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해심밀경소 권제십(解深密經疏 卷第十) / 解深密經疏卷第十

ABC_BJ_H0263_T_001

011_0001_a_01L[解深密經疏]

011_0001_a_02L1)解深密經疏2)卷第十

011_0001_a_03L

011_0001_a_04L3)西明寺沙門 圓測撰

011_0001_a_05L
解深密經圓測疏卷卅五
至四十
還譯序

011_0001_a_06L
解深密經 自劉宋求那跋陀羅剏翻 中
011_0001_a_07L經元魏菩提留支 陳眞諦兩家 至唐
011_0001_a_08L玄奘法師 凡有四譯 其中宋陳兩譯
011_0001_a_09L僅節取全經少分 魏唐二本 爲全譯
011_0001_a_10L而品目開合略別 此經境行果三 賅
011_0001_a_11L攝無餘 陀那深細 明身心之一如 如
011_0001_a_12L來成事 顯佛地之業用 判三時之淺
011_0001_a_13L深 暢一乘之宗極 闡止觀於瑜伽 辨
011_0001_a_14L了義於三性 理事悉備 要言不煩 誠
011_0001_a_15L大乘之綱領 法相之鈐鍵也 昔玄奘
011_0001_a_16L法師 於中印度那爛陀寺 聽戒賢法
011_0001_a_17L師爲講瑜伽論三遍 而此經除序品外
011_0001_a_18L全文收入瑜伽論中 故奘師於此經 可
011_0001_a_19L云盡得戒賢之心傳 及其周遊西宇 學
011_0001_a_20L滿還唐 所出經論 隨翻隨講 弟子
011_0001_a_21L錄記 多存口義 奘門多賢 測基稱
011_0001_a_22L首 圓測法師者 以新羅之王孫 爲釋
011_0001_a_23L迦之法嗣 三齡入道 餐勝義於孩提

011_0001_b_01L十五受業 揚德輝於邦域 乃以志切
011_0001_b_02L弘通 振錫西來 遊方參學 聲聞日
011_0001_b_03L遠 貞觀之末 慈恩東返 長安一遇
011_0001_b_04L宛若舊知 由是瑜伽唯識 瀉瓶無隱
011_0001_b_05L終始譯業 倚畀良殷 測師奉侍無違
011_0001_b_06L咨承無厭 竺賢深義 所得獨多 所
011_0001_b_07L作解深密經疏十卷 廣徵敎典 備存
011_0001_b_08L師說 持論精審 爲世寶重 時令因
011_0001_b_09L玄范憬興元曉各家 并有疏記 遭會
011_0001_b_10L昌法難 散佚無存 獨測師此疏以東
011_0001_b_11L邦學僧 賚持還國 累業傳習 賴以
011_0001_b_12L不墜 淸末石埭楊仁山居士 曾自扶
011_0001_b_13L桑 取回刊印 流布海內 慧炬掩千
011_0001_b_14L祀而復明 絕學涉萬濤而還續 法相
011_0001_b_15L重興 功德不朽 惜原本以代祀綿遠
011_0001_b_16L致有殘缺 其中九卷 失品題之釋 十
011_0001_b_17L卷成無字之章 德海汪洋 悵失舟楫
011_0001_b_18L欲渡無航 學者憾焉 然西藏丹珠藏
011_0001_b_19L中 譯存此疏全文 譯者 法成法師 晩
011_0001_b_20L唐西蕃大德也 法師出生廓氏望族 爲
011_0001_b_21L西藏佛敎前宏期著名譯師 精嫻梵藏
011_0001_b_22L漢土文字 約於唐大和七年來遊沙州
011_0001_b_23L爾後往返甘沙兩地 譯經說法 垂三
011_0001_b_24L十年 由敦煌遺書中 尙可考見 其

011_0001_c_01L由漢譯藏者 有十餘部 由藏譯漢者
011_0001_c_02L數部 經論講疏若干部 皆爲三藏要
011_0001_c_03L籍 所有譯文 今以傳本對勘 見其
011_0001_c_04L譯義精當 屬辭雅訓 誠譯事之上乘
011_0001_c_05L也 至其講疏瑜伽大論 更能校漢藏
011_0001_c_06L兩譯之異同 探彌勒無著之深意 顯
011_0001_c_07L微闡幽 開比較硏究之徑蹊 正言斷
011_0001_c_08L辭 導科學治經之先路 稽之往史 洵
011_0001_c_09L屬難能 測疏得其譯存 全文得以不
011_0001_c_10L泯 謂非千古幸事耶 自四害消除 華
011_0001_c_11L夏重光 黨之宗敎政策 復暖人心 佛
011_0001_c_12L敎學人 競欲竭智盡力 增輝四化 有
011_0001_c_13L觀空法師 幼禀道心 長懷卓志 仰
011_0001_c_14L奘師之景行 慕成公之高風 蜀道崎
011_0001_c_15L嶇 不懈探驪之願 雪嶺巍峨 終獲
011_0001_c_16L象罔之珠 住藏卅載 聞修并勤 言
011_0001_c_17L返首都 譯述不倦 測疏殘佚 每懷
011_0001_c_18L痛惜 誓譯藏本 用補缺文 黽勉二
011_0001_c_19L載 功業畢具 殺靑甫就 徵序於余
011_0001_c_20L{底}一九八一年 觀空後記本今此解深密經
011_0001_c_21L疏(卷三十五至四十)者 中國觀空對於西藏本
011_0001_c_22L還譯也 然與已載之日本稻葉正就氏復元本(韓
011_0001_c_23L國佛敎全書第一册四四三頁) 小異故 於此此
011_0001_c_24L收錄也{編}
「卷第十」 編者 依定於稻葉正就
011_0001_c_25L氏復元本而補入
撰者名 編者補入

011_0002_a_01L余維深密法門 傳於彌勒 授於戒賢
011_0002_a_02L譯於玄奘 述於圓測 寶藏於東瀛 譯
011_0002_a_03L存於西藏 上下千百年 廣員數萬里
011_0002_a_04L合印漢藏朝日無數大德之力 展轉授
011_0002_a_05L受 始得幸存天壤 今者金甌復完 觀
011_0002_a_06L師之功居首 遠紹古德之殷勤 近慰
011_0002_a_07L時賢之渴望 合浦珠還 喜法寶之重
011_0002_a_08L歸 連城壁返 慶硏幾之有據 豈僅
011_0002_a_09L佛敎不思議之勝緣 抑亦竺漢藏朝日
011_0002_a_10L文化交流史之一勝事也 余故樂而爲
011_0002_a_11L之序 雖然猶有進者 漢本測疏傳世
011_0002_a_12L旣久 展轉移錄 難免魯魚之訛 成公
011_0002_a_13L譯本 距測師不過百餘年 去古未遠
011_0002_a_14L所據原文 必更近眞 若能對勘漢藏
011_0002_a_15L全疏異同 錄爲校記 以餉學人 則功
011_0002_a_16L德更爲圓滿矣 此一事也 又聞丹珠藏
011_0002_a_17L中 尙有無著菩薩所作解深密經釋 文
011_0002_a_18L約義豊 爲斯宗要典 譯而出之 與此
011_0002_a_19L䟽相輔而行 則更如畫龍點睛矣 此又
011_0002_a_20L一事也 質之高賢 以爲何如 是爲序

011_0002_a_21L
佛曆二五二四年初冬 趙樸初

011_0002_a_22L

011_0002_a_23L解深密經疏卷第三十五

011_0002_a_24L唐西明寺沙門 圓測撰

011_0002_b_01L唐永康寺譯師 廓丶法成譯藏
011_0002_b_02L中國佛學院苾芻 觀空還譯

011_0002_b_03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一
011_0002_b_04L切如來身所加持言音差別 凡有幾種
011_0002_b_05L由此言音所化有情 未成熟者 令其
011_0002_b_06L成熟 已成熟者 卽由此緣 速得
011_0002_b_07L解脫

011_0002_b_08L
以下第三明言音差別相 其中分四
011_0002_b_09L一請問 二略答 三再徵 四廣釋
011_0002_b_10L此卽第一請問 此請問言音差別相
011_0002_b_11L經文 亦分爲三 一曼殊室利等 是
011_0002_b_12L標請問緣起 二凡有幾種 是問數
011_0002_b_13L量多少 三由此言音等 是明言音
011_0002_b_14L功能之利益 其請問之意指 是請
011_0002_b_15L示一切如來身所加持諸聖敎法 凡
011_0002_b_16L有幾種 及由此言音 於未成熟者
011_0002_b_17L令其成熟 已成熟者 令得解脫 此
011_0002_b_18L等義理 下文當說 阿毗達磨集論
011_0002_b_19L中所說 亦與此經所說之義相同 阿
011_0002_b_20L毗達磨順正理論中 以廣言辭說明
011_0002_b_21L三種言音差別 如彼論云 如是三
011_0002_b_22L藏差別云何 未種善根 及未欣勝
011_0002_b_23L義者 令種欣故 爲說契經 已種
011_0002_b_24L已欣者 令熟及繼續作所作故 爲

011_0002_c_01L說調伏 已熟已作者 令悟解脫正
011_0002_c_02L方便故 爲說對法 佛地經中 亦
011_0002_c_03L說成所作智有三句義 卽令入聖敎
011_0002_c_04L以及成熟解脫 故彼經云 成所
011_0002_c_05L作智 以是善巧方便力故 引諸衆
011_0002_c_06L生 令入聖敎 及得成熟解脫 親
011_0002_c_07L光阿闍黎釋論中 依此差別釋經三
011_0002_c_08L句 如彼論云 初令生信 故名引
011_0002_c_09L導衆生 令入聖敎 如現神通 度
011_0002_c_10L迦葉等 如佛本行經中所說 次令
011_0002_c_11L調順有所堪能 故名成熟 引令長
011_0002_c_12L養諸善根故 令修順解脫分善根 及
011_0002_c_13L順決擇分善根 後令解脫三界惡趣
011_0002_c_14L有姓無姓 如其次第 令得解脫 故
011_0002_c_15L名令解脫 由敎化力 有種姓者 令
011_0002_c_16L生聖者地道 解脫三界 無種姓者
011_0002_c_17L令修世善 常生善趣 念彼善根 爲
011_0002_c_18L說正法 令脫三界 放光息苦 令
011_0002_c_19L安立善趣 又令彼生聞思修慧故 如
011_0002_c_20L其次第而說三句 又令彼生順解脫
011_0002_c_21L分順決擇分 及生聖道故 如其次
011_0002_c_22L第而說三句 又令彼入見道修道及
011_0002_c_23L無學道故 如其次第而說三句 阿
011_0002_c_24L毗達磨集論顯揚聖敎論大乘莊嚴經

011_0003_a_01L論梁譯攝大乘論釋及瑜伽師地論等
011_0003_a_02L中 有多種解釋 恐繁不述

011_0003_a_03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如來
011_0003_a_04L言音 略有三種 一者契經 二者調伏
011_0003_a_05L三者本母

011_0003_a_06L
此卽第二如來略答 此段經文 亦
011_0003_a_07L分爲二 言善男子等 是擧數 言
011_0003_a_08L契經等 是標名 其中言契經者 謂
011_0003_a_09L旣順正理 又與衆生根器相稱 故
011_0003_a_10L名契經 關於解釋經義 諸敎典中
011_0003_a_11L亦各不同 佛地經論 以二種義 解
011_0003_a_12L釋經義 如佛地經論云 能貫能攝
011_0003_a_13L故名爲經 以佛聖敎 貫穿攝持所
011_0003_a_14L應攝義及所化生故 四分律中所釋
011_0003_a_15L亦與佛地經論所說相同 雜阿毗曇
011_0003_a_16L心論 以五種義 解釋契經 如彼
011_0003_a_17L論云 修多羅者 凡有五義 一曰
011_0003_a_18L生處 能出生諸義故 二曰如泉 義
011_0003_a_19L味無盡故 三曰顯示 顯示諸義故
011_0003_a_20L四曰如繩墨 辨諸邪正故 五曰如
011_0003_a_21L貫鬘 貫穿諸法故 如是五義 是
011_0003_a_22L修多羅義 善見論以七種義 釋修
011_0003_a_23L多羅 廣如彼論所說 攝大乘論世
011_0003_a_24L親釋及梁譯中 對於三藏名義 一

011_0003_b_01L一廣釋 恐繁不述

011_0003_b_02L
言調伏者 謂由諸淸淨律儀 調伏
011_0003_b_03L七惡 或者調伏六根 故名調伏 如
011_0003_b_04L善見論云 凡能調伏身語業者 爲
011_0003_b_05L調伏義 又俱舍論云 言調伏者 義
011_0003_b_06L顯律儀 由此能令根調伏故 顯揚
011_0003_b_07L聖敎論 及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中所
011_0003_b_08L釋 亦多分與俱舍論所說相同 於
011_0003_b_09L此調伏 尙有衆多名義 如阿毗達
011_0003_b_10L磨大毗婆沙論云 契經說戒 或名
011_0003_b_11L尸羅 或名爲行 或名爲足 或名
011_0003_b_12L爲篋 言尸羅者 是淸凉義 謂爲
011_0003_b_13L惡能令身心熱惱 戒能安適 故曰
011_0003_b_14L淸凉 又惡能招惡趣熱惱 戒招善
011_0003_b_15L趣 故曰淸凉 契經說戒 名爲行
011_0003_b_16L者 以諸世間說戒名行 故諸世間
011_0003_b_17L見持戒者 言彼有行 見破戒者 言
011_0003_b_18L彼無行 又持淨戒 是衆行本 能
011_0003_b_19L至湼槃 故名爲行 契經說戒 名
011_0003_b_20L爲足者 能往善趣 至湼槃故 如
011_0003_b_21L有足者 能避險惡 至安隱處 有
011_0003_b_22L淨戒者 能越惡趣 生人天中 或
011_0003_b_23L超生死 到湼槃岸 故名爲足 契
011_0003_b_24L經說戒 名爲篋者 任持一切功德

011_0003_c_01L法故 謂持戒者 任持功德 不令
011_0003_c_02L退散 如篋持寶 尊者妙音 作如
011_0003_c_03L是說 戒名不壞 所以者何 如足
011_0003_c_04L不壞 則能自在往安隱處 具淨戒
011_0003_c_05L者 亦復如是 能至湼槃 廣則應
011_0003_c_06L如彼論所說 而得了知 又俱舍論
011_0003_c_07L云 別解律儀名差別者 能平險業
011_0003_c_08L故名尸羅 智者稱揚 故名妙行 所
011_0003_c_09L作自體 故名爲業 能防身語 故
011_0003_c_10L名律儀 顯揚聖敎論及順正理論中
011_0003_c_11L所說 與俱舍論所釋相同 瑜伽師
011_0003_c_12L地論云 言尸羅者 謂能寂靜毁犯
011_0003_c_13L淨戒罪熱惱故 又與淸凉義相應故
011_0003_c_14L言律儀者 謂是遠離自體相故 又
011_0003_c_15L攝大乘論云 又能息滅諸惡 故曰
011_0003_c_16L調伏 如此異名 雖有多種 但彼
011_0003_c_17L一切 皆是調伏別稱

011_0003_c_18L
言本母者 由是能生一切法之根本
011_0003_c_19L及能顯示諸法 故名本母 如阿毗
011_0003_c_20L達磨順正理論云 辯論亦名論議 卽
011_0003_c_21L此名曰摩怛理迦 釋餘經義時 以
011_0003_c_22L此爲本母故 又如字母能生諸字 又
011_0003_c_23L能生起一切知識 故名本母 如瑜
011_0003_c_24L伽師地論云 爲欲善辨諸契經故 當

011_0004_a_01L依此等四種契經增上所說 而正顯
011_0004_a_02L示契經摩怛理迦 如來所說 如來
011_0004_a_03L所攝 如來所稱所贊所美先聖契經
011_0004_a_04L譬如無本母字 義不明了 如是本
011_0004_a_05L母所不攝經 其義隱昧 義不明了
011_0004_a_06L與此相違 義卽明了 是故說名摩
011_0004_a_07L怛理迦 復次顯揚聖敎論云 論議
011_0004_a_08L者 謂諸經所攝摩怛履迦 且如諸
011_0004_a_09L了義經 皆名摩怛履迦 所謂如來
011_0004_a_10L自廣分別諸法體相 又諸弟子 已
011_0004_a_11L見聖迹 依自所證無倒顯示諸法體
011_0004_a_12L相 亦名摩怛履迦 卽此摩怛履迦
011_0004_a_13L亦名阿毗達磨 猶如世間一切書算
011_0004_a_14L詩論 皆有本母 當知經中硏究法
011_0004_a_15L相 所有言說 亦復如是 又如世
011_0004_a_16L間諸字 若無本母 字不顯了 如是
011_0004_a_17L十二分敎中 若不建立諸法體相 法
011_0004_a_18L不明了 若建立已 諸法自相 其
011_0004_a_19L相皆得顯現 又復能顯無雜法相故
011_0004_a_20L卽此摩怛履迦 亦名阿毗達磨 除
011_0004_a_21L此摩怛履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 亦
011_0004_a_22L名鄔波第鑠 又有素怛䌫摩怛履迦
011_0004_a_23L毗奈耶摩怛履迦 法相摩怛履迦等
011_0004_a_24L三種 此等差別 當從瑜伽師地論

011_0004_b_01L詳細顯示中 而得了知 又此本母
011_0004_b_02L具有多名 如攝大乘論世親釋云 謂
011_0004_b_03L阿毗達磨 亦名對法 此法對向無
011_0004_b_04L住湼槃 能說諦菩提分解脫門等故
011_0004_b_05L阿毗達磨 亦名相續不斷法 於一
011_0004_b_06L一法 相續不斷 數數宣說 訓釋
011_0004_b_07L言詞 自相其相等 無量差別故 亦
011_0004_b_08L名勝法 由此具足論處所等 完善
011_0004_b_09L言辭 能勝伏他論故 亦名通法 由
011_0004_b_10L此能釋通素怛䌫義故 梁譯釋中 亦
011_0004_b_11L如此說

011_0004_b_12L
世尊 云何契經 云何調伏 云何本
011_0004_b_13L

011_0004_b_14L
此是第三徵問三藏之相

011_0004_b_15L
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 我依攝事 顯
011_0004_b_16L示諸法 是名契經

011_0004_b_17L
以下第四廣釋三藏之相 於中分二
011_0004_b_18L一廣釋三藏之相 二從曼殊室利菩
011_0004_b_19L薩 至不共陀羅尼 是略示三藏不
011_0004_b_20L共陀羅尼 第一廣釋三藏之相中 又
011_0004_b_21L分爲三 一釋契經 二釋調伏 三
011_0004_b_22L釋本母 第一釋契經中 又分爲三
011_0004_b_23L一略示契經相 二分爲三門 三依
011_0004_b_24L次解釋 此卽第一略示契經相 其中

011_0004_c_01L是處二字 示以契經爲處 我指如
011_0004_c_02L來自己 謂於五蘊上所安立名 事
011_0004_c_03L指體事 卽四攝事等 謂契經須由
011_0004_c_04L攝事 乃能通達諸法 故世尊言 我
011_0004_c_05L依攝事 顯示諸法 是名契經

011_0004_c_06L
謂依四事 或依九事 或復依於二十
011_0004_c_07L九事

011_0004_c_08L
此卽第二分爲三門 謂所攝事 共
011_0004_c_09L有三種 卽四事 九事 二十九事

011_0004_c_10L
云何四事

011_0004_c_11L
以下第三明依次解釋 此亦由釋三
011_0004_c_12L事 而分爲三 一釋四事 二釋九
011_0004_c_13L事 三釋二十九事 第一釋四事中
011_0004_c_14L又分爲二 一請問 二答示 此卽
011_0004_c_15L第一請問

011_0004_c_16L
一者聽聞事 二者歸趣事 三者修學
011_0004_c_17L事 四者菩提事

011_0004_c_18L
此卽第二答示 於此四事之略釋 及
011_0004_c_19L廣釋 當如顯揚聖敎論所說 而得了
011_0004_c_20L知 其中略釋者 如彼論云 復次
011_0004_c_21L頌曰 聞十二分敎 三最勝歸依 三
011_0004_c_22L學三菩提 爲有情淨說 彼論釋曰
011_0004_c_23L其中聞者 謂聞十二分敎 如是十
011_0004_c_24L二分敎中 具有三藏 此中契經應

011_0005_a_01L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喩本事本生方廣
011_0005_a_02L希法 是爲素怛䌫藏 其中因緣 是
011_0005_a_03L爲毗奈耶藏 其中論議 是爲阿毗
011_0005_a_04L達磨藏 十二分敎 詳如彼論所說
011_0005_a_05L而得了知 復次彼論又云 三最勝
011_0005_a_06L歸依者 謂佛法僧三種歸趣 三學
011_0005_a_07L者 謂戒定慧等三學 三菩提者 謂
011_0005_a_08L聲聞菩提 獨覺菩提 無上正等菩
011_0005_a_09L提 爲有情淨說者 爲令有情得淸
011_0005_a_10L淨故 次第宣說是三種法 謂能持
011_0005_a_11L方便果 能持者 謂聞及歸依 方
011_0005_a_12L便者 謂三學 果者 謂三菩提 廣
011_0005_a_13L釋者 卽彼論中 對於四事所作廣
011_0005_a_14L釋 恐繁不述

011_0005_a_15L
云何九事

011_0005_a_16L
以下第二釋九事 於中有二 一請
011_0005_a_17L問 二答示 此卽第一請問

011_0005_a_18L
一者施設有情事 二者彼所受用事 三
011_0005_a_19L者彼生起事 四者彼生已住事 五者
011_0005_a_20L彼染淨事 六者彼差別事 七者能宣
011_0005_a_21L說事 八者所宣說事 九者諸衆會事

011_0005_a_22L
此卽第二如來正答 解釋九事 當
011_0005_a_23L如瑜伽師地論所說 而得了知 如

011_0005_b_01L彼論云 又復應知諸佛語言九事所
011_0005_b_02L攝 云何九事 其中有情事者 謂
011_0005_b_03L五取蘊 受用事者 謂十二處生起
011_0005_b_04L事者 謂十二緣生 生已住事者 謂
011_0005_b_05L四食 染淨事者 謂四聖諦 差別
011_0005_b_06L事者 謂無量界 能宣說事者 謂
011_0005_b_07L佛及諸佛弟子 所宣說事者 謂四
011_0005_b_08L念住等菩提分法 衆會事者 謂八
011_0005_b_09L衆 一刹帝利衆 二婆羅門衆 三
011_0005_b_10L長者衆 四沙門衆 五四大天王衆
011_0005_b_11L六三十三天衆 七熖摩天衆 八梵
011_0005_b_12L天衆 長阿笈摩增一阿笈摩 及大
011_0005_b_13L智度論等中所說八衆 與瑜伽師地
011_0005_b_14L論所說相同 相續解脫經 及深密
011_0005_b_15L解脫經中 辭雖少異 但說九事 亦
011_0005_b_16L無不同 顯揚聖敎論中所說九事 亦
011_0005_b_17L與此經所說相同 問衆會事中 以
011_0005_b_18L何因緣 於天及人 各說四衆 答
011_0005_b_19L瑜伽師地論中說 由七種因故 建
011_0005_b_20L立八衆 如云當知由四因故 於人
011_0005_b_21L趣中 建立如來四衆 三因緣故 於
011_0005_b_22L天趣中 建立四衆 最增上故 世
011_0005_b_23L間共許爲福田故 受用資財 不依
011_0005_b_24L他故 棄捨一切世資財故 當知由
011_0005_b_25L此四因 於人趣中 建立四衆 依

011_0005_c_01L地邊際故 依欲界邊際故 依諸行
011_0005_c_02L邊際故 當知由此三因 於天趣中
011_0005_c_03L建立四衆 大智度論 并於沙門婆
011_0005_c_04L羅門三十三天熖魔天及梵天衆 廣
011_0005_c_05L爲解說 恐繁不述

011_0005_c_06L
云何名爲二十九事

011_0005_c_07L
以下第三釋二十九事 於中分二 一
011_0005_c_08L請問 二答示 此卽第一請問

011_0005_c_09L
謂依雜染品有攝諸行事

011_0005_c_10L
以下第二 如來答釋二十九事 於
011_0005_c_11L中分二 一依雜染品 說有四事 二
011_0005_c_12L依淸淨品 說有二十五事 如顯揚
011_0005_c_13L聖敎論云 二十九種事者 謂於徧
011_0005_c_14L攝九事經中 依雜染品 說有四事
011_0005_c_15L又依淸淨品 說有二十五事 第一
011_0005_c_16L依雜染品說 又分爲四 一說五蘊
011_0005_c_17L二說緣生 三說我執 四說法執 謂
011_0005_c_18L雜染品中 有此四種 亦由雜染品
011_0005_c_19L體 是五蘊故 諸雜染品 流轉生死
011_0005_c_20L是由緣生故 流轉生死根本 是二
011_0005_c_21L種執故 二種執中 我執粗顯 是
011_0005_c_22L故先說 法執微細 是故後說 我
011_0005_c_23L執決定 是由法執生故 又說五蘊
011_0005_c_24L事 爲雜染品者 是說煩惱業 及生

011_0006_a_01L三種雜染 攝諸行事者 卽指五蘊
011_0006_a_02L由於五蘊攝諸行事 是故說爲攝諸
011_0006_a_03L行事 有說諸行攝蘊界處 雖有如
011_0006_a_04L此二種解釋 但取前說 由於界處
011_0006_a_05L二門之中 亦有不是行所攝故

011_0006_a_06L
彼次第隨轉事

011_0006_a_07L
此是第二說十二緣生 謂雜染品 由
011_0006_a_08L十二緣生 次第隨轉 如由無明爲
011_0006_a_09L緣而有行 乃至由生爲緣 而有老
011_0006_a_10L死 有說彼字 卽指五蘊 如顯揚
011_0006_a_11L聖敎論云 卽彼次第隨轉事

011_0006_a_12L
卽於是中作補特伽羅想已 於當來世
011_0006_a_13L流轉因事 作法想已 於當來世流轉
011_0006_a_14L因事

011_0006_a_15L
此是第三說我執及法執事 如顯揚
011_0006_a_16L聖敎論云 三卽於此中 立衆生想
011_0006_a_17L後轉因事 四卽於此中 建立法想
011_0006_a_18L後轉因事 謂由此二執 於雜染品
011_0006_a_19L五蘊 建立我想及立法想爲緣 作
011_0006_a_20L後流轉之因事云

011_0006_a_21L
依淸淨品 有繫念於所緣事

011_0006_a_22L
以下是第二依淸淨品說有二十五事
011_0006_a_23L於中分二 一宣說四種世間淸淨事
011_0006_a_24L二宣說二十一種出世間淸淨事 四

011_0006_b_01L種事者 卽說聞慧 說思慧 說加
011_0006_b_02L行定 說四事定 其所以有此四種
011_0006_b_03L世間淸淨事者 亦由瑜伽門之次第
011_0006_b_04L決定 先由聞慧爲緣 引起思慧次
011_0006_b_05L由思慧引起加行定 再由加行定 而
011_0006_b_06L得四事定之次第 故說四種事 第
011_0006_b_07L一說聞慧 此中說爲淸淨品者 謂
011_0006_b_08L所有世間及出世間 有漏及無漏諸
011_0006_b_09L淸淨法 在淸淨品中 此卽說爲世
011_0006_b_10L間淸淨品 繫念於所緣事者 卽是
011_0006_b_11L欲界聞慧 謂於正法 心善繫念 或
011_0006_b_12L於所說之義 及念住境心善繫念

011_0006_b_13L
卽於是中 勤精進事

011_0006_b_14L
此是第二說思慧 謂卽於聞慧 境
011_0006_b_15L專一見 爲諦實已 殷重精進所有
011_0006_b_16L作意

011_0006_b_17L
心安住事

011_0006_b_18L
此是第三說加行定 謂由思慧爲緣
011_0006_b_19L於加行定心善安住

011_0006_b_20L
現世樂住事

011_0006_b_21L
此是第四說四事定 謂得六種通已
011_0006_b_22L於現世中 安樂而住

011_0006_b_23L
超一切苦緣方便事

011_0006_b_24L
以下是第二說二十一種出世間淸淨

011_0006_c_01L事 此又分六 一明依一事說解脫
011_0006_c_02L分 二明依四事說決擇分 三明依
011_0006_c_03L四事說見道 四明依六事說修道 五
011_0006_c_04L明依四事說無學道 六明依二事說
011_0006_c_05L殊勝及非殊勝 此卽第一明依一事
011_0006_c_06L說解脫分 此句經文 亦有二種解
011_0006_c_07L釋 有一類言 超一切苦者 是指
011_0006_c_08L湼槃 謂以湼槃爲緣 衆生能超一
011_0006_c_09L切苦 又所有一切以解脫分爲緣 而
011_0006_c_10L念善法者皆爲湼槃之方便因 故曰
011_0006_c_11L方便事 有一類言 解脫分善有二
011_0006_c_12L種境 一是以超一切流轉苦爲所緣
011_0006_c_13L境 二是以湼槃之方便爲所緣境 故
011_0006_c_14L名超一切苦緣方便事云

011_0006_c_15L
彼徧知事

011_0006_c_16L
以下是第二明依四事說决擇分 此
011_0006_c_17L亦分二 一說徧知苦事 二說斷集
011_0006_c_18L證滅及修道事 謂依四聖諦 生起
011_0006_c_19L煖頂等四善根 故說四種事 第一
011_0006_c_20L說徧知苦事中 又分爲二 一畧說
011_0006_c_21L徧知苦 二廣釋三種徧知 此卽第
011_0006_c_22L一略說徧知苦 謂由徧知三界苦諦
011_0006_c_23L故曰徧知

011_0006_c_24L
此復三種 徧知顚倒所依處故 徧知

011_0007_a_01L依有情想 於外有情 生起邪行所依
011_0007_a_02L處故 徧知內離增上慢所依處故

011_0007_a_03L
此是第二廣釋三種徧知 此復三種
011_0007_a_04L者 卽一徧知顚倒所依處故 二徧
011_0007_a_05L知依有情想 於外有情 生起邪行
011_0007_a_06L所依處故 三徧知內 離增上慢所
011_0007_a_07L依處故 於此三句經文 亦有不同
011_0007_a_08L解釋 有一類言 徧知顚倒所依處
011_0007_a_09L故者 謂徧知三界苦諦 是諸顚倒
011_0007_a_10L所依處故 徧知依有情想 於外有
011_0007_a_11L情 生起邪行所依處故者 謂徧知
011_0007_a_12L欲界苦諦 依有情想 作斷命等業
011_0007_a_13L亦决定先從生有情想 而起於外有
011_0007_a_14L情者 是示造業處所 邪行者 卽
011_0007_a_15L彼所起業行 謂徧知欲界苦諦 是
011_0007_a_16L依起有情想 對於外之有情 而作
011_0007_a_17L邪行所依處故 下當解說 徧知內
011_0007_a_18L離增上慢所依處故者 徧知色界內
011_0007_a_19L身 卽是苦諦 謂上二界一切煩惱
011_0007_a_20L是依內身而生起故 說爲內離增上
011_0007_a_21L慢云 有一類言 前二徧知 唯屬欲
011_0007_a_22L界 第三徧知 屬上二界攝云 餘
011_0007_a_23L如前說 又一類言 三種徧知 是如
011_0007_a_24L其次第徧知三界苦云 雖有如此多

011_0007_b_01L種解釋 玄奘阿闍黎 依瑜伽師地
011_0007_b_02L論釋 以第二說爲佳云

011_0007_b_03L
修依處事 作證事 修習事

011_0007_b_04L
此是第二說斷集證滅及修道事 此
011_0007_b_05L亦由於集諦中 煩惱及業二種雜染
011_0007_b_06L是修之違品 故名修依處事 滅諦
011_0007_b_07L是無爲法 故名作證事 聖道是修
011_0007_b_08L習事 故諸經論中說 苦應知 乃
011_0007_b_09L至道應修

011_0007_b_10L
令彼堅固事 彼行相事 彼所緣事 已
011_0007_b_11L斷未斷觀察善巧事

011_0007_b_12L
此是第三明依四事說見道 其中令
011_0007_b_13L彼堅固事者 是指眞見道 謂由眞見
011_0007_b_14L道爲緣曰眞 能令二種有相見道不
011_0007_b_15L失壞故 又有一種解說 謂由獲得
011_0007_b_16L見道爲緣 永不退轉爲異生 故名
011_0007_b_17L爲令彼見道堅固事云 彼行相事者
011_0007_b_18L卽有相見道 謂三心與十六心之行
011_0007_b_19L相異故 彼所緣事者 是說有相見
011_0007_b_20L道之所緣境事 已斷未斷觀察善巧
011_0007_b_21L事者 謂由有相見道 已斷見所斷
011_0007_b_22L煩惱 於修所斷煩惱 尙未斷時所
011_0007_b_23L有觀察

011_0007_b_24L
彼散亂事 彼不散亂事 不散亂依處

011_0007_c_01L事 解除厭倦修習加行事 修習勝利
011_0007_c_02L事 彼堅牢事

011_0007_c_03L
此是第四明依六事說修道 此段經
011_0007_c_04L文 亦有不同解釋 有一類言 彼
011_0007_c_05L散亂事者 是指已經超越見道 尙
011_0007_c_06L未趣入修道之時 於此中間 暫時
011_0007_c_07L所起之散亂心 彼非雜染 故曰散
011_0007_c_08L亂 彼不散亂事 及不散亂依處事
011_0007_c_09L者 是指住定之時 修習斷除欲界
011_0007_c_10L修所斷煩惱之加行道 此處不散亂
011_0007_c_11L事者 是指正定行相以外 其他相
011_0007_c_12L應之法 不散亂依處事者 專指定
011_0007_c_13L體 由於彼爲慧之所依 故名依處
011_0007_c_14L解除厭倦修習加行事者 是指斷除
011_0007_c_15L色無色界修所斷煩惱之無間道 彼
011_0007_c_16L堅牢事者 是指所有金剛喩心之無
011_0007_c_17L間道云 有一類言 前三種事 如
011_0007_c_18L前所說 第四種事是指斷除三界修
011_0007_c_19L所斷煩惱之無間道 第五種事 是
011_0007_c_20L色無色之根本定 第六種事 與前
011_0007_c_21L說同云 有一類言 彼散亂事者 謂
011_0007_c_22L修道時 不依聞思二慧 斷除三界
011_0007_c_23L修所斷煩惱之加行遠道 彼不散亂
011_0007_c_24L事 及不散亂依處事者 謂住定已

011_0008_a_01L修習斷除三界修所斷煩惱之加行近
011_0008_a_02L道 彼不散亂事者 謂住定時 所
011_0008_a_03L有其他心心所等 皆不散亂 不散
011_0008_a_04L亂依處事者 謂專持正定行相 作
011_0008_a_05L慧依處 故云依處 解除厭倦修習
011_0008_a_06L加行事者 謂斷除欲界修所斷煩惱
011_0008_a_07L之無間道及解脫道 修習勝利事者
011_0008_a_08L謂斷除色界修所斷煩惱之無間道
011_0008_a_09L及解脫道 彼堅牢事者 謂斷除無
011_0008_a_10L色界修所斷煩惱之無間道 亦卽金
011_0008_a_11L剛喩定云 問何故未說解脫道 答
011_0008_a_12L由於彼解脫道 是無學道所攝故云
011_0008_a_13L有其他解深密經本及深密解脫經中
011_0008_a_14L未說不散亂事 是欠圓滿 此種經
011_0008_a_15L本中 六事全說 對照梵文本及相
011_0008_a_16L續解脫經 瑜伽師地論等中 皆是
011_0008_a_17L六事全說 故此中六事全說 洵屬
011_0008_a_18L正本

011_0008_a_19L
攝聖行事 攝聖行眷屬事 通達眞實
011_0008_a_20L事 證得湼槃事

011_0008_a_21L
此是第五明依四事說無學道 其中
011_0008_a_22L攝聖行事者 謂所有由正智所攝盡
011_0008_a_23L智及無生智 攝聖行眷屬事者 謂
011_0008_a_24L所有由後得智之所任持盡智及無生

011_0008_b_01L智 通達眞實事者 謂所有將近趣
011_0008_b_02L入無餘位時 亦修眞實 證得湼槃
011_0008_b_03L事者 謂所有將近趣入無餘位時 先
011_0008_b_04L入滅盡定 在住滅盡定中 卽由阿
011_0008_b_05L賴耶識 證得湼槃

011_0008_b_06L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 世間正見超越一
011_0008_b_07L切外道所得正見頂事 及卽於此不修
011_0008_b_08L退事

011_0008_b_09L
以下第六明依二事說殊勝及非殊勝
011_0008_b_10L於中分二 一說二事 二答諍論 此
011_0008_b_11L卽第一 於善說法毘奈耶者 是指
011_0008_b_12L三藏正法 言善說法者 卽契經藏
011_0008_b_13L及對法藏 毘奈耶者 卽調伏藏 如
011_0008_b_14L瑜伽師地論云 善說法者 謂正理
011_0008_b_15L所攝故 卽能總持殊勝功德 毘奈
011_0008_b_16L耶者 謂與息滅一切煩惱相隨順故
011_0008_b_17L此善說法毘奈耶之廣釋 當如前文
011_0008_b_18L所說 而得了知 此中所說 是謂
011_0008_b_19L三藏中說 解脫分所攝世間正見雖
011_0008_b_20L低 但比一切外道所得正見 則成
011_0008_b_21L頂上之事 下文當說 於此正見頂
011_0008_b_22L事一語 亦有兩種解釋 有一類言
011_0008_b_23L頂上見地 卽是正見 故曰正見頂
011_0008_b_24L事云 有一類言 此是從喩立名 由

011_0008_c_01L於諸經論中所說正見 至爲殊勝 猶
011_0008_c_02L如人之頭頂 故曰正見頂事云 及卽
011_0008_c_03L於此不修退事者 是說第二事 謂若
011_0008_c_04L於此善說法毘奈耶不勤修習者 說
011_0008_c_05L爲退事之斷定語耳

011_0008_c_06L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 不修習 故說名
011_0008_c_07L爲退 非見過失 說名爲退

011_0008_c_08L
此是第二答諍論 謂諸外道 起諍
011_0008_c_09L論曰 若言由不修習 卽是退事 則
011_0008_c_10L此一事 定有過失云 因有此諍故
011_0008_c_11L作答曰 此處說退 亦卽是言於善
011_0008_c_12L說法毘奈耶中 不修習 故說名爲
011_0008_c_13L退 非於第二事見有過失 故說名
011_0008_c_14L爲退 此處是就未得未修二種 說
011_0008_c_15L名爲退 因此若就此第二事觀察 則
011_0008_c_16L彼亦是超越一切外道所有正見之斷
011_0008_c_17L定語也

011_0008_c_18L
解深密經䟽卷第三十五終

011_0008_c_19L

011_0008_c_20L解深密經疏卷第三十六

011_0008_c_21L
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 我依聲聞及諸
011_0008_c_22L菩薩 顯示別解脫及別解脫相應之法
011_0008_c_23L是名調伏

011_0008_c_24L
以下第二釋調伏 於中分二 一略

011_0009_a_01L示其相 二問答分析 此卽第一略
011_0009_a_02L示其相 言是處者 示調伏正法所
011_0009_a_03L依之處 我是如來自稱 卽於五蘊
011_0009_a_04L上所安立名 謂如來爲諸聲聞 及
011_0009_a_05L菩薩等 所有顯示別解脫 及別解
011_0009_a_06L脫相應之法 凡是七衆所受律儀戒
011_0009_a_07L法 皆名別解脫 其中差別 卽二
011_0009_a_08L乘所受 唯於身語七支 安立爲體
011_0009_a_09L菩薩則總於身等三業 安立爲體 其
011_0009_a_10L中別解脫一名 亦有不同解釋 如
011_0009_a_11L說一切有部諸敎典中 是以八衆初
011_0009_a_12L受律儀時之表色 別別棄捨各種惡
011_0009_a_13L故 立別解脫及業道名 如俱舍論
011_0009_a_14L云 別解律儀名差別者 頌曰 俱
011_0009_a_15L得名尸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
011_0009_a_16L表 名別解業道 論曰 能平險業
011_0009_a_17L故名尸羅 訓釋詞者 謂淸凉故 如
011_0009_a_18L伽陀言 受持戒者 身無熱悩 故
011_0009_a_19L名尸羅 智者稱揚 故名妙行 訓
011_0009_a_20L釋詞者 所作自體 能防身語 故
011_0009_a_21L名律儀 如是應知 別解脫戒 通
011_0009_a_22L初後位 無差別名 唯初刹那表及
011_0009_a_23L無表 得別解脫及業道名 謂受戒
011_0009_a_24L時 初表及無表 別別棄捨種種惡

011_0009_b_01L故 依初別捨義立別解脫名 卽於爾
011_0009_b_02L時 所作究竟 依業暢義 立業道
011_0009_b_03L名 故初剎那名別解脫 亦得名曰
011_0009_b_04L別解律儀 亦得名爲根本業道 從
011_0009_b_05L第二剎那 乃至未捨 不名別解脫
011_0009_b_06L名別解律儀 不名業道 名爲後起
011_0009_b_07L詳如彼論所說 顯揚聖敎論及阿毘
011_0009_b_08L達磨順正理論中所說 亦多分與俱
011_0009_b_09L舍論所說相同 其中有差別者 謂
011_0009_b_10L由三種義 立別解脫名 初一種解釋
011_0009_b_11L與俱舍論所說相同 中一種解釋 謂
011_0009_b_12L又是初所修 故名別解脫云 後一
011_0009_b_13L種解釋 謂又彼初起 卽能最初超
011_0009_b_14L越危險惡趣 故名別解脫云 復有
011_0009_b_15L一說 謂由七支大種爲因 各別解
011_0009_b_16L脫 故名別解脫 此與靜慮及道生
011_0009_b_17L律儀 共以七支爲因之義不同 以
011_0009_b_18L一大種爲體故 如俱舍論云 於中
011_0009_b_19L欲界所有無表等流 有受有漏別異
011_0009_b_20L大生 異大生言 顯身語七支 一
011_0009_b_21L一是別大種所造 定生無表 差別
011_0009_b_22L有二 謂諸靜慮無漏律儀 此二俱
011_0009_b_23L依定所長養 無受無異大種所生 無
011_0009_b_24L異大言之斷定辭 顯此無表七支 以

011_0009_c_01L同一具四大種爲因所生 所以者何
011_0009_c_02L所依大種如心 唯一無差別故 阿
011_0009_c_03L毘達磨順正理論 及顯揚聖敎論中
011_0009_c_04L亦與俱舍論所說相同 復次阿毘達
011_0009_c_05L磨順正理論云 謂靜慮生及道生二
011_0009_c_06L種律儀 是隨心轉律儀 別解脫律
011_0009_c_07L儀 非隨心轉律儀故 復次由散亂
011_0009_c_08L心所作之善 由於身語 是與心異
011_0009_c_09L行共有之等流因 故亦名爲別 又
011_0009_c_10L戒是湼槃之初因故 如顯示別敎經
011_0009_c_11L云 戒是眞正隨順戒脫之法 故名
011_0009_c_12L別解脫 又別解脫者 別謂各別 解
011_0009_c_13L脫卽湼槃果 靜慮生及道生二種律
011_0009_c_14L儀 是能證得眞正解脫 別解脫律
011_0009_c_15L儀者 謂身語善 雖爲散心所造 然
011_0009_c_16L是屬於湼槃究竟果品 故名別解脫
011_0009_c_17L又靜慮生及道生二種律儀 由是與
011_0009_c_18L心俱行 亦卽同是趣向湼槃究竟果
011_0009_c_19L位 此別解脫律儀 雖與心異 由
011_0009_c_20L是趣向寂滅果故 從遠而得別解脫
011_0009_c_21L名 又別解脫律儀 唯是現在若止
011_0009_c_22L若行 及屬根本遮止所攝 靜慮生及
011_0009_c_23L道生二種律儀 旣屬遮止三世 亦
011_0009_c_24L唯根本遮止 故名別解脫云 大乘

011_0010_a_01L敎典中說 七衆正受各種律儀 由
011_0010_a_02L是別別防惡 卽與靜慮生及道生二
011_0010_a_03L種律儀相同 七衆正受律儀 卽防
011_0010_a_04L惡非異 故得名別解脫 言解脫者
011_0010_a_05L謂解脫七惡 證得湼槃解脫果 故
011_0010_a_06L名曰解脫 并未曾說 從異大種 立
011_0010_a_07L別解脫名 此經中所言別解脫相應
011_0010_a_08L之法 亦有兩種解釋 有一類言 正
011_0010_a_09L戒之因緣 及其隨順 皆名相應之
011_0010_a_10L法云 有一類言 身等三業 是戒
011_0010_a_11L自性 與心相應之心所法 卽名相
011_0010_a_12L應之法云 法之聖言 卽指調伏

011_0010_a_13L
世尊 菩薩別解脫 幾相所攝

011_0010_a_14L
以下第二問答分析 於中分二 一
011_0010_a_15L請問 二答示 此卽第一請問 由
011_0010_a_16L於是以主要請問爲緣 故唯言菩薩
011_0010_a_17L別解脫

011_0010_a_18L
善男子 當知七相

011_0010_a_19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此又分二 一畧
011_0010_a_20L示 二分別宣說 此卽第一畧示

011_0010_a_21L
一者宣說受軌則事故

011_0010_a_22L
以下第二分別宣說七相 由於宣說
011_0010_a_23L七相 而分爲七 此言一者宣說受
011_0010_a_24L軌則事故者 卽是第一宣說受軌則

011_0010_b_01L事相 由於此是宣說受戒軌則 故第
011_0010_b_02L一名受軌則事 相續解脫經中 作
011_0010_b_03L宣說受戒威儀 深密解脫經中 作
011_0010_b_04L說受持法 若廣說此受律儀法 當
011_0010_b_05L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所說 而得
011_0010_b_06L了知 又受律儀軌則者 如瑜伽師
011_0010_b_07L地論云 云何名爲軌則圓滿 謂如
011_0010_b_08L有一或於威儀路 或於所作事 或
011_0010_b_09L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 隨順世
011_0010_b_10L間 不越世間 隨順毘奈耶 不越
011_0010_b_11L毘奈耶 故名軌則圓滿 廣如彼論
011_0010_b_12L所說 顯揚聖敎論中 亦如是釋

011_0010_b_13L
二者宣說隨順他勝事故

011_0010_b_14L
此是第二宣說隨順他勝事相 謂若
011_0010_b_15L有違犯四種重罪 則彼定爲他勝煩
011_0010_b_16L惱之所制伏 他勝處法 共有四種
011_0010_b_17L如瑜伽師地論中云 爲欲貪求利養
011_0010_b_18L恭敬 自讃毁他 及性慳吝故 於諸
011_0010_b_19L有情 不施財法 由忿恨故 捶打
011_0010_b_20L有情 發粗惡言 謗菩薩藏 宣說
011_0010_b_21L邪法等 四種他勝處法 詳如彼論
011_0010_b_22L所說 復有十種他勝處法 卽於前
011_0010_b_23L說四種之上 再加斷命 不與取邪
011_0010_b_24L婬妄語酤酒及說他過失等 當如梵

011_0010_c_01L網經及指鬘經中所說 而得了知

011_0010_c_02L
三者宣說隨順毁犯事故

011_0010_c_03L
此是第三宣說隨順毁犯事相 此指
011_0010_c_04L前說重罪以外 其他輕罪 如梵網經
011_0010_c_05L所說四十八種輕罪 及瑜伽師地論
011_0010_c_06L所說 各種輕罪 詳如彼等經論所
011_0010_c_07L

011_0010_c_08L
四者宣說有犯自性故

011_0010_c_09L
此是第四宣說有犯自性相 言有犯
011_0010_c_10L自性者 瑜伽師地論中 說爲有所
011_0010_c_11L違越等罪 如彼論云 若諸菩薩 安
011_0010_c_12L住菩薩淨戒律儀 於一日中 若於
011_0010_c_13L三寶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
011_0010_c_14L而爲供養 下至以身一拜禮敬 下
011_0010_c_15L至以語一四句頌讃佛法僧眞實功德
011_0010_c_16L下至以心一淸淨信 隨念三寶眞實
011_0010_c_17L功德 空度日夜 是名有犯有所違
011_0010_c_18L越 乃至廣說

011_0010_c_19L
五者宣說無犯自性故

011_0010_c_20L
此是第五宣說無犯自性相 卽是無
011_0010_c_21L制罪 或如瑜伽師地論云 又一切
011_0010_c_22L處無違犯者 謂若彼心增上狂亂 若
011_0010_c_23L重苦受之所逼切 若未曾受淨戒律
011_0010_c_24L儀 當知一切 皆無違犯 又瑜伽

011_0011_a_01L師地論云 云何無犯 畧有四種 三
011_0011_a_02L種已如上文所說 再加初修業者

011_0011_a_03L
六者宣說出所犯故

011_0011_a_04L
此是第六宣說出所犯相 謂卽發露
011_0011_a_05L懺罪 及出所犯之法 如瑜伽師地
011_0011_a_06L論云 若諸菩薩以上品纒違犯 如
011_0011_a_07L上他勝處法 應當重受 若中品纒
011_0011_a_08L違犯 如上他勝處法 應對於三補
011_0011_a_09L特伽羅 或過是數 應如發露除惡
011_0011_a_10L作法 若下品纒違犯 如上他勝處
011_0011_a_11L法 及餘違犯 應於一 補特伽羅 發
011_0011_a_12L露悔法 當知如前 若無合法補特
011_0011_a_13L伽羅 可對發露悔除所犯 爾時菩
011_0011_a_14L薩 以淨意樂 起自誓心 我當決
011_0011_a_15L定 防護當來 終不重犯 若如是
011_0011_a_16L作 是名於犯還出還淨 詳如彼論
011_0011_a_17L所說

011_0011_a_18L
七者宣說捨律儀故

011_0011_a_19L
此是第七宣說捨律儀相 瑜伽師地
011_0011_a_20L論菩薩地云 菩薩若用軟中品纒 毁
011_0011_a_21L犯他勝處法 不捨所受淨戒律儀 上
011_0011_a_22L品纒犯 卽成爲捨 若有菩薩犯此
011_0011_a_23L等他勝處法 數數現行 都無慚愧
011_0011_a_24L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

011_0011_b_01L品纒犯 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
011_0011_b_02L法 便捨菩薩淨戒律儀 如諸苾芻
011_0011_b_03L犯他勝法 卽便棄捨別解脫戒 若
011_0011_b_04L諸菩薩 由此毁犯 棄捨菩薩淨戒
011_0011_b_05L律儀 於現法中 堪任更受 非不
011_0011_b_06L堪任 如苾芻住別解脫戒 犯他勝
011_0011_b_07L法 於現法中 不任更受 畧由二因
011_0011_b_08L捨諸菩薩淨戒律儀 一者棄捨無上
011_0011_b_09L正等菩提大願 二者現行上品纒犯
011_0011_b_10L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 不捨無上菩
011_0011_b_11L提大願 亦不現行上品纒犯 他勝
011_0011_b_12L處法 若諸菩薩 轉受餘生上中下
011_0011_b_13L三 一切生中 於所正受菩薩淨戒
011_0011_b_14L律儀 皆不棄捨 若諸菩薩 轉受
011_0011_b_15L餘生 忘失本念 値諸善友 爲欲
011_0011_b_16L增長菩薩戒念 雖復重受 而非新
011_0011_b_17L受 復次瑜伽師地論中 說由四緣
011_0011_b_18L捨此律儀 如彼論云 復次若有不
011_0011_b_19L捨如是律儀 當知餘生 亦得隨轉
011_0011_b_20L彼戒非捨 又捨因緣 畧有四種 一
011_0011_b_21L者決定發起 與受戒心不同之心 二
011_0011_b_22L者若於領會語言人前 故意發起棄
011_0011_b_23L捨語言 三者總別毁犯隨順四種他
011_0011_b_24L所勝法 四者若以增上品纒總別毁

011_0011_c_01L犯四種他所勝法 由此因緣 當知
011_0011_c_02L棄捨菩薩律儀 若有還得淸淨受心
011_0011_c_03L復應還受

011_0011_c_04L
至於捨聲聞戒 緣有多少 諸敎典中
011_0011_c_05L所說 亦各不同 說一切有部敎典
011_0011_c_06L中 言捨戒因 畧有五種 如俱舍
011_0011_c_07L論云 且云何捨別解律儀 頌曰 捨
011_0011_c_08L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011_0011_c_09L斷善根夜盡 論曰 言調伏者 意
011_0011_c_10L顯別解律儀 由此能令根調伏故 唯
011_0011_c_11L除近住 所餘七種別解律儀 由四
011_0011_c_12L緣捨 一由意樂 對有解人發有表
011_0011_c_13L業 捨學處故 二由棄捨衆同分故
011_0011_c_14L三由二形俱時生故 四由所因善根
011_0011_c_15L斷故 捨近住戒 由前四緣及由夜
011_0011_c_16L盡 是故總說別解律儀 由五緣捨
011_0011_c_17L何故捨戒 由此五緣 與受相違表
011_0011_c_18L業生故 所依之身捨故 所依變故
011_0011_c_19L所因斷故 過期限故 阿毘達磨順
011_0011_c_20L正理論 顯揚聖敎論 及大毘婆娑
011_0011_c_21L論等中所說五種捨學處因 亦與俱
011_0011_c_22L舍論所說相同 雜阿毘達磨心論云
011_0011_c_23L謂住律儀而犯律儀者 是犯戒 非
011_0011_c_24L捨戒 當知彼人 仍住持戒 祗是

011_0012_a_01L犯戒 彼若悔者 卽捨犯戒 而住
011_0012_a_02L持戒 如富人負債 名富者 亦名
011_0012_a_03L負債者 若還債已 唯名富者 俱
011_0012_a_04L舍論及大毘婆娑論 亦如是說 法
011_0012_a_05L密部師言 由六種因捨別解律儀 其
011_0012_a_06L中五種 與俱舍論所說相同 又說
011_0012_a_07L正法滅時 如俱舍論云 有餘部言
011_0012_a_08L由正法滅 亦能令捨別解律儀 以
011_0012_a_09L法滅時 一切學處 結界羯磨 皆
011_0012_a_10L止息故 經部師論典中說 由五因
011_0012_a_11L捨戒 亦與俱舍論所說相同 雖然
011_0012_a_12L未說夜盡一種 但其餘重罪 皆已
011_0012_a_13L說故 又俱舍論云 有餘部說 於
011_0012_a_14L四極重感堕罪中 若隨犯一 亦捨
011_0012_a_15L勤策苾芻律儀 若就大乘敎典中說
011_0012_a_16L則聲聞律儀 由五因捨 此與經部
011_0012_a_17L師所說相同 如瑜伽師地論云 問
011_0012_a_18L有幾因緣 苾芻律儀 受已還捨 答
011_0012_a_19L畧有五因 或由捨所學處故 或由
011_0012_a_20L犯根本罪故 或由形沒二形生故 或
011_0012_a_21L由善根斷故 或由棄捨衆同分故 苾
011_0012_a_22L芻律儀 受已還捨 若正法毀壞 正
011_0012_a_23L法隱沒 雖無新受苾芻律儀 然先
011_0012_a_24L已受得 當知不捨 廣如彼論所說

011_0012_b_01L
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 我以十一種相
011_0012_b_02L決了分別 顯示諸法 是名本母

011_0012_b_03L
以下第三釋本母 於中有二 一標
011_0012_b_04L數略答 二請問及答釋 此卽第一
011_0012_b_05L標數略答

011_0012_b_06L
何等名爲十一種相

011_0012_b_07L
以下第二請問及答釋 此亦有二 一
011_0012_b_08L請問 二答釋 此卽第一請問

011_0012_b_09L
一者世俗相 二者勝義相 三者菩提
011_0012_b_10L分法所緣相 四者行相相 五者自性
011_0012_b_11L相 六者彼果相 七者彼領受開示相
011_0012_b_12L八者彼障礙法相 九者彼隨順法相 十
011_0012_b_13L者彼過患相 十一者彼勝利相

011_0012_b_14L
以下第二世尊答釋 於中有二 一
011_0012_b_15L如數標名 二依次解釋 此卽第一
011_0012_b_16L如數標名 相續解脫經 及深密解
011_0012_b_17L脫經中所說之名 與此畧有不同 瑜
011_0012_b_18L伽師地論 及顯揚聖敎論中 與此
011_0012_b_19L經所說相同

011_0012_b_20L
世俗相者 當知三種

011_0012_b_21L
以下第二依次解釋十一種相 由於
011_0012_b_22L解釋十一種相 而分爲十一 第一
011_0012_b_23L解釋世俗相中 又分爲二 一標數
011_0012_b_24L二列名解釋 此卽第一標數

011_0012_c_01L
一者宣說補特伽羅故 二者宣說遍計
011_0012_c_02L所執自性故 三者宣說諸法作用事業
011_0012_c_03L

011_0012_c_04L
此卽第二列名解釋 卽依三種相解
011_0012_c_05L釋世俗相 如顯揚聖敎論云 復次頌
011_0012_c_06L曰 初說我法用 爲隨餘故說 論
011_0012_c_07L曰初世俗諦 說我說法 及說作用
011_0012_c_08L說我者 謂說有情 命者 生者 補
011_0012_c_09L特伽羅 人天男女 佛友法友 如
011_0012_c_10L是等 說法者 謂說色受如是等 問
011_0012_c_11L若世俗諦非勝義有 爲何義故說 答
011_0012_c_12L爲隨餘故說 謂欲隨順勝義諦故 說
011_0012_c_13L世俗諦 又三無性論云 問曰俗諦
011_0012_c_14L何相 答曰俗諦有三相 謂說我 說
011_0012_c_15L法 說事 說我者 謂我衆生壽者
011_0012_c_16L行者 天人男女等 說法者 謂色受
011_0012_c_17L想行識等 說事者 謂見聞生滅等
011_0012_c_18L名世俗諦

011_0012_c_19L
勝義相者 當知宣說七種眞如故

011_0012_c_20L
此卽第二解釋勝義相 顯揚聖敎論
011_0012_c_21L云 頌曰當知勝義諦 謂七種眞如
011_0012_c_22L論曰勝義諦者 謂七種眞如 已如
011_0012_c_23L上文攝事品中所說 問何因緣故 眞
011_0012_c_24L如有七種 何爲勝義諦 答是二種

011_0013_a_01L勝智所行境故 謂根本出世智及後
011_0013_a_02L得世間智 此種勝義 無戱論故 非
011_0013_a_03L其餘所行之境 又三無性論云 勝
011_0013_a_04L義諦者 謂七種眞如 詳如彼論所
011_0013_a_05L

011_0013_a_06L
菩提分法所緣相者 當知宣說遍一切
011_0013_a_07L種所知事故

011_0013_a_08L
此卽第三解釋菩提分法所緣相 謂
011_0013_a_09L卽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所緣之境
011_0013_a_10L已如前說

011_0013_a_11L
行相相者 當知宣說八行觀故

011_0013_a_12L
以下第四解釋八行觀相 於中分三
011_0013_a_13L一畧擧數目 二如數標名 三依次
011_0013_a_14L解釋 此卽第一畧擧數目 此中行
011_0013_a_15L相者 謂識行相 相者 謂體相 由
011_0013_a_16L於正說道品及能緣識之相 故曰行
011_0013_a_17L相相 問何故於眞如等說行相相 答
011_0013_a_18L謂宣說八種境已 顯示瑜伽觀察故

011_0013_a_19L
云何名爲八行觀耶 一者諦實故 二
011_0013_a_20L者安住故 三者過失故 四者功德故
011_0013_a_21L五者理趣故 六者流轉故 七者道理
011_0013_a_22L故 八者總別故

011_0013_a_23L
此卽第二如數標名 下當一一顯示
011_0013_a_24L此處故未詳說 顯揚聖敎論云 一

011_0013_b_01L觀察諦行 二觀察建立行 三觀察
011_0013_b_02L過失行 四觀察功德行 五觀察理
011_0013_b_03L趣行 六觀察流轉行 七觀察道理
011_0013_b_04L行 八觀察廣略行 彼論雖於一一
011_0013_b_05L名中 首置觀察 尾置行字 然其
011_0013_b_06L義理 皆與此經所說相同

011_0013_b_07L
諦實者 謂諸法眞如

011_0013_b_08L
以下第三依次解釋 由於解釋八行
011_0013_b_09L觀相 而分爲八 此卽第一解釋諦
011_0013_b_10L實相 謂由根本智現觀眞如 不棄
011_0013_b_11L自性 故名爲諦 非屬虛妄 故名
011_0013_b_12L爲實 因此說爲諦實

011_0013_b_13L
安住者 謂或安立補特伽羅 或復安
011_0013_b_14L立諸法遍計所執自性

011_0013_b_15L
以下第二解釋安住相 於中分三 一
011_0013_b_16L明安立我法 二執二明安立四種授
011_0013_b_17L記 三明安立法及分別 此卽第一
011_0013_b_18L明安立我法二執 謂由遍計執我及
011_0013_b_19L法爲實有者 是由妄心於無勝義 但
011_0013_b_20L隨妄心 執爲實有 故名安立 如
011_0013_b_21L成唯識論云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 都
011_0013_b_22L無所有 但隨妄情而施設 故說之
011_0013_b_23L爲假

011_0013_b_24L
或復安立一向分別 反問置記

011_0013_c_01L
此卽第二明安立四種授記言論 謂
011_0013_c_02L依答辯方法安立四種授記 故曰安
011_0013_c_03L立 如佛地經論云 言四記者 一
011_0013_c_04L一向記 二分別記 三反問記 四
011_0013_c_05L默置記 一向記者 如有問言 一
011_0013_c_06L切生者 決定滅耶 佛法僧寶 良
011_0013_c_07L福田耶 如是等問 應一向記 此
011_0013_c_08L義決定 分別記者 如有問言 一
011_0013_c_09L切滅者 定更生耶 佛法僧寶 唯
011_0013_c_10L一有耶 如是等問 應分別記 此
011_0013_c_11L義不定 反問記者 如有問言 菩
011_0013_c_12L薩十地 爲上爲下 佛法僧寶 爲
011_0013_c_13L勝爲劣 如是等問 應反問記 汝
011_0013_c_14L望何問 默置記者 如有問言 實
011_0013_c_15L有性我 爲善爲惡 石女兒色 爲
011_0013_c_16L黑爲白 如是等問 應默置記 不
011_0013_c_17L應記故 長戱論故 若廣分別 當
011_0013_c_18L如瑜伽師地論 大智度論 十地經
011_0013_c_19L大般湼槃經 俱舍論 阿毗達磨順
011_0013_c_20L正理論及大毗婆沙論等中所說 而
011_0013_c_21L得了知

011_0013_c_22L
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

011_0013_c_23L
此卽第三明安立隱密顯了 謂諸如
011_0013_c_24L來 爲隨根器 而饒益故 有時安

011_0014_a_01L立隱密 有時安立顯了 而爲說法
011_0014_a_02L如顯揚聖敎論云 若建立隱密顯了
011_0014_a_03L記論 於此二種敎言 亦有不同解
011_0014_a_04L釋 有一類言 凡是辭近而旨遠者
011_0014_a_05L卽名隱密 如妙法蓮華經云 設若
011_0014_a_06L有人 禮佛一拜 或者稱贊一句 彼
011_0014_a_07L等一切 皆得成佛云 若辭與旨 皆
011_0014_a_08L長遠者 卽名顯了 如善戒經等中
011_0014_a_09L說 須經三無數刼 始得成佛云 有
011_0014_a_10L一類言 如般若波羅密多經說 一
011_0014_a_11L切諸法空而寂靜者 卽名隱密 解深
011_0014_a_12L密經中 三性全說 謂空與不空二
011_0014_a_13L種 皆有者 卽名顯了云 有一類
011_0014_a_14L言 小乘正法 卽爲隱密 大乘正
011_0014_a_15L法 卽爲顯了 如顯揚聖敎論云 九
011_0014_a_16L隱密敎 謂多分聲聞藏敎 十顯了
011_0014_a_17L敎 謂多分大乘藏敎 有一類言 意
011_0014_a_18L指不同 名曰隱密 如大乘阿毗達
011_0014_a_19L磨雜集論云 隱密意指者 謂以名
011_0014_a_20L句文身 詮說此義 而隱密轉變 更
011_0014_a_21L顯餘義 如經言 逆害於父母 王及
011_0014_a_22L二梵志 誅國及隨行 是人說淸淨
011_0014_a_23L何等名爲世間共許極重罪惡文字
011_0014_a_24L謂所有逆害父母 王二及種多聞梵

011_0014_b_01L志 誅戮國人 及隨行牲畜等惡業
011_0014_b_02L皆名不淸淨 其中所言轉變隱密顯
011_0014_b_03L餘淸淨義者 謂若愛若業 若有取
011_0014_b_04L識 戒見二取 眼等六處 及所行
011_0014_b_05L境等爲緣 如其次第 名父母等 法
011_0014_b_06L相似故 廣如彼論所說 又文義相
011_0014_b_07L順者 卽名顯了 謂如逆害父母等
011_0014_b_08L言 由是極重罪業 名不淸淨 侍奉
011_0014_b_09L父母等言 名爲淸淨云

011_0014_b_10L
過失者 謂我宣說諸雜染法 有無量
011_0014_b_11L門差別過患

011_0014_b_12L
此卽第三解釋過患相 謂所有顯示
011_0014_b_13L三漏四結九縛十纒等多種煩惱差別
011_0014_b_14L過患

011_0014_b_15L
功德者 謂我宣說諸淸淨法 有無量
011_0014_b_16L門差別勝利

011_0014_b_17L
此卽第四解釋功德相 謂所有顯示
011_0014_b_18L神通解脫等持力無畏等各種功德差
011_0014_b_19L

011_0014_b_20L
理趣者 當知六種

011_0014_b_21L
以下第五解釋理趣門 於中有二 一
011_0014_b_22L略擧數目 二依數標名 此卽第一
011_0014_b_23L略擧數目

011_0014_b_24L
一者眞義理趣 二者證得理趣 三者

011_0014_c_01L敎導理趣 四者遠離二邊理趣 五者
011_0014_c_02L不可思議理趣 六者意趣理趣

011_0014_c_03L
此卽第二依數標名 相續解脫經中
011_0014_c_04L作 一者眞實義通達 二者得通達
011_0014_c_05L三者說通達 四者離二邊通達 五
011_0014_c_06L者不可思議通達 六者意通達 深
011_0014_c_07L密解脫經中作六種通達相 多分與
011_0014_c_08L相續解脫經所說相同 此六種理趣
011_0014_c_09L在顯揚聖敎論中 由略廣二門分析
011_0014_c_10L此中略說者 如彼論云 依理趣者
011_0014_c_11L略有六種 謂眞義理趣 乃至意樂
011_0014_c_12L理趣 此中前三理趣 由後三理趣
011_0014_c_13L隨釋

011_0014_c_14L
一由離二邊理趣 隨釋眞義理趣 離
011_0014_c_15L二邊理趣者 略有六種 一遠離於
011_0014_c_16L不實有增益邊 二遠離於眞實有損
011_0014_c_17L減邊 三遠離執常邊 四遠離執斷
011_0014_c_18L邊 五遠離受用欲樂邊 六遠離受
011_0014_c_19L用自苦邊 離二邊已而順中道者 卽
011_0014_c_20L名眞義

011_0014_c_21L
二由不可思議理趣隨釋證得理趣者
011_0014_c_22L謂一我不可思議 二有情不可思議
011_0014_c_23L乃至諸佛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修
011_0014_c_24L因得果 說爲證得

011_0015_a_01L
三由意樂理趣隨釋敎導理趣者 謂
011_0015_a_02L由開示意樂 乃至堅固意樂 隨釋
011_0015_a_03L敎導理趣 開示意樂 乃至堅固意
011_0015_a_04L樂之義理 當如攝大乘論世親釋及
011_0015_a_05L無性釋 又梁譯 以及大乘莊嚴經
011_0015_a_06L論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大乘阿毗
011_0015_a_07L達磨雜集論 瑜伽師地論等中所說
011_0015_a_08L而得了知 又此中眞義 卽是理趣
011_0015_a_09L故名眞義理趣 乃至意樂 卽是理趣
011_0015_a_10L故名意樂理趣 於彼彼處 無顚倒性
011_0015_a_11L是理趣義 其中於彼彼處 無顚倒性
011_0015_a_12L是理趣義者 謂由各各體相所依之
011_0015_a_13L處 無顚倒性 卽是理趣義

011_0015_a_14L
此中廣說者 如彼論云 一眞義理趣
011_0015_a_15L者 略有六種 謂世間眞實 乃至非
011_0015_a_16L安立眞實 其中世間眞實者 謂一切
011_0015_a_17L世間 於諸事中 由串習所得 悟入
011_0015_a_18L智見 共施設世俗性 如於地 謂唯
011_0015_a_19L是地 非火等 又若略說者 謂此是
011_0015_a_20L此非彼 如是謂彼是彼 非餘 若事
011_0015_a_21L世間 一切有情 決定勝解所行 一切
011_0015_a_22L世間 自昔傳來 名言決定 自他分
011_0015_a_23L別 共爲眞實 非邪思搆觀察所取
011_0015_a_24L是名世間眞實 道理眞實者 謂諸正

011_0015_b_01L智者 有道理義 依現比至敎三量極
011_0015_b_02L善思擇 決定智所行所知事 以如
011_0015_b_03L實因緣 證成道理所建立故 是名道
011_0015_b_04L理眞實 煩惱障淨智所行眞實者 謂
011_0015_b_05L一切聲聞獨覺無漏方便智 無漏正
011_0015_b_06L智 無漏後所得世間智等所行境界
011_0015_b_07L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眞實 所知障
011_0015_b_08L淨智所行眞實者 謂於了解所知 能
011_0015_b_09L作障礙 故名所知障 若眞實性 是
011_0015_b_10L解脫所知障智所行境界 是名所知
011_0015_b_11L障淨智所行眞實 應知 廣如彼論所
011_0015_b_12L說 瑜伽師地論中 亦如是說 復次
011_0015_b_13L彼論又云 安立眞實者 謂四聖諦
011_0015_b_14L苦眞苦故 安立爲苦 乃至道眞道故
011_0015_b_15L立安爲道 問何因緣 故名爲安立
011_0015_b_16L答由三種俗所安立故 一世間俗者
011_0015_b_17L謂安立田宅瓶軍林數等 及安立我
011_0015_b_18L有情等 二道理俗者 謂安立蘊界處
011_0015_b_19L等 三證得俗者 謂安立預流果等
011_0015_b_20L及安立彼所依住法 復有四種安立
011_0015_b_21L謂前三種 及由勝義安立 勝義諦性
011_0015_b_22L雖不可安立 然是內自所證故 爲欲
011_0015_b_23L隨順 及引生彼智 而依世俗安立
011_0015_b_24L非安立眞實者 謂一切法眞如實性

011_0015_c_01L瑜伽師地論亦云 云何非安立眞實
011_0015_c_02L謂諸法眞如圓成實自性 聖智所行
011_0015_c_03L聖智境界 聖智所緣

011_0015_c_04L
解深密經䟽卷第三十六終

011_0015_c_05L

011_0015_c_06L解深密經疏卷第三十七

011_0015_c_07L
二證得理趣者 略有四種 一一切有
011_0015_c_08L情業報證得 二聲聞乘證得 三獨覺
011_0015_c_09L乘證得 四大乘證得 一切有情業報
011_0015_c_10L證得者 謂一切有情 造作淨不淨業
011_0015_c_11L依自業故 於五趣流轉中 感種種異
011_0015_c_12L熟 受種種異熟 此中以取果爲感
011_0015_c_13L以出果爲受 又因義已成 定感果者
011_0015_c_14L曰感 果已出生 起受用心者曰受
011_0015_c_15L聲聞乘證得者 謂初受三歸 乃至依
011_0015_c_16L止聞及沙門莊嚴 故得五證得 其中
011_0015_c_17L聞及莊嚴者 聞謂聞正法 莊嚴者
011_0015_c_18L瑜伽師地論中 說爲沙門莊嚴 其中
011_0015_c_19L五證得者 一地證得 二智證得 三
011_0015_c_20L淨證得 四果證得 五功德證得 地
011_0015_c_21L證得者 謂得三地 一見地 二修地
011_0015_c_22L三究竟地 智證得者 謂得九智 一
011_0015_c_23L法智 二類智 三苦智 四集智 五滅
011_0015_c_24L智 六道智 七此后所得俗智 八盡

011_0016_a_01L智 九無生智 淨證得者 卽於佛法
011_0016_a_02L僧戒等四種 起淸淨信 廣如顯揚聖
011_0016_a_03L敎論中所說應知 果證得者 謂得四
011_0016_a_04L沙門果 功德證得者 謂無量解脫勝
011_0016_a_05L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
011_0016_a_06L獨覺乘證得者 略有三種 一由先已
011_0016_a_07L得順決擇分善根故 謂由先世之業
011_0016_a_08L已得順決擇分善根 後身唯於一坐
011_0016_a_09L得獨覺果 二由先已得無漏眞證故
011_0016_a_10L謂前世已得聖者之身 現世得獨覺
011_0016_a_11L果 瑜伽師地論中亦說 二先世已得
011_0016_a_12L三由次第得故 謂由一身一坐得果
011_0016_a_13L卽先世生起順決擇分四善 乃至最
011_0016_a_14L後次第護得盡智無生智等 瑜伽師
011_0016_a_15L地論亦說 三先世未得此中由前二
011_0016_a_16L證得者 名獨勝覺 由後證得者 名
011_0016_a_17L犀角喩獨覺 大乘證得者 謂大悲證
011_0016_a_18L得 發心證得 不可思議威力證得
011_0016_a_19L波羅密多證得 攝事證得 地證得
011_0016_a_20L不共佛法證得 彼一切如前分別應
011_0016_a_21L知 其中大悲者 當如瑜伽師地論所
011_0016_a_22L說 而得了知 發心者 當如廣釋菩
011_0016_a_23L提心論中所說二種發心 及瑜伽師
011_0016_a_24L地論中說由五種相發心 而得了知

011_0016_b_01L不可思議威力者 謂六種通力 亦可
011_0016_b_02L於瑜伽師地論威力品中所說 而得
011_0016_b_03L了知 其他名詞 容易了解

011_0016_b_04L
三敎導理趣者 略有十二種敎 一事
011_0016_b_05L敎 謂宣說各別色等眼等一切法敎
011_0016_b_06L二想差別敎 謂宣說蘊界處緣起是
011_0016_b_07L處非處諸根諸諦念住有色無色有見
011_0016_b_08L無見有對無對等 如是廣說無量佛
011_0016_b_09L薄伽梵想差別敎 三自宗觀察敎 謂
011_0016_b_10L契經應頌記別等敎 四他宗觀察敎
011_0016_b_11L謂依七種因明摧伏他論成立自論敎
011_0016_b_12L七種因明者 當如顯揚聖敎論及瑜
011_0016_b_13L伽師地論中所說 而得了知 五不了
011_0016_b_14L義敎 謂契經應頌記別等中薄伽梵
011_0016_b_15L略標其義 未廣分別 應更開示敎
011_0016_b_16L六了義敎 謂翻前應知 七俗諦敎
011_0016_b_17L謂諸所有言路 顯示彼一切 皆名俗
011_0016_b_18L諦 又依名想言說增上所起 謂相名
011_0016_b_19L分別 亦是俗諦 八勝義諦敎 謂四
011_0016_b_20L聖諦敎 及其眞如眞實實際法性敎
011_0016_b_21L等 九隱密敎 謂多分聲聞藏敎十顯
011_0016_b_22L了敎 謂多分大乘藏敎 十一可記事
011_0016_b_23L敎 如四種法嗢陀南敎 謂一切行無
011_0016_b_24L常 乃至湼槃寂靜 如是等敎 十二

011_0016_c_01L不可記事敎 謂有問言 世間爲常爲
011_0016_c_02L五常耶 如是乃至問言 如來寂滅後
011_0016_c_03L有耶無耶 如來爾時 默然不記 但
011_0016_c_04L吿彼言 我說此事不可記別 此中四
011_0016_c_05L因緣故不可記事應知 一無體性故
011_0016_c_06L不可記別 如有問言 我與諸蘊爲異
011_0016_c_07L不異如是等 二能引無義利故 不可
011_0016_c_08L記別 如升攝波葉喩經 說有無量法
011_0016_c_09L我已證覺 而不宣說 何以故 彼法
011_0016_c_10L能引無義利故 三甚深故 不可記別
011_0016_c_11L謂有問言 我爲有爲無耶 此不可記
011_0016_c_12L別 何以故 若如來記別我有者 彼
011_0016_c_13L人或執蘊中有我 或執離蘊有我 若
011_0016_c_14L記別我無者 彼人或謗世俗言說 我
011_0016_c_15L亦是無 四法爾故 不可記別 謂諸
011_0016_c_16L法眞如 與彼諸法 若一若異 不可
011_0016_c_17L記別 由彼如相 法爾不可安立 若
011_0016_c_18L異性若不異性故 復有四種因緣 不
011_0016_c_19L可記別事應知 一由此事是外道所
011_0016_c_20L說故 二不如理故 三不具義故 四
011_0016_c_21L唯能發起諍論纒故

011_0016_c_22L
四離二邊理趣者 略有六種應知 一
011_0016_c_23L遠離於不實有增益邊 二遠離於眞
011_0016_c_24L實有損減邊 三遠離執常邊 四遠離

011_0017_a_01L執斷邊 五遠離受用欲樂邊 六遠離
011_0017_a_02L受用自苦邊 此中謂於遍計所執自
011_0017_a_03L性 執爲有者 名增益邊 於依他
011_0017_a_04L起及圓成實 執爲無者 名損減邊
011_0017_a_05L又執我爲決定有者 名增益有情邊
011_0017_a_06L執我爲決定無者 名損減有情邊 由
011_0017_a_07L彼於假名安立之有情 亦撥爲無故
011_0017_a_08L又執心爲眞實有者 是增益法邊 執
011_0017_a_09L心爲眞實無者 是損減法邊 此等應
011_0017_a_10L如辯中邊論所說 而得了知 又於色
011_0017_a_11L等執爲常住者 是外道邊 執爲無常
011_0017_a_12L性者 是聲聞邊 此亦應如辯中邊論
011_0017_a_13L所說 而得了知 復次見諸行爲無常
011_0017_a_14L性者 是斷邊 見湼槃爲常性者 是
011_0017_a_15L常邉 此亦應如勝鬘夫人經所說 而
011_0017_a_16L得了知 又躭着五欲樂者 爲樂邊
011_0017_a_17L忍受自飢等苦行者 爲苦行邊 此亦
011_0017_a_18L應如瑜伽師地論所說 而得了知 若
011_0017_a_19L能遠離如上所說互相觀待三種二邊
011_0017_a_20L而行中道者 卽名遠離二邊理趣

011_0017_a_21L
五不可思議理趣者 略有六種不可
011_0017_a_22L思議事 一我不可思議 二有情不可
011_0017_a_23L思議 三世間不可思議 四一切有情
011_0017_a_24L業報不可思議 五證靜慮者及靜慮

011_0017_b_01L境界不可思議 六諸佛及諸佛境界
011_0017_b_02L不可思議 此等當如瑜伽師地論中
011_0017_b_03L所說 次第解釋 如彼論云 我思議
011_0017_b_04L者 謂如有一依止身見 如是思議
011_0017_b_05L我於過去 爲曾有耶 爲復無耶 於
011_0017_b_06L現在及未來二世 亦復如是 有情思
011_0017_b_07L議者 謂如有一卽依身見 如是思議
011_0017_b_08L今此有情 從何而生 是諸有情 誰
011_0017_b_09L知所作 乃至有情 當何所往 是諸
011_0017_b_10L有情 何處滅盡 世間思議者 謂如
011_0017_b_11L有一卽依身見 如是思議 世間是常
011_0017_b_12L乃至廣說 或依法性 如是思議 此
011_0017_b_13L我法性 有情法性 世間法性 從何
011_0017_b_14L而生 不能唯依法爾道理 是故說此
011_0017_b_15L名爲思議 不可思議處 有情業果思
011_0017_b_16L議者 由四種相不可思議 謂處所差
011_0017_b_17L別故 事差別故 因差別故 異熟果
011_0017_b_18L差別故 諸修靜慮靜慮境界 由三種
011_0017_b_19L相不可思議 謂眞如甚深義故 自在
011_0017_b_20L轉故 無漏界證得故 諸佛世尊 諸
011_0017_b_21L佛境界 由九種相不可思議 如顯揚
011_0017_b_22L聖敎論曰 有九種事不可思議 謂於
011_0017_b_23L前六之上 再加三種 卽七 十四不
011_0017_b_24L可記事 八非正法 九一切煩惱之所

011_0017_c_01L引攝 此論又云 問何因緣故 如是
011_0017_c_02L九事 不應思議 答五因緣故 一我
011_0017_c_03L及有情 無自相故 不應思議 二世
011_0017_c_04L界現成相故 不應思議 三業報及二
011_0017_c_05L境界 甚深相故 不應思議 四不可
011_0017_c_06L記事 非一定相故 不應思議 五非
011_0017_c_07L正法及諸煩惱之所引攝 能引無義
011_0017_c_08L相故 不應思議 若有思議如是等事
011_0017_c_09L當知能引三種過失 一起心亂過失
011_0017_c_10L二生非福過失 三不得善妙過失 若
011_0017_c_11L不思議 能引三種功德 翻此應知
011_0017_c_12L廣如彼論所說

011_0017_c_13L
六意樂理趣者 略有十六種意樂 一
011_0017_c_14L開示意樂 二離欲意樂 三勸導意樂
011_0017_c_15L四奬勵意樂 五賛悦意樂 六令入意
011_0017_c_16L樂 七除疑意樂 八成熟意樂 九入
011_0017_c_17L定意樂 十解脫意樂 十一依別義
011_0017_c_18L意樂 十二發證行者無過及歡喜意
011_0017_c_19L樂 十三令聞行者於說法師起尊重
011_0017_c_20L意樂 十四法眼流布意樂 十五善
011_0017_c_21L增廣意樂 十六制伏一切相意樂 瑜
011_0017_c_22L伽師地論中 解釋六種理趣相多分
011_0017_c_23L與顯揚聖敎論所說相同 復次瑜伽
011_0017_c_24L師地論云 云何眞義理門 由遠離二

011_0018_a_01L邊理門 應隨決了 若於依他起自性
011_0018_a_02L或圓成實自性中所有遍計所執自性
011_0018_a_03L妄執 當知名增益邊 若於依他起自
011_0018_a_04L性 及圓成實自性 謗其自相言無所
011_0018_a_05L有者 當知名損減邊 如是眞義理門
011_0018_a_06L由遠離二邊理門 應隨決了 又證得
011_0018_a_07L敎導二種理門 由不可思議理門 及
011_0018_a_08L意趣理門 應隨決了 復次 此中於
011_0018_a_09L眞義理門 由遠離二邊理門 隨決了
011_0018_a_10L已 便能證得 所應得義 詳如彼論
011_0018_a_11L所說 又阿毗達磨雜集論中 顯示六
011_0018_a_12L種理趣義 與瑜伽師地論所說 略有
011_0018_a_13L不同 如彼論云 理趣門者 謂若處
011_0018_a_14L顯示六理趣義 何等爲六 一眞義理
011_0018_a_15L趣 二證得理趣 三敎導理趣 四
011_0018_a_16L離二邊理趣 五不思議理趣 六意樂
011_0018_a_17L理趣 如是六種理趣 前三如其次
011_0018_a_18L第 應隨後三理趣決了 如愛味經中
011_0018_a_19L佛吿諸比丘曰 諸比丘 於色有味
011_0018_a_20L等 是顯示有遠離增益損減二邊理
011_0018_a_21L趣 決了眞義理趣 有味有患 有出
011_0018_a_22L離者 顯離損減邊 於色乃至於識者
011_0018_a_23L顯離增益邊 由顯示染汚淸淨 唯依
011_0018_a_24L諸蘊 不依我故 乃至吿諸比丘 我

011_0018_b_01L自證知 由此故 乃至已證覺無上正
011_0018_b_02L等菩提者 顯由不思議理趣 決了證
011_0018_b_03L得理趣 此顯眞正內 自所知故 如
011_0018_b_04L是一切經皆是 敎導理趣 應隨意樂
011_0018_b_05L理趣決了 謂依所遍知事 所遍知義
011_0018_b_06L遍知 遍知果 彼證知意樂 而說此
011_0018_b_07L經 所遍知事者 謂色等 所遍知義
011_0018_b_08L者 謂有味等 由此差別義 遍知色
011_0018_b_09L等事故 遍知者 謂於五取蘊 由如
011_0018_b_10L是三轉如實遍知 遍知果者 謂從此
011_0018_b_11L諸天世間 乃至并天人 皆得解脫
011_0018_b_12L乃至極解脫 彼證知意樂者 謂自證
011_0018_b_13L知我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011_0018_b_14L
流轉者 所謂三世三有爲相及四種緣

011_0018_b_15L
此卽第六解釋流轉相 謂諸有爲法
011_0018_b_16L於三世中 由生住滅爲緣 而有有爲
011_0018_b_17L三相及四緣故 流轉世間 如顯揚聖
011_0018_b_18L敎論云 前後相續 展轉不斷 恆現
011_0018_b_19L在前 顯了可見 有因不住 而復變
011_0018_b_20L異 說名流轉 當知於三世中 由三
011_0018_b_21L有爲相爲緣 而有四緣及業生起 相
011_0018_b_22L續解脫經中作生者 謂三禪三有爲
011_0018_b_23L相及四緣 深密解脫經中 作形相者
011_0018_b_24L所謂三世三有爲相及四種因緣 其

011_0018_c_01L中三禪及形相等辭 是由譯者筆誤

011_0018_c_02L
道理者 當知四種

011_0018_c_03L
以下第七解釋四種道理 於中分三
011_0018_c_04L一略擧數目 二如數標名 三依次解
011_0018_c_05L釋 此卽第一略擧數目

011_0018_c_06L
一者觀待道理 二者作用道理 三者證
011_0018_c_07L成道理 四者法爾道理

011_0018_c_08L
此卽第二如數標名 相續解脫經中
011_0018_c_09L作成者 有四種 一者以有成 二者
011_0018_c_10L所作事成 三者助成 四者法成 深
011_0018_c_11L密解脫經中作相應相者 有四種應
011_0018_c_12L知 謂彼此相待相應 能作所作相應
011_0018_c_13L生相應 法體相應

011_0018_c_14L
觀待道理者 謂若因若緣 能生諸行
011_0018_c_15L及起隨說 如是名爲觀待道理

011_0018_c_16L
以下第三依次解釋 其中依解釋四
011_0018_c_17L種道理 而分爲四 此卽第一解釋觀
011_0018_c_18L待道理 於中有二 一解釋 二結尾
011_0018_c_19L當知后三種道理 亦是如此分析 此
011_0018_c_20L卽第一解釋 謂諸行法 觀待諸因諸
011_0018_c_21L緣 及名句文身 始得明顯 是故名
011_0018_c_22L等名爲觀待 如瑜伽師地論中 聲聞
011_0018_c_23L地云 謂略說有二種觀待 一生起觀
011_0018_c_24L待 二施設觀待 生起觀待者 謂由

011_0019_a_01L諸因諸緣勢力 生起諸蘊 此蘊生起
011_0019_a_02L要當觀待諸因諸緣 施設觀待者 謂
011_0019_a_03L由名身句身文身 施設諸蘊 此蘊施
011_0019_a_04L設 要當觀待名身句身文身 是名於
011_0019_a_05L蘊生起觀待 施設觀待 卽此生起觀
011_0019_a_06L待 施設觀待 生起諸蘊 施設諸蘊
011_0019_a_07L說名道理 詳如彼論所說 相續解脫
011_0019_a_08L經 及深密解脫經顯揚聖敎論中 亦
011_0019_a_09L多分與此經所說相同 故未多述

011_0019_a_10L
作用道理者 謂若因若緣 能得諸法
011_0019_a_11L或能成辦 或復生已 作諸業用 如是
011_0019_a_12L名爲作用道理

011_0019_a_13L
此卽第二解釋作用道理 對於此段
011_0019_a_14L經文 亦有不同解釋 有一類言 諸
011_0019_a_15L由六根見六境者 皆名爲得 四大爲
011_0019_a_16L因 而成色等 卽爲成辦 諸法生起
011_0019_a_17L各有作用 如眼能見色 乃至意能了
011_0019_a_18L法云 又一類言 由修善行 而得湼
011_0019_a_19L槃 以及功德圓滿成辦 見及聞等
011_0019_a_20L卽名作用 如聲聞地中 謂彼諸蘊
011_0019_a_21L由自因緣而生 有自作用 各各差別
011_0019_a_22L謂如眼能見色 耳能聞聲 乃至意能
011_0019_a_23L了法 色爲眼境 聲爲耳境 如是乃
011_0019_a_24L至法爲意境 或復與此相同諸法 於

011_0019_b_01L彼彼法 別別作用 所有道理 瑜伽
011_0019_b_02L方便 皆說名爲作用道理

011_0019_b_03L
證成道理者 謂若因若緣 能令所立
011_0019_b_04L所說所標義得成立 令正覺悟 如是
011_0019_b_05L名爲證成道理

011_0019_b_06L
以下第三解釋證成道理 於中分二
011_0019_b_07L一先說對於此段經文之二種解釋
011_0019_b_08L二解釋證成道理 此卽第一先說對
011_0019_b_09L於此段經文之二種解釋 有一類言
011_0019_b_10L若因若緣者 謂立宗時 凡是所觀待
011_0019_b_11L之因喩 皆名因緣 言所立者 卽是
011_0019_b_12L安立所立宗義 言所說者 卽是說明
011_0019_b_13L所立義之依據 言所標義得成立者
011_0019_b_14L卽是解釋先所立義 獲得成立 言令
011_0019_b_15L正覺悟者 卽由解釋先之所說及所
011_0019_b_16L標義已 能令他人生起正確覺悟云
011_0019_b_17L有一類言 若因若緣者 指三種量
011_0019_b_18L卽與所立所說所標三者義同 其中
011_0019_b_19L差別 謂凡是觀待彼能建立三量者
011_0019_b_20L名爲所立 凡是觀待彼能說明之言
011_0019_b_21L說者 名爲所說 凡是觀待彼能廣爲
011_0019_b_22L解釋者 名爲所標 由諸因緣 使所
011_0019_b_23L立義得成立已 能令他人 於所立之
011_0019_b_24L無常義等正確覺悟者 名爲令正覺

011_0019_c_01L悟 如聲聞地中 云何名爲證成道理
011_0019_c_02L謂一切蘊 皆是無常 或衆緣所生
011_0019_c_03L或苦空無我等義 由三量故 謂由至
011_0019_c_04L敎量故 由現量故 由比量故 如實
011_0019_c_05L觀察 諸有智者 於證成道理 心正
011_0019_c_06L喜悅 由三量故 能於諸蘊 皆無常
011_0019_c_07L性 或衆緣生性 或苦性空性 及無
011_0019_c_08L我性 安置成立 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011_0019_c_09L

011_0019_c_10L
又此道理 略有二種

011_0019_c_11L
以下第二解釋證成道理 於中分四
011_0019_c_12L一略標數目 二依數列名 三總示其
011_0019_c_13L相 四徵問及答釋 此卽第一

011_0019_c_14L
一者淸淨 二者不淸淨

011_0019_c_15L
此卽第二依數列名 謂由因明成立
011_0019_c_16L其義 無過失故 名爲淸淨 有過失
011_0019_c_17L故 名不淸淨 下當廣說

011_0019_c_18L
由五種相名爲淸淨 由七種相 名不淸
011_0019_c_19L

011_0019_c_20L
此卽第三總示其相 謂由五相及七
011_0019_c_21L種相爲緣 分別名爲淸淨及不淸淨
011_0019_c_22L之斷定辭 此段經文 尙有一種分段
011_0019_c_23L方式 卽從第二解釋證成道理中 又
011_0019_c_24L分爲二 一略示 二徵問及答釋 一

011_0020_a_01L略示中 又分爲三 一略標數目 二
011_0020_a_02L依數列名 三總示其相

011_0020_a_03L
云何由五種相 名爲淸淨

011_0020_a_04L
以下第二徵問及答釋 於中分二 一
011_0020_a_05L釋淸淨 二釋不淸淨 一釋淸淨中
011_0020_a_06L又分爲二 一徵問 二答釋 此卽第
011_0020_a_07L一徵問

011_0020_a_08L
一者現見所得相 二者依止現見所得
011_0020_a_09L相 三者自類譬喩所引相 四者圓成實
011_0020_a_10L相 五者善淸淨言敎相

011_0020_a_11L
以下第二如來答釋 於中有二 一釋
011_0020_a_12L五相 二釋五相結尾 一釋五相中
011_0020_a_13L又分爲二 一正釋五相 二再徵及重
011_0020_a_14L釋 一正釋五相 亦分爲三 一略標
011_0020_a_15L五相 二依次廣釋 三總結 此卽第
011_0020_a_16L一略標五相

011_0020_a_17L
現見所得相者

011_0020_a_18L
以下第二依次廣釋此亦由釋五相
011_0020_a_19L而分爲五 一釋現見所得相 此又分
011_0020_a_20L三 一略標 二正釋 三結尾 此卽第
011_0020_a_21L一略標

011_0020_a_22L
謂一切行皆無常性 一切行皆是苦性
011_0020_a_23L一切法皆無我性 此爲世間現量所得

011_0020_a_24L
此卽第二正釋 此段經文 亦有兩種

011_0020_b_01L解釋 第一種解釋云 一切行皆無常
011_0020_b_02L性等 是擧事正釋 此爲世間現量所
011_0020_b_03L得者 是分析量之分際 如言世間觀
011_0020_b_04L察 唯是現量而已 由是現量 故名
011_0020_b_05L現量 謂依粗無常 比知細無常等
011_0020_b_06L故名依止現見所得相 下當宣說 問
011_0020_b_07L此事如何 答此處暫依一世粗無常
011_0020_b_08L義 卽能現見無常性者 名無常現量
011_0020_b_09L自身領受 各種損惱故 名爲苦現量
011_0020_b_10L言說尋求等中 無自在故 了知無我
011_0020_b_11L者 名爲無我現量 此等是由聞思二
011_0020_b_12L慧散心之所推度 故非現量 此等唯
011_0020_b_13L是世間現量云 第二種解釋云 此中
011_0020_b_14L所言 一切行皆無常性者 是總攝諸
011_0020_b_15L有爲法 言一切行皆是苦性者 是指
011_0020_b_16L諸有漏行 言一切法皆無我性者 是
011_0020_b_17L攝一切法 此等卽名三法 如瑜伽師
011_0020_b_18L地論云 決定義者 如一切行皆是無
011_0020_b_19L常 一切有漏 皆性是苦 一切諸法
011_0020_b_20L皆空無我 無常等理 具有二義 一
011_0020_b_21L者自相 謂無常等理 具有現量所得
011_0020_b_22L各各自體 二者共相 譬如以綫貫穿
011_0020_b_23L花鬘 謂無常一法 遍及諸蘊 苦及
011_0020_b_24L無我 亦復如是 此中現量 是依后

011_0020_c_01L之共相而說 故唯就觀察 說名世間
011_0020_c_02L現量 然非眞正現量 瑜伽師地論中
011_0020_c_03L是依眞正現量 說名世間現量 如彼
011_0020_c_04L論云 問如是現量 當言誰之現量
011_0020_c_05L答略說有四種 一色根現量 二意受
011_0020_c_06L現量 三世間現量 四淸淨現量 色
011_0020_c_07L根現量者 謂五色根所行境界 如先
011_0020_c_08L所說現量體相 意受現量者 謂意根
011_0020_c_09L所行境界 如先所說現量體相 世間
011_0020_c_10L現量者 謂於彼二 總說爲一世間現
011_0020_c_11L量 淸淨現量者 謂諸所有世間現量
011_0020_c_12L亦得名爲淸淨現量 或有淸淨現量
011_0020_c_13L非世間現量 謂出世智 於所行境
011_0020_c_14L有知爲有 無知爲無 有上知有上
011_0020_c_15L無上知無上 是名不共世間淸淨現
011_0020_c_16L量 顯揚聖敎論中 亦如此說 依瑜
011_0020_c_17L伽師地論所說 非無漏故 應名世間
011_0020_c_18L非現量故 亦名世間 設若如此 則
011_0020_c_19L現量以何爲體 答玄奘阿闍黎說 前
011_0020_c_20L五根識 皆是現量 散心位時 五俱
011_0020_c_21L意識 及第一刹那意識 亦是現量
011_0020_c_22L定中獨頭意識 唯是現量所攝云 集
011_0020_c_23L量論作者 陳那阿闍黎亦說 一切定
011_0020_c_24L心 唯是現量云

011_0021_a_01L
如是等類 是名現見所得相

011_0021_a_02L
此卽第三結尾 文易了知

011_0021_a_03L
依止現見所得相者

011_0021_a_04L
以下第二釋依止現見所得相 於中
011_0021_a_05L分三 一略標 二正釋 三結尾 此卽
011_0021_a_06L第一略標 謂依粗無常 而說刹那極
011_0021_a_07L細無常等

011_0021_a_08L
謂一切行皆刹那性 他世有性 淨不淨
011_0021_a_09L業 無失壞性

011_0021_a_10L
以下第二正釋 於中分三 一示依止
011_0021_a_11L現見所得相之三性 二由彼以下 示
011_0021_a_12L成爲現見所得相之因 三由此因緣
011_0021_a_13L以下 示由正理門 比知極細 此卽
011_0021_a_14L第一 謂依止現見所得相 有三種性
011_0021_a_15L卽一切行皆刹那性 他世有性 淨不
011_0021_a_16L淨業 無失壞性 如言由粗無常等
011_0021_a_17L爲緣 比知有此三性 下當宣說

011_0021_a_18L
由彼能依粗無常性 見可得故

011_0021_a_19L
以下第二示成爲現見所得相之因
011_0021_a_20L此亦由說三因 卽分爲三 此卽第一
011_0021_a_21L謂由於依止粗無常性 現見可得 故
011_0021_a_22L能比知定有刹那生滅細無常境 此
011_0021_a_23L卽是說 由依現量及比量故 而得生
011_0021_a_24L

011_0021_b_01L
由諸有情種種差別 依種種業 現可得
011_0021_b_02L

011_0021_b_03L
此卽第二依粗苦示現可得相 謂現
011_0021_b_04L在時所有各種苦逼 皆依過去所作
011_0021_b_05L諸業 現見可得 故能比知未來 亦
011_0021_b_06L決定有苦果

011_0021_b_07L
由諸有情 若樂若苦 淨不淨業 以爲
011_0021_b_08L依止現可得故

011_0021_b_09L
此卽第三依粗無我 示細無我 謂諸
011_0021_b_10L有情現在所受若樂若苦 皆依善不
011_0021_b_11L善業 現見可得 淨不淨業 決定引
011_0021_b_12L果 并不失壞 因此了知受樂受苦之
011_0021_b_13L實我 完全非有

011_0021_b_14L
由此因緣 於不現見 可爲比度

011_0021_b_15L
此卽第三示由正理門 比知極細 謂
011_0021_b_16L由如上所說三種因緣 卽從粗無常
011_0021_b_17L等義 比知極細難見之事

011_0021_b_18L
如是等類 是名依止現見所得相

011_0021_b_19L
此卽第三結尾 應當了知

011_0021_b_20L
自類譬喩所引相者

011_0021_b_21L
以下第三釋自類譬喩所引相 於中
011_0021_b_22L分三 一略標 二正釋 三結尾 此卽
011_0021_b_23L第一略標同法喩

011_0021_b_24L
謂於內外諸行聚中 引諸世間 共所了

011_0021_c_01L知 所得生死 以爲譬喩

011_0021_c_02L
以下第二正釋 於中分四 一示無常
011_0021_c_03L喩 二示苦喩 三示無我喩 四示盛
011_0021_c_04L衰喩 此卽第一示無常喩 此中所言
011_0021_c_05L內外者 是依有情及非有情 而說內
011_0021_c_06L外之喩 謂卽於此內外二種行聚 引
011_0021_c_07L諸世間 共所了知生及死等事 示爲
011_0021_c_08L了知細無常之喩故 或者不分粗細
011_0021_c_09L唯說總喩 顯揚聖敎論中 說爲生滅
011_0021_c_10L未說生死

011_0021_c_11L
引諸世間 共所了知 所得生等種種苦
011_0021_c_12L相 以爲譬喩

011_0021_c_13L
此卽第二示苦喩 謂以世間所有八
011_0021_c_14L苦 作爲自己受苦之喩

011_0021_c_15L
引諸世間 共所了知 所得不自在相
011_0021_c_16L以爲譬喩

011_0021_c_17L
此卽第三示無我喩 文易了知

011_0021_c_18L
又復於外引諸世間 共所了知 所得衰
011_0021_c_19L盛 以爲譬喩

011_0021_c_20L
此卽第四示盛衰喩

011_0021_c_21L
如是等類 當知是名自類譬喩所引相

011_0021_c_22L
此卽第三結尾 文易了知

011_0021_c_23L
圓成實相者

011_0021_c_24L
以下第四示圓成實相 於中有三 一

011_0022_a_01L略標 二正釋 三結尾 此卽第一

011_0022_a_02L
謂卽如是現見所得相 若依止現見所
011_0022_a_03L得相 若自類譬喩所得相 於所成立
011_0022_a_04L決定能成

011_0022_a_05L
此卽第二正釋圓成實相 謂由現見
011_0022_a_06L所得相 及依止現見所得相 自類譬
011_0022_a_07L喩所得相等 於所立義 決定能成
011_0022_a_08L故名圓成實 顯揚聖敎論中 作成就

011_0022_a_09L
當知是名圓成實相

011_0022_a_10L
此卽第三結尾 文易了知

011_0022_a_11L
善淸淨言敎相者

011_0022_a_12L
以下第五示善淸淨言敎相 於中分
011_0022_a_13L三 一略標 二正釋 三結尾 此卽第
011_0022_a_14L

011_0022_a_15L
謂一切智者之所宣說 如言湼槃究竟
011_0022_a_16L寂靜

011_0022_a_17L
此卽第二正釋

011_0022_a_18L
如是等類 當知是名善淸淨言敎相

011_0022_a_19L
此卽第三結尾

011_0022_a_20L
善男子 是故由此五種相故 名善觀察
011_0022_a_21L淸淨道理 由淸淨故應可修習

011_0022_a_22L
此卽第三總結

011_0022_a_23L
解深密經䟽卷第三十七終

011_0022_b_01L解深密經疏卷第三十八

011_0022_b_02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一切
011_0022_b_03L智者相 當知有幾種

011_0022_b_04L
以下第二再徵及重釋 謂上文第五
011_0022_b_05L示善淸淨言敎相時 有謂一切智者
011_0022_b_06L之所宣說一語 不知一切智者 有幾
011_0022_b_07L種相 是故重申請問及答釋 於中分
011_0022_b_08L二 一再徵 二重釋 此卽第一再徵
011_0022_b_09L一切智者相 問此中說一切智 他處
011_0022_b_10L說一切種智 二者有何差別 答依據
011_0022_b_11L此方諸阿闍黎相傳所說 凡是緣眞
011_0022_b_12L如之智 皆名一切智 凡是緣世俗之
011_0022_b_13L智 卽名一切種智云 眞諦阿闍黎所
011_0022_b_14L著金光明經記中說 若依大乘敎典
011_0022_b_15L則凡是緣空性之智 卽名一切種智
011_0022_b_16L緣心等之智 卽名一切智 當知小乘
011_0022_b_17L師所許 則與上文所說相反云 復次
011_0022_b_18L金光明經云 一切種智 而爲根本
011_0022_b_19L無量功德之所莊嚴 眞諦阿闍黎記
011_0022_b_20L中云 一切種智而爲根本者 示先生
011_0022_b_21L智 無量功德之所莊嚴者 謂生功德
011_0022_b_22L其中言一切種智者 是指空性慧 由
011_0022_b_23L空性慧 而生起智 故名爲種 言一
011_0022_b_24L切者 是指相應之智 由於智之差別

011_0022_c_01L亦不相同 故曰一切 小乘敎典 則
011_0022_c_02L說爲一切空性智 其中空者 是一切
011_0022_c_03L之根本 言一切者 是空之支分 由
011_0022_c_04L於不是從根本得 故於空立一切種
011_0022_c_05L名 相應之智者 是說相應智中 各
011_0022_c_06L種行相不相同故云 諸敎典中 釋二
011_0022_c_07L種智 亦有不同 如犢子部師說 由
011_0022_c_08L於補特伽羅 能知一切法 而名一切
011_0022_c_09L智 故俱舍論中 破我品云 若不別
011_0022_c_10L立 實有補特伽羅我 世尊應非一切
011_0022_c_11L智 心及心所 不能知一切法 刹那
011_0022_c_12L刹那異生滅故 說一切有部敎典中
011_0022_c_13L許依相續名一切智 非是依我 如俱
011_0022_c_14L舍論云 我等不言 佛於一切 能頓
011_0022_c_15L遍知故 名一切智者 若依此說 則
011_0022_c_16L犢子部師云 我祇說一切智者 不說
011_0022_c_17L我知如云 但約相續 有堪能故 謂
011_0022_c_18L得佛名 諸蘊相續 成就如是 殊勝
011_0022_c_19L堪能 才作意時 於所知境 生起無
011_0022_c_20L倒知故 名一切智 非於一刹那頃
011_0022_c_21L能頓遍知 故於此中 有如是頌 由
011_0022_c_22L相續有能 如火燒一切 如是一切智
011_0022_c_23L非由頓遍知 如何得知約相續說 知
011_0022_c_24L一切法 非我遍知 說佛世尊 亦有

011_0023_a_01L三世故 於何處說 如有頌言 若過
011_0023_a_02L去諸佛 若未來諸佛 若現在諸佛
011_0023_a_03L皆滅衆生憂 汝宗唯許蘊有三世 非
011_0023_a_04L許數取趣 故定應爾 問說一切有部
011_0023_a_05L諸敎典中所說一切智 於勝義智及
011_0023_a_06L世俗智中 依何智爲緣而說 答是依
011_0023_a_07L緣勝義及世俗二者而說 故名一切
011_0023_a_08L智 否則二乘亦應名一切智故 契經
011_0023_a_09L言敎 復次俱舍論中 智有四種 一
011_0023_a_10L無師智 二一切智 三一切種智 四
011_0023_a_11L無功用智 若作簡明解釋 此等有何
011_0023_a_12L差別 有一類言 一切智者 是緣勝
011_0023_a_13L義之智 一切種智者 是緣諸事之智
011_0023_a_14L云 大衆部及一說部慈氏部等 謂一
011_0023_a_15L刹那心 通達一切 一刹那心相應之
011_0023_a_16L慧 知一切法 盡智及無生智 恒常
011_0023_a_17L相續轉云 應如各宗論典所說 而得
011_0023_a_18L了知

011_0023_a_19L
若依大乘敎典 亦有各種不同解釋
011_0023_a_20L攝大乘論無性阿闍黎釋中 說二乘
011_0023_a_21L所得是一切智 非一切種智 如彼釋
011_0023_a_22L云 不善通達如是言敎理趣 頌曰
011_0023_a_23L由彼相續有堪能 當知如火盡一切
011_0023_a_24L如是應許一切智 非頓了知於一切

011_0023_b_01L是故於此阿賴耶識 有知不知者 於
011_0023_b_02L一切智者之智 有難證易證 當知彼
011_0023_b_03L宗 如是而許 問非知一切法無我者
011_0023_b_04L名一切智耶 答雖是一切智 然非一
011_0023_b_05L切種智 廣如彼論所說 若依此釋
011_0023_b_06L則說一切智 其相各異 旣通達一切
011_0023_b_07L法 又攝無分別智 亦不相違 復次
011_0023_b_08L若依此等解釋 則許如來於一刹那
011_0023_b_09L通達 與自體相應諸法之說 亦多分
011_0023_b_10L與大衆部所許相同 其中有差別者
011_0023_b_11L卽是彼宗敎典 不立四分義 此中是
011_0023_b_12L依成唯識論 如此亦可說爲除見解
011_0023_b_13L外 併無其他不同因由

011_0023_b_14L
大智度論中 有二阿闍黎之解釋 有
011_0023_b_15L一類言 二智無別 有一類言 二智
011_0023_b_16L有別 如彼論云 問曰一切智 與一
011_0023_b_17L切種智 有何差別 答曰有人言無差
011_0023_b_18L別 或時言一切智 或時言一切種智
011_0023_b_19L有人言 總相名一切智 別相名一切
011_0023_b_20L種智 因名一切智 果名一切種智
011_0023_b_21L略說名一切智 廣說名一切種智 一
011_0023_b_22L切智者 破於一切法普遍迷惑之無
011_0023_b_23L明 一切種智者 破於各種法分別尋
011_0023_b_24L思之無明 乃至廣說 復次後品中

011_0023_c_01L佛自說 一切智 是聲聞辟支佛事
011_0023_c_02L道種智 是菩薩事 一切種智者 是
011_0023_c_03L佛事 聲聞辟支佛 唯有一切智 無
011_0023_c_04L一切種智 復次聲聞辟支佛 雖於別
011_0023_c_05L相 有分別尋思之行 而不能盡知
011_0023_c_06L故得總相之名 佛之一切智 一切種
011_0023_c_07L智 一切種智性 皆是眞實 二乘唯
011_0023_c_08L有安立之名 問曰何等是一切智所
011_0023_c_09L知之法 答曰是十二入 廣如彼論所
011_0023_c_10L說 復次彼論云 問曰佛陀得道時
011_0023_c_11L是以道智 獲得一切智及一切種智
011_0023_c_12L此中何故 言具足一切智耶 答曰佛
011_0023_c_13L陀得道時 雖以道智圓滿 獲得一切
011_0023_c_14L智及一切種智 但未用一切種智 如
011_0023_c_15L大國王 得王位時 雖於寶藏等 已
011_0023_c_16L得權力 但尙未開啓受用 謂欲以一
011_0023_c_17L切種智 斷除煩惱習氣已 習行般若
011_0023_c_18L波羅密多故 問曰若以一心 得一切
011_0023_c_19L智及一切種智已 卽應斷盡煩惱習
011_0023_c_20L氣 此中何故 尙說以一切智 得一
011_0023_c_21L切種智已 斷除煩惱習氣 答曰固是
011_0023_c_22L一時所得 此中爲令他人 於般若波
011_0023_c_23L羅密多 生起淨信 故爾次第差別而
011_0023_c_24L說 又欲令諸衆生 得淸淨心故 作

011_0024_a_01L如是說 復次雖是一心所得 然亦有
011_0024_a_02L初中後次第 如於一心 而有三相
011_0024_a_03L生因緣住 住因緣滅 成唯識論中所
011_0024_a_04L說 當知與此相反 佛地經中 唯依大
011_0024_a_05L圓鏡智 說一切智 一切時中 恒常
011_0024_a_06L證知一切法故云 廣如彼論所說 瑜
011_0024_a_07L伽師地論中 說是證知一切之智故
011_0024_a_08L云 如彼論云 於一切界 一切事 一
011_0024_a_09L切品 一切時 智無礙轉 名一切智
011_0024_a_10L界有二種 一者世界 二者有情界
011_0024_a_11L事有二種 一者有爲 二者無爲 卽
011_0024_a_12L此有爲無爲二事 無量品別 名一切
011_0024_a_13L品 謂自相展轉種類差別故 共相差
011_0024_a_14L別故 因果差別故 界趣差別故 善
011_0024_a_15L善不無記等差別故 時有三種 一過
011_0024_a_16L去 二未來 三現在 卽於如是一切
011_0024_a_17L界 一切事 一切品 一切時 如實知
011_0024_a_18L故名一切智 善戒經及地持論中 亦
011_0024_a_19L如是說 此卽大智度論及增一阿含
011_0024_a_20L雜阿含內十一種護牛法等中所說一
011_0024_a_21L切智相 復次大智度論中 授記一鴿
011_0024_a_22L子 經過極長時期 當得成佛等敎導
011_0024_a_23L皆可說爲成立一切智之依據

011_0024_a_24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略有五

011_0024_b_01L

011_0024_b_02L
以下第二如來重釋 此亦分三 一擧
011_0024_b_03L數略答 二依次解釋 三結尾 此卽
011_0024_b_04L第一擧數略答

011_0024_b_05L
一者若有出現世間 一切智聲 無不普
011_0024_b_06L

011_0024_b_07L
以下第二依次解釋 此亦由相有五
011_0024_b_08L釋卽分五 此是第一釋普聞相 如顯
011_0024_b_09L揚聖敎論中 若佛出現世間 一切智
011_0024_b_10L者 正實聲名 流布世間云

011_0024_b_11L
二者成就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011_0024_b_12L
此卽第二釋大丈夫妙相 阿毗達磨
011_0024_b_13L大毗婆沙論中云 問相是何義 答標
011_0024_b_14L幟義 是相義 殊勝義 是相義 祥瑞
011_0024_b_15L義 是相義 問何故大丈夫相 唯三
011_0024_b_16L十二 不增不減耶 答若以三十二相
011_0024_b_17L莊嚴佛身 則於世間 最勝無比 若
011_0024_b_18L更減者 便爲闕少 若更增者 則亦
011_0024_b_19L雜亂 皆非殊妙 故爲如是 如佛說
011_0024_b_20L法 不可增減 佛相亦爾 無闕可增
011_0024_b_21L無餘可減故 問菩薩所得三十二相
011_0024_b_22L與輪王所得相 有何差別 答菩薩所
011_0024_b_23L得 有四事勝 一純淨 二分明 三圓
011_0024_b_24L滿 四得處 復次有五事勝 一得處

011_0024_c_01L二極端嚴 三文象深 四隨順勝智
011_0024_c_02L五不隨順雜染 問菩薩何故用相莊
011_0024_c_03L嚴 欲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所
011_0024_c_04L依器故 所以者何 殊勝功德 決定
011_0024_c_05L依止殊勝之身 彼未來阿耨多羅三
011_0024_c_06L藐三菩提義 語菩薩言 汝欲令我在
011_0024_c_07L身中者 先令汝身淸淨殊勝 以諸相
011_0024_c_08L好 而莊嚴之 若不爾者 我亦不能
011_0024_c_09L於汝身生 譬如有人 欲聘王女 迎
011_0024_c_10L至室宅 彼密遣使 而語之言 汝欲
011_0024_c_11L令我 至舍宅者 先應灑掃 除去鄙
011_0024_c_12L穢 懸繒幡盖 燒香散花 種種莊嚴
011_0024_c_13L吾乃可往 若不爾者 我亦不能至汝
011_0024_c_14L舍宅 是故菩薩 莊嚴其身云 大智
011_0024_c_15L度論中 亦多分與大毗婆沙論所說
011_0024_c_16L相同 復次大智度論中 亦曾顯示相
011_0024_c_17L之密意 如彼論中 問曰十方諸佛
011_0024_c_18L及三世諸法 皆無有相 今何以故
011_0024_c_19L說三十二相 一相尙不實 何况三十
011_0024_c_20L二 答曰佛法有二諦 一者世俗諦
011_0024_c_21L二者勝義諦 世俗諦故 說三十二相
011_0024_c_22L勝義諦故 說無相 又有二種道 一
011_0024_c_23L者令衆生增福道 二者令衆生修慧
011_0024_c_24L道 爲福道故 說三十二相 爲慧道

011_0025_a_01L故 說無相 爲生身故 說三十二相
011_0025_a_02L爲法身故 說無相 謂生身以三十二
011_0025_a_03L相八十種隨形好 而自莊嚴 法身以
011_0025_a_04L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佛
011_0025_a_05L法等 而自莊嚴 衆生有二種因緣
011_0025_a_06L一者福德因緣 二者智慧因緣 爲欲
011_0025_a_07L以福德因緣 引導衆生故 用三十二
011_0025_a_08L相身 爲欲以智慧因緣 引導衆生
011_0025_a_09L故用法身 有二種衆生 一者知諸法
011_0025_a_10L假安立名 二者躭著名字 爲躭著名
011_0025_a_11L字衆生 故說無相 爲知諸法假安立
011_0025_a_12L名衆生 故說三十二相 復次爲於一
011_0025_a_13L切衆生中 顯示最殊勝故 現三十二
011_0025_a_14L相 亦不破無相法 廣釋三十二相 當
011_0025_a_15L如顯示相之敎典中所說 而得了知

011_0025_a_16L
三者具足十力 能斷一切衆生一切疑
011_0025_a_17L

011_0025_a_18L
此卽第三釋具十力相

011_0025_a_19L
四者具足四無所畏 宣說正法 不爲一
011_0025_a_20L切他論所伏 而能摧伏一切邪論

011_0025_a_21L
此卽第四釋四無畏相 此經中略示
011_0025_a_22L四十六種如來功德 瑜伽師地論中
011_0025_a_23L說一百四十種如來功德 無上依經
011_0025_a_24L中 說一百八十種如來功德 詳則應

011_0025_b_01L如顯示相之敎典中所說 而得了知

011_0025_b_02L
五者於善說法毗奈耶中 八支聖道 四
011_0025_b_03L沙門等 皆現可得

011_0025_b_04L
此卽第五釋道果現可得相 謂如來
011_0025_b_05L出世 善說法故 而有八聖道分 及
011_0025_b_06L由彼現證四沙門果 以及二十七種
011_0025_b_07L等 各種聖果 皆現可得 若佛不出
011_0025_b_08L世 則一切不現 故大智度論云 復
011_0025_b_09L次人雖具有福德智慧 若佛不出世
011_0025_b_10L惟受異熟果報 不能得道 若佛出世
011_0025_b_11L乃能得道 譬如人雖有目 日不出時
011_0025_b_12L不能有所見 要須日明 方有所見
011_0025_b_13L因此不得言我有眼 何用日爲 如佛
011_0025_b_14L說 由內外因緣 能生正見 一從他
011_0025_b_15L聞法 二內自如理思維 由福德事
011_0025_b_16L生起善心 由智慧事 生起如理思維
011_0025_b_17L故須從佛聞法 詳如彼論所說 四沙
011_0025_b_18L門果 如顯示相等敎典中所說

011_0025_b_19L
如是生故 成就相故 斷疑網故 非他
011_0025_b_20L所伏能伏他故 聖道沙門現可得故

011_0025_b_21L
以下第三釋五相結尾 於中分二 一
011_0025_b_22L釋五相結尾 二釋五相總結 此卽第
011_0025_b_23L一釋五相結尾 謂當依其次第 與五
011_0025_b_24L相結合 此中生故者 是指上文所說

011_0025_c_01L若有出現世間等義 顯揚聖敎論中
011_0025_c_02L作如是出現故 其餘與此經所說相
011_0025_c_03L

011_0025_c_04L
如是五種 當知名爲一切智相

011_0025_c_05L
此卽第二釋五相總結

011_0025_c_06L
善男子 如是證成道理 由現量故 由
011_0025_c_07L比量故 由聖敎量故 由五種相 名爲
011_0025_c_08L淸淨

011_0025_c_09L
此卽第二依三量 示五相爲淸淨相
011_0025_c_10L爲從證成道理 示五相 亦爲三量所
011_0025_c_11L攝 卽第一相 爲現量所攝 中間三
011_0025_c_12L相 爲比量所攝 後一相 爲聖敎量
011_0025_c_13L所攝之斷定辭 瑜伽師地論及相續
011_0025_c_14L解脫經中 亦與此經所說相同 顯揚
011_0025_c_15L聖敎論中 是與前五相 各各結合
011_0025_c_16L而說 如彼論云 如是於證成道理中
011_0025_c_17L由現量故 比量故 譬喩故 成就故
011_0025_c_18L至敎量故 由此五相 名爲淸淨 深
011_0025_c_19L密解脫經中 亦如是說

011_0025_c_20L
云何七種相 名不淸淨

011_0025_c_21L
以下第二釋七種不淸淨相 於中分
011_0025_c_22L二 一請問 二答示 此卽第一請問

011_0025_c_23L
一者此餘同類可得相 二者此餘異類
011_0025_c_24L可得相 三者一切同類可得相 四者一

011_0026_a_01L切異類可得相 五者異類譬喩所引相
011_0026_a_02L六者非圓成實相 七者非善淸淨言敎
011_0026_a_03L

011_0026_a_04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於中分二 一略
011_0026_a_05L標 二解釋 此卽第一略標 此等七
011_0026_a_06L相有過失 故名不淸淨 因明入正理
011_0026_a_07L論中 說有過失因 略有十四種 名
011_0026_a_08L相似因 謂不成有四種 卽隨一不成
011_0026_a_09L等 不定有六種 謂共及不共等 相
011_0026_a_10L違有四種 謂法自相相違因等 詳則
011_0026_a_11L應如彼論所說 而得了知 此經所說
011_0026_a_12L七種相中 前五種相 卽因明正理門
011_0026_a_13L論所說六不定中前五種是 除第六
011_0026_a_14L相違決定故 上文已擧因明入正理
011_0026_a_15L論中所說六不定相 下文當將彼論
011_0026_a_16L與此經結合而說 因明入正理論中
011_0026_a_17L所說六種不定 卽共不共 同品一分
011_0026_a_18L轉異品遍轉 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
011_0026_a_19L俱品一分轉 相違決定 此中共者
011_0026_a_20L如言聲是常 是所量性故 由於常及
011_0026_a_21L無常二品 皆共此因 故是不定 謂
011_0026_a_22L爲如瓶等 是所量性故 聲是五常
011_0026_a_23L爲如虛空等 是所量性故 聲是其常
011_0026_a_24L言不共者 如說 聲是常 所聞性故

011_0026_b_01L由於常無常品 皆離此因 常無常外
011_0026_b_02L餘非有故 是猶豫因 此所聞性 其
011_0026_b_03L猶何等 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 如
011_0026_b_04L說 聲非勤勇無間所發 是無常性故
011_0026_b_05L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宗 以閃電及
011_0026_b_06L虛空等 爲其同品 此無常性 於閃
011_0026_b_07L電等有 於虛空等無 又非勤勇無間
011_0026_b_08L所發宗 謂以甁等爲異品 此因於彼
011_0026_b_09L遍有 此因以閃電瓶等爲同品故 亦
011_0026_b_10L是不定 謂爲如甁等 是無常性故
011_0026_b_11L彼是勤勇無間所發 爲如閃電等 是
011_0026_b_12L無常性故 彼非勤勇無間所發 異品
011_0026_b_13L一分轉同品遍轉者 如立宗言 聲是
011_0026_b_14L勤勇無間所發 無常性故 此勤勇無
011_0026_b_15L間所發宗 謂以甁等爲同品 其無常
011_0026_b_16L性 於此甁等遍有 以閃電及虛空等
011_0026_b_17L爲異品 於彼一分閃電等是有 於虛
011_0026_b_18L空等是無 是故如前 亦爲不定 俱
011_0026_b_19L品一分轉者 如說聲常 無質礙故
011_0026_b_20L此種常宗 以虛空極微爲同品 無質
011_0026_b_21L礙性 於虛空等有 於極微等無 以
011_0026_b_22L甁樂等爲異品 於樂等有 於甁等無
011_0026_b_23L是故此因 以樂及虛空爲同法故 亦
011_0026_b_24L名不定 相違決定者 如立宗言 聲

011_0026_c_01L是無常 所作性故 譬如瓶等有立聲
011_0026_c_02L常 所聞性故 譬如聲性 此二皆是
011_0026_c_03L猶豫因故 俱名不定 以上是依因明
011_0026_c_04L正理門論中所說義而述 餘則恐繁
011_0026_c_05L且止

011_0026_c_06L
以彼論所說 與此經文辭結合 亦有
011_0026_c_07L二種解釋 有一類言 以此經所說二
011_0026_c_08L種 攝彼論所說三種 謂以此餘同類
011_0026_c_09L可得相 攝彼論所說第三同品一分
011_0026_c_10L轉 異品遍轉 及第五俱品一分轉中
011_0026_c_11L同品一分轉 又以此餘異類可得相
011_0026_c_12L攝彼論第四異品一分轉 同品遍轉
011_0026_c_13L及第五俱品一分轉中 異品一分轉
011_0026_c_14L云 以此經一切同類可得相 攝彼論
011_0026_c_15L所說第一共不定 以一切異類可得
011_0026_c_16L相 攝彼論所說第二不共不定云 依
011_0026_c_17L此所說 則對於所說異類譬喩所引
011_0026_c_18L相 亦有二種解釋 有一類言 唯有
011_0026_c_19L異喩而已 無有同喩 例如爲成立聲
011_0026_c_20L常性而說所作性故云 有一類言 喩
011_0026_c_21L有十種過失云 非圓成實相者 謂如
011_0026_c_22L上所說有過之宗義 皆不能成立 非
011_0026_c_23L善淸淨言敎相者 謂凡是由非聖敎
011_0026_c_24L量之所成立云 有一類言 以經中所

011_0027_a_01L說前五相中第一相 攝彼論所說第
011_0027_a_02L三同品一分轉 異品遍轉 以經中所
011_0027_a_03L說第二相 攝彼論所說第四異品一
011_0027_a_04L分轉 同品遍轉 以經中所說第三相
011_0027_a_05L攝彼論所說第一共不定 以經中所
011_0027_a_06L說第四相 攝彼論所說第二不共不
011_0027_a_07L定 以經中所說第五相 攝彼論所說
011_0027_a_08L第五俱品一分轉云 此阿闍黎之解
011_0027_a_09L釋 謂異類譬喩法上 有少分因法可
011_0027_a_10L得 因此若完整而說 應作異類譬
011_0027_a_11L喩法上 各有一分因法可得 此經爲
011_0027_a_12L簡略故 僅說異類譬喩所引相 其餘
011_0027_a_13L二相 應如上文所說 而得了知 此
011_0027_a_14L餘同類可得相之此字 是指此經 餘
011_0027_a_15L字 是指同類 謂與此經同類法中
011_0027_a_16L少分因法可得 因此若完整而說 應
011_0027_a_17L作同品一分轉 異品遍轉 經中爲簡
011_0027_a_18L略經文故 僅說同品一分轉 此餘異
011_0027_a_19L類可得相之此字 是指此經 餘字
011_0027_a_20L是異類 謂與此經異類法中 少分因
011_0027_a_21L法可得 因此若完整而說 應作異品
011_0027_a_22L一分轉 同品遍轉 經辭簡略故 僅
011_0027_a_23L說爲異品一分轉 相字名義 應如前
011_0027_a_24L說 而得了知

011_0027_b_01L
若一切法 意識所識性 是名一切同類
011_0027_b_02L可得相

011_0027_b_03L
以下第二廣釋七相 此亦各有不同
011_0027_b_04L解釋 有一類言 於中有四 一解釋
011_0027_b_05L第三一切同類可得相 二若一切法
011_0027_b_06L相以下 是解釋第四一切異類可得
011_0027_b_07L相 三善男子以下 是總釋第一第二
011_0027_b_08L第六三相 非圓成實相 四又於此餘
011_0027_b_09L以下 是釋第五異類譬喩所引相 及
011_0027_b_10L第七非善淸淨言敎相 此卽第一解
011_0027_b_11L釋第三一切同類可得相 此中一切
011_0027_b_12L法者 是指宗法以外 一切喩法 量
011_0027_b_13L者 如云聲是常 是意識所識性故
011_0027_b_14L如虛空等之宗 由於此因 爲常及無
011_0027_b_15L常二品所共 故名不定 謂爲如甁等
011_0027_b_16L是所識性故 聲是無常 抑如虛空等
011_0027_b_17L是所識性故 聲是常 宗體以外 其
011_0027_b_18L餘諸法 是因同品 故彼名一切同類
011_0027_b_19L可得相 此在因明入正理論中 說爲
011_0027_b_20L共不定 但彼論中 說爲所量 此經
011_0027_b_21L中說爲所識性 辭雖不同 義仍一致

011_0027_b_22L
若一切法 相性 業 法 因果異相 由
011_0027_b_23L隨如是一一異相決定展轉 各各異相
011_0027_b_24L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相

011_0027_c_01L
此卽第二解釋第四一切異類可得相
011_0027_c_02L由於此句經文 較難了解 故先解釋
011_0027_c_03L相性等名詞 然後詮釋經義 相續解
011_0027_c_04L脫經說 若復形 自性 業法 因果異
011_0027_c_05L熟 深密解脫經云 謂一切法相 體
011_0027_c_06L業 法 因果異熟相 乃至廣說 瑜伽
011_0027_c_07L師地論中 略爲五相而說 如彼論云
011_0027_c_08L比量者 謂與思擇俱 已思應思所有
011_0027_c_09L境界 此復五種 一相比量 二體比量
011_0027_c_10L三業比量 四法比量 五因果比量
011_0027_c_11L相比量者 謂由現在 或先所見 隨
011_0027_c_12L其所有相狀相屬 推度境界 如見幢
011_0027_c_13L故 比知有車 由見烟故 比知有火
011_0027_c_14L如是以王比國 以夫比妻 以角犎等
011_0027_c_15L比知有牛 乃至廣說

011_0027_c_16L
體比量者 謂現見彼自體性故 比類
011_0027_c_17L彼物不現見體 或現見彼一分自體
011_0027_c_18L比類餘分 如以現在 比類過去 或
011_0027_c_19L以過去 比類未來 或以現在 近事
011_0027_c_20L比遠 或以現在 比於未來 乃至廣說
011_0027_c_21L業比量者 謂以作用比業所依 如見
011_0027_c_22L遠物 無有動搖 鳥巢居其上 由是
011_0027_c_23L等事 比知是杌 若有動及肢搖等事
011_0027_c_24L比知是人 由手足跡 比知是象 由

011_0028_a_01L身行跡 比知是蛇 若聞嘶聲 比知
011_0028_a_02L是馬 若聞哮吼 比知獅子 若聞咆
011_0028_a_03L勃 比知牛王 乃至廣說

011_0028_a_04L
法比量者 謂以此相鄰相屬之法 比
011_0028_a_05L餘相鄰相屬之法 如由屬無常者 比
011_0028_a_06L知有苦 以屬苦者 比空無我 以屬
011_0028_a_07L生故 比有老法 乃至廣說

011_0028_a_08L
因果比量者 謂以因果展轉相比 如
011_0028_a_09L見有行 比至餘方 見至餘方 比先
011_0028_a_10L有行 若見有人 如法事王 比知當
011_0028_a_11L獲廣大祿位 見大祿位 比知先已如
011_0028_a_12L法事王 若見修道 比知當獲沙門果
011_0028_a_13L證 若見有獲沙門果證 比知修道
011_0028_a_14L廣則應如彼論所說 而得了知 顯揚
011_0028_a_15L聖敎論中 亦如是說

011_0028_a_16L
以下詮釋經義 一切法相性業等 互
011_0028_a_17L相觀待 彼此不同 故名一切異類
011_0028_a_18L例如聲上之所聞性等 惟是聲上有
011_0028_a_19L非是法上有 故彼不能名因 彼所聞
011_0028_a_20L聲 唯是宗法上有 無有同喩 因之
011_0028_a_21L異類上 有非所聞相 故名一切異類
011_0028_a_22L可得相 此卽因明入正理論所說不
011_0028_a_23L共不定 如因明入正理論云 言不共
011_0028_a_24L者 如說聲常所聞性故 常無常品

011_0028_b_01L皆離此因 常無常外 餘非有故

011_0028_b_02L
善男子 若於此餘同類可得相 及譬喩
011_0028_b_03L中 有一切異類相者

011_0028_b_04L
以下第三總釋第一第二第六三相
011_0028_b_05L非圓成實相 及攝彼論中所說俱品
011_0028_b_06L一分轉 於中分二 一總釋三種相
011_0028_b_07L非圓成實相 二非圓成實相以下 敎
011_0028_b_08L誡不應修習 一又分二 一釋第一相
011_0028_b_09L非圓成實相 二釋第二相非圓成相
011_0028_b_10L一又分二 一釋第一相 二釋非圓成
011_0028_b_11L實相 此卽第一釋此餘同類可得相
011_0028_b_12L此餘同類可得相一詞 若完整而說
011_0028_b_13L應作同品一分轉 異品遍轉 經中所
011_0028_b_14L言 此餘同類可得相者 卽是同品一
011_0028_b_15L分轉之義 及譬喩中 有一切異類相
011_0028_b_16L者 卽異品遍轉之義 由是義故 此
011_0028_b_17L句經文 是攝因明入正理論中 同品
011_0028_b_18L一分轉 異品遍轉 及俱品一分轉中
011_0028_b_19L同品一分轉之義 如此則下文釋此
011_0028_b_20L餘異類可得相時 當知與上文所說
011_0028_b_21L解釋此餘同類可得相相反

011_0028_b_22L
由此因緣 於所成立 非決定故 是名
011_0028_b_23L非圓成實相

011_0028_b_24L
此卽第二釋非圓成實相 謂凡是此

011_0028_c_01L餘同類可得相 皆非圓成實相者 是
011_0028_c_02L說所立宗義 決定不能成立故

011_0028_c_03L
又於此餘異類可得相 及譬喩中 有一
011_0028_c_04L切同類相者

011_0028_c_05L
以下第二釋此餘異類可得相 及非
011_0028_c_06L圓成實相 此卽第一釋此餘異類可
011_0028_c_07L得相 此一名詞 若完整而說 亦應
011_0028_c_08L作異品一分轉 同品遍轉 及俱品一
011_0028_c_09L分轉義 應如 上文所說 而得了知

011_0028_c_10L
由此因緣 於所成立不決定故 是名非
011_0028_c_11L圓成實相

011_0028_c_12L
此卽第二釋非圓成實相 應如上文
011_0028_c_13L所說 而得了知

011_0028_c_14L
非圓成實故 非善觀察淸淨道理 不淸
011_0028_c_15L淨故 不應修習

011_0028_c_16L
此卽第二敎誡不應修習 問若與上
011_0028_c_17L文所說道理結合 則一切同類可得
011_0028_c_18L相 亦非圓成實 何故經中 未如是
011_0028_c_19L說 答理應如此 而未說者 爲略攝
011_0028_c_20L故 未曾詳說 又由此經文 已槪括說
011_0028_c_21L前五種相 非圓成實 此餘同類可得
011_0028_c_22L相者 是說第一相及譬喩中者 是說
011_0028_c_23L第五相 有一切異類相者 是說第四
011_0028_c_24L相 又此餘異類可得相者 是說第二

011_0029_a_01L相 及譬喩中 是復說第五相 有一切
011_0029_a_02L同類相者 是說第三相 由此義理
011_0029_a_03L卽是依前五相 說非圓成實相 若如
011_0029_a_04L此說 則前文釋五淸淨相時 由現見
011_0029_a_05L所得相等三種 說爲圓成實相 亦極
011_0029_a_06L隨順

011_0029_a_07L
若異類譬喩所引相 若非善淸淨言敎
011_0029_a_08L相 當知體性 皆不淸淨

011_0029_a_09L
此卽第四總釋第五及第七相 其中
011_0029_a_10L異類譬喩所引相者 是不共因 如說
011_0029_a_11L聲是常之宗 所作性故 此中虛空等
011_0029_a_12L喩 是其同品 瓶等是其異品 由於
011_0029_a_13L此因 唯異品有 故名異類譬喩所引
011_0029_a_14L相 又喩有十種過失 此中非善淸淨
011_0029_a_15L言敎相者 謂諸外道邪說等 或是有
011_0029_a_16L過宗因喩等 有一類言 此四種相
011_0029_a_17L多分與前說相同 其有差別者 亦唯
011_0029_a_18L第四相 不攝俱品一分轉而已 第五
011_0029_a_19L相中 異類譬喩所引相者 是俱品一
011_0029_a_20L分轉 其餘如前所說云 有一類言
011_0029_a_21L此四種相 與前說同 其有差別 卽
011_0029_a_22L異類譬喩所引相 是屬第三及第四
011_0029_a_23L中攝 餘如前說云 雖有如此三種解
011_0029_a_24L釋 若依顯揚聖敎論 與此經所說二

011_0029_b_01L者結合 則異類譬喩所引相 在第三
011_0029_b_02L第四以外 無異類譬喩之辭故 瑜伽
011_0029_b_03L師地論 與顯揚聖敎論所標之名同
011_0029_b_04L解釋略異 如瑜伽師地論云 若一切
011_0029_b_05L法相性業法因果異相 由隨如是一
011_0029_b_06L一異相決定展轉 各各異相 是名一
011_0029_b_07L切異類可得相 顯揚聖敎論中 亦如
011_0029_b_08L是說 其餘諸相 亦與此經所說相同
011_0029_b_09L若與此釋結合 亦可了知相性等五
011_0029_b_10L種 一一異相 皆是一向異相

011_0029_b_11L
解深密經䟽卷第三十八終

011_0029_b_12L

011_0029_b_13L解深密經疏卷第三十九

011_0029_b_14L
法爾道理者 謂如來出世 若不出世
011_0029_b_15L法性安住 法住法界 是名法爾道理

011_0029_b_16L
此卽第四釋法爾道理 瑜伽師地論
011_0029_b_17L中 依緣起義 說經三句 卽安住法
011_0029_b_18L性法住法界義 如彼論中 問如世尊
011_0029_b_19L言 是諸緣起 非我所作 亦非餘作
011_0029_b_20L所以者何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安
011_0029_b_21L住法性法住法界 云何法性 云何法
011_0029_b_22L住 云何法界 答是諸緣起 無始時
011_0029_b_23L來 理成就性 是名法性 如成就性
011_0029_b_24L以無顚倒文句安立 是名法住 由此

011_0029_c_01L法住 以彼法性爲因 是故說彼名爲
011_0029_c_02L法界 又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云 云
011_0029_c_03L何名爲法爾道理 謂何因緣故 卽彼
011_0029_c_04L諸蘊如是種類 諸器世間如是安布
011_0029_c_05L何因緣故 地堅爲相 水濕爲相 火
011_0029_c_06L暖爲相 風用輕動 以爲其相 何因
011_0029_c_07L緣故 諸蘊無常 諸法無我 湼槃寂
011_0029_c_08L靜 何因緣故 色質礙相 受領納相
011_0029_c_09L想等了相 行造作相 識了別相 答由
011_0029_c_10L彼諸法 法性應爾 自性應爾 本性
011_0029_c_11L應爾 卽此法爾說名道理 復次大乘
011_0029_c_12L阿毗達磨雜集論中 問若欲於諸法
011_0029_c_13L正勤審觀察 由幾種道理 能正觀察
011_0029_c_14L耶 答由四種道理觀察 謂觀待道理
011_0029_c_15L作用道理 證成道理 法爾道理 觀
011_0029_c_16L待道理者 諸行生時 要待衆緣 如
011_0029_c_17L芽生時 要待種子時節水田等緣 諸
011_0029_c_18L識生時 要待根境作意等緣 如是等
011_0029_c_19L作用道理者 謂異相諸法 各別作用
011_0029_c_20L如眼根等 爲眼識等所依作用 色等
011_0029_c_21L境界 爲眼識等所緣作用 眼等諸識
011_0029_c_22L了別色等 金匠等 善修造金銀等物
011_0029_c_23L如是等 證成道理者 謂爲證成所應
011_0029_c_24L成義 宣說諸量不相違語 所應成義

011_0030_a_01L者 謂自體差別所攝所應成義 諸量
011_0030_a_02L不相違語者 謂現量等不相違之立
011_0030_a_03L宗等言 法爾道理者 謂無始時來
011_0030_a_04L於自性共相所住法中 所有成就法
011_0030_a_05L性法爾 如火能燒 水能流動 如是
011_0030_a_06L等諸法 成就法性法爾 如經言 眼
011_0030_a_07L雖圓淨 空 無有常 乃至無我 所以
011_0030_a_08L者何 其性法爾 若廣分別 應如大
011_0030_a_09L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及瑜伽師地論
011_0030_a_10L大乘莊嚴經論 顯揚聖敎論等中所
011_0030_a_11L說 而得了知

011_0030_a_12L
總別者 謂先總說一句法已 後後諸句
011_0030_a_13L差別分別 究竟顯了

011_0030_a_14L
此卽第八釋總別相 顯揚聖敎論中
011_0030_a_15L作爲略廣 如彼論云 略廣者 謂先
011_0030_a_16L說一句法 後以無量句 展轉分別
011_0030_a_17L顯了究竟 又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011_0030_a_18L云 總別分門者 謂若處顯示先以一
011_0030_a_19L句總標 後以餘句別釋 大智度論云
011_0030_a_20L總相者 如無常等 別相者 諸法雖
011_0030_a_21L皆無常 而各有相不同 如地有堅相
011_0030_a_22L水有濕相等

011_0030_a_23L
自性相者 謂我所說 有行有緣 所有
011_0030_a_24L能取菩提分法 謂念住等 如是名爲

011_0030_b_01L彼自性相

011_0030_b_02L
上文廣釋本母相時 共分爲十一種
011_0030_b_03L相中 已釋前四相門 今當解釋第五
011_0030_b_04L自性相 謂如上所說菩提分法四念
011_0030_b_05L住等 是能任持自性 此處有緣境行
011_0030_b_06L相 及能緣自體 四念住等三十七菩
011_0030_b_07L提分法 卽是能取自性

011_0030_b_08L
彼果相者 謂若世間 若出世間 諸煩
011_0030_b_09L惱斷 及所引發世出世間諸果功德 如
011_0030_b_10L是名爲得彼果相

011_0030_b_11L
此卽第六解釋彼果相 謂由世間道
011_0030_b_12L制伏煩惱 及由出世間道 永斷煩惱
011_0030_b_13L證得湼槃 并由彼等 引發有爲功德
011_0030_b_14L此卽名爲彼果相義

011_0030_b_15L
彼領受開示相者 謂卽於彼 以解脫智
011_0030_b_16L而領受之 及廣爲他宣說開示 如是名
011_0030_b_17L爲彼領受開示相

011_0030_b_18L
此卽第七解釋彼領受開示相 謂卽
011_0030_b_19L由彼菩提分法 能斷煩惱之智 領受
011_0030_b_20L有爲無爲功德 及廣爲他宣說開示

011_0030_b_21L
彼障礙法相者 謂卽於修菩提分法 能
011_0030_b_22L作障礙諸染汚法 是名彼障礙法相

011_0030_b_23L
此卽第八解釋彼障礙法相 謂卽我
011_0030_b_24L法二執 以及二障

011_0030_c_01L
彼隨順法相者 謂卽於彼多所作法 是
011_0030_c_02L名彼隨順法相

011_0030_c_03L
此卽第九解釋彼隨順法相 謂由解
011_0030_c_04L脫品善根等 能於三十七菩提分 多
011_0030_c_05L所作法 卽是彼隨順法相云

011_0030_c_06L
彼過患相者 當知卽彼諸障礙法所有
011_0030_c_07L過失 是名彼過患相

011_0030_c_08L
此卽第十解釋彼障礙法之過患相
011_0030_c_09L顯揚聖敎論云 此過患相者 謂能障
011_0030_c_10L礙所有過失 是名此過患相

011_0030_c_11L
彼勝利相者 當知卽彼諸隨順法所有
011_0030_c_12L功德 是名彼勝利相

011_0030_c_13L
此卽第十一解釋彼勝利相 顯揚聖
011_0030_c_14L敎論中 作稱贊相 如彼論云 謂隨
011_0030_c_15L順法所有功德 是名此稱贊相

011_0030_c_16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惟願世尊
011_0030_c_17L爲諸菩薩 略說契經 調伏 本母不共
011_0030_c_18L外道陀羅尼義

011_0030_c_19L
上文第四廣釋三藏中分二 一廣釋
011_0030_c_20L三藏之相 二略示不共陀羅尼義 第
011_0030_c_21L一廣釋三藏之相 上文已說 以下第
011_0030_c_22L二略示不共陀羅尼義 於中分二 一
011_0030_c_23L請說 二正示 第一請說中 亦分爲二
011_0030_c_24L一啓請宣說 二明請說意指 此卽第

011_0031_a_01L一啓請宣說 此中陀羅尼者 卽念及
011_0031_a_02L慧體 由於在啓請宣說之前 世尊已
011_0031_a_03L廣釋三藏 故於此處 啓請如來 略
011_0031_a_04L說三藏 曼殊室利菩薩 爲欲令諸菩
011_0031_a_05L薩 於佛所說甚深密意 明記不忘
011_0031_a_06L及斷粗重身 證得無爲 而宣說不共
011_0031_a_07L外道邪說之陀羅尼 故名不共陀羅
011_0031_a_08L尼義 復有一種解釋 謂由補特伽羅
011_0031_a_09L及法二者 皆空之理趣 生起了知補
011_0031_a_10L特伽羅及法二者 皆空之智 卽是不
011_0031_a_11L共陀羅尼義 由於通達彼故 卽得趣
011_0031_a_12L入如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 如瑜伽
011_0031_a_13L師地論云 略由三支義故 不共外道
011_0031_a_14L墮善說數 言三支者 一者宣說眞實
011_0031_a_15L究竟解脫故 二者宣說卽彼方便故
011_0031_a_16L三者宣說卽彼自內所證故 廣如彼
011_0031_a_17L論所說

011_0031_a_18L
由此不共陀羅尼義 令諸菩薩 得入如
011_0031_a_19L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

011_0031_a_20L
此卽第二明請說意指 謂由佛略說
011_0031_a_21L之力 得入如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

011_0031_a_22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汝今諦
011_0031_a_23L聽 吾當爲汝 略說不共陀羅尼義

011_0031_a_24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於中分二 一囑

011_0031_b_01L聽允說 二善男子以下 是如請正說
011_0031_b_02L一又分二 一允予解說 二示解說利
011_0031_b_03L益 此卽第一允予解說

011_0031_b_04L
令諸菩薩 於我所說密意言辭 能善悟
011_0031_b_05L

011_0031_b_06L
此卽第二示解說利益

011_0031_b_07L
善男子 若雜染法 若淸淨法 我說一
011_0031_b_08L切皆無作用 亦都無有補特伽羅 以一
011_0031_b_09L切種離所爲故 非雜染法 先染後淨
011_0031_b_10L非淸淨法 後淨先染

011_0031_b_11L
以下第二如其所請 而正宣說 於中
011_0031_b_12L分二 一先說長行 二復說重頌 一
011_0031_b_13L又分二 一正說 二結尾 一正說 亦
011_0031_b_14L分爲三 一示正義 二凡夫異生以下
011_0031_b_15L是示愚痴所執之過患 三若有以下
011_0031_b_16L是示通達之利益 此卽第一示正義
011_0031_b_17L此段經文 亦有兩種解釋 有一類言
011_0031_b_18L從若雜染法 至亦都無有補特伽羅
011_0031_b_19L是明有情空義 謂如世尊言 我說雜
011_0031_b_20L染 以及淸淨一切法上 皆無各各異
011_0031_b_21L體作用 如見色等一樣 補特伽羅上
011_0031_b_22L亦無有我云 又皆無作用者 如作遮
011_0031_b_23L止詞云 除最勝語言之敎法外 別無
011_0031_b_24L所有 所有此類義理 皆是有情空義

011_0031_c_01L以一切種 離所爲故等 是明法空義
011_0031_c_02L謂一切法 遠離所取能取等各種戲
011_0031_c_03L論作用故 諸雜染法 旣非先染後淨
011_0031_c_04L諸淸淨法 亦非後淨先染 所以者何
011_0031_c_05L由於遍計所執諸雜染法 及淸淨法
011_0031_c_06L皆是隨心而有 非勝義有 是故非先
011_0031_c_07L雜染 後成淸淨 問此經文中 未說
011_0031_c_08L遍計所執性之辭 如何得知唯是遍
011_0031_c_09L計所執自性 答若與上文所示總相
011_0031_c_10L空義結合 則此處唯是示遍計所執
011_0031_c_11L非指餘二自性 故知此句經文 是說
011_0031_c_12L遍計所執自性 又經旣說以一切種
011_0031_c_13L離所爲故 則上文所說諸雜染法 及
011_0031_c_14L淸淨法 亦皆遠離我所有執等一切
011_0031_c_15L戲論作用故 有一類言 經言若雜染
011_0031_c_16L法 若淸淨法者 是總說諸雜染法
011_0031_c_17L及淸淨法 我說一切皆無作用者 是
011_0031_c_18L說法無我 亦都無有補特伽羅者 是
011_0031_c_19L說補特伽羅無我 以一切種離所爲
011_0031_c_20L故者 是總說二無我 謂諸雜染及淸
011_0031_c_21L淨法 遠離所取及能取作用故 非先
011_0031_c_22L雜染後成淸淨 如辯中邊論云 有情
011_0031_c_23L及法 俱非有故 彼染淨性 亦俱非
011_0031_c_24L有 謂以染淨義 俱不可得故 此中

011_0032_a_01L言雜染者 謂卽苦集 淸淨者 謂卽滅
011_0032_a_02L道 或者是指雜染品之遍計 及雜染
011_0032_a_03L品之依他 是指淸淨品之依他及圓
011_0032_a_04L成實性 或者 雜染者 是指煩惱業
011_0032_a_05L及生三種雜染 淸淨者 謂卽世間及
011_0032_a_06L出世間二種淸淨

011_0032_a_07L
凡夫異生於粗重身 執著諸法 補特伽
011_0032_a_08L羅自性差別 隨眠妄見 以爲緣故 計
011_0032_a_09L我我所 由此妄見 謂我見我聞我齅我
011_0032_a_10L嘗我觸我知我食 我作我染我淨 如是
011_0032_a_11L等類 邪加行轉

011_0032_a_12L
此卽第二示愚痴所執之過患 此中
011_0032_a_13L凡夫異生者 示爲痴所執之補特伽
011_0032_a_14L羅 又異生者 謂由執各種異見而生
011_0032_a_15L故名異生 粗重身者 示痴所緣境
011_0032_a_16L謂有漏五蘊 是由二障所引 粗重隨
011_0032_a_17L行 故名粗重身 執著諸法及補特伽
011_0032_a_18L羅自性差別者 是示二執 謂於粗重
011_0032_a_19L身 生起所有執著法之自性差別 及
011_0032_a_20L生執著補特伽羅之自性差別 彼卽
011_0032_a_21L名我及法二執 隨眠妄見 以爲緣故
011_0032_a_22L者 隨眠是種子異名 卽於二執種子
011_0032_a_23L立隨眠名 如成唯識論云 二取習氣
011_0032_a_24L名彼隨眠 隨逐有情 眠伏藏識 或

011_0032_b_01L隨增過 故名隨眠 卽是所知煩惱障
011_0032_b_02L種 若望集諦 則能遍熏我法二執云
011_0032_b_03L計我我所等者 謂由往習集諦種子
011_0032_b_04L之力 令於現世計我我所 由計我我
011_0032_b_05L所故 而生我見 乃至我淨等邪尋思

011_0032_b_06L
若有如實知如是者 便能永斷粗重之
011_0032_b_07L身 獲得一切煩惱不住 最極淸淨 離
011_0032_b_08L諸戱論 無爲依止 無有加行

011_0032_b_09L
此卽第三示通達之利益 經中言 若
011_0032_b_10L有如實知如是者 謂如上所說 若有
011_0032_b_11L能於有情 及法二種空性 善爲了知
011_0032_b_12L由於如實了知二空性義 卽能獲得
011_0032_b_13L利益 便能永斷粗重之身 獲得一切
011_0032_b_14L煩惱不住者 謂如其次第 獲得衆苦
011_0032_b_15L息滅 煩惱寂靜 如瑜伽師地論云
011_0032_b_16L當知湼槃 其體寂靜 一切衆苦 畢
011_0032_b_17L竟息故 一切煩惱 究竟滅故 又瑜
011_0032_b_18L伽師地論云 所有當來 後有衆苦
011_0032_b_19L皆悉永斷 由得當來不生法故 是名
011_0032_b_20L衆苦寂靜 一切煩惱 皆悉永斷 最
011_0032_b_21L後獲得畢竟不生法故 是名煩惱寂
011_0032_b_22L靜 最極淸淨 離諸戱論者 卽是湼槃
011_0032_b_23L轉依之相 如瑜伽師地論云 問於無
011_0032_b_24L餘依界中 般湼槃已所得轉依 當言

011_0032_c_01L何相 答無戱論相 又瑜伽師地論云
011_0032_c_02L湼槃相者 謂寂滅相 無戱論相 當
011_0032_c_03L知唯是內所證相 無爲依止 無有加
011_0032_c_04L行者 謂得無爲法身 如顯揚聖敎論
011_0032_c_05L云 依止無爲法身 雖無加行功用
011_0032_c_06L由昔願力之所引故 任運發起一切
011_0032_c_07L如來所應作事 譬如瑜伽行者 從滅
011_0032_c_08L定起 又瑜伽師地論云 問若此無餘
011_0032_c_09L湼槃界中 永無有障 如諸如來 離
011_0032_c_10L一切障 阿羅漢等 亦應無障 何因
011_0032_c_11L緣故 阿羅漢等 不同如來作諸佛事
011_0032_c_12L答彼闕所修本弘願故 又彼非如是
011_0032_c_13L種姓故 阿羅漢等 決定無有還起意
011_0032_c_14L樂 而般湼槃 是故不能作諸佛事 問
011_0032_c_15L何時離諸戱論 由此因緣 不墮衆數
011_0032_c_16L云何復能起現在前 答由先發起正
011_0032_c_17L弘願故 又由修習 與彼相似道勢力
011_0032_c_18L故 譬如正入滅盡定者 雖無是念 我
011_0032_c_19L於滅定 當可還出 或出已住 然由
011_0032_c_20L先時加行力故 還從定出 依有心行
011_0032_c_21L而起遊行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金光
011_0032_c_22L明經中所說義 亦與此經所說相同
011_0032_c_23L1)義男子 當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
011_0032_c_24L「義」疑「善」{編}

011_0033_a_01L義 此卽第二結尾 文易了解

011_0033_a_02L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復說頌曰

011_0033_a_03L
以下第二復說重頌 於中分二 一說
011_0033_a_04L頌因由 二正說重頌 此卽第一說頌
011_0033_a_05L因由

011_0033_a_06L
一切雜染淸淨法 皆無作用數取趣

011_0033_a_07L由我宣說離所爲 染汚淸淨非先後

011_0033_a_08L
以下是第二正說重頌 此亦由頌有
011_0033_a_09L三 卽分爲三 一第一頌重說正理
011_0033_a_10L二第二頌重示爲痴所執之過患 三
011_0033_a_11L第三頌重示通達之利益 此卽第一
011_0033_a_12L此頌文義 亦分爲二 一上半頌示補
011_0033_a_13L特伽羅空之理趣 二下半頌示法空
011_0033_a_14L之理趣 復有一說 謂此頌文義 可
011_0033_a_15L分爲三 卽第一句是總說雜染及淸
011_0033_a_16L淨法 第二句是分說二種空 後二句
011_0033_a_17L是俱說二種空 若與長行結合 當如
011_0033_a_18L上文所說 隨其所應 而得了知

011_0033_a_19L
於粗重身隨眠見 爲緣計我及我所

011_0033_a_20L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爲我染淨

011_0033_a_21L
此卽第二重示爲痴所執之過患

011_0033_a_22L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粗重身

011_0033_a_23L得無染淨無戱論 無爲依止無加行

011_0033_a_24L
此卽第三重示通達之利益 此四句

011_0033_b_01L頌 依文可知

011_0033_b_02L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 復白佛言
011_0033_b_03L世尊 云何應知諸如來心生起之相

011_0033_b_04L
以下第三明如來圓滿受用身相 此
011_0033_b_05L又分七 一明如來受用身之心生起
011_0033_b_06L相 二明如來所行及境界差別相 三
011_0033_b_07L明成等正覺等三種無二之相 四明
011_0033_b_08L如來爲諸有情作緣之差別 五明如
011_0033_b_09L來法身與二乘解脫身之差別 六明
011_0033_b_10L由如來菩薩加持之力衆生得身圓滿
011_0033_b_11L七明淨土及穢土中何事難得何事易
011_0033_b_12L得之相 第一又分爲二 一正明圓滿
011_0033_b_13L受用身之心生起相 二明化身中 有
011_0033_b_14L心無心 第一亦分爲四 一請問 二
011_0033_b_15L答示 三徵問 四正說 此卽第一請
011_0033_b_16L問圓滿受用身之心生起相 問如何
011_0033_b_17L知此是說圓滿受用身 答由於下文
011_0033_b_18L是說化身有心無心故 當知此處說
011_0033_b_19L心是指受用身

011_0033_b_20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夫如來
011_0033_b_21L者 非心意識生起所顯 然諸如來 有
011_0033_b_22L無加行心法生起 當知此事 猶如變化

011_0033_b_23L
以下第二如來答示 於中分二 一示
011_0033_b_24L如來無心意識之尋思加行 二示如

011_0033_c_01L來 雖無加行 然有心法生起 此卽
011_0033_c_02L第一 此中心意識義 亦有二種 謂
011_0033_c_03L有漏及無漏 彼有漏心 復有二種
011_0033_c_04L一於差別名說心意識 謂阿賴耶識
011_0033_c_05L名心 染汚意名意 前六識等名識
011_0033_c_06L二於總名中 則八識皆可名心意識
011_0033_c_07L如成唯識論云 謂薄伽梵處處經中
011_0033_c_08L說心意識三種別義 集起名心 思量
011_0033_c_09L名意 了別名識 是三別義 如是三
011_0033_c_10L義 雖通八識 而隨勝顯 第八名心
011_0033_c_11L集諸法種 起諸法故 第七名意 緣
011_0033_c_12L藏識等 恒審思量 爲我等故 餘六
011_0033_c_13L名識 於六別境 粗動間斷了別轉故
011_0033_c_14L如入楞伽伽他中說 藏識說名心 思
011_0033_c_15L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爲識
011_0033_c_16L又如來功德莊嚴經云 如來無垢識
011_0033_c_17L有經中云 出世之意 有經中云 心
011_0033_c_18L者謂卽周遍尋思 因此在佛地時 亦
011_0033_c_19L有識等名 此經是依有漏尋思之心
011_0033_c_20L意識 爲緣而言 故說夫如來者 非
011_0033_c_21L心意識生起所顯 非依無漏心意識
011_0033_c_22L而說 如法集經云 心意識者 卽尋
011_0033_c_23L思心 復次菩提資粮論中 心意識者
011_0033_c_24L是取相尋思云

011_0034_a_01L
其中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 當
011_0034_a_02L知此事 猶如變化

011_0034_a_03L
此卽第二示如來 雖無加行 而有心
011_0034_a_04L法生起 謂諸如來 雖無尋思作意
011_0034_a_05L然由往昔因位慧力 雖無加行 而心
011_0034_a_06L法生 猶如變化 由定力故 現似從
011_0034_a_07L心密意生起 并非作意尋思之力 復
011_0034_a_08L有一種解釋 謂正住定時 雖無作意
011_0034_a_09L由入定前 有作意力 示現變化 此
011_0034_a_10L亦如是 卽由因位慧力生起心法 又
011_0034_a_11L梁譯攝大乘論釋云 世尊於利他事
011_0034_a_12L無論將作已作 雖作諸事 然於三時
011_0034_a_13L之中 無有作事密意 雖無作事密意
011_0034_a_14L而利他事 悉皆成辦 譬如摩尼珠
011_0034_a_15L以及天鼓音 雖無作事意 而事皆成
011_0034_a_16L辦云 又攝大乘論無性釋云 且辨無
011_0034_a_17L分別智成所作事 無分別智 修成佛
011_0034_a_18L果 旣無分別 云何能作利有情事
011_0034_a_19L答如摩尼天鼓 無思成自事 種種佛
011_0034_a_20L事成 常離思亦爾 今此頌中 引彼
011_0034_a_21L摩尼天鼓二喩 成立所得無分別智
011_0034_a_22L雖無分別 不作功用 成種種事 如
011_0034_a_23L如意珠 及以天鼓 雖無是念 我當
011_0034_a_24L放光 我當出聲 并無思故 然由生

011_0034_b_01L彼有情福業意樂勢力 不待擊奏 放
011_0034_b_02L種種光 出種種聲 諸佛菩薩 無分
011_0034_b_03L別智 當知亦爾 雖離分別 不作功
011_0034_b_04L用 而能隨彼所化有情福力意樂 現
011_0034_b_05L作種種利樂事轉 世親阿闍黎釋 及
011_0034_b_06L梁譯釋中 亦如是說

011_0034_b_07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若諸
011_0034_b_08L如來法身 遠離一切加行 旣無加行
011_0034_b_09L云何而有心法生起

011_0034_b_10L
此卽第三徵問 法身一詞 亦有兩種
011_0034_b_11L解釋 有一類言 圓滿受用身者 卽
011_0034_b_12L名法身 因此 圓滿受用法身 雖無
011_0034_b_13L加行密意 而心亦生起 但是 云何
011_0034_b_14L如來 雖無不同密意 而有圓滿受用
011_0034_b_15L身所攝心生起 此中所問 卽是此意
011_0034_b_16L謂請問 云何無有作意 而心亦生起

011_0034_b_17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先所修
011_0034_b_18L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 有心生起

011_0034_b_19L
以下第四正說 於中分三 一正示其
011_0034_b_20L義 二擧喩比知 三喩義結合 此卽
011_0034_b_21L正示其義 謂十地中 由般若及加行
011_0034_b_22L之力 雖無密意心亦生起 此中加行
011_0034_b_23L者 謂因位加行 及正智後得智等三
011_0034_b_24L種 總名加行 有勤勇故 相續解脫

011_0034_c_01L經云 本所修習智慧起故 深密解脫
011_0034_c_02L經云 依本方便般若修行 自然而生

011_0034_c_03L
善男子 譬如正入無心睡眠 非於覺悟
011_0034_c_04L而作加行 由先所作加行勢力 而復覺
011_0034_c_05L

011_0034_c_06L
以下第二擧喩比知 於中分擧二喩
011_0034_c_07L而說 此卽第一喩 謂如在無心睡眠
011_0034_c_08L位時 雖無後當醒悟加行 然由先心
011_0034_c_09L力故 卽在未睡前 已有我後 當起
011_0034_c_10L此一加行之力 醒悟之心 得以生起

011_0034_c_11L
又如正在滅盡定中 非於起定 而作加
011_0034_c_12L行 由先所作加行勢力 還從定起

011_0034_c_13L
此卽第二喩 謂如正在滅盡定中 雖
011_0034_c_14L無從滅盡定起想之加行 而由先心
011_0034_c_15L之力 謂在未入滅盡定前 已有我後
011_0034_c_16L當起之想 以爲加行之力 而從定起
011_0034_c_17L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云 問住滅
011_0034_c_18L盡定 得經幾時 答欲界有情諸根大
011_0034_c_19L種 由段食住 若久在定 則在定時
011_0034_c_20L身雖無損 後出定時 身便散壞 故
011_0034_c_21L住此定 但應少時 極久不得過七晝
011_0034_c_22L夜 段食盡故 云何知然 曾聞於一
011_0034_c_23L僧伽藍中 有一苾芻 已得滅盡定
011_0034_c_24L朝食時將至 著衣持鉢 詣僧衆食堂

011_0035_a_01L中 是日打楗椎少晩 彼苾芻以精勤
011_0035_a_02L故 便作是念 我何爲空過此時 不
011_0035_a_03L修於善 遂不觀後際 祇思我聞楗椎
011_0035_a_04L聲時 卽當出定 立誓願已 入於滅
011_0035_a_05L定 當時彼僧 伽藍有難事起 諸苾
011_0035_a_06L芻等 散往他處 經於三月 難事方
011_0035_a_07L解 苾芻還集僧伽藍中 才打楗椎
011_0035_a_08L彼苾芻從定而出 卽便命終云 復有
011_0035_a_09L一苾芻 得滅盡定 而常乞食 於日
011_0035_a_10L初分 着衣持鉢 方欲詣村 遇天大
011_0035_a_11L雨 恐壞衣色 少時停住 卽作是念
011_0035_a_12L我何爲空過此時 不修於善 遂不觀
011_0035_a_13L察後際 祇思直至雨未止時 暫入滅
011_0035_a_14L定 雨止之時 方才出定 立誓願已
011_0035_a_15L卽入滅定 有說爾時 已經半月 其
011_0035_a_16L雨方止 有說一月 其雨方止 彼從
011_0035_a_17L定出 卽便命終 由此故知 生於欲
011_0035_a_18L界 若久在定 則在定時 身雖無損
011_0035_a_19L後出定時 身便散壞 故住此定 但
011_0035_a_20L應少時 極久不得過七晝夜 色界有
011_0035_a_21L情諸根大種 不由段食之所任持 故
011_0035_a_22L住此定 或經半劫 或經一劫 或復
011_0035_a_23L過此 問若有苾芻 不立誓願入滅盡
011_0035_a_24L定 當如何出 答法爾應出 如有心

011_0035_b_01L定 又彼苾芻 或欲飮食 或欲便利
011_0035_b_02L以彼在定 雖不爲損 出則致患 故
011_0035_b_03L由此因 必應出定 復次大智度論云
011_0035_b_04L問曰若諸菩薩 入微妙三昧中 誰能
011_0035_b_05L令起 答曰諸瑜伽師 初入定時 自
011_0035_b_06L作時間限齊 然後入定 若時已至
011_0035_b_07L其心自然從三昧起 如說有一苾芻
011_0035_b_08L將入滅盡定時 自期聞楗椎聲時 卽
011_0035_b_09L從定起 作期望已 而入滅盡定 時
011_0035_b_10L僧房失火 諸苾芻衆惶遽 不打楗椎
011_0035_b_11L卽便散去 十一年後 由諸檀越 復
011_0035_b_12L集僧衆 爲建僧房 而打楗椎 入定
011_0035_b_13L苾芻 聞楗椎聲 出定立卽身散命終

011_0035_b_14L
如從睡眠及滅盡定 心更生起 如是如
011_0035_b_15L來 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 當知
011_0035_b_16L復有心法生起

011_0035_b_17L
此卽第三喩義合說 謂如有在無心
011_0035_b_18L睡眠之前 曾作加行之力 後來心得
011_0035_b_19L生起 如是如來 雖亦未作加行 然
011_0035_b_20L由往昔因位 已作加行之力 心得生
011_0035_b_21L起云 如佛地經論云 復次含容一切
011_0035_b_22L智所變化 利衆生事者 謂淨法界含
011_0035_b_23L容一切圓滿受用變化二身 所作利
011_0035_b_24L衆生因 乃至爾時如來 雖無如是分

011_0035_c_01L別 我於如是如是事業 當作不作
011_0035_c_02L而由往昔願力一切所作 如願而成
011_0035_c_03L如入睡眠 及入滅定 雖無出定作意
011_0035_c_04L然隨先所要期之力 而覺悟出定 如
011_0035_c_05L海慧經 作如是說 如有苾芻 要期
011_0035_c_06L加持 至聞楗椎聲時 而入滅定 彼
011_0035_c_07L耳未聞楗椎聲 固應無分別 然由先
011_0035_c_08L要期力 應時出定 佛地經論中 引作
011_0035_c_09L依據之海慧經 卽是大集經中海慧
011_0035_c_10L菩薩品 如彼經云 善男子 如有苾
011_0035_c_11L芻 欲入滅盡定 先思我聞楗椎聲時
011_0035_c_12L方從定起 作要期已 而住定時 在
011_0035_c_13L楗椎聲未響 固無出定之心 然由先
011_0035_c_14L所要期之力 敲楗椎時 卽從定起云
011_0035_c_15L解深密經䟽卷第三十九終

011_0035_c_16L

011_0035_c_17L解深密經疏卷第四十

011_0035_c_18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如來
011_0035_c_19L化身 當言有心 爲無心耶

011_0035_c_20L
以下第二明如來化身有心無心 於
011_0035_c_21L中分四 一請問 二答示 三再徵 四
011_0035_c_22L解釋 此卽第一請問 其中言化身者
011_0035_c_23L槪括他受用身及化身 以同是變化
011_0035_c_24L故 此段請問二身 是有心耶 抑是

011_0036_a_01L無心

011_0036_a_02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非是有
011_0036_a_03L心 亦非無心

011_0036_a_04L
此卽第二如來略答 謂旣不可名爲
011_0036_a_05L有 亦不可名爲無

011_0036_a_06L
何以故

011_0036_a_07L
此卽第三再徵原因 謂雖已蒙佛指
011_0036_a_08L出有無 都不可說 但未示其原因
011_0036_a_09L故爾重申徵問

011_0036_a_10L
無自依心故 有依他心故

011_0036_a_11L
此卽第四如來正說 其中自依心者
011_0036_a_12L指見分心 是依自己緣慮見分種子
011_0036_a_13L而生起故 依他心者 指相分心 是
011_0036_a_14L依見分心 而得生起 不作緣慮故
011_0036_a_15L此處答示之密意 謂無眞實見分心
011_0036_a_16L故 而說無自依心 然有依他相分心
011_0036_a_17L故 亦不能說爲無 如成唯識論云
011_0036_a_18L然變化身及他受用身 雖無眞實心
011_0036_a_19L及心所 而有化現心心所法 無上覺
011_0036_a_20L者 神力難思 故能化現無形質法
011_0036_a_21L若不爾者 云何如來 現貪瞋等 久
011_0036_a_22L已斷故 云何聲聞及傍生等 知如來
011_0036_a_23L心 如來定心 等覺菩薩 尙不知故
011_0036_a_24L由此經說 化無量類 皆令有心 大

011_0036_b_01L般湼槃經等中 亦如是說 復次如來
011_0036_b_02L成所作智 示作三種佛事 如佛地經
011_0036_b_03L等中所說 又佛說化身有依他心 謂
011_0036_b_04L由依他之眞實心 而現似相分故 如
011_0036_b_05L此經等中所說 又說化身無根 及心
011_0036_b_06L等 亦是依他密意而說 非依如來而
011_0036_b_07L說 又由化現之有色根及心心所法
011_0036_b_08L皆無根等功能 故未說爲有云 佛地
011_0036_b_09L經論中 多分如此而說 相續解脫經
011_0036_b_10L中亦云 如來化身 爲是有心 抑爲
011_0036_b_11L無心 佛吿文殊師利 無心 心不自
011_0036_b_12L在故 深密解脫經云 如來應化所作
011_0036_b_13L化身 爲是有心 爲是無心 佛言 不
011_0036_b_14L得言有心 亦不得言無心 何以故
011_0036_b_15L以自心不得自在 故言無心 從依他
011_0036_b_16L力 故言有心

011_0036_b_17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如來
011_0036_b_18L所行 如來境界 此之二種 有何差別

011_0036_b_19L
以下第二明如來所行及境界差別相
011_0036_b_20L於中分二 一請問 二答示 此卽第
011_0036_b_21L一請問

011_0036_b_22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如來所
011_0036_b_23L行 謂諸如來 於一切種 共有不可思
011_0036_b_24L議無量功德之所莊嚴淸淨佛土

011_0036_c_01L
以下第二如來答示 於中分二 一
011_0036_c_02L解釋 二結尾 第一解釋 又分爲二
011_0036_c_03L一釋所行 二釋境界 此卽第一釋所
011_0036_c_04L行 謂諸如來 共有不可思議力及無
011_0036_c_05L畏等無量功德之所莊嚴 所有淸淨
011_0036_c_06L佛土 皆是如來所行 如佛地經論云
011_0036_c_07L卽十八種圓滿莊嚴 又佛地經云 住
011_0036_c_08L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大宮殿中等 如
011_0036_c_09L彼廣說

011_0036_c_10L
如來境界 謂一切種五界差別

011_0036_c_11L
以下第二釋如來境界 於中分二 一
011_0036_c_12L略示數目 二依數解釋 此卽第一略
011_0036_c_13L示數目

011_0036_c_14L
何等爲五 一者有情界 二者世界 三
011_0036_c_15L者法界 四者調伏界 五者調伏方便界

011_0036_c_16L
此卽第二依數解釋 此五無量 當如
011_0036_c_17L瑜伽師地論所說 而得了知 如彼論
011_0036_c_18L云 云何有情界無量 謂六十四諸有
011_0036_c_19L情衆 如前意地 已具條列

011_0036_c_20L
云何世界無量 謂於十方無量世界
011_0036_c_21L無量名號 如此世界 名曰索訶 索
011_0036_c_22L訶之主 名曰梵王

011_0036_c_23L
云何法界無量 謂善不善無記諸法
011_0036_c_24L如是等類 差別道理 應知無量

011_0037_a_01L
云何所調伏界無量 謂一切有情 可
011_0037_a_02L調伏者 同一類故 或有二種所調伏
011_0037_a_03L界 一具縛 二不具縛 如是從或有
011_0037_a_04L三種所調伏界 乃至如是略說品類
011_0037_a_05L差別有五十五 若依相續差別道理
011_0037_a_06L當知無量 詳如彼論所說

011_0037_a_07L
復次彼論又云 問有情界無量 與所
011_0037_a_08L調伏界無量 有何差別 答一切有情
011_0037_a_09L若住種姓 不住種姓 無有差別 總
011_0037_a_10L名有情界無量 唯住種姓 彼彼位轉
011_0037_a_11L乃得名爲所調伏界無量

011_0037_a_12L
云何調伏方便界無量 謂如前說 當
011_0037_a_13L知此中 亦有無量品類差別

011_0037_a_14L
問何故總說此五無量如是次第 答
011_0037_a_15L以諸菩薩 專精修習 饒益有情 是
011_0037_a_16L故最初說有情界無量 是諸有情 依
011_0037_a_17L於處所 可得受化 是故第二說世
011_0037_a_18L界無量 是諸有情 在彼彼界 由種
011_0037_a_19L種法 或染或淨 差別可得 是故第
011_0037_a_20L三說法界無量 卽觀如是有情界中
011_0037_a_21L爲諸有情有所堪任 堪能究竟解脫
011_0037_a_22L衆苦 是故第四說所調伏界無量 要
011_0037_a_23L由如是方便善巧 令諸有情 究竟解
011_0037_a_24L脫 是故第五說調伏方便界無量 是

011_0037_b_01L故說言 菩薩於此五種無量 能起一
011_0037_b_02L切善巧作用 顯揚聖敎論 大乘莊嚴
011_0037_b_03L經論 地持經善戒經等中 亦如是說

011_0037_b_04L
如是名爲二種差別

011_0037_b_05L
此卽第二結尾

011_0037_b_06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如來
011_0037_b_07L成等正覺 轉正法輪 入大湼槃 如是
011_0037_b_08L三種 當知何相

011_0037_b_09L
以下第三示成等正覺等三種無二之
011_0037_b_10L相 於中分四 一請問 二答示 三再
011_0037_b_11L徵 四重釋 此卽第一請問 此等三
011_0037_b_12L種 各具之相

011_0037_b_13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當知此
011_0037_b_14L三皆是無二之相

011_0037_b_15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於中分二 一略
011_0037_b_16L答 二廣說 此卽第一略答三種是無
011_0037_b_17L二之相

011_0037_b_18L
謂非成正等覺 非不成正等覺 非轉正
011_0037_b_19L法輪 非不轉正法輪 非入大湼槃 非
011_0037_b_20L不入大湼槃

011_0037_b_21L
此卽第二廣說 由於此三種是無二
011_0037_b_22L相故 非成等正覺 非轉正法輪 非
011_0037_b_23L入大湼槃 亦非無此三種 辭雖不同
011_0037_b_24L義是一故 深密解脫經云 不證菩提

011_0037_c_01L非不證菩提等 餘二經中 亦作非辭
011_0037_c_02L故此非辭是決斷說無二相義

011_0037_c_03L
何以故

011_0037_c_04L
此卽第三再徵原因 由於佛雖已總
011_0037_c_05L說無二 然未解釋其義 是故再徵

011_0037_c_06L
如來法身 究竟淸淨故 如來化身 常
011_0037_c_07L示現故

011_0037_c_08L
此卽第四重釋 謂眞如法身 最極淸
011_0037_c_09L淨故 無彼三相 化身隨衆生根機
011_0037_c_10L普示現故 亦非無彼三相 相續解脫
011_0037_c_11L經中 亦與此經所說相同 深密解脫
011_0037_c_12L經云 應化身普示現故者 是說化身
011_0037_c_13L普遍化現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
011_0037_c_14L經釋亦云 化現非眞佛 亦非說法者
011_0037_c_15L問自受用身及他受用身 具此三相
011_0037_c_16L否 答佛圓滿自受用身 決定具有一
011_0037_c_17L相 謂成等正覺 於餘二相 則有二
011_0037_c_18L種解釋 有一類言 不轉法輪 不入
011_0037_c_19L湼槃 大地菩薩 不見不聞故 及不
011_0037_c_20L作身滅以後 入無餘湼槃事故云 有
011_0037_c_21L一類言 具足二相 爲令衆生 得現
011_0037_c_22L法樂 而說法故 又雖非身滅 然亦
011_0037_c_23L示現 入寂滅故云 復次說圓滿受用
011_0037_c_24L身 具有三相 亦不相違 如說阿彌

011_0038_a_01L陀佛 成等正覺 及入湼槃 觀自在
011_0038_a_02L菩薩 爲其補處故 若廣分析 當如
011_0038_a_03L宣說八相成等正覺等言敎中 而得
011_0038_a_04L了知

011_0038_a_05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諸有
011_0038_a_06L情類 但於化身 見聞奉事 生諸福德
011_0038_a_07L如來於彼 有何因緣

011_0038_a_08L
以下第四明如來爲諸有情作緣之差
011_0038_a_09L別 於中分二 一請問 二答示 此卽
011_0038_a_10L請問 關於此請問事 亦有不同解釋
011_0038_a_11L有一類言 此處是問 化身如來 爲
011_0038_a_12L所調伏有情 於四緣中 作何因緣
011_0038_a_13L令生福德 有一類言 此處是問 法
011_0038_a_14L身及圓滿受用身二種如來化身 於
011_0038_a_15L所化衆生 作何因緣 有一類言 此
011_0038_a_16L處是問 法身及圓滿受用身二種如
011_0038_a_17L來 爲所調伏有情 作何因緣 令生
011_0038_a_18L功德 若與下文 答示之辭結合 則
011_0038_a_19L請問中 有此三種意指

011_0038_a_20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如來是
011_0038_a_21L彼等增上所緣故 又彼化身是如來力
011_0038_a_22L所加持故

011_0038_a_23L
此卽第二如來答示 此處答示 若與
011_0038_a_24L上文請問中三種解釋結合 則如其

011_0038_b_01L次第 此處亦有三種解釋 有一類言
011_0038_b_02L化身如來 於諸衆生 作二種緣 卽
011_0038_b_03L增上緣及所緣緣 所以者何 由諸衆
011_0038_b_04L生 獲得化身作增上緣及所緣緣 能
011_0038_b_05L生福德 非作因緣及等無間緣 由於
011_0038_b_06L諸異身者 互相觀待非因緣故 諸同
011_0038_b_07L刧者之心等法 是同時生 非等無間
011_0038_b_08L緣故 又彼化身是如來力所加持故
011_0038_b_09L者 是重說化身 令諸有情 生起福
011_0038_b_10L德因此 是由二身所加持 故生起福
011_0038_b_11L德云 有一類言 此處答示密意 是
011_0038_b_12L說若法身及圓滿受用身 觀待化身
011_0038_b_13L則法身爲增上緣 圓滿受用身 爲因
011_0038_b_14L緣 非說作餘二緣 由於化身 非有情
011_0038_b_15L故云 結合此一解釋 而釋經文 則
011_0038_b_16L法身及圓滿受用身二種如來 是化
011_0038_b_17L身之增上緣及因緣 由依二身之力
011_0038_b_18L而生起化身故 又彼化身 是由二種
011_0038_b_19L如來所加持故 彼二種身 是諸化身
011_0038_b_20L之生起因及住持因 此處言因緣者
011_0038_b_21L是就有親生起義故 而說因緣 非眞
011_0038_b_22L因緣 有一類言 法身及圓滿受用身
011_0038_b_23L二種如來 於所敎化衆生 作增上及
011_0038_b_24L所緣二種緣故 令生福德 由此二種

011_0038_c_01L䟽緣之力 而說二種如來 令諸衆
011_0038_c_02L生 生起福德 又變化身 是由二種如
011_0038_c_03L來之力所加持故云 雖有如此三種
011_0038_c_04L解釋 然以第三爲正 彼與經文 相
011_0038_c_05L隨順故

011_0038_c_06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等無
011_0038_c_07L加行 何因緣故 唯有如來法身 爲諸
011_0038_c_08L有情 放大智光 及出無量化身影像
011_0038_c_09L聲聞獨覺之解脫身 無如是事

011_0038_c_10L
以下第五明如來法身與二乘解脫身
011_0038_c_11L之差別 於中分二 一請問 二答示
011_0038_c_12L此卽第一請問 謂若佛法身 與二乘
011_0038_c_13L解脫身 皆有加行 及解脫意 皆無
011_0038_c_14L加行 何故如來法身 放四智大光
011_0038_c_15L及出化身影像 而二乘解脫身 無此
011_0038_c_16L等事

011_0038_c_17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譬如等
011_0038_c_18L無加行 從日月輪 水火二種頗胝迦寶
011_0038_c_19L放大光明 非餘水火頗胝迦寶

011_0038_c_20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於中分二 一擧
011_0038_c_21L喩說明 二喩義結合 一擧喩說明中
011_0038_c_22L由說二喩 而分爲二 一擧第一喩中
011_0038_c_23L又分爲二 一示日月放大光明 二示
011_0038_c_24L日月放光之因 此卽第一 言日月相

011_0039_a_01L者 如俱舍論云 頌曰 日月迷盧半
011_0039_a_02L五十一五十 彼論又云 日月徑量
011_0039_a_03L幾逾繕那 日五十一 月唯五十 日輪
011_0039_a_04L下面 頗胝迦寶火珠所成 能熱能照
011_0039_a_05L月輪下面頗胝迦寶 水珠所成 能冷
011_0039_a_06L能照 日等宮殿 何有情居 四大天
011_0039_a_07L王所部天衆 廣如彼論所說阿毘達
011_0039_a_08L磨順正理論中 與俱舍論所說相同
011_0039_a_09L大智度論中說 日月徑量 各有五十
011_0039_a_10L由旬 如彼論中 水珠等寶 雖無尋
011_0039_a_11L思 然從日月 放大光明 其他寶中
011_0039_a_12L則不如是云 下當宣說

011_0039_a_13L
謂大威德有情所加持故 諸有情業增
011_0039_a_14L上力故

011_0039_a_15L
此卽第二示日月放光之因 謂從日
011_0039_a_16L月寶中 放大光明 由二種因 卽具
011_0039_a_17L大威力日光天子 與月光天子加持
011_0039_a_18L力故 及諸有情共業之力所感召故
011_0039_a_19L如是法身 亦由如來具大威力所加
011_0039_a_20L持故 及由有情見佛之共業力所感
011_0039_a_21L召故 放大智光 化現影像 其他珍
011_0039_a_22L寶 非具大力所加持故 亦非有情共
011_0039_a_23L業之力所感召故 不能放大光明 如
011_0039_a_24L是二乘之解脫身 旣非如來大威德

011_0039_b_01L力所加持故 亦非有情共業之力所
011_0039_b_02L感召故 不能放大光明及現化身影
011_0039_b_03L

011_0039_b_04L
又如從彼善工業者之所雕飾末尼寶珠
011_0039_b_05L出印文像 不從所餘不雕飾者

011_0039_b_06L
此卽第二擧第二喩 謂如由巧匠之
011_0039_b_07L所雕飾末尼寶珠 出印文像 非從其
011_0039_b_08L餘不雕飾者

011_0039_b_09L
如是緣於無量法界方便 般若極善修
011_0039_b_10L習磨瑩集成如來法身 從是能放大智
011_0039_b_11L光明 及出無量化身影像 非唯從彼解
011_0039_b_12L脫之身 有如斯事

011_0039_b_13L
此卽第二喩義結合 緣於無量法界
011_0039_b_14L者 謂眞如法身 是無量法之因 故
011_0039_b_15L名法界 方便般若者 由緣法界之智
011_0039_b_16L而修習善行 永斷煩惱已 能令法身
011_0039_b_17L明顯 故名方便 如云由緣眞如之方
011_0039_b_18L便般若極善 淨治煩惱 依六度行
011_0039_b_19L而成就法身 從法身中 放智光明
011_0039_b_20L示現化身影像 非從見補特伽羅空
011_0039_b_21L智之解脫身中 放大光明 示現化身
011_0039_b_22L影像 下當宣說 相續解脫經云 解
011_0039_b_23L脫身中 無如是事 深密解脫經亦說
011_0039_b_24L非從解脫身中 出生如是之事

011_0039_c_01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如世
011_0039_c_02L尊說 如來菩薩 威德加持 令諸衆生
011_0039_c_03L於欲界中 生刹帝利婆羅門等大宗葉
011_0039_c_04L業 人身圓滿 或欲界天色無色界天身
011_0039_c_05L圓滿一切具足 世尊 此中有何密意

011_0039_c_06L
以下第六明由如來菩薩加持之力
011_0039_c_07L令諸衆生 身得圓滿 於中有二 一
011_0039_c_08L請問 二答示 此卽請問 其請問之
011_0039_c_09L意指 有說 是由如來宣說十善業道
011_0039_c_10L及三乘行等 令如佛說而修行者 身
011_0039_c_11L及受用 悉皆圓滿 諸違佛說而作者
011_0039_c_12L身皆衰劣 已得亦失云 理應如是宣
011_0039_c_13L說 而唯說獲得身圓滿 未說衰劣
011_0039_c_14L不知有何密意 特申請問 復有一種
011_0039_c_15L解釋 謂若諸衆生 是由自業力 得
011_0039_c_16L身圓滿 爲何諸經中又說 是由如來
011_0039_c_17L菩薩加持之力 令諸衆生 得身圓滿
011_0039_c_18L不知其中有何密意 是故請問云

011_0039_c_19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如來菩
011_0039_c_20L薩 威德加持 何道何行 於一切處 能
011_0039_c_21L令衆生 得身圓滿者 卽隨所應 爲彼
011_0039_c_22L宣說 此道此行

011_0039_c_23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於中分二 一解
011_0039_c_24L釋 二結尾 第一解釋 亦分爲二 一

011_0040_a_01L明密意言敎 二若有以下 明依敎修
011_0040_a_02L行 及違敎輕毁之益損 此卽第一
011_0040_a_03L謂佛及菩薩 大悲加持 宣說十善業
011_0040_a_04L道 及三乘正行 令三界衆生 得身
011_0040_a_05L圓滿者 佛卽爲說此道此行 然違敎
011_0040_a_06L者 亦非全無 故隱密言 眞正修行

011_0040_a_07L
若有都於此道此行正修行者 於一切
011_0040_a_08L處 所獲之身 無不圓滿

011_0040_a_09L
以下第二明依敎修行及違敎之益損
011_0040_a_10L於中分二 一明依敎修行之利益 二
011_0040_a_11L明違敎之過患 此卽第一 經文易知

011_0040_a_12L
若有衆生 於此道行 違背輕毁 又於
011_0040_a_13L我所 起損惱心 及瞋恚心 命終已後
011_0040_a_14L於一切處 所得之身 無不下劣

011_0040_a_15L
此卽第二明違敎之過患 謂若有衆
011_0040_a_16L生 於十善業道違背 於三乘行輕毁
011_0040_a_17L猶如天授於佛起損惱心 及如指鬘
011_0040_a_18L於佛起瞋恚心等 一切生中 當獲身
011_0040_a_19L不圓滿

011_0040_a_20L
曼殊室利 由是因緣 當知如來及諸菩
011_0040_a_21L薩 威德加持 非但能令身財圓滿 如
011_0040_a_22L來菩薩 加持威德 亦令衆生 身得下
011_0040_a_23L

011_0040_a_24L
此卽第二結尾 是以顯示依敎修行

011_0040_b_01L之利益 及違敎之過患結尾 經文易
011_0040_b_02L

011_0040_b_03L
曼殊室利菩薩 復白佛言 世尊 諸穢
011_0040_b_04L土中 何事易得 何事難得 諸淨土中
011_0040_b_05L何事易得 何事難得

011_0040_b_06L
以下第七明淨土及穢土中 何事難
011_0040_b_07L得 何事易得 於中分二 一請問 二
011_0040_b_08L答示 此卽第一同時請問 穢土及淨
011_0040_b_09L土中 何事難得 何事易得

011_0040_b_10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諸穢土
011_0040_b_11L中 八事易得 二事難得

011_0040_b_12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於中分二 一示
011_0040_b_13L穢土事 二示淨土事 第一示穢土事
011_0040_b_14L亦分爲二 一標數略答 二分別解釋
011_0040_b_15L此卽第一標數略答

011_0040_b_16L
何等名爲八事易得

011_0040_b_17L
以下第二分別解釋 此亦分二 一示
011_0040_b_18L八事易得 二示二事難得 第一示八
011_0040_b_19L事易得 又分爲二 一徵問 二答示
011_0040_b_20L此卽第一徵問

011_0040_b_21L
一者外道 二者有苦衆生 三者種姓家
011_0040_b_22L世興衰差別 四者行諸惡行 五者數犯
011_0040_b_23L尸羅 六者惡趣 七者下乘 八者下劣
011_0040_b_24L意樂加行菩薩

011_0040_c_01L
此卽第二如來答示八事易得 謂未
011_0040_c_02L受律儀補特伽羅所有罪行 皆曰行
011_0040_c_03L諸惡行 已受律儀補特伽羅所有違
011_0040_c_04L犯戒律者 皆曰數犯尸羅 地前所有
011_0040_c_05L初發低劣心者 曰下劣意樂 餘辭易
011_0040_c_06L

011_0040_c_07L
何等名爲二事難得

011_0040_c_08L
以下第二示二事難得 於中分二 一
011_0040_c_09L徵問 二答示 此卽第一徵問

011_0040_c_10L
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 二
011_0040_c_11L者如來出現於世

011_0040_c_12L
此卽第二如來正答 謂初地以上菩
011_0040_c_13L薩之所遊行集會 及如來恒常出現
011_0040_c_14L世間 極爲難得

011_0040_c_15L
曼殊室利 諸淨土中 與上相違 當知
011_0040_c_16L八事 甚爲難得 二事易得

011_0040_c_17L
此卽第二示淨土八事難得 二事易
011_0040_c_18L得 卽與上文所說穢土中事相反 經
011_0040_c_19L文易知 相續解脫經及攝大乘論釋
011_0040_c_20L中 亦與此經所說相同 問諸淨土是
011_0040_c_21L三界所攝耶 答非三界所攝 如此經
011_0040_c_22L中云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又大智度
011_0040_c_23L論云 問曰生諸佛刹土者 是屬欲界
011_0040_c_24L攝耶 抑非欲界所攝 答曰其他佛土

011_0041_a_01L各類交雜 所有穢土 名爲欲界 所
011_0041_a_02L有淨土 無三惡趣及三毒名 亦無二
011_0041_a_03L乘及男女名 具三十二相 放無量光
011_0041_a_04L遍照世界 一刹那頃 化無量身 至
011_0041_a_05L恒河沙數世界 度無數衆生已 還歸
011_0041_a_06L本處 如是世界 不住地故 不名色
011_0041_a_07L界 無貪欲故 不名欲界 以有色故
011_0041_a_08L不名無色界 復次瑜伽師地論云 問
011_0041_a_09L如說五種無量 謂有情界無量等 彼
011_0041_a_10L一切世界 當言平等平等 或爲有差
011_0041_a_11L別 答當言有差別 彼復有二種 一
011_0041_a_12L者淸淨 二者不淸淨 於淸淨世界中
011_0041_a_13L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 亦無欲界
011_0041_a_14L色界無色界 亦無苦受可得 純菩薩
011_0041_a_15L僧 於中止住 是故說名淸淨世界
011_0041_a_16L其中多分 是已入第三地菩薩 由願
011_0041_a_17L自在力故 於彼受生 彼處無有異生
011_0041_a_18L及非異生聲聞獨覺 以及異生菩薩
011_0041_a_19L得生於彼 問彼處若無異生菩薩 及
011_0041_a_20L非異生聲聞獨覺得生彼者 何因緣
011_0041_a_21L故 菩薩敎中 作如是說 若菩薩等
011_0041_a_22L意願於彼 如是一切 皆當往生 答
011_0041_a_23L爲欲敎化懈怠種類 未集善根所化
011_0041_a_24L衆生故 密意作如是說 所以者何

011_0041_b_01L彼由如是蒙勸勵時 生起欣樂 便捨
011_0041_b_02L懈怠 於善法中 勤修加行 從此漸
011_0041_b_03L漸法爾獲得 能於彼生之堪能故 應
011_0041_b_04L知是名此中密意

011_0041_b_05L
若謂諸淨土中 無有惡趣 如何而有
011_0041_b_06L天龍等類 佛地經論中 亦有此類問
011_0041_b_07L答 如彼云 問淨土若是超過三界所
011_0041_b_08L行之處 應無天等 由於天等 皆以
011_0041_b_09L三界爲所行處故 答由於如來淨識
011_0041_b_10L如是變現 是爲莊嚴佛土 及爲成熟
011_0041_b_11L所化有情故 或諸菩薩 化作天龍等
011_0041_b_12L身 以爲供養故 或自化身 爲天龍
011_0041_b_13L等 翼從如來故 詳如彼論所說 攝
011_0041_b_14L大乘論無性釋 及梁譯中 亦如是說
011_0041_b_15L問若淨土中 無有小乘 則大智度論
011_0041_b_16L中所說 諸佛土中 悉皆淸淨 超出
011_0041_b_17L三界 阿羅漢等 亦生彼土之語 如
011_0041_b_18L何領會及解釋耶 答此是爲令不定
011_0041_b_19L種姓無學聲聞 生起轉入大乘之心
011_0041_b_20L得轉依身安住圓滿無量寶宮諸菩薩
011_0041_b_21L衆 依據此事 密意說爲阿羅漢等
011_0041_b_22L亦生淨土 實則淨土 非有二乘 問
011_0041_b_23L設若如此 何故阿彌陀經中云 聲聞
011_0041_b_24L弟子 無量無邊 一切皆是大阿羅漢

011_0041_c_01L又顯示修行經亦云 三種中品補特
011_0041_c_02L伽羅 於彼佛土 始得四果 答阿彌
011_0041_c_03L陀佛淨土 有二種 卽他受用身土
011_0041_c_04L及化身土 如大智度論云 當知釋迦
011_0041_c_05L牟尼佛刹土中 更有淸淨世界 如阿
011_0041_c_06L彌陀佛淨土 阿彌陀佛刹土 亦有嚴
011_0041_c_07L淨世界 如釋迦牟尼佛淨土 此經中
011_0041_c_08L是依他受用身土爲緣 而說無小乘
011_0041_c_09L復次往生佛淨土論中 亦依此經說
011_0041_c_10L二乘種姓 不生淨土 阿彌陀經等中
011_0041_c_11L依化身土爲緣 密意說有聲聞 謂由
011_0041_c_12L彼如來 往昔誓願力故 又大智度論
011_0041_c_13L中 問曰阿彌陀佛及阿閦佛等 若不
011_0041_c_14L於五濁世中出生 何以有三乘 答曰
011_0041_c_15L佛初發心時 由見諸佛 以三乘 度
011_0041_c_16L衆生 遂自發願言 我亦當以三乘
011_0041_c_17L度衆生云 由此敎理 比知化身淨土
011_0041_c_18L亦有三乘

011_0041_c_19L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 白佛言 世
011_0041_c_20L尊 於是解深密法門中 此名何敎 我
011_0041_c_21L當云何奉持

011_0041_c_22L
以下第三示依敎奉持分 此段經文
011_0041_c_23L亦有兩種解釋 有一類言 此經有二
011_0041_c_24L分 卽敎起因緣分 及聖敎正說分

011_0042_a_01L無第三依敎奉行分云 依此解釋 則
011_0042_a_02L第八品 只有一分 卽問答正說分
011_0042_a_03L由於序品第一中 已將敎起因緣分
011_0042_a_04L說畢 有一類言 此經有三分 謂第
011_0042_a_05L一品 是敎起因緣分 餘七品 是聖敎
011_0042_a_06L正說分 餘七品中 有四品 末是第
011_0042_a_07L三依敎奉行分 卽無自性相品 分別
011_0042_a_08L瑜伽品 地波羅密多品 如來成所作
011_0042_a_09L事品之末 上文已說前三品末之依
011_0042_a_10L敎奉行分 此處當說第四如來成所
011_0042_a_11L作事品之依敎奉行分云 有一類言
011_0042_a_12L前二分 與上面二種解說相同 第三
011_0042_a_13L依敎奉行分 是別有說明 如深密解
011_0042_a_14L脫經云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
011_0042_a_15L薩 及諸一切天人阿修羅大衆 歡喜
011_0042_a_16L奉行 其他經中 未說此語者 是二
011_0042_a_17L種梵本不同故 或是諸位譯師意趣
011_0042_a_18L有別故云 雖有如上三種解釋 此處
011_0042_a_19L是與第二種解釋相同 此依敎奉行
011_0042_a_20L分 亦分爲二 一請問 二答示 此卽
011_0042_a_21L第一請問 聖言名稱 及依敎奉行法
011_0042_a_22L

011_0042_a_23L
佛吿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曰 善男子
011_0042_a_24L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敎 汝當奉

011_0042_b_01L

011_0042_b_02L
以下第二如來正答 於中分二 一示
011_0042_b_03L聖言名稱已 勉勵弟子 依敎奉持
011_0042_b_04L二示聞敎利益 此卽第一

011_0042_b_05L
說是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敎時 於大會
011_0042_b_06L中 有七萬五千菩薩摩訶薩 皆得圓滿
011_0042_b_07L法身 證無礙解

011_0042_b_08L
此卽第二示聞敎利益 謂大會中 有
011_0042_b_09L七萬五千菩薩 由聞敎言 獲得十地
011_0042_b_10L因圓滿法身 尙未獲得微妙正遍覺
011_0042_b_11L果圓滿法身 非他受用土正遍覺位
011_0042_b_12L故 其他二經 皆說七萬五千菩薩
011_0042_b_13L得滿足法身云

011_0042_b_14L
1)解深密經疏卷第四十終
    1. 1){底}一九八一年 觀空後記本。今此解深密經疏(卷三十五至四十)者 中國觀空對於西藏本還譯也 然與已載之日本稻葉正就氏復元本(韓國佛敎全書第一册四四三頁) 小異故 於此此收錄也{編}。
    2. 2)「卷第十」 編者 依定於稻葉正就氏復元本而補入。
    3. 3)撰者名 編者補入。
    4. 1)「義」疑「善」{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