 以虛空而爲量 其
004_0769_a_06L爲小也 處極微而無迹 十方無卷 匪
004_0769_a_07L虧於小相之中 纎塵不舒 含十方而非
004_0769_a_08L3)碍 居智海 4)果德殊分於五位之門
004_0769_a_09L常住法堂 示進修於九天之上 此方如
004_0769_a_10L是 十刹同然 聖衆如雲 5)刹海相入 智
004_0769_a_11L凡不碍 狀多卷一第一張鏡以納衆形
004_0769_a_12L彼此無妨 若千燈而共一室 此經摠有
004_0769_a_13L四十品之勝典 玄開果德6)之門 百萬
004_0769_a_14L億之妙言 咸擧佛華之行海 十身十會
004_0769_a_15L闡十十之法門 十處十方 啓十通而踈
004_0769_a_16L十辯 出現品內 示因果以結始終 給
004_0769_a_17L孤獨園 利人天之明法界 目連鶖子
004_0769_a_18L隔視聽於對顏 六千比丘 啓十明於路
004_0769_a_19L上 覺城東際 五衆咸臻 古佛廟前 同
004_0769_a_20L登十智 善財發明 導首用彰 來衆齊
004_0769_a_21L然 又成五位法門 具德行其軌範 令
004_0769_a_22L使啓蒙7)以達 解行無疑 遂信首文殊
004_0769_a_23L之前 正證妙峯之頂 經過五衆 成一
004_0769_a_24L百一十之法門 至慈氏之園 結會一生

004_0769_b_01L之佛果 返8)視文殊之初友 明以果同
004_0769_b_02L因 後入普賢之身 彰體用圓極 此經名
004_0769_b_03L大方廣佛華嚴經者 大以無方爲義 方
004_0769_b_04L以理智爲功 廣則毫刹相9)合 佛乃體
004_0769_b_05L用無作 華喩行門可樂 能敷理事之
004_0769_b_06L功 嚴卽依正莊嚴 繼即貫穿縫綴 世
004_0769_b_07L主妙嚴品者 菩薩示生 皆爲世主 同
004_0769_b_08L臻海會 故號妙嚴 品者 類會同流法
004_0769_b_09L門 均隔爲品 此經摠有四十品之10)
004_0769_b_10L典 此品建初 故稱第一 是故言大方廣
004_0769_b_11L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004_0769_b_12L
釋此一部之經 摠作十門分別 第一
004_0769_b_13L明依敎分宗 第二明依宗敎別 第三明
004_0769_b_14L敎義差別卷一第二張 第四明成佛同
004_0769_b_15L別 第五明見佛差別 第六明說敎時分
004_0769_b_16L第七明淨土權實 第八明攝化境界 第
004_0769_b_17L九明因果延促 第十明會敎始終

004_0769_b_18L
第一明依敎分宗者 夫如來成道 體應
004_0769_b_19L眞源 理事二門 一多相澈 智境圓寂
004_0769_b_20L何法不周 只爲器有差殊 軌儀11)名異
004_0769_b_21L始終漸頓 隨根不同 設法應宜 大小
004_0769_b_22L全別 時分因果 延促不同 化佛本身
004_0769_b_23L施詮各異 國土淨穢 增減不同 地位
004_0769_b_24L因果 自有投分 創學之流 未諳敎迹

004_0769_c_01L執權成實 迷不進修 12)若咸擧衆宗類
004_0769_c_02L其損益 無以了其迷滯者矣 今略分十
004_0769_c_03L法以辯闡猷 便得學者知宗 遷權就實
004_0769_c_04L不滯其行 速證菩提 第一小乘戒經
004_0769_c_05L爲情有宗 第二菩薩戒 爲情及眞俱示
004_0769_c_06L爲宗 第三般若敎 說空彰實爲宗 第
004_0769_c_07L四解深密經 爲不空不有爲宗 第五楞
004_0769_c_08L伽經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爲宗 第
004_0769_c_09L六維摩經 以會融染淨二見 現不思議
004_0769_c_10L爲宗 第七法華經 會權就實爲宗 第
004_0769_c_11L八大集經 以守護正法爲宗 第九涅槃
004_0769_c_12L經 明佛性爲宗卷一第三張 第十13)
004_0769_c_13L大方廣佛華嚴14)經 以此經名一切諸佛
004_0769_c_14L根本智慈 因圓果滿 一多相徹 法界
004_0769_c_15L理事自在緣起無碍佛乘爲宗 已上分
004_0769_c_16L宗 皆是承前先德 所立宗旨 設有小
004_0769_c_17L分增減不同 爲見解各15)異 大16)意名目
004_0769_c_18L亦多相似

004_0769_c_19L
第一小乘戒爲情有宗者 爲如來17)剏爲
004_0769_c_20L「上」作「土」{甲}「彰」作「影」{甲}「碍」下有
004_0769_c_21L「恒」{甲}
「果德殊分」作「分果德」{甲}「刹海」
004_0769_c_22L作「海會」{甲}
「之」下有「法」{甲}「以」作「易」
004_0769_c_23L{甲}
「視」作「示」{甲}「合」作「含」{甲}「聖」
004_0769_c_24L作「勝」{甲}
「名」作「各」{甲}「若」下有「不」
004_0769_c_25L{甲}
「名」無有{甲}「經」下有「即」{甲}「異」
004_0769_c_26L作「別」{甲}
「意」作「義」{甲}「剏」作「創」{甲}

004_0770_a_01L凡夫造業處 言是應作是不應作 說
004_0770_a_02L善不善 如此立敎 未爲實1)有 且約凡
004_0770_a_03L情虛忘之處 橫繫諸惡 以敎制之 令
004_0770_a_04L生人天 是故戒序云 若欲生天上及生
004_0770_a_05L人中者 常當護戒足 勿令有毁損 2)
004_0770_a_06L夫有爲作業 虛妄非實 未得法身智身
004_0770_a_07L非爲實3)有 且爲情有宗4)故 於小乘中
004_0770_a_08L爲軌持敎也 如華嚴經持戒卽不然 經
004_0770_a_09L云身是梵行耶 5)三業四威儀等 是梵
004_0770_a_10L行耶 如是諦6)聽 觀求梵行者 了不可
004_0770_a_11L得 是故名爲淸淨梵行者 如梵行品說
004_0770_a_12L如是淸淨行者 名持佛性戒 得佛法身
004_0770_a_13L故 乃至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以持佛
004_0770_a_14L性戒 與佛體齊 理事平等 混眞法界
004_0770_a_15L如是持戒 不見自身能持戒者 不見他
004_0770_a_16L身有破戒者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不
004_0770_a_17L見自身發菩提心 不見諸佛成等正覺
004_0770_a_18L若好若惡 若有7)小法可得 不名淨行
004_0770_a_19L8)如是性戒卽法身也 法身者 則如
004_0770_a_20L來智慧也 如來智慧者 卽正覺卷一第
004_0770_a_21L四張
也 是故不同小乘有取捨故

004_0770_a_22L
第二如梵網經 9)善戒爲情有及眞俱示
004_0770_a_23L爲宗者 如來爲凡夫之中 有大心衆生
004_0770_a_24L樂行慈悲 有10)欣求佛果者 11)說毗盧遮

004_0770_b_01L12)那爲本身 千百億爲化身 頓令識末
004_0770_b_02L還本故 經13)云如是千百億 各接微塵
004_0770_b_03L衆 俱來至我所 又言若人受佛戒 卽
004_0770_b_04L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眞是諸佛子
004_0770_b_05L卽爲性戒故 14)是爲眞宗 此15)乃大心衆
004_0770_b_06L生 頓示法身性戒16)故 下劣者得漸 17)
004_0770_b_07L一敎 應二根18)也 如是千百億 各接微
004_0770_b_08L塵衆 俱來至我所 明捨權而就實 此
004_0770_b_09L爲實有敎 當敎之內 頓示權實故 不
004_0770_b_10L同小乘 前亦無常 後亦無常 爲但生
004_0770_b_11L人天故 雖然立實有宗 不同華嚴經毗
004_0770_b_12L盧遮那所說也 此經仍隨化身所化 方
004_0770_b_13L來至本身也 圓敎之宗 一下頓示本身
004_0770_b_14L法界大智報身 因果理事齊彰 又華嚴
004_0770_b_15L經中世界量 如梵網經中蓮花形量 亦
004_0770_b_16L不同 廣狹全別 廣如下文所說

004_0770_b_17L
第三般若敎 爲說空彰實爲宗者 如來
004_0770_b_18L初爲人天凡夫 說二乘敎 繫19)着理事
004_0770_b_19L俱實 不能離障 爲說空敎 破所執*着
004_0770_b_20L故 此乃空却無明諸障等業 無明摠盡
004_0770_b_21L障業皆無 自性涅槃自然現著 此爲眞
004_0770_b_22L有 不空名宗 雖然爲眞有 所說敎門
004_0770_b_23L多有成壞故 未可爲圓 如華嚴經卷一
004_0770_b_24L第五張
20)報身相好莊嚴 能虛能實 當

004_0770_c_01L部之內當品之中 十菩薩等 上下自相
004_0770_c_02L21)輪貫 空有之法 不獨孤行 又以普賢
004_0770_c_03L文殊交叅 理事相徹 22)互相交映 一部
004_0770_c_04L之典 品品相徹 句句相叅 一部之中
004_0770_c_05L四十品經 同入一言之內 十萬頌之齊
004_0770_c_06L麾 一成卽一切成 一壞卽一切壞 摠
004_0770_c_07L以性齊時齊故 如今成佛 與三世佛
004_0770_c_08L齊成佛故 爲無三世故 爲無時故 不
004_0770_c_09L同此敎 成壞別23)特故 因果前後24)

004_0770_c_10L
第四解深密經 爲不空不25)有宗者 如
004_0770_c_11L來說於有敎空敎之後 說此一部之敎
004_0770_c_12L和會有無二見 爲不空不26)有 說九識
004_0770_c_13L27)統淨無染識 如暴水28)流 生多波浪
004_0770_c_14L諸波浪等 以水爲依 五六七29)識等 皆
004_0770_c_15L以阿陁那識爲依故 如深密經云 如淨
004_0770_c_16L「有」下有「如此有敎」{甲}「凡夫」作「衆生」
004_0770_c_17L{甲}
「有」下有「宗」{甲}「故」無有{甲}「三」
004_0770_c_18L作「身」{甲}
「聽」無有{甲}「小」作「少」{甲}
004_0770_c_19L
「如」作「知」{甲}「善」作「菩薩」{甲}「欣」作
004_0770_c_20L「忻」{甲}
「說」作「謂」{甲}「那」下有「佛」{甲}
004_0770_c_21L
「云」作「言」{甲}「是」作「即」{甲}「乃」下有
004_0770_c_22L「爲」{甲}
「故」無有{甲}「以」無有{甲}「也」
004_0770_c_23L無有{甲}
「着」作「著」{甲}次同「報身」作
004_0770_c_24L「實寶」{甲}
「輪」作「綸」{甲}「互」作「玄」{乙}
004_0770_c_25L
「特」作「時」{甲}「也」無有{甲}「有」下有
004_0770_c_26L「爲」{甲}
「有」下有「敎」{甲}「統」作「純」{甲}
004_0770_c_27L
「流」無有{甲}「識等」作「八等識」{甲}

004_0771_a_01L鏡面 若1)有影 生緣現前 唯一影起
004_0771_a_02L若二若多 影生緣現前 有多影起 非此
004_0771_a_03L鏡面 轉變爲影 亦無受用 滅盡可得
004_0771_a_04L此明五六七八識 所依第九淨識處也
004_0771_a_05L此經意欲令於識處 便明識體 本唯不
004_0771_a_06L離眞智故 如彼暴流 不離水體而生波
004_0771_a_07L浪 又如明鏡 依彼淨體 無所分別 含
004_0771_a_08L多影像 不碍有而常無故 如是自心所
004_0771_a_09L見識相 不離本體無作淨智 所現影像
004_0771_a_10L都無自他內外等執 任2)運隨智 無所
004_0771_a_11L分別 以破空有二繫 爲不空不有故
004_0771_a_12L深密經頌曰 阿陁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
004_0771_a_13L卷一第六張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
004_0771_a_14L演 恐彼分別執爲我 阿陁那識甚深細
004_0771_a_15L者 引彼凡流 3)就成智 不同二乘及漸
004_0771_a_16L始學菩薩 破4)相成空 不同凡夫 繫而
004_0771_a_17L實有 不同彼故 不空不有 何法不空
004_0771_a_18L爲智能隨緣 照機利物故 何法不有
004_0771_a_19L爲智正隨緣時 無性相故 無生住異滅
004_0771_a_20L故 以是義故 名不空不有 此經雖復
004_0771_a_21L如是 於心識之處 令知空有無二 華
004_0771_a_22L5)嚴卽不然 但6)彰本身法界一眞之根
004_0771_a_23L本智佛體用故 混眞性相法報之海 直
004_0771_a_24L爲上根人 頓示佛果德一眞法界本智

004_0771_b_01L以爲開示悟入之門 不論隨妄而生識
004_0771_b_02L
權學菩薩 但以空門 而爲所乘
004_0771_b_03L六波羅蜜 而爲行相 初對治門 還同
004_0771_b_04L二乘 無常不淨白骨微塵等觀 方入空
004_0771_b_05L觀 二乘趣滅 菩薩留生 以空無我等
004_0771_b_06L觀 折伏我法 不令增長 元來未是法
004_0771_b_07L身佛性根本智 爲見未眞故 樂空增勝
004_0771_b_08L以是義故 解深密經 方便安立第九識
004_0771_b_09L爲純淨識云 八識以7)淨爲依止故 卽
004_0771_b_10L欲直爲說第八種子識 爲如來藏者 爲
004_0771_b_11L彼學徒畏苦習故 8)聞說業種恒眞 怖
004_0771_b_12L難信故 是故權且安立第九阿陁那識
004_0771_b_13L爲淨識故 欲令不滅識性 長大菩提故
004_0771_b_14L是故維摩經云 未具佛法 亦不滅受
004_0771_b_15L而取證也 受旣不滅 想識亦然 如楞
004_0771_b_16L伽經直爲根熟者 說第八識業種 爲如
004_0771_b_17L卷一第七張來藏 下文更明 維摩經云
004_0771_b_18L塵勞之稠 爲如來種等 修道之士 品
004_0771_b_19L類異途 解行差殊 千端萬別 除二乘
004_0771_b_20L之外 菩薩之乘 有四品不同 一修空
004_0771_b_21L無我菩薩 二漸見佛性菩薩 三頓見佛
004_0771_b_22L性菩薩 四以如來自性淸淨智 9)五位
004_0771_b_23L加行起差別智 滿普賢行 成大慈悲菩
004_0771_b_24L薩 究竟不出刹那際 充滿十方佛果門

004_0771_c_01L此略示名目

004_0771_c_02L
第五楞伽經 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
004_0771_c_03L我爲宗者 此經於南海中楞伽山說 如
004_0771_c_04L來於此山10)中過 羅婆那夜叉王 與摩
004_0771_c_05L諦菩薩 乘化宮11)殿來 請12)如來 如來
004_0771_c_06L於此山上說法 其山高峻 下瞻大海
004_0771_c_07L傍無門戶 得神通者 堪能昇往 乃表
004_0771_c_08L心地法門 無心無證者 方能昇也 下
004_0771_c_09L矚大海 表其心海 本自淸淨 因境風
004_0771_c_10L所轉 識浪波動 欲明達境自空 心海
004_0771_c_11L自寂 心境俱寂 事無不照 猶如大海
004_0771_c_12L無風 日月13)森羅煥然明白 此經意直
004_0771_c_13L爲根熟菩薩 頓說種子業識 爲如來藏
004_0771_c_14L異彼二乘 滅識趣寂者 亦爲異彼般若
004_0771_c_15L修空增勝者故 直明識體 本性全眞
004_0771_c_16L便明識體 卽成智用 如彼大海無風
004_0771_c_17L卽境像更明 心海法門 亦復如是 了
004_0771_c_18L眞卽識14)體成智 此經異彼深密經15)
004_0771_c_19L別立九識 接引初根 漸令留惑 長大
004_0771_c_20L「有」下有「一」{甲}ㆍ補入「一」{乙}「運」作「用」
004_0771_c_21L{甲}
「就」下有「識」{甲}「相」下有「反」{甲}
004_0771_c_22L
「嚴」下有「經」{甲}「彰」作「影」{甲}「淨」下
004_0771_c_23L有「識」{甲}
「聞」作「即」{甲}「五」上有「以」
004_0771_c_24L{甲}
「中」作「下」{甲}「殿」無有{甲}「如來」
004_0771_c_25L作「佛」{甲}
「森」作「參」{甲}「體」無有{甲}
004_0771_c_26L
「意」作「義」{甲}

004_0772_a_01L菩提故 不令其心 植種於空 亦不令
004_0772_a_02L心 猶如敗種 解深密經 乃是卷一第
004_0772_a_03L八張
入惑之初門 楞伽維摩 直示惑之
004_0772_a_04L本實 楞伽卽明八識 爲如來藏 淨名
004_0772_a_05L卽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淨名與楞伽同
004_0772_a_06L深密經文與此二部1)小別也
楞伽經
004_0772_a_07L卽是化身所說 境卽是穢土峯所居 法
004_0772_a_08L2)卽是說識境界爲眞 問答卽以大
004_0772_a_09L慧菩薩爲首 化身明敎是權 大慧3)
004_0772_a_10L論議簡擇 如華嚴經敎 佛身卽是本眞
004_0772_a_11L法報 境界卽是花藏所居 法門卽是佛
004_0772_a_12L果法界爲門 問答卽是文殊普賢理事
004_0772_a_13L智之妙用 五位行相 因果互融 十刹
004_0772_a_14L十身 體4)用相5)徹 若論同別 未可具
004_0772_a_15L言 更待下文 依位廣別

004_0772_a_16L
第六維摩6)經 不思議爲宗者 維摩經
004_0772_a_17L與華7)嚴 十種別 一種同8)別者 一淨土
004_0772_a_18L莊嚴別 二佛身諸相報化別 三不思議
004_0772_a_19L德神通別 四所設法門對根別 五諸有
004_0772_a_20L聞法來衆別 六說敎安立法門別 七淨
004_0772_a_21L名菩薩建行別 八所闡法門處所別 九
004_0772_a_22L常隨佛衆9)部從別 十所付法藏流通別
004_0772_a_23L10)同者 入道方便11)法門略同

004_0772_a_24L
一淨土莊嚴別者 如維摩經中所說淨

004_0772_b_01L土 如來以足指按地 卽三千大千世界
004_0772_b_02L若干百千珍寶嚴飾 12)比如卷一第九張
004_0772_b_03L寶莊嚴佛 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一切大
004_0772_b_04L衆 歎未曾有 而皆自見坐寶蓮花 而
004_0772_b_05L未說無盡佛刹莊嚴等事 在一毫塵中
004_0772_b_06L如華嚴經中 具說十佛毗盧遮那境界
004_0772_b_07L十蓮花藏世界海 一一世界海 有無盡
004_0772_b_08L世界海 圓滿十方佛境界衆生境界 互
004_0772_b_09L相涉入 不相障碍 衆寶莊嚴 如光如
004_0772_b_10L13)影 不但獨言三千大千世界14)所嚴淨
004_0772_b_11L15)也 二佛身諸相報化別者 說此維摩
004_0772_b_12L經是三十二大人之相 化佛所說 16)
004_0772_b_13L嚴經 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花藏
004_0772_b_14L世界海微塵數大人之相 實報如來之
004_0772_b_15L所說也

004_0772_b_16L
三不思議德神通別者 如維摩經說菩
004_0772_b_17L薩神通 以須彌之高廣 17)納芥子中 能
004_0772_b_18L以四大海水 入一毛孔 又小室之內
004_0772_b_19L能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 各各高八萬
004_0772_b_20L四千由18)旬 八千菩薩 五百聲聞 百千
004_0772_b_21L天人 維摩詰 致其右手掌 擎其大衆
004_0772_b_22L往詣菴羅 又以手斷取19)西方妙喜佛國
004_0772_b_23L來至此處 示於大衆 送還本處 如是神
004_0772_b_24L變 且爲權學三乘聲聞菩薩等衆 20)

004_0772_c_01L如斯事 何以故 爲權敎聲聞菩薩等
004_0772_c_02L見道未實 自他未亡 所現神變 依根
004_0772_c_03L所見 皆有往來分21)劑限量 又是一時
004_0772_c_04L之間聖意以神力變化 起諸小根 令
004_0772_c_05L22)其增進故 非是法爾力故 如華嚴經
004_0772_c_06L中 以本法力法如是故 能以一塵之內
004_0772_c_07L含容十方一卷一第一○張切佛刹衆生
004_0772_c_08L刹 摠在塵中 世界不小 微塵不大 十
004_0772_c_09L方世界所有微塵 一一塵中摠皆如是
004_0772_c_10L如經所說 菩薩於一小衆生身中 成等
004_0772_c_11L正覺 廣度衆生 其小衆生 不知不覺
004_0772_c_12L當知佛以權敎 引小根故 身外見佛
004_0772_c_13L現神通力 而有來去 實敎之中 以自
004_0772_c_14L本覺 自覺本心 身心性相 與佛無23)
004_0772_c_15L有內外往來諸見 是故毗盧遮那佛 不
004_0772_c_16L移本處 而身遍坐一切道場 十方來衆
004_0772_c_17L不移本處而隨化往 都無來去 亦無神
004_0772_c_18L「小」作「少」{甲}「即是」無有{甲}「明」作
004_0772_c_19L「且」{甲}
「用」作「徹」{甲}「徹」作「入」{甲}
004_0772_c_20L
「經」下有「以」{甲}「嚴」下有「經」{甲}「別」
004_0772_c_21L上有「十種」{甲}
「部從」無有{甲}「同者」作
004_0772_c_22L「種」{甲}
「法門略」無有{甲}「比」作「譬」{甲}
004_0772_c_23L
「影」下有「廣如經說」{甲}「所」無有{甲}
004_0772_c_24L「也」無有{甲}
「華」上補入「說」{乙}「納」作
004_0772_c_25L「內」{甲}
「旬」作「句」{甲}「西」作「東」{甲}ㆍ疑
004_0772_c_26L「東」{乙}
「見」作「現」{甲}「劑」作「齊」{甲}次
004_0772_c_27L
「其」作「漸」{甲}「異」下有「無」{甲}ㆍ補
004_0772_c_28L入「無」{乙}

004_0773_a_01L力所致 是故經言 法如是故 經中每
004_0773_a_02L言以佛神力 法如是1)力者 以佛神力
004_0773_a_03L推佛爲尊 法如是故 推其2)本德 都無
004_0773_a_04L變化 一一國刹 身心性相 以依本故
004_0773_a_05L不隨妄故 大小諸境 皆如光如影 互
004_0773_a_06L相映徹 周遍十方 都無往來 都無分
004_0773_a_07L*劑 卽一一衆生3)身 諸毛孔之內 周遍
004_0773_a_08L十方 不同權敎 以其神力 分*劑往來
004_0773_a_09L擎來送去 致斯妄見 違本法身 障眞
004_0773_a_10L菩提本覺性智 是故淨名菩薩 現斯神
004_0773_a_11L變已 方陳實敎 4)經云觀身實相 觀佛
004_0773_a_12L亦然 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
004_0773_a_13L今卽不住 如阿閦佛品廣明 是故權根
004_0773_a_14L小見 樂欲希奇 菩薩稱根 粗施接引
004_0773_a_15L令生樂學 方授實門 不可執化成眞恒
004_0773_a_16L迷智境 識權就實 遷入法界之門 有
004_0773_a_17L作之法難成 隨緣無作易辦 作者勞而
004_0773_a_18L無功 不作隨緣 自就卷一第一一張
004_0773_a_19L功之功 功不虛棄 有功之功 功皆無
004_0773_a_20L常 多劫積修 終歸敗壞 不如一念緣
004_0773_a_21L起無生 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004_0773_a_22L
四所設法門對根別者 此維摩經 對二
004_0773_a_23L乘根 令廻向菩薩 菩提入大乘故 又
004_0773_a_24L對大乘中 滯淨菩薩悲智未滿者 令進

004_0773_b_01L修故 卽如衆香世界諸來菩薩衆 欲還
004_0773_b_02L本土 請佛世尊 願賜小法 如來依根
004_0773_b_03L見彼菩薩 滯於淨土 悲智心劣 便爲
004_0773_b_04L說法 令5)學無盡解脫門 下文云不離
004_0773_b_05L大慈 6)不捨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 而不
004_0773_b_06L7)望報敎化衆生 終不厭倦
此經8)
004_0773_b_07L二乘三乘 悲智9)末滿 令且漸修 增長
004_0773_b_08L悲智 未10)卽頓示佛11)果門

004_0773_b_09L
五諸有來衆聞法別者 如維摩經中所
004_0773_b_10L有來衆 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薩衆 舍利
004_0773_b_11L弗等影響聲聞 餘外來衆 摠是三乘中
004_0773_b_12L權學之衆 設有於中菩薩 生於諸趣
004_0773_b_13L同類俱來 皆欲成就三乘權學 漸令增
004_0773_b_14L進 未說圓滿諸佛本乘 如華嚴經12)
004_0773_b_15L有來衆 皆是乘如來乘 佛智果德 自
004_0773_b_16L體法身 具普賢行 而隨影現十方刹海
004_0773_b_17L一切道場 還成如來所乘本法 無有一
004_0773_b_18L箇三乘根13)器 設有根機 如盲如聾 14)
004_0773_b_19L覺 猶如盲人 對於日月 15)亦如聾人
004_0773_b_20L聞天樂音
三乘之器 道力未窮 未
004_0773_b_21L廻心者 常居法界海中諸佛境界 與佛
004_0773_b_22L16)同身 終不能信 17)不知18)自心 別求佛
004_0773_b_23L
如華19)嚴之卷一第一二張20)衆 自
004_0773_b_24L身與佛身無別 自智與佛智無差 性相

004_0773_c_01L含容 一多同別 主伴自在 交映相叅
004_0773_c_02L師弟互融 因果通徹 並如斯之衆也

004_0773_c_03L
六設敎安立法門別者 此維摩經 以淨
004_0773_c_04L名居士 現小許不思議之通變 令二乘
004_0773_c_05L廻心 又處於生死 現身有疾 令知染
004_0773_c_06L淨無二 又表菩薩大悲有疾 21)菩薩具
004_0773_c_07L陳不二之門 建定慧觀智 用彰不求之
004_0773_c_08L法最要 故云夫求法者 於一切法 應
004_0773_c_09L無所求 然未似華嚴經 具陳五位六位
004_0773_c_10L行相因果同別法門

004_0773_c_11L
七淨名菩薩示行別者 淨名爲表大悲
004_0773_c_12L示入生死 現其病行 華嚴經毗盧遮那
004_0773_c_13L以大悲示入生死 成正覺行 彰大智能
004_0773_c_14L出世故

004_0773_c_15L
八所闡法門處所別者 說維摩經 在毗
004_0773_c_16L耶離城菴羅園 及在淨名之室 說華嚴
004_0773_c_17L「力」作「故」{甲}ㆍ疑「故」{乙}「本德」作「德本」
004_0773_c_18L{乙}
「身」作「有」{甲}「經」上有「維摩」{甲}次
004_0773_c_19L
「學」下有「有盡」{甲}ㆍ補入「有」{乙}「不」
004_0773_c_20L作「大」{甲}
「望報」作「忽忘」{甲}「對」下有
004_0773_c_21L「此」{甲}
「末」作「未」{甲}「卽」下有「一下」
004_0773_c_22L{甲}
「果」無有{甲}「中」下有「所」{甲}「器」
004_0773_c_23L作「機」{甲}
「不」上有「不知」{甲}ㆍ補入「不知」
004_0773_c_24L{乙}
「亦」作「猶」{甲}「同」下有「德同」{甲}ㆍ
004_0773_c_25L補入「德同」{乙}
「不」下有「能」{甲}「自心」
004_0773_c_26L無有{甲}
「嚴」下有「經」{甲}「衆」作「樂」{甲}
004_0773_c_27L
「菩薩」無有{甲}

004_0774_a_01L經 在摩竭1)提國菩提場中 及一切世
004_0774_a_02L界 及一切塵中說

004_0774_a_03L
九常隨佛衆別者 說維摩經時 聲聞爲
004_0774_a_04L常隨佛衆 但具五百 說華嚴經時 摠
004_0774_a_05L是一乘大菩2)薩 爲常隨佛衆

004_0774_a_06L
十所付法藏流通別者 此維摩經囑果
004_0774_a_07L品中說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 我今
004_0774_a_08L以是無量億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羅三
004_0774_a_09L藐三菩提法 付囑於汝故 即以其經
004_0774_a_10L卷一第一三張囑已成菩薩 已生佛
004_0774_a_11L家者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 付囑流通
004_0774_a_12L即以其經 付囑凡夫初心 始能見道
004_0774_a_13L生在佛家者 何以3)然 此經難入 許人
004_0774_a_14L能證 以自證故 方堪能說 表三乘是
004_0774_a_15L權 但以聖勸修 4)所有得法 未成實故
004_0774_a_16L所有說法者 亦未實故 華嚴經云 此
004_0774_a_17L經珍寶 不入一切餘衆生手 唯5)除法
004_0774_a_18L王眞子 生如來家 種如來相諸善根者
004_0774_a_19L佛子 若無此等佛之眞子 如是法門
004_0774_a_20L不久散滅

004_0774_a_21L
問曰 若許佛之眞子 即十方世界 無
004_0774_a_22L盡無邊 以世界微塵 莫知其數 何須
004_0774_a_23L慮此經 若無眞子 即便散滅 答曰此
004_0774_a_24L6)意者 付囑凡夫 令覺悟入此法門

004_0774_b_01L故 令生佛家 使其轉敎 佛種不斷 7)
004_0774_b_02L凡夫 8)令得入眞9)之境 若囑累諸大菩
004_0774_b_03L薩 凡夫無緣 諸聖自明 無凡夫修學
004_0774_b_04L者 凡夫道中 佛種即斷 此經散滅 以
004_0774_b_05L此義故 付囑凡夫令修 不付已前大菩
004_0774_b_06L薩舊見道者 10)一入道方便同者 *經云
004_0774_b_07L夫求法者 於一切法 應無所求 11)乃至
004_0774_b_08L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
004_0774_b_09L來 後際不去 今即無住等 是初觀智
004_0774_b_10L門 略同於入道行相門戶次第 軌則全
004_0774_b_11L別 廣如下明

004_0774_b_12L
第七法華經會權入實爲宗者 此經引
004_0774_b_13L彼三12)根之人 歸一乘實敎故 引衆流
004_0774_b_14L而歸大海 攝三乘而還13)本源卷一第一
004_0774_b_15L四張
藏法師等前諸大德 會爲共敎一
004_0774_b_16L乘 爲三乘同14)聞故 華嚴經爲別敎一
004_0774_b_17L乘 爲不與三乘同聞故 叅詳此理 會
004_0774_b_18L此二門 法華經 引權器以歸眞 華嚴
004_0774_b_19L者 頓大根而直15)授 雖一乘名合 法事
004_0774_b_20L略同 論其軌範 有多差別 今欲備擧
004_0774_b_21L事廣難周 略擧十門 用知綱目 十門
004_0774_b_22L者 一敎主別 二放光別 三國土別 四
004_0774_b_23L請法主別 五大會莊嚴眞化別 六序分
004_0774_b_24L之中列衆別 七龍女轉身成佛別 八龍

004_0774_c_01L女成佛所居16)因立別 九六千之衆發心
004_0774_c_02L別 十授諸聲聞遠記別

004_0774_c_03L
一授主別者 17)說法華經 即是化身佛
004_0774_c_04L說 還過去滅度 多寶佛來 證成此經
004_0774_c_05L三世諸佛 同共宣說 如華嚴經 即不
004_0774_c_06L18)19)即是毗盧遮那 爲敎主故 即是
004_0774_c_07L法報理智眞身 具無量相海功德之20)
004_0774_c_08L之所莊嚴 三世諸佛 同爲一際一時法
004_0774_c_09L

004_0774_c_10L
二放光別者 說法華經 雖放眉間毫相
004_0774_c_11L果光所照境界 但言萬八千土 皆如金
004_0774_c_12L色 仍有限量 不稱無邊無21)量故 22)華嚴
004_0774_c_13L一部經典 敎行因果 表法光明 始終
004_0774_c_14L具十

004_0774_c_15L
三國土別者 說法華經 三變世界 令
004_0774_c_16L成淨土 移諸天人 置於他土然後 安
004_0774_c_17L置地方來衆 說華嚴經時 即此娑婆世
004_0774_c_18L「提」無有{甲}「薩」下有「衆」{甲}「然」下有
004_0774_c_19L「者」{甲}ㆍ補入「者」{乙}
「所」作「證」{甲}「除」
004_0774_c_20L下有「如來」{甲}
「意」作「義」{甲}「即」下有
004_0774_c_21L「令」{甲}
「令」無有{甲}「之」無有{甲}「一」
004_0774_c_22L下有「種」{甲}
「乃至」作「及」{甲}「根」作「乘」
004_0774_c_23L{甲}
「本」作「一」{甲}「聞」下有「法」{甲}
004_0774_c_24L「授」作「受」{甲}
「因立」作「國土」{甲}「說」
004_0774_c_25L下有「此」{甲}
「然」下有「敎主」{甲}「即」作
004_0774_c_26L「則」{甲}
「身之」無有{甲}「量」下有「無盡」
004_0774_c_27L{甲}
「華」上有「但彰果法不彰因位」{甲}

004_0775_a_01L界 即是蓮華藏世界 一一世界 互相
004_0775_a_02L含入
卷一第一五張 不同法華之會
004_0775_a_03L移轉人天 方明淨1)土 此乃對權根自
004_0775_a_04L他滯見者之所建立 是故今明國土別
004_0775_a_05L

004_0775_a_06L
四請法主別者 說法2)華時 請法主者
004_0775_a_07L即是舍利弗 3)以請之首 說華嚴經時
004_0775_a_08L佛令文殊普賢隨位菩薩 各自說自位
004_0775_a_09L法門 爲說法首 佛表果法 擧果爲因
004_0775_a_10L大悲行成根本智 4)果自成故 無言不
004_0775_a_11L說也 以大悲行 從無作根本智起故
004_0775_a_12L文殊普賢 表因位可說 說佛果法 5)
004_0775_a_13L悟衆生 阿僧祗品 世間數法 廣大難
004_0775_a_14L量 唯佛究竟 不屬五位中因果門故
004_0775_a_15L是佛自位內法門 還6)自佛說 隨好光
004_0775_a_16L明功德品 則是如來自成因果7)後 自
004_0775_a_17L8)佛法 法爾之力 恒常福智光明9)
004_0775_a_18L法門 10)爲未不屬五位之內行相因果故
004_0775_a_19L佛亦自說 此明佛果無二愚也 除此二
004_0775_a_20L11)品經外 諸餘三十八品 皆是五位
004_0775_a_21L之內行相法門 是故佛不自說 但放光
004_0775_a_22L表之 其所放光 表法之相 後當廣明
004_0775_a_23L五大會莊嚴眞化別者 如法華會 令三
004_0775_a_24L千大千世界淸淨莊嚴 其諸化衆 亦皆

004_0775_b_01L充滿 所來諸佛 皆云是化 華嚴經即
004_0775_b_02L不爾 即有十處十會衆 皆滿十方

004_0775_b_03L來之衆 不壞法身 而隨相好 法身相
004_0775_b_04L好 一際無差 即相全眞 無有化也

004_0775_b_05L
六序分之中列衆別者 法華會中 先列
004_0775_b_06L聲聞衆萬二卷一第一六張12)千俱

004_0775_b_07L列菩薩八13)千人俱 次列諸天龍鬼等
004_0775_b_08L華嚴經即不然 先列菩薩上首 有十佛
004_0775_b_09L14)刹微塵數 不論其從者 次列執金剛
004_0775_b_10L神衆 15)已後諸神龍天等衆

004_0775_b_11L
七龍女轉身成佛別者 如法華經龍女
004_0775_b_12L於刹16)那際 即轉女身 具菩薩行 南方
004_0775_b_13L成佛 如華嚴經17)中卽不然 但使自無
004_0775_b_14L情見 大智逾明 即萬法體眞無轉變相
004_0775_b_15L如維摩經中 舍利弗 謂天女曰 何故
004_0775_b_16L不轉女身 天女謂舍利弗 我十二年來
004_0775_b_17L求女人18)了相 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004_0775_b_18L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 善財童子善知
004_0775_b_19L識文殊普賢比丘比丘尼長者童子優婆
004_0775_b_20L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 各各自具
004_0775_b_21L菩薩行 自具佛法 隨諸衆生 見身不
004_0775_b_22L同 不云有轉 若以法眼觀 無俗不眞
004_0775_b_23L若以世間肉眼觀 無眞不俗 以法華經
004_0775_b_24L對權敎三根 見未盡者 令成信種 且

004_0775_c_01L將女相 速轉成佛 令生奇特 方始發
004_0775_c_02L心 趣眞知見 不堪本法 而起善根19)
004_0775_c_03L此明且引三權 令歸一實 又破彼時劫
004_0775_c_04L定執三僧祗 令於刹那 證三世性 本
004_0775_c_05L來一際 無始無終 稱法平等 裂三乘
004_0775_c_06L之見網 撤菩薩之草20)庵 令歸法界之
004_0775_c_07L門 入佛之眞實宅 故令龍女成佛 明
004_0775_c_08L非過去久修 年始八歲 又表今非舊學
004_0775_c_09L轉女時分 不逾刹那 具行佛果 無虧
004_0775_c_10L毫念 法本如是 自體卷一第一七張
004_0775_c_11L時 權學三根 自將見隔 自迷實法 返
004_0775_c_12L稱爲化 不知躬已事如斯 全處宅中
004_0775_c_13L猶懷滯見 云何界外 玄指僧祗 此見
004_0775_c_14L不離 定乖永劫 廻心見謝 方始舊居
004_0775_c_15L華嚴經21)即法界緣起門 明凡聖一眞猶
004_0775_c_16L存見隔 見在即凡 情亡即佛 稱性緣
004_0775_c_17L起 俯仰進退 屈身謙敬 皆菩薩行 無
004_0775_c_18L有一法可轉變相 有生住滅 是故不同
004_0775_c_19L龍女轉身成佛

004_0775_c_20L「土」作「刹」{甲}「華」下有「經」{甲}「以」下
004_0775_c_21L有「爲勸」{甲}
「果」下有「體」{甲}「未」作「示」
004_0775_c_22L{甲}
「自佛」作「佛自」{甲}「後」下有「佛」{甲}
004_0775_c_23L
「佛法」無有{甲}「悉」作「之」{甲}「爲未」作
004_0775_c_24L「示爲」{甲}
「品」無有{甲}「千」下有「人」{甲}
004_0775_c_25L
「千」作「萬」{甲}「刹」作「世界」{甲}「已」
004_0775_c_26L作「以」{甲}
「那」下有「之」{甲}「中」無有{甲}
004_0775_c_27L
「了」無有{甲}「故」無有{甲}「庵」作「菴」
004_0775_c_28L{甲}
「即」無有{甲}

004_0776_a_01L
八龍女成佛所居國土別者 即言南方
004_0776_a_02L無垢世界 非此娑婆 解云心得應眞 故
004_0776_a_03L稱無垢 正順本覺 故號南方 爲1)南爲
004_0776_a_04L正故 又南方爲明爲虛 南爲离 离中
004_0776_a_05L虛 八卦中 离法心 心虛無2)故 還依
004_0776_a_06L世俗八卦表之 雖然3)理如是 有理即
004_0776_a_07L有事故 還須有國 衆所歸依 若有別
004_0776_a_08L住南方 自他彼此猶隔 此乃猶順三乘
004_0776_a_09L分別引權根 而生信解 遷就佛乘故爲
004_0776_a_10L三乘餘執勢分難摧 且有一分廻心 自
004_0776_a_11L他之情未絶 4)若是頓印法界之體 5)
004_0776_a_12L同華嚴自他相徹 一一微塵之內 住因
004_0776_a_13L陁羅網之門 是故今言所居國土別

004_0776_a_14L
九六千之衆發心別者 如法華經云 龍
004_0776_a_15L女成佛時 娑婆世界菩薩聲聞擧衆 皆
004_0776_a_16L遙見龍女成佛 普爲時會人天說法 心
004_0776_a_17L大懽喜 6)悉敬禮 又下文娑婆世界 三
004_0776_a_18L卷一第一八張衆生 7)信不退地 三
004_0776_a_19L千衆生8)發菩提心 而得受記 智積菩
004_0776_a_20L薩及舍利弗一切衆會 默然信受 雖智
004_0776_a_21L積菩薩及舍利弗 而爲智士 寄在迷
004_0776_a_22L流 爲利啓蒙故 遣敎行 益濟凡學 令
004_0776_a_23L成軌躅 9)旣娑婆之衆 10)皆遙敬禮 六千
004_0776_a_24L發意 彼此未亡 俱順三乘權學 有爲菩

004_0776_b_01L提 未得普門法界本覺菩提 自他同體
004_0776_b_02L11)此義故 有遙敬禮 華嚴經即不然
004_0776_b_03L即以普門法界普見法門 如來藏身三
004_0776_b_04L昧境 因陁12)羅網莊嚴法門 世界海13)
004_0776_b_05L重重妙智 一時同得 爲一證一切證
004_0776_b_06L一斷一切斷故 即自身之內 有十方諸
004_0776_b_07L14)刹海莊嚴 佛身之內 即自身之境
004_0776_b_08L重重隱現十方15)〈世界 法16)爾如斯 猶
004_0776_b_09L如衆流 歸於大海 雖未入海 潤性無
004_0776_b_10L差 若入大海 皆同醎味 一切衆生 亦
004_0776_b_11L復如是 迷之與悟 雖然有殊 本來佛
004_0776_b_12L海 元本不17)異 云何法華經中娑婆之
004_0776_b_13L衆有遙敬禮 以此事儀法則 與華嚴全
004_0776_b_14L別 只如法界品內六千之衆 刹那十眼
004_0776_b_15L逾明 五百小童 一生十身咸證 餘衆皆
004_0776_b_16L爾 善財南詢諸友 佛果 18)文殊慈氏已
004_0776_b_17L圓 復入普賢之身 法門總備 理事齊
004_0776_b_18L互 無法不彰 法界旣處塵中 何得有
004_0776_b_19L遙敬禮 是故今言六千之衆發心別

004_0776_b_20L
十授諸聲聞遠記別者 爲法華之中龍
004_0776_b_21L女 雖復頓印法界無時之門 全彰佛果
004_0776_b_22L三乘權學 19)雖有信卷一第一九張順之
004_0776_b_23L心 餘風未殄 未能頓證 遠劫方20)證故
004_0776_b_24L受遠記 不同華嚴 迷21)即處凡 悟*卽

004_0776_c_01L是佛 設有餘習 以佛22)知見 而用治之
004_0776_c_02L無佛*智見 但成折伏 不得入佛駛水
004_0776_c_03L之流 還經遠劫 方能入也 爲三乘初
004_0776_c_04L心 信根下劣故 不能離縛 籠繫煩多
004_0776_c_05L23)着生死 雖求出世 根器下劣 滯住
004_0776_c_06L退還 如來於是 以生老病死無常不淨
004_0776_c_07L刹那滅壞念念不住如是等觀 使令觀
004_0776_c_08L之 令生厭離 厭離心成 心居淨穢 如
004_0776_c_09L來於化敎之中 爲此根故 雖復勸修悲
004_0776_c_10L智 以求佛果 仍推淨土 在於餘方 爲
004_0776_c_11L彼三乘見分未亡 見此娑婆恒常是穢
004_0776_c_12L說因說果 破彼疑心 暫化令淨 24)郤攝
004_0776_c_13L却神力 還常見穢 三乘敎25)印 自有明
004_0776_c_14L文 卽因斯無常觀智 習性難廻 龍女
004_0776_c_15L雖頓示佛乘 雖信未能卽證 以是義
004_0776_c_16L故 法華會內 所受記別 皆蒙遠劫 法
004_0776_c_17L「南」下有「北」{甲}「故」下有「即」{甲}「理」
004_0776_c_18L下有「旣」{甲}
「若是」作「不同華嚴」{甲}「不
004_0776_c_19L同華嚴」無有{甲}
「悉」下有「遙」{甲}ㆍ補入「遙」
004_0776_c_20L{乙}
「信」作「住」{甲}「發」作「達」{甲}「旣」
004_0776_c_21L無有{甲}
「皆」作「旣」{甲}「此」作「是」{甲}
004_0776_c_22L
「羅」下有「雜」{甲}「漩」作「旋」{甲}「刹」下
004_0776_c_23L有「刹」{甲}
括弧內(自世界至明鑑)八百二
004_0776_c_24L字缺落於底本 編者依甲乙本補入
「爾」作
004_0776_c_25L「合」{甲}
「異」作「出」{甲}「文殊」無有{甲}
004_0776_c_26L「雖」無有{甲}
「證」作「登」{甲}「即」作「則」
004_0776_c_27L{甲}次同
「智」作「知」{甲}次同「着」作「著」
004_0776_c_28L{甲}
「郤」無有{甲}「印」作「即」{甲}

004_0777_a_01L華漸引來歸 華嚴1)常時直授 發心即
004_0777_a_02L佛故 以此義故 行2)相不同 同門有二
004_0777_a_03L一乘如來乘 直至道場 如來乘者 即
004_0777_a_04L一乘也 如華嚴經賢首品中 一切世間
004_0777_a_05L群生類 尠有欲求聲聞乘 求緣覺者轉
004_0777_a_06L復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爲
004_0777_a_07L易 能信此法3)者甚爲難 又經云 若有
004_0777_a_08L諸衆生 其心厭沒者 爲說聲聞道 令
004_0777_a_09L離於衆苦 若復有衆生 其心少明利
004_0777_a_10L爲說因緣法 令得辟支佛 若復有衆
004_0777_a_11L卷一第二○張生 樂學慈悲心 廣饒益
004_0777_a_12L衆生 爲說菩薩道 若復有衆生 決定
004_0777_a_13L樂大事 4)盡佛法 5)說一乘道 此乃華
004_0777_a_14L嚴經中 分四乘義也 如法華經中門前
004_0777_a_15L三駕 且示權門 露地白牛 方明正敎
004_0777_a_16L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二三門外之
004_0777_a_17L權宗 方明露地之實敎 四乘契會 二
004_0777_a_18L敎共同 施設化儀 各有差殊 又法華
004_0777_a_19L經云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眞 准此
004_0777_a_20L一文 似立三乘 論其契會 還成四法
004_0777_a_21L唯此一事實者 卽佛乘事實 餘二者
004_0777_a_22L即菩薩大乘 通緣覺聲聞 是餘二 爲
004_0777_a_23L緣覺聲聞 厭苦相似故 足爲龜鏡 可
004_0777_a_24L以明鑑> 二6)者龍女一刹那之際 印三

004_0777_b_01L世性 又從凡夫即聖 不移分毫 此乃
004_0777_b_02L與善財童子 解行入道法門略同 善財
004_0777_b_03L一生成佛者 不離刹那際 證三世性
004_0777_b_04L古今摠齊 還與龍女一刹那際 轉身具
004_0777_b_05L行成佛 一時摠畢 皆稱本法 法如是
004_0777_b_06L故 立時劫者 衆生情塵也 善財證此
004_0777_b_07L名爲一生 三世時劫 旣盡 更有何生
004_0777_b_08L故 名爲一生 諸餘施設 十種不同 前
004_0777_b_09L已論訖 龍女轉身 善財不變 爲轉無
004_0777_b_10L所轉有異故

004_0777_b_11L
第八大集經 以守護正法爲宗者 爲此
004_0777_b_12L經 在於欲7)界上色界向下 安立寶坊
004_0777_b_13L集諸人天上下二界天人魔梵 及八部
004_0777_b_14L鬼神龍等 及他方菩薩 皆就寶坊 諸
004_0777_b_15L鬼神卷一第二一張等有不往者 四天
004_0777_b_16L王放熱鐵輪8)逐之 令往至佛所 如來
004_0777_b_17L悉勑令守護正法 衆魔王中 唯有一箇
004_0777_b_18L魔王 不順佛勑 待9)令衆生成佛盡 10)
004_0777_b_19L當發菩提心

004_0777_b_20L
第九涅槃11)經佛性爲宗者 與華嚴有十
004_0777_b_21L種別 一種同 12)其十種別者 一說法處
004_0777_b_22L別 二境界莊嚴別 三大會來衆別 四
004_0777_b_23L所建法13)輪別 五所來之衆聞法別 六
004_0777_b_24L報土淨穢別 七佛身權實別 八出生滅

004_0777_c_01L14)軌別 九示敎行相別 十從初爲友
004_0777_c_02L䡄範別 一種同者 如雪山有草 名曰
004_0777_c_03L肥膩 牛若食者 純得醍醐 無有靑黃
004_0777_c_04L赤白黑色

004_0777_c_05L
一說法處15)所別者 涅槃經 在拘尸那
004_0777_c_06L國阿利羅拔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說 華
004_0777_c_07L嚴經 在摩16)竭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
004_0777_c_08L說故

004_0777_c_09L
二境界莊嚴17)化䡄別者 18)說涅槃經時
004_0777_c_10L娑羅雙樹吉祥福地
19)又云爾時三千
004_0777_c_11L大千世界 以佛神力故 地皆柔軟 無
004_0777_c_12L有丘墟沙土礫石荆棘毒草 衆寶莊嚴
004_0777_c_13L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又下文
004_0777_c_14L娑羅雙樹 忽然變白 廣如經說 說華
004_0777_c_15L嚴經時 有十蓮花藏世界海 又上下二
004_0777_c_16L十重 最下重中略言十佛世界微塵數
004_0777_c_17L廣大國周圍 一一國 有十佛刹微塵數
004_0777_c_18L諸小國 以爲眷屬 以上倍增 如是十
004_0777_c_19L「當」作「常」{甲}「相」作「根」{甲}「者」無
004_0777_c_20L有{甲}
「盡」上有「爲示於佛身轉無」{甲}「說
004_0777_c_21L一乘道」無有{甲}
「者」無有{甲}「界」下有
004_0777_c_22L「向」{甲}
「逐」作「遂」{甲}「令」作「諸」{甲}
004_0777_c_23L
「如」作「我」{甲}「經」下有「明」{甲}「其」
004_0777_c_24L無有{甲}
「輪」下有「主伴」{甲}「軌」作「現相」
004_0777_c_25L{甲}
「所」無有{甲}「竭」下有「提」{甲}「化
004_0777_c_26L軌」無有{甲}
「說」作「如說此大」{甲}「又」下
004_0777_c_27L有「文」{甲}

004_0778_a_01L蓮花藏世界中 金剛卷一第二二張
004_0778_a_02L地 樹臺樓閣 殿堂池海 皆衆寶莊嚴

004_0778_a_03L如此莊嚴 1)即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
004_0778_a_04L嚴 非如此涅槃經中 以佛神力 爲衆
004_0778_a_05L生故 暫化令淨 經中雖然有以佛神力
004_0778_a_06L下文還有法如是2)

004_0778_a_07L
三大會來衆別者 涅槃經所有來衆 摠
004_0778_a_08L是人天種性 三乘之衆 3)同來諸大菩
004_0778_a_09L薩衆外 餘者 皆是憶念如來 涕淚盈
004_0778_a_10L目 荷奉香薪 嗟苦悲哀 戀承佛日 4)
004_0778_a_11L是如是等衆 華5)嚴所來之衆 皆性智
004_0778_a_12L海中佛果位內諸菩薩衆

004_0778_a_13L
四所建法輪主伴別者 涅槃經勸請之
004_0778_a_14L首 即是迦葉菩薩等
如華嚴經建法
004_0778_a_15L之首 即是普賢文殊等

004_0778_a_16L
五所來之衆聞法別者 此涅槃經 爲諸
004_0778_a_17L聲聞二乘權敎菩薩 行諸觀行 未離執
004_0778_a_18L6)着 樂7)着諸行 執持行8)相 迷無作法
004_0778_a_19L身 無證無修 本來自體也 9)已行修生
004_0778_a_20L10)現 建立菩提涅槃 能所等證 如來
004_0778_a_21L爲此根故 於此涅槃經 說諸行無常
004_0778_a_22L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 所行
004_0778_a_23L善行 及能證菩提 是生法故 所證涅
004_0778_a_24L槃 是滅法故 旣心在能所 生滅不休

004_0778_b_01L以生滅不休 便滯眞理 今11)此經中 故
004_0778_b_02L說諸行 及能證菩提 所證涅槃 二俱
004_0778_b_03L滅故 方應眞理 是故如來隱身不現及
004_0778_b_04L諸能所心盡 名大涅槃 二乘涅槃可有
004_0778_b_05L能所 有修有證 是故名爲有爲無漏
004_0778_b_06L卷一第二三張來涅槃 無有能所 是
004_0778_b_07L故涅槃經中純陁 向文殊師12)利言 莫
004_0778_b_08L謂如來同於諸行
如華嚴經 所有他
004_0778_b_09L方來衆 此土人天 霑其會位 從始發
004_0778_b_10L心 即達理事自13)在 文殊理 普賢行
004_0778_b_11L一時頓印 如印印泥 14)無有先後中間
004_0778_b_12L等 皆依本法 法爾合然 若存始終因果
004_0778_b_13L先後 皆是凡情 皆是生滅 有成有壞
004_0778_b_14L皆是隨根破繫 不開成佛正宗 諸敎引
004_0778_b_15L生之門 皆入華嚴理智果海 方爲契當
004_0778_b_16L敎門明著 龜鏡宛然 宜可遍15)覽經文
004_0778_b_17L觀智隨照 豁然開悟 智日雲披 頓陟
004_0778_b_18L妙峯 俄登智海 凡聖二見 因定水而
004_0778_b_19L滌除 悲智二門 以法身而方現 此華
004_0778_b_20L嚴經 直爲最上大心者說 如將寶位
004_0778_b_21L直授凡庸 如夜夢千秋 覺16)以隨滅 如
004_0778_b_22L涅槃經所說雪山有草 名曰肥膩 牛若
004_0778_b_23L食者 純得醍醐 無有靑黃赤白黑色
004_0778_b_24L最上大心17)衆生 亦復如是 頓見佛性

004_0778_c_01L便成正覺 不從小位 漸漸而來 是故
004_0778_c_02L今言 來衆聞法 別以涅槃經 攝末從
004_0778_c_03L本 未論智慈眞俗 並用無碍

004_0778_c_04L
六報土淨穢所居別者 涅槃經 佛報土
004_0778_c_05L指在西方 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釋
004_0778_c_06L迦報土 爲三乘權學 垢淨未亡者 華
004_0778_c_07L嚴實敎法門 則此娑婆世界 淸淨無垢
004_0778_c_08L爲實敎菩薩 垢淨盡故 境界純淨

004_0778_c_09L
卷一第二四張 七佛身權實別者 如涅
004_0778_c_10L槃經中 三十二相如來是權 如華嚴經
004_0778_c_11L毗盧遮那佛 理事無二 不壞法身 而
004_0778_c_12L隨相海 無量無盡 即相即性 即報即
004_0778_c_13L理 如光如影 自在無碍

004_0778_c_14L
八出生滅度現相別者 此涅槃經 爲諸
004_0778_c_15L人天聲聞緣覺二乘之人 施設從兠率
004_0778_c_16L天降神受生 及入涅槃八相成道 亦爲
004_0778_c_17L諸大乘菩薩 說不從兜率天降神母胎
004_0778_c_18L說常樂我淨無始無終不18)生滅 然且隱
004_0778_c_19L「即」作「則」{甲}「力」作「故」{甲}「同未諸
004_0778_c_20L大菩薩衆外餘者」無有{甲}
「皆是」無有{甲}
004_0778_c_21L
「嚴」下有「經」{甲}「着」作「障」{甲}「着」作
004_0778_c_22L「著」{甲}次同
「相」下有「於此行相」{甲}「已」
004_0778_c_23L作「以」{甲}
「現」作「顯」{甲}「此」下有「涅槃」
004_0778_c_24L{甲}
「利」下有「菩薩」{甲}「在」下有「理行無
004_0778_c_25L碍」{甲}
「無」上有「一時頓印」{甲}「覽」作
004_0778_c_26L「攬」{甲}
「以」作「已」{甲}「衆生」作「者」{甲}
004_0778_c_27L
「生」下有「不」{甲}ㆍ補入「不」{乙}

004_0779_a_01L身不現 仍推報土 在於西方 引彼權
004_0779_a_02L1)故 華2)嚴即不然 直示本身本法 出
004_0779_a_03L超情見 無始無終 三世相絶 一圓眞
004_0779_a_04L報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性相無碍 自
004_0779_a_05L在果海法門 直授上上根人 敎門行相
004_0779_a_06L勢分如是 不同權學 依次第漸漸而成
004_0779_a_07L只如蹬峯九仭 不可以絶其蹤 履十層
004_0779_a_08L之級者 不可以亡其迹 常見官階一品
004_0779_a_09L但以3)臣爲聞古士夫 忽有身登九五 明
004_0779_a_10L珠頓照 普見無方 澤4)霖大海 渧渧皆
004_0779_a_11L滿 一塵空性 法界無差 品類有情强
004_0779_a_12L生留繫 根器不等 權實不同 以此敎
004_0779_a_13L門 千差萬別 須知權實 識假修眞 不
004_0779_a_14L可久滯權宗 迷其實敎者也

004_0779_a_15L
九示敎行相別者 如涅槃經 十5)住菩
004_0779_a_16L薩 於如來性品中說 菩薩位階十地
004_0779_a_17L尙不了了知見佛性 則從凡夫卷一第
004_0779_a_18L二五張
十信心後 十住之位 小分而
004_0779_a_19L見如來之性 安立十住十行十廻向十
004_0779_a_20L地階降 漸漸而修 等覺位中 方明果
004_0779_a_21L行 圓滿妙覺之位 方是如來 亦說雪
004_0779_a_22L山有草 名曰肥膩 牛若食者 純得醍
004_0779_a_23L醐 不從乳酪生熟6)酥等 漸漸方成 如
004_0779_a_24L來性起品中 說菩薩摩訶薩 旣見性已

004_0779_b_01L咸作是言 甚奇世尊 我等流轉無量生
004_0779_b_02L死 常爲無我之所惑亂 卽是法華華嚴
004_0779_b_03L經中 說有諸菩薩 經無量劫 修六波羅
004_0779_b_04L蜜 得六神通 讀誦通利八萬四千法藏
004_0779_b_05L猶故不信此深經典 是其例也
涅槃
004_0779_b_06L經中十地後佛果法門 乃是華嚴經中
004_0779_b_07L十住初心之所見處 7)又雪山之草 名
004_0779_b_08L爲肥膩 牛若食者 純得醍醐 如華嚴
004_0779_b_09L經中十住菩薩 初心見道 頓見自他
004_0779_b_10L無始無終無古無今 本來是佛 8)龍女
004_0779_b_11L善財 一萬諸龍 9)八千之衆摠是也 八
004_0779_b_12L千者 六千比丘 五百優婆塞 五百優
004_0779_b_13L婆夷 五百童子 五百童女 頓彰五位
004_0779_b_14L摠齊佛果理智之門 初住即十地 初住
004_0779_b_15L即佛位 若初住不即佛位者 如世卿臣
004_0779_b_16L從初九品 至階一品 但得名臣 不得
004_0779_b_17L名王 10)若不11)名者 當知權敎 安立五
004_0779_b_18L位諸地次第 一一而蹬 至三祇之滿劫
004_0779_b_19L但爲菩薩 不名12)佛法 不名爲乘如來
004_0779_b_20L乘 直至道場 但爲修無我觀 悲勝二
004_0779_b_21L乘 不見佛性 名爲菩薩
如華嚴經
004_0779_b_22L卷一第二五張以佛全果不動智等十
004_0779_b_23L智如來 示凡信修 如有凡夫 頓昇寶
004_0779_b_24L位 身持王位 遍知臣政 一切群品 無

004_0779_c_01L不該含 華13)嚴法門菩薩行相 亦復如
004_0779_c_02L是 從初發心十住之始 頓14)見如來法
004_0779_c_03L身佛性無作智果 遍行普賢一切萬行
004_0779_c_04L隨緣不滯 悉皆無作
今從十住初位
004_0779_c_05L以無作三昧 自體應眞 煩惱客塵 全
004_0779_c_06L無體性 唯眞體用 無貪瞋癡 任運即
004_0779_c_07L佛故 一念相應 一念成佛 一日相應
004_0779_c_08L一日成佛 何須15)數劫 漸漸而修 多劫
004_0779_c_09L積修 三祇至果 心緣劫量 見障何休
004_0779_c_10L諸佛法門 本非時攝 計時立劫 非是
004_0779_c_11L佛乘

004_0779_c_12L
十從初爲友䡄範別者 如涅槃經中說
004_0779_c_13L雪山童子 遇羅刹而發心 重半偈而輕
004_0779_c_14L命 聞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004_0779_c_15L寂滅爲樂 此則言佛性涅槃 不可以行
004_0779_c_16L修 不可以心證 爲不可以行修 行是
004_0779_c_17L有爲 是無常故 不可以心證 有能所
004_0779_c_18L故 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 心不可以證
004_0779_c_19L其理 爲心即性 更無能所故 是故純
004_0779_c_20L「故」無有{甲}「嚴」下有「經」{甲}「臣爲」作
004_0779_c_21L「爲臣」{甲}ㆍ疑「爲臣」{乙}
「霖」作「淋」{甲}
004_0779_c_22L「住」作「地」{甲}ㆍ疑「地」{乙}
「酥」作「蘇」{甲}
004_0779_c_23L
「又」作「即」{甲}「龍女善財」作「善財童子」
004_0779_c_24L{甲}
「八千…千者」十字無有{甲}「若不名者」
004_0779_c_25L無有{甲}
「名」下補入「王」{乙}「佛法」作「爲
004_0779_c_26L佛」{甲}
「嚴」下有「經中」{甲}「見」下有「如
004_0779_c_27L是」{甲}
「數劫」作「劫數」{甲}

004_0780_a_01L陁言 莫謂如來 同於諸行 如華嚴經
004_0780_a_02L善財童子 所立䡄範 從文殊師利發菩
004_0780_a_03L提心 至末後普賢菩薩 五十三善知識
004_0780_a_04L一一皆云 我1)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004_0780_a_05L菩提心 云何敎我學菩薩道 行菩薩行
004_0780_a_06L不云諸行無常等事 何以卷一第二七
004_0780_a_07L
故 爲此華嚴經 明緣起法界門 理
004_0780_a_08L事無二 無緣不寂 無事不眞 十方世界
004_0780_a_09L一眞性海 大智圓周 爲國土境界 摠
004_0780_a_10L爲性海2)故 爲一眞法界 非有情無情
004_0780_a_11L隨業說故 爲華嚴中 純眞境界 摠爲
004_0780_a_12L智故
涅槃經中以雪山童子 說諸行
004_0780_a_13L無常者 三乘根種 性行下劣故 佛令
004_0780_a_14L以行調柔 折伏麁惡 方堪入道 便於
004_0780_a_15L所說 計行成實 障無作性 廢契眞理
004_0780_a_16L以是義故 說諸行無常 能所證 亦是生
004_0780_a_17L滅法 不同善財 一念發心 頓無能所
004_0780_a_18L了三世性 性絶古今 自覺自心 本來
004_0780_a_19L是佛 不成正覺 不證菩提 身心性相
004_0780_a_20L無證修者 不成不壞 本來如是 隨緣
004_0780_a_21L動寂 不壞有無 所行諸行 皆唯智起
004_0780_a_22L是故不說諸行無常
3)又此涅槃經 都
004_0780_a_23L會人天外道三乘差別 畢竟皆歸佛性
004_0780_a_24L涅槃圓寂無性眞理 未示報相 無盡自

004_0780_b_01L他圓該 理事智用 無碍重重 仍立自
004_0780_b_02L他淨穢等別故前立四菩薩
乘於此分明

004_0780_b_03L
4)一同者 5)如經中雪山肥6)膩喩 又如
004_0780_b_04L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說 一切衆
004_0780_b_05L生 皆有佛性 佛法衆僧 無有差別 三
004_0780_b_06L寶性相 常樂我淨 一切諸佛 無有畢
004_0780_b_07L竟入於涅槃 華嚴經云 如來不出世
004_0780_b_08L亦無有涅槃 7)又涅槃中 訶二乘曲見
004_0780_b_09L佛從兠率天宮 降神處胎 8)示八相成
004_0780_b_10L道 皆卷一第二八張爲曲見 即如華嚴
004_0780_b_11L經 智入三世而無來往9)等也 十方諸佛
004_0780_b_12L以無古今性 成大菩提 一念見道 古
004_0780_b_13L今見盡 新故摠無 還同已前 億千劫
004_0780_b_14L佛 不可說劫佛 一時成佛 亦與未來
004_0780_b_15L不可說劫佛 一時成佛 以自證見三世
004_0780_b_16L無時故 以無10)時 即無去來 設使衆生
004_0780_b_17L不自見知自己身心 本來正覺 自己身
004_0780_b_18L心正覺全德 本無有滅 設有衆生 若
004_0780_b_19L自見11)知本來正覺 12)而自正覺 本來無
004_0780_b_20L生 本如是故 本無能覺所覺者故 13)
004_0780_b_21L有覺者 還如是覺 本無能覺 及所覺
004_0780_b_22L者故 如是本覺佛之境界 無凡無聖
004_0780_b_23L無定無亂 不修不證 不智不愚 不生
004_0780_b_24L不滅 涅槃經 雖說佛性法身理與華嚴

004_0780_c_01L共同 所說報土 佛身及相 智用全別
004_0780_c_02L如前十門准知

004_0780_c_03L
只如法華涅槃兩部之敎 雖化佛所爲
004_0780_c_04L皆欲令彼二乘及人天種類 成就一乘
004_0780_c_05L之法 是故法14)華破三乘遠繫故 令龍
004_0780_c_06L女 以其本法刹那之際 便得菩提 涅
004_0780_c_07L槃經破闡提之無佛性故 令屠兒廣額
004_0780_c_08L賢劫之中 而成正覺
15)此二部之敎
004_0780_c_09L勢分大16)意 皆令三乘 捨權入實 成就
004_0780_c_10L法界一實眞門 自餘諸敎 皆方便說
004_0780_c_11L設有 但論理事 17)小分而談 於中事儀
004_0780_c_12L不能全具 唯是華嚴法界毗盧遮那根
004_0780_c_13L本佛門 理事性相 輪圓具足 諸餘漸
004_0780_c_14L18)覺究卷一第二九張竟摠歸 時諸學者
004_0780_c_15L隨路流滯 隨於權敎 於中繫者 多劫
004_0780_c_16L方廻 種性下愚 自生艱難 非是聖旨
004_0780_c_17L故 致如斯

004_0780_c_18L
問曰如涅槃經中 屠兒廣額 賢劫之中
004_0780_c_19L「已先」作「光」{甲}「故」無有{甲}「又此…分
004_0780_c_20L明」六十六字甲本無有
「一」下有「種」{甲}
004_0780_c_21L「如」下有「涅槃」{甲}
「膩」下有「草」{甲}「又」
004_0780_c_22L作「如」{甲}
「示」作「是」{甲}「等也」無有{甲}
004_0780_c_23L
「時」下有「故」{甲}ㆍ補入「故」{乙}「知」下有
004_0780_c_24L「自己身心」{甲}ㆍ補入「自己身心」{乙}
「而」作
004_0780_c_25L「於」{甲}
「設」作「若」{甲}「華」下有「經中」
004_0780_c_26L{甲}
「此」下有「法華涅槃」{甲}「意」作「義」
004_0780_c_27L{甲}
「小」作「少」{甲}次同「覺」作「學」{甲}

004_0781_a_01L而成正覺者 如佛所說 賢劫之中 千
004_0781_a_02L佛出世 於中定數 敎有明文 更着廣
004_0781_a_03L額一人 千數有剩 云何數內 重成佛
004_0781_a_04L耶 答曰三乘權學 繫未亡者 重成不
004_0781_a_05L得 至其體達 三世盡劫佛 皆摠一時
004_0781_a_06L同成正覺 本無先後 無有妨碍 爲法
004_0781_a_07L本體性無時故 凡情橫繫 妄作時生
004_0781_a_08L妄見網中 見佛出世 而實諸佛 應眞
004_0781_a_09L會本 無出無1)2)故 經云 3)如來不出
004_0781_a_10L世 亦無有涅槃 諸佛但自體4)合應眞
004_0781_a_11L任性圓寂 稱性緣起 對現色身 無來
004_0781_a_12L無去 無造作故

004_0781_a_13L
第十大方廣佛華嚴經 即以此經 名根
004_0781_a_14L本佛乘爲宗 又以因圓果滿 法界理事
004_0781_a_15L自在緣起無碍爲宗 此經說毗盧遮那
004_0781_a_16L自體智悲果德 普示衆生 還令大心衆
004_0781_a_17L生 信佛果德 用成因位 旣生信已 還
004_0781_a_18L修理智萬行 大悲果德 用成初證 初
004_0781_a_19L發心時 便成正覺 理行雙修 使體用
004_0781_a_20L自在不一 理不孤行 長其5)徧見 此經
004_0781_a_21L有十種甚深廣大無比法 與諸經別

004_0781_a_22L
一是一切諸佛自體根本理智大悲法界
004_0781_a_23L圓滿無限之乘 非是三乘 權施設故
004_0781_a_24L甚深廣大無比 二佛身卷一第三○張

004_0781_b_01L即是法報本身 無量相海之所莊嚴 一
004_0781_b_02L一毛孔 含容法界 一切境界 重重無
004_0781_b_03L盡 甚深廣大無比 三此經說一切諸
004_0781_b_04L佛本報國土 十蓮花藏世界海 一一蓮
004_0781_b_05L花藏最下世界 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
004_0781_b_06L廣大刹淸淨莊嚴 一一廣大刹 復有十
004_0781_b_07L佛世界微塵數諸小刹春屬6)圓繞 已上
004_0781_b_08L倍倍增廣 一一華藏世界 皆滿虛空
004_0781_b_09L互相徹入 重重無盡 甚深廣大無比
004_0781_b_10L四此經說有菩提樹 7)金剛爲身 8)瑠璃
004_0781_b_11L爲幹9)枝條雜寶所成 寶華雜色摩尼爲
004_0781_b_12L10)菓 與花間列 11)高逾十方
廣大無比
004_0781_b_13L五此經說普光明殿 包含法界 衆妙12)
004_0781_b_14L飾 光影重重 衆寶樓閣臺榭階砌莊
004_0781_b_15L嚴 皆光映徹 遍周法界 廣大無比 六
004_0781_b_16L此經有一切處文殊師利 一切處普賢
004_0781_b_17L13)菩薩 體用相徹 充滿法界 理事無碍
004_0781_b_18L纖塵之內 行海無盡 甚深廣大無比
004_0781_b_19L七此經有如來於刹那際 從兜率天 降
004_0781_b_20L神母胎 成佛說法 化終涅槃 然不廢
004_0781_b_21L報身常居 菩薩衆海 充滿十方 無盡
004_0781_b_22L身雲 皆眞金色 目髮紺靑 身色光明
004_0781_b_23L互相照徹 如是衆海 皆齊法界 十方
004_0781_b_24L無間 無有纖虛空缺之處 體14)相徹入

004_0781_c_01L色像重重 無妨無碍 隨所冝堪 對現
004_0781_c_02L色身 令諸衆生 發菩提心 而無失時
004_0781_c_03L如是衆海 皆廣大無比 八此經若有大
004_0781_c_04L心衆生 於此法卷一第三一張門 深生
004_0781_c_05L信心 不讀餘經 深明體用 以小方便
004_0781_c_06L疾得菩提 初發心時十住之首 位齊佛
004_0781_c_07L果 出現15)品云 設有菩薩 於無量百千
004_0781_c_08L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 修集種種菩提
004_0781_c_09L分法 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
004_0781_c_10L門 或時聞已 不信不解 不順不入 名
004_0781_c_11L爲假名菩薩 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又下
004_0781_c_12L文 佛子 菩薩摩訶薩 成就如是功德
004_0781_c_13L*小作功力 得無師自然智 此經有如
004_0781_c_14L是大威德不思議法門 超諸三乘 廣大
004_0781_c_15L無比 九此經有表法之首 善財童子 不
004_0781_c_16L離一念 而經一生 不離一處 遍至十
004_0781_c_17L方 經歷五十三善知識 得一百一十城
004_0781_c_18L之法門 一一菩薩法門 諸藝行相 身
004_0781_c_19L「沒」下有「是」{甲}「故」下有「華嚴」{甲}「如
004_0781_c_20L來」作「諸佛」{甲}
「合」無有{甲}「徧」作「偏」
004_0781_c_21L{甲}
「圓繞」作「圍遶」{甲}ㆍ「圓」疑「圍」{乙}
004_0781_c_22L「金」上有「高顯殊特」{甲}
「瑠」作「琉」{甲}
004_0781_c_23L「枝條雜寶所成」作「衆雜妙寶以爲枝條」{甲}

004_0781_c_24L「菓」作「果」{甲}
「高逾十方」無有{甲}「寶」
004_0781_c_25L作「實」{甲}
「菩薩」無有{甲}「相徹」作「徹相」
004_0781_c_26L{甲}
「品」下有「中說」{甲}

004_0782_a_01L色形貌 攝生之䡄 皆齊法界 具足無
004_0782_a_02L盡廣大行門 不離一生 便成正覺 更
004_0782_a_03L無始終前後之際 則廣大如法界 究竟
004_0782_a_04L如虛空 如是廣大無比 十此經有十佛
004_0782_a_05L境界 十無盡法門 十智十地十身十眼
004_0782_a_06L乃至十刹塵十海 一一1)名具十不可說
004_0782_a_07L境界 2)比喩無盡法門 廣大無比 又此
004_0782_a_08L經有十種德 一如大海 衆流所歸 諸
004_0782_a_09L流入已 隨則廣大 皆同海德 此經亦
004_0782_a_10L爾 若有衆生 能生信入者 則同如來
004_0782_a_11L性海智海果德
至第十德 猶如大海
004_0782_a_12L以淸淨德 而能影現七金山 須彌寶山
004_0782_a_13L四天王等 所有莊嚴 莫不於中分明顯
004_0782_a_14L現 此經卷一第三二張亦爾 具說如來
004_0782_a_15L法身性海 具德莊嚴十佛身十蓮花藏
004_0782_a_16L五位十智十波羅蜜 十定十忍因果報
004_0782_a_17L3)德 諸道品法 莫不分明顯現其事

004_0782_a_18L
此經大體 以性起大智法界 爲體用
004_0782_a_19L於性起大智法界體用門 安立諸地差
004_0782_a_20L別化生之法 是故於此法中起信 發大
004_0782_a_21L菩提心 十住初首 便即見性起法身
004_0782_a_22L4)佛智慧 便成正覺 然始即從性起智
004_0782_a_23L慧之位 行諸行相 敎化衆生 則覺行
004_0782_a_24L圓滿佛 不同權敎 先行菩薩行 學假

004_0782_b_01L眞如障故 爲觀當情 眞如成障 所行
004_0782_b_02L之行 並是有爲 所發菩提心 並未離
004_0782_b_03L生滅 所斷分別無明 由觀折伏 十地
004_0782_b_04L之位 方能見性 經三祇劫 方始成佛
004_0782_b_05L仍須百劫別修相好 若將此大方廣佛
004_0782_b_06L華嚴經佛所本乘 同彼化身 引彼權學
004_0782_b_07L上中下流 全非信解 去佛玄遠 未解
004_0782_b_08L經意 久大曠劫 終無成佛之期 若上
004_0782_b_09L上根人 信解此經 明知不謬 即當乘
004_0782_b_10L如來乘 直至道場 當所乘時 即是道
004_0782_b_11L場 更無可至 如法華經 亦是佛乘 則
004_0782_b_12L是化佛 引彼三乘 令知實法 即三界
004_0782_b_13L火宅門前三乘 羊車鹿車大牛之車 卽
004_0782_b_14L是上中下根
此三種人 俱不知三界
004_0782_b_15L體相一眞佛境 佛對此5)根故 說佛所
004_0782_b_16L有功德報相 皆是修生 令諸權學 修
004_0782_b_17L治作意 經6)多劫修 無成佛之期 是
004_0782_b_18L卷一第三三張故門前之駕 是佛權施
004_0782_b_19L露地白牛 方明法界 法界性相 本唯眞
004_0782_b_20L智 所有分別 皆是智爲 是故法華經
004_0782_b_21L云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
004_0782_b_22L是事 聲聞及緣覺 不退諸菩薩 皆悉
004_0782_b_23L不能知 即是門前三乘也 爲未7)明世
004_0782_b_24L間相常住 8)是法住法位 爲三乘 同有

004_0782_c_01L厭苦集樂修滅道之心 未明苦集 本
004_0782_c_02L唯智起 不了滅道 本自無修 9)若明苦
004_0782_c_03L集 本唯智 起滅道本自無修無造無作
004_0782_c_04L化諸群品 如幻住世 性絶無明 10)即是
004_0782_c_05L佛故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日相應一日
004_0782_c_06L佛 何須苦死 要三僧祇 但自了三界
004_0782_c_07L業 能空業處 任運接生 即是佛也 何
004_0782_c_08L須變易 方言成佛 龍天變易 豈爲佛
004_0782_c_09L耶 三乘之人 亦能變易 何故待三僧
004_0782_c_10L祇佛方成故 十地之上 方能見性 是
004_0782_c_11L11)經云 若以色性大神力 而欲望見
004_0782_c_12L調御士 彼則翳目顚倒見 彼爲不識最
004_0782_c_13L勝法 佛者覺也 覺業性眞 業無生滅
004_0782_c_14L無得無證 不出不沒 性無變化 本來
004_0782_c_15L12)如 即是佛故 隨緣六道 行菩薩行
004_0782_c_16L變化神通 接引迷流 佛非變化 淨名
004_0782_c_17L經云 雖成正覺 轉于法輪 不捨菩13)
004_0782_c_18L道 是菩薩行故 以此善財十住初心
004_0782_c_19L於妙峯山上德雲比丘所 得憶念一切
004_0782_c_20L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即便成
004_0782_c_21L「名」作「各」{甲}「比」作「譬」{甲}「德」作
004_0782_c_22L「得」{甲}
「佛」無有{甲}「根」無有{甲}「多」
004_0782_c_23L作「三祇」{甲}
「明」下有「是法住法位」{甲}
004_0782_c_24L「是法住法位」無有{甲}
「若明…無修」十四字
004_0782_c_25L無有{甲}
「即」作「則」{甲}次同「經」下有「頌」
004_0782_c_26L{甲}
「如」下有「如」{甲}ㆍ補入「如」{乙}「薩」
004_0782_c_27L下有「之」{甲}

004_0783_a_01L正覺然後 始詣諸友 求菩薩道 行菩
004_0783_a_02L薩行 當知正覺體用之時 即卷一第三
004_0783_a_03L四張
心無作處 即是佛故 不須修行
004_0783_a_04L設當行滿 亦不移今故 如化佛示成化
004_0783_a_05L相之時 苦行麻麥 剃髮持衣 捨諸飾
004_0783_a_06L好 藉草等事 爲化外道樂苦行者 及
004_0783_a_07L三乘之根有放逸者 經中佛1)自和會
004_0783_a_08L非佛自須如是等行 無增上慢者 豈須
004_0783_a_09L如是 一念任無作性 佛智慧現前 無
004_0783_a_10L得無證 則是佛也 還如善財證覺之後
004_0783_a_11L方求菩2)薩道菩薩行 何以然者 爲覺
004_0783_a_12L道之3)人後 方堪入纒 4)處無縛 始能爲
004_0783_a_13L衆生說法解縛 若自有縛 能解5)他縛
004_0783_a_14L無有是處 說時前後 法是一時故 當
004_0783_a_15L6)知欲行菩薩行 先成正覺 是故善財
004_0783_a_16L菩薩十住初首 於妙峯山頂此像須彌山頂
說十住法門

004_0783_a_17L德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
004_0783_a_18L光明普見法門 解云以處表法者 爲
004_0783_a_19L至法際無相可得 如上高山 至相盡處
004_0783_a_20L故 以無相性 能現色身 無心性中 知
004_0783_a_21L見自在 觀機攝益 名之爲妙 善害煩
004_0783_a_22L惱 名之曰峯 具足知見 出過情境 智
004_0783_a_23L逾高遠 不動爲山 釋法門者 憶念者
004_0783_a_24L常無念也 一切諸佛境界者 無念則無

004_0783_b_01L內外中間 無內外中間故 則佛7)憶念
004_0783_b_02L境界也 智慧光明者 應物觀8)機名之
004_0783_b_03L曰智 簡機權實 名之曰慧 應機破惑
004_0783_b_04L名之爲光 心垢解脫 名之曰明 法眼
004_0783_b_05L遐明 等衆生界 名之曰普 恒無所得
004_0783_b_06L名之曰見 9)剏證斯理 名之曰法門 此
004_0783_b_07L卷一第三五張一位之中 悲智齊足 具
004_0783_b_08L差別智 入俗接凡 一如善財所行䡄範
004_0783_b_09L從初住位與佛齊光 等覺位中行唯卑
004_0783_b_10L下 始同人席童女童男 不閑敎迹 虛
004_0783_b_11L10)排毁 達心明體龜鏡宛然

004_0783_b_12L
問曰法華經 11)爲一佛乘 門前三乘大
004_0783_b_13L牛車 與露地白牛之車 一種是牛 有何
004_0783_b_14L異也 答曰門前三乘 對三界苦 且令
004_0783_b_15L離火宅所燒 權免火難 非云成佛 爲
004_0783_b_16L權敎菩薩 樂行悲心 有饒益志 自離
004_0783_b_17L火難 不離三界 有一分度衆生心 勝
004_0783_b_18L二乘自求解脫故 且得一12)分運載之心
004_0783_b_19L名之爲大牛 十地見性 方成佛故 猶
004_0783_b_20L經多劫 始能眞故 望彼二乘 但名菩薩
004_0783_b_21L大乘 非名佛乘 13)經云14)佛乘 唯有15)
004_0783_b_22L無二 亦無三 則引彼三乘 摠歸一乘
004_0783_b_23L16)也 然猶說小乘遠成佛記 爲雖有信
004_0783_b_24L許成佛17)道 廻習稍難 故標遠劫 龍女

004_0783_c_01L刹那之頃 便至佛身 *即明眞證 達苦
004_0783_c_02L即眞 無所厭故 是故門前之乘 對三
004_0783_c_03L乘設 露地白牛 方明至無依之處 露
004_0783_c_04L地者即佛地也 爲佛智無依止故 故云
004_0783_c_05L露地 白牛者即法身*也 悲智也 以法
004_0783_c_06L身無相 名之爲白 智能觀機 悲心濟
004_0783_c_07L物 名之爲牛 爲取牛能運載故 爲以
004_0783_c_08L無作法身悲智濟物故 喩同牛也 門前
004_0783_c_09L之牛 觀空增勝 破三界苦處 且有一
004_0783_c_10L分慈悲 離一分麁卷一第三六張三業
004_0783_c_11L苦 三祇未滿 未見佛性 不證智身根
004_0783_c_12L本智 不言白色 不言露地 爲假眞如
004_0783_c_13L及空觀當情 猶有所依故
門前牛車
004_0783_c_14L18)言白色 不云19)莊飾 爲有漏故 且
004_0783_c_15L得一分勝人天樂 未得無作智身功德
004_0783_c_16L妙樂故 不同露地白牛之20)車 具言*莊
004_0783_c_17L飾高廣等事 此乃門前與露地之乘 全
004_0783_c_18L別不同 諸有餘意 下文更明 是故法
004_0783_c_19L「自」作「己」{甲}「薩」作「提」{甲}「人」無有
004_0783_c_20L{甲}
「處」下有「纒」{甲}「他」作「彼」{甲}
004_0783_c_21L「知」下有「若」{甲}
「憶念」無有{甲}「機」作
004_0783_c_22L「根」{甲}
「剏」作「創」{甲}「排」作「誹」{甲}
004_0783_c_23L
「爲一佛乘」無有{甲}「分」下有「之」{甲}
004_0783_c_24L「經」上有「法華」{甲}
「佛乘」無有{甲}「一」下
004_0783_c_25L有「乘法」{甲}
「也」無有{甲}次同「道」無有
004_0783_c_26L{甲}
「言」作「云」{甲}ㆍ疑「云」{乙}「莊」作「裝」
004_0783_c_27L{甲}次同
「車」作「乘」{甲}

004_0784_a_01L華經 是會權入實 此華嚴經 即諸佛根
004_0784_a_02L本所乘

004_0784_a_03L
第二明依宗敎別者 夫大覺出興 稱眞
004_0784_a_04L智而自在 法身無際 等群品以同軀
004_0784_a_05L任器現形 應根施敎 如空谷響 應擊成
004_0784_a_06L音 谷響無心 亦無處所 但以隨緣 而
004_0784_a_07L能普應 如來設敎 亦復如是 稱自根
004_0784_a_08L緣 得自心之法 隨增廣而成熟之 亦
004_0784_a_09L無常宗 而成立敎 對病施藥 病痊藥
004_0784_a_10L除 一念之間 雨無量法 稱同法界 對
004_0784_a_11L現色身 法旣無窮 宗敎無盡 無前後
004_0784_a_12L際 普備諸根 但爲衆生 自分前後 且
004_0784_a_13L如毗盧遮那之敎 無始無終 稱性無方
004_0784_a_14L無斷無絶 隨其根類 自見入胎 出家
004_0784_a_15L1)說始終敎行 入寂涅槃 其實如來 本
004_0784_a_16L不如是 即法華經亦說 吾從成佛已
004_0784_a_17L來 經無量阿僧祇劫 以性海圓智 一
004_0784_a_18L念即無量劫也 如是圓智 何有前後者
004_0784_a_19L焉 此經云入刹那際三昧 示現初生
004_0784_a_20L2)及涅槃 又如經中 兜率天子 三生十
004_0784_a_21L地 第二生卷一第三七張上 猶從惡道
004_0784_a_22L中來 蒙光照身 生於兜率天上 得離
004_0784_a_23L垢三昧 便見如來 住金剛寶地 化大
004_0784_a_24L菩薩 在閻浮提 始入母胎 又法華經

004_0784_b_01L云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土3)
004_0784_b_02L安穩 何有前後敎之差別也 但隨一期
004_0784_b_03L同而且異 約立先德十家之敎4)行也
004_0784_b_04L略爲䡄範 餘可准知

004_0784_b_05L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 立一音5)敎 謂一
004_0784_b_06L切聖敎 唯是如來一圓音敎 但隨根異
004_0784_b_07L故 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
004_0784_b_08L得解 第二陳朝眞諦三藏 立二敎者
004_0784_b_09L謂一漸二頓 約漸悟6)機 大由小起 所
004_0784_b_10L設具有三7)8)名漸9)敎 若約直往頓
004_0784_b_11L機 大不由10)小 所11)設唯12)是菩薩乘 卽
004_0784_b_12L華嚴是 第三後魏光統律師 承習佛陁
004_0784_b_13L三藏 立13)三敎者 一漸二頓三圓 光法
004_0784_b_14L師釋意 一爲根未熟 先說無常 後乃
004_0784_b_15L說常 14)先空15)後不空等 如是漸次 名
004_0784_b_16L爲漸敎 二爲根熟之軰 於一法中 具
004_0784_b_17L足演說一切法 謂常與無常 空不空等
004_0784_b_18L敎 一切具說 更無由漸 故名爲頓 三
004_0784_b_19L爲上達之人 分16)階佛境者 說於如來
004_0784_b_20L解脫 無碍究竟果德圓極秘密自在法
004_0784_b_21L門 故名圓敎 於前二敎之上 分爲三
004_0784_b_22L敎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 立四敎者 一
004_0784_b_23L因緣17)敎 小乘薩婆多等部 二假名敎
004_0784_b_24L謂成實論及經部等 三不眞敎 謂卷一

004_0784_c_01L第三八張
18)諸部般若 說即空理 明一切
004_0784_c_02L19)法不20)眞實等 四眞21)敎 謂華嚴涅槃
004_0784_c_03L22)明法界眞理佛性等 第五護身法師
004_0784_c_04L立五敎者 23)謂前四敎內 24)開眞如佛性
004_0784_c_05L以爲眞敎 即涅25)槃是 第五26)名法界敎
004_0784_c_06L即華27)嚴 明法界自在無碍門是 第六
004_0784_c_07L陳朝南嶽思禪28)師等 立四敎者一三藏
004_0784_c_08L敎 亦名小乘敎 如法29)華云 30)不得親
004_0784_c_09L31)近 小乘三藏學者 智32)度論中小乘爲
004_0784_c_10L三藏 大乘爲摩訶衍藏 二名通敎 亦名
004_0784_c_11L漸敎 謂大乘經中通說三乘 通備三根
004_0784_c_12L者是 三名別敎 亦名頓敎 33)謂大乘經
004_0784_c_13L中所說法門道理 不通小乘者 是也
004_0784_c_14L34)四圓敎 亦名秘密敎 說法界自在具
004_0784_c_15L「說」下補入「法」{乙}「及」無有{甲}「常」
004_0784_c_16L無有{甲}
「行也略」作「約」{甲}「敎」下有「者」
004_0784_c_17L{甲}
「機」作「菩薩」{甲}「乘」下有「之敎」{甲}
004_0784_c_18L
「名」下有「爲」{甲}「敎」無有{甲}「小」下
004_0784_c_19L有「起」{甲}ㆍ補入「起」{乙}
「設」下有「敎」{甲}
004_0784_c_20L
「是」無有{甲}「三」下有「種」{甲}「先」下
004_0784_c_21L有「說」{甲}
「後」下有「說」{甲}「階」作「契」
004_0784_c_22L{甲}
「敎」下有「謂」{甲}「諸部」無有{甲}
004_0784_c_23L
「法」無有{甲}「眞」無有{甲}「敎」作「宗」{甲}
004_0784_c_24L
「明」無有{甲}「謂」作「爲於」{甲}「開」無有
004_0784_c_25L{甲}
「槃」下有「經」{甲}「名」下有「五」{甲}
004_0784_c_26L「嚴」下有「經」{甲}
「師」下有「智者禪師」{甲}
004_0784_c_27L「華」下有「經」{甲}ㆍ補入「經」{乙}
「不」上有「亦」
004_0784_c_28L{甲}
「近」下有「貪着」{甲}「度」無有{甲}
004_0784_c_29L「謂」下有「頓說」{甲}
「四」下有「謂」{甲}

004_0785_a_01L足圓滿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無碍法門
004_0785_a_02L1)即華嚴敎是也 第七唐朝海東新羅國
004_0785_a_03L元曉法師 造此經䟽 亦立四敎者 一三
004_0785_a_04L乘別敎 2)如四諦敎緣起經等 二三乘
004_0785_a_05L通敎 *如般3)若深蜜經等 三一乘分敎
004_0785_a_06L如瓔珞經 及梵網經等 四一乘滿敎
004_0785_a_07L如華嚴經普賢敎 釋此四別 如彼䟽中
004_0785_a_08L第八唐朝吉藏法師 立三種敎4)爲三法
004_0785_a_09L輪 一根本法輪 即華嚴經最初說 二
004_0785_a_10L枝末法輪 即三乘等 於後所說 三
004_0785_a_11L攝末歸本法輪 則法華經四十年後說
004_0785_a_12L廻三入卷一第三九張一之敎5)也 第九
004_0785_a_13L梁朝光宅寺雲法師 立四敎者 如法
004_0785_a_14L6)華中 臨門三車 即三乘 四衢道中所
004_0785_a_15L授大白牛車 爲第四乘 以臨門牛車
004_0785_a_16L亦同羊鹿 俱不得故 若不爾7)者 長者
004_0785_a_17L8)中引諸子時 云此三車 指在門外
004_0785_a_18L諸子出宅 即合得車 如何出已 索本
004_0785_a_19L所指之車 而不得故 後更索耶 故知
004_0785_a_20L是權 同於羊鹿也 以是大乘權敎 方
004_0785_a_21L便說故 具釋如彼法華䟽中*也 第十
004_0785_a_22L唐朝江南印法師 立二敎者 一釋迦經
004_0785_a_23L名屈曲敎 以9)逐機性 隨計10)破着故 二
004_0785_a_24L華嚴經 盧舍那十身平等敎 11)以逐法

004_0785_b_01L性自在說故 12)彼師13)釋此二敎 略有四
004_0785_b_02L別 一主別爲彼 釋迦化身所說 此14)
004_0785_b_03L舍那十身所說 二處別謂彼 15)說在娑
004_0785_b_04L婆世界木樹草座上所說 此*說在於蓮
004_0785_b_05L花藏世界寶樹金16)剛座17)上說 三衆別
004_0785_b_06L彼與聲聞及菩薩說 此18)經唯菩薩極位
004_0785_b_07L同說 四說別謂彼 但是當方所說 此
004_0785_b_08L19)該十方同說 如華嚴經中說

004_0785_b_09L
已上十家所釋 並*是依今唐朝藏法師
004_0785_b_10L所集 20)其中同異21)各是當世英才 智超
004_0785_b_11L群品 皆爲統賢靈之法將 開佛日之明
004_0785_b_12L燈 不可是非 加其名*也 但知仰敬其
004_0785_b_13L高旨 只如思智二德 位已昇堂 雲公
004_0785_b_14L演法 雨華亭下 悟靈山於卷一第四○
004_0785_b_15L
即夕 法眼逾明 登果位於今辰 道
004_0785_b_16L齊遐古 只如佛說內外中間之言 遂則
004_0785_b_17L入定 22)後五百阿羅漢 各解此言 佛出
004_0785_b_18L定後 同問世尊 誰當佛意 佛言並非
004_0785_b_19L我意 諸人問佛23)卽不當佛意 將無得
004_0785_b_20L罪 佛言雖非我意 各順正理 堪爲聖敎
004_0785_b_21L有福無罪 況此諸德所說 各有典據
004_0785_b_22L然今唐朝藏法師 承習儼法師 爲門人
004_0785_b_23L24)五敎 深有道理 亦可叙其指趣 初
004_0785_b_24L小乘可知 二25)大乘始26)敎 深密經是

004_0785_c_01L三終敎涅槃經是 四頓敎思益經是 五
004_0785_c_02L圓敎華嚴經是 藏法師作如是和會

004_0785_c_03L但通玄 自叅聖敎27)隨已管窺 28)以述意
004_0785_c_04L懷 用呈後哲 准其敎旨 略立十種敎
004_0785_c_05L揔該佛日出興始終敎意 何者爲十

004_0785_c_06L
第一時 說小乘純有敎者 爲諸凡夫
004_0785_c_07L29)着世法 以爲實有 隨於色塵 作諸
004_0785_c_08L不善 以不善故 墮於苦趣 還將有法
004_0785_c_09L轡勒彼心 以戒防護 制諸不善30)敎故
004_0785_c_10L名純有敎
第二時 說般若破有明空
004_0785_c_11L敎者 旣說小乘實有 令成䡄範 31)制身
004_0785_c_12L語意 得住善法 則說生空等觀 方說
004_0785_c_13L法空敎 破彼繫*着 漸向法身 第三時
004_0785_c_14L說解深蜜經 爲和卷一第四一張會空
004_0785_c_15L「即」無有{甲}「如」上有「謂」{甲}次同「若」
004_0785_c_16L下有「解」{甲}
「爲」作「者謂」{甲}「也」無有{甲}
004_0785_c_17L次同
「華」下有「經」{甲}「者」無有{甲}「中」
004_0785_c_18L作「內」{甲}
「逐」作「遂」{甲}「破着」作「說」
004_0785_c_19L{甲}
「以逐法性自在說故」無有{甲}「彼」下有
004_0785_c_20L「法」{甲}
「釋此」作「立」{甲}「是」無有{甲}次
004_0785_c_21L
「說在」無有{甲}次同「剛」無有{甲}
004_0785_c_22L「上」下有「所」{甲}
「經」無有{甲}「該」無有
004_0785_c_23L{甲}
「其中」無有{甲}「各」下有「是一家並」
004_0785_c_24L{甲}ㆍ補入「是一家並」{乙}
「後」下有「有」{甲}
004_0785_c_25L「即」作「旣」{甲}
「五」無有{甲}「大乘」無有
004_0785_c_26L{甲}
「敎」下有「者」{甲}「隨已」作「以」{甲}
004_0785_c_27L
「以」上有「天」{甲}「着」作「著」{甲}次同
004_0785_c_28L「敎」無有{甲}
「制」下有「其」{甲}

004_0786_a_01L有敎者 謂於前空有 二敎和會 令邊
004_0786_a_02L見者 不滯空有二門 爲不空不有敎

004_0786_a_03L第四時 說楞伽經 說假即眞敎1)者 直
004_0786_a_04L爲大乘根堪之者 頓說第八業種之識
004_0786_a_05L名爲如來藏識 又云得相者是識 不得
004_0786_a_06L2)相是智
3)五說維摩經 4)華即俗恒
004_0786_a_07L眞敎者 爲維摩經中 不以聲聞二乘及
004_0786_a_08L三乘菩薩 爲知法者故 是以十大5)
004_0786_a_09L子杜口於毗耶 彌勒光嚴 息芳言於
004_0786_a_10L6)席 此經破前四種敎中 菩薩聲聞
004_0786_a_11L染淨未7)忘 常欣出俗 即以淨名 身居
004_0786_a_12L俗士 明即俗8)常眞 壞彼淨相 方明實
004_0786_a_13L9)也 明即俗恒眞敎
第六時 說法
004_0786_a_14L華經 引權歸實敎者 爲羅漢隨空會寂
004_0786_a_15L緣覺會十二緣生法 皆無體性 10)以明
004_0786_a_16L六根識及名11)色境三事 自性無生 如
004_0786_a_17L是二人 皆心識滅 三界業滅 智慈不
004_0786_a_18L生 又爲析法明空 以空破惑 樂生淨
004_0786_a_19L土及留惑潤生菩薩 並不了一切衆生
004_0786_a_20L無明諸惑 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淨普
004_0786_a_21L12)明智13)中之所生 皆有淨土穢土 自
004_0786_a_22L佛他佛 欣厭等14)諸見 不稱眞障 引此
004_0786_a_23L三根 令歸本智故 即以妙法蓮花 令
004_0786_a_24L知無明生死性 本唯智體 性自無染

004_0786_b_01L但迷悟不同 無有二性 以蓮花像之
004_0786_b_02L引彼三根 令歸本故 15)經中明世間相
004_0786_b_03L常住也 第16)七說涅槃經 17)時令諸三乘
004_0786_b_04L捨權向實18)敎 爲卷一第四二張餘三乘
004_0786_b_05L敎中 爲責慢故 爲不信故 說有情畢
004_0786_b_06L竟不得成佛 令起信進修行 19)此經中
004_0786_b_07L明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 如佛無異 但
004_0786_b_08L爲無明覆故不見也
涅槃經是三乘中
004_0786_b_09L捨權就實 相盡見性之門 法華卽是捨
004_0786_b_10L權就實 20)知法界緣起 理事性相之門
004_0786_b_11L21)二部之經 俱三乘中第六時敎 但爲
004_0786_b_12L化相門中 說時前後故 分涅22)槃 爲第
004_0786_b_13L七時敎 第23)八說華嚴經 24)時於刹那際
004_0786_b_14L通攝三世及十世 25)圓融敎者 如經說
004_0786_b_15L云入刹那際三昧 降神受生 八相成道
004_0786_b_16L入涅槃 揔不移時 爲依本性理智 本
004_0786_b_17L無時故 名爲入 非是本法性中 而有
004_0786_b_18L出入三昧
諸佛世尊 常於法身智海
004_0786_b_19L與衆生數等諸三昧門 應衆生見 本無
004_0786_b_20L出入 應如是26)知 來三昧出入之相 此
004_0786_b_21L經敎門 無始無終 是佛實報果德性相
004_0786_b_22L27)周圓 若求其頭28)尾始終路絶 該括諸
004_0786_b_23L敎諸行 世29)問境界一切行解 依本揔
004_0786_b_24L30)31)時際法門 本如是故 該彼三世諸

004_0786_c_01L時 爲一際一刹那時故 猶如衆流 皆
004_0786_c_02L歸海故 出此法外 別生情量 揔是權
004_0786_c_03L門 非究竟說 從初發心十住之首 以
004_0786_c_04L三昧力 頓印三界 三世一際 諸法一
004_0786_c_05L味 解脫涅槃 常寂滅味 更無始終 因
004_0786_c_06L果一際 諸性一性 諸智一智 諸相一
004_0786_c_07L相 諸行一行 三世一念卷一第四三張
004_0786_c_08L一念三世 乃至十世 如是等法 自在
004_0786_c_09L無碍 此經法門 無始無終 名爲常轉
004_0786_c_10L法輪 是故此經敎門 依本安立 以備
004_0786_c_11L大根 依本一際 不立始終 爲非虛妄
004_0786_c_12L見故 入一揔得 餘爲法界一際故 不
004_0786_c_13L同權學見未盡故 入餘揔得一 爲法界
004_0786_c_14L「者」下「如楞伽經」{甲}「相」下有「者」{甲}ㆍ
004_0786_c_15L補入「者」{乙}
「五」下有「時」{甲}ㆍ補入「時」{乙}
004_0786_c_16L
「華」無有{甲}「第」作「弟」{甲}「席」作「夕」
004_0786_c_17L{甲}
「忘」作「亡」{甲}「常」作「恒」{甲}「也」
004_0786_c_18L無有{甲}
「以明」無有{甲}「色」下有「心」{甲}
004_0786_c_19L
「明」下有「無中邊」{甲}「中」無有{甲}「諸」
004_0786_c_20L下有「邪」{甲}
「經中明」作「是故法華經云」{甲}
004_0786_c_21L
「七」下有「時」{甲}「時」無有{甲}「敎」下有
004_0786_c_22L「者」{甲}
「此」上有「於」{甲}「知」無有{甲}
004_0786_c_23L「二」作「一」{甲}
「槃」下有「經」{甲}「八」下有
004_0786_c_24L「時」{甲}
「時」無有{甲}「圓」上有「同」{甲}
004_0786_c_25L「知」下有「如」{甲}ㆍ補入「如」{乙}
「周圓」作「圓
004_0786_c_26L周」{甲}
「尾」下有「長短」{甲}ㆍ補入「長短」{乙}
004_0786_c_27L
「問」作「間」{甲}「作」下有「一」{甲}ㆍ補入「一」
004_0786_c_28L{乙}
「時」下有「一」{甲}ㆍ補入「二」{乙}

004_0787_a_01L體無碍故 如圓珠無方 如明鏡頓照
004_0787_a_02L如虛空無隔 如響無依1)故 如影不碍
004_0787_a_03L如化人所2)生 此法門者 是該括始終
004_0787_a_04L一際 3)法門圓滿無碍 無成無壞 無出
004_0787_a_05L無沒 常轉法輪 若人了得此法門者
004_0787_a_06L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 爲此法
004_0787_a_07L4)門 無出沒故 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
004_0787_a_08L自能得之 非情5)繫思量之所能得也
004_0787_a_09L一切權敎法門 摠在其中 一時而說
004_0787_a_10L爲諸權敎不出法界無三世故 各依自
004_0787_a_11L見 無量差殊 此一乘敎 是始成正覺
004_0787_a_12L時說 若依情6)見是最初成佛時說 若
004_0787_a_13L依智無始終說 第九共不共敎者 爲說
004_0787_a_14L諸大乘經 人天三乘 同聞得益各別
004_0787_a_15L又華嚴經云 於一毛端處 及以一塵中
004_0787_a_16L諸佛轉法輪 衆生解差別 又經云菩薩
004_0787_a_17L在一小衆生身中 成等正覺 轉法輪
004_0787_a_18L度無量衆生 其小衆生 不知不覺 此
004_0787_a_19L乃常與衆生共 及以大小乘共 在佛海
004_0787_a_20L中 身之與心 本無差別 然見佛不見佛
004_0787_a_21L聞法不聞法 解脫知見卷一第四四張
004_0787_a_22L大小及苦樂 各各不同 是故7)名共不
004_0787_a_23L共敎 又經云 入刹那際三昧 示現從
004_0787_a_24L兜率天 降神母胎出現 轉法輪入涅槃

004_0787_b_01L此乃於無8)時中 諸衆生等 自得時分
004_0787_b_02L見初中後 於一9)法音內 自得10)天人小
004_0787_b_03L乘大乘佛乘 自得道果 各各不同 見
004_0787_b_04L佛住劫 受命長短 各自差別 而實如
004_0787_b_05L來 性無造作 無11)生滅 然以無作法性
004_0787_b_06L無垢白淨之智 自體淸淨 與一切衆生
004_0787_b_07L本來體同 故稱衆生應聞 不違彼念
004_0787_b_08L爲法性智 本無造作者 以法性智自在
004_0787_b_09L故 能稱彼念 令無失時 如12)是佛共法
004_0787_b_10L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 以知見解脫
004_0787_b_11L各各不共故 言共不共敎 亦如五百聲
004_0787_b_12L聞 共在華嚴會 而如聾如盲 是其事
004_0787_b_13L也 第十不共共敎者 如華嚴經中 十
004_0787_b_14L方雲集諸來菩薩 及佛國土所從來方
004_0787_b_15L不同各別 所共同聲說法摠同 聞法
004_0787_b_16L獲益 能同能別 又於會中 天龍八部
004_0787_b_17L人非人等 各各差殊 同得聞毗13)盧那
004_0787_b_18L果德法門 14)同別自在 諸餘三乘 亦有
004_0787_b_19L如是 不15)共敎 准例可知

004_0787_b_20L
如是十敎 摠是如來於本法界 一刹那
004_0787_b_21L際 一時一聲 頓印如響 隨諸衆生 自
004_0787_b_22L分根力 漸頓不同 是故於今 以圓數
004_0787_b_23L故 略分十種敎門 用彰進修解行差別

004_0787_b_24L
第三明敎義差別者 夫三界大雄 應眞

004_0787_c_01L寂寞 身心性相 都無所爲 然以卷一
004_0787_c_02L第四五張
性起大悲 稱法同體 從無作
004_0787_c_03L智 隨緣敎生 況一雨普滋 任生各異
004_0787_c_04L或名同而義別即漸敎十地
圓敎十地等
或言別而義同
004_0787_c_05L十方世界法門
皆是四諦法門
或理事兩乖 或體用相徹
004_0787_c_06L或初或漸或頓或圓 法不自施 依根敎
004_0787_c_07L立 根羸即法劣 器廣即道圓 稱物所宜
004_0787_c_08L大小隨見 或同言而解別 異語而齊知
004_0787_c_09L當類所堪 應時施設 或樂門前之駕
004_0787_c_10L廢遊露地之乘 且約最上之徒 及以漸
004_0787_c_11L漸之衆 粗陳十法義理差殊 使得始學
004_0787_c_12L之流 不以滯權而妨實者也 其十門者
004_0787_c_13L16)者佛日出興敎主別 二*者光明表
004_0787_c_14L法現相別 三*者問答所詮主伴別 四
004_0787_c_15L*者所示因圓果滿別 五*者地位所行
004_0787_c_16L行相別 六*者重令善財證法別 七17)
004_0787_c_17L明六位菩薩來衆別 八*者明所施法門
004_0787_c_18L「故」無有{甲}「生」下有「故」{甲}「法門」無
004_0787_c_19L有{甲}
「門」無有{甲}「繫」作「計」{甲}「見」
004_0787_c_20L無有{甲}
「名」下有「爲」{甲}「時」下有「之」
004_0787_c_21L{甲}
「法音」作「音法」{甲}「天人」作「人天」
004_0787_c_22L{甲}
「生」下有「無」{甲}ㆍ補入「無」{乙}「是」
004_0787_c_23L下補入「無」{乙}
「盧」下有「遮」{甲}「同別」
004_0787_c_24L作「具同具別」{甲}
「共」下有「共」{甲}「者」
004_0787_c_25L無有{甲}次同
「者明」無有{甲}次同

004_0788_a_01L理事別 九*者與諸三乘得果別 十*者
004_0788_a_02L所付法藏流通別

004_0788_a_03L
第一佛日出興敎主別者 此敎即以毗
004_0788_a_04L盧遮那爲敎主也 1)梵云毗者2)種種 盧
004_0788_a_05L遮那 此云光明遍照 又毗之云 遍
004_0788_a_06L以大智種種光明 照諸衆生根機 此
004_0788_a_07L3)則以法身悲智爲名 不同權敎 以姓
004_0788_a_08L爲號 牟尼者 此云寂默 但且讃法體
004_0788_a_09L無說 不言悲智相互權實
如前已辨
第二光明表
004_0788_a_10L法現相別者 除如來十身相海品九十
004_0788_a_11L七種相中卷一第四六張 所放光明 但
004_0788_a_12L4)其直論表法光明 始終有十 一一皆
004_0788_a_13L表因果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
004_0788_a_14L等位 其中行相 無有雜亂 不同餘敎
004_0788_a_15L化佛放光 或放一光而無十 或全身悉
004_0788_a_16L放而無次 或放果光而無因 或放因光
004_0788_a_17L而無果 如法華經直放眉間毫相果光
004_0788_a_18L而無足輪下信位因光 如大品經中 佛
004_0788_a_19L放足輪下光及全身一時盡放5)光 一時
004_0788_a_20L普攝三乘因果 直從下向上 以放光明
004_0788_a_21L以成漸次 從凡向聖 多劫積修 行滿
004_0788_a_22L之後 方成果德 不同此經放光 從果
004_0788_a_23L成因 以因成果 因果一體 不壞進修
004_0788_a_24L6)其表法十種光者 第一先放齒間十種

004_0788_b_01L光明 莊嚴法界一切道場 爲初登正覺
004_0788_b_02L十方告衆 使令咸集 如經廣明 此爲
004_0788_b_03L莊嚴告衆雲集7)光 第二放眉間果光
004_0788_b_04L入足輪中 以果成因 起信之首 第三
004_0788_b_05L還從足輪下 放出所入果光 用照金色
004_0788_b_06L世界 不動智佛 即是用因成果 用果
004_0788_b_07L成因 8)以果頓示 用成初信之門故

004_0788_b_08L第四9)又說十住品時 昇須彌頂上 如
004_0788_b_09L來於足指端放光 以明發足之始 見道
004_0788_b_10L之初 以三昧力 住法之頂 從前信位
004_0788_b_11L入眞實證 須彌山者 明因止而慧明
004_0788_b_12L以入十卷一第四七張住聖位之中要定
004_0788_b_13L方能眞慧明也 故十住位菩薩下名共
004_0788_b_14L同 皆名爲慧 第五如來昇夜摩天上
004_0788_b_15L放足趺上光 以明用成行位 此天離地
004_0788_b_16L際故 說十行位也 表依空起行用也
004_0788_b_17L表法 以明先證法身根本智慧 始行萬
004_0788_b_18L行 第六昇兜率天宮10)品中 如來膝上
004_0788_b_19L放光 說十廻向 表此天處欲界之中 理
004_0788_b_20L事無碍 故名廻向 初發心住時 理事
004_0788_b_21L無碍 非獨此處 方有廻向 但以次第
004_0788_b_22L名言 法須安立 然實體中 一一位11)
004_0788_b_23L皆具足也 膝者明屈申廻旋自在 說廻
004_0788_b_24L向義也 表眞俗自在故 生死涅槃已

004_0788_c_01L12)用自在 成13)悲智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
004_0788_c_02L天中 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 說十地位
004_0788_c_03L也 爲十地菩薩 因果位終故 還像此
004_0788_c_04L天 依他起化 無自心化故 表十地菩
004_0788_c_05L薩 但爲衆生所須敎化 自無業化 又
004_0788_c_06L於欲界之際 即無欲故 還同四禪及出
004_0788_c_07L三界之法門故 異彼小乘 修生涅槃
004_0788_c_08L出三界惑故 又異權敎菩薩 於第四禪
004_0788_c_09L中 成十地故
十一地普賢佛華三昧
004_0788_c_10L會在第三禪天說來文未足 第八如來
004_0788_c_11L普光明殿說 如來出現品 放眉間毫光
004_0788_c_12L灌文殊頂 明前他化自在天上十地果
004_0788_c_13L終 第三禪中等覺位畢 設法已成 陳
004_0788_c_14L施本敎行卷一第四八張相規模 規模
004_0788_c_15L旣終 因果圓備 設敎旣畢方14)明出現

004_0788_c_16L又明從初15)16)終佛法界體上 安諸地
004_0788_c_17L位次第之門 於始於終 長明出現 本
004_0788_c_18L來一際 無前無後 放光灌文17)殊頂 以
004_0788_c_19L果光灌果法 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
004_0788_c_20L「梵云」無有{甲}「種」上有「此云」{甲}「則」
004_0788_c_21L作「即」{甲}
「其」作「且」{甲}「光」下有「明」
004_0788_c_22L{甲}
「其表…光者」七字無有{甲}「光」下有
004_0788_c_23L「故」{甲}
「以」下補入「因」{乙}「又」無有{甲}
004_0788_c_24L
「品中」無有{甲}「內」作「中」{甲}「用」無有
004_0788_c_25L{甲}
「悲智」作「智悲」{甲}「明」作「乃」{甲}
004_0788_c_26L
「至」作「始」{甲}「終」下有「於」{甲}ㆍ補入「於」
004_0788_c_27L{乙}
「殊」下有「之」{甲}

004_0789_a_01L欲令文殊普1)賢 共相問答 結會五位
004_0789_a_02L始終因果體用徹故 文殊菩薩知而故
004_0789_a_03L問 經云 誰爲佛長子 我今當問誰 於
004_0789_a_04L是如來放口中光 灌普賢口 第九如來
004_0789_a_05L口中放光 灌普賢口 口中光者 是佛
004_0789_a_06L敎光 欲令普賢 以差別智 說佛出現
004_0789_a_07L果德法門 文殊因佛放光 始知問法之
004_0789_a_08L處 夫聖智本自相知 今以佛法 印用
004_0789_a_09L成後 則此乃九度放光 以成一部經之
004_0789_a_10L始終法則 結會已前五位因果體用之
004_0789_a_11L門 此之三人 始終不相離故 以明如
004_0789_a_12L來 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第十2)復更
004_0789_a_13L於獨園之內 放眉間毫相果光明 已上
004_0789_a_14L諸位因果已成 還將此法 用利衆生故
004_0789_a_15L入法界品中 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 五
004_0789_a_16L百優婆塞 五百優婆夷 五百童男女等
004_0789_a_17L皆令於此3)法門 得道成佛 4)更餘廣意
004_0789_a_18L後當更明 從此已上十度放光 於中表
004_0789_a_19L意 各有分5)劑 此經放光具足 表德圓
004_0789_a_20L滿 十爲圓6)數也 第三問答所詮主伴
004_0789_a_21L別者 說此一部經之問答體用卷一第
004_0789_a_22L四九張
所垂7)宗之大意揔相 具德有
004_0789_a_23L三 一佛 二8)佛文殊 三普賢 佛表果德
004_0789_a_24L無言 當不可說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證

004_0789_b_01L但因成9)而果自得 文殊因位可說 以
004_0789_b_02L此說法身果德勸修 普賢自行可行 行
004_0789_b_03L其行海 充滿法界故 用此三德 將爲利
004_0789_b_04L10)益衆生 文殊成讃法身本智 普賢成
004_0789_b_05L其差別智之行德 一切諸佛 皆依此二
004_0789_b_06L尊者 以爲師範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極
004_0789_b_07L果 或說普賢爲長子 爲建行成滿衆生
004_0789_b_08L故 或說文殊爲小男 爲11)遮那剏始發心
004_0789_b_09L證法身本智佛性之首 爲初生諸12)佛智
004_0789_b_10L慧家13)故 爲啓蒙發明之首故 爲小男

004_0789_b_11L又文殊師利所從來國 金色世界 金爲
004_0789_b_12L白色 其相黃 體白而黃相者 即明法
004_0789_b_13L身佛性智也 體白淨淸14)絜 非屬白色形
004_0789_b_14L身心無染 非如世間色白之白也 法身
004_0789_b_15L佛性 無心無身 任性無作 緣緣白淨
004_0789_b_16L物物無心 唯無依智 名爲白淨 若諸
004_0789_b_17L菩薩 證如是性如是智 身皆15)金色爲
004_0789_b_18L黃 爲福慶之色 無貪瞋恚 即有和氣
004_0789_b_19L智慈益物之德也 經云應眞菩薩 皆眞
004_0789_b_20L金色也
以文殊16)師利 該此一部之
004_0789_b_21L敎 所說法身本智 備一切衆生初見道
004_0789_b_22L普賢該此一部之敎 所說行門差別智
004_0789_b_23L備一切衆生行行之門 17)佛即二事之中
004_0789_b_24L無作體也 法行具足 名之爲佛卷一第

004_0789_c_01L五○張
化佛敎中 無此所表 涅槃經
004_0789_c_02L中 佛隱身不現 昔雪山童子 所18)得諸
004_0789_c_03L行無常19)等 獨表法身涅槃 無有行故
004_0789_c_04L大品經中 薩陁波淪菩薩 求般若波羅
004_0789_c_05L20)21)門 具六波羅*密 未有方22)便願力
004_0789_c_06L智等 十波羅*密 但爲引聲聞人天小
004_0789_c_07L器 未堪聞方便願力智等波羅*密也
004_0789_c_08L爲方便波羅*密 行於非道 彼小器未堪
004_0789_c_09L聞也 何以然者 有畏愛故 23)故於彼經
004_0789_c_10L中 多有聲聞人 共佛爲問答 非大菩
004_0789_c_11L薩故 設有菩薩 非文殊普賢故 設有
004_0789_c_12L文殊 無普賢者 表未具行故 設有普
004_0789_c_13L賢 無文殊者 明不見法身本智慧故
004_0789_c_14L設有文殊普賢 不自相問答 明理事未
004_0789_c_15L徹故 又不言一切處文殊 一切處及微
004_0789_c_16L塵中普賢行衆行故 又化佛自爲問答
004_0789_c_17L「賢」下有「菩薩」{甲}「復更」無有{甲}「法」
004_0789_c_18L無有{甲}
「更」作「其」{甲}「劑」作「齊」{甲}
004_0789_c_19L
「數」下有「故」{甲}「宗之」作「之宗」{甲}
004_0789_c_20L「佛」無有{甲}
「而」無有{甲}「益」作「樂」{甲}
004_0789_c_21L
「遮那」作「盧遮」{甲}「佛」下有「聖性」{甲}
004_0789_c_22L
「故」下有「也」{甲}「絜」作「潔」{甲}「金」
004_0789_c_23L作「黃」{甲}
「師利」作「法身」{甲}「佛即二事
004_0789_c_24L之中无作體也」無有{甲}
「得」下有「了」{甲}
004_0789_c_25L「等」作「是生滅法」{甲}
「密」作「蜜」{甲}次同
004_0789_c_26L
「門」無有{甲}「便」下有「波羅蜜」{甲}「故」
004_0789_c_27L作「及」{甲}

004_0790_a_01L主 但有因行果 待1)三祇2)劫後 爲引
004_0790_a_02L小器之徒3)故 未說即因即果理事圓融
004_0790_a_03L十住初心 即是佛故 無前後際故 頓
004_0790_a_04L證法界故 4)以此不同 一切諸敎 皆權
004_0790_a_05L施設 引彼諸根 咸來至此華嚴大海
004_0790_a_06L入毗盧遮那一眞境界也 第四5)所示因
004_0790_a_07L圓果滿別者 6)現佛果有三種不同 一
004_0790_a_08L亡言絶行 獨明法身無作果 二從行積
004_0790_a_09L修 行滿功成 多劫7)方明果 三剏發心
004_0790_a_10L時 十住初位 體用隨緣 所成果8)
004_0790_a_11L果初亡言絶行 9)所明法身無作果者
004_0790_a_12L即涅槃無行卷一第五一張等經是 10)
004_0790_a_13L云 羅刹爲雪山童子 說諸行無常 是
004_0790_a_14L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 是無作
004_0790_a_15L果 不具行故 二從行積修 行滿多劫
004_0790_a_16L方明果者 即權敎之中說行修成 三僧
004_0790_a_17L祇劫 行滿所成佛果是也 以不了無明
004_0790_a_18L十二有支 本是法身智慧 厭而以空觀
004_0790_a_19L折伏現行煩惱 欣別淨門 三從凡十住
004_0790_a_20L初心 剏證 隨緣運用所成果者 即華
004_0790_a_21L嚴經是也 十信終心 即以方便三昧
004_0790_a_22L達無明十二有支 成理智大悲 即具文
004_0790_a_23L殊普賢體用法界法門 又如化佛所施
004_0790_a_24L因果敎行 定經三僧祇 所有佛功德

004_0790_b_01L揔是修生百劫 修相好業 11)燃燈得光
004_0790_b_02L明 不殺得長壽 布施得資財 忍辱得端
004_0790_b_03L正 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 仍12)須對
004_0790_b_04L治種種法門 始得見性成佛 如華嚴經
004_0790_b_05L即不然 一念頓證法界法門 身心性相
004_0790_b_06L本唯法體 施爲運用動寂 任眞運無作
004_0790_b_07L智 即是佛也 爲一切佛 皆如是 於一
004_0790_b_08L眞法界 任法施爲 悉皆具足恒沙德用
004_0790_b_09L即因卽果 以此普門法界理智 諸障自
004_0790_b_10L無 無別對治 普觀一切 無非法門 無
004_0790_b_11L非解脫 但爲自心 13)登生繫14)着 爲多事
004_0790_b_12L故 沉潜苦流故 勞聖說種種15)法 於所
004_0790_b_13L說處 復生繫*着 以此義故 聖說不同
004_0790_b_14L或漸或圓 應諸根器 如此經敎 頓示圓
004_0790_b_15L乘 上上乘人 所應堪受 設不堪受者
004_0790_b_16L當須樂修 究卷一第五二張竟歸流 畢
004_0790_b_17L居此海 是故餘敎 先因後果 不同此
004_0790_b_18L敎 因果同時 爲法性智海中 因果不
004_0790_b_19L可得故 爲不可得中 因果同時 無有
004_0790_b_20L障碍也 可得因果 即有前後 有所得
004_0790_b_21L者 皆是無常
如此華嚴經因果同時
004_0790_b_22L者 但了法體 非所施設 非因果繫 名
004_0790_b_23L爲因果 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
004_0790_b_24L如是者 何異楞伽經漸敎之說 此則不

004_0790_c_01L然 前說敎主別 問答主別等 即明文
004_0790_c_02L殊普賢佛等 三德體用主伴無16)碍 楞
004_0790_c_03L伽中 化佛及大慧菩薩 問答破相 但
004_0790_c_04L17)求現理無繫着故 不論緣起 如緣起
004_0790_c_05L法界者 法界不成不破 但知了法如是
004_0790_c_06L18)如楞伽經云 先示相似物 後當與
004_0790_c_07L眞實 又云得相者是識 不得相者是智
004_0790_c_08L即是明成壞19)故 如此經中 文殊以理
004_0790_c_09L會行 普賢以行會理 二人體用相徹
004_0790_c_10L以成一眞法界 前後相收 四十品經
004_0790_c_11L互相該括 20)文義相收 一法門中 具多
004_0790_c_12L法也 漸敎中 設有21)小分義同 多分不
004_0790_c_13L相似故 如覺首等十首菩薩 各說一法
004_0790_c_14L以成十信 於十信中 共成一信 爲十
004_0790_c_15L箇信位 互體相成 不獨施設 以十信
004_0790_c_16L成一信 以一信成十信 有22)圓解者 不
004_0790_c_17L可偏取一門
如經中說 法慧菩薩入
004_0790_c_18L「三」下有「僧」{甲}「劫」下有「之」{甲}「故」
004_0790_c_19L無有{甲}
「以」上有「眞俗具眞」{甲}ㆍ補入「眞俗
004_0790_c_20L具眞」{乙}
「所」作「明」{甲}「現」作「顯」{甲}
004_0790_c_21L
「方明果」作「始成果」{甲}「初果」無有{甲}
004_0790_c_22L
「所」作「獨」{甲}ㆍ疑「獨」{乙}「經」作「又」{甲}
004_0790_c_23L
「燃」作「然」{甲}「須」無有{甲}「登」作「强」
004_0790_c_24L{甲}
「着」作「著」{甲}次同「法」作「差別」{甲}
004_0790_c_25L
「碍」下有「故」{甲}「求現」作「知顯」{甲}
004_0790_c_26L
「如」作「是故」{甲}「故」作「也」{甲}「文」
004_0790_c_27L上有「前後相徹」{甲}
「小」作「少」{甲}次同
004_0790_c_28L「圓」無有{甲}

004_0791_a_01L定 即十方世界同名法慧佛來 功德林
004_0791_a_02L菩薩入定 即十方世界同名功德林佛
004_0791_a_03L來 金剛幢菩薩入定 即卷一第五三張
004_0791_a_04L十方世界同名金剛幢佛來 金剛藏菩
004_0791_a_05L薩入定 即十方世1)界 金剛藏佛來摩
004_0791_a_06L頂 如是位位之內地地之中 佛與菩薩
004_0791_a_07L因果相成 體用相徹 所來諸佛 即明
004_0791_a_08L是果 入定菩薩 即明是因 2)此則因果
004_0791_a_09L無二故 於佛法身智體上 安立十住十
004_0791_a_10L行十廻向十地十一地等行相 引接凡
004_0791_a_11L俗化生之門 諸位3)即佛 佛*即諸位 若
004_0791_a_12L上上根人 於此敎中起信者 還依此法
004_0791_a_13L剏首十住初心 正證如4)來果智法5)
004_0791_a_14L方行一切菩薩萬行 爲初證之首 爲知
004_0791_a_15L法智體性故 設同凡事 6)經多劫行 而
004_0791_a_16L於自見 本不移時 於初發心時與三世
004_0791_a_17L佛 同成正覺 無前後際故 法如是故
004_0791_a_18L應如是知 是故今言與三乘得果別 第
004_0791_a_19L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別者 凡發大乘心
004_0791_a_20L者 依其根品 有六種乘 三種五位十
004_0791_a_21L地差別行相不同 其名數如何 一念佛
004_0791_a_22L願生淨土門 二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
004_0791_a_23L門 三修空無7)我所乘門 四和會有無
004_0791_a_24L觀智門 五漸見佛性進修門 六頓證佛

004_0791_b_01L性圓融門 修大乘者 不離此六種所乘
004_0791_b_02L行相 何者三種五位十地 一修假詮假
004_0791_b_03L眞如等 安立五位十地 二分修8)分證
004_0791_b_04L一分眞如 安立五位十地9)法門 三頓
004_0791_b_05L修頓眞頓10)說佛境界圓滿眞如 安立十
004_0791_b_06L地五位行相 如是三種十地五位行相
004_0791_b_07L向菩提卷一第五四張者 行菩薩行者
004_0791_b_08L滿佛果者 莫不摠在其中 今以摠擧
004_0791_b_09L各以已所乘宗 辨其權實 使令離障
004_0791_b_10L進修有功 不相誹毁 顯了差別令無疑
004_0791_b_11L悔 令進修者 分明了知權實故 令成
004_0791_b_12L佛者 不迃滯其功故 11)其六種乘者 一
004_0791_b_13L念佛力修戒發願力 生於淨12)土 是化
004_0791_b_14L淨土 非眞淨土 爲非見性 是有爲故
004_0791_b_15L如阿彌陁經是也 二作淨土觀行所生
004_0791_b_16L13)土 是化淨土 從心想生故 是有爲
004_0791_b_17L故 不見佛性本智慧故 則無量壽觀經
004_0791_b_18L是也 三修空無我觀所乘14)門 爲初說
004_0791_b_19L般若 破凡夫實有 二乘生空我執故
004_0791_b_20L多修法空 爲析法明空 不了無明 是
004_0791_b_21L如來智慧故
四和會有無觀智門者
004_0791_b_22L即解深密經第三時敎 說九識爲淨識
004_0791_b_23L與業種爲依 并說三性三無性 所謂遍
004_0791_b_24L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互相

004_0791_c_01L成壞 離諸執障 不成不壞 性自涅槃
004_0791_c_02L如深密經頌曰 一切諸法皆無性 無生
004_0791_c_03L無滅本來寂 諸法自性恒涅槃 誰有智
004_0791_c_04L慧無密意 此經爲破般若修空增勝者
004_0791_c_05L壞緣生法 空見現前 違道理故 於此
004_0791_c_06L經 成就緣生諸法 自體涅槃 不須誹
004_0791_c_07L撥 言空言有 互相破斥 不合計有 不
004_0791_c_08L合計無
五漸見佛性進修門者 如涅
004_0791_c_09L槃經云 十住菩薩*小分見性 乃至十
004_0791_c_10L地 未能了了 起信論云 十住卷一第
004_0791_c_11L五五張
菩薩 *小分得見法身 15)以大願
004_0791_c_12L自在力故 示現八相成道 旣是願力
004_0791_c_13L非爲實報 摠爲漸見佛性 皆是權敎分
004_0791_c_14L分中漸引之宗 非爲圓故 如是之類
004_0791_c_15L從初發16)心所證佛果 不定僧祇 何以
004_0791_c_16L故 如涅槃經 記屠兒廣額 於賢劫中
004_0791_c_17L成佛 闡提剏發心上 有越劫之功 何
004_0791_c_18L「界」下有「同名」{甲}ㆍ補入「同名」{乙}「此
004_0791_c_19L則」無有{甲}
「即」作「則」{甲}次同「來」
004_0791_c_20L下有「佛」{甲}ㆍ補入「佛」{乙}
「界」無有{甲}
004_0791_c_21L
「經」下有「過」{甲}「我」下有「觀」{甲}「分」
004_0791_c_22L下有「眞分」{甲}
「法門」無有{甲}「說」作「證」
004_0791_c_23L{甲}
「其六種乘者」無有{甲}「土」下有「者」
004_0791_c_24L{甲}ㆍ補入「者」{乙}
「土」下有「者」{甲}「門」
004_0791_c_25L下有「者」{甲}
「以大…成道」十三字作「化八相
004_0791_c_26L成道故如彼論釋言是願力所爲」{甲}
「心」下補
004_0791_c_27L入「住已後」{乙}

004_0792_a_01L況具信根 復能*小分見性者 何有僧
004_0792_a_02L1)之哉 世有諸德 解屠兒廣額 是化
004_0792_a_03L作者 此乃曲逐人情 未詳佛意者也
004_0792_a_04L漸漸引權向實 豈令見劫存情 令違本
004_0792_a_05L耶 漸漸引至龍女善財 一念之中 得
004_0792_a_06L成佛者 始成實說 三乘小見 但念長
004_0792_a_07L時 空嗟欣仰 無繩自縛 何有休期 又
004_0792_a_08L以經義 2)校量有六種十地者 如三乘
004_0792_a_09L敎中有三種十地 實敎中有三種十地
004_0792_a_10L3)人王經解深4)密大品經 此三部經
004_0792_a_11L中所說十地 多立假眞如門 以成十地
004_0792_a_12L行相 此是權敎中三種十地 第四如涅
004_0792_a_13L5)經十住菩薩 小分見性
即明以佛
004_0792_a_14L性 爲所6)乘分修分證十地 7)第五又涅
004_0792_a_15L槃經 如牛食雪山肥膩草 純得醍醐等
004_0792_a_16L即初發心上 同佛正覺故 第六一乘十
004_0792_a_17L地 如華嚴經 以說法界門重8)玄無盡
004_0792_a_18L法 以成十地 是爲六9)10)卷一第五
004_0792_a_19L六張

004_0792_a_20L
如瓔珞經云 佛子 若退若進者 十住
004_0792_a_21L以前 一切凡夫法中 發菩提心者 有
004_0792_a_22L恒河沙衆生 學行佛法 信想心中行者
004_0792_a_23L是退分善根 諸善男子 一劫二劫乃至
004_0792_a_24L修行十信入十住 是人爾時 從11)初至

004_0792_b_01L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羅12)密 正
004_0792_b_02L觀現前 復13)與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念
004_0792_b_03L故 出到第七住 常住不14)退 七住15)
004_0792_b_04L前 名爲退16)分 若不値善知識者 若一
004_0792_b_05L劫若二劫退菩提心 如我初會衆中 有
004_0792_b_06L八萬人退 如淨目天子 法身王子 舍
004_0792_b_07L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値惡因緣故
004_0792_b_08L退入凡夫不善17)法中18)起信論云 非其實退
但爲初學解怠者恐怖

004_0792_b_09L令彼勇
猛故

004_0792_b_10L
問如涅槃經 聞常住二字 尙七劫不
004_0792_b_11L墮地獄 如華嚴經云 設聞如來名及所
004_0792_b_12L說法 不生信解 亦能成種 必得解脫
004_0792_b_13L至成佛故 何故今言第六住心及凡夫
004_0792_b_14L信位 猶言有退 19)答解20)至十信之中
004_0792_b_15L勝解未成 未得謂得 便生憍慢 不卷一
004_0792_b_16L第五七卷/張
近善友 不敬賢良 爲慢怠故
004_0792_b_17L久處人天 惡業便起 能熟大地獄業
004_0792_b_18L若一信不慢 常求勝友 即無此失 若
004_0792_b_19L權敎中 第六住心 可有退位 實敎中
004_0792_b_20L爲稽滯者 責令進修 如舍利弗 是示
004_0792_b_21L現聲聞 非實聲聞 所作方便 皆度衆
004_0792_b_22L生 使令進21)策 權敎中 地前三賢 揔未
004_0792_b_23L見道 所修作業 皆是有爲 所有無明
004_0792_b_24L皆是折伏 功不强者 便生退還 若折

004_0792_c_01L伏有力 亦不退失 如虵有毒 爲呪力
004_0792_c_02L故 毒不能起 但於佛法中 種於信心
004_0792_c_03L謙下無慢 敬順賢良 於諸惡人 心常
004_0792_c_04L慈忍 於諸勝己者 諮受未聞 所聞勝
004_0792_c_05L法 奉行無忘 所有虛妄 依敎蠲除 於
004_0792_c_06L三菩提道 常勤不息 夫爲人生之法
004_0792_c_07L法合如然 但不長惡而生 何須慮退
004_0792_c_08L22)瓔珞經云 地前三賢菩薩 入聖人位
004_0792_c_09L但法性流中 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妙覺
004_0792_c_10L大海 佛子 乃至三賢十地之名 亦名
004_0792_c_11L無相 但以應化故 古佛道法 有十地
004_0792_c_12L之名 此經即是說華嚴經 後敎化三乘
004_0792_c_13L人 於別時中 重於初始成佛菩提樹下
004_0792_c_14L「之」下有「劫」{甲}「校」作「較」{甲}「人」
004_0792_c_15L作「仁」{甲}
「密」下有「經」{甲}ㆍ補入「經」{乙}
004_0792_c_16L
「經」下有「中」{甲}ㆍ補入「中」{乙}「乘」下有
004_0792_c_17L「門」{甲}ㆍ補入「門」{乙}
此處行間 有下記補
004_0792_c_18L入文「明證佛位故即爲五種十地此敎通華嚴經」
004_0792_c_19L{乙}
「玄」下有「無量」{甲}「種」下有「十地」
004_0792_c_20L{甲}ㆍ補入「十地」{乙}
「也」無有{甲}ㆍ「也」下有
004_0792_c_21L「實敎中有三種十地…是爲六種也」百三十五字
004_0792_c_22L然與上文重復故除之{編}
「初」下有「住」{甲}ㆍ
004_0792_c_23L補入「住」{乙}
「密」作「蜜」{甲}「與」作「爲」
004_0792_c_24L{甲}
「退」下有「自在」{甲}「已」作「以」{甲}
004_0792_c_25L「分」下有「佛子」{甲}
「法」無有{甲}「起信…
004_0792_c_26L猛故」二十二字無有{甲}
「答」無有{甲}「至」
004_0792_c_27L作「云」{甲}
「策」下有「爲」{甲}ㆍ補入「爲」{乙}
004_0792_c_28L
「瓔珞經…說云云」三百十七字無有{甲}

004_0793_a_01L重略叙華嚴法門 此瓔珞經中 皆言我
004_0793_a_02L曾於普光明堂 說淨土法門 乃至忉利
004_0793_a_03L天說十住 今更略說
此瓔珞經說 即
004_0793_a_04L是圓敎中 亦頓亦漸二門 亦頓者 此
004_0793_a_05L經云三賢菩薩 即入聖位 入法性流
004_0793_a_06L卷一第五八張中 任運至佛海 更無造
004_0793_a_07L作 亦漸者 斷惑階降 一一進修 此瓔
004_0793_a_08L珞經三賢十住 即入法性之流 不同權
004_0793_a_09L敎 初地見道 道前伏惑 又亦漸者 經
004_0793_a_10L云佛子 前三賢 伏三界無明 而用除
004_0793_a_11L麁業 又云初地乃至七地 三界業果
004_0793_a_12L俱伏盡 八地乃盡故 解云七地已前伏
004_0793_a_13L盡 八地稱法盡故
七地已前悲勝
004_0793_a_14L八地已後 無相智現前智勝 雖無受生
004_0793_a_15L任運度人 非無愛法習故 佛地始盡
004_0793_a_16L以本願力故 變化生 已上並依本業瓔
004_0793_a_17L1)珞說
如大品般若 但有十地名 第
004_0793_a_18L八名2)大人地 第九名乾慧地 地名3)
004_0793_a_19L殊 解深密經中十地名 4)與華5)嚴十地
004_0793_a_20L6)雖同 從初地至十一地 有十一種
004_0793_a_21L麁重 二十二種愚癡 此二部經中 但
004_0793_a_22L有十地 揔無地前四種資粮 7)人王經
004_0793_a_23L中 雖說8)十地及地前十信十住十行十
004_0793_a_24L廻向9)四資粮 10)即說爲內凡 即不同實

004_0793_b_01L敎中 十住初心 便登聖性 體齊諸佛
004_0793_b_02L十信之中 若不信自身與佛身 因果無
004_0793_b_03L二者 不成信解 是故如來出現品云
004_0793_b_04L菩薩摩訶薩 應知自心之內 一念中有
004_0793_b_05L十方諸佛 成等正覺 轉正法輪 何以
004_0793_b_06L故 佛心與自心無二故 如是信心 方
004_0793_b_07L名信故 何況十住之位 不證此心 若
004_0793_b_08L不證此心 云何名住 以是義故 住於
004_0793_b_09L佛住 名之爲住 是故初發心住 便成
004_0793_b_10L正覺 11)如十地論卷一第五九張是天親
004_0793_b_11L菩薩 造解十地經 是華嚴十地品也
004_0793_b_12L於解義處 文義通三乘及一乘義 解者
004_0793_b_13L多解三乘義 於一乘義 人多不解 爲
004_0793_b_14L一乘道理 情解不及 不及設有以情解
004_0793_b_15L者 疑網不除 且信佛語故 自疑不斷
004_0793_b_16L會久在無思 不厭苦者 不滯寂者 悟
004_0793_b_17L常樂我淨者之所能知 當知三乘權敎
004_0793_b_18L十地名雖同 所設方便 引衆生行解全
004_0793_b_19L別 以未有同名佛 共成印信因果契證
004_0793_b_20L故 並是接小根衆生 權施設故 諸有
004_0793_b_21L智者 勿滯其中 應欣昇進

004_0793_b_22L
12)前列名六種乘中 第13)六頓證佛性理
004_0793_b_23L14)方行圓融門者 如華嚴經第一會如
004_0793_b_24L來現相品中 如來齒間放光 又放眉間

004_0793_c_01L中道果德光明 又令普賢菩薩 入三昧
004_0793_c_02L15)普賢三
昧品也
說世界成就品 華嚴世界品
004_0793_c_03L毘盧遮那品 說諸佛果法 令生愛樂
004_0793_c_04L旣生愛樂已 於第二會中 令文殊師利
004_0793_c_05L說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16)又於兩足
004_0793_c_06L輪下放17)光 其光明 過十方佛刹微塵
004_0793_c_07L數世界外 各有十佛刹微塵數菩薩 皆
004_0793_c_08L來集會18)光明
覺品也
19)說菩薩問明品淨行
004_0793_c_09L品賢首品 成就十信之門 兩足輪20)
004_0793_c_10L光者 爲其最下 明入信之首 以信爲因
004_0793_c_11L信爲21)下最故 此是如來眉間果光放
004_0793_c_12L入故 前如來現相品中 如來眉間放光
004_0793_c_13L已入兩足輪中 爲卷一第六○張欲明
004_0793_c_14L擧佛果德 用成信位 諸有學者 還信
004_0793_c_15L果法 用成初證 入於十信之門故 以
004_0793_c_16L是義故 十方各有十佛刹微塵數十首
004_0793_c_17L「珞」下補入「經」{乙}「大」作「八」{甲}「小」
004_0793_c_18L作「少」{甲}
「與」上有「雖」{甲}「嚴」下有「經
004_0793_c_19L中」{甲}
「雖」無有{甲}「人」作「仁」{甲}「十
004_0793_c_20L地及」無有{甲}
「四」下有「種」{甲}「即」上有
004_0793_c_21L「十信」{甲}
「如十地…有同名佛」百三十字無
004_0793_c_22L有{甲}
「前列…乘中」七字無有{甲}「六」下
004_0793_c_23L有「明」{甲}
「方」作「万」{甲}「起普…品也」
004_0793_c_24L七字無有{甲}
「又」無有{甲}「光」下有「明」
004_0793_c_25L{甲}
「光明覺品也」無有{甲} 「說」下有「光明
004_0793_c_26L覺品」{甲}
「下」下補入「放」{乙}「下最」作「最
004_0793_c_27L下」{甲}

004_0794_a_01L菩薩 皆從十色世界十智如來所來 以
004_0794_a_02L十信爲入道之初故 1)所來菩薩 皆名爲
004_0794_a_03L首 十色世界者 爲十信菩薩未成實證
004_0794_a_04L明 是凡夫雖信果德佛境 未離色塵
004_0794_a_05L以色爲國 十住菩薩 理事圓明 以花
004_0794_a_06L爲國 爲剏從凡位 理事開敷故 十行
004_0794_a_07L菩薩 善達簡擇 覺慧圓明 以慧爲國
004_0794_a_08L十向十地 以妙用自在2)故 以妙爲國
004_0794_a_09L國從當位法門所來 以法爲國 非爲四
004_0794_a_10L大地水火風故 入聖智者 3)以離此障
004_0794_a_11L故 十信位中菩薩 皆是十智佛所4)
004_0794_a_12L所謂不動智佛 無碍智佛 解脫智佛
004_0794_a_13L如是十智佛者 智爲果德 爲十信位中
004_0794_a_14L以果5)成信故 爲明信從果來 以果爲
004_0794_a_15L因故 若不以果爲信 即無所信故 6)
004_0794_a_16L故信無所依7)故 何故 文殊師利爲上
004_0794_a_17L首者 爲文殊師利 8)皆啓蒙之主故 十
004_0794_a_18L方諸佛 皆以文殊師利妙德 爲發信心
004_0794_a_19L之首故 以彰9)現法身根本智故 常以
004_0794_a_20L文殊師利爲果前之信 10)普賢明是差別
004_0794_a_21L智 爲果後之行故 是故善財童子 初
004_0794_a_22L見文殊爲信門 後見慈氏爲佛位 後自
004_0794_a_23L見其身 入普賢身 是佛果後行 文殊
004_0794_a_24L爲小男 普賢爲長子 二聖合卷一第六

004_0794_b_01L一張
體 名之爲佛 文殊爲法身妙慧
004_0794_b_02L普賢爲萬行威德故 體用自在 名之爲
004_0794_b_03L
又文殊乘師子者 爲明11)剏證法
004_0794_b_04L身佛性根本智斷惑之駿故 普賢乘香
004_0794_b_05L象王者 表行庠序爲威德故 一一菩薩
004_0794_b_06L摠具智德無邊 以其法則 常以文殊
004_0794_b_07L12)信*剏信之首

004_0794_b_08L
13)問今言十信者 信何等法 決定成於
004_0794_b_09L十信之門 14)答如經十信位中光明覺品
004_0794_b_10L云 十方一切處文殊師利 於十方一切
004_0794_b_11L處 說十方一切處法門 歎佛十種果德
004_0794_b_12L以成信位 如光明覺品說以光明覺15)▩信
之門後當更明

004_0794_b_13L又令起信根者 轉更明淨 文殊師利 又
004_0794_b_14L問十首菩薩等 業不知心 心不知業等
004_0794_b_15L十問 令起信者 自身觀照 轉令深固
004_0794_b_16L經云諸法 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
004_0794_b_17L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又作水流火燄風
004_0794_b_18L起 大地所生 不相知喩 又下頌云 分
004_0794_b_19L別觀內身 此中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
004_0794_b_20L彼達我16)無有 文殊師利 問十首菩薩
004_0794_b_21L所成十信觀行之門 具如問明品說 又
004_0794_b_22L賢首品中 明從凡夫位 以信爲首 決
004_0794_b_23L定取佛大菩提果故 從凡夫17)位 信十
004_0794_b_24L方諸佛心不動智 與自心無異18)智故

004_0794_c_01L只爲無明所迷故 無明與十方諸佛心
004_0794_c_02L卷一第六二張來無二故 從凡夫地
004_0794_c_03L信十方諸佛身根本智 與自身不異故
004_0794_c_04L何以故 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 猶如
004_0794_c_05L樹枝 一根生多枝葉等 以因緣故 一
004_0794_c_06L樹枝上成壞不同故 從凡夫地 信如來
004_0794_c_07L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 我悉盡能行之
004_0794_c_08L何以故 自憶無始時來 波流苦海 無
004_0794_c_09L益之事 尙以行之 何況如今有益之事
004_0794_c_10L菩薩萬行 濟衆生事 豈不能爲 從凡夫
004_0794_c_11L地 信十方諸佛 皆從三昧生 我亦當
004_0794_c_12L得 何以故 諸佛三昧 皆從如來自性
004_0794_c_13L方便生 我亦具有如來自體淸淨之性
004_0794_c_14L與佛平等 從凡夫地 信十19)方佛一切
004_0794_c_15L神通 我亦當得 何以故 諸佛神通 依
004_0794_c_16L眞智而得 我但依眞性智中 無有煩惱
004_0794_c_17L無明成智 一切業亡 唯有智慈 通化
004_0794_c_18L自在 從凡夫地 信佛智慧 我亦當得
004_0794_c_19L「所」上有「是故」{甲}「故」無有{甲}「以」作
004_0794_c_20L「已」{甲}
「來」下有「者」{甲}「成」作「爲」{甲}
004_0794_c_21L
「信故」無有{甲}ㆍ疑剩{編}「故」無有{甲}
004_0794_c_22L
「皆」作「爲」{甲}「現」作「顯」{甲}「普」作
004_0794_c_23L「善」{甲}
「剏」作「創」{甲}次同「信」無有{甲}
004_0794_c_24L
「問」無有{甲}「答」無有{甲}▩疑「戡」{編}
004_0794_c_25L
「無有」作「有無」{甲}「位」作「地」{甲}ㆍ疑「地」
004_0794_c_26L{乙}
「智」無有{甲}「方」下有「諸」{甲}

004_0795_a_01L何以故 一切諸佛 悉從凡夫來故 從
004_0795_a_02L凡夫地 信佛大悲 普覆一切 我亦1)
004_0795_a_03L何以故 諸佛大悲 從大願起 我亦如
004_0795_a_04L諸佛發大願故 從凡夫地 信佛自在
004_0795_a_05L我亦當得 何以故 諸佛自在 於性起
004_0795_a_06L法門 智身法身 入衆生界 不染色塵
004_0795_a_07L諸根自在 我亦不離性起如來智故 從
004_0795_a_08L凡夫地卷一第六三張 信自發心 經無
004_0795_a_09L盡劫 修功2)德行滿 位齊諸佛 不移一
004_0795_a_10L念 何以故 爲三世無時故 如是從凡
004_0795_a_11L夫信解 始終徹佛果位 如上所發十種
004_0795_a_12L信者 3)畢能決定成就十信之門 住於
004_0795_a_13L堅固之種 永不退轉 又十信文殊師利
004_0795_a_14L及覺首等十首菩薩 皆從十色世界來
004_0795_a_15L所謂金色世界者 表本白淨法中來故
004_0795_a_16L爲明信心 依本4)法故 妙色世界者 爲
004_0795_a_17L信依理事自在妙用而生信故 蓮花色
004_0795_a_18L世界者 表行信故 爲蓮花 表萬行故
004_0795_a_19L5)瞻蔔花色世界者 表從福慶之色 以
004_0795_a_20L理智大慈中和性而生信心故 爲此花
004_0795_a_21L爲黃色花故 此信心菩薩 爲智慈中
004_0795_a_22L和之色應眞世界來故 優鉢羅花色世
004_0795_a_23L界者 其花赤黃色 兼有紫燄色氣 表
004_0795_a_24L一行一切行 能純能雜而生信故 寶色

004_0795_b_01L世界者 表智慈法行 成信而可貴故
004_0795_b_02L金剛色世6)界 表7)以果德而生信心故
004_0795_b_03L必能決斷諸煩惱故 頗梨色世*界似水
004_0795_b_04L精 表信心本淸淨故 平等色世*界 表
004_0795_b_05L信法界平等無二故 如是十色世界 皆
004_0795_b_06L是十信菩薩所信之法門 皆從自信法
004_0795_b_07L門中來故 8)言從如是世界中來9)也 已
004_0795_b_08L下本所事佛 所謂不動智佛 無碍智佛
004_0795_b_09L解脫智佛 如是十箇智佛 即是佛果中
004_0795_b_10L佛 明信自智 從佛智果爲因故 來表
004_0795_b_11L不因佛果不成卷一第六四張信故

004_0795_b_12L
其十住位中 昇須彌山頂 於10)雨足指
004_0795_b_13L端 放百千妙色光明 11)前十信位 於普
004_0795_b_14L光明殿兩足下千輻輪中放光 表信位
004_0795_b_15L在凡 12)求離凡地以信爲初因 其位最
004_0795_b_16L下 今說十住 上昇須彌之頂者 明十
004_0795_b_17L住初心 證法頂故 從地昇上 至相盡
004_0795_b_18L處故 陟山王頂至法王位處故 明其止
004_0795_b_19L爲山也 以入眞實證 非止不會 於兩
004_0795_b_20L足指端 13)放光者 明履踐之始 表14)
004_0795_b_21L從十信凡夫之位 極始在十住初首 履
004_0795_b_22L踐如來法王聖蹤 以其定門 普觀凡聖
004_0795_b_23L一切境界性相無碍色無不妙故 稱爲
004_0795_b_24L光 瓔珞經云 修三賢法 入聖人位 法

004_0795_c_01L流水中 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之位
004_0795_c_02L然此華15)嚴即不然 識滅時亡 情塵頓
004_0795_c_03L絶 唯眞智境一念 16)即五位齊明 爲全
004_0795_c_04L將佛果 以爲因故 設17)爲凡夫 住世百
004_0795_c_05L年 及以多劫 而18)於自見不見須臾可
004_0795_c_06L遷 不見當19)時佛 不見已成佛 不見現
004_0795_c_07L成佛 十住之位 法旣如是 更有何生不
004_0795_c_08L成佛耶 更有何生而成正覺 此華嚴經
004_0795_c_09L是本法界門 一切諸佛 本住大宅 一
004_0795_c_10L切佛子 究竟所歸 化身權乘 揔居其
004_0795_c_11L外 若有入者 一入全眞 此位中初發
004_0795_c_12L心住菩薩見道 住佛知見 入佛知見 直
004_0795_c_13L與如來 同身心性智相故 頓印五位行
004_0795_c_14L相 揔在其中卷一第六五張 如持明鏡
004_0795_c_15L普臨衆色 此經法門 法合如是 所有
004_0795_c_16L歎說 應如是知 應如是信解 爲法界
004_0795_c_17L法門 圓無始終 於一念中 歲月晦明
004_0795_c_18L重重無盡 一毫之內 佛境衆生境 色
004_0795_c_19L「當」下有「得」{甲}ㆍ補入「得」{乙}「德」無有
004_0795_c_20L{甲}
「畢」作「必」{甲}「法」作「信」{甲}「瞻」
004_0795_c_21L疑「簷」{編}
「界」下有「者」{甲}次同ㆍ補入「者」
004_0795_c_22L{乙}次同
「以」下有「佛」{甲}「言」作「曰」{甲}
004_0795_c_23L
「也」無有{甲}「雨」作「兩」{甲}「前」上有
004_0795_c_24L「明」{甲}
「求」作「未」{甲}「放」下有「百千妙
004_0795_c_25L色」{甲}
「剏」作「創」{甲}「嚴」下有「經意」
004_0795_c_26L{甲}
「即」作「則」{甲}次同「爲」作「同」{甲}
004_0795_c_27L
「於自見」無有{甲}「時」作「成」{甲}

004_0796_a_01L相無邊 一成一切成 一壞一切壞 此
004_0796_a_02L十住位中 有十箇菩薩 下名悉同 名
004_0796_a_03L之爲慧 本從來1)國 皆號爲花 本所
004_0796_a_04L事佛 下名悉同 名之爲月 釋云此位
004_0796_a_05L自己證眞 善簡邪正 名之爲慧 理事
004_0796_a_06L齊發 開敷若花 以開敷法門 爲國
004_0796_a_07L所居 得法2)除熱 淸凉如月 名爲本所
004_0796_a_08L事佛 此之名目 揔是十住位中所證法
004_0796_a_09L門 非虛名也 十方佛 所以同名者 爲
004_0796_a_10L此十住3)菩薩 證聖位法流 已入法界
004_0796_a_11L大海 同佛聖位智慧故 是以4)佛法慧
004_0796_a_12L菩薩名同 爲表法同故 又明十住法
004_0796_a_13L門因果齊故 昇須彌山5)頂 有六品經
004_0796_a_14L共成十住法門之行相 一昇須彌6)山品
004_0796_a_15L二偈讃品 三十住品 四梵行品 五初
004_0796_a_16L發心功德品 六明法品 且依此六品經
004_0796_a_17L中 解行法門 修學悟入 必能成就十
004_0796_a_18L住法門 住佛種性 生如來家 爲眞佛
004_0796_a_19L子 不同權敎 初地菩薩 始生佛家 或
004_0796_a_20L說三賢菩薩 以誓願成佛 此華嚴經
004_0796_a_21L直論實證位 不論誓願 爲此敎門 揔
004_0796_a_22L一時一際法界 無7)有異念 前後情絶
004_0796_a_23L凡聖一性 不論情繫 應以無念無作法
004_0796_a_24L界門 照之可見 若立情見不可卷一第

004_0796_b_01L六六張
信也 設生信者 玄信佛語故
004_0796_b_02L非是自見 若自見者8)情絶想9)忘 心與
004_0796_b_03L理合 智與境冥 方知萬境性相通收
004_0796_b_04L若不如斯 心常彼此 是非10)竟作 垢淨
004_0796_b_05L何休 若也稱性情亡 法界重玄之門自
004_0796_b_06L達 一多純雜 自在含容 揔別之門 圓
004_0796_b_07L融自在 於利生之法 善達諸11)相 隨所
004_0796_b_08L堪能 悉皆成益 敬承親近者 皆能友
004_0796_b_09L12)昇夜摩天宮 說十行品 及如來於
004_0796_b_10L兩足上 放百千妙色光明 爲表依空建
004_0796_b_11L行 始可理事自在 明13)前十住之位 證
004_0796_b_12L法身本智 此十行之位 以法身根本智
004_0796_b_13L無碍 14)故方行萬行 行亦無碍 若不見
004_0796_b_14L法身本智 所行萬行 皆屬人天因果
004_0796_b_15L皆爲有漏生滅之福 以法身自智慧 用
004_0796_b_16L治諸惑 以萬行悲濟衆生 15)以法身智
004_0796_b_17L身 任無作大悲 一時頓用 雖寄七地
004_0796_b_18L悲增 八地智增之行相 此華嚴法界門
004_0796_b_19L十住初位 揔該諸16)位 位同佛果 爲一
004_0796_b_20L法界體用故 以一位中 具十波羅17)
004_0796_b_21L諸十法故 以諸法重玄門 照之可見
004_0796_b_22L此乃摠是如來藏身普賢菩薩世界海漩
004_0796_b_23L法門 此乃如日月照臨 盲者不見 非
004_0796_b_24L日月咎 應自責躬修德 可以頂敬 以

004_0796_c_01L定慧觀之 如來藏身者 *即法身也 諸
004_0796_c_02L福智海 莫不居中 故稱爲藏 若不見
004_0796_c_03L法身 一切福智大慈大悲 悉皆18)▩辦
004_0796_c_04L揔屬生滅19)也 世界海漩者 悲智觀根
004_0796_c_05L屈曲卷一第六七張 徹俗身土 及業重
004_0796_c_06L重衆生重重 諸業各別 大悲普救 根
004_0796_c_07L無不盡 故名之曰海漩 漩者甚深漩澓
004_0796_c_08L義也 像此佛果位中菩薩 一入法界之
004_0796_c_09L門 攝重重衆生根業盡故 無出世心
004_0796_c_10L求沒生死大海漩20)漩流 21)然無出沒故
004_0796_c_11L此十行門 同普賢行 前十住門 同文
004_0796_c_12L殊師利法身根本無相智慧 二人齊體
004_0796_c_13L互爲主伴 中間無作智 即爲佛果 三人
004_0796_c_14L體一 寄安五位 用接凡迷 若有凡夫
004_0796_c_15L信滿發心 十住之初 三身同德 文殊
004_0796_c_16L是佛法身 普賢是佛行身 無作之22)
004_0796_c_17L是佛報身 常以文殊法身無相妙慧 以
004_0796_c_18L「國」作「土」{甲}「除熱」作「惱除」{甲}「菩
004_0796_c_19L薩」作「法」{甲}
「佛」下有「與」{甲}ㆍ補入「與」{乙}
004_0796_c_20L
「頂」下有「上」{甲}「山」下有「頂」{甲}ㆍ補入
004_0796_c_21L「頂」{乙}
「有」無有{甲}「情」上有「唯」{甲}
004_0796_c_22L
「忘」作「亡」{甲}「竟」作「競」{甲}「相」作
004_0796_c_23L「根」{甲}
「昇」上有「如」{甲}「前」無有{甲}
004_0796_c_24L「故」無有{甲}
「以」無有{甲}「位」下有「在十
004_0796_c_25L住初門」{甲}
「密」作「蜜」{甲}▩作「不」{甲}
004_0796_c_26L
「也」無有{甲}「漩」無有{甲}「然」無有{甲}
004_0796_c_27L
「智」下有「果」{甲}

004_0797_a_01L爲先導 說時先後 證*即三身一時 法
004_0797_a_02L合如是 廢一不可 若廢文殊存普賢
004_0797_a_03L所有行門屬有漏 若廢普賢存文殊所
004_0797_a_04L證寂定是二乘 若廢佛 存1)普賢文殊
004_0797_a_05L佛是覺義 無覺者故 以是義故 三人
004_0797_a_06L不可廢一 若廢一 三不成故 2)三乘權
004_0797_a_07L敎中 無此三人 始終不相去離3)之義
004_0797_a_08L以敎門未實 摠是化身 權逐小根 且
004_0797_a_09L4)施設 待其熟故 方遷就實 如法華
004_0797_a_10L涅槃 摠是漸漸 遷向實敎 如此經十
004_0797_a_11L住中初位 即是十行5)十向十地等覺位
004_0797_a_12L摠得其初 及得其終 互相貫通 一位
004_0797_a_13L中得五十法門 以互相徹故 一一位中
004_0797_a_14L二千五百摠別之義齊現 乃至無盡諸
004_0797_a_15L位地等進修行相層級 不廢漸漸 而是
004_0797_a_16L一時 不卷一第六八張廢一時中 6)
004_0797_a_17L有漸漸 此十行位中 隨其十方 各有一
004_0797_a_18L大菩薩 來至佛所 各將十佛刹微塵數
004_0797_a_19L菩薩 而來集會 十箇上首菩薩 下名
004_0797_a_20L悉同 名之爲林 本從來國 下名悉同
004_0797_a_21L名之爲慧 本所事佛 下名悉同 名之
004_0797_a_22L爲眼 十7)箇菩薩 名之爲林8)者 林有
004_0797_a_23L五德 一建立德 二身幹枝條緣 互相生
004_0797_a_24L無生德 三花葉果實成益德 四能障炎

004_0797_b_01L9)暑淸凉德 五人龍鳥獸鬼神所歸德
004_0797_b_02L10)何謂11)林爲建立德 謂如大林 內有龍
004_0797_b_03L神所居 外無大風所折 若不如是 不得
004_0797_b_04L建立 12)高成林 13)明其此位菩薩 內有
004_0797_b_05L大智之龍 常以大慈悲神 而自14)
004_0797_b_06L護 了境15)自寂 外無色塵境風所折 異
004_0797_b_07L道邪論 以智摧之 無能所伐 而建萬
004_0797_b_08L行 與一切衆生 皆共同之常爲利益故
004_0797_b_09L爲建立德 二何謂身幹枝條緣互相生
004_0797_b_10L無生德 爲明樹身幹枝條上 各各求能
004_0797_b_11L生所生性 了不可得 但爲緣生16)緣之
004_0797_b_12L法 緣緣無所生 本來不生生 本來生
004_0797_b_13L不生 爲明此位菩薩所行 行無盡門故
004_0797_b_14L爲以法身本智 爲先導故 常行萬行
004_0797_b_15L於身於境 求能行所行 了不可得 但
004_0797_b_16L以法如是行故 三何謂華葉果實成益
004_0797_b_17L德 謂如樹林 華敷可觀 令人愛樂葉
004_0797_b_18L能映障炎熱 令得淸凉果實 資17)糧衆
004_0797_b_19L生 飢渴者皆充足 爲明此位菩薩卷一
004_0797_b_20L第六九張
常行萬行 令人天樂見廣布
004_0797_b_21L大慈悲之葉 令人親而不捨 施大智之
004_0797_b_22L果 充足法界衆生 皆令滿足 本願方
004_0797_b_23L終 四何謂能除炎障得淸凉德 謂如林
004_0797_b_24L隨所歸者 皆得離暑獲淸凉樂 其林都

004_0797_c_01L無有心 爲明此位菩薩 所歸依者 隨
004_0797_c_02L其根性 皆得淸凉 本性無心利與不利
004_0797_c_03L五何謂人龍鳥獸鬼神所歸德 謂如茂
004_0797_c_04L林 人多所採 龍多所居 衆鳥所都 爲
004_0797_c_05L明此位菩薩 亦復如是 以建萬行之林
004_0797_c_06L衆人所歸 採其衆德 龍鬼所居 常恭
004_0797_c_07L敬 鳥獸所歸離怖 又林爲多義 以此
004_0797_c_08L位菩薩 建行衆多故 又以行多故 功
004_0797_c_09L德亦多 言以法身悲智 行諸行 功德
004_0797_c_10L如林故 是故菩薩下名悉同 名之曰林
004_0797_c_11L何故本從來國下名悉同 名之爲慧 凡
004_0797_c_12L夫人以土地所居 名之爲國 此爲菩薩
004_0797_c_13L以定慧解脫 安養自他平等 皆令離苦
004_0797_c_14L名之爲國 地水火風所居之國 是衆生
004_0797_c_15L業之影像 非是實故 法身18)智解脫 是
004_0797_c_16L19)菩薩常住本體之國 非業幻生之國
004_0797_c_17L是故菩薩 以慧爲國 又此位菩薩 以
004_0797_c_18L建萬行 行解利生 行能同事 慧能設敎
004_0797_c_19L「普賢文殊」作「文殊普賢」{甲}「三」上有「是
004_0797_c_20L故」{甲}
「之義」無有{甲}「施設」作「權施」{甲}
004_0797_c_21L
「十」下有「廻」{甲}「而有」無有{甲}「箇」下
004_0797_c_22L有「上首」{甲}
「者林」作「林者」{甲}「暑」下
004_0797_c_23L有「得」{甲}
「何」上有「一」{甲}「林爲」無有
004_0797_c_24L{甲}
「高」下有「顯」{甲}ㆍ補入「顯」{乙}「明其」
004_0797_c_25L作「爲明」{甲}
括弧內(自守護至十行之)七
004_0797_c_26L百九十九字缺落於底本 編者依甲乙本補入

004_0797_c_27L「自」作「內」{甲}
「緣」下有「生」{甲}「糧」作
004_0797_c_28L「養」{甲}
「智」下有「慧」{甲}「菩薩」無有{甲}

004_0798_a_01L利樂人天 名所居之國 何故本所事佛
004_0798_a_02L下名悉同 名之爲眼 此華嚴經 以事表
004_0798_a_03L法 以其佛名 同己所證 所證法處 名
004_0798_a_04L之爲佛 此1)住菩薩 以行益生 善能觀
004_0798_a_05L根 稱根說法 不失時度 名卷一第七○
004_0798_a_06L
之爲眼 經云 爾時功德林菩薩 承
004_0798_a_07L佛神力 入菩薩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
004_0798_a_08L已 十方各過萬佛刹微塵數世界外 有
004_0798_a_09L萬佛刹微塵數諸佛 皆號功德林 而現
004_0798_a_10L其前 還如前十三種 2)加功德林菩薩
004_0798_a_11L只如佛果位內菩薩 法身悲智常現在
004_0798_a_12L前 定慧法門 常當具足 何須入定 諸
004_0798_a_13L佛來加 爲諸菩薩 設敎度生 要成軌
004_0798_a_14L則 言佛神力 推德於尊 雖法界體齊
004_0798_a_15L平等 3)爲化儀故 須存師弟 爲化儀故
004_0798_a_16L入定觀法 出定方說 三昧者 名爲等
004_0798_a_17L引 引生正解 名善思惟 十住之內 過
004_0798_a_18L千佛世
界 十行之內 過萬佛世界者
004_0798_a_19L表位增廣 化儀䡄則 行相4)名目 法合
004_0798_a_20L如是 然其眞性 皆滿十方 他方所來
004_0798_a_21L諸佛 與入定菩薩同名可知
此十行
004_0798_a_22L位 摠有四品經 共成此位法則之門
004_0798_a_23L一昇夜摩天宮品 5)二偈讃品等
如說
004_0798_a_24L十廻向品時 何故昇兜率天6)因何如來

004_0798_b_01L兩膝之上 而放光明 何故上首菩薩下
004_0798_b_02L名悉同 名之爲幢 所從來國 下名悉同
004_0798_b_03L名之爲妙7)等 爲兜率天 於欲界中上
004_0798_b_04L下處中故 如8)四王天 摠是帝釋所攝
004_0798_b_05L連妙高頂 摠是一天之界所收故 夜摩
004_0798_b_06L天名第二天 四天王天卷一第七一張
004_0798_b_07L化樂他化二天 以此9)天處中故 故於
004_0798_b_08L此天和會理事 會於中道 廻理向事
004_0798_b_09L廻事向理 10)成理事無碍智慈妙用之門
004_0798_b_10L故名廻向 夫十住初心 理事無碍 自
004_0798_b_11L會中道 非在後位 始有回向 爲化衆
004_0798_b_12L生故名目法則須存 從初發心住已後
004_0798_b_13L五位之內理事 本自廻向 今此第三
004_0798_b_14L位中 廻向前十住前十行11)一法位無碍
004_0798_b_15L說名廻向之位 不在第三普和諸位 名
004_0798_b_16L爲廻向 託事表法故 於此天說十廻向
004_0798_b_17L如來膝上放光者 爲膝廻旋屈12)伸之所
004_0798_b_18L自在莫過於膝故 膝上放百千億那由
004_0798_b_19L他光明 用表理事涅槃生死無碍 卷舒
004_0798_b_20L自在13)故 此位中上首菩薩 名之爲幢
004_0798_b_21L爲明十廻向菩薩 智悲自在 能壞自他
004_0798_b_22L惑業 於生死中 能建衆德 名之爲幢
004_0798_b_23L幢者建德不傾動義 降怨義 摧壞義
004_0798_b_24L堅固義 勝智14)能立 法幢堅15)16)大慈

004_0798_c_01L心堅固 摧慢山遊寶路 17)藉蓮臺成妙
004_0798_c_02L悟 是故此位菩薩 名之爲幢 爲以不動
004_0798_c_03L無作智悲 能破自他生死故 此華嚴
004_0798_c_04L經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18)位有佛果故
004_0798_c_05L又此位菩薩 能建勝德 常處生死 誓
004_0798_c_06L度一切無盡衆生 而智無怯懼 名之
004_0798_c_07L19)爲幢 以了無明爲智智故 有欣厭者
004_0798_c_08L不可爲20)也 又行施波羅蜜時 若有乞
004_0798_c_09L者 乞諸財寶 盡所有及卷一第七二張
004_0798_c_10L身 若命盡世所有 皆悉懽喜 心不傾動
004_0798_c_11L名之*爲幢 幢者不傾動義 施有二種
004_0798_c_12L一者法施 二者事施 以法施者 21)以施
004_0798_c_13L人 無我所故 22)切無念 名爲法施 事
004_0798_c_14L施者 以物與衆生 於身命財 所求無
004_0798_c_15L悋 此位菩薩 行二種施 尋常無懈 廣
004_0798_c_16L如此十向位中說 何爲所從來國 名之
004_0798_c_17L爲妙 明此位菩薩 智慧妙用 以23)智慧
004_0798_c_18L「住」作「位」{甲}「加」上有「加」{甲}「爲」
004_0798_c_19L上有「平等」{甲}
「名」作「眉」{甲}「二」下有
004_0798_c_20L「夜摩天宮」{甲}
「因何」作「何故」{甲}「等」
004_0798_c_21L無有{甲}
「四」下有「天」{甲}「天」下有「於欲
004_0798_c_22L界中」{甲}
「成」上「理事無碍」{甲}「一」作
004_0798_c_23L「二」{甲}
「伸」作「申」{甲}「故」無有{甲}
004_0798_c_24L「能」無有{甲}
「立」無有{甲}「大」上有「建」
004_0798_c_25L{甲}
「藉」作「籍」{甲}「位」下有「位」{甲}ㆍ補入
004_0798_c_26L「位」{乙}
「爲」作「曰」{甲}次同「也」無有{甲}
004_0798_c_27L
「以」下補入「法」{乙}「切」上有「一」{甲}
004_0798_c_28L「智慧」無有{甲}

004_0799_a_01L妙用自在 不滯有無及諸見量限碍等
004_0799_a_02L過 名之爲國 何爲本所事佛 同名爲
004_0799_a_03L幢 與己同號 明此位菩薩 旣成妙用
004_0799_a_04L與佛妙用 理事因果 當位體齊 還同
004_0799_a_05L前十住十行當位與所事佛 因果體齊
004_0799_a_06L位位如是

004_0799_a_07L
爾時金剛幢菩薩 承佛神力 入菩薩智
004_0799_a_08L光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過十萬佛
004_0799_a_09L刹微塵數世界外 有十萬佛刹微塵數
004_0799_a_10L諸佛 皆同1)一號金剛幢 而現其前 還
004_0799_a_11L如前十三種 加金剛幢菩薩
入智光
004_0799_a_12L三昧2)者 三昧 名3)爲等引 入是三昧
004_0799_a_13L引生無量敎光 以根本智爲光體 差別
004_0799_a_14L智爲敎光 隨根與益 智能破4)暗 光者
004_0799_a_15L是敎 爲敎能破迷惑故 發生明解 開
004_0799_a_16L一切衆生智日故 令其衆生 密雲昏夜
004_0799_a_17L不迷亂故 能決盲聾 開耳目故 能令
004_0799_a_18L邪慢之山 悉傾倒故 敎光如是不可思
004_0799_a_19L議 前十行位 功德林菩薩 入善思惟
004_0799_a_20L三昧 此十廻向位 金剛幢菩薩卷一第
004_0799_a_21L七三張
入智光三昧 以明五位層級 次
004_0799_a_22L第增廣 眉目行相 前位明始善思惟
004_0799_a_23L此位明妙用自在 放光遐照 前位過萬
004_0799_a_24L佛刹微塵 此位過十萬佛刹微塵 亦明

004_0799_b_01L五位次第增廣進修之門 皆亡情 以定
004_0799_b_02L慧門 入重玄理事照之 方可悉解 不
004_0799_b_03L可玄頭斟酌 生增上慢
此位之內 有
004_0799_b_04L昇兜率天宮品 5)偈讃品 十廻向品 此
004_0799_b_05L三品經 成斯一位十向法門 法用䡄則
004_0799_b_06L學之者依6)而成則 如說十地品時 何
004_0799_b_07L故不從兜率天 次第而昇化樂 7)8)
004_0799_b_08L昇他化自在天 爲明十地菩薩法門 功
004_0799_b_09L德廣愽 攝境超前 不依次第 又明十
004_0799_b_10L地妙用無方 蘊功自在 說處亦須自在
004_0799_b_11L同彼天稱名爲自在 又明十地菩薩 以
004_0799_b_12L稱理體性 自體無心 自無心化 皆因
004_0799_b_13L衆生 起大悲智 因他起化9)德 以彼天
004_0799_b_14L表德10)故 是故於11)彼天 而說十地

004_0799_b_15L方來佛與入定菩薩同名者 爲表當12)
004_0799_b_16L菩薩證入 與佛位齊 因果相似 以成龜
004_0799_b_17L鏡 然六位五位中 層級非無次第 同
004_0799_b_18L別之義 13)互影相叅 能純能雜 能同能
004_0799_b_19L別 能成能壞 以六相揔別同異成壞門
004_0799_b_20L准之可見 一門中具六 互爲純雜 不
004_0799_b_21L可廢一也 十重玄義亦然 此之文繁
004_0799_b_22L出於別本 初會中 如來眉間 放佛果光
004_0799_b_23L明 名一切菩薩智光明卷一第七四張
004_0799_b_24L普照耀十方藏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 其

004_0799_c_01L光明 名爲普照耀十方藏者 即照此十
004_0799_c_02L地之藏 一一地內 皆遍法界虛空界福
004_0799_c_03L智大悲之藏 今此十地 即是初會之內
004_0799_c_04L如來使令菩薩所成之門 終而復始 以
004_0799_c_05L放眉間光明相似14)故 前初會放光 其
004_0799_c_06L狀猶如寶色燈雲 此十地放光 名菩薩
004_0799_c_07L力燄明 此前後光明 因果相似故 燈
004_0799_c_08L15)之與燄相似故 前之放光 名菩薩智
004_0799_c_09L16)明者 卽明如來 開悟菩薩智 令諸
004_0799_c_10L菩薩 至此十地故 此十地品中 17)放光
004_0799_c_11L名菩薩力燄明者 即明菩薩 自力功極
004_0799_c_12L18)登十地 前光開發 後明自力 以自
004_0799_c_13L力故 至於如來初開發處 稱佛本心
004_0799_c_14L始終相似 是19)故此十地中道果終之門
004_0799_c_15L後徹初故
以菩薩修自精勤力 無退
004_0799_c_16L轉力 不懈怠力 而能修習 至此十地
004_0799_c_17L「一」下有「號」{甲}ㆍ補入「號」{乙}「者三昧」
004_0799_c_18L作「三昧者」{甲}
「爲」作「之」{甲}「暗」作「闇」
004_0799_c_19L{甲}
「偈」上有「兜率天宮」{甲}「而」作「之」
004_0799_c_20L{甲}
「而」上有「何故越化樂天」{甲}「超」無
004_0799_c_21L有{甲}
「德」作「故」{甲}ㆍ疑「故」{乙}「故」
004_0799_c_22L無有{甲}
「彼天」作「他化自在天」{甲}「位」
004_0799_c_23L下有「之內」{甲}
「互影相叅」作「影互參差」{甲}
004_0799_c_24L
「故」下有「放光處相似故」{甲}「之」無有{甲}
004_0799_c_25L
「明」下有「普照曜十方藏」{甲}「放」上有「如
004_0799_c_26L來所」{甲}
「登」作「蹬」{甲}「故」下有「明」
004_0799_c_27L{甲}

004_0800_a_01L如來法界藏故 是故菩薩 悉名爲藏 藏
004_0800_a_02L者含藏蘊德 不遺失義 此法界自體淸
004_0800_a_03L淨無漏法門 體該法界 含藏一切大智
004_0800_a_04L大慈諸功德故 興萬行雲 普雨法雨
004_0800_a_05L潤衆生故 此位菩薩 稱如斯故 名之
004_0800_a_06L爲藏 此位中有三十七箇菩薩 同名爲
004_0800_a_07L藏者 爲明此十地法門果終 意欲辨知
004_0800_a_08L正道助道故 故立三十七菩薩 成三十
004_0800_a_09L七助道法門非正果故 十住以來菩薩
004_0800_a_10L所行卷一第七五張 皆是助道 非是正
004_0800_a_11L1)位 意欲明行所行者 是爲助道 無住
004_0800_a_12L無行 任眞自體 名之爲正果故 若以
004_0800_a_13L初發心住 以法性無相根本智 不離無
004_0800_a_14L作用之體 行諸萬行菩薩與佛 因果本
004_0800_a_15L來體齊
佛及凡夫 各自別有 是全
004_0800_a_16L別義故 二見恒存 若全同故 便成滯
004_0800_a_17L寂 圓融道理 事理不碍 若也法門 全
004_0800_a_18L分兩向 是凡夫法 全合一體 是2)二二
004_0800_a_19L乘法 但以理事自在 其道在中 留心
004_0800_a_20L滅之 此亦不可 以心存之 此亦不可
004_0800_a_21L此助道行門與正智果德無作之門 體
004_0800_a_22L合無二 事中䡄則 不可不分 以其體
004_0800_a_23L用 不可一向全別 3)以全同作全別 以
004_0800_a_24L全別作全同 不可全別無全同 不可全

004_0800_b_01L同無全別 如迷此同別二門 即智不自
004_0800_b_02L在 三十七4)箇菩薩外 獨有一箇 名解
004_0800_b_03L脫月 何5)以故 同名爲藏者 摠明十地
004_0800_b_04L法中正助之內 爲同法衆三十七 即爲
004_0800_b_05L其主 唯解脫月一箇菩薩 獨是其伴
004_0800_b_06L明非同法衆 故立別名 以爲賓主 須
004_0800_b_07L有啓請擊難十地之法 令現在及後世
004_0800_b_08L得聞正法無疑 經意如是 應如6)是故
004_0800_b_09L此十地法門 即是解脫月 爲衆請法首
004_0800_b_10L金剛藏菩薩 爲衆說法首 已上可知
004_0800_b_11L爾時金剛藏菩薩 承佛神力 入菩薩
004_0800_b_12L7)智慧光明三昧卷一第七六張者 十向
004_0800_b_13L位中金剛幢菩薩 8)入智光三昧 此位
004_0800_b_14L菩薩智明增故 妙用決擇增明 更加其
004_0800_b_15L慧 此乃明位位層級法門 漸增勝故
004_0800_b_16L然諸餘位 非無慧用9)也 入是三昧已
004_0800_b_17L卽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外
004_0800_b_18L有十億佛刹微塵數諸佛 同名金剛藏
004_0800_b_19L而現其前 即以十三種法 加金剛藏菩
004_0800_b_20L薩 一以言讃諭 二十方諸佛與無能映
004_0800_b_21L奪身 三與無碍樂說辯 四與善分別淸
004_0800_b_22L淨智 五與善憶念不忘力 六與善決
004_0800_b_23L定明了慧 七與至一切處開悟衆生智
004_0800_b_24L八與成道自在力 九與如來無所畏

004_0800_c_01L十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
004_0800_c_02L十一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004_0800_c_03L十二十方諸佛手摩其頂 十三與意加
004_0800_c_04L者 欲令後世 斷疑成法 令生信故 一
004_0800_c_05L如經說 以言讃諭 許說無疑 以手摩其
004_0800_c_06L頂 安慰許智相及 何以同名者 明金
004_0800_c_07L剛藏菩薩證法因果與佛所證相似 如
004_0800_c_08L五位菩薩與佛因果俱齊 皆以同名佛
004_0800_c_09L印之成法 令現在衆及後世無疑 如等
004_0800_c_10L覺位中普賢境界 准菩薩本業瓔珞經
004_0800_c_11L在第三禪說 來文不備 不可和會 此五
004_0800_c_12L位敎門 依品次第 今且略說
10)經中
004_0800_c_13L五位之內 11)皆有十方同名諸佛 來現
004_0800_c_14L其前 十三種加 成其印信 表因果體
004_0800_c_15L齊 以現同名 摠卷一第七七張別通徹
004_0800_c_16L時劫互融 無盡重玄 一多相徹 一切
004_0800_c_17L諸法 皆如帝網 同別重重 無障12)無碍
004_0800_c_18L三乘之中 三賢十地 無此印信 行相全
004_0800_c_19L別 有修眞者 須知權實 勿滯其功 滯
004_0800_c_20L「位」下有「故」{甲}ㆍ補入「故」{乙}「二」無有
004_0800_c_21L{甲}ㆍ疑剩{乙}
「以」上有「全同」{甲}「箇」下
004_0800_c_22L有「同名爲藏三十七」{甲}
「以」無有{甲}「是」
004_0800_c_23L下有「知是」{甲}ㆍ補入「是」{乙}
「智」作「大昔」
004_0800_c_24L{甲}
「入」下有「菩薩」{甲}「也」無有{甲}
004_0800_c_25L「經中五位」作「當位」{甲}
「皆」無有{甲}「無」
004_0800_c_26L無有{甲}

004_0801_a_01L權迷實 虛煩多劫也卷一第七八張

004_0801_a_02L華嚴論節要卷第一

004_0801_a_03L
004_0801_a_04L
1)永仁三年十二月五日 再見之了 仰之
004_0801_a_05L則如太山 2)歸之如溟濛 昔有何因 今値
004_0801_a_06L此文 歡喜信順之心 取兪頗無比物 但恨
004_0801_a_07L終日居自家 未見屋耳 慚愧太切 爲之
004_0801_a_08L如何 佛家貧人圓種

004_0801_a_09L「永仁…圓種」七十九字朱書「歸」作「俯」
004_0801_a_10L{乙}
    1. 1)「論主都序」卷第三作「長者李通玄述」{編}。
    2. 2)「而」無有{甲}。
    3. 3)「即」下補入「此」{乙}。
    4. 4)「光」疑「先」{乙}。
    5. 5)「剏」作「創」{甲}。
    6. 6)「印」下有「之」{甲}。
    7. 7)「覩」作「示」{甲}。
    8. 1)「上」作「土」{甲}。
    9. 2)「彰」作「影」{甲}。
    10. 3)「碍」下有「恒」{甲}。
    11. 4)「果德殊分」作「分果德」{甲}。
    12. 5)「刹海」作「海會」{甲}。
    13. 6)「之」下有「法」{甲}。
    14. 7)「以」作「易」{甲}。
    15. 8)「視」作「示」{甲}。
    16. 9)「合」作「含」{甲}。
    17. 10)「聖」作「勝」{甲}。
    18. 11)「名」作「各」{甲}。
    19. 12)「若」下有「不」{甲}。
    20. 13)「名」無有{甲}。
    21. 14)「經」下有「即」{甲}。
    22. 15)「異」作「別」{甲}。
    23. 16)「意」作「義」{甲}。
    24. 17)「剏」作「創」{甲}。
    25. 1)「有」下有「如此有敎」{甲}。
    26. 2)「凡夫」作「衆生」{甲}。
    27. 3)「有」下有「宗」{甲}。
    28. 4)「故」無有{甲}。
    29. 5)「三」作「身」{甲}。
    30. 6)「聽」無有{甲}。
    31. 7)「小」作「少」{甲}。
    32. 8)「如」作「知」{甲}。
    33. 9)「善」作「菩薩」{甲}。
    34. 10)「欣」作「忻」{甲}。
    35. 11)「說」作「謂」{甲}。
    36. 12)「那」下有「佛」{甲}。
    37. 13)「云」作「言」{甲}。
    38. 14)「是」作「即」{甲}。
    39. 15)「乃」下有「爲」{甲}。
    40. 16)「故」無有{甲}。
    41. 17)「以」無有{甲}。
    42. 18)「也」無有{甲}。
    43. 19)「着」作「著」{甲}次同。
    44. 20)「報身」作「實寶」{甲}。
    45. 21)「輪」作「綸」{甲}。
    46. 22)「互」作「玄」{乙}。
    47. 23)「特」作「時」{甲}。
    48. 24)「也」無有{甲}。
    49. 25)「有」下有「爲」{甲}。
    50. 26)「有」下有「敎」{甲}。
    51. 27)「統」作「純」{甲}。
    52. 28)「流」無有{甲}。
    53. 29)「識等」作「八等識」{甲}。
    54. 1)「有」下有「一」{甲}ㆍ補入「一」{乙}。
    55. 2)「運」作「用」{甲}。
    56. 3)「就」下有「識」{甲}。
    57. 4)「相」下有「反」{甲}。
    58. 5)「嚴」下有「經」{甲}。
    59. 6)「彰」作「影」{甲}。
    60. 7)「淨」下有「識」{甲}。
    61. 8)「聞」作「即」{甲}。
    62. 9)「五」上有「以」{甲}。
    63. 10)「中」作「下」{甲}。
    64. 11)「殿」無有{甲}。
    65. 12)「如來」作「佛」{甲}。
    66. 13)「森」作「參」{甲}。
    67. 14)「體」無有{甲}。
    68. 15)「意」作「義」{甲}。
    69. 1)「小」作「少」{甲}。
    70. 2)「即是」無有{甲}。
    71. 3)「明」作「且」{甲}。
    72. 4)「用」作「徹」{甲}。
    73. 5)「徹」作「入」{甲}。
    74. 6)「經」下有「以」{甲}。
    75. 7)「嚴」下有「經」{甲}。
    76. 8)「別」上有「十種」{甲}。
    77. 9)「部從」無有{甲}。
    78. 10)「同者」作「種」{甲}。
    79. 11)「法門略」無有{甲}。
    80. 12)「比」作「譬」{甲}。
    81. 13)「影」下有「廣如經說」{甲}。
    82. 14)「所」無有{甲}。
    83. 15)「也」無有{甲}。
    84. 16)「華」上補入「說」{乙}。
    85. 17)「納」作「內」{甲}。
    86. 18)「旬」作「句」{甲}。
    87. 19)「西」作「東」{甲}ㆍ疑「東」{乙}。
    88. 20)「見」作「現」{甲}。
    89. 21)「劑」作「齊」{甲}次同。
    90. 22)「其」作「漸」{甲}。
    91. 23)「異」下有「無」{甲}ㆍ補入「無」{乙}。
    92. 1)「力」作「故」{甲}ㆍ疑「故」{乙}。
    93. 2)「本德」作「德本」{乙}。
    94. 3)「身」作「有」{甲}。
    95. 4)「經」上有「維摩」{甲}次同。
    96. 5)「學」下有「有盡」{甲}ㆍ補入「有」{乙}。
    97. 6)「不」作「大」{甲}。
    98. 7)「望報」作「忽忘」{甲}。
    99. 8)「對」下有「此」{甲}。
    100. 9)「末」作「未」{甲}。
    101. 10)「卽」下有「一下」{甲}。
    102. 11)「果」無有{甲}。
    103. 12)「中」下有「所」{甲}。
    104. 13)「器」作「機」{甲}。
    105. 14)「不」上有「不知」{甲}ㆍ補入「不知」{乙}。
    106. 15)「亦」作「猶」{甲}。
    107. 16)「同」下有「德同」{甲}ㆍ補入「德同」{乙}。
    108. 17)「不」下有「能」{甲}。
    109. 18)「自心」無有{甲}。
    110. 19)「嚴」下有「經」{甲}。
    111. 20)「衆」作「樂」{甲}。
    112. 21)「菩薩」無有{甲}。
    113. 1)「提」無有{甲}。
    114. 2)「薩」下有「衆」{甲}。
    115. 3)「然」下有「者」{甲}ㆍ補入「者」{乙}。
    116. 4)「所」作「證」{甲}。
    117. 5)「除」下有「如來」{甲}。
    118. 6)「意」作「義」{甲}。
    119. 7)「即」下有「令」{甲}。
    120. 8)「令」無有{甲}。
    121. 9)「之」無有{甲}。
    122. 10)「一」下有「種」{甲}。
    123. 11)「乃至」作「及」{甲}。
    124. 12)「根」作「乘」{甲}。
    125. 13)「本」作「一」{甲}。
    126. 14)「聞」下有「法」{甲}。
    127. 15)「授」作「受」{甲}。
    128. 16)「因立」作「國土」{甲}。
    129. 17)「說」下有「此」{甲}。
    130. 18)「然」下有「敎主」{甲}。
    131. 19)「即」作「則」{甲}。
    132. 20)「身之」無有{甲}。
    133. 21)「量」下有「無盡」{甲}。
    134. 22)「華」上有「但彰果法不彰因位」{甲}。
    135. 1)「土」作「刹」{甲}。
    136. 2)「華」下有「經」{甲}。
    137. 3)「以」下有「爲勸」{甲}。
    138. 4)「果」下有「體」{甲}。
    139. 5)「未」作「示」{甲}。
    140. 6)「自佛」作「佛自」{甲}。
    141. 7)「後」下有「佛」{甲}。
    142. 8)「佛法」無有{甲}。
    143. 9)「悉」作「之」{甲}。
    144. 10)「爲未」作「示爲」{甲}。
    145. 11)「品」無有{甲}。
    146. 12)「千」下有「人」{甲}。
    147. 13)「千」作「萬」{甲}。
    148. 14)「刹」作「世界」{甲}。
    149. 15)「已」作「以」{甲}。
    150. 16)「那」下有「之」{甲}。
    151. 17)「中」無有{甲}。
    152. 18)「了」無有{甲}。
    153. 19)「故」無有{甲}。
    154. 20)「庵」作「菴」{甲}。
    155. 21)「即」無有{甲}。
    156. 1)「南」下有「北」{甲}。
    157. 2)「故」下有「即」{甲}。
    158. 3)「理」下有「旣」{甲}。
    159. 4)「若是」作「不同華嚴」{甲}。
    160. 5)「不同華嚴」無有{甲}。
    161. 6)「悉」下有「遙」{甲}ㆍ補入「遙」{乙}。
    162. 7)「信」作「住」{甲}。
    163. 8)「發」作「達」{甲}。
    164. 9)「旣」無有{甲}。
    165. 10)「皆」作「旣」{甲}。
    166. 11)「此」作「是」{甲}。
    167. 12)「羅」下有「雜」{甲}。
    168. 13)「漩」作「旋」{甲}。
    169. 14)「刹」下有「刹」{甲}。
    170. 15)括弧內(自世界至明鑑)八百二字缺落於底本 編者依甲乙本補入。
    171. 16)「爾」作「合」{甲}。
    172. 17)「異」作「出」{甲}。
    173. 18)「文殊」無有{甲}。
    174. 19)「雖」無有{甲}。
    175. 20)「證」作「登」{甲}。
    176. 21)「即」作「則」{甲}次同。
    177. 22)「智」作「知」{甲}次同。
    178. 23)「着」作「著」{甲}。
    179. 24)「郤」無有{甲}。
    180. 25)「印」作「即」{甲}。
    181. 1)「當」作「常」{甲}。
    182. 2)「相」作「根」{甲}。
    183. 3)「者」無有{甲}。
    184. 4)「盡」上有「爲示於佛身轉無」{甲}。
    185. 5)「說一乘道」無有{甲}。
    186. 6)「者」無有{甲}。
    187. 7)「界」下有「向」{甲}。
    188. 8)「逐」作「遂」{甲}。
    189. 9)「令」作「諸」{甲}。
    190. 10)「如」作「我」{甲}。
    191. 11)「經」下有「明」{甲}。
    192. 12)「其」無有{甲}。
    193. 13)「輪」下有「主伴」{甲}。
    194. 14)「軌」作「現相」{甲}。
    195. 15)「所」無有{甲}。
    196. 16)「竭」下有「提」{甲}。
    197. 17)「化軌」無有{甲}。
    198. 18)「說」作「如說此大」{甲}。
    199. 19)「又」下有「文」{甲}。
    200. 1)「即」作「則」{甲}。
    201. 2)「力」作「故」{甲}。
    202. 3)「同未諸大菩薩衆外餘者」無有{甲}。
    203. 4)「皆是」無有{甲}。
    204. 5)「嚴」下有「經」{甲}。
    205. 6)「着」作「障」{甲}。
    206. 7)「着」作「著」{甲}次同。
    207. 8)「相」下有「於此行相」{甲}。
    208. 9)「已」作「以」{甲}。
    209. 10)「現」作「顯」{甲}。
    210. 11)「此」下有「涅槃」{甲}。
    211. 12)「利」下有「菩薩」{甲}。
    212. 13)「在」下有「理行無碍」{甲}。
    213. 14)「無」上有「一時頓印」{甲}。
    214. 15)「覽」作「攬」{甲}。
    215. 16)「以」作「已」{甲}。
    216. 17)「衆生」作「者」{甲}。
    217. 18)「生」下有「不」{甲}ㆍ補入「不」{乙}。
    218. 1)「故」無有{甲}。
    219. 2)「嚴」下有「經」{甲}。
    220. 3)「臣爲」作「爲臣」{甲}ㆍ疑「爲臣」{乙}。
    221. 4)「霖」作「淋」{甲}。
    222. 5)「住」作「地」{甲}ㆍ疑「地」{乙}。
    223. 6)「酥」作「蘇」{甲}。
    224. 7)「又」作「即」{甲}。
    225. 8)「龍女善財」作「善財童子」{甲}。
    226. 9)「八千…千者」十字無有{甲}。
    227. 10)「若不名者」無有{甲}。
    228. 11)「名」下補入「王」{乙}。
    229. 12)「佛法」作「爲佛」{甲}。
    230. 13)「嚴」下有「經中」{甲}。
    231. 14)「見」下有「如是」{甲}。
    232. 15)「數劫」作「劫數」{甲}。
    233. 1)「已先」作「光」{甲}。
    234. 2)「故」無有{甲}。
    235. 3)「又此…分明」六十六字甲本無有。
    236. 4)「一」下有「種」{甲}。
    237. 5)「如」下有「涅槃」{甲}。
    238. 6)「膩」下有「草」{甲}。
    239. 7)「又」作「如」{甲}。
    240. 8)「示」作「是」{甲}。
    241. 9)「等也」無有{甲}。
    242. 10)「時」下有「故」{甲}ㆍ補入「故」{乙}。
    243. 11)「知」下有「自己身心」{甲}ㆍ補入「自己身心」{乙}。
    244. 12)「而」作「於」{甲}。
    245. 13)「設」作「若」{甲}。
    246. 14)「華」下有「經中」{甲}。
    247. 15)「此」下有「法華涅槃」{甲}。
    248. 16)「意」作「義」{甲}。
    249. 17)「小」作「少」{甲}次同。
    250. 18)「覺」作「學」{甲}。
    251. 1)「沒」下有「是」{甲}。
    252. 2)「故」下有「華嚴」{甲}。
    253. 3)「如來」作「諸佛」{甲}。
    254. 4)「合」無有{甲}。
    255. 5)「徧」作「偏」{甲}。
    256. 6)「圓繞」作「圍遶」{甲}ㆍ「圓」疑「圍」{乙}。
    257. 7)「金」上有「高顯殊特」{甲}。
    258. 8)「瑠」作「琉」{甲}。
    259. 9)「枝條雜寶所成」作「衆雜妙寶以爲枝條」{甲}。
    260. 10)「菓」作「果」{甲}。
    261. 11)「高逾十方」無有{甲}。
    262. 12)「寶」作「實」{甲}。
    263. 13)「菩薩」無有{甲}。
    264. 14)「相徹」作「徹相」{甲}。
    265. 15)「品」下有「中說」{甲}。
    266. 1)「名」作「各」{甲}。
    267. 2)「比」作「譬」{甲}。
    268. 3)「德」作「得」{甲}。
    269. 4)「佛」無有{甲}。
    270. 5)「根」無有{甲}。
    271. 6)「多」作「三祇」{甲}。
    272. 7)「明」下有「是法住法位」{甲}。
    273. 8)「是法住法位」無有{甲}。
    274. 9)「若明…無修」十四字無有{甲}。
    275. 10)「即」作「則」{甲}次同。
    276. 11)「經」下有「頌」{甲}。
    277. 12)「如」下有「如」{甲}ㆍ補入「如」{乙}。
    278. 13)「薩」下有「之」{甲}。
    279. 1)「自」作「己」{甲}。
    280. 2)「薩」作「提」{甲}。
    281. 3)「人」無有{甲}。
    282. 4)「處」下有「纒」{甲}。
    283. 5)「他」作「彼」{甲}。
    284. 6)「知」下有「若」{甲}。
    285. 7)「憶念」無有{甲}。
    286. 8)「機」作「根」{甲}。
    287. 9)「剏」作「創」{甲}。
    288. 10)「排」作「誹」{甲}。
    289. 11)「爲一佛乘」無有{甲}。
    290. 12)「分」下有「之」{甲}。
    291. 13)「經」上有「法華」{甲}。
    292. 14)「佛乘」無有{甲}。
    293. 15)「一」下有「乘法」{甲}。
    294. 16)「也」無有{甲}次同。
    295. 17)「道」無有{甲}。
    296. 18)「言」作「云」{甲}ㆍ疑「云」{乙}。
    297. 19)「莊」作「裝」{甲}次同。
    298. 20)「車」作「乘」{甲}。
    299. 1)「說」下補入「法」{乙}。
    300. 2)「及」無有{甲}。
    301. 3)「常」無有{甲}。
    302. 4)「行也略」作「約」{甲}。
    303. 5)「敎」下有「者」{甲}。
    304. 6)「機」作「菩薩」{甲}。
    305. 7)「乘」下有「之敎」{甲}。
    306. 8)「名」下有「爲」{甲}。
    307. 9)「敎」無有{甲}。
    308. 10)「小」下有「起」{甲}ㆍ補入「起」{乙}。
    309. 11)「設」下有「敎」{甲}。
    310. 12)「是」無有{甲}。
    311. 13)「三」下有「種」{甲}。
    312. 14)「先」下有「說」{甲}。
    313. 15)「後」下有「說」{甲}。
    314. 16)「階」作「契」{甲}。
    315. 17)「敎」下有「謂」{甲}。
    316. 18)「諸部」無有{甲}。
    317. 19)「法」無有{甲}。
    318. 20)「眞」無有{甲}。
    319. 21)「敎」作「宗」{甲}。
    320. 22)「明」無有{甲}。
    321. 23)「謂」作「爲於」{甲}。
    322. 24)「開」無有{甲}。
    323. 25)「槃」下有「經」{甲}。
    324. 26)「名」下有「五」{甲}。
    325. 27)「嚴」下有「經」{甲}。
    326. 28)「師」下有「智者禪師」{甲}。
    327. 29)「華」下有「經」{甲}ㆍ補入「經」{乙}。
    328. 30)「不」上有「亦」{甲}。
    329. 31)「近」下有「貪着」{甲}。
    330. 32)「度」無有{甲}。
    331. 33)「謂」下有「頓說」{甲}。
    332. 34)「四」下有「謂」{甲}。
    333. 1)「即」無有{甲}。
    334. 2)「如」上有「謂」{甲}次同。
    335. 3)「若」下有「解」{甲}。
    336. 4)「爲」作「者謂」{甲}。
    337. 5)「也」無有{甲}次同。
    338. 6)「華」下有「經」{甲}。
    339. 7)「者」無有{甲}。
    340. 8)「中」作「內」{甲}。
    341. 9)「逐」作「遂」{甲}。
    342. 10)「破着」作「說」{甲}。
    343. 11)「以逐法性自在說故」無有{甲}。
    344. 12)「彼」下有「法」{甲}。
    345. 13)「釋此」作「立」{甲}。
    346. 14)「是」無有{甲}次同。
    347. 15)「說在」無有{甲}次同。
    348. 16)「剛」無有{甲}。
    349. 17)「上」下有「所」{甲}。
    350. 18)「經」無有{甲}。
    351. 19)「該」無有{甲}。
    352. 20)「其中」無有{甲}。
    353. 21)「各」下有「是一家並」{甲}ㆍ補入「是一家並」{乙}。
    354. 22)「後」下有「有」{甲}。
    355. 23)「即」作「旣」{甲}。
    356. 24)「五」無有{甲}。
    357. 25)「大乘」無有{甲}。
    358. 26)「敎」下有「者」{甲}。
    359. 27)「隨已」作「以」{甲}。
    360. 28)「以」上有「天」{甲}。
    361. 29)「着」作「著」{甲}次同。
    362. 30)「敎」無有{甲}。
    363. 31)「制」下有「其」{甲}。
    364. 1)「者」下「如楞伽經」{甲}。
    365. 2)「相」下有「者」{甲}ㆍ補入「者」{乙}。
    366. 3)「五」下有「時」{甲}ㆍ補入「時」{乙}。
    367. 4)「華」無有{甲}。
    368. 5)「第」作「弟」{甲}。
    369. 6)「席」作「夕」{甲}。
    370. 7)「忘」作「亡」{甲}。
    371. 8)「常」作「恒」{甲}。
    372. 9)「也」無有{甲}。
    373. 10)「以明」無有{甲}。
    374. 11)「色」下有「心」{甲}。
    375. 12)「明」下有「無中邊」{甲}。
    376. 13)「中」無有{甲}。
    377. 14)「諸」下有「邪」{甲}。
    378. 15)「經中明」作「是故法華經云」{甲}。
    379. 16)「七」下有「時」{甲}。
    380. 17)「時」無有{甲}。
    381. 18)「敎」下有「者」{甲}。
    382. 19)「此」上有「於」{甲}。
    383. 20)「知」無有{甲}。
    384. 21)「二」作「一」{甲}。
    385. 22)「槃」下有「經」{甲}。
    386. 23)「八」下有「時」{甲}。
    387. 24)「時」無有{甲}。
    388. 25)「圓」上有「同」{甲}。
    389. 26)「知」下有「如」{甲}ㆍ補入「如」{乙}。
    390. 27)「周圓」作「圓周」{甲}。
    391. 28)「尾」下有「長短」{甲}ㆍ補入「長短」{乙}。
    392. 29)「問」作「間」{甲}。
    393. 30)「作」下有「一」{甲}ㆍ補入「一」{乙}。
    394. 31)「時」下有「一」{甲}ㆍ補入「二」{乙}。
    395. 1)「故」無有{甲}。
    396. 2)「生」下有「故」{甲}。
    397. 3)「法門」無有{甲}。
    398. 4)「門」無有{甲}。
    399. 5)「繫」作「計」{甲}。
    400. 6)「見」無有{甲}。
    401. 7)「名」下有「爲」{甲}。
    402. 8)「時」下有「之」{甲}。
    403. 9)「法音」作「音法」{甲}。
    404. 10)「天人」作「人天」{甲}。
    405. 11)「生」下有「無」{甲}ㆍ補入「無」{乙}。
    406. 12)「是」下補入「無」{乙}。
    407. 13)「盧」下有「遮」{甲}。
    408. 14)「同別」作「具同具別」{甲}。
    409. 15)「共」下有「共」{甲}。
    410. 16)「者」無有{甲}次同。
    411. 17)「者明」無有{甲}次同。
    412. 1)「梵云」無有{甲}。
    413. 2)「種」上有「此云」{甲}。
    414. 3)「則」作「即」{甲}。
    415. 4)「其」作「且」{甲}。
    416. 5)「光」下有「明」{甲}。
    417. 6)「其表…光者」七字無有{甲}。
    418. 7)「光」下有「故」{甲}。
    419. 8)「以」下補入「因」{乙}。
    420. 9)「又」無有{甲}。
    421. 10)「品中」無有{甲}。
    422. 11)「內」作「中」{甲}。
    423. 12)「用」無有{甲}。
    424. 13)「悲智」作「智悲」{甲}。
    425. 14)「明」作「乃」{甲}。
    426. 15)「至」作「始」{甲}。
    427. 16)「終」下有「於」{甲}ㆍ補入「於」{乙}。
    428. 17)「殊」下有「之」{甲}。
    429. 1)「賢」下有「菩薩」{甲}。
    430. 2)「復更」無有{甲}。
    431. 3)「法」無有{甲}。
    432. 4)「更」作「其」{甲}。
    433. 5)「劑」作「齊」{甲}。
    434. 6)「數」下有「故」{甲}。
    435. 7)「宗之」作「之宗」{甲}。
    436. 8)「佛」無有{甲}。
    437. 9)「而」無有{甲}。
    438. 10)「益」作「樂」{甲}。
    439. 11)「遮那」作「盧遮」{甲}。
    440. 12)「佛」下有「聖性」{甲}。
    441. 13)「故」下有「也」{甲}。
    442. 14)「絜」作「潔」{甲}。
    443. 15)「金」作「黃」{甲}。
    444. 16)「師利」作「法身」{甲}。
    445. 17)「佛即二事之中无作體也」無有{甲}。
    446. 18)「得」下有「了」{甲}。
    447. 19)「等」作「是生滅法」{甲}。
    448. 20)「密」作「蜜」{甲}次同。
    449. 21)「門」無有{甲}。
    450. 22)「便」下有「波羅蜜」{甲}。
    451. 23)「故」作「及」{甲}。
    452. 1)「三」下有「僧」{甲}。
    453. 2)「劫」下有「之」{甲}。
    454. 3)「故」無有{甲}。
    455. 4)「以」上有「眞俗具眞」{甲}ㆍ補入「眞俗具眞」{乙}。
    456. 5)「所」作「明」{甲}。
    457. 6)「現」作「顯」{甲}。
    458. 7)「方明果」作「始成果」{甲}。
    459. 8)「初果」無有{甲}。
    460. 9)「所」作「獨」{甲}ㆍ疑「獨」{乙}。
    461. 10)「經」作「又」{甲}。
    462. 11)「燃」作「然」{甲}。
    463. 12)「須」無有{甲}。
    464. 13)「登」作「强」{甲}。
    465. 14)「着」作「著」{甲}次同。
    466. 15)「法」作「差別」{甲}。
    467. 16)「碍」下有「故」{甲}。
    468. 17)「求現」作「知顯」{甲}。
    469. 18)「如」作「是故」{甲}。
    470. 19)「故」作「也」{甲}。
    471. 20)「文」上有「前後相徹」{甲}。
    472. 21)「小」作「少」{甲}次同。
    473. 22)「圓」無有{甲}。
    474. 1)「界」下有「同名」{甲}ㆍ補入「同名」{乙}。
    475. 2)「此則」無有{甲}。
    476. 3)「即」作「則」{甲}次同。
    477. 4)「來」下有「佛」{甲}ㆍ補入「佛」{乙}。
    478. 5)「界」無有{甲}。
    479. 6)「經」下有「過」{甲}。
    480. 7)「我」下有「觀」{甲}。
    481. 8)「分」下有「眞分」{甲}。
    482. 9)「法門」無有{甲}。
    483. 10)「說」作「證」{甲}。
    484. 11)「其六種乘者」無有{甲}。
    485. 12)「土」下有「者」{甲}ㆍ補入「者」{乙}。
    486. 13)「土」下有「者」{甲}。
    487. 14)「門」下有「者」{甲}。
    488. 15)「以大…成道」十三字作「化八相成道故如彼論釋言是願力所爲」{甲}。
    489. 16)「心」下補入「住已後」{乙}。
    490. 1)「之」下有「劫」{甲}。
    491. 2)「校」作「較」{甲}。
    492. 3)「人」作「仁」{甲}。
    493. 4)「密」下有「經」{甲}ㆍ補入「經」{乙}。
    494. 5)「經」下有「中」{甲}ㆍ補入「中」{乙}。
    495. 6)「乘」下有「門」{甲}ㆍ補入「門」{乙}。
    496. 7)此處行間 有下記補入文「明證佛位故即爲五種十地此敎通華嚴經」{乙}。
    497. 8)「玄」下有「無量」{甲}。
    498. 9)「種」下有「十地」{甲}ㆍ補入「十地」{乙}。
    499. 10)「也」無有{甲}ㆍ「也」下有「實敎中有三種十地…是爲六種也」百三十五字然與上文重復故除之{編}。
    500. 11)「初」下有「住」{甲}ㆍ補入「住」{乙}。
    501. 12)「密」作「蜜」{甲}。
    502. 13)「與」作「爲」{甲}。
    503. 14)「退」下有「自在」{甲}。
    504. 15)「已」作「以」{甲}。
    505. 16)「分」下有「佛子」{甲}。
    506. 17)「法」無有{甲}。
    507. 18)「起信…猛故」二十二字無有{甲}。
    508. 19)「答」無有{甲}。
    509. 20)「至」作「云」{甲}。
    510. 21)「策」下有「爲」{甲}ㆍ補入「爲」{乙}。
    511. 22)「瓔珞經…說云云」三百十七字無有{甲}。
    512. 1)「珞」下補入「經」{乙}。
    513. 2)「大」作「八」{甲}。
    514. 3)「小」作「少」{甲}。
    515. 4)「與」上有「雖」{甲}。
    516. 5)「嚴」下有「經中」{甲}。
    517. 6)「雖」無有{甲}。
    518. 7)「人」作「仁」{甲}。
    519. 8)「十地及」無有{甲}。
    520. 9)「四」下有「種」{甲}。
    521. 10)「即」上有「十信」{甲}。
    522. 11)「如十地…有同名佛」百三十字無有{甲}。
    523. 12)「前列…乘中」七字無有{甲}。
    524. 13)「六」下有「明」{甲}。
    525. 14)「方」作「万」{甲}。
    526. 15)「起普…品也」七字無有{甲}。
    527. 16)「又」無有{甲}。
    528. 17)「光」下有「明」{甲}。
    529. 18)「光明覺品也」無有{甲}。
    530. 19) 「說」下有「光明覺品」{甲}。
    531. 20)「下」下補入「放」{乙}。
    532. 21)「下最」作「最下」{甲}。
    533. 1)「所」上有「是故」{甲}。
    534. 2)「故」無有{甲}。
    535. 3)「以」作「已」{甲}。
    536. 4)「來」下有「者」{甲}。
    537. 5)「成」作「爲」{甲}。
    538. 6)「信故」無有{甲}ㆍ疑剩{編}。
    539. 7)「故」無有{甲}。
    540. 8)「皆」作「爲」{甲}。
    541. 9)「現」作「顯」{甲}。
    542. 10)「普」作「善」{甲}。
    543. 11)「剏」作「創」{甲}次同。
    544. 12)「信」無有{甲}。
    545. 13)「問」無有{甲}。
    546. 14)「答」無有{甲}。
    547. 15)▩疑「戡」{編}。
    548. 16)「無有」作「有無」{甲}。
    549. 17)「位」作「地」{甲}ㆍ疑「地」{乙}。
    550. 18)「智」無有{甲}。
    551. 19)「方」下有「諸」{甲}。
    552. 1)「當」下有「得」{甲}ㆍ補入「得」{乙}。
    553. 2)「德」無有{甲}。
    554. 3)「畢」作「必」{甲}。
    555. 4)「法」作「信」{甲}。
    556. 5)「瞻」疑「簷」{編}。
    557. 6)「界」下有「者」{甲}次同ㆍ補入「者」{乙}次同。
    558. 7)「以」下有「佛」{甲}。
    559. 8)「言」作「曰」{甲}。
    560. 9)「也」無有{甲}。
    561. 10)「雨」作「兩」{甲}。
    562. 11)「前」上有「明」{甲}。
    563. 12)「求」作「未」{甲}。
    564. 13)「放」下有「百千妙色」{甲}。
    565. 14)「剏」作「創」{甲}。
    566. 15)「嚴」下有「經意」{甲}。
    567. 16)「即」作「則」{甲}次同。
    568. 17)「爲」作「同」{甲}。
    569. 18)「於自見」無有{甲}。
    570. 19)「時」作「成」{甲}。
    571. 1)「國」作「土」{甲}。
    572. 2)「除熱」作「惱除」{甲}。
    573. 3)「菩薩」作「法」{甲}。
    574. 4)「佛」下有「與」{甲}ㆍ補入「與」{乙}。
    575. 5)「頂」下有「上」{甲}。
    576. 6)「山」下有「頂」{甲}ㆍ補入「頂」{乙}。
    577. 7)「有」無有{甲}。
    578. 8)「情」上有「唯」{甲}。
    579. 9)「忘」作「亡」{甲}。
    580. 10)「竟」作「競」{甲}。
    581. 11)「相」作「根」{甲}。
    582. 12)「昇」上有「如」{甲}。
    583. 13)「前」無有{甲}。
    584. 14)「故」無有{甲}。
    585. 15)「以」無有{甲}。
    586. 16)「位」下有「在十住初門」{甲}。
    587. 17)「密」作「蜜」{甲}。
    588. 18)▩作「不」{甲}。
    589. 19)「也」無有{甲}。
    590. 20)「漩」無有{甲}。
    591. 21)「然」無有{甲}。
    592. 22)「智」下有「果」{甲}。
    593. 1)「普賢文殊」作「文殊普賢」{甲}。
    594. 2)「三」上有「是故」{甲}。
    595. 3)「之義」無有{甲}。
    596. 4)「施設」作「權施」{甲}。
    597. 5)「十」下有「廻」{甲}。
    598. 6)「而有」無有{甲}。
    599. 7)「箇」下有「上首」{甲}。
    600. 8)「者林」作「林者」{甲}。
    601. 9)「暑」下有「得」{甲}。
    602. 10)「何」上有「一」{甲}。
    603. 11)「林爲」無有{甲}。
    604. 12)「高」下有「顯」{甲}ㆍ補入「顯」{乙}。
    605. 13)「明其」作「爲明」{甲}。
    606. 14)括弧內(自守護至十行之)七百九十九字缺落於底本 編者依甲乙本補入。
    607. 15)「自」作「內」{甲}。
    608. 16)「緣」下有「生」{甲}。
    609. 17)「糧」作「養」{甲}。
    610. 18)「智」下有「慧」{甲}。
    611. 19)「菩薩」無有{甲}。
    612. 1)「住」作「位」{甲}。
    613. 2)「加」上有「加」{甲}。
    614. 3)「爲」上有「平等」{甲}。
    615. 4)「名」作「眉」{甲}。
    616. 5)「二」下有「夜摩天宮」{甲}。
    617. 6)「因何」作「何故」{甲}。
    618. 7)「等」無有{甲}。
    619. 8)「四」下有「天」{甲}。
    620. 9)「天」下有「於欲界中」{甲}。
    621. 10)「成」上「理事無碍」{甲}。
    622. 11)「一」作「二」{甲}。
    623. 12)「伸」作「申」{甲}。
    624. 13)「故」無有{甲}。
    625. 14)「能」無有{甲}。
    626. 15)「立」無有{甲}。
    627. 16)「大」上有「建」{甲}。
    628. 17)「藉」作「籍」{甲}。
    629. 18)「位」下有「位」{甲}ㆍ補入「位」{乙}。
    630. 19)「爲」作「曰」{甲}次同。
    631. 20)「也」無有{甲}。
    632. 21)「以」下補入「法」{乙}。
    633. 22)「切」上有「一」{甲}。
    634. 23)「智慧」無有{甲}。
    635. 1)「一」下有「號」{甲}ㆍ補入「號」{乙}。
    636. 2)「者三昧」作「三昧者」{甲}。
    637. 3)「爲」作「之」{甲}。
    638. 4)「暗」作「闇」{甲}。
    639. 5)「偈」上有「兜率天宮」{甲}。
    640. 6)「而」作「之」{甲}。
    641. 7)「而」上有「何故越化樂天」{甲}。
    642. 8)「超」無有{甲}。
    643. 9)「德」作「故」{甲}ㆍ疑「故」{乙}。
    644. 10)「故」無有{甲}。
    645. 11)「彼天」作「他化自在天」{甲}。
    646. 12)「位」下有「之內」{甲}。
    647. 13)「互影相叅」作「影互參差」{甲}。
    648. 14)「故」下有「放光處相似故」{甲}。
    649. 15)「之」無有{甲}。
    650. 16)「明」下有「普照曜十方藏」{甲}。
    651. 17)「放」上有「如來所」{甲}。
    652. 18)「登」作「蹬」{甲}。
    653. 19)「故」下有「明」{甲}。
    654. 1)「位」下有「故」{甲}ㆍ補入「故」{乙}。
    655. 2)「二」無有{甲}ㆍ疑剩{乙}。
    656. 3)「以」上有「全同」{甲}。
    657. 4)「箇」下有「同名爲藏三十七」{甲}。
    658. 5)「以」無有{甲}。
    659. 6)「是」下有「知是」{甲}ㆍ補入「是」{乙}。
    660. 7)「智」作「大昔」{甲}。
    661. 8)「入」下有「菩薩」{甲}。
    662. 9)「也」無有{甲}。
    663. 10)「經中五位」作「當位」{甲}。
    664. 11)「皆」無有{甲}。
    665. 12)「無」無有{甲}。
    666. 1)「永仁…圓種」七十九字朱書。
    667. 2)「歸」作「俯」{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