한국불교전서

치문경훈주(緇門警訓註) / 緇門警訓註卷上

ABC_BJ_H0176_T_002

008_0553_a_01L1)緇門警訓2)註卷上

008_0553_a_02L

008_0553_a_03L3)海東 釋性聰註

008_0553_a_04L4)總目次

008_0553_a_05L
卷上

008_0553_a_06L潙山大圓禪師警策 明敎嵩禪師尊僧篇
008_0553_a_07L孤山圓法師示學徒 勉學上并序
008_0553_a_08L學下 姑蘇景德寺雲法師務學十門并序
008_0553_a_09L上封佛心才禪師坐禪儀 長蘆慈覺賾禪
008_0553_a_10L師坐禪儀 勸叅禪文 自警文 龍門
008_0553_a_11L佛眼遠禪師坐禪銘 三自省察 鵝湖
008_0553_a_12L大義禪師坐禪銘 廬山東林混融禪師示
008_0553_a_13L衆 藍谷信法師自鏡錄序 釋難文
008_0553_a_14L梁高僧偁法主遺誡小師 右街寧僧錄勉
008_0553_a_15L通外學 晋支遁禪師座右銘 周京師
008_0553_a_16L大中興寺道安法師遺誡九章 大唐慈恩
008_0553_a_17L法師出家箴 南嶽法輪寺省行堂記 周
008_0553_a_18L渭濱沙門亡名法師息心銘 洞山和尙
008_0553_a_19L規戒 慈雲式懺主書紳 願文 圭峯蜜
008_0553_a_20L禪師座右銘 白楊順禪師示衆 永明
008_0553_a_21L智覺壽禪師垂誡 八溢聖解脫門 大
008_0553_a_22L智照律師比丘正名 捨緣銘 座右銘
008_0553_a_23L規繩後跋 撫州永安禪院僧堂記 禪
008_0553_a_24L月上師大隱龜鑑 右街寧僧錄三敎總論
008_0553_a_25L傳禪觀法 洪州寶峰禪院選佛堂記 三

008_0553_b_01L祖鏡智禪師信心銘 戒定慧三學 釋
008_0553_b_02L法四依 戒唯佛制不通餘人 撮畧諸
008_0553_b_03L文以歎戒法 佛在世時偏弘戒法 示
008_0553_b_04L僧尼戒相廣略 度尼敎意 尼八敬法
008_0553_b_05L出家超世 沙彌五德 三衣興意 引
008_0553_b_06L示袈裟功能

008_0553_b_07L卷中

008_0553_b_08L大敎永斷繒綿皮物 擧現事以斥妄行
008_0553_b_09L示衣財體如非 示敬護三衣鉢具法 示
008_0553_b_10L開制本緣 鉢制意 坐具敎意 漉囊
008_0553_b_11L敎意 引大敎說淨以斥倚濫 八財不
008_0553_b_12L淨長貪壞道 勸廣開懷利隨道擁 辨
008_0553_b_13L燒身指大小相違 律制雜學以妨正業
008_0553_b_14L解行無實反輕戒律 歸敬三寶興意 求
008_0553_b_15L歸三寶功益 列示三寶名相 三寶住
008_0553_b_16L持全由戒法 明理三寶功高歸之益大
008_0553_b_17L住持三寶 化相三寶 仁宗皇帝讃三
008_0553_b_18L寶文 大慧禪師看經回向文 懶庵樞
008_0553_b_19L和尙語 四句偈 示比丘忖己德行受
008_0553_b_20L食 示比丘愼勿放逸 菩薩三事無厭
008_0553_b_21L戒定慧 誡觀檀越四事從苦緣起出生法
008_0553_b_22L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 誡觀破戒僧尼
008_0553_b_23L不修出世法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 戒
008_0553_b_24L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永嘉眞覺禪師發
008_0553_b_25L願文 隨州大洪山遂禪師禮華嚴經文
008_0553_b_26L桐江瑛法師觀心銘 洞山良介和尙辭
008_0553_b_27L親書 後書 娘廻答 長蘆慈覺賾

008_0553_c_01L禪師龜鏡文 慈受禪師示衆箴規 笑
008_0553_c_02L翁和尙家訓 黃龍死心新禪師小參 褒
008_0553_c_03L禪山慧空禪院輪藏記 慈照聰禪師僧
008_0553_c_04L堂記 應庵華禪師答詮長老法嗣書 怡
008_0553_c_05L山然禪師發願文 開善密庵謙禪師答
008_0553_c_06L陳知丞書 司馬溫公解禪偈 仰山飯
008_0553_c_07L白侍郞六讃偈 天台圓法師自戒 芙
008_0553_c_08L蓉楷禪師小參 黃蘗禪師示衆 徐學
008_0553_c_09L老勸童行勤學文 月窟淸禪師訓童行
008_0553_c_10L山谷居士黃太史發願文 雲峰悅和尙
008_0553_c_11L小參 月林觀和尙體道銘 慈受深禪
008_0553_c_12L師小參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上堂 法
008_0553_c_13L唱遇禪師小參 古鏡和尙回汾陽太守

008_0553_c_14L卷下

008_0553_c_15L雪竇明覺禪師壁間遺文 范蜀公送圓
008_0553_c_16L悟禪師行脚 保寧勇禪師示看經 大
008_0553_c_17L智照律師送衣鉢與圓照本禪師書 釋
008_0553_c_18L門登科記序 顏侍郞答雲行人書 陳
008_0553_c_19L提刑貴謙答眞侍郞德秀書 慈受禪師
008_0553_c_20L訓童行 勉僧看病 大慧禪師禮觀音
008_0553_c_21L文 天台智者大師觀心誦經法 觀心
008_0553_c_22L食法 大智律師三衣賦 鐵鉢賦 坐
008_0553_c_23L此題名前 有緇門警訓序(後半缺落)及目錄
008_0553_c_24L{丙}ㆍ自「緇門警訓」至「被緇意慾(第八册五五五
008_0553_c_25L頁下段十五行)」作筆寫{甲}ㆍ自「緇門警訓」至
008_0553_c_26L「形影相吊(第八册五五七頁下段十二行)作筆
008_0553_c_27L寫{乙}
「註」編者補入撰者名無有{甲}{乙}{丙}
008_0553_c_28L
目次 編者作成補入

008_0554_a_01L具賦 漉囊賦 錫杖賦 賾禪師誡洗
008_0554_a_02L麵文 辯才淨法師心師銘 唐禪月大
008_0554_a_03L士座右銘并序 吉州龍濟山友雲䥐和尙
008_0554_a_04L蛇穢說 佛鑑懃和尙與佛果勤和尙書
008_0554_a_05L答投子通和尙書 隋高祖文皇帝勅文
008_0554_a_06L晋王受菩薩戒䟽 婺州左溪山朗禪師召
008_0554_a_07L永嘉大師山居書 永嘉答書 天台圓
008_0554_a_08L法師懺悔文 發願文 荆溪大師誦經
008_0554_a_09L普回向文 芭蕉泉禪師示衆 佛眼禪
008_0554_a_10L師十可行十頌并序 示禪人心要 誡
008_0554_a_11L問話 大隋神照眞禪師上堂 上堂
008_0554_a_12L雲峯悅和尙室中擧古 金陵保寧勇禪
008_0554_a_13L師示衆 古德渴熱行 覺範洪禪師送
008_0554_a_14L僧乞食序 爲僧不預於十科事佛徒消
008_0554_a_15L於百載 或庵體禪師上堂 示衆 小
008_0554_a_16L參 結座 眞淨文禪師頌 靈芝照律
008_0554_a_17L師頌 古德垂誡 勉看經 勉應緣
008_0554_a_18L勉住持 洞山和尙自誡 雪峯存禪師
008_0554_a_19L入閩 宏智禪師示衆 省病僧 大慧
008_0554_a_20L和尙示徒 龐居士頌 自保銘 上竺
008_0554_a_21L佛光照法師示小師正吾 圭峯禪師示
008_0554_a_22L學徒委曲 登厠規式 大智律師入厠
008_0554_a_23L垂訓

008_0554_a_24L續集

008_0554_a_25L讃佛傳法偈 禪林妙記前序 漢顯宗
008_0554_a_26L開佛化法本內傳 啇太宰問孔子聖人
008_0554_a_27L鐘山鐵牛印禪師示童行法晦 撫州永

008_0554_b_01L安禪院新建法堂記 宋文帝集朝宰論
008_0554_b_02L佛敎 後漢書郊祀志 杭州淨慈寺守
008_0554_b_03L一法眞禪師掃地回向文 隋州大洪山
008_0554_b_04L靈峯寺十方禪院記 唐脩雅法師聽誦
008_0554_b_05L法華經歌 梁皇捨道事佛詔

008_0554_b_06L

008_0554_b_07L潙山大圓禪師警策潙山靈祐禪師 福
州趙氏子 嗣百丈
008_0554_b_08L代宗勑
謚大圓

008_0554_b_09L
夫業
繫受身
未免形累 禀父母之
008_0554_b_10L遺體父母
精血
假衆緣乳哺洗浴
衣食等
而共成凡受身者
皆有四相

008_0554_b_11L上即
生相
1)乃四大扶持 常相違背智論云
四大爲

008_0554_b_12L身 常相惱害 一一大中 百一病起 冷病有二
百二 水風起故 熱病有二百二 地火起故
無常
008_0554_b_13L老病中間
二相
不與人期 朝存夕亡
刹那
008_0554_b_14L異世仁王經云 一念中 有九十刹那 一
刹那中 經九百生滅 言極小時也
譬如春
008_0554_b_15L霜曉露 倐忽即無 岸樹井藤 豈能長
008_0554_b_16L久 念念迅速 一刹那間 轉息即是來
008_0554_b_17L生 何乃晏然空過自章初至此 通叙無
常 此下別警出家人

008_0554_b_18L母不供甘旨旨即美也 古人於飮
食之美者 必以旨言
六親善見論
云 父

008_0554_b_19L六親伯叔兄弟兒孫 母
六親舅姨兄弟兒孫
固以棄離 不能安國
008_0554_b_20L治邦大曰國
小曰邦
家業頓損繼嗣 緬離鄕黨

008_0554_b_21L五家爲阾二十五家爲里 五百
家爲黨 萬二千五百家爲鄕
剃髮禀師初比丘
於如來

008_0554_b_22L善來言下 鬚髮自落 袈裟披體 成道十一年 始
以寶刀 剪剃鬚髪 又囑憍陳如等 徧三天下 爲
008_0554_b_23L諸沙彌受戒 是剃髮受戒之始
內勤尅念之功 外弘不諍

008_0554_c_01L之德成而不朽者功 周而不匱者悳 又悳 得也
有自生而得之於天 有躬行而得之於心 此

008_0554_c_02L言躬
行也
逈脫塵世 冀期出離 何乃纔登戒
008_0554_c_03L品者 類也 比丘二百五
十戒 束爲八類 故云戒品
便言我是比丘

008_0554_c_04L此云乞士 內乞法以資慧命 外乞食
以資色身 又有四義故 存梵不譯
檀越所須
008_0554_c_05L檀者以財行施 越貧窮海 言所
須 謂施財者 欲邀福懺罪也
喫用常住鈔云僧
物有四

008_0554_c_06L種常住 一常住常住 謂衆所用什物 體局當處 不
通餘界 但得受用 不許分賣故 重云常住 二十方

008_0554_c_07L常住 寺中飮食等物 體通十方 惟局本處 食旣熟
已 乃打皷鍾 盖明十方僧俱有分也 上二名僧袛物

008_0554_c_08L三現前常住有二 一物現前 二僧衆現前 謂此僧得
多施物 惟施此處現前僧衆故 四十方現前常住 謂

008_0554_c_09L亡僧輕物也 體同十方 唯本處垷在僧得分故 此二
名現前僧物 今詳分亡僧物 十方來僧 在羯磨數前

008_0554_c_10L即得 羯磨後
來者 不得
不解忖思來處來處者 此一鉢之
食 出於作者一鉢

008_0554_c_11L之汙血也 又
施者所求也
謂言法爾合供 喫了 聚頭
008_0554_c_12L喧喧 但說人間雜話 然則一期趂樂
008_0554_c_13L不知樂是苦因不知今生愛用快樂 即
爲來世得苦果之因


008_0554_c_14L
徇塵 未嘗返省 時光淹沒 歲月
008_0554_c_15L蹉跎 受用殷多也
盛也
繁 施利濃厚 動經年
008_0554_c_16L載 不擬棄離 積聚滋多 保持幻質 導
008_0554_c_17L師有勑 戒勗比丘 進道嚴身 三常不
008_0554_c_18L三常 衣服飮食睡眠
若圖取足 何能行道
人多於此 2)貪味不
008_0554_c_19L休 日徃月來 颯然風聲
疾㒵
白首 後學未聞
008_0554_c_20L旨趣旨 意向也 意
之所歸爲趣
應須3)博問先知 將謂
008_0554_c_21L「乃」作「迺」{乙}「貪」作「耽」{甲}ㆍ作「躭」{丙}
008_0554_c_22L
「博」作「愽」{丙}

008_0555_a_01L出家 貴求衣食 佛先制律 啓創發蒙
008_0555_a_02L創始啓導
擊發蒙昧
軌則威儀威可畏也
儀可象也
淨如氷雪
008_0555_a_03L止持作犯攝善法戒 止善爲犯 作善爲持
攝律儀戒 止惡爲持 作惡爲犯

008_0555_a_04L拘束
收歛
初心 微細條章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一一各有條陳章句

008_0555_a_05L如木之有枝
條 故曰條章
革諸猥弊斷猥
愚弊
毘尼此云調伏
調鍊三業

008_0555_a_06L制伏過非 又翻滅 滅
惑滅業 得滅果也
法席凡說法之處 必鋪
筵說席 故云法席

008_0555_a_07L未叨猥濫
陪 了義上乘 豈能甄別甄明
揀別

008_0555_a_08L可惜 一生空過 後悔難追 敎理未嘗
008_0555_a_09L措懷 玄道無因契悟凡爲比丘 五載學律 又
五歲通經然後 稱爲大

008_0555_a_10L師 且復叅
學禪道
及至年高1)臘長律中 以七月十六
日 是比丘五分法

008_0555_a_11L身生來之歲 則十五日 是臘除也 比
丘出俗 不以俗年爲計 乃數夏臘耳
空腹高心
008_0555_a_12L不肯親附良朋 惟知倨傲下三業
俱虧
未諳法
008_0555_a_13L律 戢歛全無
或大語高聲 出言無度
008_0555_a_14L
不敬上中下座
2)羅門此云淨行 劫
初種族 山野

008_0555_a_15L自閑故 人以淨行稱之 肇云其種 別有經書 世世
相承 以道學爲業 或在家 或出家 多恃見道術我

008_0555_a_16L慢人也 唯五天有餘國 無諸經中 梵志
即同此名 其人種類 自云從梵天口生
聚會 無
008_0555_a_17L殊 椀鉢作聲椀 小盂 鉢 梵語 具云鉢多羅
此云應器 唐梵雙舉 食時若作

008_0555_a_18L聲 餓鬼咽
中火起
食畢先起 去就進退
作爲
乖角角亦
乖也

008_0555_a_19L僧體全無 起坐忪諸忪 心動也
又驚也
動他心
008_0555_a_20L念 不存些些軌則 小小威儀 將何束
008_0555_a_21L歛 後3)同也 咸也
又後也
新學 無因倣俲 纔
008_0555_a_22L相覺察 便言我是山僧 未聞佛敎行持

008_0555_b_01L一向情4)5)麁糙與粗
如斯之見 盖爲
008_0555_b_02L初心慵惰 饕餮獸名 羊身人面 目在掖 虎
齒人爪 音如嬰兒 性貪婪 食

008_0555_b_03L之無厭 遂害其身 縉雲氏 有不才子 貪
于飮食 冒于貨賄 人謂之饕餮 舜投四裔
因循

008_0555_b_04L作爲
荏苒展轉
人間 遂成踈野 不覺躘
008_0555_b_05L小兒
行貌
老朽 觸事面6)孔子謂伯魚曰 人而
不學周南召南 猶面

008_0555_b_06L墻而立也歟 言一物無
所見 一步不可行也
後學咨詢 無言接引
008_0555_b_07L縱有談說 不涉典章典 法也 五帝書也 章
文也 言成事成文也 孟

008_0555_b_08L浪之談 取笑傍觀 發言輕率曰孟浪 或被輕言 便責後生無
008_0555_b_09L7)嗔心忿起 言語該人 一朝臥疾在
008_0555_b_10L牀 衆苦縈纒逼迫 曉夕思忖 心8)裡恛
008_0555_b_11L恛 昏亂貌 惶
惑也 恐也
前路茫茫 未知何徃 從
008_0555_b_12L玆始知悔過 臨渴掘井 奚爲 自恨早不
008_0555_b_13L預修 年晩多諸過咎 臨行大去之
行也
揮霍

008_0555_b_14L振動也 業重者 臨終手
忙脚亂 振動周章也
怕怖慞惶皆恐
惧貌
縠穿
008_0555_b_15L雀飛七賢女經 有雀飛入瓶中 以縠覆其瓶口 旣
已穿破飛去 雀比識心 瓶比身 縠 紗也

008_0555_b_16L識心隨業 如人負債 强者先牽 心緖多
008_0555_b_17L端 重處偏墜 無常殺鬼 念念不停 命
008_0555_b_18L不可延 時不可待 人天三有 應未免
008_0555_b_19L之 如是受身 非論劫數劫梵語 具云劫波
此云時分 不論長

008_0555_b_20L時短時大時小
時 皆曰劫
感傷歎訝驚怪
哀哉切心 豈
008_0555_b_21L可緘言豈可緘口
而不言也
遞相警策 所恨同生像
008_0555_b_22L佛滅後 正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萬
年 然後法滅 像 似也 似正法 時季末也

008_0555_b_23L聖時遙 佛法生9)踈 人多懈怠 略伸管

008_0555_c_01L古人云 管中窺豹 時
見一班 自謙小見也
以曉後來 若不蠲
008_0555_c_02L

誠難輪逭逃也 未能逃脫輪回三界也
上叙出家人過咎 以警覺 下

008_0555_c_03L說出家人行履 使
其勉勵而策進也

008_0555_c_04L
夫出家者出家有三 一辭親出世俗家 二悟道出
五蘊家 三證果出三界家 此即初也

008_0555_c_05L發足超方世間曰方 發步
而超出方之外
心形異俗 紹隆
008_0555_c_06L聖種 震懾魔軍古譯經論 魔字皆從石 自梁
武以來 謂魔能惱人 字宜從

008_0555_c_07L 用報四恩 拔濟三有 若不如此 濫
008_0555_c_08L厠僧倫魏書 無一人間厠其間
註雜也 濫厠言泛雜也
言行荒10)

008_0555_c_09L行之實 行乃言之表
謂言踈濶行荒弊者也
虛霑信施 昔年行處
008_0555_c_10L寸步不移 恍惚一生 將何憑恃 况乃
008_0555_c_11L堂堂僧相 容貌可觀堂堂 自高㒵 又容㒵之
盛 言務外而自高 不可

008_0555_c_12L輔而
爲仁
皆是宿植善根 感斯異報 便擬端
008_0555_c_13L然拱手 不貴寸陰大禹聖人 不弃寸
陰 衆人當惜分陰
事業
008_0555_c_14L不勤 功果積功
獲果
無因克11)能 豈可一生空
008_0555_c_15L過 抑亦來業無裨 辭親決志12)被緇 意
008_0555_c_16L欲等超何所 曉夕思忖 豈可遷延過時
008_0555_c_17L心期佛法棟13)期作法
門棟梁
用作後來龜鏡

008_0555_c_18L以決猶豫 鏡
所以辨妍媸
常以如此 未能少分相應
008_0555_c_19L「臘」作「臈」{丙}「羅」作「罪」{甲}「昆」作
008_0555_c_20L「毘」{乙}
「存」作「在」{甲}「麁」作「麄」{丙}
008_0555_c_21L「墻」作「牆」{丙}
「嗔」作「瞋」{丙}「裡」作
008_0555_c_22L「裏」{丙}
「踈」作「䟽」{乙}「踈」作「誎」{甲}
008_0555_c_23L「能」作「就」{甲}{乙}{丙}
「被」作「披」{丙}「樑」作
008_0555_c_24L「梁」{甲}{丙}

008_0556_a_01L出言須涉於典章 談說乃傍於稽古

008_0556_a_02L云旡稽之言勿聽 注云旡考
無信驗也 十口所傳爲古
形儀挺特挺然而
特立也

008_0556_a_03L意氣高1)閒 遠行要假良朋律中 比丘出
行 侶須三人

008_0556_a_04L數數淸於耳目 住2)持必須擇伴 時時
008_0556_a_05L聞於未聞 故云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
008_0556_a_06L友 親附善者 如霧露中行 雖不濕衣
008_0556_a_07L時時有潤 狎習惡者 長惡知見 曉夕造
008_0556_a_08L付法藏經云 佛言一切衆生 志性無定 近惡
則惡 近善則善 昔王有一惡象 罪人當死者

008_0556_a_09L係投象前 踶踐殺之 象厩失火 將象近寺 累日後
不殺人 王恠問之 智臣曰 在寺中 聞善言故然耳

008_0556_a_10L又移置屠肆中 其惡如前 獸
旣如是 人而不親近善友乎
即目交報 歿
008_0556_a_11L後沉淪報有三種 順現 順生 順後 即今日前相交
其報 即順現 歿後淪墜 順生順後二報也

008_0556_a_12L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忠言逆耳家語 忠
言 逆耳

008_0556_a_13L利於行 良藥
苦口利於病
豈不銘心者哉存心不忘
如刻金石
便
008_0556_a_14L能澡心育德洗滌心塵
保育悳業
晦迹3)鞱名隱晦其迹
而和光同

008_0556_a_15L塵 不市其名
而去華務實
蘊素精神蘊 積也 蓄也 素 皎也
潔也 精者 人之元氣

008_0556_a_16L氣之伸者曰神 言藏
蓄而潔白其神氣也
喧囂止絶止息斷絕乎喧
煩紛囂之心迹

008_0556_a_17L 若欲叅禪學道 頓超方便之門 心
008_0556_a_18L契玄津 硏

精妙 決擇深奧奧者
室之

008_0556_a_19L西南隅 得入門者 必見其奧
若未窺其奧者 不入其門
啓悟眞源 愽問
008_0556_a_20L先知 親近善友 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
008_0556_a_21L仔細用心 可中可與箇通用 箇中謂此中
也 又說話猶云萬一也

008_0556_a_22L悟正因謂自心體
性是正因
便是出塵階漸階級漸
次也

008_0556_b_01L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三界者 一欲界 欲
有三種 飮食睡眠婬

008_0556_b_02L欲 於此三事 希須名欲 下自風輪 上至他化天 皆
欲界攝 二色界 形質淸淨 身相殊勝 未出色籠

008_0556_b_03L故名色界 三無色界 於彼界非有故 亦名三有 各
有業報故 別分則二十五有 荆溪頌曰 四州四
惡趣 六欲并梵天 四禪四空處 無想及那含

008_0556_b_04L外諸法約身心則心爲內 身爲外 約心境則身心
爲內 境界爲外 一切諸法 不出色心故

008_0556_b_05L盡知不實 從心變起 悉是假名 不用將
008_0556_b_06L心湊泊如來藏心與無明 合爲賴邪 變起諸識諸
境 皆是虛假 但有其名 都無實狀 安用

008_0556_b_07L其心 攀
緣彼境
但情不附物 物豈礙人 任他法
008_0556_b_08L性周流 莫斷莫續即此眞心 與諸法爲性
無處不在 豈可斷續

008_0556_b_09L聲見色 盖是尋常 遮邊那邊 應用不
008_0556_b_10L4)闕 如斯行止 實不枉被法服 亦乃
008_0556_b_11L5)酧報四恩 拔濟三有 生生若能不退
008_0556_b_12L佛階決定可期 徃來三界之賓 出沒爲
008_0556_b_13L他作則衆生輪回 三界之內 永無出期 諸
佛菩薩 示現受生 皆爲利濟羣生
此之
008_0556_b_14L一學 最6)妙最玄 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008_0556_b_15L若有中流之士 未能頓超 且於敎法留
008_0556_b_16L心 溫尋貝葉溫亦尋也習也 佛滅後阿難
等 結集經律 書梖多羅樹葉

008_0556_b_17L搜義理 傳唱敷揚 接引後來 報佛恩
008_0556_b_18L德 時光亦不虛棄 必須以此扶持 住
008_0556_b_19L止威儀 便是僧中法噐 豈不見 倚松
008_0556_b_20L之葛 上聳千尋 附託勝因
方能廣益
008_0556_b_21L懇修齋戒齋者 過中不食爲名
戒者 防非止惡爲義
莫謾虧踰
008_0556_b_22L虧缺律行
踰越敎戒
世世生生 殊妙因果 不可等

008_0556_c_01L閑過日 兀兀度時 可惜光陰 不求升
008_0556_c_02L進 徒消十方信施 亦乃孤負四恩 積
008_0556_c_03L累轉深 心塵易壅 觸途成滯 人所輕
008_0556_c_04L欺 古云彼旣丈夫 我亦爾 不應自輕
008_0556_c_05L而退屈佛誡羅
睺羅偈
若不如此 徒在緇門 荏
008_0556_c_06L苒一生 殊無所益 伏望興決烈之志
008_0556_c_07L開特達之懷 擧措擧者 處置動作
措者 安布施爲
看他上
008_0556_c_08L流 莫擅隨於庸鄙 今生便須決斷 想
008_0556_c_09L料不由別人 息意忘緣 不與諸塵作對
008_0556_c_10L心空境寂 只爲久滯不通 熟覽斯文
008_0556_c_11L時時警策 强作主宰主 國主 宰 宰相 主則
自在 宰則割斷 言我爲

008_0556_c_12L法 王則於法自在 不
爲係滯 而能制斷矣
莫徇人情 業果所牽
008_0556_c_13L誠難逃避書云天作孽猶可違 自
作孽不可逭 逭猶綏也
聲和響順
008_0556_c_14L形直影端 因果歷然 豈無憂7)惧 故經
008_0556_c_15L一切有
部經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
008_0556_c_16L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故知三界刑罰
008_0556_c_17L縈絆殺人 8)努力勤修 莫空過日 深知
008_0556_c_18L過患五欲生死爲過患 止觀明五欲過患 色如熱
金丸 執之則燒 聲塗毒皷 聞之必死 香如

008_0556_c_19L (忄+敞) 龍氣 嗅之則病 味如蜜塗刀 䑛之則
傷 觸如臥師子 近之則嚙 (忄+敞) 音別嗔也
方乃相
008_0556_c_20L勸行持 願百劫千生 處處同爲法侶
008_0556_c_21L乃爲銘曰

008_0556_c_22L「閒」作「閑」{甲}{丙}「持」作「止」{丙}「鞱」作
008_0556_c_23L「韜」{丙}
「闕」作「關」{乙}「酧」作「酬」{甲}{丙}
008_0556_c_24L
「妙最玄」作「玄最妙」{乙}「惧」作「懼」{甲}{乙}
008_0556_c_25L{丙}
「努」作「弩」{甲}{丙}

008_0557_a_01L
1)幻身夢宅 空中物色物色 空花也 根身器
界 虛幻不實 如空

008_0557_a_02L

前際無窮 後際寧2)尅 出此沒彼 昇
008_0557_a_03L沉疲極 未免三輪 何時休息永捨爲休
暫廢爲息

008_0557_a_04L貪戀世間 陰緣成質衆生形質 從五陰
十二因緣而成

008_0557_a_05L生至老 一無所得 根本無明 因玆被
008_0557_a_06L惑 光陰可惜 刹那不測 今生空過 來
008_0557_a_07L世窒塞盡未來際
無出頭期
從迷至迷 皆因六賊
008_0557_a_08L六道徃還 三界匍匐 早訪明師 親近
008_0557_a_09L高德 決擇身心 去其荆棘荆 楚木也 亦
棘屬 許氏曰

008_0557_a_10L棘如棗而多刺 木堅赤色叢生 大曰棗 小曰棘
棗性喬 棘則低矣 故並束爲棘 此比煩惱也

008_0557_a_11L自浮虛 衆緣豈逼 硏窮法理 以悟爲
008_0557_a_12L則 心境俱捐 莫記莫憶 六根怡然 行
008_0557_a_13L住寂默 一心不生 萬法俱息

008_0557_a_14L

008_0557_a_15L明敎嵩禪師尊僧篇師諱契嵩 鐔津李
氏子 嗣洞山曉聦

008_0557_a_16L禪師 作原敎論十萬言 以抗韓愈排佛之說
仁宗皇帝 覽而嘉之 勑入大藏流行 賜號明

008_0557_a_17L敎大

008_0557_a_18L
敎必尊僧 何謂也 僧也者 以佛爲性
008_0557_a_19L以如來爲家 以法爲身 以慧爲命 以
008_0557_a_20L禪悅禪定資神 輕安
適悅爲禪悅
爲食 故不恃俗氏 不
008_0557_a_21L營世家 不修形骸 不貪生不3)惧死 不
008_0557_a_22L溽乎五味禮記 飮食不溽 注 恣縱
食味爲溽 溽之言 欲也
其防身
008_0557_a_23L有戒 攝心有㝎 辨明有慧 語其戒也
008_0557_a_24L潔淸三惑殺盜
而畢身不汚 語其㝎也

008_0557_b_01L恬思慮正神明 而終日不亂 語其慧也
008_0557_b_02L崇德辨惑尊崇道德 辨明疑惑 又凡人 若能知
所當爲 而無爲利之心 其德自此而

008_0557_b_03L愈高也 不然而少有利欲之心 德不崇矣 惑之甚者
必起於微細 能辨之於早 則不至於大惑矣 故懲忿

008_0557_b_04L所以辨
惑也
而必然 以此修之之謂因 以此
008_0557_b_05L成之之謂果 其於物也 有慈有悲 有
008_0557_b_06L大誓有大4)慧 慈也者 常欲安萬物 悲
008_0557_b_07L也者 常欲5) (扌+亟) 衆苦 誓也者 誓與天下
008_0557_b_08L見眞諦 惠也者 惠群生以正法 神而
008_0557_b_09L通之 天6)地不能7)掩 密而行之 鬼神
008_0557_b_10L不能測 其演法也 辯說不滯 其護法
008_0557_b_11L也 舊不顧身 能忍人之不可忍 能行
008_0557_b_12L人之不能行 其正命也知時乞食 不以
邪命 是爲正命

008_0557_b_13L食而食 而不爲恥 其寡欲也 糞衣南山

008_0557_b_14L世人所棄 無復堪用 義同糞掃 體是賤物
離自貪着 必不爲王賊所害 得資身長道也
綴鉢
008_0557_b_15L世尊成道三十八年 赴王舍城國王請 食訖令羅云
洗滌 失手㩧鉢 以爲五片 佛言我滅後 初五百年

008_0557_b_16L諸惡比丘 分毘尼藏爲五部 因以
綴之 故云綴鉢 㩧 音朴 擊聲也
而不爲貧 其
008_0557_b_17L無爭也 可辱而不可輕 其無怨也 可
008_0557_b_18L同而不可損 以實相待物 以至慈修己
008_0557_b_19L故其於天下也 能必和 能普敬 其語
008_0557_b_20L無妄故 其爲信也至 其法無我故 其
008_0557_b_21L爲讓也誠 有威可敬8)
作警
有儀可則
008_0557_b_22L天人望而儼然 能福於世 能導於俗 其
008_0557_b_23L忘形也 委禽獸而不恡 其讀誦也 冒

008_0557_c_01L寒暑而不9)廢 以法而出也 遊人10)間徧
008_0557_c_02L聚落善見云 無市曰村 有市曰
聚落 聚 衆也 落 居也
視名若谷響
008_0557_c_03L視利若遊塵 視物色若陽11)與焰同 陽艶
風塵與日光

008_0557_c_04L交者也 或
云遊絲
煦嫗貧病禮記註云 天以氣煦之
地以形嫗之 天覆煦而

008_0557_c_05L地嫗育 此言憐愍貧病 若天地之覆育萬物也
又煦者 陽氣和於萬物 嫗者 婆心撫乎孫兒

008_0557_c_06L合輿12)擡而不爲卑禮記 毀方而爲瓦合 註云
陶瓦之事 其初則圓 剖而

008_0557_c_07L爲四 其形則方 毁其圓以爲方 合其方而爲圓 盖
於凾容之中 未甞無分辨也 左史曰 天有十日 人

008_0557_c_08L有十等 註云 王臣曰公 公臣曰大夫 大夫臣曰士
士臣曰包 包臣曰輿 輿臣曰隷 隷臣曰僚 僚臣曰

008_0557_c_09L僕 僕臣
曰擡
13)道處也 雖深山窮谷 草其
008_0557_c_10L衣木其食 晏然自得 不可以利誘 不
008_0557_c_11L可以勢屈 謝棄也
絕也
天子諸14)侯而不爲高
008_0557_c_12L其獨立也 以道自勝 雖形影相吊 而
008_0557_c_13L不爲孤 其群居也 以法爲屬 會四海
008_0557_c_14L之人而不爲混
其可學也 雖三藏十
008_0557_c_15L二部 百家異道之書 無不知也 他方
008_0557_c_16L殊俗之言 無不通也 祖述仲尼祖述堯舜
註祖 本也 又

008_0557_c_17L遠祖諸古
近述諸今
其法 則有文有章也五色錯而成
文 黑白含

008_0557_c_18L而成章 又粲然
有文 蔚然有章
行其中道 則不空不有也
008_0557_c_19L「幻」作「幼」{甲}「尅」作「剋」{甲}{丙}「惧」作
008_0557_c_20L「懼」{甲}{丙}
「慧」作「惠」{甲}{丙} (扌+亟) 」作「拯」
008_0557_c_21L{甲}{丙}
「地」作「下」{乙}「掩」作「揜」{甲}{丙}
008_0557_c_22L此原文之夾註 非性聰之註也次下同{編}
「廢」
008_0557_c_23L作「癈」{乙}
「間」作「閒」{丙}「艶」作「豔」
008_0557_c_24L{甲}{丙}
「擡」作「儓」{丙}「道」下有「而」{甲}
008_0557_c_25L{乙}{丙}
「侯」作「候」{丙}

008_0558_a_01L其絶學也 離念淸淨 純眞一如 不復
008_0558_a_02L有所分別也 僧乎其爲人至 其爲心
008_0558_a_03L與普同廣
也 大也
其爲德備 其爲道大 其爲
008_0558_a_04L賢 非世之所謂賢也 其爲聖 非世之
008_0558_a_05L所謂聖也 出世殊勝之賢聖也 僧也如
008_0558_a_06L此 可不尊乎

008_0558_a_07L

008_0558_a_08L孤山圓法師示學徒智圓法師 字無外
錢塘徐氏子 居杭

008_0558_a_09L州孤山寺 學者歸之
如市 自號中庸子

008_0558_a_10L
於戱 大法下衰 去聖逾遠 披緇雖衆
008_0558_a_11L謀道尤稀 竸聲利取名曰聲
厚己曰利
爲己能 1)
008_0558_a_12L流通不壞正法曰流
無所壅滯曰通
爲兒戱 遂使法門罕闢
008_0558_a_13L敎網將頹 實賴後昆 克荷斯道 汝曹
008_0558_a_14L虗心請法 潔己依師 近期於立身揚
008_0558_a_15L名 遠冀於革凡成聖 發揮像法 捨子
008_0558_a_16L而誰 故須修身踐言記曰修身踐言 謂之善
行 註修治其身 踐行

008_0558_a_17L其言 是
爲善行
愼終如始 勤爾學問 謹爾行藏
008_0558_a_18L語曰用之則
行 捨之則藏
避惡友如避虎狼 事良2)
008_0558_a_19L如事父母 奉師盡禮 爲法亡3) (身+丘) 有善
008_0558_a_20L4)無自矜 起過務速改 守仁義而確乎
008_0558_a_21L不拔 處貧賤則樂以忘憂 自然與禍斯
008_0558_a_22L違 與福斯會 豈假相形問命 諂求榮
008_0558_a_23L達之期 擇日選時 苟免5)否屯之運否 閉
塞也

008_0558_a_24L天地不交 而萬物不通也 以一人言 陰陽不合 氣
血不通 表裡失度也 物不可以終通也 屯難也 剛

008_0558_b_01L柔始交而難生 萬物
始生 屈而未申之象也
此豈沙門之遠識 實
008_0558_b_02L6)唯俗子之妄情 宜乎見賢思齊 當仁
008_0558_b_03L不讓 慕雪山之求法 學善財之尋師
008_0558_b_04L佛昔爲雪山童子 求法而行 天帝化爲羅刹 說半偈
又欲畢聞下半 忘身而求之 見涅槃 善財童子 初

008_0558_b_05L從文殊發心 遂南行百城
叅五十三善知識 見華嚴
名利不足動於懷
008_0558_b_06L死生不足憂其慮7)倘功成而事遂 必自
008_0558_b_07L邇而陟遐書云若升高必自下 陟遐必自邇 註云
行遠必自邇 登高必自卑 進德修業 得

008_0558_b_08L如此
不沽名而名自揚 不召衆而衆自至
008_0558_b_09L智足以照惑 慈足以攝人 窮則獨善其
008_0558_b_10L身 達則兼善天下獨善言不失其身
兼善不失其望也
使眞
008_0558_b_11L風息而再振 慧炬滅而復明 可謂大丈
008_0558_b_12L夫焉 可謂如來使矣 豈得身8)棲講肆
008_0558_b_13L講道之所衆集如市肆 故云講肆 肇論云 講學處
陳列書史 如市中陳列貨物也 後漢張楷 字公超

008_0558_b_14L學徒隨之 所居如市
故今講學處 稱肆焉
9)跡混常徒 在穢惡則
008_0558_b_15L無所間然 於行解則不見可畏若有正解
高行 則

008_0558_b_16L人皆畏而敬之 言
無一可畏之解行也
以至積習成性 自滅其
008_0558_b_17L身 始敎慕彼上賢 終見淪於下惡 如
008_0558_b_18L斯之輩 誠可悲哉 詩云靡不有初 鮮
008_0558_b_19L10)克有終詩大雅蕩之篇 靡 無也 鮮 小也
克 能也 有始無終 乃人之常情也

008_0558_b_20L之謂矣 中人已上 可不誡歟上善不待敎
中容聞語而

008_0558_b_21L改 下愚聞不遷 故
指中人 一以誡之
11)抑又戒慧分宗律詮於戒
論詮於惠

008_0558_b_22L律論分
其宗
大小異學 悉自佛心而派出 意
008_0558_b_23L存法界以同歸華嚴云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
還歸此法界 是謂同歸法界也

008_0558_c_01L旣而未曉大猷 於是各權
所據 習經
008_0558_c_02L論則以戒學爲棄物律制比丘 五夏以前 專
精律部 然後學經論 今

008_0558_c_03L但習經論者 以
律學爲棄物
宗律部則以經論爲憑虛
008_0558_c_04L比丘戒爲行本 不能由之 而
但尙經論之學 故謂爲憑虛
習大法者 則滅
008_0558_c_05L沒小乘 聽小乘者 則輕毁大法 但見
008_0558_c_06L人師偏讃 遂執之而互相是非 豈知佛
008_0558_c_07L意常融 苟達之而不見彼此 應當互相
008_0558_c_08L成濟 共熟機緣 其猶萬派朝宗 無非
008_0558_c_09L到海傳曰 江漢朝宗于海 謂江漢之勢 奔趍於海
若諸侯之朝宗於王也 春見曰朝 夏見曰宗

008_0558_c_10L言諸宗融會
於心海也
百官12)蒞事 咸曰勤王勤王 如
詩云 鞅

008_0558_c_11L掌王事 王事靡盬之類是也 鞅掌失容也 言王事
煩勞不假爲儀容也 盬 音固 不堅也 言王事不可

008_0558_c_12L不堅
固也
未見護一派而擬塞衆流 守一官
008_0558_c_13L而欲廢庶績 原夫法王之垂化也 統攝
008_0558_c_14L群品 各有司存 小律比禮刑之權如禮
部刑

008_0558_c_15L部所執之
權柄也
大乘類鈞衡之任鈞 陶鈞也 陶家
謂轉者爲鈞 盖

008_0558_c_16L取周回均調之義 言宰相法天 而緫百官馭萬民 亦
猶陶人轉鈞也 衡 阿衡 號伊尹曰阿衡 阿 倚也 衡

008_0558_c_17L平也 言依倚
而取平也
營福如司於漕輓舟運曰漕
車運曰輓

008_0558_c_18L製撰若掌於王言如左史右史知製誥典
翰之類 掌記王言也

008_0558_c_19L「示」作「視」{甲}{乙}{丙}「明」疑「朋」{編} (身+丘)
008_0558_c_20L作「軀」{甲}{乙}{丙}
「無」作「毋」{甲}{乙}{丙}「否」作
008_0558_c_21L (不/几) 」{甲}{乙}{丙}
「唯」作「惟」{丙}「倘」作「儻」
008_0558_c_22L{甲}{乙}{丙}
「棲」作「捿」{乙}「跡」作「迹」{丙}
008_0558_c_23L「克」作「尅」{乙}
「抑」作「次」{乙}「蒞」作「莅」
008_0558_c_24L{丙}

008_0559_a_01L國家之百吏咸修 類我敎之群宗競
008_0559_a_02L演 果明此旨 豈執異端 當須量己才
008_0559_a_03L能 獸名 形色似熊 足似鹿 爲物堅中
而力强故 人之有賢才者 皆謂之能
隨力
008_0559_a_04L演布 性敏則兼學爲善 識淺則顓

008_0559_a_05L是宜 若然者 雖各播風猷猷 道也 風 聲
也 王者之聲敎

008_0559_a_06L亦謂之風敎 又化也 萬物以風動 以
風化 今言風猷者 謂化道聲敎也
而共成慈
008_0559_a_07L濟 同歸和合之海 共坐解脫出纒名觧
離障名脫

008_0559_a_08L1)牀 夫如是則眞迷途之指南周時越裳八
貢 迷其去

008_0559_a_09L路 周公作指南
車 載之以歸
敎門之木鐸也木鐸者 金口
木舌 施政敎

008_0559_a_10L時 所振以警衆者 木鐸金口木舌 若金鐸則金口金
舌 春用木 秋用金 文用木 武用金 時與事之不同

008_0559_a_11L也 或木鐸所以循于道路 言天使夫子失位
周流四方 以行其敎 如木鐸之循于道路也
居乎
008_0559_a_12L師位 諒無慙德 趣乎佛果 決㝎不疑
008_0559_a_13L汝無矜伐小小見知伐者 如伐木之伐 凡人
矜誇其能 乃所以自伐

008_0559_a_14L其身 故
謂矜爲伐
樹立大大我慢 輕侮先覺 熒
008_0559_a_15L惑後生 雖云聽尋 未補過咎古云聽經尋
論 未補道

008_0559_a_16L未除
言或有中 汝曺思之

008_0559_a_17L

008_0559_a_18L勉學上并序

008_0559_a_19L
中人之性 知務學而或墮於學 乃作勉
008_0559_a_20L

008_0559_a_21L
嗚呼烏見異則噪故 以爲烏呼 歎所異
也 本作烏 後人加口於傍 非也
學不可
008_0559_a_22L須臾怠 道不可須臾離 道由學而明

008_0559_a_23L者 莫明於日月故
以日月作明字
學可怠乎 聖賢之域

008_0559_b_01L洞鑑曰聖 又聖猶正也 以正
敎誨人也 超凡亞聖曰賢
由道而至 道可
008_0559_b_02L離乎 肆承上起下之辭 猶言遂
也 又故今也 見詩注
凡民之學不
008_0559_b_03L怠 可以至於賢 賢人之學不怠 可以
008_0559_b_04L至於聖 冉求孔子弟子 字子
有 以政事著名
之學 可以至
008_0559_b_05L於顏淵 而不逮具體者傳曰具體而微 注
云具有聖人之全體

008_0559_b_06L但未若聖人之大而化
之無限量 故云微
中心怠耳 故曰非不
008_0559_b_07L2)悅子謂夫
子也
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患力
008_0559_b_08L不足者 中道廢 今汝畫如畫地以自限 謂
自足而止也 又截

008_0559_b_09L
顏淵之學 可以至於夫子 而不齊於
008_0559_b_10L聖師者 短命死耳顏回 字子淵 夫子稱其好
學 二十九髮白 三十三夭

008_0559_b_11L如不死 安知其不如仲尼哉 以其學之
008_0559_b_12L不怠也 故曰有顏氏子好學 不幸短命
008_0559_b_13L死矣 今也則亡季康子問 弟子中孰爲好學
子曰有顏氏子云云 顏輅之子

008_0559_b_14L或問聖人學耶 曰是何言歟 是何言歟
008_0559_b_15L凡民與賢 猶知學 豈聖人怠於學耶
008_0559_b_16L夫天之剛也而能學柔於地故 不干四
008_0559_b_17L時焉左傳云 天爲剛德 猶不干時 注云
寒暑相順也 猶不干犯四時之序
地之
008_0559_b_18L柔也而能學剛於天故 能出金石焉 陽
008_0559_b_19L之發生也而亦學肅殺於陰故 靡草死
008_0559_b_20L草之枝葉靡細者 屬陰 陽盛則死 秋者百糓成
熟之期 於此時 雖夏 麥即秋 故云麥秋 註曰

008_0559_b_21L凡物盛陽而生者 柔而靡 謂之靡草 即至陰之所生
故 不勝陽而死焉 又所謂夏枯草也 其形類水荏

008_0559_b_22L蕙子 好生
平原莎土
陰之肅殺也而亦學發生於陽
008_0559_b_23L故 薺麥生焉薺 甘草 詩其甘如薺 淮南子
薺 水菜 冬水而生 夏土而死 麥

008_0559_c_01L秋種夏熟 繼絶續乏之糓也 春秋
於他糓 則不書 至無麥則書之
夫爲天乎地
008_0559_c_02L乎陽乎陰乎 交相學而不怠 所以成萬
008_0559_c_03L物 天不學柔則無以覆 地不學剛則無
008_0559_c_04L以載 陽不學陰則無以啓 陰不學陽則
008_0559_c_05L無以閉左傳云 凡分至啓閉 必書雲物 註云分春
分秋分也 至冬至夏至也 啓立春立夏 閉

008_0559_c_06L立秋立冬也 雲
物氣色以大變也
聖人無他也 則天地陰
008_0559_c_07L陽而行者 四者學不怠 聖人惡乎怠
008_0559_c_08L或者避席曰 予之孤陋也學記云 獨學而無
友 則孤陋而寡聞

008_0559_c_09L幸子發其蒙 願聞聖人之學 中庸子曰
008_0559_c_10L復坐 吾語汝 書不云乎 惟狂 3)尅念作
008_0559_c_11L聖 惟聖 罔念作狂尅念者 改過遷善之謂也
聖通明之稱 言狂愚尅念

008_0559_c_12L則爲聖 雖聖而
罔念則爲狂矣
是故聖人 造次顚沛造次
急遽

008_0559_c_13L苟且之時 顚沛
傾覆流離之際
未甞不念正道而學之也
008_0559_c_14L夫子大聖人也 拔乎其萃 出乎其類

008_0559_c_15L木拔出乎叢林之萃 聖
人特立乎衆庶之類
自生民以來 未有如
008_0559_c_16L夫子者 入太廟魯周公
廟也
每事問 則是
008_0559_c_17L學於廟人也 三人行擇其善者而從之
008_0559_c_18L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其
善者而從之 不善者而改之
是學於偕行也
008_0559_c_19L入周則問禮於老子 則是學於柱史也
008_0559_c_20L老子 姓李 名耳 字伯陽 鶴髮龍顏 又長耳故 立
謚曰聃 其母曾見日精落入口 因以有娠 七十二歲

008_0559_c_21L而生 或曰八十載而生 故號老子 甞爲柱下史 守
藏書之官 孔子 諱丘 字仲尼 周靈王庚戌二十一

008_0559_c_22L「牀」作「床」{甲}{丙}「悅」作「說」{甲}{乙}{丙}
008_0559_c_23L「尅」作「克」{丙}

008_0560_a_01L年十二月初四日 生於魯國兗州雛邑平昌闕里 父
先娶施氏 生子孟皮 後娶顏氏女 生孔子 爲字言

008_0560_a_02L仲者 次兄孟皮也 禱尼丘
山而生 故名丘 字尼也
豈仲尼之聖 不若
008_0560_a_03L廟人行人柱史耶 盖聖人 懼夫不念正
008_0560_a_04L道而學之 則至於狂也矣 故曰必有如
008_0560_a_05L丘之忠信焉 不如丘之好學也 曰聖人
008_0560_a_06L生而知之 何必學爲 曰知而學聖人也
008_0560_a_07L學而知常人也 雖聖人常人 莫有不由
008_0560_a_08L於學焉 孔子曰 君子上敬尊長 如臣事君
下恤萬民 如父育子

008_0560_a_09L曰君
不可不學 子路曰 南山有竹 不
008_0560_a_10L與揉
自直 斬而用之 達乎犀革古者以
犀革爲

008_0560_a_11L甲 取堅而箭難穿
破故謂兵甲爲兵革
以此言之 何學之有
008_0560_a_12L孔子曰1)括而羽之 鏃而礪之 其入之
008_0560_a_13L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荀子曰 平衡曰拜 註
平衡 謂磬折而首與腰

008_0560_a_14L
曰 敬受敎矣 噫 聖人之學 無乃
008_0560_a_15L2)括羽鏃礪 使深入乎 豈生而知之者
008_0560_a_16L兀然不學耶

008_0560_a_17L

008_0560_a_18L勉學下

008_0560_a_19L
夫聖且賢 必務於學 聖賢以下 安有
008_0560_a_20L不學而成人哉 學猶飮食衣服也 人有
008_0560_a_21L聖乎賢乎衆庶乎 雖三者異 而飢索食
008_0560_a_22L渴索飮 寒索衣 則不異矣 學也豈得
008_0560_a_23L異乎 惟禽獸土木 不必學也 鳴呼 愚
008_0560_a_24L夫嗜飮食而不怠 3)貪也
干也
貨利而不 休

008_0560_b_01L及就于學 朝學而夕怠者有矣夫 有春
008_0560_b_02L學而冬怠者有矣夫 苟如嗜飮食*冐貨
008_0560_b_03L利之不知怠者 何患於不爲4)愽聞乎
008_0560_b_04L不爲君子乎 曰世有至愚者 不辨菽麥
008_0560_b_05L之異左傳 周公有兄而不慧 不能辨菽麥 故不可
立 註云菽大豆也 豆麥殊形易別 以爲痴者

008_0560_b_06L之候 不慧世
所謂白痴也
不知寒暑之變 豈令學耶
008_0560_b_07L豈可敎耶 曰至愚 由不敎也 由不學
008_0560_b_08L也 苟師敎之不倦 彼心之不怠者 聖
008_0560_b_09L域可躋而陞乎 何憂菽麥之不辨乎 且
008_0560_b_10L愚者 渴而知飮 飢而知食 寒而知衣
008_0560_b_11L旣知斯三者 則與草木殊矣 惡乎不可
008_0560_b_12L學也 不可敎也 人之至愚 豈不能日
008_0560_b_13L記一言耶 積日至月則記三十言矣 積
008_0560_b_14L月至年則記三百六十言矣 積之數年
008_0560_b_15L而不怠者 亦幾於*愽聞乎 又日取一
008_0560_b_16L小善而學行之 積日至月則身有三十
008_0560_b_17L善矣 積月至年則身有三百六十善矣
008_0560_b_18L積之數年而不怠者 不亦幾於君子乎
008_0560_b_19L爲愚爲小人而不變者 由不學耳 中庸
008_0560_b_20L子喟然歎曰 吾甞見恥智之不逮 才之
008_0560_b_21L不敏而輟於學者 未見恥飮食不如他
008_0560_b_22L人之多而輟飮食者 輟飮食則殞其命
008_0560_b_23L何必恥於不多耶 輟學問則同夫禽獸
008_0560_b_24L土木 何必恥才智之不如他人耶 苟

008_0560_c_01L恥才智不如5)而不學 則亦應恥飮食不
008_0560_c_02L如他人 則廢飮食 以是觀之 豈不大誤
008_0560_c_03L乎 吾亦至愚也 每揣才與智 不逮他
008_0560_c_04L人者遠矣 由知飮食之不可輟 而不敢
008_0560_c_05L怠於學也 行年四十有四矣 雖病且困
008_0560_c_06L而手未甞釋卷師早嬰痾瘵 而講道撰述
未甞休息 傍賛法化焉

008_0560_c_07L以懼同於土木禽獸耳 非敢求臻聖域
008_0560_c_08L也 亦非求乎聞
達也 雖或彷徉楚辭 聊
彷徉以

008_0560_c_09L逍遙 註徙倚
㒵 又徘徊也
戶庭夷猶盤桓
原野 以暫頥養
008_0560_c_10L頤神養性也 頤亦養也 動於下應於上 上下咀物以
養人者也 禪家齋後 有小時經行 以頤養情性也

008_0560_c_11L目觀心思 亦未甞敢廢於學也 由是 登
008_0560_c_12L山則思學其高 臨水則思學其淸 坐石
008_0560_c_13L則思學其堅 看松則思學其貞 對月則
008_0560_c_14L思學其明 萬境森列 各有所長 吾悉
008_0560_c_15L得師而學之若志存學道 則觸目
寓物 無非所學也
萬境無言
008_0560_c_16L而尙可學 人之能言 雖萬惡 必有一
008_0560_c_17L善也 師一善以學之 其誰曰不然乎
008_0560_c_18L中庸子曰 世有求之而或不得者也 世
008_0560_c_19L有求之而必得者也 求之而或不得者
008_0560_c_20L利也 求之而必得者道也 小人之於利
008_0560_c_21L也 雖或萬求而萬不得 而求之彌勇
008_0560_c_22L「括」作「栝」{甲}{丙}「括」作「栝」{甲}{乙}{丙}
008_0560_c_23L「冐」作「冒」{甲}{丙}次同
「愽」作「博」{丙}次同
008_0560_c_24L
「而」作「則」{甲}{丙}

008_0561_a_01L君子之於道也 求之必得 而望1)途懷
008_0561_a_02L2)㤼 自念力不足者 此求利小人之罪
008_0561_a_03L君子怠於求道 小人勤於求利 以勤怠言之 則
君子而不如小人矣 是君子得罪於小人耳 如

008_0561_a_04L所謂五伯三
王之罪人也
仲尼曰 仁遠乎哉 我欲仁
008_0561_a_05L斯仁至矣 言求之而必得也

008_0561_a_06L

008_0561_a_07L姑蘇景德寺雲法師務學十門并序
008_0561_a_08L師名法雲 字天瑞 自稱無機子
五歲出家 後賜號普潤大師

008_0561_a_09L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道二句出
禮學記

008_0561_a_10L余十有五而志于學 荏苒光景 倐忽老
008_0561_a_11L至 歲月旣深 粗知其趣 翻歎疇昔殊
008_0561_a_12L失斯旨 限迫桑楡桑楡 晩也 或云日入處 淮南子西日垂影 在樹端曰
008_0561_a_13L桑楡 言晩暮也 學不可逮 因述十門 垂裕饒也 寬
也 容也

008_0561_a_14L後昆昆亦
後也
俾務學3)而成功 助弘敎而復
008_0561_a_15L顯云爾

008_0561_a_16L

008_0561_a_17L不修學無以成不修戒定慧三學 無以成菩提戒
定慧三 通言學者 所以䟽神

008_0561_a_18L達思 怡情治性 聖人之上務也 學猶飾也 器
不飾則無以爲美觀 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耳

008_0561_a_19L
涅槃經云 凡有心者 皆當得成阿耨多
008_0561_a_20L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盖爲一切衆生
008_0561_a_21L一切二字 六經無出 史記云 一切皆高祖功臣 惠
帝記云 一切滿秩 注云如刀切物 苟取外面整齊

008_0561_a_22L不稽之長短巨細也 佛
經用此二字 意義同此
皆有佛性 此性虛
008_0561_a_23L通 靈明常寂 若謂之有 無狀無名 若
008_0561_a_24L謂之無 聖以之靈聖通
明也
群生無始 不覺

008_0561_b_01L自迷 煩惱憂煎爲煩
迷亂爲惱
覆蔽 遺此本明 能
008_0561_b_02L生諸緣 枉入六趣 由是大覺 憫物迷
008_0561_b_03L盲 設戒㝎慧三學之法 其道恢弘 示
008_0561_b_04L從眞以起妄 軌範群品 令息妄以歸眞
008_0561_b_05L若能信受佛語 隨順師學 乃駕苦海之
008_0561_b_06L迅航 則登聖道之梯隥梯 木階也
隥 又梯也
誰能
008_0561_b_07L出不由戶 何莫由斯道焉洪氏曰 人知出
必由戶 而不知

008_0561_b_08L行必由道 道非遠人 人自遠爾
朱子曰 不合理處 便是不由道

008_0561_b_09L

008_0561_b_10L不折我無以學

008_0561_b_11L
說文云 我施身自謂也 華嚴云 凡夫
008_0561_b_12L無智 執着於我 法華云 我慢自矜高
008_0561_b_13L謟曲心不實諂曲者 罔冐於他 曲順時
冝 矯設異儀 或藏己失
由執
008_0561_b_14L我見 憍慢貢高 不愧無智 妄自尊大
008_0561_b_15L見善不從 罔受敎誨 於賢不親 去道
008_0561_b_16L甚遠 欲求法者 當折我心 恭默思道
008_0561_b_17L屈節屈折肢節
以服事也
卑禮卑辭
敬禮
以敬事長 尊師
008_0561_b_18L重道 見賢思齊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 其祖
印土人 父以聦

008_0561_b_19L敏見稱 龜玆王聞之 以女妻之而生什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 亦通義旨 母生什後 亦出家爲尼 得第

008_0561_b_20L三果
初學小敎 頂禮盤頭達多罽賓國人
未詳華言

008_0561_b_21L此下敬上 謂之貴尊 盤頭達多 晩求
008_0561_b_22L大法 復禮鳩摩羅什 此上敬下 謂之
008_0561_b_23L尊賢達多晩求大乘 禮什爲師曰 和尙
是我大乘師 我是和尙小乘師
故周易

008_0561_c_01L曰 謙 德之柄也 書云 汝惟不矜自賢
曰矜

008_0561_c_02L天下莫與汝爭能 汝惟不伐 天下莫與
008_0561_c_03L汝爭功舜誡禹之辭 老子曰 不自伐故有功 不
自矜故爲長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008_0561_c_04L晏子曰 夫爵爵 鳥名 象其形爲酌器 取其能
飛而不溺於酒 說文 取其鳴節

008_0561_c_05L節足足也 陸佃云 一升曰爵 亦取其鳴節節 以誡
荒淫 大夫以上 與燕享然後 賜爵以彰有德故 因

008_0561_c_06L謂命秩爲爵祿爵位
命秩曰爵 守聀曰官
益高者 意益下 官益
008_0561_c_07L大者 心益小 祿益厚者 施益4)愽 子
008_0561_c_08L夏曰 敬而無失 恭而有禮心多㒵小曰敬
㒵多心小曰恭

008_0561_c_09L又形虔曰恭
心重曰敬
四海之內 皆兄弟也論語 司馬
牛曰 人皆

008_0561_c_10L有兄弟 我獨
亡 子夏答之

008_0561_c_11L

008_0561_c_12L不擇師無以法

008_0561_c_13L
鳥之將息 必擇其林 人之求學 當選
008_0561_c_14L於師 師乃人之模範 模不模範不範
008_0561_c_15L古今多矣模範者 以木曰模 以竹曰範 皆鑄器
之式也 楊子曰 務學不如務求師 師

008_0561_c_16L者人之模範 模不模範不範 爲不小矣 模又木名
昔模木 生於周公冢上 其葉春靑夏赤秋白冬黑 以

008_0561_c_17L色得其正也 楷木生孔子冢上 其餘枝踈而不屈 以
質得其直也 若正與直 可爲法則 况在周孔之冢乎

008_0561_c_18L見淮
南子
爲模範者 世5)有二焉 上則智慧
008_0561_c_19L愽達 行業堅貞 猶密室燈 光徹窓隙
008_0561_c_20L次乃解雖洞曉 行亦藏瑕 如犯罪人
008_0561_c_21L持燈照道 斯二高座上則行觧俱圓 次則有
觧無行也 尸黎蜜多羅

008_0561_c_22L「途」作「塗」{丙}「㥘」作「怯」{丙}「而」
008_0561_c_23L作「以」{丙}
「愽」作「博」{丙}「有」作「唯」
008_0561_c_24L{丙}

008_0562_a_01L天笁國王子 讓位出俗 至建康王 導庾亮周顗等
一時名公 皆造門結友 號爲高座 高座之號始此

008_0562_a_02L皆蘊師法 其如寡德適時 名而不高
008_0562_a_03L梁高僧傳云 實行潜光 則高而
不名 寡德適時 則名而不高
望風依附 畢
008_0562_a_04L世荒唐虛而不實
無所憑據
東晋安師 十二出家
008_0562_a_05L貌黑形陋 師輕視之 1)駈役田舍 執勞
008_0562_a_06L三年 方求師敎 授辯意經 執卷入田
008_0562_a_07L因息就覽 暮歸還師 經已闇誦 師方
008_0562_a_08L驚歎 乃爲剃髮道安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 爲
表兄所養 七歲讀書 一覽能

008_0562_a_09L記 十二出家 神雖聦敏 形㒵甚陋 不爲師所重 駈
役執勞 曾無怨色 方啓師求經 授辯意長者經一卷

008_0562_a_10L僅五千言 入田因息而覽 暮歸以經還師 更求餘者
師曰昨經未讀 今更求耶 荅已暗誦 師 雖異而未信

008_0562_a_11L復與光明經 可九千言 暮歸復還 師執經覆之 不
差一字 師大驚異 以貌黑故 時人謂之黑頭陀 又

008_0562_a_12L謂漆
道人
至受具戒佛在羅閱城 有十七群童子 大
者年十七 小者十二 欲出家

008_0562_a_13L比丘即度 受大戒 不堪一食 夜啼 佛
制年滿二十 方受大戒 依年受具是也
恣其2)
008_0562_a_14L學 投佛圖澄神異不測 腹傍有一孔 常以絮
塞之 夜乃拔之 光照一室 晝

008_0562_a_15L至流泉 從孔中 引出
膓胃 洗訖 還內腹中
見以奇之 異哉小童
008_0562_a_16L眞世良驥 不遇靑眼 因駕鹽車 自非
008_0562_a_17L伯樂 奚彰千里之駿祖庭錄云 李伯樂 字
孫陽 善相馬 行至虞

008_0562_a_18L山之坂 有一駿馬至 而其人不識 用駕鹽車 遙見
伯樂 乃鳴以坐 下馬易之 日行千里 有人詩云 花

008_0562_a_19L有梅花鳥有鸎 早開先囀悅人情 可
憐孤竹鹽車馬 不遇知音負一生
故出家者
008_0562_a_20L愼宜詳擇 察有匠成之能 方具資禀之
008_0562_a_21L禮 故南山云 眞誠出家者 怖四怨四大

008_0562_a_22L之多苦 厭三界之無常 辭六親之至愛
008_0562_a_23L捨五慾之深着 能如是者 名眞出家

008_0562_b_01L則可紹隆三寶 度脫四生 利益甚深
008_0562_b_02L功德無量 比眞敎凌遅凋敗
慧風掩扇
008_0562_b_03L俗懷侮慢 道出非法 並由師無率誘之
008_0562_b_04L心 資缺奉行之志老子曰 善人 不善之師
不善人 善人之資 說者

008_0562_b_05L曰 善人有不善人然後
善救之功著 故曰資
二彼相捨 妄流鄙境
008_0562_b_06L欲令道光 焉可得乎

008_0562_b_07L

008_0562_b_08L不習誦無以記

008_0562_b_09L
記諸善言祖庭云 魯論二十篇 皆
孔子弟子 記諸善言也

而誦
008_0562_b_10L之 迦葉阿難 具足住持潜子云 籍人持其
法 使之永住而不

008_0562_b_11L泯也 夫戒定慧 持法之具也 僧園物
務 持法之資也 法者 大聖人之道也
八萬法藏
008_0562_b_12L西域東夏 高德出家 幼年始習 皆學誦
008_0562_b_13L持 笁佛圖澄 能誦佛經 數百萬言 佛
008_0562_b_14L陀跋陀 此云覺賢此乃甘露飯王之裔 大乘
三果人 早失恃怙 從祖

008_0562_b_15L悼其孤露 度爲沙彌 至年十七 與同學 習誦爲
業 來神州 與什相見 什所有疑者 多就咨決

008_0562_b_16L學數人 習誦爲業 餘人一月工誦 覺
008_0562_b_17L賢一日能記 其師歎曰 一日之學 敵
008_0562_b_18L三十夫 然人至愚 豈不日記一言 以
008_0562_b_19L日繫月 以月繫年左傳云 記事者 以事繋日
以日繫月 以月繫時 以時

008_0562_b_20L繫年 所以記遠近別同異也 註時者 三月爲一時
繫者 以下綴上之辭 書其日有事 即以事綴於日

008_0562_b_21L紀年月之遠近
分事物之同異
積工必廣 累課亦深 其道
008_0562_b_22L自微而生 何患無所立矣

008_0562_b_23L

008_0562_b_24L不工書無以傳

008_0562_c_01L
書者 如也 叙事如人之意書者 亦庶也
記庶物也 又

008_0562_c_02L如也 寫其言
如其意也
防現生之忘失 須繕寫而編
008_0562_c_03L繕 補也 緝也 綴緝
文字 謂之繕寫也
欲後代以流傳 宜
008_0562_c_04L躬書以成集 則使敎風不墜 道久彌芳
008_0562_c_05L故釋氏經律 結集貝多貝多羅 所云岸形
西域記 南印度建

008_0562_c_06L那國 北有多羅樹三十餘里 其葉長廣 其色光閏
諸國書寫 莫不採用 故阿難等 結集三藏 皆書此葉

008_0562_c_07L孔子詩書 删㝎竹簡簡 竹片也 古者 無紙
有事 書之於簡 單執

008_0562_c_08L一札曰簡 連編諸簡曰策 謂删
詩書 定禮樂 書之於簡策也
若不工書 事
008_0562_c_09L難成就 翻思智者無礙之辯師諱智顗 字
德安 華容陳

008_0562_c_10L氏子 七歲入寺 聞僧誦法華 忽自憶七卷之文 宛
如夙習 位居十信前五品弟子位 辯才無礙 隋文帝

008_0562_c_11L賜智者
之號
但益時機 自非章安灌頂法師 字
法雲 章安人

008_0562_c_12L慧解天縱 智者命爲侍者 記其所說 垂之未來 殆
與慶喜結集 同功而比德 微章安智者之道 將絶聞

008_0562_c_13L於今
日也
秉筆之力 豈流今日 故罽賓高德
008_0562_c_14L3)槃頭達多 從4)旦至中 手寫千偈 從
008_0562_c_15L中至暮 口誦千偈 但當遵佛 能寫名
008_0562_c_16L字 愼勿傚世精草隷焉吳郡張芝 字伯英
善草書 氣脉通連

008_0562_c_17L (尸+鬲) 行不斷 謂之一草書 周太史籀 始制大篆 秦李
斯 又爲小篆 秦下邽人程邈 爲獄吏 得罪繋獄 覃

008_0562_c_18L思十年 易小篆爲隷書三千字 秦始皇
喜而免其罪 用爲御史 謂徒隷所造也

008_0562_c_19L

008_0562_c_20L不學詩無以言

008_0562_c_21L
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言不善則千里
008_0562_c_22L「駈」作「驅」{丙}「遊」作「游」{丙}「槃」作
008_0562_c_23L「盤」{丙}
「旦」作「且」{丙}

008_0563_a_01L之外違之易繫辭 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 則千
里之外應之 况其邇者乎 君子居其

008_0563_a_02L室 出其言不善 則千里
之外違之 况其邇者乎
詩陳褒貶褒 揚美也
貶 抑挫也

008_0563_a_03L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 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
志也 創亦懲也 詩三百 褒揚其善 貶抑其惡也

008_0563_a_04L順聲律聲 五音也 律 六律也 叶於聲律故 歌
詩以皷琴瑟 聲屬陽律屬陰 楊子曰 聲

008_0563_a_05L生於日 律
生於辰也
國風敦厚十五國風俗歌謠 敦大而
重厚也 風是民庶之作也

008_0563_a_06L詩序云 上以風化下 下以風刺上 刺 譏切也
又如物因風之動以有聲 而其聲又足以動物也

008_0563_a_07L頌溫柔雅大小二雅 頌周啇魯三頌 雅是朝廷
之詩 頌是宗廟之詩 皆溫和而柔順也

008_0563_a_08L才華氣淸 詞富彬蔚彬 文采炳朗也 蔚 文
華深密㒵 易曰其文蔚

008_0563_a_09L 久習則語論以言告人曰語
對人難辨曰論
自秀 纔誦
008_0563_a_10L乃含吐不俗 彼稱1)四海習鑿齒 此對
008_0563_a_11L彌天釋道安襄陽高士習鑿齒 先聞安重名 致
書通好 安自陸渾山 至檀溪寺 習

008_0563_a_12L聞安至 詣安旣坐 自稱四海習鑿齒
安曰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爲名對
陳留阮瞻
008_0563_a_13L時忽嘲曰 大晋龍興 天下爲家 沙門
008_0563_a_14L何不全髮膚去袈裟 釋梵服被綾紗 孝
008_0563_a_15L高僧傳云 沙門支孝龍 淮陽人 少以風姿見
重 加以高論 適時 陳留阮瞻等 並結知音之交

008_0563_a_16L時人號
爲八達
對曰 抱一以逍遙 唯寂以致誠
008_0563_a_17L剪髮毁容 改服變形 彼謂我辱 我棄
008_0563_a_18L彼榮故 無心於貴而愈貴 無心於足而
008_0563_a_19L愈足 此乃氣蘊蘭芳蘭生幽谷 淸香遠聞 黃
山谷曰 一榦一花 而香

008_0563_a_20L有餘者蘭 一榦數花 而香
不足者蕙也 蕙亦蘭屬也
言吐風采風流
文采

008_0563_a_21L不近乎聾俗 而可接於淸才雖見棄於聾瞽
無知之俗 可

008_0563_a_22L以敵於淸新
才藝之士
佛法旣委王臣佛於靈山 付囑國
王大臣 使其外護

008_0563_b_01L弘道須習文翰翰文
詞也
支遁投書北闕晋哀
帝時

008_0563_b_02L笁潜辭闕歸剡 詔支遁 繼講於禁中 遁乃抗表還山
北闕即玄武門也 未央殿 前雖南向 而上書奏事 謁

008_0563_b_03L見之徒 皆詣北闕
然則北闕爲正門
2)安方逸東山東晋孝武
聞安高名

008_0563_b_04L有詔曰 法師以道德 照臨天下 使大法流行 蒼生
依賴故 宜日食王公祿 以時資給 安因不受 遂隱

008_0563_b_05L東山 山在魯
境 逸 逃遁也
自非高才 豈感君主二師非有
盛德高才

008_0563_b_06L豈帝王之
所感動哉
宜省狂簡之言 徒虗語耳子曰
吾黨

008_0563_b_07L之小子 狂簡 斐然成章 狂簡 志大而略於事也 志
大 狂也 略於事 簡也 斐然 文㒵 成章 言其文理

008_0563_b_08L成就 有可觀者 須省察而勿聽乎 文章 是狂簡
之說 非其實言也 欲弘斯道 可以傍閱詩編耳

008_0563_b_09L

008_0563_b_10L3)愽覽無以據高僧傳云 唱道所貴有四 非
聲則無以警衆 非辯則無以

008_0563_b_11L適時 非才則無言可採 非愽則語無所據
事鈔云 愽學爲濟貧 謂濟識見之貧也

008_0563_b_12L
高僧傳云 非*愽則語無所據 當知今
008_0563_b_13L古之興亡 須識華梵之名義法雲法師 所
以自述名義集

008_0563_b_14L云 名義者 能詮
曰名 所以爲義
游三藏之敎海 4)玩六經
008_0563_b_15L之詞林六經 詩書易春
秋周禮禮記
言不妄談 語有典
008_0563_b_16L據 故習鑿齒 讃安師曰 理懷簡衷理治

008_0563_b_17L懷中情 簡不煩也 衷正也 言
自治其心情 不煩而且正也
多所*愽涉 內
008_0563_b_18L外群書儒以九經爲內 以
諸家雜書爲外也
畧皆5)遍覩 陰陽
008_0563_b_19L筭數 悉亦能通 佛經妙義 故所游刃
008_0563_b_20L習與謝安書云 來此見釋道安 無變化伎術 可以感
常人之耳目 無重威大勢 可以整群小之叅差 而師

008_0563_b_21L徒肅肅 自相尊敬 乃是吾由來 素未見其人 若安者
非常勝士 恨公不一見耳 庖丁解牛 恢恢乎其游刄

008_0563_b_22L有餘
地矣
眞宗皇帝 詔李侍讀飮宋侍讀李仲容
善飮 號李萬

008_0563_b_23L回 眞宗飮無敵
飮則必召仲容
仲容起 固辭曰 告官家

008_0563_c_01L徹巨器 上問何故謂天子爲官家 對曰
008_0563_c_02L臣嘗記蔣濟萬機論 言三皇官天下 五
008_0563_c_03L帝家天下史 五帝官天下 三皇家天下
官以傳聖賢 家以傳子孫也
兼三
008_0563_c_04L五之德 故曰官家 上喜曰 眞所謂君臣
008_0563_c_05L千載一遇 此由學問藏身 多識音志
記也

008_0563_c_06L言 無所累矣易曰 君子多識前言徃行 以蓄其
德 符堅於藍田 得一古鼎 容二

008_0563_c_07L十七斛 朝士皆無知者 以問安 安曰魯襄公所鑄也
腹有篆文果信 堅敕諸學士 皆師於安 國人語曰

008_0563_c_08L學不師安
義不禁難

008_0563_c_09L

008_0563_c_10L不曆事無以識

008_0563_c_11L
子曰吾非聖人 經事久矣 洎入太廟 每
008_0563_c_12L事問者 儆戒無虞 罔失法度儆與警同 虞
度也 罔 勿

008_0563_c_13L也 法度 法則制度也 言當無可虞
度之時 法度易至廢弛故 戒其失墜
羅漢雖聖
008_0563_c_14L赤鹽不知法預波羅門 將赤鹽問 羅漢 不知 山
海經 大洲南極 有七大井 晝夜煑而

008_0563_c_15L爲鹽 其色赤 此天下之毒物 塗之門
則諸鬼不能入 塗之木則諸禽不能止
方朔雖賢
008_0563_c_16L劫灰罔辨東方朔生三日 父母俱亡 後遊澤中
黃眉翁指朔曰 此吾兒也 服氣三千

008_0563_c_17L年 一返髓 三千年一剝皮伐毛也 吾生已三洗髓三
伐毛 從知朔是非常人也 漢武帝欲伐昆明國 其國

008_0563_c_18L在水中 鑿池終南山下三百里 敎水戰 號昆明池
池底得異灰問朔 朔曰非臣所知 後人問胡僧 曰世

008_0563_c_19L界壞時 劫火燒盡器
界 是劫燒之灰也
多見而識之 未見而
008_0563_c_20L昧矣 李後主得畫牛一軸 晝則出於欄
008_0563_c_21L「四」作「曰」{乙}「安」作「林」{甲}{丙}「愽」
008_0563_c_22L作「博」{丙}次同
「玩」作「翫」{甲}{乙}{丙}「遍」
008_0563_c_23L作「徧」{甲}{丙}

008_0564_a_01L牛圈
曰欄
夜乃歸於欄中江南徐知諤 得之 與
南唐主李煜 煜獻太宗

008_0564_a_02L持貢闕下 太宗張後苑 以示群臣 俱
008_0564_a_03L無知者 惟僧錄賛寧曰 南倭海水或減
008_0564_a_04L則灘磧微露 倭人拾方諸方石諸
珠也
1)
008_0564_a_05L中 有餘淚數滴者 得之 和色着物 則
008_0564_a_06L晝隱而夜顯 沃焦山山海經 有沃焦山 沃
焦者 謂隨沃隨焦也

008_0564_a_07L時或風燒他本
作撓
飄擊 忽有石落海岸 得之
008_0564_a_08L滴水 2)磨色染物 則晝顯而夜晦 諸學
008_0564_a_09L士 皆以爲無
寧曰見張騫海外異
008_0564_a_10L異記者 漢武帝 令張騫 尋黃河水源 乘槎而直
上崑崙山 復上至銀河 得天女支機石而來 其

008_0564_a_11L徃來時所
記者也
後杜鎬 檢三舘書目宋太宗 於龍
門東北 剏立

008_0564_a_12L三舘 至太平興國三年 三舘成 賜名崇文院 遷西
舘書貯焉 凡八萬卷 三舘 昭文舘 集賢舘 史舘

008_0564_a_13L緫名崇
文院
果見於六朝晋宋齊梁
陳隋也
舊本書中 此
008_0564_a_14L乃愽聞强識 見幾而作也

008_0564_a_15L

008_0564_a_16L不求友無以成

008_0564_a_17L
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友 故君子以朋
008_0564_a_18L友講習 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講學以會友
則其道益明

008_0564_a_19L取善以輔仁
則其德日進
品藻人物漢書註云 品其差
次 藻餙文質也
3)
008_0564_a_20L搉同異啇量推擧乎人物之同異也
又搜求義理之當否也
如切如
008_0564_a_21L磋 如琢如磨治骨角者 旣切而復磋之 治
玉石者 旣琢而復磨之 言其

008_0564_a_22L治之有緖而益致其精也
朋友之道 亦如是也
劉孝標
云 組織

008_0564_b_01L仁義組亦織也 組織作布帛之緫名
行仁喩義 如織布帛之有經緯也
琢磨道
008_0564_b_02L德 歡其愉樂愉亦樂也 顏
色和悅之㒵
恤其陵夷夷平

008_0564_b_03L言人之頹替不振
如丘陵之漸平
寄通靈臺之下靈臺 心也 莊
周曰 萬惡不

008_0564_b_04L可內於靈臺 司馬彪曰 心爲神靈
之臺 選註云 寄神通於心府之下
遺跡江湖之
008_0564_b_05L嚴子陵 隱富春
江 有嚴陵釣臺
風雨㥯而不輟其音 雪
008_0564_b_06L霜零而不渝其色輟 止也 渝 變也 詩云風雨
如晦 雞鳴不已 言不失時

008_0564_b_07L也 子曰歲寒然後 知松栢之後凋 言不變色
也 君子之交 以貴賤得失 不易時改節也
斯乃
008_0564_b_08L賢達之素交 歷萬古而一遇 東晋道安
008_0564_b_09L未受戒時 會沙彌僧光於逆旅
共陳
008_0564_b_10L志慕 神氣慷慨 臨別相謂曰 若俱長
008_0564_b_11L大 勿忘同4)遊 後光學通經論 隱飛龍
008_0564_b_12L僧光 冀州人 常山淵公弟子 後受
戒勵行 値石氏之亂 隱飛龍山
安後復
008_0564_b_13L從之 相會所喜 謂昔誓始從 因共披文
008_0564_b_14L屬思 新悟尤多 安曰先舊格義 於理
008_0564_b_15L多違 光曰且當分析逍遙 何容是非先
008_0564_b_16L達 安曰弘賛理敎 宜令允愜 法皷竸
008_0564_b_17L鳴 何先何後 時僧道護 亦隱飛龍護亦
冀州

008_0564_b_18L人 貞節有慧
解 又隱飛龍
乃共言曰 居靜離俗 每欲
008_0564_b_19L匡心大法 豈可獨步山門 使法輪輟軫
008_0564_b_20L軫 車後橫
木 又動也
宜各隨力所被 以報佛恩 衆
008_0564_b_21L亦衆也
又皆也
曰善 遂各行化

008_0564_b_22L

008_0564_b_23L不觀心無以通

008_0564_c_01L
維摩云 諸佛解脫 當依衆生心行中
008_0564_c_02L求 何以故 晋華嚴佛陀跋多所
譯六十卷經
云 心如工
008_0564_c_03L畫師 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不
008_0564_c_04L從心造 如心佛亦爾以心例佛也 謂如世五
蘊 從心而造 諸佛五蘊

008_0564_c_05L
如佛衆生然如佛五蘊 餘一切衆
生亦然 皆從心造也
心佛及
008_0564_c_06L衆生 是三無差別 旣爲生佛之母 亦
008_0564_c_07L爲依正之源 故楞嚴云 諸法所生 唯
008_0564_c_08L心所現 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
008_0564_c_09L成體 欲言心有 如空篌聲 求不可見
008_0564_c_10L欲言其無 如空篌聲 彈之亦響空篌者
盖空國

008_0564_c_11L之侯所作也 師涓爲晋平公皷焉 桓譚曰 鄙人謂狐爲狸 以瑟爲空篌 此非徒不知孤與瑟 乃不知狸與
008_0564_c_12L空篌
不有不無 妙在其中 故般舟般舟
三昧

008_0564_c_13L經 一名十方現在佛悉
在前立定經 此經三卷
云 諸佛從心得解脫
008_0564_c_14L心者淸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五色
譬五

008_0564_c_15L道 黑喩地獄 由黑業所感故 靑喩餓鬼 鬼面靑故
赤喩畜生 由噉血故 黃喩人道 居天獄之中故 白

008_0564_c_16L喩天道 純善業所感故 言
五道空則五色亦不有也
有解此者大道成
008_0564_c_17L遵此十門 上行下5)效 不倦終之 則吾
008_0564_c_18L佛之敎 可6)延于後世 苟謂不然 祖道
008_0564_c_19L必喪 傾望後7)裔 覽而警焉

008_0564_c_20L

008_0564_c_21L上封佛心才禪師坐禪儀佛心本才禪
師 嗣靈源

008_0564_c_22L「蜡」作「腊」{甲}{乙}「磨」作「摩」{甲}{乙}{丙}
008_0564_c_23L「啇」作「商」{甲}{丙}
「遊」作「游」{丙}「效」作
008_0564_c_24L「傚」{丙}
「延」作「 (廴+田) 」{丙}「裔」作「商」{丙}

008_0565_a_01L惟淸
禪師

008_0565_a_02L
夫坐禪者 端心正意 潔己虗心 疊足
008_0565_a_03L跏趺跏趺有五利 一最安穩 二心不散
三魔王怖 四異外道 五心易正
收視反
008_0565_a_04L皆離塵
復性也
惺惺不1)昧 沉掉永離 縱憶事
008_0565_a_05L來 盡情抛棄 向靜㝎處 正念諦觀 知
008_0565_a_06L坐是心 及返照是心 知有無中邊內外
008_0565_a_07L者 心也 此心虗而知寂而照 圓明了了
008_0565_a_08L不墮斷常 靈覺昭昭 揀非虗妄 今見學
008_0565_a_09L家力坐不悟者 病由依計依 依他妄境
計 遍計妄心

008_0565_a_10L附偏邪 迷背正因 枉隨止作作止任滅
四病之二

008_0565_a_11L不悟之失 其在斯焉 若也歛澄一念 密
008_0565_a_12L契無生 智鑑廓然 心華頓發 無邊計
008_0565_a_13L執 直下消磨 積劫不明 一時豁現 如
008_0565_a_14L忘忽記 如病頓瘳 內生歡喜心 自知
008_0565_a_15L當作佛 即知自心外無別佛然後 順悟
008_0565_a_16L增修 因修而證 證悟之源 是三無別
008_0565_a_17L名爲一解一行三昧一解 解一法界 一行 行
一法界 即一法界解 一

008_0565_a_18L法界行也 又云法界一相
繫緣法界 即不動法界也
亦云無功用道 便
008_0565_a_19L能轉物 不離根塵 信手拈來 互分主
008_0565_a_20L伴 乾坤眼淨 今古更陳乾坤眼淨 大千無
隔碍處 今古更陳

008_0565_a_21L遠劫一念
一念遠劫
覿體神機 自然符契 所以維
008_0565_a_22L摩詰曰 不起寂滅㝎 而現諸威儀 是
008_0565_a_23L爲宴坐也 然當知水澄月現 鏡淨光全

008_0565_b_01L學道之人 坐禪爲要 苟不爾者 脩2)
008_0565_b_02L三途
輪轉 汨沒四生列子云 與齎俱入 與汨
俱出 註齎 水臍也 從上

008_0565_b_03L入下而沒 汨 水泡也 從
下泛上而出 故云汨沒
酸鼻痛心 難以自
008_0565_b_04L默 聊書大槩 助發眞源 果不廢修 即
008_0565_b_05L同叅契

008_0565_b_06L

008_0565_b_07L長蘆慈覺賾禪師坐禪儀眞州長蘆慈
覺宗賾禪師

008_0565_b_08L洺州孫氏子 嗣
長蘆應夫禪師

008_0565_b_09L
學般若菩薩 先當起大悲心 發弘誓願
008_0565_b_10L精修三昧 誓度衆生 不爲一身 獨求
008_0565_b_11L解脫 爾乃放捨諸緣 休息萬事 身心
008_0565_b_12L一如 動靜無間 量其飮食 不多不3)
008_0565_b_13L調其睡眠意識昏迷曰睡
五情暗冥曰眠
不節不恣坐禪須調
五事 調

008_0565_b_14L心不沈不浮 調身不緩不急 調息不澁不滑
調眠不節不恣 調食不飢不飽 今則有二
欲坐
008_0565_b_15L禪時 於閑靜處無雜事處名閑
無憒閙處名靜
厚敷坐物
008_0565_b_16L寛繫衣帶 令威儀齊整然後 結4)跏趺
008_0565_b_17L坐 先以右足安左䏶上 左足安右䏶上
008_0565_b_18L或半趺坐亦可 但以左足壓右足而已
008_0565_b_19L次以右手安左足上 左掌安右掌上 以
008_0565_b_20L兩手大拇指面相拄 徐徐擧身前向 復
008_0565_b_21L左右搖振 乃正身端坐 不得左傾右側
008_0565_b_22L5)躬後仰 令腰脊頭項骨節相6)拄 狀
008_0565_b_23L如浮屠此云聚相
安聚骨相
又不得聳身太過 令人

008_0565_c_01L氣急不安 要令耳與肩對釋上不得
前躬後仰
鼻與
008_0565_c_02L臍對釋上不得
左傾右側
舌拄上腭 唇齒相着 目
008_0565_c_03L須微開 免致昏睡 若得禪㝎 其力最
008_0565_c_04L勝 古有習㝎高僧 坐常開目 向法雲圓
008_0565_c_05L通禪師法雲圓通 法秀禪師
嗣天衣義懷禪師
亦訶人閉目坐
008_0565_c_06L禪 以爲黑山鬼窟四行論 閉目入禪定 是謂
鬼魅心也 大鐵圍山小鐵

008_0565_c_07L圍山中間 日月光明不到處爲黑山 群鬼咸萃
焉 言合眼而有坐馳之心 故如黑山鬼窟也

008_0565_c_08L有深旨 達者知焉 身相旣㝎 氣息旣
008_0565_c_09L調然後 寛放臍腹 一切善惡 都莫思
008_0565_c_10L量 念起即覺 覺之即失 久久忘緣 自
008_0565_c_11L成一片 此坐禪之要術也 竊爲坐禪
008_0565_c_12L乃安樂法門 而人多致疾者 盖不善用
008_0565_c_13L心故也 若善得此意 則自然四大輕安
008_0565_c_14L精神爽利 正念分明 法味資神 寂然
008_0565_c_15L淸樂 若已有發明者 可謂如龍得水
008_0565_c_16L似虎靠山 若未有發明者 亦乃因風吹
008_0565_c_17L火 用力不多 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然
008_0565_c_18L而道高魔盛 逆順萬端 但能正念現前
008_0565_c_19L一切不能留礙一切魔事
無奈我何
如楞嚴經 天台
008_0565_c_20L止觀 圭峯修證儀 具明魔事 預備不
008_0565_c_21L虞者 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㝎 徐徐動
008_0565_c_22L「昧」作「眛」{乙}「道」作「途」{甲}{乙}{丙}「小」
008_0565_c_23L作「少」{甲}{乙}{丙}
「跏」作「加」{甲}{丙}「躬」作
008_0565_c_24L (弓+身) 」{丙}
「拄」作「挂」{丙}

008_0566_a_01L身 安詳而起 不得卒暴急也 又
卒起㒵
出㝎之
008_0566_a_02L後 一切時中 常依方便坐禪方
法便宜
護持㝎
008_0566_a_03L力 如護嬰兒人之胸前曰嬰 以小兒置之
胸前 以乳養之 故曰嬰兒

008_0566_a_04L㝎力易成矣 夫禪㝎一門 最爲急務
008_0566_a_05L若不安禪靜慮 到遮裏 總須茫然 所
008_0566_a_06L以探珠宜靜浪 動水取應難 㝎水澄淸
008_0566_a_07L心珠自現 故圓覺經云 無礙淸淨慧
008_0566_a_08L皆依禪㝎生 法華經云 在於閑處 修
008_0566_a_09L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是知超
008_0566_a_10L凡越聖超脫凡
情聖解
必假靜緣 坐脫立亡 須
008_0566_a_11L憑㝎力坐化者無數 而立亡者亦多 如鄧隱峯
倒立而化 若非禪定之力 能如是乎

008_0566_a_12L一生取辦 尙恐蹉跎 况乃遷延 將何敵
008_0566_a_13L業 故古人云 若無㝎力 甘伏死門 掩
008_0566_a_14L目空歸 宛然宛然猶
依然也
流浪 幸諸禪友 三
008_0566_a_15L復斯文 自利利他 同成正覺
    1. 1)此題名前 有緇門警訓序(後半缺落)及目錄{丙}ㆍ自「緇門警訓」至「被緇意慾(第八册五五五頁下段十五行)」作筆寫{甲}ㆍ自「緇門警訓」至「形影相吊(第八册五五七頁下段十二行)作筆寫{乙}。
    2. 2)「註」編者補入。
    3. 3)撰者名無有{甲}{乙}{丙}。
    4. 4)目次 編者作成補入。
    5. 1)「乃」作「迺」{乙}。
    6. 2)「貪」作「耽」{甲}ㆍ作「躭」{丙}。
    7. 3)「博」作「愽」{丙}。
    8. 1)「臘」作「臈」{丙}。
    9. 2)「羅」作「罪」{甲}。
    10. 3)「昆」作「毘」{乙}。
    11. 4)「存」作「在」{甲}。
    12. 5)「麁」作「麄」{丙}。
    13. 6)「墻」作「牆」{丙}。
    14. 7)「嗔」作「瞋」{丙}。
    15. 8)「裡」作「裏」{丙}。
    16. 9)「踈」作「䟽」{乙}。
    17. 10)「踈」作「誎」{甲}。
    18. 11)「能」作「就」{甲}{乙}{丙}。
    19. 12)「被」作「披」{丙}。
    20. 13)「樑」作「梁」{甲}{丙}。
    21. 1)「閒」作「閑」{甲}{丙}。
    22. 2)「持」作「止」{丙}。
    23. 3)「鞱」作「韜」{丙}。
    24. 4)「闕」作「關」{乙}。
    25. 5)「酧」作「酬」{甲}{丙}。
    26. 6)「妙最玄」作「玄最妙」{乙}。
    27. 7)「惧」作「懼」{甲}{乙}{丙}。
    28. 8)「努」作「弩」{甲}{丙}。
    29. 1)「幻」作「幼」{甲}。
    30. 2)「尅」作「剋」{甲}{丙}。
    31. 3)「惧」作「懼」{甲}{丙}。
    32. 4)「慧」作「惠」{甲}{丙}。
    33. 5)「扌+亟」作「拯」{甲}{丙}。
    34. 6)「地」作「下」{乙}。
    35. 7)「掩」作「揜」{甲}{丙}。
    36. 8)此原文之夾註 非性聰之註也次下同{編}。
    37. 9)「廢」作「癈」{乙}。
    38. 10)「間」作「閒」{丙}。
    39. 11)「艶」作「豔」{甲}{丙}。
    40. 12)「擡」作「儓」{丙}。
    41. 13)「道」下有「而」{甲}{乙}{丙}。
    42. 14)「侯」作「候」{丙}。
    43. 1)「示」作「視」{甲}{乙}{丙}。
    44. 2)「明」疑「朋」{編}。
    45. 3)「身+丘」作「軀」{甲}{乙}{丙}。
    46. 4)「無」作「毋」{甲}{乙}{丙}。
    47. 5)「否」作「不/几」{甲}{乙}{丙}。
    48. 6)「唯」作「惟」{丙}。
    49. 7)「倘」作「儻」{甲}{乙}{丙}。
    50. 8)「棲」作「捿」{乙}。
    51. 9)「跡」作「迹」{丙}。
    52. 10)「克」作「尅」{乙}。
    53. 11)「抑」作「次」{乙}。
    54. 12)「蒞」作「莅」{丙}。
    55. 1)「牀」作「床」{甲}{丙}。
    56. 2)「悅」作「說」{甲}{乙}{丙}。
    57. 3)「尅」作「克」{丙}。
    58. 1)「括」作「栝」{甲}{丙}。
    59. 2)「括」作「栝」{甲}{乙}{丙}。
    60. 3)「冐」作「冒」{甲}{丙}次同。
    61. 4)「愽」作「博」{丙}次同。
    62. 5)「而」作「則」{甲}{丙}。
    63. 1)「途」作「塗」{丙}。
    64. 2)「㥘」作「怯」{丙}。
    65. 3)「而」作「以」{丙}。
    66. 4)「愽」作「博」{丙}。
    67. 5)「有」作「唯」{丙}。
    68. 1)「駈」作「驅」{丙}。
    69. 2)「遊」作「游」{丙}。
    70. 3)「槃」作「盤」{丙}。
    71. 4)「旦」作「且」{丙}。
    72. 1)「四」作「曰」{乙}。
    73. 2)「安」作「林」{甲}{丙}。
    74. 3)「愽」作「博」{丙}次同。
    75. 4)「玩」作「翫」{甲}{乙}{丙}。
    76. 5)「遍」作「徧」{甲}{丙}。
    77. 1)「蜡」作「腊」{甲}{乙}。
    78. 2)「磨」作「摩」{甲}{乙}{丙}。
    79. 3)「啇」作「商」{甲}{丙}。
    80. 4)「遊」作「游」{丙}。
    81. 5)「效」作「傚」{丙}。
    82. 6)「延」作「廴+田」{丙}。
    83. 7)「裔」作「商」{丙}。
    84. 1)「昧」作「眛」{乙}。
    85. 2)「道」作「途」{甲}{乙}{丙}。
    86. 3)「小」作「少」{甲}{乙}{丙}。
    87. 4)「跏」作「加」{甲}{丙}。
    88. 5)「躬」作「弓+身」{丙}。
    89. 6)「拄」作「挂」{丙}。