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유형약초(有炯略抄) / 山史畧抄

ABC_BJ_H0242_T_001

010_0678_a_01L[山史畧抄]

010_0678_a_02L1)山史2)3)

010_0678_a_03L

010_0678_a_04L小林門人 山史集

010_0678_a_05L
4)山史 何爲而集也 爲入山者之昧
010_0678_a_06L5)自家譜史而集也 集者 是山中
010_0678_a_07L6)之史官也 故書7)以名山史 人8)
010_0678_a_08L號山史者 以是也 9)崇禎紀元後四
010_0678_a_09L甲子寎月日書

010_0678_a_10L
夫諸佛之出10)興也 11)須要二利圓滿 以
010_0678_a_11L佛具云佛陀 此云覺者 是自覺
覺他
010_0678_a_12L
覺滿二利
圓滿
之者也 故過去底12)沙佛時
010_0678_a_13L有二弟子學在我後曰弟
解從師生曰子
一人但根成

010_0678_a_14L人先緣熟
未得圓滿 不可授誰先誰
010_0678_a_15L後成佛之記故 捨而入山涅槃此云
滅度
緣熟
010_0678_a_16L之人 先尋讃13)讚云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
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
010_0678_a_17L見 一切無
有如佛者
14)七日七夜 忘下一足此是
翹足

010_0678_a_18L此精進 二利圓滿 超九刼先成佛刼具
云刼
010_0678_a_19L波 此云時分 超九刼者 修15)三祇刼
後 更修百16)刼 而今但修九十一刼也
是我本師
010_0678_a_20L釋迦牟屬佛也17)釋迦此云能仁 姓也 牟尼
此云寂默 名也 佛號也

010_0678_a_21L迦牟尼佛 前在兜率18)陀天此云
知足
爲護
010_0678_a_22L明菩薩具云菩提薩埵
此云覺有情19)
今降中天竺迦毘

010_0678_b_01L羅國此云妙
德城
淨飯王宮 從摩耶具云摩訶摩耶
此云大術*也

010_0678_b_02L夫人右脇誕生 即周昭王二十六年甲
010_0678_b_03L寅四月初八日也 20)時有多瑞故 初名
010_0678_b_04L悉達 21)悉達此云一切義成也多瑞 22)是日
國中 釋種生
010_0678_b_05L五百男子 厩中象馬 各生五百駒子 宮中五百伏
藏現 海中五百商人 採寶歸獻 見23)其瑞事 故24)
010_0678_b_06L25)
周書異記云 昭王甲寅四月八日
010_0678_b_07L江河泉池泛溢 山26)岳土地悉震 五色
010_0678_b_08L光氣 入貫太微 王問太史蘇由 是何
010_0678_b_09L祥耶 對曰有大聖人 生西方也 一千
010_0678_b_10L年後 敎被此土 盖中天竺 日中無影
010_0678_b_11L是天下之中 故佛生此中土 漢人指言
010_0678_b_12L西域者 西域之國 在地之中 而在漢
010_0678_b_13L之西也 其猶北辰之星 在天之中 而
010_0678_b_14L在人之北也 高麗崔怡 27)始爲佛生 此
010_0678_b_15L日設燃燈之法 28)而今人不知其由 但
010_0678_b_16L爲觀燈之擧 29)30)嘆可*嘆 又按故31)
010_0678_b_17L自元朝日 念佛聚大豆 至是日 煮水
010_0678_b_18L浴佛故 至今尙謂之浴佛日 此所謂名
010_0678_b_19L存宲廢也 年至三歲 父王携謁耆婆天
010_0678_b_20L此云長
壽天神
天神下堂拜迎 父王驚*嘆曰
010_0678_b_21L我子宜字天中天 是以亦名天中天 十
010_0678_b_22L九踰城出家 三十菩提樹下 見明星悟
010_0678_b_23L樹名畢鉢羅 32)以樹下成
正覺 故謂之菩提樹33)
34)即穆王三年癸

010_0678_c_01L35)二月初36)八夜也 相好具足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010_0678_c_02L智力圓明四智
十力
方得佛號 帝釋雨37)花作
010_0678_c_03L供養俗云花雨諸
天者是也
大梵捨身爲牀座 故闞
010_0678_c_04L澤因吳38)主孫權問三敎優劣 對曰孔老
010_0678_c_05L二敎 法天制用 不敢違天 佛敎 諸天
010_0678_c_06L奉行 不敢違佛 佛時受牧牛難阤此云

010_0678_c_07L波羅此云
39)
二女之乳糜 是故至今此日
010_0678_c_08L有供粥之儀 又佛像點眼時 亦供粥者
010_0678_c_09L{底}崇禎紀元後四甲子松廣寺所藏筆寫木{甲}刊
010_0678_c_10L年未詳東國大學校所藏筆寫木 {乙}刊年未詳서
010_0678_c_11L울大學校所藏筆寫本
「畧抄」無有{甲}「抄」
010_0678_c_12L下有「山中史記」{乙}
「山史何爲而集也」作「此
010_0678_c_13L書」{甲}ㆍ「山史…日書」五十七字無有{乙}
「自
010_0678_c_14L家」作「山中」{甲}
「之」無有{甲}「以」無有
010_0678_c_15L{甲}
「以號山史者以是也」作「亦號山史也」{甲}
010_0678_c_16L「崇禎…日書」無有{甲}「興」作「世」{甲}「須
010_0678_c_17L要」作「要須」{甲}
「沙」下有夾注「此云圓滿」
010_0678_c_18L{甲}
「佛」作「之」{甲}「七日七夜」無有{乙}
010_0678_c_19L「三」下有「阿僧」{甲}
「劫」下有「成佛」{甲}
010_0678_c_20L夾注甲本在於次句「釋迦牟尼佛」之下
「陀」
010_0678_c_21L作「佗」{甲}
「也」無有{甲}{乙}次同「時」作「是」
010_0678_c_22L又其下有「日」{甲}
「悉達」無有{甲}「是日」無
010_0678_c_23L有{甲}
「其」作「此」{甲}「立」作「云」{甲}「此
010_0678_c_24L名」作「一切義成也」{甲}
「岳」作「嶽」{甲}「始
010_0678_c_25L爲佛生」無有{甲}
「而」作「盖是敬佛」{甲}「可
010_0678_c_26L嘆可嘆」無有{甲}
「嘆」作「歎」{乙}次同「事」
010_0678_c_27L作「史」{乙}
「以」上有「而」{甲}「也」下有脚
010_0678_c_28L注「菩提此云覺」{甲}
「即」下有「周」{甲}「二」
010_0678_c_29L作「﨟」{乙}
「八」下有「日」{甲}{乙}「花」下有
010_0678_c_30L「下」{乙}
「主」作「王」{乙}「力」下有「也」{甲}

010_0679_a_01L盖表此也 自此四十九年 說1)衆典 是
010_0679_a_02L爲法寶 古人頌云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
010_0679_a_03L十一載2)談般若 法華涅槃又八年 華
010_0679_a_04L嚴同在阿含時 初度憍陳如等 五人爲
010_0679_a_05L3)律云四人以
4)爲僧
自此凡有機感 佛言善來
010_0679_a_06L比丘 則鬚髮自落 袈裟被軆 戒相具
010_0679_a_07L足 其數緫有千二百五十五人 皆是如
010_0679_a_08L來弟子 而於中迦葉之頭陁 阿難之多
010_0679_a_09L聞 舍利5)弗之智慧 目犍連之神通 富
010_0679_a_10L樓那之說法 迦旃延之論議 須菩提之
010_0679_a_11L解空 阿那律之天眼 優波離之持戒
010_0679_a_12L羅睺羅之密行 各居第一 是爲十大弟
010_0679_a_13L子 其猶孔門十哲 顏淵閔子蹇冉伯牛
010_0679_a_14L仲弓之德行 宰我子貢之言語 冉有季
010_0679_a_15L路之政事 6)子遊子夏之文學 爲第一
010_0679_a_16L也 成道十一年後 方許轉度 剃髮授
010_0679_a_17L戒 皆各有7)第子如今之
上佐
初受五戒 名沙
010_0679_a_18L此云息慈 謂
息惡行8)
後受大戒二百五
十戒
名比丘

010_0679_a_19L乞士謂外乞食以資色
身 內乞法以資慧9)
亦名沙門此云勤息 謂勤
修戒定慧 息滅
010_0679_a_20L10)
業苦
又沙彌有三名 自七歲至十三歲
010_0679_a_21L爲驅烏沙彌 十四至十九 爲應法沙彌
010_0679_a_22L二十至11)受大戒前 爲名字沙彌也 沙
010_0679_a_23L門有三座 自12)削髮 至二十歲 爲下座

010_0679_b_01L13)十以上爲中座 四十以上爲首座也
010_0679_b_02L發大心14)智願
三心
修大行六度
萬行
謂之大士
010_0679_b_03L位在衆人之上 謂之上人 敎之以正法
010_0679_b_04L謂之和尙此云
親敎
又大衆總名爲僧 僧者
010_0679_b_05L具云僧伽 此云衆和合 有六和合 謂
010_0679_b_06L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 意和無違 見和同
010_0679_b_07L解 戒和同遵 利和同均 後來出家者
010_0679_b_08L不達爲僧之意 共住一處 以鬪諍爲事
010_0679_b_09L可不惜哉 况經云百川入海 同一醎味
010_0679_b_10L四姓士農
工商
出家 同一釋氏從佛
旣是同
010_0679_b_11L15)爲釋氏 大者爲兄 小者爲弟 上恭下
010_0679_b_12L順也出家有三 一出世俗家 二
出五蘊家 三出16)三界家
大愛道 佛之
010_0679_b_13L姨母也 授八敬法 初度爲尼 八敬者
010_0679_b_14L一百歲比丘尼 見初受戒比丘 起17)
010_0679_b_15L問訊 二不得罵謗比丘 三不得說比丘
010_0679_b_16L過失 四應從衆僧 求受大戒五百
五犯
010_0679_b_17L罪 應半月給侍衆僧 六當於僧中半月
010_0679_b_18L求敎授人 七不應在無比丘處安㞐 八
010_0679_b_19L安居訖 詣衆中 求自恣人自有愆失
恣任僧擧
盖如
010_0679_b_20L來滅後正法一千年具存敎
理行果
像法一千年
010_0679_b_21L無得
果人
季法一萬年18)亦無修行
唯存敎理
若不行八
010_0679_b_22L敬 爲滅正法五百年 故說八敬 依敎
010_0679_b_23L奉行故 還得千年 猶爲衰微 况至今

010_0679_c_01L專不奉行耶 故事抄云 今時不行 隨
010_0679_c_02L處隨滅 袈裟與鉢 出家者之標相 故
010_0679_c_03L常隨其身 不可暫離 袈19)裟此云壞色
010_0679_c_04L20)衣 壞正色故 亦云福田衣 製像水田
010_0679_c_05L21)見生福故 本行經云 22)佛在雪山修道
010_0679_c_06L時 淨居天人 化作獵人 被袈裟而來
010_0679_c_07L23)見歡24)喜換着 後製三衣 一安陀會
010_0679_c_08L此云下品衣 一長一短五條也 行道作
010_0679_c_09L務衣 二欝多羅25)僧 此云中品衣 二長
010_0679_c_10L一短七條也 入衆說法衣 三僧伽梨
010_0679_c_11L26)此云上品衣 更有九品 謂二長一短
010_0679_c_12L九條十一條十三條 爲下三品 三長
010_0679_c_13L一短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 爲中三品
010_0679_c_14L四長一短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
010_0679_c_15L爲上三品 入城聚落衣 羯磨䟽云 所
010_0679_c_16L以極至二十五者 欲爲二十五有 作福
010_0679_c_17L「衆」作「象」{甲}「談」作「譯」{甲}「僧」下有
010_0679_c_18L「始有僧寶」{甲}
「爲」作「謂」{甲}{乙}「弗」作
010_0679_c_19L「佛」{甲}
「子」下有「有」{甲}「第」作「弟」{甲}
010_0679_c_20L{乙}
「慈」下有「也」{甲}「命」下有「也」{甲}
010_0679_c_21L「或」作「惑」{甲}
「受」作「授」{乙}「削」作「剃」
010_0679_c_22L{甲}
「十」下有「二」{乙}「智」作「知」{甲}
010_0679_c_23L「爲」作「一」{甲}{乙}
「三界」作「如來」{乙}「拜」
010_0679_c_24L下有「足下」{乙}
「也」無有{甲}「裟」下有「本
010_0679_c_25L作加沙梁葛洪撰字苑下添衣」{甲}
「衣」無有
010_0679_c_26L{乙}
「見」下有脚注「音現」{甲}「佛」下有「初」
010_0679_c_27L{甲}
「見」下有「之」{甲}「喜」下有「之」{甲}
010_0679_c_28L「僧」無有{甲}
「此云…九條」十六字 無有{甲}

010_0680_a_01L田故 所以唯隻非雙者 沙門仁育 同
010_0680_a_02L世陽化 故非偶數 所以長短者 如世
010_0680_a_03L稻畦 隨水1)而高下別也 又以三色 分
010_0680_a_04L別禪敎律三宗學者 謂2)律靑色 敎用
010_0680_a_05L紅色 禪用木蘭色 故捨敎入禪 謂之
010_0680_a_06L更衣 然我東唯用僧伽梨 又無色別
010_0680_a_07L3)盡未來耶 又沙彌初受4)五戒時 即
010_0680_a_08L着袈裟 五部律文 悉未見大 百一羯
010_0680_a_09L此云
5)辦事
6)戒不許 唯令披着縵衣 并
010_0680_a_10L無條隔等相 然其來久矣 難可廢也
010_0680_a_11L此將奈何 鉢具云鉢多羅 此云應量器
010_0680_a_12L謂入城乞食 富欲施多 器即爲空 貧
010_0680_a_13L患施小 器即爲滿 應他所量也 又律
010_0680_a_14L云 大鉢受三斗 小鉢受一斗半準唐斗
大鉢一
010_0680_a_15L斗 小鉢
半斗
若過三斗 減斗半者 即非應量
010_0680_a_16L又律云 上者 受三鉢他飯 下者 受一7)鉢他
飯 言鉢他 此云升 8)準薩婆多論 可有七合
又云
010_0680_a_17L造鉢 須用瓦9)鐵二種 不應畜木鉢 木
010_0680_a_18L鉢是外道法 然則我國 皆用木鉢 皆
010_0680_a_19L10)爲外道耶 此西國有此一種用木鉢之
010_0680_a_20L外道故 立此遮戒 我國旣無此等外道
010_0680_a_21L用之何妨 須知方便 若謂是外道法
010_0680_a_22L不用木鉢 事多難便 以瓦鉢易破 *鐵
010_0680_a_23L鉢難成 故初無*鐵鉢 或有造者 世皆

010_0680_b_01L訝怪 至於訛言沮毁我喚11)惺師翁 造*鐵鉢
於金山寺 爲時伯所廉
010_0680_b_02L謂之造胄
至於徒配
此所謂大驚怪槖馳背者也

010_0680_b_03L云 鷄戴冠高似幘 牛垂胡大如帒
家常物百不異 大驚怪槖駞背
且鉢本是一
010_0680_b_04L以龍王藏在維衛佛亦云毘婆尸
此云勝12)
鉢 釋迦
010_0680_b_05L成道後 送至海上 四天王爭取 化爲
010_0680_b_06L四隻 各得一隻 以奉如來從如宲道
來成正覺

010_0680_b_07L來受13)之手14)按 還爲一隻 然更有鍵▼(金+恣)
010_0680_b_08L小鉢次鉢 合則爲一 開則爲四 一即
010_0680_b_09L四 四即一 開合從方便 四一任多小
010_0680_b_10L律抄云 鍵▼(金+恣) 是小淺之鉢 所謂鍵▼(金+恣)
入小鉢 小鉢入次鉢 次鉢入大鉢15)
或以如來
010_0680_b_11L菩薩緣覺覺十二
因緣故
衆生以正陰和合
而生16)
隨其大
010_0680_b_12L小而名之17)者 抑有據耶 18)吾未見出處
010_0680_b_13L但恨未之愽覽也 又受食書十字者 依
010_0680_b_14L寶雲經也 經云隨所乞得 分爲四分
010_0680_b_15L一擬與同梵行 二擬施貧病乞人 三水
010_0680_b_16L陸衆生 四自食前二云擬者 以梵行貧病
來則與之 不來自食19)

010_0680_b_17L名降龍鉢 以佛度三迦葉時 至火龍堂
010_0680_b_18L三迦葉先
事火龍故
入火光三昧此云
正定
龍竄無所 躍
010_0680_b_19L入鉢中 爲佛所降也

010_0680_b_20L
住世七十九年 化緣將畢 歲在壬申二
010_0680_b_21L月十五日 詣北天竺拘尸羅城20)娑羅

010_0680_b_22L
雙樹間四方皆有一雙故 又如來入滅
之日 樹忽雙白故 亦名鶴樹
北首

010_0680_c_01L而入涅槃 化火茶毘亦云闍維
此云焚燒
舍利如
010_0680_c_02L雨 得八斛四斗 周書異記云 穆王五
010_0680_c_03L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 天陰地震 暴
010_0680_c_04L風忽起 折木拔屋 白虹分十二道 貫
010_0680_c_05L通南北 王問太史扈多 對曰西方有大
010_0680_c_06L聖人入滅 衰相現

010_0680_c_07L
又傳記云 南天竺錫蘭山下 現有如來
010_0680_c_08L全身 猶如生身故 華21)人多有叅禮
010_0680_c_09L22)幸勿見怪北天竺焚身事 涅槃經中現有 南天
竺留身事 是後人傳記 而秋史居士
010_0680_c_10L執此疑
23)
元曉是僧 一時猶能六方告滅
010_0680_c_11L豈以如來一時 未能兩處入滅耶 以欲
010_0680_c_12L分布舍利 廣化衆生故 北天竺現24)
010_0680_c_13L軀 亦欲久留全身 偏利有福衆生故
010_0680_c_14L南天竺留全躰也 然則南天竺 何其具
010_0680_c_15L德 常感如來全身耶 爲之欽慕不已
010_0680_c_16L「而」無有{乙}「律」下有「用」{甲}{乙}「盡未」
010_0680_c_17L作「未盡」{乙}
「五」無有{甲}「辦」作「辨」{乙}
010_0680_c_18L「戒」作「誡」{乙}「鉢他…七合」十八字無有
010_0680_c_19L{乙}
「準」作「准」{甲}「鐵」作「銕」{乙}次同
010_0680_c_20L「爲」無有{乙}
「惺」作「性」{乙}「現」作「觀」{甲}
010_0680_c_21L{乙}
「之」下有「疊四隻」{甲}「按」作「接」{甲}
010_0680_c_22L「也」無有{乙}次同「也」作「故」{甲}{乙}「者」
010_0680_c_23L無有{甲}
「吾未見出處 但恨未之愽覽也」無有
010_0680_c_24L{甲}
「也」無有{甲}{乙}「娑」作「婆」{甲}「人」
010_0680_c_25L下有「入天竺者」{甲}
「幸勿…疑經」三十六字
010_0680_c_26L無有{甲}
「經」下有「故秋史先生云 錫蘭山下
010_0680_c_27L金身無恙然」{甲}
「焚軀」作「闍維」{甲}

010_0681_a_01L嗚呼 眞佛無在不在 身之1)去來 良以
010_0681_a_02L機之生熟 明月無照不照 影之隱現
010_0681_a_03L2)由水之淸濁 3)故佛入4)不動三昧
010_0681_a_04L但恨5)薄福一生 誰怨誰咎 然慈悲攸
010_0681_a_05L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善巧多途 曰6)徑截門 曰圓
010_0681_a_06L頓門 曰念佛門 曰持7)戒 曰造佛造
010_0681_a_07L8)塔 *徑截門者 禪9)也 禪者 世尊佛有
十號
010_0681_a_08L而世尊是第十也 以10)
上九號 爲世所尊也
亦有傳得處 故達
010_0681_a_09L摩祖師頌曰 眞歸祖師在雪山眞歸是文
殊化現

010_0681_a_10L叢木房中待釋迦 傳11)12)祖印壬午歲
010_0681_a_11L心得同時祖宗13)旨 世14)尊以是而三處
010_0681_a_12L傳之迦葉 一多子塔前分半座 殺人刀
010_0681_a_13L傳心15)也 二靈山會上擧拈花 活人劒
010_0681_a_14L傳心16)也 三泥蓮河側槨示雙趺 殺活
010_0681_a_15L齊示也 又囑迦葉 如是17)18)至三十三
010_0681_a_16L西天四七
唐土二三
毋令斷絕 此三十三人 如
010_0681_a_17L來處胎時 早已授記也 故二十七般若
010_0681_a_18L多羅尊者公曰 摩耶肚裏堂 法界軆一
010_0681_a_19L如 卅三諸祖師 同時密授記 然19)亦兼
010_0681_a_20L傳三藏 至第五提多迦尊者 20)因僧諍
010_0681_a_21L而律部別行 至二十四師子尊者 因王
010_0681_a_22L亂而經論又分化 祖師所居之室21)曰祖
010_0681_a_23L室 或云拈花室 或云微笑軒者 以世尊

010_0681_b_01L拈花 迦葉微笑22)古 或云籌室者 以第
010_0681_b_02L23)四優婆毱多尊者 度一人置一籌 籌
010_0681_b_03L滿一室*故 或云西來閣者 以達摩祖
010_0681_b_04L師 自西而來24)故 圓頓門者 敎也 敎者
010_0681_b_05L如來滅後 一代所說經典 阿難與諸聖
010_0681_b_06L衆 結集梖多羅樹25)此云26)岸形 其葉廣潤
故 結集經典 猶孔子
010_0681_b_07L詩書 删
定竹簡
27)龍藏浩瀚 八萬四千 以義收
010_0681_b_08L束 不出五敎 一人天敎 二小乘敎 三
010_0681_b_09L大乘立相敎 四破相敎 五一乘顯性敎
010_0681_b_10L也 西域中華 造論述䟽 助佛揚化者
010_0681_b_11L28)何恨而天下 推宗西域之馬鳴龍樹二
010_0681_b_12L菩薩 中華之帝心性杜 諱
法順
雲華姓趙 諱
智儼

010_0681_b_13L姓康 諱
法藏
淸凉29)憂侯
諱澄觀
圭峰姓何 諱
宗密
五大師
010_0681_b_14L爲華嚴七祖 然禪祖迦葉 敎祖阿難 故
010_0681_b_15L云傳佛心燈 迦葉尊者 流通敎海 阿
010_0681_b_16L難尊者 又傳心者 謂之禪師 講法者
010_0681_b_17L謂之座主 禪師說法 謂之上堂 座主
010_0681_b_18L說法 謂之陞座也

010_0681_b_19L
念佛門者 佛有佛刹塵數 而勸念西方
010_0681_b_20L淨土阿彌陁佛30)此云無量壽
亦云無量光
者 以阿彌陁
010_0681_b_21L佛 偏有因緣於此土也 念佛徃生者
010_0681_b_22L不可勝數 而中華廬山惠遠法師之白
010_0681_b_23L蓮社 我東乾鳳發徵和尙之萬日會 天

010_0681_c_01L下皆知也 然須知有自31)性淨土中自
010_0681_c_02L32)心彌陁 然後徃生也 此去淨土 爲十
010_0681_c_03L萬八千里 則十萬八千 乃自心中十惡
010_0681_c_04L八邪也 若存十惡八邪 而念阿彌陁佛
010_0681_c_05L者 安得過十萬八千里 生淨土耶 若
010_0681_c_06L除十惡八邪 專念阿彌陁佛 則自*性
010_0681_c_07L自性
淨土
覺*心自*心
彌陁
忽放大光明矣 爾時應
010_0681_c_08L念便過十萬八千里 九品蓮臺 隨33)
010_0681_c_09L徃生也

010_0681_c_10L
持戒者 戒是防非止惡 苟無其戒 無
010_0681_c_11L由修身 故世尊親制法律 不同經通餘
010_0681_c_12L「去來」作「生滅」{甲}「由」作「流」{乙}「故
010_0681_c_13L佛入不動三昧」無有{甲}
「不動」作「藏身」{乙}
010_0681_c_14L「薄福一生」作「一生薄福」{甲}「徑」作「經」
010_0681_c_15L{乙}次同
「戒」下有「門」{乙}「塔」下有「也」
010_0681_c_16L{乙}
「也」下有「有二義 一如來禪 二祖師禪 如
010_0681_c_17L來禪者 如來見明星悟道 是如來悟底 故名如來
010_0681_c_18L禪祖師」{甲}
「具」作「其」{乙}「持」無有{乙}
010_0681_c_19L「祖」下有「心」{乙}
「眞」下有「是祖師傳底 故
010_0681_c_20L名祖師禪」{甲}
「尊」下有「如是悟之受之」{甲}
010_0681_c_21L「也」下有脚注「傳所悟底」{甲}「也」下有夾
010_0681_c_22L注「傳所傳底」{甲}
「傳」下有「如是傳之」{甲}
010_0681_c_23L「至」無有{乙}
「亦」作「初」{甲}「因」下有「起」
010_0681_c_24L{乙}
「曰祖室」無有{乙}「故」作「也」{甲}次同
010_0681_c_25L「四」作「五」{乙}「故」作「也」{甲}「葉」下有
010_0681_c_26L「故佛經謂之梖葉書」{甲}
「岸」作「耳」{甲}
010_0681_c_27L「龍」上有「然」{甲}
「何恨」作「難量」{甲}「憂」
010_0681_c_28L作「夏」{甲}{乙}
「此云無量壽 亦云無量光」無有
010_0681_c_29L{甲}
「性」作「心」{乙}次同「心」作「性」{乙}次
010_0681_c_30L
「願」作「念」{甲}

010_0682_a_01L人所說 始終偏弘 乃至臨將涅槃 囑
010_0682_a_02L阿難云 我滅後 以戒爲師 不同經有時
010_0682_a_03L1)如第一時說阿含 第二時說
方等 第三時說般若2)
權宲有異也
010_0682_a_04L第一第二時 權也
第三時 實也
大監祖師 得法之後 猶
010_0682_a_05L須登壇禀受二十四得法於黃梅 三十九始剃髮
受戒 其戒壇 乃宋朝求那跋陁羅三
010_0682_a_06L藏 剏建立碑曰 後當有肉身菩薩 於此受戒 又梁
天監元年 智藥三藏 將西土菩提樹一株 植3)此壇
010_0682_a_07L畔 亦曰後有肉身菩薩
於此樹下 開演上4)
淸凉國師 乃華嚴菩
010_0682_a_08L薩自5)以十願律身體不6)損沙門之表 心不違
如來之制 7)坐不肯法界之
010_0682_a_09L8)姓不染情碍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脇不觸居
9)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10)彩 舌不味過午之餚 手不
010_0682_a_10L釋圓11)時之珠 宿
不離衣鉢之側
豈以凡愚妄自輕毁耶 經
010_0682_a_11L云若不持戒 12)縱有多智 皆成魔道 我
010_0682_a_12L東初無律宗 故後人不知儀式 安得立
010_0682_a_13L戒 令13)佛子不落魔道耶 嗚呼 其始也
010_0682_a_14L14)怖魔15)有三度*怖魔 一16)出家時 二發菩
提心時 三成佛時 今17)謂出家時
010_0682_a_15L18)
其終也 貽憂菩薩若入地獄則地藏
菩薩愍19)憐垂20)

010_0682_a_16L誰過歟 痛纏心腑

010_0682_a_17L
造佛者 昔佛昇忉利天21)此云三
十三天
三夏安
010_0682_a_18L居 時優闐22)國王 造像供養 及佛降臨
010_0682_a_19L像步虛空 仰候世尊 佛語像言 汝於
010_0682_a_20L來世 大作佛23)事 又告阿難 我滅度後
010_0682_a_21L造佛形像者 能滅恒河沙刼西域有殑伽河
周回四十里
010_0682_a_22L滿如麵之沙也 言
恒河者 訛畧*也
生死之罪 然須依大敎

010_0682_b_01L24)王 如法加持二十七
25)
然後乃成眞佛 若
010_0682_b_02L犯邪魔 反不如不造也 嗚呼 世降聖
010_0682_b_03L遠 魔强法弱 雖祈仗加持 尙恐邪犯
010_0682_b_04L今之法場 施作佛事 猶如兒戱 少無
010_0682_b_05L忌憚 自陷地獄 固所甘心 引衆盲入
010_0682_b_06L火坑 奚可忍乎 古德所謂叅禮古佛者
010_0682_b_07L良以是也 法華云 或以七寶成 乃至
010_0682_b_08L童子戱 而畵作佛像 皆已成佛26)道者
010_0682_b_09L以稱實27)相之理 則魔同法界 別無有
010_0682_b_10L魔可揀也 今之法事 一合宲相 倘如
010_0682_b_11L法華耶 低頭思量 可無怖28)

010_0682_b_12L
造塔者 塔具云29)塔婆 此云方墳 淸凉
010_0682_b_13L云 有舍利爲塔 無舍利爲支提 然天
010_0682_b_14L上人間 多有佛塔 一佛爲太子時 與
010_0682_b_15L30)帝釋種較31)射 箭透鐵猪 着地湧泉
010_0682_b_16L名爲箭井 帝釋取歸建塔 名爲箭塔
010_0682_b_17L二出家時 剃髮擲空 帝釋接歸建塔
010_0682_b_18L名爲髮塔 三成道時 受喜力二女乳糜
010_0682_b_19L擲鉢河中 帝釋接歸建塔 名爲鉢塔
010_0682_b_20L四闍維訖 頂骨及四牙 粲然不動 帝
010_0682_b_21L釋奉歸一牙 建塔供養 名爲牙塔 32)
010_0682_b_22L是天上四塔也 人間亦有四塔 謂如來
010_0682_b_23L生處塔 成道處塔 轉法輪處塔 33)般涅
010_0682_b_24L槃處塔也 又舍利34)此云
靈珠
八斛四斗 作三

010_0682_c_01L分 一分奉諸天 一分與龍神 一分分
010_0682_c_02L五天諸國 各建寶塔矣 經一百年有王
010_0682_c_03L名阿育 發五天諸塔 并取龍宮舍利
010_0682_c_04L以七寶造八萬四千塔 旣就有羅漢 名
010_0682_c_05L耶舍 舒五指 放光八萬四千道 隨光
010_0682_c_06L置塔 中華有一十九所 我東亦傳35)
010_0682_c_07L36)興陽之金塔寺 鎭安之馬耳山 有緣
010_0682_c_08L者 徃徃見之 鷄龍山之岬寺 現有阿
010_0682_c_09L育王塔 而但見磈礧一石者 當時或造
010_0682_c_10L以石耶 有緣者見之 必不是石也 有
010_0682_c_11L時放光 可不言歟
010_0682_c_12L「恨」作「限」{乙}「等」下有「也」{甲}「此」作
010_0682_c_13L「北」{甲}
「乘」下有「也」{甲}「以」無有{乙}
010_0682_c_14L「損」作「捐」{乙}
「坐」作「座」{乙}「姓」作「性」
010_0682_c_15L{甲}{乙}
「之」無有{乙}「彩」作「綵」{乙}「時」
010_0682_c_16L作「明」{甲}{乙}
「縱」作「終」{乙}「佛」作「弟」
010_0682_c_17L{甲}
「怖」作「佈」{乙}次同「宮」下有夾注「魔
010_0682_c_18L古譯經論 皆從名謂磨壞法身故 自梁武以來 謂
010_0682_c_19L魔能惱人以從鬼 然具云磨羅 此云殺者 能殺慧
010_0682_c_20L命故」{甲}
「出」作「世」{甲}「謂」作「則」{甲}
010_0682_c_21L「也」無有{甲}次同
「憐」作「然」{乙}「淚」下有
010_0682_c_22L「也」{甲}{乙}
「此云三十三天」無有{甲}「國」無
010_0682_c_23L有{乙}
「事」下有「與之齊行 同入房中 而不可
010_0682_c_24L先後故 始設雙門 自此有雙門之法」{甲}
「王」
010_0682_c_25L下有「經」{甲}{乙}
「持」下有「也」{甲}「道」無有
010_0682_c_26L{乙}
「相」作「像」{乙}「畏」下有「耶」{乙}「塔」
010_0682_c_27L無有{乙}
「帝」作「諸」{甲}{乙}「射」作「財」{乙}
010_0682_c_28L「此」無有{乙}「般」下有「若」{甲}「此云靈
010_0682_c_29L珠」無有{甲}
「云」下有「長」{甲}「興」下有「之
010_0682_c_30L天冠山興」{甲}

010_0683_a_01L佛生定命百歲時 而至七十九 入涅槃
010_0683_a_02L者 推二十年受用1)之世福 資末法比
010_0683_a_03L丘之道具 以衣食道具 苟拘飢寒 難
010_0683_a_04L成道業也 然則今此周行金地須 達 布 金
買園 以建
010_0683_a_05L精舍 故
云金2)
偃息華堂 二時柔3)軟粥飯律制
日中
010_0683_a_06L一食 而羅睺羅幼入佛法
4)勝飢餓 故始有朝5)
四序6)溫之衣服
010_0683_a_07L非我本師之願力所及耶 又我曺生此
010_0683_a_08L國土 國王之恩莫大 父母生身 父母
010_0683_a_09L之恩莫大 師長度我 師長之恩莫大
010_0683_a_10L施主給我 施主之恩莫大 若欲啚報此
010_0683_a_11L諸恩 專心叅禪 誦經念佛 以此自度
010_0683_a_12L普利群品

010_0683_a_13L
法之廣也 無不該收 老以慈儉 不爲
010_0683_a_14L天下先 爲三寶 而經云常欲安萬物
010_0683_a_15L慈也 三常7)衣食
睡眠
不足 儉也 能下心 普
010_0683_a_16L敬一切 不爲天下先也 儒以仁義禮智
010_0683_a_17L信 爲五常 而沙彌五戒 第一不殺生
010_0683_a_18L8)仁也 第二不偸盜 義也 第三不邪淫
010_0683_a_19L禮也 第四不妄語 信也 第五不飮酒
010_0683_a_20L智也 然儒宗五常 9)僧奉五戒 故業䟽
010_0683_a_21L云 五衆齊奉 不唯小衆 終身行之 不
010_0683_a_22L唯初受 道之大也 無不景慕 老子生
010_0683_a_23L于定王三年丁巳 則去佛滅10)後 爲三

010_0683_b_01L百四十五年 而心欲見佛 躬11)徃西域
010_0683_b_02L至流沙江 聞佛涅槃 着頌而返 頌曰吾
010_0683_b_03L生一何晩 泥洹一何12)早 不見釋迦文
010_0683_b_04L彈冠空碌碌 孔子生于靈王二十13)年庚
010_0683_b_05L戌 則又是老子五十四歲後 而吳太
010_0683_b_06L宰伯嚭 問孔子日 夫子聖者歟 曰丘
010_0683_b_07L愽識强記 非聖人也 三王聖者歟 曰
010_0683_b_08L三王善用智勇 聖非丘所知也 五帝聖
010_0683_b_09L者歟 曰五帝善用仁信 聖則非丘所知
010_0683_b_10L也 三皇聖者歟 曰三皇善用時政 聖
010_0683_b_11L則丘不知 14)太宰嚭駭曰 然則孰爲聖
010_0683_b_12L15)歟 夫子有間動容曰 西方有聖者
010_0683_b_13L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
010_0683_b_14L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二聖之於佛 時
010_0683_b_15L異而發言相符 處異而照心相信 奈何
010_0683_b_16L後學 固執己宗 不相通筰耶

010_0683_b_17L
東漢明帝永平二年辛酉 帝夢見丈六
010_0683_b_18L16)人 項佩圓光 飛行17)前庭 朝仍通人
010_0683_b_19L傳毅 愽士王遵 引周書異記18)所奏 乃
010_0683_b_20L知西域有佛 生周昭王時而千載後 敎
010_0683_b_21L及此士自涅槃後 至辛酉 爲一
19)十年 20)當法之初21)
即遣使求
010_0683_b_22L法 時迦葉摩騰竺法蘭二梵僧 亦知傳
010_0683_b_23L法時至 22)白馬駄白㲲佛像 并四十二
010_0683_b_24L章經而來 道遇而還 自此中華 始有

010_0683_c_01L佛法 城西門外 初立精舍 以白馬駄
010_0683_c_02L經而來 又佛法初安23)鴻寺 仍名之曰
010_0683_c_03L白馬寺 寺名始此 西國呼寺 爲僧伽
010_0683_c_04L藍摩 漢人畧云伽藍 此云衆園 謂衆
010_0683_c_05L僧所居之園也 若獨居靜處 此方謂之
010_0683_c_06L庵 西國謂之阿練若 亦謂之阿蘭若
010_0683_c_07L此云無24)喧雜 阿25)者 無 蘭若*者 喧
010_0683_c_08L雜 則畧云蘭若 誤也 先興道敎 至是
010_0683_c_09L五岳道士 26)禇善信等上表 欲火驗二
010_0683_c_10L經眞僞 以壬申正月十五27)日 令集白
010_0683_c_11L馬寺 各以經置壇 縱火焚之 道經隨
010_0683_c_12L火灰燼 而佛經但衣黃而已 故後仍黃
010_0683_c_13L衣而表之也 法師凌空現變 諸天雨花
010_0683_c_14L作樂 於是男女出家者數千人

010_0683_c_15L
曹植字子建 魏王操第二子 甞遊魚山
010_0683_c_16L聞有聲自梵天而下 其聲特異 淸亮哀
010_0683_c_17L「之」無有{乙}「地」下有「也」{甲}{乙}「軟」下
010_0683_c_18L有「之」{甲}{乙}
「勝」無有{乙}「粥」下有「也」
010_0683_c_19L{甲}
「溫」下有「凉」{甲}{乙}「衣」下有「服飮」
010_0683_c_20L{甲}
「仁」作「一」{乙}「僧奉五戒」無有{甲}
010_0683_c_21L「後」無有{乙}
「徃」作「王」{甲}「早」作「速」
010_0683_c_22L{甲}
「年」作「一」{乙}「太」作「大」{乙}「歟」
010_0683_c_23L無有{乙}
「人」作「身」{甲}「前」作「殿」{甲}
010_0683_c_24L{乙}
「所」作「而」{甲}「十」無有{乙}「當」下
010_0683_c_25L有「像」{乙}
「也」無有{乙}「白馬」無有{甲}
010_0683_c_26L「鴻」下有「臚」{甲}{乙}
「喧」作「虛」{乙}「者」
010_0683_c_27L作「之言」{乙}次同
「禇」作「楮」{甲}{乙}「日」
010_0683_c_28L無有{乙}

010_0684_a_01L婉 因倣之爲法聲 至今傳之 謂魚山
010_0684_a_02L梵唄也 我東1)則新羅時 雙溪寺眞鑑
010_0684_a_03L禪師 西遊中華 曲盡其妙而還傳 今魚
010_0684_a_04L山之宗 雙溪2)3)是也 道安法師 貌
010_0684_a_05L黑形陋故 諺穪柒道人 左臂肉起如印
010_0684_a_06L故 時號印手菩薩 先居東晋襄陽 秦
010_0684_a_07L王符堅 攻陷襄陽 謂左右曰 吾取襄
010_0684_a_08L陽 得一人半耳 問爲誰 曰安公一人
010_0684_a_09L習鑿齒半人也 蓋習鑿齒高土 與安嘲
010_0684_a_10L曰 四海習鑿齒 對曰彌天釋道安 出
010_0684_a_11L家者之穪釋始此 先時沙門 有隨師姓
010_0684_a_12L者 安曰師莫如佛 應以釋爲氏 及增一
010_0684_a_13L阿含經至 果有四姓出家 同一釋氏之
010_0684_a_14L言 又因魏帝會衆僧 難經無科段 安
010_0684_a_15L代云 諸經4)皆有序正流通三分 人皆
010_0684_a_16L不信 及親光菩薩所造佛地論至 釋佛
010_0684_a_17L地經 有此三分之意 5)故云彌天高判
010_0684_a_18L暗符西域 自此釋經者 用此三分 以
010_0684_a_19L爲常科 又藍田得古鼎 腹有篆文 朝
010_0684_a_20L無識者 安曰魯襄公所鑄 由是凡有所
010_0684_a_21L疑 皆師於安 故國人語曰 學不師安
010_0684_a_22L義不禁難 每䟽經義 必求聖證 一日
010_0684_a_23L感厖眉尊者降臨 出似所6)制 尊者欽
010_0684_a_24L7)嘆而去 師識其爲寳頭盧 因設日供

010_0684_b_01L祀之 今供賓頭 自安而始 盖賓頭 十
010_0684_b_02L六羅漢之首 以十六羅漢 靈山會上
010_0684_b_03L俱受佛囑 不入涅槃 周遊天下 助佛
010_0684_b_04L揚化 而賓頭尤多靈驗矣

010_0684_b_05L
道生僧肇8)道融僧叡四公 皆愽學精識
010_0684_b_06L人謂之關中四聖 亦謂之人四依

010_0684_b_07L
初阿難尊者 於9)鐵圍山間 結集華嚴
010_0684_b_08L經 上本爲十三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
010_0684_b_09L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爲四十九萬八千
010_0684_b_10L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本爲十萬10)偈四
010_0684_b_11L11)十八品 文義㴱廣 人莫能識 收歸龍
010_0684_b_12L宮 十四祖12)龍樹菩薩 入龍宮 略出下
010_0684_b_13L本 名曰畧本 爲四萬五千偈三十九品
010_0684_b_14L也 文雖稍畧 義尙㴱玄 不可思議故
010_0684_b_15L皆謂權說 至杜順 造法界觀文 發揚
010_0684_b_16L華嚴宗旨 以是而傳之至相賢首淸凉
010_0684_b_17L自此華嚴圖頓宗大行

010_0684_b_18L
13)恩法師 諱窺基 每出必治三車 備
010_0684_b_19L經書食饌 故號曰三車法師 時南山律
010_0684_b_20L師 持律精嚴 常感天供 聞三車之號
010_0684_b_21L心窃薄之 一日師訪律師 其日天供
010_0684_b_22L過午不至 及師辭去 供至 責以後時
010_0684_b_23L天曰大乘菩薩在此 八部神將 翊衛甚
010_0684_b_24L嚴 故不敢入 律師乃驚14)懺謝 師嗣玄

010_0684_c_01L奘 奘嗣戒賢 是爲大乘相宗也

010_0684_c_02L
南山律師 諱道宣 處胎時 母夢一梵
010_0684_c_03L僧語曰 所孕者 梁僧佑律師 果以弘律
010_0684_c_04L名震天下 宿習難改者 良以是也 師夜
010_0684_c_05L行失足 有人扶15)之 問誰也 對曰北方
010_0684_c_06L天王之子長瓊 師曰何不扶之於未失
010_0684_c_07L之前乎 對曰但誦五呪五遍 身16)常不
010_0684_c_08L淨故 不敢近 自此始有五呪七遍之式
010_0684_c_09L南岳慧思 天台智者 修三止躰眞止 隨緣
止 離二邊中
010_0684_c_10L
三觀空假
別立一宗 雖未至於禪
010_0684_c_11L爲敎文之極 至今中17)夏 有台宗後學

010_0684_c_12L
達摩初來中國 見機緣未合初見梁武帝
心機不相合

010_0684_c_13L18)崇山少林窟 九載面壁 因惠可大
010_0684_c_14L19)士 雪中斷臂 傳佛祖所傳心軆 中國
010_0684_c_15L有禪 自此始 可傳僧璨 璨傳道信 信
010_0684_c_16L傳弘忍 忍傳20)慧能 是爲唐土二三祖
010_0684_c_17L達摩 爲西天二十八
祖 則合爲卅三祖師
六祖惠能爲唐

010_0684_c_18L土第六祖
分傳二
010_0684_c_19L師 靑原行思 得殺人刀 傳石頭

010_0684_c_20L「則」無有{乙}「寺」作「者」{甲}{乙}「是」無有
010_0684_c_21L{乙}
「皆有」無有{甲}「故」作「皆」{乙}「制」
010_0684_c_22L作「製」{甲}{乙}
「嘆」作「歎」{乙}「道」作「法」
010_0684_c_23L{甲}
「鐵」作「銕」{乙}「偈」無有{乙}「十」作
010_0684_c_24L「千」{乙}
「龍」無有{乙}「恩」作「因」{乙}
010_0684_c_25L「懺」無有{乙}
「之」無有{乙}「常」作「尙」{乙}
010_0684_c_26L「夏」作「華」{乙}「崇」作「嵩」{乙}「士」作
010_0684_c_27L「師」{甲}
「慧」作「惠」{乙}

010_0685_a_01L1)
2)雪巖
至洞山
曺山
是爲曹
010_0685_a_02L洞宗 宗風明向上 全超空刼 不落今
010_0685_a_03L時 南岳懷讓 得活人劒 傳馬祖

010_0685_a_04L
黃蘗
至臨濟
是爲臨濟宗 宗
010_0685_a_05L風明機用 靑天轟霹靂 平地起波濤
010_0685_a_06L馬祖下又出天王
龍潭
德山
雪峰

010_0685_a_07L至雲門
是爲雲門宗 宗風明截斷
010_0685_a_08L劒鋒有路 鐵壁無門 百丈下又出潙山
010_0685_a_09L
仰山
是爲潙仰宗 宗風明躰用 師
010_0685_a_10L3)次唱和 父子一家 雪峯下又出玄沙

010_0685_a_11L羅漢
至法眼
是爲法眼宗 宗風明
010_0685_a_12L*唯心 風柯月渚 現露眞心 翠竹黃花
010_0685_a_13L宣明妙法 又四祖下傍出懶融 頓悟空
010_0685_a_14L理 五祖下傍出神秀 漸修身心 六祖
010_0685_a_15L下傍出神會 直指知見 是爲禪門空性
010_0685_a_16L相三宗也 自神會 又傳滋州法如荊南
010_0685_a_17L*唯忠遂州道圓 至圭峰宗密 雖佩南宗
010_0685_a_18L密印 實弘圓頓大敎 是故爲華嚴第七
010_0685_a_19L祖 然無有定法名阿耨菩提4)此云
無上道
無有
010_0685_a_20L定行名摩訶般若5)此云
大智慧
故 臨濟喝德山
010_0685_a_21L棒 雲門顧凡見人來
顧云鑑咦
6)巖諾常在丈室 自
喚云 主人公
010_0685_a_22L諾 惺惺着 7)諾 後日
他時 莫被人瞞 諾諾
以自己所宗 當機而

010_0685_b_01L用之 仰山飯鎭州羞雲門餅趙州茶 以
010_0685_b_02L土地所産 對人而接之 妙用雖殊 幽
010_0685_b_03L致是一

010_0685_b_04L
先時禪敎兩宗 固執己見 不相共處故
010_0685_b_05L有禪8)敎二院 至百丈 建二堂於東西
010_0685_b_06L東曰說禪堂 講經論 西曰會僧堂 叅
010_0685_b_07L禪旨 令兩宗學者 共處一寺 意在解
010_0685_b_08L相兼 目足相資也 因立䂓繩 名
010_0685_b_09L曰叢林淸䂓 草不亂生曰叢 木不亂長
010_0685_b_10L曰林 言其內有䂓矩法度也 又大論云
010_0685_b_11L一人不名爲僧 多人和合名僧 譬如一
010_0685_b_12L樹 不名爲林 諸樹叢聚成林初意喩處有
䂓矩 後意
010_0685_b_13L喩人能
和合

010_0685_b_14L
我東則昔當三國鼎峙之秋 高句麗之
010_0685_b_15L曇如 百濟之摩羅難阤此云
童學
皆自晋而
010_0685_b_16L9)始宣佛法 阿度自高句麗 至新羅
010_0685_b_17L一善郡今善
初創桃李寺 即劉宋之時
010_0685_b_18L也 然其始也 必自彼而來化 其興也
010_0685_b_19L或自此而徃求 故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010_0685_b_20L新羅慈藏律師 入唐 抵五臺山北臺
010_0685_b_21L於帝釋具云帝釋恒因 此
10)能天主11)
將天工匠所作之
010_0685_b_22L文殊菩薩像前 日夜精勤 一日菩薩化
010_0685_b_23L12)設偈曰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010_0685_c_01L如是解法性 即見盧舍那前夜先夢授梵語
偈云 鉢羅佉遮那
010_0685_c_02L縛哩吒伽耶 曩伽咻啥喃 哆哩盧遮拏
師受 不解其義 明旦菩薩化身 譯之
又以緋羅
010_0685_c_03L金點袈裟一領 貝葉經五帖 全身舍利
010_0685_c_04L百枚 佛頭骨指節傳授 13)而復14)出金剛
010_0685_c_05L戒壇15)啚云 卿之國南有鷲捿山 山下
010_0685_c_06L有毒龍池 塡16)地而開峙戒壇 建寺而
010_0685_c_07L奉安此物 蓋此諸物 文殊奉佛遺囑
010_0685_c_08L17)入五臺 至是而傳也 豈衆人之所
010_0685_c_09L力奪耶 是以唐僧 徒勞興兵 海龍禮
010_0685_c_10L請設供是時唐僧謨議曰 有僧東土 無人中華 物
已去矣 面之如何 欲興兵遮路 師先知之
010_0685_c_11L誣路西泛 西海龍王 請
入龍宮 禮拜供18)
無事還國 時19)當貞
010_0685_c_12L觀十七年 有緣奉法 功㴱善德百千刼
010_0685_c_13L善德新
羅王
一依文殊指畫 建寺築壇 名曰
010_0685_c_14L通度 後人推爲佛寶寺刹

010_0685_c_15L
唐德宗貞元年間 新羅順應利貞二大
010_0685_c_16L師入唐 於梁寶誌公塔前 入定七晝夜
010_0685_c_17L誌公自塔出 說法傳衣鉢 又贈蠎皮鞋
010_0685_c_18L傳爲
寺蹟
汝國牛頭山 有佛法大興處 可
010_0685_c_19L「唯」作「惟」{甲}次同「雪」作「雲」{甲}{乙}
010_0685_c_20L「資」作「自」{乙}
「此云無上道」無有{甲}「此
010_0685_c_21L云大智慧」無有{甲}
「巖」作「岩」{乙}「諾」作
010_0685_c_22L「語」{甲}ㆍ作「話」{乙}
「敎」無有{乙}「始」作
010_0685_c_23L「如」{乙}
「能」作「解」{乙}「也」無有{乙}「設」
010_0685_c_24L作「說」{乙}
「而」無有{甲}「出」作「示」{甲}
010_0685_c_25L「啚」無有{甲}「地」作「池」{甲}{乙}「入」作
010_0685_c_26L「歸」{甲}
「養」下有「也」{甲}「當」作「唐」{甲}

010_0686_a_01L立寺名海印 言訖還入 二師返國之牛
010_0686_a_02L頭山 時哀莊王 王后有患發背 良醫
010_0686_a_03L無效 遣使邀二師 二師付以五色線曰
010_0686_a_04L一頭接於宮前之樹 一頭接於瘡1)
010_0686_a_05L即無患矣 使還報王 依言試之 樹枯
010_0686_a_06L患差 王感之 創寺名海印 至宋仁宗
010_0686_a_07L時 高麗2)現宗 刊八萬藏經於巨濟島
010_0686_a_08L移鎭于此寺 是爲法寶寺刹 蓋誌公之
010_0686_a_09L記 寺名海印 良以3)此也 先4)時眞宗大
010_0686_a_10L中壬戌 陜州里胥李居仁 得三目狗於
010_0686_a_11L路上 其生也 愛之恤之 其死也 葬之
010_0686_a_12L祭之 丙寅冬 居仁死 入冥府 則有三
010_0686_a_13L目鬼王 迎慰曰 5)五頃衣毛三年 幸賴
010_0686_a_14L主人 敢忘其德 冥聖若問在世因緣
010_0686_a_15L仁者 仰陳刊經志願 如得再甦 則寫
010_0686_a_16L成勸䟽 題6)曰八7)萬藏經板勸功德說
010_0686_a_17L納官踏印 以待我歸 居仁果如所敎
010_0686_a_18L還甦而述成勸文矣 丁卯春三月 高麗
010_0686_a_19L公主8)娣妹 同時行疫 告父王 急召大
010_0686_a_20L藏經化主 則9)10)川太守 已知其事
010_0686_a_21L令居仁 乘傳上送 公主迎謂曰 善來化
010_0686_a_22L11)我三目鬼王 與君有約故來 又告
010_0686_a_23L王曰 今刊大藏經 願作大檀越 於是
010_0686_a_24L王傾私儲普施 以至覆12)簣 山高九仞

010_0686_b_01L古蹟云 有唐大中壬戌 又云新羅公主誤也 以大
中唐宣13)宗號 而宣宗在位十三年 元年是丁卯 則
010_0686_b_02L壬戌已過 又大藏經中 有新譯三藏敎御製序 此是
宋太宗所製 則明非有唐 又高麗大藏都監 奉勅造
010_0686_b_03L雕 若是羅代 那云高麗耶 故云大中 是宋
眞宗年號 眞宗二十五年 是大中祥符壬14)

010_0686_b_04L
曹溪山松廣寺 高麗普照禪師所剏 以
010_0686_b_05L十六祖師次第而出 普15)利群品故 推
010_0686_b_06L爲僧寶寺刹

010_0686_b_07L
新羅僧金大悲 西入中夏 奉六祖全頭
010_0686_b_08L而返 建塔于智異山南麓 時序屬三冬
010_0686_b_09L花開一洞故 洞名花開 又自六祖塔
010_0686_b_10L上至二十里有寺 16)新羅七王17)子 同成
010_0686_b_11L佛道 故寺名七佛 是爲東國第一禪院
010_0686_b_12L唐初元曉 勇擊義圍 雄橫文18)陳 進無
010_0686_b_13L前却 人謂之萬人敵 與其弟義19)相 入
010_0686_b_14L唐求法 夜宿古塚 因達*唯心而返 述
010_0686_b_15L20)信䟽 金剛三昧經䟽 雖賢首淸凉
010_0686_b_16L多有引用 又灑水滅火 擲板救衆 其
010_0686_b_17L有神變 世所聞知 義*相入唐 與賢首
010_0686_b_18L同師至相 受華嚴而返 是爲海東華嚴
010_0686_b_19L初祖 其所21)着香水海禮懺 法性偈圖
010_0686_b_20L至今傳焉

010_0686_b_21L
西天國百八代祖師指空傍出二十二祖摩拏
羅 至師爲22)百八代
010_0686_b_22L23)
高麗恭敏王師懶翁得法于平山處林
24)平山得及庵信

010_0686_b_23L太祖25)王師無學嗣懶
皆傳佛心印者也

010_0686_c_01L26)悶憐衆生 一切佛事 願作證明 眞是
010_0686_c_02L大悲菩薩 威德攸曁 邪魔攝伏 天龍
010_0686_c_03L歡喜 嗚呼 盈虛有數 故高麗末 因辛
010_0686_c_04L迍之27)行妖 初罰馬頭拜矣 罰未及解
010_0686_c_05L天命有歸

010_0686_c_06L
我太祖大王 定鼎于漢陽 佛法漸微
010_0686_c_07L因屈僧拜俗 太祖在潜邸時 夢入破屋
010_0686_c_08L28)中 負三29)椽出 徃問山下土窟僧 答
010_0686_c_09L曰 身負三椽 乃王字也 太祖登極後
010_0686_c_10L感此言 建寺30)于土窟之基 寺名釋王
010_0686_c_11L其僧無學也 封爲王師 後立王師祠
010_0686_c_12L于此寺 因同配指空懶翁

010_0686_c_13L
太古和尙31)
得法于臨濟十九世嫡孫
010_0686_c_14L32)屋和尙諱淸珙 得
法于及庵信
爲海東初祖 自太
010_0686_c_15L古五傳 至芙蓉靈觀 太古傳幻庵混修33)龜谷覺
雲碧溪淨心碧松智儼 至芙蓉

010_0686_c_16L「口」無有{乙}「現」作「顯」{甲}{乙}「此」作
010_0686_c_17L「是」{甲}
「時」作「是」{甲}「吾」作「五」{甲}
010_0686_c_18L「曰」作「云」{甲}「萬」下有「大」{乙}「娣」作
010_0686_c_19L「姨」{乙}
「郟」作「陜」{乙}「川」作「州」{甲}{乙}
010_0686_c_20L「我」下有「是」{乙}「簣」作「簀」{乙}「宗」下
010_0686_c_21L有「年」{甲}{乙}
「戌」下有「也」{乙}「利」作「益」
010_0686_c_22L{甲}
「新羅七」作「首露」{甲}「子」下有「七人」
010_0686_c_23L{甲}
「陳」作「陣」{乙}「相」作「湘」{甲}次同
010_0686_c_24L「信」下有「論」{乙}
「着」作「著」{甲}{乙}「百八」
010_0686_c_25L作「八百」{乙}
「也」無有{甲}{乙}「平山得及庵
010_0686_c_26L信」無有{甲}
「王」無有{甲}「悶」作「愍」{甲}
010_0686_c_27L「行」無有{乙}
「中」無有{甲}「椽」下有「而」{甲}
010_0686_c_28L{乙}
「于」無有{乙}「普愚」無有{甲}「屋」作
010_0686_c_29L「室」{甲}
「龜」作「九」{甲}

010_0687_a_01L芙蓉傳二師 曰淸虛1)
浮休2)
壬辰
010_0687_a_02L3)之亂 淸虛禪帥 興弟子松雲
騎虛

010_0687_a_03L二師 俱有4)大功 特蒙褒典 立表忠祠
010_0687_a_04L于平安道妙香山 全羅道海南5)懸 慶
010_0687_a_05L尙道密陽府 永享千秋 佳名不死

010_0687_a_06L
先分禪敎兩宗 令明眼講師 行敎宗判
010_0687_a_07L事 而留楊州奉先寺 令實行禪客 行
010_0687_a_08L禪宗判事 而留廣州奉恩寺 或6)施設
010_0687_a_09L僧科 或糾正僧風矣 至今名雖尙存
010_0687_a_10L其實廢也

010_0687_a_11L
白谷大師
栢庵和尙
浮休門人也
010_0687_a_12L白谷以文章鳴世 當時縉紳 爭先許交
010_0687_a_13L栢庵以事業有功 後代兒孫 孰不蒙賜
010_0687_a_14L逍遙禪師
鞭羊大士
淸虛門人也
010_0687_a_15L逍遙明心見性故 門下多7)出禪客 鞭
010_0687_a_16L羊講法達理故 門下多出座主

010_0687_a_17L
喚惺和尙
鞭羊門人也鞭羊傳楓潭義諶
楓潭傳月潭雪霽
010_0687_a_18L月潭傳喚
8)
知絕涯岸 深通禪敎 㞐無定止
010_0687_a_19L普化南9)化 是可謂擔得須彌渡大海 大
010_0687_a_20L施門開草裡行也設齋10)百日 夢得此詩 贈詩
者 自稱勤老師 是懶翁惠勤
010_0687_a_21L
重修古寺 有重來之䜟 入滅海島
010_0687_a_22L有入寂之秘淸平寺 即麗初西天愽達多尊者所
11)也 癈爲荒12)墟 和尙一13)節來到
010_0687_a_23L百癈俱興 正門外有雙淵 乃尊者之所鑿也 使人改
鑿而得一片14)新碑 碑有讖曰 儒15)衷冠婦千里來 即

010_0687_b_01L志安重來也 漢拏島有佛 其背刻云三聖入寂處 盖
中國正法菩薩 涅槃於斯 百年後東國虛凝大16)
010_0687_b_02L入滅於斯 其後和尙又
入寂於斯 奇乎異哉
有門人曰 涵月

010_0687_b_03L17)
分化南北 大振玄風涵月在北
虎巖18)居南

010_0687_b_04L所謂獅子窟中無異獸也

010_0687_b_05L
蓮潭和尙19)
得法于虎巖 大講數十年
010_0687_b_06L曲解諸經論 非但爲當時之棟樑 抑亦
010_0687_b_07L開後世之眼目 大隱律師20)
蓮潭門
010_0687_b_08L人也蓮潭傳21)金潭22)
明 *金潭傳大隱
持律精巖 以律師
010_0687_b_09L闡世 當此濁刼 曾所未有 眞火中蓮
010_0687_b_10L雪坡和尙
蓮潭法兄也 大揚華嚴宗
010_0687_b_11L旨 故世穪華嚴菩薩 故蓮潭讃云 東
010_0687_b_12L國華嚴若存若亡 我師間生 整其頹綱
010_0687_b_13L十玄法門 重得恢張 其誰不曰再來淸
010_0687_b_14L凉 四傳至白坡和尙亘璇 雪坡傳退庵泰瓘
退庵傳雪23)峰巨日 雪峰
010_0687_b_15L傳白坡
24)
發禪門幽旨 彰佛祖本懷 故人
010_0687_b_16L謂之祖師重來 此見解同祖也 金阮堂
010_0687_b_17L學士 文章25)名筆 當世無雙 又佛法㴱
010_0687_b_18L入閫域者也 甞遊中國 得雪峰道人指
010_0687_b_19L頭筆達摩幀一本而返 與和尙像極肖
010_0687_b_20L仍模達摩幀 爲和尙像 述讃曰 隻履
010_0687_b_21L西歸 報身東現歟 以有差別 入不二
010_0687_b_22L門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此畵像同祖
010_0687_b_23L26)據此二者 安知非27)眞達摩重來耶

010_0687_c_01L又和尙常揭其所居室曰少林窟 自號
010_0687_c_02L曰少28)林叟 此穪號同祖也 亦可異哉
010_0687_c_03L不肖幸霑兩大和尙雪坡
白坡
之餘波 於敎於
010_0687_c_04L禪 粗識文義故 常欲不墜門風 雖朝
010_0687_c_05L暮念茲在茲 未見機感 恐作天地之間
010_0687_c_06L一辜恩之人也傳法是
報恩故
大敎東漸 衆聖
010_0687_c_07L助揚 或實報酬因 或權形應跡 方便多
010_0687_c_08L29)道 神變或同 羅什逼宮女 呑針以戒
010_0687_c_09L徒 震嘿戱行者 變針以防毁羅什逼宮女
僧欲效之 什
010_0687_c_10L曰能呑針者 乃相效 遂進針 如常30)饌 諸僧31)愧止
震嘿愛行者奇春 衆僧乞師爲奇春洗麵 師令32)衆同
010_0687_c_11L坐展鉢 各33)投一針 師34)
爲麵 喫之自若 餘不35)
誌公吐鴿 落無足
010_0687_c_12L之鴿 普照瀉魚 浮無首之魚誌公 日食一
鴿 侍者食
010_0687_c_13L鴿一足 師責之 盡吐所食之鴿 隨皆飛去 而36)唯一
鴿落地 即無足也 普照出遇川獵烹鮮 師擧鼎盡飮
010_0687_c_14L「休靜」無有{甲}「善修」無有{甲}「之」無有
010_0687_c_15L{甲}
「大」作「太」{甲}「懸」作「郡」{甲}ㆍ作「縣」
010_0687_c_16L{乙}
「施」無有「乙」「出」作「有」{甲}「也」無有
010_0687_c_17L{甲}{乙}
「化」作「北」{甲}「百日夢得」作「夢得
010_0687_c_18L百日」{乙}
「也」作「而」{甲}「墟」作「虛」{乙}
010_0687_c_19L「節」作「笻」{甲}
「新」作「短」{乙}「衷」作「裏」
010_0687_c_20L{乙}
「士」作「師」{乙}「體淨」無有{甲}「居」
010_0687_c_21L作「在」{乙}
「有一」無有{甲}「朗旿」無有{乙}
010_0687_c_22L「金」作「錦」{乙}次同「普明」無有{乙}「峰」
010_0687_c_23L下有「雪峯」{甲}
「也」無有{乙}「名」作「明」{甲}
010_0687_c_24L「據此二者 安知非」無有{甲}「眞」下有「是」
010_0687_c_25L{甲}
「林」無有{甲}{乙}「道」作「途」{甲}{乙}「饌」
010_0687_c_26L作「饍」{甲}
「愧」作「恠」{乙}「衆」下有「僧」
010_0687_c_27L{乙}
「投」作「授」{乙}「變」下有「針」{乙}「能」
010_0687_c_28L下有「也」{甲}
「唯」作「惟」{甲}

010_0688_a_01L1)遂向2)水瀉之 魚皆潑潑上下 而一魚無首 即首
貼鼎邊3)4)或云飮酒5)食肉 無妨般若 行淫殺盜
010_0688_a_02L不碍菩提 作無碍之行 故
引上二節 蓋深有所6)驚也
道之所在 法爾如
010_0688_a_03L7)可不信歟8)以此事或謂誕妄
故 勸其深信也

010_0688_a_04L
東人性叅釋9)10)常分位 配11)東方者曰仁
仁心即佛 12)故佛目能13)仁也

010_0688_a_05L語襲梵音14)如呼人謂舍喃者 是梵語也 具云
摩㝹舍喃 此云人 今畧云舍喃也

010_0688_a_06L是佛法未來前 常說梵音15)也 皇龍寺迦
010_0688_a_07L葉佛 與釋迦佛 相對說法之座石 至
010_0688_a_08L今尙存新羅慈藏律師 奉佛舍利而返 西海龍
王請入供養 謂曰16)師之本國皇龍寺云

010_0688_a_09L此是釋迦未出前 已說妙法也 金17)
010_0688_a_10L之法起 支提山之天冠 自鴻濛肇判後
010_0688_a_11L常住說法也 道之大行 誰不蒙賜 如
010_0688_a_12L游魚之18)於大海 出沒其中 飛鳥之*於
010_0688_a_13L太虛 縱橫皆是 况今奉安佛祖頭骨
010_0688_a_14L留鎭大藏經板 福國祐世 誰19)20)如是
010_0688_a_15L理哉 可因智者道 難與俗人21)

010_0688_a_16L
夫大味不合於衆口 大音不入於衆耳
010_0688_a_17L故使世人 致有多疑 理或然矣 何不
010_0688_a_18L虛心反求耶 謂若以佛法 爲外國之書
010_0688_a_19L而不可用者 桀紂之君 22)跖蹻之臣23)盜跖
莊蹻

010_0688_a_20L生于中國 則其言皆可法乎 夫子所說
010_0688_a_21L出自魯國 三晋之地 應不能行 若以
010_0688_a_22L塑畵等像 爲是無情 事之無福 今人
010_0688_a_23L之家廟木主 豈是有情而24)妄相尊事

010_0688_b_01L25)乎 且聖人歷萬26)27)而神不滅 茲以
010_0688_b_02L苟有機感 必得聖應 故勝廣法師曰 奉
010_0688_b_03L假佛而祈福 眞佛降福 物草龍而祈雨
010_0688_b_04L眞龍降雨 若28)以沙門剃除鬚髮 違於
010_0688_b_05L孝經所說身体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毁
010_0688_b_06L傷 應責者 泰伯斷髮文身 夫子稱云至
010_0688_b_07L德故苟有其德 何妨毁軆 况今沙門捐
010_0688_b_08L家財棄妻子 以道爲懷者歟 且人之心
010_0688_b_09L緖 猶如29)亂髮 故欲30)淨其身 先除鬚髮
010_0688_b_10L欲淨其心 先斷貪嗔也 韓文公曰 上
010_0688_b_11L古未有佛法故 年祚永久 自後漢以來
010_0688_b_12L事佛彌勒 莫不夭且亂 又梁武帝 捨
010_0688_b_13L身事佛 餓死臺城 佛不足信 太顚曰
010_0688_b_14L上古爲未有佛而長壽也 則外丙二年
010_0688_b_15L31)崩 仲壬四年*崩 何其夭耶 後漢以
010_0688_b_16L後 爲夭且亂 則漢明爲一代之英主
010_0688_b_17L梁武壽至八十六 是夭且亂耶 且梁武
010_0688_b_18L日一食 至死不移 在恣情亨用者視之
010_0688_b_19L近乎餓死 豈謂不得食而餓死耶 伯夷
010_0688_b_20L叔齊 餓死首陽 夫子稱云求仁得仁
010_0688_b_21L其意所以成其美也 或曰若使一國之
010_0688_b_22L人 皆可爲僧 必無人類也 曰天生萬
010_0688_b_23L民 必授之職 豈有皆可爲僧之理32)
010_0688_b_24L假如士者 四民之一 未必四民 皆33)

010_0688_c_01L爲士也 若使四民 皆爲士行 則無農
010_0688_c_02L者而何以衣之食之 無工人而何以作
010_0688_c_03L別別器械 無商賈而何以以有易無耶
010_0688_c_04L故必無皆可爲僧爲士之理*也 自今以
010_0688_c_05L後 更莫言此等說話

010_0688_c_06L
佛滅後一千十年自周穆王壬申 至東漢明帝
永平二年辛酉 爲一千十年

010_0688_c_07L佛法始通中國 則當像法之初 又過三
010_0688_c_08L百九十年劉宋文帝二十八年辛卯
即新羅訥祇王三十五年
漸被鷄林
010_0688_c_09L是時阿度到羅 雞林 羅史云 昔脫解王 夜聞金城西
始林 有鷄聲 34)遣人視之 金樻在上 白35)雞鳴下
010_0688_c_10L取樻開之 有奇偉小兒 王喜而子之 以其出
金樻 故姓金氏 改始林 爲鷄林 因以爲國號

010_0688_c_11L「遂」作「水」{乙}「水」作「遂」{乙}「也」無有
010_0688_c_12L{甲}次同
「或云…驚也」三十四字無有{乙}
010_0688_c_13L「食」作「含」{甲}
「驚」作「警」{甲}「可不信歟」
010_0688_c_14L作「何足恠哉」{乙}
「以此事…信也」十三字無
010_0688_c_15L有{乙}
「種」下有夾注「孤雲先生智證大師碑銘
010_0688_c_16L序云」{甲}
「常」作「帝」{乙}「東」作「動」{甲}
010_0688_c_17L「故」無有{甲}
「仁」下有「則」{甲}「如」作「名
010_0688_c_18L義集云」{甲}
「也」下有「智證大師碑銘序云 東
010_0688_c_19L人性叅釋種 編頭居寐錦之尊 語襲梵音 彈舌足
010_0688_c_20L多羅之字」{甲}
「師之本國皇龍寺云」作「皇龍
010_0688_c_21L寺有迦葉佛與釋迦佛 相對說法之座石」{甲}

010_0688_c_22L「剛」下有「山」{甲}{乙}
「於」無有{乙}次同「知」
010_0688_c_23L下有「其」{乙}
「如是」作「其」{甲}「言」下有
010_0688_c_24L「也」{乙}
「跖蹻」作「盜跖莊蹻」{乙}「盜跖莊
010_0688_c_25L蹻」無有{乙}
「妄」作「忘」{乙}「乎」無有{乙}
010_0688_c_26L「世」作「歲」{乙}
「而」下有「其」{甲}「以」無有
010_0688_c_27L{甲}
「亂」作「難」{甲}「淨」下有「亂」{甲}「崩」
010_0688_c_28L無有{乙}次同
「哉」作「耶」{乙}「可」無有{乙}
010_0688_c_29L「遺」作「造」{乙}「雞」作「鶴」{乙}

010_0689_a_01L像法之中 至趙宋仁宗二十九年辛卯
010_0689_a_02L即高麗文宗五年 距佛滅後 爲二千年
010_0689_a_03L則正當塔寺牢固之時也佛滅後 有五五百
年 第一1)五百年
010_0689_a_04L解脫牢固 第二五百年 禪定牢固 第三五百年 多
聞牢固 第四五百年 塔寺牢固 第五牢百年 鬪爭
010_0689_a_05L牢固 今當
第四五百年
是時新刊大藏經 普化無量
010_0689_a_06L衆 鯨桴牢頭 聲鎭名山之寺刹 龜趺
010_0689_a_07L2)蝺首 表3)現高僧之4)首德海岸有獸 名蒲
牢 其聲如鐘 畏
010_0689_a_08L鯨輒吼 故今鑄鐘 像蒲牢爲頭 擊鐘之桴像鯨 龍
5)生九子 一日贔屭 形似龜 6)姓好負重 碑下趺是
010_0689_a_09L也 李7)伯云 鑱珉錯彩 爲鯨爲螭 古詩云
碑高三8)尺字如手 負以靈龜9)戴以螭

010_0689_a_10L
降及大淸同治10)三年甲子 即當宁即位
010_0689_a_11L11)元年也 自佛滅後 12)爲二千八百十
010_0689_a_12L13)三年也 雖是末法 敎理尙存 何妨依
010_0689_a_13L敎奉行 到此 彌勒之所化機緣方熟
010_0689_a_14L故次第十減刼人壽八萬歲時 彌勒出
010_0689_a_15L世成佛 彌勒即底沙佛時 但根成之弟
010_0689_a_16L子也 三會說法 度此末法中 坐禪誦
010_0689_a_17L
14)指三歸
聞佛名
者 悉皆與記
010_0689_a_18L

010_0689_a_19L
010_0689_a_20L
010_0689_a_21L
大淸拾叅秊癸酉臘月二十一日 靈龜山
010_0689_a_22L華藏室中絕15)

010_0689_a_23L「五」無有{乙}「蝺」作「螭」{乙}「現」作「顯」
010_0689_a_24L{乙}
「首」作「道」{甲}{乙}「生」作「王」{乙}

010_0689_b_01L「姓」作「性」{甲}{乙}
「伯云」作「白曰」{甲}ㆍ作「白
010_0689_b_02L云」{乙}
「尺」作「石」{乙}「戴」作「蟠」{乙}
010_0689_b_03L「三年甲子」作「二年癸亥」{乙}
「元」作「十四」
010_0689_b_04L{乙}
「爲」無有{甲}「三」作「二」{乙}「指」作
010_0689_b_05L「持」{乙}
此下甲本有「護國寶鏡禪宗第六祖慧
010_0689_b_06L能大師頭像東來緣起」等異文ㆍ乙本有「說話震
010_0689_b_07L嘿和尙祭文」

010_0689_c_01L
    1. 1){底}崇禎紀元後四甲子松廣寺所藏筆寫木{甲}刊年未詳東國大學校所藏筆寫木 {乙}刊年未詳서울大學校所藏筆寫本。
    2. 2)「畧抄」無有{甲}。
    3. 3)「抄」下有「山中史記」{乙}。
    4. 4)「山史何爲而集也」作「此書」{甲}ㆍ「山史…日書」五十七字無有{乙}。
    5. 5)「自家」作「山中」{甲}。
    6. 6)「之」無有{甲}。
    7. 7)「以」無有{甲}。
    8. 8)「以號山史者以是也」作「亦號山史也」{甲}。
    9. 9)「崇禎…日書」無有{甲}。
    10. 10)「興」作「世」{甲}。
    11. 11)「須要」作「要須」{甲}。
    12. 12)「沙」下有夾注「此云圓滿」{甲}。
    13. 13)「佛」作「之」{甲}。
    14. 14)「七日七夜」無有{乙}。
    15. 15)「三」下有「阿僧」{甲}。
    16. 16)「劫」下有「成佛」{甲}。
    17. 17)此夾注甲本在於次句「釋迦牟尼佛」之下。
    18. 18)「陀」作「佗」{甲}。
    19. 19)「也」無有{甲}{乙}次同。
    20. 20)「時」作「是」又其下有「日」{甲}。
    21. 21)「悉達」無有{甲}。
    22. 22)「是日」無有{甲}。
    23. 23)「其」作「此」{甲}。
    24. 24)「立」作「云」{甲}。
    25. 25)「此名」作「一切義成也」{甲}。
    26. 26)「岳」作「嶽」{甲}。
    27. 27)「始爲佛生」無有{甲}。
    28. 28)「而」作「盖是敬佛」{甲}。
    29. 29)「可嘆可嘆」無有{甲}。
    30. 30)「嘆」作「歎」{乙}次同。
    31. 31)「事」作「史」{乙}。
    32. 32)「以」上有「而」{甲}。
    33. 33)「也」下有脚注「菩提此云覺」{甲}。
    34. 34)「即」下有「周」{甲}。
    35. 35)「二」作「﨟」{乙}。
    36. 36)「八」下有「日」{甲}{乙}。
    37. 37)「花」下有「下」{乙}。
    38. 38)「主」作「王」{乙}。
    39. 39)「力」下有「也」{甲}。
    40. 1)「衆」作「象」{甲}。
    41. 2)「談」作「譯」{甲}。
    42. 3)「僧」下有「始有僧寶」{甲}。
    43. 4)「爲」作「謂」{甲}{乙}。
    44. 5)「弗」作「佛」{甲}。
    45. 6)「子」下有「有」{甲}。
    46. 7)「第」作「弟」{甲}{乙}。
    47. 8)「慈」下有「也」{甲}。
    48. 9)「命」下有「也」{甲}。
    49. 10)「或」作「惑」{甲}。
    50. 11)「受」作「授」{乙}。
    51. 12)「削」作「剃」{甲}。
    52. 13)「十」下有「二」{乙}。
    53. 14)「智」作「知」{甲}。
    54. 15)「爲」作「一」{甲}{乙}。
    55. 16)「三界」作「如來」{乙}。
    56. 17)「拜」下有「足下」{乙}。
    57. 18)「也」無有{甲}。
    58. 19)「裟」下有「本作加沙梁葛洪撰字苑下添衣」{甲}。
    59. 20)「衣」無有{乙}。
    60. 21)「見」下有脚注「音現」{甲}。
    61. 22)「佛」下有「初」{甲}。
    62. 23)「見」下有「之」{甲}。
    63. 24)「喜」下有「之」{甲}。
    64. 25)「僧」無有{甲}。
    65. 26)「此云…九條」十六字 無有{甲}。
    66. 1)「而」無有{乙}。
    67. 2)「律」下有「用」{甲}{乙}。
    68. 3)「盡未」作「未盡」{乙}。
    69. 4)「五」無有{甲}。
    70. 5)「辦」作「辨」{乙}。
    71. 6)「戒」作「誡」{乙}。
    72. 7)「鉢他…七合」十八字無有{乙}。
    73. 8)「準」作「准」{甲}。
    74. 9)「鐵」作「銕」{乙}次同。
    75. 10)「爲」無有{乙}。
    76. 11)「惺」作「性」{乙}。
    77. 12)「現」作「觀」{甲}{乙}。
    78. 13)「之」下有「疊四隻」{甲}。
    79. 14)「按」作「接」{甲}。
    80. 15)「也」無有{乙}次同。
    81. 16)「也」作「故」{甲}{乙}。
    82. 17)「者」無有{甲}。
    83. 18)「吾未見出處 但恨未之愽覽也」無有{甲}。
    84. 19)「也」無有{甲}{乙}。
    85. 20)「娑」作「婆」{甲}。
    86. 21)「人」下有「入天竺者」{甲}。
    87. 22)「幸勿…疑經」三十六字無有{甲}。
    88. 23)「經」下有「故秋史先生云 錫蘭山下金身無恙然」{甲}。
    89. 24)「焚軀」作「闍維」{甲}。
    90. 1)「去來」作「生滅」{甲}。
    91. 2)「由」作「流」{乙}。
    92. 3)「故佛入不動三昧」無有{甲}。
    93. 4)「不動」作「藏身」{乙}。
    94. 5)「薄福一生」作「一生薄福」{甲}。
    95. 6)「徑」作「經」{乙}次同。
    96. 7)「戒」下有「門」{乙}。
    97. 8)「塔」下有「也」{乙}。
    98. 9)「也」下有「有二義 一如來禪 二祖師禪 如來禪者 如來見明星悟道 是如來悟底 故名如來禪祖師」{甲}。
    99. 10)「具」作「其」{乙}。
    100. 11)「持」無有{乙}。
    101. 12)「祖」下有「心」{乙}。
    102. 13)「眞」下有「是祖師傳底 故名祖師禪」{甲}。
    103. 14)「尊」下有「如是悟之受之」{甲}。
    104. 15)「也」下有脚注「傳所悟底」{甲}。
    105. 16)「也」下有夾注「傳所傳底」{甲}。
    106. 17)「傳」下有「如是傳之」{甲}。
    107. 18)「至」無有{乙}。
    108. 19)「亦」作「初」{甲}。
    109. 20)「因」下有「起」{乙}。
    110. 21)「曰祖室」無有{乙}。
    111. 22)「故」作「也」{甲}次同。
    112. 23)「四」作「五」{乙}。
    113. 24)「故」作「也」{甲}。
    114. 25)「葉」下有「故佛經謂之梖葉書」{甲}。
    115. 26)「岸」作「耳」{甲}。
    116. 27)「龍」上有「然」{甲}。
    117. 28)「何恨」作「難量」{甲}。
    118. 29)「憂」作「夏」{甲}{乙}。
    119. 30)「此云無量壽 亦云無量光」無有{甲}。
    120. 31)「性」作「心」{乙}次同。
    121. 32)「心」作「性」{乙}次同。
    122. 33)「願」作「念」{甲}。
    123. 1)「恨」作「限」{乙}。
    124. 2)「等」下有「也」{甲}。
    125. 3)「此」作「北」{甲}。
    126. 4)「乘」下有「也」{甲}。
    127. 5)「以」無有{乙}。
    128. 6)「損」作「捐」{乙}。
    129. 7)「坐」作「座」{乙}。
    130. 8)「姓」作「性」{甲}{乙}。
    131. 9)「之」無有{乙}。
    132. 10)「彩」作「綵」{乙}。
    133. 11)「時」作「明」{甲}{乙}。
    134. 12)「縱」作「終」{乙}。
    135. 13)「佛」作「弟」{甲}。
    136. 14)「怖」作「佈」{乙}次同。
    137. 15)「宮」下有夾注「魔古譯經論 皆從名謂磨壞法身故 自梁武以來 謂魔能惱人以從鬼 然具云磨羅 此云殺者 能殺慧命故」{甲}。
    138. 16)「出」作「世」{甲}。
    139. 17)「謂」作「則」{甲}。
    140. 18)「也」無有{甲}次同。
    141. 19)「憐」作「然」{乙}。
    142. 20)「淚」下有「也」{甲}{乙}。
    143. 21)「此云三十三天」無有{甲}。
    144. 22)「國」無有{乙}。
    145. 23)「事」下有「與之齊行 同入房中 而不可先後故 始設雙門 自此有雙門之法」{甲}。
    146. 24)「王」下有「經」{甲}{乙}。
    147. 25)「持」下有「也」{甲}。
    148. 26)「道」無有{乙}。
    149. 27)「相」作「像」{乙}。
    150. 28)「畏」下有「耶」{乙}。
    151. 29)「塔」無有{乙}。
    152. 30)「帝」作「諸」{甲}{乙}。
    153. 31)「射」作「財」{乙}。
    154. 32)「此」無有{乙}。
    155. 33)「般」下有「若」{甲}。
    156. 34)「此云靈珠」無有{甲}。
    157. 35)「云」下有「長」{甲}。
    158. 36)「興」下有「之天冠山興」{甲}。
    159. 1)「之」無有{乙}。
    160. 2)「地」下有「也」{甲}{乙}。
    161. 3)「軟」下有「之」{甲}{乙}。
    162. 4)「勝」無有{乙}。
    163. 5)「粥」下有「也」{甲}。
    164. 6)「溫」下有「凉」{甲}{乙}。
    165. 7)「衣」下有「服飮」{甲}。
    166. 8)「仁」作「一」{乙}。
    167. 9)「僧奉五戒」無有{甲}。
    168. 10)「後」無有{乙}。
    169. 11)「徃」作「王」{甲}。
    170. 12)「早」作「速」{甲}。
    171. 13)「年」作「一」{乙}。
    172. 14)「太」作「大」{乙}。
    173. 15)「歟」無有{乙}。
    174. 16)「人」作「身」{甲}。
    175. 17)「前」作「殿」{甲}{乙}。
    176. 18)「所」作「而」{甲}。
    177. 19)「十」無有{乙}。
    178. 20)「當」下有「像」{乙}。
    179. 21)「也」無有{乙}。
    180. 22)「白馬」無有{甲}。
    181. 23)「鴻」下有「臚」{甲}{乙}。
    182. 24)「喧」作「虛」{乙}。
    183. 25)「者」作「之言」{乙}次同。
    184. 26)「禇」作「楮」{甲}{乙}。
    185. 27)「日」無有{乙}。
    186. 1)「則」無有{乙}。
    187. 2)「寺」作「者」{甲}{乙}。
    188. 3)「是」無有{乙}。
    189. 4)「皆有」無有{甲}。
    190. 5)「故」作「皆」{乙}。
    191. 6)「制」作「製」{甲}{乙}。
    192. 7)「嘆」作「歎」{乙}。
    193. 8)「道」作「法」{甲}。
    194. 9)「鐵」作「銕」{乙}。
    195. 10)「偈」無有{乙}。
    196. 11)「十」作「千」{乙}。
    197. 12)「龍」無有{乙}。
    198. 13)「恩」作「因」{乙}。
    199. 14)「懺」無有{乙}。
    200. 15)「之」無有{乙}。
    201. 16)「常」作「尙」{乙}。
    202. 17)「夏」作「華」{乙}。
    203. 18)「崇」作「嵩」{乙}。
    204. 19)「士」作「師」{甲}。
    205. 20)「慧」作「惠」{乙}。
    206. 1)「唯」作「惟」{甲}次同。
    207. 2)「雪」作「雲」{甲}{乙}。
    208. 3)「資」作「自」{乙}。
    209. 4)「此云無上道」無有{甲}。
    210. 5)「此云大智慧」無有{甲}。
    211. 6)「巖」作「岩」{乙}。
    212. 7)「諾」作「語」{甲}ㆍ作「話」{乙}。
    213. 8)「敎」無有{乙}。
    214. 9)「始」作「如」{乙}。
    215. 10)「能」作「解」{乙}。
    216. 11)「也」無有{乙}。
    217. 12)「設」作「說」{乙}。
    218. 13)「而」無有{甲}。
    219. 14)「出」作「示」{甲}。
    220. 15)「啚」無有{甲}。
    221. 16)「地」作「池」{甲}{乙}。
    222. 17)「入」作「歸」{甲}。
    223. 18)「養」下有「也」{甲}。
    224. 19)「當」作「唐」{甲}。
    225. 1)「口」無有{乙}。
    226. 2)「現」作「顯」{甲}{乙}。
    227. 3)「此」作「是」{甲}。
    228. 4)「時」作「是」{甲}。
    229. 5)「吾」作「五」{甲}。
    230. 6)「曰」作「云」{甲}。
    231. 7)「萬」下有「大」{乙}。
    232. 8)「娣」作「姨」{乙}。
    233. 9)「郟」作「陜」{乙}。
    234. 10)「川」作「州」{甲}{乙}。
    235. 11)「我」下有「是」{乙}。
    236. 12)「簣」作「簀」{乙}。
    237. 13)「宗」下有「年」{甲}{乙}。
    238. 14)「戌」下有「也」{乙}。
    239. 15)「利」作「益」{甲}。
    240. 16)「新羅七」作「首露」{甲}。
    241. 17)「子」下有「七人」{甲}。
    242. 18)「陳」作「陣」{乙}。
    243. 19)「相」作「湘」{甲}次同。
    244. 20)「信」下有「論」{乙}。
    245. 21)「着」作「著」{甲}{乙}。
    246. 22)「百八」作「八百」{乙}。
    247. 23)「也」無有{甲}{乙}。
    248. 24)「平山得及庵信」無有{甲}。
    249. 25)「王」無有{甲}。
    250. 26)「悶」作「愍」{甲}。
    251. 27)「行」無有{乙}。
    252. 28)「中」無有{甲}。
    253. 29)「椽」下有「而」{甲}{乙}。
    254. 30)「于」無有{乙}。
    255. 31)「普愚」無有{甲}。
    256. 32)「屋」作「室」{甲}。
    257. 33)「龜」作「九」{甲}。
    258. 1)「休靜」無有{甲}。
    259. 2)「善修」無有{甲}。
    260. 3)「之」無有{甲}。
    261. 4)「大」作「太」{甲}。
    262. 5)「懸」作「郡」{甲}ㆍ作「縣」{乙}。
    263. 6)「施」無有「乙」。
    264. 7)「出」作「有」{甲}。
    265. 8)「也」無有{甲}{乙}。
    266. 9)「化」作「北」{甲}。
    267. 10)「百日夢得」作「夢得百日」{乙}。
    268. 11)「也」作「而」{甲}。
    269. 12)「墟」作「虛」{乙}。
    270. 13)「節」作「笻」{甲}。
    271. 14)「新」作「短」{乙}。
    272. 15)「衷」作「裏」{乙}。
    273. 16)「士」作「師」{乙}。
    274. 17)「體淨」無有{甲}。
    275. 18)「居」作「在」{乙}。
    276. 19)「有一」無有{甲}。
    277. 20)「朗旿」無有{乙}。
    278. 21)「金」作「錦」{乙}次同。
    279. 22)「普明」無有{乙}。
    280. 23)「峰」下有「雪峯」{甲}。
    281. 24)「也」無有{乙}。
    282. 25)「名」作「明」{甲}。
    283. 26)「據此二者 安知非」無有{甲}。
    284. 27)「眞」下有「是」{甲}。
    285. 28)「林」無有{甲}{乙}。
    286. 29)「道」作「途」{甲}{乙}。
    287. 30)「饌」作「饍」{甲}。
    288. 31)「愧」作「恠」{乙}。
    289. 32)「衆」下有「僧」{乙}。
    290. 33)「投」作「授」{乙}。
    291. 34)「變」下有「針」{乙}。
    292. 35)「能」下有「也」{甲}。
    293. 36)「唯」作「惟」{甲}。
    294. 1)「遂」作「水」{乙}。
    295. 2)「水」作「遂」{乙}。
    296. 3)「也」無有{甲}次同。
    297. 4)「或云…驚也」三十四字無有{乙}。
    298. 5)「食」作「含」{甲}。
    299. 6)「驚」作「警」{甲}。
    300. 7)「可不信歟」作「何足恠哉」{乙}。
    301. 8)「以此事…信也」十三字無有{乙}。
    302. 9)「種」下有夾注「孤雲先生智證大師碑銘序云」{甲}。
    303. 10)「常」作「帝」{乙}。
    304. 11)「東」作「動」{甲}。
    305. 12)「故」無有{甲}。
    306. 13)「仁」下有「則」{甲}。
    307. 14)「如」作「名義集云」{甲}。
    308. 15)「也」下有「智證大師碑銘序云 東人性叅釋種 編頭居寐錦之尊 語襲梵音 彈舌足多羅之字」{甲}。
    309. 16)「師之本國皇龍寺云」作「皇龍寺有迦葉佛與釋迦佛 相對說法之座石」{甲}。
    310. 17)「剛」下有「山」{甲}{乙}。
    311. 18)「於」無有{乙}次同。
    312. 19)「知」下有「其」{乙}。
    313. 20)「如是」作「其」{甲}。
    314. 21)「言」下有「也」{乙}。
    315. 22)「跖蹻」作「盜跖莊蹻」{乙}。
    316. 23)「盜跖莊蹻」無有{乙}。
    317. 24)「妄」作「忘」{乙}。
    318. 25)「乎」無有{乙}。
    319. 26)「世」作「歲」{乙}。
    320. 27)「而」下有「其」{甲}。
    321. 28)「以」無有{甲}。
    322. 29)「亂」作「難」{甲}。
    323. 30)「淨」下有「亂」{甲}。
    324. 31)「崩」無有{乙}次同。
    325. 32)「哉」作「耶」{乙}。
    326. 33)「可」無有{乙}。
    327. 34)「遺」作「造」{乙}。
    328. 35)「雞」作「鶴」{乙}。
    329. 1)「五」無有{乙}。
    330. 2)「蝺」作「螭」{乙}。
    331. 3)「現」作「顯」{乙}。
    332. 4)「首」作「道」{甲}{乙}。
    333. 5)「生」作「王」{乙}。
    334. 6)
    335. 6)「姓」作「性」{甲}{乙}。
    336. 7)「伯云」作「白曰」{甲}ㆍ作「白云」{乙}。
    337. 8)「尺」作「石」{乙}。
    338. 9)「戴」作「蟠」{乙}。
    339. 10)「三年甲子」作「二年癸亥」{乙}。
    340. 11)「元」作「十四」{乙}。
    341. 12)「爲」無有{甲}。
    342. 13)「三」作「二」{乙}。
    343. 14)「指」作「持」{乙}。
    344. 15)此下甲本有「護國寶鏡禪宗第六祖慧能大師頭像東來緣起」等異文ㆍ乙本有「說話震嘿和尙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