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대승기신론소필삭기회편(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會編) / 大乘起信論䟽

ABC_BJ_H0177_T_004

008_0720_c_01L大乘起信論䟽

008_0720_c_02L筆削記會編卷第三

008_0720_c_03L
008_0720_c_04L
中天笁菩薩馬鳴造論

008_0720_c_05L
梁三藏法師眞諦譯論

008_0720_c_06L
西太
原寺
沙門法藏述䟽

008_0720_c_07L
唐草堂宗密錄䟽注論

008_0720_c_08L
宋長水法師予璿錄記

008_0720_c_09L
海東國後學性聰會編

008_0720_c_10L
疏三雙辨同異二 一標列 記雙辨同異
者 向說

008_0720_c_11L覺與不覺染淨迢然 又說依覺故迷 不離本覺
若言其異 云何依覺故迷 若言其同 云何染淨

008_0720_c_12L不等 又若定同定異 皆無進修之門 何也 同則
聖凡一等 欣猒都絕 異則染淨抗行 迷悟永隔

008_0720_c_13L由昧二門不即不離之旨 故有斯惑 然於相無
相宗失意者 各墮一邊 故今辨釋 用祛迷謬

008_0720_c_14L
復次覺與不覺

008_0720_c_15L
疏雙牒

008_0720_c_16L
有二種相

008_0720_c_17L
疏標也

008_0720_c_18L
云何爲二

008_0720_c_19L
疏徵也

008_0720_c_20L
一者同相 二者異相

008_0720_c_21L
疏列也 二解釋二 一同三 一喩

008_0720_c_22L
同相者

008_0721_a_01L
疏牒名也 染淨二法 同以眞如爲性
008_0721_a_02L眞如以此二法爲相 記染淨等者 染即不
覺 三細六麁 淨

008_0721_a_03L則覺義 二相四鏡 以者 用也 緣眞如是總相門
故能通與二法爲性 又眞如無相 故以此二法爲

008_0721_a_04L相 斯則二相 同依一性 一性同
生二相 由是同字 性相俱用

008_0721_a_05L
譬始種種瓦器

008_0721_a_06L
疏喩染淨法 記喩染淨者 器有精
麁故 餘文可知

008_0721_a_07L
皆同微塵性相

008_0721_a_08L
疏器以鹿爲性 塵以器爲相 二合

008_0721_a_09L
如是無漏

008_0721_a_10L
疏始本二覺

008_0721_a_11L
無明

008_0721_a_12L
疏本末二不覺也

008_0721_a_13L
種種業幻

008_0721_a_14L
疏此二皆有業用顯現 而非實有 故
008_0721_a_15L云幻 此等合種種器也 記此二者 即上
無漏無明 義

008_0721_a_16L如下說 而非實有者 從分別生 故經云 幻妄稱
相 然幻之一喩 諸敎多引 以喩染淨 其體不實

008_0721_a_17L良以五天 此術頗衆 見聞旣審 法理易明 今依
古德 解釋此義 法喩略開五種 喩之五者 如結

008_0721_a_18L一巾 幻作一馬 一所依巾 二幻師術法 三所幻
馬 四馬有即空 五癡執爲實 法之五者 一眞性

008_0721_a_19L二識心 三依他起 四我
法即空 五迷執我法

008_0721_a_20L
皆同眞如性相

008_0721_a_21L
疏以動眞如門 作此生滅門中染淨
008_0721_a_22L二法 更無別體 故云性也 眞如亦
008_0721_a_23L以此二法爲相 淨相可知 其染相者

008_0721_b_01L下文云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 即有染
008_0721_b_02L相 記更無別體者 經云其性眞爲妙覺明體 淨
相即智淨不思議業 及後二鏡 已見前

008_0721_b_03L文 下文即熏習中文 然則前三細六麁 雖是染
相 以約即不覺義說 故不引用 今別引下文者 意

008_0721_b_04L證此染 是眞如相 故文云 眞如之法 實無有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 則有染相 若前九相 初標

008_0721_b_05L後結 皆約不覺 不言皆是眞
如相故 由是䟽文引用雅當

008_0721_b_06L
疏三引證二 一正引

008_0721_b_07L
是故修多羅中 依於此義 說一切衆生
008_0721_b_08L本來常住 入於涅槃

008_0721_b_09L
疏依此同相門 如上本末二不覺 本
008_0721_b_10L來即眞如 故說一切衆生 自性涅槃
008_0721_b_11L不更滅度 故淨名經云 一切衆生
008_0721_b_12L即涅槃相 不復更滅 記依此等者 衆生
即不覺也 不覺

008_0721_b_13L無體 即是眞如 眞如之理 即涅槃性 性自寂滅
何待更滅 滅度涅槃 即理彼此方言也 淨名下 彌

008_0721_b_14L勒章文 如前所引 大品亦云 斷一切結 入涅槃
者 是世俗法 非第一義 何以故 空中無有滅

008_0721_b_15L亦無所滅者 諸法畢
竟空 即是涅槃故

008_0721_b_16L
菩提之法

008_0721_b_17L
疏依此同相門 如上始本二覺 即眞
008_0721_b_18L如故 諸佛菩提 非修等也 又前約
008_0721_b_19L不覺即如 故衆生舊來入涅槃 今
008_0721_b_20L約覺智即眞 故諸佛菩提無新得也
008_0721_b_21L依此等者 菩提梵音 秦言云覺 覺即始本二
覺 二覺旣是眞如 菩提豈從修得 故大品云

008_0721_b_22L以何義故名菩提 空義故是菩提 如義法性義實
際義等 是菩提也 此上約衆生 明不覺即眞如

008_0721_c_01L故 本來涅槃 諸佛覺亦眞如故 菩提不可修作
旣言修作 應知約果所得 故䟽云 諸佛也 以本

008_0721_c_02L有故 河須修作而後得耶 故云非可等 又前下
重以眞如二字 釋此二段也 舊入者 故圓覺云

008_0721_c_03L始知衆生 本來成佛 故云舊來 又一切衆生 即
究竟覺 故云無新得也 然舊來入與無新得 義

008_0721_c_04L同文異 但以如爲涅槃 眞爲菩提爲別也 又時
人 多謂涅槃爲相所累 故說不覺即如 本來涅

008_0721_c_05L槃 計菩提修因所生 故說覺性即眞 亦非新得
由是相即無相 故約不覺 說涅槃 非是修生 元

008_0721_c_06L自本有 故約
眞性說菩提

008_0721_c_07L
非可修相

008_0721_c_08L
疏望前涅槃 非是了因所顯 記望涅
槃等

008_0721_c_09L者 涅槃合是修其智了所顯 以不覺即如 如即
涅槃 豈待了因 了之方顯 斯則未甞不顯 何待

008_0721_c_10L更顯 故上文云
舊來入涅槃

008_0721_c_11L
非可作相

008_0721_c_12L
疏望前菩提 非是生因所作 此之二
008_0721_c_13L果 性淨本有 記望菩提等者 菩提合是生
因所作 以菩提是覺 覺

008_0721_c_14L性即眞故 不待作之始生 斯則未甞不有 更何
作耶 故上云 菩提無新得 然據前䟽云 諸佛菩

008_0721_c_15L提非修等 即將此二句 獨就菩提而論 今又分
此修作 以望兩處所說 又似別是一解 學者知

008_0721_c_16L之 此之下 旣是本有之法 不合言得 以體如
實 常不變故 不同妄法 無實可得 斯無得法

008_0721_c_17L元眞
實故

008_0721_c_18L
畢竟無得

008_0721_c_19L
疏疑云若衆生已入涅槃 更無新滅
008_0721_c_20L者 即已同諸佛 何故不能現報化等
008_0721_c_21L身 故下釋云 記文顯易知 然此段文 若在
科下注之 其文則便 今太

008_0721_c_22L近上 講
者應悉

008_0722_a_01L
疏二釋疑 記論二 初
正釋疑

008_0722_a_02L
亦無色相可見

008_0722_a_03L
疏法性自體 本無色相可見 如何使
008_0722_a_04L現色等耶 又疑云若以法性 非是色
008_0722_a_05L相可見法故 不現色者 諸佛何故
008_0722_a_06L現報化等種種色耶 故下釋云 記

008_0722_a_07L等者 楞伽云 眞實中無物 云何起分別 又經云
佛眞法身 猶如虛空 此皆約無色也 又疑下

008_0722_a_08L約應難眞也
◆二釋轉難

008_0722_a_09L
而有見色相者 唯是隨染業幻所作 非
008_0722_a_10L是智色不空之性

008_0722_a_11L
疏彼見諸佛種種色等者 並是隨衆
008_0722_a_12L生染幻心中 變異顯現 屬後異相門
008_0722_a_13L非此同相門中本覺智內 有此色等
008_0722_a_14L不空之性也 又亦可本覺不空恒沙
008_0722_a_15L德中 亦無此色故也 問何以得知彼
008_0722_a_16L法體中無色相耶 下答云 記彼見下
謂佛果

008_0722_a_17L海 但有大定智悲 而無色相 衆生見色相者 以
彼業識所現 屬於無明差別之相 故下文云 但

008_0722_a_18L隨衆生見聞得益 故說爲用也 非此下 約離相
釋 故下文 說諸佛如來 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

008_0722_a_19L一義諦 無有世諦可見 旣云法身智相 第一義
諦 豈於此中 而有色等不空性耶 又亦下 約性

008_0722_a_20L德釋 彼是眞善妙色 即性之相 雖
名爲色 亦非可見之相 故論云智色

008_0722_a_21L
以智相無可見故

008_0722_a_22L
疏以本覺智 非是可見之法故也 記

008_0722_b_01L以本下 前云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後云諸佛法身 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

008_0722_b_02L
疏二異 記論異二
初喩

008_0722_b_03L
異相者

008_0722_b_04L
疏牒名 記前同相 則以生滅望眞如說 以相
望性 明其同也 今異相 秪就生

008_0722_b_05L滅一門 染淨自
相 望以成異也

008_0722_b_06L
如種種瓦器 各各不同

008_0722_b_07L
疏喩也 下合云 記

008_0722_b_08L
如是無漏無明

008_0722_b_09L
疏總指

008_0722_b_10L
隨染幻差別

008_0722_b_11L
疏別明無漏法也 記別明等者 以無漏淨
法 體是覺性 覺性

008_0722_b_12L無差 但隨無
明 故現差別

008_0722_b_13L
性染幻差別故

008_0722_b_14L
疏是無明法也 以彼無明 迷平等理
008_0722_b_15L是故其性 自是差別 故下文云 如
008_0722_b_16L是無明自性差別故也 諸無漏法 順
008_0722_b_17L平等性 直論其性 則無差別 但隨
008_0722_b_18L染法差別相故 說無漏法 有差別耳
008_0722_b_19L如下文中 對業識等差別染法 故說
008_0722_b_20L本覺恒沙性德 又由對治彼染法差
008_0722_b_21L別 故成始覺萬德差別也 如是染
008_0722_b_22L淨 皆是眞如隨緣顯現 似有而無體
008_0722_b_23L故通名幻也 記以彼下 明無明本性 自是
差別 若不差別 則不能迷

008_0722_c_01L平等理也 下文即眞如體相熏習中文 諸無漏法
即通指本始二覺修性功德也 直論性者 尅就眞

008_0722_c_02L體說也 是前門中所示眞如體故 但隨下 約對
染差別 說淨差別 即後門中所示本覺相也 比如

008_0722_c_03L一月 影現萬水 月本無差 隨水影別 下文即相
大文也 又由下 約始覺義說 由爲治慳貪等染

008_0722_c_04L法 成布施等波羅密無漏淨行 及果上十力四無
畏等萬德之義也 前則待差染以成差 此則治差

008_0722_c_05L染以成差 亦可前相後用耳 又以隨差別衆生
以成差也 前已問答 故此闕之 具此三義 故云

008_0722_c_06L隨染差別也 如是下 釋染淨法 皆如幻義 以對
待之法 本不立故 如經云 若有一法 勝過涅槃

008_0722_c_07L我亦說爲如夢幻等 金剛亦云 凡所有相 皆是
虛妄 然上所說同異之義 即是眞如生滅二門

008_0722_c_08L不相離義 約生滅門 即同而異 約眞如門
即異而同 苟得一心二門之旨 即無惑於此

008_0722_c_09L
疏二釋上生滅因緣二 一明生滅因
008_0722_c_10L緣義三 一總標

008_0722_c_11L
復次生滅因緣者 記生滅因緣者 以立義分
中云 是心生滅因緣相

008_0722_c_12L於中心生滅 已如上釋 今則釋因緣兩
字 然是生滅家之因緣 故復言生滅也

008_0722_c_13L
所謂衆生 依心意意識轉故 記䟽二 初
解牒文

008_0722_c_14L
疏牒前以標也 棃耶心體 不守自性
008_0722_c_15L是生滅因 根本無明 熏動心體 是
008_0722_c_16L生滅緣 又無明住地 諸染根本 是
008_0722_c_17L生滅因 外妄境界 動起識浪 是生
008_0722_c_18L滅緣 依是二義 以顯因緣 記牒前
以標

008_0722_c_19L者 謂牒前立義分中之所宗 標爲此下論文之所
釋 棃耶下一重 是能生三細之因緣 心體者 即

008_0722_c_20L眞如 於中唯取隨緣一義 以不守自性故 根本
下 以是親迷眞覺 故不取枝末 又此唯當成事

008_0722_c_21L之義 不取體空 又無明下一重 能生六麁之因
緣 緣此兩重因緣 正如楞伽所說 不思議熏變

008_0722_c_22L及取種種塵無始妄想熏等 廣如下說 又此兩重
但有三法 謂眞如唯因 境界局緣 無明則望眞爲

008_0723_a_01L緣 望境爲因 結文
可知 ◆二解標文

008_0723_a_02L
疏諸識生滅相集而生 故名衆生而
008_0723_a_03L無別體 唯依心體 故言依心 即是
008_0723_a_04L棃耶自相心也 能依衆生 是意意
008_0723_a_05L識 依心體起 故云轉 轉者 起也

008_0723_a_06L
然此但唯約心 故云諸識 若云五陰和合中生
斯則兼於色心也 而無下 如波無別體 唯依

008_0723_a_07L於水 上文云 依如來藏故 有生滅心等 自相心
者 即前不守自性 生滅因也 能依等者 但以約

008_0723_a_08L法約人 立名有異 意與意識 即是衆生 無別體
也 即前諸識生滅相集而生也 又衆生是總 意

008_0723_a_09L等是別 總別雖殊 其體一也 皆從心起 以心爲
依 然此中能所依起 以心意意識 相望分別 有

008_0723_a_10L通有局 思之可見 楞伽亦云 藏識說名心〔第
八〕 思量性名意〔第七〕 能了諸境相 是則名爲

008_0723_a_11L識〔前六〕 今此心是如來藏 意
是五意 識唯第六 故不同彼

008_0723_a_12L
疏二總問

008_0723_a_13L
此義云何

008_0723_a_14L
疏此心作衆生義云何 記此心下 旣云
衆生 依於心

008_0723_a_15L體 有意等起
其相云何

008_0723_a_16L
疏三別釋三 一釋所依心

008_0723_a_17L
以依阿棃耶識 說有無明 記䟽二 初
釋文

008_0723_a_18L
疏棃耶者 是上所說心 即是生滅之
008_0723_a_19L因 無明者 於棃耶識二義中 此是
008_0723_a_20L不覺義 即生滅之緣 欲明依此因緣
008_0723_a_21L意意識轉故 故言以依等也 上總中
008_0723_a_22L略指其因 故但言依心 此別釋中

008_0723_b_01L具顯因緣 故說依心及無明也 記

008_0723_b_02L等者 以棃耶是總 覺及無明 是總中別義 今旣
說無明 依棃耶有 應知唯取覺義爲所依也 論

008_0723_b_03L文約總取別 故云棃耶 䟽中釋出別義 故云是
上所說心 即不守自性眞如也 餘文可知 欲明

008_0723_b_04L等者 此但指前第一重之因緣也 上總下 或問
曰 前云依心 有意等轉故 兼云無明者 何謂也

008_0723_b_05L故今釋之 ◆二
問答二 初問

008_0723_b_06L
疏問上說依覺有不覺 由此不覺力
008_0723_b_07L故 動彼心體 令起滅和合 方有棃
008_0723_b_08L耶業相等識 何故此中 說依棃耶
008_0723_b_09L有無明乎 記擧前所說 如云依覺故迷 又云
依如來藏 有生滅心等 今此却

008_0723_b_10L云 依棃耶有 豈同前說 ◆二答
二 初正答三 初約迷眞執似釋

008_0723_b_11L
疏答此有三釋 一由此棃耶 有二種
008_0723_b_12L義故 謂由無明 動彼眞心 成此棃
008_0723_b_13L耶 又即此棃耶 還却與彼無明爲依
008_0723_b_14L以不相離故 何者 謂依迷起似故
008_0723_b_15L即是動眞心 成業識 迷似爲實故
008_0723_b_16L即是依棃耶 而有無明也 記與無明爲
依等者

008_0723_b_17L如風動水成波 風還依此波中 故前云風相水相
不相捨離 又云依不覺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 相

008_0723_b_18L應不離故 何者下 重釋前義 依迷者 是依無明
迷眞 而有棃耶 眞與妄俱 似一似常故 即迷眞

008_0723_b_19L義也 經云迷本圓明 是生虛妄 迷似等者 依棃
耶有無明 迷似一爲實一 迷似常爲實常 經云

008_0723_b_20L所旣妄立 生汝妄能 即執妄義也 即此二義 一
識所論 前後互出 故不相違 ◆二總別義異釋

008_0723_b_21L
疏二云以棃耶 有二義 謂覺不覺
008_0723_b_22L前別就本說 故云依覺有不覺 今

008_0723_c_01L就都位論 故云依棃耶有無明也 此
008_0723_c_02L即二義中不覺之義 正在棃耶中 故
008_0723_c_03L說依也 記就本等者 尅就眞體 竪說也 覺
即是本 依本起末故 今就下都位

008_0723_c_04L即通約眞妄 橫說也 如風動水成波
風水俱在波中也 ◆三約未起已起釋

008_0723_c_05L
疏三云此中正意 唯取眞心隨緣之
008_0723_c_06L義 此隨緣義 難名目故 或就未起
008_0723_c_07L說 依眞如有無明 或約成就起已說
008_0723_c_08L依棃耶有無明 記未起等者 從未有棃耶
時說 成就等者 已有

008_0723_c_09L棃耶處說
◆二結答

008_0723_c_10L
疏然此二名 方盡其義 是故文中
008_0723_c_11L前後綺互言耳 記意云若唯取初義 則似
眞前妄後之失 亦有悟

008_0723_c_12L後再迷之過 亦同數論 冥初生覺 若唯取後義
則似諸法 不由迷眞而成 但從本識建立 則有

008_0723_c_13L眞妄別體之失 亦何異法相宗耶 今以後義免前
過 以前義免後過 故互言也 以二義更互用之

008_0723_c_14L隱顯相成 如綺
之文 故云綺互

008_0723_c_15L
疏二釋意轉三 一略明 略明五種識
008_0723_c_16L

008_0723_c_17L
不覺而起

008_0723_c_18L
疏所依心體 由無明熏 擧體而動
008_0723_c_19L即是業識也 前依棃耶有無明 即依
008_0723_c_20L似起迷 今熏淨心 成棃耶 即依
008_0723_c_21L迷起似 此二義一時 說有前後耳
008_0723_c_22L依似起迷者 即依妄心 起枝末無明 依迷起
似者 即依根本不覺 起妄心也 此言似者 即

008_0723_c_23L以創迷眞性 成此妄心 微細流注 似其不動 似
無差別 故云似一似常 楞嚴呼爲妄覺影明 斯

008_0724_a_01L之謂也 此二下 義有前後 時無前後 如前三義
答問 秪就一識一時而說 故不可作前後之異

008_0724_a_02L餘文
可知

008_0724_a_03L
能見

008_0724_a_04L
疏即彼心體 轉成能見 是轉識也

008_0724_a_05L
能現

008_0724_a_06L
疏即彼心體 復成能現 即是現識

008_0724_a_07L
能取境界

008_0724_a_08L
疏能取現識 所現境界 是爲智識

008_0724_a_09L
起念相續

008_0724_a_10L
疏前所取境 起諸麁念 是相續識

008_0724_a_11L
故說爲意

008_0724_a_12L
疏依此五義次第 轉成依止 依止此
008_0724_a_13L義 而生意識等 故說爲意 故攝論
008_0724_a_14L云 意以能生依止爲義也 記依此等
者 謂

008_0724_a_15L依心起業識 乃至依智識起相續 生於意識 斯
則後依止前 前能生後 次第依止 及與能生也

008_0724_a_16L於中能所依生 前後相望 有通有
局 如文可解 攝論下引證 可知

008_0724_a_17L
疏二廣辨二 一標徵

008_0724_a_18L
此意復有五種名

008_0724_a_19L
疏標也

008_0724_a_20L
云何爲五

008_0724_a_21L
疏徵也 二列釋 依名五唱

008_0724_a_22L
一者名爲業識

008_0724_a_23L
疏立名也 下四準此

008_0724_b_01L
謂無明力

008_0724_b_02L
疏根本無明 即所依緣也 明心不自
008_0724_b_03L起 起必由緣 記心不自起等者 心非動性
故 性雖不動 然隨緣故

008_0724_b_04L動 以不守自性故 即四鏡中 不出義也 如
水不自浪 因風力也 由此免於無窮之過

008_0724_b_05L
不覺心動故

008_0724_b_06L
疏正明起相 釋成業義 起動是業義
008_0724_b_07L故 記正明起相者 以覺則不動 不動則無相
不覺則動 動則相起也 起動是業者 於

008_0724_b_08L二義中 不擧爲因義者 亦含
在其中也 以動即有苦果故

008_0724_b_09L
二者名爲轉識 依於動心 能見相故

008_0724_b_10L
疏依前業識之動 轉成能見之相 轉
008_0724_b_11L識有二 若取無明所動 轉成能見者
008_0724_b_12L在本識中 若其境界所動 轉成能見
008_0724_b_13L者 在事識中 此中轉相 約初義也
008_0724_b_14L依前下 正釋此文 可知 轉識有二下 對下辨
異 無明所動者 此從內起 位屬本識 當於三

008_0724_b_15L細 名爲轉識 若其境界所動者 此從外起 位屬
事識 當於六麁 名爲智識 上如泉涌之波 此如

008_0724_b_16L風擊之良 但以常徒所明轉識 唯取前七
今此所說 在本識中 恐有所濫 故此揀之

008_0724_b_17L
三者名爲現識 所謂能現一切境界

008_0724_b_18L
疏依前轉識之見 起此能現之功 故
008_0724_b_19L云現境界 以其心體 與無明合 熏
008_0724_b_20L習力故 現於種種無邊境界故也 記
008_0724_b_21L能現功者 即前轉識 能現相故 就此功能 便名
現識 以其下 釋行相也 故下文云 以有妄心

008_0724_b_22L即熏習無明 不了眞如法故 不覺念起 現妄境界
通現一切 謂有漏無漏色心諸法 非獨五塵也

008_0724_b_23L
猶如明鏡 現於色像

008_0724_c_01L
疏喩可知也

008_0724_c_02L
現識亦爾 隨其五塵 對至即現 無有
008_0724_c_03L前後

008_0724_c_04L
疏且擧五塵麁顯 以合色像 而實通
008_0724_c_05L顯一切境界 故法說中云一切也 若
008_0724_c_06L依瑜伽論中 則現五根種子 及器世
008_0724_c_07L間等 今此論中 偏就五塵者 以此
008_0724_c_08L約牽起分別事識義 故作是說也 記
008_0724_c_09L若依下 引論對辨 五根 即眼等五色根 及根依
處 種子 即善惡無記等三性種子 器世間 即山

008_0724_c_10L河大地等 斯皆第八相分 然此相分 皆爲第八
執受 執謂攝義持義 受謂領以爲境 令生覺受

008_0724_c_11L於中種子 具三義 一攝爲自體 二持令不散 三
領以爲境 根身具二 闕攝爲自體故 器界唯一

008_0724_c_12L但領以爲境故 故唯識云 不可知執受處 亦可
種子根身 緣而執受 器世間量 但緣非執受故

008_0724_c_13L今此下 或問若然者 何故此中 唯言現五塵耶
故此釋也 以對所牽事識 故於一切中 偏擧此

008_0724_c_14L五 論云對至即
現 意在此也

008_0724_c_15L
以一切時 任運而起 常在前故

008_0724_c_16L
疏非如六七識 有時斷滅 故云常在
008_0724_c_17L前 又爲諸法本 故明此識在諸法之
008_0724_c_18L先 以是諸法所依 故揀異末那識
008_0724_c_19L非如下 約相續不斷義 以解常在前也 如第
六識 在五無心位 即有斷滅 故唯識云 意識

008_0724_c_20L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又第七 入滅盡定時 雖云淨分不斷 且有盡七

008_0724_c_21L之言 爲約染分 亦成斷義 又成唯識所熏四義
中云 若法始終 一類相續 能持習氣 乃是所熏

008_0724_c_22L此揀前七轉識 如風聲等 旣言如風聲等 斯則
非是相續有間斷故 又爲下 約爲先義 解常在

008_0725_a_01L前也 意云前者 先也 以迷時先有 爲諸法本
更無有法先於此故 末那無此義 故揀之也 此

008_0725_a_02L即單揀第七也 然前揀六七之文 是海東意 後之
一義 是今䟽意 故云又也 若言初句標揀 次唯

008_0725_a_03L揀第六 又爲下方揀第七者 海東無後
一意 如何搏句以讀文耶 學者應知

008_0725_a_04L
四者名爲智識 謂分別染淨法故

008_0725_a_05L
疏則事識內細分 謂不了前心所現
008_0725_a_06L境 故起染淨微細 分別故云智識
008_0725_a_07L細分者 法執俱生故 迷唯心境 見從外來
起微細心 分別染淨 故云不了 ◆論二 一直

008_0725_a_08L明本

008_0725_a_09L
五者名爲相續識

008_0725_a_10L
疏亦是事識中細分 前六相中 相續
008_0725_a_11L相也 記亦細分者 此是法執分別 麁於俱生
故除微字 但云細分 此上二識 皆云

008_0725_a_12L細者 以是麁中之
細故 同是法執故

008_0725_a_13L
以念相應不斷故

008_0725_a_14L
疏法執相應 得長相續 此約自體不
008_0725_a_15L斷 釋相續義 記二別顯功能二
一能起潤惑

008_0725_a_16L
住持過去無量世等 善惡之業 令不失
008_0725_a_17L故 記住持等者 住謂留住 持謂任
持 謂留住任持 令業不失也

008_0725_a_18L
疏以此識 能起潤業煩惱 能引持過
008_0725_a_19L去無明所發諸行善惡業種 令成堪
008_0725_a_20L任來果之有 若無惑潤 業種焦亡故
008_0725_a_21L也 此則引生令熟 記以此等者 謂過去
無明所發業行種子

008_0725_a_22L未成熟者 以有此識 發愛取煩惱潤之 使令成熟
堪爲來世感果之有 有即業種變異也 若無下 如

008_0725_b_01L植種於土 無水則焦 結業待果
無貪則敗 經云愛水 由潤業故

008_0725_b_02L
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 無差違
008_0725_b_03L

008_0725_b_04L
疏又復能起潤生煩惱 能使已熟之
008_0725_b_05L業 感報相應 成熟無差 如是三世
008_0725_b_06L因果流轉 連持不絕 功由意識 以
008_0725_b_07L是義故 名相續識 記又復等者 謂潤已
熟業 令受果報 善

008_0725_b_08L惡樂苦 自然相應 不相違反 如印印物 故曰無
差 又現在即現報 未來即生後二報 如是下 通

008_0725_b_09L釋前段 以結其名 斯則潤過去未熟業 令成現
在已熟業 潤現在已熟業 令招未來果報 如是

008_0725_b_10L循環 無有斷絕 由不斷絕 故名相續 然其潤
業等 即是令他相續義也 ◆二能起念慮

008_0725_b_11L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 忽然而念 未來之
008_0725_b_12L事 不覺妄慮 記已經者 是過去 下即未來 上
當相相續 即現在也 ◆䟽二

008_0725_b_13L初正釋
此文

008_0725_b_14L
疏顯此識用麁分別相 不同智識微
008_0725_b_15L細分別故也 記以此識 旣能起麁分別 念
慮三世 與前智相 微細不

008_0725_b_16L同 非法分別而誰 ◆二通
前重示二 初結屬此識

008_0725_b_17L
疏此上所解 但屬此相續識 約其功
008_0725_b_18L能 釋相續義 記文意可知 ◆
二總通前五

008_0725_b_19L疏又爲一解 從住持下總辨 前五意
008_0725_b_20L功能 初住持業果 是前三細功能
008_0725_b_21L屬棃耶 後念已未之境 是後二功能
008_0725_b_22L屬事識細分 記三細功能者 以第八識 能
集種子 起現行故 後二功

008_0725_c_01L能者 於中但約分別不斷 而分二異 故
攝論云 意識緣三世境等 即斯義也

008_0725_c_02L
疏三結歸一心二 一正結屬心 曲分
008_0725_c_03L二段

008_0725_c_04L
是故三界虛僞 唯心所作

008_0725_c_05L
疏一順結三界 是前一心 隨無明動
008_0725_c_06L作五種識故 故說三界唯心轉也 此
008_0725_c_07L心隨熏現似曰虛 隱其虛體 詐現實
008_0725_c_08L狀曰僞 虛僞之狀 雖有種種 然窮
008_0725_c_09L其因緣 唯心所作也 十地經中 亦
008_0725_c_10L同此也 記是前等者 此解是故二字 故說等
者 三界不出五意 五意唯依一心

008_0725_c_11L故云三界唯心作也 以現識中 具有根身種子器
世間故 故楞伽云 從於無色界 乃至地獄中 普

008_0725_c_12L現爲衆生 皆是唯心作 現似曰虛者 依他起法
如麻上繩 似有其相 究體不實 詐現曰僞者 徧

008_0725_c_13L計所起 如繩上虵 相畢竟無 分別妄現 唯心作
者 如繩虵無體 不離麻故 十地經 即華嚴十地

008_0725_c_14L品 文云了知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
復然 一切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008_0725_c_15L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008_0725_c_16L
疏二反結六塵 離彼現識 則無塵境
008_0725_c_17L反驗六塵 唯是一心 記離彼等者 謂心
起成識 依識有

008_0725_c_18L塵 究其根本 唯一心作 故經云 由心生故 種
種法生 又圭山云 生法本空 一切唯識 識如幻

008_0725_c_19L夢 但是一心 然此三界六塵 皆攝色
心等法 是故順結反結 皆歸一心

008_0725_c_20L
疏二釋疑廣辨三 一問

008_0725_c_21L
此義云何

008_0725_c_22L
疏現有塵境 云何唯心 記現有等者 意
云若是唯心

008_0726_a_01L則不合有境 以心無相 不可
見故 旣有所見 云何唯心

008_0726_a_02L
疏二答 記答中二 一
答無塵

008_0726_a_03L
以一切法 皆從心起

008_0726_a_04L
疏以一切法 皆是此心隨熏所起 更
008_0726_a_05L無異體 故說唯心 又疑云 何以此
008_0726_a_06L心 作諸法耶 故下釋云 記以一切下
意云一切

008_0726_a_07L法 從心起故 所起無體 即是一心 楞伽云 心
亦唯是心 非心亦心起 種種諸色相 通達皆是

008_0726_a_08L心 又疑下 躡所答處 以起此疑 疑意云 旣是眞
淨一心 因何起作諸法 楞嚴滿慈 圓覺剛藏 皆

008_0726_a_09L同此

008_0726_a_10L
妄念而生

008_0726_a_11L
疏由妄念熏故 生起諸法 又亦可疑
008_0726_a_12L云 法旣唯心 我何不見 而我所見
008_0726_a_13L唯是異心 釋云言異心者 是汝妄念
008_0726_a_14L分別而作 記由妄等者 其猶淨眼 不合見華
但以翳覆 便見華相 妄念即根

008_0726_a_15L本無明也 又亦下 是前疑中之別意 非續次所
起 文意可知 但前約依他釋 此約徧計釋也 釋

008_0726_a_16L云下 意云如見空華 是汝眼病 如楞伽云 如愚
不了繩 妄取以爲虵 不了自心現 妄分別外境

008_0726_a_17L◆二顯
唯心

008_0726_a_18L
一切分別 即分別自心

008_0726_a_19L
疏境唯識現 無外實法 是故分別
008_0726_a_20L但分別自心 此一句顯無塵唯識義
008_0726_a_21L爾 記境唯等者 如像 唯鏡現 故分別像者 是
分別鏡也 楞嚴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

008_0726_a_22L幻法 無鹿唯識者 如唯識頌云 唯識無境
界 以無塵妄見 如人目有翳 見毛月等事

008_0726_b_01L
心不見心 記意云心是一心 不合自見 當知有
所見者 皆是妄也 故楞伽云 如

008_0726_b_02L刀不自割 如指不自觸 而
心不見心 其事亦如是

008_0726_b_03L
疏旣塵無相 識不自緣 是故無塵
008_0726_b_04L識不生也 記旣塵等者 意云塵境若存 則可
以心緣境 塵旣不有 縱有心在

008_0726_b_05L亦不自緣也 識不生者 意云以有塵故 牽彼識
生 旣無塵境 識不生也 故經云 由法生故 種

008_0726_b_06L種心生 今法旣不生 心亦不生也 旣無他
可見 亦不能自見 所見無故 能見不成也

008_0726_b_07L
無相可得

008_0726_b_08L
疏能所俱寂也 攝論云 無有少法
008_0726_b_09L能取少法 記能所俱寂者 心無心相 是能緣
寂 境無境相 即所緣寂 楞伽

008_0726_b_10L云 能見及所見 一切不可得 此中大意 欲顯一
心 本無能所 能所俱寂 方是眞心 亦非泯之令

008_0726_b_11L寂 本自寂也 攝論下引證 具云所說諸法 唯識
所現 無有少法 能取少法 亦可論文 從一切下

008_0726_b_12L展轉釋疑 疑云是法旣無 云何分別 釋云一切
分別 即分別自心 又云若如是者 即應見心 故

008_0726_b_13L釋云 心不見心 反明分別 悉皆是妄 又疑云 云
何心不見心 釋云無相可得 斯則心無相故 不

008_0726_b_14L可見心 心外又無一法 當知有所見者 皆妄見
也 能所旣寂 唯一心在 即法空門下所顯眞性

008_0726_b_15L也 故經云 諸幻
滅盡 覺心不動

008_0726_b_16L
疏三結 記論文二
初正結

008_0726_b_17L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 皆依衆生無明妄
008_0726_b_18L心 而得住持

008_0726_b_19L
疏無明 根本也 妄心 業識也 以一
008_0726_b_20L切境界 由此而成 即現識等也 若
008_0726_b_21L無明未盡已還 此識住持境界不息
008_0726_b_22L此即結相屬心也 記無明根本等者 揀非
枝末故 以依無明力

008_0726_c_01L而任持 託業識心而安住 故下文云 以有無明
染法因故 即熏習眞如 以熏習故 則有妄心 以

008_0726_c_02L有妄心 即熏習無明 不了眞如法故 不覺念起
現妄境界等 故云由此而成也 現識等者 等下

008_0726_c_03L六麁 皆是所現色心境界也 故一切境 由此住
持 若無明等者 以依無明 故有妄心 依妄心故

008_0726_c_04L現妄境界 所以無明未盡 心
境不滅 如風未息 波浪不滅

008_0726_c_05L
是故一切法 如鏡中像 無體可得

008_0726_c_06L
疏喩况也 此境離心之外無體 又即
008_0726_c_07L心故無體 如像離鏡之外無形 鏡內
008_0726_c_08L復無其體 又疑云 旣其無體 何以
008_0726_c_09L宛然顯現 故下釋云 記離心無體者 皆
從心起 非外來

008_0726_c_10L故 即心無體者 所起之法 同能起故 鏡
喩兩意 如法可知 ◆二釋成二 初正釋

008_0726_c_11L
唯心虛妄

008_0726_c_12L
疏此並眞心之上 虛妄顯現 何處有
008_0726_c_13L體而可得耶 問何以得知心上顯現
008_0726_c_14L下答云 記虛妄現者 妄念熏眞 起諸虛妄法
故 亦可此文 是結前諸法無體所

008_0726_c_15L以也 此中二意 一唯心故 二虛妄故 如前鏡像
一體同鏡故 二體不實故 由斯諸法 無體可得

008_0726_c_16L也 ◆二
轉釋

008_0726_c_17L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
008_0726_c_18L故 記䟽二 初解文
三 初略標意

008_0726_c_19L
疏反驗唯心 顯現成妄也 以心生法
008_0726_c_20L生等故知也 記反驗等者 反釋上文心現之
義 法旣隨心生滅 當知法

008_0726_c_21L從心生 生法皆妄
也 ◆二別解文

008_0726_c_22L
疏此中以無明力 不覺心動 乃至能

008_0727_a_01L
現一切境等 故言心生種種法生 此
008_0727_a_02L則心隨熏動 故云生也 若無明滅 境
008_0727_a_03L界隨滅 諸識分別 皆滅無餘 故言
008_0727_a_04L心滅 則種種法滅 此則心源還淨
008_0727_a_05L故云滅也 記初明生義 即指前段論文也 此
則下顯意 非謂心是能生 法是

008_0727_a_06L所生 以眞心隨熏 全體成動 而作諸法 如金生
器等 故云生也 若無明下 顯滅義 即下文因滅

008_0727_a_07L故緣滅等也 此則下明意也 明此心體 反本還源
獨顯性淨 故云心滅 此但心中無其妄動 寂故

008_0727_a_08L名滅也 故䟽云 心源還淨 故云滅也 此約眞心
顯生滅義 若約妄心說者 即業轉二識 名之爲心

008_0727_a_09L斯則妄心於眞心中 若生若滅 眞心不生滅也 如
前文云 相續心滅 智性不壞 如波相滅 濕性不

008_0727_a_10L壞 如上約眞約妄 雖皆有生滅之義 究實而
論 皆妄有生滅 眞無生滅也 ◆三總結釋

008_0727_a_11L
疏旣心隨不覺 妄現諸境 即驗諸境
008_0727_a_12L唯心無體也 記釋上文無體義也 以上云一
切法 如鏡中像 無體可得

008_0727_a_13L故此結成
◆二釋妨

008_0727_a_14L
疏問上說生滅 結過屬無明 此文辨
008_0727_a_15L因緣 云何結屬心耶 答前以無明
008_0727_a_16L動彼靜心 令其生滅 故此生滅 功在
008_0727_a_17L無明 今此因緣和合 道理成辦 諸法
008_0727_a_18L無性義顯 不住義彰 故結和合 屬
008_0727_a_19L於心也 記問意云 前明九相生滅 後即結云
當知無明 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

008_0727_a_20L染法 皆是不覺相故 今文復云 唯心處妄 心生
法生 心滅法滅 二文不相遠 何以頓爾不同耶

008_0727_a_21L答下意云 前辨生滅 單就不覺說 故結過屬無
明 以功在不覺故 今此下 明今文意 意明此文

008_0727_a_22L具說眞如爲因 無明爲緣 由此因緣 道理和合
成就色心諸法 旣屬因緣 遂令諸法無性之義

008_0727_b_01L顯然可見 眞如隨緣不住之理 煥然明矣 彰 明
也 故結下 旣明和合 本因眞如隨緣 成和合義

008_0727_b_02L今結屬心 正其冝也 如水初動 功在於風 故前
文中 結屬無明 動無別體 則全屬於水 故此文

008_0727_b_03L中 結屬心也 故不可言波無別體
而惟屬於風 法理亦然 如喩可知

008_0727_b_04L
疏三釋意識轉五 一約人辨麁

008_0727_b_05L
復次言意識者

008_0727_b_06L
疏牒前以標

008_0727_b_07L
即此相續識

008_0727_b_08L
疏此生起識 麁細雖殊 同是一識
008_0727_b_09L更無別體 故即指前第五識也 但前
008_0727_b_10L就細分法執 分別相應 依止義門
008_0727_b_11L則說爲意 此中約其能起見愛 麁惑
008_0727_b_12L相應 從前起門 說名爲意識 謂意
008_0727_b_13L之識 故名意識 記此生下 明此意之識
是前第五相續識之所

008_0727_b_14L生 故名生起識 然無異體 但約麁細 而分二別
故云同是一識 若更細論 亦即是前智識也 以

008_0727_b_15L同依境界之所起故 今不指此而偏指相續者 以
是意識 親所依故 但前下 對前辨異 以相續識

008_0727_b_16L是法執分別 望於我執見愛 此名細惑 又約能
生依止義邊 說之爲意 此中下 明今義 謂依前

008_0727_b_17L細相之上 生起此麁分別識 此識與人我貪瞋見
愛麁惡煩惱相應 故下文云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

008_0727_b_18L長義故 即就所起義說 故云從前起門 即是執
取計名也 以是分別之中麁分別 故名爲意識

008_0727_b_19L意之識者 依於五意所起之識
故本䟽云 依意之識 依主釋也

008_0727_b_20L
依諸凡夫

008_0727_b_21L
疏簡非聖人意識也 以前智識 及相
008_0727_b_22L續識 通在二乘 及地前所起 故今

008_0727_c_01L約凡顯其麁也 記簡非聖者 即二乘及地
前菩薩也 此二種人 已

008_0727_c_02L能遠離意之識故 故約凡夫 以顯麁也 又以五
意 亦名意識 恐有所濫 故此約人揀之 其實五

008_0727_c_03L意名識 是持業
釋 故不同此

008_0727_c_04L
取着轉深

008_0727_c_05L
疏以無對治故 追著妄境 轉極麁現
008_0727_c_06L故云深也 記無對治等者 謂無始覺觀慧也
二乘三賢 得人空觀 旣無取着

008_0727_c_07L當知凡夫取著深者 盖無觀慧也
其猶重病 旣不與藥 厥疾寧瘳

008_0727_c_08L
疏二出其惑體

008_0727_c_09L
計我我所 記正釋取著之相 由計
我及我所 故名爲深

008_0727_c_10L
疏非直心外 計境爲塵 亦復於身計
008_0727_c_11L我 於塵計所 記心外計境者 此是法執 屬
前智相及相續相 亦復等

008_0727_c_12L者 正是此識
屬於我執

008_0727_c_13L
種種妄執

008_0727_c_14L
疏顯計我之相也 或執即蘊 或執離
008_0727_c_15L 蘊 記即蘊謂凡夫所執我 但通執自五蘊爲主
宰故 離蘊即外道所執神我 然有三宗

008_0727_c_16L一數論 計我體常 而量周徧 猶如虛空 二勝論
計我體常 而量不定 隨身卷舒 猶如牛皮 三無

008_0727_c_17L慚 計我體常 猶如微塵 應於
根門 如是衆多 故云種種

008_0727_c_18L
疏三明執所依緣

008_0727_c_19L
隨事攀緣 分別六塵

008_0727_c_20L
疏但緣於倒境之事 不了正理 故云
008_0727_c_21L隨事等 記但緣倒境者 如執苦爲樂 不淨計
淨 無我計我 無常計常等 故云

008_0727_c_22L倒境 不了正理 謂不知無我等也
故金剛云 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008_0728_a_01L
疏四制立其名

008_0728_a_02L
名爲意識

008_0728_a_03L
疏此論就一意識義 分出五識 故說
008_0728_a_04L意識分別六塵 記此論等者 謂於一意之
識中 分出眼等五識 兼

008_0728_a_05L本成六 以對六塵 然前相續智識 亦緣六塵 以
彼不與愛見相應故 屬前意也 故前云六麁 屬

008_0728_a_06L意識

008_0728_a_07L
亦名分離識

008_0728_a_08L
疏依於六根 別別取六塵故 記依六
根等

008_0728_a_09L者 謂依內六根 發於六識 緣外六塵 斯則聚緣
內搖 趣外奔逸 旣以一爲六 即分離義也 如佛

008_0728_a_10L頂經云 元依一精
明 分成六和合

008_0728_a_11L
又復說名 分別事識

008_0728_a_12L
疏又能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

008_0728_a_13L
以此意識 徧緣一切 通三量故 假實俱緣 如
前云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 忽然而念未來之事

008_0728_a_14L不覺妄慮 內外者 內根外塵
色心諸法 亦即計我我所也

008_0728_a_15L
疏五明識起所依

008_0728_a_16L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008_0728_a_17L
疏見謂見一處住地 即見道惑 愛謂
008_0728_a_18L欲色有三愛 即修道惑 以此見修二
008_0728_a_19L惑 熏於本識 令生此分別事識 故
008_0728_a_20L云增長 上六麁中 執取計名 及起
008_0728_a_21L業相 並相從入 此意識中 及後六
008_0728_a_22L染中執相應染 亦入此攝也 記見一
處等

008_0728_b_01L五住地中之一數 此是三界分別麁惑 迷理起者
同於見道處斷 故名見道惑 欲色有三愛 即三

008_0728_b_02L界俱生細惑 迷事起者 於修道位中 所除斷 故
名修道惑 以此等者 謂以此見愛煩惱 熏於第八

008_0728_b_03L令彼識中第六種子 有增益生長故 即起現行也
上六下類攝 然執取計名 正當此識 起業一相

008_0728_b_04L是此所生 總別報業 是此識造 今約所造從能
造說 亦是此識所攝 故云相從入也 六染之中

008_0728_b_05L合此二相 以爲
一染 五當此識

008_0728_b_06L
疏二重顯所依緣體二 一略明緣起
008_0728_b_07L甚深二 一標歎甚深

008_0728_b_08L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記䟽二 初牒
上所說

008_0728_b_09L
疏牒上所說 依根本無明 起彼靜心
008_0728_b_10L成業等識也 記牒上等者 上云謂無明力
不覺心動故 謂心與無明

008_0728_b_11L和合 起成業等三細也 ◆二
依位別歎三 一凡小非分

008_0728_b_12L
非凡夫能知 亦非二乘智慧所覺

008_0728_b_13L
疏凡小非分也 二乘但覺四住 不了
008_0728_b_14L無明 故此無明所起之識 非其境也
008_0728_b_15L下明菩薩分知云 記凡小非分等者 凡夫
尙不知意之識 況此

008_0728_b_16L三細耶 二乘方覺事識中麁分 尙不覺細分 正
認三細 以爲涅槃 以是無明所起之識 非其境

008_0728_b_17L界也 於五住地中 但覺前四 是前見愛所增長
識也 若根本無明 是第五住 非彼所覺 ◆二菩

008_0728_b_18L薩分

008_0728_b_19L
謂依菩薩 從初正信

008_0728_b_20L
疏十信之初 發心之時 即觀本識自
008_0728_b_21L性緣起因果之體 得成正信也 記

008_0728_c_01L等者 謂此菩薩 雖位在外凡 而能信敎 了知本
識 因緣所生 無有自性 決定無體 唯是眞如

008_0728_c_02L方成正信故 下說十信菩薩 信眞如及修眞如
三昧 以成正信之行 因果體者 因即無明 果即

008_0728_c_03L本識三相也
體即眞如也

008_0728_c_04L
發心觀察

008_0728_c_05L
疏三賢位中 並言比觀 故云觀察

008_0728_c_06L
三賢等者 異前位之信 殊後位之證 故言觀
察 比觀者 旣未親證 但比度觀察 即相似

008_0728_c_07L

008_0728_c_08L
若證法身 得少分知 乃至菩薩究竟地
008_0728_c_09L不能盡知 記證法身 即初地已去 究竟即十地
乃至之言 攝於中八 隨分覺故

008_0728_c_10L不能盡知 然初地 且約破法執 故說爲少
知 若克就識論 八地方覺此識現相也

008_0728_c_11L
疏地上證之未窮故 以其但覺住相
008_0728_c_12L不覺生相 記三唯佛
窮了

008_0728_c_13L
唯佛窮了

008_0728_c_14L
疏四相俱了 故得窮源 記四相俱了者
以覺前者 則

008_0728_c_15L不覺後 覺後者 必能覺前 是故此中通言四
相 故前云 若得無念者 則知心相生住異滅

008_0728_c_16L
疏二釋甚深所以二 一徵

008_0728_c_17L
何以故

008_0728_c_18L
疏緣起妙理 貫通凡聖 何故說見
008_0728_c_19L唯在果人 記緣起妙理者 眞如爲因 無明
爲緣 起成諸識 斯則性起爲相

008_0728_c_20L是不思議微妙理趣 故
云妙理 問意可知

008_0728_c_21L
疏二釋三 一即淨而染

008_0728_c_22L
是心從本已來 自性淸淨

008_0729_a_01L
疏一緣起體即因也 記因即棃耶心體 是
其覺義 即不思義

008_0729_a_02L

008_0729_a_03L
而有無明

008_0729_a_04L
疏二發緣起之由即緣也 記緣者 即根
本無明 是

008_0729_a_05L不覺義 即
不思議熏者

008_0729_a_06L
爲無明所染 有其染心 記染心即業等諸
識 以於不可

008_0729_a_07L熏變處而
熏變故

008_0729_a_08L
疏三顯緣起之相 即不染而染也 記
008_0729_a_09L不染而染者 不染即前自性心體 非是染法 以
不守自性故 隨熏成染 故下云 眞如之法 實無

008_0729_a_10L於染 但以無明而
熏習故 則有染相

008_0729_a_11L
疏二即染常淨

008_0729_a_12L
雖有染心 而常恒不變

008_0729_a_13L
疏釋緣起甚深義 即染而不染也 記
008_0729_a_14L即染等者 雖隨熏成染 其體常淨 如鏡現穢 其
體不動 斯則正由不動 而得隨緣 正由隨緣 顯

008_0729_a_15L得不

008_0729_a_16L
疏三結成難測

008_0729_a_17L
是故此義 唯佛能知 記唯佛知者 欲言其
淨 則九相紛然 欲

008_0729_a_18L言其染 則一味無變
若非佛智 熟能知焉

008_0729_a_19L
疏勝鬘經云 自性淸淨心 難可了知
008_0729_a_20L彼心爲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 乃至
008_0729_a_21L結云 唯佛能知 楞伽經中 亦同此
008_0729_a_22L說 故彼經云 如來藏 是淸淨相 客
008_0729_a_23L塵煩惱 垢染不淨 乃至廣說 下結

008_0729_b_01L云 我今與汝 及諸菩薩 甚深智者
008_0729_b_02L能了分別也 記自性心難了者 以能隨緣成
染故 所染難了者 以即染

008_0729_b_03L而常淨 故言甚深智者 即八地已上 以覺轉現
少分而知 然從初地 亦得少知 以證眞故 故前

008_0729_b_04L云 若證法身
得少分知

008_0729_b_05L
疏二廣顯緣起差別二 一顯前緣起
008_0729_b_06L體相三 一顯上不變之義

008_0729_b_07L
所謂心性 常無念 故名爲不變 記常無
念者

008_0729_b_08L無念即覺義 旣常是覺 即無
不覺 無不覺 故名爲不變

008_0729_b_09L
疏雖擧體動 而本來靜 故云常無念
008_0729_b_10L顯上緣起因體也 記雖擧等者 如杌不作
鬼 繩不爲蛇 東處無

008_0729_b_11L西等 緣起因體 即前自性淨
心 是此緣起體也 故云心性

008_0729_b_12L
疏二顯上無明緣起之由

008_0729_b_13L
以不達一法界故 心不相應 忽然念起
008_0729_b_14L名爲無明 記䟽二 初釋
心不相應

008_0729_b_15L
疏此顯根本無明 最極微細 未有能
008_0729_b_16L所王數差別 即心之惑 故云不相應
008_0729_b_17L非同心王心數相應 記此明無明之體 初
起微細 未分王數

008_0729_b_18L心境之相應故 又此無明 是全性之惑 故加心字
又亦可此惑 是與眞心 不相應之法 如前云 從

008_0729_b_19L本以來 不與妄染相應故 今以不如實知故 忽
然而起 說此以爲根本無明也 ◆二釋忽然念起

008_0729_b_20L三 初正
釋今義

008_0729_b_21L
疏唯此無明 爲染法之源 最極微細
008_0729_b_22L更無染法 能爲此本 故云忽然念起

008_0729_c_01L也 記是諸染法始起之本故 故約忽
起 以表其先也 ◆二引經證成

008_0729_c_02L
疏如纓絡本業經云 四住地前使 無
008_0729_c_03L法起故 名無始無明住地 記四住持前
使者 即

008_0729_c_04L無明使也 無法起者 意顯無明使外 別無有法
爲能起無明之本也 ◆三會彼同此二 一正會

008_0729_c_05L
疏是則明其無明之前 無別有法 爲
008_0729_c_06L始集之本 故云無始 即是此論忽然
008_0729_c_07L義也 記如文 ◆
二結揀

008_0729_c_08L
疏此約麁細相依之門 說爲無前 亦
008_0729_c_09L言忽然 不約時節 以說忽然也 記
008_0729_c_10L意明無前之忽然 非有始之忽然也 言無前者
以此無明最微細故 更無有法 前於此者 前即

008_0729_c_11L始也 由無始起之本故 故說忽然 故本䟽云 以
起無初 故肇公云 如鏡忽塵 如空忽雲 即斯義也

008_0729_c_12L
疏三顯上緣起之相 謂有其染心之
008_0729_c_13L句也 三 一標

008_0729_c_14L
染心者 有六種 記染心者 以上云無明所染
有其染心 今釋此相 有

008_0729_c_15L其六種差
別不同也

008_0729_c_16L
疏二徵

008_0729_c_17L
云何爲六

008_0729_c_18L
疏六中各二 初障 後治 三釋 記

008_0729_c_19L初叙

008_0729_c_20L
疏然此六染 逆次配六麁中前四 及
008_0729_c_21L後三細 由此第一 合彼麁中三四 故
008_0729_c_22L但六也 便借彼名 以科此六 記

008_0730_a_01L配者 以前說隨流生起故 從細至麁爲順次 今
明反流除斷故 從麁至細爲逆次 前取近理爲先

008_0730_a_02L今取易斷爲先也 由此下 配第一染 以二乘三
賢 同斷此故 便借下 將前科此 免更會同 誠

008_0730_a_03L爲省要 ◆
二釋文

008_0730_a_04L
疏一執取計名字相 記論分六段 今
初二 初障

008_0730_a_05L
一者執相應染

008_0730_a_06L
疏是六麁中 第三第四相也 亦是上
008_0730_a_07L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義 亦是上四
008_0730_a_08L相中 麁分別執著相也 但麁心外執
008_0730_a_09L與境相應 汙其淨行 故云染也 記
008_0730_a_10L是六下 據用科名 合無此說 今此重對者 爲通
前類攝故 此即九相中二相 見愛等 即五意中

008_0730_a_11L意之識 麁分別即異相也 但麁下 釋此別名 外
執於境 與境相應 內起見愛 計我我所故 汙其

008_0730_a_12L下 釋此通名 淨行即眞如根本智也 此智有二
一人空智 二法空智 此智不起者 由染心有力

008_0730_a_13L爲能障故 故名爲汙 若漸修此觀 觀成智起 即
翻染心 故名爲治 斯則敵體相違 故成治義 然

008_0730_a_14L此以對始覺 名染義也 若據論義 則約對本覺
之淨 以明其染 故前文云 是心自性淸淨 而有

008_0730_a_15L無明 爲無明所染 有其染心也 問障染何別 答
體雖無別 名義有殊 障則對始覺立 如下文云

008_0730_a_16L能障眞如根本智故 染則對本覺立 如
前引文 是心自性淸淨等 ◆二治

008_0730_a_17L
依二乘解脫

008_0730_a_18L
疏至無學位 見修煩惱 究竟離也

008_0730_a_19L
無學等者 此是見等四住煩惱 辟支羅漢 悉能離故

008_0730_a_20L
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記䟽二 初約三賢 以明
行位二 初正顯行位

008_0730_a_21L
疏十解已去 信根成就 無有退失
008_0730_a_22L名信相應 記據此則三賢菩薩 同受此名 以
皆不退失故 ◆二引論證成

008_0730_b_01L
疏故地論云 地前總名信行地菩薩
008_0730_b_02L無著論中 亦同此說也 記無著論 即金
剛論 彼論三

008_0730_b_03L地 謂信行地 淨心地 究竟地 ◆二對二乘 以顯
斷惑 又二 初覈劣以明麁惑二 初表異凡小

008_0730_b_04L
疏此菩薩得人空 見修煩惱 不得現
008_0730_b_05L行 故云遠離 非約隨眠 以留惑故
008_0730_b_06L故攝論云 若不斷上心 則不異凡夫
008_0730_b_07L若不留惑種子 則不異二乘 又二意
008_0730_b_08L留惑 爲自他也 記得人空者 以此菩薩
得此觀故 能伏現行

008_0730_b_09L不同凡夫 然於種子不盡除滅 不同二乘 言隨
眠者 種子異名 謂隨逐有情 眼伏藏識 今此論

008_0730_b_10L中 約現行 說名爲遠離 非約種子 攝論下引證
上心則現行也 二意者 留此惑種 潤於故業 受

008_0730_b_11L分段身 修習種智 斷所知障 即自利也 兼俯就
羣品 攝化利益 即利他也 若不留惑種 即同二

008_0730_b_12L乘 獨出三界 二利俱失也 故圓覺云 菩薩示現
世間 非愛爲本 但以慈悲 令彼捨愛 假諸貪欲

008_0730_b_13L而入生死 問菩薩旣留惑種 後起現行 受分段身
與凡夫何異 答前引圓覺 足辨其異 雖留惑種

008_0730_b_14L受分段身 以有智故 終不起過 假此分段 爲所
依故 廣修種智 及行大悲 終不令此起於新業

008_0730_b_15L如禁蛇法 雖不令死 亦不噬人 故攝論云 煩惱
伏不起 如毒呪所害 留惑〔煩惱〕 至惑盡〔所知〕
008_0730_b_16L證佛一切智 ◆
二揀定權實

008_0730_b_17L
疏此約終敎說 若約始敎 初地已上
008_0730_b_18L方說留惑 如餘論說 記初地下 約頓悟說
謂此菩薩 在地前

008_0730_b_19L時 以二空觀 雙伏二障分別 至見道位 種現俱
斷 從此位去 若智增者 便伏煩惱現行 至佛方

008_0730_b_20L斷 若悲增者 故意令生 極至八地 現行方伏
留隨眠惑 以助願力 化利衆生 今此論中 約生

008_0730_b_21L起時 一向竪說及至斷時 從麁至細 故在地前
已除我執俱生分別 至登地時 唯斷法執分別

008_0730_b_22L二地已去 秖斷法執俱生 更無煩惱 不同彼敎
橫說二障種子 在第八中 良以權實敎異 與此

008_0730_c_01L相望 校一僧祗 學者要知 須明彼敎 然智解可
以旁通 起行須依了義 冀諸學者 審而詳之 言

008_0730_c_02L如餘論者 即瑜伽 唯識等廣明
◆二超勝以除細執三 初正明

008_0730_c_03L
疏今此菩薩 非直斷四住人執 亦分
008_0730_c_04L斷無明住地 記以是實敎菩薩 從初正信
便達眞如本有 無明本空

008_0730_c_05L隨順無念 於此地前 能修法空眞如三昧 自然
令彼法執不生 伏於無明 與眞相應 故云分斷

008_0730_c_06L但伏故名斷也
◆二引證

008_0730_c_07L
疏故此論下云 不了一法界義者 從
008_0730_c_08L信相應地 觀察學斷故 記不了一法界
義 即無明也

008_0730_c_09L下說發直等三心 修無住等四方便
及施等六度 皆是此也 ◆三結意

008_0730_c_10L
疏今但爲顯人我麁執 故不論彼也

008_0730_c_11L
以是約執取人 非約
人明執 故不論也

008_0730_c_12L
疏二相續相 記

008_0730_c_13L
二者不斷相應染

008_0730_c_14L
疏六麁中第二也 從此至六 又逆配
008_0730_c_15L前五意中 此當第五 但執法續生
008_0730_c_16L生起不斷 即是相續義也 記但執下
即是法

008_0730_c_17L執相續 生起不斷 故前云相續
今云不斷其義一也 ◆二治

008_0730_c_18L
依信相應地 修學方便 漸漸能捨 得
008_0730_c_19L淨心地 究竟離故

008_0730_c_20L
疏十解已去 修唯識觀 尋伺方便
008_0730_c_21L乃至初地 證三無性 徧滿眞如 法
008_0730_c_22L執分別 不得現行 記十解等者 謂從三
賢位中 觀察尋伺

008_0731_a_01L分斷此染 直到初地 方能全離 修唯識觀 即資
粮位中 習行順解脫分 尋伺方便 即加行位中

008_0731_a_02L習行順次擇分 初地見道位 無漏智火 燒煩惱
薪 通達佛法 名歡喜地 三無性者 謂徧計相無

008_0731_a_03L性 依他無自然性 圓成無前 徧計我法之性 故
唯識云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008_0731_a_04L所執我法性 徧滿眞如者 即徧行眞如 所言徧
者 唯識云 謂此眞如 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

008_0731_a_05L在故 所言證者 以無分別智 契無差別理 能所
兩亡也 故唯識頌云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008_0731_a_06L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法執等者 由修習唯
識觀故 至此成就無漏智相 分得現行 由是此

008_0731_a_07L執分別 永
得除滅

008_0731_a_08L
疏三智相 記

008_0731_a_09L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

008_0731_a_10L
疏六中第一 五中第四 以能分別世
008_0731_a_11L出世諸法染淨 故云智也 是法執修
008_0731_a_12L惑 記以能下釋名 可知 法執修惑者 所知障
中俱生之分 以修道所斷 故名修惑 ◆

008_0731_a_13L

008_0731_a_14L
依具戒地漸離 乃至無相方便地 究竟
008_0731_a_15L離故

008_0731_a_16L
疏七地已還 有出入觀異 故於境界
008_0731_a_17L有微細分別 然地地分除 故云漸離
008_0731_a_18L八地已去 無出觀緣境 故於七地
008_0731_a_19L盡此惑也 故云無相方便地究竟離
008_0731_a_20L也 以二地三聚戒具 故云具戒地
008_0731_a_21L以七地前無相觀 有加行方便 有功
008_0731_a_22L用 故云無相方便地 以八地已上

008_0731_b_01L無相無方便功用故 記七地等者 以此地
已還 法空觀有間

008_0731_b_02L斷 有相有功用 遂於染淨境界 未免分別 然從
二地已來 分分除斷 故云漸也 八地下 釋得離

008_0731_b_03L此染所以 以若殘此染 則不登七地 豈況至八
故至七地門中 都盡此染也 以二地下 釋二地

008_0731_b_04L名 謂攝律儀善法衆生 三聚具足 以遠離微細
破戒垢 故名離垢地 凖華嚴說十地 如次修十

008_0731_b_05L波羅密 此即正當戒波羅密 餘地非不持戒 以約
增勝說故 以七下釋七地名 斯則八地名無相 七

008_0731_b_06L地名方便 謂與無相地 作方便故 斯則
無相之方便也 以八地下 轉釋可知

008_0731_b_07L
疏四境界相 記

008_0731_b_08L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

008_0731_b_09L
疏三細五意中 皆當第三 此即依根
008_0731_b_10L本無明 動彼淨心 令現境界也 記
008_0731_b_11L根本下 則無明動心 成業轉現相 現相即境
界也 此義前已頻說故 䟽但擧初後 ◆二治

008_0731_b_12L
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008_0731_b_13L
疏以八地中 得三種世間自在 色性
008_0731_b_14L隨心 無有隔礙 故云色自在地能
008_0731_b_15L離也 以色不自在位 現識不亡故
008_0731_b_16L此位中遣彼相也 記八地等者 以色自心
生故 心能變色故 由

008_0731_b_17L是能毛容刹海 芥納須彌 色心不相妨 自他無
分隔也 本業經云 所謂無相大慧 方便大用 無

008_0731_b_18L有色習 無明亦盡 百萬劫事 無量佛土事 以一
念心 一時行現 如佛形現一切衆生形 以一念

008_0731_b_19L心中 一時行已 無功用故 三世間自在者 謂此
菩薩 觀此三種麁細之色 無不通達 無分別智

008_0731_b_20L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 不能動故 以色下 擧下位
以反釋 意云七地已前 現識不亡 旣色不自在

008_0731_b_21L今得自在者 盖現識亡也 然於七地
觀斷 至八地盡 前後皆然 學者應知

008_0731_c_01L
疏五能見相 記

008_0731_c_02L
五者能見心 不相應染

008_0731_c_03L
疏三中五中 皆當第二 以根本無明
008_0731_c_04L動令能見 上文云 依於動心 成能見
008_0731_c_05L故 記

008_0731_c_06L
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008_0731_c_07L
疏以九地中 善知衆生心行十種稠
008_0731_c_08L林 故云心自在 此於他心得自在
008_0731_c_09L又以自得四十無碍智 出華嚴經 有
008_0731_c_10L碍能緣 永不得起 記善知下 於他心得
自在 十種稠林者

008_0731_c_11L華嚴云 此菩薩 以如實智慧 知衆生 一心稠林
二煩惱 三業 四根 五解 六性 七樂願 八隨眠

008_0731_c_12L九受生習氣相續 十三聚差別 一一皆云 稠林
者 此等諸法 稠蜜如林故 以喩之 淨名云 善

008_0731_c_13L知衆生徃來所趣 及心所行 此歎九地菩薩 本
業經云 一切功德行皆成就 心習已滅 無明亦

008_0731_c_14L除也 又以下 明於自心得自在 四十無碍智者
準華嚴說 有十種四無碍智 四者 一法 二義 三

008_0731_c_15L詞 四樂說 十者 世親判爲十相 一自相 二同相
三行相 四說相 五智相 六無我相 七業相 八

008_0731_c_16L因相 九果相 十住持相 一一具四 故成四十 廣
如彼說 有碍下 結所離之染也 起即不自在故

008_0731_c_17L如前經中 心
習已滅也

008_0731_c_18L
疏六業相 記

008_0731_c_19L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

008_0731_c_20L
疏三中五中 皆當第一 以無明力
008_0731_c_21L不覺心動故 記二治

008_0731_c_22L
依菩薩盡地 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記

008_0732_a_01L菩薩盡地者 即菩薩究竟地也 如前云 乃至菩薩
究竟地 有本多云地盡 義亦有在 不如地字在下

008_0732_a_02L義順 以前後皆結云地故 此即第十地 如
來即妙覺 斯則從九地觀斷 佛地方盡

008_0732_a_03L
疏十地終心 金剛喩㝎 無垢地中
008_0732_a_04L微細習氣 心念都盡 故上文云 得
008_0732_a_05L見心性 心則常住故 記無垢地即如來
地 與十地終心

008_0732_a_06L竟無有異 然本業經中 自等覺爲無垢地
此即別開 今此所明等妙二覺 合爲一位

008_0732_a_07L
疏二更重料揀三 一辨上無明 約治
008_0732_a_08L料揀 記辨無明等者 如上六染 但是無明所
起之法 今已分配因果 諸位明斷竟

008_0732_a_09L然上云 不達一法界 故名爲無明 未知
此使 依何位人能遠離耶 故今辨之

008_0732_a_10L
不了一法界義者

008_0732_a_11L
疏標也

008_0732_a_12L
從信相應池 觀察學斷 入淨心地 隨
008_0732_a_13L分得離 乃至如來地 能究竟離故

008_0732_a_14L
疏初麁者 至初地離 後細者 至佛
008_0732_a_15L地盡故也 此即是上染心所依無明
008_0732_a_16L住地 能染眞如 成染心故 上文云
008_0732_a_17L破和合識者 滅無明故 滅相續心者
008_0732_a_18L斷染心故 今無明與染心 雖說有前
008_0732_a_19L後 然治滅並一時也 記麁者 枝末無
明 從初地漸

008_0732_a_20L離 至七地方盡 細者 根本無明 此即下 上說
自性淸淨心 爲無明所染 有其染心 當知無明

008_0732_a_21L是染心之所依 染心是無明之所起也 上云者 即
智淨相 然此六染之中 各有二分 一分屬於無

008_0732_a_22L明 一分屬於染心 以皆有和合 及相續義故 但
約與前和合 迷執不改 即是無明 約展轉起後

008_0732_b_01L相續不斷 即是染心 由是地前 便有斷無明義也
今言初地方離者 以約破法執位 明斷義 不乖

008_0732_b_02L諸說 故標此位也 今無明下 明生起時 義說前
後 以論因緣和合義故 若除斷時 則無前後 以

008_0732_b_03L能依所依
不相離故

008_0732_b_04L
疏二釋上相應不相應義 記以上六染
中 有相應

008_0732_b_05L不相應言 此義未顯 今
則顯之 ◆論二初標

008_0732_b_06L
言相應義者

008_0732_b_07L
疏六染中前三 是相應 此有二釋
008_0732_b_08L一約王數釋 此三種 皆是麁心故
008_0732_b_09L二約心境釋 以此三種 依境生故
008_0732_b_10L皆麁心者 以是前六緣總別相 行相麁顯故
依境下 旣依境生 則與境爲相應也 ◆二釋

008_0732_b_11L二 初約
法辨異

008_0732_b_12L
謂心念法異

008_0732_b_13L
疏心謂心王 念法謂心所 王數不同
008_0732_b_14L故云異也 迦旃延論中 名爲心及心
008_0732_b_15L所念法故 又心念謂能緣心 法謂所
008_0732_b_16L緣境 異謂心境不同 記心謂下 約王數
釋 心王即前六

008_0732_b_17L識心王 心所即徧行等六位心所 然六識中心所
多少不同 今此論中 總名念法 亦可此文 擧一

008_0732_b_18L蔽諸 故言念法 即別境之一也 迦栴下引證 即
通指心所 俱名心所念法 然論王數相應 總有

008_0732_b_19L五義 一同所依根 二同緣一境 三同一行相 謂
同作靑等解 四同一心事 王所各一體故 五同

008_0732_b_20L一時 王所同一刹那故 由是故
得相應 又心下 約心境釋 可知

008_0732_b_21L
依染淨差別

008_0732_b_22L
疏是所依分別境 記識依此境所引生故
又是彼識所分別故

008_0732_c_01L以有此染淨爲所依故 遂起心王心數 令相應也
以有此境爲所分別故 遂與能分別爲相應也 ◆
008_0732_c_02L二正顯
相應

008_0732_c_03L
而知相緣相同故

008_0732_c_04L
疏若心王知染 心法亦同 心王緣淨
008_0732_c_05L心法亦同 知相即能知同 緣相即所
008_0732_c_06L緣同 又於染境作染解 於淨境作淨
008_0732_c_07L解 故云同也 記若心王下 約王數釋同義
如師徃資隨 其事不異 然

008_0732_c_08L雖云 王數相應 理須約境以辨 能知同者 此體
有二 以相應故 名爲同也 所緣同者 此唯一境

008_0732_c_09L以望王數 故名同也 斯則能所 雖皆云同 而同
義有異也 又於下 約心境釋同義 此即心隨於

008_0732_c_10L境 名之爲同 同即相
應也 ◆論二初標

008_0732_c_11L
不相應義者

008_0732_c_12L
疏六染中後三及無明 皆名不相應
008_0732_c_13L心 記無明者 以前云 不達一法界故 心
不相應 名爲無明等 故今指也

008_0732_c_14L
疏亦二釋 記二釋二 初
約王數釋

008_0732_c_15L
疏一約王數 記論二 初顯
無別異

008_0732_c_16L
謂即心不覺 常無別異

008_0732_c_17L
疏此顯根本無明 動彼靜心之體 即
008_0732_c_18L此動心 是不覺相 更無王數之別
008_0732_c_19L故云即心不覺 常無別異 此翻前心
008_0732_c_20L念法異也 記即此等者 心是眞心 由動故成
不覺 不覺與覺 一體無異 故

008_0732_c_21L云即也 尙無覺不覺異 豈
有王數耶 ◆二正遣相應

008_0732_c_22L
不同知相緣相故 記䟽二 初正
釋翻前義

008_0733_a_01L
疏旣無王數之別 何有同知同緣 翻
008_0733_a_02L前可見 記旣無等者 如單已一人 與誰爲同
故無相應義也 ◆二重釋前即義

008_0733_a_03L三 初
正釋

008_0733_a_04L
疏以此三種 依不覺起 不異不覺
008_0733_a_05L故云即也 記然前說不覺即動心 今說染心
即不覺 有斯異耳 ◆二引證

008_0733_a_06L
疏上文云 依不覺故 生三種相 與
008_0733_a_07L彼不覺 不相捨離者 是此即心之不
008_0733_a_08L覺 故云不離 記旣展轉相即 動無動相
元即靜心也 ◆三揀濫

008_0733_a_09L
疏非是相應而不離也 下文亦云 無
008_0733_a_10L明滅故 不相應心滅 記此中言不相離
者 以染心即不

008_0733_a_11L覺故 非謂有於王數相應 而言不離 以相應不
離 二義別故 下文引證 是下生滅相中文 此文

008_0733_a_12L雙證二義 一證不相離義 二證不是相應義
在文可見 ◆二約心境釋二 初正釋前義

008_0733_a_13L
疏二亦約心境釋中 言即心不覺等
008_0733_a_14L者 謂此無明 即此染心 而無別體
008_0733_a_15L不約與外境相應 方爲此不覺 但在
008_0733_a_16L本心之上 故云即心等也 不同知相
008_0733_a_17L等者 揀前相應也 記謂此無明等者 意
云染心即無明 無

008_0733_a_18L明是不覺 不覺依於覺 覺即是本心 都無外境
相應 故云即心不覺 此言即心 亦即本覺眞心

008_0733_a_19L也 亦可通於眞妄二心 如文易見 揀相應者 旣
無境爲相對 約何以明相應耶 ◆二指陳違妨

008_0733_a_20L
疏此不相應心 旣是棃耶識 於中不
008_0733_a_21L分王數義 及不與外境相應義 并有
008_0733_a_22L覺不覺義等 並與諸論相違 和會如

008_0733_b_01L別記中說 記以相宗說 此第八識 有徧行心
所 又與器界外境相應 仍不說

008_0733_b_02L有覺義故 和會如別說者 尋檢其文 未見所出
今且略會二宗所說者 如法相宗說第八識 能緣

008_0733_b_03L三境 以彼秪據現在成就位中 橫說八識 不明
根本始起元由 但言一切衆生 法爾皆具八種識

008_0733_b_04L從自種生 皆能緣慮自分境界 以同是識 了別
義故 故能緣境 又說此識 從自種生 雖從自種

008_0733_b_05L而假境爲所緣緣故 方得生起 故須緣境 雖能
緣境 微細難知 不同前七執我執法 今此論中

008_0733_b_06L豎說諸識 迷眞所成 從細至麁 不說種生 故第
八識 但有生境之功 而無緣境之義 以從無明

008_0733_b_07L內熏習起 非外境界牽 故令生 故經說爲流注生
滅者 是此內起也 由是故無緣境之義 今若會

008_0733_b_08L彼同此論者 彼宗旣言此識緣境 微細難知 當
知密同今論之意 以彼宗說 從種生故 同是識

008_0733_b_09L分 不得不說緣境界也 又若會此同彼說者 此
論所明 前六緣境 即是第八麁分功用 由於境

008_0733_b_10L界 熏彼本識 起此分別 斯則本識有緣境義 以
是麁故 隔爲事識 不名第八 又彼宗說第八心

008_0733_b_11L王 有徧行五心所相應者 由說此識 能緣境界
是故有王心所相應 如正緣境時 須有作意 能

008_0733_b_12L警其心 引心趣境 以趣境故 根境識三 分別變
異 令心觸彼 以觸境故 四種和合 領納違順

008_0733_b_13L以領納故 於境取像 施設種種名言之事 以取
像故 遂令其心 進作驅役 此五皆由緣境故得

008_0733_b_14L是故第八 有五相應 今論旣不說此緣境 亦無
心所與之相應 故不同彼 又彼宗中 不說第八

008_0733_b_15L生起元由 從眞起妄 但據現在成就位說 故無
覺義 然亦說有無始本有菩提種子 而不即是

008_0733_b_16L本覺眞如 以未了故 且隱密說 今論所明 依如
來藏 有生滅心 以迷覺故 成於不覺 雖成不覺

008_0733_b_17L覺性不變 故有覺義 以依實敎 顯了相說 故不
同彼 若彼已說有覺義者 如何彰此二敎淺深 學

008_0733_b_18L者應

008_0733_b_19L
疏三擧上染心及無明 約境成二碍
008_0733_b_20L義 記擧上染心等者 擧上六染之心及無相 對
於所障之境 束爲二碍 以一切障染 不

008_0733_b_21L離二種 所謂煩惱 及以所知 今此染心
及以無明二障分別 如何收攝 故此明之

008_0733_c_01L
疏二 一標立 初惑障 後智障 記

008_0733_c_02L初惑障二 初
標法定名

008_0733_c_03L
又染心義者 名爲煩惱礙

008_0733_c_04L
疏六染心也 記各取於中一分相續義故 以
此一分 喧擾動亂 不寂靜

008_0733_c_05L故 名爲煩惱
◆二顯其碍義

008_0733_c_06L
能障眞如根本智故 記䟽二 初
釋文

008_0733_c_07L
疏顯其碍義 謂寂照妙慧如理之智
008_0733_c_08L名根本智 即上文智淨相也 染心喧
008_0733_c_09L動 違此寂靜 故名染心爲煩惱礙
008_0733_c_10L以煩惱動故 記寂照下 釋所障智名 復名
眞智證體智實智等 以能證

008_0733_c_11L如實理 故名如理智 能生後得 故名根本智 上
文下 出所障智體也 染心下 釋成碍相 並可知

008_0733_c_12L◆二
通妨

008_0733_c_13L
疏今此且依本末相依門 以無明所
008_0733_c_14L起染心 爲煩惱碍 能起染心之無明
008_0733_c_15L名爲智碍 不約人法二執 以明二碍
008_0733_c_16L或問曰 如諸處說 依於二執 起於二障 與此
何別 又前秪將六麁前四 以配二障 何故此

008_0733_c_17L中 六染俱名煩惱耶 故此釋之 彼依二執起二
障者 依五意上 起所知 意之識上 起煩惱 今

008_0733_c_18L此則以染心所依無明 爲所知 能依染心 爲煩惱
故不同也 應知若約二執 說二障 即局 此依染

008_0733_c_19L心 說二障 即通 有斯異也
◆二智障二 初標法定名

008_0733_c_20L
無明義者 名爲智礙

008_0733_c_21L
疏根本無明 記若取諸識中之一分 亦兼枝
末 以末從本 故作此標 ◆

008_0733_c_22L二顯其
碍義

008_0734_a_01L
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 記䟽二 初
釋文

008_0734_a_02L
疏顯其碍義 謂後得如量智 即上不
008_0734_a_03L思議業用 以無明昏迷 無所分別
008_0734_a_04L違此智用 名爲智碍 從所障得名
008_0734_a_05L後得下釋所障智名 復名徧智俗智權智等 以
根本智證眞如後 方得起 故名後得智 如其

008_0734_a_06L事量而知 名如量智也 即上下 出所障智體 以
無明下 釋其碍相 從所障得名者 智之礙故 依

008_0734_a_07L主釋也 不同煩惱即碍
是持業釋 ◆二通妨

008_0734_a_08L
疏此明聖智用 如月頓應 於水無心
008_0734_a_09L不同外道自然 記或問此言自然 與外道
自然何別 故此釋之 此

008_0734_a_10L以無心應物 任運現化 爲自然 不同外
道無因果之自然 斯則言同而義異也

008_0734_a_11L
疏二重釋二 一釋煩惱碍

008_0734_a_12L
此義云何

008_0734_a_13L
疏先問云 旣此無明 動靜心體 成
008_0734_a_14L於染心 則無明是細 應障理智 染
008_0734_a_15L心是麁 應障量智 何以不然 記先問
等者

008_0734_a_16L約麁細以成難也 秪合細法障細法
麁法障麁法 方是其宜 何故不爾

008_0734_a_17L
以依染心 能見能現

008_0734_a_18L
疏獨約後三細前二染 記二染者 以業
相微細 未分

008_0734_a_19L能所 欲成碍義 難見相違 故今偏約轉現二相
以酬前難 然雖不言 意亦含攝 以依動心 說能

008_0734_a_20L見故 可
以意知

008_0734_a_21L
妄取境界

008_0734_a_22L
疏通攝前三染心 以同依境起故 記

008_0734_b_01L前三染 即分別智已前三
者 皆是事識 故依境起

008_0734_b_02L
違平等性故

008_0734_b_03L
疏釋成碍義 以此染心能所差別 乖
008_0734_b_04L根本智能所平等 所以障於理智 記
008_0734_b_05L以此等者 以理智無能所 染心
有能所 敵體相違 故成碍義

008_0734_b_06L
疏二釋智碍

008_0734_b_07L
以一切法常靜 無有起相

008_0734_b_08L
疏擧無明所迷法性 記所迷法性者 此是
即眞之俗 故常靜

008_0734_b_09L無起 無起即眞 故云法性 故前文云 一切法離
言說相 乃至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等

008_0734_b_10L
無明不覺 妄與法違故

008_0734_b_11L
疏正顯無明迷前法性 以不了如法
008_0734_b_12L寂靜 妄有起滅 與法乖違故也 記
008_0734_b_13L不了等者 正釋違義 法性寂靜而
無明起動 動靜相反 故成違義

008_0734_b_14L
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008_0734_b_15L
疏正釋障如量智義也 記正釋等者 本
䟽云 以內迷

008_0734_b_16L眞理 識外見塵 故於如量之境 不能隨順種種
知也 如人動目 天地傾搖 故不能得如實知也

008_0734_b_17L然前則約麁細而難問 今則約相違而通釋也
故下文云 無明頓盡 名一切種智 如下論釋

008_0734_b_18L
疏釋上生滅之相三 一牒前標數

008_0734_b_19L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 記以立義分中云 是心
生滅因緣相 於中生

008_0734_b_20L滅與因緣 已如上釋 今則分別相之一字
故言復次 然是生滅家之相 故兼言也

008_0734_b_21L
疏牒前

008_0734_b_22L
有二種

008_0734_b_23L
疏標數 二徵列略顯

008_0734_c_01L
云何爲二

008_0734_c_02L
疏徵也

008_0734_c_03L
一者麁與心相應故

008_0734_c_04L
疏六染中前三染 是心相應 其相麁
008_0734_c_05L顯 經中說爲相生滅 記相生滅者 分別
染淨 念㢜三世

008_0734_c_06L人我見愛 貪嗔熾然
覽而可別 故云相也

008_0734_c_07L
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

008_0734_c_08L
疏後三染 是心不相應 以無心法麁
008_0734_c_09L顯之相 其體微細 經中說爲流注生
008_0734_c_10L滅 記無心法者 法之一字 通於數境 謂心所
使法 心所緣法也 如前可知 流注生滅

008_0734_c_11L者 似平流之水 望如恬靜 故解深密經云 阿陁
那識甚微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襍心論云 相似

008_0734_c_12L相續 不知無常 然此論中 與心相應等言 取義
不便 爲有與之一字 盖翻譯之家 不細磨琢也

008_0734_c_13L後譯秪言一者麁 謂相應心 二
者細 謂不相應心也 斯言甚便

008_0734_c_14L
疏三廣釋其相二 一約人對顯

008_0734_c_15L
又麁中之麁

008_0734_c_16L
疏前三染心 俱名爲麁 於中初執相
008_0734_c_17L應染 復更爲麁 記俱名麁者 分別智等
皆因外境起故 更麁

008_0734_c_18L者 貪瞋見愛執我
我所 取著轉深故

008_0734_c_19L
凡夫境界 記是彼內凡 所覺所除之境界故 其
實亦是二乘境界 今取文便 略而

008_0734_c_20L

008_0734_c_21L
疏三賢位 名內凡 能覺此染故

008_0734_c_22L
麁中之細

008_0735_a_01L
疏又於三麁染中 後二謂不斷相應
008_0735_a_02L染 及分別智相應染 是麁中稍細

008_0735_a_03L
及細中之麁

008_0735_a_04L
疏後三染心 俱名爲細 於中前二
008_0735_a_05L謂能見能現是也 同是不相應 故名
008_0735_a_06L爲細 形後根本業識 故復云麁

008_0735_a_07L
菩薩境界

008_0735_a_08L
疏十地已還 菩薩所知境也 記十地
等者

008_0735_a_09L於中初地 至七地 覺麁中之細 八地九
地 覺細中之麁 今就通意 但言菩薩地

008_0735_a_10L
細中之細 是佛境界

008_0735_a_11L
疏根本業不相應染 能所未分 行相
008_0735_a_12L極細 故唯佛了 二辨相所依二 一
008_0735_a_13L順辨生緣 記此中雖有因義 以望眞如 亦是
緣故 從微至著 顯於生起 故

008_0735_a_14L云順

008_0735_a_15L
疏初明通緣 後顯別因

008_0735_a_16L
此二種生滅 依於無明熏習而有

008_0735_a_17L
疏通而言之 麁細二識 皆依無明住
008_0735_a_18L地而起 以根本無明 動起三細 依
008_0735_a_19L此三細 轉起麁心 故以無明 通爲
008_0735_a_20L其本 記以根本等者 前云由不覺故 生三種
相 又云以有境界緣故 復生六種相

008_0735_a_21L如是雖即次第而生 然
推其根 無明爲本

008_0735_a_22L
所謂依因依緣 依因者 不覺義故 依
008_0735_a_23L緣者 妄作境界義故 記䟽三 今初
略消其文

008_0735_b_01L
疏若別而言之 依無明因 生三細不
008_0735_b_02L相應心 依境界緣 生三麁相應心故
008_0735_b_03L也 記以各自推其親所因故 故因生三細 緣生
六麁可知 ◆二引經廣釋三 初標指闕具

008_0735_b_04L
疏此中文少 若具說之 各有二因

008_0735_b_05L
二正引
經文

008_0735_b_06L
疏如楞伽云 大慧 不思議熏 不思
008_0735_b_07L議變 是現識因 取種種塵 及無始
008_0735_b_08L妄想熏 是分別事識因 記不思議熏
變者 然

008_0735_b_09L若一向可熏可變 即同衣等 是可思議 即是凡
夫所見 若一向不可熏變 即如玉石 亦是可思

008_0735_b_10L議 便同權敎所說 今以俱非此二 故不思議
◆三廣釋經義二 初細中二因三 初正釋

008_0735_b_11L
疏解云不思議熏者 謂無明 能熏眞
008_0735_b_12L如 不可熏處而能熏 故名不思議熏
008_0735_b_13L又熏則不熏 不熏之熏 名不思議熏
008_0735_b_14L不思議變者 謂眞如心 受無明熏
008_0735_b_15L不可變異而變異 故云不思議變 又
008_0735_b_16L變則不變 不變之變 名不思議變
008_0735_b_17L言不可熏等者 以自性淸淨心 從本巳來 不
與妄染相應故 又無明之法 本性虛妄 今以

008_0735_b_18L虛妄之法 而能熏動性靜之體 是不可熏處而熏
也 言熏則不熏者 雖熏眞如 而眞如性且不動

008_0735_b_19L又此無明 體全是覺 一相無異 將何以爲能熏
所熏 雖無能所 而現法宛然 故云不熏之熏 言

008_0735_b_20L不可變而變者 夫眞如者 是無變異義 本不合
變 而受無明熏之 成變動故 變動相者 即業相

008_0735_b_21L等是 又變即不變者 雖動成識相 而性淨無改
雖性無改 而全體見動 如水成波 而濕性不變

008_0735_b_22L濕雖不變 而全體動 故云
不變之變 ◆二引經證同

008_0735_c_01L
疏勝鬘中不染而染 染而不染 難可
008_0735_c_02L了知者 謂此不思議也 記不染者 即
前不可熏及

008_0735_c_03L不可變異也 而染者 即前而能熏
及而變異也 ◆三結屬不相應心

008_0735_c_04L
疏然此熏變 甚微且隱 故所起現識
008_0735_c_05L行相微細 於中亦有轉識業識 擧麁
008_0735_c_06L顯細 故但名現識 即是此不相應心
008_0735_c_07L也 記以能熏 是無明之妄 所熏 是眞如之心
心與無明 俱無形相 故微隱也 以能起

008_0735_c_08L因緣微隱故 令所起現識 行相亦細 故此三種
俱名爲細也 於中等者 以擧細則未必有麁 擧

008_0735_c_09L麁則必有其細也 又此現識 即棃耶之異名
自含三相也 ◆二釋麁中二因二 初正釋

008_0735_c_10L
疏取種種塵者 即是現識所現種種
008_0735_c_11L境界 還能動彼心海 起諸事識之浪
008_0735_c_12L故也 無始妄想熏者 即彼和合心海
008_0735_c_13L之中 妄念習氣 無始已來 熏習不
008_0735_c_14L斷 未曾離念故 此塵及念 熏動心
008_0735_c_15L海 種種識生 記動彼心海者 即黎耶心海
也 識浪即智相等 故經

008_0735_c_16L云 境界風所動 種種識浪生故 下論云 以有妄
境界染法緣故 即熏習妄心 令其念著等 妄念

008_0735_c_17L習氣等者 即枝末無明 是迷似爲實之者 此無
明 就最初與眞和合 則名根本 就至成識之後

008_0735_c_18L依在識中 轉名枝末也 故此名爲妄念習氣 此
塵等者 內有無明 外有境界 因緣具足 事識生

008_0735_c_19L焉 ◆二結
屬相應心

008_0735_c_20L
疏以妄念及塵 麁而且顯故 所起分
008_0735_c_21L別事識 行相麁顯 成相應心也 記
008_0735_c_22L內熏是枝末不覺 外熏是所現六塵 以能起因
緣麁顯故 所起事識 亦復明著 ◆三經論對辨

008_0736_a_01L
疏經中欲明現識 依不思議熏 故得
008_0736_a_02L生 依不思議變 故得住 事識依境
008_0736_a_03L界 故得生 依心海 故得住 今此論
008_0736_a_04L中但 說生緣 不論依住 是故於細
008_0736_a_05L中 唯說無明熏 麁中單擧境界緣也
008_0736_a_06L得生等者 若無無明爲熏習 終不自生 若無
眞如爲所依 終不自住 斯則三細 隨妄生已

008_0736_a_07L依眞而住 事識等者 若無外境界爲資熏 終不
自生 若無棃耶爲所依 終不自住 斯則事識 隨

008_0736_a_08L外境生已 依本識而住 其猶波浪無風 終不自生
無水終不自住 是故依風而生 依水而住也 今

008_0736_a_09L此下 正明論意 生緣者 以無明及境界 是本事
二識生起緣也 謂本識生起 以無明爲緣 事識

008_0736_a_10L生起 以境界爲緣 秪說二種生緣 不說二種生
因 故云不論依住 依住即因也 餘文可見

008_0736_a_11L
疏二逆論滅義二 一正辨 記逆論等者
夫斷除妄

008_0736_a_12L染 理合從麁至細 今反於此 故云逆
也 盖直約道理 不對人治 故云正辨

008_0736_a_13L
若因滅則緣滅

008_0736_a_14L
疏得對治無明滅時 無明所起現識
008_0736_a_15L境界 亦隨滅 此通明滅也 下別顯
008_0736_a_16L滅云 記得對治等者 以無明爲因 能生三細
境界 是三中之一 復能爲緣 而生六

008_0736_a_17L麁 因旣已滅 緣
依何立 故隨滅也

008_0736_a_18L
因滅故 不相應心滅

008_0736_a_19L
疏以三細 親依無明因生 故無明滅
008_0736_a_20L時 亦隨滅也

008_0736_a_21L
緣滅故 相應心滅

008_0736_a_22L
疏以三麁染 親依境界緣生 故境界
008_0736_a_23L滅時 亦隨滅也 此依始終起盡道理

008_0736_b_01L以明二種生滅之義 非約刹那生滅
008_0736_b_02L義也 記此依下揀濫 恐有疑云 此生滅 是刹
那念念之生滅 故今揀之 言始終者

008_0736_b_03L隨流以第六染爲始 初染爲終 反流以初染爲始
第六染爲終 起則六染紛然 曠劫流浪盡則一念

008_0736_b_04L都絶 究竟寂常 又起盡即始終也
非同刹那念念不住之生滅爾

008_0736_b_05L
疏二釋疑二 一問

008_0736_b_06L
問曰若心滅者 云何相續

008_0736_b_07L
疏若境界滅時 心體亦滅者 無明三
008_0736_b_08L細 旣其未盡 心體已亡 更依何法
008_0736_b_09L而得相續 此疑相應心也 記若境界等
者 以上

008_0736_b_10L云 依如來藏 有生滅心 今復云心滅 心若滅者
即藏性滅 此則約通名 以難別體 是疑相應心

008_0736_b_11L體滅也 若體滅者 八地之中 便合成佛 以
無心爲所依故 三細則亡 亡則無可斷也 不成

008_0736_b_12L

008_0736_b_13L
若相續者 云何說究竟滅

008_0736_b_14L
疏若言以心體不滅 令無明相續者
008_0736_b_15L心體旣其不滅 無明則常相續 云何
008_0736_b_16L治道 得究竟滅 此疑不相應心 答中
008_0736_b_17L雙答此二也 記若言等者 以依心體 有於
無明 心體旣常 無明亦常

008_0736_b_18L故能依三細 則不可滅 此
疑不相應心 永不得滅

008_0736_b_19L
疏二答三 一法

008_0736_b_20L
答曰所言滅者 唯心相滅 非心體滅

008_0736_b_21L
心相滅等者 此
約體相以釋通

008_0736_b_22L
疏境界滅時 唯心麁相滅 非心自體
008_0736_b_23L滅 又以無明滅時 唯心細相滅 亦

008_0736_c_01L非心體滅 此通答二問 下喩合則別
008_0736_c_02L說 記麁相等者 妄相差別 故論麁
細 眞心無差 故唯一體也

008_0736_c_03L
疏二喩 記論二 初總
立喩本

008_0736_c_04L
如風依水 而有動相

008_0736_c_05L
疏喩無明風 依心體水 故有動相
008_0736_c_06L此示無明 離於心體 不能自顯動相
008_0736_c_07L也 記喩無明等者 前疑心體若滅 無明三相
不得相續 今擧風水相依之喩 以顯心體

008_0736_c_08L不滅 故得三相 相續不斷 如風依水而有波也
此示下明無明依眞而現生滅 故前文云 心與無

008_0736_c_09L明 俱無形相故 ◆二別
顯喩相二 初喩相應心

008_0736_c_10L
若水滅者 則風相斷絕 無所依止

008_0736_c_11L
疏此示若境界滅時 令心體亦滅者
008_0736_c_12L則無明風無所動故 業等三細 則應
008_0736_c_13L斷絕 記此示等者 順於所
疑 亦是牒而縱之

008_0736_c_14L
以水不滅 風相相續

008_0736_c_15L
疏以境界滅時 心體不滅 故無明三
008_0736_c_16L細 則得長相續 良以無明滅 故境
008_0736_c_17L界滅 非以境界滅 故無明滅 由是
008_0736_c_18L義故 境界滅時 無明動心 三細相
008_0736_c_19L續 此答初問相應心滅義 記以境下
正釋所

008_0736_c_20L疑 以境滅時 相應心相雖滅 心體不滅 以不滅
故 三細相續 此如猛風滅 故麁浪滅 非水體滅

008_0736_c_21L也 然克而論之 唯有二相 以境界即是現相 今
已滅故 而言三細者 盖通言也 良以下 出其所

008_0736_c_22L以 以前云因滅故緣滅 非謂緣滅故因滅 意云麁
不該細 細尙得存 況心體不亡 何疑斷絶 由是

008_0736_c_23L下 結答所問 斯則相應心相 雖隨境
滅 而細相不滅 ◆二喩不相應心

008_0737_a_01L
唯風滅故 動相隨滅 非是水滅

008_0737_a_02L
疏以無明盡時 業等動相 亦隨之滅
008_0737_a_03L非靜心體而亦滅也 此答後問不相
008_0737_a_04L應心滅義 合中次第合前二種心云
008_0737_a_05L非靜心等者 以水非動性 故波滅而水不滅
心非動性 故染滅而心不滅 此如微風滅 故細

008_0737_a_06L波滅 亦
非水滅

008_0737_a_07L
疏三合 記論二 初
台總喩

008_0737_a_08L
無明亦爾 依心體而動 記二合
別喩

008_0737_a_09L
若心體滅者 則衆生斷絶 無所依止
008_0737_a_10L以體不滅 心得相續 唯癡滅故 心相
008_0737_a_11L隨滅 非心智滅 記一一以喩 對之可見 斯
則麁染滅時 細染不滅故

008_0737_a_12L八地菩薩 未得成佛 無明盡時 細染方盡 故得從
此已上 修證佛果 理極昭著 衆生者 即依業轉二

008_0737_a_13L相之衆生也 斯則八地已上 皆依業轉 得名衆生
今心體旣滅 衆生無依 故斷絶也 又業轉二相 即

008_0737_a_14L是衆生 如前云 衆
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008_0737_a_15L
疏上文以對不覺 故名爲覺 則一識
008_0737_a_16L有二義 今以對癡 故名爲智 則一心
008_0737_a_17L有體相 不覺癡相轉滅 成於始覺
008_0737_a_18L則本覺不滅 與始覺還源 無二無別
008_0737_a_19L也 記今以下 結成一心二門也 以前論生起
須約生滅門中以辨 今約滅惑終歸之處

008_0737_a_20L須會入一心也 若不然者 便應生滅之義 永不
入於一心 故須配入也 體即智也 相即癡也 不

008_0737_a_21L覺等者 同前究竟覺智淨相法出離鏡等義 始本
不二 唯一心在 故經云 生滅旣滅 寂滅現前

008_0737_a_22L前則迷一心 以成九相 今則滅九相 以歸
一心 無不皆從法界流 無不皆歸此法界也

008_0737_b_01L
疏二辨染淨相資 記資 取也 即藉賴之
義 謂染法淨法 自

008_0737_b_02L不能生 以互相取 假其勢力 以爲藉賴之緣 方
得生故 又資者 助益義 謂互相資 助令生染淨

008_0737_b_03L故 以前科 但明染淨當位生滅之義 而未廣明染
法淨法生起行相 今即說之意 明染淨互相資

008_0737_b_04L假 互相助益 生一切法 如染助於淨 淨假於染
則淨法隨流 生諸染法 淨助於染 染假於淨 則

008_0737_b_05L染法反流 生諸淨法 本雖相違 反成相順 染
法淨法 遞互相假也 ◆䟽文二 初叙章意

008_0737_b_06L
疏亦云染淨互熏 相生不斷 即顯上
008_0737_b_07L總中 能生一切法義也 記互者 更互 熏
謂擊發 亦即

008_0737_b_08L生義 謂遞互相生擊發 令染淨不斷 相資互熏
名異義同爾 相生者 即互熏也 不斷者 且各就

008_0737_b_09L一期所論 其實淨法即不斷 染法即有斷 斷不
斷義 如下所辨 能生等者 即生滅門初云 此識

008_0737_b_10L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 前科已明攝
義 即二覺之文是也 今此正辨生義 故說相資

008_0737_b_11L問何以先明攝義 後明生義耶 答攝義是正 是
故先說 生義是彼攝義所因 故居其後 所以立

008_0737_b_12L義分中 唯言能攝 不言能生 或恐有疑 從無而
生 生已方攝 今則意明阿賴耶識 未始不生 未

008_0737_b_13L始不攝 攝之與生 竟無前後故 或可攝義 非局
前文 但齊此生滅一門 於中所有染淨 以二覺

008_0737_b_14L之義攝之 無不盡
矣 ◆二正解釋

008_0737_b_15L
疏文四 一擧數總標

008_0737_b_16L
復次有四種法 熏習義故 染法淨法
008_0737_b_17L起不斷絕

008_0737_b_18L
疏由此染淨相資 故得起 不斷絕也
008_0737_b_19L二徵列別名

008_0737_b_20L
云何爲四

008_0737_b_21L
疏徵也

008_0737_b_22L
一者淨法 名爲眞如

008_0737_c_01L
疏此是生滅門中眞如 以三義故 故
008_0737_c_02L云淨法 一約體本來淨故 二約體相
008_0737_c_03L以內熏故 令反染成始淨故 梁攝論
008_0737_c_04L云 能成立者 謂眞如十種功德 所
008_0737_c_05L成立者 謂十種新生正行也 三約用
008_0737_c_06L熏故 應機成淨緣 記此是下 或問曰 前
說眞如 是泯相顯

008_0737_c_07L性門 不分染淨 今文何故 却說眞如 爲淨法耶
故此釋之 以此眞如 是生滅門中隨緣之義 有

008_0737_c_08L三義 故說名爲淨 非約前門不變義說 本淨等
者 性淨解脫 此通凡聖 未曾染故 始淨等者

008_0737_c_09L離障解脫 此唯局聖 斷染方淨故 此中雙言體
相者 以有相則必有體 有體則未必有相故 又

008_0737_c_10L相淨則必兼體淨 體淨則未必相淨 故攝論下
引證 具云一所成立境 謂十波羅蜜 是眞如十

008_0737_c_11L種功德 能成十波羅蜜 釋曰十種功德 即十地
所證十眞如 謂徧行等 新生正行 即十地所起

008_0737_c_12L十波羅蜜行 由眞如中 有此十種功德故 能起
十種正行 而隨順之 如下文云 以知法性 體無

008_0737_c_13L慳貪 順本性故 行布施波羅蜜 此則不同相宗
却以眞如功德 爲所成立 兼復證有能所熏義

008_0737_c_14L淨緣等者 報應二身 能與衆生 爲淨緣故 今此
三中 中即智淨相 後則不思議業相 又於四鏡

008_0737_c_15L中 初是前二鏡 次即第三鏡 後則第四鏡 又前
二是自體相熏習 後一是用熏習 亦名內外因緣

008_0737_c_16L

008_0737_c_17L
二者 一切染因 名爲無明

008_0737_c_18L
疏六染及九相 皆因無明而有 記

008_0737_c_19L等者 前云當知無明 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
法 皆是不覺相故

008_0737_c_20L
三者妄心 名爲業識

008_0737_c_21L
疏妄心者 通事識及業識 今據其本
008_0737_c_22L故 但言業識 記通事識者 即智相 以資
熏枝末無明 令念相續 起

008_0738_a_01L於我執 造業受報故 業識能資熏 根本無明 令
起轉現故 今據下 明擧細攝麁也 但擧業識之

008_0738_a_02L細 自攝事
識之麁

008_0738_a_03L
四者妄境界 所謂六塵

008_0738_a_04L
疏事識所緣之境也 此三皆是染法
008_0738_a_05L由此染法自性差別 仗託因緣故 具
008_0738_a_06L說三種 淨法對染 雖成熏義 然其
008_0738_a_07L體用 竟未曾別故 但明一種 記事識
所緣

008_0738_a_08L者 以此六塵 能熏動心海 起諸識浪 增長念取
生諸過故 此三下 或問曰 此四義中 何故染具

008_0738_a_09L說三 淨唯說一耶 今此釋之 以染法 本性自差
別故 仗因託緣 方得生故 須說三義 淨法一味

008_0738_a_10L雖分體用 用還同體 無別異故 仗託因緣者 於
此三中 無明是因 妄境是緣 妄心是因緣所起

008_0738_a_11L本識事識 各有因緣 如前廣辨 體用無別者 但
內熏爲體 外熏爲用 用合體時 非別外來 融同

008_0738_a_12L一味故 衆生心內之佛 還
化自己衆生 故說一種

008_0738_a_13L
疏三廣釋染淨熏習之義二 一總二
008_0738_a_14L一喩

008_0738_a_15L
熏習義者 如世間衣服 實無於香 若
008_0738_a_16L人以香而熏習故 則有香氣 記如世間等
者 若望

008_0738_a_17L法合 則有二說 一者以衣喩一心 香喩染淨 以香
有可意不可意故 二者以衣本無香 而熏之有香 通

008_0738_a_18L喩染淨熏習之義 以淨本無染熏之有染 染本無淨
熏之有淨 但取大抵通意 不必分喩 別配後意爲正

008_0738_a_19L
疏喩也下 合有二 二合 記論二 一
染熏淨

008_0738_a_20L
此亦如是 眞如淨法 實無於染 但以
008_0738_a_21L無明而熏習故 則有染相

008_0738_a_22L
疏一染熏淨也 顯眞無相 隨熏現相

008_0738_b_01L又顯妄法無體故 但云相 又當相自
008_0738_b_02L無反流之用 故云相 不云用也 此
008_0738_b_03L約隨流生滅門說 此釋經中 如來藏
008_0738_b_04L爲惡習所熏等 記無相等者 此約眞釋相
字 相即九相 然前說九

008_0738_b_05L相 是不覺相者 以約親生義說故 今此說爲眞
如相者 就根本說故 是則兼彼無明不覺 亦是

008_0738_b_06L眞如相 如前云 如是無漏無明 種種業幻 皆同
眞如性相也 又顯下 約妄解相字 以妄有差別

008_0738_b_07L可覽可別 而無自體故 又自不能反染歸淨 用
義亦無 然非無染用 今就反流 名無用也 旣無

008_0738_b_08L此用 故但云相 此約下顯意 可知 然此染淨二
法 各不無相用 且迷眞執妄 起惑造業 豈非染

008_0738_b_09L用 智淨相法出離鏡 大智慧光明義等 豈非淨
相 今此文中 意在影略故 各擧一義 䟽文所釋

008_0738_b_10L且一徃耳 惡習所熏等 即楞伽經 如前略辨 然
準他宗 於能所熏中 皆揀眞如 以是堅密 及不

008_0738_b_11L生滅 今此實敎 約不思議熏
變 故有斯義 ◆二淨熏染

008_0738_b_12L
無明染法 實無淨業 但以眞如而熏習
008_0738_b_13L故 則有淨用

008_0738_b_14L
疏二淨熏染也 此是生滅門中本覺
008_0738_b_15L眞如 故有熏義 眞如門中 則無此
008_0738_b_16L義 由此本覺 內熏不覺 令成厭求
008_0738_b_17L反流順眞 故云用也 此釋經中 由
008_0738_b_18L有如來藏故 能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008_0738_b_19L也 涅槃經云 闡提之人 未來佛性力
008_0738_b_20L故 還生善根 彼言佛性力者 即此本
008_0738_b_21L覺內熏之力耳 良以一識 含此二義
008_0738_b_22L更互相熏 徧生染淨故也 此中佛者
008_0738_b_23L是覺 性者 是本 故名佛性爲本覺

008_0738_c_01L也 記此是等者 以生滅 是攬理成事門 染淨
相存故 有熏習之義 若眞如 是泯相顯

008_0738_c_02L性門 則鎔融生滅 爲一眞體 無所敵對 故無熏
義 由此等者 若順流違眞如時 即是染用 今以

008_0738_c_03L本覺熏習 使反順眞 乃名淨用 其猶逆叛之徒
旣已降伏 乃奉赤心於主也 昔則背之爲逆黨

008_0738_c_04L今則順之爲忠臣 此釋下 即勝鬘經 已如前引
意云所以能生厭求者 盖眞如之熏力也 狂寇歸

008_0738_c_05L伏者 乃明主之化也 涅槃下引證 彼言下會彼
同此 良以下結歸今意 二義即覺不覺 覺義即

008_0738_c_06L今眞如 不覺即今無明 無明具含妄心妄境 此
中等者 覺之與佛 但唐梵異音 本對於末 性對

008_0738_c_07L於相 性相本
末 文異義同

008_0738_c_08L
疏二別二 一染 記先明染熏者 據理合然
也 以先成染法 方反

008_0738_c_09L染成淨 未有先淨後成染法 若先說淨 後說染者
便有妄起無窮之過 亦有悟後更迷之失 故先

008_0738_c_10L說染

008_0738_c_11L
疏二一問

008_0738_c_12L
云何熏習 起染法不斷

008_0738_c_13L
疏汎論熏習 各二種 一習熏 謂熏
008_0738_c_14L心體 成染淨等 二資熏 謂現行心
008_0738_c_15L境 及諸惑相資等 記各二者 染淨皆有
故 習熏者 自內順

008_0738_c_16L起 後念續於前念也 心體者 此通染淨 染熏則
熏眞心體 淨熏則熏無明體 資熏者 從外反擊

008_0738_c_17L前念引起後念也 如次文說 無明熏眞如 起於
妄心 即是習熏 妄心却反熏無明 令增迷倒 起

008_0738_c_18L轉現等 即是資熏 餘皆例此 心即
業識 境即現相 諸惑即見愛等

008_0738_c_19L
疏二答二 一略 記論二 一總擧
能熏所熏體

008_0738_c_20L
所謂以依眞如法故 有於無明

008_0738_c_21L
疏擧能熏所熏之法體也 亦可此中
008_0738_c_22L但擧能熏無明 然必依眞如 故約本

008_0739_a_01L擧也 記能所熏體者 就此門中 即無明是能
熏 眞如是所熏 若在後門 即眞如

008_0739_a_02L爲能 無明爲所 亦可下別義 以無明本無自體
單說不得 凡欲擧之 必須帶所依眞體 眞體即

008_0739_a_03L無明本起之處 如欲說波 必須兼水也 雖復雙
擧 意取無明 或則意顯無明 非實有體 依他起

008_0739_a_04L故 本來即空 或則意顯染淨互熏之所以也 若
本抗行 則不可熏故 如相宗說 無明眞如 敵體

008_0739_a_05L有異 是故眞如 堅如玉石 不能受熏也
◆二別明熏習之義三 初無明熏眞如

008_0739_a_06L
以有無明染法因故 即熏習眞如

008_0739_a_07L
疏根本無明熏習義也 記根本等者 附
眞之者 故非

008_0739_a_08L枝末 本業經云 迷第一義諦 起者 名生得惑 即
此無明也 熏習者 合云習熏 以對下資熏故 若

008_0739_a_09L不爾者 何
成解釋耶

008_0739_a_10L
以熏習故 則有妄心 記以熏下 是無明熏
習之功 眞如雖是

008_0739_a_11L淨法 被無明染法熏故 而起妄心 如
楞伽云 不思議熏變 是現識因等

008_0739_a_12L
疏依無明 熏動眞如 有業識心也
008_0739_a_13L二妄心
熏無明

008_0739_a_14L
以有妄心 即熏習無明 不了眞如法故
008_0739_a_15L不覺念起 現妄境界 記不了下 亦妄心熏
習之功 不了等 即

008_0739_a_16L迷眞義 不覺等 是起妄義 以不了眞如無相 而妄
現其相 如人好眼 爲熱氣所逼 遂成翳眼 以有翳

008_0739_a_17L所覆故 依此翳眼 便見
空華 故云現妄境界

008_0739_a_18L
疏以此妄心 還資熏無明 增其不了
008_0739_a_19L令其轉成轉識及現識 記以此下 以是
反擊 故云資

008_0739_a_20L熏也 增不了者 無明已是不了 又爲妄心所助
更加不了 如賊遇惡人 盗心轉甚 遂成盗事

008_0739_a_21L◆三境界
熏妄心

008_0739_a_22L
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 即熏習妄心 令

008_0739_b_01L其念着 造種種業 受於一切身心等
008_0739_b_02L苦 記令其下 是妄境熏習之功 由外境熏 故令
內心 起念分別 相續執着計名 造善惡等

008_0739_b_03L業 受三界等報 三界無安 故名苦也 如惡人爲財
物等所牽引故 恣行盗竊 致令彰顯 受於囹圄刑

008_0739_b_04L戮之

008_0739_b_05L
疏以此境界 還熏動心海 起諸識浪
008_0739_b_06L緣念彼境 即起事識也 上六麁中 初
008_0739_b_07L二名念 中二名着 後二名同此也 謂
008_0739_b_08L依惑造業 依業受報 記後二同者 以此
望彼 俱名業苦

008_0739_b_09L依惑下 釋上名同之義 上之三重 鉤鎻相續 謂
無明熏眞如 起妄心妄 心熏無明 現境界 境界

008_0739_b_10L熏妄心 起念着 造業受報 此則染緣事是 九相之極故 止於斯也

008_0739_b_11L
疏二廣 即明前三種 從後向前 次
008_0739_b_12L第說也 記從後向前者 取其文勢相躡 故逆
次前三 是乃自本之末以略標 從

008_0739_b_13L末向本以
廣釋也

008_0739_b_14L
疏文三 一明境界熏妄心

008_0739_b_15L
此妄境界熏習義 則有二種 云何爲二
008_0739_b_16L一者增長念熏習 記增長念熏者 即是由熏習
故 令念增長 下皆例此

008_0739_b_17L
疏由境界力 增長事識中智相相續
008_0739_b_18L相 法執分別念也 記智相者 由外境 有
違順等相熏故 牽

008_0739_b_19L起內心愛惡等念 名之智相 以境不斷故 念亦
不斷 名相續相 猶像有妍媸者 盖質之好惡也

008_0739_b_20L響不斷絶者 盖聲之相續也 法執分別者 非謂
對俱生 以言分別 但通指智及相續 俱名分別

008_0739_b_21L以此二相 分別染淨 念念不斷故 此
是分別心 非是分別惑 學者自知

008_0739_b_22L
二者增長取熏習

008_0739_c_01L
疏增長事識中執取相計名字相 謂
008_0739_c_02L人我見愛煩惱也 二明妄心熏無明

008_0739_c_03L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 云何爲二 一者業
008_0739_c_04L識根本熏習 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
008_0739_c_05L菩薩 生滅苦故 記能受者 合是能令阿羅漢
等 受生死苦 論文語倒

008_0739_c_06L阿羅漢 此云無賊 賊則我執煩惱 此惑無
故 辟支佛 此云緣覺 覺緣離而即眞故

008_0739_c_07L
疏以此業識 能資熏住地無明 迷於
008_0739_c_08L無相 能起轉相現相等相續 令彼三
008_0739_c_09L乘人 雖出三界 離事識分段疑苦
008_0739_c_10L猶受棃耶變易行苦 然此細苦 無始
008_0739_c_11L來有 但爲揀細異麁 故約已離疑苦
008_0739_c_12L時 相顯處說 記迷於無相者 以此業識 反
資無明 增其不了 於無

008_0739_c_13L相理 妄生有相 遂成轉現 兼彼能熏 共成棃耶
離事識等者 然有全分不同 若地前菩薩及二乘

008_0739_c_14L人 但離事識中我執麁分 初地方離細中一分
二地至七地 則全離事識麁細二分 若分段苦

008_0739_c_15L但約麁除 即得遠離 以無惑業 即不受生 故無
生老等八苦 變易行苦者 三細生滅 念念遷流

008_0739_c_16L故上論云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 然此下 出三乘
人 受變易所以 然此棃耶細苦 九類同有 今獨

008_0739_c_17L說三乘人偏受者 以約離麁苦故 細苦方現處說
是則一切凡夫二苦 皆有三乘賢聖 有細無麁

008_0739_c_18L凡夫雖有細苦 以彼麁苦所盖 都未覺知 由此
不說 聖人已離麁苦 方乃覺知 今就覺知義邊

008_0739_c_19L故說三乘所有 如人重病 不知餘物所侵 病愈
之時 方覺微痛 然迴心菩薩 十信已來 即受變

008_0739_c_20L易 若直徃菩薩 約終敎說 在地前時 即受變易
始敎即初地已去 方受變易 智增初地 悲增八

008_0739_c_21L地 悲智平等 四五六地 若二乘未迴
心者 滅苦依後 法爾便受變易身也

008_0739_c_22L
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 能受凡夫業

008_0740_a_01L繫苦故

008_0740_a_02L
疏以事識能資熏起時 無明起見愛
008_0740_a_03L麁惑 發動身口 造種種業 受凡夫
008_0740_a_04L分段苦故 記以事識等者 前則業識 熏根
本住地無明 令起轉現 共成

008_0740_a_05L棃耶 使三乘聖人 受變易細苦 此則智識 熏枝
末現行無明 令起相續 執取計名 造業受報 共

008_0740_a_06L成事識 使六道衆
生 受分段疑苦

008_0740_a_07L
疏三明無明熏眞如

008_0740_a_08L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 云何爲二 一者根
008_0740_a_09L本熏習 以能成就業識義故

008_0740_a_10L
疏謂根本不覺 熏動眞如 成業等諸
008_0740_a_11L識 但今擧初 故云業識 記謂根本等者
即前依不覺

008_0740_a_12L生三種相也 論不備擧 故但標一 亦可無明熏眞
但成業識 業識熏無明 方起轉現 故但標一也

008_0740_a_13L
二者所起見愛熏習 以能成就分別事
008_0740_a_14L識義故

008_0740_a_15L
疏謂枝末不覺 熏習心體 成分別事
008_0740_a_16L識 上文云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
008_0740_a_17L義故 但末從本生 故云所起也 記
008_0740_a_18L謂枝末等者 然今事識 親從境起 境界不亡者
盖緣枝末無明 念念熏習眞如之力 如何熏習

008_0740_a_19L但是於境 不了虛無 定執有實 名爲熏習 以定
執故 起後諸相也 此則取迷前者爲能成 能成

008_0740_a_20L即枝末不覺 後起者爲所成 所成即六麁事識
如前所說睡夢之事 心境已具 於中取着 不了

008_0740_a_21L是夢 如能成之無明 分別前境 如所成之事識
然不了妄 即是熏眞 互相成也 引文可知 但末

008_0740_a_22L下 釋上所起之言 謂根本無明 是
能起故 對上根本 以彰枝末也

008_0740_a_23L
疏二淨二 一問

008_0740_b_01L
云何熏習 起淨法不斷

008_0740_b_02L
疏二答二 一略二 一正明熏習

008_0740_b_03L
所謂以有眞如法故 能熏習無明 以熏
008_0740_b_04L習因緣力故 則令妄心 厭生死苦 樂
008_0740_b_05L求涅槃 以此妄心 有厭求因緣故 即
008_0740_b_06L熏習眞如 記所謂等者 則眞如爲能熏 無明爲
所熏 眞如當體眞實 無始本有 不

008_0740_b_07L假他因 故不同前 兼擧所依也 以熏習下 明眞熏
之功 無明雖是隨流染法 被眞如淨法所熏 便能

008_0740_b_08L反順眞如 起玆欣猒 知昔日所愛者 是苦故猒之
所背者 有樂故欣之 如前惡人 却被善者勉諭 後

008_0740_b_09L行君子之行 以此下 則妄
心爲能熏 眞如爲所熏

008_0740_b_10L
疏先明眞如內熏無明 令成淨業 後
008_0740_b_11L即此淨用 反熏眞如 增其勢力 前
008_0740_b_12L即本熏 後即新熏也 記反熏者 妄心本
是隨流之法 今

008_0740_b_13L却反有益眞之力也 又是資熏 反從外擊故 增
勢力者 眞如本自有力 能熏妄心 起此猒求 今

008_0740_b_14L復被此淨用資助 更增其力 成始覺智 如惡人
旣反爲善 故於善人 每有諮詢 或加之諫諍 由

008_0740_b_15L是善者 或因問而增解 或因諍而除非 深
練仁行 愈修德業也 本即習熏 新即資熏

008_0740_b_16L
疏二辨其功能二 記功能者 由前內外熏
力 遂成信解行證 以

008_0740_b_17L至極
果也

008_0740_b_18L
疏一因 記論二 初
地前行

008_0740_b_19L
自信己性 記初一句知眞 次二句達妄 謂知眞
本有 達妄本空 實敎行人 初心合

008_0740_b_20L爾 此則圓覺初章 信解眞正
也 下一句 即依解修行也

008_0740_b_21L
疏十信位中信也 下即三賢位中修
008_0740_b_22L十信者 入道初心 先信根本 非同權門 但
信三寶及戒故 下文云 一者信根本 所謂樂

008_0740_c_01L念眞如法故 以信是萬行初首 故須言信 又以
眞如 是萬行根本 故信己性也 三聖圓融觀云

008_0740_c_02L信若不信法界
信即是邪

008_0740_c_03L
知心妄動 無前境界

008_0740_c_04L
疏解也 記十解位 即十住也 解業轉 故言
知心妄動 解現相 故言無前境界

008_0740_c_05L但是解了 未能斷除 然何啻十住方有 前位豈
無此解耶 䟽文配信 太近於前 問信位菩薩 如

008_0740_c_06L何得解業等相耶 荅以信己眞如 寂然不動 無
有一相 故知動心相境 誠爲妄也 性本無故 若

008_0740_c_07L不解此 焉稱
實敎初心人耶

008_0740_c_08L
脩遠離法 記法謂法行 以此法行
能破心境 故云遠離

008_0740_c_09L
疏依解成行 謂尋伺等觀 唯識無塵
008_0740_c_10L等行也 記依解成行者 即十住位滿 進十行
位也 有解無行 其解必孤 故須

008_0740_c_11L依所解處 而修行也 尋伺等 即所行之行 信解
非淺 其行必深 大車將行 軌轍寧小 然此中意

008_0740_c_12L通明十向及四加行 謂暖頂二位 以四尋伺觀
觀所取名等四法 假有實無 即所取空 是遠離

008_0740_c_13L境也 忍世第一 以四如實智 印所取空 觀能取
空 即遠離心也 廣如前辨 今云等者 等如實觀

008_0740_c_14L也 唯識等者 了知諸法 唯依妄念 而有差別
故行此行 而隨順之 故頌云 唯識無境界 以無

008_0740_c_15L塵妄見 如人目有翳 見毛月等事 此
即資粮位中所修也 ◆二地上行

008_0740_c_16L
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008_0740_c_17L
疏初地見道 證唯識理 異前比觀
008_0740_c_18L故云如實也 下明十地修道位中 廣
008_0740_c_19L修萬行 以顯眞如云 記見道等者 即通
達位 離不斷相

008_0740_c_20L應染 證一分眞如 名淨心地 若準諸處說 行布
施波羅蜜 斷異生性障及二種愚 謂執著我法愚

008_0740_c_21L惡趣襍染愚 證徧行眞如 住歡喜地 修道者 即
二地 至等覺 以此位中 如次行戒等波羅蜜行

008_0740_c_22L餘非不修 但隨力隨分 故云萬行 廣如華嚴所
說 以此修行 對治障染 性本順稱 令體顯現 故

008_0741_a_01L云顯

008_0741_a_02L
種種方便 起隨順行不取

008_0741_a_03L
疏所取無相

008_0741_a_04L
不念

008_0741_a_05L
疏能念不生 記無能所相者 正同唯識見道
頌云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

008_0741_a_06L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然此修道 證
眞起行 一如初地 俱無能所 故言不取等

008_0741_a_07L
乃至久遠熏習力故

008_0741_a_08L
疏三祇熏故 記三祗者 通前三賢所論 若
但取二地已去 則唯有二

008_0741_a_09L謂二地至八地 爲一僧祗 八地至佛果 爲一僧祗
然三祗延促之義 廣如下釋 然此段論舊文 於

008_0741_a_10L䟽外別配 則以自信己性 爲十信位 知心妄動
無前境界 爲十住 修遠離法 爲十行 以如實知

008_0741_a_11L下 爲十向 加行不取不念 爲見道 以乃至久遠
熏習力 故爲修道 今復詳此 信之一位 對文太

008_0741_a_12L局 今若對者 但從初至修遠離法 俱是信位 以
此位中 非空有信 亦能修行 如十信名 及下論

008_0741_a_13L說修五行等 從以如實 下至隨順行 通對三賢
於中前二句 猶是躡前信位之解 智者請詳

008_0741_a_14L
疏二果 記論二 初滅
惑翻染

008_0741_a_15L
無明則滅

008_0741_a_16L
疏根本

008_0741_a_17L
以無明滅故 心無有起

008_0741_a_18L
疏妄心盡也 記妄心盡者 即業轉二識
也 以無無明 爲能熏故

008_0741_a_19L
以無起故 境界隨滅

008_0741_a_20L
疏妄境滅也 此上皆滅惑也 即翻前
008_0741_a_21L三種染 下明證理成德云 記妄境滅者
以無妄心

008_0741_a_22L爲能熏故 皆滅惑者 通指無明已下之文 此上
展轉滅惑翻染義 如前逆論滅義之中廣辨 三種

008_0741_b_01L染者 即後三種不相應染 可知 證理成德者 即
下涅槃 是斷 業用 是恩 得之一字 屬能證智

008_0741_b_02L是智德也 斯皆修行 翻染
成淨故 ◆二證理成德

008_0741_b_03L
以因 記以因等兩句 但是再牒翻染
之文 躡此以明所顯之德

008_0741_b_04L
疏無明

008_0741_b_05L

008_0741_b_06L
疏妄境界

008_0741_b_07L
俱滅故 心相

008_0741_b_08L
疏染心 記即通六染 以無明滅故 業等三染
心盡 境界滅故 智等三染心盡 一

008_0741_b_09L切心相 不出六染 故云皆盡 故上云因
滅故 不相應心滅 緣滅故 相應心滅

008_0741_b_10L
皆盡 名得涅槃

008_0741_b_11L
疏此並滅故 心體轉依 名得涅槃
008_0741_b_12L心體轉依等者 以心體在纒 依九相等故 名
爲生死 今九相旣滅 生死已盡 心體空寂 名

008_0741_b_13L爲涅槃 義說其依 實無能所 又轉之一字 義兼
兩勢 謂轉滅生死 轉得涅槃 又轉滅則無法可

008_0741_b_14L滅而似滅 轉得則無法可得爲眞得 轉依多義
如別所明 業用者 依涅槃空寂之體 隨機感現

008_0741_b_15L無不利益 無
心而應故

008_0741_b_16L
成自然業 記自然業 心
言罔及故

008_0741_b_17L
疏起不思議業用 記斯則翻前妄心妄境
故得涅槃〔六淨 心

008_0741_b_18L皆煩惱碍故〕 翻前無明 成自然業〔無明爲智碍
故〕 然此因果兩科 凡賢聖果四位具足 此皆眞

008_0741_b_19L如內熏 妄心外助 令眞有力 始
從凡夫 終至果位 起玆淨業也

008_0741_b_20L
疏二廣二 一明妄心熏習

008_0741_b_21L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 云何爲二 一者分
008_0741_b_22L別事識熏習

008_0741_c_01L
疏即上意識 記意之
識也

008_0741_c_02L
依諸凡夫二乘人等 厭生死苦 隨力所
008_0741_c_03L能 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記凡夫者 即十信
已前 不了唯識

008_0741_c_04L而修
行者

008_0741_c_05L
疏以此識 不知諸塵唯是識故 執心
008_0741_c_06L外 實有境界 凡夫二乘 雖有發心
008_0741_c_07L趣向解脫 而猶計有生死可厭 涅槃
008_0741_c_08L可欣 不了唯心道理 由此作意力故
008_0741_c_09L久後還得菩提 記以此識下 且明所依之
識 以此麁識 本是境界

008_0741_c_10L爲緣之所起者 不知諸法 本依現識而生 以不
知故 復執爲實 凡夫下 明能依之人 且二乘不

008_0741_c_11L知七八二識及事識細分 但修我空觀智 凡夫悠
悠修行 不知唯識道理 但依麁識 起成猒心 而

008_0741_c_12L求佛果 不能亡相 由此與二乘同處而言 由此
下 明得道分齊 作意者 作發趣佛道之意 即欣

008_0741_c_13L猒心也 久後等者 以趣心無輟 漸能解了唯識
道理 如實修行 還得成道 以用心迂會 故不速

008_0741_c_14L疾 乃云久後 菩
提即無上道也

008_0741_c_15L
二者意熏習

008_0741_c_16L
疏若就本而言 名爲業識 通而論之
008_0741_c_17L即前五種意

008_0741_c_18L
謂諸菩薩 發心勇猛 速趣涅槃故 記
008_0741_c_19L菩薩十信已上了唯識
者 ◆䟽二初正釋

008_0741_c_20L
疏以諸菩薩 知一切法 唯是識量
008_0741_c_21L捨彼事識 外計分別 旣了唯心 趣理
008_0741_c_22L速疾 異前漸悟 故云乃至速趣涅槃

008_0742_a_01L也 記識量等者 一切境界 唯識所現 所現境
界 一一如識故 得識染即境染 識淨即

008_0742_a_02L境淨等 旣知唯識所現 終不定執實法 虛妄取
着 故云捨彼等 了唯心者 有智能了諸法無性

008_0742_a_03L心相亦空 唯一眞如 不生妄取 念念與理相
稱 故得速疾 趣於涅槃也 ◆二通妨二 初問

008_0742_a_04L
疏問此中妄心 旣並熏習眞如 起反
008_0742_a_05L流行 意熏旣屬棃耶 如何能各自發
008_0742_a_06L心修行 記妄心並熏者 五意及意之識 皆熏
眞如 令其有力 遂猒生死苦 樂

008_0742_a_07L求涅槃 修反流行 意熏等者 五意前三 屬棃耶
識故 斯則三乘之人 俱有棃耶熏眞之理 何故

008_0742_a_08L菩薩 發心勇猛 速趣涅槃 二乘凡夫 不同此
轍而踈遠耶 熏旣是同 發心合等 云何不爾

008_0742_a_09L◆二答二
初正答

008_0742_a_10L
疏答前凡夫二乘 不覺棃耶 但依分
008_0742_a_11L別事識 資持力故 而發心修行 以
008_0742_a_12L不達本 故向大菩提 踈而且遠 故
008_0742_a_13L云漸也 此菩薩 旣了棃耶本識 即
008_0742_a_14L依此識資持力故 方得發心修行 以
008_0742_a_15L了本故 向大菩提 親而且近 故云
008_0742_a_16L速也 記凡夫不覺者 以不開大乘敎 不遇眞
善友 故於諸法 不知棃耶所變 又不

008_0742_a_17L知能變之識 眞妄和合 無有自性 故云不覺 資
持力者 謂依意識分別 心外見有生死涅槃 從

008_0742_a_18L此起心 猒生死苦 樂求涅槃 資熏眞如 眞如任
持能熏之力 由是發心修行也 不達本者 以不

008_0742_a_19L能了自心 則生二妄想 道目前而遠覔 佛在內
而外求 解旣不正 行亦迂會 故向菩提 不能速

008_0742_a_20L疾 故云踈遠也 了本者 旣知諸法 唯心所現
終不隨順麁識分別 執心外法 擬弃生死 別求

008_0742_a_21L涅槃 雖修諸行 而無行可行 雖度衆生 而無生
可度 故經云 了心及境界 妄想即不生 斯則了

008_0742_a_22L本識而修行也 旣而忘緣內照 稱順本性 速得
合道 故云親而且近 如下順性修檀等 前云自

008_0742_b_01L信己性 知心妄動 無前境界 修遠離法等 即斯
行也 問五意後二 亦是事識 菩薩旣依此熏 而

008_0742_b_02L起修行 何得異前凡夫二乘 答前則唯知事識
不知本識 不知本識故 不了境從心起 已知事

008_0742_b_03L識故 但覺心自境生 依此修行 故成踈遠 此則
二識皆知 以知之故 雖心緣境 達境唯心 故於

008_0742_b_04L事識 而不信用 依此修行
故 親而且近 ◆二結答

008_0742_b_05L
疏此約所依相資辨熏 非各自發心
008_0742_b_06L等 此如下文 證發心中說也 記所依
即本

008_0742_b_07L事二識 及眞如也 以三乘人等 各依其識 熏彼
眞如 而起行故 相資者 本因眞如熏妄心 令起

008_0742_b_08L猒求然後 妄心熏眞如 令修此行 是則若依事
識熏眞如 眞如還資事識之行 若依本識熏眞如

008_0742_b_09L眞如還資本識之行 故相資也 但緣識有內起外
發之異 故使行有內照外求不同 遲速之因 自

008_0742_b_10L玆而得 證發心中者 文云是菩薩發心相者 有三
種心微細之相 云何爲三 一者眞心 二者方便

008_0742_b_11L心 三者業識
心 廣說如下

008_0742_b_12L
疏二顯眞如熏習三 一標數

008_0742_b_13L
眞如熏習 義有二種

008_0742_b_14L
疏二徵列

008_0742_b_15L
云何爲二 一者自體相熏習 記體相合論
者 如珠

008_0742_b_16L與光 不相離
故 下亦如是

008_0742_b_17L
疏內熏

008_0742_b_18L
二者用熏習

008_0742_b_19L
疏外緣

008_0742_b_20L
疏三辨相二 一別釋二 一體相二
008_0742_b_21L一正顯 記論二 初
明熏習

008_0742_b_22L
自體相熏習者 從無始世來 具無漏法
008_0742_b_23L備有不思議業

008_0742_c_01L
疏不空本覺 名無漏法 此法冥熏衆
008_0742_c_02L生 非物能了 故云不思議 此中業
008_0742_c_03L者 是冥熏作用 記不空者 不空如來藏也
以有自體 本具河沙性

008_0742_c_04L德故 冥謂闇也 物即衆生 其猶衣珠潜照 而貧
者莫知 黃金纒弊 行者罔測 故非能了也 冥熏

008_0742_c_05L作用 揀異出
纒應化之用

008_0742_c_06L
作境界之性 記此是體熏 以表體相無二故 標
中則先體後相 釋中則先相後

008_0742_c_07L體 如何熏習 以能爲境
界 牽彼智生 即是熏義

008_0742_c_08L
疏非直熏彼妄心 令其厭求 成能觀
008_0742_c_09L智 亦乃與其觀智 作所觀境界 記

008_0742_c_10L下躡前也 亦乃下正釋 前則本覺 熏令起智 智
則始覺也 此乃對智 成所觀境 境亦本覺 是則

008_0742_c_11L本覺 相爲能熏之心體 作所觀之境 一體之上
義分二別 如前說法有對智顯義等 ◆二顯功能

008_0742_c_12L
依此二義 恒常熏習 以有力故 能令
008_0742_c_13L衆生 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008_0742_c_14L
疏顯熏功能 謂此心境二法 亦可此
008_0742_c_15L體相二法 冥熏衆生有力故 令起厭
008_0742_c_16L求等行 記心境者 由心之所發 由境之所牽
雖分二法 體唯本覺 無二別也

008_0742_c_17L亦名體相有力者 妄心劣故 本覺勢强 熏力猛
盛也 昔以隨流 則妄有力而眞劣 今旣反流 則

008_0742_c_18L眞熏功盛而
妄心勢衰也

008_0742_c_19L
自信己身 有眞如法 發心修行 記自信
己身

008_0742_c_20L等者 約人所說 故言己身 以己眞如 熏自妄心 有
勢力故 遂能反照 信己身中眞如 與佛無異 但由

008_0742_c_21L妄惑所覆 故不顯現 今發直等三心
修施等五行 對治妄惑 令體顯現

008_0742_c_22L
疏依熏起修行相 二釋疑二 一問

008_0743_a_01L問有三段 一
指前按定

008_0743_a_02L
問曰若如是義者 一切衆生 悉有眞如
008_0743_a_03L等皆熏習 記悉有眞如等者 凡是有情 皆具本
覺 無二圓滿 以皆具故 熏義合

008_0743_a_04L齊 故云等皆
◆二述其所疑

008_0743_a_05L
云何有信無信

008_0743_a_06L
疏初約現在信心有無 記現在等者 約
橫說也 現今

008_0743_a_07L且見有信者寡
無信者衆

008_0743_a_08L
無量前後差別 記合云前後無量差別
譯者回文不盡也

008_0743_a_09L
疏後約未來信心前後 內熏旣齊 何
008_0743_a_10L得如是 記未來等者 此約竪說 約望未來發
起信心 遲速不等 故云前後 更

008_0743_a_11L有厚薄進退邪正等異 故云無量差別 此乃橫則
有無差別 竪則前後差別 前後之言 亦通過去

008_0743_a_12L內熏等者 熏旣是齊 信亦合齊 不
合有於如是差別 ◆三結成其難

008_0743_a_13L
皆應一時 自知有眞如法 勤修方便
008_0743_a_14L等入涅槃 記一時者 有二意 一揀信之有無
二揀起之前後 自知有眞如法 是

008_0743_a_15L信解 動修方便 是行 等入涅槃
是證 一時之言 須通此三而轉

008_0743_a_16L
疏結成難也 此則執別疑通難 記

008_0743_a_17L等者 謂執有信無信前後等別
便疑眞如 亦有等類不同也

008_0743_a_18L
疏二答二 一約染惑成緣明起有厚
008_0743_a_19L薄 記論二 初
標所疑

008_0743_a_20L
答曰眞如本一 記本一者 凡聖一體平等無
二也 淨名云 一切衆生皆

008_0743_a_21L如也 衆聖賢亦如也 至於彌勒亦如也
此一句標所疑之通 下則釋所執之別

008_0743_a_22L
疏通體 明內熏不無 記二釋所執三
初明所依根

008_0743_b_01L本差

008_0743_b_02L
而有無量無邊無明 從本已來 自性差
008_0743_b_03L

008_0743_b_04L
疏根本無明住地 本來自性差別 隨
008_0743_b_05L人厚薄 記根本等者 旣是生滅妄法 法爾不
得平等 衆生具此 各各不同 不

008_0743_b_06L同眞如一體平
等 故云厚薄

008_0743_b_07L

008_0743_b_08L
疏不信

008_0743_b_09L

008_0743_b_10L
疏有信

008_0743_b_11L
不同故

008_0743_b_12L
疏前後亦爾 非彼內熏 使之然也
008_0743_b_13L前後亦爾者 厚者即遲信 薄者則速信 信之
厚薄進退等例知 非彼等者 過在無明有厚

008_0743_b_14L薄 不是眞如成等差 ◆二約
能依二 障差別二 先所知障

008_0743_b_15L
過恒河沙等上 記等上者 意明煩惱 數過河
沙等上 又約所障法門旣

008_0743_b_16L多 能障之惑 遂成無量 故云河
沙等上 等者 等微塵也 詳之

008_0743_b_17L
疏枝末是根本上

008_0743_b_18L
煩惱依無明 起差別

008_0743_b_19L
疏是從無明所起 迷諸法門 事中無
008_0743_b_20L知 所知障中麁分攝 記無知者 迷俗諦
門中事法 以不

008_0743_b_21L能正知 不能盡知故 麁分者 以所知中有二分
故 一迷理者爲細 二迷事爲麁 天台號爲塵沙

008_0743_b_22L小乘名爲不染汙無知 今
是此分也 ◆二煩惱障

008_0743_b_23L
我見愛染煩惱

008_0743_c_01L
疏是無明所起 四住煩惱 煩惱障攝
008_0743_c_02L四住者 即六麁之中二也 何故不對五意 以
五意是所依 衆生無知四住 是彼所有 今取

008_0743_c_03L此二 正障信心 及諸觀智 故偏擧也 䟽文亦爾
何故二障 俱名煩惱 以此二障 體皆虛妄 性喧

008_0743_c_04L煩故 非是寂
靜 通名煩惱

008_0743_c_05L
依無明 起差別 記三變結
難了

008_0743_c_06L
如是一切煩惱 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
008_0743_c_07L量差別 惟如來能知故

008_0743_c_08L
疏雙結前二種煩惱 皆依根本無明
008_0743_c_09L所起 由是義故 前後非一 差別無量
008_0743_c_10L前後難知 故唯佛了 記皆依下 若據生
起 即次第而生

008_0743_c_11L今此橫論故 皆依無明也 非一 謂二障互爲前
後差別 則等分偏增有殊 佛了等者 降此已還

008_0743_c_12L各隨其分 未能盡知 唯佛窮證 故能知也 故前
䟽云 若至心源 得於無念 則徧知一切衆生 一

008_0743_c_13L心動轉 四
相差別

008_0743_c_14L
疏二約淨法賴緣成前後差異二 一
008_0743_c_15L立理

008_0743_c_16L
又諸佛法 有因有緣 因緣具足 乃得
008_0743_c_17L成辦

008_0743_c_18L
疏若獨內因 不假外緣 可如所責
008_0743_c_19L然今外假用熏 及內正因方得成辦
008_0743_c_20L故致前後 不可一時 故上開二熏習
008_0743_c_21L不云一也 記若獨等者 反縱所難 然今下
順通其義 故致下結答 故上

008_0743_c_22L下引證
並可見

008_0743_c_23L
疏二正釋二 一明因緣互闕之失二

008_0744_a_01L一現闕緣之失二 一喩說

008_0744_a_02L
如木中火性 是火正因 若無人知 不
008_0744_a_03L假方便 能自燒木 無有是處 記木喩衆
生 火

008_0744_a_04L性喩本覺 人知喩佛等方便 即鑚遂之事 喩悲願
說法 燒木即先有火起 火喩發心修行 燒木喩斷

008_0744_a_05L煩惱 此中若無及不
假之言 正顯闕緣也

008_0744_a_06L
疏二法合

008_0744_a_07L
衆生

008_0744_a_08L
疏木也

008_0744_a_09L
亦爾 雖有正因熏習之力

008_0744_a_10L
疏火性

008_0744_a_11L
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

008_0744_a_12L
疏若無人知等

008_0744_a_13L
以之爲緣 能自斷煩惱 記爲緣者 即慈悲
願護 說法敎導

008_0744_a_14L合正用
鑚燧等

008_0744_a_15L
疏能自燒木

008_0744_a_16L
入涅槃者 則無是處 記入涅槃者 合上火
出木盡灰飛煙滅也

008_0744_a_17L上喩中雖無顯文 以
燒木之言 便含此義

008_0744_a_18L
疏二明闕因不成

008_0744_a_19L
若雖有外緣之力 而內淨法 未有熏習
008_0744_a_20L力者 亦不能究竟 厭生死苦 樂求涅
008_0744_a_21L槃 記未有熏力者 如濕木之遇繩鑚 雖有火性 而
鑚之不生 障者亦爾 雖有本覺 聞法亦不

008_0744_a_22L悟解 不能衆竟等者 亦有聞法信受 蹔時發心 然
鮮克有終 不能久永 如下所說 或有見佛色相 或

008_0744_a_23L供衆僧 或因二乘 或學他發心 悉不決定 或退凡
夫二乘之地 此如濕木 鑚時還有熱氣 然不能出

008_0744_b_01L火燒木 如世間法甚衆 於中信解修趣者 實難其
人 良以內熏力微 惑障厚重 以喩類法 昭然可見

008_0744_b_02L
疏謂無明厚重之流 雖本覺內熏 然
008_0744_b_03L未有力故 雖遇善友外緣之力 亦不
008_0744_b_04L能令其得道 二明性用相應之得

008_0744_b_05L
若因緣具足者 所謂自有熏習之力 又
008_0744_b_06L爲諸佛菩薩等 慈悲願護故 記因緣具者
如乾木之

008_0744_b_07L遇繩鑚也 諸佛等者 此則揀異二乘等 以顯遇眞
善知識也 然此段文 有二種加義 初以慈悲等 是

008_0744_b_08L冥加 由冥加故 起信修善 次從以修下 是顯加 謂
現身說法 由顯加故 進行證果 於中修善成熟一

008_0744_b_09L句 躡前起後也 然前喩文 正喩初段冥加之意 若
喩後段顯加之文 應如加之以積薪 皷之以烈風 則

008_0744_b_10L令前木
都盡也

008_0744_b_11L
疏具因緣也 下明熏益云

008_0744_b_12L
能起厭苦之心 信有涅槃 修習善根

008_0744_b_13L
疏自分也 下明勝進云 記自分者 創發
其心 始修善

008_0744_b_14L行 此親賴前因緣力 故云自分也 勝進者 若推
其本 亦是前來內外熏力 今約末而論 並前自

008_0744_b_15L分 又校一重
故云勝進

008_0744_b_16L
以修善根成熟故 則値諸佛菩薩 示

008_0744_b_17L
疏示義 記示義
令解

008_0744_b_18L

008_0744_b_19L
疏敎行 記敎行
令行

008_0744_b_20L
利喜

008_0744_b_21L
疏旣得義利 具解行故成喜 記獲大
法利

008_0744_b_22L故生
法喜

008_0744_c_01L
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記斯則自分當信位 勝
進當解行 向即十廻

008_0744_c_02L向 道即地上行 涅槃即佛果也 然善友與行人 相
値誠難 且如世間 有欲發心者 則不遇眞善知識

008_0744_c_03L有眞善知識 則不見發心之人 感應道交 實爲不
易 如涅槃中針芥之喩 并法華中龜木之喩 此皆

008_0744_c_04L顯善友難値 今之行者 儻偶斯緣 聞法解悟 豈不
思夙植德本 而無欣慶乎 而不求進乎 豈不思後

008_0744_c_05L世 爲先業所牽 得如今
世遇勝友乎 誠宜勉之

008_0744_c_06L
疏二用大二 一指事總標

008_0744_c_07L
用熏習者 即是衆生外緣之力

008_0744_c_08L
疏二約緣別顯三 一標

008_0744_c_09L
如是外緣 有無量義 略說二種

008_0744_c_10L
疏二徵列

008_0744_c_11L
云何爲二 一者差別緣

008_0744_c_12L
疏爲於凡小 事識熏習 而作於緣
008_0744_c_13L謂現形不同故云也 亦可與差別機
008_0744_c_14L爲緣故也 謂三賢已上 乃至諸佛
008_0744_c_15L能作此緣 應衆生也 記爲於下 約能應
明差別 凡小是

008_0744_c_16L機 爲彼機故 現形不同也 謂應以佛菩薩等身
得度者 即現其身等 隨機萬變 不可一準 以彼

008_0744_c_17L事識 從境而起 不了唯心 隨其分別情量所不
同也 此則差別在佛 差別即緣也 亦可下 約能

008_0744_c_18L感明差別 三乘不同 已是差別 況復各有勝劣
之異 宜樂之殊 此則差別在機 緣即屬佛 差別

008_0744_c_19L之緣也 然由機之差別 遂令應有差別 非謂佛
身有異相爾 如鏡光是一 像異由形也 謂三賢

008_0744_c_20L下 出差別緣體 下說十住菩薩 便能現
八相 化利衆生 況其上位 豈不然乎

008_0744_c_21L
二者平等緣

008_0744_c_22L
疏爲諸菩薩業識熏習而作於緣 謂

008_0745_a_01L唯現佛身 平等無二故云也 亦可與
008_0745_a_02L平等心機爲緣故也 謂初地已上 乃
008_0745_a_03L至諸佛 要依同體智力 能作此緣
008_0745_a_04L爲諸下 約能化顯平等 菩薩則始從信位 終
至十地 業識者 必兼現轉 但現一味佛身 更

008_0745_a_05L無三乘之異 故云惟現 以此菩薩 深解境界惟
心 不外執定相 故現平等佛身 與其爲緣 此則

008_0745_a_06L平等在佛也 故下文云 以同體智力故 隨應見
聞 而現作業 亦可下 約所化現平等 同發大心

008_0745_a_07L同信大法 同解大義 同修大行 同無退轉 故皆
平等 此則平等在機也 故文云 依於三昧 乃得

008_0745_a_08L平等 見諸佛身 持業依士 亦同前說 謂初地下
出緣體 謂登地已去菩薩 以無分別智 證平等

008_0745_a_09L理 知一切衆生 眞如平等無
異 故現平等佛身 應衆生也

008_0745_a_10L
疏三釋二 一差別緣二 一總二 一
008_0745_a_11L明感用因

008_0745_a_12L
差別緣者 此人

008_0745_a_13L
疏機欲之人 記此人是樂欲修進之機
即諸求三乘人也

008_0745_a_14L
依於諸佛菩薩等

008_0745_a_15L
疏出外緣體 記即三賢已上菩薩及
佛 皆能作此緣故

008_0745_a_16L
從初發意 始求道時

008_0745_a_17L
疏明能感緣機修行時 記修行時者 謂
始起猒求 修

008_0745_a_18L習善根之時也 於中有
發意求三乘道果之異

008_0745_a_19L
乃至得佛 於中若見若念 記乃至得佛者
有二義 一

008_0745_a_20L則於中有羅漢辟支 故云乃至 二者此中但說從始
發心 終至成佛 中間所經劫數 値遇外緣 不能具

008_0745_a_21L叙時節 故超越
而言云乃至也

008_0745_a_22L
疏正明行者之心 感用器也 謂見其

008_0745_b_01L身形 念其功德也 記器者 喩也 方圓大
小 各有分量 三乘

008_0745_b_02L勝劣 可以類之
則受道之機器也

008_0745_b_03L
疏二正明用相二 一正明差別之用
008_0745_b_04L二 一開總成別

008_0745_b_05L
或爲眷屬父母諸親 記父母等者 如釋迦之
度羅睺 父之力也

008_0745_b_06L又度諸母子姪等 眷屬諸親力也 又如淨德與淨藏
淨眼 共化妙莊嚴王 亦眷屬之力也 謂彼等宜以此

008_0745_b_07L類化度 故佛爲現父
母等身 餘意例同

008_0745_b_08L
疏一慈愛以攝生

008_0745_b_09L
或爲給使 記給使者 即供給走使 涅槃經云 榮
豪自貴 我於其人 爲作僕使 趍

008_0745_b_10L走給侍 淨名云 見須供侍者 現爲
作僮僕 旣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008_0745_b_11L
疏二居卑以利物

008_0745_b_12L
或爲知友 記知友者 知聞朋友 如鶖子之化
目連 以切磋琢磨 共成其器

008_0745_b_13L
疏三同類以勸發

008_0745_b_14L
或爲寃家 記寃家 如未生寃王 弑害父母 令其
獲得果證 又如無猒足王 以殺事

008_0745_b_15L故 令衆皆
得解說門

008_0745_b_16L
疏四怖之以入道

008_0745_b_17L
或起四攝 記四攝者 一布施 令他附己 二愛
語 爲他說法 熏成淨種 三利行

008_0745_b_18L隨彼所行 方便利之 令善根成熟 四同事 遇惡同
惡 而斷彼惡 遇善同善 而進彼善 以此四事 隨機

008_0745_b_19L曲誘 攝令入道 然於五中 唯
第四 是逆方便 餘皆順也

008_0745_b_20L
疏五以四攝法攝之 二攝別成總

008_0745_b_21L
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 記無量行緣 者
若干種心 皆

008_0745_b_22L須稱可 隨時方便 難以具陳 不能言數 故云
無量 如法華說 觀音妙音現化等 即斯事也

008_0745_c_01L
疏二辨用之益

008_0745_c_02L
以起大悲熏習之力 能令衆生 增長善
008_0745_c_03L根 若見若聞 得利益故 記以起下是能熏
衆生下是所熏

008_0745_c_04L增長善根 是利益也 善根謂信心展轉 能生解行
證等枝葉華果 故言增長 若見者 或見其形 或覩

008_0745_c_05L神變 如前現其差別形事 令彼見者 歡喜生善 破
惡入理 乃至一二三四益等 故淨名云 或有怖畏

008_0745_c_06L或歡喜 或生猒離 或斷疑等 若聞者 或聞彼敎 勸
令入道 或因聞彼所誦經敎 尋文生解 成聞慧故

008_0745_c_07L或則聞說自他功
德 而發善心

008_0745_c_08L
疏二別二 一就根熟不熟開近遠 二
008_0745_c_09L

008_0745_c_10L
此緣有二種 云何爲二 一者近緣 速
008_0745_c_11L得度故 二者遠緣 久遠得度故 記近遠
二緣

008_0745_c_12L者 由障有厚薄故 遂令內熏有力無力 由內熏故
外値勝緣 發起善根 遂有勝劣 由勝劣故 令根有

008_0745_c_13L熟不熟 以此遂成利
根鈍根 入道遲速也

008_0745_c_14L
疏二就前近遠 各開爲二

008_0745_c_15L
是近遠二緣 分別復有二種 云何爲二
008_0745_c_16L一者增長行緣 記增長行緣者 諸佛爲緣 爲
令三乘行人 各增自行 以

008_0745_c_17L入正
觀故

008_0745_c_18L
疏謂方便行 即自分也 記方便行者 即
正觀之方便

008_0745_c_19L也 見道已前所修諸行
皆是入理之方便故

008_0745_c_20L
二者受道緣 記三乘行人 入見道已去 親證
眞如 名爲受道 此亦諸佛爲

008_0745_c_21L緣 令其
入證也

008_0745_c_22L
疏謂依前方便 正觀相應 即勝進也

008_0746_a_01L亦可初即四攝 利他行 後即三空
008_0746_a_02L自利行 記四攝者 謂諸佛菩薩爲緣 增長彼
行人 行四攝法以利他也 三空

008_0746_a_03L等者 謂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亦是爲彼作緣 令
其住於三解脫門以自利也 非謂諸佛 欲爲衆

008_0746_a_04L生作緣 先要內住三空之理 斯二種緣 皆依士
釋 然此二緣 若據論意 理合徧通因果諸位 如

008_0746_a_05L未入信前 不信因果三寶眞如 名未受道 佛菩
薩等 以之爲緣 令彼信受 始爲道器 名受道緣

008_0746_a_06L旣入信已 所修十種信心之行 亦假其緣 令行增
長 名增長行緣 如未入十解十地佛地等 名未

008_0746_a_07L受道 假其緣力 而得受解入證得涅槃等 俱名
受道 若從解位已去 修地前行 見道已去 修地

008_0746_a_08L上行 佛等爲緣 令其增長 名增長行 如八地菩
薩 得無相無功用故 據入涅槃 不進九地 佛爲

008_0746_a_09L此故 現身七勸 然後發行 進入彌速 豈非增長
行緣耶 乃至垂成正覺 亦假諸佛爲緣也 受道

008_0746_a_10L增長 或先或後 二俱通也 問此是差別緣 如
前䟽文 只配凡夫二乘 如何將此爲三賢已上耶

008_0746_a_11L答若如䟽配 何故前論云 從初發意 始求道時
乃至得佛 於中若見若念耶 應知此差別一緣

008_0746_a_12L通爲凡夫二乘諸位菩薩也 問平等一緣 如䟽唯
配三賢已上 前信位中 得有此緣否 答若據論

008_0746_a_13L意 亦可通前 以下文云 所謂衆生 依於三昧
乃得平等 見諸佛故 如十信位 正修眞如三昧

008_0746_a_14L於中見者 豈非平等緣耶 應知前差別緣 不約
定中所見 但是隨類隨宜 現十界身等 故名差

008_0746_a_15L別 若依三昧 見平等佛身 無分齊相者 即平等
緣 䟽中前文 且約依識熏習 以辨二緣 亦一徃

008_0746_a_16L爾 學者
知之

008_0746_a_17L
疏二平等緣二 一明能作緣者平等

008_0746_a_18L
平等緣者 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
008_0746_a_19L切衆生

008_0746_a_20L
疏平等心也 記九類皆度
不揀釋故

008_0746_a_21L
自然熏習 常恒不捨 記自然熏習者有二
一以本悲願 常

008_0746_a_22L熏本覺 不曾捨離 二無緣慈悲 常熏
衆生 攝取不捨 不待作意 故曰自然

008_0746_b_01L
疏常用應機 記常相者 無作妙
用 有感斯應也

008_0746_b_02L
以同體智力故 記同體智者 謂此智與眞如體
同故 又能知一切凡聖染淨

008_0746_b_03L同一眞故 此根本智也 下
云而現作業 即後得智

008_0746_b_04L
疏釋成常用 記亦是釋成平等所以 以眞如
之性平等 無斷無盡 故能

008_0746_b_05L普度 常不捨離 此如下信成
就發心大願平等方便中說

008_0746_b_06L
隨應見聞 而現作業

008_0746_b_07L
疏顯其用相 記論隨應見聞者 隨彼菩薩位
中所應見者 各見佛身及與

008_0746_b_08L淨土 可應聞者 各聞說法 示敎利喜 現作業者
謂現大小化身土之業用也 此則現身說法 皆是

008_0746_b_09L起緣熏之用 故䟽云 顯其用相也 亦可文中 皆
願度脫 是第一心也 度脫即是令得滅度解脫也

008_0746_b_10L一切衆生 是廣大心 常恒不捨 是常心 同體智
是不顚倒心 以有智故 無人我相也 已上皆顯

008_0746_b_11L平等緣體也 後
二句顯其用相

008_0746_b_12L
疏二明對機顯平等

008_0746_b_13L
所謂衆生 依於三昧 乃得平等 見諸
008_0746_b_14L佛故 記三昧 秦言正受 不受諸受故 即念佛三
昧 平等見佛 即法身佛也 以依三昧

008_0746_b_15L見佛色身 即見法身 以不取色
分齊相故 此即同眞如三昧也

008_0746_b_16L
疏謂十住已去 依三昧力 悉見諸佛
008_0746_b_17L身量平等 無有彼此分齊之相 記

008_0746_b_18L彼此等 釋
前平等可知

008_0746_b_19L
疏二合明三 一標

008_0746_b_20L
此體用熏習分別 復有二種 記此體用熏
習下 略

008_0746_b_21L不言相者 與體無二故 此以所
起行 望能熏體用 以辨相應

008_0746_b_22L
疏二徵

008_0746_c_01L
云何爲二

008_0746_c_02L
疏三釋依論二唱

008_0746_c_03L
一者未相應 謂凡夫二乘 初發意菩薩
008_0746_c_04L

008_0746_c_05L
疏約位擧人

008_0746_c_06L
以意意識熏習 依信力故 而能修行

008_0746_c_07L
疏明其行劣 凡小意識熏 菩薩五意
008_0746_c_08L熏 並未契眞如故 下正明未相應云
008_0746_c_09L明行劣等者 意識五意 皆是妄心 能所分別
未稱平等眞如 但依信力 修進而隨順之 凡

008_0746_c_10L即未入信位 菩薩即十信三賢已
去 此義正如上妄心熏眞如處說

008_0746_c_11L
未得無分別心 與體相應故 記未得等者
以未得無

008_0746_c_12L分別心 故未與眞如體相應 以地前菩薩 未
亡能所分別故 即所起行 未與能熏體合也

008_0746_c_13L
疏無正體智故 未與法身體相應 記
008_0746_c_14L正體智 即是無分別心 正能會理之智 名正體
智 體即會合義 正體即智 持業得名 若以正

008_0746_c_15L體爲眞如 即依主釋 法身體即眞如也 但以約
人所說 故云法身化身等 約法所說 故云眞如

008_0746_c_16L體用

008_0746_c_17L
未得自在業修行 與用相應故 記未得
自在

008_0746_c_18L業者 以證眞之後 所有起行 盡是眞如妙用平等之
行 一一行皆從眞起 皆稱如理 是眞體之對用也

008_0746_c_19L故云自在業 今此位中 未得此行故 不得與用相應
此則所起行 未與能熏用合也 以能熏用 從眞體起

008_0746_c_20L自在業 亦從眞起 二用若合 同是一體 名曰相應
地前闕此 故云未得 若至地上 即得相應 便能與

008_0746_c_21L三賢等人 作能熏緣也 問若然者 何以前說三賢
起用 與小乘等 爲外緣耶 答前所說者 但是依於

008_0746_c_22L願力及三昧力 能起差別緣 實
未能有自然業用 爲平等緣爾

008_0747_a_01L
疏無證眞後得智故 未與應化身用
008_0747_a_02L相應也 記證眞後得智者 證眞之後 所起之
智故 或可此智亦能證眞 以能熏

008_0747_a_03L慮緣眞 作
相見道故

008_0747_a_04L
二者已相應 謂法身菩薩 記法身菩薩
者 初地

008_0747_a_05L已上 乃至十地 皆名法身 以得平
等智 證眞如理 以眞如法爲身故

008_0747_a_06L
疏顯位

008_0747_a_07L
得無分別心

008_0747_a_08L
疏如理智與體相應也 記如理等者 所
起行 與能熏

008_0747_a_09L體合也 即上法身 是其所合 謂此菩薩 以法爲
身 人法不異故 然如理即前正體之異名 能證

008_0747_a_10L眞如理之智
依主釋

008_0747_a_11L
與諸佛智用相應 記與諸佛等者 旣得無分
別心 與理冥會 依眞起

008_0747_a_12L行 徧修一切自利利他 合佛智用 二用一體 名曰
相應 然此段論 若望前文 有所不齊 以前文說未

008_0747_a_13L相應 則正體後得 各擧一能一所 今此段文 於前
擧能 於後擧所 文之巧略 互現而已 別無他意 䟽

008_0747_a_14L文順解 便成義
補 其理昭然

008_0747_a_15L
疏以有如量智 故得然也 下約行勝
008_0747_a_16L翻前劣云 記如量智者 即上後得之異名
如波彼衆生器量 如彼彼俗

008_0747_a_17L諦分量 悉
皆知故

008_0747_a_18L
唯依法力

008_0747_a_19L
疏證眞如而修行 非如前位 但有信
008_0747_a_20L力 記證眞等者 依所證眞理 爲軌則故 所行
之行 皆契眞如 故云法力 但有信力者

008_0747_a_21L地前旣未契眞 但能信順 緣眞修行 故非
法力 地上名眞修 地前名緣修 即斯義也

008_0747_a_22L
自然修行

008_0747_b_01L
疏八地已去 無功用行 記八地已去者
約無功用行

008_0747_b_02L以釋自然也 諸說自發心修行已來 至此地已
經二無數劫 自此之後 任運相應 如下水船 不

008_0747_b_03L勞篙棹 然猶更經一無數劫 方至佛果 今詳此
段論意 不須別配八地 方說自然 但是地上菩

008_0747_b_04L薩 證眞起行 皆依法力 皆是自
然 未必須到八地 學者知之

008_0747_b_05L
熏習眞如 滅無明故 記證眞起行 還熏眞
如 何有無明 而不

008_0747_b_06L除滅 如日輪發照 還照日輪
豈有昏闇在中 而能違拒哉

008_0747_b_07L
疏妄滅行成 記謂九相旣滅 萬行成就 萬
行成故 德備河沙 九相滅

008_0747_b_08L故 妙絶塵異 問地上菩薩 亦有智識等四意 如
何得說相應而異地前耶 答相續識 是法執分

008_0747_b_09L別 初地已除故 得無分別智 與理相契 智識雖
在 但是俱生 不障見道 又出觀即有 入觀即無

008_0747_b_10L況從一地巳去分除 七地都盡 二麁之識旣盡
妙平二智已成 內證外現 于何所碍 雖殘三細

008_0747_b_11L之識 以妙智爲主 不乖相應 故論中但云 得無
分別心 更不言三細之識 由是不同地前 事識

008_0747_b_12L現行 而未相應也 䟽
中不言 文略故也

008_0747_b_13L
疏四明染淨盡不盡義二 記上說染淨
各有功能

008_0747_b_14L互相熏習 成於世間出世間 未知究竟 何勝何
劣 何法有盡 何法不盡 若俱不盡 則徒爲進修

008_0747_b_15L若復俱盡 則成斷滅 若言
一盡 盡於何法 故此明也

008_0747_b_16L
疏一明染法違眞無始有終

008_0747_b_17L
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 熏習不斷 乃至
008_0747_b_18L得佛 後則有斷 記復次染法 至不斷者 未
入十信位前 九相熾然 六

008_0747_b_19L染相續 惑業習襲 報應輪綸 塵沙劫波 莫之過絶
故前云 一切衆生 不名爲覺 以從本來 念念相續

008_0747_b_20L未曾離念 故說無始無明 又下云 以如來藏 無前
際故 無明之相 亦無有始 然亦無有悟後更迷之

008_0747_b_21L人 故經云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如木成灰 不重爲
木 是知無有初起之際 乃至佛後 則有斷者 內外

008_0747_c_01L熏力 發猒求心 始入十信 苟能止業 猶自未能斷
除惑染 從三賢位 方乃覺除 直至佛地 始得斷盡

008_0747_c_02L是知斷字 貫通諸位 諸位即分斷漸斷 佛位即普
斷永斷 今以略於下位 故云乃至 又云得佛後斷

008_0747_c_03L者 以斷後始得佛故 非謂得佛後方始斷 論文語
濫 故下文云 無明頓盡 名一切種智 又前云 遠離

008_0747_c_04L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又云破和合識 滅相續心 顯
現法身等 諸文非一 此皆滅妄成佛之義 是知虛

008_0747_c_05L妄之法 不能究
竟 故云有終也

008_0747_c_06L
疏二明淨法順理 有始無終

008_0747_c_07L
淨法熏習 則無有斷 盡於未來

008_0747_c_08L
疏一正顯 記正顯者 亦是標也 此中通
於因緣體用 總名淨法通

008_0747_c_09L
此義云何 以眞如法 常熏習故 妄心
008_0747_c_10L則滅 法身顯現 起用熏習 故無有斷
008_0747_c_11L常熏習者 即內因體相熏習也 妄心滅者 以眞
熏有力 減無明 能起行對治 妄心則滅 成淳淨

008_0747_c_12L圓智也 法身顯現者 以所熏妄心滅故 能熏體相
顯現 即破和合識內生滅之相 顯此不生滅體也 即

008_0747_c_13L在纒如來藏 至此顯處 名爲法身 即前究竟覺智
淨相法出離鏡 得涅槃等是也 起用熏習者 法身

008_0747_c_14L旣現 即能起自然業用 應化衆生 此則用熏習義
便成差別平等二緣 即前不思議業相緣熏習鏡 成

008_0747_c_15L自然業等也 故無斷者 則三身並常也 不斷即常
義 今玆實敎 但說二身相即無碍 豈得不常 然今

008_0747_c_16L科云 有始者 亦且一徃約相熏義說 若準體相熏
習 即無有始 故文云 以眞如法常熏習故 又前云

008_0747_c_17L從無始來 具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 作境界之性
等 又次云 非前際生 又下云 以如來藏無前際故

008_0747_c_18L今且形對妄法 權作此
科 不可定執 同不了義

008_0747_c_19L
疏二釋成也 以眞熏妄滅 淨用無盡
008_0747_c_20L故 記

008_0747_c_21L
疏二辨所示之義 記䟽二 初
叙牽意

008_0747_c_22L
疏即明前法 有顯義功能 記前法者
即指前

008_0748_a_01L科生滅心法也 旣具明染淨法相 生滅不同
此生滅法 遂有顯於三大功能 故今指之也

008_0748_a_02L
疏不辨所示義 生滅門中 具辨所示
008_0748_a_03L三大義耶 答以眞如門中 即示大乘
008_0748_a_04L體 能所不分 詮旨不別 故不別辨
008_0748_a_05L問下 具如立義分中 詮旨者 詮謂能詮 即
顯了義說 文云詮者具也 謂具說事理故 今

008_0748_a_06L此眞如一門 門爲能詮 體爲所詮 旣目門爲眞
如 眞如即所詮旨故 門之與體 無二無別也

008_0748_a_07L
疏生滅門中 染淨不一 法義有殊
008_0748_a_08L故具說三 上立義分中眞如門內云
008_0748_a_09L即示 生滅門中云能示 釋義在此也
008_0748_a_10L法義殊者 即一心三大法義也 此等
皆如立義分中已說 ◆二解論文

008_0748_a_11L
疏二 一釋體相二大二 一總標 二
008_0748_a_12L大名

008_0748_a_13L
復次眞如自體

008_0748_a_14L
疏體大

008_0748_a_15L
相者

008_0748_a_16L
疏相大二 別釋二 大義二 一體

008_0748_a_17L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 無有增
008_0748_a_18L減 記一切者 通凡及聖 凡夫謂六凡界 即一切
異生 聲聞下 即四聖界 此顯平等眞如 從

008_0748_a_19L凡至聖 若大若小 若因若果 一體無異 凡迷未曾
減 聖悟未曾增 小大因果例然 又染起不增 障盡

008_0748_a_20L不減 又用隱不減 德顯不增也 然此體大 徧通情
器 故經云 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今且偏

008_0748_a_21L就有情
而言也

008_0748_a_22L
疏人雖就位 以分優劣 眞體隨人
008_0748_a_23L未曾增減 記優勝也 謂諸佛最勝 凡夫最
劣 中間相望 通於勝劣 眞體

008_0748_b_01L等者 謂性德正因 其猶太虛 雖茅室紺殿有殊
其中虛空 豈有別異 故心經云 是諸法空相 不

008_0748_b_02L生不滅 不垢不
淨 不增不減

008_0748_b_03L
非前際生

008_0748_b_04L
疏常也 凡位爲前

008_0748_b_05L
非後際滅

008_0748_b_06L
疏恒也 佛位爲後 記凡位等者 即明此
法體 非謂於前凡

008_0748_b_07L位中 從無而有 亦非於後佛位中 從有而無也
然至而論之 其實凡位與眞如 俱無前際 非謂

008_0748_b_08L凡夫 即有前際 眞性無前際 佛位亦然 故下文
云 以如來藏 無前際故 無明之相 亦無有始

008_0748_b_09L又云以如來藏 無後際故 諸佛所證涅槃 與之
相應 則無後際 然今論意 未必約位而言 但云

008_0748_b_10L窮於過去 非有前際而生起也 鞠於未來 亦非
有後際而滅盡也 際 時也 然觀論文 大似不

008_0748_b_11L無前後際 但是眞體 不於前後際中生滅也 遂
令䟽文 有玆釋爾 有智詳之 可以意會 論常

008_0748_b_12L恒者 盖一義也 䟽
中別配 亦且一徃

008_0748_b_13L
畢竟常恒

008_0748_b_14L
疏三句皆顯不增減所以 記皆顯等者
亦可不增

008_0748_b_15L減 非生滅 皆是顯常恒所以 又不生不滅 方是
不增減 畢竟常恒 若有生滅 則有增減 非是常

008_0748_b_16L恒 又此一句 是顯不垢淨也 謂在纒不垢 出障
不淨 若不然者 即有變異 豈曰常恒 又如故無

008_0748_b_17L增減 眞故不生滅 後句總結也 又此三義 即是
前文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也 如此

008_0748_b_18L

008_0748_b_19L
疏二相二 一正明性德二 一明德相
008_0748_b_20L三 一總

008_0748_b_21L
從本已來 自性滿足一切功德 記從本
等者

008_0748_b_22L顯無有始 故云從本已來 揀非體外 故云自性 明
無欠少 故云滿足 意在普該 故云一切功能德業故

008_0748_c_01L云功

008_0748_c_02L
疏二別

008_0748_c_03L
所謂自體 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記大智
等者

008_0748_c_04L此有通別 通則智即是慧 光即是明 又智慧 即是
光明 別則以義目之名智慧 以相取之曰光明 智即

008_0748_c_05L是體 慧即是用 光即體之相也 明即用之相也 如
摩尼珠 體有光明 以自瑩曰光 照物曰明 徧通凡

008_0748_c_06L聖名大 依法所顯曰義 復言自
體者 顯是即體之相 無二別故

008_0748_c_07L
疏一本覺智明 記本覺智明者
但取通意爾

008_0748_c_08L
徧照法界義故 記徧照等者 即始覺也 法界
有二 謂理及事 始覺照理

008_0748_c_09L即如理智 始覺照事 即如
量智 理量齊鍳 故云徧也

008_0748_c_10L
疏二本覺顯照諸法 記本覺者 就體而言
也 即彼本覺 顯

008_0748_c_11L照義邊 便名始覺 始
覺之體 元是本覺故

008_0748_c_12L
眞實識知義故 記眞實等者 依根所發 了境
義邊 名爲識知 了如理事

008_0748_c_13L永離諸過
故云眞實

008_0748_c_14L
疏三顯照之時無倒 記無倒者 即離四
倒及餘執計也

008_0748_c_15L
自性淸淨心義故 記非假他緣 故云自性 在
纒不染 故曰淸淨 諸法

008_0748_c_16L中實 乃
名爲心

008_0748_c_17L
疏四性離惑染 記離染但
得一義

008_0748_c_18L
常樂我淨義故 記常謂窮三際而無改 樂在衆
苦而不干 我謂處六道而莫

008_0748_c_19L抅 淨謂歷九相而非染
此自性涅槃之四德也

008_0748_c_20L
疏五性德圓備 記圓備者 諸德雖多 不過
此四 以此四法 收一切

008_0748_c_21L

008_0749_a_01L
淸凉不變自在義故 記無惑之熱惱 故曰淸
凉 此顯般若也 無

008_0749_a_02L報之生滅 故云不變 此法身也 無業之繫縛
故云自在 此解脫也 即離三障 成三德爾

008_0749_a_03L
疏六性德無遷 記無遷 亦但三中之一
此文仍與上句義理不

008_0749_a_04L別 何謂淸即淨義 凉即樂義 不變即常義 自
在即我義 今但離爲三四各說 故成二段

008_0749_a_05L
疏三結

008_0749_a_06L
具足如是 過於恒沙不離 記過河沙者 上
但略顯 不能

008_0749_a_07L具載故 不離者 隨擧一
德 全攝眞性及一切德

008_0749_a_08L
疏性德塵沙 不離眞體 記䟽文
可解

008_0749_a_09L
不斷記無始
無終

008_0749_a_10L
疏無始相續 記即無
終也

008_0749_a_11L
不異 記上云不離 恐謂如樹不離地 手不離腕
等 故云不異 不異者 眞如即德 德即眞

008_0749_a_12L

008_0749_a_13L
疏與體同味 記䟽云同味
語猶踈略

008_0749_a_14L
不思議記即一性而有多義 即多義而全一性
不可以定量所得 心行處滅 言語道

008_0749_a_15L

008_0749_a_16L
疏即不異而有恒沙之義故 記䟽擧一
義 影

008_0749_a_17L以顯

008_0749_a_18L
佛法記佛即是覺 意明上之功德 盡是本覺
之法故 故金剛云 一切法 皆是佛法

008_0749_a_19L
疏唯佛窮達故 亦可是所覺法故 記
008_0749_a_20L唯佛等 約始覺 釋佛字 謂佛是始覺之極法 即
前諸功德 顯此諸法 非因位而究了 故佛之法

008_0749_a_21L也 所覺法者 此約本覺 釋
佛字 佛即法也 義如前釋

008_0749_b_01L
乃至滿足 無有所少義故 記乃至者 越彼
河沙 故云乃

008_0749_b_02L至 滿足即無所少 意云乃至過河
沙數 義理悉皆滿足 無所欠少也

008_0749_b_03L
疏若此眞體無性德者 如來證此 不
008_0749_b_04L應具德 旣證性已 萬德圓備 即驗
008_0749_b_05L眞如本具也 記若此下以修顯性 此反顯也
旣證下順釋 如文如海有寶

008_0749_b_06L餘人不知 渉海者 旣
獲旁底 豈不信乎

008_0749_b_07L
疏二顯立名

008_0749_b_08L
名爲如來藏 記如來藏者 具有三義 一隱覆義
二含攝義 三出生義 廣如前說

008_0749_b_09L
疏隱時能出生如來 記隱時等者 似當初
後二義 隱故名藏

008_0749_b_10L此則如來自隱不現也 又因
地能生果地功德 故名藏也

008_0749_b_11L
亦名如來法身 記如來法身者 若以應身爲如
來 即依士釋 若以眞身爲

008_0749_b_12L如來 即持業釋 然其身者 亦具三義 一者體義 眞
如自體 任持不失故 二者依義 爲彼報應之所依故

008_0749_b_13L三者聚義 一切功德之所集故
故唯識云 體依聚義總說名身

008_0749_b_14L
疏顯時萬德依止 記顯時等者 即後義 謂
萬德名法 依止名身

008_0749_b_15L然德有修性 若約修說 即屬報應 成依止義也
若約性說 即聚集義也 其體之一義 當於前段

008_0749_b_16L體中 故此不言也 問法身旣屬無爲 且非積聚
何言聚耶 答功德旣是無多之多 何妨聚是無聚

008_0749_b_17L之聚 斯皆義說圓廻無
滯 非實法聚有可揀也

008_0749_b_18L
疏二問答重辨二 一執體疑相難

008_0749_b_19L
問曰上說眞如 其體平等 離一切相
008_0749_b_20L云何復說 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記上說
眞如

008_0749_b_21L謂前門中云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
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

008_0749_b_22L名眞如 云何下 對前正難 前說離相平
等 今說功德差別 前後矛信 其義安在

008_0749_c_01L
疏二相不違體答二 一明雖差別而
008_0749_c_02L不二

008_0749_c_03L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 而無差別之
008_0749_c_04L相 等同一味 惟一眞如 記雖實下 縱存
今文差別相也

008_0749_c_05L而無下 不違前門平等之義 等同一味者 等 齊也
即指前差別之法 同者 諸法無性 惟一眞如 一味

008_0749_c_06L喩明 如水之八德 一味無差 一
眞如者 法說 䟽亦法喩兼明也

008_0749_c_07L
疏實德雖多 同一如味

008_0749_c_08L
此義云何

008_0749_c_09L
疏多德何以唯一 下釋云

008_0749_c_10L
以無分別

008_0749_c_11L
疏非能分別 記無虛妄
分別故

008_0749_c_12L
離分別相

008_0749_c_13L
疏非所分別 記旣無虛妄之心 即離所分
別相 故前文云 心滅則種種

008_0749_c_14L

008_0749_c_15L
是故無二

008_0749_c_16L
疏無能所故 記由前心境並亡 故得差別
即無差別同一眞如也

008_0749_c_17L
疏二明雖不二而差別二 一略

008_0749_c_18L
復以何義 得說差別

008_0749_c_19L
疏旣其不二 何以說別 記旣而能所俱
亡 遂令一

008_0749_c_20L體無二者 如前差
別之相 依何建立

008_0749_c_21L
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008_0749_c_22L
疏以依生滅識相 恒沙染法 反此表
008_0749_c_23L示眞如淨德 恒沙差別 且擧染本 故

008_0750_a_01L但云業識 記以依等者 前云是心生滅因緣
相 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008_0750_a_02L能顯旣多 所顯亦廣 俱喩河沙
也 且擧下 釋擧本彰末 可知

008_0750_a_03L
疏二廣二 一問對染表示之相

008_0750_a_04L
此云何示

008_0750_a_05L
疏二擧彼染法一 一對顯 記論三 初
擧所迷理

008_0750_a_06L
以一切法 本來唯心 實無於念

008_0750_a_07L
疏擧所迷理 記所迷理者 即眞如之理 義
具眞如門 ◆二別翻配三

008_0750_a_08L初別擧八重 初
無明智慧對

008_0750_a_09L
而有妄心 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 故說
008_0750_a_10L無明 記妄心者 即前不如實知也 不覺起念 即
前不覺心動 名爲業相 見境界 即前轉

008_0750_a_11L相現相 此之三相 即是無明阿棃耶識
又見字義寬 亦通四麁 故䟽云細麁也

008_0750_a_12L
疏依眞起妄 謂細麁染心 本末不覺
008_0750_a_13L也 將欲釋淨 先擧其染 對以顯之
008_0750_a_14L下諸句例然 云何顯者 下云 記

008_0750_a_15L下 即生滅之相 義具前文 將欲下釋意 淨因染
得 故須然也 眞如門無染可對 故無示義 此生

008_0750_a_16L滅門 染淨旣分 故須翻對以顯相大 諸句例
然者 隨文可見 云何顯者 牒難以起下文

008_0750_a_17L
心性不起 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 記

008_0750_a_18L不起者 不
起念也

008_0750_a_19L
疏旣起念 即是不覺無明 故不起
008_0750_a_20L即是本覺智明 記旣起下 故前云一切衆
生 不名爲覺 以念念相

008_0750_a_21L續 未曾離念故 反顯無念
即名覺智 ◆二局見普照對

008_0750_a_22L
若心起見 則有不見之相

008_0750_b_01L
疏妄見不周 記如人見東不見西 近遠內外
明闇等亦爾 故經云 衆生

008_0750_b_02L洞視 不過分寸 以存能見心
故 故於諸境 有所不見也

008_0750_b_03L
心性離見 即是徧照法界義故

008_0750_b_04L
疏眞照圓明 記以無見故 無所不見 故肇
論云 般若無知 而無所不

008_0750_b_05L知 初地得名眞見道者 以不存
能所見故 ◆三妄見眞知對

008_0750_b_06L
若心有動 非眞識知 記非眞識知者 動
則不如實知 故非

008_0750_b_07L

008_0750_b_08L
疏反之即顯眞如無動 記反之等者 以
心無動故 則

008_0750_b_09L所知眞實 眞實者 離僞妄故 從此已下 至不自
在 一一文初 應合皆有 若心有動之言 仍於本

008_0750_b_10L句之末 更云心性無動等 即隨句翻對 論文
存略 但擧能對之妄也 ◆四無性有體對

008_0750_b_11L
無有自性

008_0750_b_12L
疏明妄染無體 反之即顯自性淨心
008_0750_b_13L妄染無體者 依眞妄動 何有自體 淨心者 心
無動故 離緣獨立 獨立之體 本來無染 斯則

008_0750_b_14L不逐緣生 不因境起 故云自性
淸淨心也 ◆五顚倒眞實對

008_0750_b_15L
非常非樂 非我非淨

008_0750_b_16L
疏明妄四倒 反之即顯眞如四德 記
008_0750_b_17L四倒者 即無常苦無我不淨 心動故 起於有漏色
心 有漏色心 實非常等 凡夫計爲常等 故成四

008_0750_b_18L倒反之等者 以不動故 色心不起 以不起故 唯
眞如性 常住淸淨 自在安樂 故成四德 ◆六熱

008_0750_b_19L惱淸
凉對

008_0750_b_20L
熱惱

008_0750_b_21L
疏諸惑燒心 是極熱惱故 說眞如是
008_0750_b_22L淸凉也 記諸惑者 由心動故 起於貪瞋等惑
煩惱熾然 故成熱惱 故說等者

008_0750_c_01L心不動故 即是眞如 眞如無惑 則非熱惱
旣無熱惱 故曰淸凉 ◆七變易凝然對

008_0750_c_02L
衰變

008_0750_c_03L
疏妄染遷改 反顯眞如不衰變也 記
008_0750_c_04L妄染遷改者 以心動故 起於九相 九相 生住異
滅老病死等 故成衰變 反顯等者 心不動故 即

008_0750_c_05L是眞如 眞如之中 本無九相生滅遷
改 故云不變也 ◆八繫縛自在對

008_0750_c_06L
則不自在

008_0750_c_07L
疏業果繫縛故 則顯眞如自在 上云
008_0750_c_08L淸凉不變自在義故 記業果等者 由心動
故 起業受報 墮

008_0750_c_09L五趣中 名爲繫縛 眞如自在者 心不動故 即是
眞如 眞如之中 無有業繫 故云自在 上云等者

008_0750_c_10L以此段中 皆擧能顯妄染 以對顯前淨德 論文
略故 不具列之 故今䟽中 略指後之三義也

008_0750_c_11L◆二總
擧諸法

008_0750_c_12L
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 對此義
008_0750_c_13L故 心性無動 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
008_0750_c_14L相義示現 記乃至者 旣過河沙 不可具述 故云
乃至 對此義者 河沙染法 心動

008_0750_c_15L故成 心不動時 諸淨功德 亦過沙數
諸淨等者 即眞實識知已下諸義等

008_0750_c_16L
疏一一翻對故 染淨皆過恒沙 記

008_0750_c_17L等者 以心性動與無動反覆 明諸染淨 今要省
文 故以心動在前 無動居後 所顯諸法 攝在中

008_0750_c_18L間 於中又闕淨德之目 若欲一一別對 令人易
解者 應云若心有動 非眞識知 心性無動 即是

008_0750_c_19L眞實識知義故 乃至若心有動 則不自在 心性
無動 則得自在 如前䟽文 逐段反顯是也 若

008_0750_c_20L更取類言之 復應云 若心有動 則是繫縛 心性
無動 則名解脫 他皆倣此 不可具言 然前八對

008_0750_c_21L初之兩段 各約別義 言起念起見 斯亦不出心
動之義 若欲各擧別義者 眞實知識等 亦有別

008_0750_c_22L義 應云心起分別 非眞識知 心離分別 即是眞
實識知義故 乃至心若起業 則不自在 心離業繫

008_0751_a_01L即得自在等 當知心動義通
餘皆是別也 ◆三別彰滿足

008_0751_a_02L
若心有起 更見前法可念者 則有所少

008_0751_a_03L
疏妄心外念 求之不足 記妄心等者 若
於心外見法

008_0751_a_04L而生追求 終不能足 却有所少亦可 若有一法
在於心外 是可念者 則性中功德 有所欠少 如

008_0751_a_05L人於他求物 當
知家間所無

008_0751_a_06L
如是淨法無量功德 即是一心 更無所
008_0751_a_07L念 是故滿足

008_0751_a_08L
疏淨德性滿 無假外求 記以心性無外
故 一切功德

008_0751_a_09L皆悉具足 則可忘懷而契之 不可起心而求之
當知有所見者 皆是虛妄 以從分別生故 此意

008_0751_a_10L顯異權宗所說佛果無漏功德 並是修生 今此論
宗 但即修顯 本自有故 金銀生像 可以喩之 ◆
008_0751_a_11L三結
得名

008_0751_a_12L
名爲法身如來之藏

008_0751_a_13L
疏結名二別解用大二 一總明二 一
008_0751_a_14L對果擧因三 記雙約因果
如前所明

008_0751_a_15L
疏一擧本正行

008_0751_a_16L
復次眞如用者 所謂諸佛如來 本在
008_0751_a_17L因地 發大慈悲 修諸波羅蜜 攝化衆
008_0751_a_18L生 記佛本在因者 爲菩薩時 所行諸行 以慈悲
爲本 無不先以利他爲首 攝化衆生也 諸

008_0751_a_19L波蜜下 謂以諸度 攝令附己 化令從善也 以布施
攝貧窮 持戒攝毁禁等 此通二利 故維摩經云 資

008_0751_a_20L財無量 攝諸貧民 奉戒淸淨 攝諸毁禁 以忍調行
攝諸恚怒 以大精進 攝諸懈怠 一心禪定 攝諸亂

008_0751_a_21L意 以決定慧
攝諸無智

008_0751_a_22L
疏二擧本大願

008_0751_a_23L
立大誓願 盡欲度脫 等衆生界

008_0751_b_01L
疏廣大心也 記即四弘中 衆生無邊誓願度
亦同金剛中 佛令發菩提心

008_0751_b_02L人 普度四生九類 彌
勒所釋 亦云廣大心

008_0751_b_03L
亦不限劫數 盡於未來

008_0751_b_04L
疏長時心也 記此同華嚴行願經說 衆生界
盡 我行方盡 以衆生界 無

008_0751_b_05L有盡故 我此行願 亦無有盡 上則約處橫說
故云等衆生界 此則約時竪論 故云盡於未來

008_0751_b_06L
疏三擧悲智大方便

008_0751_b_07L
以取一切衆生 如己身故

008_0751_b_08L
疏悲深 記直見衆生 如父母等 亦不
如見同己身 方爲至深

008_0751_b_09L
而亦不取衆生相

008_0751_b_10L
疏智深也 兼上 亦則不顚倒心 亦
008_0751_b_11L可釋前長時所以 記智深者了唯心故 知
諸衆生 本無性故 元

008_0751_b_12L無念故 舊來涅槃 不待滅故 小乘權敎 不能亡
此相者 盖緣智淺 今實敎菩薩反之 故云深也

008_0751_b_13L兼上謂兼悲深 不顚倒者 衆生本與己同 同皆
無相 故見異相 即成顚倒 今皆反此也 長時所

008_0751_b_14L以者 兼釋廣大所以 䟽文闕略也 若不能
了同己身亡其相者 豈能如此普度永度耶

008_0751_b_15L
此以何義

008_0751_b_16L
疏徵悲智深所以 記徵所以者 意云以何
義故 得如己身 而又

008_0751_b_17L不取衆
生相耶

008_0751_b_18L
謂如實知一切衆生 及與己身眞如平
008_0751_b_19L等 無別異故

008_0751_b_20L
疏依眞如門 答顯深也 記以此門中 顯
一切法 皆即

008_0751_b_21L眞故 皆同如故 故得彼身我身 平等無二 豈
不愍之而欲度耶 又旣同一眞 皆悉無相 誰爲

008_0751_b_22L能度 誰爲所度 故不取其衆生之相 然此段文
細尋其意 但將以取一切下兩句 隔就前段 爲

008_0751_c_01L釋廣長所以 從而亦不取下 爲擧本大智
下之徵釋 但顯不取相之所以 詳之可見

008_0751_c_02L
疏二牒因顯果

008_0751_c_03L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 記大方便智者 說有通
別 通者 方便即智

008_0751_c_04L復有二義 一者謂隨順出離之智 皆方便故 此通金
剛無間已下不唯地前 故十地位後 名爲滿足方便

008_0751_c_05L圓覺亦云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二者此智是
大悲之方便故 若無智爲方便 則非大悲 墮愛見

008_0751_c_06L故 故前說衆生 而不取衆生之相 䟽中釋爲智深也
然或有因智而起悲 知物同己 方欲度故 或因悲

008_0751_c_07L而起智 不知所以裁之 學方便故 其實兩說 左右
兼通 別者 證眞名智 渉俗爲方便 即根後之異名

008_0751_c_08L也 則是斷根本無明 見法身 是智之功 起不思
議業 化利益生 是方便力也 今之論意 具此通別

008_0751_c_09L
疏一牒前因

008_0751_c_10L
除滅無明 見本法身

008_0751_c_11L
疏二自利果 記同智淨相也 果位法身 即
是因中本覺 擧因顯果 故

008_0751_c_12L云見本法身 前擧果顯因 則云
依法身說本覺 與此互相顯也

008_0751_c_13L
疏三正顯用利他果 於中三

008_0751_c_14L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

008_0751_c_15L
疏一明業用 甚深非待作意 如攝
008_0751_c_16L論云 如摩尼天皷 無思成自事等
008_0751_c_17L業用 即不思議業相 微妙難解 心言罔及 不
用先謀而後起化 故曰甚深非作意等 攝論

008_0751_c_18L等者 具云若佛果 是無分別智所顯 離分別者
諸佛何得依衆生 作利益事 如理不顚倒 無功

008_0751_c_19L用作利益事 故重說偈曰 如摩尼天皷 無思成
自事 如此不分別 種種佛事成 此願如來三業

008_0751_c_20L無功用作事 俱不思議 摩尼梵語 此云離垢 亦
云增長 舊云如意 此喩如來身意二業 若隨其

008_0751_c_21L所對 現像不同 即喩佛身業 若隨人所須 出種
種物 即喩佛意業也 天皷則天帝所有 修羅軍

008_0751_c_22L來 其皷音中 自然出聲 則言賊來 去言賊去
喩佛口業也 此之二物 雖有其用而無思慮 故

008_0752_a_01L可喩佛自然之三業爾 成自事者 現像發聲 各
隨其用而辦事業 亦可取珠皷自事 但喩身口

008_0752_a_02L皆無思慮 同
喩意業也

008_0752_a_03L
即與眞如等 徧一切處

008_0752_a_04L
疏二顯用廣大 稱理之用故 記稱理
用者

008_0752_a_05L以即體之用 體徧用徧 俱無方所 若不然者
豈曰眞如用耶 ◆三用而常寂二 初正顯

008_0752_a_06L
又亦無有用相可得 記又亦等者 前無所化
衆生相 此無能化應

008_0752_a_07L用相 望於前
文 故云又亦

008_0752_a_08L
疏三用而常寂也 於中此正顯用也
008_0752_a_09L次徵云 記常寂者 雖現種種身 不動眞實際
雖說種種法 常住無言理 ◆二

008_0752_a_10L

008_0752_a_11L
何以故

008_0752_a_12L
疏佛具三身 何以乃云無有用相 記
008_0752_a_13L三身者 今雖通擧 意
責化身 化身是用相故

008_0752_a_14L
謂諸佛如來 惟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
008_0752_a_15L一義諦 無有世諦境界 離於施作 記

008_0752_a_16L智相身 合之爲眞身也 理智無二故 第一等者 約
二諦料揀也 意明是無相 故非世諦也 是無爲故

008_0752_a_17L離施
作也

008_0752_a_18L
疏若廢機感 論如來 惟是妙理本智
008_0752_a_19L更無應化世諦生滅等相 但隨緣起
008_0752_a_20L用 用則無用 如波即水 故用恒寂
008_0752_a_21L也 涅槃經云 吾今此身 即是法身
008_0752_a_22L等 梁攝論云 惟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008_0752_b_01L名爲法身 記廢機者 不對衆生說也 妙理
即法身 本智即智相身 無應化

008_0752_b_02L等者 凡是有相 皆屬世諦 以從機感緣所生故
今旣廢機 故云更無 但隨等者 有感斯應也 旣

008_0752_b_03L逐緣生 緣無自性 用則常寂 故云無用 此有二
義 得言無用 一者屬因 因即悲智 然有親踈

008_0752_b_04L踈即是智 親即是悲 依智起悲故 故論云 從後
得智 流出大悲心 若無其因 化終不起 如二乘

008_0752_b_05L無悲 凡夫無智 何有化耶 二者屬緣 即根熟衆
生 若無其緣 化亦不起 以十方中 有無佛世故

008_0752_b_06L斯則二義相須 因緣具足 乃得成辦 旣屬因緣
何有化體而可得耶 如波下喩 故用下 合寂即

008_0752_b_07L體也 故杜順云 用則波騰鼎沸 全眞體以運行
體則鏡靜川澄 擧隨緣而會寂 涅槃下引證 此

008_0752_b_08L身者 化身也 等者 彼文具云 吾今此身 即是
常身法身金剛不壞之身 以三身 皆有常義故 復

008_0752_b_09L言法身 以揀濫也 恐人不曉法身之相 故乃擧
喩 猶若金剛 不可壞也 如如即法身 智即報身

008_0752_b_10L獨存者 法報合故 重牒如如 表無二故 名法身
者 攝智歸如 約本立稱 然涅槃即攝用歸體 攝

008_0752_b_11L論即直顯眞身 雖言
說不同 而義意不異

008_0752_b_12L
但隨衆生 見聞得益 故說爲用

008_0752_b_13L
疏雖眞理妙智 本來常湛 而隨機感
008_0752_b_14L益用無邊 即寂而常用 記雖眞下 經云
佛眞法身 猶

008_0752_b_15L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
月 寂而常用 斯之謂也

008_0752_b_16L
疏二別釋三 一標

008_0752_b_17L
此用有二種

008_0752_b_18L
疏二徵

008_0752_b_19L
云何爲二

008_0752_b_20L
疏三釋二 一正顯用相二 一直顯其
008_0752_b_21L用二 一應身 記論二 一約
識擧人

008_0752_b_22L
一者依分別事識 凡夫二乘心所見者

008_0752_c_01L
疏凡夫二乘 不知惟識 計有外塵
008_0752_c_02L即是分別事識義 今見佛身 亦謂
008_0752_c_03L心外 順彼事識 分別計度 故說依
008_0752_c_04L分別事識見也 亦可此人 雖覺六
008_0752_c_05L識 不知彼七八識故 但云依事識也
008_0752_c_06L凡夫等者 二乘迷於本識故 凡夫即十信已
還一切凡夫也 信位雅信眞如 已知惟識 然

008_0752_c_07L其事識 麁顯猛利 任運分別心外法也 今見等
者 境通染淨 雖見是佛 猶屬淨境 亦謂心外

008_0752_c_08L亦可等者 前以事識爲所依 今以事識爲所覺
言所覺者 但能知有 非謂覺斷 然所依即是所

008_0752_c_09L覺 竟無
異爾

008_0752_c_10L
名爲應身

008_0752_c_11L
疏依此麁識分別 但見應化麁相 不
008_0752_c_12L見報身細相 下釋見麁所以云 記

008_0752_c_13L麁識等者 其猶明鏡對質 現像不同 豈有質陋
而像美耶 斯則妍媸在質 而鏡無好惡 應身之

008_0752_c_14L目 由此而立 ◆
二釋見麁所以

008_0752_c_15L
以不知轉識現故 見從外來

008_0752_c_16L
疏迷於唯心 記佛從心內現 反見心外
來 不知唯識 故云迷心

008_0752_c_17L
取色分齊 不能盡知故 記取色下 迷境
也 由迷唯識

008_0752_c_18L現故 遂見心外 實有境界 不知即空 故取分齊也
不能盡知者 不知色如其心 無分齊故 但見分齊

008_0752_c_19L故不盡也 ◆䟽文
三 一略消其文

008_0752_c_20L
疏不達即色 是心無有分齊 記不達者
色自心

008_0752_c_21L生 本無其體 元是自心 心無分齊 故令色等
亦無分齊 今凡夫二乘 不達此義 見從外來故

008_0752_c_22L作分齊而取也 ◆二廣陳問答 通
有十四 今初佛身凡識不分難

008_0753_a_01L
疏問佛身何故唯衆生識耶 記衆生識
者 以

008_0753_a_02L論云不知轉識現故 意明佛身 是轉識所現而凡
小不知 今問意云 轉識有漏 屬於衆生 應身無

008_0753_a_03L漏 自屬於佛 何故淨身 唯玆染識 豈非
凡聖染淨不分耶 ◆二源同派異迷悟答

008_0753_a_04L
疏答衆生眞心 與諸佛體 平等無二
008_0753_a_05L但衆生迷自眞理 起於妄念 是時眞
008_0753_a_06L如 但現染相 不顯其用 以彼本覺
008_0753_a_07L內熏妄心 故有厭求 有厭求故 其
008_0753_a_08L用即現 厭求劣故 用相即麁 厭求
008_0753_a_09L漸增 用亦漸細 如是漸漸 乃至心
008_0753_a_10L源 無明旣盡 厭求都息 始覺同本
008_0753_a_11L用還歸體 平等平等 無二無別 未
008_0753_a_12L至心源已還 用於識中 隨根顯現
008_0753_a_13L故元識中現也 記衆生至無二者 標本也
衆生是妄 以對於妄 故

008_0753_a_14L言眞心 諸佛是相 以對於相 故云其體 平等者
顯無增減 無二者 一體不分 謂衆生眞心 即是

008_0753_a_15L諸佛之體 無有增減 不分二別 但衆生下 釋未
顯用也 以無明有力 遂令眞如體隱 但現染法

008_0753_a_16L起於九相 眞旣無力故 不能現應身淨用 如水
爲風所擊 但起波而不能現像也 以彼下 出用

008_0753_a_17L顯所以也 內熏妄心者 如前文云 以有眞如法
故 即熏習無明 令其妄心 猒生死苦 樂求涅槃

008_0753_a_18L等 今文通說 故云熏妄心 猒求劣者 凡夫二乘
雖有猒求 而未能起勇猛精進 唯心大行 故所

008_0753_a_19L現用 但是應身 麁而且顯 猒求增者 三賢已上
乃至十地 所見報身 漸漸微細 以隨猒求 增勝

008_0753_a_20L現故 猒求息者 無明盡故 所證窮故 始覺等者
無妄可斷故 始覺同本覺 無生可度故 化身歸

008_0753_a_21L法身 平等者 始本平等 眞應平等 故再言之
無二無別 亦復如是 未至下結答 旣佛身麁細

008_0753_a_22L皆由欣猒勝劣 此不亦唯識之義耶 是故
論云 轉識現也 ◆三眞起識現相違難

008_0753_b_01L
疏問若據此義 用從眞起 何故說言
008_0753_b_02L轉識現耶 記意云上說隨流迷眞 故不起用
反流悟理 是故起用 當知此

008_0753_b_03L用 是從眞起 何得論言轉識
所現 ◆四隨流反流相資答

008_0753_b_04L
疏答轉識即是梨耶中轉相 依此轉
008_0753_b_05L相 方起現識 現諸境界 此識即是
008_0753_b_06L眞妄和合 若隨流生死 即妄有功能
008_0753_b_07L妄雖有功 離眞不立 若反流出纒
008_0753_b_08L眞有功能 眞雖有功 離妄不顯 故
008_0753_b_09L就緣起和合識中 說其用耳 記依此
等者

008_0753_b_10L論云以依能見故 境界妄現 此識等者 轉識是
眞心 隨流所成 性相不離 故云和合 和合即棃

008_0753_b_11L耶識也 離眞不立者 妄必依眞 如波依水 故論
云 一切心識之相 皆是無明 無明之相 不離覺

008_0753_b_12L性 又依覺故迷 若離覺性 則無不覺 離妄不顯
者 以用不自起 必假於緣 此有二義 一約自體

008_0753_b_13L說 謂衆生本有眞如 是用之體 若無妄心 爲所
熏緣 而此眞用 莫之能起 起之何爲 以有妄心

008_0753_b_14L爲所熏故 即顯眞心 有其功力 令其猒求 漸於
自識 而現用相也 二約佛體說 謂佛應化之用

008_0753_b_15L若非衆生爲緣 亦無由起 起亦無用 彼此推之
誠由妄也 若離於妄 實無用相 故眞如門 唯顯

008_0753_b_16L自體 及至果海 亦泯同一覺 故下文云 無有彼
此色相迭相見也 次前䟽云 用還歸體 平等無

008_0753_b_17L二 故就等者 如淨眼人 不見空華 全失明者
亦不見華 患熱翳者 乃見空華 故華嚴云 如翳

008_0753_b_18L眼所觀 非內亦非外 世間見諸佛
應知亦如是 ◆五心佛外佛差別難

008_0753_b_19L
疏問若據此義 乃是衆生自心中 眞
008_0753_b_20L如之用 云何說言佛報化耶 記意云
若如

008_0753_b_21L前說眞如之體 假於妄緣而起用者 斯則衆生
自己眞心麁細之用 何得說爲他佛報化身耶 ◆

008_0753_b_22L六心體佛
體無差答

008_0753_c_01L
疏答衆生眞心 即諸佛體 更無差別
008_0753_c_02L故華嚴經云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
008_0753_c_03L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又不
008_0753_c_04L增不減經云 法身即是衆生 衆生即
008_0753_c_05L是法身 法身與衆生 義一而名異
008_0753_c_06L旣從法身 起報化用 何得不是衆生
008_0753_c_07L眞心耶 記佛體等者 意云衆生眞心 旣即諸
佛眞體 當知衆生所起應化 即是

008_0753_c_08L諸佛應化 此即先指體同也 華嚴下引證 義一
者 體也 眞如之體 無差別故 旣從下結答用

008_0753_c_09L同 據前答問 合云何得不是衆生眞心應化耶
䟽文 但結法身 法身即是衆生眞心 故存略也

008_0753_c_10L◆七師資義
一文異難

008_0753_c_11L
疏問義若然者 衆生心佛 還自敎化
008_0753_c_12L衆生 何故說言佛悲願力 記意云若言
佛法身起

008_0753_c_13L用 即衆生眞心之用者 斯則自佛起用 還自敎
化 何故復言佛悲願力 熏令起用耶 ◆八文異

008_0753_c_14L還同一
義答

008_0753_c_15L
疏答即此眞心 是佛悲願 謂無緣大
008_0753_c_16L悲 及自體無障碍化用等 即性起大
008_0753_c_17L用也 記意云佛之悲願 即是衆生眞心之悲
願 無二無別 若就佛說 名佛悲願

008_0753_c_18L若就衆生說 即是眞心之悲願也 謂無下釋成
謂眞心即是悲願性故 性是佛體 佛體所起之用

008_0753_c_19L宜名佛悲願也 猶如一物 本屬大家 男女各用
皆稱已有 性起者 性無彼此 用何成二耶 ◆九

008_0753_c_20L心佛不起
化用難

008_0753_c_21L
疏問衆生旣無不有心 何不早起化
008_0753_c_22L用 令滅無明 記以前云衆生眞心 即同
佛體 諸佛應化 即是衆

008_0754_a_01L生之用故 意云衆生眞心 無不皆有 何故諸佛
能起化用 衆生不能起耶 ◆十未起猒求乖用答

008_0754_a_02L
疏答未有厭求故 記如前第二答中所說
詳之 ◆十一不能熏

008_0754_a_03L令發
心難

008_0754_a_04L
疏問旣先有本覺 何不早熏 令起厭
008_0754_a_05L求 記如前所說 衆生所以能起猒求 皆由本
覺內熏之力 旣若元有本覺 何不同他

008_0754_a_06L諸佛早熏 起猒求耶 ◆
十二引前因緣互闕答

008_0754_a_07L
疏答無明厚薄不同 因緣互闕不等
008_0754_a_08L此如上說 記廣如前自體相熏習中 問答所
辨 ◆十三眞佛何暇修因難

008_0754_a_09L
疏問若眞心 即是佛者 何故下文云
008_0754_a_10L從諸波羅蜜等因生 記意云若從行生 則
本未是佛何得前

008_0754_a_11L云 衆生眞心 同諸佛體 而論應化
之身乎 ◆十四因果無性同源答

008_0754_a_12L
疏答此約本覺隨染義說 然其始覺
008_0754_a_13L覺至心源 平等一際 有何差別 記

008_0754_a_14L所言從行生者 但以本覺隨流成染 始覺反流成
淨 故有行致之說 如其剋就眞心 則與佛體 竟

008_0754_a_15L無有異 此則因果迷悟 悉無差別 今䟽一向約
始 覺同本覺 顯無差別者 以果例因也 ◆三權

008_0754_a_16L實對

008_0754_a_17L
疏上來約終敎說 若約始敎說者 即
008_0754_a_18L以諸佛悲智爲增上緣 衆生機感種
008_0754_a_19L子爲因緣 故託佛本質上 自心變
008_0754_a_20L影像 故云在自識中現也 餘如瑜伽
008_0754_a_21L唯識等論說也 記實敎如上所辨 若權敎
所說 衆生諸佛 互爲增

008_0754_a_22L上緣 故文於自識而現影像 今此䟽文 且就衆
生一邊而論故 假佛悲智爲增上緣 自識有見

008_0754_b_01L佛種子爲因緣 託佛所現化身爲本質 然於自識
變起影像 而見於佛 唯此影像 是自識現 故云

008_0754_b_02L唯識 若彼本質 自攝歸佛識 非屬衆生 若如此
說 還是於自識外 別自有佛本質 何成一切唯

008_0754_b_03L心 非同今文所說應化 唯是自心所現 縱說由
佛悲願 此亦自心悲願 無二無別 故今引彼對

008_0754_b_04L辨 要知權實有異也
餘如下 指廣說處

008_0754_b_05L
疏二報身三 一約識擧人

008_0754_b_06L
二者依於業識 謂諸菩薩 從初發意
008_0754_b_07L乃至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 名爲報身
008_0754_b_08L究竟地即第十地
非謂妙覺也

008_0754_b_09L
疏十解已去 菩薩能解唯識 無外諸
008_0754_b_10L塵 順業識義 以見佛身故 記順業識者
謂業相展

008_0754_b_11L轉 現諸境界 是則境從識生 十住已去諸菩薩等
深達此理 依此修行故 見報身佛也 初發意言

008_0754_b_12L即信成就發心也 亦可初信已去 名初發心
此中但是依三昧心所見者 即前平等緣也

008_0754_b_13L
疏二明所見報相 初正報後依報 記
008_0754_b_14L依正二報者 其實此中 文有三段 謂從初至無
量好爲正報 從所住至莊嚴爲依報 從隨所下

008_0754_b_15L是通明二報 顯無邊無盡之
相也 ◆論三 初顯正報

008_0754_b_16L
身有無量色

008_0754_b_17L
疏身無分齊故 記身無分齊者 無量即無分
齊 故經云 如來色無盡

008_0754_b_18L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008_0754_b_19L
疏依身有相 相亦無邊 依相有好
008_0754_b_20L好亦無盡 然相以表德 令人敬德以
008_0754_b_21L念佛 好爲嚴身 令人愛樂欲親近也
008_0754_b_22L依身有相者 色即是身 依彼色身 有大相也
依相有好 即依大相 流出小相 斯則身有異

008_0754_c_01L相 相皆妙好也 然相下 釋現相好意也 楷公亦
云 表德名相 愜情稱好 若無功德 則不敬重

008_0754_c_02L若不敬重 則不憶念 以念佛者 利益深故 故現
相也 世人苟能易彼常情 念世美色之心 而念

008_0754_c_03L佛相者 則其道可庶幾矣 然吾未見好德 如好
色者也 悲夫嚴身者 嚴飾佛身 令其妙好 若不

008_0754_c_04L妙好 則不愛樂 若不愛樂 則不親近 不親近故
則不聞法 乃至解脫 佛意在玆 故示其好 智度

008_0754_c_05L論云 醜人說妙法 聽者心不欣 肇公云 爲尊形
者 亦相好爾 豈俗飾之在心乎 ◆二辨依報

008_0754_c_06L
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

008_0754_c_07L
疏能依無邊故 所依土亦復無邊 頗
008_0754_c_08L胝迦等殊勝之寶 常放光明 無碍校
008_0754_c_09L飾故 記能依等者 依正相稱 皆廣大故 以無
邊功德之身 住無量莊嚴之土 是所

008_0754_c_10L宜也 莊嚴之相 具在諸經 不能備引 頗胝迦者
此云水玉 或云水珠 ◆三通明無盡二 一橫顯

008_0754_c_11L

008_0754_c_12L
隨所示現 即無有邊 不可窮盡 離分
008_0754_c_13L齊相 記此明正報即根根無邊 依報即塵塵
周徧 無窮盡者 以不可涯畔故

008_0754_c_14L
疏異前化身分齊之色 由此菩薩 知
008_0754_c_15L分齊即無分齊故 一一色相 皆徧法

008_0754_c_16L界 互融無碍 自在難思故也 記

008_0754_c_17L下 釋見無分齊所以 以菩薩順唯識理 了色唯
心 無有分齊 由此解故 所見之相 稱彼觀心

008_0754_c_18L皆徧法界 互融自在也 地上已去 親證此理 故
無所礙 然於其中 隨彼智力所見 優劣淺深不

008_0754_c_19L同 如下論云 地前少分見 若得淨心 所見微妙
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今就通說 不分優劣 下

008_0754_c_20L文自知 ◆二
竪顯無盡

008_0754_c_21L
隨其所應 常能住持 不毁不失 記若常
有感

008_0754_c_22L佛之機 佛則爲之常住 苟不見者 非其器故 功過
在機 不在於佛 如月於器 不顯現者 由器破故 如

008_0755_a_01L下即

008_0755_a_02L
疏隨其業行 所應感者 即皆常住
008_0755_a_03L非三灾等之所壞也 記非三灾等 水火風
也 如次能壞 初

008_0755_a_04L二三禪 且第四禪 未出三界 尙不能壞 名不動
也 況佛之果報 出超三界 依眞而住 而可壞耶

008_0755_a_05L故法華云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衆生見劫
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若準

008_0755_a_06L華嚴所說 無有一法 不是毘盧遮那佛身 無有
一塵 不是華藏世界海 今意同彼 故依正皆言

008_0755_a_07L無量
等也

008_0755_a_08L
疏三結果由因以釋名 記結果由因等者
意令衆生 修

008_0755_a_09L樂因證樂果也 此與前科相次 正問華嚴四分之
初二也 準地持論 十信種因 十住已去 解方便

008_0755_a_10L初地分得 八地已上
圓滿相續 佛地究竟

008_0755_a_11L
如是功德 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
008_0755_a_12L及不思義熏之所成就 具足無量樂相
008_0755_a_13L故說爲報 記如是至成就 結果由因也 初一句
結上依正二果 皆因下有三因 諸

008_0755_a_14L波羅蜜等 是緣了二因 總名資熏 不思議熏 是正
因 習熏也 具足下釋名也 以報是酬因爲義 上之

008_0755_a_15L依正皆無量者 爲酬因時
無漏不思議所熏修故

008_0755_a_16L
疏如是依正二報 無障碍不思議事
008_0755_a_17L皆因十度深行之熏 及本覺不思議
008_0755_a_18L熏 二因所成 樂相圓備 故名報身
008_0755_a_19L無障碍者 謂依正不相妨 大小互相入 根根
塵塵 皆徧法界 互現無盡 此有六句 謂依

008_0755_a_20L中現依 依中現正等 故云無碍 不思議事者 橫
無邊際 竪無窮盡 不壞諸相 一一周徧 殊勝淸

008_0755_a_21L淨 豈思議之所及乎 十度謂施戒忍進定慧方便
願力智 深行者 皆順性故 如下所說 於眞如法

008_0755_a_22L中 深解現前 所修離相等 二因者 生了也 即
緣了二因 俱名生因 正因即了因也 但開合異

008_0755_b_01L爾 樂相等者 報旣酬因 必須相稱 因
修旣妙 得果寧麁 故此樂相名爲報也

008_0755_b_02L
疏二重牒分別二 記廣明前之二身
隨見差別

008_0755_b_03L
疏一應身

008_0755_b_04L
又爲凡夫所見者 是其麁色 隨於六道
008_0755_b_05L各見不同 種種異類 非受樂相 故說
008_0755_b_06L爲應

008_0755_b_07L
疏簡凡異小 如三惡道習 見佛如黑
008_0755_b_08L象脚等三尺之身 又如提謂等 以人
008_0755_b_09L天位 見佛爲樹神 及天神身等 準
008_0755_b_10L此 即六道衆生 並見佛不同也 皆
008_0755_b_11L非出世相 故非樂也 如二乘人等
008_0755_b_12L見佛爲出世 是阿羅漢等聖人身 記
008_0755_b_13L簡凡異小者 此且說凡夫二類所見 不論二乘
斯則十信已前異生凡夫也 黑象脚者 觀佛三

008_0755_b_14L昧海經云 觀佛相好者 如人執鏡 照自面像
若生垢惡不善心者 見佛純黑 猶如炭人 釋子

008_0755_b_15L衆中 有五百人 見佛色身 猶如灰人 比丘衆
中 有二千人 見佛色身 如赤土人 優婆塞衆

008_0755_b_16L中 有十六人 見佛色身 如黑象脚 優婆夷衆中
有二十四人 見佛色身 猶如聚墨 如彼經第三

008_0755_b_17L說 五百釋子 昔毘婆尸佛 像法之中 有長者子
名日月德 有五百子 不信佛法 同遇身病 父即

008_0755_b_18L敎令稱三寶名 敬父敎故 三稱未畢 而各命終
以稱佛故 生四天王天 天上命盡 以邪見因 墮

008_0755_b_19L大地獄 以若所逼 憶父之敎 乃稱佛名 以念佛
故 從地獄出 生貧賤家 如是尸棄 乃至迦葉佛

008_0755_b_20L出 但聞佛名 不見佛形 以聞如是六佛名 故生
釋種中 宿業因緣 見佛灰色 佛令稱七佛 及彌

008_0755_b_21L勒名號 并稱其父 雨淚懺悔 乃見如來金色相
好 成阿羅漢 又有二千比丘 於然燈佛末法之

008_0755_b_22L中 出家學道 於和尙所 生不淨心 其師已是阿
羅漢果 後諸弟子 隨壽脩短 將命終時 無所依

008_0755_c_01L怙 師令一心 稱然燈佛 乘玆善力 得生天上
天上壽盡 以前虛食信施之業 墮餓鬼中八萬四

008_0755_c_02L千歲 後墮畜生 畜生罪畢 爲貧賤人 復因前世
出家力 故稱南無佛 以稱佛故 八千世中 常値

008_0755_c_03L佛世 而眼不見 乃至今日 遇佛釋迦 見如赤土
正長五尺 是時世尊 即現胷上德字 令比丘讀

008_0755_c_04L讀已懺悔 見佛金色 即爲授記 次第作佛 又優
婆塞衆中 有十六人 昔曾於閻浮提 皆作國王

008_0755_c_05L隨順惡友 非法說法 墮阿鼻獄 由曾聞法 今得
遇佛 而見世尊 如黑象脚 佛令懺悔 並見金色

008_0755_c_06L成阿羅漢 又寶盖燈王佛像法中 有一比丘 入
婬女舍 持鉢乞食 諸婬女等 盛滿鉢飯 而戱之

008_0755_c_07L言 汝顏色可惡 猶若聚墨 身所著衣 狀若乞人
比丘聞已 擲鉢空中 現通而去 諸女見已 悔恨

008_0755_c_08L發願 由以施食因緣 二千劫中 常不饑渴 以惡
口罵比丘 及婬欲因緣 故墮黑闇地獄 由前發

008_0755_c_09L願力故 今得遇佛而見佛身 猶如聚墨 佛令懺
悔 成阿羅漢 如是四衆 各各異見 差別不同

008_0755_c_10L由自業故 觀佛色身 優劣如是 三尺身者 即瞿
師羅長者所見 提謂等者 佛於菩提樹下 初成

008_0755_c_11L正覺 提謂路過 以根熟故 佛力制之 車馬不進
渠謂山林神祗 幻作如此 遂尋見佛 謂是樹神

008_0755_c_12L以偈歎問曰 容顏甚奇特 猶若紫金山 未審誰
家子 種族是何人 未知何所證 因何此處居 不

008_0755_c_13L食來幾日 未知何所須 佛偈答云 我是金輪王
聖帝族中子 猒俗如涕唾 出家證菩提 成道來

008_0755_c_14L七日 無人施我食 提謂即以麨蜜奉施 聞法得
果 證須陁洹 若準此說 以提謂先未識佛 疑是

008_0755_c_15L樹神 非謂見樹神相 智者詳之 二乘等者 其實
聲聞 即見佛爲老比丘相 緣覺見佛 爲辟支也

008_0755_c_16L然此亦未是出世相
以非是樂相故

008_0755_c_17L
疏二報身 記報身三 一住上分見
劣四 一明能見淺深

008_0755_c_18L
復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 以深信眞
008_0755_c_19L如法故 少分而見 記少分見者 意明少分
見報身之用 由此菩

008_0755_c_20L薩 以深信力 入眞如三昧 能知法界一相所見報
身 知身無有去來分齊之相 故後譯云 初行菩薩

008_0755_c_21L見中
品用

008_0756_a_01L
疏十解菩薩等 依比觀門 見眞如理
008_0756_a_02L是相似覺 故云少分 異前十信 故
008_0756_a_03L復云深 異後眞證 故但云信 記見眞
如理

008_0756_a_04L者 由入似觀 見眞理故 遂見報相 無有去
來 惟心影現 不離眞如也 ◆二明所見分齊

008_0756_a_05L
知彼色相莊嚴等事 無來無去 離於分
008_0756_a_06L齊 記無來去者 不同凡小 見佛
王宮生 雙林滅 有來去相

008_0756_a_07L
疏以見眞如 異於凡小 是故得知色
008_0756_a_08L相等事 性無分別 記性無分別者 無去
來相 離分齊相 知

008_0756_a_09L事即理 不可分別 如像即鏡 無定量故 然分別
字 合是分齊字 下文云 然此菩薩 猶自分別

008_0756_a_10L後文準此 ◆三
釋無分齊所以

008_0756_a_11L
惟依心現 不離眞如 記唯依心現者 了境
唯識也 不離眞如

008_0756_a_12L者 知相即性也 ◆
䟽二初牒難釋通

008_0756_a_13L
疏釋無分別所以也 攝論中 地上見
008_0756_a_14L報身者 彼據證之相應成就處 說今
008_0756_a_15L此地前菩薩 少分見者 以知色境界
008_0756_a_16L但是現識 不離眞如 即無分齊故 得少分見也 記釋無下指論文 攝論下正牒
難 或問曰 準攝論說 地上

008_0756_a_17L菩薩 方見報身 云何今文 地前亦見耶 故此牒
之 彼據下正釋通 彼論約證相應說 今論說此菩

008_0756_a_18L薩 發直等三心 修無住等四方便 隨順眞如 不
執色相 雖非親證故 見而能信解 深達唯心 故

008_0756_a_19L見樂相 雖見樂相 亦不同地上 親見微妙 是故
前文但云 知彼色相無來去等也 ◆二結會重辨

008_0756_a_20L
疏旣非全見 故不相違 但以異前凡
008_0756_a_21L小 心外取境 見應化故 故約唯心

008_0756_b_01L少分明見 記若言全見 即有相違 旣言分見
足可通會 如䟽可見 ◆四簡異

008_0756_b_02L

008_0756_b_03L
然此菩薩 猶自分別 以未入法身位故

008_0756_b_04L
疏簡異地上 記以此菩薩 雖達唯心 猶未
覺斷事識 事識旣在 分別

008_0756_b_05L不亡 不同地上得無分別 證
相應故 ◆二明地上分見勝

008_0756_b_06L
若得淨心 所見微妙 其用轉勝 乃至
008_0756_b_07L菩薩地盡 見之究竟 記淨心者 初地名也
與證相應 過於地

008_0756_b_08L前 故云微妙 從於二地 至第十地 漸漸又細 故云
轉勝 地盡者 第十地也 然轉勝之言 亦通能見之

008_0756_b_09L智 以智用勝
故 所見勝也

008_0756_b_10L
疏顯於地上所見用相 過於地前 故
008_0756_b_11L云轉勝漸漸微細 至金剛後心 業相
008_0756_b_12L都盡 用即歸體 故云見之究竟 以
008_0756_b_13L窮其源故 記漸細者 十重報相 身土不同
後後勝於前前 故云漸細 金

008_0756_b_14L剛後心 即解脫道 用歸體者 約能見 即始覺歸
本覺 約所見 即報身歸法身 他受用土 歸法性

008_0756_b_15L土 用旣歸體 則無所見 故云究竟 反此則未究
竟 窮源二字 各通二義 謂斷窮妄染之源 即生

008_0756_b_16L相盡也 證窮眞如之源 即法身現也 然復詳此
論中 見究竟言 意明第十地中 所見報相 最極

008_0756_b_17L微細 此外更無殊勝之相 故云究竟 非謂相盡
證窮 名爲究竟 若如䟽釋 未敢聞命 以次文云

008_0756_b_18L若離業識 則無見相 此文方可作相盡證窮而解
也 智者請詳 ◆三明究竟位無見二 初明無見

008_0756_b_19L
若離業識 則無見相 記以佛位中 更無報身
可見之相 以離微細

008_0756_b_20L念故 惟一心
在 有何可見

008_0756_b_21L
疏要依業識 乃有轉相及現相故也
008_0756_b_22L二釋
所以

008_0756_c_01L
以諸佛法身 無有彼此色相 迭相見故
008_0756_c_02L法身無相 彼此念絶 一眞
平等 何相見之有 迭 遞也

008_0756_c_03L
疏若離業識等無明 即惟是眞如故
008_0756_c_04L佛無有彼此分別之見 二問答除疑
008_0756_c_05L二 一問

008_0756_c_06L
問曰若諸佛法身 離於色相者 云何能
008_0756_c_07L現色相 記云何現色等者 報應屬色 法身旣離
於色 云何能現報應之色 如虛空無

008_0756_c_08L色 終不能現
色 此可類之

008_0756_c_09L
疏二答二 一釋法身能現 記論二 初
釋法身能

008_0756_c_10L現二
初標

008_0756_c_11L
答曰即此法身 是色體故 能現於色
008_0756_c_12L法身是色體者 意明法身 雖非是色 而是報化
之體 故能現色 即同虛空 體非羣相 而不拒彼

008_0756_c_13L諸相
發揮

008_0756_c_14L
疏總也 下別 記總者 據文 亦是標爾
◆二釋二 初總明不二

008_0756_c_15L
所謂從本已來 色心不二 記色心不二
者 性相

008_0756_c_16L同如 體用
一致也

008_0756_c_17L
疏謂彼所現報化之色 不異法身眞
008_0756_c_18L心 如波與水 本來無二 記謂彼下
法喩可

008_0756_c_19L知 ◆二別明相
即二 初色即心

008_0756_c_20L
以色性即智故 色體無形 說名智身
008_0756_c_21L以色性即智者 報化之色 對緣所成 自無其性
即以本覺法身智爲體性 法身之體 旣無形相

008_0756_c_22L以用從體 遂令報化 亦無形相 以無形故 故名智
身 智身即法身也 故金剛論 目法身爲智相身 化

008_0757_a_01L身爲異
相身

008_0757_a_02L
疏明色即心 顯前不二 以色即心故
008_0757_a_03L遂令色相都盡 故就其本 但云智身
008_0757_a_04L智謂本覺心智也 記䟽文可知 ◆
二心即色

008_0757_a_05L
以智性即色故 說名法身 徧一切處
008_0757_a_06L即色者 法身之智 旣爲色體 報化之色現時 即
是全體起用 即此報化 徧一切時 便是法身 徧

008_0757_a_07L一切
處也

008_0757_a_08L
疏明心即色 顯前不二 如水徧在波
008_0757_a_09L中 記如水等者 明體徧在用中 有報化處 即
有法身 故華嚴云 法性徧在一切處 一

008_0757_a_10L切衆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
得 即顯前段如波全即於水也 䟽不言者 略也

008_0757_a_11L
疏二釋所顯之色 記二釋所
現色

008_0757_a_12L
所現之色 無有分齊 隨心能示十方世
008_0757_a_13L界 無量菩薩 無量報身 無量莊嚴
008_0757_a_14L各各差別 皆無分齊 而不相妨 此非
008_0757_a_15L心識 分別能知 以眞如自在用義故
008_0757_a_16L隨心能現者 有兩意 一隨彼各各差別之心 而
現無量差別依正也 二一切諸色 皆隨眞如心

008_0757_a_17L性所現 遂令依正 皆無分齊 以心無分齊故 無量
菩薩及報身者 橫應則彼彼不同 竪說則地地有異

008_0757_a_18L故皆無量 莊嚴者 通佛菩薩及與依報相好珍寶莊
嚴之義 廣如華嚴 各各差別者 依正不同 身相有

008_0757_a_19L異故 皆無分齊者 正報則根根周圓 依報則塵塵徧
滿 不相妨者 顯前差別 而無分齊也 若有相妨

008_0757_a_20L即有分齊 非成周徧 又相妨故 則壞諸根之相等
今以不壞相而等徧故 皆無分濟 不動徧而各異故

008_0757_a_21L各各差別 故云而不相妨 此非下遮疑 恐常情聞此
分別欲知 及不能知 便生疑惑 故此遮止 如小乘

008_0757_a_22L尙不知菩薩境界 豈況凡夫能測如來功德耶 以眞
如下出所以 旣是眞如之用 安可以有漏心識能知

008_0757_b_01L此顯不
恩議也

008_0757_b_02L
疏以彼眞心 無碍周徧 所現之色
008_0757_b_03L亦復圓融 自在無礙 故云所現之色
008_0757_b_04L乃至不相妨碍 於中無量菩薩者 亦
008_0757_b_05L是報身作用也 亦可即是感報身大
008_0757_b_06L用之機緣 皆能頓赴 以一一根 皆
008_0757_b_07L徧法界 然互不相妨 此眞如之用 非
008_0757_b_08L妄識能知 記以彼下 可知 於中下牒釋 菩
薩初約能化釋 準華嚴說 具

008_0757_b_09L有十身之異 豈唯菩薩耶 亦可下 約所化釋 然
前正後兼也 頓赴者 旣多機頓感 佛亦頓赴 是

008_0757_b_10L故報身亦無量也 此即機應無碍 以一一下 釋
前各各差別已下文 以如次三句 釋三句 對文

008_0757_b_11L可見 即大小無
碍也 餘文可知

008_0757_b_12L
疏二會相入實 顯動靜不異三 記

008_0757_b_13L入實者 上來先說從眞如門 起生滅門 今則會
彼生滅 入於眞如 前則從本起末 此則攝末歸

008_0757_b_14L本 無不皆從法界流 無不還歸於法界 即二門
不二也 亦同智論云 若無空義者 一切法不成

008_0757_b_15L又云先分別諸法 後說畢竟空 然說之雖異 法
乃同時 文不頓書 故成前後 又若不分別 焉知

008_0757_b_16L此是空 故
次明也

008_0757_b_17L
疏一標

008_0757_b_18L
復次顯示從生滅門 即入眞如門 所謂
008_0757_b_19L推求五陰 色 記即入者 非色滅空 不捨緣故
故淨名云 明無明爲二 無明

008_0757_b_20L實性即是明 於其中平等無二者 是爲入不二法門
五陰者 三科之初 能攝有爲一切法故 陰謂陰覆

008_0757_b_21L能覆眞理 令不顯現 亦名爲藴 藴積含藏有爲法
故 能造所造 二具八法 皆色陰攝 受想行識諸心

008_0757_b_22L心所 名爲四
陰 俱屬於心

008_0757_c_01L
疏色陰

008_0757_c_02L
之與心

008_0757_c_03L
疏四陰 二釋二 一觀色

008_0757_c_04L
六塵境界 畢竟無念

008_0757_c_05L
疏先觀色法也 境從心起 畢竟無體
008_0757_c_06L離心之外 無可念相 記先觀色等者 五 
藴之首 最初現

008_0757_c_07L故 故大般若 亦復先明 境從心起等者 如前云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 而有差別等 又云以依能

008_0757_c_08L見故 境界妄現 離見則無境界 旣離
見無境 復何可念 此約所念說也

008_0757_c_09L
以心無形相 十方求之 終不可得

008_0757_c_10L
疏非直心外 無別六塵 就心內求
008_0757_c_11L色等形質 亦不可得 前則所緣無相
008_0757_c_12L此則能緣無相 記非直等者 恐謂心能
境 境在心中 心外旣無

008_0757_c_13L心內應有 故作此觀 以袪彼惑 前則等者 以心
是色之根本故 約心而求色 若依此文 正是觀

008_0757_c_14L色 未是觀心 如因
推我空 徵求藴法

008_0757_c_15L
疏二觀心二 一喩

008_0757_c_16L
如人迷故 謂東爲西 方實不轉 記方不
轉者

008_0757_c_17L東方不曾暫轉爲西 但迷人 謂爲西相 圓覺云 譬
如迷人 四方易處 東喩眞心 西喩五陰等 不轉喩

008_0757_c_18L無念

008_0757_c_19L
疏二法

008_0757_c_20L
衆生亦爾 無明迷故 謂心爲念 心實
008_0757_c_21L不動

008_0757_c_22L
疏推求動念 已滅未生 皆不可得
008_0757_c_23L中無可住 無可住故 則無有起 故

008_0758_a_01L知心性 實不動也 記已滅等者 約過去
未來現在三世 推

008_0758_a_02L求動性無得 如於東方 推西相不
得 故前云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等

008_0758_a_03L
疏三結

008_0758_a_04L
若能觀察 知心無念 即得隨順 記知心
無念

008_0758_a_05L者 覺知眞
心本不動也

008_0758_a_06L
疏方便觀也 記方便者 能
所未亡故

008_0758_a_07L
入眞如門故

008_0758_a_08L
疏正觀也 記心境雙泯故 問前標所觀 通
於心色 云何雙結 但約心耶

008_0758_a_09L答心細色麁 本末殊等 觀色空則未必得入 觀
心空則必能入也 然此會相之文 今復詳之 但

008_0758_a_10L可從初 至眞如門爲標 從所謂下 是釋 結文如
䟽科 就釋中如分法喩合 法中初至無念 是正觀

008_0758_a_11L察 推求即觀察也 五陰等 是所觀 五陰者 總
擧初科 色心下 別指法體 色通根境 心通王數

008_0758_a_12L六塵別擧所緣 畢竟無念者 此即正觀生滅色心
歸無念眞如也 念通能所 今皆寂故 名爲無也

008_0758_a_13L非推之使無 本自無故 故言畢竟 今言推求者
以先未知 使令知故 斯則心之與色 總而觀之

008_0758_a_14L也 以心下釋所以 何故色心境界 皆無念耶 以
此同是眞心現故 眞心離相 故云無形 以無相

008_0758_a_15L故 求不可得 能現之心 尙所叵得 所現藴法
豈可存乎 如前論云 心不見心 無相可得 是知

008_0758_a_16L無念之言 早已色心俱盡 非
謂後文 方始觀心 智者請詳

008_0758_a_17L
大乘起信論䟽記會編卷第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